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第四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圆觉道场礼忏禅观法事卷第四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 宗密 述

第四上

(赞悬谭二十唱四十五偈)。

忏悔根本无明愿成就始觉(作两上)。

直叹佛

粤若稽古。觉王光宅法界自受用土。佛佛道同。妙色灵心。湛尔常住。不可得而思议矣。然其现身应物。说法利生。逐器多途。互有隐显。或居净土。说十五本经。或应娑婆。谈十二分教。或染净无碍。方广华严十五本中。圆觉是其一也。然尊观经无量寿忻极乐。趣於一方。此典禀卢舍那。悟顿净见於诸国。虽皆净土。进趣殊途。彼恳愿而往生。此炼心而证入。妙(矣)切(矣)大哉博哉。顿渐俱收。利钝皆摄。其唯我无上法王慈悲之智愿也。我依时礼忏。所生善根。回施有情。成正觉道。

从此后。每至偈颂前八礼。偈后十二礼。悉同第三上。若要广用。即依第二上也。一一偈初。至心归命礼等。偈末愿我普共等。依第三上也。

赞述悬谈十门

第一 述教起因缘门有其十意

第一唱中初偈总标。后偈述。初二意。一显示因行有本故。二泯绝果相成圆故。

欲识此经圆顿处  先听教起本因缘  佛有希奇十种意  故开秘密普流传  初示波罗诸行本(六波罗蜜行之根本也。下句即是)  皆依反照觉心圆(文在文殊章)  次说转依亦泯绝(诸教说。转烦恼生死为菩提涅盘二无上果。此宗即俱泯绝。文在金刚藏章中)  方名究竟果无边(泯对待转依之相。方显究竟觉本之体。是称性之果。通凡彻圣。无边无量也。文在弥勒章末)

二 述其次四意

三陈顿悟理应修  幻尽觉满入真流(普贤章)  四尽甚深疑惑念  新成旧佛有因由(金刚藏章)  五断轮回根本爱  爱憎尽处死生休(弥勒章)  六破无明幽隐障  赖耶潜伏六根游(业净章)

三 述后四意

七说少文多义门  众经开即此经论(通一鄣)  八显始终依净觉  巧将一法被三根(通一鄣)  九示深禅彻本性  真如三昧最为尊(威德章)  十辨明归令承事  善知识者是天恩(普觉章)

四 述第二门

义乘分摄(明三藏二藏一乘三乘十二分教等中。何藏何乘何分摄此经也)。

教起因缘说已竟  藏乘部分配如何  二藏(一声闻藏二菩萨藏)之中菩萨摄(若此经摄彼二者。即但摄二〔文。藏〕云。亦摄渐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谦小流)  若论三藏(一修多罗藏经也。二毗奈耶藏律也。三阿毗达摩藏论也)属修多(是经非律论也)  三有四般(一声闻乘。二缘觉乘。三菩萨乘。亦名大乘。四一乘。亦名最上乘。本义在光宅法师法华疏。又华严贤首大师。引三十本经论辨大乘一乘有十二义别)当最上  但依三疑(〔余〕一乘余前三)是摩诃(此云大也。若但立三乘。即一乘含在大乘中故)  十二分中(一契经。二应颂。三授记。四讽诵。五因缘。六自说。七本事。八本生。九方广。十未曾有。十一譬喻。十二论义)唯二分  契经方广更无过(余十分不摄此经。若将此经。摄彼者。即摄九分。唯阙讽诵自说本生等三也)

五 述第三门

权实对辨(一大藏经。虽皆佛说。然有就机方便权宜说。有称性决了真实说。今相对辨明。令知此圆觉经属实教也)。

一切经虽皆佛说  其中有实有权宜  古今判教多开合(有判。一切经但为一味。又开为二种。有三有四。乃至五种。五有两处。贤首为备。疏中一一对诸家辨明也)  贤首大师方可依  从浅至深都有五  小乘偏浅暂随机(第一也。说诸法数一向差别。以拣邪正。辨凡圣。分忻〔状〕明因果。但说〔人〕不说法空。即四阿含等也)  大乘二始(始初也。对大乘初心人。且但说一切法空。如诸部般若也。或但说一切法唯〔说〕八识所变。广说法相。少说法性。云一分人永不成佛。如解深密等)三终极(但成就久习前教〔又〕人也。显二乘阐提皆有佛性。悉当成佛。广说法性。少说法相。法相中。若心若境。但是法性随缘所成。无别自性。如法华涅盘等)  一乘四顿(别对上根。直显真性。总不在相。一切所有唯是妄见。呵教劝离。毁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不生即佛。如此经等)五圆施(施设开张也。所说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悟修同时。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十信满心。即摄五位成等正觉。唯华严经也)  总将三藏无过此  又就前三分五时(一有教即上小乘。二空教。三不空不有教。总当上始教。四同归教。法华中乃万善趣菩提也。五常住教。涅盘中乃决定说。一切众生皆有常住佛性。皆当作佛也。总当上终教也)  五时都不开圆觉(五时但前三)  圆觉前三不可窥(於前三时教中。不可窥於圆觉)  真是顿门当第四(由此前三中。五时不可摄)  分通第五义融之(文云。觉性徧满圆际故。当知六根徧满法界等)  义门果满华严备  招体投机却在斯  疏里门门相对辨  钞中一一甚精微  显出此经真了义  宗旨照然有所归

