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注解卷之二
元篇一千言章
第一章一百五十九言
妙元元妙,神元元神,真元元真,道元元道,德元元德,元德复妙,与物返矣。
妙、元、神、真、道五者,各有浅深,乃学道者之分量。此元之妙,非妙之妙。此元之神,非妙之神。此元之真,非妙之真。此元之道,非妙之道。此元之德,非妙之德。众人自德散而为物,真人自德返而归妙,道与物返,物与道返,故曰顺之则为人,逆之则为道。
元非元,妙形之先。形非形,混然而成。妙元惚恍,忽然有象。妙元恍惚,忽然有物。物象杳冥,忽然有精。精元含神,忽然有真。非色之色,素朴含明,无状之状,无象之象。
元之所以为元者,非元也,乃妙形之始。形之所以为形者,非形也,乃混然而成。道自妙降而为元,始有恍惚之状,故曰妙元惚恍,忽然有象。妙元恍惚,忽然有物。物象出於杳冥之间,而有至精者存焉。精全为神,神一为真,会真集神,为元之体。故其体有明有色,有象有状,此色与明,状与象,具於吾之本始无作之者。由有微心,吸撮尘象,尘集成根,遂丧本象,及与本明,至人迥脱根境,复还元明。故见非色之色,素朴含明,无状之状,无象之象。
元之大象,寥廓幽光。元和之鸣,元元独闻。元象之形,元元独见。
元之象,非物之象,寥廓幽光,物不可得而窥,故元和之鸣,唯元独闻。元象之形,唯元独见。
元元之元,真祖真母。帝先道始,象之元纪。吾始元元,元於元纪,复归吾始,吾不见吾。始孰云吾元始,是谓始终,元纪之元。
妙不可见,至於元始有可见之渐,故以元之元为真祖真母。帝先道始,有象之初,纪道至是,始露一发矣。故吾始於元,渐有可纪之状。虽渐可纪,复归於始。吾且不知吾之始,而况於他哉。是谓始终元纪之元。言始终者,道在元方,有始之名。物终则穷。元纪之元,始於元,终於元,元元不穷。无始无终是始终,元纪之元。
第二章一百十四言
元元胎光,九元之始,八卦之先,胎光始元,明明赫赫,恍恍惚惚,元元始光,妙生真有。
至人自妙出元,渐露光景。人之三魂,一为胎光,故元元为胎光。凡数自一至九而止,若十则复为一。故大数止於九,九数皆起於元,故曰九元。九元之始,则一也。八卦之先,则乾坤为阴阳之祖,在易为太极,在乾亦为元,在人为胎光。胎光始元,明明赫赫,恍恍惚惚,皆元之始光之谓也。物自始光,即丧道本,故《佛书》谓之元明,故曰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若至人,则始於妙无,出为妙有,盖自妙而降,则粗道自元,而妙则神,此其所以不同。故曰妙生真有。
元显元藏,黍珠中大象。元起元没,黍珠中巨物。元以大象,含万象。元以巨物,吞万物。
物至於有形,则不能以大入细,以细藏大。元本於性而未入於形,故可以显,可以隐,如人之梦魂游形中,而大地山河,无不有也。人物徒役,无不彰也。故若以形会,则两黍不能以相容。若以性会,则黍珠中大象,不足以为怪矣。盖由大象非象,故含万象。巨物非物,故含万物。圣人既论此理,又时显其迹,以觉方来。欲以破形相之粗而昧者,但以神变目之甚者,又疑为诡幻。此释氏所以薄世论而不近,良以此欤。
象中象,元非元,物中物,一非一。
象中象是元非元,物中物是一非一。何以故。元之妙能,使未至於元者,随元而化。一之妙能,使未至於一者,同一而处。此圣人既以成己,又以成物也。大象藏於黍珠之中,大象未必尽元也。彼虽未至於元,然以吾之元,而加彼之元,则彼亦以元化。如李广之射虎,不知其为石,周处之斩蛟,不知其为水。彼以一至之心,而石与水尚从而化,况吾之妙元而不可以化物哉。故曰:元非元,一非一。
