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汗的统治
最初岁月
1229年当忽必烈的伯父窝阔台而不是他的父亲拖雷被选择为成吉思汗的继承人时,似乎忽必烈在蒙古历史上只能扮演次要的角色。几乎没有人能预见到他最终将成为蒙古帝国中最有权力的人物。
有此远见的人其中之一是忽必烈的能干非凡和聪明的母亲唆鲁和帖尼别吉。与几乎同一时代的阿基坦的埃莱诺一样(译者注:埃莱诺先后为法王路易七世和英王亨利二世的王后),唆鲁和帖尼养育了四个成为君王的儿子——蒙哥、忽必烈、旭烈兀和阿里不哥。两位母亲都献身于儿子们的前程,并且在自己的儿子们登上王位之前从不停止努力。唆鲁和帖尼的同代人把她看成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妇女之一。希伯来医生巴·希伯尔思(bar he-braeus)引用他的时代的一首诗把唆鲁和帖尼描述为“如果我发现女性中还有别的妇女像她,我会说女性远远超出男性”。[1] 如果没有她的政治手腕以及她对他们的培养,她的儿子们不会成功地取代窝阔台家族成为主要的蒙古皇室家族。
唆鲁和帖尼深深地影响她的儿子们。首先,她确保儿子们是有文化的,对于渴望统治一个伟大帝国的人来说,有文化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能力。此外,她以自己的表率作用教导他们一些基本的政治准则。例如,在中国北方的她的属地里,她既不剥削汉族臣民也不在这个地区进行抢掠。她意识到如果她鼓励而不是干预当地的农耕经济便会增加税收。她对宗教的宽容政策也给她的儿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尽管她本人是一个聂思脱里派基督教徒,她向佛寺、道观以及伊斯兰宗教学校(madrasa)捐助金钱以及其他具体的支持。[2] 她认为在自己的分地上对宗教的赞助会使她更容易进行统治。在对自己分地的管理中,唆鲁和帖尼吸收几位汉人幕僚设计出的管理汉人臣民的适当制度,这些政治制度在她的臣民中是有作用的。
1215年9月23日唆鲁和帖尼生下忽必烈,恰好在1215年成吉思汗占领北京。关于忽必烈的童年、教育和游历的史料是有限的。但是,这一点看来是清楚的,即对他的抚育由他的母亲承担,因为在忽必烈的童年和青年时代,他的父亲拖雷离家在中亚或中国征战。唆鲁和帖尼招募一位名叫脱罗■(tolochu)的畏兀儿人教忽必烈读写蒙古文。[3] 她确保通过她的汉人幕僚使忽必烈受到汉人方式的影响,但奇怪的是从未教他阅读汉语。她还为忽必烈争取到了第一个官职。她说服大伯窝阔台将邢州封给忽必烈管辖,邢州地处河北地区,在1236年拥有上万户的人口。以他的母亲为榜样,忽必烈通过鼓励农业以及宗教上的宽容政策寻求与他的汉族臣民保持良好关系。也像他的母亲,他在自己的周围笼络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幕僚,其中大部分是汉人。[4] 在他以后的事业中,他常和聂思脱里基督教徒、吐蕃佛教徒以及中亚穆斯林教徒磋商,而不把自己囿限于汉族幕僚之中。
忽必烈最早的谋士们是一群折衷主义者。海云和尚(1205—1257年)向他介绍佛教的戒律和习俗,并且安排忽必烈和刘秉忠(1216—1274年)见面,后来证明刘秉忠是忽必烈的最重要的大臣之一。赵璧(1220—1276年)向忽必烈讲演儒学。但是毫无疑问姚枢(1201—1278年)是对忽必烈影响最大的儒士幕僚,因为姚枢是一位“务实并多才多艺的且善于使自己的传统学识适用于新环境的儒士”。[5] 他的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对忽必烈和蒙古贵族有一定的吸引力。姚枢的建议总是隐含在蒙古人所能理解的逻辑之中。一些儒学谋士仅仅勉强地为忽必烈服务。赵復是这些不太合作的谋士中的一个,他只被忽必烈召见过一次。在他们的谈话中,忽必烈询问他如何征服南宋。赵復的回答是:“宋,吾父母国也,未有引他人以伐吾父母者。”[6]
尽管偶而会发生这种抵触,忽必烈还是建立了一个由顾问们组成的“幕府”。他可以在具体问题上征求他们的意见,也可以和他们讨论儒家道德学说。其他蒙古贵族都没有吸收这么多的儒士,帮助统治他自己在邢州的领地无须这么多的扈从。很清楚,忽必烈预见到自己在蒙古帝国中尤其在中国的更重要的作用。至于他的幕僚们则出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为他服务。有的是为了金钱或者为了豁免劳役及其他义务;有的希望在中国恢复统一和秩序,并且认为蒙古人具有统一中国北部和南部的最好机会。另一些为忽必烈工作的人是为了改善他们的众多百姓的现状并且试图促使蒙古人汉化。