六 述第四门

分齐幽深(准起信论。述其起妄。从本至末有十一重。诸教所诠。或深或浅。各有分齐。小乘教唯说最后四重。法相教诠至后九重。唯圆觉华严可说穷尽一直至第四重本原清净心)。

万法皆依心地主  生成纶绪次须通  根苗粗细真中妄  本末都成十一重  依如求藏(第一重)无明起  便生三细类赖耶中(三四五也)  转作六粗为业苦(六本十一)  此经翻覆总研穷

七 述第五门

教所被机(此门辨何根性之人。堪〔悞〕入此教也。然约即时悟入。即五类人不堪。不类方堪。若约渐熏种性。为其远因。即一切有心者皆可听闻。名有浅深随分之益也)。

欲说此经所被机(总标)  光明五类不相宜(一执着文字。二系滞行位。三触语宾无。四自恃天真。轻厌修习。五固守先闻。担麻弃金)  守文(一)滞位(二)宾空语(三)  体真(四)执旧(五)总乖违(总结)  但非此类皆真器(非此五也。故翻成五种真器闻即悟也。一不执文字。二不滞行位。三不着空无。四知性随缘。五知义无量也。上皆拣器。此三句并收)  有佛性者悉无遗  渐渐熏成圆顿种  食金刚喻理应知(文在华严经出现品也)

八 述第六门

教体浅深(疏有四门。一随相门。二唯识门。三归性门。四无碍门)。

教体须知具几缘(总标)  声音(说法声也。名句文是声上屈曲之词)  名(〔证〕自性也)句(诠差别。文为名句。〔□〕法之所依止也)总能诠(一也。有人唯以声为教体。有唯以名句文为教体。有俱取。俱取为正)  摄境归心(缘虑心也)唯是识(二也。声等不离识故)  识无自性托真源(三也。识是真如随缘所见也)  性相融通无所碍(四也。总收前三。互收融摄。性是第三。相是第一。识是二门。此等理事交彻。同一心故。本唯於一法界心中。有真如生灭二门。名性相故)  不离文字以心传(达磨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今则文字性本自离。不假离之。〔元〕一性。便是以心传心也)  但解空中风画喻(风喻声音。画喻名句。空喻真性。空中风画。无迹可寻。性中声音名句文。有何可取可离。此义在华严经十地品中)  自知文(能诠)义(所诠)悉无边(同一性故。故华严云。一即是多多即一。文於随义义说文。又说一字经。无量无有穷尽也)

九 述第七门

宗(心之所尚)趣(宗之所归)通别(通者一切经皆以因缘为宗。别者此经以心境空寂觉性圆满凡圣平等佛为宗。妄情等佛观行速成为趣。又妄情等佛观行成就为宗。惑业消灭。永绝轮回。起大神用。安乐。自在为趣)。

七明宗趣分通别  通论佛教属因缘(一切诸法以因缘故。故生灭成小乘教。以因缘故即空。成破相教。以因缘故〔皆〕假。成法相教。以因缘故即中。成法性教)  别显此经宗趣者  境空(唯识故)心寂(唯性故)觉初圆(心境泯时。觉即圆也)  普凡平等(如序分中说)心崇尚(上皆宗也。崇尚平等理故。此下是趣)  等佛忘情观行专(情忘即等佛。心等佛为真。观行皆等。一重宗趣了。此下是第二重宗趣云)  观行成时何所得(已上趣为此宗)  业消惑用用无边(趣也)

十 述第八门

修证阶差(上约教文。唯生义解。忘诠修证。复有其门故。以心传心历代不绝。自佛属迦叶。展转于今。灯灯相承。明明无尽。达磨为此方之始祖。荷泽中兴。乃至江西及北宗。皆是此宗也)。

修证阶差不离心  佛传此法到如今  万行要门唯定慧  渐修顿悟浅粗深  先悟后修云散月  先修后悟矿消金  顿渐随机皆得道  离斯说道不堪任

十一 述第九门

叙昔翻传。

经是西天觉救翻  罽宾三藏大沙门  开元目录初编载  译经图记亦明言  长寿二年白马寺  则天皇后缘中原  只为经来年月近  先贤古德未深论

第十随文解释(初解题目)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十二 释上五字

(是所诠法义也)。

悬谈已竟次经题  解者能超累劫迷  十一字中双法义(五字所诠。六字能诠。各有法义。故云双也)  五当鱼兔(上五字。所诠法也)六筌蹄(下六字。能诠教也)  大是体空方广用  此三凡圣本来齐  圆无间缺全灵觉  是为究竟大菩提

十三 释下六字

(是能诠功能。五字及教体一字也)。

修多罗者通教诸  於中了义是全经  互说有空名不了  双谈性相得斯名(斯名者了义也)  五字对余(余一藏经也)称最胜(是诸经中之了义也)  一言(经字)是此句名声  更有三名并五号  流通分里自分明

