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霍乱第十一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椿田医话》曰:黄土汤,主治霍乱吐泻。此证多在夏秋,乃暑湿食郁于中胃,传化失常,气乱味变,正不容邪,犯上则吐,犯下则泻。既吐且泻,邪有出路,故湿霍乱为轻多生。若上不得吐,下不得泻,邪无出路,故干霍乱为重多死。霍乱既因暑湿而得,而复有寒者,因暑贪凉过食瓜果故也。夏月加香薷一钱,三秋加蓼花根一两,虚则加冬白术钱半土炒,实则加鸡心槟榔一钱,寒则加理中丸五钱同煎,热则加四苓散五钱同煎。干霍乱本方两剂加炒盐一两,童子小便一小碗多服,以手指按舌根探吐,得吐即泻,吐泻后去炒盐童便,照常煎服。忌稠粘粥食,宜老米汤及老米粥,三日后方可食新米,并治转筋霍乱。 净黄土(二两) 广藿香(二钱) 生木香(八分) 宣木瓜(二钱) 陈橘皮(一钱) 紫厚朴(八分) 白扁豆(三钱) 活水芦根(二两) 长流水煎。 前哲掘壁下成坑,灌水搅浑取起,名地浆,治干湿霍乱,洗尽腹中秽浊,甚善。今用黄土为主,加藿香、木香之芳香以解秽浊,木瓜和胃舒筋,以杜转筋,陈皮调畅气机,厚朴、扁豆消暑去湿,芦根致胃清和,犹是地浆之意,而胜于墙阴之不洁远矣。

《春秋考异》邮曰:襄公朝于荆,士卒度岁,愁悲失时,泥雨暑湿,多霍乱之病。

《汉书》曰:淮南王上书云:南越多霍乱之病。(见《太平御览》七百四十三卷。)

柳子厚曰:元和十一年十月得霍乱,上不可吐,下不可利,出冷汗三大升许,气即绝。河南房伟传,此方入口即吐,绝气复通。用盐一大匙,熬令黄,童子小便一升,合和温服,少顷,吐下即愈也。

