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心梵天所问经
西晋 竺法护译
持心梵天所问经卷第一(一名庄严佛法诸义又名佛说等御诸法经)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明网菩萨光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加邻竹园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六万四千。菩萨七万二千。一切大圣。神通已达。逮得总持。辩才无阂。三昧已定。慧无所畏。晓了诸法自然之行。得不起法忍。其名曰溥首童真。宝事童真。宝印手童真。宝首童真。空藏童真。发意转法轮童真。明网童真。除诸阴盖童真。一切施童真。胜藏童真。莲华行童真。师子童真。月光童真。尊意童真。自严童真。贤护之等十六正士。贤护。宝事。恩施。帝天。水天。贤力。上意。持意。增意。善建。不虚见。不置远。不损意。善导。日藏。持地。如是之类。七万二千。四大天王。天帝释。帝释翼从。忉利诸天。焰天。兜术天。不憍乐天。他化自在天。诸梵天等。梵身天。及余诸天。并龙鬼神揵沓和阿须伦迦留罗真陀罗摩睺勒人与非人。悉来集会。彼时世尊。与无央数百千之众眷属围绕而为说法。于是明网菩萨。即从坐起偏袒右肩。长跪叉手稽首佛足。寻时感动三千大千世界。普雨杂华散众会上。白世尊曰。惟问正觉。愚痴所趣。若哀听者。乃敢自陈。佛告明网。恣所欲问。诸眩惑者。如来至真当为解说。悦可尔心。明网菩萨。得听所启。即白佛言。唯然世尊。如来仪像光曜难当。超于日明亿百千倍。姿颜威严而不可逮。极上穷下无能谛瞻。遵建所修莫能计量。又我自念。其有得见至真容体。思察所行。皆佛大圣威神所接。有所兴发辄到永安。世尊告曰。明网菩萨。诚如所云。见如来身。必获志愿不失所侥。若有所问亦复如是。则谓明网。众祐有光。名曰寂然言事。假使众生值斯光明见如来者。观察形色眼根明彻。未曾晦冥。又如来光名辩才无畏。设值斯光堪问如来咨难所趣。又如来光名积善德。设值斯光。能启问佛转轮圣王诸所德行。又如来光名清净了。设值斯光能启问佛获致帝释所因生事。又如来光名逮威然锭。设值斯光。能启问佛生梵天事。又如来光名脱欲尘门。设值斯光。能启问佛声闻之乘。又如来光名曰专一遵澹泊行。设值斯光。能启问佛缘觉之乘。又如来光名一切慧持赞容。设值斯光。能启问佛大乘之慧正觉佛慧。又如来光名曰乐持异步。设值斯光。如来游步经行普获安隐。寿终之后得生天上。又如来光名严一切清净璎珞。如来入城若放光明。设值斯光一切获安。应时彼城众宝璎珞自然庄严。又如来光名坏除。假使如来演斯光者。感动无量不可称限诸佛世界。举要言之。复次明网。如来光明名曰积安。若地狱类值斯光者。众恼苦患自然休止。又如来光名曰超慈。若禽兽类值斯光者。未曾兴恶转相危害。又如来光名曰济所造。饿鬼俦伦值斯光者。不复饥渴。又如来光名曰离垢。假使盲者值斯光明。逮得眼目。又如来光名曰耳闻。值斯光者聋者得听。又如来光名曰有志。设值斯光乱者得正。又如来光名曰乐锭。设值斯光自然改恶修立十善。又如来光名曰脱门。值斯光明。令邪见者逮获正见。又如来光名曰趣天。值斯光者。令悭贪类好喜惠施。又如来光名无热恼。设值斯光。其犯恶者奉持禁戒。又如来光名曰持心。诸嗔恨者逮得忍辱。又如来光名曰殷勤。其懈怠者逮得精进。又如来光名曰正定。其放逸者获致禅定。又如来光名曰显曜。诸恶智者逮得黠慧。又如来光名曰清澄。其狐疑者逮得笃信。又如来光名曰总持。其少智者令得博闻。又如来光名遵句迹。其无惭愧逮得知羞耻。又如来光名曰灭除。其贪淫者洒释情态。又如来光名曰安乐。使嗔恚者无有怒害。又如来光名曰照曜。令痴行者除去愚冥。又如来光名曰普存。令等分行悉舍等分。又如来光名曰普现色身。假使众生值斯光明。见诸如来无央数色。不可计数百千形像。
佛告明网。今吾为汝粗举其要耳。假使一劫若复过劫。咨嗟讲说如来光明。论阐经法。不能究尽如来光明光明名号。明网菩萨白世尊曰。至未曾有天中之天。如来之身不可限量。巍巍之德不可思议随宜方便敷演经法。昔所未闻今乃被蒙。其有菩萨闻说斯光名号欢喜而信乐者。皆当逮得如如来身。巍巍具足。又闻世尊演出如来佛所有光名曰劝化。诸所游在他方异国。菩萨大士转相诱进。相诱进已尽令来会于斯忍界。其有菩萨欲所咨启。便诣如来讲问经疑。