后解经

十四 科判

经开三分是常规  序分流通佛化仪  全此初文名序分  六般成就众应知  为此具□净土说  其中数节极难思  证信文中便发起  贯於六种总希奇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十五 三 信闻时主及说处中

(初总入智用之源)。

如是□指圆妙理  阿难自道我亲闻  说听一时同一会  婆伽法报本无分  光明藏是如来藏(此是内熏。亦名因熏。真正教法是外熏。亦名缘熏。内外因缘备具。即成佛道。三界众生。阙外缘熏故。轮回六道)  内熏久已积缘熏(闻熏熏如来藏。破和合识。故成佛也)  诸佛神通光相等  皆从此出数如云  如来为欲谈真妙  入斯三昧绝诸缘(缘是动用)  三昧此方云正受(不受正受也。如明镜虚极时见万像)  虚含万像寂魔军(含万像而无念无为。有念皆属魔境。佛〔难〕已离。现同其迹。故入正受)

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於不二境。现诸净土。(此段有三唱。一释经文二释净土。三引证)。

十六 明与凡圣同体及称真现土

世尊定里合如如(心真如本觉。凡圣一味。清净性体)  此处尘沙佛所居(圣同)  亦是众生真觉地(凡同)  身心寂灭等空虚  圆满十方平等际  具於不二绝诸余  不二境中方起用  现诸净土法筵初(从体起用。现净土法会。是圆觉法筵之最初)

十七 释净土说经之由

净土说经文显着  真身法主理照然  岂类诸余不了教  化身秽土应初缘  藏里深经十五本  亦皆净土所流传  今有疑云无说处  是将竹管欲窥天

十八 指论为证

佛地论中释此格  数番问答甚精微  博学利根方可解  凡常浅识岂能知  净土所谈为决了(称智语境之说十五本经)  阎浮所说是权宜(诸浅机说余一切经)  华严净秽融通境(识智融通。净秽无碍。说华严经)  别是圆宗不可思(华严是别教一乘)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辨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十九 列众总叹

同体因缘称法身  菩提萨埵百千人(十万)  十二列名为上首  与诸眷属等弥纶  皆入甚深三昧海  皆融影像十方身  各问一门微妙义(如下所列)  为诸末世结圆因

二十 述十二菩萨所问法门

妙德初微本起因  普贤次问渐修真  普眼圆融因果相  金刚质难圣凡身  逸多推究轮回本  净慧伦排证悟人  威德已开三种观  辨音又问几般轮  净业断除人我体  普觉离病托师亲  圆觉道场圆顿悟  善首流通妙法轮

南无大慈大悲(云云十二礼)。

至心忏悔

夫欲忏悔者。必先归敬三宝。所以者何。三宝是一切众生良友福田。若能归向者。灭无量罪。长无量福。能令行者。离生死苦。得解脱乐。是故弟子(某甲)等。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圣众弟子。今日忏悔正言。无始已来在凡夫地。莫问贵贱。罪自无量。或因三业而生罪。或从六根而起过。或以内心自邪思惟。或藉外境起於染着。如是乃至十恶增长。八万四千诸尘劳门。然其罪相。虽复无量。大而为语不出其三。一者烦恼。二者是业。三者果报。此三种业。能障圣道。及以人天胜妙好事。是故经中。自为三障。所以诸佛菩萨。教作方便忏悔除灭。此三灭者。则六根十恶。乃至八万四千诸尘劳门。皆悉清净。然此三障。皆从根本无明而起。故经云。独头无明。为烦恼种。从无始受身。经无量劫。则劫不可数。一一劫中。爱种种身。则身不可数。一一身中。所起种种烦恼。则烦恼不可数。一一烦恼所造三业。犹如微尘。则业不可数。一一恶业感报。如恒河沙。则报不可数。一一报中受苦万端。则不可数。如是等苦皆由无明。无明既是三障根本。今欲忏除三障。理须先忏无明。然夫忏悔有事忏有理忏。忏无明者。唯是理忏(无明者。迷於实理。今但悟理。则无无明。故当理忏。然无明是本。义达其中。则枝末三障。亦展转除灭。故维摩经中。优婆离为二犯律比丘忏悔。维摩诘呵云。无〔量〕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损其心。所以者何。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不出於如如。优婆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不。我言不也。维摩诘云。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唯优婆离。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耳〕。我是垢。不取我是净。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焰。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其如此者。是名奉律。乃至时比丘疑悔即除。发阿耨菩提心。难曰。观罪性空。罪即灭。观福性空。福性空。福亦应灭)。答曰不也。以罪违性。福顺性故。真性望罪能治。能治显时。所治之罪即灭。望福是能生。能生显时。所生之福不尽。金刚经云。无住相布施福德如虚空等。又普贤观经及华严随好品亦云二种忏。观经明昼夜精勤形佛等。即是事忏。观心无心。从颠倒起。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即是理忏。随好品中。等众生界。善身语意业。忏除诸障。即是事忏。观诸业性。非十方末心住於心。从颠倒生。无有住处等。即是理忏。事忏除末。理忏拔根。又事忏除罪。理忏除疑。忏除三障。则兼事理。今当理忏。理忏者。观其性空。今唯当经欲其欲显其空。光明行相。此明者隐密难辨。辟支罗汉冥若夜游。法相大乘亦未穷本。但说六七识中起者。故与痴数行相无殊(唯识云。三毒中之痴。便具无明。第八识无覆。七识中方有痴爱。前六识方具三毒也)。胜鬘经中。方说住地无明。起信论中。名为根本不觉(论中说不觉为因。与本觉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从此转生七识。方有痴数。故痴与无明。本末异也)。禅宗语论。都号为迷。今为辨明。众等谛听。其行相者。则迷真执妄。起信论云。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动。而有其念。即是迷真。此经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等。即是执妄。言其空者。起信论云。念无自相。不离本觉。此经云。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於醒。了无所得。故是空义。其犹族姓良家之子。幼小没落与他为奴。后渐长成。甘心认贱。亲族论得宛是良人。即知奴本是空。但有名字。无明亦尔。故说性空。既悟解昭然。即都无所得。故经云。觉迷灭不生迷。如此亦空。永不再执。是为理忏。一忏已后。除下劣心。心与佛心平等无二。

