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痎疟第九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椿田医话》曰:加减柴陈汤,主治痎疟,随证加减。痎即三疟也。疟必内有伏暑,外感风寒,终归汗解。 柴胡根(一钱) 黄芩(钱半) 炙甘草(五分) 当归身(三钱) 青蒿根(二钱) 赤茯苓(三钱) 制半夏(钱半) 陈皮(一钱) 生姜(一片) 无汗,加羌活(一钱),防风(一钱),川芎(一钱)。 汗多,加生牡蛎(三钱)。 寒重,加桂枝(八分),干姜(五分)。甚则加制附子,去生姜、黄芩。牝疟同法。 热重,加竹叶(三十片),生石膏(五钱)。或玄参、知母之类。瘅疟同法。 气虚,加人参(一钱),黄芪(二钱),冬白术(钱半)。 阴亏,加大生地(四钱),或麦冬之类。 实则加槟榔(一钱),厚朴(八分),草果仁(五分)。 便秘,加大黄(三钱),玄明粉(二钱)。 溲秘,加车前子(三钱),木通(一钱)。 久疟,加鳖甲(三钱),怀牛膝(三钱)。 痰疟,加酒炒常山(三钱)。 食疟,加麦芽(二钱),神曲(二钱)。或谷芽、山楂之类。 春加防风(一钱),苏梗(一钱)。 夏加香薷(一钱),川黄连(八分)。 秋加青皮(一钱)。 冬加肉桂(五分)。 三疟加鲜首乌(五分),人参(一钱),鳖甲(三钱),生姜(三片),黑枣(三枚),去黄芩。 截疟加酒炒常山(三钱),乌梅(三枚)。或夜光丸(三钱)。 疟母宜金匮鳖甲煎丸,或济生鳖甲饮。 瘴疟作时,指爪青暗,肢体麻木,宜于瘴气门及沙蜮门参法治之。 疟作数次,忽然肢冷,脉伏者,不治。气脱故也。 夜光丸,主治截一切痎疟,老少强弱男女俱宜。 酒炒常山(三两) 乌梅肉(二钱) 大块朱砂(三钱) 透明雄黄(三钱) 夜明砂(五钱) 共为细末,神曲稀糊和丸桐子大,每早服二钱,晚服二钱,开水下,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不过七日必愈。 小儿加鸡胵黄皮一两,每服一钱。 孕妇常山减半。 虚人及老人鲜首乌三五钱,煎汤下,每早晚服钱半,壮人及年少每早晚服三钱。 朱月樵(土龙),诗冠一时,善谈医理。其表兄孙吉人,病疟热甚,自食荸荠数斤,大泻黄水数日,疟不复作,而沉困转加,小溲浑赤,大解亦无,延至旬日,小解时忽茎中作痛,仅能涓滴,屡进通淋药不效,势转危迫,延余诊视。时月樵在坐,谓此系结粪壅逼膀胱,非癃淋可比。余因用大黄先行大便,继进龙胆泻肝汤送滚痰丸,下大便斗余,小解遂通。愈后旬日,肾囊先寒后热,小便仍前涓滴作痛,每日按期而作,其苦万状,逾时乃止,既止小解如常。月樵谓又非前症可比,盖其人素本善疟,今又疟后,当是疟邪未尽,乘州都之虚,而陷入膀胱之府。肾囊寒热,犹疟之有寒热也。茎痛溲淋,淋止如常,犹疟之有汗,汗透乃解也。因议天水散合小柴胡,加羌活、青皮,服之遂寒战,逾时寒已复热,仍归于疟,一汗而愈。附此以广见闻。

余长孙端甫,六岁时,左目之下,患暑疖大如覆杯。捣马齿苋敷之,疖虽消而疟作,经月不已,服药不应。忽于鼻孔内涌出花红脓盈碗,疟不复作。盖暑伏于营,凝结而为疖,散布而为疟。凡遇有疖不化脓,而疟不已,诸药不应者,宜参入排脓治疖之法,书此以识一异。 《周礼·天官疾医职》曰:秋时有疟寒疾。

