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三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山西通志卷三

沿革【一】

地理之学自裴氏贾氏图不传後惟元和志通典为核通典曰凡言地理者多矣在辨区域徵因革知要害察风土其论州部曰冀州唐虞之都以余州所至则是其境曰汉晋并治晋阳曰後魏道武迁都平城太武时得蒲坂曰北齐神武天平末西伐至蒲津後再围玉壁不克於是河北自晋州之西悉入西魏大抵西则姚襄城洪铜晋州武平关置兵以防周曰大统中西魏得邵郡曰唐於山河形便分为十道一曰关内道三曰河东道曰魏地分野河东平阳文城大寜昌化之南境绦郡陕郡之北境曰赵地分野高平上党乐平阳城榆林九原安北太原定襄都护府鴈门之西境楼烦之南境西河之东境此繇沿革核疆域又繇沿革核关隘星野乃地理之精言宋以後寰宇记九域志通志通考胥莫之逮也

国家画野分疆损益前代其制尽善而历代沿革抑有宜递稽而互覆者爰是综厥槩畧附杜氏通典後以佽赞夏官职方氏之典司焉志沿革

山西省

唐都平阳

虞都蒲坂

舜典肇十有二州朱子曰中古之地但为九州曰冀兖青徐荆扬豫梁雍禹治水作贡亦因其旧及舜即位以冀青地广始分冀东恒山之地为并州其东北医无闾之地为幽州又分青之东北辽东等处为营州而冀州止有河内之地今河东一路是也尚书传禹治水之後舜分冀州为幽州并州正义以境界太远始别置之马融曰舜以冀州之北广大置并州郑康成曰舜以冀州南北太远分卫为并

晋地理志虞舜表提类而分区宇判山河而考疆域冀北创并部之名燕齐起幽营之号

竹书纪年帝舜三十三年夏后受命於神宗遂复九州【孔颖达曰禹登王位还置九州】

陈氏经曰禹贡之作乃在尧时至舜时分九州为十二州至夏之世又分为九州

谷梁传正义曰冀州者天下之中州唐虞夏殷皆都焉经济编禹复并为九州商因之观左传九牧贡金商颂帝命式於九围可见

尔雅两河间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雍州汉南曰荆州江南曰扬州济河间曰兖州济东曰徐州燕曰幽州齐曰营州 孙炎曰尔雅与禹贡职方皆不同疑殷制 通典殷汤亦为九州分统天下注冀荆豫雍扬兖徐幽营则禹贡青州也

周礼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乃辨九州之国使同贯利东南曰扬州正南曰荆州河南曰豫州正东曰青州河东曰兖州正西曰雍州东北曰幽州河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

经济编禹贡之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夏制也尔雅之幽冀营兖徐扬荆豫雍商制也职方之扬荆豫青兖雍幽冀并周制也

通考秦置郡河东今河东绦郡陕郡之北境平阳大寜文城等郡皆是也上党今上党高平乐平阳城等郡皆是也太原今太原西河昌化定襄及鴈门之南境楼烦等郡皆是也代郡今安边及马邑之北境皆是也鴈门今马邑之南境鴈门之北境皆是也云中今云中单于府是也

汉武帝置十三部刺史不常所理 凉州部五原云中定襄鴈门 幽州部代郡 并州部太原上党西河四方凡四郡 司隶校尉部弘农河内河东

汉并州领郡九兼得雍州之域自上郡以北朔方九原榆林新秦银川之地胥属焉

後汉亦为十三州部 司隶 并治晋阳

魏志建安九年太祖领冀州牧或说宜复古置九州则冀州所置者广大天下服矣太祖将从之苟彧言曰若是则冀州当得河东冯翊扶风西河幽并之地所夺者衆必人人白恐不得保其土地守其兵衆也愿公急引兵先定河北天下大定乃议古制太祖遂寝九州议

魏有州十二 司隶 并

正始八年夏五月分河东之汾北十县为平阳郡晋分十九州部 司州 并治晋阳

晋志并州按禹贡盖冀州之域舜置十二牧则其一也周礼正北曰并州其镇曰恒山春秋元命苞云营室流为并州分为卫国州不以卫水为号又不以恒山为称而云并者盖以其在两谷之间也汉武帝置十三州并州依旧名不改统太原云中上郡鴈门代郡定襄五原西河朔方十郡又别置朔方刺史後汉建武十一年省朔方入并州灵帝末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等五郡并流徙分散建安十八年省入冀州二十年始集塞下荒地立新兴郡後又分上党立乐平郡魏黄初元年复置并州自陉岭以北并弃之至晋因而不改

惠帝改新兴为晋昌郡及永兴元年并州之地皆为刘元海所有元海乃以雍州刺史镇平阳幽州刺史镇离石及刘聪攻陷洛阳置左右司隶各领户二十余万万户置一内史凡内史四十四人又置殷卫东梁西河阳北兖五州矣怀安新附刘曜徙都长安其平阳以东地入石勒勒平朔方又置朔州自惠怀之间离石县荒废勒於其处置永石郡又别置武郷郡及苻坚姚兴赫连勃勃并州竝徙置河东又姚兴以河东为并冀二州云

