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二十七册:杨廷筠《天释明辨》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天释明辨

武林杨廷筠著

敕建天主堂绣梓

天释明辨题解

《天释明辨》是辨明天主教和佛教真伪之书,作者杭州信徒杨廷筠。本书昭事生张庚题,成书时间未详,仅题“敕建天主堂绣梓”,按北京天主堂东堂於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受钦赐,则此书之刻,当在清初(方豪语)。本书根据梵蒂冈教廷图书馆(biblioteca apostolica vaticana)藏本编辑整理,共186面,文献编码为 rac.gen.or.iii-221(2) ;法国国家图书馆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亦有藏本,古郎(maurice courant)编目为7090, 7091, 7092号。

杨廷筠,杭州仁和人,字仲坚,号淇园、郑圃居士、泌园居士。他生于1557年,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及咀尹,1611年于杭州受洗,受洗名为弥格尔(michel),凉庵子李之藻为代父,卒于1627年。与徐光启、李子藻并称为中国明末天主教三大柱石。当时天主教文人中反对佛教最力者莫如杨廷筠。反教人士霞漳释行元也说:“似明季佛教人士知有廷筠,而不知有之藻;或祗知有弥格了,而不知有凉庵子。” 在他所著《非杨篇》 等反教文献中出现的“弥格子”是为杨氏入教後所取号,以纪念其领洗教名弥格尔,又自称弥格居士。

杨廷筠在信奉天主教之前,与徐光启一样,曾经是虔诚的佛教徒,“夙慧博极群书,误入释门久且深”,对佛教有很深的了解。正如张赓所言“吾以为深入禅理者,其转入天学更弥精。”所以,杨廷筠信奉天主教后,辟佛最力。在他看来“道学不明,风俗日坏”是因为“异学误之”,而异学当中,又以佛教为最甚。因为佛教“精取儒学”、“依傍天学”,“遂能倾耸一时,网罗千载。”杨廷筠认为,天主教在东传的过程中,途经印度,“诸国素慕大西欧逻巴风教之美,……故传闻耶稣降生事迹与其教诫语言,一一模拟而效之。然自西竺而遥传欧逻巴之事,真义已失却一半,用华语而译番文,真义失却一半。以江左名流托言於佛,番非真番,译非真译,并其一半之真义,澌灭不存。”只有破除佛教之妄,才可能救“古来慧业文人”于“释家惑溺”之中。他正是想通过《天释明辨》来提示佛教依傍天主教的事实的。“年来西书既出,一一可验。曰天堂地狱,曰世尊,曰杀戒,曰盗戒,曰淫戒,曰巧言绮语戒,曰观世音,曰轮回,曰奉斋,曰念诵,曰无量寿,曰大神通,曰三世佛,曰三十三天,曰三千大千世界,曰佛化身,曰四大假合,曰大事因缘,曰阎罗断狱,曰度世誓愿,曰苦空,曰禅观,曰四恩,曰出家,曰祷祈,曰忏悔,曰梵音梵字,曰梦幻泡影,曰律教宗。”例如,作者认为观世音是歪曲了的圣母形象,大神通是借鉴天主全能之说,三世佛本于天教三位一体教义等等,似是而非,“以实有为幻、虚无为真”。唯有天主教“垂之古纪,至今观之如左券”,真实无欺,是真道之大原。因此,作者在提示佛教依傍天学的同时,也随之阐明了天教的有关教义。通过比较、辨明天释二教教义的真假优劣,以便于读者弃伪求真,返本归正。

书中若干教义名词,译音与译义并用,如罢辣低琐(天国)、因弗尔诺(地狱)、陡斯(天主,但亦兼用上帝)、撒麦尔铎德(司祭)、罢德肋(圣父)、费略(圣子)、斯彼利多三多(圣神)、额辣济亚(宠爱)、撒格辣孟多(七圣事)、德珞日亚(神学)、畀斯波(主教)。

天释明辨目录

天释明辨题解 71

天释明辨目录 73

题天释明辨 80

一、释教乱天学惑文人 80

二、天释之辨以明真道 80

三、弃佛从天者穷理更精 80

第一节 原教 81

一、佛老大害正道 81

二、佛教之害胜于道教 81

三、佛教依傍天学 82

第二节 天堂地狱 83

一、佛教窃天教天堂地狱说 83

二、佛教天堂地狱 83

三、天教天堂地狱 84

四、批语佛教观点 85

第三节 世尊 86

一、佛教窃天教世尊说 86

二、物必统于一尊 86

三、天佛世尊之争 86

四、世尊辩正 86

五、老聃非世尊 87

六、佛非世尊 87

七、陡斯是世尊 88

八、佛是天主乱臣贼子 88

第四节 杀戒 89

一、佛教窃天教杀戒 89

二、天教戒杀正旨 89

三、佛教戒杀之非 89

四、天教戒杀释义 91

五、天教持斋释义 91

第五节 盗戒 91

一、佛教窃天教盗戒 91

二、盗的原因 91

三、盗的种类 92

四、佛教是窃贼大盗 92

五、天教戒盗释义 92

六、天教戒贪释义 93

第六节 淫戒 93

一、佛教窃天教淫戒 93

二、天教夫妇正理 94

三、佛教戒淫而行淫 94

四、天教戒淫释义 94

五、西儒童身守贞 95

六、西儒童身释疑 95

第七节 巧言绮语戒 95

一、佛教窃天教妄语戒 95

二、诚意之学不妄语 95

三、佛经皆巧言绮语 95

四、天教戒妄语释义 96

五、教戒同异辨 96

第八节 观世音 97

一、观世音本圣母玛利亚 97

二、圣母玛利亚的教义 97

三、圣母玛利亚的画像 97

四、观世音摹仿圣母玛利亚 97

五、观世音与圣母玛利亚不同 98

六、观世音渺茫不可考 98

第九节 轮回 98

一、轮回本闭他卧剌之说 98

二、闭他臣剌设喻以教人 98

三、闭他卧剌之说非正理 98

四、佛教轮回说的由来 99

五、天教与闭他卧剌之别 99

六、轮回之说证伪 99

、万物灵性释疑 100

八、地狱安顿罪人释疑 102

第十节 奉斋 102

一、奉斋本大小斋 102

二、三种食素不合正理 102

三、天教大小斋的内容 103

四、天教持斋目的 103

五、持斋为克己 104

第十一节 念诵 105

一、念诵本念诵功课 105

二、佛教与天教念诵比较 105

三、天教念诵释疑 105

第十二节 无量寿 106

一、无量寿本无始无终 106

二、唯天主可称无量寿 107

三、佛非无量寿 107

第十三节 大神通 107

一、大神通本天主全能 107

二、佛无大神通 107

三、天主全能 108

四、圣人归功于天主 109

五、佛放荡无忌 110

六、佛不贵神通辨 110

第十四节 三世佛 110

一、三世佛本三位一体 110

二、天主三位一体 111

三、三位一体之理 111

四、三位一体之喻 111

五、三位一体不可理喻 111

六、三世佛说 112

第十五节 三十三天 112

一、三十三天本三十三年 112

二、天主耶稣在世三十三年 112

三、三十三天质疑 112

四、天只有十一重 112

五、三十三天辟妄 113

第十六节 三千大千世界 113

一、三千大千本天神无数 113

二、三千大千旨在尊佛 114

三、三千大千流于虚谎 114

四、一四天下证妄 114

五、三千大千证妄 114

六、天教天神论 115

七、佛为万世罪人 115

八、佛学不可信 115

九、佛学之疑 115

第十七节 佛化身 116

一、佛化身本天主降生 116

二、佛化身是自说自证 116

三、天主耶稣降生明证 116

四、天主降生之地释疑 117

第十八节 四大假合 118

一、四大本四元行 118

二、四元行为万物质料 118

三、凡火非四元行之火 118

四、金木非元行 118

五、风非元行 119

六、四大假合非确论 120

第十九节 大事因缘 120

一、大事因缘本恒念死候 120

二、死是人生大事 121

三、天教恒念死候之义 121

四、儒教原始反终之后 121

五、佛教大事因缘批评 121

第二十节 阎罗断狱 122

一、阎罗断狱本天主审判 122

二、天主审断释疑 122

三、阎罗断狱辟妄 123

第二十一节 度世誓愿 123

一、度世誓愿本耶稣救世 123

二、佛度世誓愿辟妄 123

三、耶稣救世 124

四、耶稣救世之实 125

五、佛氏舍身不足以救世 125

六、天教礼仪教的功用 125

七、天主不予人至善释疑 126

第二十二节 苦空 126

一、苦空本窘难益德 126

二、苦空不可分别偏遗 127

三、佛教空苦之失 127

四、西儒空苦之行 127

五、西儒空苦之意 128

六、西儒空苦之本 128

第二十三节 禅观 128

一、禅观本默省退修 128

二、天教默省退修之旨 128

三、佛教禅观辟妄 129

第二十四节 出家 130

一、出家本会士 130

二、天教会士之意 130

三、会士出家释疑 131

四、会士守贞远游释疑 132

第二十五节 四恩 133

一、四恩本敬主孝亲 133

二、佛教四恩辟妄 133

三、天教敬主释义 134

四、钦崇独一天主释疑 134

五、钦崇万物之上释疑 134

六、孝敬父母释义 134

第二十六节 梵音梵字 135

一、梵音梵字本天教以音起字、十字圣号 135

二、中西文字之别 135

三、天佛经典之别 135

四、梵字取法十字圣号 136

四、天教经典信实可证 136

第二十七节 祈祷 137

一、祈祷本祈求天主 137

二、祈祷辟妄 137

三、天教祈祷释义 138

四、不祈祷天神释疑 138

第二十八节 忏悔 139

一、忏悔本洗涤人罪 139

二、佛教、忏悔不能消罪 139

三、天教洗涤人罪释义 140

四、天教赦罪权柄释疑 140

第二十九节 梦幻泡影 141

一、梦幻泡影本在世须臾 141

二、梦幻泡影非引世津梁 141

三、在世须臾这旨 141

四、天堂地狱公平合理 141

第三十节 律教宗 142

一、律教宗本性书恩教 142

二、论佛教三门 142

三、佛教律教宗批评 143

四、天学三教释 143

五、天教真而佛教伪 144

题天释明辨

一、释教乱天学惑文人

於乎!天学之不明、不行也,释教乱之也。

但古来慧业文人多为释家惑溺何哉?即惑溺,乃至原道则罔。

二、天释之辨以明真道

不云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之真是其不可掩也,如斯夫!京兆杨公淇园为天学苦心,先行诸撰述诱人。又谓似是之关最宜详明,遂不得已而作此辩。此辩行,释其无所逃败。

三、弃佛从天者穷理更精

然吾以为深入禅理者,其转入天学更弥精也。夫人不困幽谷,不知光天之大、之尊。吾天会中玄扈徐相公及杨京兆初时者等,夙慧博极群书,误入释门久且深。因穷思,反得天学而亟归之恨晚,永归之无贰。徐相公云:“吾生平多疑,至是了无可疑。吾亦时欲作解,至是了无可解。”此乃真慧业文人之真识力矣。古吴赵太常尝从尊人翰撰公读书于京兆之室。习京兆辩论,甚晰。虚怀倾服,爰兹不忘其知天事。

天之自赞,赞艾先生亟为梓传,而命余代之引。

昭事生张庚

第一节 原教

一、佛老大害正道

道术不明,风俗日坏,异学误之也。异学可得闻乎?

曰:纵横、名法、农圃、医数虽非大道,然用之皆有可观。王者不偏废焉,不名为异。巫觋详、白莲、无为,显与道悖。止可诳愚民,不能动君子。异则异矣,其害犹易见也。害者维何,在于佛老。盖自周道衰而杨墨起晋室乱而清谈炽。改换缘饰,二氏之言,遂盈天下。譬物朽而蛀生,室穴而盗入焉,所从来矣。

二、佛教之害胜于道教

曰:二氏并兴,老固先出,乃后人尊佛,反胜于老,岂有说乎?

1、道教的缺点

1不能作伪

曰:炼取三物,近在人身,不能作伪。一也。

2难以惑智

药物房中,理既不正,事亦不验,难以惑智者。二也。

3不可匿端

蓬莱弱水,在方与之内,与万亿国土之说悬殊,其端不可匿。三也。

4难以变诈

古来天子求仙,秦皇、汉武,皆未曾遇即仙籙仙符。非从绝域来,难以翻译变诈。四也。

5终不能炫真

天子求之不得,公卿以下无从点缀。宋真之天书、道□ 之灵素,虽极意恢张,终不能炫真。五也。

2、佛教的特点

1真幻不可穷诘

若佛氏则不然。彼以实有为幻、虚无为真,展转逃遁,莫可穷诘。

2经典无可对证

问其经籍,则来自异域,无可证对之因。

3去来之迹不可考

问佛所生,则生自亿劫,谁识去来之迹?

4精取儒学人道

其言人道,用住世法精取之,吾儒以为不可破坏之法门。

5粗取天学神道

其言神道,用出世法粗取之天学,以为不可思议之功德。

6佛教网罗千载

儒理平实,且家喻户晓,非精取不能立宗。

天学宏深,此中尚未及传,即粗取已足标异。兼斯二义,遂能倾耸一时,网罗千载。

7佛教依傍天学

然而羊质虎皮、 中玉表,有识自能鉴裁。今姑取其依傍天学者,约有数端,各缀其说。学者平心以观其为,似是而非,举一废百,可得而究言之矣。

三、佛教依傍天学

问:依傍天学,可得闻乎?

曰:可。 天主耶稣(耶稣译言救世者。即天主降生后之名号也)降生西国,计时在中国西汉末造。至东汉永平年间,耶稣之教已垂世数十年。流传渐远,及於东国。殴逻巴之所谓东,正中国之所谓西。印度葱岭五天竺,皆其地也。诸国素慕大西殴逻巴风教之美。若天外另一世界,愿生其地而不可得。故传闻耶稣降生事迹与其教诫语言,一一模拟而效之。然自西竺而遥传殴逻巴之事,真义已失却一半。用华语而译番文,真义又失却一半。以江左名流托言於佛,番非真番,译非真译。并其一半之真义,澌灭不存。就中名相依傍西书者,向实未知。年来西书既出,一一可验。曰天堂地狱,曰世尊,曰杀戒,曰盗戒,曰淫戒,曰巧言绮语戒,曰观世音,曰轮回,曰奉斋,曰念诵,曰无量寿,曰大神通,曰三世佛,曰三十三天,曰三千大千世界,曰佛化身,曰四大假合,曰大事因缘,曰阎罗断狱,曰度世誓愿,曰苦空,曰禅观,曰四恩,曰出家,曰祷祈,曰忏悔,曰梵音梵字,曰梦幻泡影,曰律教宗。此数种俱似天学之说,而实非也,请一一剖之。

第二节 天堂地狱

一、佛教窃天教天堂地狱说

问:天堂地狱如何?

