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清稗类钞

地理類 城寨附 道路附 橋梁附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全國環遊紀程

今欲環遊本國,周歷直隸、奉天、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山西、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陝西、甘肅、新疆、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二十二省及蒙古、西藏、青海等處,汽船汽車而外,所恃以為交通之具者,人與馬騾所致力之舟車是也。

自江蘇上海縣至安徽懷寧縣

吳淞【屬江蘇寶山縣。】汽船沿江蘇境【江蘇南北距四百里,東西距八百里,無高山峻嶺,而有揚子江橫貫其中。湖之大者曰洪澤、曰高郵、曰太湖。】之黃浦江而下,水流浩瀚,東北行三十里,至吳淞口,為光緒間所闢商埠,兩岸建礮臺,海口有燈塔,以便船舶夜行。【有鐵道通上海,並由蘇州而達江寧。】

崇明縣【屬江蘇太倉州。】既出吳淞口,有島橫扼揚子江【即長江。】入海之處曰崇明縣,蓋江水自上流挾沙至此,積滯而成也。長一百八十里,廣五十里,土宜植棉,島民約百萬。

江陰縣【屬江蘇常州府。】自吳淞入揚子江,由北口轉西北,經狼山,【屬江蘇通州。】以傍岸淤淺,下椗江心,行客至此,皆攜裝刺小艇以渡北岸之通州。其南岸為福山鎮,【屬江蘇常熟縣。】江面寬廣,沙灘深淺不定。少頃西行,至江陰縣稍停,江之南岸有礮臺,設兵駐守,蓋此為揚子江第一門戶也。江陰以西有圌山,江面至此頗隘,水流峻急。

丹徒縣【江蘇鎮江府府治。】自江陰西行,至丹徒下椗,裝卸客貨,約半日之久,地為通商巨埠,往來揚子江、運河間者必取道於此,故船舶雲集,貿易繁盛。租界臨江,土名銀山門,城東北有焦山,西南有金山。

江寧縣【江蘇江寧府府治,一稱南京。】越丹徒而南至江寧,江蘇省會也。商埠曰下關,在神策門外江岸,明太祖孝陵在朝陽門外。城中有秦淮河、莫愁湖、雨花臺諸勝。

蕪湖縣【屬安徽太平府。】自江寧泝江而上,過釆石磯,【屬安徽當塗縣。】壁立千仞,最擅形勢,蓋已入安徽境【安徽界江蘇之西,東西距七百餘里,南北距九百里。西南境多山,餘皆平衍。揚子江通其南,淮水貫其北,中有巢湖,水廣而淺。】矣。由此而西經東、西梁山,水受山束縛,江面驟窄,礮臺夾江而守。至蕪湖,地在揚子江南岸,形勢便利,為安徽最盛之商埠。

懷寧縣【安徽安慶府府治。】蕪湖西上至大通鎮,【屬安徽銅陵縣。】以客貨裝卸頗繁,亦椗泊焉。俄而西行至此,地當長江北岸,為安徽省會,江水三面環城,西有眾山高聳,地勢雄壯。

鄱陽湖【屬江西。】自懷寧泝江西行,入江西境。【江西東西距八百里,南北距千里,三面環山,惟省北地勢開展,控引江湖,土質肥腴,近湖之區尤勝。西境萍鄉縣有煤礦,且有鐵道二百餘里西通湖南醴陵,以資轉運。東北景德鎮瓷業之隆,甲於世界。】過馬當山,遙望小孤山,高峯獨聳,峭立江心,上有小姑廟,巍樓傑閣,下臨無地,江流湍急,其西即湖口【內湖外江。】鎮。江水衝擊,聲如洪鐘者,石鐘山也。

自江西湖口鎮至南昌縣

自湖口鎮改乘小汽船南行,入鄱陽湖。湖長二百七十里,廣六十餘里,我國大湖當以此為第二。

南昌縣【江西南昌府府治。】星子縣【江西南康府府治。】既至鄱陽湖,見有漁舟無數,知漁利甚溥也。過星子,則見廬山聳峙於前,山有白鹿洞。【宋儒朱子講學之地。】南行至吳城鎮,【屬江西都昌縣。】小泊,鎮當贛江入湖之處,至此而舟入江矣。冬令水淺,汽船不易駛。由此而南,至南昌,江西省會也。南昌以南為贛江,水益淺,多灘,禾田兩岸相望,時見古塔。

自江西湖口鎮至湖北夏口廳

九江縣【江西九江府府治。】南昌之遊畢,返湖口,復乘汽船上駛。江流迅疾,五十里至九江,地居揚子江上下遊之中央,商務繁盛。租界在城西江干一帶,遙望廬山環亙,約數百里,西人率於山上避暑。

黃岡縣【湖北黃州府府治。】自德化西駛入湖北境,【湖北居揚子江西遊,為中原要地,東西距千二百里,南北距八百里,東西北多山,南路平坦。江、漢交流,湖陂相屬,故水陸運輸最為利便。土質腴美,農業最豐,西境岡嶺縱橫,礦產尤盛,大冶之鐵、夏口之煤皆已開採。】至武穴小泊。過富池口,南北岸萬山拱合,上流為田家鎮,形勢險要,自此而蘄州、【湖北黃州府蘄州州治。】黃石港、黃岡皆泊舟片時。黃岡城西北之赤壁山,屹立江濱,石壁皆赤色。【東有宋蘇軾故居。】

夏口廳【屬湖北漢陽府。】舟過黃岡西北行,江流曲折,至夏口泊焉。地當揚子江北漢水東,為京漢鐵道中樞,列肆之長約十里,水陸交便,貿易至盛,英、法、俄、德、日皆有租界。汽船至此,將仍沂江而下,以還上海。

自湖北夏口廳至武昌縣

武昌【湖北武昌府府治。】自夏口西渡漢水至漢陽,【湖北漢陽府府治。】其地有專製鐵板鐵軌之鐵政局。南渡揚子江,為武昌,湖北之省會也,面江而負山。漢陽門上有黃鶴樓,燬於火矣。

岳陽縣【湖南岳州府府治。】自武昌復至夏口,改乘淺水汽船,西南溯江而上,過陸溪口【三國時,周瑜攻曹操之地,亦稱赤壁。】南入荊河口,洞庭湖、揚子江會合處也。入湖南境,【湖南當洞庭湖之南,東西距九百里,南北距千里,全境多山嶺,其尤著者曰衡山,五嶽中之南嶽也。

省北近湖之處多平原,水之大者曰湘、沅、資、澧,湘最巨。地質腴厚,產米、麻、煙、棉、茶、紙、木材,礦產尤多煤。南境瑤、苗雜處。近自漢口敷設鐵道縱貫本省之地,達於廣東省城。】至岳陽。地為湘省門戶,租界在城北十五里,全省貨物出入,皆由此。城有岳陽樓,俯視洞庭,夙推名勝。

洞庭湖長沙縣【湖南長沙府府治。】洞庭湖在湖南省東北,周九百餘里,為五湖冠,多沙洲島嶼,君山尤大,近湖多沮洳之地。沿湖東岸行,入湘江,上溯,過湘陰縣,【屬湖南長沙府。】附近有汨羅水。【楚屈原懷石自沈於此。】南行至長沙,湖南之省會也。據湘江東岸,民物殷阜,後闢為商埠。

自湖南岳陽縣至湖北宜昌縣

沙市【屬湖北。】宜昌縣【湖北宜昌府府治。】由長沙折回岳陽,復乘淺水汽船溯江上行,西北至沙市,貿易繁盛,俗稱小漢口,租界在鎮之西。自此而上,江中時有沙礁,舟人駕駛惟謹。至宜昌,泊焉,汽船之航路止於此。再上,則江水湍急,數里一灘,改賃民船,乃可上達。楚蜀客貨之轉運,必於宜昌上下,故為巨埠。

自湖北宜昌縣至四川成都縣

三峽自宜昌賃民船入川,溯江上行,兩岸石山壁立,煙霧繚繞,非亭午夜分,不見日月。前望眾山,迴環若甕,舟行至近稍一轉折,則豁然又開一境。過西陵峽、黃牛峽、巫峽,崖瀑飛流,破石堆聚,與風水相激,舟行偶不慎,則撞石粉碎。上行俱賴縴夫拖纜,至極險之灘,客必登岸步行,待舟過灘畢,始復登舟。

奉節縣【四川夔州府府治。】過三峽至巫山,入四川境。【四川東西距二千餘里,南北距千餘里,地多山,雪山及北嶺之脈周於四境。揚子江流其南,省中鴉礱江、岷江、嘉陵江、烏江諸大川並匯焉。西南境有鹽井、火井。】西有瞿唐峽,兩崖對峙,中貫一江,急水迴復。再上有灧澦堆,大石高十丈餘,突出江心,以水之漲落為隱見,故舟行頗危。至奉節,江山高闊,地勢較平。【有諸葛武侯廟、杜甫宅諸古蹟,城外沙渚有武侯八陣圖遺址。】自奉節而西,江流沸湧,又多石灘,然猶不若巫山、瞿峽之奇險也。舟至是,可泊萬縣城下。

萬縣【屬四川夔州府。】地處衝要,商務繁盛,自此西上,灘險如前時。過忠州,【四川忠州直隸州,州治有陸贄、白居易遺蹟。】西南為酆都縣,【屬四川忠州。】以境有豐水、平都山得名。【小說家附會鬼山陰洞地獄閻王之說,可笑。】至巴縣,泊焉。宜昌、巴縣之間,大灘二十一,小灘六十三,水勢湍急,間有一二淺水汽船,輒多阻滯。

巴縣【四川重慶府府治。】川東商埠也。地當嘉陵江、大江交會之處,而據其要道,三面臨水,城就峭壁為之,依山之起伏為高下,城中商肆民居鱗次櫛比。

宜賓縣【四川敘州府府治。】大江自奉節溯江上駛,過七門灘,大石橫江,其數七,望之如門。至瀘州,【四川瀘州直隸州州治。】改賃輕舟,則以自此而上江流益狹,牽挽愈難也。西行至宜賓,泊焉。地當岷江、大江之匯,控扼通衢,蓋自出江蘇寶山之吳淞口,行四十餘日入大江【大江發源青海,初名木里烏蘇江,旋東南流改名金沙江,以水雜金沙也。又曲折東北流,會鴉礱江、岷江、嘉陵、漢水諸川,經雲南、四川、江西、安徽、江蘇諸省而入於海。】至此乃止焉。

樂山縣【四川嘉定府府治。】成都縣【四川成都府府治。】自宜賓北泝岷江至奉節,沿岸多鹽場火井。峨眉縣【屬四川嘉定府。】境有峨眉山,為著名勝境。北過眉州,【四川眉州直隸州州治。】復北行,江山平遠,風景如畫。至成都,【三國時蜀漢建都於此,有漢司馬相如、諸葛武侯故居,城外有薛濤井,水可造紙。】土潤而腴,民殷物阜,乃四川之省會也。

自四川成都縣至西藏

鐵索橋居成都,定乘輿入藏之計畫,雇馱馬,延譯人。既定,遂遵陸西南行,經邛郲九折坂二十四盤而飛越,嶺聳峭盤折,勢如螺旋。渡瀘水,須步行過鐵索橋。橋以巨鐵索九條繃於兩岸,長三十餘丈,上鋪木板,廣九尺餘。俯視洪流,令人目眴足弱,河西百餘里,即康定縣也。

康定縣【四川康定府府治。相傳漢諸葛亮征蠻時,曾遣將造箭於此,故一稱打箭爐。】此為由川入藏之孔道,四園皆山,形勢險峻。中有廢澗,敞若平地,有土城。番人聚族而居,多疊石為碉樓,有大寺,喇嘛數千。內地人頗有往貿易者,川茶藏產,輒以此為交易之所。

裏化廳【一稱裏塘。】巴安縣【四川巴安府府治。】由康定西行,渡鴉礱江,江窄流急,岸有戍兵,行客皆以皮船【以牛皮縫製,僅載一人一舟子。】運渡。有大雪山,積雪常年不化。至裏化,小住,所遇皆食肉衣皮之番人,惟土司衣冠尚遵國制。裏化西行五百餘里,至巴安,風土人情與裏化相似。

昌都縣【四川昌都府府治,一稱察木多。】自巴安西行,渡金沙江,轉西北,入西藏境,【西藏東西距五千里,南北距二千里,南境即喜馬拉雅山,為世界第一高嶺,西北有葱嶺山,有崐崙山,皆高峻而有瀑布。故江河甚多,雅魯藏布江最巨,自西而東貫全藏之境,東南流折入印度界。怒江、瀾滄江皆發源於此。】則見山巔終年積雪,冬夏皆奇寒。沿途多劫賊,土人稱曰夾壩,商旅皆結隊行,執兵自衞。行一千五百里,始抵昌都,為前藏門戶。有土城,番民築碉以居,毗連約數里,坡下建營壘,列市肆,頗有都會氣象。

嘉黎縣【四川嘉黎府府治,一稱拉里。】自昌都而西渡瀾滄江,旋經瓦合大雪山,五峯緜亙,天雪相連。復渡怒江上流,踰朔馬拉山、魯貢拉大雪山,其險峻視瓦合大雪山尤甚。至嘉黎,則已距昌都一千五百里。其地為藏之咽喉,有營寨,地苦寒,積雪多陰晦。

拉薩自嘉黎西南行,經高山數重,既過鹿馬嶺,則地勢平坦,路旁有溫泉,自平地石罅中出,氣蒸而沸,濺沫,色如硫黃。經墨竹工卡,有水西流,即藏河也。至察里,【俗傳釋玄奘西行自此至印度。】風景和煦,山川平曠,多逆旅,皮船可徑渡。由此西行,接近拉薩,已抵中藏地矣。拉薩為西藏都會,【設駐藏大臣於此。】東西約七八里,南北約三四里,居民五萬,率為喇嘛。主教者為俗稱活佛之達賴喇嘛,兼握政權,居布達拉大寺,寺在高阜之上,環門砌石為牆,佛座最深密,羣僧侍焉。

甘孜州自拉薩西行,路平地沃,乘木舟以渡雅魯藏布江。南為厄木多克池,中有大島,僧寺壯麗。西南行,至甘孜。又南行十餘日,至亞東,其地為藏南要隘,南距英屬印度界僅二百四十餘里。附近有營汛駐守,築邊牆,曰鎮西關。【光緒二十年開為商埠。】遊畢,仍還甘孜。

日喀則甘孜西北行二百餘里,至日喀則,即後藏也。左有當多汛,右有朋錯嶺,皆天然要隘。有大寺曰札什倫布,倚山面江,垣宇壯盛,班禪喇嘛居之。其遠近瞻禮受法傳戒者,與前藏布達拉寺相等,惟所屬喇嘛較少。又由日喀則城西南行,曲折二千餘里,至聶拉木,為西藏南疆要隘,有道通尼泊爾都城,商賈多由之而入印度。

西藏之遊既竣,乃循舊路,沿揚子江而下,仍至漢口。

自湖北夏口廳至京師

至是而定北遊京師之計畫,易汽船而為汽車焉。乃自夏口啟程,乘京漢鐵道汽車至灄口,陂塘相屬,地勢窪下。北經孝感縣,【屬湖北漢陽府。】出武勝關,峻嶺重岡,山脈雄厚。車行至此,穴山而過,約十餘里,北入河南境。【河南古稱中原,東西南北相距各約千里,地勢西北多山,東南平衍。黃河橫貫北部,洛河入之。東南有沙河、汝河,皆入於淮。近省之地當黃河下流,屢有衝決,民多苦之。】至信陽州,【屬河南汝寧府。】過遂平、西平二縣,【均屬河南汝寧府。】郾城縣【屬河南許州。】而抵許州。【河南許州直隸州州治。】地益平曠,與南方風土迥異。北至新鄭縣,【屬河南開封府。】其西為登封縣,【屬河南河南府。】境有嵩山,五嶽之中嶽也。高六千尺,周百二十里,三峯最高,中有峻極,東曰太寶,西曰少室。

開封縣【河南開封府府治。】自新鄭北至鄭縣,【河南鄭州直隸州州治。】開封在其東,河南省會也。地近黃河,屢遭水患。城西二十餘里,為宋故都,【有宋宮及艮嶽故址,並唐時猶太教所建教堂遺蹟。】城南有朱仙鎮,為四大鎮【湖北之漢口、廣東之佛山、江西之景德及朱仙為四大鎮。】之一,舊時貿易甚盛。

黃河鄭州北行四十里,至榮澤縣,【屬河南鄭州。】地濱黃河。黃河發源青海,與長江之源僅隔一山脈,東北流過甘肅省,出長城外,作弧背形,復入長城。南流經山西、陝西之間,至潼關,水勢寖盛。折而東向,橫經河南、直隸、山東三省而入於海。河流挾沙,遷徙不定,每一汎至,氾濫數百里,輒成巨災。

汲縣【河南衞輝府府治。】黃河有鐵橋,上鋪軌道,以通汽車,長數百丈,鐵柱深入沙中。渡河行數十里,入汲縣界。旋見城郭壯麗,有衞河環其北,太行山【在河南省西北境,緜亙數千里,山東省在其東,山西省在其西。】峙其西。出城,渡衞河,【有比干墓。】過淇縣,【屬河南衞輝府,有殷三仁故里。】至宜溝驛。【有周子貢故里。】