但是,忽必烈并不把自己局限于作为幕僚和行政官员的儒士中。他的汉族臣僚不可能受到完全信任,而且他们也不能帮助忽必烈实现他的所有目标。例如,在军事方面,忽必烈依赖蒙古统帅的建议及辅佐。他把当前的和以后的军事行动都委托给蒙古人。他用畏兀儿人和突厥人作翻译、地方长官和文书主管。所以,1259年蒙哥去世时,忽必烈已经招募了代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职业的幕僚和官员。尽管他不是第一位从被征服的民族中寻找幕僚和助手的蒙古人——窝阔台和蒙哥在他以前已经这样做过——但他是惟一拥有如此多的志同道合的幕僚的蒙古人。
一位对忽必烈有影响力的顾问是他的妻子察必。尽管有关她的一生及事业细节的文献甚少,但足以揭示对于一位追求成为伟大帝国统治者的男人,察必是一位合适的伴侣。她劝告忽必烈防止蒙古家臣把他分地中的肥沃农田变成牧羊的牧场。她的理由是如果忽必烈鼓励这种转化,他不仅会破坏自然农耕经济,而且还会疏远他的汉族臣民。察必还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尤其热衷于吐蕃佛教。她生下的第一个儿子取名为朵儿赤(来自藏文的rdorje)。毫无疑问是她敦促忽必烈邀请像海云那样的僧侣来到他的领地并且和他们讨论深奥的佛教教理和教义。她对佛教的热情肯定促使他支持这种宗教。总之,忽必烈认真地考虑了察必的各种见解。
然而在他的兄长蒙哥于1251年就任汗位之前,包括他的妻子察必在内的这个杰出的谋士集团尚未使忽必烈崛起。忽必烈仍是一个朦胧的人物,这个时期的蒙古文、汉文或者波斯文史料中很少提及他。但是,随着他的兄长夺取权力,忽必烈开始担负重大责任,并在该时期的历史上得到更多的注意。他出来说服蒙哥为控制蒙古帝国向窝阔台家族进行挑战。随着他的哥哥在1251年获得成功,忽必烈加入到宫廷的内部决策圈中,蒙哥在争取汗位斗争中的对手们能得到相对宽大的处理,他起到一定作用。
蒙哥统治期间忽必烈的第一项重要任务是承担一次军事远征。蒙哥希望继续他的前任们的扩张政策,并命令他的弟弟旭烈兀把蒙古统治扩大到中东。而另一个兄弟忽必烈则受命率军对现今云南省内的大理王国远征。对中国西南这一地区的控制可为蒙古人提供进攻南宋王朝的另一个基地。1252年七月忽必烈接受蒙哥发动远征的命令,但是直到1253年九月他才向大理进军。[7] 大理战役的准备对他来讲特别重要,因为这是他的第一项重要任务。在36岁时他终于得到一次进攻极其重要的军事目标的机会。他不希望糟蹋掉这次可以证明自己是军事指挥家的机会。
1253年夏末忽必烈准备好完成蒙哥交给他的这项任务。他的军队从陕西出发向大理进军。在发动进攻之前,忽必烈派遣三位使者要求大理投降。大理国王段兴智以及在国王后面执掌实权的宰相高祥对此所做的回答是杀死了这三位使者。因此忽必烈向大理国发动三路进攻,他的军队打败敌人,迫使敌人退回到首都。汉文史料称赞姚枢阻止了不必要的杀戮。他劝说忽必烈命令部下制作一幅带有禁止杀戮字样的帛旗,使城内的居民确信如果投降,他们的生命可不受伤害。由于这种保证,大理选择了投降。忽必烈没有食言:居民没有受到伤害,他们的政府系统只有很少的改变,并且允许段氏家族和忽必烈指定的宣抚使分享权力。
忽必烈的第一次军事远征是凯旋而归,他实现了蒙哥的愿望。他的军队损失很小,并且他把蒙古的控制扩展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区——一个向中国南部发动进攻的基地和一条扩大与缅甸及印度贸易的通道。通过领导一次成功的战役忽必烈在蒙古人的眼中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一个人要在蒙古贵族中得到认可必须显示军事首领的才能,现在忽必烈表现了自己的气质,确保在蒙古同胞中提高自己的形象。
[1] [40]e.a.沃利斯·布治译:《叙利亚编年史》,第1卷,第398页。
[2] [38]波义耳译:《成吉思汗的继承者》,第199—200页。
[3] 关于脱罗■和其他畏兀儿人对蒙古人的影响,见[398]罗依果:《蒙古统治下的突厥人:13—14世纪突厥与蒙古关系初探》,第281—310页。
[4] 关于这些汉人幕僚,见[853]萧启庆:《忽必烈时代“潜邸旧侣”考》;[828]姚从吾:《忽必烈汗对于汉化态度的分析》。
[5] [54]陈学霖:《姚枢(1201—1278年)》,第45页。
[6] [653]《元史》,卷189,第4314页。
[7] 关于这次远征及其意义,见[653]《元史》,卷4,第59—60页;[839]夏光南:《元代云南史地丛考》,第107页;[659]杨慎:《南诏野史》,第184—186页;[354]多桑:《蒙古史》,第2卷,第310—3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