後魏都平城

隋开皇二年废诸郡寻以户口滋多析置州县炀帝改州为郡置司隶刺史

唐贞观元年分十道 关内弘农五原西河云中之境河南汉弘农境 河东古冀州之域汉河东太原

上党西河鴈门代郡及钜鹿赵国常山广平国之地河北参有河东上党地【唐因山川形便分道盖太宗经画区宇之枢要也】

开元中置河东采访处置使治蒲州

宋地理志太宗分十五路仁宗析十八路神宗析二十三路河东今山西之太原平阳二府泽潞汾辽沁五州陕西之葭州及吴堡神木府谷三县 陕西永兴军路今河南之陕州山西之蒲解二州及平陆县置河东路经畧安抚使以太原守臣兼领

宋河东路盖禹贡冀雍二州之域而冀州为多其地东际常山西控党顶南尽晋绦北控云朔太宗平太原虑其恃险徙州治焉然犹为重镇屯精兵以控边部云

辽 西京道

金 西京路 河东北路 河东南路

元地理志唐以前以郡领县而已元则有路府州县四等大率以路领州领县而腹里或有以路领府府领州州领县者其府与州又有不隶路而直隶省者河东山西道乃腹里也故冀寜诸路直隶省部置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於大同河东山西道肃政亷访司於冀寜

明置山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领太原平阳大同潞安四府泽汾沁辽四州置山西都指挥使司领太原左太原右太原前振武平阳潞州镇西七卫保德州寜化沁州汾州四所又置山西行都指挥使司领大同前大同後大同左大同右天城阳和镇虏玉林高山云川朔州威远安东中屯十三卫山隂马邑二所置山西等处按察司分冀寜冀南冀北河东等四道兼察诸府州卫所三司竝治太原而行都司则分治於大同万历二十三年改汾州为府山西始领五府三州

国朝因之康熙四年裁冀南冀北道雍正二年析太原之平定忻代保德平阳之解绦吉隰为直隶州以夀阳等县分隶三年改置朔平寜武二府设右玉等县六年陞泽蒲二州为府设永济凤台等县而以大同府属之蔚州归直隶宣化府其广灵等三县仍隶大同八年又析蒲州府临晋县之南境设虞郷县於是山西省总领九府十州分治州县九十有六

