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圣贤录卷九
往生杂流第八
张锺馗
张锺馗。唐时人。居长安。杀鸡为业。临死。见绯衣人驱羣鸡至。唱言啄啄。鸡辄向上啄。两目血流。痛不可忍。有沙门宏道见之。为设像。劝令念佛。忽觉香气满室。羣鸡散去。即端坐而化(佛祖统纪)。
张善和
张善和。亦唐时人。屠牛为业。临终。见牛数十头。作人言曰。汝杀我。善和告妻。急延僧为我念佛。僧至。谓云。经言。若有众生。作不善业。应堕恶道。至心具足十念称阿弥陀佛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善和云。地狱至急。取香炉来。即以左手擎火。右手拈香。向西厉声称佛。未满十声。遽云。佛来也。已与我宝座。言讫而终(佛祖统纪)。
金[奭-人+大]
金[奭-人+大]。不详其所出。以渔为业。已而改行。断荤血。持佛名。日万声不辍。一日忽告家人曰。我见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矣。我将归净土也。次日又曰。有金莲华来迎我。焚香安坐。以手结印而化。天乐异香。终日不散。事在宋政和六年(净土文)。
冯氓
冯氓。上虞人。少事游猎。有巨蛇为乡民患。氓杀之。虑蛇为怨。乃皈心佛法。回向西方。修忏诵佛名。如是十年。一夕请净业友数人。同诵阿弥陀经。唱佛号。次诵普贤忏罪往生偈已。即端坐合掌而终(佛祖统纪)。
吴琼
吴琼。不详其所出。先为僧。已而返俗。作庖人。当切肉时。口中称佛名不辍。每教邨中人。诵经修忏。念阿弥陀佛。後眼郭生瘤。大如鸡子。乃惶怖。分遣妻子。造一草庵。昼夜焚修。绍兴二十三年秋。告邨中人曰。琼来日。戌时去也。人皆笑之。次日晚。报诸道友曰。时至矣。好来念佛相助。复将布衫质酒饮尽。即写颂曰。把盏空空。问甚禅宗。今日珍重。明日清风。端坐合掌称佛名。忽大声曰。佛来也。即化去(净土文)。
李彦通
李彦通。会稽人。为锻工。偶入邑中系念会。忽悟身世无常。归心净土。一日得疾。云。我梦游净土。见二门扃鎻甚固。适遇僧宗利。开门引入。见楼阁中佛与菩萨。吾将去矣。遂请睎经道果二僧至卧榻前。策发净业。令举家齐诵佛号。西向坐逝(佛祖统纪)。
黄生
黄生。潭州人。以锻铁为生。每打铁时。口称阿弥陀佛不绝。一日占一颂。令隣人书之。曰。玎玎璫璫。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且云我去後。可将此颂流布。广劝人念佛也。即化去(佛祖统纪)。
徐六公
徐六公。嘉兴农夫也。长斋念佛。设像瞻礼。如是四十年。屡梦游净土。预作一龛。临行之日。易布衣草屩。入龛端坐。顷之。即曰。佛来迎我。泊然而逝(佛祖统纪)。
沈三郎
沈三郎。临安贾人也。晚而奉佛甚谨。一日卧病。请僧讲弥陀经。设像。日夕西顾。易衣而终。顷之。膝微屈。如欲起坐者。二子曳胫直之。忽瞿然起坐。遂易龛。茶毗。有白鹤翔云西去(佛祖统纪)。
师赞
师赞。雍州人。为行童。年十四。念佛不绝。忽遇疾而亡。俄复苏。白父母曰。阿弥陀佛来此。儿当随行。隣人见空中宝台。五色异光。向西而没(佛祖统纪)。
倪道者
倪道者。仁和人。弃家。建小庵。专意念佛。欲焚身代一切众生供养诸佛。於是集众唱佛名。来者至万人。焚身前一夕。其地忽有金光高半尺许。语人曰。我焚身时。必有紫青二色云。从东北过西南。是我往生之相也。已而发炬。端坐其中。二色云现。火尽乃灭(佛祖统纪)。
大善寺行童
大善寺行童。常随师善辉。持诵佛名。一夕。梦妇人持数珠示之。童曰。欲得一串。恨无钱买耳。妇人曰。我当与汝。汝可开口。即以数珠投口中。童寤以告师。辉曰。此是大势至菩萨。授汝念佛三昧也。过数日。童见二大士。持华座与之。曰。更过七日。当乘此来生净土也。童即语人云。我七日当行也。至期。忽自唱曰。菩萨来矣。即座而化(佛祖统纪)。
张爱
张爱。明万历间中官也。晚持金刚经。阅数年。病死。至一王者所。谓曰。汝合向人间受胎。答曰。爱持金刚经。愿生净土。不愿受胎。王者曰。汝持经功少。奈何。爱曰。曾闻十念成就。况其久乎。王者曰。且放还。听持经去。既苏。遂去之西山碧云寺。专诵金刚经。又十一年。一日集众曰。我以持经力。今西去矣。沐浴更衣。端坐而逝(金刚新异录)。
吴浇烛
吴浇烛。居苏州娄门。以浇烛为业。因以得名。孑身无偶。长斋昼夜念佛。为人不欺。卖烛家争迎浇烛。吴倾油一杓。必称佛数声以为常。年七十余。忽语主人曰。吾积有薄赀。本为身後计。今念佛功成。某日吾当去。往生善处。无用此矣。敬以相赠。主人请为作福事。吴喜。乃引至一窖。出千金。主人为分给诸大寺。尽以饭僧。至期。吴合掌念佛。端然坐逝。用遗言以龛殓。及闍维日。送者千万人。事在崇祯七年(现果随录)。
吴毛
吴毛。青阳吴氏仆也。平时持斋。诵佛名。兼修众善。左良玉兵渡江。吴氏合家避去。毛独居守。兵至。被七枪而死。乱定家主反。毛复苏曰。我以宿业。当受猪身七次。因今生斋戒念佛。以七枪散冤。今佛来接引。往生西方矣。语毕合掌而逝。事在顺治元年(果报闻见录)。