尔时世尊。见明网菩萨所可咨请。即如其像放身光明。普照无量佛土不可称限诸佛世界。又其光明。招请无数亿千菩萨。寻会忍界。于时东方去是七万二千诸佛世界。国名清净。佛号月明如来。其佛之土而有梵天。名曰持心。菩萨大士而不退转。圣慧神足力自娱乐。时彼光明适劝进已。则自往诣月明如来至真等正觉所。稽首礼足。而白佛言。唯然世尊。欲至忍界奉见能仁如来至真等正觉。稽首供侍咨受所问。忍界圣尊欲得见我。其佛告曰。便往梵天宜知是时。与无数亿诸菩萨众。寻至忍界。又谓梵天虽至忍界。即当奉行十志性行。何谓为十。当受言无言善闻恶闻善与不善一。而行悲哀二。而等治疗下贱中上三。若轻易恭敬则一心向四。不见他阙不求瑕秽五。等以一味于若干乘六。而恐畏恶恶趣之声七。于诸菩萨兴众祐想八。于五浊世佛之国土想九。如见如来等正觉十。是为十事。佛言梵天。怀此志性可游彼土。于是持心白其正觉。我于佛前。不敢发音为师子吼。不于缘行现奇特相。唯欲净修志性之行。等立定意乃游彼土。时月明佛诸余菩萨。而叹颂曰。吾得善利。唯然世尊。为获嘉庆不生彼界。众生患难劳集乃然。月明世尊告诸菩萨。诸族姓子勿作斯言。所以者何。于吾之土设百千劫净修梵行。不如忍界从且至食不行害心。斯为殊胜。于时彼土万二千菩萨。俱誓愿曰。吾当具足清净志性。各共持卫梵天大士。造觐能仁如来至真等正觉。持心梵天。即与万二千菩萨。如勇猛士屈伸右臂。斯须之顷于其佛土忽然不现。则立忍界奉见能仁。稽首于地退住一面。于是世尊告明网曰。汝乃睹见持心梵天乎。对曰。已见。大圣即言。斯持心者。晓了方便咨启幽滞。分别尊法辩才善妙。名冠开士众会之最。慈哀至诚道利劝化。游居所在多所悦可。于时持心万二千菩萨。稽首礼毕绕佛三匝。各以神力则化作座。自处其上。持心梵天。叉手白佛。以颂赞曰。
其妙音声 所在通达 威德流阐
闻于十方 在所国土 见诸最胜
一切咨嗟 大圣之行 我处异土
清净无垢 其界无有 恶趣之名
寻而舍离 如斯佛土 修济大哀
故来到此 佛之圣慧 无有损耗
一切如来 皆悉平等 来今往古
降伏志性 将护如是 诸佛国土
恢设异行 一切清净 严修至戒
常遵梵行 其怀害者 报之以慈
心意如是 而有殊特 以能清净
三品之业 而顺将护 身口心意
三趣之患 勤苦诸恼 现在为法
皆以灭尽 若诸菩萨 其生于斯
此等未曾 怀贮危惧 所造之业
至于恶趣 上下道足 皆已断除
其有菩萨 心设患厌 将御拥护
于斯正法 此等后世 所处之地
不失其志 不离智慧 其欲断截
众结之缚 假使净除 尘垢之欲
则当将护 佛土之法 则便超越
至诸通慧 设异佛土 无数亿劫
执持正法 若讲说者 不如忍界
说经至食 是为殊胜 则第一尊
吾亦睹见 妙乐世界 及复省察
安乐佛土 彼无苦恼 众患音声
设若修善 不足为性 假使蠲除
众尘堂室 愚凶害人 常忍所加
当以经法 劝化他人 令至上道
此乃甚难 当稽首彼 无上之尊
行于愍哀 脱勤苦法 斯未曾有
如来所行 心怀毒者 开化以法
设入众会 则为导师 是菩萨者
十方闻名 于法无碍 犹如巨海
故为彼说 斯佛之道 帝释梵天
及护世者 诸天龙神 须伦真陀
无数悉来 等集于斯 欲求经义
从志解说 比丘丘尼 清信士女
普皆来臻 于此众会 愿佛为普
讲说经法 若有闻者 所趣吉祥
假使志愿 信好导师 声闻之众
及与缘觉 能仁悉了 随志化治
惟为斯党 决一切疑 今吾劝进
咨启法王 为众生故 志求佛道
其立佛言 而不断绝 以修慈心
为无量宝 假使十方 闻佛名德
勇猛逮得 无量之慧 当为斯等
说无比行 随其众生 所知志迹
非诸声闻 弟子之地 一切缘觉
所不能及 余等信乐 最胜所度
世尊之慧 不可思议 鄙自归命
于世导师 今愿咨问 大圣此义
假使有厌 心恶劳患 唯为解说
佛之要道
四法品第二
于是持心梵天。说此偈赞佛已。长跪叉手前白佛言。何谓菩萨志性坚强意不懈厌。何谓菩萨所言柔和辞无恼热。何谓菩萨所造德本超诸众生。何谓菩萨威仪安详而不卒暴。何谓菩萨于清净白法多所长益。何谓菩萨所至土地游步究缚。何谓菩萨在于众生行权方便。何谓菩萨于彼等伦分别教化。何谓菩萨能护道心。何谓菩萨专在众生心不愦乱。何谓菩萨务求善本存在法议。何谓菩萨晓了所念而不舍信。何谓菩萨于诸尘劳部分开化。何谓菩萨所入众会能行权便。何谓菩萨恢阐法施流演剖判。何谓菩萨知报应力失德本者。何谓菩萨晓于众生不起之慧六度无极。何谓菩萨畅达方便存于禅定。何谓菩萨于诸佛法而不退转。何谓菩萨未常违疑诸佛言教。