太原府地表

总部   郡国  州县

唐    冀州

虞    并

夏商   冀

周    并    晋  晋阳 涂水 阳祁

梗阳 平陵

赵  晋阳 梗阳 榆次

秦         太原郡

汉    并   太原郡 晋阳榆次狼孟 邬

阳曲大陵祁 阳邑

鴈门郡 楼烦

後汉   并州  太原郡 晋阳榆次狼孟 邬

阳曲大陵祁 阳邑

魏        太原郡

晋    并州  太原国 晋阳阳曲榆次狼孟

阳邑大陵 祁 邬

北魏 并州   太原郡 晋阳祁榆次邬 受阳

长安阳邑

肆州   永安郡 阳曲

朔州【寄治幷州界】大安郡

广寜郡

神武郡

太平郡

附化郡

云州【永熙中寄治并州界】盛乐郡

云中郡

建安郡

真兴郡

蔚州【永安中寄治并州邬县界】始昌郡

忠义郡

附恩郡

北齐   并州省

後周   并州总管府

隋    冀州   太原郡 晋阳太原交城汾阳

文水祁榆次太谷

楼烦郡  岚城临泉

唐 北都 河东道  太原府  太原晋阳太谷祁

文水榆次清源交城

岚州  阳曲宜芳合河岚谷

五代【後梁属晋】 河东军节度并州

後唐 西京 北京

後晋   河东军节度

宋    河东路  太原府 阳曲太谷榆次交城

文水祁清源平晋

大通监永利监岚州宜芳

合河楼烦岢岚军岚谷

金    河东北路 太原府【河东军总管府】阳曲太谷平晋清源

徐沟榆次祁文水

交城

岚州宜芳合河楼烦

岢州岚谷

元    河东山西道【肃政广访司】冀寜路【总管府】阳曲文水平晋祁县

榆次太谷清源交城

徐沟

兴州岚州

明    山西布政司 太原府 阳曲太原榆次太谷

祁徐沟清源交城

文水

岢岚州岚县兴县

国朝  山西布政司 太原府 阳曲太原榆次太谷

祁县清源徐沟交城

文水岢岚州岚县兴县

太原府

上古金天氏之裔子曰台骀肇居太原【杜预左传注太原晋阳也台骀所居】陶唐为冀州之域【禹贡既修太原至於岳阳师古曰太原即今之晋阳】虞隶并州夏商省入冀周隶并州成王封弟叔虞於唐都晋阳子爕父更号晋春秋为晋国战国时属赵秦置太原郡汉因之治晋阳属并州东汉仍隶并州析广武原平二县属鴈门郡建安中省并入冀魏复隶并州晋建太原国治晋阳惠帝永兴後为刘渊石勒所据北魏仍置太原郡隶并州治晋阳北齐置并州省建别宫於晋阳周平齐置并州六府後置总管废六府隋开皇二年置河北道行台九月改为总管府大业初州废为太原郡唐武德元年改为并州总管府三年废四年复置总管其年改为上总管五年又改代石二总管其年改上总管为大总管六年又改朔州总管七年改为都督府龙朔二年进为大都督府天授元年置北都兼都督府开元十一年又置北都改并州为太原府天宝元年改北都为北京【新唐志神龙元年罢北都开元十一年复号北都天宝元年曰北京上元二年罢肃宗元年复为北都】五代唐庄宗建西京又改北京军曰河东宋太平兴国四年平北汉降为紧州军事毁其城徙治榆次县七年徙治唐明监旧领河东路经畧安抚使至和元年以并州为太原府【明一统志嘉佑中复为太原府兼河东军节度】元丰为次府大观元年升大都督府金初改军曰武勇复名并州太原郡隶河东军总管府置转运司元太祖十一年立太原路总管府大德九年改冀寜路隶河东山西道肃政亷访司明初改为太原府置太原左右前三卫万历中改汾州为府割永寜寜郷临县分属始统州五县二十国朝因之雍正二年析平定州忻州代州保德州为直隶州又析乐平夀阳盂县入平定州定襄静乐入忻州五台崞县繁峙入代州河曲兴县入保德州八年仍以兴县属府於是太原府统州一县十一

阳曲县【附郭】

周战国赵狼孟邑纲目秦伐赵取狼孟

秦为狼孟县地隶太原府

汉置阳曲县在今县东北八十里忻州定襄县境应劭曰黄河千里一曲当其阳故曰阳曲

後汉末徙治太原县北四十五里建安十八年春三月隶冀州二十五年冬十二月复隶并州

魏武帝徙阳曲县民於太原北狼孟南境筑城居之晋属太原国

北魏以阳曲县隶永安郡

隋隶太原郡开皇六年改为阳直顔师古曰隋文帝自以姓杨恶阳曲之号故改名十六年徙治汾阳故城改曰汾阳复分治盂县大业初废

唐【畿】隶北都太原郡武德三年析阳直置汾阳县七年省阳直更汾阳曰阳曲仍徙治阳直废县其年又析置罗隂县贞观元年省六年以苏农部落置燕然县隶顺州八年侨治阳曲十七年又省燕然县入阳曲

宋【次赤】太平兴国七年二月始徙并州治县南唐明镇徙县治於西郭外

金【倚】天会中移置郭下大定间割榆次之西北郷属焉元【中 倚郭】隶冀寜路

明为太原府附郭

国朝因之编户旧八十六里今六十三里

太原县【府城西南四十里】

唐尧始都於此後迁河东平阳尧迁实沈於大夏杜预曰大夏今晋阳县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

周成王封唐叔於夏墟杜预云夏墟大夏今太原晋阳也春秋为晋赵氏食邑始名晋阳战国时属赵

秦置晋阳县为太原郡治所

汉因之

後汉并州刺史治

晋建太原国都晋阳

北魏隶太原郡真君九年罢榆次属焉

北齐河清四年徙晋阳於汾水东而於城中置龙山县带太原郡

隋开皇初郡废十年省龙山县徙晋阳於城中旧唐志隋文帝於州城内古晋阳城置晋阳县而於城东置太原县十六年又析太原置清源县大业初省十二年徙太原县入府城

唐【赤】仍隶太原府贞观十一年长史李积筑城於汾水东遂置太原县於东城天授元年建北都暨晋阳竝为赤县

五代不改

宋【中】太平兴国四年废晋阳县置平晋县於故城东隶太原府咸平四年置永利监兼领县事熙寜三年废平晋县入阳曲政和五年复

金仍隶太原府贞佑四年废兴定元年复

元【下】隶冀寜路

明洪武四年徙县治於汾河西故唐城基之南洪武八年三月改为太原县隶太原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五十里今五十里

