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四十七
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校正宋守尚书屯田郎孙兆重改误
刺法论篇缺
本病论篇缺
新校正云:详此二篇缺在王注之前。按《病能论》篇末王冰注云世本既缺第七二篇,谓此二篇也。而今世有《素问》亡篇及《昭明隐旨论》,以谓此亡篇,仍托名王冰为注,辞理鄙陋,无足取者。旧本此篇名在《六元正纪论》後列之,为後人移於此。若以《尚书》亡篇之名皆在前篇之末,则旧本为得。
至真要大论篇上
黄帝问曰:五气交合,盈虚更作,余知之矣。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 五行主岁,岁有少多,故日盈虚更作也。《天元纪大论》曰: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则其义也。天分六气,散主#1太虚,三之气司天,终之气监地,天地生化,是为大纪,故言司天地者,余四可知矣。
岐伯再拜对曰:明乎哉问也!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天地变化,人神运为,中外虽殊,然其通应则一也。
帝曰:愿闻上合昭昭,下合冥冥奈何?岐伯曰:此道之所主,工之所疑也。
不知其要,流散#2无穷。
帝曰:愿闻其道也。岐伯曰:厥阴司天,其化以风。
飞扬鼓拆,和气发生,万物荣枯,皆因而化变成败也。
少阴司天,其化以热。
炎蒸郁燠,故庶类蕃茂。
太阴司天,其化以湿。
云雨润泽,津液生成。
少阳司天,其化以火。
炎炽赫烈,以烁寒灾。
阳明司天,其化以燥。
乾化以行,物无湿败。
太阳司天,其化以寒。
对阳之化也。○新校正云:详注云对阳之化,阳字疑误。
以所临藏位,命其病者也。
肝木位东方,心火位南方,脾土位中央,肺金位西方,肾水位北方,是五藏定位。然六气御、五运所至,气不相得则病,相得则和,故先以六气所临,後言五藏之病。
帝曰:地化奈何?岐伯曰:司天同候,问气皆然。
六气之本,自有常性,故虽位易,而化治皆同。
帝曰:问气何谓?岐伯曰:司左右者,是谓问气也。
六气分化,常以二气司天地,为上下吉凶胜复客主之理,岁中悔吝从而明之,余四气散居左右也。故《阴阳应象大论》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此之谓焉。
司气为素化,
金运之气,乙庚岁也。间气为清化q风生高劲,草木清玲,清之化也。○新校正云:详阳明巳亥之岁为初之气,辰戌之岁为二之气,寅申之岁为四之气,丑未之岁为五之气。
太阳司天为寒化,
辰戌之岁,严肃峻整,惨栗凝坚,寒之化也。
在泉为咸化,
丑未之岁,水司地气,故化从咸。
司气为玄化,
水运之气,丙辛岁也。
间气为藏化。
阴凝而玲,庶物敛容,岁之化也。○新校正云:详子午之岁太阳为初之气,巳亥之岁为二之气,卯酉之岁为四之气,寅申之岁为五之气。
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藏所宜,乃可以言盈虚病生之绪也。
学不厌备习也。
帝曰:厥阴在泉而酸化先,余知之矣。风化之行也何如?岐伯曰:风行於地,所谓本也,余气同法。
厥阴在泉,风行於地。少阴在泉,热行於地。太阴在泉,湿行於地。少阳在泉,火行於地。阳明在泉,燥行於地。太阳在泉,寒行於地。故日余气同法也。本,谓六气之上元气也。
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
化於天者,为天气,化於地者,为地气。○新校正云:按《易》曰: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此之谓也。
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
万物居天地之问,悉为六气所生化,阴阳之用,未尝有逃生化、出阴阳也。
故曰:谨候气宜,无失病机。此之谓也。
病机,下文具矣。
帝曰:其主病何如?
言采药之岁也。
岐伯曰:司岁备物,则无遗主矣。
谨候司天地所生化者,则其味正当其岁也。故彼药上#3专司岁气,所收药物,则一岁二岁,其所主用无遗略也。今详则字当作用。
帝曰:先岁物何也?岐伯曰:天地之专精也。
专精之气,药物肥脓又於使用当其正气味也。○新校正云:详先岁疑作司岁。
帝曰:司气者何如?
司运气也。
岐伯曰:司气者主岁同,然有余不足也。
五运主岁者,有余不足,比之岁物,恐有薄,有余之岁,药专精也。
帝曰:非司岁物何谓也?岐伯曰:散也。
非专精则散气,散气则物不纯。
故质同而异等也。
形质虽同,力用则异,故不尚之。
气味有薄厚,性用有躁静,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栈探。此之谓也。
物与岁不同者何?以此尔。
帝曰:岁主藏害何谓?岐伯曰:以所不胜命之,则其要也。
木不胜金,金不胜火之类是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上淫於下,所胜平之,外淫於内,所胜治之。
淫,谓行所不胜己者也。上淫於下,天之气也。外淫於内,地之气也。随所制胜而以平治之也。制胜,谓五味寒热温冻随胜用之,下文备矣。○新校正云:祥天气主岁,虽有淫胜,但、当平调之,故不日治,而日平也。
帝曰:善。平气何如?
