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逸周书

卷一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度训解第一

题解:度训,是对法度的解说。

天生民而制其度,度小大以整,权轻重以极,明本末以立中。立中以补损,补损以知足。爵以明等极,极以正民,正中外以成命。正上下以顺政。自迩弥兴自远,远迩备极终也。明王是以敬微而顺分,分次以知和,知和以知乐,知乐以知哀,知哀以知慧,内外以知人。

凡民生而有好有恶,小得其所好则喜,大得其所好则乐,小遭其所恶则忧,大遭其所恶则哀。然凡民之所好恶,生物是好,死物是恶,民至有好而不让,不从其所好,必犯法,无以事上。民至有恶不让,不去其所恶,必犯法,无以事上,边行于此,尚有顽民,而况□不去其所恶,而从其所好,民能居乎。

若不□力何以求之,力争则力政,力政则无让,无让则无礼,无礼,虽得所好,民乐乎?若不乐乃所恶也。凡民不忍好恶,不能分次,不次则夺,夺则战,战则何以养老幼,何以救痛疾葬丧,何以胥役也。

明王是以极等以断好恶,教民次分扬举力竞。任壮养老长幼有报,民是以胥役也。夫力竞,非众不克,众非和不众,和非中不立,中非礼不慎,礼非乐不履。明王是以无乐非人,无哀非人。人是以众,人众赏多罚少,政之美也。罚多赏少,政之恶也。罚多则困,赏多则乏,乏困无丑,教乃不至。是故民主明丑以长子孙,子孙习服,鸟兽仁德。土宜天时,百物和治,治之初,厉初哉。治化则顺,是故无顺非厉,长幼成而生,曰顺极。

译文:

上天生下民众就给他们制定了法度。量度大的与小的,就能确定大小适中的,称量轻的与重的,就能确定轻重适中的,弄清本末两端,就能确定正中间。确定适中的标准才能补其不足损其有余,直到补损到恰当为止。排列爵次,以明确尊卑贵贱。辨明等级以安定民众。安定好朝廷内外,以成就君命;安定好公卿庶民,以便政令顺行。政令在朝廷内制定。制定人有来自近处,更有来自远处的。远处与近处的人才全都到来,政令最终才能完善周密。补不足损有余全在于分次精微,分次精微又全在于君王英明。因此,英明的君王就重视精微而又遵循分次原则。区分了等级,民众就知道和睦;知道了和睦就会知道欢乐,知道了欢乐也会知道识哀伤;知道了欢乐哀伤就知道怎样做一个最明白的人,在朝庭内外分辨好人与恶人。

所有民众皆有喜欢有厌恶。得到一点他所爱的就高兴,得到很多他所爱的就欢乐。遇到一点他厌恶的事就忧伤.遇到很多他厌恶的事就会悲哀。大凡民众的好恶都一样,喜欢养生之物,厌恶致死之物。民众遇到自己喜爱的东西就相争不让。如果不能顺从他的爱好,就一定犯法作乱,不能侍奉上司;民众遇到自己厌恶的东西就争相回避。如果不能除去他厌恶的东西,就一定犯法作乱,不能侍奉上司。即使上司顺其所好又除其所厌,也还会有顽民,何况还不能除其厌恶,顺其爱好,民众能安居吗?民众如果不能安居,又凭什么求得民众呢?以力相争就会用武力强取,用武力强取就会失去谦让:失去谦让,就丢掉了礼制。丢掉礼制,即使得到喜爱的东西,民众会快乐吗?如果不快乐,就是他厌恶的了。

大凡做人,不能克制自己的好恶,就不能安守本分。不守分就会争夺,争夺必然打斗,相互打斗又怎么能抚养老人和幼儿,怎么能救助病痛、疾苦、死亡、丧葬,怎么能相互帮助呢?英明的君王因此而区分等级来阻断庶民的好恶之心,教会民众安守本分。表彰那些努力使壮年人有事做、老年人有供养、幼年人能成长的人,让壮年、老年、幼年人相互能报答,民众因此而能彼此帮助。

凭力气争斗,除非人多不能制止;人多,除非和睦不能聚集;和睦,除非诚心不能实现;诚心,除非礼仪慎重不能表现;礼仪,除非心情舒畅不能履行。英明君王因此而与民同乐,与民同哀,百姓因此也就多起来。人多了,赏赐多而处罚少,是善政;处罚多而赏赐少,就是恶政。处罚多了百姓会困窘,赏赐少了百姓会贫乏。一旦贫乏、困窘,就不知羞耻,教化就不能到他们身上。所以,英明君王以晓明廉耻来教育子孙成长。儿孙们习知有耻而身体力行,就是鸟兽也会怀有仁德。加之地得其宜与天得其时,百事都会平稳。一开始就重视治教劝励民众,整个教化都会顺利。所以,教化的不顺是没有劝励民众。培养幼儿的事情成功,并且生出“义”来,可说是顺极了。