榆次县【府城东南六十里】

周晋大夫祁氏邑鲁昭公二十八年晋析祁氏之田置涂水县战国时属赵始名榆次

秦庄襄王二年蒙鷔取赵榆次

汉置榆次县隶太原府莽曰太原

晋隶太原国又析余地为夀阳县

北魏真君九年省入晋明景明元年复

北齐省入中都县

隋开皇中仍名榆次徙汉故城东北隅废中都来属又析余地为清源县

唐【畿】隶太原府

五代仍旧

宋【次畿】太平兴国四年平太原毁其城徙治榆次五月更名并州封圻四百余里七年徙治唐明镇县仍属

金大定初以地广民衆割其东三百户入夀阳西四千五百户入平晋南三千七百五十户入太谷西南六百户入徐沟西北八百户入阳曲榆次尚存三万二千六百余户

元【下】隶太原路

明隶太原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一百八里今七十六里

祁县【府城南一百五十里】

周春秋时祁奚邑鲁昭公二十八年晋分祁氏之田为七县命贾辛为祁大夫杜预云今太原祁县战国时属赵

秦隶太原郡

汉因之高祖六年封缯贺为祁侯莽曰

晋隶太原国

北魏隶太原郡太和中并州别驾徙县治於西北即今治

北齐天保中省

隋开皇中复

唐【畿】隶太原府武德三年隶太州开元中州废仍属五代

宋【次畿】

金贞佑中以尚书左丞胥鼎议於县东团柏镇置帻州县属焉州寻废兴定中隶晋州

元初废晋州仍隶太原路

明隶太原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四十五里今三十一里

太谷县【府城东南一百二十里】

周春秋时晋大夫阳处父邑战国时属赵

秦隶太原郡

汉置阳邑县隶太原郡莽曰繁穰

後汉明帝时封冯鲂为侯国

晋属太原国

北魏真君九年省景明二年复

後周建德四年徙西四十五里即今治

隋开皇三年郡废以县属并州十八年改曰太谷以县西南有太谷故名

唐【畿】武德三年以太谷祁二县置太州六年州废仍隶太原府

五代

宋【次畿】隶太原府

金大定中割榆次县修文仁义二郷三千七百五十户来属兴定四年於清源置晋州以太谷隶焉

元【下】州废仍隶太原路

明隶太原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八十三里今四十二里

徐沟县【府城南八十里】

汉榆次县之梗阳乡莽曰太原亭

金以前为清源县地本名徐沟镇大定二十九年始东割平晋县断金郷十三村西割清源县梗阳郷十一村南割榆次县西管乡四村为县隶太原府兴定四年改隶晋州

元【下】废晋州隶冀寜路

明隶太原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一十九里今一十二里

清源县【府城西南八十里】

周春秋时晋邑魏献子以魏戊为梗阳大夫杜预云在太原晋阳县南

汉书并州南有梗阳城

晋属榆次县西境

北魏省榆次县隶晋阳景明元年复县仍隶焉

隋开皇十六年始置清源县西北有清源水故名大业初省入晋阳旧唐志隋於古梗阳城置清源县

唐【畿】武德元年复清源县隶太原府

五代

宋【次畿】

金大定二十九年始析徐沟镇为县

元【下】隶冀寜路

明隶太原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二十八里今二十八里

交城县【府城西南一百二十里】

汉晋阳县之西境

北齐於此置牧官

隋分晋阳置交城县取县西北古交城为名治交山旧志开皇十六年置以东北汾孔二河交流故名隶太原郡

唐【畿】隶太原府天授初徙治山南却波村先天二年於故县析置卢川县开元二年省

五代

宋【次畿】太平兴国四年以县属大通监七年徙唐明监宝元二年以监隶沁州緜上属之嘉佑四年复来属宋志又云开宝二年自大通监来隶

元隶冀寜路

明隶太原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四十三里今二十五里

文水县【府城西南一百六十里】

周春秋时为晋平陵邑战国时赵肃侯十六年游大陵徐广注太原有大陵县亦曰陆

汉为大陵县隶太原郡莽曰大寜

晋隶太原国

北魏置受阳县隶太原郡有大陵城

隋开皇十年始改受阳县为文水取县以西文谷水为名

唐【畿】武德三年隶汾州六年来属七年又隶汾州贞观元年复旧天授二年更名武兴以武后郷里与太原晋阳竝为京县神龙初复旧

五代

宋【次畿】

金隶太原府

元【中】隶冀寜路

明隶太原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七十九里今七十里

岢岚州【府城西北二百八十里】

秦太原郡地汉因之旧志汉为汾阳县

北魏文献通考魏置岢岚镇又置军明一统志後魏於此置岚州地形志不载

北齐旧志为苏孤戍

隋旧志旧岢岚军在宜芳县北界明一统志隋改岢岚镇隋志静乐旧置岢岚

唐长安三年析宜芳於岢岚旧军置岚谷县隶岚州神龙二年废县置军开元十二年复置县永淳二年以岢岚镇为棚长安三年为军景龙中张仁亶徙其军於朔方留者号岢岚守捉隶大同

五代旧志後唐为安元城汉为岢岚军

宋太平兴国五年以岚州岚谷县建岢岚军仍置岚谷县熙寜三年县废元丰六年复咸平五年并楼烦县入岚州县志真宗以楼烦郡隶岚州又与岢岚合为一靖康二年属金改为居顺郡

金【下刺史】大定二十三年改军为州隶河东北路仍置岚谷县贞佑三年九月升防御四年正月升节镇复为防御

元隶冀寜路省入岚州至元二年复省入管州五年复置

明初建镇西卫洪武七年设岢岚县九年改为州隶太原府而以兴县岚县隶焉

国朝因之雍正三年岚县直隶太原府八年兴县繇保德州改隶太原府编户旧十一里今仍旧

岚县【府城西北二百六十里】

汉通考宜芳有古秀容城汉为汾阳县属太原郡即积粟所在谓之羊肠仓

北魏为北秀容地尔朱羽健居秀容川诏割方三百里封之即此後尔朱兆北保秀容齐献武自晋阳袭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里

隋旧志隋楼烦郡岚城县

唐武德四年置东会州改岚城为宜芳县隶东会州又以北和州之太和县来属又析岚城置合会丰润二县自故楼烦郡城徙岚州治於废东会州置岚州为下州五年省丰润入宜芳六年改宜芳县属岚州九年又省合会入宜芳天宝元年复为楼烦郡乾元二年复为岚州宜芳岚谷竝为中县

