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鹤林玉露

鶴林玉露卷之六 丙編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光堯福德

紹興中,孝宗初入宮,宰執贊光堯盛德,真堯、舜用心。上曰:「堯、舜之事甚不難。」蓋脫蹝之意, 【 脫蹝之意「脫蹝」,原作「脫蹤」,寬文本作脫蹝,當是,據改。案,此語出漢書郊祀志第五上:「嗟乎!誠得如黃帝,吾視去妻子如脫屣耳。」蹝,屣之或體。】 先定於此時矣。厥後受禪之議定,宰執稱賀,且致戀軒之意。上曰:「朕在位久,失德甚多,更賴卿等掩覆。」大哉言乎!何其謙尊而光也。不知堯禪舜時,有此言否?邵康節詩曰:「五事歷將前代數,帝堯而下固無之。」豈知中興內禪之盛美,雖堯亦不能及也。謂之光堯,信矣,其有光於堯矣。舜、禹受禪之後,其所以事堯、舜者,當必盡道。然要之君臣,而非父子也。文王受武王之養,蓋方伯耳。漢高五日一朝太公,太公亦非身有天下者也。惟唐肅宗之於明皇,乃父子帝王。然靈武即位,已幾於篡,內外牽制,孝道大虧。山谷之詩曰:「事有至難天幸耳,上皇跼蹐還京師。內間張后色可否,外間李父頤指揮。 【 外間李父頤指揮「外間」,原作「外聞」。審所對上句「內間」之語,知當為「外間」為是,據寬文本改。】 南內淒涼幾苟活,高將軍去事尤危。」潘邠老之詩曰:「天下寧知再有唐,皇帝紫袍迎上皇。神器倉忙吾取惜, 【 神器倉忙吾取惜宋詩紀事卷三三引浯溪集潘大臨浯溪中興頌作「神氣倉皇吾敢惜」。】 兒不終孝聽五郎。父子幾何不豺虎,君臣寧能責胡虜,南內淒涼誰得知,人家稱節作端午。」 【 人家稱節作端午同上書引作「人間稱家作端午」。】 至今讀者為之淒楚。惟我光堯為天下得人,而孝宗以舜、禹之資,躬曾、閔之行,綵衣焜煌,參侍遊遨於湖山之間,賦詩飲酒,承顏適志,以天下養者二十四年,此開闢以來所未有也。楊誠齋慶壽口號曰:「長樂宮前望翠華,玉皇來賀太皇家。青天白日仍飛雪,錯認東風轉柳花。」「春色何須羯鼓催,君王元日領春回。牡丹芍藥薔薇朵,都向千官帽上開。」「雙金獅子四金龍,噴出香雲繞殿中。太上垂衣今上拜,百王曾有個家風。」「帝捧瑤觴玉座前,綵衣三世祝堯年。天皇八十一萬歲, 【 天皇八十一萬歲楊萬里朝天集慶壽口號之五作「天皇一萬八千歲」,似於義為長。】 休說莊椿兩八千。」「大父晨興未出房,君王忍冷立風廊。忽然鳴蹕珠簾捲,萬歲傳聲震八荒。」 【 萬歲傳聲震八荒「傳聲」,同上書慶壽口號之六作「聲傳」,似是。】 「花外班行霧外天,何緣子細望龍顏。小窺玉色真難老,底用臞仙九轉丹。」「甘露祥風天上來,今回恩數賽前回。都將四海歡聲沸, 【 都將四海歡聲沸「沸」,同上書慶壽口號之八作「裏」。】 釀作慈皇萬壽盃。」「堯舜同時已甚都,祖孫四世古今無。誰將寫日摹天手,畫作皇王盛事圖。」光堯晚歲尤康強,孝宗嘗謂周益公曰:「太上極善將攝,終日端坐不倦,全不飲酒。晡時即入寢閣,五更便起。多服疏利藥,服牽牛圓至四五十粒。其異稟如此,他人如何及。聖壽登八十一」云。

文章性理

凡作文章,須要胸中有萬卷書為之根柢,自然雄渾有筋骨,精明有氣魄,深醇有意味,可以追古作者。若作詩,只就詩中探擷;作四六,只就四六中斗湊;作古文,只就史、漢、韓、柳中取其奇字硬語,模擬而為之;如此豈能如霓裳一曲,高掩前古哉!王荊公謂今之作文者,如拾奇花之英,掬而玩之,雖芳馨可愛,而根柢蔑如矣。雖然,豈獨文哉!近時講性理者,亦幾於舍六經而觀語錄。甚者將程、朱語錄而編之若策括策套,此其於吾身心不知果何益乎!魏鶴山答友人書云:「須從諸經字字看過,思所以自得,不可只從前賢言語上作工夫。」又云:「要作窮理格物工夫,須將三代以前模規在胸次,若只在漢晉諸儒腳跡下盤旋,終不濟事。」又云:「向來多看先儒解說,近思之,不如一一自聖經看來。蓋不到地頭親自涉歷一番,終是見得不真。又非一一精體實踐,則徒為談辨文采之資耳。來書乃謂只須祖述朱文公諸書,文公諸書,讀之久矣,政緣不欲於賣花擔上看桃李,須樹頭枝底方見活精神也。」鶴山此論,學者不可不佩服。余嘗輯心學經傳十卷,序發之辭有曰:「學者不求之周、程、張、朱固不可,徒求之周、程、張、朱,而不本之六經,是舍禰而宗兄也。不求之六經固不可,徒求之六經,而不反之吾心,是買櫝而棄珠也。」

花卿歌

杜陵花卿歌末云:「人道我卿絕世無,既稱絕世無,天子何不喚取守京都。」此詩全篇形容其勇銳有餘而忠義不足,故雖可以守京都,而天子終不敢信用之。語意涵蓄不迫切,使人咀嚼而自得之。可以亞國風矣。或曰,末句乃恨天子不用之之詞,非也。

杜陳詩

范二員外、吳十侍御訪杜少陵於草堂,少陵偶出,不及見,謝以詩云:「暫往比鄰去, 【 』。」據此,「北鄰」當為「比鄰」形近而誤,今改正。】?字,前漢孫寶傳『祭?請比?暫往比鄰去「比鄰」,原作「北鄰」,九家集注杜詩卷二二范二員外邈吳十侍御郁特枉駕作「比鄰」。九家注者之一趙彥材云:「比 空聞二妙歸。幽棲誠簡略,衰白已光輝。野外貧家遠,村中好客稀。論文或不愧,重肯款柴扉。」 【 重肯款柴扉「款」,原誤作「疑」,據諸本並九家集注杜詩改。】 陳后山在京師,張文潛、晁無咎為館職,聯騎過之。后山偶出蕭寺,二君題壁而去。后山亦謝以詩云:「白社雙林去,高軒二妙來。排門衝鳥雀,揮壁帶塵埃。不憚升堂費,深愁載酒回。功名付公等,歸路在蓬萊。」杜、陳一時之事相類,二詩醞藉風流,亦未易可優劣。 【 未易可優劣似當為「未可易優劣」之誤倒。又,諸本作「未易優劣」,無「可」字。】

騎牛詩

姚鏞為吉州判官,以平寇論功,不數年擢守章貢。為人疏雋, 【 為人疏雋「疏」,諸本作「豪」。】 喜作詩,自號雪蓬。嘗令畫工肖其像:騎牛於?谷之間。索郡人趙東野題詩,東野題云:「騎牛無笠又無簑,斷隴橫岡到處過。暖日暄風不常有,前村雨暗卻如何?」蓋規切之也。居無何,忤帥臣,以貪劾之。時端平更化之初,施行特重,貶衡陽,人皆服東野之先見。

得窮鬼力

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 【 民無德而稱焉「德」,諸本作「得」。】 伯夷、叔齊餓死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揚子雲作法言,蜀之富人載錢五十萬求書名其間,子雲不可。李仲元、鄭子真不持錢,子雲書之,至今與日月爭光。余觀韓退之送窮文,歷述窮鬼之害,至末乃云:「吾立子名,百世不磨。」是到底卻得窮鬼力。夷、齊、李、鄭,亦所謂得窮鬼力者也。

方寸地

俗語云:「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指心而言也。三字雖不見於經傳,卻亦甚雅。余嘗作方寸地說,其辭云:或問方寸地何地也?亦有治地之法否乎?余曰:偉哉問!世之人固有無立錐地者,亦有跨都兼邑者, 【 跨都兼邑者「兼」,原誤作「葉」,據諸本改。】 有無貧富相絕也。惟此方寸地,人人有之,斂之其細無倫,充之包八荒,備萬物,無界限,無方體。甚矣!其地之靈也。然此地人人有,而治地之力,不人人能施,治地之法,不人人能知。故蕪穢不治者,有此地而不能治。治而不知其法者,雖治此地,亦猶不治此地。 【 此地諸本無此二字,疑衍。】 是故孔子、孟軻,治地之農師圃師也;六經、語、孟,治地之齊民要術也;良知良能,惻隱羞惡,是非辭遜之端, 【 是非辭遜之端「是非辭遜」,諸本作「辭讓是非」。】 嘉種之誕降者也;博文約禮,仰觀俯察,求輔仁切偲之功,資直諒多聞之益,培糞灌溉法也;時時習,日日新,暗室屋漏守之密,視聽言動察之精,封植長養法也;忿必懲,欲必窒,惰必警,輕必矯,無稽之言必不聽,便佞之友必不親,芟薙耘耡法也。優游而厭飲之, 【 優游而厭飲之「飲」,諸本作「飫」。】 固守而靜俟之,不躐等,不陵節,不求聞,不計獲,乃宋人之不揠苗,郭橐駝之善種樹也。誠如是,則信善而大化, 【 信善而大化「信善」,陸鈔本作「信然」。】 實栗之時,參天溜雨之日也。治地至此,始可言善治地矣。道家有寸田尺宅之說,養生引年者取之;里諺有留方寸地與子孫耕之說,種德食報者取之。其言未為無理,要皆墮於一偏。若從孔、孟治地之法,則仁者必壽,善者必福,?篤實而輝光,通神明,贊化育,乃實 【 善者必福「善者」,陸鈔本作「義者」,亦可通。】 清明之志氣如神,厚德之流光寖遠。道家、里諺之說,在其中矣。雖然,是地也,嘉種固所素有,惡種亦易以生。嘉種每難於封殖,惡種常至於蔓延。其或認樲棘為美檟,認稊稗為良苗,則夭之沃沃,惡種日見其猥大而嘉種微矣。嗚呼噫嘻!可懼也哉!然則如之何?曰:在早辨。

繪事

繪雪者不能繪其清,繪月者不能繪其明,繪花者不能繪其馨,繪泉者不能繪其聲,繪人者不能繪其情,然則言語文字,固不足以盡道也。

除目損道心

古詩云:「一日看除目,三年損道心。」余謂人患道心不存耳,道心果存,豈看除目所得損哉?彼慕羶嗅餌之念,洗滌未淨,往往身寄山林,而心存朝市,跡履泉石,而意繫軒冕,視山林泉石,反若籠檻桎梏,宜其看除目而心為之損也。特所損者,人心耳,豈道心哉!伊川曰:百官萬務,金革百萬之眾,曲肱飲水,樂在其中矣。萬變皆在人,其實無一事。朱文公云:艮其背,是止於止;行其庭,是止於動;不獲其身,是無與於己;不見其人,是亦不見人。無人無己,但見是此道理,各止其所也,止而至於如此,其誰能動之!昔有僧居深山中,山鬼百計害之,或誘以淫聲美色,或眩以珍羞玩好,或懼以奇形異物,或脅以刀鋸炮烙,僧皆不為之動,久之乃寂然無有。或問其故,僧曰:「山鬼之伎倆有盡,老僧之不聞不見無盡。」此即所謂不獲其身,不見其人者也。心安如是,又豈除目所能損哉!