曰:释氏天堂、地狱,似天教罢辣依琐同弗耳偌而为言也,而实不同。

二、佛教天堂地狱

1、佛教天堂地狱来历

夫作善降祥,作恶降殃,儒有恒言,皆生前报应之理。死后一节,未经指点。死而灵性不灭,必有安顿,以为报应之所。释氏揣其意而为之说。因天教有天国地牢之言,遂以华音演之,亦曰天堂、地狱。

2、佛教天堂地狱说

1西方净土

据彼云:天堂在六道中最优,地狱在六道中最劣。然不免与四道互相轮回,出不得生死关。惟念佛修净土,径生西方。证佛地位,高出天道之上,再不轮转。

2天堂

平生好施舍、行方便者,多生天堂,有宝珠缨络,车渠玛瑙,金玉城池,音乐花鸟,富贵之玩,故谓之人天小果。较人道不远,较佛道大相悬绝。修天堂者虽乐,福尽轮回,不若西方之极乐也。

3地狱

平生极恶者,死入地狱。刀山剑树,锉烧碓磨,种种极刑,如所绘像,血肉淋漓,惨不可视。然受报已尽,亦得轮回。惟阿鼻一狱,永劫不超转也。其言如此。

3、佛教天堂地狱批评

然细详之。天堂为人天小果,享尽轮回。独地狱中,转与不转,分为两截,与天道不复相称。其说何居?且宝珠缨络等,原无可爱,不过供耳目之玩。世有不贵异物者,视之不殊土块,何足为乐?灵体清虚,如何承受?而地狱之刑,止於锉烧碓磨,有形之粗具,难及性灵。宜乎司马温公辟之曰:“既无形体,刑亦安施也?”

三、天教天堂地狱

问曰:然则天教云何?

1、世界分为三等

曰:天教云,天主安立世界,分为三等。

1天堂

其最上界为罢辣依琐。今所云天国乃万福之所,大主天神圣居之。

2地狱

最下界为因弗耳诺,今所云地狱乃万祸之所,魔鬼罪人居之。

3人世

在中界为蒙铎,今所云人世乃祸福相兼之所,人类禽兽草木居之。

4三界善恶之别

上下二界是善恶一定之处,中界是善恶未定之处。惟其未定,故自有作有修而有瞬息改移之修悖;惟其已定,故无作无修,而有万年不改之苦乐。

5三界苦乐之别

人世非无乐,然乐中有苦。不若天堂之乐为真乐、为纯乐、为永乐,无纤毫之苦。人世非无苦,然苦中有乐。不若地狱之苦,为真苦、为纯苦,无纤毫乐。地狱之不可比人世,犹人世之不可比天堂。相去悬绝,智想不能思虑也。

2、天教天堂地狱之略

问曰:二所境界,可得闻其详乎?

曰:真纯永乐,真纯永苦,是二所境界之详。

1天堂地狱不可比拟

必欲一一举似,身未曾到,口焉能言?且身未曾到,即闻人言,亦焉能信也?昔有圣人,天主赐之亲见两境。既出,欲详其状。曰:“世间无一物可以比方。”遂终已不言。

2天堂光明美好

虽然,西儒亦尝谈其略矣,谓人之性光,喜开不喜闭。升天堂者,性光大开。天主又益其真光,使之能通万理。凡平日心所窒碍,一时了彻。从古圣贤咸得交接,不言而心喻,不行而神至,飞行天地无所阻障。天堂之上美好万倍人世。入其中者,应接不暇,欣悦无厌。

3天堂满足无憾

且性由天主赋,天为本所。今归本所,如富贵人久客得归,而其最快心不可形容者。生平愿到天堂见天主,万善万福笃信而热爱之,热爱而切望之。今日到此,亲见不疑,向慕之情满足无憾。得小者无歉心,得大者无侈心。如长人服长衣,短人服短衣,各无有余、不足之意也。凡此皆神灵所发,与色、声、香、味、触等嗜好,迥然不同。

4地狱与天堂相反

知得天堂所享,则地狱之苦亦属神受,可以一一反观。比于锉烧碓磨,精粗轻重又万倍矣。夫此二所异於人世,福不可增,祸不可减。天主赏罚正理,原自如是。

四、批语佛教观点

1、天堂地狱非全福全祸

若似释氏言,天堂之上,有福尽时,福尽则苦。如名花开发,至于萎谢,岂不可憎?地狱之下,有祸尽时,祸尽则乐。如草木凋枯,至於发荣,岂不可羡?憎则美中有恶,不为全福;羡则恶中有美,不为全祸。与人世赏罚,亦何以殊?

2、天堂地狱说卑天尊佛

又释言天堂、地狱,二所安在?天教言,天堂在宗动天之上;地狱在与地球之中。人则戴天履地,可升可降,原有其理、有其处。而天神魔鬼,各各奉天主命,以类相引,如磁石引针、琥珀拾芥,虽欲不就,不可得者。释氏谬谓天主所居,止於天堂,可得轮回。佛则另有世界,在西方净土,再无轮回。此则掇拾西教之绪言,又欲驾而出於其上,创为卑天尊佛之说。望空白撰,是以荒唐悠谬,全无理据耳。

第三节 世尊

一、佛教窃天教世尊说

问:世尊如何?

曰:释氏世尊,似窃天主首条,云:“钦崇一天主万物之上也。”而实不同。

二、物必统于一尊

夫有物,必有主统於一尊。一家有一家之尊,一国有一国之尊,天下有天下之尊。等而上之,又有上天下地、神鬼、人物之尊。推而至於古往今来,无尽无穷,必有古往今来无尽无穷之尊。虽不能定其何名,以理推测,决有一位至尊不可加尚者为之主宰。此人心所共明也。

三、天佛世尊之争

释氏曰:佛为世尊,在三千大千世界之外,其尊无比。

天教曰:陡斯即宇宙真宰,在天地、神鬼、人物之上,其尊无比。二家相为角立,几於聚讼。

奉佛教者极言佛道之广大,陡斯且失其尊;奉天教者极言陡斯之全能,佛乘又失其据。

四、世尊辩正

1、世尊不能有二

然则乌乎定之?世间称尊,不过二端。非属名分,即属道德,匪是二者莫与焉。名分道德兼,则举世尊之。兼而造其极,举世共尊之。此止宜有一,不得有两也。故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家无二宗子。

2、世尊是全能共主

凡纷然杂出, 皆乱道也。今难以口舌辩,即就人所自明。平心而论,莫大于天地,是天地从何来?必有生天、生地者在。莫众於人物,是人物从何来?必有生人、生物者在。莫灵於神鬼,是神鬼从何来?必有生神、生鬼者在。有如是能,方谓全能。能如此全,方谓共主。

五、老聃非世尊

举世间名分之尊、道德之尊,无得而逾焉。谁足以当之?道家曰天尊,似乎近之。然老聃亦人耳,而跻之天尊,则不伦矣。

六、佛非世尊

1、佛不能生天地万物

佛氏之为世尊,吾不能知。谓其生天地乎?生神鬼乎?生人物乎?不闻内典中有此说也。既与天地、鬼神、人物了不干涉,无甚功德,不知佛氏之尊,尊过陡斯,其实安在?

2、佛性不足为尊

谓佛是性耶?性则天赋,不能自造。则有大灵明者,而后此性因之而显。故中庸曰:天命之谓性。性胡足以当尊?谓佛是尽性者耶?尽性必须人类。自应受命於帝,不应越上帝而自为尊也。

3、教化之功不足为尊

谓佛以性理教人,扶持宇宙,功德甚大耶,此益属人事。从古开天帝王、名世圣贤,如此多矣,未闻有尊羲、农、尧、舜等为天地万物之主也。况古时无佛,世不加乱;今世有佛。世不加治。宇宙成毁,何关於佛?乃举世信之尊之,至无以并,真不可解。

4、尊佛是过分赞

只因佛氏之徒推崇其教,过分赞扬。虽以古今极尊之天帝,反抑而居其下。设之为像、笔之於书。又严其不信佛经、谤毁佛法之罪。

5、尊佛是群然影附

人有贤愚,位有贵贱,其畏死怖罪之心同也。故闻不经之言,心虽不然,不敢疑辩。群然影附,遂奉为法宝,凛为功令,似谓至是无非,靡过佛乘矣。

6、西儒不尊佛

独西来诸儒不畏死,不惧祸,直以理为衡、心为鉴、身历目览为绳尺。能疑能辩,不复含糊。於是是非真伪毫不能遁。

七、陡斯是世尊

1、天地必有主宰

何以言之?夫仰而见天之动,俯而见地之静,中而见人物之并育并行,幽而见鬼神之体物不遗,此实理也,心所明也。天何以能动?地何以能静?人物何以并育并行?鬼神何以体物不遗?必有主命存乎其间。设无主宰,必且错乱断灭,造化或几乎息。此实理也,心所明也。

2、圣人教人敬天

圣人,时人之耳目也,义理皆取决焉。自有书契以来,立教圣贤必令人敬天、畏天,如曰天命、曰皇降,断断乎定有所指。

3、上帝即陡斯

孔子曰: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此上帝以其至尊无偶,故谓之上。 原与陡斯尊称,理大悬合。此实理也,心所同也。此心之同,南海、北海、东海、西海不得有异。故此心之同,儒墨佛老智愚贤不肖,安得有殊?是故,定尊於一方是正理。纷然杂出,究必为邪。如云中国有二天子,必是乱臣;生身有二父母,必是贼子。此天理民彝。大紧关处,何可无辩?

八、佛是天主乱臣贼子

或曰:敬天子者,不敬公卿大夫乎?爱父母者,不爱伯叔兄弟乎?既敬天主,即敬佛何妨?

曰:子之视佛,果是公卿大夫、伯叔兄弟乎?佛以上天下地,惟我为尊,谓之世尊。创为梵天帝释之像,拱立其傍,与之摩顶受记。是其意,非但不臣天子,反欲以己为天子之天子,而令天子臣之。非但不事父母,反欲以己为父母之父母,而令父母事之。则将谓佛为天主之公卿大夫,抑乱臣乎?将谓佛为天主之伯叔兄弟,抑贼子乎?是故天教於人,无所不爱。虽至罪人、乞丐,犹不敢侮。独语及此事,则必直穷到底。明知与世乖忤,不敢含糊迁就。夫岂好辩哉?大不得已也。

第四节 杀戒

一、佛教窃天教杀戒

问:杀戒如何?

曰:释氏戒杀生,似窃天教第五诫,“戒杀”言也,而实不同。

二、天教戒杀正旨

夫上帝好生,杀者生之反,戒杀则保全物命,养我慈心。意本甚善,但人之行仁自有次第,又必有究竟。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此次第法也。言之必可行,行之必可久,此究竟法也。人类与吾一体而分,无论至亲即行道乞人,亦且痛痒相关。

三、佛教戒杀之非

1、有违仁道次序

释氏却不从此理会,无论疏远。即至亲瓜葛,亦漠然等之路人。如天教十四哀矜之事,能一一修举否?不此之务,惟谆谆然教人戒杀。甚而市买生物,纵之林沼,谓之放生,有大福益。不但於理甚悖,抑圣贤次第之仁决不如是。

2、有违圣贤礼法

夫圣贤立法,必近人情。故爱物之政,惟生之有时,而用之有节。祭祀燕宾,养老扶疾,则用牲。天子诸侯无故不杀牛,卿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此於礼不废,於物不滥,法可行而行可久者也。今乃尽教人不杀,谓彼与我同性,恐是我多生眷属。若此理果真,当尽废诸礼乃可。设大礼不废,礼必用牲,将何以全?岂多生眷属,大礼便可杀乎?文王畜鸡彘,孔子事钓弋,是多生眷属,二圣犹且杀之。而庖牺作网罟,始佃渔,皆至不仁事,为万世造孽者作俑也。

3、世人不能不食肉

且释氏戒杀,必令世人尽不食肉,乃为能清其源。而世人能不食肉否?必市井乡村尽不鬻生物乃可。而人间有余之物,能不鬻贩贸易否?既不能绝,则一切生物,有则必鬻,鬻则必买,买则必食,食则必杀,自然之理也,何能戒杀生乎?

4、屠夫不能免杀生

又云不能茹素。但食三净肉,此尤迁就私情,不合义理。

夫戒杀者,专为生全物命之故。今物已戕矣,肉已入口矣,安在全物命乎?以不见、不闻、不特,为可免己之罪;而不知有见、有闻、有特,已坐他人之罪。己则恣食,是掩耳盗铃之说也;人则受罪,是借刀相杀之法也。此说一行,开方便端,何慊不为?屠行肉案,从此接踵矣。夫肉食难绝,则宰杀之事,世所必有。假如此方人应用十豕或千鱼,必有十豕、千鱼应受刀砧之害。

5、放生不免杀生

尔偶见不忍,市而放之。彼於此不买,必於他处买之。捉生替死,安在其为仁?尝譬之邑中户役有力者,藉分上免之,仍签下户抵当,何曾免得户役之苦?而脱者有营求之费,佥者有佥报之扰。两者俱伤,不曾沾慧。鱼、鳖、禽、鸟,网罗一番,已半戕生意,即幸而得脱,不久就毙,况罗者之继至乎?偶一为之,似亦无妨。立之教言,勖人尝行,大惑事矣。

6、戒杀放生只是小善

且世间好事应做者甚多。即依释氏言,戒杀放生谓之好事,亦不过万善中一小善。奈何他事通不讲,独讲此乎?想缁流倡教,必立一法。惟此法易信易行,故盛言其利益,人亦相习不复考论耳。

7、素食反使禽兽消亡

岂知天生六畜,原供人用。故其生也,赖人饮食,资捍卫,方得保其躯命。人亦取之养我肉身,此天主恩也。若不为人用,谁则牧养?纵放林野,将为强猛者攫食,亦必无生理。在野为强猛食,在市为人类食,又何异焉?西土有国人不食豕,其国无豕,岂不反断豕种哉?

四、天教戒杀释义

问曰:天教第五诫为何诫也?

曰:戒毋杀人。明揭一人字,以别於专求活物者。夫所云杀人,岂必以挺与刃手足他物殴人谓之杀人哉?凡夺人之财,触人之忿,因而致死者,皆杀人也。或用毒言、骂詈、咒诅,或起恶念,利人丧亡;或用谗谤,败人之成事,污人之身名,皆杀人类也。推而至於坐视饥寒,袖手颠连,与疾痛危困,可救不救,以致于死,皆杀人类也。夫杀人之事,虽浅深粗细,为类不同。然心之不慈,必由浅而深,由粗而细。扩而充之,而后毋杀人之戒,其守乃全耳。

五、天教持斋释义

曰:然则天教不持斋乎?

曰:持。有正志之斋,有克己之斋。正志者,谓奉祀上帝,安可不明洁其心?则先期有斋,克痛己之罪,皆为肉身贪恋世味,污秽真灵。尝仇视此血肉,而极力贬抑之。则后期有斋,其所为斋,或减飧,或减味。大抵不适於口体,使之饕心难逞,不必尽断诸物也。圣贤之斋必变食,变其尝食,以示敬心,非必啖素也。天教亦然,正与吾儒一一吻合。

第五节 盗戒

一、佛教窃天教盗戒

问:盗戒如何?

曰:释氏戒盗,似窃天教第七诫、第十诫言也,而实不同。

二、盗的原因

夫财乃日用所需,而日用裕,而日用窘,故人人贪恋之。富贵者芬华在念,愿欲无涯,积之愈多,营之愈急;贫贱者衣食不充,饥寒难忍,望之愈切,求之愈殷。他物皆有餍足,惟此再无厌足。无厌足,其究必至为盗。

三、盗的种类

盗类有三:有窃取之盗;有明取之盗;有似窃非窃,似明非明,取非其有之盗。

1、窃取之盗

穿窬掏摸,欺其不见,惟恐人知,此窃取之盗也。

2、明取之盗

明火执杖,抢夺白昼,不惧人知,此明取之盗也。

二盗者,人人公恶,谁肯犯之?乃世之不为盗者鲜矣。

3、非窃非明之盗

商贾饰伪物以哄人,盗也;驵设机械以局骗人,盗也;胥吏舞文弄法,以恐吓人,盗也;豪右武断、放利、兼并,盗也;官府凭藉势位,酷以济贪,盗也;衣冠之伦,口谈道德,假途圣贤,既得名,因得利,盗也。其心皆窃取,其事则明取之。

四、佛教是窃贼大盗

而明取之最显著者,无如今之缁流。四民皆有常业,皆有劳动,皆是自食其力。一日不力,糊口无资矣。惟缁流不耕也,而有余食;不织也,而有余衣;不营造屋宇也,而琳宫琼室,皆其庐舍。其稍能修饬、善谈名理者,则馈遗香积;捆载充牣奉者,极其诚敬.受者以为当然,知有受,不知有辞;但有取,不闻有予。问其酬谢之法,不过为之回向。愿其得福,空言相谩,安然消受,如此而已。男妇老幼智愚贤不肖,莫不以为宜然。谓施者为种福田、为人天果。若降福之权,彼实操之。夫贪世之财,犹可言也。贪上帝降福之权,不可言也。举世不以为非,彼亦俨然自是,故明取之盗莫甚於此辈。

五、天教戒盗释义

问:天教第七诫、第十诫云何?