元象之元,含光自然,元元胎光,吾所谓象。
元元之始,含光自然。释氏谓之觉明,道家谓之胎光。释氏觉明谓之所,道家胎光谓之象。性觉必明,明则亡所。胎元必光,光为妙象。妄为明觉所立,觉亡象而成形。胎光光废佛,以觉明明而无所道,以胎光光而象妙。妙象之象,觉明之明,是为道本。
物之真元,元母之先,道生道生,吾不能自生,吾元元之母。
物之真元,非元也。唯本妙而后生元,故曰元母之先。元母者,谓妙也。及妙生元,元又降而生道。申言道生者,言元生真,真生神,及神而后生道。虽至於道,愈降而生物。若原其生,则不然,竟非其自。若推其自,必元元之母,妙之本始,然后能生物。所谓妙者,乃本始如如不可得而生死者也。
第三章一百言
胎光元元,元元胎光,吾始元元,神视不见,神听不闻,神神不遇,神不可得。故曰:不同,神而后知始。
胎光之始,莫见其眹,莫闻其音,各各自知,无相见者,故曰神神不遇。是谓不同此之不同,物物如是。然物不能为主宰者,以其神不全,而又为物转也。方是之时,虽未有声色臭味之交,而六种识心已具於胎光元元之内。至人以神为主,故六种识心不随根尘,俱以神化,为一精明。众人神鉴不全,六种识心重者先受,既传一根,同根同染,转入生死,胎光益微。故曰:神而后知始。
吾始於元元,无方妙天,吸光化妙。元元吾始,妙母开户,乘光继元。用在恍惚,道在绵绵。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从孟子之说,是心之外有性,性之上有天。《易》曰:穷理尽性,以至於命。从《易》之说,是理之外有性,性之上有命。孟子所谓天,即《易》之所谓命也。古之达者,或以为见独,或以为无何有之乡,极世之语言,不过如此。然所谓天果何方,所谓命者果何物耶。至此《经》又谓之无方妙天,方胎光在元元之中,炳然独耀。吾不知其处,亦不知其际,非无方妙天,而何根尘销落,吸光化妙,神用不测。众妙所出,故谓之妙母开户,乘光继元。万神自生,用在恍惚而不可执也。道在绵绵而不可绝也。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於此哉。
无取无舍,无为自然,吾不知其自然。元始元生,混然而成,妙极元得,元始自然。
元元之中,吸光化妙,混生万神,恍惚乘光,妙有开敷,亦不舍无而取有,亦不拾有而取无,悉皆无为自然之用。亦不知其自,亦不知其然,混然而元成,妙极而元得。故曰:元始自然之道,如是则妙,亦元元亦妙。
第四章一百二十六言
清浊交混,阴阳一元。非清而清,元清生浊。非浊而浊,元浊生清。非阴元阴,非阳元阳,元道斯在,阴阳同生,清浊孰能名。元清元浊,阴阳亦然。
元者,清浊始交,而未分阴阳,同为一元。《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者,阴阳未分之谓也。自阴阳未分,而继之以善。自善而后,继之以性。性立而后物成,世未有性未成而善先成者。故《易》所谓道所谓善,皆物之先,非善恶之谓也。方其清浊交混,阴阳同元,则非清非浊,非阴非阳,相交以性,而不交以形,故元清含浊,元浊含清,元阳含阴,元阴含阳,犹水火之不相射,清浊同源,阴阳同生,孰能名之哉。
妙象元象,妙声元声,声象不可得万物之根,万物之灵。吾所谓一而非一,一而未彰。吾所谓元而未元,元而未常。