縷葱絲

有士夫於京師買一妾,自言是蔡太師府包子廚中人。 【 蔡太師府包子廚中人「蔡太師」,陸鈔本作「秦太師」。】 一日,令其作包子,辭以不能。詰之曰:「既是包子廚中人,何為不能作包子?」對曰:「妾乃包子廚中縷葱絲者也。」曾無疑乃周益公門下士,有委之作誌銘者,無疑援此事以辭曰:「某於益公之門,乃包子廚中縷葱絲者也,焉能作包子哉!」

士脩於家

全州士人滕處厚,貽書魏鶴山云:「漢人謂士脩於家,而壞於天子之庭。夫能壞於天子之庭者,必其未嘗脩之於家者也。」可謂至論。然余觀柳子厚河間傳,非不脩於家也,及竊視持己者甚美,左右為不善者,己更得適意,鼻息咈然,則雖欲不壞於天子之庭,得乎!要之不壞於天子之庭,乃特立獨行者也。若夫中人,雖脩於家,其不壞於天子之庭者,鮮矣。

用兵吉兆

馬燧討李懷光,夜宿一村,問田父,此何村也,曰:「名埋懷村。」燧大喜曰:「吾誅懷光必矣!」澶淵之役,亦以宋捷為吉兆。岳飛討楊么,時么據洞庭,出沒不可測。偶獲一諜者,問其巢穴,對曰:「險阻安可入?惟飛乃能入耳。」飛大笑曰:「天遣汝為此言,吾必破其巢穴。」三軍大喜,迄平之。蓋用兵行師,倘得吉兆,亦足以壯三軍之氣。重耳出奔,乞食于野人。野人與之塊,此本相戲,而子犯乃曰天賜也,卻說從吉兆上去。蓋以堅從亡者之心。如狐鳴魚書之類,至詐為吉兆以動眾。若老嫗赤帝之稱,芒碭雲氣之瑞,昭灼如此,安得使豪傑之不景從乎!

詩不拘韻

楊誠齋云:「今之禮部韻,乃是限制士子程文,不許出韻,因難以見其工耳。至於吟詠情性,當以國風離騷為法,又奚禮部韻之拘哉!」魏鶴山亦云:「除科舉之外,閒賦之詩,不必一一以韻為較,蓋今所較者,特禮部韻耳。此只是魏晉以來之韻,隋唐以來之法,若據古音,則今麻馬等韻元無之,歌字韻與之字韻通,豪字韻與蕭字韻通,言之及此,方是經雅。」

尤楊雅謔

尤梁溪延之,博洽工文,與楊誠齋為金石交。淳熙中,誠齋為祕書監,延之為太常卿,又同為青宮寮寀,無日不相從。二公皆善謔,延之嘗曰:「有一經句,請祕監對。曰:『楊氏為我。』」誠齋應曰:「尤物移人。」眾皆歎其敏確。 【 歎其敏確「歎」上「請祕監對」至「眾皆」十九字原脫,據諸本補。】 誠齋戲呼延之為「蝤蛑」,延之戲呼誠齋為「羊」。一日,食羊白腸。延之曰:「祕監錦心繡腸,亦為人所食乎?」誠齋笑吟曰:「有腸可食何須恨,猶勝無腸可食人。」蓋蝤蛑無腸也。一坐大笑。厥後閒居,書問往來,延之則曰:「羔兒無恙?」誠齋則曰:「彭越安佳?」 【 彭越安佳「佳」,諸本作「在」。】 誠齋寄詩曰:「文戈卻日玉無價,寶氣蟠胸金欲流。」亦以蝤蛑戲之也。延之先卒,誠齋祭文云:「齊歌楚些, 【 齊歌楚些「齊」,原誤作「齋」,據諸本改。】 萬象為挫。瓖偉詭譎,我倡公和。放浪諧謔,尚友方朔。巧發捷出,公嘲我酢。」

韓平原

寧宗既受禪,韓平原所望不過節鉞。知閣劉弼嘗從容告趙忠定曰:「此事侂冑不能無功,亦須分些官職與他。」忠定不答。由是漸有邪謀,迄逐眾君子。余友趙從道有詩云:「慶元宰相事紛紛,說著令人暗斷魂。好聽當時劉弼語,分些官職乞平原。」 【 分些官職乞平原「乞」,陸鈔本作「與」,義長。】 余亦作一篇云:「齋壇一鉞底須慳, 【 齋壇一鉞底須慳「須」,原誤作「頭」,據諸本改。】 坐見諸賢散似煙。不使慶元為慶歷,也由人事也由天。」

莽大夫

司馬溫公、王荊公、曾南豐最推尊揚雄,以為不在孟軻下。至朱文公作通鑑綱目,乃始正其附王莽之罪,書「莽大夫揚雄卒。」 【 莽大夫揚雄卒「卒」,諸本作「死」。】 莽之行如狗彘,三尺童子知惡之,雄肯附之乎?劇秦美新,不過言孫以免禍耳。然既受其爵祿,則是甘為之臣僕矣,獨得辭「莽大夫」之名乎!文公此筆,與春秋爭光,麟當再出也。劉潛夫詩云:「執戟浮沉計未遂,無端著論美新都。區區所得能多少,枉被人書莽大夫。」余謂名義所在, 【 名義所在「在」,陸鈔本作「存」。】 豈當計所得之多少!若以所得之少,枉被惡名為恨,則三公之位,萬鍾之祿,所得倘多,可以甘受惡名而為之乎!此詩頗礙理, 【 此詩頗礙理「理」,陸鈔本於此上有一「義」字。】 余不可以不辨。

李杜

李太白當王室多難、海宇橫潰之日,作為歌詩,不過豪俠使氣,狂醉於花月之間耳。社稷蒼生,曾不繫其心胸, 【 曾不繫其心胸「胸」,原作「膂」,於義不可通,據陸鈔本改。】 其視杜少陵之憂國憂民,豈可同年語哉!唐人每以李、杜並稱,韓退之識見高邁,亦惟曰:「李杜文章在,光燄萬丈長。」無所優劣也。至本朝諸公,始至推尊少陵。 【 始至推尊少陵「至」,陸鈔本作「知」。】 東坡云:「古今詩人多矣,而惟以杜子美為首,豈非以其飢寒流落,而一飯未嘗忘君也與?」又曰:「北征詩識君臣大體,忠義之氣,與秋色爭高,可貴也。」朱文公云:「李白見永王璘反,便從臾之,詩人沒頭腦至於如此。杜子美以稷、契自許,未知做得與否,然子美卻高,其救房琯亦正。」

交情世態

漢翟公為廷尉,既罷,門可設雀羅。乃書門曰:「一貴一賤,交情乃見。」唐李適之罷相,作詩曰:「避賢初罷相,樂聖且銜杯。為問門前客,今朝幾個來?」蓋炎而附,寒而棄,從古然矣。灌夫不負竇嬰於擯棄之時,任安不負衛青於衰落之日,徐晦越鄉而別臨賀,后山出境而見東坡,宜其足以響千載之齒頰也。劉元城之事司馬公,當其在朝,書問削牘,及其閒居,亟問無虛月,此又高矣。至於巢谷年逾七十,徒步萬里訪二蘇於瘴海之上,死而不悔,節士也。

山居上梁文

孫仲益山居上梁文云:「老蟾駕月,上千崖紫翠之間;一鳥呼風,嘯萬木丹青之表。」又云:「衣百結之衲,捫虱自如;拄九節之笻,送鴻而去。」奇語也。

聽讒詩

世傳聽讒詩云:「讒言謹莫聽,聽之禍殃結。君聽臣當誅,父聽子當決,夫妻聽之離,兄弟聽之別,朋友聽之疏,骨肉聽之絕。堂堂八尺軀,莫聽三寸舌,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不知何人作,詞意明切,類白樂天。

畫馬

唐明皇令韓幹觀御府所藏畫馬, 【 唐明皇令韓幹觀御府所藏畫馬「畫」字原無,詳審文意,當有,據稗海本補。】 幹曰:「不必觀也,陛下駝馬萬疋,皆臣之師。」李伯時工畫馬,曹輔為太僕卿, 【 曹輔為太僕卿「為」,此字原在「曹輔」上,義不可通,據諸本乙正。】 太僕廨舍國馬皆在焉,伯時每過之,必終日縱觀,至不暇與客語。大概畫馬者,必先有全馬在胸中。若能積精儲神,賞其神俊,久久則胸中有全馬矣,信意落筆,自然超妙, 【 自然超妙「然」,諸本無此字,亦通。】 所謂用意不分乃凝於神者也。山谷詩云:「李侯畫骨亦畫肉,筆下馬生如破竹。」「生」字下得最妙,蓋胸中有全馬,故由筆端而生,初非想像模畫也。東坡文與可竹記云: 【 文與可竹記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四九此記題作「篔簹谷偃竹記」。】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自蜩腹蛇跗以至於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今畫者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坡公善於畫竹者也, 【 坡公善於畫竹者也「善」,原作「喜」,諸本作「善」,似「善」字於義為長,據改。】 故其論精確如此。曾雲巢無疑工畫草蟲,年邁愈精。余嘗問其有所傳乎,無疑笑曰:「是豈有法可傳哉? 【 是豈有法可傳哉「是」,原誤作「既」,據諸本改。】 某自少時,取草蟲籠而觀之,窮晝夜不厭。又恐其神之不完也,復就草地之間觀之。於是始得其天,方其落筆之際,不知我之為草蟲耶,草蟲之為我也。此與造化生物之機緘蓋無以異,豈有可傳之法哉!」