上来虽已理忏。犹恐未尽源流。今更至心。重说偈曰。

根本无明名不觉  尘沙烦恼最初因  迷真生自圆明性  执妄认他质碍身  一味冥蒙常附体  二乘智慧亦难分  隐覆三贤十圣理  滋生八万四尘□  除兆善友开灵性  除此无能辨我人  今日发心依理忏  不教迷惑翳吾真  理忏元将事忏殊  穷斯行相本空虚  身心聚里何曾有  内外中间觅总无  觉来梦处宁寻梦  雪得奴身岂有奴  今悟无明元是觉  觉迷迷灭二非俱  已能了了常明觉  谁肯昏昏更守愚  从此应难相惑乱  所为所作总由吾(此无明及下三毒。是诸业之根。行相微细。须归心〔微〕照凡圣之体。方可忏灭故。此乃后段。皆归命毗卢发愿。亦是翻类此惑。故同〔至发愿〕)  愿我常安始觉智  观照其於本觉心  翻破无明根本迷  慧日明明无暗相  观身非我为真我  观心无念是真心  始从今日至菩提  不增不减同真际  惑业根源既已悟  有漏心成无漏心  无漏心心以自熏  所修尽入菩提道

发愿已。至心归命礼本尊毗卢遮那佛。

○白众等听说经中无常偈

外事装彩咸归坏  内身衰变亦同然  唯有胜法不灭亡  诸有智人善应察  胜法即是身中性  迷性茫茫受死生  修行欲绝死生根  佛令先且除贪恚

恚诳诸众生  过於信千万  愚者不能舍  为贪恚所缠  众生恚所诳  由依止於恚  众生受重担  如饮热醎水  饮已寻复渴  须臾无暂息  愚人不善思  尘劳自焦苦

第五上

(文殊章 十四唱 三十偈 忏三毒)。

叹佛

正觉功德大智山  普达境界到彼岸  等於三世诸如来  是故我今恭敬礼  已升境界无相岸  而现妙相庄严身  放於离垢千光明  彼魔军众咸令尽  十方所有诸世界  悉能振动无有余  未曾恐怖一众生  善逝威神力如是  虚空法界性平等  已能如是而安住  一切含生无数劫  成就最上大菩萨  於诸境界智无碍  与一切佛同其性

我等徒众(云云)南无大慈大悲(云云八礼)。

文殊章

十四唱三十一偈(令信外真正。成本起因〔地〕)此一礼准前。

至心归命礼大方广圆觉经中问本起因地文殊师利菩萨。

於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坐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十万菩萨及诸眷属)。说於如来本起因地(从凡夫时最初根本所起之心)。清净(离垢颠倒根垢取我垢)法行(称法性之行也。问。适云夫求果者。先观於因。因若不真。果还是妄。如人造真金佛象。先须辨得真金。成象之时。体无增减。故佛顶经云。苦以生灭心为因。欲求如来不生灭果。无有是处。如种豆不生粟等)。及说(及者。更〔诸〕一段意也)菩萨於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如何得一发之后始终如一。免生起异念之过患)。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标以现在法众。结以未来末世者。互影照也。即知现未俱收)。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第一 唱赞述文殊问目二偈

於是文殊从座起  威仪顶礼大悲尊  愿为会中及末世(但以前之标结)  说於诸佛本因门(根本最初之因)  因若不真果亦妄  修行先要得根源(第一重问〔目〕)  及说菩提心发愿(偈云并於此中能发菩提心)  妄情(经云诸病)永离(经云远离)觉常存(经云求大乘者)

佛答处四段。

一标示真宗  二推穷妄宰  三释成因地  四结牒问词

初中两段。

第二 唱中二偈具标举本有之觉心

(於中。先赞问许说。后正示体用)。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谘询如来因地法行(领初问〔目〕)。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领后问〔目〕)。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上皆赞许〔贮〕听。此下正示体用)。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此云总持)门(欲入众妙境界。先须了达圆觉。圆觉又能流出一切。有〔市〕入义。故名为门。准宝积云。陀罗门者。是根本义)。名为圆觉(指体也。下显用云)。流出一切清净(总标无法诸法)真如(理也)菩提涅盘(果也)及波罗蜜(因也)。教授菩萨(如理思惟。而反照之。一一显现。依之修行。故云教授)。