王仰泉
王仰泉。杭州人。以屠羊为业。所杀无算。後疾病。见羣羊索命。心甚惧。病愈。遂幡然改业。长斋事佛。诵金刚经满三藏数。晚又礼拜法华。昼夜无倦。年八十一。忽见符使来追。抗声拒云。我待佛来才去。阅五日。果见佛现大身。垂手接引。怡然而逝(现果随录)。
梁维周
梁维周。绍兴[邱-丘+乘]县人。在龙潭庵为行者。年四十而瞽。无所得食。欲求死。僧云丽止之曰。毋徒死也。西方有佛。曰阿弥陀。子能至心称念。不难横截生死。瞽岂足患乎。从之。云丽为募饭供之。维周念佛甚切。三年。目复明。居半月告众曰。吾将去矣。越三日。方午。向西坐脱。事在乾隆三十八年(僧云丽述)论曰。修净业者。不论贵贱。不择贤愚。信深则入。诚积而通。如锺馗善和诸人。皆贩夫屠户耳。一念回光。顿超彼岸。故知心力不可思议。佛力亦不可思议。
往生女人第九
韦提希夫人
韦提希。舍卫国王频婆娑罗夫人也。有太子名阿闍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置七重室内。制诸羣臣。一不得往。时韦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麨。用涂其身。诸璎珞中。盛葡萄浆。蜜以上王。王得不死。阿闍世闻之。即执利剑。欲害其母。为二大臣谏止。遂闭母深宫。不令复出。时韦提希被幽闭已。愁忧憔悴。遥向耆闍崛山。为佛作礼。而作是言。如来世尊。在昔之时。恒遣阿难来慰问我。我今愁忧。世尊威重。无由得见。愿遣目连尊者阿难与我相见。作是语已。悲泣雨泪。遥向佛礼。尔时世尊在耆闍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即勅大目犍连。及以阿难。从空而来。佛从耆闍崛山没。於王宫出。时韦提希礼已。举头见世尊释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宝莲华。目连侍左。阿难侍右。释梵护世诸天。在虗空中。普雨天华。时韦提希号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恶子。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此浊恶处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不善聚。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今向世尊。求哀忏悔。唯愿佛日教我观於清净业处。尔时世尊。放眉间光。其光金色。徧照十方无量世界。还往佛顶。化为金台。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皆於中现。时韦提希见已。白佛言。是诸佛土。虽复严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佛告韦提希。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我今广为汝说。亦令未来凡夫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是三事。名为净业正因。佛又为韦提希说十六观法已。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逮无生忍。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观无量寿佛经)。
乐音老母
佛在维邪罗国。所止处名曰乐音。有贫穷老母。来白佛言。生老病死。从何所来。去至何所。乃至六识六根五大。从何所来。去至何所。佛言。生老病死。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乃至六识六根五大。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譬如两木。相钻出火。火还烧木。木尽火便灭。诸法亦如是。因缘合会乃成。因缘离散即灭。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因为广说诸譬。老母闻法开解。即得法眼。佛言。我前世发菩萨心时。曾为其子。今此老母。寿终当生阿弥陀佛国中。供养诸佛。却後六十亿劫。当得作佛。字扶波犍。其国名化作(佛说老母经)。
纪氏
纪氏。句容葛济之妻。刘宋时人也。济之为葛洪之後。世学僊术。纪氏独心乐佛法。存诚不替。一日方织。仰首见云日开朗。空中清明。忽有宝葢幡幢。自西方来。中拥一如来。金色晃耀照彻云表。纪氏停梭谛观。中怀踊跃。曰。经说无量寿佛。此其是邪。便头面作礼。仍引济之。指示佛处。济之但见半身。及诸幡葢。俄而隐没。於时乡里老幼。咸共覩闻。从而归佛者甚众(冥祥记)。
魏氏女