曰:七诫毋偷盗,十诫毋贪他人财也。

1、所求唯日用粮

天主教规,日诵主经。所求於天主者,惟日用粮。何云日用粮?壳果、牲畜,救饥之粮;麻缕、丝絮,御寒之粮。诸皆天主所赐。故曰:日祈之。

2、思恩图报

夫天主养人,如父母养子,虽不求而自予。然子之孝者,亦当思哺育之恩,希望图报。不可安然衣食,忘厥所自也。

3、爱人如己

至於孤寡茕独,生而发疾者,则有形哀矜之七端。人各推厥羸余,多立贤院以济之,是又体天主爱人之心,以爱人如己。由是帝赐丰登,人民和洽,有无相资,盗贼衰息。此绝其偷盗之原,立教之本意也。

4、不如积聚

若夫道德高峻之士,则食教皇之禄敷教四远。禄仅足用而止,不求积聚。粗衣淡食,无忮无求。间有同志,为天主乐施者,彼即传给贫乏,或以充刻书之费,秋毫不以入私。此乃人守毋偷戒,皆一切躬行於己而后言之。非如缁流谍谍口舌,只教人济己、施己者比也。

六、天教戒贪释义

曰:既云毋偷盗,又云毋愿他人财,语不重赘乎?

盖财、色二欲,人所易犯故倍加叮咛,不厌烦复。偷盗者,身所作也;不止起念愿财者,心所萌也。尚未作事,但见人之有,辄生欣艳。欣艳於人,欲得於己,身虽不行,其心固已驰於彼矣。此念一动,必流於贪。处势不便,犹能禁制。利权在手,谁能振脱?故盗之恶,必芽於愿。而远盗之方,必始於毋愿,如斩草者芟其根,止沸者息其火,贪不期克而自克矣。

第六节 淫戒

一、佛教窃天教淫戒

问:淫戒如何?

曰:释氏淫戒,似窃天教第六诫、第九诫言也,而实不同。

二、天教夫妇正理

盖夫妇生育之本,人道之大端,人伦之一也。故天教不禁,而释氏欲人人概绝之,以断淫根。果如所言,必将灭人类。而废五伦之一矣。岂理哉?但天主初辟天地,止生一男一女,俾成夫妇。今亦不容偏多偏寡,以乱人伦正道耳。夫何柔顺女人,守正犹知从一而终。刚强堂堂男子,反不若彼。一娶不已,有妾有媵。甚者宿妓狎童,公然无愧。淫乱极矣!夫淫於女,同於禽兽;淫於男,劣於禽兽。天教禁之,其理甚正。

三、佛教戒淫而行淫

今释氏戒淫,果然戒淫否?其赖佛修行和尚,大坏本教,固无足论。即有高行沙门登坛说法,密密叩其生平起居,果能纯守童身,不犯一色否?名为出家,已媾室家之事。欲以欺人,人谁可欺?且其接引人群,惟以持斋念佛、放生布施、参禅讲义为无漏工课。而淫色大诫,通不稽考。能办以上工课,便是善智识。大檀信而左燕右赵,龙阳(都子)荐枕侍,席通可无问。不识为时师者,果严於己,宽於人耶?抑恐拂人情,不欲违忤,姑以此取顺耶?将谓此事,无妨学道,己与人安然行之无忌耶?名曰戒淫,而受戒者不闻其不淫;犯淫者,不闻其责改。即淫戒之设,亦虚然耳。

四、天教戒淫释义

问曰:天教第六诫、第九诫云何?

曰:第六诫是毋行邪淫,第九诫是毋愿他人妻女也。二语易明,不必多解。

1、一夫一妇为正色

惟就天教再发明之。彼谓毋行邪淫,非谓不娶妻也。一夫一妇,是为正色。即不得已,弦断复续,所对止於一人,亦名为正,不名为邪。

2、有二色者为邪淫

邪淫者,正配之外,不列夫妇,不属五伦,乃为邪耳。有二色者,名为邪色。

3、邪色者不可入教

有邪色者,安可学道?能发心悔改,方可入教领受圣经,行遵教礼。不然者,断不曲徇。所以贫贱之人原无二色,遵守恒易;富贵之人渔色偏多,入教恒艰。缙绅不如齐民,多为此事。若能严此色戒,万事俱可刃解。其领会契洽,且百倍易齐民矣。

五、西儒童身守贞

至於西儒自律,非止无二色与毋愿人色,乃又洁守童真 者也。诸儒谓之撒责儿铎德(西国品级之名),又谓耶稣会中人(圣人所立行教救世之会)。不但诸儒,即同堂愿修之学侣,亦是守贞。其不娶之故,自有别论。

六、西儒童身释疑

大抵好色属情,情起自形质。一夫一妇,相将不离。发乎情,止乎理。义虽情,而实性有之,不妨学道。不若诸儒,全以性用,情念不生,於道最易合,造位最高也。呜呼!即一色戒,可想像西儒之品格矣。兴言及此,企服何能已已?

第七节 巧言绮语戒

一、佛教窃天教妄语戒

问:巧言绮语戒如何?

曰:释教戒巧言绮语,似窃天教第二诫、第八诫言也,而实不同。

二、诚意之学不妄语

夫言为心之声,人间交接,全藉言传。言而实,所传皆实心;言而妄,所传皆妄心。故诚意之学,自不妄语始也。

三、佛经皆巧言绮语

今据释教戒巧言、戒绮语,岂不甚正?而其诸经所载,论疏所述,率皆巧言绮语何也?

1、佛经出自文人妄语

古来操笔绘辞,非巧言绮语,不能动人赏鉴,故极力装点。犯此二戒者,无过文人。而释氏之书十九出文人笔。是以言多荒唐,语极纰缪。

2、佛经系文人伪言

将此二戒遍律释书,有百口不能解者矣。盖中国自五胡云扰,天下聪明才辩之士尽避乱江左。彼时圣王不作,处士横议。以儒先仁义之道平易无奇,特求世外不稽之谈以新耳目。而托之乎西来,藉口於佛语。假借名号,以神其说。诡言亿劫,以逃其辩。自作自证,迭倡迭和。故奇巧之习,不觉其遂至此极也。呜呼!竺国在中国之西,人迹未到,故伪言可匿。殴逻巴诸儒出入其地,熟视其书,习闻其教,何尝有玄词渺论,如中国佛典所言者乎?欲以绮巧为戒,而自陷於绮巧,自处於虚诈,其谁信之,其谁信之?

四、天教戒妄语释义

曰:天教第二诫、第八诫云何?

曰:二诫毋呼天主圣名,以发虚誓。第八诫毋妄证。前诫是敬天事,要人以实心事天主,不敢一言欺上帝也。后诫是爱人事,要人以实心对人,不敢一言欺同类也。

1、毋虚誓

所谓虚誓者,如人奉教,誓绝那一件,后竟不绝,为虚誓;誓改那一事,后竟不改,为虚誓。言在先,必期践之於后,方为敬天主之真。若睹咒食言,又其粗矣。

2、毋妄证

妄证者,不但败人之名,坏人之事。不可虚妄,即事本实。而我非亲见亲闻,言本善,而理或半虚半实,即不可出口。出口便属妄证。言在后,必期券之於先,方为爱人之真。若干证曲直,又其粗矣。

五、教戒同异辨

夫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皆人心之良,原有此公恶。故中华、西国、释氏不约而同,佥有此戒。夫戒杀,仁也;戒盗,义也;戒淫,礼也;戒妄语,信也;九州四海咸通此理,智也。缘仁、义、礼、智、信五德,根於性生,故处处咸设此戒,戒其能灭性者。但名目虽同,而指归差别。不知后人不守,而失其初旨欤。抑前人立法,原有全缺也。此当虚心一一体勘。

第八节 观世音

一、观世音本圣母玛利亚

问:观世音如何?

曰:释氏观世音,疑从天教圣母玛利亚来也,而实不同。

二、圣母玛利亚的教义

1、天主耶稣之母

夫玛利亚是如德亚国女子。天主豫生其圣德高过世人,特选择为受生之母。被圣宠於主,世无其比,经云满被额辣济亚者是也。是以受孕在胎,即知其为耶稣。救世者在襁褓,即奉之为天主。

2、为世人祈求

在世三十三年,时时供奉,代人祈,赦过免罪。以玛利亚之圣德,又满被圣宠,所以求无不允。是为极慈极悲,救苦救艰。西国奉事天主者,无不虔奉圣母,藉之转求。

三、圣母玛利亚的画像

故所绘圣像,有天主手抚天地者,有玛利亚手捧耶稣者。像有多端,而圣母手捧,则第举初生之一时事。盖礼重最初,而第二位费略从天国下生世界,乃人间莫大之庆,古今未有之事。故国中钦崇,首绘此图。其后奉之讲道,奉之救世,奉之受难,奉之升天,自各有像,第此中未尽传耳。

四、观世音摹仿圣母玛利亚

而竺国摹仿其事,遂以慈悲救难归之观世音。女饰庄严,善才、龙女,护从其傍。令世之女流,便於奉事。

五、观世音与圣母玛利亚不同

其迹虽近似,而来历大相悬矣。阅其经卷,念彼观音力,一切苦难尽解脱,与诸经赞佛神通,大意相同。而天教则不然,谓解脱罪愆必由天主。虽圣母之被宠,不能自专,止为人代求。而观音则令人求己。求赐福,即得福;求赦罪,即得赦罪。

六、观世音渺茫不可考

佛教诸品,各各自有其权。政出多门,贪天归己,人将何所适从乎?(或谓观音)妙庄王公主、或谓大士男身,总属渺茫不可究诘矣。

第九节 轮回

一、轮回本闭他卧剌之说

问:轮回如何?

曰:释氏轮回,似窃古人闭他卧剌白撰之言,非实有也。

二、闭他臣剌设喻以教人

彼悯愚俗顽钝难於化诲,设喻设教,以感动民心。乃云人世自多种轮回,皆就人所最惧最欣者。立为名相,使人有所警动,不敢为恶也。

三、闭他卧剌之说非正理

而西儒知道者,非之曰:闭他卧剌,意则善矣;所以立教,非也。爱人自有正道,其成就人自有实心实事,何必饰无为有以诳之乎?本欲诲人,己先妄语,是不爱己也。不爱己又焉能爱人?何也?天下惟一真,乃可不破。稍加妆捏,久必昭彰。一事涉欺,众信俱毁。明者因此端之诳,并真实可信者,俱疑为诳矣;愚者又因明者之疑,并己之笃信者,亦转生疑矣。今世将圣贤明教、千古正传,半信半疑、莫肯确认,是谁之故?权教为俑,贻害无穷耳。可谓闭他卧剌,其人贤,其心善,遂云此教无妨哉。天教谓卧剌死后必不免地狱,非无见也。

四、佛教轮回说的由来

乃旁近诸邦,传流其说。迄於竺国,遂以为至理妙法。而中国沙门因而祖述其说,不知此一端者在西国,已为久弃之唾,无复置齿者矣。

五、天教与闭他卧剌之别

或曰:西儒不言天堂地狱乎?何以别於闭他卧刺也?

曰:彼言天堂地狱,似属形象、色身受用之苦乐,故享可言尽,尽可复轮转。天教之言两所,本是神灵,苦乐不涉粗迹,乌得同?然其说流传已久,浸灌最深,非多方破解,不能使人洞然无疑也。

六、轮回之说证伪

1、人性与物性之别

今将轮回之谬,一再详之。如何见人与畜类不相轮回?凡生物,皆依本性。如草生草,木生木,马生马,牛生牛,同性故也。草不能生木,牛不能生马,不同性故也。据天教,草木止有生魂,故依类而生,依期而长,而不能趋避,是无觉魂也。禽兽有耳、目、口、鼻、血、肉,故有生、有觉,能知趋避,而不能推论义理。惟人可以知古今,察天地,穷事物;五尝百行,皆从此出。是为灵魂与禽兽草木迥然不同,岂止云灵蠢之分?且无灵,故谓之蠢;不蠢,故谓之灵。灵之与蠢,如明之与暗。明则不可谓暗,如燠之与寒。燠则不可为寒,宁仅疑似分别已哉?

2、人与物不能相生

告子惟不知性,乃谓生之为性。孟子直折以犬牛与人,绝不同性。人将信告子乎?信孟子乎?既不同性,如何相生?

3、人与物之别在性不在形

况人性之妙,彰往察来,无所不通,何一受物形,毫无明德,通不理论,则又曰形体拘之耳。夫性是神物,一掬可通垓埏。闻神能役形也,不闻形可拘神也。且形亦奚甚异乎?即以豕论,其耳、目、口、鼻、四肢,尽与人同;五脏、六腑、百节,尽与人同;以至血肉气味,无不与人同者何?人性蓍彼,便至拘碍,不得出露。而天下之言蠢极无比者,独归之豕耶?

七、万物灵性释疑

或曰:物类虽蠢,亦有灵者。麟、凤、龟、龙命曰四灵。此外,蜂、蚁之君臣,虎、狼之父子,鸿、鹰之兄弟,且知时候;鸡司晨,犬司夜,蛛网蚕丝之巧,更仆难悉,不灵若是乎?

1、四灵非有灵

曰:所谓四灵,即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位言,非必其有灵性也。麟、凤、龙不可见矣,龟果有灵,何不逃余且之网,免七十二钻之患?即此一物,推之可见。

2、物性有常

凡物皆有一性,性中各有一善。或予之自全,或令之有用,或借之示法。盖造物主化工之妙,物物皆然。特此诸物,尤最昭著耳。然此诸物偏善,天主特付之,司物之天神又默引之,彼实不得不然。如火自然炎上,水自然流下,依其本性。水火不知也,诸物亦不知也。只有此一善,不能兼他善,故其性有尝。

3、物性不能自专

六合中,凡物类同,即性情同,彼不能自专,不能明悟,所以有尝无变。若能明悟,能自专,如人类然,则不知多少变换矣。

4、物无功罪

盖此等善物,非灵性所发,不关心肯,所以善俱无功。与狼、虎之残忍、蝎、蛇之毒害,其不得有罪者同缘。上帝未付灵性,原无知识,不得课其功罪也。

5、物不能轮回

若果灵性所发,蜂、蚁等善,乃世间至善人类不如,死后当上品,上生天堂之上,皆此辈托生矣。又畜生轮转为人,须有人善。如羊、豕等,是何善功而得转乎?

6、因轮回而戒杀自相矛盾

或将曰:彼原造杀业,业尽亦得转生也。

嘻!羊、豕既有杀业,应受杀报。若不杀而豢养之,终身又不为用,增其业也。杀之则羊、豕业尽,而业又归之屠宰也。业之流转,何有已时?且吾不知为羊、豕者利於杀,而业尽乎?利於不杀,而业不尽乎?则戒杀之说,又非通论矣。

7、人不能记前生证轮回之妄

如何见人与人不轮回?