《吕氏春秋孟秋纪》曰:孟秋行夏令,民多疟疾。(《礼记》《月令》同。)

《说文》曰:疟,热寒休作也。痁,热疟也。痎,二日一发疟也。

《九峰医案》曰:疟邪之后,留热未除,先天固不足,后天亦不振,肾为先天,脾为后天,脾肾不足以化精微,酿生湿热,湿盦发黄,五液不充,热留阴分,致生潮热。阳明气至则啮齿,肾虚肝热则搐搦,脉来滑数无神,滋少阴,理阳明,化湿热,清留热,顺其性以调之。 大生地(四钱) 木通(一钱) 生甘草梢(一钱) 青蒿梗(二钱) 赤茯苓(三钱) 鲜石斛(三钱) 陈橘皮(一钱) 川黄柏(一钱) 炙鳖甲(三钱) 五内素虚,七情交并,结聚痰涎,与卫气邪氛相搏,发为痎疟。 人参(一钱) 云茯苓(三钱) 冬白术(二钱) 炙甘草(五分) 制半夏(二钱) 福橘皮(一钱) 柴胡根(一钱) 蛀青皮(一钱) 夏伤于暑,秋必痎疟,间二日而作谓之痎,寒热相停,溲浑而赤,汗出濡衣,胸次不畅,阳邪陷入三阴,脾伤少运,胃有痰饮,逢期腰酸腹痛,总属肾胃不和,先以小柴泻心加减。 柴胡根(一钱) 酒黄芩(一钱) 炙甘草(五分) 制半夏(钱半) 人参(一钱) 当归身(三钱) 炮姜(三钱) 南枣肉(二枚) 小柴泻心加减,共服十有二剂,疟势十去八九,当期似有如无,口干微渴,小溲频数,黄而不浑,脉象尚带微弦,目眦黄侵白眼,湿蕴余热未清,经以疾走汗出于肾,奔驰多汗,气喘耳鸣,左疝大如鹅卵,鼻中常流清涕,乃素来本证,肺肾不足可知,拟平补三阴,为丸缓治。 制首乌(八两) 当归身(三两) 云茯苓(三两) 人参(一两) 炙甘草(五钱) 福橘皮(一两) 炙鳖甲(四两) 大生地(八两) 淮山药(四两) 煅牡蛎(五两) 为末,水叠丸,每早晚服二钱,开水下。 痎疾固属三阴,期在子午卯酉,少阴病也。服补阴益气以来,痎邪已去,尚有微热者。正气未充也。素多思虑劳心,爰拟归脾加减。 大熟地(八两) 人参(一两) 云茯苓(三钱) 炙甘草(五钱) 冬白术(二两) 当归身(二两) 煨木香(三钱) 酸枣仁(二两) 远志肉(一两) 制半夏(二两) 为末,生姜三两,大枣二十枚,煎水叠丸,早晚开水服三钱。 痎疾日久,三阴交损,土德不厚,湿踞中州,致发阴黄,色如秋叶,食减便溏,形神慵倦,培补肾阴,兼养心脾主治。 大生地(四钱) 鲜首乌(四钱) 人参(一钱) 云茯苓(三钱) 冬白术(钱半) 益智仁(一钱) 青蒿梗(二钱) 福泽泻(钱半) 进补肾,养心脾,阴黄已退,饮食颇增,二便如常,脉神形色俱起,既获效机,依方进步。 大生地(四钱) 人参(一钱) 云茯苓(三钱) 淮山药(二钱) 青蒿梗(二钱) 炙鳖甲(三钱) 草豆蔻(五分) 乌梅肉(一个) 三日痎疾,寒热俱重,已经八次,发于深秋,溲清脉软,邪伏太阴,极难奏效。 人参(一钱) 冬白术(三钱) 炙甘草(五分) 炮姜(五分) 云茯苓(三钱) 大白芍(二钱) 制附子(八分) 当归身(三钱) 陈橘皮(一钱) 经以夏伤于暑,秋为痎疟,间二日一发名痎,起于客秋,延今不已,脉来迟慢,寒重热轻,精神疲倦,脾肾双亏,未宜止截,拟进东垣法。 人参(一钱) 云茯苓(三钱) 冬白术(三钱) 炙甘草(五分) 当归身(三钱) 新会陈皮(一钱) 银州柴胡(五分) 水炙升麻(五分) 老生姜(三片) 大黑枣(三枚) 痎疾半载,热甚寒轻,戌正始来,亥初方退,病在少阴,热而不渴,阴伤可知,衰年可虑。 大生地(八钱) 粉丹皮(三钱) 福泽泻(三钱) 淮山药(四钱) 云茯苓(三钱) 山萸肉(四钱) 银柴胡(钱半) 疟经两月有余,屡经汗散,转为潮热,指时而发,阴伤,五液受亏,阳明有余,少阴不足,热入于营,非瘅疟可比,溲色清澄,是其明验,法当静补三阴。 大生地(八钱) 粉丹皮(三钱) 福泽泻(三钱) 淮山药(四钱) 赤茯苓(三钱) 大麦冬(三钱) 怀牛膝(三钱) 当归身(三钱) 炙鳖甲(三钱) 青蒿梗(二钱) 脉来软数无力,证本脏阴有亏,疟后中土受伤,怒郁肝阳苦逆,土不载木,肝病传脾,阴不配阳,水不济火,乃见竟夜无眠,食少无味,体倦神疲,虚阳上越等证,前进交通心肾,熟寐连宵,继服壮水之主,形神复振,曾患血崩,素多抑郁,肝木久失条舒,木郁化火,耗液伤阴,以故气从胁肋上升,贯膈冲咽,环脐作胀,仍以壮水济火为主,崇土安木辅之。 大熟地(八两,橘皮水炒) 粉丹皮(三两) 福泽泻(三两) 淮山药(四两) 云茯苓(三两) 人参(一两) 冬白术(三两,土炒) 炙甘草(五钱) 当归身(三两,土炒) 酸枣仁(三两) 远志肉(两半) 为末,水叠丸,每早晚服三钱,开水下。