妙象妙声,唯独听者可得而闻,独见者可得而视。其声其象非象,人所可得见,所可得闻。故为万物之根,万物之灵,方其为元也。谓之数之始,一之祖。然其实未彰,一犹未见。谓之形之始,常之祖。然其形未见,常犹未常。圣人体之,谓之无名。
元一含妙,妙元流光。流光含气,元妙之常。吾曰元常之道,道法元常。
气、形、数,三者之在妙有。非有非无,流光为气,气结为形,形见为数。古之至人,体於妙无,出为妙有。曷尝无是三者,然亦竟非有也。盖流光之气,非阴阳所感。妙气之形,非假合所造。形见之数,非一二可求。故入而为太虚,出而为妙有,分形散气形千万,不为有余。敛景吸光形闭藏,不为不足。是谓元妙之常,道法元常,故不可致诘。
第五章一百六十六言
阴阳之妙,清浊之杳,杳妙相因而元生。
阴阳同源之谓妙。清浊相容之谓杳。阴阳以气相同,清浊以形相混,妙气同为无气,妙形同为无形。故曰杳妙相因。
元含万象,万象含元。万象生元元,元元生万象。
元含万象,而非形也。万象生於元,而非物也。古之至人,反身而诚,则万物皆备於我。致中和则位天地、育万物,皆在吾中和之中。释氏谓意生身者,身随意生,非造所造。即道家灵光八耀,混生万神,而如意所生,迅疾无碍,乃至种类俱生,无所不有,不可计数。此之谓元元生万象。
神不知神,真不知真,道不知道。吾元始於虚无,道隐无名,真隐无形,神隐无灵。吾神爽灵,吾真幽精。神隐无灵,无灵至神。真隐无形,无形至真。道隐无名,无名至道。三无合元。
元之妙,神隐於无灵,真隐於无形,道隐於无名,故无灵为真神,无形於真真,无名为真道。故曰三无即为元。敷落五篇,非圣人强为之次也。妙者,在道为圣之极,在人为魂之始。非象非物,不死不生,吾之本始,所谓妙也。元为妙之次,在人为胎光。神为元之次,在人为爽灵。真为神之次,在人为幽精。自是以下,则为道。自道以降,性成而形具,故人之三魂,一曰胎光,二曰爽灵,三曰幽精者,义取诸此。《易》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精气为物,则质具而体成。有成则有坏,物不足以为固,惟魂游於物,物坏而魂不亡。故《易》谓之变。古之圣人深切着明,所以示人者如此。故妙在魂上,而道在魂下。妙为魂之先,道为魂之降。自道而降,圣人不居。自道而上,众人不处。众人所以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者,由道降为魄,魄盛而魂衰也。圣人魂盛而魄亡,故与道同游。众人魄盛而魂亡,故与物俱坏。由是观之,所谓三魂者,即此元神真。而七魄者,喜怒哀惧爱恶欲也。全魂即为仙,全魄则为鬼。魂与魄两立,则为人。此理之自然,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虽然圣人为魂,众人为魄,此自其既成而言之,若元始之初,魂魄未分,清浊且未之判,则孰为魂,孰为魄哉。及其既分,全则为魂,散则为魄,(氵+公)而上则为魂,流而下则为魄,正则为魂,邪则为魄,真则为魂,伪则为魄,其本同,其末异,故魄亦魂也,魂亦魄也。魄消则为魂,魂消则为魄。佛氏所谓无明即佛性者,此之谓欤。
吾元始之元道,周旋不可妙,妙不可得。自然元妙,上下往来,周旋自然,吾始於元元之元。吾不知其自然元道元德,孰能体吾元道元德,复归吾元始,是谓还元返本之道尽矣。
圣人体元始之道,以周旋於物,妙藏於形迹之间,和其光,同其尘,不可以妙非,不可以妙谓,在其形迹之间,而形迹亦妙,故妙不可得。上下往来,周旋世故,自然元妙,而不见其徼。盖吾本始於元之元体,吾自然以应於物,而吾亦不知其自然。如是则不独元道化妙,而元德亦化妙。巨细心迹,无不妙者,孰能知之哉。由吾虽体道德而出世,复返道德於元始,是谓还元返本之道尽矣。