風水

古人建都邑,立室家,未有不擇地者。如書所謂達觀於新邑,營卜瀍澗之東西。詩所謂升虛望楚,降觀於桑,度其隰原,觀其流泉。蓋自三代時已然矣。余行天下,凡通都會府,山水固皆翕聚。至於百家之邑,十室之市,亦必倚山帶溪,氣象回合。若風氣虧疏,山水飛走,則必無人煙之聚,此誠不可不信,不可不擇也。乃若葬者,藏也。藏者,欲人之不得見也。古人之所謂卜其宅兆者,乃孝子慈孫之心,謹重親之遺體,使其他日不為城邑道路溝渠耳。借曰精擇,亦不過欲其山水回合, 【 亦不過欲其山水回合「合」,原誤作「舍」,據諸本改。】 草木茂盛,使親之遺體得安耳,豈藉此以求子孫富貴乎?郭璞謂本骸乘氣,遺體受蔭,此說殊不通。夫銅山西崩,靈鍾東應,木生於山,栗牙於室,此乃活氣相感也。今枯骨朽腐,不知痛癢,積日累月,化為朽壤,蕩蕩游塵矣,豈能與生者相感,以致禍福乎?此決無之理也。世之人惑璞之說,有貪求吉地未能愜意,至十數年不葬其親者。有既葬以為不吉,一掘未已,至掘三掘四者。有因買地致訟,棺未入土,而家已蕭條者。有兄弟數人,惑於各房風水之說,至於骨肉化為仇讎者。凡此數禍,皆璞之書為之也。且人之生也, 【 且人之生也「生」,原誤作「主」,據諸本改。】 貧富貴賤,夭壽賢愚,稟性賦分,各自有定,謂之天命,不可改也,豈冢中枯骨所能轉移乎?若如璞之說,上帝之命,反制於一抔之土矣。楊誠齋素不信風水之說,嘗言郭璞精於風水,宜妙選吉地,以福其身,以利其子孫,然璞身不免於刑戮,而子孫卒以衰微,則是其說已不驗於其身矣。而後世方且誦其遺書而尊信之,不亦惑乎!今之術者,言墳墓若有席帽山,則子孫必為侍從官,蓋以侍從重戴故也。然唐時席帽,乃舉子所戴, 【 乃舉子所戴「乃」原作「山」,與上句「席帽」連讀,誤,據諸本改。】 故有「席帽何時得離身」之句。至本朝都大梁,地勢平曠,每風起,則塵沙撲面,故侍從跨馬,許重戴以障塵。夫自有宇宙,則有此山,何賤於唐而貴於今耶?近時京丞相仲遠,豫章人也,崛起寒微,祖父皆火化無墳墓,每寒食則野祭而已,是豈因風水而貴哉!

南軒辨梅溪語

南軒以內機入奏,引至東華門。孝宗因論人才,問王十朋如何。對曰:「天下莫不以為正人。」上曰:「當時出去,有少說話待與卿說。十朋向來與史浩書,稱古則伊、周,今則閣下,是何說話?」對曰:「十朋豈非謂浩當伊、周之任而責之乎?」上曰:「更有一二事,見其有未純處。」對曰:「十朋天下公論歸之,更望陛下照察主張。臣父以為陛下左右豈可無剛明腹心之臣,庶幾不至孤立。」上曰:「剛患不中,奈何?」對曰:「人貴夫剛,剛貴夫中。剛或不中,猶勝於柔懦。」上默然。蓋史直翁與張魏公議論不同,梅溪則是張而非史者也。故上因直翁之說而有是言。上又嘗曰:「難得仗節死義之臣。」 【 難得仗節死義之臣「仗」,原誤作「伏」,據稗海本改。】 南軒對曰:「陛下欲得仗節死義之臣,當於犯顏敢諫中求之。」亦指梅溪而言也。

道不遠人

子曰:「道不遠人。」孟子曰:「道在邇而求諸遠。」有尼悟道詩云:「盡日尋春不見春,芒?蹈遍隴頭雲。 【 芒?蹈遍隴頭雲「蹈」,諸本作「踏」。】 歸來笑撚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亦脫灑可喜。

附錄一羅大經生平事跡考

鶴林玉露作為一部饒有名氣的南宋筆記,許多治宋史和研究古典文學的人對此書都頗感興趣。然而對於這部筆記的作者羅大經,其生平事跡?很少為人所知。近五百卷的宋史和各種流傳至今的南宋史書,都沒有給這位八品芝麻官以一席之地。清人所修四庫提要也只說:「大經字景綸,廬陵人,事跡無考。惟所記竹谷老人畏說一條,知嘗登第。又高登忤秦檜一條,有為容州法曹掾語,知嘗官嶺南耳。」現以鶴林玉露所載,並參稽一些地方志的記載,略考其生平事跡如下。

一羅大經的生年

鶴林玉露乙編卷四月下傳杯詩條載:「余年十許歲時,侍家君竹谷老人謁誠齋,親聞誠齋誦此詩(月下傳杯詩),且曰:『老夫此作,自謂仿佛李太白。』」考宋史卷四三三楊萬里傳,楊萬里因政見不同,屢忤宋孝宗意,並幾經貶謫,後即辭官歸鄉。直至開禧二年(一二0六)去世,居家凡十五年。楊萬里與羅大經同為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縣)人,從鶴林玉露中多次記載楊萬里的長子楊東山(伯子)對羅大經的教誨以及羅大經之父竹谷老人與楊東山的詩文酬唱看,楊萬里大約比羅大經年長兩輩。因此上引鶴林玉露記載羅大經謁見楊萬里事,當在誠齋晚年辭官家居之時。所以,羅大經謁誠齋的時間,最遲不應晚於開禧二年。大經自云當時「十許歲」,我們姑且把這年羅大經算作十一歲,由開禧二年逆推十一年,則羅大經生年當不應晚於宋寧宗慶元元年(一一九五)。

二羅大經的家世

羅大經出身於一個低級官僚之家。羅大經曾入太學讀書,而考宋史卷一五七選舉志:「太學生,以八品以下子弟,若庶人之俊異者為之。」依宋制,如果羅大經出身於一個七品以上的官僚之家,那麼,其所入則是國子監而非太學了。其父號竹谷老人,名不詳。吉水縣志卷三六儒林傳稱其為「高尚士也」,大約是個曾做過一般小官、被鄉里認為是節操高尚的士人。他與同鄉的楊萬里、周必大、曾三異等名流有過交往。這可見鶴林玉露乙編卷一「古人稱字」條和卷四「月下傳杯詩」條、卷五「二老相訪」條。他與楊萬里的長子楊東山是同輩朋友,有過詩文酬唱,並曾一同入閩。這從鶴林玉露甲編卷四「清廉」條可見。由鶴林玉露甲編卷三「畏說」條、卷六「象郡送行詩」條和乙編卷五「二老相訪」條所記,竹谷老人還作有一些詩文。其他則已不可詳考。

三羅大經的登第

鶴林玉露甲編卷三「畏說」條有「余同年歐陽景顏」之語,又丙編卷一「三溪詩詞」條和卷三「茶瓶湯候」條有「余同年李南金」之語,都可證明羅大經曾應試登第。今查吉水縣志卷二八選舉志,在「寶慶二年丙戌進士」下,列是科吉水縣登進士第者六人,中有羅大經。可知羅大經登進士第是在寶慶二年(一二二六)。又卷二九選舉志,在「嘉定十五年(一二二二)壬午解試」下,亦列有羅大經名,可知羅大經是在登進士第的前四年中舉的。查江西通志選舉志也記載羅大經為寶慶二年進士。根據前面對羅大經生年的推算,羅大經這一年約為三十一歲。

關於羅大經登進士第的時間,清人陸心源在宋詩紀事小傳補正卷四云:「羅大經,寶祐二年進士。」寶祐二年與寶慶二年,相差二十八年,寶慶在前,寶祐在後。寶祐二年(一二五四),根據前面推算的羅大經生年計,大經已六十歲。陸氏所記「寶祐」當為「寶慶」之誤。

另外,根據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對太學所見所聞之事的一些零星記載,我們還可知羅大經在登第之前,嘗就讀於太學。其中丙編卷二「酒有和勁」條還明確地提到了時間:「嘉定間,余在太學。」嘉定凡十七年,羅大經為舉進士在太學就讀不可能在嘉定初,只能在解試與應進士考試之時。這個時間當大約在嘉定十五年(一二二二)前後。從鶴林玉露中,我們還可知羅大經在這時還曾游嚴子陵釣臺。乙編卷四「釣臺詩」條,有「余三十年前,於釣臺壁間,塵埃漫漶中得一詩」之語。乙編羅大經自序寫於淳祐十一年(一二五一),即使此條非寫於此年,也不出淳祐八年至淳祐十二年羅大經寫作鶴林玉露之時。從淳祐十一年上推三十年,恰在嘉定十四年。嚴子陵釣臺在今浙江桐廬縣富春山,去大經家鄉廬陵甚遠,而距離南宋京都臨安?很近。故此次游釣臺,當為羅大經自家鄉赴太學途中,或乘太學之餘暇而遊至。