安陽縣【河南彰德府府治。】自宜溝驛北行,經湯陰縣,【屬河南彰德府,有宋岳飛故里,祠中樹枝皆南向。】北至安陽。【曹魏曾都於此。】城之西南有山,產白石。由東北之臨漳【屬河南衞輝府,有漢曹操銅雀臺故址。】而北渡漳河,入直隸境。【自元代建都,後明成祖由南京遷都於直隸之順天,後因之。南北距六千餘里,東西距千餘里,背山臨海。運河北流至天津,匯九河之水入於海。自北而西羣山重疊,有古北口、獨石口、張家口,外制蒙古,屹然天府。其南湖泊至多,有魚米之利,惟北境高寒,冬令多墐戶以居。】高阜纍纍,遙望之有七十二,或曰此曹操疑塚也。北行至磁州。

磁州【屬直隸廣平府。】正定縣【直隸正定府府治。】磁州盛產煤,多陶戶,其地山明水秀,略似江南。由此北行,過邯鄲縣,【屬直隸廣平府,古趙國所都。】經沙河縣,【屬直隸順德府。】四望平沙,或積成邱阜。北由邢臺縣【直隸順德府府治。】而至正定,自正定以西,別築鐵路達山西之陽曲縣,【山西太原府府治。】長五百里。

清苑縣【直隸保定府府治。】自正定北行,過定州,【直隸州州治。】其西山嶺蟠曲,為北嶽恆山之支脈。北至清苑,直隸之省會也,商賈雲集。自京而西至晉、秦、隴、蜀諸省,皆由此。

涿州【屬順天府。】出清苑北行,渡易水,道左有碑,記燕太子丹送荊軻入秦事。北至涿州,【蜀漢昭烈帝及其將張飛故里。】出城渡永濟橋,橋跨拒馬河,長可里許。北過良鄉縣,【屬順天府。】經蘆溝橋,其下即桑乾河,橋左別建鐵橋,汽車行其上直達京師,穿西便門城缺處,至正陽門西車站止焉。蓋京漢鐵路,南起漢口,計程二千八百里,至此而盡。

京師京師在直隸省,別之曰順天。居白河之西,分內外二城,外城七門,周三十八里,內城九門,在外城之北,周四十里,皇室在焉。國子監在城東北隅,中貯石刻經文及周時石鼓。城東南有觀象臺,高十丈,儀器皆備,又有各國使館。內城之中曰皇城,周三千六百餘丈,皇城之中曰紫禁城。西華門之西通皇城南北曰西苑,中分南北中三海。神武門北有景山,煤石所成,頗高峻,其上有亭臺。

自京師至山西陽曲縣

當發軔之始,附乘京漢鐵路汽車,南至正定,小住。旋易正太汽車西行,渡滹沱河,有漢光武帝麥飯亭,河流迅疾,深淺不常。過獲鹿縣【屬直隸正定府。】而西,山徑迴復,地勢險峻。過井陘縣,【屬直隸正定府。】縣北有山曰井陘,亦太行山脈,其山四面高平,中下如井。

陽曲縣井陘以西,為山西境。【山西北跨長城,東界直隸,南接河南,西鄰陝西,東西約距六百里,南北約距千餘里。近北地高山多而少雨,西南俱以汾河為界,中有汾河為本省巨浸,濱河之地平坦腴沃。】西過壽陽縣,【屬山西平定州。】至榆次縣,【屬山西太原府。】北五十里即陽曲,山西之省會也。西臨汾河,為往來秦、隴、蜀、藏之通道。

自山西陽曲縣至新疆和闐縣

臨汾縣【屬山西平陽府。】自陽曲西南行,傍汾水東岸,經徐溝縣、祁縣、【均屬山西太原府。】平遙縣【屬山西汾州府。】而至介休縣,【屬山西汾州府。】南有緜山。【晉介之推隱此。】沿汾水而南,至靈石縣,【屬山西霍州。】有古石,高六七尺,非鐵非石,叩之有聲。西南至臨汾縣。

潼關華山越臨汾西南行,至侯馬,渡澮河,抵聞喜縣。【屬山西絳州。】西南經永濟縣,【山西蒲州府府治。】復沿汾水東岸,南渡黃河,入陝西境。【陝西古稱關中,東西距七百餘里,南北距千三百里,唐以前歷代帝王多建都於此。地勢南北皆山,中央平坦,秦嶺橫亙其中,渭水流其北,漢水流其南,黃河自長城外南流而為省之東界,渭水入焉。渭水流域東距黃河,南界秦嶺,北繞長城,萬山中有險仄之徑可四達,故為西北扼要之區。】兩山夾流,黃河自北來,至此折而向東,所謂河千里而一曲也。至潼關,倚山據河,乃為天險。西至華陰縣,【屬陝西潼州府。】其南有華山,即西嶽也。洞壑峯巒,為五嶽之冠,最著者為蓮華峯,峯勢相連,視泰華差小,故名少華。

長安縣【陝西西安府府治。】自華陰西行,過華州、【屬陝西同州府。】渭南縣【屬陝西西安府。】至臨潼縣,【屬陝西西安府。】有溫泉,出驪山下,即古華清池也。復西行五十里,抵長安,北環渭水,南屏終南,頗占形勝。城周四十里,濠廣八丈,【本金、元舊址,明永樂時增修之。】由東門入,見東北隅尚有小城周九里,【明秦王藩城。】向西轉南,則唐故宮之遺址,猶有存者。

咸陽縣【屬陝西西安府。】平涼縣【甘肅平涼府府治。】自西安西行,渡渭水,北至咸陽。西北行至邠州,【陝西邠州直隸州州治。】有大佛寺,穴山為屋,有石像。循涇水西北行,入甘肅境,【甘肅居本部之西北隅,東西距三千六百餘里,南北距二千四百里。氣候甚寒,四月猶或飛雪。地多山嶺沙磧,惟沿黃河兩岸土壤腴美。黃河之外,有渭河、洮河,水急不便行舟。】至涇州。【甘肅涇州直隸州州治。】居秦、隴東西之衝,眾山環峙,涇、汭分流,一咽喉要塞也。西北至平涼,西城有崆峒山。

皋蘭縣【甘肅蘭州府府治。】出平涼而西,踰六盤山,沿途土人多穴處者。西抵皋蘭,為甘肅省會,居黃河南,為通西域之咽喉。皋蘭山環城而峙於南,人民漢、回雜處,富庶甲西部。

西寧縣【甘肅西寧府府治。】出皋蘭城西行,過黃河浮橋,以船為之。又西行,經碾伯縣,【屬甘肅西寧府。】有四望山,道險狹,【漢趙充國略定西羌,以此為形勝之地。】西至西寧。萬山迴合,近接青海,漢、番土產之互市在此。自此而西,踰日月山,即入青海境。【青海古為西羌,有湖曰庫庫淖爾,大如海,故名。東西距二千里,南北距千里。地勢甚高,東有祁連、西傾諸山,山巔恆積雪,巴顏哈喇山麓高出,其東之鄂陵、札陵二湖約三百里,有噶達素老峯者,上有池水噴出,作金色,黃河之源也。其西犂石山,則揚子江之源也。地氣沍寒,人民以蒙古族為多。】

張掖縣【甘肅甘州府府治。】自青海復至西寧,東北行,經大通縣,【屬甘肅西寧府。】北至永昌。【屬甘肅涼州府。】西北行,至張掖。西南有祁連山,產木,水草亦美。西行四百里,經肅州,【甘肅肅州直隸州州治。】又西北七十里,至嘉峪關,為萬里長城極西之端。

哈密廳【新疆哈密直隸廳廳治。】出嘉峪關,道左有天下雄關碑。更西行,沙磧浩浩,已入大戈壁。其地崇岡疊阜,高澗深溝,有九溝十八阪之目。經安西州,【甘肅安西直隸州州治。】西北行山磧中,旬日不見草木,水鹵不可飲,必攜食水自隨。至哈密,始入新疆境,【新疆為我國極西屏蔽,本西域回部,官軍征而有之,光緒壬午置行省。東西距七千里,南北距三千里。地勢高峻,大山東西橫亙,分為南北兩路,南路半屬戈壁,間有沃壤,北路土脈較腴。川之大者,北有伊犂河,南有塔里木河。民族龐雜,除漢族外,有駐防之滿洲及蒙古、纏回各族。纏回以布纏頭,與內地普通裝飾之回人異。又有哈薩克、額魯特、準噶爾等人。而戶口蕃廣必推纏回,故稱之曰回疆。】為新疆之門戶,城小而固,有大渠一道引而注之,產瓜極甘美,附近有回城,回人居之。

吐魯番廳【甘肅吐魯番直隸廳廳治。】自哈密循南路而西,折而北行兩山中,以避風戈壁【風戈壁者在山之南,緜亙數千里,春夏多怪風。】之險,經鄯善縣,【屬新疆吐魯番廳,一稱闢展。】亦都會也,西至吐魯番。再西南行,至托克遜,自此而西,用紅錢。西行至焉耆府。【一稱喀喇沙爾,與吐魯番皆有戍兵。】

阿克蘇縣【新疆溫宿府府治。】自焉耆西行,渡海都河,復西行,達庫車州,【新疆庫車直隸州州治。】經拜城縣,【屬新疆溫宿府。】至阿克蘇。峭岸如削,其上平衍,回城依其麓,縣城在其西。

莎車縣【新疆莎車府府治,一稱葉爾羌。】阿克蘇以西,尤荒僻,無廛肆。西南渡葱嶺大河,抵巴楚州,【屬新疆疏勒府。】復西南行,至莎車。為南路大城之一,周十餘里,城內東南隅有古塔,周約十二三丈,中有盤道,至頂三十餘丈,有市,長約十里。罪人之流戍新疆者,多居此城。

疏勒縣【新疆疏勒府府治,一稱喀什噶爾。】自莎車西北行,經英吉沙爾廳,【新疆英吉沙爾直隸廳廳治。】有界牆,回民居南,戍兵居北。西北至疏勒,為回疆最西大城,城新舊各一,回民居舊城,新城在其西北,戍兵居之。其地為西域要津,是以村落繁密,貿易興盛。

和闐州【新疆和闐直隸州州治。】自疏勒返莎車,東南行約六百里至和闐城。居崐崙山北麓,有和闐河、克里雅河之灌溉。自和闐南行,可達西藏,惟山路險惡,瘴癘逼人,故行旅絕少。

自新疆阿克蘇縣至京師

南路之行既竣,折回阿克蘇,策馬北行,踰木蘇爾嶺。嶺長百里,堅冰巨石互結而成,間有裂痕,其下無底,登涉必以冰梯,冬夏積雪,無鳥獸草木,徧山惟見馬骨。

綏定縣【新疆伊犂府府治,一稱惠遠城。】既踰冰嶺,復經數山,渡伊犂河,即至綏定。其地山渠交錯,土膏沃衍。自綏定東行,為天山北路,東經精河廳,【新疆精河直隸廳廳治。】形勢險要,多鹻地。又東經烏蘇廳,【新疆庫爾喀喇烏蘇直隸廳廳治。】水土清腴,東行至綏定縣。城鄉富庶,流水繞村,風景一如內地。

迪化縣【新疆迪化府府治,一稱烏魯木齊。】自綏定東南行,經昌吉縣,【屬新疆迪化府。】至迪化,新疆省會也,商業甚盛,富庶甲關外。城西有沙岡,城東南有博克達山,山極高,冰雪積歲不消。

自迪化東北行,至古城,亦繁盛,有要路可通蒙古。自此東行,經奇臺縣,【屬新疆迪化府。】地絕戈壁,居天山之陰,上無飛鳥,下無青草,所謂窮八站也。

鎮西廳【新疆鎮西直隸廳廳治,一稱巴里坤。】過窮八站東抵鎮西,亦在天山之陰。城西北有巴里坤湖,【古名蒲類海,後漢竇固追擊呼延王至此。】源出天山北麓,西北流匯為巨浸,天山以北之水泉,此為最大,繞湖多良田,亦宜畜牧。城東別有城,舊為滿洲兵所居。南通哈密,北有要道可達蒙古。

科布多【科布多辦事大臣所轄者,為杜爾伯特四旗,輝輝特二旗,明阿特、札哈沁各一旗,阿爾泰山辦事大臣所轄者,為新和碩特、新土爾扈特各一旗,阿爾泰烏粱海七旗。】烏里雅蘇臺【在外蒙古三音諾顏部之西。】自鎮西北行,入蒙古境,【蒙古北接俄屬西伯利亞,為大高原,東西距五千三百里,南北距二千七百里。大沙漠曰戈壁,西入新疆,水草俱絕,漠南曰內蒙古,漠北曰外蒙古。】經札薩克圖【在外蒙古。】西部,踰巴彥達爾克嶺,西北行抵科布多城,【科布多全部之首邑。】與其北烏梁海部之地,並多湖泊。東行千三百里,抵烏里雅蘇臺,西北杭愛山,【相傳即古燕然山,漢竇憲勒石紀功之處。】高大際天,東接興安、肯特諸山脈,附近川流多發源於此。

庫倫【外蒙古土謝圖部之東北。】買買城自烏里雅蘇臺東行,至薩伊爾烏蘇,折向北行,至庫倫。據土拉河之濱,土人多為喇嘛,活佛即居此。地當俄國商路,直北有買賣城,與俄境恰克圖僅隔一柵。

張家口【直隸張家口廳治,一稱張家口。】居庸關自庫倫東南行,經車臣汗部【在外蒙古。】之西,行戈壁中,而抵四子部落。【在內蒙古烏蘭察布盟。】復東南行,入直隸境,至張家口,是為北入蒙古西至山西之要道。東南行六十里,抵宣化,【直隸宣化府府治。】地近邊牆,為直北孔道。東南行,經土木堡、榆林堡,抵居庸關,巨石危崖,交聳互峙,中有溝澗,夏秋漲而冬枯。自此東南行,經昌平州,【屬順天府。】還至京師。

自京師至東三省仍還京師

天津縣【直隸天津府府治。】自京師乘汽車,循京漢鐵路西南行,踰南苑而東,過黃村、楊村,【均屬順天。】有大鐵橋長里許,沿白河東岸南抵天津。地為白河、運河會合之處,距海尤近,有各國租界。

塘沽開平【均屬直隸。】自天津沿白河東行,為京奉鐵路線,其地盛產鹽。抵塘沽,【汽船進口,當水淺時輒於塘沽下椗。】其外即大沽口,形勢扼要,為京津咽喉,口門向有堅固礮臺,經光緒庚子拳亂而毀平。自塘沽折而東北行,所經者為蘆臺、唐山、【均屬直隸,唐山有大煤礦。】開平、山海關、【在直隸臨榆縣東,一名榆關。】秦皇島等處。自開平東北行,經灤州、【屬直隸永平府。】昌黎縣,【屬直隸永平府。】抵山海關,為長城極東之始。其地亂山高峻,逼臨海岸,關東北路甚狹,誠要隘也。其南曰秦皇島,突出海中,冬不凍,便於泊舟,故亦開為商埠。

錦縣【奉天錦州府府治。】營口廳【奉天營口直隸廳廳治。】出山海關,循京奉鐵路入奉天境。【奉天南北、東西相距各千里,長白山峙其東,醫巫閭橫其西,其巨川則西有遼河,流域之長直貫全境,東有鴨綠江,與日本之屬地朝鮮畫江而守,南部瀕海之地尤多佳港,嚴冬不冰。】東北經寧遠縣【屬奉天錦州府。】而至錦縣,地臨遼東灣,商業頗盛。鐵路自此向東,隨遼東灣之勢,曲折而南,抵營口,地當遼河入海之左岸,汽船可溯遼河而上駛也。

大連灣旅順【兩地向為俄人租借,俄敗於日,日據之。】自營口東南行,至大石橋,附南滿洲鐵道,【為日本所有。】車至蓋平縣,【屬奉天奉天府。】大野無際,迤西為遼東半島,沿途皆日俄戰爭遺跡。南過熊岳城,有古時烽火臺。至金州廳,【屬奉天奉天府。】其南即大連灣,金州西南為旅順口,外有黃金、饅頭諸山之險,內港廣闊,可泊大隊軍艦。我國原有礮臺船隖,俄人既租,益運礮築臺,天險人為,俱臻其極,故光緒甲辰日俄之役,日軍猛攻數月,始能克之。

遼陽州【屬奉天奉天府,遼京也。】瀋陽縣【奉天奉天府府治,舊為陪京。】自旅順復返蓋平,北至海城縣,【屬奉天奉天府。】商務繁盛。再北,道旁有溫泉二,過鞍山堡,【日俄苦戰之地。】北至遼陽,當太子河南,為至營口、旅順、朝鮮之要道。東北至瀋陽,奉天省會也。東北有天柱諸山,嵯峨拱峙,而又西帶遼河,北距渾河焉。