第六章一百四十八言
元生神,神生元。
元之降为神,神之合为元。神以元而灵,元以神而显。故上下相生。
吾元自粹,元一旋生,元色未辟,恍惚杳冥。苍素彤黅舍四象,四象含光。
苍素彤黅,为四象不言玄者。玄为色之母,无色为玄。元色未辟,其光玄玄。元一者,玄之谓也。由有元一旋生五元,故天一为水。天生水中,水浮天而载地。元之未辟,自然太玄之中,有苍素彤黅之光,合为四象五元,恍惚杳冥。
吾元始之妙,用一元,非一元,一元之妙。妙生元,元生妙。
妙为元之祖,元为妙之用。自妙入元,故称一元。一元之用,元妙交相生,不知妙之为元,元之为妙。
苍素隐显,左右相元。元光恍惚,元出元入,出入无门,吾不知其元。元彤上下,不皦不昧,上下一元,元法自然。
苍,东方木色之气。素,西方金色之气。木左金右,故曰左右相元。彤,南方火色之气。元,北方玄色之气。火上水下,故曰元彤上下。元光恍惚,东西苍素,有出有入,而不见其门。南北玄彤,有上有下,而不显其晦。有出入而不见其出入,有显晦而不见其显晦,故神用无门,道法自然。
无为自然,自然无为,道在恍惚之先,元元无为之先,孰能体吾无为自然。元因无为,无为因元,因元生自然,吾不知其然。吾元始无为之天。
无为之天,有苍而非木,有素而非金,有彤而非火,有玄而非水,有黅而非土。有左有右,而非左非右。有上有下,而非上非下。有出有入,而非出非入。有显有晦,而非显非晦。有色非色,有象非象,自然非自然,无为非无为,故曰:孰能体吾无为自然。又曰:元生自然,吾不知其然。是之谓无为之天。
第七章二十言
有无上下,左右内外,恍惚杳冥,妙妙中间,元在其中。
物必有有无之数,上下之位,左右之别,内外之界。物之所不能免妙,妙之中元在其间。非有非无,非上非下,非左非右,非内非外,恍惚杳冥,未涉此八者。
第八章一百五十言
元黄始妙,始妙相因。元因黄,黄因元,元始黄始,不知其以。
以道言曰元,以色言曰玄。故元亦玄也。天元地黄,皆因始妙之本。元因黄,黄因元,交相因,交相生,元始黄始,不知其以,所谓以者妙之所也。
不见之色,不闻之声,妙之又妙,忽然而生。无象之象,无物之状,妙之又妙,忽然而形。元元见矣。赤素变化,幽黄洞彰,元常造作,元道由生。吾不知其生,无为元黄,妙更之根。
声色生於至妙,物象成於至妙,忽然而生,忽然而成,无使之者,故赤素变化,火金相克而相成。幽黄洞彰,水土同处而相克。是为元常造化。元黄之道,为万化更变之根。
根生至妙,妙生元,元生黄,黄生元,三一之妙,自然而成。
至人根於至妙,妙生元,元生黄,黄复生元,自无入有,自有化无,妙元黄三而一,一而三。故曰三一之妙,自然而成。
元元又元,中有元黄之道。元始元元之母,元声元象。吾元元之母,声象得矣。吾曰此元元,吾不知其元元,道无上。
元中有色,故曰元黄。元元之母,出生色象,故色象以元为母。元元以吾为母。唯吾无母,是谓吾不知其元元。道无上。
第九章一十六言
妙隐元生,道隐妙有,有无相生,神用不穷。
妙隐而元始生,元含至妙道隐,而物始有道,妙有中。妙中之元,元非显也。有中之道,道非隐也。故元亦妙,有亦妙,有无相生,神用不穷。
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注解卷之二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