四羅大經的仕履

羅大經嘗官於嶺南容州。這在鶴林玉露中曾多次提到。如甲編卷四「朱文公詞」條有「後官於容南」之語,丙編卷二「不談風月」條有「余初任為容州法掾」之語,卷四「物產不常」條有「勾漏縣隸容州,余嘗為法曹」之語,卷四「酒有和勁」條有「厥後官於容南」之語,等等。另外,筆記中還有許多羅大經游覽容州以及有關嶺南風土人情的記載。如丙編卷五「南中巖洞」條記載游覽容州勾漏洞天之事。又如丙編卷一「檳榔」條記載「嶺南人以檳榔代茶,......余始至不能食」之事。考之容縣志,在職官志中果然列有羅大經之名。然而在任什麼官的問題上,容縣志的記載前後是矛盾的。卷十四職官志在「宋代各朝容州職官表」後,列「年次無考十八人(原注:以下均據舊志及通志)」,這十八人中有羅大經之名,並在「羅大經、莫仲通、王輔佑、楊亨、周嵂」五人後,以小字注云:「以上俱知容州,見舊志。」由此觀之,羅大經似乎曾知容州。但在同書卷十五職官志流寓附下,卻又記載為:「羅大經,字景綸,廬陵人。初為容州掾,後為范旂叟幕客。」接下並有「會僚屬小酌曰:『今日之集,非特不談風月,亦且不論文章......』」等語。同一志書,前為知州,後為州掾,官秩品級,相去甚遠。哪個記載正確呢?我認為當以後者為是,前者為誤。因為後者為州掾的記載,是與羅大經本人在鶴林玉露中的許多記載吻合的。其實,容縣志的這一記載就是抄自鶴林玉露丙編卷二「不談風月」條。我們不妨摘錄幾句以與上引容志略加比較:「范旂叟為廣西憲,會僚屬小酌曰:『今日之集,非特不談風月,亦且不論文章。』」這裏的「不談風月」句與容志所載一字不差。根據容縣志屢引舊志和抄錄前人筆記的現象,不難考查出所以致誤的原因。容縣志係光緒十三年所修。據此志例言云:「邑乘創於明永樂間知縣彭清,修於萬曆初知縣禎區,皆散失無存。」前代的志書皆「散失無存」,所依據的材料又語焉不詳,便造成了記載上的一些錯誤。因此,當以鶴林玉露的記載為據,羅大經在容州所任應是法曹掾而不是知州。又上引「不談風月」條還記載:「余初為容南法掾,才數月,偶留帥幕,旂叟忽袖中出職狀一紙畀余,余辭以未書一考,不當受。」由是觀之,羅大經亦未曾做過范旂叟(應鈴)的幕客。容志所記又誤。

那麼,羅大經任容州法曹掾是什麼時間呢?容縣志的回答是「年次無考」。鶴林玉露中雖多次提到在容州做法曹掾,卻均未點明時間。然而,鶴林玉露還是為我們提供了一條寶貴的線索。丙編卷五「南中巖洞」條言:「余嘗隨桂林伯趙季仁游其間(指桂林巖洞)。」趙季仁其人,史傳不見記載。查廣西通志,卷二一職官表中記有:「趙思恕,字季仁,長樂人,端平元年知靜江府。」考宋史卷九0地理志:「靜江府,本桂州,始安郡,靜江軍節度。......紹興三年,以高宗潛邸,升府。」很顯然,羅大經所提到的桂林伯趙季仁,就是這個靜江知府趙思恕。依宋代常制,知府任期至多不逾三年。由此可以得知,羅大經做容州法曹掾的時間,當在端平元年(一二三四)前後。

從鶴林玉露丙編卷四「酒有和勁」條「頃在太學時,......厥後官於容南」之語看,似乎羅大經是由太學而登第,在此之後,就被任命為容州法曹掾。然而,這在時間上頗有問題。端平元年距羅大經登第的寶慶二年已有八年之久。進士及第,逾八年方授官,於情理上似難說通。因此,盡管鶴林玉露中沒有反映出羅大經在官容州之前曾任何官,但羅大經做容州法曹掾,當非初仕,而是由他官遷轉至此。

羅大經所官法曹,雖係小小的從八品州郡屬官,卻是由朝廷吏部直接任命(銓選)的。這是由法曹掾這個職務的重要性所決定。宋史卷一六七職官志在「諸曹官」條中,指出「司法參軍掌議法斷刑」。並特別提到宋光宗對這一官職的要求,「紹熙元年,詔不曾銓試人不許注授司法」。

羅大經晚年曾官於撫州。鶴林玉露丙編自序云:

余為臨川郡從事逾年,考舉粗足,侍御史葉大有忽劾余罷官。臨汝書院堂長黃貞亮曰:「鶴林縱未通金閨之籍,殆將增玉露之編乎?」余謝不敢當也。還山數月,丙編遂成。時淳祐壬子,廬陵羅大經景綸。

撫州,舊臨川郡,治所在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從事,祇是屬官的泛稱。那麼,羅大經在撫州具體做什麼官呢?考同治九年所修臨川縣志,在卷三二職官志「軍事推官」(撫州)欄下,列有羅大經名,並注云:「俱淳祐年任。」明確指出羅大經在撫州官職為軍事推官。宋史卷一六七職官志記軍事推官於「幕職官」條下,並謂:「掌裨贊郡政,總理諸案文移,斟酌可否,以白於其長而罷行之。」

從上引鶴林玉露小序可知,羅大經在做了大約一年左右的軍事推官後,被彈劾罷官。羅大經為何被彈劾?一個堂堂的侍御史為什麼要對一個區區的州郡屬官大動干戈?初想似不可理解。細考此段史事,才知道羅大經是受到朝廷中官僚之間的矛盾鬥爭波及而被罷官。這場鬥爭的直接焦點是諫議大夫葉大有和右司郎中徐霖二人。續資治通鑑卷一七三宋理宗淳祐十二年七月載:「右司郎中徐霖疏言諫議大夫葉大有陰柔奸黠,為群憸魁,不宜久長臺諫,並追論趙與█聚斂。帝不悅。乙酉,帝諭輔臣曰:『徐霖以庶官論臺諫、京尹,要朕之必行,殊傷事體,已批除職予郡。』?潛等請更賜優容。」接下便記載「徐霖出知撫州」。宋史卷四二五徐霖傳所記略同。宋史本傳還記載了徐霖知撫州後,「祠先賢,寬租賦,振饑窮,誅悍將,建營砦,幾一月而政舉化行。以言去,士民遮並,不得行。」續通鑑把徐霖調離撫州記在淳祐十二年十月內。就是說,徐霖知撫州僅三個月。宋史徐霖傳中的「以言去」,當是朝廷中葉與徐鬥爭的繼續。可見在徐霖知撫州後,葉大有並未放過,而繼續加以彈劾。羅大經自序中的「侍御史葉大有忽劾」,即指此事。從宋史及續通鑑看,徐霖的步步敗北波及了許多人,作為撫州知州的幕職官羅大經亦自不能免。這就是一個小小的從八品屬官被彈劾罷官的原因。通過以上史實的考定,羅大經在撫州做軍事推官的時間大致可以確定下來,約在淳祐十一年至淳祐十二年十月以前。

至於羅大經在這次罷官後是否得以起復繼續做官,無資料可考。但估計此後羅大經不大可能再繼續做官。因為根據前面對羅大經生年的推算,此時羅大經已經年近六十,即使徐霖在上述鬥爭中轉敗為勝,像羅大經這樣一個年老而又無足輕重的從八品小官,也未見能重新起用。況且從徐、葉的鬥爭看,雖然不久葉大有也被劾下臺,但徐霖並沒有再起,這場鬥爭的結局是兩敗俱傷,一起遭到譴責。所以從這一點上說,羅大經也不會被起復。

考察羅大經的仕履,發現這樣一個問題:從端平元年前後羅大經做容州法曹掾到淳祐十一年做撫州軍事推官,其間相隔十六七年之久。這十多年間,羅大經在做什麼?各種資料都無明確記載。但是如果在正常情況下,估計他在容州法曹掾任滿後,是不大可能賦閑在家的。一定是一任接一任地做?他那七八品的小官。這在他所寫的鶴林玉露中多少能尋繹到一些蛛絲馬跡。如丙編卷三「蝗」條,有「余曩在湖北,見捕蝗者」之語,說明羅大經曾到過湖北;又如乙編卷三「東坡書畫」條,記載蘇軾曾題韶州月華寺梁,並云「余嘗見之,墨色如新」。題梁之字,所見是「墨色如新」,想來必非摹拓,而一定是身臨其地,親眼所睹。而韶州即今廣東曲江縣,在當時亦屬嶺南之地,羅大經大約也曾在這一帶做過官。

縱觀羅大經的一生,他所做的官均未高過縣令,而且晚年還受到牽連而被罷官,並不得志。然而,被罷官後的羅大經倒是頗為悠閑自在的。他在鶴林玉露丙編卷四「山靜日長」條記述:

......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蒼蘚盈階,落花滿徑,門無剝啄,松影參差,禽聲上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若茗啜之。隨意讀周易、國風、左氏傳、離騷、太史公書,及陶杜詩、韓蘇文數篇,從容步山徑,撫松竹,與麝犢共偃息於長林豐草間。坐弄流泉,漱齒濯足。既歸松窗下,則山妻稚子,作筍厥,供麥飯,欣然一飽。弄筆窗間,隨大小作數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跡畫卷縱觀之。興到則吟小詩,或草玉露一兩段,再烹苦茗一杯。出步溪邊,邂逅園翁溪友,問桑麻,說粳稻,量晴校雨,探節數時,相與劇談一餉,歸而倚杖柴門之下。則夕陽在山,紫翠萬狀,變幻頃刻,恍可人目。牛背笛聲,兩兩來歸,而月印前溪矣......