若人有轮回者,必能记忆前身,何自古至今,通无一人记忆?老年人能记少年时事,灵性往来数十年如一日者。若此有死,彼有生,刹那间事何遂毫无影响?

8、人轮回转世不合理

则曰:人死或有罪,未得遂遽生;或病耄消耗而死,不能记忆也。

夫有罪者,诚不能遽生。若前世圣贤死,必速生,并未闻速生是何人。今世帝王,据释教皆云,罗汉转世,亦不闻前世是为何人。又有强阳而死,无疾而暴死者,不必尽消耗也,何知前身者通无一人耶?

9、三代之前无轮回之妄

据史传中间有言,前身某人者,多是好奇之文人与附会之衲子。三代以前无此说,三代以后之圣贤无此说。岂从古所未有,圣贤所未言,止一二文人、衲子,其言可凭信乎?

10、以人类原祖证轮回之妄

最有一端易辩此者。夫天地开辟之初,必止一男一女。此二人者,每人各付一灵性。一人未死,已生数男或数女。此数男数女各有灵性,从何得来?自后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万而亿兆,以至无尽,岂皆从禽兽中轮转?

11、万物从他劫中来不合理

释氏不能解,漫云从他劫带来。他劫不知何处带来,不知何法一个个带来,还大伙带来,寄在空阔处,逐渐取用乎?又初生人类,一男一女,如此其少。禽、兽、鱼、虫,已万亿其种矣。谓之人,必善种所投;谓之禽、兽、鱼、虫,必恶种所投。岂他劫带来?止带一二善种,而恶种独万亿之多耶?则他劫带来,又有所不通矣。

八、地狱安顿罪人释疑

问者曰:当今世界,人类已如此多。况前乎千百世之既往,后乎千百世之将来,不可胜数。地狱虽宽,未必宽过於地,安得如许大狱,容此罪人?吾意有增有减,新故相代无穷。故不若六道轮回,犹有分属安顿之处也。

1、形与灵有别

曰:子疑及斯。夫不思有质、无质,有碍、无碍,彼此迥不相伦耳。人身是形质,乃有拘碍。人鬼有灵无质,不是碍物,何处不可安顿?一灯之光,大可数亩。而一室可容万光。是何安顿?是何窒碍耶?

2、地狱本该窄小

且夫地狱是极苦之所,逼窄正是地狱一局法。子乃欲具宽舒,安养诸恶人乎?

3、地狱与人世不可比

夫三所世界是天主分定。地狱之异人世,犹人世之异天堂百千万倍,不足比量。今子欲将人世较量天堂、地狱,真管窥蠡测之见矣。

4、人不能变易天主成法

况以凡人心思,欲议易天主成法。曰不若以彼易此,是必天主立法有未尽善,反不如人类之心思也,何足为天主?何以称全能哉?

第十节 奉斋

一、奉斋本大小斋

问:奉斋如何?

曰:释氏奉斋,似天教大小斋期言也,而实不同。

二、三种食素不合正理

夫口之甘食,原属性生。断肉茹素,矫其本性。膏梁之子,尤称难能。今食素者,有斗斋、有月斋、有六斋、八斋、有长斋。克己如此,原是好念。但人发念必有所为。若止为惜物命、为求利益、为佞佛生慈,是三者皆非也。何也?

1、为惜物命

谓物与己同类,不宜杀食。此轮回谬谈,前篇已详辩之。六畜原为人用,若人不食用,谁畜谁管?且断绝其种类,王政之五鸡二彘为不仁之大者也。此可无论矣。

2、为求利益

为求利益,吾不知利益之权,实谁司之。世间善人善事甚多,岂无加于吃素戒杀者?奚独于茹素之人,偏加福佑乎?彼以食素认作上善。世间食荤,俱是大恶。圣王之法卿大夫肉食,祀先者血食,奉亲者有酒肉,胡为以恶事加于尊贵者耶?

至佞佛生慈言,似有理。吾独谓慈者仁之发,仁者人也,当以爱人为先。论爱人,泛而同类,近而亲友至切而家庭,皆是当爱用慈,莫切于此。今一体人类,漠不相关,独区区惜此物命,不亲亲仁民,而切先及物,吾未许其真慈也。使佛不论义理,惟佑茹素之人,以为亲己。谓之佞佛,非过矣。

三、天教大小斋的内容

或曰:天教大小斋如何?

曰:小斋者,变其尝食。或平时肉食,斋则去肉。平时兼味,斋则少味,或全食蔬菜,亦随人意。大斋,不止变食,且要减餐。减其三餐,止用一餐。有三日者、有四十日者,此皆外斋,斋之浅者也。又有内斋,在明洁其心。斋日密守十诫,毋蹈七罪当克之条,随宜行十四哀矜。晨昏日课,持诵加勤,默想圣教事情。

《传》曰:斋者,齐不齐,而致其齐。《易》曰:斋戒以神明其德,此所谓内外兼理之斋也。

四、天教持斋目的

或曰:西士持斋亦有为乎?

1、虔修祀礼

曰:有为。一为虔修祀礼。西国于祀礼极重,临祀必衣冠尽易,饮食必改尝,以示敬也。

2、抑制气血

二为抑制气血。气血在肠胃只思饱,在舌口只思甘滑,在唇齿只思软脆,在鼻嗅只思馨香,何厌足之有?不但饮食之人,则人贱之,而昏志气生疾病,皆原于此。能斋则滋味澹泊,气血不强悍,有触不至横发,肉身自得其职矣。

3、伸拔性灵

三为伸拔性灵。性灵原是一身之主。只为嗜欲昏迷,饮食尤最。饮食既薄,气力软柔,此中清清明明,做得主宰。如仆从委顺,主令当伸,灵性又得其职矣。

4、扶助德性

四为扶助德行。凡人见善不能为,见恶不能去。或为之、去之不能勇决,皆缘真性为气血剥蚀,不能振拔。今既主宰清明,无所牵绊,则见事刘勇,不沮不退。

5、默领真福

五为默领真福。口之于味,是极重嗜欲。为钦崇天主故,捐所甚爱,以此蠲洁身心,主光必照。如屋宇洒扫,达官贵人自来驻止,由是益发心光,增长善念,愈积善功,经所谓额辣济亚是也。此皆奉斋者之所为,专属心性,不缘生物,不缘福利,不缘求婿。西国克己正志之斋,乃是如此。

五、持斋为克己

人诚克己,斋可也。势或不能,即日啖血肉,不为违主命。人不克己,念或妄寄,即入关长斋,亦空费斋祈求。吾见世人,有茹素食淡,垂数十年。面黄体瘦,勉强吞啖。如此坚忍,本是好念,可与进善。惜其中无实见,不加审择。以此难事,等闲小小用之,曾不为之一转移也,可用深慨。

第十一节 念诵

一、念诵本念诵功课

问:念诵如何?

曰:释氏念佛诵经,似窃天教念天主圣号与圣教日课也,而实不同。

二、佛教与天教念诵比较

1、佛教念诵本意

夫释氏欲人净念,教之念佛;念不易净,教之诵经;皆谓摄心归一,令不妄驰。

2、后人失念佛初意

后人以口呼佛号为念,非初意矣。而诵经止及缁流,士庶不及。迨至末教,又尽扫一切,直指心性。非空非有,背尘合觉。而第一谛义,并念诵又属口头禅矣。不识初者是乎?末者是乎?初末者皆非乎?

3、佛教与天教念诵意思不同

夫释氏所念六字佛号,其义可知也;天教所念天主圣号,三十六字,其义可知也。

4、天教念诵因人而异

深心理会,当自能辨。天教日课,人人得而诵之。惟会士则多而详,教士则少而略,顾人之功力何如耳。

三、天教念诵释疑

或曰:凡教多端,皆为心性。心性诚彻,念诵犹为粗迹。末教直谈义学,见性明心,立地成佛,最为直捷,子不闻乎?

1、念诵非粗迹

曰:子何谈之易也。心性诚彻,可知念诵为粗。若子不念不诵,果是心性真彻,不藉苦修粗迹乎?抑苦念诵多拘,心性易匿,托言念诵之不必乎?将平日心性,原不参求,念诵亦未着意;权时口辨,特寻此好名色,以御人乎?三者必居一於此矣。夫真为心性,愿了生死,必大有工夫,岂惟虚参偶见,不敢妄承?即时时念、时时诵,犹谓未满其向慕也,此为即念诵、即参悟。若云参悟为精,念诵为粗,正其未曾参悟,乃为此违心之言耳。嗟夫!教化既衰,人心好径。知人贵高明,则专谈心性以合之。不知自谓高明,实卑暗也。

2、念诵能益福

人喜直捷,则谈不须念诵以合之。自谓直捷,实欺妄也。特宜细辨。所念者是何名号?所诵者是何经籍?审其来历,察其义理,果至平、至奇、至实、至妙非凡所见,必过人知量者所立,何人可更?何地可易?自当一心信奉之矣。夫凡古今立法,虽小道,必有善处可观。惟善中有缺,即不得为之圣法。圣人立法,必其尽善尽美,乃称圣法。而况圣人之上,有天神;天神之上,有 天主。天主耶稣立此名号,使人持念;立此经课,使人诵读;必是大有利益。谓能消罪,必实消罪;谓能益福,必实益福。

3、当遵天主敕命

人视天主,如一粟在太仓、一滴在大海,有何分数,乃欲不遵 天主之敕命乎?

故人诚认 天主,则念其名号,诵其日课,皆自表信、望、爱之真心。日用粗功,无非精义。不认天主,念号、诵经,已为粗迹。并粗迹而无之,益昏昧放逸,罪不细矣。何也?君父有命,无可违弃。若曰:“吾择其可从者从之、不必从者违之,自行自止,无法无守。”谓之乱臣贼子非耶?

呜呼!今之学者,不务实功,阙略念诵,固涉虚恢,不务穷理,妄有念诵,复归冥蹈,其为无益均也。可胜慨哉!

第十二节 无量寿

一、无量寿本无始无终

问:无量寿如何?

曰:佛言无量寿,似本 天主,无始无终言也,而实不同。

二、唯天主可称无量寿

1、凡物皆有始

夫天主生物,各有本寿。寿最短者,为有始有终。草、木、禽、兽、鱼、虫、人之肉躯,皆藉四元行。偏则争,绝则死是也。寿最长者,为有始无终。十一重天体、日、月、星、辰、水、火、土、气、天神、魔鬼人之灵魂,皆天主自造,不藉四元行,一成无坏是也。是可言无量矣。然犹有始,则不得云无量,

2、天主无始无终

惟天主则超然独存,无始无终。化成天地,为天地之主;长养人物,为人物之主;役使神鬼,为神鬼之主。天地、人物、神鬼未有,天主已先有,推之不见其始;天地、人物、神鬼可灭,天主不可灭,推之不见其终,乃可言无量寿乎。

三、佛非无量寿

佛氏之寿,吾不知如何。佛犹是人,人即四元行会合,不过百年,无有不坏;佛或非人,疑指为性,性不能自立。属于人为人性,属于物为物性,属于天地、鬼神,为天地、鬼神性。俱天主以后所生。佛既是人,其所有者,即是人性。欲与天主比寿,何异莛之与楹、卷石之与太山乎?

第十三节 大神通

一、大神通本天主全能

问:大神通如何?

曰:释氏大神通,似窃天教天主有全能言也,而实不同。

二、佛无大神通

1、佛法初来无高论

夫佛法初来,由汉明使蔡谙等十三人,往西域取经,归而以《四十二章经》奏之。虽语多附会,未敢放言高论。第令人忍辱克己,作实修行事,未尝有他奇也。

2、神奇高言以示尊

后来朝廷宗室、大臣、百官翕然从风,意谓卑之无甚高论,何以示尊?何以耸世?于是种种神奇,日积月增,事难枚举。如云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空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亿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此放言高论始作俑者也。

3、佛经神通举证

《华严》、《金刚》,世谓大乘法宝;《观音普门品》,世谓度世津梁。试摘其语,殊可揶揄。经言:佛以大威神力,能举恒沙世界,弹指见前;总摄十方诸佛菩萨,悉入眉间白毫光中,无剩无余。尝于维摩丈室,致八万四千狮子宝座,高广各几千由旬,悉能容受。佛告须菩提,尽四方世界,满贮黄金,以充布施,不如经中持诵四句,功德胜彼。而念彼观音力,求无不遂,害无不避。如此神通,种种绝倒。

4、佛之神通是痴人说梦

作是经者,文人戏笔,取快一时,不以为异。岂知痴人之前,不可说梦、稚子尝眎无诳。今之僧俗,能知梦、知诳有几人哉?习其诞语,遂谓上天下地,大有神通,能救拔一切,惟佛独也。故虽圣人有名教,名教亦不畏之;天子有王法,王法亦不畏之。即从古以来,圣王教人尊天、顺命,亦视为苍茫渺忽、通不畏之。举世所尊,惟知有佛而已。假令有人。自言:“吾能挟太山,超北海,鞭霆驾雾,粉碎虚空。”亦必试之,使吾亲见。若不必实有其事,止据大言,一心信顺,恐世间□此痴人也。

三、天主全能

问曰:子谓天主有全能,於何见之?

曰:广矣、大矣,不容声说矣!姑言其显著者。

1、天主掌管万有

日之丽天,光照下土,万物生意,皆取给焉;一昼一夜不爽其候,孰使之然?

月星映日,以昭其度;各有所司,各有所摄,化生万物,孰使之然?

风雷云电雨露霜雪,倏有倏无;四时密移,万载无改;孰使之然?

四行无知之物,相生相灭,自为消长,一物离却不得,孰使之然?峙而为山,禽兽草木居之;流而为川,蛇龙鱼鳖居之;平土而为疆域,人民灵秀居之;其间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传生别类,灵蠢各得,孰使之然?

是即不言神通而全能如此,不谓之神通不可。佛于是数者有一乎?

2、天主养育世人

且吾再问子:“有耳、目、口、鼻、四肢,则必日有所需于世。凡天地间,五色灿然,供吾目者,繇天,繇佛?”曰:“天之能。”

“五声琅然供吾耳者,繇天,繇佛?”曰:“天之能。”

“五味充然供吾口者,繇天,繇佛?”曰:“天之能。”

“五香郁然供五鼻者,繇天,繇佛?”曰:“天之能。”

“万用杂然供吾体触者,繇天、繇佛?”曰:“天之能。”

曰:“然则子已知天主有全能,佛不与其事,子之明已过我矣。何必更为之说乎?”

3、天人悬绝不可比

大抵论道者,当先明天人之撰。天之与人,如霄之与壤,大海之与一沙,其分量悬绝,不可算数。圣人教人事天、畏天,只通其理焉耳。若谓人之力量,可与天主并;而造化生心,宇宙在手;此后人爽口惊俗之窽语不思而发害道伤理,莫此为甚。

4、天主命令天神

何以明之?宇宙间惟天神力量最大,司天者能运天体之大;司地者,能奠地域之大。故主动主静,惟其搏刮。如上所言,日月星辰风云雷雨山川草木禽兽人类,种种化工,不可思议,不可测识,皆天神司之,实天主命之矣。天主无命,天神且不克效其能,则世间百神众职,无一不系能于天主之命可知矣。

四、圣人归功于天主

若夫人道,其分量藐小,只可尽人之事。因天赞天,因地赞地。就造化生成后,而裁成之,辅相之。不能化无为有,变毁为成。即如神农之尝药、燧人之钻木,黄帝之支干,虞帝之玑衡,羲和之若时。稷之播谷,契之明伦,皆天主已启其事,圣人因而相成之。而其能相成之聪明才力,又皆天主所与,且命天神阴隲默佑。所以古来圣贤,功德愈高,持念愈虚。举而归之于天,奉天享帝,极其隆重。一切典礼,谓之天叙、天秩;赏罚,谓之天命、天讨;官职,谓之天工、帝载;一毫不敢专焉。自非然者,圣王不能以己意命空中雨一粟、地上长一毛、体间迸一钱也。圣王且然,何况凡人?且人之力量,可以挽回造化,则尧水汤旱、孔厄颜夭,挽回之实又安在乎?