鐵嶺縣開原縣【均屬奉天奉天府。】出瀋陽北門,則西北隆業山遠望可辨,渡溪越邱而過懿路驛。【有古城址。】北至鐵嶺,為奉天北路咽喉,自昔遼河水運,皆以其地為北端。再北則為開原城,商業亦盛,西南隅有塔,作八角形,角置佛像高十五丈。【相傳為唐代所建。】開原北通昌圖縣,【奉天昌圖府府治。】中隔威遠堡門。

長春縣【吉林長春府府治,一稱寬城子。】吉林縣【吉林吉林府府治,一稱船廠。】出開原東北行,泝開原河,經葉赫站,北渡葉爾蘇河,遼河之源也,北入吉林省境。【吉林古為滿洲地,南北距千餘里,東西距約倍之。山嶺蟠結,大者為長白山,東自寧古塔西至奉天,諸山皆發脈於此山,巔有潭為鴨綠、混同、圖們三江之源。混同上游曰松花江,自長白山北流,會嫩江、黑龍等江入海。他若圖們之入朝鮮,鴨綠之趨奉天,皆尤著者。】由吉林省會而至長春,其地為伊通河左岸,西北直接內蒙古草地,市肆繁盛。東至吉林,則在松花江左岸,遙望長白山支峯,約略可見。

琿春廳【屬吉林寧安府。】由吉林東行,出入山中,經諸窩集,【俗呼森林為窩集。】則落葉積數尺,礙行路,泉水為之阻滯,至鄂赫穆站,地始平坦。南經敦化縣,【屬吉林寧安府。】東南行,涉川越嶺,即至圖們江岸,與日屬朝鮮夾江相望。至琿春,則我國與俄接界之要地也。

寧安縣【吉林寧安府府治,一稱寧古塔。】依蘭縣【吉林依蘭府府治,一稱三姓。】自琿春北行,多山谷,越老松嶺,長數十里,北至寧安,其地在瑚爾哈河左岸。自此北行,越東清鐵道,沿瑚爾哈河左岸,道路俱鏟削峻嶺而成,經八站二十餘柵,至依蘭,則其地實臨松花江。

濱江廳【屬吉林雙城府,一稱哈爾濱。】呼蘭縣【黑龍江呼蘭府府治。】龍江縣【黑龍江龍江府府治,一稱齊齊哈爾。】自依蘭而西行,過賓縣【吉林賓州府府治。】以至阿城縣,【屬吉林賓州府,一稱阿勒楚喀城,南有金黃龍府遺蹟。】為西北都會,東清鐵道經之。復乘汽車北行,抵濱江,地為東三省鐵道中樞,故日見繁盛。北渡松花江,入黑龍江省境。【黑龍江東西距三千一百里,南北距千二百里,與俄屬地接壤。興安嶺自西北入境,直貫本省全部而入蒙古。川之大者曰黑龍江,源出喀爾喀,匯集眾流東入混同江。又有嫩江,源出伊勒古爾山,南流會諸小水入松花江。省城東北有嫩江縣,即墨爾根城,為嫩江上流要埠。東北隅有愛琿廳,據黑龍江南岸,與俄境劃江為界。漠河有大金礦,產金至盛。】經呼蘭南,【有金時五國城,宋徽、欽二宗被羈於此。】附近皆沃壤,西北經蒙古界而至龍江,為黑龍江省會,當嫩江左岸,分內外二城。

扶餘縣【吉林新城府府治,一稱伯都訥。】自龍江沿嫩江南下,經蒙古草地,見東清鐵路自西北來,直達濱江。沿嫩江一帶,漁戶弋人頗多,江中有小汽船行駛。過三河口,江流浩瀚,復入吉林省境。至新城,城濱松花江岸,商舶麕集,素稱要地。東南行至陶賴洲,復附汽車,渡松花江,至農安縣,【屬吉林長春府。】西門外有高塔矗立。南行,復至長春。

法庫門【屬奉天。】新民縣【奉天新民府府治。】承德縣【直隸承德府府治,一稱熱河。】自長春舍舊路,循邊牆之西以行,入奉天省境,經懷德、奉化二縣,【均屬奉天昌圖府。】至昌圖縣。其南通江口,為遼河上游要埠。南行穿法庫門,為滿洲陸路貿易要道。西南沿遼河行,至新民,街市繁盛。自蒙古運進馬匹甚多,欲至瀋陽,則尚有約二小時汽車之行程焉。西南行經鎮安縣、【屬奉天新民府。】廣寧縣、【屬奉天錦州府。】義州,【屬奉天錦州府。】踰九台門,復入直隸境,至朝陽縣,【直隸朝陽府府治。】又西至承德。自此西行,經灤平縣,【屬直隸承德府。】入古北口,西南行,經密雲縣,【屬順天府。】返京師。

自京師南航運河至浙江鄞縣

通州【屬順天府。】滄州【屬直隸天津府。】出京師朝陽門,登舟,所過閘壩甚多,東至通州,水陸之衝要也。順流南下,至河西務,為京津水陸之咽喉。南過丁字沽,至天津。自此西南行,泝運河,逆流而上,過楊柳青,津南沃壤也。至靜海縣,【屬直隸天津府。】南有太公釣臺。過青縣,【屬直隸天津府。】南至滄州,又南過南皮縣、【屬直隸天津府。】東光縣,【屬直隸河間府。】入山東省境。【山東古為齊魯地,東西距千二百里,南北距七百里。東部濱海多山,黃河自西南來,橫貫本省,東北流入海。運河縱貫本省,為南北通衢。有商埠曰芝罘,亦稱煙臺,與東三省相距海面僅百餘里。其東曰威海衞,租與英國,為其遠東海軍屯戍之所。東南即膠州灣,亦良港也,德國租借之,并築鐵道至濟南,經濰縣、周村鎮等地,商務亦甚盛。】

德州【屬山東濟南府。】歷城縣【山東濟南府府治。】沿運河以入山東,首至德州。自此賃車陸行,過平原縣,【屬山東濟南府。】曠野平疇,榆柳葱蔚。又過齊河縣,【屬山東濟南府。】渡大清橋,其下即黃河。自此而東,遠山聳翠,皆泰山支脈也。至歷城,為山東省會,城中掘地僅尺許即見清泉,所謂濟水伏流也。有大明湖,楊柳芙渠,一望無際,或比之浙江之西湖。

泰山孔林【均在山東曲阜縣。】自歷城至泰安縣,【山東泰安府府治。】則見泰山在其北,即東嶽也。山多石,石罅有松,少雜樹,其陽汶水西流,其陰黃河東流,最高之峯曰岱頂,岱頂之東有日觀峯,日出時多奇景。復自泰安南趨,渡汶水,經徂徠、梁父二山,對峙若門闕,其南平疇沃衍,泗水西流。孔林在泗水南十餘里,松柏森森,有蓍草生其下,即孔子之墓也。其南曲阜縣,【屬山東兗州府。】城內有孔子廟堂,聖裔衍聖公世守之。曲阜之南為鄒縣,【屬山東兗州府。】孟子故里也。由鄒縣西行至濟寧州,【山東濟寧直隸州州治。】復登舟,順運河南下。

清江浦【屬江蘇清河縣。】淮安縣【江蘇淮安府府治。】自濟寧東南行數里,一閘貫獨山湖,過微山湖口,入江蘇省境。南至宿遷縣,【屬江蘇徐州府。】為水陸衝衢,其南有黃河故道。【昔河流經此入海,後改北向,故名此曰淤黃河。】又南至清江浦,蓋南北衝要之大埠也,又南至山陽。【有漢韓信釣臺遺蹟。】

江都縣【江蘇揚州府府治。】武進縣【江蘇常州府府治。】舟經山陽,南過寶應縣,【屬江蘇揚州府。】至高郵州,【屬江蘇揚州府。】地多湖,高郵以南始有田。南至江都,則地當南北水陸之衝,商業稱盛。又南至瓜洲口,渡揚子江,見金、焦二山南北對峙。過丹徒縣,南至丹陽縣,【屬江蘇鎮江府。】有練湖之勝。東南至武進,民物豐阜,人稱樂土。

無錫縣【屬江蘇常州府。】吳縣【江蘇蘇州府府治。】自丹陽而東有山,緜延百餘里至無錫,蓋九龍山也。南峯曰惠山,惠山之東曰錫山,登惠山,飲石泉,清洌而甘。其南曰陽山,陽山以南,巍然而葱鬱者,靈巖、穹窿、支硎、元墓、上方諸山也。靈巖之東,林木陰翳,其高出樹杪而秀者,曰虎邱。虎邱而南六七里至吳縣城,富庶為江蘇之冠,所闢商埠,曰青陽地。

太湖【在江蘇吳縣。】嘉興縣【浙江嘉興府府治。】自吳縣南行,有寶帶橋橫跨澹臺湖上,其外即太湖地。【古號具區。】周八百里,中多山,山之大者曰東、西洞庭。南出吳江縣,【屬江蘇蘇州府。】過八坼、平望,【均屬江蘇吳江縣。】有鶯脰湖,南入浙江省境。【浙江東為海,南接福建,西鄰安徽、江西,北界江蘇,東西約距六百里,南北約距八百里。西南多山,東北平坦,由西南而東北畫為二域。錢塘江貫其北,甌江流其南,運河自杭州流入江蘇境。其闢為商埠者為杭、鄞、永嘉三縣,而杭、鄞二關貿易尤大。】

紹興【浙江紹興府府治。】鄞【浙江寧波府府治。】自杭州【浙江杭州府府治。】東渡錢塘江至西興,【屬浙江蕭山縣。】過蕭山縣,【屬浙江紹興府。】至紹興。山巖環繞,泉水清甘,地產名酒。由紹興東經餘姚縣【屬浙江紹興府。】至鄞,為通商大埠,租界在江北岸。

自浙江鄞縣至福建馬尾

定海縣【直隸廳治。】普陀【屬浙江定海縣。】自鄞乘汽船東駛抵鎮海縣【屬浙江寧波府。】口,甬江入海處也,口外有山嶐然,曰招寶山。傍山右行,島嶼萬千,島之大者曰舟山,周百五十餘里,其南為定海,孤懸海外之一島也。舟山之東僅三里,曰普陀,滿山佛寺,僧徒數千,山麓有潮音、梵音諸洞,海水激盪有聲,西人至夏季輒往避暑。

永嘉縣【浙江溫州府府治。】三都【屬福建。】越定海而南,環舟有島嶼羅列,經三門灣,浙海之佳港也,南至溫州灣。溯甌江上駛,有孤嶼山峭立中流,【宋高宗嘗駐此。】山麓有江心寺,【內祀宋文天祥。】租界在南岸。自此南駛,入福建省境,【福建為古閩地,東西距九百里,南北約距千里,東南濱海。全境多山嶺,武夷、梁山、天姥為名勝之最。川之大者曰閩江,源出南平縣界,曲折東南流,至福州之五虎門而入於海,流急多灘。氣候暄暖,罕見霜雪。民俗勤儉善貿易,多經營於南洋各島。】至三沙灣。灣有小島,曰三都,周二十里,已闢為商埠。

自福建馬尾至廣東番禺縣

馬尾【屬福建閩縣。】閩縣【福建福州府府治。】自三都南至閩江口,入江上溯至馬尾,有船政局,兩岸有礮臺。其南小山之上,有六角大塔,曰羅星塔。由此改乘小汽船上駛,兩岸巖石高聳,河面漸窄,抵南臺島,南有倉前山,租界在焉。有浮橋,達閩縣,為福建省會,據閩江左岸,多榕樹,故又號榕城,近東門有溫泉。

廈門廳【屬福建泉州府。】汕頭【屬廣東澄海縣。】香港【原屬廣東現為英屬地。】九龍【屬廣東香山縣為英所租借。】由閩縣出閩江口,南駛經臺灣海峽,風濤至為險惡。至廈門,則北至遼海,南至粵海,皆有海舶往來,故貿易極盛。相距約三里曰鼓浪嶼,亦闢為商埠。南行入廣東境,【廣東為古粵地,故又稱粵省,東西距千九百里,南北距千三百里。山嶺盤繞,北境大庾嶺與江西、湖南分界,南境面海,西南一帶伸出海外若鵝頸。有珠江匯東、西、北三江之水南流入海。氣候溫暖,壤地膏腴。南部菁華所萃,故商埠為上海之亞。】經南澳島西行,折入汀江口抵汕頭。西行,抵香港,【英人歷歲經營,商業隆盛,設府治曰維多利亞,有議政、定例二局。】其對岸有九龍半島。【九龍沿海水深可泊巨舟,英人築礮臺建船塢,與香港水陸防護均極嚴重。】

澳門【原屬廣東香山縣,今為葡屬。】廣州灣【屬廣東遂溪縣,今為法租借地。】瓊山縣【廣東瓊州府府治。】北海【在廣東合浦縣南。】番禺縣【廣東廣州府府治。】自香港而西達澳門,西南行至廣州灣。南行抵瓊州海口,孤懸海外,貿易不盛。西北行至北海,外國貨品之輸入廣西者,多由此埠運往。自此折回至澳門,入珠江口,虎門礮臺在焉。至白鵝潭下椗,其旁曰沙面,租界也。與城隔一河,城北越秀山有鎮海樓。

自廣東番禺縣經雲南蒙自縣至江蘇上海縣

佛山鎮【屬廣東南海縣。】蒼梧縣【廣西梧州府府治。】臨桂縣【廣西桂林府府治。】自番禺循粵漢鐵道,西抵佛山,為廣東第二大埠,貿易興盛。西至三水縣,【屬廣東廣州府。】當東西北三江之衝,水陸便利。自此乘汽船泝西江上駛,抵高要縣,【廣東肇慶府府治。】民物饒裕,為兩粵往來要區。西行入廣西省境,【廣西為古桂林郡,故又稱桂省,東西距千二百里,南北距七百里。東南萬山參錯,川之大者曰西江,發源雲南,曲折流橫貫本省,合桂、林二江之水,東入廣東之珠江,惟地多煙瘴。山中有瑤、苗種人,皆太古遺民,風俗迥異。西南之龍州廳有鎮南關,與法屬越南接壤,為陸路通商要埠,左右石山高聳,形勢雄險,有重兵守之。】抵蒼梧,地為桂省咽喉,全省貿易皆以此為樞紐。及西江通汽船,商業益盛。自此沿桂江北上,過恭城縣,【廣西平樂府府治。】漢瑤雜處,行萬山中,崖高湍急,北至臨桂,廣西省會也,當桂江東岸。

貴筑縣【貴州貴陽府府治。】出臨桂西北行,入貴州省境,【貴州為古黔中地,故又名黔省,東西距千餘里,南北距七百餘里。有南望、西望、板橋、石門、高連、寶陽、關索、飛雲諸名山。川之大者有烏江,北流入大江;有沅江、盤江東南流入廣西。湖南二省關隘重疊,菁密多瘴,設土司治之,分隸各縣。民俗質樸,南部有蠻獠。】行萬山中,徑路崎嶇,榛莽蒙密。經都勻縣,【貴州都勻府府治。】黔南之藩籬也,西北至貴筑,為貴州省會。地近烏江,無祁寒盛暑,惟土地瘠薄。城東二里有銅鼓山,嶺高百仞,【俗傳諸葛亮征南,藏銅鼓於此。】苗蠻雜處,以仲家苗、谷藺苗為最凶悍。【明王守仁謫龍場驛丞,為修文縣地,因俗化導,羣苗悅服。】自此西南行,過關嶺縣。【貴州安順府永寧縣。】渡盤江,經普安縣【屬貴州興義府。】即達雲南省境。【雲南有滇池,故又名滇省,東西距二千五百餘里,南北距千一百餘里,山嶺徧全境,如點蒼、鷄足、高黎貢、玉龍,其諸山並以名勝著。川之大者有金沙江、怒江、瀾滄江、盤龍江,湖之大者滇池而外,曰洱海,曰撫仙湖。內而川、廣,外而英屬之緬甸,法屬之越南,商賈懋遷,視為衝要,誠西南雄鎮也。】

昆明縣【雲南雲南府府治。】騰越廳【屬雲南省永昌府。】思茅廳【屬雲南普洱府。】蒙自縣【屬雲南臨安府。】黔滇之交界處有永安坊,題曰滇南勝境,山徑至此較平。西南經霑益州、馬龍州,【屬雲南曲靖府。】抵昆明,為雲南省會。西行過楚雄縣,【雲南楚雄府府治。】西北抵太和縣,【雲南大理府府治。】其地居洱海之西,頗擅形勢。西南行過瀾滄江、潞江至騰越,當西南極邊,為通緬甸之陸路商埠。自此東南行,復渡潞江、瀾滄江至思茅,則商埠也。東渡李仙江,經元江州、【雲南元江直隸州州治。】石屏州【屬雲南臨安府。】至蒙自,【法人自越南東京所築之鐵道經此。】為陸路商埠,頗繁盛。

至此,已至我國極南之境,周游全國之事於是告竣。乃由蒙自出越南之東京海灣,東北航,經南海而還上海縣。【屬江蘇松江府。】

南北之見

康熙己未,鄞縣萬季野預修《明史》,要蠡縣李剛主為之審定。剛主婉言拒之,謂明宣宗嘗稱長才偉器多出北方,頗怪季野所撰,北士殊少,而深慨於南華北樸之異,是則賢者亦不免有此見,蓋蔽於地也。