魏氏女。梁郡人。其父兄皆修净业。女亦笃志往生。无何化去。七日复苏。即升高座。诵无量寿经。既毕。下启父言。儿去便往无量寿国。此宝池中。儿及父兄各有一大莲华。当生其内。唯母独无。不胜此悲。故来相报。语讫而瞑。母自是亦奉法焉(冥祥记)。
独孤皇后
独孤皇后。河南雒阳人。周大司马河内公信之女也。隋文帝未贵时。娶为夫人。及受禅。立为皇后。性贤明。朝廷政事。多所匡益。然颇妬忌。後宫希得进御。帝宏护佛法。勅诸州郡。徧造灵塔。安置舍利。多感瑞应。后亦敬慕大乘。常持佛名。当持名时。必先易净衣。嚼沈水香盥口。以为常。仁寿二年。八月甲子。崩於永安宫。年五十。于时异香满空。天乐振响。帝问梵僧闍提斯那。是何祥也。对曰。净土有佛。名阿弥陀。皇后往生。故现斯瑞耳(隋书。续高僧传。佛祖统纪)。
王氏
王氏。隋时人。薛翁妻。僧顶葢母也。读诵诸经。勤修忏法。志求净土。唐贞观十一年。有疾。勤恳弥至。俄见牀前有赤莲华。大如五斗瓮。已又见青莲华。充满一室。阿弥陀佛观音势至。降临空中。其孙大兴侍侧。见佛身高大。迥出二菩萨上。良久乃隐。而王氏逝矣(续高僧传)。
姚婆
姚婆。上党人。与范婆善。范婆劝令念阿弥陀佛。姚婆从之。遂屏息家缘。一心念佛。临终见阿弥陀佛降临空中。二菩萨侍左右。姚婆白佛。不遇范婆。安得见佛。请佛少住。与渠作别。及范婆至。佛犹俨然。姚婆遂立化(净土文)。
温静文妻
温静文妻。并州人。久病卧牀。静文教念阿弥陀佛。妻从之。默诵佛名。二年不绝。一日忽告静文言。吾已见佛。後月中定去。前殁之三日。莲华现前大如日轮。及期。具食献父母。云。今幸得生净土。愿父母与夫。专念阿弥陀佛。便当相见於净土。言讫而终(净土文)。
任氏
锺离夫人任氏。宋知开封府会稽锺离瑾之母也。平生笃志净业。刻栴檀为弥陀佛像。常顶戴行道。年九十八。起居如常时。一日忽戒瑾曰。人人有个弥陀。奈何抛去。处处无非极乐。不解归来。予将行矣。汝其念之。翼日晨起焚香持佛名。顷之合掌而化(佛祖统纪)。
王氏
越国夫人王氏。哲宗从父荆王之妻也。专修净土。昼夜无间。导诸妾婢并志西归。中有一婢独懈慢。夫人曰。不可以尔一人。坏我规矩。摈之。婢悚悔。遂发愤精进。久之弗倦。一日谓同事曰。吾其行矣。夜闻异香满室。无疾而逝。越宿。同事者告夫人言。夜梦化去之婢。令致谢夫人。幸蒙训责。得生西方。感德无量。夫人曰。彼能入我梦。乃可信尔。其夕。夫人梦婢致谢如前。夫人曰。西方可至乎。婢曰。可。遂导夫人行。顷之。见一大池中有莲华。大小间错。或荣或悴。夫人问其故。婢曰。世间修西方者。才发一念。此中便生一华。勤惰不同。荣悴亦异。精进者荣。怠废者悴。若历久不息。念熟观成。形消神谢。决生其中。中有一人朝服而坐。宝冠璎珞。庄严其身。夫人问曰。何人也。婢曰。杨杰也。又一人朝服而坐。其华颇悴。夫人又问何人。曰。马圩也。两人俱修净业。事具本传。夫人曰。我当生何处。婢导之行。可数里。望见一华台。金碧晃耀。光明洞然。婢曰。此夫人生处。乃金台上品上生也。既觉。悲喜交至。其年遇生日。晨起。秉炉爇香。望观音阁而立。诸眷属方趣前为寿。眡之则已化去矣(乐邦文类)。
陈媪
陈媪。钱塘人。从灵芝律师受菩萨戒。专心念佛。日课千拜。经案间迸出舍利。临终。见佛来迎。顾旁人言未竟。寂然而化(佛祖统纪)。
袁媪
袁媪。钱塘人。从灵芝受菩萨戒。即断荤酒。笃修净业。家人皆化之。如是二十年。一日示疾。请圆净律师说法。俄见佛菩萨众。现前接引。端坐而化(佛祖统纪)。
陈媪
陈媪。长芦赜禅师之母也。赜尝作莲华胜会录。普劝缁白求生西方。其住广平普会寺。迎母居方丈东室。朝夕持佛名。已而有疾。集众唱佛。尽二日。忽合掌瞻像。泊然而化。前一日。赜梦母谓曰。吾见尼师十余。来相召。赜曰。此往生之祥也。言已坐灭。面如珂玉。既卒之明日。顶微温。面白。如梦所见然(佛祖统纪)。
于媪
于媪。钱唐秦氏女也。其夫贩鱼为业。有子遭官事破家。媪愁苦。欲沈身於江。遇净住寺照师。劝之曰。夙世业缘。总宜顺受。枉自沈江。不如念佛。媪猛省。即然一指佛前。誓长斋。日称佛名。十年不怠。见一切人皆称为佛子。一日请僧。诵观无量寿佛经。而己持珠诵佛名。至观像章。寂然而化(佛祖统纪)。
王氏
王氏。合肥马永逸妻也。永逸世修净业。事载本传。王氏亦持佛名。行天竺十念法。又尝持破地狱偈。偈出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夕梦地狱。主者来谢云。幸蒙持偈功德。狱中众生。出生善道者多矣。其後寝疾。持佛名不绝口。既逝。诸亲属及其侍女。皆梦王氏报云。吾已得生净土矣(乐邦文类)。
冯氏
广平郡夫人冯氏。名法信。赠少师珣之女。镇洮军承宣使陈思恭之妻也。少多病。及归陈。病日剧。时慈受深禅师居王城。唱导佛法。夫人造其室。求却病方。慈受教以持斋。诵西方佛名。夫人信受。还家未踰月。遂屏荤血。却膏沐。衣埽塔衣。修西方净观。自翻经行道。及起居动静。一以西方为归。顷之。病良已。理家事如初。亦不废净业。如是十年。无惰容。无矜色。心安体舒。神气日王。一日索笔书偈曰。随缘任业许多年。枉作耕牛大可怜。打叠身心早脱去。免将鼻孔被人牵。见者怪之。夫人曰。清净界中。失念至此。支那缘尽。行即西归。适我愿兮。何怪之有。其年九月示疾。至十二月。一夕语侍者云。吾已神游净土。面礼慈尊。观音左顾。势至右盼。百千万亿清净佛子。稽首庆我得生其国。至如宫殿林沼。光明神丽。与十六观经所说无二无别。到者方知。非可以语汝曹也。侍者呼思恭至。语其故。乃相与合掌诵佛名至明晨。右脇而逝。三日而殓。家人辄闻妙香。及茶毗。启视。面如生时。年三十六(乐邦文类)。