佛告持心梵天。善哉善哉。乃能咨问如来如斯之议。谛听谛听善思念之。甚哉世尊。愿乐欲闻。持心梵天受教而听。佛告梵天。菩萨有四事法。志性坚强而不懈厌。何谓为四。愍哀众生。不厌精进。终始如梦。平等佛慧。是为四。复有四事。所言柔和辞无恼热。何谓为四。菩萨专一以一人故分别诸法。菩萨专一不乐一切诸趣所生。菩萨专一赞扬大乘。菩萨专一讲说清净不失净业。是为四。又有四事。所造德本超诸众生。何等四。禁戒博闻布施舍家。是为四。又有四事。威仪安详而不卒暴。何等四。无利无誉无名无苦。是为四。又有四事。于清净法多所长益功德之本。何等四。具足行信劝于他人。假使布施不望其报。将养护法。为诸菩萨广说慧地。是为四。又有四事。所至土地游步究缚。何等四。兴起德本。弃诸瑕秽。晓了劝助。殷勤精进。是为四。又有四事。在于众生行权方便。何等为四。顺从众生。劝化德本。悔过罪衅。解说佛事。是为四。又有四事。于彼等伦分别教化。何等四。愍伤人物。习己安隐。忍辱安详。谦不憍慢。是为四。又有四事。能护道心。何等四。意常念佛一切德本。至于道心。习近善友。咨嗟大乘。是为四。又有四事。专在众生心不愦乱。何等为四。不为声闻心。若缘觉心。求法无厌。如所闻法为他人说。是为四。又有四事。务求善本存在法议。何等四。除去一切尘劳之病犹如医王。顺于德本而不违失。诸议道想灭群黎苦。志泥洹议。是为四。又有四事。晓了所念而不舍信。何等四。兴不起忍超不灭忍。忍缘起报。忍无所住。亦无异心汲汲之事。是为四。又有四事。于诸尘劳部分开化。何谓四。所念顺议。将护禁戒。晓诸法力。乐处燕居。是为四。又有四事。所入众会能行权便。何等四。志乐法议不求他短。而行恭敬无有憍慢。求索善德不为己施。所造德本劝施他人。是为四。又有四事。恢阐法施流演剖判。何等四。将护正法。化己及彼使入智慧。修正士业。示现尘劳嗔恨之结。是为四。又有四事。知报应力失德本者。何等四。终不睹见他人瑕阙。奉行慈心摄诸嗔怒。显扬报应。于诸法事常念道心。是为四。又有四事。晓于众生不起之慧。六度无极。何等四。则以布施如为[番*去]党。并化他人。晓了四恩化于众生。好喜深法顺于经典。是为四。又有四事。畅达方便存于禅定。何等四。分别心事罪福所趣。勤力德本。不舍众生。修行权慧。是为四。又有四事。于诸佛法而不退转。何等四。将护无量生死之患。供养奉侍无数诸佛。而常遵修无限慈心。晓了无际诸佛之慧。是为四。又有四事。未曾违疑诸佛言教。何等四。不释本慧。言行相应。捐弃重贪。若建立者处于本性。是为四。世尊发遣说四事时。二江河沙诸天子等。皆发无上正真道意。五千人得不起法忍。此诸菩萨。各从无数佛国来会者供养世尊。三千大千世界皆悉周遍。华至于膝。
分别法言品第三
于是明网菩萨。谓持心梵天曰。仁者乃问顺妙尊议。晓了菩萨方便之趣。佛分别说。何谓菩萨有所问事。而应顺议持心答曰。等于吾我而问事者。为顺议问。等问他人行之所操。为应顺也。等问法像。为应顺也。又明网。不计吾等。不计他等。不计法等。是为应顺也。其问起生。其问灭尽。若问处所。为应顺也。设有问者法无所起。及与灭尽。处所之行。为应顺也。若问他人。尘劳之欲。若有问斗诤颠倒。为应顺也。其问生死。问度生死。问于无为。为应顺也。其不问尘劳。亦不颠倒。亦不生死。亦不度生死。亦无泥洹。为应顺也。所以者何。察诸法者亦不寂然。不除欲垢颠倒生死无为。为应顺也。其问所获。为应顺也。设复有问有所造证。若有约时有所除断。若有所行。为应顺也。若有不问所得受证。众想之念不以约时。而无所著。无断除想。亦无行见。为应顺也。为一切故而发是问。心无所著。志不存问。为应顺也。其有而问斯众德善。为如应顺。斯不善德为不如应。斯为俗事。斯为度世。斯为罪事。斯无罪业。斯为诸漏。斯为所有。斯无所有。其有作是二事问者。计此一切。为不应顺也。其不二事不见二问。为应顺也。其有若干视诸佛者。为如应顺。计法若干。为如应顺。圣众若干。为如应顺。众生若干国土若干。为如应顺。道乘若干不想若干。为如应顺。法无所属。无有若干。而问一议。为如应顺。一切法如应。一切法无应。又问梵天。何谓一切诸法如为应顺。一切诸法为不应顺。答曰。能分别者。一切诸法诸法如应。假使心法其心精进。彼不应顺。计一切法诸法相寂。空无所有。为应顺也。其不欣乐寂然法者。为应顺也。此专精业所当造者。斯在憍慢。斯有所作。如斯行者。亦复如应。又问。何谓诸法有所观察。答曰。己性寂然。离欲之际为观诸法。又问梵天。少有是类了不应者。不离于欲而顺道议。答曰明网。多族姓子族姓女。不离欲际。而顺如应道议之法。令已入者。甫当入者。则于其人不入智法。亦无所得。亦无有人。亦无当入。所以者何。大哀世尊不有云乎。其闻于佛所说法者。若行精进。便当如说而奉行之。终不复归于土地处。所有所获致。其不归趣。无复生死。不至泥洹。所以者何。世尊所了无有生死。亦无泥洹。又问梵天。佛者不度生死业。而说法乎。答曰。世尊宁复自说。吾度生死乎。答曰不也。故族姓子。佛世尊者。不舍生死。不求泥洹。设有生死泥洹之想。则不度二。彼无生死。何所度者不得泥洹。所以者何。不等生死至泥洹乎。梵天答曰。亦不生死。亦无泥洹也。