五、佛放荡无忌

圣言既远,异学繁兴。於是畏敬之事微,而无忌惮之风长。然蒙庄御寇之流,不过灭裂仁义,诽毁先圣而已,从未有卑视天道、藐忽上帝。谓彼尚在轮回之内,己独超三界,越三千大千,而迥出其外;莲台地域,皆其主张;世人生死,无不经其掌握;神通广大,举世无比,若今之谈佛、佞佛放荡无忌者也。

六、佛不贵神通辨

或者又曰:“神通非佛法所贵也。”

予则曰:“既非所贵,即不宜列之於经。试问以上诸款,是否大乘宝经所载?释流至心归命、笃信不疑者,否不贵神通?又大藏何函中载有此语,而变为此说乎?本以神通广大恢张其教,复以不贵神通闪避其讥。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转换支吾,如见肺肝矣。夫谓天主能主世界,实征其理,明有其事。如父母实主一家,能处分一家之事;君长实主一国,能处分一国之事,此真理也。谓佛氏大有神通,自言自证,无一实际。如画师不图人物,只图鬼怪。《西游记》摹写悟空,极其神异。此窽言也,明者请辩之。

第十四节 三世佛

一、三世佛本三位一体

问:三世佛如何?

曰:释氏象教,似本天主三位一体言也,而实不同。此理甚大,又甚微,未易形容,闻者未易领略,姑就人可知,略浅解之。

二、天主三位一体

造物主无形无声,却不是空无,实有至灵至妙者在。惟至灵妙,却又无形声,所以为天载不可思议。夫天主至尊无对,不容有二。然天主一体之中包含三位,第一位曰罢德肋(译言父也),第二位曰费略(译言子也),第三位曰斯彼利多三多(译言圣神也),总言造物主。灵体虽有三位,统为一体。

三、三位一体之理

未有天地人物,先有此大灵体。万汇之象,万象之理,灵体中都已完满具足,故为第一位。既有无穷灵体,岂得不生觉照?觉照不惟能照万理,而又自照其本体无穷之妙,而内自生其像,犹第二我也,此乃第一位而生第二位。二位互相爱慕而发第三位也。位虽有三,其实无大小,无先后,故云一体。此理甚深而微,天学书中言之详矣。

四、三位一体之喻

1、日

姑取譬之日,日有轮、有光、有热,三而一日也。

2、水

又取譬之水,水有源、有流、有归,三而一水也。

3、灵魂

又取譬之人身之灵魂,盖灵魂是天主所造灵体,故其像亦略相肖。灵魂有三德,曰记含、曰明悟、曰爱欲。记含能具万象,似第一位;明悟能通万理,似第二位;爱欲能达万用,似第三位;总一灵魂,又似一体。

五、三位一体不可理喻

但人记含万象,必藉五官受处方有,不受全无;天主灵明不藉五官,无所不有。人之明悟,有起有断;天主尝照无断,自无始至穷尽,一彻齐彻。爱欲因感而动,有息有限;天主生生之原,无息无限,是又万万不可比。然不如此比方,益无处理会矣。

人能洞天堂有主,主有三位,三位惟一体,始知西学言天,实有所见;非如世认苍苍之天,浑然一气,冥然不灵,穆然尸无事之地;与世界判然不相干涉也。

六、三世佛说

竺乾氏闻有三位一体之说,未得其解,乃以过去、见 在、未来当之。过去为毗卢佛,现在为释迦佛,未来为弥勒佛。到处丛林,庄严庙貌,金身宝座焜耀寰中。愚民不知何义,人诺人趋。其后佛宫,又有尊释迦,而侍阿难、迦叶者;又有尊阿弥陀,而侍观音、势至者;又有尊如来,而侍文殊、普贤者;不识于一体三位之说何居?即法身、报身、化身之说,虽欲更端,稍为救正,然从前诸佛名号,作何消除?若实有诸佛,岂曰全能?本是一佛,奚多名相?或分、或合,总无取裁。

第十五节 三十三天

一、三十三天本三十三年

问:三十三天如何?

曰:此端殊无取义,疑本西教 天主耶稣住世三十三年来也,而实不同。

二、天主耶稣在世三十三年

耶稣天主之性,不能有尽,缘兼人身血肉所成,不容不尽。数止三十三年者,一以示人身形器,不得尝存不容恋着;一以示救世之功,至此完成,宜还本所。如天子之子,奉命巡方。巡历已周,回还复命,仍归宫阙,理之正也。

三、三十三天质疑

而竺国讹传,遂谓天有三十三重。为此说者,果表度测之乎?抑有异人、异书,传授得之也。

四、天只有十一重

天教西儒专以穷理为事,观天察地,尤穷理首事。而又有美瑟等圣人,受天神默启等书。故其国人讲论天文,最为精绝,有图有说,此中儒者易见。止言天体十一重耳。

1、七政

据人目力所及,最近者为月轮天,离地四十八万余里;上之为辰星,即水星天;又上之为太白,即金星天;又上之为日轮天;又上之为荧惑,即火星天;又上之为岁星,即木星天;又上之为镇星,即土星天;此所谓七政也。

2、二十八宿天

又上之为列宿,即二十八宿天。其离地辽远,各有里分。比对地球大小,各有倍数。明载诸书,兹且未述。已上八天,皆有本动,动皆左旋,自西而东。

3、宗动天

第九重为宗动天,独右旋。总八天,皆从右旋,其自东而西,随宗动挈转之势也。而转之迟速先后,则因各天自有本动。本动速,则其去已远,而挈动反迟;本动迟,则其去未远,而挈转反速。蚁逆行磨上、人逆行舟上,均是此理。据图说所考,自地心至宗动天,已六万万若干里矣。

4、其余二天

此外又有无星之天、天堂之天。其大、其高益不可测,真隶首不能穷其算矣。安得更有三十三多重之天体乎?

五、三十三天辟妄

据三十三天名目,除兜率、焰摩、那加遮等属梵音,不可理解。其欲界、色界、无欲界、无色界、非想、非非想、他化、自在等名,不过文士词头语,便欲尽天载於穆之神,益属不伦,又可置弗论矣。

第十六节 三千大千世界

一、三千大千本天神无数

问:三千大千世界如何?

曰:佛言三千大千世界,各各有天王主持,似本天教,天神无数言也,而实不同。

二、三千大千旨在尊佛

夫三千大千为数,是三百万之多。佛之言此数者,见得世人所知,止一天下之大,一天主之尊,而不知如是大且尊者,尚有三百万之多;佛道又高出其上,其大其尊,不可思议。比之人群,佛是周天子,天主不过千八百国之陪隶舆□,其等级亦大甚悬矣。以此尊佛,以此导人信仰,总之只成戏论耳。

三、三千大千流于虚谎

今止据吾上篇,吾人所戴履之一天下,自地至天第九重,已六万万若干里之遥。即令学佛之子,精于几何、穷年累算,恐亦不能极其数,何暇论十二重、三十三重,又何暇论于其外三千大千乎?

四、一四天下证妄

即就华藏图所言一四天下而论,其谓四天下,共一须弥山,共一日月。须弥山中腰细而上下广,如腰鼓之形。四天下在其细处,日月绕须弥而行,以成昼夜。请评论之,日月丽天,各自一天,故行有迟速、有斜正。日月在天内,人从地上望而见之,以知晦朔。

1、昼夜不同质疑

若如所云,日月俱在天外矣,星辰安所照焉?且四天下共一日月,则我南澹部洲,止应得四分之一,宜乎昼止二十五刻,夜有七十五刻,何有昼夜长短,及昼夜平分之不同乎?

2、正反不同质疑

又南澹部洲,惟应一面向须弥山腰。近日月处,每日可得四分之一;左右侧处已隔远,止可微逗日光;而背处一面,将万古为长夜也;有是理乎?

人之心量有限,何能上通天载?苟无默启传授,欲以私智、臆说强生附会,何怪言之泮涣而无伦也?

五、三千大千证妄

释氏好为空无之说,其端易匿,其辩难穷,每每不言实事。才一言及,便是舛错。以此知其弘阔、胜大之言,皆是信意、信口,通非实见。彼三千大千世界,不必与论有无;一处不能明,处处可知糊涂矣。

六、天教天神论

西儒尝言:天主开辟时,先生无数天神,各有所司。自天地日月星辰,以至山川草木禽兽,各有天神统司之;而人身,则一人有一天神护持之。若无天神护持,魔力盛行,人人难免魔害。故以天神计之数且无算,不止三千大千。以天主视之,不啻周天子与千八百国舆(儓?)仆隶等级相悬也,何可混而为一也?

七、佛为万世罪人

佛氏始认天神为诸天后,复讹诸天为天主,遂认世界如此之多,而梵天帝释主持世界者,犹拱立佛座之侧。持论若此,岂非万世之罪人乎?

八、佛学不可信

凡立论垂世,贵当、贵实,苟当耶?实耶?吾人所戴、所履之天下,义理无穷,讨论不给,第患智力短浅,不能穷马体之一毫、沧海之一滴。不此之惭,而为高论,谓一天下有限,不足尽性,必举三千大千为言。曰:吾能尽知无限世界、来历因缘。谓其言果当、果实,有禅世学,吾不信矣。

九、佛学之疑

夫佛出三千大千之外,必其道德高过三千大千之上,古今不能有两,何以有千百亿古佛之多?此一可疑也。佛道之大,非累劫不能成,而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即心即佛;刹那成佛;又何若是之易?二可疑也。人苦行一生,未克成一乡之善士,何况一乡之上,有一国之善士、有天下之善士、有合万国坤舆为南赡部洲之善士、有一四天下之善士、有三百万世界之善士。为一乡之善士,尚辞不能;为三百万世界之善士而称佛,顾乃能之乎?三可疑也。

今之劝人作佛者,请于此明置一对佛为诳人之魔。学之者,甘为魔诳乎?伊言世界之多,世界可委其道术,果真道耶?此论可证诸谬。

第十七节 佛化身

一、佛化身本天主降生

问:佛化身如何?

曰:释氏佛化身,似本天教耶稣降生言也,而实不同。

二、佛化身是自说自证

夫降生之事,原难理辩,释教、天教难以私见定其真讹。惟二端并陈,使人自择,当有取裁焉。释言佛虽暂居人世,实古佛转身,虽生今世,实累前劫已有。使人以是人非人疑之。夫六合之外,圣人有所不能知。今且超天地,历累劫,而尽穷其来踪寄迹,吾不识何人有此能,何人有此考验也。须佛是一人考验又是一人,方可凭信。若自言而自证之,吾未敢以为然也。

三、天主耶稣降生明证

或云:若然,则耶稣降生亦无明证,将於何信之?

1、天主自在自为

曰:是大不然。观时行物生,则知天中有主。圣经明言之,天教详载之。即吾人自有明德,不读一书,不识一字者,亦必知之,不必覼缕。天既有主,为我人类造许大世界,必非无思、无为,混沌一气,听其自然流行,即有错乱,断灭不顾也。其理亦明,不必再言。通此二端,而降生之繇,可得而推测之矣。

2、圣人预言天主降生之意

天主有意,每传示天神。天神则默启世间圣人,彰明其理。西国有美瑟圣人者,受天主圣宠,每蒙天神默启,能彰往、察来,知人间所未知之事,笔之于书。其言天主生人,尝垂至教。在上古以依从性教,人皆向善,自顺主命不必有书契也。其在中古以书教,文字始兴,圣人出焉。其在末世立宠教,降生为人,代人赎罪,立救世法。违其法者,降地狱;顺其法者,升天堂。而所以降生之故,又有别论。此美瑟等圣人,在初有书契时,耶稣未生前二千余年,明载传记。

3、圣人预言天主降生征兆

凡洪荒开辟、后世未来之事,历历传写,如在目前。其言天主降生有时、有地、有异星出现。其降生也,择有至德室女,以天主性接人之性,不用男女交感,童身成孕。降生之后,为世人赎罪,历尽苦难,并为世修行作法。此等备细详载美瑟等圣古经中。

4、时人知耶稣是天主

所以彼中民人,咸望天主降生,救赎我等。而耶稣降生,果应其时与其地,若合符节。在明理之士,笃信知是天主一心归命,至死不变。

5、恶人钉死耶稣

而性恶之徒,如般雀比辣多等,疑为妖妄,果欲害之。谓天主若降,是何等尊高,必大显神圣,岂甘在世受苦?疑其作恶,遂将圣体钉之十字架上。死而乃瘗,于是耶稣救世之功,乃始完成。

6、耶稣复活升天

盖耶稣身有二分:一分是人肉身,人肉身可以死,死则能赎人罪;一分是天主性,不可以死,故三日后,自死者中复活。复活后,又在世讲道四十日。从众中连肉身,白日升天。

7、宗徒以死证道

此事千古以来,绝未经见,原难遽信;若非亲见,焉得不骇?后宗徒传教四方,犹有不肯尊信,谓天主未生、生者非 天主,谋欲加害。宗徒愿学天主,冒苦受刑,甘心如饴。后来者愈多愈烈,死者至数万人,以证圣道之真,而后教始大明大行。

缘一证美瑟预报之书,再证为道致命之圣人。至今西国一道同风,无参疑信者矣。所以西儒远来,所传、所述原是耶稣生后事迹。既降生人类中,自有言语、有行事,使人可信、可传。若夫耶稣未生之前,天人悬绝、形声俱泯,将以何者垂示世人哉?

四、天主降生之地释疑

问曰:降生在何国、何时?独取彼国,宠异一方何也?

曰:降在大秦如德亚国。此国代有贤圣,最尊信美瑟等圣之古经,人日日仰望降生。真主下世,必择善地照临,知吉土无如此国,犹创业帝王,有汤沐邑,何必疑也?以通历考之,在西汉之末,庚申年,实汉哀帝元寿二年也。与佛化身之说,其考据有无,一中智能辨之矣。(有天主降生言行纪略十数卷行世,可考镜。)

第十八节 四大假合

一、四大本四元行

问:四大假合如何?

曰:释氏四大假合,本天教四元行生万物言也,而实不同。

二、四元行为万物质料

夫儒言五行:木、火、土、金、水;西言四元行水、火、土、气;释言四大地、水、火、风。俱言万物所繇以生,似差不远。但儒言五行,有金、木,而无气;释言四大,有风而无气;此则有分别耳。夫万物之生,多藉于气。非气则诸行不能和合,透入万有,儒何以独少气行?无乃以人间用物,无过此五件,最多且大。尔天教则言天主生万物,先有其料。四行和合,万物出焉,是生物之质料也。四行葱笋相似,重重包裹。地土最小居中,水则包之。气又包水,火又包气,天又包火、气、水、土人物在四元行中,如鱼游水中,无处非是。鱼一息无水,则不活;人物一息无四行,则不生,故为万物料也。

三、凡火非四元行之火

或曰:火惟烹饪,则能养人。禽兽草木,未闻赖火为用。物生资藉太阳,太阳为日,意者日即是火耶?

曰:不然,日能生物,自有正论,谓日即为火非也,日在四行之外也。谓烹饪为火非也,丽木之火,乃火之分体,非其原火也。原火至清至妙,其位至尊高,其功极大,凡火不得比焉。

四、金木非元行

或曰:五行生克,自然之理,缺一不可,何独遗金木乎?