地域之有南北,不過辨正方位之一代名詞耳。民生其間,心同理同,雖有不齊,亦不過習俗稍殊而語言或異。至於取舍大端,有如渴飲飢食,夏葛冬裘,豈曾有相背而馳之理。在昔交通梗阻,老死不相往來,性習或尚離歧,而好惡仍歸一致。自風氣漸開,政教漸明,舟車漸備,斯民相生相助之需要漸切,合羣進化之功效漸著,世界且日趨於大同,況在一國之內同種之民乎?乃亦較然劃分南北,積不相能,偶或被征服,反抗不已,豈正軌哉。至此說之由來,皇古三代既未前聞,即春秋戰國各野心家力政相攻,亦惟部分競爭,固無所謂南北之說。孟子教陳相而曰:「陳良楚產,北學於中國,北方之學者,未能或之先也。」此為修詞者之襯託,無關地域。且在當時尚視楚為南蠻,而視鄒、魯、齊、晉為中國,故有是語。及三國分立,曹丕伐吳,曹之武力不足以取勝,始臨江歎曰:「此天所以限南北也。」南北之說,職是大興。

已墾之土地

各省已墾闢之土地,確已達二十億一千六百九十八萬二千畝:

省別墾闢畝數(以畝為單位)省別墾闢畝數(以畝為單位)

直隸一三五,八○○,○○○山東七五,九七○,○○○

山西一○一,八三○,○○○河南八七,九四○,○○○

江蘇五八,六○○,○○○安徽七四,八一○,○○○

江西八九,四八○,○○○浙江五六,六七○,○○○

福建六六,三二○,○○○湖北九一,四一○,○○○

湖南一○三,三八○,○○○陝西九五,二七○,○○○

甘肅九六,九六六,○○○四川一六五,六五三,○○○

廣東一二九,九七○,○○○廣西七一,四六六,○○○

雲南一二七,七四六,○○○貴州六四,七七六,○○○

新疆八一,一二○,○○○東三省二四一,八○五,○○○

總計二,○一六,九八二,○○○

田畝種類

田畝分官民二種。其在直隸者,民賦田、【即普通民田。】更名田、【即明代各藩所領編入民田者。】農桑田、蒿草籽粒田、葦課田、歸併衙所地、河淤田。其在山東者,民賦田、更名田、歸併衙所地、製鹽地。其在山西者,民賦田、更名田、歸併衙所地。其在江蘇者,民賦田、山蕩漊灘。其在河南者,民賦田、更名田、歸衙田。其在安徽者,民賦田、水衙所管屯田、草山。其在江西者,民賦田塘、歸衙田。其在福建者,民賦田、汲入田、廢寺田。其在浙江者,民賦田、蕩塘湖地、衙所田地。其在湖北者,民賦田、更名田、衙田地、屯田。其在湖南者,民賦田、更名田、屯田。其在陝西者,民賦田、更名田、屯地。其在甘肅者,民賦田、土司田、更名田、屯地、蕃地。其在四川者,民賦田、屯地、土司田。其在廣東者,民賦田、屯地、地溝、車地。其在廣西者,民賦田、瑤田、僮田。其在雲南者,民賦田、馬場、夷地。其在貴州者,民賦田、苗田、土司田、屯田。其在新疆者,民賦田、回田。其在東三省者,民賦田、皇室莊、宗室莊、八旗莊、駐防莊。

旗籍田產

旗籍田產,有奉朝旨賞給之田,曰恩賞地;有親王子弟所授之田,曰貝子貝勒地;有皇室額駙所得之田,曰額駙地;有皇帝之女蒙賞之田,曰公主地;有親王以功受田得以累世承襲者,曰世襲地。世襲之地,有原定世數,襲滿應行交還。而因仍未交之地,有王府公主出聘後將原有田畝帶去之地;有將所得之地帶入內務府者;有因罪被革之王公應行交還而未交之地;有本為漢人投入漢軍旗遂將其地帶入旗籍者:種種轇轕,異常複雜。

小江南

天津城南五里有水田二百餘頃,號曰藍田。田為康熙間總兵藍理所開濬,河渠圩岸,周數十里。藍嘗召閩浙農人督課其間,土人稱為小江南。

無定河

唐人詩:「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無定河,在直隸固安縣西北十里,國朝改為永定河,非陝西之無定河也。河水東奔,潮汐無定,故有是稱。

木蘭

木蘭,在熱河東北四百里,本蒙古地,康熙中近邊諸蒙古所獻,以供聖祖秋獮。後每歲行圍,大約至巴顏溝即轉而南,不復北往木蘭矣。

伊緜谷

乾隆戊寅,高宗巡幸木蘭,舉秋獮禮,布魯特使臣來朝於布固圖昂阿。先是乙亥,平準夷噶爾藏多爾濟等;丁丑,哈薩克使臣根札爾噶喇等,皆來朝於此,爰賜名其谷曰伊緜。伊緜者,滿語言會極歸極也。

張家口

張家口,東北通多倫經棚,以達中蒙各部;西北通庫倫、恰克圖以及阿爾太等口;西通歸綏、包頭、西蒙、伊烏兩盟以及甘、新等省,實為貿易繁盛之區。

盛京

盛京一地,即奉天,明季稱曰遼州衞。既而太祖收轄東南之蒙古,遂進窺中原,以遼於輿地上最關重要,乃於天命辛酉取其城,越四年,由遼陽移都其間。及順治丁酉,改瀋陽為奉天府,遂為行省。盛京城垣建於有明洪武戊辰,為方式,四面有門。其後則增而為八門,中有皇宮,乃天聰時所改建。城之高計三十五尺,周十里,有四城樓,六百五十一堞,以便置砲。方城之外有一套城,係圜形,城周三十二里,有八門,每間城牆約三里許。城中即為前皇宮室,已歷百餘年不用,鐘樓鼓樓,則分峙於小東門小西門間。城東二十里,林木暢茂,太祖陵寢在焉,是為東陵。

洮南地勢

洮南在科爾沁右翼前旗,東部介於奉、吉、黑三省之間,去長春、齊齊哈爾均不過五百里,至奉天乃近千里,地勢平衍。北部有洮兒、交流兩河,至城東北五里許合流,仍名洮兒河,岸高水清,泥底面窄,發源於索倫山,東流二百餘里由月亮泡入松花江。泡類湖泊,水勢漫衍,淤泥堆積,致流不能暢,時泛溢為災。城方五里,衢市嚴正。

兀良哈三衞

兀良哈三衞,【福餘衞為嫡酋所居,泰寧、朵顏為其別部。】自明洪武季年已建置於遼河流域,及永樂內篡,從征有功,乃割大寧地畀之,三衞益強。兀良哈者,即西北極邊之烏梁海部。塞外疆域地名,每隨人種遷移而定,如前史所謂僑置者,明時兀良哈固逾遼而西即是,至國朝,則為極北藩盟,遠在唐努山南麓矣。蓋廣寧【地即奉天廣寧縣。】前屯至喜峰口外屬朵顏,錦州、義州跨及遠東屬泰寧,鐵嶺、開元等衞屬福餘。按三衞為元裔,【遼王阿禮失禮降明,處其眾於此。】其遷至西北遠塞,為避也先、俺答之逼,當在明正統、天順間。

東道

奉天至吉林,大道三。自奉天東北走,出鐵嶺,踰開原,與東方鐵路別,經葉赫赫爾蘇諸站而至伊通州,折而東,越大水河以至吉林,是為中道。長七百六十餘里,坦平寬廣,為三道最。次為西道,蒙人往來最多,故又稱蒙古道。自奉天而至長春而吉林,全途皆有吉長鐵路之汽車通行,而車騎日少,凡長八百三十餘里。蓋長春扼哈爾濱上游,當蒙旗要衝,亦形勢上必爭之地也。其東道,則自奉天東繞海龍、輝發,折而北,掠磐石西鄙以趨吉林,長八百里有奇。此道出深山大林中,崎嶇犖确,行旅不多,馬賊之所潛藏,狐貂之所出沒,蓋行軍之間道而用奇者之所必出也。

由吉林經新城而至龍江府,凡一千零八十餘里,自東清鐵道興,人馬車輛之往來殆倍蓰於昔日。自吉林北出,越烏拉至舒蘭縣,折西行,至於陶賴招驛,一小都會也,東清鐵道出其東。自是更西北,經五家子站、三家子站而至新城,由陶賴招至此,凡二百十四里。沿途多村落,村之四圍繞以樹木,風景絕佳。新城者,舊日之伯都訥也。其城建於康熙癸酉,人口四萬有餘,有銀行商鋪,貿易殊盛。光、宣間,日益發達,蓋地勢既當衝要,而土性復肥沃,利於耕牧。自是西北二十八里有伯都訥站,松花江、嫩江之所合也。渡江至茂興站,新城至此百餘里矣。茂興站煙戶數百,一小都會也,四十五里至新站。新站之西南為柳官屯,戶數四百餘,蒙古大村落也。有大牧場,牧馬三千餘頭,馬市盛焉。自新站出百九十六里至多耐站,其東方有貝子村,蒙民數十戶,杜爾伯特旗貝子所駐也。自多耐站二百十里有奇而至龍江府。

從濱江廳西北經呼蘭府至龍江府,長五百七十四里,其大部分通東部蒙古之平原,自濱江廳及呼蘭府、雙廟子、龍江府外,皆小村落。冬期,人馬車輛往來極盛。

從琿春廳西至臨江府,長五百四十里,其大部分皆出山間谿谷中,居民少,馬賊橫行,去琿春廳不遠始略平坦。琿春地沃,氣候和燠,尤為吉、黑之冠。

從琿春廳經局子街至鄂穆赫,約六百三十里而近,蓋即從琿春廳至吉林大道之一部。沿道居民以朝鮮人為最多,途通車輛,亦間有困難之所。

從延吉府經古洞河東行至夾皮溝,長七百一十里而弱。延吉府舊稱局子街,自鄂穆赫至琿春廳中間之要地也,距琿春河約四百二十里。街衢以東西大街為最盛,海浪河經市街之中央,橫斷南北,中有渡船,水涸時可徒涉。各署皆在河南,商店在河北。居民三分之一為韓人,三分之一為山東人。自延吉府至夾皮溝,皆道出萬山中,穿羊腸,走峻坂,下谿谷,森林覆地際天,午不見日。有時山澗奔流,遮絕道路,沿途人煙蕭條,行旅之中此為最苦。

從延吉府東北經黃溝至東寧廳,不及七百里,大部分皆山間細徑,不通車。自延吉府百四十里經張家塘子至龍灣,道寬廣,便車騎,路旁田野相半,龍灣亦有旅店及商家。既過龍灣,遂入穆克特亨嶺路,峻坂干雲,深壑無底。其中王家塘子以北,道路至凹凸,甚至巨巖遮路,中容一人,側身乃過,夏日降雨之際,行潦漲溢,行人裹足。沿道無他部落,惟二三獵人之茅舍而已。自龍灣百八十里至黃溝。黃溝一帶,山下村落星散,處處見之,皆樵獵為生者也。北進越二澗,百三十里至綏芬甸子。綏芬甸子者,朝鮮僑民實居大部,華人三十餘戶耳,大率業農及業樵獵者,亦有二三旅店。道路亦出山谷間之細徑,百三十里而近至老黑山,自此至東寧廳。道路雖在山間,然已修整完善,車馬往來,得以自由,沿道人家,稍稍增加。汨汨之細流,經太平川、榆樹川、大肚子川、佛爺溝百二十里達東寧廳。【綏芬廳。】東寧廳者,當綏芬河、大小烏蛇溝河三流之會合點,故又名三岔口。城市為二十年前新建,商業尚盛。

從鄂穆赫至東寧廳,東行稍偏北,長三百五十餘里,殆全不通車輛。自鄂穆赫出山間崎嶇之小道,經鳳凰店、燒鍋屯至牛圈溝,鄂穆赫以來,蓋百里矣。牛圈溝有特別之小車,以供旅客之賃者。東北道必爾騰湖,湖上漁船頗多,於窰店以東渡牡丹江,【寧古塔河、虎爾哈河。】有渡舟一。更前行至松嶺溝,牛圈溝以來百有五里矣。松嶺溝附近有田畝,農人種二麥,其他沿道之大部悉為密樹雜草所覆蔭。松嶺長四十餘里,皆有森林。自是更百有五里,乃至廳治。

自鄂穆赫西南經敦化縣、牡丹江至夾皮溝,凡長四百五十五里,一部分不通車輛,蓋山間之細徑也。自鄂穆赫至黑石頭,中間山道稍廣闊,冬夏皆通車,沿道村落無多。自黑石頭行北三四里,得一湖,直徑里餘,為圓形,湖水不少。自黑石頭經敦家店、亮白頂子、小石頭河至敦化縣,自此道路良好,中途有響水河,夏季水溢時,杜絕車馬之往來。更行約五十米突,又得一河,架木為橋,僅通行人,渡河之地名曰香磨。又會於牡丹江之渡口,名紅石磖子,橋梁渡船皆不備,惟有小石橋一條。自敦化縣七十里,過官屯子、大石頭河、黃泥河子、太平山、前馬號至帽兒山。帽兒山者,一稱梆棰營子,牡丹江上流山間之一村落也,中、韓兩國民之所雜居。道路走山間溪谷,不通車,途中過牡丹江,江上架橋以通南北,沿道人煙蕭條。自帽兒山七十里至牡丹嶺之麓,牡丹嶺中之道路上下於山脊溪坂間,赤松柞樹一望無際,行人往來,皆穿林中,左折右避,僅行一人。途上柳樹河有舟可渡行人,沿道人煙蕭疏,惟柳樹河之北岸有十餘戶,山腹山下有一二戶而已。自牡丹嶺七十七里過富兒河,道路仍在山間。次越富兒嶺、金銀鼈嶺,金銀鼈嶺麓有農民十餘戶。越金銀鼈嶺,出山間之細徑而上大道,稍廣闊,然途中凸凹甚多,巨石散布於道,車殆不可過。自金銀鼈嶺七十里達夾皮溝。

從寧古塔東北經穆林河至蜜山府,凡六百五十四里有餘,大部皆良好之道路,間有車難通行者二三處。自寧古塔出發,於呼石哈村東北行,過三家子、團山子之二村,至於南溝。道路自此向正西行,至磨刀石,其東北約三四里,有磨刀停車場。自磨刀石經過二三之寒村,至穆林河,自此百七十里不足至青溝子嶺。嶺上有古廟一,道路至此非常狹窄,山道至石頭河始稍平坦,過黃泥河子、狹亮子諸小村。自青溝子嶺行二百六十六里,抵蜜山府。【蜂蜜鎮。】

從依蘭府經蜜山府至俄國烏蘇里州伊馬驛,則九百十里不足,道上崎嶇險峻相次,以幅尚寬廣,無不通車之處,然至夏日溪流奔溢,行旅亦往往為之裹足焉。

自吉林鄂穆赫至臨江府,【寧古塔。】【寧古塔。】自臨江府至依蘭府,【三姓。】行程為六百里,實不過五百五十里。道出山間,險惡難行,有數處僅容一人,不通車,蓋光緒初用兵伊犂所特闢者也。自臨江府至三姓,正北直行,傍虎爾哈河而倚白山,凡八站,此數字自一至八名之,頭站起依蘭府,八站則近臨江府矣,每站各駐兵數人。

自吉林經土橋子至五常堡,凡三百二十里而近,人馬車輛往來最多。自吉林北越烏拉,至黃山嘴子,東北進,道側皆田園,桑麻翳目,遙望東方,連山重疊,相次而來。過東孤家子,始北行,平野寬廣,時見墟墓數點,蔭以叢樹,零落如殘星。自東孤家子至黑林子,則有四大逆旅,以便旅人寄宿,此一帶町畦相連,黃綠無際。自此更北,溪流涓涓,時見道側或橫小橋,或利徒涉。近土橋子,遙望山岳皆在東北方,土橋子之東,有山河屯,乃鄉鎮也。過老山屯,渡拉林河,近五常府則民居漸稠。五常府者,山間之一都會,人口凡六千以上。自是更北行三十餘里而至五常堡,堡為協領所駐,亦一小市集也。

自吉林經烏拉、榆樹縣、阿城縣至濱江廳,凡五百八十五里,此道往來最衝繁。沿松花江東岸行,經烏拉街,於大坡東北行至榆樹縣,沿道村落甚多。至大嶺,北行六十里渡拉林河,至拉林城。自榆樹縣以來,近百七十里矣。拉林城四方形,四面各闢一門,商業殷盛。更九十里達阿城縣。阿城縣又名阿什河,故阿勒楚喀城也。城踞阿什河左岸,商業極盛,農產亦豐。西北七十里,乃抵濱江廳。