吴氏
吴氏。都官员外郎吕宏妻也。宏素明佛理。与吴氏合志清修。有二侍女亦绝荤血。其一颇好禅。俄而得疾。谈笑坐逝。如委蜕然。其一奉戒刻苦。或终日不食。但日饮吴氏所呪观音净水一盏而已。一日忽见金莲华现前。其上双趺隐然。数日见膝。又数日见身。又数日。头面悉见。相好具足。其中阿弥陀佛。左右则观音势至也。已而宫殿树林。皎若指掌。清净男子。经行其际。如是三年。瞬息不隔。或问曾闻佛说法否。曰。我但得天眼。未得天耳。佛所说法。未得闻也。顷之。自言往生时至。遂化去。吴氏事观音甚虔。室中列瓶数十。注以净水。日诵大悲呪。辄见观音放光入瓶中。有病者饮水辄愈。其水积岁。色味不变。虽大寒不冻。故世号吴氏为观音县君(净土文)。
龚氏
龚氏。钱塘人。孙忭之母也。诵弥陀经。常持佛名。一日有疾。请清照律师至。称说净土诸庄严事。语未及终。端坐而化。老妾于氏亦常持佛号。顷之。梦龚氏告曰。吾已生净土。却後七日。汝当来也。及期亦逝(佛祖统纪)。
孙氏女
孙氏女。钱塘人。常持佛名。兼习梵呪。已而有疾。请清照律师至。告曰。久病厌世。安得脱离五浊。受诸妙乐乎。师为称说净土因缘。女大喜。其夜梦师授药一盏。服之。脱然病愈。後三日。语侍人曰。迦叶尊者在此。大好金莲华座。吾其行矣。结印而化(佛祖统纪)。
郭氏
郭氏。名妙圆。仁和人。清照律师之妹也。长斋。诵佛名。课法华弥陀二经。兼行方等忏法。每谛观落日。注想西方。忽闻空中声云。郭妙圆决生净土。尝往律师所。作系念会。斋百僧。临终。请师说法。即时坐脱(佛祖统纪)。
施氏
施氏。钱塘沈铨妻也。与夫同修净业。请照律师依观经绘九品往生图。以资观想。平居供佛饭僧。印施般若经。建径山天宁诸寺殿。所有善功。悉回向净土。与夫先後化去。皆见化佛垂手。面西而逝(佛祖统纪)。
姚婆
姚婆。不知何许人。专修净业。观念无间。一日方向西念佛。忽见日轮中现阿弥陀佛。相好具足。因请僧思净图其像。僧法怡为之赞曰。极乐世界有方所。祗在寻常日没处。所以佛教韦提希。谛观落日如悬鼓。善哉姚氏一老妪。能以是心求净土。暮观朝想无岁年。行持坐念忘寒暑。弥陀忽从心想生。恍惚之间明了覩。是时虗空绝纤云。桑榆尚驻羲和御。佛日晃耀夺阳辉。绀目玉毫妙相具。目骇心惊喜且悲。走告导师弥陀喻(思净号喻弥陀)。具陈所见实希有。愿写金容托毫素。我闻胜事叹善哉。为说偈言开未悟。当知去佛本不远。阐提那得明其故。虽过刹土十万亿。一念超越如跬步。若有迷人问路头。向道恁麽蓦直去(乐邦文类)。
王氏
王氏。明州人。日持金刚经。怀孕二十八月。羸瘦日甚。偶倚门立。一异僧过之。谓曰。汝有善根。何不印施金刚经千卷。王氏从之。又斋千僧。诵金刚经千卷。至夜三更。见金刚神以杵指王氏腹。及觉。已生二男在牀矣。王氏遂持斋诵经不辍。年六十一。暴卒。二使者引见冥王。自言从幼持金刚经。王赐金牀。命坐殿侧。朗诵一遍。王问何不念呪。答云。世间无本。勅鬼吏於藏中取呪本付王氏。嘱曰。汝至阳间。展转流通。切勿遗坠。汝向後寿终。径生极乐世界。不复来此处矣。王氏遂还。後至九十一岁。无疾坐化。其补阙真言曰。唵。呼嚧呼嚧。社曳穆契莎诃。事在绍兴九年(金刚证果)。
王百娘
王百娘。明州人。少孤。既嫁而寡。依其舅舍人陈安行。从之官舍。绍兴二年夏。忽病瘖聋。有所欲。但书之纸上。安行教令归诚观音大士。百娘遂晨夕礼拜。一日假寐。忽覩大士现身。示以修行捷径。令日向西方。作礼阿弥陀佛。因授以偈曰。净土周沙界。云何独礼西。但能回一念。触处是菩提。又云。可普劝人持诵。未踰月。二病顿愈。安行谓其念力纯至。应答如响。为镌其事以广其传(夷坚志)。
朱氏
朱氏。名如一。明州薛生妻也。年二十余。即素服斋居。虔修净业。尝以黄绢请善书者写法华经。绣以碧绒。针锋绵密。点画较然。阅十年而成。中间唱礼佛名。至八万四千。复绣阿弥陀佛观世音像。习法华经。三月成诵。次阅华严般若楞严圆觉。俱能通利。又锓木为图。劝人念阿弥陀佛。受图者满十万声。为回向西方。所化至二十万人。寻结庐墓旁。一室奉佛。一室宴坐。一室书经。给侍唯一婢子。甘苦共之。绍熈四年春。尽斥卖奁具。为三日会。饭千比邱。合缁白万人。共唱西方佛名。建宝幢。装所绣经七轴。并书会者姓名。送罗睺罗道场僧堂供奉。十二月。示微疾。垂瞑。辄起趺坐。薛生曰。我家无是法也。请就寝。遂右胁而逝。年三十七(乐邦文类)。
陆氏
王宜人陆氏。钱塘人。朝请王璵妻也。常诵法华。笃意净土。礼忏一会。唱佛万声。如是三十年。偶感微疾。忽闻天鼓自鸣。即面西端坐。两手结印而逝(佛祖统纪)。
蔡氏
蔡氏。钱塘人。早岁寡居。持经念佛。日礼佛像。逾二十年。忽见金莲华现空中。遽索平时修行课目内之怀。安坐而逝(佛祖统纪)。
项氏