于是世尊。赞持心梵天曰。善哉善哉。梵天。欲有所说当作斯说。乃为是说。说是应顺语时。二千比丘漏尽意解。梵天不复得于生死。亦无泥洹。如来说言。示有生死。无周旋者。亦无灭度。亦无所忧。亦不见人。有灭度者。设使梵天入此议者。则于其人无生死法。无泥洹法。于是众会。五百比丘。即从坐起私窃而去。而说此言。吾等见中净修梵行。心自念言。当得灭度。而无有人得灭度者。空复志求学斯道乎。安成慧耶。
于是明网菩萨。前白佛言。唯然世尊。假使欲令法起生者。则于其人佛不兴出。彼不超度生死之难也。天中天。求见泥洹故。唯天中天。所谓泥洹蠲除一切众想之念。亦不汲汲。于诸通慧为殊异也。若所释是等比丘即为自欺也。天中天。于正法律而行出家。堕外邪见。而以志睹泥洹之处。譬如麻油酪酥醍醐。然即灭尽诸法。世尊永悉灭度。其永灭度。吾则谓之为甚慢矣。唯天中天。其修行者则无所修。逮平等者。终不造立所起之法。及与灭尽。亦无有求。欲得法者亦无平等。于是明网菩萨。谓持心梵天。梵天说此。五百比丘闻所说法。即从坐起私窃亡去。知斯等类意之所趣。何不入法。其有信乐。若以度脱于诸见网。持心答曰。族姓子。汝往游至江河沙等诸佛国土。劫数求索不能得离。如是像法亦无有脱。譬如痴子畏于虚空。而驰迸走在所至趣。不能离空。此比丘等亦复如是。正使达行不可称限。空相自然。无想之相亦复自然。无愿之相亦复自然。犹如复有第二士夫。求于虚空。八方上下欲得于空。心自念言。我欲得空。我欲得空所欲游至。口自说空而不知空。言与其身行于空中而不睹空。如是族姓子。斯诸比丘。求于灭度行于泥洹。而求灭度。不解所入。所以者何。所谓言曰得灭度者。但假号耳。犹如虚空。若有行空经游虚空。所言亦空。其泥洹者假托言耳。于是五百比丘闻说是语。漏尽意解逮得神通。各叹颂曰。唯然世尊。一切诸法皆悉灭度。假使有人求灭度者。则于其人佛不兴世。我等大圣。非为凡夫亦无所学。亦无不学。不生死不泥洹。无灭度法。所以者何。又诸通慧。我等已离所有道慧。兴诸佛法。于是尊者舍利弗。谓诸比丘曰。仁等已得造立。入于斯慧自获利耶。答曰。吾等已入造于尘劳而无所作。又问。何故说此。诸比丘曰。唯舍利弗。设断尘劳便入欲尘。不欲灭度。由是之故。吾等说言已得入矣。造于尘劳而无所作。舍利弗言。善哉善哉。族姓子。当咨嗟之。诸仁所立众祐之地。诸比丘曰。唯舍利弗。仁者世尊亦复是卿不净众祐。何况我等至清净乎。又问。此言何谓。诸比丘曰。佛知诸法界本悉清净。于是持心梵天。白世尊曰。唯然世尊。何谓世之众祐。佛告梵天。不为世法之所迷惑。不耻世法。又问世尊。云何净毕众祐之事乎。答曰。若于诸法无所受故。又问。谁为世间之福田乎。答曰。若有不失佛道故。又问。何谓众生之善友。答曰。不舍一切群黎故。又问。谁于如来有反复乎。答曰。其不违疑佛教命者。又问。何谓奉事如来乎。答曰。其晓了解不起际故。又问。何谓亲近如来行乎。答曰。宁失身命不毁禁戒故。又问。何谓恭敬于如来者乎。答曰。设使行者将养诸根故。又问。何谓世间大财富乎。答曰。七宝满具故。又问。何谓于世知厌足者乎。答曰。其已逮得度世智慧故。又问。何谓晓了乎。答曰。其于三界悉无所愿故。又问。何谓谏喻于世乎。答曰。其有休息一切结缚故。又问。何谓处世而安隐乎。答曰。其不贪者无受财故。又问。何谓不贪乎。答曰。无有阴盖故。又问。何谓离于阴盖乎。答曰。舍于六入亦无所释故。又问。何谓己过乎。答曰。晓了道慧故。又问。何谓菩萨为布施主乎。答曰。劝化一切众生之类。入诸通慧心故。又问。何谓禁戒乎。答曰。不舍道心故。又问。何谓为忍乎。答曰。见心灭尽故。又问。何谓精进乎。答曰。若求于心不得处所故。又问。何谓一心乎。答曰。心休息故。又问。何谓智慧乎。答曰。于一切法无音声故。又问。何谓菩萨行慈者乎。答曰。不随一切诸想行故。又问。何谓菩萨行哀者乎。答曰。无诸法念故。又问。何谓菩萨行喜者乎。答曰。不计吾我故。又问。何谓菩萨行护者乎。答曰。不计彼我想故。又问。何谓菩萨博立笃信乎。答曰。不舍诸法清白故。又问。何谓菩萨博闻住空者乎。答曰。不猗一切音声故。又问。何谓为惭。答曰。晓了内法蠲除故也。又问。何谓为愧。答曰。不习外事故也。又问世尊。何谓菩萨普无不入。于是世尊以颂答曰。