自吉林經兩江口及萬里河、帽兒山至朝鮮之厚昌縣,計九百八十餘里。自長嶺子經兩江口及頭道流河至萬里河,中間山中小道,僅通單人匹馬,道中所見,惟山岳嵯峨,雜草暢茂,人家既稀,芻糧殆絕,山坳間僅一二窩棚,供旅人憩宿而已。至二道江,乃有舟以渡行人,渡江以後,沿道居民驟多,栽種玉蜀黍、粟米等,頭道流河沿岸,時見淘金者往還其間。自萬里河經湯河口至帽兒山,復有樹木,蒼鬱成林,鼯鼪嘯啼,數百里內殆無居人。大鋪子湯河口之間,有二細流,涸時一躍可越。由萬里河凡經三百三十里而至帽兒山,俯山而窺,臨江縣治在焉,縣臨鴨綠江,地雖小,山間之要道也。自此更百二十里而至日本屬朝鮮之厚昌縣焉。

發祥之地為建州女真

帝室自稱滿洲為其部族之名,非也,其部族實為女真。女真起於遼世,或謂即古肅慎之轉音,歷遼、金、元皆稱女直,至明而復稱為女真。康熙己未,詔修《明史》,乃盡去之。《滿洲源流攷》徧詳東夷各部族,而獨無女真專條,蓋諱之也。其世系實為建州女真,地在吉林之興京附近。肇祖始受明之衞職,為建州左衛指揮,即愛新覺羅氏猛哥帖木兒也。

吉林為船廠

吉林一名船廠,以其地有修造水師戰船之廠得名。廠濱松花江,光緒庚子前猶存戰船無數,皆康熙間征羅剎時所用,羅剎即俄羅斯也。定例每年必修理一次,如是者幾二百年。庚子俄兵入吉林,取以為柴燒之,不數日盡矣。

聖水渠

長白山有聖水渠,澄澈異常,較之七星湖水每斤輕二兩有奇。

黑龍江

黑龍江水波澄澈,視遼河之渾濁者迥別,而獨以黑名,未知其義安屬,顧名稱已古,歷千數百年矣。《唐書》東夷之靺鞨,分黑水、粟末兩部,粟末為松花江松字之轉音,黑水則音訓相沿,尚仍其舊。滿語本稱為哈薩連烏拉,哈薩連云黑,烏拉云大水也。古今名稱直不稍差,特不知中間忽加附一龍字緣何起義,且明以前地理誌亦未見有此。自康熙以還,朝旨及奏章始悉書是名,漸且數典忘祖矣。

察哈延山

黑龍江之西有山曰察哈延,其穴竅中白晝吐燄,晚則出火,經年不熄。近嗅之,氣味如煤,其灰燼黃白色,如牛馬矢,撚之即碎。

寧古塔

寧古塔,歷代不知何所屬,數千里內外無寸碣可稽,無故老可問。相傳當年曾有六人坐於阜,滿語六為寧姑,坐為特,故曰寧姑特。一譌而曰寧姑臺,再傳而為寧古塔矣。固無臺無塔也,惟一阜如陂陀,殊不足登。本朝控制諸番,受貂狐皮貢,爰留卒以戍之。有邏車國者嬲諸番,使不得貢,敵之不勝,乃動大眾,勤舟師,遂擇八旗,旗八十人,長戍焉。復立牛祿章京,梅勒昂邦,以重其任。邏車亦不知其國在何所,云舟行萬二千里,不得其疆。其人皆長於鳥鎗,世遂譌鳥為老,譌鎗為羌。康熙間,其地無城郭,實枕河而居,樹短柴柵,環三重,闢四門,而命之曰城。中以碎石甃埤丈餘,闢東西門,置茅屋數椽,而命之曰衙門,章京行政地也。埤雨即圮,圮隨甃,柵內即八旗所居。當事者厚待士夫,請旨居士夫於城內,餘人則散居諸屯,有數屯焉,隨所居多寡而大小之,無舊址,無定居。如曰牡丹者,滿言一日還也,曰沙兒虎,曰沙嶺,曰泥漿,曰要羅,皆類是。山川不甚惡,水則隨地皆甘冽,或曰葠所融也。有大川,匯眾川而達於海,可以舟。有東京者,在沙嶺北十五里,相傳為前代建都地,遠睇之蓊郁葱菁,若城郭雞犬,可歷歷數,馬頭漸近,則荒城蒙茸矣。有橋,垛存而板滅;有城闉,軌存而國滅;有宮殿,基礎存而棟宇滅;有街衢,址存而市滅,有寺,石佛存而剎滅,譌曰賀龍城,其慕容耶?

哈湯

寧古塔有哈湯之險,又曰蝦湯,淖也。數百里俱為泥淖,其深不測,土人呼水在草中如淖者曰紅锈水。人依草墩而行,略一轉側,則人馬俱陷於紅锈水中。冬則冰。

揚子江

揚子江之名由來久矣。蓋江蘇揚州府城南十五里有揚子津,【後稱揚子橋。】隋以前津尚臨江,不與瓜洲接,故江面闊至四十里,北人南渡者悉集此津,而江亦以是名焉。及唐時,江濱積沙至二十有五里,瓜洲遂與揚子津相連,江面乃隘至十八里,於是渡江者,南岸則濟自京口之蒜山渡,北岸則濟自瓜洲,揚子津之名由是不著,而江竟千古矣。

瓜洲故城

瓜洲舊在江中,形如瓜字,故名。唐時始與陸路相連,宋乾德間,因以築城其上,遂恃為濱江一重鎮焉。年代湮遠,地勢變遷,至道光時,則故城復陷落江心,瓜洲乃名存而實亡矣。惟每當風日晴和,渡江之客,猶時於波光澄清中見堞垣痕影也。

溧陽改隸鎮江

溧陽相國史文靖公,雍正己酉以山西巡撫署福建總督。明年,調署兩江,以本籍疏辭,詔勿許。其時溧陽正屬江寧府,適在總督駐所,是年六月,遂奏請以溧陽改隸鎮江府,從之。

丹徒沙田

江蘇丹徒縣境東北濱江,各地多為沙田,名曰洲圩,如順江、御隆、大港、高資、永固、平昌、圌濱各市鄉沿江一帶,沙田有二十餘萬畝。十年一清丈,計坍塌若干,漲沙若干,招鄉人繳價承領,此常例也。

儀徵改揚子

儀徵縣,因避宣統帝御名,改名為揚子縣。有人出一聯云「揚子雲渡揚子江到揚子縣」,或對以「端午橋逢端午日出端午門」。

上海之昔日

上海一埠,始僅一黃浦江濱之漁村耳。咸、同粵寇之役,東南紳宦及各埠洋商避難居此者日多,稅源日富。華爾、戈登常勝軍之編制,亦起於是時,李文忠公鴻章因以奏平吳之大業。而當時如龔橙、王韜、容閎之徒,亦多起於上海,時獻奇計於粵寇也。

上海租界之解釋

海通以後,外人至滬經營租界,在當時定議之初,並不名為租界,不過我政府劃定一地,准於此租地建屋耳,故租界之租字,乃係租地之租字移換而來。自我國統治權日漸放棄,於是外人始設工部局以理市政,設巡捕房以總警政,而商埠之上海,乃成為租界之上海矣。觀法大馬路名公館馬路,則以法領事署在此而名,而當時領署不自居衙署之列可知。巡捕房普通稱之曰行,福州路之巡捕房稱老行,南京路之巡捕房稱新行,行為買賣交易之稱謂,則當時巡捕房亦不列於衙署矣。其後,洋文之公共租界為公共殖民地,法租界則更進而為市鄉。宣統辛亥九月,工部局發貼告示,竟大書曰「各國駐滬公地」,是已悍然將租字剔去矣。今則即我華人自稱,間亦省字作法界、英界也。又上海外人勢力,以英、法、美、德為最鉅,故居留人除日本外,亦以四國為最多。惟滬人之稱四國人亦復各別,稱英人曰大英人,頗符國際上互相尊敬之義,稱法人則曰法蘭西人,【間有音訛作拔蘭西者,與洋文原音相去更遠矣。】稱美人則曰花旗人,稱德人則曰迦門人。【迦門係日耳曼之省音。】此種稱謂,稍一移易,【如直稱德人、美人是。】中下社會即不知所對,蓋此事各有其歷史上之緣因也。惟花旗之稱,則當時以與英人語言、文字、種族一一相同,無他標異,故以國旗名其人也。

租界各馬路,在公共租界者,大率以我國行省及內地著名城市命名,在法租界者,大率以該國著名人物命名。而吾人對於兩租界之馬路,亦各有習稱之名,如南京路曰大馬路,公館馬路曰法大馬路,此等不勝屈指。惟彼之命名由於人為,我則並未命名,偶沿有慣稱而已,故新築之路,若愛而近路,若卡德路等,則已無我國之名矣。

上海租界之沿革

上海公共租界面積,凡三萬三千餘畝,習俗所稱英租界、美租界者是也,惟英租界、美租界為光緒己亥以前相傳之名稱。至光緒己亥,西闢泥城橋以西至靜安寺路,東北闢虹口迤東之地以迄引翔港,由各國公使議決,將舊時英美租界并東西新闢之地,統名曰公共租界,此租界名稱之沿革也。吾人不察,仍稱蘇州河以南洋涇浜以北為英租界,蘇州河以北迤東為美租界,泥城橋以西公共租界或新租界者,誤也。

濟南山水天下無

山東濟南形勢,南起泰山之麓,蜿蜒北來,而龍洞,而玉函,而歷山,陡然跌落平地,而為省城,東西山嶺迴環,以黃河為門戶,以鵲華為關鎖,海岱間一大都會也。其地本漢濟陰郡,文帝丁丑年為濟南國,景帝初復為郡,歷代屢有改易,明仍為濟南府,國朝因之,改為歷城縣。周二十餘里,其門四,東曰齊川,南曰歷山,西曰濼源,北曰匯波。後復開便門四,東門之南曰巽利,南門之西曰坤順,西門之北曰乾健,北門之東曰艮吉。其外城為咸、同間所築,三面屹然,而獨缺其北,以匯波門為城內出水總口,且外無居民故也。其池,則自南關黑虎泉湧出一脈,劈分兩派,東會珍珠泉,西會趵突泉,濼水相抱而為護城河,雖久旱,色不濁,量不竭。城西北隅有大明湖,會合十數名泉,汪汪而為巨浸,遠山倒影,清流見底,舟穿荷柳,游魚可數。古人云:「濟南山水天下無。」又云:「濟南瀟洒似江南。」信不誣也。

雞鳴島

雞鳴島,屬山東登州府榮成縣,孤懸大海中,明代曾置衛所,大兵入關,農夫野老不願薙髮者類往居之,島田腴甚,且稅吏絕跡,儼然一海外桃源。光緒甲午中日之戰,海軍中人有巡至其地者,島始發見。驟睹居民之褒衣廣袖,爭呼之為道士島,惜居民無讀書者,不能道其詳也。

小邾子故城

嶧山之間為春秋邾國故地,邾入於魯,其後乃遷於鄒。宣統辛亥春,建築津浦鐵路,掘地見故城址。據《兗州志》攷之,知為小邾子故城。

開通太行北道

山西潞安、澤州二府在萬山中,唐以前,有孔道可通車馬,宋後久堙塞,行旅苦之。光緒丙子丁丑間,秦、晉、豫大旱,山西災尤重,至有一村數百戶餒死不留一人者,而澤、潞二郡乃大有年,穀賤,農為之傷,而運道梗阻,竟不克輸出山外。於是朝邑閻文介公以工部左侍郎家居奉命為山西賑務大臣,巡撫曾忠襄公方派員購米湘、鄂,隔越數千里,不得時至。文介謂:「唐會昌中用兵昭義,曾敕石雄率朔方軍由平陽東南,取道曲亭進兵,徑指上黨。既可行軍,其軌道必非甚隘,上下未及千年,不應遽無蹤跡可尋」。乃與忠襄謀,派員往勘,往來月餘,得曲亭故址,遵此入山,直抵潞安城外,則舊跡宛然,且廣闊,能並行兩軌,不必鑿山堙谷,僅平夷險阻,即可通車馬。文介大喜,因奏請以放賑餘款興工。未竣,而文介解賑務,忠襄亦調任去,張文襄繼為晉撫,乃始成之。

望都縣

望都縣,舊名慶都,慶都者,堯母名也。乾隆丙寅,諭曰:「朕自正定迴鑾,固城、祁水之間有縣名與堯母同名,義雖述古,於意弗安,其易為望都。」

歸化城

歸化城設官鎮守,南關顏額上為蒙古書,下橫書「翁阿洪」三大字,亦左行,用蒙古式也。城中惟官倉用陶瓦,甎壁堅緻,餘皆土室,空地半之。城南民居稠密,視城內數倍,駝馬如林,間以驢騾。其屋皆以土覆頂,楹聯皆漢字,窗戶精好。

黃河水信

黃河水信,清明後二十日曰桃汛,春杪曰菜花水。伏汛以入伏始。四月曰麥黃水,五月曰瓜蔓水,六月遠山消凍,水帶礬腥,曰礬山水。秋汛始立秋,訖霜降。七月曰豆花水,八月曰荻花水,九月曰登高水。冬曰凌汛。十月曰伏槽水,十一月、十二月曰蹙凌水。河上老兵能言之。

伊河洛河瀍河澗河

伊、洛、纏、澗四河為夏禹治水所開。伊河之水,發源於西南,經過龍門,斜入洛河,離南門七八里。洛河水由西至東,瀍河水由北至南,兩河皆逼近城垣。澗河水由西而灣南,此河離城七里。伊、洛、瀍、澗四水,皆達黃河。伊、洛水深河寬,有船往來。瀍、澗則不及伊、洛,河道隘狹,非在發水時,直同澗流,故難以舟楫。

鄭州

鄭州為上大道一州縣,初無重要之位置,其風土亦至荒涼。自京漢、汴洛鐵路相繼通行,此為交點,而鄭州之名乃盛傳於世,當道亦因時勢之需要,由散州而升為直隸州。【由開封劃三縣屬之。】

邠州

陝西之邠州,距西安三百二十里,即周太王所居地,皇澗在東門外,過澗在西門外,皆為驛路所必經。州境梨棗彌繁,綠陰數十里不斷,蓋陝省之上腴也。

明砠山距邠州西門十里,乃石山,俗名花果山,在大道旁。是山中空,有七十二洞,曲折相通,總名曰水簾洞。緣山皆鑿佛像,多而且工,大小畢具,年深漸隱,須諦視始辨。摩崖有「隆慶元年創造」六字,隆慶,明穆宗年號也。

天生墩

朔方戈壁,以嘉峪關外為巨,其徑長百二十里,平沙無垠,風色慘黯。其中一阜名天生墩,恆有戍卒據守,至冬夏皆儲積水草,以備兵馬往來之用。先是,岳威信公鍾琪西征過此,疑是墩為土山,飛沙日積,故沒其半,山為發水之源,苟就其頂而深掘之,當有所見,以視儲蓄水料,其勞逸殊矣。因命步卒穿之,竭一日夜之力,至數十丈,在下兵卒忽墮無跡,穴上人俯聽之,惟聞風聲雷吼而已。岳立命輟是役,問之幕師,僅據佛氏地風水火之說解之。可知盤旋大氣,斡運地中,陰陽生剋,歸諸造化,不能以為異也。然徐舍人蒸遠曾云:「戈壁雖積沙無水,草木不生,倘擇老樹本下深鑿之,當有水泉。」在昔烏魯木齊築城時,曾用此法以引水,蓋亦木以水活之意也。

河套

河套夾岸,沃壤千里,岡阜銜接,曠無居人,舟行數百里,始一逢村落。是地沙土雜糅,投種可穫,岸旁衰草長二三尺,紅柳短柏,隨處叢生。紅柳高四五尺,春晚始萌芽,葉碧似柳,枝幹皆赤色,柳條柔靭,居人取織筐筥,色澤妍麗可愛。

甘肅少水

甘肅少水,水甚珍,有至臯蘭者,每宿旅舍,有一盂水送客盥面,盥畢,不可潑去,澄而清之,又供用矣。凡內地諸水不通河者,謂之死水,久則色變,臭穢不可食。甘省獨不然,土井土窖,絕不通河流,但得水即藏入,雖臭穢不顧也,久之,水得土氣,則清澈可食矣。甘省各處,以得雨為利,惟寧夏不惟不望雨,且懼雨,緣地多鹻氣,雨過日蒸,則鹻氣上升,彌望如雪,植物皆萎,故終歲不雨絕不為意。然寧夏稻田最多,專恃黃河水灌注,水濁而肥,所至禾苗蔬果無不滋發,不必糞田也。田水稍清則放之,又引濁水。

