《热论》,论热病之在脉,刺热,论热病之先见,评热,论热病之变证。风厥、劳风、肾风、风水,皆热病之变。举而评之,故曰《评热病论》。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
温,犹热也。温热之病,汗出当愈。今汗出辄复热,而脉更躁疾,不为汗衰;且神志不守,而狂言,胃气不和而不能食,此热病变证,病名为何?
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汗乃阴液,外出于阳,阳热不从汗解,复入之阴,名曰阴阳交,交者,正不胜邪,邪复伤正,故死也。
帝曰∶愿闻其说。
愿闻阴阳交而致死之说。
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在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胃腑水谷之精,出而为汗,故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之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谷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谷精之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能食则谷之精专,补益经隧,今不能食者,精无俾也。俾,补益也。不能食,精无俾,致热病留而不去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灵枢热病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躁疾不与汗相应,此正气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肾脏之志,神志相根据,失志则失神,故失志者死。
夫不能食一死也,汗出而脉躁疾二死也。狂言失志三死也。今见三死,不见一生,始之病温虽愈,亦必死也。所以详明阴阳交,而致死之说也。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
承上文汗出复热之死证,复举汗出烦满之病以问之。
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
风为阳邪,性主开发,凡汗出而身发热者,风也。汗乃阴液,外出于阳,今汗出而心烦胸满不解者,乃阴竭阳虚,不相交济,是为厥也。此因风致汗;因汗致厥,病名曰风厥。
帝曰∶愿卒闻之。
愿尽闻风厥之义。
岐伯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
通体之气,巨阳主之,故先受邪,巨阳主表,少阴主里,故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巨阳少阴相为表里,故巨阳得表热之病,则少阴里阴之气,上从之,从之而加于阳,则厥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表里刺之,饮之服汤。
厥则外阳内阴,不调和矣。治之之法,当表里刺之,和其外内,饮之服汤,调其阴阳,此详明热病汗出烦满而为风厥之变证也。
帝曰∶劳风为病何如?
劳,烦劳也;劳风,烦劳内虚,生风病也。承上文风厥而问劳风,亦热病之变证也。
岐伯曰∶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
强、恶俱去声。肺下,心也。烦劳则伤心,故劳风之病,法在肺下,心脉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病则不能挟咽系目,故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火气内炎,故唾出若涕,风淫经脉,故恶风而振寒。凡此皆为劳风之病。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救俯仰,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
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治之之法,当调和经脉以救俯仰,经脉调和,则俯仰自如,强上可愈。巨阳之脉,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从巅络脑,救其俯仰,不使强上,斯时巨阳能引精上行者,三日而冥视愈,中年精气稍虚者,五日而冥视愈。老年不足于精者,七日而冥视愈。始则唾出若涕,至此复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则病当愈。若不能出,则火热伤肺。伤肺则死,此言劳风为病,火气盛而肺全伤,则死也。
帝曰∶有病肾风者,面 庞然,壅害于言,可刺不?
庞,音芒,余篇同。不,否同。皮里肉外曰 ,庞然,肿貌。气道不利,则壅害于言,此肾风之病,可刺治否?心肾皆属少阴,承上文心病之劳风,而复问肾风也。
岐伯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
面 肿而难言,肾气虚也,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肾脏之气必至而为病。一日一脏,五日之后,复至其脏而发病也。
帝曰∶其至何如?
其气至之病何如?
岐伯曰∶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
偃,犹卧也。肾为生气之原,气至而病必少气,少气则时热,其时热也,从胸背上至于头,经脉虚,故汗出手热,津液虚,故口干苦渴,气不化,故小便黄,水道不利,故目下肿,肠胃虚寒,故腹中鸣,足膝不力,故身重难以行。任脉虚,故月事不来,土气虚,故烦不能食,肺肾不交,故不能正偃,正偃则咳,此肾风之病。肾受风邪,风行水涣,故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者,《水热穴论》云,肾汗出逢于风,传为跗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
帝曰∶愿闻其说。
帝欲详明其义,故下文岐伯一一以明之。
岐伯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
申明少气时热汗出者,凡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如阴气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
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
申明小便黄者,膀胱之气,不合太阳而外出,是少腹中有热也。
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
申明不能正偃者,乃胃中土气不和也,正偃则咳甚者,肾邪上迫于肺也。
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
申明目下肿者,凡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
帝曰∶何以言?
申明未尽故复探之。
岐伯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明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
水者,阴类也。目下,亦阴也。脾为阴中之至阴,而主腹,是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此复申明水气之目下肿也。
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
口干苦渴者,口苦舌干也。津液内竭,真脏之气上逆,故口苦舌干。此申明口干苦渴之义也。
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青水也。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
卧不能正偃者,乃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者,乃正偃则咳出青水也。凡诸水病者,水气上逆,故不得卧,不但胃中不和也,卧则惊,惊则咳甚,不但上迫肺也。此复申明不能偃,乃水气上逆,正偃则咳甚,乃水气凌心,不但胃不和,上迫肺也。
腹中鸣者,病本于胃也。
肠胃居于腹中,虚寒则鸣,故腹中鸣者,病本于胃也。此申明腹中鸣之义也。
薄脾则烦,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
脾脉从胃上膈,注心中,邪薄于脾,则烦而不能食。夫胃主纳,脾主运,食不下者,由于胃脘之阻隔也。此申明烦不能食之义也。
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
胃脉循胫下足,身重难以行者,由胃脉在足,而胃之经脉虚也。此申明身重难行之义也。
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
胞脉主冲任之血,月事不来者,乃胞脉闭也。中焦取汁,奉心化赤,血归胞中,故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水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此申明月事不来之义也。
帝曰∶善。
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循背里,散胸中,会咽喉,络唇口,淡渗皮肤,行于周身,月事不来,由于胞脉之闭,则热从胸背上至头手热,亦由胞脉之热。帝故善之,不复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