其身清净 不犯众恶 口言清净
常说至诚 秉意清净 常行慈心
斯谓菩萨 普无不入 遵修慈行
不猗染尘 专于哀行 无有恚害
加以仁护 无有愚痴 斯谓菩萨
普无不入 若游聚落 闲居亦然
县邑燕处 众会无差 未曾违失
威仪礼节 斯谓菩萨 普无不入
皆悉遍信 诸佛正法 又常乐喜
无我之典 悦喜圣众 无所有议
斯谓菩萨 普无不入 脱于色欲
不知所行 度于嗔怒 亦无所度
晓了众行 之所归趣 斯谓菩萨
普无不入 亦不造著 于欲之界
亦不住立 于形之界 不著无形
皆亦如是 斯谓菩萨 普无不入
信乐诸法 一切悉空 然而众生
驰骋思想 由是之故 不尽诸漏
斯谓菩萨 普无不入 方便晓了
缘一觉乘 示以音声 而教化之
于佛大乘 靡不达了 斯谓菩萨
普无不入 一切皆知 所当至处
未曾违失 导师之教 常行等心
于诸憎爱 斯谓菩萨 普无不入
未曾想念 过去之法 当来现在
亦复如是 一切游居 无所猗著
斯谓菩萨 普无不入
于是持心梵天。白世尊曰。何谓菩萨度于世法。不处世法。现入于世。度脱众生。于世间法。示现世间平等。世法因缘游世。虽处于世。不坏世法。不失道法。于是世尊。寻时叹颂答持心曰。
吾说世五阴 于世无所著
以不贪著世 不舍世间法
菩萨能了彼 解知世自然
诸阴为无本 不著世间法
有利若无利 嗟叹若谤毁
有名若无名 耻世苦乐法
彼用大智慧 虽游于世法
不见世所贪 道意不可动
得利不以悦 弃捐亦不戚
坚住如太山 无能动摇者
嗟叹若毁呰 其志常平等
名无名苦乐 坚住于等心
晓知世自然 因从颠倒兴
不生于世间 明达独游步
若入于世俗 综了所至处
是故随习俗 度脱众生苦
勇猛虽游世 在俗如莲华
不破坏世俗 分别了法性
假使行在世 不分别世法
故游于彼间 究缚世俗相
世相如虚空 亦无处空相
已能解了此 则不著世俗
随方俗所知 顺而化众生
贯达世自然 不毁败于俗
设无有五阴 斯谓世自然
其不晓了者 常倚于世俗
若能舍诸阴 不起无所有
虽现于世间 于俗无所著
其不了世法 炽然于诤讼
斯虚妄无诚 常立处二相
吾未曾预世 亦无所诤讼
佛以是之故 部分自然法
法者无所诤 诸佛之所说
通了世平等 不虚无至诚
两舌若诚谛 逮得于教命
假使为毒害 与外道无异
诸法诚审者 无实无有虚
是故世尊说 度世无二法
吾所达世慧 斯为方俗法
则无虚无实 见世之罪恶
为世之光明 逮成大名闻
佛所开了世 清净无瑕秽
假有观俗者 身以睹自然
则见等正觉 现在十方者
知诸法因缘 诸法无自然
若剖折因缘 则能综理法
其能解达法 则能晓了空
设能解识空 则能别导师
设分别讲世 而求于音声
虽行世间事 不与世间俱
若堕于诸见 一切不及此
假名游于世 而不著俗事
佛灭度之后 其乐于忍者
于彼佛现在 导师之法身
若持如此法 则为供养佛
处世为世尊 导师之所知
设弊魔波旬 不能得其便
若在于人间 广说斯经者
是党大智慧 主布施一切
戒禁为具足 晓佛导师者
斯度忍力勇 游步于精进
聪达乐禅定 分别于世间
说佛空无法 其闻斯等类
大士不复久 处道场降魔
解诸法品第四
佛复告持心梵天。如来已度世间境界。示世俗教习乐于俗。欲度于世乐灭方俗。是谓世间之五阴也。其自念言。世我所度灭尽于世。求于五阴。游于道者。则名曰二所慕之径。复次梵天。所以名曰五阴者何。其五阴者方俗言耳。求诸见故舍受方俗。其所见者自然之想。斯则名曰为灭尽也。灭尽向道不受诸见。则为灭俗欲向正道。是故梵天。佛说斯言。世有三刺之门及三重担。习俗于世灭于世灭。尽于世间而求度脱。
于是持心梵天。白世尊曰。假使如来说四谛事。谛何所归。佛告梵天。是为苦谛习谛。斯非圣谛。是为尽谛。向道之谛斯非圣谛。所以者何。假使诸苦为圣谛者。一切牛马骡驴犬豕。畜生伴党悉获圣谛。若以诸习为圣谛者。一切五趣所生群黎。当获圣谛。若以苦尽为圣谛者。一切众生见断灭事。便当悉除获致圣谛。至由道谛一切有为。悉当获致贤圣之道。势力圣谛。以是之故。梵天。观察苦习尽道。以为圣谛。其有晓了苦无所起。斯谓圣谛。其人行习者不为圣谛。其灭尽法不起不灭。斯谓圣谛。假使平等一切诸法。而无有二等于径路。斯贤圣谛。佛告梵天。所以曰谛无有虚者。何谓为虚。自计有身。而念有人。而备有寿。而言有命。著于男女。猗于三有。离于所有。恃于所起。