平,谓诊平和之气。
岐伯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
知阴阳所在,则知尺寸应与不应。不知阴阳所在,则以得为失,以逆为从。故馑察之也。阴病阳不病,阳病阴不病,是为正病,则正治之,谓以寒治热,以热治寒也功阴位已见阳咏,阳位又见阴咏,是谓反病,则反治之,谓以寒治寒,以热治热也。诸方之制,咸悉不然j故日反者反治也。
帝曰:夫子言察阴阳所在而调之,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小大齐等,命日平。
新校正云:详论言至日平,本《灵枢》之文,今出《甲乙经》,云寸。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小大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微大者,名日平也。
阴之所在,寸口何如?
阴之所在,脉沉不应,引绳齐等,其候颇乖,故问以明之。
岐伯曰:视岁南北,可知之矣。
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北政之岁,少阴在泉,则寸口不应;
木火金水运,面北受气,凡气之在泉者,脉悉不见,唯其左右之气脉可见之。在泉之气,善则不见,恶者可见,病以气及客主淫胜名之。在天之气,其亦然矣。
厥阴在泉,则右不应二,
少阴在右故。
太阴在泉,则左不应。
少阴在左故。
南政之岁,少阴司天,则寸口不应;土运之岁,面南行令,故少阴司天,则二手寸口不应也。
厥阴司天,则右不应;太阴司天,则左不应。
亦左右义也。
诸不应者,反其诊则见矣。
不应皆为脉沉,脉沉下者,仰手而况,覆其手,则沉为浮,细为大也。
帝曰:尺候何如?岐伯曰:北政之岁,三阴在下,则寸不应;三阴在上,则尺不应。
司天日上,在泉日下。
南政之岁,三阴在天,则寸不应;三阴在泉,则尺不应。左右同#4。
尺不应寸,左右悉与寸不应义同。
故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之谓也。
要,谓知阴阳所在也。知则用之不惑,不知则尺寸之灭,沉浮小大,常三岁一差。欲求其意,犹绕树问枝,虽白首区区,尚未知所诣,况其旬月而可知乎!
帝曰:善。天地之气,内淫而病何如?岐伯曰:岁厥阴在泉,风淫所胜,则地气不明,平野昧,草乃早秀。民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心痛支满,两胁裹急,饮食不下,鬲咽不通,食则呕,腹胀善噫,得後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谓甲寅、丙寅、戊寅、庚寅、壬寅、甲申、丙申、戊申、庚申、壬申岁也。地气不明,谓天围之际,气色昏暗,风行地上,故平野皆然。昧,谓暗也。胁,谓两乳之下及珐外也。伸,谓以欲伸努筋骨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洒洒振寒,善伸数欠,为胃病。食则呕,腹胀善噫,得後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为脾病。饮食不下,鬲咽不通,邪在胃管也。盖厥阴在泉之岁,木王而克脾胃,故病如是。又按《脉解》云:所谓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也。所谓得後与气则快然如衰者,十二月阴气下衰而阳气且出,故日得後与气则快然如衰也。
岁少阴在泉,热淫所胜,则焰浮川泽,阴处反明。民病腹中常呜,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寒热皮肤痛,目瞑齿痛,项#5肿,恶寒发热如疟,少腹中痛,腹大,垫虫不藏。
谓乙卯、丁卯、己卯、辛卯、癸卯、乙酉、丁酉、己酉、辛酉、癸酉岁也。阴处,北方也。不能久立,足无力也。腹大,谓心气不足也。金火相薄而为是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齿痛项肿,为大肠病;腹中雷呜,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也。盖少阴在泉之岁,火克金,故大肠病也。
岁太阴在#6泉,草乃早荣,
新校正云:详此四字疑衍。
湿淫所胜,则埃昏岩谷,黄反见黑,至阴之交。民病饮积,心痛耳聋,浑浑惇惇,嗑肿喉痹,阴病血见,少腹痛肿,不得小便,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腰似折,脏不可以回,胭如结,踹如别。
谓甲辰、丙辰、戊辰、庚辰、壬辰、甲戌、丙戌、戊戌、庚戌、壬戌岁也。太阴为土,色见应黄於天中,而反见於北方黑处也。水土同见,故日至阴之交,合其气色也。冲头痛,谓脑後眉问痛也。胭,谓膝後曲脚之中也。踹,腑後软肉处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耳聋浑浑惇惇,啦肿喉痹,为三焦病。为病冲头痛,目以脱,项似拔,腰似折,脾不可以回,胭如结,端如别,为膀胱足太阳病。又少腹肿痛,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盖太阴在泉之岁,土王克太阳,故病如是也。(胭,戈麦切。)
岁少阳在泉,火淫所胜,则焰明郊野,寒热更至。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则血便。少阴同候。
谓乙巳、丁巳、己巳、辛巳、癸巳、乙亥、丁亥、己亥、辛亥、癸亥岁也。处寒之时,热更其气,热气既往,寒气後来,故云更至也。余候与少阴在泉证同。