五代後周时岚州入东汉

宋岚州下楼烦郡军事领宜芳合河流烦三县太平兴国五年析岚谷县建岢岚军宜芳为中县

金仍名岚州为下州隶河东北路天会六年置镇西节度使领宜芳合河楼烦三县

元隶太原路至元五年省入管州五年复立

明改为县隶太原府岢岚州

国朝直隶太原府编户旧三十二里今一十一里

兴县【府城西北四百一十里】

晋隶新兴郡

北齐置蔚汾县隶楼烦郡明一统志後魏置隶神武郡隋大业四年改临泉仍隶楼烦郡

唐【中】隶岚州武德三年改曰临晋四年隶东会州九年省太和县入焉贞观元年更名合河三年复置太和县八年又省入合河

宋【中下】仍名合河县中隶岚州县志元丰间以濒河地狭东徙五十里即今治更名蔚汾隶岢岚州

金仍为合河县隶岚州元志金升兴州隶太原路元仍为兴州隶太原路县志中统二年改为合河县三年复旧

明名为兴县隶太原府岢岚州

国朝隶府雍正三年析保德州为直隶州以兴县隶焉八年仍改金县隶太原府编户旧一十四里今四里

平阳府地表

总部   郡国   州县

唐 都  冀

虞    并

夏    冀

周    并    晋【翼都绦都】  平阳杨氏曲沃

秦         河东郡

汉    司隶校尉 河东郡  临汾平阳襄陵彘

扬 绦

後汉   司隶校尉 河东郡 扬平阳侯国临汾绦

永安 襄陵

魏    司州   平阳郡

晋    司州   平阳郡  平阳扬永安襄陵

绦邑临汾

北魏   晋州   平阳郡 禽昌平阳襄陵临汾

泰平

北绦郡  北绦

永安郡  永安扬

冀氏郡  冀氏 合阳

南绦郡  南绦 小郷

义寜郡  团城义寜安泽

东雍州  正平郡  曲沃

晋州【以下五郡胥孝昌天平兴和间寄治】 北五城郡

【平阳郡界】 定阳郡

敷城郡

五城郡

西河郡

北齐

後周        绦州

晋州

隋    冀州   绦郡   翼城曲沃太平

临汾郡 临汾襄陵冀氏扬霍邑

汾西 岳阳

西河郡  永安 灵石

唐    河东道 晋州平阳郡临汾洪洞神山岳阳

霍邑赵城汾西冀氏

绦州绦郡 太平曲沃翼城

河中府河东郡襄陵

汾州西河郡灵石

後梁          晋州【初曰定昌郡後曰建寜军】

後唐          晋州【建雄军】

宋     河东路  平阳府【建雄军节度】临汾洪洞襄陵神山

赵城汾西霍邑冀氏

岳阳和川

绦州   曲沃太平翼城

汾州   灵石

金     河东南路  平阳府  临汾襄陵洪洞赵城

霍邑汾西岳阳浮山

和川冀氏

绦州   曲沃翼城太平

河东北路  汾州   灵石

元    河东山西道【肃政亷访司】晋寜路 临汾襄陵洪洞浮山

汾西 岳阳

绦州   太平曲沃翼城

霍州   霍邑赵城灵石

明    山西布政司平阳府 临汾襄陵洪洞浮山

赵城太平岳阳曲沃

翼城汾西霍州灵石

国朝  山西布政司 平阳府 临汾襄陵洪洞浮山

赵城太平岳阳曲沃

翼城汾西灵石霍州

平阳府

禹贡冀州之域本唐尧所都以其地在平水之阳故名春秋属晋战国属魏秦为河东郡地汉因之魏析河东置平阳郡晋因之刘渊称汉建都於此後魏真君四年置东雍州太和十八年罢改置平阳郡孝昌中兼置唐州建义元年改晋州【通考置总管府治白马城】东魏北齐胥为重镇後周置总管隋开皇间府废改平阳为平河郡大业初置临汾郡【明一统志隋改郡为平河寻废为州】义寜二年复改平阳郡唐武德元年改为晋州三年置总管府管晋绦沁吕四州贞观六年废都督十二年徙治平阳古城天宝元年改州曰平阳郡为望郡乾元元年复为晋州平阳郡治临汾属河东道後梁开平中置定昌军以节度使领之寻改建寜军後唐同光初改建雄军宋初仍名晋州为望州置建雄军节度政和六月八月陞为平阳府属河东路靖康後入於金金初为次府仍置建雄军节度使属河东南路天会六年陞总管府置转运司为上府兴定二年十二月降为散府元初置平阳路总管府为上府大德九年改晋寜路领録事司洪武二年复改平阳府隶山西布政使司领州六县二十九万历二十三年陞汾州为府割灵石县隶焉四十二年又以石楼县隶汾州易灵石隶府领州六县二十八

国朝因之雍正二年析蒲州解州绦州吉州隰州为直隶州又析临晋猗氏万泉荣河隶蒲州安邑夏县平陆芮城垣曲隶解州太平襄陵河津稷山隶绦州乡寜蒲县隶吉州汾西大寜永和隶隰州七年以闻喜绦县隶绦州昜太平襄陵隶府九年析隰州之汾西仍隶焉於是平阳府统州一县十一