金滿縣

唐代極北之縣治,以金滿縣為最遠且廣,尚有殘碑沒蘚,摩挲可讀。地學家謂其縣即特納格爾,相近為吉木薩地,唐時所設北庭都護府故城基址猶有存者,蓋即李衞公蒞治時所築也。是城圓徑外線約四十里,層累俱土塊疊成,每塊厚一尺,廣一尺五六寸,長二尺七八寸,堅重逾於窰磚,叩之能作鏗鏘聲。城中有古寺一,殿廊圮敗,僅餘石檻斷柱,約略可辨為舊宇,以供佛多石質,腰以下盡陷入土,然半截猶高約七八尺,當年金碧崔巍,可想見矣。旁有鐵鐘,高亦七八尺,邊廓有銘鏽錯落,然漫滅莫可辨,審其稜角,意似八分書耳。城以東有小城一,峙崗上,與此若成犄角。土居父老云:「乾隆以前,有攻其故城者,以小城阻力,迫而用火,四圍礮臺遺址即其蹟也。」紀文達公奉檄赴烏魯木齊時,嘗與永餘齋籌畫駐兵地點,時永為迪化城督糧道,接人論事,極見虛心,惟以是處山雜路紛,非屯營善地,磋商於文達,至數日不敢決。文達謂:「是地沿革,前曾略得於父老傳說,徵之古籍,甚為可憑,即援李衞公所築之遺址。重度形勢,確可斷為要隘,後人所見烏足勝之,莫若因其舊而用之,較有把握。」永然其說,因決議修築,名為破城,後為溫大學士改為古城營。其城孤懸天半,然山巒高下,蹊徑錯雜,非過此城不能飛度也。

關西之行路難

出嘉峪關西行,抵安西州,其地荒沙滿目,砂石縱橫,高下難行,西北阻天山,南接青海,幅員為全隴府州冠。行者出關,多駕車馬駱駝,乘暮夜西征,其故有二:一則日間四望無邊,牲畜急欲奔站,易於疲困;一則途中無水,夜涼不至大渴。若當夏季,日中尤不敢行,向晚起程,天明送站,乃行西域之不二法門。遇流沙時,馬行輒退,沙擁輪膠,其俯噴仰鳴之情狀,更可憫也。

迪化

新疆省城治迪化,即漢車師後王庭、唐可汗浮圖城。地勢北阻戈壁,接科布多之防;南憑天山,達土魯番之道;東達巴里坤,通蒙古之捷徑;西帶阿爾雅,據伊塔之上游,西域有事,必爭地也。

準噶爾山河

康熙戊申,準噶爾酋策妄阿拉卜坦來犯邊,聖祖親征,至各多里巴爾哈孫西北望鄂里雞圖有山如案,平衍長百餘里,賜名玉几山。策妄阿拉卜坦敗衂,遁居窩克阿拉里,經年,湖譯名慈母湖,距科布多二日程,所部至食魚為活。既死,其子策凌襲為台吉,殺其異母弟舒魯達瓦,阻伊里河而居,其河深廣,須舟筏乃渡。西路自巴爾庫軍營至其地,二千六百餘里,較北路為近。

青海

青海,古曰西海,闞駰曰「西海東去西平郡二百五十里」是也。曰卑禾羌海,闞駰曰「金城臨羌縣西有卑禾羌海」亦是也。曰零海,酈道元曰:「古西零之地也。」曰鮮水,曰羌谷鹽池,漢神爵初,西羌叛,酒泉太守辛武賢請擊■〈罒上干下〉幵在鮮水上者;又趙充國請治隍陿以西道橋,今可至鮮水左右;漢元始甲子,王莽誘塞外羌獻鮮水海允谷鹽池置西海郡是也。青海之名,則見於西魏,時涼州刺史史寧與突厥分道襲吐谷渾還會於青海是也。蒙古語稱庫可諾爾,又曰庫克淖爾、諾爾淖爾,狀音字之異,總之言海也,其水高出海面九千八百五十尺。上古時,海水極廣,蓋北接蒙古瀚海,合渤澥、南溟成我國四海之名者也。北魏時周千餘里,唐時尚八百餘里,其後東西徑二百里,南北一百三十里,周圍尚六百六十里,面積二萬七千二百方里。一曰周五百八十里,面積約一萬九千三百方里;一曰周五百五十里,面積一萬八千五百方里。測其東岸,其勢逼仄,不及百三十里也。全海之形如鯿魚,口向西北,四岸羣峯環繞。海中二島,自海面準望,則偏於西岸,東一峯名奎遜托洛亥,峯巒純白,上有石洞;稍西一峯,名察漢哈達,蒙古猶言白峯也。二島周九十里,高二百七十仞。島中約有僧寺十餘處,番名刺薩札爾,梵語剌薩,猶漢言佛地也。札爾應作招爾,梵語廟為招,札爾其轉音也。番僧習禪定者,於冰合時裹糧而入,或返或不返。島番或插帳或巖居,約二萬人,或云五萬人,亦於冬時渡冰入口,購辦糧茶,足一歲之食。島陸往來,一日不得達岸,必在冰上經一宿也。沿岸沙石草湖約寬十餘里,有水漲痕,畜牧不至其地,平時人跡稀絕,惟野獸奔突而已。

環青海多高峯,東自察漢托洛亥山、賽前山起,西而復東,至卡裏蓋山止,內喀喇什羅山本與希拉朵山同為一山,哈立蓋山又與卡裏蓋山同為一山,合之凡十三峯,皆分列於各旗族山川之次。海岸窪地小湖泊密如峰房,草湖結草如球,履之而渡,失足則陷,海水漲時,渾而為一。最大者曰巴??今泊,漢人呼為海耳子,附青海西岸,如海口之銜珠。四面河流瀦於海者,大小數十道,以布喀河為最巨。布喀河上源有數處,中曰英額池,池分河道二,東流者為哈拉西納河,東南流者為布喀河。右曰沙爾池,分流為河,東下百里與布喀河合。左曰西爾哈河、羅色河,兩水逕南流,合吉爾瑪爾台河與布喀河,會合於胡胡色爾格嶺吉爾瑪勒台山兩山之中。至此,數支合為一幹,東南流七十里入於海。河流寬而味鹹,產魚最佳,世所稱青海無鱗魚者是也。

青海戈壁

青海和碩特南左翼次旗千格和之西,為朵巴搭連圍牆,圍牆之南為戈壁。戈壁滿語謂沙漠也,蒙語曰額倫,西羌語曰額濟納。戈壁斜長百數十里,寬三十餘里,面積逾五千方里。沙粒微細,間雜碎石,風吹之成浪紋,色純白,瑩然如銀屑。【地學家言戈壁地質本花崗石,以日間酷熱夜間嚴寒漲縮之度過烈,石質霉爛而為微細之沙粒,被風吹散遂成不毛之地,惟間有小沙陀略生水草而已。且多鹹湖,故知為前代內海遺迹,名之曰瀚海允矣。】青海之柴達木及黃河附近諸戈壁占地頗寬,上古時,青海水面本極廣闊,觀於海岸戈壁,及附近戈壁之鹽泊,為古時之海底無疑也。戈壁有石,巨者如卵,小者如豆,沙石下有潛水,沙愈深而質愈粗,其上浮沙最細,下層沙粒如米,泉水即潛其中,至深五六尺。能識沙中泉脈者,莫如駱駝,是以蒙、番行沙漠者,無不以駱駝隨行。夏月,無論晝夜尤為氣燥易渴,駝更不可缺少。駝行沙漠,隨地亂嗅,以前蹄抉沙而鳴者,就其處挖下必得泉眼。其法,張布帳於上風,以障飛沙,挖坎長數尺寬祇尺許,挖去乾沙,再將溼沙挖至見水,約候十分鐘時,泉水即溢,取之不竭。淺者,牛馬駝皆屈前蹄而飲;深者,掘坎之半為斜坦形,以牲畜能下飲為度。飲畢撤帳,須臾,坎為飛沙填滿矣。至泉眼最巨之處,駝羣必圍而長鳴,叱之不肯行,一若待人挖驗以顯其能者。

青海漠市

青海巴顏山之北,大沙漠共三處,沙性各有不同。黃河岸之大沙灘,其質為濕沙,枯棘布滿,風力不能簸揚。虎山北之戈壁,其質為沙粒,大如米,中含碎石,風吹之,飛揚不高。惟柴達木北部之大戈壁,東西橫亘二三百里,南北亦百數十里,其質為最細之沙,中雜沙粒,與大漠同。漠中空氣乾燥,有小沙陀,略生水草,人畜入其中,茫然不辨南北,猶在大海風浪間,風颺沙起,則陷沙不得出。倘或風晴日煖,早晚遠望沙中,山岡矗起,結為城郭宮室樓臺殿宇,中有旌旗,有刀劍,有寸馬豆人,各相馳驟,瞬急忽更為樹木,為駱駝牛馬獅象虎豹,又為內地人、塞外人,男女衣服悉如其制,及迹至之,都歸於烏有。古書稱崑崙之山有五城十二樓,即此種雲氣,謂之漠市。蒙、番見者,詫謂佛國顯靈,羣焉膜拜而不忍去。其餘零畸之沙磧沙窩,散亂飄忽,均無此壯觀也。

青海柴達木

青海柴達木,土壤遼闊,行程荒遠,然村居相望,一路有停驂息迹之所,循大道而進,各站皆有屋,猶如新疆之官店,旅客實稱便焉。在柴達木南部者,有古城、都藍寺、巴倫、哈多、桑托洛亥、達巴蘇圖、巴彥托懷、哈拉呼遜等處,係由海南西行之路,中以巴倫、巴彥托懷為市鎮,巴彥托懷、桑托洛亥且有溫泉可浴。在北部者,有都藍奇特、庫車、哈順、摩將悉、蘇開、琛如等處,係由海北至安西、新疆之路,摩將悉一站略形寂寞,餘皆市鎮也。在西部者,有清喀利、朱古爾、圖格爾、蘇夾、呼耳托古爾、葛摩耳、哈治格爾、租哈、賽罕托哈、失亞耳托、乃什、什來、拜巴、那林租哈、阿爾善特、潮湃、托羅伊、得布特里、哈雅阿魯、托拉塔拉林、那瑪噶、卓卡、託克多渾、哈爾馬岡、巴爾瑪、那謨克、察汗托輝、巴爾、梯克、哈爾西、馬格來、巴戛伊吉、烏勒爾等處,係西藏、新疆、安西出入之路,內以圖格爾、蘇夾、托克多渾、租哈、察汗托輝【舊冊均稱察汗輝託。】為市鎮。托拉塔拉林,從前林木百餘里不斷,屢經野燒,千年古樹,火燼數月不滅,後惟一片焦土而已。三部村市約有四五十處,每處住數十家,少則十餘家、數家,村外圍以小圩牆,亦有有窰屋而無人煙之處。土著自蒙古以外,漢、番兩種所至皆有,西部則纏回居多。所居有窰洞,有土舍,以茅茨木板為牆,而氈幕穹廬,常附近以為居,人畜麕聚,即數家村落,有時亦頓成市集也。

青海巴顏喀喇山及諸山脈

青海之巴顏喀喇山,譯言大雪山,西面高度平均約一萬八千尺至二萬尺,上接中崑崙,東入青海境,曰巴顏喀喇得里奔山,納木齊圖烏蘭木倫河導源於此。又東為阿木屯巴爾布哈山、巴顏喀喇烏拉山、匝巴顏喀喇山,匝猶言中間也,巴顏喀喇山橫貫青海,至此適中。又東南跨鄂格布拉格河,即小金沙江上源而下。南曰巴顏喀喇札拉山,北曰仄胡爾巴顏喀喇山、擇巴顏喀喇山、巴顏託胡穆嶺、公噶察哈拉嶺、【漢名大雪山。】郭洛克山。【漢名銀坑山。】自此入西藏界,為瑪穆巴顏喀喇山,連峯萬里,諸峯擁護而東。其間巴顏喀喇烏拉山東北岡巒重疊,衍為六七支。最北一支為那木山,即那木洪河發源之谷。一為阿拉克沙爾山,即柴達木河發源之谷。又南一支為布呼集魯肯山,一支為巴爾布哈山,一支為固爾班圖哈圖山及烏拉得錫山,一支為奇爾薩托羅亥山【漢名牛頭山。】及碩羅鄂剌嶺、木素鄂剌嶺。其最近一支則為噶達素齊老峯、碩羅者石、【蒙語石又曰七老。】鄂剌者山,【猶言鄂博。】即古積石山也。木素鄂剌,漢名雪山。噶達素齊老,譯言為北極星。諸山之間,則黃河重源出焉。噶達素齊老峯下,飛泉百道,旋洄亂石間,曲折而下,匯於鄂敦撻剌。蒙語鄂敦謂星,撻剌謂平川,即古星宿海也。凡山水湧溢之谷,必有亂石堆積,巨川之源,石更紛鋪數十里。星宿海南北僅寬二里許,東西長五六里,怪石嵯峨,水行石罅中,忽隱忽現,無汪洋之勢。登高俯視,似一片黃砂磧,謂為石中海可也。上古時必係一沙石山,其石質不堅,山水湍激,岩穴洞壑石根為水穿嚙,崩頹坼裂,遂陷為深谷。宣統中,岸邊頹石尚有為水冲擊者,細砂浮落,如砂質之摶成者然。

青海大雪山

青海倒淌河之東為大雪山,山後為東科寺地,山之陰陡削不可上,而山之陽則斜坦而袤長。日光暴暖,一山耳,陰陽分位,寒暖判然。倒淌河即發源於其麓,雖有數溝入注,而流尚緩弱,氣陰寒,或曰大雪山產大黃,水為藥氣薰蒸也。西北有地名阿什漢,為哈拉庫圖至察漢托洛亥適中之地,形勢便於控制。又北為察漢托洛亥山,蒙古言察漢為白,托洛亥為頭,謂白雲覆於山頭,故邵陽魏源直譯為白雲山也。山前為察漢城,聖祖親征噶爾丹,遣使宣諭青海諸部落集盟於察漢托羅亥。又羅卜藏丹津之亂,誘諸部盟於察漢托羅海,即此。道光癸未,以其地當孔道,凡諸番入口辦糧,及海番度冰上岸者悉由此道,匪案迭出,乃就其地以建城堡。在隴西各鎮標內調軍弁二十四員、兵千名駐此,以便彈壓而資防護,期限一年更換,咸豐間裁。青海長官每年秋季蒞此祭海,會集蒙、番各長目舉行會盟典禮。光緒丁未,建海神廟於城外,兩山之間可望見青海,迤西為將軍臺,駐兵時為演武場將臺,自此得有漢名。西望青海,水色濃綠如濯錦,天半落霞,又如金蛇萬道游泳中流,島嶼若隱若見,不可逼視。須臾,薄霧混合,海景卷藏,海心山更虛無縹緲而不可望焉。

青海雪嶺

青海有雪嶺,雪深盈丈,長里許,陰風如刀割膚,噤不能聲,人少凍且死,人多則冰凌水溜,下山陡絕處,泥滑失足,杳無蹤跡。雪花隨風飄洒,四時不辨陰晴。

臺灣渡海開禁

臺灣自古不通內地,名曰東番。明天啟中,荷蘭人居之。順治己丑,鄭成功據之而逐荷人,置承天府,名東都,設二縣,曰天興,曰萬年,其子錦改東都曰東寧省,升縣為州。康熙辛酉,聖祖用姚啟聖議,授施琅為靖海將軍,征之。癸亥,琅率舟師由銅山進,入八罩,直抵澎湖,殲其精銳。鄭克塽窮蹙歸命,臺灣平,改置府治,領縣三。雍正癸卯,復添設一縣。初,私渡之禁嚴,閩、粵人利其土地肥美,輒偷往開墾,久之,欲歸則不忍棄業,歸則干例禁,其父母妻子之在內地者亦不得往。大吏憫焉,曾奏寬其禁,未幾,復停罷。乾隆己卯,光山吳士功撫閩,特奏懇飭部定議:「嗣後除內地隻身無業之民,及並無嫡屬在臺者,仍遵例不許過臺,有犯即行查拿遞回外;若在臺有業良民,果欲迎其祖父母、父母、妻妾、子女、子婦、孫男女等及同胞兄弟過臺者,許赴臺地接管官報明籍貫、眷屬姓氏、年歲,冊移原籍覈覆給照,回籍搬接;其在內地眷屬,欲過臺完聚,報明該管地方官,移臺核覆,申督撫給照亦如之。過臺時,驗照放行,如人照不符而放行,及濫給路照,各該管官司均分別議處,其餘偷渡人,仍如舊例嚴禁。」疏入,下部議行。

臺灣置郡縣

康熙癸亥,臺灣初定,提督施襄壯公琅請設官鎮守。有謂宜遷其人棄其地者,聖祖召問閣臣,高陽李文勤公霨奏云:「棄其地,恐為外夷所據;遷其人,恐奸宄生心,應如琅議。」上韙之,遂置郡縣。

宋村

浙江開化與遂安交界處,有地名宋村者,環村皆山,惟一谷可通往來。村之大小,民之眾寡,無由知悉,但聞自宋以來,歷元、明迄國朝,村人曾無斗粟尺帛之供,而地方官以其負嵎,不易征勦,亦竟純事放任不加干涉。

茅麓山

茅麓山在湖北鄖陽界,毗連三省,廣數千里,明末流賊餘黨郝搖旗等竄入,明疏宗某繼至,郝等奉為主,恃險假息。康熙初,命圖海督師與川督李國英、護軍統領穆哩瑪率三省兵會勦。諸將皆於層巖陡壁間,攀荊援葛而進,逾年,始蕩平巢穴。故京師諺語,有險難事則曰「又上茅麓山耶」,則當日之形勢可知。