命训解第二

题解:命训,关于天命的训教,民之大命乃天所生成,明王当顺天命以牧万民。

天生民而成大命,命司德正之以祸扶。立明王以顺之,曰大命有常,小命日成,成则敬,有常则广,广以敬命则度至于极。夫司德司义而赐之福禄,福禄在,人能无惩乎?若惩而悔过,则度至于极。夫或司不义而降之祸,在人能无惩乎?若惩而悔过,则至于极。夫民生而丑不明,无以明之,能无丑乎?若有丑而竞行不丑,则度至于极。民生而乐,生无以谷之,能无劝乎,若劝之以忠,则度至于极。夫民生而恶性死,无意畏之,能无恐乎?若恐而承教,则度至于极。

六极既通,六闲具塞,通道通天以正人,正人莫如有极,道天莫如无极。道天有极则不威,不威则不昭;正人无极则不信,不信则不行。明王昭天信人,以度功地以利之,使信人畏天,则度,至于极。

夫天道三,人道三。天有命、有祸、有福,人有丑、有绋絻、有斧钺。以人之丑、当天之命,以不存,极命则民堕,民堕则旷命,旷命以戒其上,则殆于乱。极福则民禄,民禄则干善,干善则不行,极祸则民鬼,民鬼则淫祭,淫祭则罢家。极丑则民叛,民叛则伤人,伤人则不义。极赏则民贾其上,贾其上则民无让,无让则不顺。极罚则民所诈,多诈则不忠,不忠则无报。凡此六者,政之殆也,明王是故昭命以命之,曰:大命世,小命身。

福莫大于行义,祸莫大于淫祭,丑莫大于伤人,赏莫大于信义,让莫大于贾上,罚莫大于贪诈。古之明王奉此六者,以牧万民,民用而不失。

抚之以惠,和之以均,敛之以哀,娱之以乐,慎之以礼,教之以艺,震之以政,动之以事,劝之以赏,畏之以罚,临之以忠,行之以权。权不法,忠不忠,罚不服,赏不从,劳事不震,政不成,艺不淫,礼有时,乐不满,哀不至,均不壹,不忍人。凡此物攘之属也。

惠而不忍人,人不胜害,害不如死。□均一则不和,哀至则匮,乐满则荒,礼无时则不贵,艺淫则害于才,政成则不长,事震则寡功。以赏从劳,劳而不至,以法从中,则赏,赏不必中,以权从法则行,行不必以知权,权以知微,微以知始,始以知终。

译文:

上天生下民众而成就他的大命。让神明靠德行降祸福端正他行为,设立英明君王让民众顺应天命。就是说:大命不改易,随日而成。随日而成就得重视(自己的行为),而大命是不变的,知大命而又重视小命,那么法度就受到维护而达到中正。

考察他们的德行道义就赐给他们福禄。福禄在身,他们能不惩治不德不义之事吗?如果既能惩治错误又能悔改过失,那么法度就受到维护而达到中正。

如果探察到不义行为,就降祸给他。灾祸在身,他能不惩治不德不义事吗?如果既能惩治错误又能悔改过失,那么法度就受到维护而达到中正。

民众生来并不明白有羞耻,如不让他们明白,能不干些无耻的事吗?如果知羞耻而争相做正当事,那么法度就受到维护而达到中正。

民众生下来就乐于活下去,不能让他们活得更好的话,能不给他们一些劝勉吗?如果以忠信劝勉他们,那么法度就受到维护而达到中正。

民众生下来就厌恶死亡,不能让他们因为活着而有所畏惧的话,能不让他们因为死而有所恐惧吗?如果因对死的恐惧而接受教化,那么法度就受到维护而达到中正。

天道有三个方面,人道有三个方面:天道有命、祸、福,人道有羞辱、爵禄、刑法。以人道的羞辱对天道的命,以人道的爵禄对天道的福,以人道的刑法对天道的祸。六个方面三种办法,最终是要人行善。人不行善,就因为他不懂这个道理。