這段描寫是很著名的,曾為後人所稱引。描述恬靜悠然的心境,也令人想起陶淵明的歸去來辭。此時的羅大經也的確有些陶令風采。上述情形的時間,正是羅大經在丙編自序中所講的「還山數月」,寫作鶴林玉露之時。從這段記載中所講的「山妻稚子」,我們還可知羅大經是有子嗣的,可惜已杳然不可考。

羅大經的卒年不可考,但最早當不能早於宋理宗淳祐十二年(一二五二),即鶴林玉露的寫作完成之前。

五羅大經的著作

除鶴林玉露三編十八卷之外,吉水縣志藝文志還著錄有易解十卷,此書不見於其他書目著錄,當久已佚失。鶴林玉露丙編卷六「文章性理」條云:「余嘗輯心學經傳十卷。」並載其序云:「學者不求之周程張朱固不可,徒求之周程張朱,而不本之六經,是舍禰而宗兄也;不求之六經固不可,徒求之六經,而不反之吾心,是買櫝而棄珠也。」從序言看,心學經傳與易解並非一書,當為羅氏的另外著述。此書今亦不傳。鶴林玉露,從每編前羅大經自序可知,甲編成於淳祐八年(一二四八),乙編成於淳祐十一年(一二五一),丙編成於淳祐十二年(一二五二)。是書的寫作,並不全是像前面引的「山靜日長」條所描述的那樣,在悠靜、閑暇中寫成的。起碼寫作甲乙兩編時,羅大經還在做官。大概祇有丙編的一部份是羅大經在「還山」之後寫成的。因此羅大經寫作鶴林玉露,當時不少人都知道。有人對他的書提出批評,如乙編大經自序記載:「或曰,子記事述言,斷以己意,懼賈僭妄之譏奈何?」有人對他的寫作予以鼓勵,如丙編大經自序記載:「臨汝書院堂長黃貞亮曰:『鶴林縱未通金閨之籍,殆將增玉露之編乎?』」根據丙編自序「還山數月,丙編遂成」之語,可知鶴林玉露一書成於羅大經罷官還山之後。

從羅大經將鶴林玉露分為甲乙丙三編看,他似乎打算丁、戊、己、庚、辛......一編接一編寫下去。然而,根據現存只有甲乙丙三編,而考察此書的版本流傳情況,並未發現有嚴重散佚的現象,可見「將增玉露之編」並未如願。由此也可估計,大約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丙編完成之後,不久便謝世了。

附錄二鶴林玉露版本源流考

鶴林玉露是南宋文人羅大經所撰的一部著名筆記。這部筆記對南宋中期的社會政治、歷史掌故和文壇軼聞多有記載。由於具有較大的史料與文學價值,所以常為文史研究者所徵引。但是,這部筆記的版本情況,卻頗為紊亂,現存版本的卷數條目和內容文字等,也存在不少差異。因此,弄清這部筆記的版本源流以及版本優劣,對於閱讀與研究都是有一定益處的。以下根據在整理鶴林玉露過程中所蒐集到的資料,對這部筆記的版本略加考訂。

鶴林玉露的版本,元以前各種史志以及官私目錄均無著錄。降至明清,方廣為著錄。從明焦竑國史經籍志到清盧文弨補宋史藝文志都有著錄。然而在版本方面著錄較為詳盡的,則是近人邵懿辰、邵章的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注。今迻錄如下:

鶴林玉露十六卷,宋羅大經撰。

稗海本。謝天瑞增補本二十四卷。明萬曆刊本,多補遺一卷。明小字本,佳。

[續錄]萬曆本,十行二十二字,末有萬曆三十六年趙琦美跋。萬曆本為南京都察院修補舊刻本。明刊十二卷本。明刊小字本,佳。曾見謝天瑞本,九行二十字,其後八卷,天瑞所自補。進修書院本。抄本。日本慶元間活字印本,分甲乙丙三集,每集六卷,共十八卷。楊惺吾言,較明刻本多。

根據四庫標注提供的?索,現對鶴林玉露現存的版本略加分類考查如下:

1。明萬曆南京都察院刊本。十六卷,補遺一卷。卷首有一羅大經自序和萬曆三十六年孫鑛、趙琦美跋以及目錄。目錄後即補遺。正文每條之前列有標題。版式為白口,單魚尾,左右雙邊,上下單邊,書口鐫「鶴林玉露」四字。此本偶有補版,舊版為楷字,稍模糊,半葉十行,行二十二字,與標注所記同。新版為匠體字,清晰。版式同舊版,偶有行二十三字者。書後牌記中有明萬曆七年莆田林大黼題識百餘字,知此本係萬曆三十六年修補萬曆七年刻本。

此本今藏北京大學圖書館。萬曆本今存較多,據筆者所見,除此本外,僅北京大學圖書館、北京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中華書局圖書館所藏尚有七部之多。不過,這七個本子均闕補遺及前後序跋。

2。明刊十二卷本。無前後序跋及目錄。經仔細審勘,發現此本與上述萬曆本是同一類本子,從版式行款字體到內容次第無一不肖,惟於卷十二後闕四卷。此本係萬曆本之殘則無疑。

此本今藏北京大學圖書館。其著錄為十二卷本,然遍窺北京是書藏本及多種書目,均未發現有十二卷本者,或許此即標注所云「明刊十二卷本」。

3。明刊小字本。十六卷。原書無目錄及前後序跋,然正文每條前列有標題,內容次第與萬曆本同。版式為黑口,無魚尾,四周單邊,書口鐫「玉露」二字。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一字。此本版刻精美,字體娟秀,誠為所見羅書版本之上乘,標注云佳,蓋非謬譽。此本卷前鈔配有近人李盛鐸跋和羅氏一自序,後抄配有補遺一卷和清人許濬跋。對照字體,可知大經自序及補遺均為許濬抄配。清人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鶴林玉露條提要,曾提及這部許濬抄配的明刊小字本。

此本今藏北京大學圖書館。明刊小字本北圖尚收藏三部,惟少諸抄配。其中一部封皮上後人記有「明建安坊刻鶴林玉露,徐真公舊藏」數字。

4。明刊王叔承校本。十六卷。卷首有羅大經在三個不同時間寫下的三則小引,其後為目錄。版式為白口,黑魚尾,四周單邊,書口鐫「鶴林玉露」四字。半葉九行,行十八字。正文每條前列有標題,內容次第同萬曆本。每卷有「廬陵羅大經景綸甫編輯,松陵王叔承承父甫校訂」數字。目錄終於「賀和戎表」條,然羅書卷十六尾止於「稅沙田」條,蓋已殘闕。考明史卷二八八文苑傳:「王叔承,字承父,?江人。......卒於萬曆中。」由是知王校本最遲亦當刻於萬曆中。

此本今藏中國科學院圖書館。

5。明刊謝天瑞校本。二十四卷。卷首有「鐫鶴林玉露,復古齋藏本」牌記,又有萬曆二十九年謝偉(天瑞之兄)所撰重刻鶴林玉露小引和柅齋車任遠所撰鶴林玉露補█。目錄卷一至十六為羅氏原書目錄,卷十七目錄前刻有「補遺」二字,據謝、車二█,以下當為謝天瑞所自撰。此從正文亦可看出,凡羅氏原書,每卷之首均標為:「鶴林玉露卷之x」和「廬陵羅大經景綸撰,武林謝天瑞起龍校」之字,而自卷十七起,每卷之首均標為:「武林謝天瑞起龍輯,古虞謝偉廉甫甫校」之字。版式為白口,單魚尾,四周單邊,書口鐫「鶴林玉露」四字。半葉九行,行二十字。正文每條前列有標題,前十六卷內容次第與萬曆本同。

此本今藏北京大學圖書館。據知復旦大學圖書館亦藏有此本。

6。明稗海叢書本。十六卷。前後無序跋,無目錄,正文每條前亦無標題。每條起字頂格,他行則落一格。半葉九行,行二十字。內容次第與萬曆本同。

此本今藏中華書局圖書館,其他大圖書館亦間有收藏。

7。清進修書院刊本。十六卷。卷首有「乾隆二年重鐫,廬陵羅景綸先生著鶴林玉露,進修書院藏版」牌記,並有一羅氏自序及目錄,卷一前有「宋廬陵羅大經景綸著,裔孫振重梓」兩行。版式為白口、黑魚尾,左右雙邊,上下單邊,書口有「鶴林玉露」四字。半葉九行,行二十字。每條前列有標題,內容次第與萬曆本同。

此本今藏北京圖書館。

8。日本慶安元刊活字本。三冊十八卷。每冊六卷,各為目錄。三冊之中,不辨孰為先後,惟一冊前有羅大經自序云「丙編」,知當為第三冊。另外二冊之序蓋佚。每編目錄之前有「新刊鶴林玉露目錄」和「廬陵羅大經景綸」諸字。此本是訖今發現的日本傳本中時代最早的一種。版式為黑口,花魚尾,四周雙邊,書口鐫「鶴林玉露」四字。半葉九行,行十九字。每條前列有標題,文內多有日本假名注音。內容與萬曆本基本相同,亦有萬曆本所無者。次第不同。

此本即標注所謂「慶元間活字印本」。考日本長澤規矩也氏和刻本漢籍分類目錄著錄,當為慶安元刊本,標注作「慶元間」誤。「慶安」為日本後光明天皇的年號,慶安元年相當於我國清順治五年(一六四八),而「慶元間」(日本慶長--元和年間)則較此至少晚三十餘年。

此本今藏北京大學圖書館。

9。日本寬文二年刊活字本。十八卷。分天、地、人三集。每集六卷,各為目錄,並各存一羅氏小序。天集卷首還收有閩人黃貞昇重梓鶴林玉露題詞,每卷前有「新刊鶴林玉露卷之x」諸字。版式為白口,雙魚尾,四周雙邊。半葉八行,行十九字。每條前列有標題,文內多有日本假名注音,內容次第與慶安本無異。人集卷末白頁印有「寬文二、壬寅仲秋日,中野市右衛門梓行」等諸字。寬文為日本後西天皇和靈元天皇的年號。寬文二年是後西天皇在位的最後一年,相當於我國清康熙元年(一六六二)。

此本今藏中華書局圖書館,其他大圖書館亦間有收藏。

10。明鈔本。六卷。卷首有羅氏自序,同慶安本丙編和寬文本人集序。卷末有記款:「嘉靖甲子,長洲陸師道手錄。」此鈔本是訖今所能見到的標出明確時間的鶴林玉露最早本子。每條前列有標題。目錄及正文內容次第與慶安本丙編、寬文本人集基本相同。惟卷一漏抄「飛吟亭詩」一條,但被陸氏錄於卷六之後,並注一「補」字;卷五無二日本本之「嬾婦」、「梅溪二端」、「多景樓詩」、「廣右丁錢」、「胡忠簡上書」五條;卷六無「光堯福德」、「文章性理」二條,蓋亦當屬漏抄。

此本卷五之末白頁有徐大臨題識,字跡與鈔本異。據此,知此本在清代曾為徐昂發所收藏。徐昂發,字大臨,號畏壘山人。江蘇長洲人。康熙三十九年進士,由庶吉士授編修,官至江西學政。有畏壘山人文集、詩集、筆記行於世。晚年居家,尤喜野史雜說。大臨題識,自記寫於「戊辰夏五月」,考其生平,當為乾隆十三年戊辰。

此本今藏北京圖書館。

11。明刊活字本。六卷。卷首有羅氏自序,同寬文本地集序。目錄及內容次第與寬文本地集、慶安本乙編全同。每條前列有標題。版式為白口,黑魚尾,左右雙邊,上下單邊,書口鐫「鶴林玉露」四字。半葉十行,行二十字。此本字跡模糊,板框█多已不清,是一個印製粗劣的活字本。此本除羅序外,前後無序跋及牌記,惟一清人於嘉慶間手寫跋語,將此本目為明初活字本。