長沙

湖南長沙,在洞庭湖之南,水道以岳州為第一門戶,臨資口為第二門戶,靖港為第三門戶。其陸路,北連湖北,南連粵東,亦寰中形勢之區也。湘江中有沙墳起,若新築之馬路,長短不等,最長者曰老龍沙,長至六七里,長沙命名或以此耳。通商口岸在小西門外,風俗樸厚,人物繁庶,巨大商店羅列如林。

入蜀之路

入蜀之路,可由秦階經桔柏渡而至劍關,亦可由鳳翔、寶雞經漢中以至寧羌。陸路不同,若取道歸州,穿夔巫入成都,即吳漢伐公孫述之路,其地雖皆屬天彭井絡,而山川形勢迥殊。

入蜀有三谷四道

入蜀有三谷四道,西南曰褒谷,從褒入;南曰駱谷,從洋入;東南曰斜谷,從郿入。其所從皆殊,謂首尾一谷者非也。其棧道有四,從成、和、階、文出者為沓中陰平道,鄧艾伐蜀由之;從兩當出者為故道,漢高帝攻陳倉由之;從褒鳳出者為連雲棧,漢王之南鄭由之;從城固洋縣出者為斜谷道,諸葛武侯屯田渭上由之。

棺材峽

三峽有名棺材峽者,高百餘丈,上有棺,不知何年物也。光緒中,有夔州府幕遣人沿緣而上,取棺之木為琴,果取木數片下,木質蒼堅,不知其名。

溫泉

四川關外溫泉,處處有之,其水自岩隙流出,就地貯池,以供人浴。外建屋宇數椽,為官廳寢室廚房諸所,且置役看守,並司洒掃,故凡宴會者,祖餞者,多假坐於此。然屋宇之宏敞清潔,以鑪城為最,裏塘次之,巴塘又次之,餘則僅一池耳。泉有硫質,初浴多暈者,再浴即安。水中有微蟲,由皮膚吸人血,吸飽即去,土人云此吸人毒也。凡有瘡疥,一浴立愈,故關外漢、蠻兩族人,鮮有瘡疥者。泉最溫煖,僅能浴一二十分鐘,縱身體健全者,亦不得過三十分鐘,久則汗涔涔,令人難耐,故有寒疾者一浴亦愈。或浴已酣睡,亦妙。泉能消食,必食而後浴,否則初浴即飢矣,故此泉又名消食泉。泉可飲牛,牛飲之,力倍增,故蠻民往往率數十百牛飲焉。泉水散漫,凝結如白雪,蠻民掃之,用以熬茶磋麵,或糊牆壁,如內地之用石炭石鹼也。

川邊番地

出汶川城五里,珉江從北來,索橋界其上,長可百餘丈,編竹為索,橫亘空中,人行輒蕩漾顛簸,心目暈眩。久之,渡橋沿草坡河折而南,即興文坪桃關,對岸路尺許,下臨千仞,雪後冰凍,控馬行殊可畏也。是河,一源於沙派溝,一源於龍潭溝,下流入岷江。又三十里過碉頭,始見所謂碉者,其圍牆以碎石壘成之,上施木梁,以石板平其頂,可行可坐番人家其間。中崒而高者為戰碉,高至二十餘丈,蓋瞭望之所也,旁插旗,大小以百數,用唐古忒旁行字體,書梵經於上。沿途有轉經樓,其制,於水石湍急處架屋,屋中書經於旗,插旗於輪,寘輪於水,使水激而轉之。又三十里抵草坡瓦寺土司行署。自汶川徼外,皆加渴瓦寺安撫使地,西訖於斑斕山,與沃日接壤。

寧遠倮夷之區域

四川寧遠為蠻疆,山谷幽阻,水泉泛濫,無道路可紀載,約計之,則在大渡河以南,敘州府上游之金沙江以北,小金沙江以東,峨馬雷屏之西,度其方面,不過千數百里。若分按之,自大渡南涉,其中除去越嶲、冕寧、鹽源、西昌、會理之內地,蠻族所據之山川,亦不過千里而已。

康藏衞分三區

康、藏、衞實分三區,蓋打箭鑪以西、丹達山以東為康;丹達山以西,如拉薩等處,凡達賴喇嘛所屬者為前藏,班禪喇嘛所屬者為後藏。藏,即唐古忒也。藏之外乃為衞。今者衞已亡矣,藏已與英人立有條約矣,完全者僅一康而已。世人不知有康,一出鑪關即謂之進藏,殆以其語文風俗相同,即視康為藏耶。抑以祇設駐藏大臣而無駐康大臣,即統名為藏耶?以風俗論,西寧、金川亦與藏同,固不得謂西寧、金川為藏也。

西藏

西藏,古號烏斯,唐為土番,在青海西南,處萬山之中。其地縱橫連屬者,南界雲南怒江,北界西寧河源,西極後藏業爾欽之沙漠,東達打箭鑪。後藏可分為二,曰喀齊,曰阿里。

由成都起程至打箭鑪九百二十里,層巒峻嶺,削壁懸崖,隔瀘河勢最險要,天時多寒少暑。打箭鑪東一百三十里有瀘定橋,即瀘水也。初以鐵索橋為渡,後亦有以木船渡人者,水漲則不可過,仍行橋上。橋長三十一丈一尺,寬九尺,施索九條,覆板於其上。水頗險惡,有大風,亦不可行,為通鑪要隘。

郭達山在打箭鑪東北一里,高七百餘丈,時有青羊繞山而行。相傳漢諸葛武侯七擒孟獲時,命郭達至鑪,於沙畦納安鑪造箭,故名。山上有郭將軍廟,將軍郭達也。

裏塘在打箭鑪西六百八十餘里,天寒多雨雪,昔隸青海部。層巒疊障,道路紆迴,為西藏要地。

巴塘在裏塘南五百四十五里,土地饒美,氣候暄妍,凡游邊藏者,莫不停驂於此,幾若上海,故有「內地蘇杭、關外巴塘之諺」。然其地無城郭,無街道,漢、蠻雜處,寥寥百餘戶而已。其所以得此美名者,蓋以地當衝衢,百貨齊備,飲食衣服備極奢華,而又有種種名勝之區,供人游眺故也。山則峻標甲噶,水則流合金沙,昔為拉藏罕所屬。去巴塘九百餘里,地名乍丫,一大部落也。

金沙江之源,自達賴喇嘛東北烏泥烏蘇流出,烏泥烏蘇,譯言乳牛也。其水名烏魯烏蘇,東南流入察木多,又東南流逕中甸,入雲南境塔城關,名金沙江;至麗江府,名麗江。

巴塘至察木多一千四百又五里,中隔乍丫,路出西北,天時無異裏塘,三山環偪,二水合流,為西藏門戶。界通川、滇,北河有四川橋,南河有雲南橋。

瀾滄江有二源,源於察木多之噶爾機雜噶爾山,名雜楮河,一源於察木多之濟魯肯他拉,名傲木楮河,二水會於察木多江巴林寺之南,名拉克楮河。流入雲南境,為瀾滄江,南流至車里宣撫司,為九龍江,流入緬甸境。

瀾滄之西為哈拉烏蘇,即禹貢之黑水,今雲南所謂潞江也。其水出自達賴喇嘛東北哈拉諾爾,東南流入察木多,又東南入雲南,為潞江。

拉哩在達隆宗西北,距察木多一千五百餘里,天時嚴寒,山勢陡險,無城郭,所屬寺院,有堪布喇嘛主掌,兼第巴事。又有工布、江達在拉哩西南,工布僻處一隅,而江達則為西藏孔道。天時和暖,產稻米,有水田,絕域中之沃壤也。

黑水源出西藏之喀喇池,入潞江,至緬甸入海。渡黑水,行十餘日,至烏思藏。烏思藏西南二千里,懸崖峭壁,積雪凝冰,山之巔清泉百道,奮湧爭流,而四面羣山環峙,有如兒孫。西北走喀齊,西南走天竺,東北走甘陝,東南走川滇,為名山五千二百七十,奉為鼻祖,則崑崙山也。

渡析支,泝洄而上,四山中有沮洳場,約二百餘里,汎濫不可數計,土名苦敦腦兒,譯言星宿海,黃河發始之源也。

前藏東拉哩西一千零十餘里,有達賴喇嘛坐牀之所,曰布達拉寺,在布達拉山。布達拉山四面皆崇山峻嶺,不生草木,殆古所謂鐵圍也。其中原隰平衍,南北約六七十里,東西約二百餘里,中通藏江,自東北繞西北流。藏江之北北山之南,平地突起一石,其周五六里,高一里許,依山疊砌高樓十三層,形勢莊嚴,則布達拉寺也。

羅卜嶺崗,在布達拉西南十五里,為達賴喇嘛沐浴之所。水自藏布江引入池中,池有榭,壁繪諸佛像及青石梯,六佛昇天之遺跡也。

由前藏行八日九百餘里至後藏,地曰札什倫布。翁結巴寺則為班禪額爾德尼坐牀之所。

三瞻

西藏三瞻之地,兩山抱護,形勢險固,土肥產豐。道光中,工勒布盤踞其間,以劫掠行客為事,藏路不通。同治癸亥,蜀督駱文忠以內地兵丁不服水土,借藏兵攻破碉樓山寨,生擒工勒布,並勦其黨,惟藏中墊軍餉五十萬,乃以其地償於藏,仍由藏中派土司治理之。光緒丙申,瞻對土司有離心,蜀督鹿傳霖調兵四營往勦,奪碉樓要口,藏中所委土司子重,以餘黨逃。官軍報捷,鹿督乃改其地為州治,名曰定瞻州。

察木多

察木多,舊名喀木,為西藏之頭藏,據瀾滄江上源薩楚河、鄂穆楚河會流之地,當打箭鑪至前藏之中央,滇、蜀、羌、隴之孔道,藏東第一要隘也。番人所居,背倚南山,碉房深邃,洞宇縈迴,坡下建營壘,築市肆,商業殷盛,無異都會。有二橋,跨南河路通雲南者為雲南橋,跨北河路通四川者為四川橋,實往來通道也。

西康

西康,古康、藏、衞三區之一也,東起打箭鑪,西至丹達山,凡三千餘里;南與雲南之維西、中甸二廳接壤,北踰俄洛已達野番與甘肅交界,亦四千餘里。其西南隅,過雜瑜外經野番境數日程即為英屬。【宣統辛亥春,英人踰野番境在壓壁曲隴樹旗;是年夏,英國游擊貝爾立由雜瑜取道野番境回國,均經邊務大臣趙爾豐電政府與英交涉在案。】西北隅毗連西寧,東南隅抵四川寧遠所屬各州縣之境,東北隅為四川、甘肅之交。幅員遼闊,倍於川,等於藏,為西藏廓爾喀朝貢之大道,駐藏大臣出入之通衢。

歷代不知經營,以地界於酋長,官為土司而自治者十之五,畀於呼圖克圖者十之一,流為野番者十之三,賞給西藏者十之一。光緒丙午秋,詔設邊務大臣,漸將土司、呼圖克圖之地改土歸流;野番之地征討投誠;賞給西藏之地,如江卡、貢覺、桑昂、雜瑜、瞻對次第收回,均奏明設官,類伍齊、碩搬多、洛隆宗、邊壩四部落亦以兵力收回之。此實宜由康設官,仍以丹達山巔為康、藏分界,則西康之疆域全矣。

西康之山

康境之山甚多,年終積雪,人迹不能到者,山雖高而無名,統而名之曰雪山,無地無之。其人力所通之處,山高有道路者番人名之曰拉,無道路者名之曰熱,猶內地之山有穴者曰岫,出脊者曰岡,大而高凸曰嵩,小而高曰岑,銳而高曰嶠,卑而大曰扈之類也。康為川,藏通衢,沿途大山與川交界者曰折山,自此前進則有高日山,博浪工山,三壩山,大朔山,寧靜山,昂地山,王卡山,恩逹山,瓦合山,與西藏交界者曰丹達山。此数山者,盛夏之時,天陰則雪;秋冬及春,有時大雪封山,不能行路,驛站亦有阻雪之日,此指大道而言也。小路之山如甘孜赴德格之濯拉,德格赴昌都之熱埡,巴塘赴鹽井之覺隴,白玉赴德格之恩作拉,登科赴召渠之恩科,亦皆高而積雪。此外尚多,不能歷数,惟登高一覽,則眾山俱小矣。

騰吉里湖

騰吉里湖為西藏第一大湖,在拉薩西北,高於海面四千六百四十米突,東西長而南北狹,四周約七十七里。湖水極淨,與雪峰相映,最為奇觀,水含多量鹽分,帶苦味。以氣候寒冷,湖水易冰,際嚴冬則湖面如鏡,土人常往來於冰上。每年五月始裂,聲聞於四遠。

嶺左地勢

梅江,韓江為廣東通渠,江岸名城有潮州,嘉應州。梅江下流會韓江以入海,而鎖鑰於汕頭,連山由南條分支,蜿蜒北走,瀕海揭陽,潮陽諸山尾閭於是,如神龍舒爪,左右拱繞,兩端兀峙,成馬嶼口,口外則雲飛波走,莽無涯涘矣。口內水深且無沙線,故為南方之良港。口內有崎碌(去石改山)礮台,形勢頗利,近則漸廢,礮亦寙陋,石磴苔荒,大旗風冷,寺台老兵種菜煨芋而外,無所事也。

榆林港

廣東崖州有榆林港,最深,可泊大兵艦,為我國第三船澳。某督在粵時,擬於瓊州府城外設守,經營榆林港,籌有定款,購有極巨之礮數十尊。及李瀚章繼任,則以臺礮無用,盡舉以贈直督。

粵西異境天開

粵西山水奇特,往往異境天開。相傳某邑鄉人樵採,至一峭壁,無可攀躋,其下忽露洞口,蛇行而入,屈曲十餘丈始見天日,高山平原,清流嘉蔭,靡所不有。出以語眾,且擷幽花異果,以證其實。好事者入而跡之,則有宮室廢址,及漢篆碑版,不知避秦世外者,何以入而復出也。厥後,邑人往游者繁,宰官迷信最深,以為必係鬼神之域,懼干幽譴,固以泥丸,日久遂失所在矣。

廣西省城形勝

廣西省城居全省之北,與湖南接境二百餘里,形勢雄勁。將至城垣,羣峰攢簇,僅一線通路,南則面對府江,對岸亦環以諸山。其陸程,至邊關二千餘里,極崎嶇,間無宿店。水程則由府河下梧州,繞上左右江過潯州、南寧,亦在三千里外。灘石阻梗,水淺時,月餘始達,一遇江漲,則立須停舟,更多危險。光緒壬午,法越事起,轉運維艱,即文報急遞,動須半月,當路頗以為憂。以全境四至論之,改省南寧,則要害適中,於邊防大計,呼吸可通。且市廛繁盛,舟楫四達,實為水陸衝途,滇、廣、越南百貨出入,與梧州相等。邊地戍兵,轉餉輪班,皆必由之路,開府於此,真足控制中外也。其後省垣僅通湖南一路,荒陋之狀,不可名言,世號為第一瘠省,信然。

雲貴山水

雲南山多平坦,多高厚,水多清冷,土多黃。貴州山多槎枒,多深阻,水多湍悍,土多沮洳。

滇省水道

滇省水道甚稀,每有一溪一川,皆以江或海名之,大理之洱海,漾濞之漾濞江與瀾滄江,不過大山間一百餘尺闊之巨流耳,以視江浙之太湖,不知當以何物名之。顧江浙人之視丘為山,要亦與滇人之以川名海,同一淺見也。

壩子

滇人稱平原為壩子,壩子有數方里者,有十餘方里者,有數十方里者,大小不等。至其所謂壩子,非從前之府治,即州縣治,或大村落。蓋雲南全省,本屬嶺地,山嶺居十之七,一遇平原,即相其地勢,以為府治,以為州縣治,或人民集居,因成村落。至若居民數戶,依稍平之坡築室而居,以種玉蜀為生者,則名之為鋪,而不名之為壩子。且壩子多在兩山之間,往往將至一縣或一大村,當下坡時,即先見萬山圍繞中平地一片,惟其形幾如釜底,推以理想,千百年前或本一大河也。

大理下關

大理下關,為雲南迤西門戶,蒼山繞其左,洱海臨其右,誠天然之形勝也。蒼山高度約距地平線七千餘英尺,終年積雪,風景絕佳。至下關西一里許,石城巍峨,古壘高矗,關前有石碑一,書「漢丞相諸葛武侯擒孟獲處」十一字。關以外水聲淙淙,如飛馬奔馳,白浪四濺,誠洱海西流之大觀也。

雲南土司轄地

臨安府屬土司,惟納樓、長舍二舍情形略近內地,江外猛丁一帶,間有平原,其餘多屬磽瘠。普洱府屬,平原頗多。鎮邊廳屬,惟孟連、猛濱平原較大,餘則山多原少。順寧府屬,平原廣漠。永昌府屬,如保山所轄四土司,特苦磽瘠。騰衝府屬,平疇萬頃。蓋沿邊各地,山多者恒瘠,原多者恒肥也。