号令过度百姓就会怠堕,百姓怠堕就不听号令,不听号令就戒备上司,就近乎叛乱了。赐福过度百姓就会贪禄,百姓贪禄就一会伤犯善事,伤犯善事就使善事不能施行。降祸过度百姓就会信鬼,百姓信鬼就会大搞祭祀,大搞祭祀就会败毁家财。羞辱过度百姓就会背叛,百姓背叛就会伤人,伤人就不正义了。赏赐过度百姓就与上司讨价还价,与上司讨价还价就没有逊让之心,没有逊让则政令就不顺达。处罚过度百姓就多诡诈,百姓多诈就不诚实,不诚实就没有报答了。总上六种情况,显示了政事的危险。所以,英明的君王就用明白的号令告诉百姓说:“违背大命就世代受罚,违背小命自身遭殃。”

赐福,没有谁比行义者得到的多;降祸,没有谁比淫祭者得到的多,羞辱,没有谁比伤人者得到的多;奖赏,没有谁比信义者得到的多,责备,没有谁比与上司讨价者得到的多;处罚,没有谁比贪诈者得到的多。古代英明的君王,遵循这六种方法治理百姓,百姓就会为君王所用而不逃亡。

君王要用恩惠安抚他们,用均等使他们和睦;借悲哀事让他们收敛,借欢乐事使他们愉快;用礼仪使他们慎重行事,用技艺教给他们本领;用政令震慑他们,用力役事让他们劳作;用奖赏勉励他们,作惩罚使他们畏惧;让他们面对诚实,以权力制服他们。权势不用于守法者,忠诚不加于忠诚之人,惩罚不施于服罪者,奖赏不给不劳动的人。力役之事不惊扰百姓,政令简明而不繁冗,技巧不淫巧,礼仪讲时节;欢乐不过分,悲哀有节制;均等而不划一,惠爱而对人不残忍。所有这些事,都归于君王权力。

如果君王不惠爱而对人残忍,人们就会不堪其害,与其受害,还不如死。均等而划一,就不和睦。悲哀之极就缺乏精神,欢乐过头就舍放纵。礼仪不分时节就不贵重了,技艺淫巧就损害材料。政令冗繁,必不长久。役事惊民就少有功绩。如果奖赏不劳动的人,劳动者就会不尽力。把权力加于守法者,守法者就不再服从。要使人服从,就必须懂得使用权力。行使权力必须了解细节,了解细节必须知道从何而始,知道从何而始就必须知道至何而终。

常训解第三

题解:此篇讲民习、民常的作用。

天有常性,人有常顺,顺在可变,性在不改。不改可因,因在好恶,好恶生变,变习生常,常则生丑,丑命生德。明王于是生,政以正之。民生而有习有常,以习为常,以常为慎。民若生于中,习常为常。夫习民乃常,为自血气始。明王自血气耳目之习,以明之丑。丑明乃乐义,乐义乃至上,上贤而不穷。

哀乐不淫,民知其至,而至于子孙,民乃有古。古者因民以顺民。夫民群居而无选,为政以始之,始之以古,终之以古。行古志,今政之至也。政维今,法维古。顽贪以疑,疑意以两,平两以参,参伍以权,权数以多,多宁以允,允德以慎,慎微以始而敬。终乃不困。

困在坟,诱在王,民乃苟,苟乃不明,哀乐不时,四征不显,六极不服,把八政不顺,九德有奸,九奸不迁,万物不至。夫礼非克不承,非乐不竟,民是复生□,好恶有四征,喜乐忧哀,动之以则,发之以文,成之以民,行之以化。

命、丑、福、赏、祸、罚,六极不嬴,八政和平。八政:夫妻、父子、兄弟、君臣。八政不怩,九德纯恪。九德: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顺言曰政,顺政曰遂,遂伪曰奸,奸物在目,奸声在耳,耳目有疑。疑言有枢,枢动有和,和意无等。万民无法,□□在赦,□复在古,古者,明王奉法以明幽,幽王奉幽以废法,则一人也,而绩功不同,明王是以敬微而顺分。

译文:

上天有固定不变的规律,人有顺应自然而养成的行为。人的行为在于可以变化,自然规律则不可改易。不可改易就只能因循沿袭,而因循与否在于人的好恶。好恶可以产生变化,改变原有习惯,产生新的恒常。有恒常就可以产生耻丑,耻丑明就能生道德,英明君王因此而设立政教,借以修正人的习惯与常行。

民众生来就有习惯,有常行。如果变习惯为常行,以常行为自然行为,人就如同生活在自然之中,人的习惯要变为常行,当从幼小时候开始。英明君王从幼小时候的耳目习惯上让民众明白什么是耻丑。耻丑明白就能喜爱合宜的行为。喜爱合宜行为就能达于上司,上司就会多财而不匮乏。哀乐不要过头,民众就会知道满足。这种风气子孙相传,民众乃有古朴之风。远古时候就是依靠百姓而使百姓顺服的。