岁阳明在泉,燥淫所胜,则雾雾清暝。民病喜呕,呕有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反侧,甚则嗑乾面尘,身无膏泽,足外反热。
谓甲子、丙子、戊子、庚子、壬子、甲午、丙午、戊午、庚午、壬午岁也。露雾,谓露暗不分,似雾也。清,薄寒也。言雾起露暗,不辫物形而薄寒也。心胁痛,谓心之傍,胁中痛也。面尘,谓面上如有触冒尘土之色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病喜呕,呕有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反侧,甚则面尘,身无膏泽,足外反热,为胆病。隘乾面尘,为肝病。盖阳明在泉之岁,金旺克木,故病如是。又按《脉解》云:少阳所谓心胁痛者,言少阳盛也,盛者心之所衰#7也,九月阳气尽而阴气盛,故心胁痛。所谓不可反侧者,阴气藏物也,物藏不得动,故不可反侧也。
岁太阳在泉,寒淫所胜,则凝肃惨栗。民病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痛,血见,隘痛颔肿。
谓乙丑、丁丑、己丑、辛丑、癸丑、乙未、丁未、己未、辛未、癸未岁也。凝肃,谓寒气霭空,凝而不动,万物静肃其仪形也。惨栗,寒甚也。控,引也。睾,阴九也。颌,颊车前牙之下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哑痛颌肿,为小肠病。又少腹控举,引腰脊,上冲心肺,邪在小肠也。盖太阳在泉之岁,水克火,故病如是。
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曰:诸气在泉,风淫於内,治以辛冻,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风性喜温而恶清,故治之凉,是以胜气治之也。佐以苦,随其所利也。木苦急,则以甘缓之。苦抑,则以辛散之。《藏气法时论》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此之谓也。食亦音饲,己日食,他日饲也。大法正味如此,诸为方者不铃尽用之,但#8一佐二佐,病已则止,余气皆然。
热淫於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热性恶寒,故治以寒也。热之大盛;甚於表者,以苦发之;不尽,复寒制之;寒制不尽,复苦发之;以酸收之。甚者再方,微者一方,可使铃已。时发时止,亦以酸收之。
湿淫於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湿与燥反,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也。燥除湿,故以苦燥其湿也。淡利窍,故以淡渗泄也。《藏气法时论》曰: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灵枢经》曰:淡利窍也。《生气通天论》曰:味过於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明苦燥也。○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纪大论》曰:下太阴,其化下甘温。
火淫於内,治以咸玲,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火气大行心腹,心怒之所生也,咸性柔软,故以治之,以酸收之。大法侯其须汗者,以辛佐之,不叉要资苦味令其汗也。欲柔软者,以咸治之。《藏气法时论》曰: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此之谓也。
燥淫於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温利冻性,故以苦治之。下,谓利之使不得也。○新校正云:按《藏气法时论》曰: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以辛写之,以酸补之。又按下文司天燥淫所胜,佐以酸辛,此云甘辛者,甘字疑当作酸。《天元正纪大论》云:下酸热。与苦温之治又异。又云:以酸收之而安其下,甚则以苦泄之。
寒淫於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写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以热治寒,是为摧胜,折其气用,令不滋繁也。苦辛之佐,通事行之。○新校正云:按《藏气法时论》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写之。旧注引此在湿淫於内之下,无义,今移於此。
帝曰:善。天气之变何如?岐伯曰:厥阴司天,风淫所胜,则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寒生春气,流水不冰,民病胃院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食不下,舌本强,食则呕,玲泄腹胀,泄痕水闭,垫虫不出,病本於脾。
谓乙巳、丁巳、己巳、辛巳、癸巳、乙亥、丁亥、己亥、辛亥、癸亥岁也。是岁民病集於中也。风自天行,故太虚埃起。风动飘荡,故云物扰也。埃,青尘也。不分远物是为埃昏。土之为病,其善泄利。若病水,则小便闭而不下。若大泄利,则经水亦多闭绝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舌本强,食则呕,腹胀沧泄,痕水闭,为脾病。又胃病者,腹脾胀,胃院当心而痛,上支两胁,两咽不通,食饮不下。盖厥阴司天之岁,木胜土,故病如是。