此本今藏北京圖書館。

另外,筆記小說大觀、宋人小說等一些叢書中也收有鶴林玉露,然其版本系統均未出上述範圍,故不贅述。

考察以上十一種鶴林玉露現存版本,可以分為兩個系統,即以明萬曆本為代表的十六卷本系統和以日本慶安本為代表的十八卷本系統。雖然上述版本中有個十二卷本,但實際上是十六卷的殘本,而另外兩個六卷本則可歸為十八卷本系統。通過進一步考察明清以來的各種目錄的著錄,可以說畫分為兩個系統是符合鶴林玉露版本流傳的實際情況的。當然,在繁多的各種目錄中,雖說十六卷本和十八卷本的著錄是通例,但也偶有變例。如清錢曾所編述古堂書目就著錄一種十卷本,又如日本濉江全善氏在經籍訪古志卷四亦云「通行本凡九卷」。但通過考察現存鶴林玉露版本及著錄,基本可以斷定,這兩個十卷或九卷的版本,大概與上述北大所藏的明十二卷本情況相似,屬於殘本。而不大有可能超出上述兩個系統。另外,日本京都大學漢籍目錄著錄一種敦古齋十七卷刊本,估計就是十六卷本加上補遺一卷,仍未出十六卷本系統。

需要指出的是,鶴林玉露流傳的兩個系統,是就明以後情況畫分的。明以前的情況,由於未見記載,就祇好暫付闕如了。

下面,我們看一下兩個系統版本的流傳情況:十六卷本系統。自明代以來在國內廣為流傳的就是這個系統的本子,而十八卷本則甚為罕見。這一點,首先我們從前面列舉的現存版本看,在國內流傳的明刻本基本上都是十六卷本。第二,從著錄鶴林玉露的明代目錄看,焦竑國史經籍志、王圻續文獻通考?經籍考、高儒百川書志、陳第世善堂藏書目、晁瑮晁氏寶文堂書目、徐勃紅雨樓書目、朱睦萬卷堂書目以及明末錢謙益絳雲樓書目都著錄為十六卷,而絲毫未提及十八卷本。第三,從清前期修四庫全書看,乾隆時設四庫館,在全國範圍內廣泛搜求古籍,規模之大,用力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然而考察四庫採進目錄,各地進呈鶴林玉露凡三次。三次的版本,一個是十六卷鈔本(此見西江第一次書目),二個是二十四卷本(即謝校本,此見浙江省第五次曝書亭呈送書目和浙江省採進遺書總錄簡目),均未出十六卷本系統。以四庫搜求之廣,尚未發見十八卷本,其罕見可知。第四,從清代幾個著名學者和藏書家的書目題跋看,如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沈德壽抱經樓藏書志、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耿文光萬卷精華樓藏書記、黃丕烈蕘圃藏書題識、繆荃孫藝風藏書記、陸心源儀顧堂題跋等,均記作十六卷。其中繆荃孫雖記載了十八卷本,但他特別指出係日本翻刻本。第五,從全國部分大圖書館的善本書目看,如北京、北大、上海、南京、浙江等,除日本傳入的十八卷本外,所著錄的均為十六卷系統的版本。第六,從明代人對鶴林玉露的引用看,葉廷秀的詩譚續集摘引羅書凡三十七條,經過與兩類版本一一對勘,發現文字與十六卷本基本相同,凡十六卷本誤者,葉氏所引亦誤。由此斷定,葉氏所採來自十六卷本,並未見到十八卷本。另外,明人車任遠在鶴林玉露補?中也說:「鶴林玉露一編,乃宋廬陵羅大經氏所作,為卷凡有十六,靡所遺失。」從他認為十六卷就是足本,也可知十八卷本之稀睹。綜上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十八卷本在明清以來確為罕見之本。

十八卷本系統。這個系統的本子在國內雖屬罕見,但在日本卻頗為流行。主要流傳的就是兩個本子,即慶安本和寬文本。這兩個本子的刊行時間均在清初,慶安本稍前。從日本人所編的一些善本書目看,似寬文本流傳較廣,而慶安本則較為稀見。關於寬文本,這裏有一個問題需要加以解釋。寬文本的扉頁印有「覆明萬曆刻本」諸字,並在卷首附有閩人黃貞昇於明萬曆十二年寫的重梓鶴林玉露題詞,這就給人一個印象:寬文本是在明萬曆時傳到日本去的。其實並非如此。第一,從黃貞昇的題詞看,並未提及鶴林玉露的卷數,較多談到的是羅書的意義。所以極有可能是日本的刊行者為了附益有關的資料來介紹羅書,而把當時流傳到日本的十六卷本中的黃氏題詞加入十八卷本的。第二,從慶安本與寬文本的關係看,寬文很明顯是來自慶安本。對勘二書,凡慶安本訛誤脫文,寬文本必如之。慶安本題為新刊鶴林玉露,寬文本亦如之。但是慶安本卻無黃貞昇題,可知寬文本非來源於明萬曆本。從慶安本題為「新刊」二字看,似十八卷本在日本流傳已久,此本是在舊刊本的基礎上重新校訂刊印的。

題識曾記載:「如白又有宋活字版玉露,止六卷,而內二十條近刻無之,今亦摘刻於後焉。」這就是明萬曆本後附一卷補遺的來歷。從這二十條補遺看,孫鑛所提到的六卷宋活字本,屬於十八卷本的甲編,並不是今存的這個六卷活字本乙編。但「近刻無之」之語,說明了當時流行的是十六卷本。因此,估計這個六卷活字本是明代人很少見到的明初甚至更早的刻本,並不是一種臆測。?十八卷本在國內雖屬罕見,但並非沒有,前面所述北圖藏的明六卷活字本和明陸師道六卷鈔本,就屬於十八卷本系統。明活字本刊印時間及刊行者均不詳,一清人跋語確定為「明初活字本」,我認為這是較為正確的。此本盡管刊印粗劣,但估計刊行時間至少在明初,甚至更早些,否則十八卷本就不會如此稀睹。明南京都察院刊本孫

陸師道鈔本錄於明嘉靖四十三年,比今存明刻本均早出許多。這種十八卷本的鈔本在明代更是罕見。明南都院刊本載有當時著名藏書家趙琦美跋云:

說郛載鶴林玉露三十卷,分甲乙丙三集,美家藏元本六卷,正說郛所謂甲集也,復脫其後四卷。乙巳之夏於吳門徐氏見此書鈔本,宛然三十卷俱存。其家復多秘帙,必欲舉而售之。其價昂甚,非三十金不可。美丁家難,囊底青蚨子母飛去殆盡,烏能勝之哉!悒悒者三年餘矣。

由此可見明代人由於稀睹而對這種十八卷系統的鈔本之珍視。陸氏所本大概宋元舊刻,而抄後又藏諸篋底,未加刊刻,故世未之見。

從十八卷本在明初基本無刊本、明人稀睹這一點看,十八卷本至遲在明初便已傳到日本。晚清時,又以日本刊本的形式傳回中國。

十八卷本與十六卷本相比,哪一種較為接近羅書原貌呢?我認為,十八卷本比較接近原貌。

第一,從篇幅上說,十八卷本多於十六卷本凡四十條。這多出的四十條,經過與書中其他條目比較,從行文風格和史實的準確性來看,皆不類後人偽托。這就說明十六卷本有散佚。

第二,從編次上說,十八卷本分為甲乙丙三編,符合羅書原貌。這可以十八卷本現存羅大經寫自三個不同時期的小序為內證。而這三個小序決非後人偽托,因為小序所言羅氏經歷皆可以找到資料相印證。如羅氏在淳祐十二年寫的丙編小序中云「余為臨川郡從事」,而考之同治九年臨川縣志職官志,在「軍事推官」欄下列有羅大經名,並注云:「俱淳祐年任。」另外,羅氏在鶴林玉露中也幾次提到了「乙編」、「丙編」。除此之外,還可找到三條外證。外證之一,明王叔承校訂本前有羅氏三小引,即十八卷本的三編自序。如果羅氏原書不分編,那又有何必要在不同時間寫三篇自序呢?外證之二,前面引述的趙琦美跋,亦云「分甲乙丙三集」。外證之三,趙琦美跋云其家藏元本六卷,孫鑛跋亦提到有宋活字本六卷,今又存六卷鈔本、六卷活字本,若非以六卷分編為書,那麼,即使原書散佚殘闕,為何皆以六卷獨存?

第三,比較兩類本子的文字,除去個別字誤不計,從史實、年號、人名、地名以及脫誤等情況看,十八卷本優於十六卷本。如甲編卷四「紹熙內禪」條,十六卷本從標題到內文均作「紹興內禪」。考之宋史光宗本紀和續資治通鑑卷一五二,孝宗病篤及升遐而光宗拒不往視,群臣於是推寧宗即位這一事件,當發生在紹熙五年。十六卷系統本整整錯出一個甲子。再如丙編卷四「日本國僧」條,十六卷本的文字祇有十八卷本的一半,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的有關古代日漢語對音的部分全脫。這些例子都說明十八卷本較之十六卷本更多地保持著原貌。

第四,從明初編輯的永樂大典尚存卷帙所援引的十九條鶴林玉露看,凡十八卷與十六卷兩類版本文字差異處,文字除個別外,均同於十八卷本。由此,也看出鶴林玉露在明初是以十八卷本流行的。

其實,分編本為羅書原貌這一點,近人李盛鐸在他所收藏的小字本鶴林玉露跋語中早已指出。其云:「記萬曆本有趙琦美一跋,謂曾見友人藏本,分五帙三十卷,以此見分帙之本,實為羅氏原書。」

那麼,十八卷本與十六卷本之間具有什麼關係呢?仔細將二者加以對照,就會發現這兩類版本在卷次分合上是極為接近的,請看下表:

十八卷本 十六卷本 十八卷本 十六卷本 十八卷本 十六卷本

甲編卷一【 注一:十八卷本甲編卷一 乙編卷一 卷七 丙編卷一 卷一

凡二十九條,其中有十六卷本

補遺十五條,卷四有七條,卷

五有五條,卷十一有二條。】

甲編卷二【 注二:十八卷本甲編卷二 乙編卷二 卷八 丙編卷二 卷二

凡三十三條,其中有十六卷本

補遺一條,卷五有六條,卷六

有十一條,卷九有五條,卷十

一有一條,卷十二有四條,卷

十三有四條,卷十五有一條。】

甲編卷三 卷十三 乙編卷三 卷九 丙編卷三 卷三

甲編卷四 卷十四 乙編卷四 卷十 丙編卷四 卷四

甲編卷五 卷十五 乙編卷五 卷十一 丙編卷五 卷五

甲編卷六 卷十六 乙編卷六 卷十二 丙編卷六 卷六

兩類版本卷次分合基本相應,但並不完全相同,還有當在相應的此卷而見於彼卷的個別條目。但總的來看,十八卷與十六卷兩個系統的本子,關係是很密切的。估計十六卷本是在十八卷本編次散亂並佚失一些條目後,重行編次而成的。