群居而没有首领,就设立长官以治理他们。开始治理用古法,最终也用古法。行古法而治今事,是最好的政治。即政令是现在的,而法规是古代的。

民众凶顽贪财,是由于思想糊涂;思想糊涂,是由于内心有矛盾。要消除矛盾,得用外在的政令法律,交错地使用权力。这样,政令之类必多。多了就难以允当。要允当就应谨慎。从谨慎细微处开始,认真对待结尾,最终才不致受困。困顿在于政令繁多,君王以此诱民,民众就会苟且。苟且就不知耻丑,哀乐就没有时限,四征就会不显明,六极就会不服从,八政就会不和顺,九德就会虚伪。九种奸伪不去掉,万物就不会到来。如同礼仪,非顺达不能奉行,非和谐不能终了。民众由是缺乏活命之理。

人的好恶从四方面体现:欢喜、快乐、忧伤、悲哀。按法规动作,从政令出发,顺民众办事,应变化而行。

六极是:命令、羞辱、赐福、奖赏、降祸、惩罚。六极不过头,八政就会和谐平正。

八政是:夫为妻正,父为子正,兄为弟正,君为臣正。八政不逆反,九德就能纯一恭敬。

九德是:忠实、诚信、恭敬、刚烈、柔和、和睦、坚定、忠贞、温顺。

听从其言叫做“政”,顺从政令叫做“遂”,成其虚伪叫做“奸”。奸物在眼中,奸声在耳中,耳目必有疑惑。疑惑必有转轴,机枢转动,疑惑便可调和。调和疑惑如不分等类,万民则无法依。可治理之法在于政治,而法规则在于从古。古代英明君王遵奉法规以明其昏暗,而昏王则奉守幽暗而废弃法规。都是一样的遵奉,功绩却不相同。

文酌解第四

题解:文酌即文王所行。

民生而有欲、有恶、有乐、有哀、有德、有则,则有九聚,德有五宝,哀有四忍,乐有三丰,恶有二咎,欲有一极。极有七事,咎有三尼,丰有三频,忍有四教,宝有五大,聚有九酌。

九酌:一取允移人,二宗杰以亲,三发滞以正民,四贷官以属,我人□必礼,六往来取此,七商贾易资,八农人美利,九□宠可动。

五大:一大知率谋,我大武剑勇,三大工赋事,四大商行贿,五大农假贷。

四教:一守之以信,二因亲家年,三取戚免梏,四乐生身复。

三频:一频禄质,二阴福灵极,三留身散真。

三尼:一除戎咎丑,二申亲考疏,三假时权要。

七事:一滕咎信志,二援拔渎谋,三聚疑沮事,四滕属威众,五处宽身降,六陵塞胜备,七录兵免戎。

一极:惟事昌道,开蓄伐。

伐有三穆、七信、一幹、二御、三安、十二来。

三穆:一绝灵破城,二筮奇昌为,三龟从惟凶。

七信:一仁之慎散,二知之万巧,三勇之精富,四族之寡贿,五商之浅资,六农之少积,七贵之争宠。

一幹:胜权舆。

二御:一树惠不,二既用兹忧。

三安:一定居安帑,二贡贵得布,三刑罪布财。

十二来:一弓二矢归射,三轮四舆归御,五剥六鱼归蓄,七陶八冶归灶,九柯十匠归林,十一竹十二苇归时。

三穆、七信、一幹、二御、三安、十二来,伐道咸布,物无不落,落物取配,维有用究。急哉急哉,后失时。

译文:

人生来就有欲望、有厌恶、有快乐、有悲哀、有办事能力、有,处事法则。法则有九聚,能力有五宝,悲哀有四忍,快乐有三丰,厌恶有三咎,欲望有七极。七极有七事。三咎有三尼,三丰有三频,四忍有四教,五宝有五大,九聚有九酌。

九酌是:一,积聚诚信以感人;二,尊重英杰以亲人;三,发放仓廪安定民众;四,借贷官府连属百姓;五,对人一定要讲礼;六,交往一定要密切;七,使商贾交易货物;八,让农民多得利益;九,同情与嘉奖要适当施行。