项氏。名妙智。鄞县人。夫殁後。奉法甚勤。常持佛名。有女二人。悉令为尼。尝预治一棺。及将逝。谓其女曰。吾欲坐脱。如此棺何。女曰。佛用金棺。无嫌也。遂讽观经上品章。转身西向。两手结印。微笑而逝。事在绍定六年(佛祖统纪)。
沈氏
沈氏。名妙智。慈溪人。归章氏。幼而长斋。日课佛号。既嫁笃志不变。怜悯有情。周其冻馁。已而得微疾。念佛益切。忽见阿弥陀佛。踊现虗空。菩萨圣众。左右围绕。放白毫光。至行者所。若长虹驾空。千灯普照。顷之吉祥而逝。事在端平二年(佛祖统纪)。
锺婆
锺婆。嘉禾人。日诵阿弥陀经。兼持佛号。垂二十年。一日语其子曰。西方众圣。徧於虗空。大白莲华。光明普耀。吾其行矣。端坐耸身。合掌而化(佛祖统纪)。
梁氏女
梁氏女。汾阳人。少而盲。遇一沙门。教持阿弥陀佛。越三年。两目忽明。女持佛名不辍。一日见空中旛葢下临。佛及菩萨同来接引。遂化去(佛祖统纪)。
黄婆
黄婆。潮山人。专持佛号。兼诵法华金刚二经。偶病下痢。自知时至。便却食日饮水数盂。一夕邻庵僧善修。梦婆来别云。将往西方。越二日。西向念佛。端坐而逝。红霞烂然。覆其屋上。里人皆见之(佛祖统纪)。
崔婆
崔婆。淄州人。东平梁氏之乳媪也。为人朴愿。早断荤血。主母晁氏留意禅学。婆在旁。唯日诵阿弥陀佛。未尝有闲。亦莫计其数。年七十二。下痢。持念益力。忽唱一偈曰。西方一路好修行。上无条岭下无阬。去时不用着鞋袜。为有莲华步步生。或问婆何时当去。曰。申时。已而果然。茶毗时。舌独不化。若莲华然(徃生集)。
陶氏
陶氏。常熟人。丧偶独居。常持普门品。梦白衣大士以莲华授之。又梦梵僧授经一卷。启之。乃阿弥陀经也。既觉取经诵之。宛如夙习。一夕室中有光。朗然若昼。阿弥陀佛现身立经函上。由是持诵益虔。经卷上舍利迸出。积至合余(佛祖统纪)。
李氏
李氏。上虞胡生之妻也。夫丧後。日诵佛名。及阿弥陀经。夜以继昼。声彻内外。凡十余年。一日方端坐念佛。有僧现前。覆以绯葢。曰。十五日子时。汝当往生。问师何人。曰。汝所念者。李氏遂别诸亲故。至期异香郁然。光明照室。端坐而逝。七日茶毗。齿舌目睛皆不坏。舍利无数。次日茶毗处生一华。色白。周圆二寸余。莫知其何名也(佛祖统纪)。
盛媪
盛媪。钱塘人。日诵佛名。兼课观无量寿佛经。无何得病。一日起命左右具汤浴毕。面西端坐。问左右曰闻磬声乎。净土众圣且至。已而合掌笑曰。佛菩萨已至。金台现前。吾其行矣。言讫而化(佛祖统纪)。
黄氏
黄氏。明州人。早丧夫。还家依父。精修净业。临终。见佛来迎。结印徐行。屹然立化。家人筛灰於地。晨起验之。生莲华一孕(佛祖统纪)。
王氏女
王氏女。吉安人。少慕净业。日诵弥陀观音金刚诸经。母病亡。将殓。流血被体。女誓曰。若我孝心真实。愿母体不生臭秽。誓已。流血即止。及殓。即之。绝无秽气。已而父娶继室。与同修净业。一日女得疾。请僧说净土观门。俄起索衣。吉祥而卧。手揽观音像前宝幡。奄然示寂。将殓。继母筛灰於室。出莲华数朵(佛祖统纪)。
楼氏
楼氏。名静慧。寺簿周元卿妻也。尝阅传灯录。发明见地。已而皈心净土。念佛不辍。晚年得疾。忽见莲台现前。化佛无数。异香满室。顷刻而化。有女名妙聪。因母发心。亦笃志念佛。病中请僧行忏。恍惚见己身着新净衣。升七宝楼阁。绕佛作礼。谓家人曰。勤修净业。西方现前。西向右胁而逝(佛祖统纪)。
周婆
周婆太平人。早修净业。至老益虔。一夕胡跪称佛名。泊然而化。邻人见数僧振锡而行。婆在其後。须臾之间。冉冉腾空。向西而没(佛祖统纪)。
朱氏
朱氏。霅川人。持佛名者三十年矣。兼持金刚经。开卷时。每谓众圣监临。不敢踞坐。忽断食。日饮水数盂。阅四旬。梦三比邱手执莲华。谓媪曰。吾先为汝种此华。今日当开。故来迓汝。既觉。请僧同唱佛名。端坐而化(佛祖统纪)。
裴氏女
裴氏女。汾阳人。清净自居。专志念佛。临终。索火焚香。言佛来迎我。我当往生。已而天华飞坠。安坐而化(佛祖统纪)。
孙媪
孙媪。明州人。孀居三十年。日常念佛。兼手制衣衾袜履。施诸比邱。一日微疾。梦至忏堂。身挂缦衣。随诸比邱经行绕佛。既觉。沐浴更净衣。请僧行忏。亲诣佛前。诵阿弥陀佛经。至一心不乱。左手结印。寂然坐逝。空中奏天乐声。闻於远近(佛祖统纪)。
秦媪
秦媪。名净坚。松江人。志慕大法。厌恶女身。与夫别处。严持戒法。晨夕修净土忏仪。礼佛千拜。兼阅华严般若法华光明诸大乘经。日无虗晷。一日方端坐室中。忽有光明照空。逾於皎日。面西而逝(佛祖统纪)。
蒋十八妻
蒋十八妻者。海盐人。中岁与其夫合志修行。断除爱慾。日诵大乘经。历四十余年。一日各洗潄更衣。炷香唱佛名。并书一颂而逝。蒋颂曰。这个幻身。四大合成。今日分散。各归其根。诸幻既灭。灰飞烟绝。如空中风。犹碧天月。既无障碍。又能皎洁。一切永断。无有言说。四十年来。脱离嗜慾。惟阐大乘。朝诵暮读。今朝撒手西归。自有现成果足。其妻颂曰。看过莲经万四千。平生香火有因缘。西方自是吾归路。风月同乘般若船(闲窻括异志)。
沈媪
沈媪。钱塘人。持佛号十余年。日益精进。尝属画师绘八尺阿弥陀像。及有疾。安设牀前。晨夕系念。并请僧同持佛号。忽语众曰。有一大僧授我金座。吾当乘之。遂耸身前席。众唱佛益力。媪曰。念佛功德。已登莲台。吾其往矣。遂瞑(佛祖统纪)。