佛告文殊汝善哉  能於末世布慈哀  本起因源秘密藏(合二问也)  无遮(下云无遮大慈)为汝此时开(上皆赞问许说)  总持众妙名圆觉(指体也。下三句显用)  觉心即是圣人胎(但一念觉悟此圆妙心。即藏识中。已熏成圣种。缘未彰现於外故。如始胎也)  流出尘流无漏法  因波罗蜜(如文)果如来(菩提涅盘如来也)

第三 二 明上圆觉体用

即破障成佛。故名因也。

一切如来本起因地(标举所问)。皆依(无佛不尔)圆照(能照之智)清净觉相(所照之理。初心未忘能所。故云相也)。永断无明。方成佛道(洞达真有忘空。即所修皆是法师行。若不尔者。悉非法行。故大经云。若有比丘。读诵十二部经。是名读诵。不名法行。乃至为人宣说。及思惟其义。是名乐说。是名思惟。不名法行。若有比丘。能观身心。乃至境界都息。永离烦恼。其心寂静。我则说之名为法行)。

说有诵持十二部  或能宣说及思惟  大集经云非法行  法行先论本起时  一切如来本起行  皆依反照此灵知(与大集经大同小异)  方断无明成佛道  能於三界作人师(佛也)

上来标示真宗 此下第二推穷妄宰。於中三。

第四 且先示其行相

云何无明(一由前云永断〔恐〕谓定有可断。故推至空。二由此是八万尘劳之根。十二因缘之首。恒沙烦恼由此而生。尘劫轮回由此不绝。今欲示妙门。若不推破。即所作尽属颠倒)。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如下所明)颠(心识狂乱)倒(背觉合尘。倒有所执。颠但荒犯。由颠故倒。如由迷真故执妄也)。犹如迷人四方易处(既以东为西。即三方必皆移易)。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四对颠倒。一四大非我认为我。法身真我而不认。二四大如幻本无而见有。法身本有而见无。三妄念非心认为心。真如了然而不能认。四妄念如珠中色。全空而执有。真心如珠明。实有〔有〕而见无。既四双八只不同故。〔苗〕云种种)。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例此应云月实无二。捏者妄执。皆喻性无质碍。无心妄念。迷者妄执也)。

无明都作尘劳本  执妄迷真只是伊  十二因缘为上首  百千烦恼总能持  无始已来种种倒  一方易处四方移  妄认四蛇为我相  仍将六识作真知  不知六识全虚妄  离却根尘无所依  譬彼空华第二月  无中执有实狂痴  二月展转□倒见  及反示展转相依

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虚空无生。妄见华生。是迷惑虚空之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翳乃实华生之处也。非谓真实华。法合。应云非唯惑此真空自性。亦复迷彼身心生处)。

第五 二 约空华说

推逐空华因患翳  推翳良由有眼睛  眼若本无无所翳  昭中无因翳何生  即知根境因迷执  迷执唯依本觉明  本觉若无如木石  木石何曾有妄情

第六 二 约二月说

二月依於第一月  又因捏目见双形  离於本月兼人眼  审思二月体何成  真月既为妄月本  妄心还说本心生  觉者若能如是悟  自知万像是空名

第七 二 当第三结其过患

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由此无明。执身心为我。对违我顺我之境。便起贪瞋。贪瞋即造业。业成便爱执。爱执中还迷。迷还贪瞋。展转如此。故云轮也)。

万象空中执万形  由斯所以号无明  无明昏暗痴狂故  贪瞋痴慢自然生  生即自然常造业  业招影响应形声  无始至今不肯歇  井轮蚕茧亦难名

上说行相了。此后显其本空。於中二。今此。

第八 四 生约梦喻以显其空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於醒。了无所得(於中两门赞述。一直述虚妄。二推穷归真)。

无明虽是妄根抹  即此无明体自无  从无忽有虽无体  能生三细六般粗  粗细技苗迷是本  细粗本末总空虚  本自不生无可灭  看看与梦有何殊  如人身在家中卧(如来藏在缠)  佗方别见有形躯(阿赖耶等诸业识异熟身)  或即叹娱或苦恼  惑愁或喜或荣枯(五道业别报也)  或见威雄为国主(喻人天别业总业)  或遭使役使人奴(喻三途别业总业)  如此梦身兼□事  忽然醒觉悉无余

此后展转推穷。归於真性也。又为二唱。喻二法。

第九 二 喻说也

谓先推寻谁见梦之境界。若言是床上睡人见者。睡人眼合。何能见梦境。又梦境在诸方。睡眼在家中床上。何能迷见。如此推之。乃是梦人自见梦境也。睡人在家中。梦人在他处。故知睡人梦人义用不同也。又推梦人从何而有。乃从梦想而变起也。又推梦想从何而有。乃从梦人而变起也。又推缘起虚事。人是实体。故知睡与人二字义又同。虽离人无睡。不可唤睡为人。