倮塞山

河口為滇邊要塞,顧瘴氣甚重,附近有倮塞山,山地高,氣候甚寒,鐵道盤旋其上,守路防塞,兩可兼顧。

臘耳山

臘耳山介楚、黔之間,其山自貴州正大營起,北界老鳳、芭茅、猴子諸山,東接栗林、天星、鴨保、岑頭諸坡,故苗之介居三廳及松桃、銅仁間者,舊史統謂之臘耳山苗。

月崖

貴州思南沿河司東岸有月崖,苗人以漆畫一月於上,夜有光,而日間黯然,周三丈餘,拜之為神。漢人既有是地,相聚而謀曰:「是苗人之以術制我也。」遂圬之。今惟白色一團而已。

蒙古道路

由張家口至庫倫都凡三千六百里,出張家口,一望皆沙漠,淡水殊少,每二三十里始有一井,非土人之拙於墾濬也,其土深厚不易掘耳,往往有掘數百丈尚不得涓滴者。人馬經此,逢井必憩,有時人尚可支持,馬則已渴甚,輾轉必需飲矣。故蒙古交通,除台站外,其所有道路,惟游牧之徑途耳。無水可飲,無柴可取,又無村落可寄宿,一片荒涼,極目不見一人。

多倫

多倫居內蒙中樞,夙為重鎮,猶外蒙之庫倫也。自張家口至此,凡四百八十里,實則口外里數,每里足抵內地二里焉。昔為蒙人游牧之場,康、乾以來,均由漢人陸續開墾,時移業進,漸成鉅鎮矣。

庫倫

庫倫為外蒙總匯,位置在西經九度、北緯四十八度,居喀爾喀土謝圖汗東北部,游牧地最廣。庫倫者,蒙語城柵之意,以四圍皆木柵,故名。城南十餘里有汗山,綿延高聳,茂林蒼翠,蒙人尊之為神山,四時致祭,禁止樵採。自京師正北偏西行,過居庸關,出張家口,西北行三十站,轉北行十四站,至庫倫,距京師四千餘里。更由庫倫北行十一站,至恰克圖,即買賣城是也,再北行,即為西伯利亞。由恰克圖北行五百餘里,即為上烏丁次克,沿鐵路至貝加爾湖,北即伊爾庫次克,與恰克圖相對,一為西伯利亞之大商場,一則蒙古之大商場也。故由上烏丁次克至庫倫,實不過平常十八站地,而至京師,則須四十四站。以軍郵計,八日始達庫倫,即草青馬肥之時,亦須六日。

國朝設庫倫辦事大臣,轄土謝圖汗、車臣汗兩部,車臣汗部西界黑龍江,南界內蒙東盟,以烏珠穆沁旗為界。庫倫辦事,並兼轄恰克圖貿易事宜,凡四十七卡倫,恰克圖東卡倫二十八,屬土謝圖汗、車臣汗二部,恰克圖西卡倫十九,屬三音諾顏、札薩克圖二部,此四十七卡倫,皆歸庫倫辦事大臣管轄,至三音諾顏、札薩克圖二部事,則歸烏里雅蘇臺管轄。土謝圖汗部地勢平坦,水草廣茂,北部多山,南部多沙漠,庫倫即在土謝圖汗部北偏東,察烏罕蓋山亙其南,色楞格河繞其東,自左翼右末旗分之,北則高山細流,縱橫蜿蜒,南則平沙廣漠,草木不生,外蒙中部最險之域也。每卡倫,駐庫什固爾兵二百人。庫什固爾者,保安之意,猶漢語保安軍也。然此種兵皆非能戰者,且訓練無方,器械窳舊,亦徒有其名而已。

庫倫佛山

庫倫多山,有名佛山者,禁地也,徧山皆綠葉松。

哈薩克

哈薩克地居新疆,其種族為蒙古,元之後裔也。當元之盛時,分封於哈薩克,故以哈薩克人呼之。其後子孫蕃衍,有徙居東土耳其斯坦者,有徙居伊犂、科布多、塔爾巴哈台者。其在外蒙哈薩克之哈民,以雍正丁未恰克圖界約及咸豐庚申中俄續約,劃歸俄羅斯,乃不屬於我國。哈人善騎,故俄之哈薩克馬隊頗著名。然因地近寒帶,冬日嚴寒,以南方較為溫煖,頗思內向,往往潛行越界,借地游牧,名曰潛哈,曾經奏明有案。然不敢以原屬我國之蒙、哈、令其為我國之國民者,恐俄人以哈薩克既歸俄國,即指哈人所借之地為俄國之領土也。光緒壬寅、癸卯間,科布多參贊瑞洵及志銳等先後奏請收回借地,迭經諭令潘效蘇會同瑞洵妥籌辦理,並有不得以借地為已成之案憚於更正之諭。然邊疆大吏,皆以為多一事不如省一事,原奏者非欲認真辦事,不過藉此以邀功,查復者則更畏難苟安,不惜飾詞以罔上,故迄未查明借地實行收回。

京師城門

京城周四十里,高三丈五尺五寸,門九,南曰正陽,南之左曰崇文,右曰宣武,北之東曰安定,西曰德勝,東之北曰東直,南曰朝陽,西之北曰西直,北曰阜成,明永樂己丑所建,順、康以來,修整宏壯,其名則仍舊貫。

阜成門又名平賊門,平闖賊也。當明末時,闖賊從此門遁出,其南壁上尚有手印之蓮花迹。城內有一胡同,曰追賊胡同,亂定後,居民惡其名,改追賊為錐子,而書平賊為平則。

正陽門門禁

京都城禁綦嚴,向夕即閉,正陽門外城有門三,中央者正對天橋,為馳道所經,故終年不啟,車馬往來咸取道於左右兩門。舊例,京朝官吏除宗室親貴旗人外,皆居外城,每日哺則兩門皆閉,至三鼓時,左右兩門啟一次,以備各官入朝。內城居人之偶留於外城者,即乘此時隨入,故俗有倒趕城之說,又謂之趕夜城,然祇許入不許出,防宵遁也。自光緒庚子拳匪肇禍後,外人以此門密邇使館,時閉時啟,出入不便,要求弛禁,許之。顧初猶左右虛掩,繼乃虛掩一門,至光、宣間,則上半夜啟左門,下半夜啟右門,於是車馬雜遝,終夜有聲,而交通大便矣。

左門中有觀音殿,殿址始於明,松山之役,思宗聞洪承疇殉國,既賜祭十六壇,復建祠以表其忠。祠成而聞其生降,遂罷,後乃塑大士像以奉之。右門中有關帝廟,廟貌如生而甚短小。相傳像初塑於明宮中,尚有一巨者,同時以塑成之年月日時召術者推算,術者素以神術聞,謂:「大者身且不保,小者則香火可數百年。」語聞於思宗,特留其大者而舁小者於正陽門側。崇禎甲申難作,大內灰飛,像亦同燼,而在門側者,果無恙,至國朝而奉祀如故。

京師五鎮

永定門外煙墩為南方之鎮,大鐘寺為西鎮,鷄獅潭為北鎮,黃木廠為東鎮,煤山為中鎮。

帶衞歸海

天津之建治營城,昉自明末,國初時,邑人周姓又曾以私財修之者也。城周九里,闢四門,北帶河,西衞安,南歸極,東鎮海,命名之始,審勢象形,具有深意。光緒庚子,聯軍破天津,八國分兵據其地。和約既定,外兵遵約撤退,而郡城與大沽礮臺同在毀棄之列,爰就圜城舊址築馬路,而所有碑石,則全為英人移往威海,為建造港塢之需。故津人迷信者,羣謂四門之名適有「帶衞歸海」等四字,物之成敗有定數也。

古長城

自木蘭北數百里,有土堆巍然,東至俄羅斯,西抵準噶爾,蜿蜒數千里。道光以前,屯戍墩堠猶有存者,土人云古長城也。

萬里長城

長城東起臨榆之山海關,跨直隸、山西、陝西、甘肅四省,蜿蜒屈曲,約長五千餘里。東半內外均砌巨磚,黃河之西則築以泥土。

蔡元請修築邊牆

康熙辛未,總兵官蔡元疏請修築邊牆,上初命閣臣集九卿於闕門外,面詢可否以聞。羣臣未及對,上復召大學士諭曰:「朕思眾志成城,豈在邊牆。」諸臣叩首曰:「大哉王言,臣等見不及此也。」所請遂不準行。

上海縣城沿革

光緒中葉以前,上海縣城僅七門,曰大東,曰小東,曰大南,曰小南,曰西門,曰老北,曰新北,戊申、己酉間,南市漸興,邑紳有以城垣之阻為不便交通者,乃倡拆城築路之說。事為固執者所聞,大倡非議,遣人持籍四出,迫令居民簽名以為抵制,於是遂有拆城保城二黨,私鬨不已。稟之有司,有司莫能袒,則請議於文廟之明倫堂。衝突久之,卒不解決,於是模稜者謂不如不拆城而別闢高大之城門三五以利交通,二黨莫能難也,議遂定。於是復闢新東、小北、小西三門,又別拆小東、新北二門而高大之。

廣州城

廣州有舊城、新城、外城之分舊城,昔為尚可喜駐鎮;新城,則其子姪及漢軍藩屬官僚大小衙署在焉;外城,乃咸豐中粵寇蕭朝貴增築,以資防海,今僅存土基。粵寇既平,官署盡在舊城,漢人居東,旗人居西,中以旗望街分之,撫署為可喜第,最宏敞;將軍署為之孝第,尤壯麗,堂前拜台石,闊六十方尺,深半之,門前獅子二,耿精忠自肇慶取石鐫成,高大無匹。出西門三里,曰寶珠礮臺,曰白鵝潭,曰沙基,曰十三行,曰濠畔街,曰一約,曰二約以至七約,皆各國通商立埠之所也。

臺灣不建城

臺灣平後,雍正年間有請建城垣者,世宗諭云:「臺灣非內地比,此次之易於收復,亦因賊無險可據。設有城垣,賊必負隅抗拒,更費兵力矣。」故臺灣郡縣不建城,而用刺竹。

洛陽之寨

距洛陽城五里有墩,十里有鋪,十里以外,每五里設墩臺。鄉村之烟戶稠密者公同築圍,形式若城,亦有門有樓,特較城稍小,其名曰寨。

湖南苗寨

鎮筸五寨而外,苗寨以土為之,統分十里,上六里即永綏廳,下四里即乾州廳,外更有筸子長官司所轄之苗寨數十處,鎮溪所千戶東南附近之苗寨數十處。苗寨在上六里下四里,初為所官管轄,後隸保靖宣慰司,其性獷悍,土官亦羈縻之而已。千戶長官司所轄,邊牆內者居多數,土官尚能彈壓之,頗知畏法敬官,邊徼有事,撻伐甫及,輒爭先投誠,其風較十里為馴。

達圍寨

四川邊外番人居達圍寨,寨凡三層。其制,下以棲人;中之右,土司居之,左為喇嘛誦經所,中供佛,其上則土司婦女所憩。

安娘壩番寨

安娘壩番寨,疊石三層,入門拾級而上,四周約數十間,中一樓最高,有金頂,為供佛之堂。廊下環小牛皮筩十數,中貫以柱,男婦拽而轉之,筩內皆皮紙所寫各部佛經。番人聰俊者,誦經於佛堂,不能,則日夕轉此經筩,以當課誦。

京師道路

京師街市穢惡,初因官款艱窘,且時為董其事者所乾沒,繼因民居與店戶欲醵資自修街道,而所司吏役輒謂妨損官街,百般訛索,故亦任其蕪穢。又京城例於四月間於各處開溝,蓋溝渠不通,非此不能宣洩地氣也。是時穢臭薰人,易致疫癘,人馬誤陷其中,往往不得活。開溝之處,鬧市獨多,差役因從而漁利。又開溝者,每故意擇大店門口居中開挖,店主以貿易不便,必重賂之,乃稍移偏。光緒中,潘文勤公在工部時,有司員某銳於任事,以開通溝渠平易道路為己任,鋪戶聞之大喜,亦願醵資助費,而文勤執不可。某叩其故,文勤曰:「汝以通溝平道為美,然一時之利也。汝之後,安得復有汝!將至路仍不修,而年年勒令店戶出資,是貽無窮之害矣,不如其已。」遂止。

胡同本為火弄

京師稱巷曰胡同,其義無所出。蓋閩中方言,家中小巷謂之弄。《南史》東昏侯遇弒於西弄,即巷也。元《經世大典》謂之火弄,後因訛為胡同。

京師八大胡同

京師八大胡同,名稱最久,皆在正陽門外,即石頭胡同、臙脂胡同、大李紗帽胡同、小李紗帽胡同、百順胡同、皮條營、陝西巷、韓家潭是也。韓家潭初為伶人專有,其家宅俗呼下處,豪客輒於此取樂。光緒庚子亂後,南妓麕集,伶人失業,始有妓女蹤跡,而入八大胡同之列。或謂有十條胡同,則益以王廣福斜街、櫻桃竹斜街也。

京師王廣福斜街

京師有王廣福斜街,始人競稱為王寡婦斜街,後則易為王廣福三字,地名稍雅,而失其真矣。此與麻狀元胡同可以作對。

上海租界之路

上海公共租界馬路之建築,除南京路、四川路用鐵梨木火磚鋪設外,其餘普通為兩式,一以沙與石子拌和平鋪者,普通名之曰馬路。一以碎石大小疊砌者,普通名之曰石路。

鐵路橋

津浦鐵路之橋,河身偪仄,且河底少沙,故其橋亦普通製造。京漢鐵路之橋,河水漫溢八九里,底多沙土鬆蘇,不易建置,腳用螺旋深入數十丈,誠為世界所未有。正太鐵路越固關井陘之險,汽車行飛崖間,易致顛隕,其軌兩端不等,一端寬四尺八寸半,一端寬三尺三寸,車至寬處,其輪軸自由伸展,至狹處,其輪軸自由收縮,此係我國某工程師之所新發明也。

蘆溝橋

蘆溝橋,在京師廣安門外。溝本桑乾河故道,因其水濁而黑,故曰蘆溝,又曰渾河,國朝改名曰永定河。橋始建於金大定己酉,長約二百餘步,石欄雙鎖,上鐫獅像百餘,姿勢各異,亦前代美術之一種也。在昔為南北往來衝要,騷人墨客過此,必流連題詠,故燕京八景中有「蘆溝曉月」,與「長亭灞橋」同為勝蹟。明顧元起詩云:「西山籠霧晚蒼蒼,一線桑乾萬里長。最是征夫望鄉處,蘆溝橋上月如霜。」自京漢鐵路開車,此橋遂寂寞矣。

船橋

蘭州北門外橋名鎮遠,以船為之,橫排二十四艘,自南岸達北岸,每船相離尋丈,船填土石,頭尾用大鐵索囊磚石沈河底,復用大鐵練連貫之,練環大如盤,兩岸均有鐵柱,插沙土中,大合抱,出地約丈餘,相傳為明初所鑄。船面鋪大木板數層,以草土填平,沿河聯以紅欄。凡往來甘凉口外者,悉由此橋,車馬日以千計,諺所謂「天下黃河一道橋」是也。冬河冰合,甘督率僚屬祭河神,始拆船橋,車馬皆行冰上,正二月間冰泮,仍駕以橋。

臺灣藤橋

臺灣諸羅有遊八社,其第五社曰藤橋。高山對峙,中夾大溪,深數千仞,番人剖大藤為經,繫於兩麓大木上,以小藤為緯,橫織如梁,翼以扶闌。行則搖曳如欲墜,過者股慄目眩,不敢俯睇,而番人以頭頂物,往來如飛。

成都長春橋

四川成都東門外之長春橋,俗呼東門大橋,一名濯錦橋。光緒癸未間修築時,發現宋碑一方,則此橋猶為宋代所建者也。

溜渡

溜渡者,居瀾滄江上岸,至峭削,江寬二三十丈,無可施鐵索,土人細竹為巨纜,兩端綴以石碣,更取藤作三圈,貫纜上,名曰溜筩。渡者自縛筩內,岸人舉纜力送,須臾達中途,纜受重下垂,曲如弓背,渡者以兩手攀纜遞進,始達彼岸。纜有二,以通往來,其運物亦如渡人之法,別以細索繫圈上,中路停滯,則振其索,圈動纜升,久之亦抵岸矣。以用溜渡,故稱此江為溜筩江。

雲南鐵索橋

雲南鐵索橋,在響水關側,兩岸壁立,下臨深谿,亂石壅流,飛濤百丈,以不能累石為柱,則以鐵索大如臂者,貫於兩岸之崖石,或十餘條或二十條,用木絞使直,鋪板作地平,翼以欄杆。橋長者或數十丈,望之,如飛樓虛閣,往來者不知行於空中也。

滇中以瀾滄江為最。明李定國燒斷以拒大兵,吳三桂用竹筏過兵至永昌,既逐定國,始動帑三千金修之。

貴州盤江之橋

黔中盤江一橋,視雲南瀾滄江更勝。鄂爾泰節制三省時,改驛路於此,今為通大理之沿邊要道。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