蒋宝素曰:痎疟者,暑热内伏,风寒外乘,寒乱于卫,暑逆于营,邪正交争于少阳表里营卫之间,出表为热,入里为寒,先寒后热,作止有时,与伏邪相近之证也。伏邪乃伏寒化热,痎疟乃伏暑化虚。暑乃夏月之正邪,故可伏而后发,犹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义。《灵枢·经脉篇》曰:胆足少阳之脉,是主骨所生病者,振寒疟。又论疾诊尺篇曰:夏伤于暑,秋生痎疟。又岁露篇曰:夏日伤暑,秋病疟。又《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夏伤于暑,秋为痎疟。又金匮真言论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又阴阳应象大论曰:夏伤于暑,秋必痎疟。又疟论曰:夫痎疟皆生于风。又曰:此皆得之夏伤于暑。又刺疟论,少阳在太阳之后,阳明之前,以少阳为枢。又气交变大论曰:炎暑流行,民病疟。又五常政大论曰:赫曦之纪,病笑疟。又六元正纪大论曰:火郁之发,民病温疟。又至真要大论曰:少阳司天,火淫所胜,民病头痛,发热恶寒而疟。此《内经》诸篇,分明以暑热伏于前,风寒感于后,而会于少阳表里营卫之间,所受之气,本一寒一热,故病亦如是。少阳介乎表里,乃四战之地,营卫邪正之出入,必由乎此。卫为阳,营为阴,卫犹兵卫卫于外,营犹营垒营于中,营卫相维,不容邪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正不两立,相遇必交争。暑热先伏营中,风寒后乘卫外,营阴不容暑热,逼之而外越。卫阳不容风寒,迫之而内侵。卫失外护,营失中守,邪正争,营卫乱,而寒热作。正气胜,营卫和,而寒热止。邪正复争,寒热更作。正气复胜,寒热更止。作者,邪争也。止者,正胜也。有热重于寒者,暑热多而风寒少也。有寒重于热者,风寒甚而暑热微也。有但热不寒者,暑热极甚,风寒极微,不觉其寒也。有但寒不热者,风寒极甚,暑热极微,不觉其热也。有日一作,夜一作,(俗名子母疟。)有一日一作,有间一日作,有间二日作,或间数日作,有连作二日,间一日,四日共三作,或间疟,当期日二作,(俗名间日子母。)或间日转为日作,或日作转为间日,或间疟转连日,正期止,间期作,仍为间疟,或潮热如瘅疟数次,时觉憎寒,转而为疟,或早或晏,或轻或重,或一日早,一日晏,一日轻,一日重,或依时不移,或寒热竟日,或今日之寒热未已,明日之寒热又至,或须臾即止,或数次即已,或延绵不断。盖由人之禀赋不同,受病有异,正气化邪有迟速,邪气化尽而已。如酒醉人,醉态不一,醒有迟速也。《内经》诸论,言其常也。余之所论,言其变也。若以浅深远近而分轻重迟速,则日作之寒热,常竟日不已。三疟之寒热,常须臾即止。此深者远者之寒热,何以反轻,浅者近者之寒热,何以反重,是未可以此分也。惟在正气化邪,邪尽而已。如受病应一日一作,一月解。