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嘱品第十》
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馀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三法尽除,更无去处。’‘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
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走十八正。含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疑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嗔对,舍与慳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通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於相离相,内於空离空,若全著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即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著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若著相於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於道性窒碍。若听说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无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汝一问一对,馀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则暗,以明显晦,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馀问,悉皆如此。”汝等於后传法,依此转相教授,勿失宗旨。’师於大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法海等闻,悉皆涕泣,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师云:‘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馀者不得。数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为忧阿谁?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及;吾若不知去处,终不预报於汝。
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法性本无生灭去来,汝等尽坐,吾与汝说一偈,名曰“真假动静偈。”汝等诵取此偈,与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众僧作礼,请师作偈,偈曰:‘一切无有真,不以见於真,若见於真者,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走不动,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於大乘门,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时,徒众闻说偈已,普皆作礼,并体师意,各各摄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诤,乃知大师不久住世。
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师曰:‘吾於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抄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汝等守护,递相传授,度诸群生,但依此说,是名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为汝等信根淳熟,决定无疑堪任大事。然据先祖达磨大师付授偈意,衣不合传。
局曰:“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师复曰:‘汝等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处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其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今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
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皆发生。
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师说偈已,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尔时,徒众作礼而退。
大师,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众哀留甚坚,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盘;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回。’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又问曰:‘正法眼藏,传付何人?’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问曰:‘未知从上佛祖应现已来,传授几代,愿垂开示。’师云:‘古佛应世,已无数量,不可计也。今以七佛为始。过去庄严劫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今贤劫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是为七佛。’‘释迦文佛首传摩诃迦叶尊者第二、阿难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优波鞠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弥遮迦尊者第七、婆须蜜多尊者第八、佛驮难提尊者第九、伏驮蜜多尊者第十、胁尊者第十一、富那夜奢尊者第十二、马呜大士第十三、迦毗摩罗尊者第十四、龙树大士第十五、迦那提婆尊者第十六、罗睺罗多尊者第十七、僧伽难提尊者第十八、伽耶舍多尊者第十九、鸠摩罗多尊者第二十、阇耶多尊者第二十一、婆修盘头尊者第二十二、摩拏罗尊者第二十三、鹤勒那尊者第二十四、师子尊者第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第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第二十七、般若多罗尊者第二十八、菩提达磨尊者第二十九、慧可大师第三十、僧璨大师第三十一、道信大师第三十二、弘忍大师惠能是为三十三祖。从上诸祖,各有禀承,汝等向后递代流传,毋令乖误。’又问:‘此后无有难否?’师曰:‘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欲取吾首。听吾谶曰:“头上养亲,口里须餐,遇满之难,杨柳为官。”’大师,先天二年癸丑岁八月初三日--是年十二月,改元开元-於国恩寺斋罢,谓诸徒众曰:‘汝等各依位坐,吾与汝别。’法海自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师言:‘汝等谛听,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偈曰:“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二毒是魔王,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淫性本是净性因,除妊即是净性身,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世尊,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疑人。
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报汝当来学道者,不作此见大悠悠。”’师说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
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
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复说偈曰:‘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师说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于时异香满室,白虹属地,林木变自,禽兽哀呜。
十一月,广韶新三郡官僚,洎门人缁白,争迎真身,莫决所之。乃焚香祷曰:‘香烟指处,师所归焉。’时,香烟直贯曹溪。十一月十三日,迁神龛并所传衣钵而回。
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龛,弟子才辩,以香泥上之。门人忆念取首之记,遂先以铁叶漆布,固护师颈入塔。忽於塔内,白光出现,直上冲天,三日始散。韶州奏闻,奉敕立碑纪师道行。
师,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传衣,三十九祝发,说法利生三十七载。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数。达磨所传信衣,中宗赐磨纳宝钵,及才辩塑师真相,并道具等,主塔侍者尸之,永镇宝林道场。流传坛经,以显宗旨,兴隆三宝,普利群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