曰:金、木是四行所生,更无余气可生别物。特以木类甚多,金类甚贵,为世取用,通行甚广,故列之五行。其实,论生物之功,全不能相配也。四行各自为用,与别行绝不相同,而无一物可少。四元行合则生旺,争则衰绝。万物藉此以成,此非他物所成也。金得水土居多,故体重,性尝沈。木得火气居多,故体轻,性尝浮。金、木在四行中,亦犹禽兽、虫鱼、物类之一类,皆四行所生,非同四行能和合成物者也。故儒家以阴阳五行七者为万物之母,天教以火、水、气、土四者为万物之材,差数不同,大意固无远也。

五、风非元行

1、地不须风力承载

释氏闻四行之说,略一变换,谓之地、水、火、风。其意疑地无安着,藉风力承之,遂以风代气,而配三大行之用,是殊不然。彼通不知地在中间,上下四旁皆有天,而地之中心,为重浊本所。凡有形之重,皆附丽焉。归其本所,聚诸重浊,以成形。自地而外,悉是轻清。渐远地,渐轻清,上下四面皆然,岂有重者反归轻处?人知此方承足处地,不能上天;即知上下四旁承足处,俱不能舍重而归轻。然则地不在中央,更归何处?此见造物主设位之妙,亦缘真主有命。命之静,自不得不静,何须风力承载?

2、刚风不能生物

即如所言,承地之风,必刚猛异常,方能不堕。在人物触之,必无生理,安能和合三行,而生万物也?刚风不能生物,须承地处空无一物,岂人类、物类,惟一边地有之,而余地一边,乃断绝生理乎?则日月星辰,一日一过,有一半落空,虚照无用矣。

3、风是气动

夫风是何物?即气之动者。是气无时无处不与火上相合。风则有时作、有时息,有时而猛,有时而微。在西国有高山一地,终古无风,岂此地偏缺一行?缺一行,将何以生乎?

4、风助四元行生物

要之,天下惟气,弥漫无际,可称四大之一。风时来时止,能除湿,能破滞。《易》云:“风以散之。”其功与云雷雨露相等,助四行成生物之物,实不在四元行之列也。

六、四大假合非确论

至於假合之言,亦属影响,未为确论。

1、四行有聚散

天教以形质之物,必藉四元行。如草木、如禽兽、如虫鱼、如人之肉躯,实实四行,所聚未尝假也。但四行各有一性,相遇必争,相争必克,相克必坏,即谓之假合亦可。

2、灵性无聚散

惟灵性不藉四行,入于水火,水火顺之;入于气土,气土顺之。非惟无克,亦且无争;再不磨灭,故谓之真。

3、假合名实难符

假合是对真者言,无真则不得言假矣。告子以生之谓性,有生之物、同谓之性。言灵性从血肉而发,人与禽兽虫鱼无二无别。释氏祖其说。即肉躯、即灵性,互相轮回。若肉躯是假,灵性亦不可谓非假;灵性是真,肉躯亦不可谓非真,安得言四大假合乎?

4、佛教假合之旨

原释教初意,欲破人执着。谓世间万物,成则必毁,无有坚久。即此身是幻,何须贪系云尔。岂知草木禽兽虫鱼,人之肉身,原有毁坏,可称假合。人性不属四行,不与万物轮回,奚云假合?此则释氏所未剖也。

第十九节 大事因缘

一、大事因缘本恒念死候

问:大事因缘如何?

曰:释氏大事因缘,似本天教为我等死候言也,而实不同。

二、死是人生大事

夫人生寄寓耳,须臾耳,不足以当大事。死则还其本所,数甚久长。人不闻道,以寄寓而迷本所,以须臾而误久长,关系甚大,故谓之一大事。

三、天教恒念死候之义

1、念死而生

西儒教人专言死候,谓生时万般皆可假伪,死后一毫瞒昧不得。生时有作,死必食报。故欲吾人时作是想,将一聚白骨,尝对目前,即种种快乐一念,死候泊然无味矣;种种忧患一念,死候怡然轻宽矣。

2、念死而敬天主

而又念此灵性是从何来,自天主命之。既天主命之,必能主张。我能审判,我能祸福,我何可不一心敬奉之乎?惟一心敬奉,故天主加其力量,经谓之额辣济亚。生时益增德行,死候多方接引。

譬如子是父母所生,则养育其身体,训迪其德性。德性益良,宠爱益加焉。非如他人父母,於我身心不关,於我教养不管。即亦不缘进修,加其宠爱,此自然之理也。

3、念死而祈天主

西儒教人念死候,必修德行修德行,必先祈天主。不得主佑,思不启,行不翌。今人知善而不能行,知恶而不能去,知悔而不能改,知改而不能不再犯,皆不得承受主佑之故。世有妄人,自谓己力足恃,皆误却一生者也。

四、儒教原始反终之后

儒者云:“天命之谓性。知天命故知性,知性故知死候。故曰:未知生,焉知死?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是真能了一大事者矣。

五、佛教大事因缘批评

1、佛不主人性

释氏言性,与此有异。谓性是佛赋耶?未尝言佛赋。既非佛赋,何云佛能主持,而令人祈之也?谓性非天授耶?未尝言非天授。既为天授,何云天不能主持,而不令人祈之也?

2、佛报四恩之误

若曰:佛报四恩,未尝不敬天。试问:诸经何函是敬天一门?四恩之说,亦后代缁流补苴其缺,推墨附儒,岂其本旨?况四恩首天地,天与地配,是指日月星辰之天,山川草木之地,属于形气者。谓有功世间,随俗加敬。更不知天地之上原有真主。知敬而不知有主,有主而不知加敬。譬主人晏客,酒食既毕,不谢主人,而谢庖厨。父母作室与子居处,不念父母,而念木瓦。此为不知恩者,安得谓之报恩?

3、大事因缘误己误人

故大事因缘,必己能解能修,方可传法立教。今且不知生,安能知死?不原始,安能反终?不知真主,安知敬事?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见于世。大事依旧未明,因缘依旧未了,岂不误己误人也耶?

第二十节 阎罗断狱

一、阎罗断狱本天主审判

问:阎罗断狱如何?

曰:释氏阎罗断狱,似本天教天主前审判言也,而实不同。夫生前既有善恶,死候必加审判。而审判大权,谁实为主一天主也。

二、天主审断释疑

或曰:天主一耳,而每日死者万万,一一 审之判之,天主不甚劳乎?

曰:子何视天主之小也。譬如人身数万毛孔,一毛孔动,灵性即觉,可云灵性有劳否?又如日光,四海、九州之象,无不兼照。可云日光有劳否?灵性、日光是天主所造,已有如此;矧天主自性,尝照尝觉,自无始至无穷,一齐照见。凡人自初生至死候,一齐照见,不须推测,不须等待,亦不须众神与之分职。世间事虽天神分职,惟人生时赋畀灵性,死后定其赏罚,独天主专之。子若知天主全能,以全无中造成天地万物。如此神妙,则审判其所造者,为事更易,子不须疑矣。

三、阎罗断狱辟妄

或曰:阎罗果无有乎?则今人往往有梦见阎罗,死去见阎罗,放还复生者,抑又何也?

1、阎罗不主审判

曰:阎罗之称,不知何义。即使有之,不过如世间狱官、禁卒、刑人之类,奉大吏命,收管罪人。止管罪人,不能出入轻重其罪也。魔王奉天主命,收管罪魂在火中同受热,在水中同受寒,在黑中同受暗,在臭中同受污秽,在密中同受逼窄,其苦更甚。第奉天主命,不得不然。谓其能审断善恶,孰升天堂?孰降地狱?自己受罪,安能予人、夺人?

2、梦中之见非真

若世人梦中之见,生还之见,皆系平日习心,或缘魔鬼眯乱,有何足据?

3、阎罗无姓名

且地狱有主,必自开辟以来,即有所属,不得迁转更换,如世间官府升任、去任。而今人所传,皆为有名有姓,多是眼前知见之人,益信其妄矣。

第二十一节 度世誓愿

一、度世誓愿本耶稣救世

问:度世誓愿如何?

曰:释氏度世誓,愿似本天教耶稣救世者言也,而实不同。

二、佛度世誓愿辟妄

1、圣贤不足以度人

夫发愿救世,意岂不善?度尽世人,己方成道,愿岂不大,论岂不高?然皆虚语耳,实事安在?子贡欲博施济众。夫子言:尧舜犹病。未闻尧舜所难,人力可能之也。

2、佛法不足以度人

且问释氏用何法度人耶?轮回等语,既为明眼勘破;义学精微,皆是吾儒日用家常。止凭语言教诫,便是度尽世人,有是理乎?

3、佛无能力度人

凡言度世者,必实有事验,如起死回生,赦有罪为无罪,拔地狱之苦,升天堂之乐,方云度世之实。佛氏自审有此力量否?天主之下,莫尊於天神。天神奉天主命,能令天地不毁,不能以己意荣瘁一物。佛氏视天神何如,乃欲度尽世人。己方得道,以此发愿,吾知其终不能成道矣。

4、度世誓愿不可信

今有人言:“吾愿五狱皆黄金,恣人采取;四海贮菽粟,满人食用;大地皆广厦,尽人帡幪。吾愿方称,最后乃取一金、一粟、一宝,以为受用;不然,宁不衣食,宁乏使用。”为此言者,非极痴愚,必敢为大言,以诳惑一世者也。岂有不操一术,便欲为古今未有之事?言虽夸大,其谁信之。

三、耶稣救世

1、唯天主能救世

或曰:佛教甚善,犹谓不能度世,如天教耶稣,名为救世者。耶稣非人乎?何独能救尽世人也?

曰:耶稣二字,是西国本音,以此中义意解之,称为救世者。夫救世事有大小,如寒而衣之,饥而食之,渴而饮之,劳而逸之,病而医疗之。凡哀矜等事,皆救人之小者,人力可能也。然且取必博施,至圣难之。若夫生万物以养人之肉身,付万理以养人之灵性,又于灵性离肉身之后,令其能免地狱、能超天堂,决非人之力量可与,定须归功天主也。辟之朝廷,爵禄之主,方能予夺臣民;父母,生育之原,方能主张子女;余人通不相关。虽有煦煦之言,总是虚人情耳。

2、是天主之子

吾主耶稣,以为非人,则生於玛利亚,明有躯体,载有血肉,谓非人不可。以为全是人,则性位是天主费略之性、之位,其降孕也,不繇人道;其出胎也,不折圣母;才觉欲产,便已在前;既生之后,圣母仍是童身;谓之非天主不可。以天主本性接人之性,故论其五官百体,无以异于人群。而全能至善之本性,与天主罢德肋一体而分。辟天子之子,其耳、目、口、鼻、四肢与人同也;独其生自帝王,权位尊于天下,威福加于四海。人所不能济之人,天子之子能济之,以其权自天子出也。世所不能救之人,罢德肋之子费略能救之,以费略之能与罢德肋等也。罢德肋无形声,而耶稣有形声。耶稣在世似有始终,而在天实无始终。谓天主全能救人语,非诳也。

四、耶稣救世之实

又问:耶稣救世之实。可得闻乎?

曰:广矣,大矣!深矣,奥矣!不可得而思议矣。天主生人之初,即预知千万世之后,人类大恶,应入地狱。若一概赦之,是主命可轻违也,不得言义;一概不赦,是人人悔改无门也,不得言仁。吾主欲施方便,何繇计?惟有降生为人,代世受难,方可赎尽人之罪。虽无誓愿,而意之所至,更胜誓愿。盖天主一身,可当千万世之人身。天主一身受难,可当千万世人身之受难。虽主性全能,无可加害。而身备血肉,全与人同。五毒备加,被钉而死,其苦难实愿惨受。故千万世人,前后修者,从此尽得脱免原罪、自罪,径升天堂,耶稣受难之功也。所称度尽世人,惟耶稣乃可当之。佛氏窃其余绪,实不中声,将何事比耶稣耶?

五、佛氏舍身不足以救世

或曰:佛氏亦有舍身,与受难何异?

曰:佛氏舍身,恐是喻言。

若曰:四大可捐云耳,非真丧其身也。即使真丧其身,亦与匹夫、匹妇自经沟渎者等耳。帝王为臣民而尽瘁,功德方称无量。况天主之尊,又万万倍於帝王者乎?故天教论耶稣降生赎罪之功,大于化成天地生育万物之功。彼是救人之肉身,此是救人之灵性。彼是以意而成,如人主之出命令;此是以身而赎。如人主之亲赴难。相提而较,诚不可并论也。

六、天教礼仪教的功用

问曰:闻西士以撒格辣孟多七端礼仪,能解救人罪,有此理乎?

曰:七撒格辣孟多,皆是教人迁善改过之方法。依法者,纵有罪过,主教撒责儿铎德能解之。非独撒责之道德能解之也,非独所传之经言能解之也,所重者是耶稣之命。耶稣在世亲立此七端,命后代教皇世世守之。教皇又命有道德者,奔走万国流传其教,皆如教皇亲至其地,即如耶稣在世无异。故能遵此撒格辣孟多七端之教者,即得免罪受福也。

七、天主不予人至善释疑

或曰:天主全能,何不人人予之至善,乃多费如此气力也?

1、天主予人自专以贵人

曰:若论天主力量,使人人归善,亦有何难?然天主生人独异于万物,欲令其能自专也。能自专者,所作善恶繇己,可以功罪课之;不能自专者,所作善恶不繇己,不得以功罪加之,此造化生人、生物之区别也。人有灵性可以推论,可以主张。恶本易为,而不肯为;善本难行,而不可不行;所以谓之德,谓之至善。升天堂者,非此不可。若使付以自然之善,本不能为恶。如火自热、如水自寒、如蜂蚁之忠、蛛蚕之巧,皆天主所付之能。彼实不得不然,且又不知所以然。即有善乎,是天主之善,非水、火、蜂、蚁、蛛、蚕、之善也。天主生人,强令之善,乃与万物不自专等,是待之反薄,非造物主以人为贵之初旨矣。

2、天主予人以善性

且云,天主何不人人予之以善?此言亦非也。天主以灵性付人,原是极光明之物。光明中万理皆有,故云仁义礼智性也。天主所与我者,我固有之也。圣经谓之明德,儒者谓之良知。何尝有一不善,赋在人身?后来之不善,皆人所自作。重形骸,不重真性;重世间习尚,不重至尊赋予。昏昏逐逐,日陷于非,于天主曷与焉?不能顺天而反怨天,不思甚矣。

第二十二节 苦空

一、苦空本窘难益德

问:苦空如何?

曰:释氏苦空,本天教窘难益德言也,而实不同。

二、苦空不可分别偏遗

夫苦空原是二解:空者,空无所有;苦者,实受诸苦。空是见地,苦是实修。若谈空而不谈苦,则逆来不能顺受,举所谓空非真空矣。夫人具耳、目、口、鼻、四肢。血气所充,咸欲顺适。苦之来也,与血气相逆,谁肯顺受?惟认得诸体所摄,俱是空相,成则必坏,完则必缺,自然受时,已觉无味。过去益无恋着,不难来去翛悠然矣。诸色既空,即苦亦是空。受时虽稍逆碍,过去大得洒脱,不难消释矣。故尝谓苦空二字,不可分别,不可偏遗也。

三、佛教空苦之失

1、佛教空苦昧本无益

释氏初教,原从苦入。日中一食,桑下一宿;布衲行脚,不求安饱;斋有八关,课有六时。耳、目、口、鼻、四肢血气,无一使之自逸。彼既不能力食,又不虚受供养。如此习苦,颇合克己正学;如此谈空,似不妄空实际。然而本原既昧,无敬畏天主之心,虽苦亦徒苦;性道未晰,无诚意修业之实,虽空亦强空耳。

2、佛教空苦流于空幻

至于今之淄流又失初意,只道幻空,不究苦空。谈义日高,砥行日□。以了悟为解脱,以戒律为拘缚。真修苦行,未见其人。或衣食无门,勉趋清淡。其立禅燃指、刺血书经等事,又皆意有所为,可当苦空否?