推寻梦境谁能见  见者应知是梦人  推逐梦人因梦想  又推想在睡眠身  依身(本觉真如)而睡(根本无明)睡为梦(八识)  梦睡皆虚身乃真  真性无明兼妄念  细详此喻最为亲

第十 二 法说也

(从此推究自身。喻极理最直见真性)。

推逐根尘(梦境)因妄念(梦想)  细寻妄念托无明(睡也)  无明无体依真性(床上本身)  若无真性即无情(本不无佛性也。无分别情识)  情如梦想迷如睡  性如床上本身形  睡觉梦空身本在  迷除念灭性圆灵

第十一 二 约空华喻。以显其空。兼通伏难

如众空华灭於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前说生死此无明。今既云无明本空。复由何而轮转生死耶。故佛自答云)。一切众生。於无生中。妄见生灭(无明生死本来都无。於无生中。而横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前就横见故说有。此就实论故说无)。

迷妄本空不可断  方知圆觉妙门开(若见有烦恼可断。断尽方名妙觉者。即是法执。亦障圆觉之门。未名开显)  空华似灭无生灭  睡梦醒来非来来(非其梦身灭去。本身出来也)  众生未遇善知识  无中执有实堪哀  狂受多生生死苦  由斯故说妄轮回

第三释成因地(上来所说。妄空真有者。有佛〔无〕性相本然。今明依此通达。心意冥符。方成本起因地。正答所问)文三。今。

第十二 三 当第一依真悟妄顿出生死。第二展转拂迹释成正因。今合为一唱也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牒前所标。即依真也)。知是空华(悟妄也。余下皆顿出生死)。即无轮转(无生死之法)。亦无身心受彼生死(亦无受生死之人。若言我免生死。即还是我相)。非作故无。本性无故(非作观行故。破除始无。本性空寂。本来无故。此下展转拂迹也)。彼知觉者犹如虚空(拂觉妄之智也)。知虚空者即空华相(泯其拂心)。亦不可说无知觉性(遮其断灭)。有无俱遣(总结离过)。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如来因地修圆觉  知是定华离我人  无有身心受彼苦  不关修证本来真  能知觉者还空寂  悟空寂者亦同尘(同尘境而已)  然不说无知觉性  性空本觉离缘因  翳华尽处宁无眼  梦睡醒时是灭身  但遣有无随顺觉  毗卢法界本木均

第十三 八 当第三征拂所由。释归圆实

何以故(生死身心幻妄。狂说全空。能觉知妄空之智称理。因何亦同妄法而遣。此下释也。有二句。明诸法云)。虚空性故(一切法空也)。常不动故(一切法寂也。此下皆显一心也。於中二。初一句总名体云)。如来藏中(论指一心为如来藏故。此下释义类也。於中有二。初二句显空义云)。无起灭故(释上所智生死等)。无知见故(释上彼知觉者如空等此下释不空藏云)。如法界性(藏如界者。在有情名藏心。在无情名界性。又界性又界。则情器交彻。心境不分。藏则直说清净心体。藏即能造善恶。界则无非此义。藏心克就根源。界性浑其本末。浑则普该之义易信。克即周徧之理难明。故指藏心。如法界性。亦乃摄其二义之别。归於一体之同。方显觉妄因依。诚非究竟圆实也)究竟(竖穷三际。始终常然)。圆(徧空)满(众德具足)。徧十方故(无边际也。良由如来藏性。本自如斯。岂须减旧添新。灭惑生智。是以三重泯绝冥合觉心。将此为本修行。始得正名因地)。

生死身心仛说妄  如何知觉亦同伦(伦等也。此是征也。下是释释中初二句。释上所拂诸法。余皆显一心。且初云)  只为从缘无自性(如上觉等一切法。皆从缘起。故无自体)  性空(虚空性故)不动(常不动故)悉平均(由空寂故。皆平等也。此下二显一心。初句标指云)  如来藏者一心是(楞伽云。空寂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如来藏。论中亦然。藏有三义。初且列云)  真含於妄(一含摄义也)妄含真(二隐覆义也)  仍有出生无尽义(三出生义也)  义门三段悉应陈(结数标说也。初四三句。且释隐覆义云)  众生皆是如来藏(藏如来故也。理趣般若经云。一切众生。皆如来藏)  烦恼之中具法身(胜鬘云。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也)  九喻经文一一辨(如来藏经云。一切众生。贪瞋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身智。乃至常无染污。德相具足。如我无异。便以九喻喻之。萎华佛身二岩蜂淳蜜。三糠糩粳米。四粪秽真金。五贫家宝藏。六庵罗内实。七弊物金像。八贫女王胎。九焦模铸像)  尘中佛德不同尘(经云。常无染污也。此下二释含摄义也)  含摄十方凡圣等  何论国土与人民(论诸皆如来。含摄身相国土。神通光明。佛性论云。一切众生皆在如来智内。故名为藏。此下三释出生义云)  悟即出生净善法  三乘因果及天人(十地论云智能生无漏因。是亦能生成人天道行。上释名了义。次下二句释行相云)  其有随缘不变德  妄中成事体空神(空而成事。事又常空。故知神灵也。此二句释业用。初明真如业用云)  能持(持自体恒沙功德。从本来不失不怀)能御(御〔客〕尘沙烦恼。无始已来。不染污)升沉界(升者真实功德也。能持之不失。沉者虚妄烦恼也。能御之不染。故知具如与妄想。见升沉之疆界也。此下明生灭业用也)  能造(楞伽云。如来藏是善不善因。能徧兴造一切趣生。若生若灭也)能修(能知真达妄。发心修行。论云。能知名义。为说真觉等)染(造善恶)净(修六度)因(通六二)  如上众多真妄义  因依对待故云云(染净缘起门中义也。虽说真如。由对缘说)  若就如来藏自体  无思无说欲何询(摄归经文大意也。由此故经说。彼知觉者。皆如虚空。如来藏中无起灭知见。乃至如法界也。下具释之云)  此中本自无能所(能知之智也。经云。无知见故。所知生死也。经云。无起灭故)  不空空义不客新(胜发经云。二如来藏谓空不空。空者不无妄。不空者。本具德。故不别客新生功德也。上云无能所及下二句皆是空义)  岂属圣凡并染净  谁能造业及修真(凡染及造业字。皆属所知之起灭。圣净及修真字。皆属能知之知见。故经云无也。此下四句。皆不空义。释经中后三句也)  体同法界真如住  情器融通不可分(释法界行相也)  横徧(徧十方故)竖穷常(是究意义)究竟(本文)  十方圆满(六字皆本文。但不次也)悉弥纶(圆满之相)