孟氏
孟氏。醴泉人。既嫁。得痼疾。有僧教以专持佛名。行之三年。忽谓夫曰。可急报诸亲属。吾将去矣。已而送者毕集。孟氏焚香与众唱佛名。顷之。见一沙门振锡空中。曰。汝当往生。俄而旛葢翩翻。佛与菩萨同时俱至。遂化去(佛祖统纪)。
陈氏
陈氏。吴兴人。受持斋戒。以禅诵为乐。持佛名者三十年。兼诵法华经五千部。金刚弥陀二经。各五千四十八部。一日不食。家人问何故。曰欲求见佛耳。遂右脇而化(佛祖统纪)。
胡媪
胡媪。名净安。会稽人。专修净业。礼阿弥陀佛八万四千相好。每一相好。各礼一拜。如是者四度。偶得微疾。见佛来迎。安详坐逝。略人皆闻空中乐声。隐隐西去(佛祖统纪)。
周氏
周氏。嘉禾人。适孙氏。与舅姑同修净业。感室中佛像现光。香华盈案。或空中现诸佛菩萨。时闻天乐。或闻空中诵经声(佛祖统纪)。
郑氏
郑氏。名净安。钱塘人。常持佛名。偶得疾。闻空中声曰。汝西行有期。毋得自怠。已而佛现在前。身真金色。即起面西端坐。有子义修。已出家矣。召之。令讽阿弥陀经。安然而化。其女夜梦母报曰。吾已得生净土矣(佛祖统纪)。
周婆
周婆。鄞县人。精修净土。遇岁首。常持不语戒。昼夜端坐。尽月而止。暑月则施茶汤。历久不废。一夕梦大莲叶。徧覆市衢。己手执数珠。经行叶上。既而微疾。邻人夜见宝葢旛幡自空中来。入其门内。黎明。合掌唱佛而逝(徃生集)。
张夫人
张夫人者。不详其里居。晚而长斋。日诵西方佛名。年七十九矣。每夜坐息烛。四壁放光。现诸缨络。临终。焚香案上。篆烟宛转。结成佛像。须臾之间。作真金色。眉目若画。一手下垂。若接引状。篆烟甫消。而夫人寂矣(净土节要)。
薛氏
薛氏。武塘世家女也。母梦长庚入怀而薛氏生。後归周。生子五人而寡。专心净业。好施不倦。室中供观音大士。香烟吐蘂。结成莲华。人皆见之。万历十五年五月。得疾。医进乳糜。却之。遂断食。至九月六日。延僧礼忏。曰。四日足。吾事毕矣。设西方佛像。昼夜系念。令诸子同唱佛名。妇女毋得入。至第五日。晨起。索水盥手。诵甘露真言。着新净衣。戴志公帽。长跪佛前。唱然香赞佛偈。及三自皈依。礼三拜。诵佛名一百八声。方午。趺跏结印而化。神气熈然。家人闻莲华香满室中。遗令具龛。毋用棺椁。毋迎眚神。毋烧纸钱。毋杀牲以祭。诸子皆从之(徃生集)。
方氏
方氏。桐城诸生吴应宾妻也。年三十而寡。秉节自誓。专修净土。一老妪亦持戒。晨夕随侍。万历十三年。方氏年五十矣。有小疾。呼老妪相对唱佛名。晨夕无间。既而具浴更衣。晨起然香礼佛。还坐一榻。泊然而化(徃生集)。
徐氏
徐氏。嘉定陆生妻也。夫亡。笃志净业。旧有千金贷人。焚劵不问。箧中服物。悉用布施。朝夕佛前礼诵。如是十年。一夕忽呼侍者曰。看东方光发否。吾往生时至矣。遂高声唱佛。合掌而化(徃生集)。
许氏妇
许氏妇。杭州人。为人谨厚。日课佛名。久而弥笃。一日呼家人与诀曰。吾将去矣。着净衣端坐。取天目白华簪之。安然而逝(徃生集)。
于媪
于媪。昌平于贵之母也。专修净业。至老弥笃。一日取所着衣。浣濯甚洁。谓其子曰。将以某日往生净土。子未之信。及期。置几庭中。坐几上化去。空中隐隐有天乐声。乡人皆闻之(徃生集)。
潘氏
潘氏。名广潭。工部主事余杭李阳春之妻也。阳春故好施。晚常诵西方佛名。既逝踰年。见神於潘氏。登楼启窗。作洪语曰。要修行。要修行。潘氏通古今。初好排觝释教。晚而皈礼云栖。断荤血。习禅定。夜常跏趺达旦。兼修诸功德。散钱票不訾。万历三十九年冬。得疾。明年正月。自知不起。遗嘱家财。已而谓人曰。吾三世梵僧。今且偕大士而西矣。称佛名不绝口。屈三指而化。及敛。支体轻软。貌如生(虞德园集)。
朱氏
朱氏。仁和诸生孙标妻也。平生奉持斋戒。专修净土。尝然灯礼佛。灯光烂然。化成五彩。有佛跏趺其上。及将终。端坐合掌。称佛名。不辍。及敛。貌如生(学佛考调)。
祝氏
祝氏。公安龚仲淳妇也。甥袁宏道兄弟。好谈佛法。祝氏闻净土法门。信之遂专持佛名。兼诵金刚经。一日语诸子曰。佛言三日後当来迎我。及期。沐浴坐堂上。诸眷属拱列。良久。自言佛至。眉间放白毫光。长数丈。又言见一僧相好庄严。自称须菩提。俄化为百余僧。或从旁谓曰。经中凡一百三十八须菩提。即此是也。诸眷属共焚香诵佛名。祝氏微笑而逝。阁中一九岁婢。方卧地。忽大呼起立。言见数金甲巨人。执旛幢为夫人导。其幢柄拂面过。不觉痛失声。察之。伤痕宛然。既殓。棺中时发异香(袁中郎集)。
张太宜人
张太宜人金氏。緜州人。普安知府张怀麓妻也。家世贵盛而自奉甚薄。中年失偶。教诸子有法度。子正道正学。皆以科名显。太宜人晚得净土书读之。遂注心极乐。晨夕礼诵。一夕戒诸孙曰。尔辈好读祖父书。吾其去矣。呼侍女焚香。端坐而逝。数日後。见梦於孙曰。适从西方来。始知太宜人实生净土云(白苏斋集)。
杨选一妻
杨选一妻。南昌人。客居南京。年三十生子。即与夫别居。听夫置妾。自是长斋念佛。阅十五年。其年八月。疽发於背。痛入骨。见一恶鬼持刀逼之。有大力神驱之去。其痛顿息。旋谓夫曰。吾将行矣。有童子四人相迎。可以清茶供之。问将何往。曰往西方。合掌唱佛名而逝(净土晨钟)。
锺氏