若一日二次,则十五日尽。若二日一作,则六十日解。若三日一作,则至九十日矣。寒热轻而愈速者,邪本少也。而愈迟者,化之慢也。寒热重而愈迟者,邪本多也。而愈速者,化之快也。如寒热大作数次愈,此化之速也。以数日大作之寒热,分为数十次,则寒热轻而化之迟也。推此虽万变可知也。有热忽不退,而转为温热者,内与伏邪相遇也。有伏邪转为痎疟者,内有伏暑发动也。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先热后寒,非正疟也。战汗者,正不容邪,大战于营卫之间,正胜而复,犹疟之意也。有疟邪尽而寒犹存,及产后与虚劳寒热往来如疟者,营卫乱而自相吞并也。一切内外证,发热恶寒,得汗而解者,无非邪正争而营卫乱也。但内无伏暑,不能作疟,故正伤寒无转疟之理,内无伏暑故也。《周礼》秋有疟寒疾,即风寒感于卫之意。《吕览》孟秋行夏令,民多疟疾,即暑热伏于营之意。《说文》曰痎,二日一发,疟也。即间二日一发,世俗所谓三疟也。《金匮要略》曰: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以月尽解。如其不差,结为症瘕,名曰疟母,宜鳖甲煎丸。此言所伏之邪,正气化之,当一月解。如间日则六十日尽,间二日则九十日尽,正化邪尽而已。若化不尽,结为疟母,用鳖甲煎丸,以开治久疟之端。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此言但热者,非无寒也。盖暑热极盛,风寒极微,不觉其寒也。又曰:疟多寒者,名曰牝疟。此言多寒者,非无热也。盖风寒极甚,暑热极微,不觉其热也。《伤寒论》曰: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热,变为温疟。此先冬中于风,又复感寒,故先热后寒为温疟,非正疟也。又曰:邪正分争,往来寒热,小柴胡汤主之。此邪正战于少阳表里营卫之间,用和解之法,以开治疟之境。巢元方、孙思邈、刘完素、张子和俱宗经旨,以暑为主。李东垣曰:亦有非暑而感冒风寒得之者,谬矣。(怡斋曰:内无伏暑,不能作疟,正伤寒无转疟之证,内无伏暑故也。)丹溪始言痰疟,论治诸法皆佳。惟以日作与间日,乃受病一月与半年,乃三疟发于子午寅申辰戌之日分三阴,未免执泥。盖不知疟,犹酒徒之醉态不一,而醒有迟速也。王节斋始言日夜各一作之疟,薛立斋、张景岳证治俱得其中。吴又可所论,乃疟内与伏邪相遇。医案开旁通之路,医话制圆机之方。由是观之。治疟之法,亦云备矣。

略曰:天卫地外,地营天中,天地亦营卫也。暑蒸地气上为云,风搏天气下为雨,风云暑雨之合散,亦疟象也。人亦宜然。故疟之寒热,因暑而作,得汗而解,观乎天地,可以察人矣。

痎疟论列方

金匮鳖甲煎丸(四十五) 济生鳖甲饮(四十六) 小柴胡汤(三十三)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