冲阳绝,死不治。
冲阳在足附上,动脉应手,胃之气也。冲阳脉微则食饮喊少,绝则药食不入,亦下叉。还出也。攻之不入,养之不生,邪气日强,真气内绝,故其必死,不可复也。
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怫热至,火行其,民病胸中烦热,嗑乾,右肚满,皮肤,寒热咳喘,大雨且至。唾血血泄,凯趣嚏呕,溺色变,甚则疮疡驸肿,肩背臂孺及缺盆中痛,心痛肺缜,腹大满膨,膨而喘咳,病本於肺。
谓甲子、丙子、戊子、庚子、壬子、甲午、丙午、戊午、庚午、壬午岁也。怫热至,是火行其政乃尔。是岁民病集於右,盖以小肠通心故也。病自肺生,故日病本於肺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溺色变,肩背臂燸及缺盆中痛,腹胀满膨膨而喘咳,为肺病。轨钮,为大肠病。盖少阴司天之岁,火克金,故病如是。又王注民病集於右,以小肠通心故。按《甲乙经》大肠附脊左环,回肠附脊右环。所说不应,得非火盛克金,而大肠病欤。
尺泽绝,死不治。
尺泽在肘内康大文中,动脉应手,肺之气也。火烁於金,承天之命,金气内绝,故爻危亡,尺泽不至,肺气已绝,荣卫之气,宣行无主,真气内竭,合?生之何有哉。
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则沉阴且布,雨变枯槁驸肿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腰脊头项痛,时眩,大便难,阴气不甩,饥不欲食,咳唾则有血,心如悬,病本於肾。
谓乙丑、丁丑、己丑、辛丑、癸丑、乙未、丁未、己未、辛未、癸未岁也。沉,久也。肾气受邪,水无能润,下焦桔涸,故大便难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饥不用食,咳唾则有血,心悬如饥状,为肾病。又邪在肾,则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强痛,时眩。盖太阴司天之岁,土克水,故病如是。
太谿绝,死不治。
太谿在足内踝後跟骨上,动脉应手,肾之气也。土邪胜水而肾气内绝,邪甚正微,故方无所用矣。
少阳司天,火淫所胜,则温气流行,金政不平。民病头痛,一发热恶寒而疟,热上皮肤哺,色变黄赤,传而为水,身面肘鸟腹满仰息、泄往赤白,疮疡,咳唾血,烦心,胸中热,甚则欤趣,病本於肺。?
谓甲寅、丙寅、戊寅、决寅、壬寅、甲申、丙申、戊申、庚申、壬申岁也。火来用事,则金气受邪,故日金政不平也。火炎於上,金肺受邪,客热内繙,水无能救,故化生诸病也。制火之客则己矣。○新校正云:按《甲乙经》邪在肺,则皮肤痛,发寒热。盖少阳司天之岁,火克金,故病如是。
天府绝,死不治。
天府在肘复内侧上,掖下同身寸之三寸,动脉应手,肺之气也。火盛而金脉绝,故死。
阳明司天,燥淫所胜,则木乃晚荣,草乃晚生,筋骨内变。民病左肚胁痛,寒清於中,感而疟,大冻革候,咳,腹中呜,注泄惊搪,名木敛生,莞於下,草焦上首。心胁暴痛,不可反侧,隘乾面尘,腰痛,丈夫癫疝,妇人少腹痛,目昧'毗疡,疮座瘫,垫虫来见,病本於肝。
夕谓乙卯、丁卯、己卯、辛卯、癸卯、乙酉、丁酉、己酉、辛酉、癸酉岁也。金胜,故草木晚生荣也。配於人身,则筋骨内应而不用也。大冻之气,变易时侯,则人寒清发於中,内感寒气,则为疢疟也。大肠居右,肺气通之,今肺气内淫,肝居於左,故左朕胁痛如刺割也。其岁民自注泄,则无淫胜之疾也。大冻,次寒也。大冻且甚,阳气不行,故木容收敛,草荣悉晚,生气已升,阳不布令,故闭积生气而蓄於下也。在人之应,则少腹之内,痛气居之。发疾於仲夏,疮疡之疾犹及秋中,疮痉之息生於上,瘫肿之息生於下,疮色虽赤,中心正白,物气之常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症疝,妇人少腹肿,甚则隘乾面尘,为肝病。又胸满洞泄,为肝病。又心胸#10痛不能反侧,目脱毗疡#11缺盆中肿痛,掖下肿,马刀挟撄#12汗出振寒,疟,为胆病。盖阳明司天之岁,金克木,故病如是。又按《脉解》云:厥阴所谓癫疝,妇人少腹肿者,厥阴者辰也。三月阳中之阴,邪在中,故日癫疝少腹肿也。(座,姐禾切。)
太冲绝,死不治。
太冲在足大指本节後二寸,脉动应手,肝之气也。金来伐木,肝气内绝真不胜邪,死其宜也。
太阳司天,寒淫所胜,财寒气反至,水且冰,血变於中,发为瘫疡,民病厥心痛,呕血血泄,欤钮,善悲,时眩仆。运火炎烈,雨暴乃雹。胸腹满,手热肘孪,掖肿,心澹澹大动,胸胁胃院不安,面赤目黄,善噫,啦乾,甚则色□#13渴而欲饮,病本於心。
谓甲辰、丙辰、戊辰、庚辰、壬辰、甲戌、丙戌、戊戌、庚戌、壬戌岁也。太阳司天,寒气布化,故水且冰,而血凝皮肤之问,卫气结聚,故为瘫也。若乘火运而火热#14炎烈,与水交战,故暴雨半珠形雹也。心气为噫,故善噫。是岁民病集於心胁之中也,阳气内郁,湿气下蒸,故心厥痛而呕血,血泄轨钮,面赤目黄,善噫,手热肘挛掖肿,哑乾。甚则寒气胜阳,水行凌火,火气内郁,故渴而欲饮也。病始心生,为阴凌犯,故云病本於心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手热肘挛掖肿,甚则胸胁支满,心澹澹大动,面赤目黄,为手心主病。又邪在心,则病心痛善悲,时眩仆。盖太阳司天之岁,水克火,故病如是。
神门绝,死不治。
神门,在手之掌後,锐骨之端,动脉应手,真心气也。水行胜#15火,而心气内绝#16,神气已亡,不死何待,善知其诊,故不治也。
所谓动气,知其藏也。
所以诊视而知死者何?以皆是藏之经脉动气,知神藏之存亡尔。
帝曰:善。治之奈何?