依于所灭。受于生死。怙于泥洹。是谓为虚。此诸所受。于诸所受。无所依倚。亦无所求。斯谓为谛。欲除苦者则名曰虚。灭于习者斯亦为虚。吾当尽证是亦为虚。修行径路亦复为虚。所以者何。佛所教化八道品者。若四意止。斯亦谓虚。又问。何谓佛之所教所当思者。答曰。无意无念。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斯乃名曰佛之所教所当思者。为四意止则无所住。不处诸想。已不住于一切想者。则住真际。已住真际。则无所住。意无所处。意有所住。则为不实。名曰为虚。以是之故。当作斯观。无实无虚乃为圣谛。审者为谛。所谓谛者。无所生无所谛。如来虽兴为无所起。如来不住于法性及与泥洹也。亦无生死常审谛定。所以者何。其圣谛者。无有生死。亦无泥洹。佛言梵天。若有顺时证斯四谛。名曰正谛。
佛告梵天。将来之世当有比丘。不能慎身。不护禁戒。不能制心。不精智慧。而当讲说。发生苦谛谓趣习谛。驰骋于斯。坏于三有。诸所生处。又说当求行于径路。是谓二谛驰骋其行。是等愚騃。吾则名之异学伴党。非佛弟子。非我声闻。志趣邪径。破坏正谛。而自放逸。吾处道场佛树下时。不归诚谛。亦无虚妄。佛于诸法。亦无所趣。以是之故。求如来法勿观二事。勿言有二。为二问也。白曰不敢也。天中天。答曰。是为颠倒迷惑之道。不能蠲除一切所趣。于是持心白世尊曰。如来之法而无颠倒。亦无所得。所以者何。如来逮成佛时。所号名曰平等觉者。为何谓耶。答曰。于梵天意所察云何。佛所说法。为有为无。为实为虚。答曰为虚。天中天。无所有也。安住至圣。又问梵天。其虚无法。为有所住。为无所住。答曰天尊。其虚无者。亦无所住。亦无不住。又问。云何梵天。而于诸法。亦不有住。亦不无住。大圣报曰。云何得道。答曰。彼无得道。告曰梵天。如来坐于树下。处在道场。晓了欲尘。所处颠倒。本常清净。空无自然。所晓了者。如无所了。亦不不了。所以者何。以是之故。吾所了法。逮正觉者。无见无闻。无念无知。无受无著。亦无所趣。皆以超越一切诸性。无言无辞无字无句。亦无言教。如是梵天。诸法如空。而尔欲得逮诸法乎。答曰不也。天中天。又复世尊。诸佛大圣甚不可及。至未曾有具诚谛法。诸佛世尊至有大哀。分别晓了寂然之法。而以文字为他人说。其有信乐如来说法。立诸德本具足所当。斯等众生。则于诸佛无有罪咎。所以者何。一切世间悉共信之志无所著。又天中天。世人信法。法是我所。倚俗著法。法无实无虚。无法非法。而世俗人依倚泥洹。于斯察之无有终始。亦无泥洹。俗倚善德。无有善德。亦无不善。俗倚安乐。无苦无乐。俗倚佛兴佛。亦不生亦不灭度。又复说法当得审谛显扬圣众。以无为事而为审谛。其经典者于世可信。譬如假喻从水生火从火出水。悉因缘合。佛言。如是觉了尘欲则成佛道。所由因缘。所以者何。如来所因觉了尘劳。成正觉者无逮正觉。既有所说而不见色。亦无所念。亦不造二。亦无所证。不得灭度。亦无寂然。唯然世尊。若族姓子族姓女。设有晓了信斯法者。则能蠲除一切诸见而得解脱。当为稽首归命作礼。奉若如来于过去佛。已为造行则为善友。所见摄护志乐微妙。殖众德本已为逮得。安谛之藏揽持法府则灭众罪。建立道业则致贵姓。总持如来言教之宗则为大施。放舍尘垢则护戒力。无爱欲力则致忍力。无疆恚勇为精进力而无懈厌。为禅定力弃除罪业。为智慧力舍离邪见。一切诸魔莫能回动。仇敌怨仇无能得胜终不诳惑。于世间人所言至诚讲说晓了。诸法本净则为真实。说究竟法则为如来之所摄护。则乐仁和游居安处。则为财富于贤圣业。则知止足于贤圣行。善见长养殷勤供事。则当见信度于彼岸。为志脱者而勖励之。乐得脱者即令勉济。无所依者而使凭附。乐无为者从得泥曰。乐于道者为具敷弘。慕超越者而为示现。又诸方术则为医王。一切病者为设良药。致于智慧则为力援。逮获[敖/力]势以为欢乐得出自在。不依因人亦不从受。无有恐惧衣毛不竖。如师子步致得妙乘。为如神龙安和其心。犹如调象游在众中。若如神仙则致勇猛。降伏怨敌游于大会。志强无惧意果自恣。而无所畏。所说正谛悉无有难。蠲尘劳法如月盛满。智慧光明如炬远照。如日之升无所不耀。灭除众冥若如锭燎。离于诸著无有增减。持行如地众生仰活。犹若良田百谷滋殖。洗一切垢譬若如水。灭除诸想犹若如火。于一切法而无所著。犹若如风。不可动摇如须弥山。志性坚强犹若金刚铁围之山。诸外异学莫能当者。声闻缘觉无能及者。以法等味譬若如海。则为度师。蠲除一切尘劳之渴。慕求经法未曾厌足。则于智慧而无充溢。则为圣皇而转法轮。颜貌姝特如天帝释。