五大是:一,大智指行用谋略;二,大武乃收敛勇力;三,大工是操劳工事;四,大商为流通货物;五,大农即借贷粮食。

四教是:一,教人谨守诚信;二,教人亲近年长者;三,教人去忧戚免桎梏;四,教人喜爱生活使身心返归无哀之时

三频是:一,挥霍财物,物质就耗费;二,向鬼神求福,灵性就殆尽;三,纵情声色,就失掉本性。

三止是:一,治兵以攻其同类;二,约束亲近使成疏远;三,假人以大权而作威。

七事是:一,不顾过错而逞志;二,缓急不分而滥谋;三,多疑寡断而事不成;四,欺凌臣属而作威于人;五,屈身以求居处宽大;六,关闭边境作为胜敌之备;七,为免除武事而解散军队。

只有从事昌盛之道,才能建养民之功。建养民之功的具体办法有三穆、七信、一干、二御、三安、十二来。

三穆是:一,不敬神灵则破败精诚;二,占筮不吉也要善其所为;三,龟卜虽吉也要想到凶危。

七审是:一,仁者的谨慎施舍;二,智者的处处工巧;三,勇者的锋锐富盛;四,族众的缺少财物;五,商人的短缺资本;六,农民的短少存粮;七,权贵的争夺荣耀。

一干是:有好的开端。

二御是:一,树立恩惠而不病民;二,竭尽自己忧民之心。

三安是:一,定百姓居室以安其妻儿;二,看重贡赋而可以钱币代缴;三,处罚罪人可以财物赎罪。

十二来是:一弓人、二矢人,都归聚到射箭人一处;三轮人、四舆人都归聚到驾车人一处;五艳人、六函人都归聚到皮革积存的地方;七瓦工,八冶工,都归聚到窑炉旁边;九柯工、十木匠,都归聚到木材堆放的地方;十一竹工、十二席匠,都归聚到竹苇存放的地方。

三穆、七信、一干、二御、三安、十二来已经完成,成功的方法就都具备了。

事物有不过时的。过时之物要再去找寻,就只有终止。抓紧啊,落后了就失掉时机。

籴匡解第五

题解:籴,买粮,匡,救也,就是买粮救荒。

成年,年谷足宾祭,祭以盛。大驯锺绝,服美义淫。阜畜约制,余子务艺。宫室城廓修为备,供有嘉菜,于是日满。

年俭谷不足,宾祭以中盛。乐唯锺鼓,不服美。三牧五库补摄,凡美不修,余子务穑,于是糺秩。

民饥则勤而不宾,举祭以薄。乐无锺鼓。凡美禁,畜不阜群。车不雕攻,兵备不制,民利不淫。征当商旅,以救穷乏,问随乡,不鬻熟。分助有匡,以绥无者。

于是救困大荒,有祷无祭。国不称乐,企不满壑,刑法不修,舍用振穹,君亲迅方,卿参告籴,余子倅运,开□同食,民不藏粮,日有匡。俾民畜,唯牛羊,与民大疾惑,杀一人无赦。男守疆,戎禁不出,五库不膳,丧处无度,察以薄资。礼无乐,宫不帏,嫁娶不以时,宾旅设位有赐。

译文:

丰年粮食充足,宴享宾客与祭祀都用盛大仪式。训言与演奏的声音洪亮;服饰华美,礼仪超过平常。供品中要有鲜美的菜蔬。养牲畜的要修饰他的设施,庶子要从事各种技艺。宫室城廓或维修或新造,务使完备。在丰收之年,日子要过得充实。

歉年粮食不充裕,宴享宾客与祭祀都用中等盛典。奏乐只用钟鼓,不穿彩服。三种马以及五种库房管理人互相补充兼管,所有美善之物不给修治。庶子要从事农活。在歉年时候,分等次督察,其所占有不得超越。

饥年则慰问宾客而不宴享,祭祀时供品要少。奏乐不用钟鼓,所有华美之物都禁用。牲畜不成群地饲养,车子不用雕饰,兵器不用新造。民众之用不过费,赋税征收以商旅为主,以救济缺粮的人。了解灾情,随乡而异,不准出售熟食。分别资助与匡救,以安定缺粮的人。在饥年的时候,救困是中心。

大荒之年只祈祷而无祭祀。全国不举乐,饮食不尽欲。刑罚宽缓,不造刑具。施舍用物以赈济穷困。国君亲自巡察各方灾情,卿大夫参与告籴,庶子协助运粮。开仓同吃,民不藏粮,叫做有匡。使百姓养畜只养牛羊。对劫民的盗贼及惑民的左道用严刑杀伐,一个也不赦免。男子守边疆,兵戎禁止出境。五库不修缮,丧礼不遵常度,祭奠用少量粢米。礼仪不奏乐,宫室不设惟。嫁娶不拘时日,来访宾客依照身份予以赠赐。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