谓可攻治者。
岐伯曰:司天之气,风淫所胜,平以辛冻,佐以苦甘,以甘缓之,
以酸写之;厥阴之气,未为盛热,故以凉药平之。夫气之用也,积冻为寒,积温为热。以热少之,其则温也。以寒少之,其则冻也。以温多之,其则热也。以冻多之,其则寒也。各当其分,则寒寒也,温温也,热热也,凉凉也,方书之用,可不务乎。故寒热温冻,迁降多少,善为方者,意叉精通,余气皆然,从其制也。○新校正云:按本论上文云:上淫於#17下,所胜平之。外淫於内,所胜治之。故在泉日治,司天日平也。
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
热气已退,时发动者,是为心虚,气散不敛,以酸收之。虽以酸收之,亦兼寒助,乃能珍除其源本矣。热见太甚,则以苦发之。汗已便冻,是邪气尽,勿寒冰之。汗已犹热,是邪气未尽,则以酸收之。已又热,则复汗之。已汗复热,是藏虚也,则补其心可矣。法则合尔,诸治热者,亦未叉得再三发三治,况四变而反覆者乎。
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湿气所淫,皆为肿满,但除其湿,肿满自衰。因湿生病不肿不满者,亦尔治之。湿气在上,以苦吐之,湿气在下,以苦泄之,以淡渗之,则皆燥也。泄谓渗泄,以利水道下小便为法。然酸虽热,以用利小便,去伏水也。治湿之病,不下小便,非其法也。○新校正云:按湿淫於内,佐以酸淡。此云酸辛者,辛疑当作淡。
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
身半以上,温气余,火气复郁,郁湿相薄,则以苦温甘辛之药,解表流汗而松之,故云以汗为除病之故而已也。
火淫所胜,平以咸玲,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以酸复之;热淫同;
同热淫义,热亦如此法,以酸复其本气也。不复其气,则淫气空虚,招其本#18。
燥淫所胜,平以苦湿,佐以酸辛,以苦下之;
制燥之胜,叉以苦湿,是以火之气味也。宜下爻以苦,宜补叉以酸,宜写叉以辛。清甚生寒,留而不去,则以苦湿下之。气有余,则以辛写之。诸气同。○新校正云:按上文燥淫於内,治以苦温。此云苦湿,湿当为温,文注中湿字三,并当作温。又按《六元正纪大论》亦作苦小温。
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苦甘,以咸写之。
淫散止之,不可过也。○新校正云:按上文寒淫於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此云平以辛热,佐以甘苦者,此文为误。又按《六元正纪大论》云:太阳之政,岁宜苦以燥之。
帝曰:善。邪气反胜,治之奈何?
不能淫胜於他气,反为不胜之气为邪以胜之。
岐伯曰:风司於地,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苦甘,以辛平之;
厥阴在泉,则风司於地,谓五寅岁、五申岁。邪气胜盛,故先以酸写,佐以苦甘。邪气退则正气虚,故以辛补养而平之。
热司於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
少阴在泉,则热司於地,谓五卯、五酉岁也。先写其邪,而後平其正气也。
湿司於地,热反胜之,治以苦玲,佐以咸甘,以苦平之;
太阴在泉,则湿司於地,谓五辰、五戌岁也。补写之义,余气皆同。
火司於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
少阳在泉,则火司於地,谓五巳、五亥岁也。
燥司於地,热反胜之,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酸平之,以和为利;
阳明在泉,则燥司於地,谓五子、五午岁也。燥之性,恶热亦畏寒,故以玲热和平为方利#19也。
寒司於地,热反胜之,治以咸玲,佐以甘辛,以苦平之。
太阳在泉,则寒司於地,谓五丑、五未岁也。此六气方治,与前淫#20胜法殊别。其云治者,写客邪之胜气也。云佐者,皆所利所宜也。云平者,补已弱之正气也。
帝曰:其司天邪胜何如?岐伯曰:风化於天,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甘苦;
巳亥岁也。
热化於天,寒反胜之,治以甘温,佐以苦酸辛;
子午岁也。
湿化於天,热反胜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
丑未岁也。
火化於天,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
寅申岁也。
燥化於天,热反胜之,治以辛寒,佐以甘苦;
卯酉岁也。
寒化於天,热反胜之,治以咸玲,佐以苦辛。
辰戌岁也。
帝曰:六气相胜奈何?