心得自在有如梵天。演法雷震犹如天阴。为雨甘露如澍洪泽。则得长益根力觉意。则得超度生死之患。便得进入于佛圣慧。则得逮近致佛正道。当获博闻无有伦匹。以过于量悉无有量。智慧辩才而无等侣。逮得总持志性坚强。意达聪明睹群生性。循观诸法其志果畅。常行慈愍哀世间人。已得超度世俗之事。行无所著犹如莲华。不为俗法之所染污。诸明智者悉爱敬之。诸博闻者多信从之。为众智士常所恭顺。诸天世人悉奉事之。诸禅思众稽首为礼。诸贤圣众咸来宗侍。声闻缘觉所共钦嘉。则好远离土地之行。则无谄饰不贪利养。威神巍巍履贤圣迹。端正殊雅色貌难及。威曜光光不可称究。则以相好而自庄严。则能执持佛之言教。则能顺护诸法训典。亦能奖济贤圣之众。便常逮见诸佛正觉。因当速成诸佛之眼。而为诸佛所见授决。则当获致具足三忍。寻当得座于佛树下。便能降伏魔及官属。得诸通慧而转法轮。则能兴发造诸佛事趣于深法。不恐不畏不难不懅。唯天中天。吾于一劫若复过劫。咨嗟显扬斯正士等。不能究竟。得其边际所行至德。诸佛之道深妙若兹。难受难解不可睹见难晓难了。若有受持而讽诵读。便复奉行。若能广演普分布者。于彼法说。则能立众第一笃信。佛告梵天。仁所咨嗟诸正士者。至真之德安能究尽。不能及知如佛所究。如来则以无碍之慧申畅其德。尔乃达了究尽之耳。如来所说句议旨趣。斯诸正士悉当了达。而普顺从不为逆乱。所为至诚不为迷惑。悉建正议志不驰骋。于严饰事晓如应辞。犹若如来所演言教。譬若大圣讲诚谛法。又若如来所说法者。复超于此严饰章句。不能究尽觉了所有。无循无逆无制无通。尔乃达识而不放逸。在于严饰不循言辞之所知也。设无言辞则是如来说法之辞。如来所可讲说经者方便宣法。如来加以兴无极哀。而为众生敷陈经典。佛告梵天。假使菩萨能分别了如来五力所因疗治。是为菩萨。则能建立造诸佛事。又问世尊。何谓如来五力所疗。大圣答曰。谓法言辞入如应说。善权方便光显于法不失句义。分别道迹入于大哀。佛言梵天。是为如来五力所疗。一切声闻缘觉之等所不能及。又问世尊。以何言辞如来演教。世尊告曰。过去当来现在之教。欲尘之语颠倒之言。世俗度世。有漏无漏。所著无著。有罪无罪。所有无有。我人寿命逮造证辞。周旋生死灭度之辞。是为梵天。诸所言说斯众辞者。观辞如幻无所成故。观辞如梦见无实故。观辞如响报应缘对声故。观辞如影现缘合有故。观辞如镜像照现故。观辞如形印之有故。观辞如[火*僉]颠倒见故。观辞如空所有尽故。观辞无言不可得故。佛语梵天。假使菩萨。能晓了此诸法言辞。是菩萨者。乃能讲说诸法言辞。又于诸法无所依倚。以无所倚则能逮得无碍辩才。以能逮得无碍辩才。则能为诸挂阂之众显曜平等。亦与同处讲说经法而不质阂。于一切辞不坏法性。游诸言辞及所破坏悉无所倚。设使梵天如来所说。显无言辞则为讲法。梵天欲知何所菩萨。而于如来行诚谛事。善权方便于斯梵天。如来于尘而现结恨。又于结恨而现尘劳。菩萨悉当晓了彼趣。何谓梵天如来于尘而现结恨。尘劳自然等无差特故。又于结恨而现尘劳。依于结恨而行惠施泥洹清净。谓诸愚戆不能晓了众恼之患故。又彼菩萨。晓了所有布施之事。后世大宝故。则无所趣。无所趣者则曰无为禁诚泥洹。悉无所有亦无所行故。忍辱无为虚无所有故。精进无为遵修意故。禅思无为无所悦故。智慧无为逮得相故。于欲离欲之本际者法性无欲故。嗔恚本际计于法性无结恨故。愚痴本际计于法性无愚痴故。生死无为之本际者则无所生。其无为者不倚生死。至诚虚妄所见言辞。虚妄至诚则致慢恣。复次梵天。如来次第而因真谛。随其因缘而计有常。知有吾我则为蠲除非议之事。其邪见者而无笃信。兴造反业令知反复。去于无信悉除所愿。邪见身者如来悉知。便为斯等分别说之。见所应者如来则为说诚谛教。假使众生弃捐贡高自大事者。如来则以已诚谛教而讲说之。是为梵天如来至真。至真言教菩萨于彼。则当晓了斯方便行。设使归此一切所说权方便者。如来兴者便得解脱。于非邪事而笃信者。则见诸色之所报应而起众生。便因如来得解脱也。若演法身便为如来真谛之辞。解脱邪法而行笃信。因法而度敬文字者。众生之类不为说此。解邪见法未曾信斯。亦无所得亦无差别。言有泥洹则为邪信。处于颠倒尘劳无为无有灭度。斯则为信而得解脱。无所生法不坏诸法。言有人者则为邪信。入于寂然而欲度者便无有人。其邪信者即自解脱真谛之事。是故梵天。于斯菩萨不能晓了。真谛言辞权方便者。于一切音无所恐畏。为无量人众生之类。开导利义于彼梵天。如来至真以何方便。为众生说法。其布施者得大富有。持戒生天。忍辱端正精进获明。若禅思者致悦不乱。学智慧者灭除尘劳爱欲之著。