最後還有一個問題,作為比較接近原貌的十八卷本,有否散佚呢?經初步考察,尚未發現這種情況。首先,從文人引用看,如明代葉廷秀在詩譚續集中引用的三十七條,均未超出今本鶴林玉露。其次,從各種類書看,如在殘存的七百九十五卷永樂大典中,引鶴林玉露凡十九條,亦無一條超出今本。由此可見,這部宋人筆記基本沒有散佚,起碼從明初以來如此。然而,也許有人會問:前面所引趙琦美跋說到的「三十卷」又怎樣解釋?我想,正如十八卷可以並為十六卷一樣,如果編次不同,同樣多的內容也是可以分為三十卷以至更多的。因此說,三十卷本大概是與今本編次不同的一個亡佚本。也許,三十卷本純屬「子虛烏有」,因為第一,從各種書目中沒有反映;第二,今本說郛記載為「甲乙丙集十八卷」,與趙氏所云不同。而趙氏云「家藏元本六卷,正說郛甲集也,復脫其後四卷」這句話,除去「脫其後四卷」大概是他見到所謂三十卷本之後的臆測外,恰恰說明鶴林玉露在元代就是以六卷為編的十八卷本。

附錄三諸書題跋

(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二一子部雜家類

鶴林玉露十六卷,兩江總督採進本,宋羅大經撰。大經字景綸,廬陵人。事蹟無考,惟所記竹谷老人畏說一條,有「同年歐陽景顏」語,知嘗登第。又高登忤秦檜一條,有「為容州法曹掾」語,知嘗官嶺南耳。其書體例在詩話、語錄之間,詳於議論而略於考證。所引多朱子、張栻、真德秀、魏了翁、楊萬里語,而又兼推陸九淵。極稱歐陽脩、蘇軾之文,而又謂司馬光資治通鑑且為虛費精力,何況呂祖謙文鑑。既引張栻之說謂詞科不可習,又引真德秀之說謂詞科當習。大抵本文章之士而兼慕道學之名,故每持兩端,不能歸一。然要其大旨,固不謬於聖賢也。陳耀文學林就正譏其載馮京偷狗賦乃捃摭滕元發事,偽託於京。今檢侯鯖錄所載滕賦,信然。蓋是書多因事抒論,不甚以記事為主。偶據傳聞,不復考核,其疏漏固不足異耳。

(二)明南京都察院刊本林大黼識

院齋中舊藏有鶴林玉露刻板,亦不知起於何時,顧歲久字多蠹蝕,不便觀覽,頗為全書之累。黼偶聞之臺長慕林張公,遂捐俸鍰黼,為重校而梓之凡二十餘板,是書煥然如新刻矣。夫覽者獲覩全書於斯,時重思修葺於異日,則是書之傳,其未艾也。時萬曆七年首夏之望,莆田林大黼識。

(三)明南京都察院刊本孫鑛題識

余家舊有鶴林玉露四帙,頗精好,常珍護之。後承乏行間,抵遼陽臬司。以刊籍來玉露在焉。板適與家藏同,然稍模糊矣。近起南臺,臺亦有玉露刻,而字較瘦,似從遼翻出者,蠹蝕尤甚。前此臺僚林君曾為補葺,稍可讀。余時刻□擕所藏本來正之。然邢子才有言,誤書思之,更是一適。繙數過,稍加雌黃。會余轉南兵,而臺僚趙君如白來。如白者,少宰定宇公子也。雅好博古,所積宋諸說家甚多。余乃以校本託之。君因與僚友趙君元茂逐字刊正,以付刻工。如白又有宋活字板玉露,止六卷。而內二十條近刻無之,今亦摘刻於後焉。景綸蓋積學好修之士,詩文席歐蘇,議論依程朱,而其筆力亦足以發之。所記述大約勁快可人意。第十三卷內熙寧紹興士大夫肺腸骨髓之說,尤為中的。惜其事業不顯,微此籍則幾無傳矣。然范旂叟帥嶺西,景綸在幕,不數月即畀以一職狀。嗟乎,南渡後亦有鍾期如此哉!至謂聖賢或不豪傑,余每讀至此,輒黯然低迴者久之。

萬曆戊申二月甲子,餘姚孫鑛識。

(四)明南京都察院刊本趙琦美跋

說郛載鶴林玉露三十卷,分甲乙丙三集,美家藏元本六卷,正說郛所謂甲集也,復脫其後四卷。乙巳之夏於吳門徐氏見此書鈔本,宛然三十卷俱存。其家復多秘帙,必欲舉而售之。其價昂甚,非三十金不可。美丁家難,囊底青蚨子母飛去殆盡,烏能勝之哉!悒悒者三年餘矣。今茲大司馬孫老先生欲重修留臺舊本,美實承先生之命暨堂翁丁老先生之委,董其雙對。凡增若干條,正其為脫亦若干條,雖略可句,訖不得為全書。豈離合顯晦亦有冥冥者宰之,如所謂求有道而得有命不可致然歟!

時萬曆三十六年戊申四月之吉,南京都察院照磨所照磨海虞趙琦美謹跋。

(五)日本寬文本覆明黃貞升重梓鶴林玉露題詞

士君子達則龍翔,舍則鴻舉,總之抽繹千古,旁采藝林而已。不佞幼讀博士家書,雅無所好。一日,購鶴林玉露一書,取而讀之,則忘食忘寢,奚獲拱璧哉?寒可無衣,飢可無食,陸可無車,水可無楫,而是籍不可一日廢也,辟之手足耳目焉。余誠何心哉?怒讀之則喜,愁讀之則驩,困讀之則蘇,悲讀之則平。徐而讀之,則萬慮以澄,百節以融,耳目以通,肺腑以清;急而讀之,則蘭桂倏馨,雲霞倏生,鳳鳥倏翔,蛟龍倏鳴;遠而讀之,則天以之青,日以之明,江以之流,海以之停。洸洸洋洋,總總鱗鱗。是書何書哉?信哉!大有益於人世,而非徒流連光景日露風雲而已也。景綸羅君,博雅君子也。當宦成之後,勒一家之言。皇王帝伯,罔不精研;山川人物,罔不品題;歌詞詩騷,無不備採;至諸史群書散而未備者,皆悉心攻究。令後之讀者,披浮雲而觀青天,迴狂瀾而赴巨海,功不淺淺哉!功不淺淺哉!余不佞,沉潛翫味,蓋亦有年,今因剞劂氏之懇,用僭數言,以彰羅君之美。後之學語者,真雀噪簷前耳,烏能如景綸君鶴舞雲中哉!謹序。

萬曆甲申一陽月下浣之吉,閩後學黃貞升撰。

(六)葉潤山先生全書冊一六詩譚續集題識

鶴林玉露,乃宋儒羅大經景綸所著也。其言以紫陽為鵠,學術治道多有發明,而不離王道。甚矣,其有補於詩教也。原編不盡譚詩,茲輯其譚詩之有用者,附詩譚後,俱仍元本,但附僭評云。

東魯謙齋葉廷秀識。

(七)徐大臨識陸師道鈔本

此書談山居閑適之趣,可以動悟,政恐纓緌之流以為不情語耳。余自出春明十餘年,日涉此境,深解其趣,所謂一日清福,上帝所靳,吾輩不可□知足,為達者笑也。

戊辰夏五月徐大臨識。

【 案,此識手書於陸鈔本卷五之末白頁,字跡與鈔本異。】

(八)明謝偉重刻鶴林玉露小引

不佞髫年侍王父彭澤公,嘗見乎一編曰鶴林玉露也者,不佞因得而寓目焉。若奇花麗卉,不忍捨去。時且以攻經生言,亟不交睫。又若而年矣,家弟天瑞,翩翩慕古,尤工聲律。嘗訂玉屑、韻語諸編,以為騷場旗鼓,復有味乎斯編也,親校讎其亥豕,將授之剞劂,而問言於不佞。不佞觀今詞翰家,奚翅塚壁無遺藏,即梵音鬼狀、俚語淫章種種,出而災之木矣。蛩韻蛙鳴,都成鼓吹,矧奇花麗卉獨缺然也乎哉!今其書俱在,即分錦碎綺合麝和芸句之必有炫其華而襲其香者,且其彈射處盡堪箴銘,是宜永其傳矣。然廬陵所財多宋事,家弟復彙采己所嘗見聞,以補廬陵之不逮,題之曰補,以並行於世。苦心哉!苦心哉!不佞嘉家弟之嗜古而因動手澤之感也,乃呼毛穎氏而為之引其端。

萬曆辛丑中秋,越人謝偉譔。

【 案,此引刻於謝天瑞校本卷首。】

(九)明車任遠鶴林玉露補?

鶴林玉露一編,乃宋廬陵羅大經氏所作,為卷凡十有六,靡所遺失,宜若無補焉。補之自會稽謝天瑞甫始。於意云何?貴有傳書也。觚翰之士,慕尚各殊。上焉者,務弔詭以傲人,以其所不知必抉汲冢之藏策、採靈威之秘文以為快;其下者,句披字角,第染指於四庫之餘,輒津津自負為邊笥鄴架,奈何不朽立言者哉!余以所覩,亡論丘索以還,西京以上,即偏記一家,動靡竹素者,奚啻億計!大要田百氏以供掃除之役而已。又其文多不雅馴,不足以揚於千古。若羅氏之編,博而匪濫,醇而寡疵,有所論刺而不傷於掊擊,有所援敘而不流於浮誇。大者足以紀名賢諸君子之行業文章,咸可楷式;而小者搜奇剔幽,以極夫花木昆蟲之致,可謂美愛而傳者矣。謝天瑞雅意復古,多所博列家言,其於是編而務為補之者,將無食大官之饍,而雋永其味,倘亦有加餐意乎?即未知其所補者作何語,然著述之理,古今一輒,譬其善導水者,流合成川;接木者,根移而生幹。問其為玉露可居,何必盡廬陵氏也哉!洛誦之孫闇於擬議,謂蛇固無足珍而亦局局者耳。余知其飛以纍瓦談也,漫為之題識如此。

柅齋車任遠。

(一0)明六卷活字本清人跋語

鶴林玉露,余舊藏明萬曆間謝天瑞校本,共補遺計廿四卷。此明初活字板,吳人顧元慶藏本,止六卷,首尾完備。與謝本校勘,即謝本七卷起至十二卷止。內謝本所不錄者,陳子衿傳、轉丸鳴鏑二則。謝本句語脫佚藉以補足,舊刻之可珍如是。不知當初何以止六卷,或羅公初刻本如是了?陳子衿傳全用詩經,亦羅君之戲筆耶!