先举其用为胜。
岐伯曰:厥阴之胜,耳呜头眩,债愤欲吐,胃隔如寒,大风数举,保虫不滋,肚胁气并,化而为热,小便黄赤,胃院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肠呜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甚则呕吐,鬲咽不通。
五巳、五亥岁也。心下脐上,胃#21之分。胃鬲,谓胃院之上及大鬲之下,风寒气所生也。气并,谓偏着一#22边。鬲咽,谓食饮入而复出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胃病者,胃院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
少阴之胜,心下热,苦#23饥,脐下反痛#24,气游三焦,炎暑至.木乃津,草乃萎,呕逆躁烦,腹满痛搪泄,传为赤沃。
五子、五午岁也。沃,沐#25也。
太阴之盛,火气内郁,疮疡於中,流散於外,病在肱胁,甚则心痛热格,头痛,喉痹,项强。独胜则湿气内郁,寒迫下焦,痛留顶,互引眉问,胃满。雨数至,燥化乃见,少腹满,腰雅重强,内不便,善注泄,足下温,头重,足经肘肿#26,饮发於中驸肿於上。
五丑、五未岁也。湿胜於上,则火气内郁。胜於中,则寒迫下焦。水溢河渠,则鳞虫离水也。维,谓臀肉也。不便,谓腰重内强直,屈伸不利也。独胜,谓不兼郁火也。驸肿於上,谓首面也。足经肿,是火郁所生也。○新校正云:详注云:水溢河渠,则鳞虫离水也。王作此注,於经文无所解。又按太阴之复云:大雨时行,鳞见於陆。则此文於雨数至下,脱少鳞见於陆四字。不然则王注无因为解也。
少阳之胜,热客於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苦饥,耳痛,溺赤,善惊谵妄,暴热消烁,草萎水涸,介虫乃屈,少腹痛,下沃赤白。
五寅、五申岁也。热暴甚,故草萎水涸,阴气消烁。介虫,金化也。火气大胜,故介虫屈伏。酸,醋水也。
阳明之胜,清发於中,左肚胁痛,搪泄,内为哑塞,外发癫疝,大冻肃杀,华英改容,毛虫乃殃,胸中不便,隘塞而咳。
五卯、五酉岁也。大冻肃杀,金气胜木,故草木华英,为杀气损削,改易形容,而焦其上首也。毛虫木化,气不宜金,故金政大行,而毛虫死耗也。肝木之气,下主於阴,故大冻行而癫疝发也。胸#27中不便,谓呼吸回转,或痛或缓急,而不利便也。气大盛,故哑塞而咳也。哑,谓喉之下,接连胸中,肺两叶之问也。
太阳之胜,凝冻且至,非时水冰,羽乃後化。痔疟发,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阴中乃疡,隐曲不利,互引阴股,筋肉拘苛,血脉凝泣,络满色变,或为血泄,皮肤否肿,腹满食臧,热反上行,头项自顶脑户中痛,目如脱,寒入下焦,传为濡写。
五辰、五戌岁也。寒气凌逼,阳不胜之,故非寒时而止水冰结也。水气大胜,阳火不行,故诸羽虫生化而後也。拘,急也。苛,重也。络,脉也。太阳之气,系#28在於巅,故热反上行於头也。以其脉起於目内毗,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故自顶及脑户中痛,目如欲脱也。濡,谓水利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痔疟,头项自顶脑户中痛,目如脱,为太阳经病。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厥阴之胜,治以甘清,佐以苦辛,以酸写之。少阴之胜,治以辛寒,佐以苦咸,以甘写之。太阴之胜,治以咸热,佐以辛甘,以苦泄之。少阳之胜,治以辛寒,佐以甘咸,以甘写之。阳明之胜,治以酸温,佐以辛甘,以苦泄之。太阳之胜,治以甘热,佐以辛酸,以咸写之。
六胜之至,皆先归其不胜己者之故,不胜者,当先写之,以通其道,次写所胜之气令其退释也。治诸胜而不写遣之,则胜气浸盛内生诸病也。○新校正云:详此为治,皆先写其不胜,而後写其来胜,独太阳之胜,治以甘热为异,疑甘字苦之误也。若云治以苦热,则六胜之治皆一贯也。
帝曰:六气之复何如?