若博闻者疾逮智慧行于十善。乃得处天及在人间。行慈悲喜护致升梵天。观察寂然澹泊获果致逮学地。得不学地缘觉之地。清净众祐佛之道地。所示现慧无有边际。等于泥洹灭一切苦。佛言梵天。吾则应时善权方便。为诸众生布告显示。如是像法。如来未曾心怀众想。计吾我人寿命也。如来所行亦无所得。亦不悭贪亦无所施。亦不持戒亦不毁禁。亦不忍辱亦不嗔恚。亦不精进亦不懈怠。亦不禅定亦不乱意。亦不智慧亦不愚痴。亦无有道亦不灭度。亦无所安亦无众患。佛言梵天。教化众生使令精勤专修奉行。所因精勤专修奉行。当入斯法如本志愿。或有获致道迹往来。不还无著至于缘觉。若复得入逮成无上正真之道。至无为度。是为梵天如来至真善权方便。而为众生敷陈经典。彼又菩萨当为众生善权方便。兴说大哀。常以正法而奖济之。何谓如来之所说者。法无有眼亦无有脱。耳鼻口身意亦复如是无有脱者。所以者何。眼者则空而无有吾。亦无我所则悉本净。耳鼻口身意亦复如是彼则为空。便无有吾亦无我所则悉本净。佛言梵天。是为一切悉归脱门。有所归趣为之眩惑。色声香味细滑法。其六事者亦复如是。一切诸法皆悉为空。无想无愿无起无灭。亦无有住亦不不住。所可谓者意不住生。本净自然澹泊寂寞。佛言梵天。如来一切悉以文字演为脱门。或以等御痴騃之句。普顺文字心当观之为真谛教。如来一切所可分别悉至解脱。敢可说者悉诚谛句。如来说经无有尘劳。所演法者皆无解脱归灭度也。是为如来所说典籍。斯谓菩萨所当学者。佛告梵天。如来至真以何方便遍修大哀。而为众生讲说法乎。如来则以三十二事有所发遣。而加大哀济于众生。何为三十二。无有吾我。于一切法令众生类解信无身。如来于彼而兴大哀(一)。于一切法众生无受而反有人。如来于彼兴发大哀(二)。一切诸法则无有命。而众生反计有命。如来于彼兴显大哀(三)。一切诸法而无有寿。而众生反计有寿。如来于彼兴显大哀(四)。一切诸法为无所有。而众生反计有处所。如来于彼兴显大哀(五)。一切诸法都无所依。而众生反有所倚著(六)。一切诸法悉为虚无。而众生反志有所乐(七)。一切诸法悉无吾我。而众生反计有吾我(八)。一切诸法悉无有主。而众生反专志贪受(九)。一切诸法悉无可受。而众生反依倚形貌(十)。一切诸法悉无所生。而众生反著于所生(十一)。一切诸法悉无有没。而众生反贪于生死(十二)。一切诸法悉无欲尘。而众生反没溺尘垢(十三)。一切诸法悉无贪欲。而众生反为所染污(十四)。一切诸法悉无恚怒。而众生反怀胁结恨(十五)。一切诸法悉无愚痴。而众生反为之迷惑(十六)。一切诸法悉无所从来。而众生反乐倚所趣(十七)。一切诸法悉无所趣。而众生反依于终始(十八)。一切诸法悉无造行。而众生反务建所修(十九)。一切诸法悉无放逸而众生反驰骋纵恣(二十)。一切诸法悉为空静。而众生反处于所见(二十一)。一切诸法悉为无想。而众生反想行为上(二十二)。一切诸法悉无有愿而众生反志于所侥(二十三)。已为远离若干种事有所受者。世俗所怙嗔怒结恨。所获患厌不与怨敌而集会也及诸不忍处于仁和(二十四)。遵修颠倒为世所习游于邪径。则能弃除所生之处(二十五)。彼则无有审道所趣。则为烦愦得于财利世俗所依。则而志慕一切资业。当以抑制诸无厌欲。即使具足贤圣之货。信戒惭愧闻施智慧。建立于此具足七财(二十六)。吾谓众生为恩爱仆。以无坚要为坚要想。财业家居妻子之娱便无有安。所以谓之为恩爱仆。众生之类无有坚要为坚固想。当为讲说计有常者为现无常(二十七)。吾谓众生求财利业。则为仇怨。而反谓之为是亲友。吾为建立显亲友行。而为蠲除勤苦之患究竟灭度(二十八)。吾谓众生以反邪业。各各处于若干言教。当为讲说清净微妙无业之命分别说法(二十九)。吾谓众生为诸尘垢而现污染。于家居事多有患害扰攘之务。而为说法当令出去等度三界(三十)。处于所作一切诸法。因贪起住众缘所处诸立之相。众生于彼而修懈废。当为说法至圣解脱。劝令精进为度坚要。而说经法悉使获安。又加于是而复反舍无阂之慧(三十一)。最尊灭度志于下贱声闻缘觉。当为显示微妙之行。如来因此则于众生兴阐大哀。
佛告梵天。是为三十二事。如来开导顺化众生。敷弘大哀。斯为如来。谓行大哀。佛告梵天。若有菩萨奉行于斯三十二事。合集大哀。如是菩萨为大士者。名大福田为大威神。乐于巍巍至不退转。为众生故而造立行。佛说此大哀法门品时。三万二千人。发无上正真道意。三万二千菩萨得不起法忍。
持心梵天所问经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