嘉慶丙子九月朔柯溪□刈稻跋。

【 案,此跋係手書於明六卷活字本之後。】

(一一)天祿琳琅書目後編卷一0元版子部

鶴林玉露一函四冊,宋羅大經撰。大經字景綸,廬陵人,登第,曾為容州法曹掾,餘未詳。書十六卷,凡四百三十五條。雜紀時事,議論詩文,多本宋時諸儒語錄。無序跋刊刻年月。

(一二)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一九

鶴林玉露十六卷,舊鈔本,廬陵羅大經景綸。

卷端有景綸自序,時淳祐戊申正月望日。乾隆辛未,花溪許昂霄為門人張芷齋校正,後有乾隆癸巳臘月八日張載華勘畢題字。

鶴林玉露十六卷,明萬曆刊修本。

前列目錄,後有木記云:「院齋中舊有鶴林玉露刻版,亦不知起於何時,顧歲久字多蠹蝕,不便觀覽,黼偶聞之臺長慕林張公,遂捐俸授黼,重校梓凡二十餘版,煥然如新刻矣。萬曆七年莆田林大黼識。」有張侹造無崎梧桐月諸印。

(一三)沈德壽抱經樓藏書志卷四四

鶴林玉露十六卷,明刊本,禦兒呂氏舊藏,宋廬陵羅大經景綸撰。卷首有禦兒南城呂氏家藏印,朱文,方印。難尋幾世好書人,朱文,長印。穎冬書屋,朱文、方印。貝墉,白文,方印。簡香居士,朱文,方印。友墨庵書,陽文,方印。

(一四)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小字本鶴林玉露後補錄清許濬手寫題識

全書為恨。茲獲是集,如枯吻之茗,寒體之纊。展讀之次,為快可知。且字工楮潔,非近世剞劂所及。宋末迄今,四百餘載,舊物希覯,尤足珍襲。但前失自序,後缺補遺,復於藏書家借錄,以成全壁。因思昔人所稱景綸詩文席歐蘇,議論依程朱,誠積學好修之士,而終沉下位,不克表見,僅得范旂叟所識,賞而莫竟其用,向非此書,遂泯泯沒世也乎!然則士之立言又曷可少哉!嗚呼,況後之學識不及景綸者,有不與艸木同腐也乎!余又不禁自悼矣。?余嘗從類書小品見所引鶴林玉露諸則,喜其學問純正,識力典博。慱輒以未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正月,懦庵許濬致遠重為裝演補錄並識。

(一五)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卷一六

鶴林玉露十六卷,明刊本,宋羅大經撰,并序。此明初覆刻宋本,失去自序,邑人許濬鈔補,間加校訂。卷首有夏父魏氏仲子私記二朱記。

(一六)周中孚鄭堂讀書記卷五六

鶴林玉露十六卷。明刊本。宋羅大經撰。大經字景綸,廬陵人,嘗登第,官容州法曹掾。四庫全書著錄,書錄解題、通考、宋志俱不載。倪氏宋志補、焦氏經籍志始載之。是書雜記所得,或似語錄,或似詩話。不以考證為事,而以議論為工。故援引典籍,每多舛誤,敘述見聞,亦少詳核。其中多引朱文公、張南軒、真西山、魏鶴山之說,知其宗旨乃在道學,尚不似尋常雜家多惑溺於二氏也。說郛僅節錄一卷,不足以見其長。前後俱無序跋,恐佚脫爾。

(一七)曾釗面城樓集鈔卷二鶴林玉露跋

鶴林玉露十六卷,補遺一卷,宋羅大經撰。其書持論頗正,所記瑣事亦足資考據。惟李泰伯不喜孟子、趙師(睪廾)犬吠二事已為前人駁正。至檀弓一條,又謂「梁木其壞」下,古本有「則吾將安伏」句。考鄭注「梁木眾木所放」,則漢經師相傳無此句矣。高廟配享一條謂洪容齋在翰苑以呂頤浩等四人為請。考朝野雜記,思陵復土,洪邁奏以四人配享。思陵復土在淳熙十四年。洪邁傳,淳熙改元,進煥章閣學士,知紹興府。則奏請配享時,容齋非在翰苑矣。紹熙甲寅一條謂壽皇升遐,上不能喪,群臣牽衣至福寧殿。考宋史光宗本紀、留正傳皆在壽王未崩之前,為請上過宮候疾事。又牽裾衹留正一人,群臣但隨入寧壽宮耳。則牽裾亦非群臣矣。自古盜賊敗績脫身一條謂黃巢髡髮為僧。考黃巢之殺,唐書有明文。則「鐵衣著盡著僧衣」之句,非巢語矣。蓋詳於議論略於考訂,大抵宋人說部多然。然書中如韓平原為南尉,秦檜自金歸諸條,亦足補史之未備也。庚辰六月二十三日讀畢,中夜得█,挑燈記之。

(一八)黃丕烈蕘圃藏書題識再續錄卷二

鶴林玉露十六卷,明刻本。庚辰小春之望日,訪友至武林,因遍觀書肆。於青雲街之寶書堂見插架有舊刻鶴林玉露,余取閱之。主人曰:此瓶花齋故物也,卷端墨書幾行及蟬華一印,即吳公手書而加以鈐記者。余雖未識其手跡,重是舊本,歸之。卷八尾偶失,瓶花齋已錄別紙,而俗手剜改痕跡顯然,是可歎耳。歸坐雨窗,復翁記。

卷端有印長方樣者,因紙損不可識別。錢唐何君夢華曰:此「繡谷熏習」四字也。蓋吳尺鳧近在杭州,故夢華以同鄉稔知之。昔賢苦心購書,雖後不無散佚,而流風餘韻猶留於後人齒頰間,較諸良田美產轉換他家不復溯其主名者,何啻霄壤耶!書此,為物主一吐氣耳。復翁。辛巳二月裝成,原損失處以別本手補其字。卷十六葉十一行「征」字,別本模糊存「彳」旁,此本存一底,以意定為「征」字。俟更考之,其別本字有勝於此者,亦略識之。蕘夫。

(一九)繆荃孫藝風藏書記卷二

鶴林玉露十六卷,明南臺舊刻本。萬曆七年莆田林大黼補二十餘板。至三十七年,餘姚孫鑛屬趙元茂、趙如白逐字刊正。又得宋活字六卷本,摭二十條為補遺,擅自為之跋。收藏有潤州蔣氏藏書朱文長印。

鶴林玉露十八卷,日本翻明萬曆甲申刊本。分天地人三集,每集六卷,均有景綸小序,每卷序次亦不同,有明黃貞序。

(二0)陸心源儀顧堂題跋卷八鶴林玉露跋

鶴林玉露,十六卷,明刊本,題曰廬陵羅大經景綸。愚案:南宋時,江西有兩羅大經。其一吉水人,嘉定十五年壬午解試,寶慶二年進士;其一咸淳九年解試,廬陵人,未嘗第進士。以時代揆之,當以寶慶進士為近。其人累官容州法曹掾,攝校官,立高登祠於學宮,并祀吳元美,見江西通志及本書。其卷十六記竹谷老人畏說一條,有「同年歐陽景賢」語,景賢當即歐陽瑋之字,發解稱同年,自宋已然矣。

(二一)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小字本鶴林玉露前鈔配近人李盛鐸記

鶴林玉露,明刻本有萬曆中南臺修補本,有小字本。南臺本多補遺一卷,此本後鈔補數葉是也。別有日本刻本,前有淳祐壬子羅景綸一序,為各本所無。其書分為三帙,每帙六卷,以校此小字本,前二卷尚無大異,四卷以後,則每卷尾比此或少數條,間亦有多數條者,次序亦多顛倒。此書第七卷即彼第二帙之第一卷,復則以次遞推此書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彼書第三帙之三、四、五、六等卷。而彼書第三帙一、二兩卷則此書之補遺及他卷卷尾所多者在焉。二書次第如此不同,決然同出一源可知。記萬曆本有趙琦美一跋,謂嘗見友人藏本,分五帙三十卷,以此見分帙之本,實為羅氏原書。倭本所多羅序即丙編之序,但何時合併,不可考矣。甲寅大暑後三日盛鐸記。

(二二)夏敬觀商務覆日本寬文本跋語

右鶴林玉露十八卷,宋羅大經撰。大經字景綸,廬陵人。吉水縣志稱其為寶慶二年進士,本書中自稱為容州法曹掾,知其以進士嘗官嶺南而已,事蹟他無可考。是書明武林謝天瑞起龍校刊本,萬曆七年莆田林大黼刊修本,商維濬稗海本,均十六卷,次第無異同,惟稗海多補遺一卷。叢書堂鈔本說郛題甲乙丙集十八卷,日本寬文二年翻刻萬曆本題天地人三集,每集六卷,皆有大經自序。天集序於淳祐戊申,地集序於淳祐辛亥,人集序於淳祐壬子。說郛、稗海惟存戊申一序,而稗海又以綴於卷終,蓋明世諸刻次序皆已顛倒,惟說郛所據,尚為原書之舊也。此本依日本寬文翻刻校印。以諸本互勘,多四十則,商本補遺,纔得其半。日本流傳中國典籍多得古本,驗以此書洵然。惟書中年號人名上率加「宋」字,疑翻刊時所妄增,然明刻諸本六卷以前及第十三卷亦如之,或元人刻本已若是歟?林本後有木記云:「院齋中舊有鶴林玉露刻版,亦不知起於何時,顧歲久字多蠹蝕,不便觀覽,黼偶聞之臺長慕林張公,遂捐俸授黼,重校梓凡二十餘版,煥然如新刻矣。」涵芬樓藏有一本,與林大黼刊修本行款無異,當係未刊修以前者。勘與謝本、商本,無甚出入,而林氏刊修,率臆改臆補。故是編凡林本獨異之字,均不入校。錢塘丁氏書目列林刊於善本,蓋未深考也。己未仲夏,新建夏敬觀識。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