谓报复,报其胜也。几先有胜,○新校正云:按《玄珠》:六气分正化对化,厥阴正司於.,对化於巳。少阴正司於午,对化於子。太阴正司於未,对化於丑。少阳正司於寅,对化於申。阳明正司於酉,对化於卯。太阳正司於戌,对化於辰。正司化令之实,对司化令之虚。对化胜而有复,正化胜而不复。此注云几先有胜,後铃复,似未然。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厥阴之复,少腹坚满,裹急暴痛,偃木飞沙,保虫不荣。厥心痛,汗发呕吐,饮食不入,入而复出,筋骨掉眩清厥,甚则入脾,食痹而吐。
裹,腹胁之中也。木偃沙飞,风之大也。风为木胜,故土不荣。气厥,谓气冲胸胁而凌及心也,胃受逆气而上攻心痛也。痛甚,则汗发泄。掉,谓肉中动#29也。清厥,手足玲也。食痹,谓食已心下痛,阴阴然不可名也,不可忍也,吐出乃止,此为胃气逆而不下流也。食饮不入,入而复出,肝乘脾胃,故令尔也。
冲阳绝,死不治。
冲阳,胃脉气也。
少阴之复,燠热内作,烦躁欺嚏,少腹绞痛。火见墦炳,隘燥,分注时止,气动於左,上行於右,咳,皮肤痛,暴疮心痛,郁冒不知人,乃洒淅恶寒,振栗谵妄,寒已而热,渴而欲饮,少气骨萎,隔肠不便,外为浮肿,喊噫。赤气後化,流水不冰,热气大行,介虫不福#30,病痹胎疮疡,瘫疽座痔,甚则入肺,咳而鼻渊。
火热之气,自小肠从脐下之左入大肠,上行至左胁,甚则上行於右而入肺,故动於左,上行於右,皮肤痛也。分注,谓大小俱下也。骨萎,言骨弱无力也。隔肠,谓肠如隔绝而不便写也,寒热甚则然。阳明先胜,故赤气後化。流水不冰,少阴之本司於地也。在人之应,则冬脉不凝。若高山穷谷,已是至高之处,水亦当冰,平#31下川流,则如经矣。火气内蒸,金气外拒,阳热内郁,故为痱胜疮疡。胜甚,亦为疮也。热少则外生痱胜,热多则内结瘫座,小肠有热则户#32外为痔,其复热之变,皆病於身後及外侧也。疮疡痱胜生於上,瘫疽痉痔生於下,反其处者皆为逆也。
天府绝,死不治。
天府,肺脉气也。○新校正云:按上文少阴司天,热淫所胜,尺泽绝,死不洽。少阳司天,火淫所胜,天府绝,死不治。此云少阴之复,天府绝,死不治。下文少阳之复,尺泽绝,死不治。文如相反者,盖尺泽天府俱手太阴脉之所发动,故此互文也。
太阴之复,湿变乃举,体重中满,食饮不化,阴气上厥,胸中不便,饮发於中,咳喘有声。大雨时行,鳞见於陆。头顶痛重,而掉痣尤甚,呕而密默,唾吐清液,甚则入肾,窍写无度。
湿气内逆,寒气不行,太阳上流,故为是病。头顶痛重,则脑中掉痣尤甚。肠胃寒湿,热无所行,需灼胸府,故胸中不便,食饮不化。呕而密默,欲静定#33也。喉中恶玲,故唾吐玲水也。寒气易位,上入肺喉,则息道不利,故咳喘而喉中有声也。水居平泽,则鱼游於市。头顶胸痛,女人亦兼痛於眉问也。○新校正云:按上文太阴在泉,头痛项似技。又太阴司天云头项痛,此云#34头顶痛,顶疑当作项。
太谿绝,死不治。
太谿,肾脉气也。
少阳之复,大热将至,枯燥墦热,介虫乃耗。惊癒咳钮,心热烦躁,便数憎风,厥气上行,面如浮埃,目乃娴癒。火气内发,上为口糜,呕逆,血溢血泄,发而为疟,恶寒鼓栗,寒极反热,哑络焦槁,渴饮#35水浆,色变黄赤,少气脉萎,化而为水,传为驸肿,甚则入肺,咳而血泄。
火气专暴,桔燥草木,繙焰自生,故繙热也。火内炽,故惊疼咳钮,心热烦躁,便数憎风也。火炎於上,则庶物失色,故如尘埃浮於面,而目娴动也。火烁於内,则口舌糜斓呕逆,及为血溢血泄。风火相薄,则为温疟。气蒸热化,则为水病,传为肘肿。驸,谓皮肉俱肿,按之陷下,泥而不起也。如是之证,皆火气所生也。
尺泽绝,死不治。
尺泽,肺脉气也。
阳明之复,清气大举,森木苍乾,毛虫乃厉。病生胱胁,气归於左,善太息,甚则心痛否满,腹胀而泄,呕苦,咳秽,烦心,病在鬲中,头痛,甚则入肝,惊骇筋挛。
杀气大举,木不胜之,故苍青之叶,不及黄而乾燥也。厉谓疵疠,疾疫死也。清甚於内,热郁於外故也。
太冲绝,死不治。
太冲,肝脉气也。
太阳之复,厥气上行,水凝雨冰,羽虫乃死。心胃生寒,胸中#36不利,心痛否满,头痛善悲,时眩仆,食臧,腰雅反痛,屈伸不便,地裂冰坚,阳光不治,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唾出清水,及为喊噫,甚则入心,善忘善悲。
雨冰,谓雹也。寒而遇雹,死亦其宜。寒化於地,其上复土,故地体分裂,水积冰坚。久而不释,是阳光之气不治寒凝之物也。太阳之复,与不相持,上湿下寒,火无所往,心气内郁,热由是生,火热内墦,故生斯病。○新校正云:详注云与不相持,不字疑作土。
神门绝,死不治。
神门,真心脉气。
帝曰:善。治之奈何?