临汾县【附郭】

唐应劭曰尧都也在平河之阳地道记平阳有尧城周韩武子元孙贞子居此旧志韩康子食邑

秦隶河东郡

汉始置平阳县隶河东郡

後汉为侯国

晋为平阳县隶平阳郡

北魏真君六年并平阳县入禽昌太和十一年复隶平阳郡隋改平阳县曰临汾为临汾郡治旧通志隋置平河郡县亦曰平河後郡罢以县属晋州寻改县曰临汾大业中州废置临汾县仍属

唐【望】武德元年析洪洞临汾置西河县贞观十七年省入临汾

宋【望】隶平阳府

金天会六年定为次赤

元【中 倚郭】隶晋寜路

明隶平阳府附郭

国朝因之编户旧一百五十一里今六十七里

襄陵县【府西南三十里】

周晋大夫却犨食邑汉志应劭曰襄陵在西北师古曰晋襄公之陵

汉始置襄陵县隶河东郡莽曰干昌

晋公相国

北魏治襄陵城神?元年太武擒赫连昌析置禽昌县北齐并襄陵入禽昌

隋大业初又改为襄陵隶临汾郡

唐【紧】隶晋州元和十四年隶绦州太和元年改隶河中府明一统志唐徙治汾水西

後晋属绦州後改属河中府

宋【紧】隶平阳府熙寜五年废慈州乡寜县分隶焉金【倚次畿】

元【中】隶晋寜路

明隶平阳府

国朝因之雍正二年改隶绦州七年仍隶平阳府编户旧七十二里今二十九里

洪洞县【府北六十里】

周左传晋分羊舌氏之田为三县僚安为杨氏大夫杜预注平阳杨氏县地道记有梁城去县五十里叔向邑也汉志应劭曰故杨侯国

秦汉置杨县隶河东郡莽曰有年亭

魏晋隶平阳郡後废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复後隶永安郡治杨城旧志东魏隶晋州总管府

隋隶临汾郡义寜元年更名洪洞取县北岭名明一统志以镇为名

唐【望】隶晋州平阳郡武德元年析置西河县

宋【紧】隶平阳府熙寜五年以赵城县省入元丰三年复金【次畿】

元【中】隶晋寜路

明隶平阳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八十九里今四十六里

浮山县【府东九十里】

汉河东襄陵县地

魏晋北魏晋隶晋州平阳郡县志後魏置葛城县魏志不载北齐自襄陵县入禽昌县志後周以葛城故地为郭城县

隋大业初仍改襄陵县志隋复以郭城入襄陵

唐【中】武德二年析襄陵置浮山县四年以老子祠更名神山隶晋州平阳郡

五代

宋【上】隶平阳府明一统志宋自郭城徙今治旧通志云後唐徙

金【次畿】大定七年更名浮山兴定四年更名忠孝元【下】仍名浮山隶晋寜路

明隶平阳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十八里今八里

赵城县【府北九十里】

周穆王封造父地春秋时赵简子居之

汉河东彘县地

东汉永安县地

北魏永安郡永安县地形志永安县有赵城

隋霍邑县地隶临汾郡义寜元年始析霍邑置赵城县隶临汾郡

唐【上】隶吕州後隶晋州麟德元年徙治西南三十里即今治五代仍旧

宋【上】熙寜五年省为镇隶洪洞元丰三年复为县政和四年七月以造父始封地陞为庆祚军

金【次畿】

元【下】隶霍州

明洪武三年改隶平阳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三十七里今三十五里

太平县【府西南九十里】

周博物记临汾有贾乡贾伯邑

汉河东郡临汾县地

晋公相国隶平阳郡

北魏真君七年置泰平县并入太和十一年复

北齐省临汾县入焉

後周避太祖讳改曰太平

隋隶绦郡明一统志初属晋州後移於关东北

唐【紧】贞观七年置太平门明一统志唐关原治又徙敬德堡旧通志云即今治

宋【望】熙寜五年废慈州以乡寜县分隶焉

金元【中】

明洪武二年改隶平阳府

国朝因之雍正二年改隶绦州七年仍隶平阳府编户旧五十四里今二十七里

岳阳县【府东北一百一十里】

汉谷远县地隶上党郡莽曰谷近又为猗氏县地东汉仍为谷远县地

北魏建义元年置安泽县隶义寜郡建义元年割平阳置冀氏郡领冀氏合阳二县

北齐废冀氏郡又废合阳入冀氏

隋大业初改安泽为岳阳县隶临汾郡县志开皇十六年改属沁州大业二年改岳阳以在霍岳之南故名

唐【中】与冀氏竝隶晋州移池东池堡徙今治

宋【中下】隶平阳

金【次畿】

元【下】至元三年省冀氏县入岳阳四年复置并岳阳和川二县入焉後复改为岳阳省冀氏县入焉隶晋寜路

明隶平阳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一十八里今七里

曲沃县【府南一百二十里】

周属晋

汉河东郡绦县地

东汉绦邑县地

晋隶平阳郡

北魏太和十一年始置曲沃县属正平郡

北周建德六年废明一统志移治乐昌堡

隋隶绦郡明一统志移治绦邑故城即今治

唐【望】隶绦州

宋【望】

金【剧】

元【下】

明改隶平阳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六十六里今三十六里

翼城县【府东南一百二十里】

周左传杜注翼晋旧都在平阳绦邑县东

按晋献公始都绦杜注今平阳绦邑县

汉河东郡绦县地

晋绦邑县地

後魏置北绦郡暨北绦县

後齐废新安县并南绦郡入焉