第十四 二 当第四段结牒问词

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於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汝问如来本法行  如来因地只如斯(是则名为因地法行)  菩提萨埵(此云菩萨)皆修习(依此修行)  末世众生(本文)亦可依(如上所住)  於大乘中发净(本文)意(心也)  求同正聚离邪师(不随邪见)  汝等会中诸法众(指前文)  流传此法句参差(义说)

南无大慈大悲(云云十二礼)。

至心忏悔

夫忏悔者。是发行之初门。进修之要路。止恶行善。莫先於此。忏是忏谢之名。悔以悔责为义。前心起妄。逐境生情。后意觉知。依真忏洗。克己照事。改志惩非。追变往心。预遏未犯。然我等设便知真悟妄。发菩提心。且未阶圣果已还。皆属不定之聚。若不谛观罪本寻究妄源。但仛中庸之心。常怀易染之性。则犹如轻毛当路随风东西。遇善或即超升。遇恶未免沉溺六尘扰扰知起何心。六道茫茫知落何道。必须细推本末。察获根源。忏业忏心。如理如事。且生死苦乐之报由有漏善恶之因。善恶之因由贪瞋之念。贪瞋之念由是非之心(痴也)。是非之心。由迷真执妄。迷真执妄即是根本无明。根本无明前已如理忏竟。今当次忏是非之心展转枝末。展转枝末即是前门所说烦恼业报三种之障。言展转者。此是三种障。更相由藉展转而生。故经云。由烦恼故以起恶业。恶业因缘故得苦果。烦恼即是此贪瞋痴。贪瞋痴心若偏多者。各摄二万一千烦恼。若等分者。共摄二万一千烦恼。故成八万四千烦恼。不离三毒之心。此从根本不觉而起。良由根本迷真执妄。妄认我相。故贪彼顺情以润益我。瞋彼违情恐损恼我。愚痴之情种种计校。故知三毒必藉迷真。所以经云。无明是种。既有三毒。即受色贪财故。行淫盗妄言绮语。种种追求。复由瞋此恨彼故。有煞生相行相争两舌恶骂毁伤百种。损恼多端。皆由不识因缘。不辨邪正。况劳心作伪。愚拙转增。故言三毒起於恶业(然三毒亦起有漏善业。及不动业。今且举所应忏者)。夫作业梦报。犹如影响。应於形声。其体虽空。应无差失。由前恶业成就。感地狱饿鬼畜生。纵罪毕为人。亦有种种余报之苦。是故经云。十不善业。从三途出。生在人中。各有二种余报(云云如下所引)。故知三障展转相由。烦恼为初。今当先忏。然此烦恼。诸佛菩萨入理圣人种种诃责。詺此烦恼。以为冤家。能断众生慧命根故。亦名为贼。能劫众生诸善根故。亦名瀑河。能漂众生於生死海故。亦名羁锁。能系众生於生死狱。不得出故。所以六道牵连。四生不绝。恶业无穷。苦果不息。当知皆是烦恼过患。是故我等。今时先忏三毒烦恼。就三毒数。贪爱为初。欲去其根。先忏贪爱。然初发业能是无明润业受生。由贪爱无明理忏。虽达其空。贪爱习成。虽为顿尽。如衣染香去气存故。须发猛利之心。忏除割舍。然所贪欲境。但谁愚夫。智者审思。都无实味。如犳咬枯骨。骨刺齿伤。血出自沾。谓言骨头有味。贪不觉痛苦。咬不休。唯自损伤。竟何所益。贪欲亦尔。系缚不休。见世疲劳。多生受苦(舍利弗问。佛为根系於境。唯境系於根)。是故佛言。根亦不系於境。境亦不系於根。但由贪爱故。根尘相入境。互相参。意识昏迷。不得解脱。譬如农夫所使黑牛白牛。耕田之时。中有羁鞅。两皆难脱(然非黑牛系於白者。亦非白牛系於黑者。但由羁鞅。故皆相系)彼此牵连传不白牛在羁鞅。故皆贪爱。羁鞅不殊。无始已来。牵连难舍。今恐悟后此念还生。要须建志运心。察其过愚。