复气倍胜,故先问以治之。
岐伯曰:厥阴之复,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写之,以甘缓之。
不大缓之,夏犹不已,复重於胜,故治以辛寒也。○新校正云:按别本治以酸寒,作治以辛寒也。
少阴之复,治以咸寒,佐以苦辛,以甘写之,以酸收之,以#37苦发之,以咸奥之。
不大发汗,以寒攻之,持至仲秋,热内伏结而为心热,少气少力而不能起矣。热伏不散,归於骨也。
太阴之复,治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写之,燥之,泄之。
不燥泄之,久而为身肿腹满,关节不利,端及伏兔怫满内作,膝腰经内侧驸肿病。
少阳之复,治以咸玲,佐以苦辛,以咸奥之,以酸收之,辛苦发之。发不远热,无犯温冻。少阴同法。
不发汗以夺盛阳,则热内淫於四支,而为解然#38不可名也。谓热不甚,谓寒不甚,谓强不甚,谓弱不甚,不可以名言,故谓之解然。粗医呼为鬼气恶病也。久久不已,则骨热髓涸齿乾,乃为骨热病也。发汗夺阳,故无留热。故发汗者,虽热生病夏月,及差亦用热药以发之。当春秋时,纵火热胜,亦不得以热药发汗,汗不发而药热内甚,助病为疟,逆犯神灵,故日无犯温凉。少阴气热,为疗则同,故云与少阴同法也。数夺其汗,则津液竭涸,故以酸收,以咸润也。○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纪大论》云:发表不远热。
阳明之复,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以酸补之。
泄谓渗泄,汗及小便、汤浴皆是也。秋分前後则亦发之,春有胜则依胜法,或不已,亦汤渍和其中外也。怒复之後,其气皆虚,故补之以安全其气。余复治同。
太阳之复,治以咸热,佐以甘辛,以苦坚之。
不坚则寒气内变,止而复发,发而复止,绵历年岁,生大寒疾。
治诸胜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奥之,脆者坚之,一哀者补之,强者写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
太阳气寒,少阴少阳气热,厥阴气温,阳明气清,太阴气湿,有胜复则各倍其气以调之,故可使平也。宗,属也。调不失理,则余之气自归其所属,少之气自安其所居。胜复衰已,则各补养而平定之,爻清铃静,无妄挠之,则六气循环,五神安泰。若运气之寒热,治之平之,亦各归司天地气也。
帝曰:善。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四十七竟
#1主:顾本作『生』。
#2散:原作『故』,据顾本改。
#3上:显本作『工』。
#4同:原作『司』,据顾本改。
#5项:顾本作『颌』。
#6在:原脱,据颇本补。
#7衰:顾本作『表』。
#8但:原作『佐』,据显本改。
#9必:显本作『啦』。
#10胸:顾本作『胁』。
#11目脱毗疡:颇本作『目说毗痛』。
#12搂:顾本作『赛』。
#13始:原作『始』,据颇本改。
#14热:原脱,据颇本补。
#15胜:顾本作『乘』。
#16绝:顾本作『结』。
#17原作『天』,据颇本改。
#18本:顾本作『损』。
#19利:颇本作『制』。
#20淫:原脱,据顾本补。
#21胃:原作『谓』,据顾本改。
#22一:原脱,据顾本补。
#23苦:顾本作『善』。
#24痛:顾本作『动』。
#25沐:顾本作『沬』。
#26驸肿:原作『肿驸』,据顾本乙正。
#27胸:原作『胃』,据顾本改。
#28标:顾本作『标』。
#29动:原作门筋』,据顾本改。
#30福:顾本作『复』。
#31平:原作『中』,据顾本改。
#32户:顾本作『中』。
#33定:顾本作『密』。
#34头项痛,此云:此五字原脱,据顾本补。
#35饮:顾本作『引』。
#36中:顾本作『鬲』。
#37以:顾本作『辛』。
#38解然:顾本作『解俳』。下『解然』仿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