隋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翼城县隶绦郡义寜元年置翼城郡领翼城绦小郷三县

唐【望】武德元年改浍州二年改北浍州四年州废三县并入绦州翼城天佑二年复名浍

五代旧通志後唐徙治玉逢寨即今治

宋【上】复名翼城县隶绦州

金兴定四年七月陞为翼州以垣曲绦县隶焉元光二年陞为节镇军曰翼安

元【下】复名翼城县隶绦州

明洪武初改隶平阳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八十四里今二十里

汾西县【府西北一百八十里】

汉彘县地属河东郡

後汉永安郡地

魏晋属平阳郡

北魏曰临汾并置汾西郡

隋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县改汾西大业初隶临汾郡又有後周新城县开皇十年省入义寜元年隶霍山郡

唐【中】武德元年隶吕州贞观十七年州废隶晋州明一统志开元後县徙治厚义村

五代

宋【中】归旧治隶平阳府

金【次畿】

元【下】隶晋寜路

明隶平阳府

国朝因之雍正二年改隶隰州九年仍隶平阳府编户旧一十五里今六里

灵石县【府北二百四十里】

汉太原郡介休县地

隋开皇十年始析置灵石县属西河郡明一统志傍汾河开道得瑞石因置县属介州割介休西南地以益之义宁初属霍山郡

唐【上】初属吕州贞观中州废属汾州

五代

宋【中】

金贞佑三年割隶霍州四年五月复隶汾州

元【下】隶霍州

明初隶霍州万历二十三年改隶汾州府四十二年改隶平阳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二十五里今五里

霍州【府北一百四十里】

夏禹贡岳阳地

周霍伯国後为彘地春秋属晋博物记永安有吕乡吕甥邑也

汉河东郡彘县莽曰黄城

东汉阳嘉三年更名永安仍隶河南郡

魏晋隶平阳郡

北魏真君七年并入禽昌正始二年复治仇池壁建义元年置永安郡治永安城

隋开皇初废永安郡十六年置汾州十八年改为吕州县曰霍邑大业初州废县隶临汾郡义寜元年置霍山郡

唐【上】武德元年更名吕州贞观十七年州废以霍邑隶晋州

宋【中】属平阳府

金【次畿】贞佑三年七月陞为州以赵城汾西灵石隶焉兴定元年七月陞为节镇军曰镇定

元为下州置霍邑县州领霍邑赵城灵石

明省县入州隶平阳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三十里今五里

潞安府地表

总部   郡国   州县

夏    冀州

商    冀    黎

周    并    黎

潞    曲梁

晋   长子纯留铜鍉壶口

韩    上党

秦         上党郡

汉    并    上党郡 长子屯留余吾铜鞮

襄垣壶关潞猗氏

後汉   并    上党郡 长子屯留铜鞮襄垣

壶关潞猗氏

魏    并    上党郡

晋    并    上党郡  潞屯留壶关长子

铜鞮襄垣

北魏   并州   上党郡 屯留长子壶关猗氏

乐阳

乡郡   襄垣铜鞮

襄垣郡 襄垣五原建义刈陵

北齐        上党郡

後周          潞州

韩州

隋     冀州    上党郡  上党长子潞城屯留

襄垣黎城铜鞮

唐     河东道   潞州【大督督府】 上党壶关长子屯留

潞城襄垣黎城铜鞮

五代梁         潞州【匡义军】

後唐          潞州【安义军】

後晋汉州        潞州【昭义军】

宋     河东路  隆德府【昭德军节度】上党屯留襄垣潞城

壶关长子黎城

金     河东南路  潞州   上党壶关屯留长子

潞城襄垣黎城

元   河东山西道【肃政广访司】晋寜路潞州上党壶关长子潞城

屯留襄垣黎城

明     山西布政司 潞安府  长治长子屯留襄垣

潞城壶关平顺黎城

国朝   山西布政司 潞安府长治长子屯留襄垣

潞城黎城壶关平顺

潞安府

禹贡冀州之域商时为黎国殷季都朝歌为畿内地周为潞子国逐黎侯而有其地晋灭潞仍立黎侯後属晋战国时为韩之别都後冯亭以上党归赵秦置上党郡治壶关城汉因之治长子城後汉末徙治壶关城晋治潞县石勒分上党置武乡郡慕容儁时上党郡治安民城後徙壶关城北魏皇始元年徙治安民真君中复治壶关又延和二年置乡郡建义元年置襄垣郡後周置潞州隋开皇初废上党郡大业初复置治上党郡唐武德元年改为潞州二年治总管府领潞泽沁韩盖五州贞观元年置都督府八年置大都督府十年又改为都督府十七年废韩州以所管襄垣等五县属潞州开元十七年置大都督府领慈仪石沁四州天宝元年改为上党郡乾元元年仍为潞州大都督府治上党县建中初徙昭义节度於潞州遂称昭义军五代梁末帝时属梁改曰匡义军唐改曰安义晋复曰昭义军宋太平兴国初改昭德军领河东路兵马钤辖兼提举泽晋绦州威胜军屯驻泊本城兵马巡检事【通考二年以铜鞮武乡二县属威胜军】建中靖国三年改潞州为军崇宁三年陞为隆德府仍名昭德军节度七月置交子务金为潞州天会六年以节度使兼潞南辽沁观察处置使元初为隆德府行都元帅府事太宗三年复名潞州为下州隶平阳路明以上党郡省入潞州洪武九年直隶山西布政司嘉靖八年陞为潞安府治长治县国朝因之统县八