上来虽已忏谢。犹恐未表虔诚。今更至心重说偈曰。

贪爱无明发润业  无明已忏未除贪  衣中香气犹难出  欲境凡情岂免体  情体弊色心虚悦  犳咬枯骸血自甘  生死无穷缘此爱  牵缠不脱类地蚕  白黑二牛常互缚  根尘两法镇相参  若不忏除贪爱罪  纵修万行亦无堪  我今誓志常判割  藏识之中莫不含  五根六尘如幻影  身心清净似澄潭

忏悔已。至心归命礼本尊毗卢舍那佛。

已忏贪爱罪竟。次忏瞋恚。瞋恚之毒。伤害尤多。贪爱纽征尚客勒克。瞋心卒暴。谁敢与言心似火汤口。如刀剑。故知瞋恚难卒制除。须於未起之前。观察所瞋之境。且声如谷响色。如空华。空华好恶不殊。谷响高低无异。即如爱恶之境赞毁之声。无不是空。何瞋何喜。从来迷倒。遂境情生。今日悟之。宁客更执誓修忍辱。以塞瞋源。担习慈悲。转除恚本。

上来虽已忏谢。犹恐未表虔诚。今更至心重说偈言。

无边烦恼虽皆恶  恼害偏多最是瞋  一念能生八万障  一言能杀百千人  暴风卒雨浑难进  努气胮腮不易亲  刀遂语生如斩竹  火从心发欲烧身  谷响已知赞毁等  空华又觉顺违均  从今忏却瞋心罪  修习慈悲作佛因

忏悔已。至心归命礼本尊毗卢遮那佛。

已忏悔瞋恚罪竟。次忏愚痴。愚痴者亦是邪见之类。但约利钝故说二殊。触事生情。是境皆执所解僻谬。总名为痴。不必如牛羊之徒。方名痴毒。此痴行相比於无明。总别意殊。本末义殊。无明但迷真。我真空都执内身外境痴。则随於一事种种生情。行相已知。必须改悔。归於善友。习学大乘(二乘未免)。但亲近佛法僧三宝。同深必自得闻思修三慧。其定慧光既发。痴想何存。决运此心悔前下劣。

上来虽以忏谢犹恐未表虔诚。今更至心重说偈曰。

三毒已除前二毒  还须相次忏愚痴  愚痴不必如禽兽  情现良由带是非  互执有空频斗诤  僻论因果妄情疑  弃背正缘轻正法  尊来邪教事邪师  速访其宗相禀学  勤寻善友早归依  灭劫多生邪见种  入佛知见正思惟

忏悔已。至心归命礼本尊毗卢遮那佛。

(无明贪等两重。已如上来忏灭。业报两事尚未忏除。但时众疲厌。留待别时。今且修毕其余法事)。

至心发愿

愿弟子等。从此忏悔三毒之后。生生世世。安住菩提之心。常修悲智行愿。速入菩萨离垢之地。性不含欲。於他财他所资用不生贪心。不愿不求。又愿永离瞋恚。於一切众生。恒起慈心。利益心。哀愍心。欢喜心。和润心。摄爱心。永舍贪恨怨害热恼。常思须顺行仁慈沾益。又愿永离邪见。住於正道。不行占卜。不取恶戒。心见正真。无诳无謟。於佛法僧。起决定信。乃至意业。随智慧行。慈悲喜舍。救摄一切。

上来虽已发愿。未表虔诚。今更至心重说偈言。

愿我忏余三毒后  翻作菩提三种心  大悲智愿不亏危  贪爱瞋痴无起作(准华严宗受菩提心戒文。以大悲大智大愿三心。为菩提心体也)  贪念全成大愿乐  乐修一切诸善因(起信论云。乐修一切诸善行。华严疏。配为菩提心中大愿心也。文与愿乐义不异也)  瞋心变作大慈悲  悲愍有情相度脱  痴毒翻为大智慧  了达无边妙法门  此三念念在心时  即是菩提心显发  但得发斯三种念  自然引起六波罗  六波罗蜜藉三心  六道因缘在三毒  三毒已息三心具  六道因亡六度圆  从今乃至证菩提  世生世生无间断  且愿此生无障难  免令来世乏资粮  临终了了不昏迷  自在随心寄生处

发愿已。至心归命礼本尊毗卢遮那佛。

○白众等听说经中无常偈

凡圣本同常住性  凡夫执相遂无常  六道三途逼迫身  世生世生老病死  此老病死皆共嫌  形仪丑恶极可厌  少年客貌暂时间  不久咸悉见枯羸  假使寿命满百年  终归不免无常逼  老病死苦常随遂  恒与众生作无利  应当亲近善知识  念念勒修常住因  舍无常色获常色  受想行识亦如是

圆觉道场礼忏禅观法事卷第四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