锺氏。仁和张後溪继室也。年四十。丧夫。遂长斋。日诵西方佛名。历四十余载。居常每闻天乐鸣空。及唱佛声。泰昌元年十二月。卧病。数日饮汤一盏。明年元旦为家人言。莲华布地旛葢悬空。尔曹亦见之乎。口中唱佛名不辍。及暮。吉祥而化(净土全书)。
吴氏女
吴氏女。太仓人。生时趺坐而下。稍长。皈心佛乘。事亲孝。不愿有家。人或劝之。辄指天为誓。初从昆弟析诸字义。已而诵佛经。悉通晓大意。朝夕礼拜甚虔。俄梦神授以梵书准提呪。有病疟者。以梵字治之。立愈。尝於梦中得通宿命。自言曾为宋高僧。此来专为父母。年二十三当成道果。崇祯四年。年二十三矣。闭关一室。专修净土。仲冬之末。示微疾。作偈辞世。勉亲坚修勿懈。日方午。索玉戒指佩之。右胁而逝。将殓。红光溢於面。母为理发。异香从顶中出。达於户外。经夕不散。居四年。茶毗。骨莹如玉。顶作黄金色。为起塔以奉之(续徃生集)。
卢氏
卢氏。名智福。徽州程李清妻也。晚迁湖州。季清奉佛甚虔。力营福业。卢氏竭资为助。长斋。日课佛名二三万。约己惠下。未尝詈人。崇祯五年。得危疾。请古德法师。授五戒。咨净土法要。遂一意西归。季清为诵华严经。至入法界品五十三门。为一一讲说。卢氏悉领解。季清复策之曰。百劫千生。在此一举。努力直往。毋犹豫也。遂高声唱佛。夜以继昼。如是半月。其母及女来问视。悉谢遣之。曰。毋乱人意。十一月八日。忽覩莲华现前。化佛垂手。身心踊跃。急索香水沐浴。西向叉手。连称佛名。右胁而逝。时方午。及暮扪其顶。热可灼手。年三十九。藕益法师为之传。系以赞曰。哀哉三界。爱欲为根。根株不拔。奚望西生。莲华国土。永离尘情。此缘能断。彼质斯成。勇矣智福。女中之英。一日一夜。净念功殷。华台接引。眼识分明。子母恩爱。枯木寒氷。吉祥善逝。长辞苦轮。我今随喜。愿共羣伦。顿除爱网。证入元门(灵峯宗论)。
费氏
费氏。湖州双林镇沈春郊妻也。少寡。织纺自饍。持斋数十年。供养三世佛画像。及檀香大士。日诵金刚经一卷。佛名千声。寒暑不辍。崇祯十一年。大疫。壻张世茂迎费氏往居其家。止携大士以行。费氏居一楼。日课回向。祝愿此香直达佛所。如是三载。忽空中有香绕楼数日。粉墙上涌现三世佛像。庄严精妙。远迩诧传。瞻礼日众。或以净巾擦之。色逾光明。又四年。一日告壻曰。吾欲返故居。入门。即洒扫焚香。参佛诵经。至第三日早。沐浴更衣。端坐念佛。午刻。大呼佛来也。我行矣。别众而逝。年七十有三(巾驭乘续集)。
李氏
李氏。刘道隆之母也。年四十。长斋奉佛。除静室一间。供奉观音大士。朝夕礼拜。唱佛名千声。虽大寒暑不辍。刻金刚经以施人。每遇诞日。诫子妇毋置酒。唯礼忏一日。或三日。如是二十五年。将终前一岁。延僧诵经七昼夜。梦所奉大士持数珠一串示之曰。以此授汝。珠数乃汝往生净土之期。数之。得五十三。觉而识之。至明年五月十三日。忽告家人曰。吾今日往西方矣。可为我同声唱佛名。助我西行。子妇辈坐榻前唱佛。李氏面西端坐而逝。道隆述其事为世劝焉(金刚持验记)。
李氏
黄太宜人李氏者。南京仪制主事建昌黄端伯之母也。贤明仁慈。信乐佛法。晚岁诵金刚经地藏经日虔。一夕梦趺坐山巅。佛光照身。觉谓其子曰。西方之期至矣。无何。示微疾。端坐而逝(建昌志。县榻编)。
陈妪
陈妪。常熟人。居於城南。以纺为业。笃信佛法。随纺车声唱阿弥陀佛。终日不绝口。如是三十年。一日忽呼其子谓曰。而不见空中宝葢幡幢乎。吾其逝矣。因拍手大笑。取汤沐浴竟。即合掌化去。事在顺治十年。翁尚书叔元。方微时。闻其事。亲往视之。见妪凝然危坐。室中香气袭人。晚着净土约说。书其事以证焉(净土约说书後)。
张寡妇
张寡妇。常熟人。居小东门外。安贫守节。专持佛号。不择净秽。未尝少间。以下痢终。遗一破裙。臭不可近。弃之中流。忽见莲华交发五色灿然。散布水面。见者惊异。乃取裙还送一庵。作佛座前案围。事在顺治间(果报闻见录)。
陆寡妇
陆寡妇。常熟人。年二十。夫亡。持斋戒佛。与人无竞。至六十七而终。焚其衫裙。火气既绝。忽见金光迸出。灰中俨然有佛像在焉。共数十。闾里聚观。皆焚香膜拜。事在康熈三年(果报闻见录)。
杨氏
杨氏。张秩斯之妻也。父次弁。虞山严氏出。严家世学佛。故杨氏自幼即归心大法。既适张。寻礼僧德真。受三皈五戒。断除爱慾。年二十七。病剧。发愿求生西方。室中供接引佛像。高唱佛名五日。室中闻栴檀香。至七日。瞑目顷之。见观音大士谓曰。莲华种子。已有半功。其半看汝手段。问从何处着力。答曰。撒手便行。即合掌唱佛趺坐而逝(续徃生集)。
江氏
江氏。余杭严訒公继室也。訒公故云栖弟子。奉西方之教。江氏自归严。奉教甚笃。鷄鸣起。跪佛前唱佛千声。次及诸经呪。凡爇香炳烛盥饮之事。胥自为之。不以役侍婢。康熈七年三月六日。晨课毕。俄而体惫。复就寝。移时。忽大声曰。观世音菩萨来矣。趣具汤洗沐毕。就枕而逝。及殓。颜色红润。手足柔软。若委蜕者然(净土全书)。
徐太宜人
徐太宜人。钱塘徐浩轩之母也。平生奉佛甚谨。诵西方佛名。绘像为图。旁累数千圈。记所诵数。每一图毕。即纳黄布囊中。如是数岁。康熈三十四年卒。卒之日。家人焚囊於盆。忽闻盆内爆然。视之。见五色光起。布成缁色。其上现楼阁栏楯。重叠周匝。中涌莲华数十。华上各有一佛合掌趺坐。复现诸天女恭敬围绕。一一皆如粉色画本。见者莫不惊叹。明日掇灰。视囊背所现诸形象。与囊面无异。惟佛後又有一老母执拂随行。浩轩为之记如此(信徵录)。