《九峰医案》曰:客忤霍乱,内有所伤,伤其七情,外有所感,感于六气,阴阳乖错,吐泻交作。吐则伤阳伤胃,泻则伤阴伤肾。吐泻时幸服理中得有转机。今经二十日,胸次胀满,口干非渴,脉弦无力,阳不生阴,阴不化气,阴阳俱亏,五液俱耗,乙癸同源是理,第肾阴不足以制肝阳,肝志为怒,怒则气上,气填胸膈,非食滞可比。肝无补法,补肾即所以补肝。人身之阴阳,阳者亲上而外卫,阴者亲下而内营,难成而易亏,补之非易,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必得益气生阴,阴从阳化,肾气通于胃,阴精上蒸,清阳开展,自入佳境,二气两协其平,上下互相流贯,自无否象。公议生脉、八味,益火之原,壮水之主,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是否候酌。 大熟地(八钱) 粉丹皮(三钱) 福泽泻(三钱) 淮山药(四钱) 云茯苓(三钱) 山萸肉(四钱) 制附子(一钱) 油肉桂(八分) 人参(二钱) 大麦冬(三钱) 北五味(一钱) 肝脉渐和,胃脉尚软,夜来半寤半寐,二气渐有和顺之机,素本肾亏,虚寒之体,真阳不健,值大病之后,二气交伤,五液互损,藏府之气,何由骤复,补阴之品,无过熟地,但守补则中枢易钝,得桂附走而不守,达肾火之窟,蕴生中土,方能化液生阴,不独不闷不滞,且于肾胃有赞襄之功,所谓补肾则胃开,补命则脾健。清晨用原方略为加减,培补命肾之阴阳,午后以养胃生阴之品,阴阳交济之法,循理之至,似无背谬,候正诸明哲。 大熟地(八钱) 粉丹皮(三钱) 福泽泻(三钱) 淮山药(四钱) 云茯苓(四钱) 山萸肉(四钱) 制附子(八分) 油肉桂(五分) 人参(一钱) 淡苁蓉(三钱) 福橘皮(一钱) 大麦冬(三钱) 午后服养胃生阴方 南沙参(八钱) 野白术(三钱) 大白芍(三钱) 生甘草(五分) 金钗石斛(五钱) 夜寐初醒,偶虑事情,扰动心火,舌中作燥。照本方去肉桂、茯苓,减附子四分,加酸枣仁、白茯神各三钱,午后仍服养胃生阴方。 立秋后四日,脉神形色俱起,脾胃渐苏,大病新瘥,藏府初和,二气未定,全在静养工夫。当守摇精劳形之戒,澄心息虑,恬憺虚无,乃善后之良谋。五内得太和之气,自臻康豫。拟方仍候酌。 大熟地(八钱) 淮山药(四钱) 山萸肉(四钱) 云茯苓(三钱) 福橘皮(一钱) 人参(一钱) 酸枣仁(三钱) 当归身(三钱) 五味子(一钱) 大病新瘥,藏府初和,脾胃苏而未振,不宜思虑烦劳,七情之伤,虽有五藏之分,不外心肾,天地造化之理,无非静定,静则神藏无为自化,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食入于阴,长气于阳,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前以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水升火降,诸恙悉平。兹以黑归脾加减,从心脾肾主治,待中枢大展,饮食加增,再以斑龙丸,培补命肾之元阳,以化素体之沉寒痼冷,乃有层次,然否仍候酌。 大熟地(四两) 人参(五钱) 野白术(二两) 炙甘草(五钱) 当归身(二两) 酸枣仁(二两) 远志肉(一两) 白茯神(二两) 煨木香(三钱) 淮山药(二两) 山萸肉(二两) 为末,龙眼肉三两,煎水叠丸,早晚服二钱,开水下。 蒋宝素曰:霍乱者,霍然变乱非常,胸腹互痛,吐泻交作,乃湿郁于中,气机不运,升降道阻,水谷不化,气乱味变于肠胃之间,郁极而发,兼六化之证也。有不得吐泻者,即名干霍乱,乃湿郁之甚也。《灵枢·经脉篇》曰:足太阴厥气上逆则霍乱。《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土不及,民病飧泄霍乱。又六元正纪大论曰:土郁之发,心痛胁,呕吐霍乱。又云: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又云:不远热则热至,(此即因热化热之据。)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此《内经》诸篇,俱以太阴湿土动变成霍乱。盖湿从土化,土无成位,湿无专证,而有六化之别焉。遇热化热,遇寒化寒,因表化表,因里化里,因虚化虚,因实化实。故仲景《伤寒论·辨霍乱条》曰: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此湿从热化也。又云:寒多不欲水,理中丸主之。此湿从寒化也。又云:吐利而身痛不休者,宜桂枝汤小和之。此因表化表也。又云: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此因里化里也。又曰: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此因虚化虚也。又云: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此因实化实也。岂可执一乎。《易说》曰:谷雨气当至不至,则多霍乱。此亦湿从寒化也。《汉书》淮南王上书云:南越多霍乱之病。此亦湿从热化也。《春秋考异》邮曰:襄公朝于荆,士卒度岁,愁悲失时,泥雨暑湿,多霍乱之病。此亦湿从热化而兼七情也。葛稚川以饮食生冷肥腻酒鲙,而当风履湿,薄衣露坐,或夜卧失覆所致。亦从湿食动变而起。巢元方以温凉不调,阴阳清浊二气有相干乱之时,其乱在于肠胃之间,因遇饮食而变发。又宗仲景之意,以挟风而实者,身发热头痛体疼而复吐利,虚者但吐利心腹刺痛而已。又宗稚川以饮酒食肉腥脍生冷过度,因居处不节,或露卧湿地,或当风取凉,而风冷之气归于三焦,传于脾胃。又以干霍乱是冷气搏于肠胃,又以霍乱转筋,是冷气入筋,大吐下之后,阴阳俱虚,其血气虚极,则手足逆而营卫不理,冷搏于筋,则筋为之转,此湿因风寒之证,乃六化之一也。夫干霍乱不得吐泻者,乃湿郁兼六化之甚也。转筋者在吐泻之前,因实因热也。在吐泻之后,因虚因寒也。柳子厚得干霍乱,用炒盐和童便服之,取吐即泻而愈。此开湿郁之甚,治法精良。陈无择所论与巢元方同。刘河间以热气甚,则传化失常而吐泻霍乱,火性燥动故也。又云:一切霍乱吐泻,通宜五苓散、益元散。又云转筋吐泻者,其气有三。曰风、火、湿也。又云:此证或先五苓、益元、桂苓甘露饮,乃吐泻之圣药也。慎毋与粟米粥。此湿因暑热之证,乃六化之一也。易水老人,亦以霍乱转筋吐泻,乃阴阳交错不和,不可与分毫粥饮。张子和以风湿暍为主,申明巢氏之非,默契河间之意,伟王冰脾热之语,盖不知霍乱皆以湿为主,而有六化之别。巢氏所论湿,因风寒化也。河间所论湿,因暑热化也。二公俱未悉六化之变。若王冰不过注《素问》经文之一端耳。《丹溪心法》,霍乱吐泻用二陈汤加减作吐,以提其气,切莫与谷食,亦有可下者。转筋不住,男子以手挽其阴,女子以手牵其乳,是皆良法。又云:转筋皆属乎血热,四物汤加酒炒黄芩、红花、苍术、南星,亦未分转筋在吐泻前后有寒热之别。戴复庵言挥霍变乱起于仓卒,宜苏合香丸,继进藿香正气散,加木香五分,论治可采。王肯堂言霍乱转筋,舌卷囊缩,及霍乱后遗尿不语,膏汗如珠,躁欲入水,四肢不收等证皆不治,宜须详审。张景岳言夏秋之交,乍凉乍热,阴阳相驳,人于此时,凡衣被口腹,最宜节慎,少有不调,为驳杂之气所侵,则霍乱吐泻所由生也,亦宜留意。医案论霍乱之后,用补剂收功,亦因虚化虚之意。医话新制黄土汤,专以治湿为主,符于经旨,切于时用,足称良剂。 略曰:《内经》霍乱,本以太阴湿土为主,因表里寒热虚实而有六化之变,是证多见南方及夏秋之交,湿郁可据。六化之别,仲景详言之矣。后世或执寒以非热,执热以非寒,可谓不能举一以反三,而反执一以废其五也。,而反执一以废其五也。

霍乱论列方

理中丸(五十三) 四物汤(八) 苏合香丸(六) 藿香正气散(十七) 四苓散(五十四) 斑龙丸(五十五) 五苓散(十六) 桂枝汤(五十六) 四逆汤(五十七) 四逆加人参汤(五十八) 益元散(五十九) 桂苓甘露饮(六十) 二陈汤(六十一)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