3、佛教受人供养之罪

士农工商,必各执一业,足以糊口,方可无求于人。此 天主生人与帝王持世,只有此法。今舍四民之业,径入空门。而身衣口食,不免仰给十方。其势不得不生希异,生希异便增营谋,增营谋便入妆饰。而掩恶著善之事,无不有矣。此皆倡教者之罪也。一郡之中,披剃者数万人。失数万人之业,须倍得数万人之力作以养之。无功世间,虚叨供养,此等罪孽,作何消受?谁实贻之?亦倡教者之罪也。

四、西儒空苦之行

西儒国中之教,吾未及详论。观其来此,无非苦行。凡所躬修与所立说,皆是捐弃世乐、锐意克己之事。如富贵、寿考、安宁、完聚、荣名、逸乐,人世之所羡也,彼一不经心;贫贱危险劳苦屈辱抛弃忍耐,人世之所病也,无不备尝。

五、西儒空苦之意

夫岂性与人殊乎?彼之所图,原务修身,翼升天堂,享无穷福。故在人间,不望世福,谓顺境者,损其天上之真福,而不愿有也。不辞世祸,谓逆境者,益其天上之真德,而不愿去也。於凡拂逆之来,非但无避,且欲迎之;非但不得已而受,又且甘之如饴。彼皆贵族、上智来此,铲采韬光,不异凡流;默简暗修,不令人知。有诚信向善者,虽残疾、乞丐,必为周旋,诚信不如;虽寇盖临之,只生怜悯而已。大抵世之所趋,彼之所去;世之所弃,彼之所取。

六、西儒空苦之本

教要真福八端。第一,乃神贫实能空扫一切也;第八,乃为义而受窘难,实能忍受诸苦也。释谈苦空,亦复如是乎?耶稣在世备受难苦,原未易与人言。今将窘难、益德,为世人作榜样,为升天作阶梯。具见解者,亦可默会於言表矣。

第二十三节 禅观

一、禅观本默省退修

问:禅观如何?

曰:释氏禅观,似本天教默省退修言也,而实不同。

二、天教默省退修之旨

1、默想省察

夫天教不废世事,凡人伦日用,服劳作务,无不与世同也。然欲升天堂,更有钦崇天主爱人如己之实功。不深究其理,则尚涉人事,未契真原。故其教有默想、省察之法。每日或晨起、或午、或临卧,默省数刻。省其夜之所梦、昼之所为、所言、所思有无违悖十诫。有则亟悔,依教规行解罪之礼。力改前非,痛自刻责,行善功以补之。此皆求安自心,不令人知,乃心上工夫。较之事为,则更细矣。

2、退修洗心

而又有退修之一法。盖已上工夫,日夕持循,尽堪湔刷。但恐日久成习,又作故态。至三月或半岁,乃又猛励精神,收摄视听,密处一室。即书亦不观,同堂共业之士,通不交接,接亦不出一言。专想平时推论妙义,如某圣贤所论某端、所行某件是何精意。吾今心境与此符合,□□此体认耶稣圣教有证人否?理会有得,即密密护持。窃意圣之洗心,乾之专、坤之翕,大旨亦不异此。

三、佛教禅观辟妄

1、佛教四派之义

释氏则不燃。彼知因果报应,可以诱愚民,不可以动中智,故有教门。言语文字,可以动中智,不足以契暗修,故有律门。遗教梵网,可以契暗修,不足以谐上哲,故有宗门。最后专谈义学,尽扫有为;不立文字,直指心性;明心见性,立地成佛,於是禅宗止观之学,大行于世矣。

2、佛教虚幻心性

夫语及心性,原是圣门未发之中,天命之性,明德至善之本体。但释氏不谈心性之用,止将无声无臭、窈然冥然者,虚摩其意象有,无双遣,能所俱捐。加之新辞巧句,活脱变化,安得不据上游?安得不倾动一世?而营垒之坚,公输、墨翟,不能与较胜负。宋儒所谓弥近理,所谓如淫声美色,所谓令之惑人也。乘其高明,非此之谓欤?

3、佛教静心之妄

夫人心难持,比于六辔。无时无乡,最称神物。求之於动,既多妄思;求之于静,亦生浮念。欲祛浮念,难靠静功。故静功更须依泊,远胜於彼,乃作十六观想,寄想在观,妄念不生。立此法门,救人纷扰,用意良亦勤矣。不识真主,徒然逐妄。逐妄之心独非妄乎?

1有意无意本乎无理人欲

西教最精处,乃为绝意。绝意,非无意也。以天帝真宰为归宗,以圣经教诫为绳尺,以同方善信为步趋,自身耳目、肝胆,俱无有焉。认是天理,即劳心焦思,无半点私在,仍是无意。认是人欲,即耽空守寂,不觉涉于私见,仍是有意。圣贤之心,义理烂然。有触念起,触去念无。子之四绝,原非工夫,乃其本体如是也。

2一念不起有失人心之用

且天主付人此心,正欲其用之进善成德,圣贤存养此心,正欲其推之修齐治平。若止一念不起,与木石等,何贵有此心、有此修哉?

3寂然不动有失感而遂通

禅家者流,跏趺止观,必须遗弃人伦,返视收听。即果能依观作止,一心不乱,亦程子所谓有直内而无方外,止得寂然不动,尚少感而遂通一边。夫子教人两端必竭,而释乃欲一端尽之,就其美处,亦有何用?乃欲惊然加诸神圣之上也,岂不惑哉?

第二十四节 出家

一、出家本会士

问:出家如何?

曰:释氏出家,似本天教会士言也,而实不同。

二、天教会士之意

1、无人可称出家

夫人各有家,谁能弃舍?何用出家?何人可称出家?

2、教会为形神哀矜而设

西国之教,人人知奉天主。其教各有会,会各有意,大都为形神哀矜之事。人有外身,则有形哀矜之会,如食饥者,饮渴者,衣裸者,舍旅者,顾病及囹圄者,赎虏者,葬死者。此七端,会中或各司其事,或汇总其事,以求利益人之肉身焉。人有内神,则为神哀矜之会,如以善导人,启诲愚蒙,责人之有过失,慰忧者,赦侮者,恕人之弱行,为生死者祈天主。此七端,会中交相警勉,互相觉察,以求利益人之灵性焉。此皆在家居士,人人可行,不必出家也。

3、会士效邪耶稣而出家

惟耶稣教会,兼形神事而责任尤备。不得婚娶,愿守童贞;不得安居,奔走万国。入此会者,愿效耶稣在世之事。耶稣是童身,故会士亦守童身;耶稣以其圣体祭祷于罢德肋,故会士亦尝行弥撒之礼,复以耶稣圣体奉献于罢德肋;耶稣受苦难救赎人罪,故会士亦不辞险阻普救人魂。若此会士乃可言出家耳。

三、会士出家释疑

问曰:西士尝言要重人伦。今不娶,无妻子矣;离家,弃父母兄弟矣;出游外邦,无君臣矣。独守朋友一伦,可乎?

1、会士出家大合人伦

曰:是正所以重人伦也。天教入耶稣会者,事非寻常事,人非寻常人,岂于大伦反不讲究?要是奉君亲之命,体上帝之意,为世任此大事,乃尽伦之至者耳。何也?

1西国以会士为贵

西国官有三品:上品理天学;次理民事;其次理兵事。理民事,犹令文职;理兵事,犹令武职,而莫尊于天学。耶稣会士,则天学中超拔者也。人生子弟,皆望之为第一等人。父母之所祈祝,有志之所自许,皆以与会为出身。彼国中天人理明,生死念切,此事若良知良能,不待教而然者也。

2西国入会条件

然而独子者,大都不可入会;多子而少聪明,聪明而非有志,不可入会,诚难之也。假如人家有数兄弟,其愿婚娶者,父母留之侍己,为之娶妻生子,以衍道脉;中有贤智特达,愿离俗精修者,则不为婚娶,务令读书穷理。

2、会中课程与考试

1哲学

如入耶稣会者,先试之艰苦事数端,每端各数月。试之不屈,其心真矣,其基固矣。然后学费络琐费亚。凡事物之原必要穷究,务期能通、能辩、能讲。如此数年,费络琐费亚成矣,始应试。

2神学

试而中者,乃学德珞日亚。此理高人智量,未易穷究。有圣贤之成书、有名儒之讲解,乃可得通。如此又数年,德珞日亚成矣,然后应试。

3授予圣职

试而中者,为撒责儿铎德。今之远游传教者,正是此人。盖百千中无一二人也。其不中者,仍归就学矣。彼国试法,与中国糊名不同、与荐举征辟亦异。

4考试规矩

试期必繇教主畀斯玻及道德名儒为主司。每一人就试,必经众主司逐位而考,将奥义提质数条,无一差缪,方得入选。盖主试者与待试者,皆圣贤心肠。欲符天主意,全非为利、为名。故取用至公、至当。非如他处选场,须用关防,兼有奔兢也。

四、会士守贞远游释疑

问曰:若然。诸儒中式者,皆守坚贞之节、通天学之奥矣。独弃家事远游,忠孝之道何在?

1、会士不违孝亲之道

曰:孝亲之道,服劳奉养末也,立身扬名大也。既有兄弟以全侍养,乃顺亲志,躬为显扬之事。夫一子登朝,犹可庇及九族。况得正道而登天国,生者、死者俱受荫庇,不更宏远乎?自身得入天堂,万年长生,何论子孙?

2、会士不违君臣之义

至于初入会中,习诸会事,教皇命也;畀斯玻考试,教皇命也;奉敕旨远游异域,犹食禄本国,教皇命也。如朝廷差官出使绝域,道极险远,归必受异赏,尚不足为忠乎?

3、会士守贞之意

所少者,独是夫妇一伦。而叩之实有至理也。

1不必续嗣

彼谓天主制夫妇之礼,正谓生子,别无他意。今既求道,一身自可万年,何论嗣续?不娶非缺也。

2专一事天主

且日日当行弥撒礼,若娶妻,不洁之躬,惧不可以对越。况又家务分心,钦崇天主之意,必不专且一矣。

3默维夫妇之伦

彼能绝色,故能训人无二色,夫妇之道大正,反目之衅不作,其默维夫妇之伦不更大乎?

4、僧人出家无益

今学佛者,或为窘迫事故,或为利人衣食,全非慕道之心。为之师长者,止令之供役使,守庵院,了应赴,绝无法嗣之意。求田问舍,不异俗人。而秽媟不可言,又俗家所未有者矣。舍己之家,空弃人伦;入彼之涂,反缠俗障,舍身出家之义何居乎?议者不诮彼之出家,而疑此之不娶,吾未敢以为定论也。

第二十五节 四恩

一、四恩本敬主孝亲

问:四恩如何?

曰:释氏四恩,似本天教第一诫、第四诫言也,而实不同。

二、佛教四恩辟妄

1、四恩只在尊佛

四恩者:一天地恩,二父母恩,三君长恩,四佛恩。合之四法,即天、地、君、亲、师之五大。第取义,则不同焉。释氏本义,原只尊佛,其余一切不理。故国王不得臣,而令父母反拜。即天王、帝释之尊,亦侍立佛足之下。果以为恩而当报之,何前后立教如此相反?彼以佛即天地、即父母、即君长,专心奉事。谓之一恩,可也。

2、四恩不足言报

彼见儒者攻其灭弃人伦,等于无父无君,自心不安。且世法森严,谁容此等独出伦常之外。故后之称师、称祖者,补此一假。谓终日焚修,以报四恩。不知既谓之报,须奉其命令。守四民之分,各理一业,有益世道,有功人间,不至虚糜三餐,乃可言报。若止如释氏,焚一炷香,叩几个首,便算做报恩,吾恐报恩不如此易也。况立此各目,原是补救缺失。非本教初意乎。

三、天教敬主释义

若问天教第一诫,钦崇一 天主万物之上;第四诫,孝敬父母。请终言之。夫天地生养万物,为人食用,故世谓其功德甚大。但须知天地如何能生养万物,必有缘故,全赖日月星辰、风雨露雷、水火土气互为其用,而物之飞潜动植、胎卵湿化始各各自传其类。此间必有大天神以分领其事,西经谓之谙若。而天神无私意,咸奉天主之意为意;天神有大能,咸赖天主之能为能。故生养万物,不得归功天地,不得功归天神,惟当归功天主焉。

四、钦崇独一天主释疑

曰:天主之当钦崇,既闻命矣。谓之曰一者,何哉?

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主无二大。天主既造成天地、人物、鬼神,而为之共主矣。岂更有并造天地、人物、鬼神,而为之主者,可与称两大乎?无两大,必无两事之理。即有百神,皆是奉天主命者。吾为天主敬百神,岂可遂与天主并其尊事哉?神繇主命,不可并事。若非繇主命,即属伪妄,又绝不可事。辟如百官是朝廷所命,敬百官即是敬朝廷,然安得以朝廷礼事之?若不繇朝廷,伪官伪敕,人人共罪,将迸斥诛戮之不暇,况可以尊朝廷之礼尊之哉?

五、钦崇万物之上释疑

曰:如何为钦崇万物之上?

曰:凡人有所欣羡、有所嗜好,而系恋难舍。刑法不能制,义理不能喻;求之必欲得,得之不欲失。此一念,诚切视之在万物之上也。吾今当猛思曰:“吾重视此一物,甘违主命。”是爱此一物之心,加于吾主之上矣。平日钦崇一天主万物之上,其心如何?而顿背之,忍将全功尽弃之乎?即断然力止,不得以彼夺此,不得以彼等此。推而至於喜怒哀乐,皆用此法以平其情,而无一物得加掩盖主命之上,方为钦崇一天主,方为钦崇一天主万物之上。孔子言:“好仁者,无以尚之。”斯言可绎矣。

六、孝敬父母释义

若第四诫:孝敬父母,此自人良知良能,不必多费词。然非但生身父母也,君王是统我之父母;官长是临我之父母;又有管顾者,为衣食父母;授业者,为教训父母。推而至于父母之所生、父母之所友父母之所爱,皆有当尽分量。依分尽职,乃不失孝敬道理。如是方可言报恩也。

天教爱天主、爱人。前三诫言爱天主事,而钦崇条,则为三诫之首;后七诫言爱人事,而孝敬条,则为七诫之首。即此二条,可知其他。故知恩、报恩,惟天教为最实云。

第二十六节 梵音梵字

一、梵音梵字本天教以音起字、十字圣号

问:梵音、梵字如何?

曰:释氏梵音、梵字,似本天教以音起字,及十字圣号言也,而实不同。

二、中西文字之别

夫中华与各国字体迥异,中华先有字,后有声,乃有音;西国先有声,后有字,乃有音。中华用六书,尽万字之体;西国本二十三字母,尽万字之用。所以形声甚远,翻译易讹。释教文字,与西国本教别。其以音起字,与一合、二合、以至数合,大略同也。

三、天佛经典之别

1、佛经翻译以虚

释氏将已译之语,直指为经,无辩、无证;即十分讹舛,谁复知之?其未译之语,则尊为咒语、为真言,若为天地未泄之秘,使人可心持、不可理解者,此愚人之术也。世间岂有圣贤立教,欲人终不可解之理乎?