长治县【附郭】

秦上党郡治壶关城

汉为壶关县地後汉志壶关有黎亭故黎国注云文王戡黎即此北魏志汉末上党郡壶关城

晋仍为壶关县地

北魏真君中为上党郡治太和十三年复置壶关县後周置上党郡於此

隋开皇初郡废始置上党县大业初复置郡废壶关入焉旧唐志隋析壶关置上党县

唐【望】属潞州武德四年又析置壶关县

五代

宋【望】为隆德府治

金【倚】潞州治

元【下】至元三年并録事司入焉

明初省上党县入州为潞州治嘉靖七年陞州为潞安府十年置长治县

国朝因之编户旧一百七十里今一百十二里

长子县【府西南五十里】

周太史辛甲所封左传晋人执卫行人石买於长子杜注今属上党郡

汉置长子县为上党郡治

晋隶上党郡太原中慕容永据此

北魏普泰中分长子寄氏置乐阳县

北齐二县俱废长子县亦废

隋开皇九年置寄氏县十八年改为长子

唐【紧】

宋【中】

元【下】

明隶潞安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九十三里今三十一里

屯留县【府西北五十五里】

周左传晋执孙蒯於纯留杜注今上党郡

汉置屯留县属上党郡师古曰屯音纯

魏晋仍旧

北魏隶上党郡地形志有屯留城建义元年析置五原县

北齐县废

隋开皇十六年复置隶上党郡

唐【上】武德五年自霍壁徙今治避讳改曰屯留

五代

宋【上】

元至元三年省入襄垣县十五年复置隶潞州

明洪武元年隶平阳路九年复隶潞州嘉靖十年隶潞安府国朝因之编户旧五十五里今二十二里

襄垣县【府西北九十里】

秦置属上党郡以赵襄子所筑故名襄垣

汉因之莽曰上党亭

北魏隶乡郡有襄垣城建义元年又析置襄垣郡并襄垣县为郡治领襄垣五原建义刈陵四县

北齐废襄垣郡

後周置韩州

隋大业初州废县仍属上党郡

唐【上】武德元年於县复置韩州领襄垣黎城涉铜鞮武乡五县又割并州之榆社来属三年置甲水县仍以榆社属榆州六年割沁州之铜鞮来属九年省甲水县贞观十七年废韩州以襄垣等五县隶潞州

五代

宋【上】隶隆德府

金隶潞州

元【下】

明隶潞安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十里今二十八里

潞城县【府东北四十里】

周春秋时潞子婴儿国後属晋

汉置潞县隶上党郡

後汉上党记潞浊漳也县城临潞

晋上党郡治

北魏真君十一年改曰刈陵隶襄垣郡

隋初废开皇十六年置潞城县隶上党郡

唐【上】隶潞州新唐书天佑二年更曰潞子

宋【上】仍名路城县隶隆德府

金隶潞州

元【下】

明嘉靖七年析潞城置平顺县隶潞安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八十一里今二十六里

黎城县【府东北一百一十一里】

汉上党郡潞县地

晋隶上党郡

北魏刈陵县有黎城隶襄垣郡隋志後魏以被诛遗人置旧通志北齐改属武乡郡後周并入襄垣少譌

隋开皇十八年改名黎城隶上党郡

唐【上】新书天佑二年更名黎亭

五代

宋天圣三年徙治县中南白马驿熙寜五年省入潞城县元佑元年复隶隆德府

金隶潞州贞佑三年改隶崇州

元至元二年并涉县偏城等十三村入焉仍隶潞州为下县

明隶潞安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三十七里今二十四里

壶关县【府东二十五里】

周左传赤翟潞氏夺黎民地杜注黎氏黎侯国上党壶关县有黎亭

汉始置壶关县上党郡

後汉末尝徙郡治於此

晋为壶关县後罢慕容儁时自安民城迁郡治於此北魏太和十三年复置壶关县隶上党郡明一统志後魏移县治颖阳关

隋析壶关置上党县大业初省入上党

唐【上】武德四年析上党置壶关县治高望堡贞观十七年移治进流川即今治 按旧唐书进流川明一统志旧通志胥作清流川

宋【中】隶隆德府

金隶潞州

元【下】

明隶潞安府

国朝因之编户七十九里今十里

平顺县【府东北七十里】

明以前沿革同潞城本潞城之东南境兼壶关之东鄙泽川陵川之北鄙嘉靖七年析其地置平顺县隶潞安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三十二里今一十七里

山西通志卷三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