凌氏
凌氏。法名善益。吴人张廷表之妻也。母叶氏。长斋四十年。礼古潭和尚为师。日拜华严经。周而复始者三。年八十一。梦罗汉现金色身。遂逝。凌氏年四十余亦长斋。礼古潭为师。日夜六时。行大悲忏法。拜华严经。凡再周。常以五更起入佛堂。廷表为煑汤果饷之。晚而专诵大悲呪。阿弥陀佛号。求生西方。一日观音大士现像。遂示疾。谓其女曰。佛光满室。吾行矣。遂逝。年六十九。事在乾隆三十四年。女适朱氏。奉法亦虔。课法华经。持西方佛号。其家人。多从而化焉(善女人传)。
余媪
余媪。徐州宗氏女。昭月和尚之母也。和尚既主扬州高旻寺。迎媪至寺。辟一室居之。媪初入室。思家颇切。与和尚言。輙道家事。和尚为说苦空无常无我之法。劝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弗省。和尚遂匿弗见。媪召之。亦弗往。媪无可奈何。遂勉强持佛名。苦不能继。居三年。稍益熟。遂发深信心。受菩萨戒。晨夕礼拜甚虔。和尚往见媪问颇思家否。媪曰。念佛好。不思家也。一日坐庭前。面塔唱佛名。忽光开。见金色世界。光耀无际。墙壁树林。廓然摧灭。媪大喜。踊身即之。倐无所覩。自此六根悄然。动静起居。不生一念。久之。梦至一人家。有妇坐草。媪惊曰。何为至此。吾方求生西方。入胎出胎。大可畏也。急走出。瞿然而觉。晨起以告和尚。曰。吾生缘殆尽矣。其为我集僧唱佛名。送我西行。从之。遂西向坐逝。事在乾隆二十七年(善女人传)。
杨媪
杨媪。杭州人。居北门外石灰坝。年五十余。得风疾。僵卧。呻吟彻昼夜。有旅亭师者。自京师还天目。过其居。其子为设斋。请入视母。媪频顣曰。病甚。师莫有好方能愈我否。师曰。有之。恐汝不肯服耳。媪曰。诚有之。安肯不服。师曰。病从身起。身从假合。汝能舍身。病自去矣。媪曰。舍身奈何。师曰。汝但将身放下。一心西向。系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大医王。能除一切众生之病。但能至诚念佛者。阿弥陀佛自来救汝。媪曰。佛果来乎。师曰来。但患汝念不切耳。既别去。媪遂持佛名。默观西方。日益恳至。居五月。语其子曰。阿弥陀佛至矣。四日後吾当西归。为我诸旅亭师作别。师时在天目。不至。及期。别请僧十人。共唱佛名。媪起坐向西而化。事在乾隆三十六年(善女人传)。
余氏
余氏。法名真修。吴人朱颖符妻也。年三十二而寡。至三十六。长斋奉佛。晚年以家事付儿妇。专修净业。年七十。夏秋之交。梦游一池畔。池中有船。载比邱尼优婆夷十数人。中有一人招余氏云。西方去。余氏自念言。此时不去。待岁晚可耳。招者遽云。且待後船。至九月六日。梦阿弥陀佛现身接引。既觉。自知时至。请所事文岐师作别。师至。索莲华不得。以莲叶与之。余氏欣然。念佛弥切。内外俱闻异香。至十一日清晨。索水沐浴。更新衣。趺坐称佛名。有顷。右胁而逝。事在乾隆三十六年(僧正琦述)论曰。十方严净国土。纯一化生。无有女人。而韦提希夫人。因子恶逆。起心厌离。即得见阿弥陀佛。受记往生。又莲华经明受持之利。偏记女人往生极乐。故知娑婆女人。於西方净土。有大因缘。自莲宗盛行。闺合诸贤。往往能专志勤业。一生取办。彼具丈夫之形者。视此能无愧乎。
往生物类第十
鹦鹉
唐河东裴氏家。有鹦鹉。以其名载梵经。常狎而敬之。告以六斋之禁。比及辰後。非时之食。终夕不视。或教以持佛名号者。当自有念以至无念。则仰首奋翼。若承若听。其後或俾之念佛。则默然而不答。或谓之不念。即唱言阿弥陀佛。每虗室戒曙。发和雅音。穆如笙竽。念念相续。闻者莫不洒然。贞元十九年七月。悴而不怿。驯养者知其将尽。乃鸣磬告曰。将西归乎。为尔击磬。尔其存念。每一击磬。一称阿弥陀佛。暨十击磬而十念成。敛羽委足。不震不仆。奄然而绝。闍维。得舍利十余粒。节度使韦臯为之记(佛祖通载)。
鸜鹆
宋元佑间。长沙郡人。养一鸜鹆。俗呼为八八儿者也。偶闻一僧念阿弥陀佛。即随口称念。旦暮弗绝。其家因以与僧。久之鸟亡。僧具棺以葬之。俄口中生莲华一枝。或为题曰。有一灵禽八八儿。解随僧口念阿弥。死埋平地莲华发。我辈为人岂不知。又天台黄岩正等寺观师。畜一鸜鹆。常随人念阿弥陀佛。一旦立死笼中。乃穴土而葬之。舌端生紫莲华。大智律师为偈颂之(佛祖统纪)。
白鹦鹉
白鹦鹉。岭南一士人所畜也。晨朝必诵观音号。白衣呪。兼能诵归去来辞。赤壁赋。及李白诸诗。或晨课未毕。导以诗文。不应也。一日谓士人曰。我从西方来。还从西方去。其夕奄然而化(见闻录)论曰。一切众生。具有如来藏性。乃至三恶道中。但有能系念阿弥陀佛者。即得往生彼国。见佛闻法。观鹦鹉鹤鹆事。岂不信然。经云。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幸得为人。六根完具。不知念佛。甚者诬且毁焉。亦可谓自暴之尤者矣。岂不惜哉。
净土圣贤录卷九(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