2、天学翻译以实

天教中译过之语,儒者皆通。虽以西音换华字读之,无一语不类。况未尝神异其说,谓之真言秘藏,切不可解也。

大都释氏欲奇,而使人不可测;西士欲平,而使人不可疑。立教虚实,即此亦一证矣。

四、梵字取法十字圣号

至释经中有卍字不知主意云何?意此卍字,即窃十字圣号而为之乎?

1、十字圣号来历

盖天教以耶稣降生,舍身救人,死于十字架上。将前乎往古之原罪,尽行消除;后乎来今之地狱,(狱有四重,另有本论)尽有出路。此之功德,比造成天地、养育万物,尤为广大无比。如父母弃身命,赎子之死。其恩轻重大小,自然悬绝。故天教十字圣架,为万恩之符、万福之原,学道者无时无刻不注念此事。名曰:十字教。自朝至暮,每事祈望天主,必画十字。即凡语言文字,亦必用十字起头。

2、佛教窃取十字圣号

释氏窃取其法,故将十字屈曲婉转,以成此体,意同无害。然不识字中大意,有字形,无字解,岂不差千里之远乎?

四、天教经典信实可证

或曰:释经翻译,不免讹舛,似无证辩,是矣。西儒之书,乃彼自译自证,亦犹是也,无讹舛乎?

曰:此极易辩。凡伪造讹言,惑世诬民,必其於世有取也;西儒则一无取於世矣。

必诡异其踪,使人不可测、不能诘,以遁其情也;西儒则逢人喜辩,不极畅不止矣。

必谓远来,止挟一二卷,其端易穷,其伪易饰也;西儒则万卷缥缃,印刻精妙,非惟口不能诵,抑且目不能遍矣。

必信手翻译只务新人耳目,悦人心志,不顾与原文相失;西儒则解求逼真,一字未真,推敲无已矣。

必迁就於口,不顾自心;西儒则极重妄言之罪,数十年来、数十人中,从不闻片语之虚。

试将其书,随手探出一条,隔别试之,一人解如是,数人解如是,不差一字矣。

所以释氏诸经,先后屡易;西儒立说,初终一揆。

第二十七节 祈祷

一、祈祷本祈求天主

问:祈祷如何?

曰:释氏祈祷,似本天教祈求天主言也,而实不同。

二、祈祷辟妄

夫释教盛行,充塞儒路。虽缘梵音新妙,能警俗士之襟;义学玄微,复动高贤之听。然察其隐衷,原无他故。

1、祈祷惑人之言

只有祈祷一法,最易惑人。如《药师琉璃经》,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

《普门品经》,念彼观音力,一切福乐、一切祸患,皆得如愿。此为浅陋,诚不足论。

惟大乘诸经,盛言诸佛悲智,愿力浩大无边。一切世界帝释梵天,能用神通威力,捻指刹那间,摄入现前,无剩无馀。听其法音,即得解脱。此等宏阔胜大之言,即贤智犹悚异焉。

2、祈祷惑人之故

缘人一生作过多端,念及弥留,难逃地狱。地狱之苦,谁能救拨?惟有大慈悲、大神力之佛佗,方可倚仗,人类不同,独此一念,生来自有。所以魔事成风,无间僧俗。即有高谈宗镜,哆示往生祸福祈求,通斥为妄。而叩其初念,有一不为是者,吾未之见也。若无祈求一门,世间多少义理之书,远胜内典,佞佛将无一人矣。

3、祈祷佛祖无益

且人自有心,亦何不思。若果有佛,定是聪明正直,必且佑善而弃恶,必且喜直而恶佞;不为媚事加亲,不为特立加疏。此在世人稍稍近正者,犹然,况彼所谓佛乎?吾果为善,佛不能不佑,既不须求;吾果是恶,佛不容不弃,又不可求。为善去恶,在我而已。不求我而求佛,果何益乎?

三、天教祈祷释义

或曰:祷祈之事,非始于佛。如祈蚕,祈谷,祈雨、雪、晴、霁之礼,圣王通行。祷高谋,祷尼丘、臣子为君父祷于上下神祗,传记多有,则祷祈亦何伤?

1、求佛不如求己

曰:如是祷祈,特人私念耳。求之无应,十尝八九。孔子曰:丘之祷久矣,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此正可为不求佛,而求己者之的证也。

2、但求真福

若在天教,未尝无祷。

1不求工福

然其祷止知有天主,不知伪神也;止知求真福,不专求世福也。世福惟求日用粮而已,不求其馀也。何也?天主将世福公布人间,惟人自取。此有馀,彼必不足,故不欲人多取。惟取而益德者,默佑之;取而过度者,裁抑之;取非其有、或因而为恶者,罪罚之。则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求果无益于得也。

2但求真福

若乃晨昏日课,用信、用望、用爱以求者,惟是圣宠异得真福。真福八端,皆出圣入神之学,求之不厌其渎,得之不厌其多。此之为求,果非世俗之求也。

四、不祈祷天神释疑

或曰:天主尊无二上,信当求矣。譬如欲富贵者,求天子。然又有求公卿者、求要津诸大吏者,则求天主,何可不并世百神乎?

1、当敬事天神

曰:固也。天主初辟天地,即生无数天神。生天地,即有司天地之天神;生山川、草木、胎卵、鳞介、果虫,即有司山川、草木、胎卵、鳞介、果虫之天神,各司其事。诸天神者,皆以天主之意为意。扶持各类,不至消灭。孰谓不当敬事?

2、奉天主则百神皆在其中

然一者,全是天主之命,百神无自专权。二者,吾不尽知神为何在,于何而事之。三者,百神均是有功,尽宜祗事。经典所载,总领护守天神数位之外,其馀万万,何容拣择而事。所以天教钦崇,只一天主。奉天主,则百神皆在其中,且亦百神所共忻也;专事百神,则天主反在所忽,又百神所甚恫也。

3、人鬼不可当天神

况百神是天主所命,万年千载,无有更代,安得以人鬼当之?今所当者,皆眼前名位之人。名魔无数,妄加尊称,跻列上圣。凡人乃欲以凡人为天神,有此理否?始繇一人讹伪,继则通国习迷,久乃溺为固然。岂知人之所立,非天主敕授,何异戏场伪职,无有权柄,祸福於彼何与?祷祈於我何裨崇隆庙祀,暮鼓晨钟,以此而求得福,固难,且有背天主之罪。

第二十八节 忏悔

一、忏悔本洗涤人罪

问:忏悔如何?

曰:释氏忏悔,似天教白尼登济亚,洗涤人罪言也,而实不同。

二、佛教、忏悔不能消罪

1、忏悔之法不能消罪

夫忏悔己罪,出自诚心,即改过、迁善之门,亦何不可?今人行此者,既不知获罪于天,当求解于天主;又不明言己有何过、犯有何罪,全无改心。但令僧人与念某经,终以回向,务求利益。夫不悔不改,已负一罪;再求利益,罪上加罪。

2、忏悔之经不能消罪

复有所谓《梁王忏》者,益属浅陋。无论此忏,六朝人所造,原无至理。即使果皆上圣格言,吾跪而拜之,於吾积恶丛愆,有何干涉,便能湔除乎?义理之书,无过《周易》。试取一部易书,香花供奉,一字一拜,不识於人罪过,能损纤毫否也?此理极明。不但愚夫村妇,习矣不知;贤士、大夫,亦复胡跪膜拜,通不知耻。诚不可解也。

3、僧人不能消罪

当时宝志和尚,伎俩如此,何异流俗缁髡。彼且不能自忏,何能设法忏人哉?夫罪自己作,须自己更。辟之病在腹心,须自饮药;他人强饮,我病何干?又辟之得罪君父,惟君父能解之;他人颦笑,我则何与?

三、天教洗涤人罪释义

若天教洗罪之法、解罪之礼实有深意,与此不同。

1、解罪必先悔罪

天教谓人罪过,皆得罪于天主。人不知悔,其心方迷,是为地狱基本;人诚知悔,其心已悟,即为天路阶梯。只患悔不真,改不力,体面支吾,无救灵神耳。真心痛悔,决意斩除;旧恶不留,新愆不作;光光洁洁,明体复完。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旧暗全除;万丈葛藤,一斧斫开,纠缠立解,有何污染得挂其中?此之为解,人自解之,有实理焉。

2、洗礼赦人旧罪

又耶稣在世设立妙法,以赦人罪。初入教者,痛悔果切。司教者,依耶稣所定经言,以圣水洗之,谓之拔地斯摩。既洗之后,即日命终,径升天国。

3、告解赦人新罪

如或气习溺人,不免再犯。犯而不解,是为纵恶。从前善功圣宠,一切俱失。又须向司教者,切悔而告解之。盖知而故犯,其罪更重。故心悔不足,又须口告,乃足彰其悔恨之诚、坚其自新之念也,是之谓白尼登济亚,即痛解也。行此礼者,新罪又赦。从前善功,圣宠亦可追还复得焉。

四、天教赦罪权柄释疑

盖耶稣升天,亲留法旨,将此教规传布世间。复择宗徒有圣德者,立为教皇。为诸国教宗,传贤不传子。代代圣贤,主世传教。教皇在,即耶稣在也。教皇广求贤哲,任畀斯玻。(司教爵名。)畀斯玻在,即教皇在也。畀斯玻又博选有道德者,为撒责儿铎德。撒责儿铎德在,即畀斯玻在也。层累而上,转属而下。总与天主住世一般,总有洗过之权,此非人力能也。重在耶稣有命,命在世间永永不改。命不可改,理不可疑也。以其实理,合其实事。故惟天教赦罪之法,断非虚语。

第二十九节 梦幻泡影

一、梦幻泡影本在世须臾

问:梦幻泡影如何?

曰:释氏梦幻泡影,似天教在世须臾言也,而实不同。

二、梦幻泡影非引世津梁

夫释氏虑人贪着,不能解脱,故言人世无常,不是坚久,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极易消灭,过即等空,人何苦留恋不舍哉?此意未尝不是。然不逐一分剖,概等无尝。世味是幻,即善业亦应归空。善业既空,即恶业亦总非实。使人耽有者,既不知空;溺空者,并全弃有,未可谓作引世之津梁也。

三、在世须臾这旨

1、在世须臾之义

天教专谈一实,不言事物无常,惟言肉身是四元行会合,不能坚久。身既易坏,身之享用益复迅速,故谓之须臾。须臾云者,以人寿极长,不过百年。灵神一离肉身,非是极乐,即有极苦,万万年如是,再无回转。以百年之人寿,视万万年之天堂、地狱,岂不诚须臾乎?

2、当在须臾中修永生之乐

人若知此,以须臾之苦,易万万年之乐,何惮不为?以须臾之乐,易万万年之殃,何苦为之?至于万万年身后之苦乐,全系须臾在生之人世。则我此生,宁容浪做?天教令人常念死候,闻自鸣钟,刻刻惧曰:“时又去矣。”对所悬骷髅,刻刻自儆曰:“尔肉身相也。”非人世须臾意哉?夫以肉身之须臾,可谓梦幻泡影;享受之不坚,又谓之如露如电。若灵神在,人有作有受,断断不灭;生前死后,在在实有,安可以无尝概目之乎?

四、天堂地狱公平合理

或曰:人类只有一生,再无多生。前见教天堂地狱,不信轮回等篇,已明其旨,不多喙矣,然窃有疑焉。天堂地狱,享受不同,其无穷同也。生乎吾前,以溯天地之初升天堂者,已先享数千年之乐;降地狱者,已先受数千年之殃。从此迄后,至于无穷。乃复与后死者同等,吾恐前人之善,未必尽胜后人也,何以独饶千年之乐?后人之恶,未必尽减前人也,何以独少千年之苦?似此不均,难明天意。

1、天堂地狱为极苦极乐

曰:以若所论,必欲人类生死同在一日,不先不后,方谓赏罚得平乎?有世界,必有人类;有人类,必逐渐生,逐渐死,自然之势也。且天堂之为极乐,以其满乐之分量,再无可加,一日犹万年也。若以一日之乐,歉于万年,乐之分量不满,非天堂矣。地狱之为极苦,以其满苦之分量,再无可加,一日犹万年也。若以一日之苦,宽于万年,苦之分量不满,非地狱矣。所以两处分途,再无轮转。

2、天堂地狱不可轮转

如天堂可轮转,乐中有苦,非满分量之极乐;地狱可轮转,苦中有乐,非满分量之极苦。造物主安立世界,即预定法。以待作善、作恶之人。万万无差。不俟后人智巧补益之也。诚知此理,则与前数篇之义,益相发明。何用执为疑府耶?

第三十节 律教宗

一、律教宗本性书恩教

问:律教宗如何?

曰:释氏律教宗,似天学性教、书教、恩教言也,而实不同。

二、论佛教三门

夫释之流弊,固有多种。原其正派,不越三门:曰律、曰教、曰宗。律者,严其戒行;教者,阐其义理;宗者,则直指心性。

三、佛教律教宗批评

1、败律则教宗俱失

世之学佛者,畏□律拘,而喜谈名义。又嫌教门渐,而直揭宗风。语则繇粗而入微,功则舍真而入伪。良繇始其教者,实无原本;故扬其波者,必至极弊。何也?律本彻上彻下,何有精粗?乃五戒、十戒、菩萨戒,意为重轻,持律偏颇,不出天理、人情之至。故法立自不能守,败律亦不能惩。至藉口者,谓之小乘缚律妄希解脱。岂欲为破坏者开方便法门乎?彼佛谆谆遗教,罔知遵守。一玷清规,教宗俱失矣。

2、禅宗即是理事之障

古以修道为教,以明诚为教,教原不可分门。若以分章课诵,登坛讲解,谓之教门,其教亦浅。毋惑乎末后,遂有不立文字, 尽斩葛藤,直指心性之宗门,相逼而来,趋所必至矣。夫宗门玄悟,能尽废语言否?曹溪以下,渐分南北、派衍五宗,灯灯相续,话头公案,几复充栋。自谓能除事障、理障,而不知缠于参证,其为事理之障转甚,安见宗之胜于教也?

3、禅宗为人性之贼

儒者即心、即事。故教以直内,必义以方外;未发为中,必中节为和;有廓然大公,必有物来顺应。性行俱尽,人己兼成,是真能洞心性者。宗家有体而无用,守其一膜,而遗其万缘。吾不识天命之性,果止守此一膜,天地万物通置不理乎?逃虚涉伪,大为性宗之贼。故愚尝谓依傍教律,虽涉筌蹄,犹遵门户。揭示宗风,大启伪途。益滋迷谬,究指识归。不能不违众,痛伸其辩也。

四、天学三教释

若西儒之教,标其外廓,与儒大异小同。但究中局,全非一辙。

1、性教

天教以赋畀之良知、良能为性,教人类受衷。原有明德,不教而知趋避,上古之人皆有之。

2、书教

经典之训为书教,圣人迭与,天主启迪,命之垂训笔于书契,传后信今。此中古之事也。

3、恩教

晚近之世,真性已雕,缘染日甚,书契不能劝。圣人复作,其力有限。天主耶稣降生世间,亲行诸德,以为世表,并立赦过、宥罪之法,是为恩教。此汉哀帝元寿以后事也。

五、天教真而佛教伪

语绪甚长,粗述崖略。世风以渐而入于漓,主恩以渐而入于笃。是岂后人臆说哉?盖西国当洪荒之后,美瑟生世,即有此语。垂之古记,至今观之若左券焉。不可识造物主贵人之至意、生生之大德乎?释氏误其传而颠倒用之,犹猿猴之效人行事,故昔之淳风,今变为伪。西教恪守天主教法,故今之世风,远胜于昔。此得之西来诸公,先后传示。若出一口,不我欺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