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一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封城志

星野沿革建置疆界形勝山川(附海道)

古者茅土之錫,星羅碁布,繡壤相錯;各在規方,毋或越焉。厥後罷侯置守,建都立縣,即黑水流沙、雕題鑿齒之方,靡不統於一尊;時勢然也。然幅員雖廣,必分封域。其間或仰觀以辨疆畫、或俯察以覘勝臬、或因時以審機宜,營造肇興而規模悉定,延袤莫際而經理畢周,非以飾大觀、示無外也,亦使後之撫蒞斯土者,相陰陽風雨之會、知剛柔燥濕之宜,用以奠厥民居,增其式廓,以壯我皇圖云爾。作封域志。

星野

沿革

建置

疆界

山川(附海道)

·星野

星野之說,昉自「周官」;蓋以星土辨九州之地焉。台自破荒以來,不載版圖、不登太史;星野分屬,何從而辨?然台系於閩,星野宜從閩。即以閩稽之,福建「禹貢」揚州之域,天文牛、女分野。按牛、女於辰為丑,銀海之屬、星紀之次。銀海,元武象也;星紀,吳、越分也。劉向曰:『吳、越,屬斗、牛、女分』。晉、隋、元志:『吳、越其辰在丑』。由是,而說者謂:台在泉州之窮南,去省會遠矣,不宜為銀海之屬;又在漳州之極東,去吳、越更遠矣,不宜為星紀之次。雖曰天覆罔極,而至窮南、極東,星土不無少異;遂有以台郡分野,當在女、虛之交者。虛,元枵之次,在子之辰;以台之稍迤而東,遽疑其越次、越辰,是亦坐井觀天之見也。即不必論天之覆幬,而以近事考之:明時澎島統於泉,泉分野非從省會為牛、女乎?則台依泉,為牛、女分自可無疑矣!更以近地考之:台海西界於漳、南鄰於粵,而北則閩安對峙;漳分野視閩,而粵分野視漳焉。有台之錯壤相接,獨不屬之牛、女乎?唐僧一行有云:『星紀當雲漢下流,百川歸焉;故其分野,自南河下窮南紀之曲,東南負海為星紀』。則台郡宅東南,分野仍屬牛、女;又與一行之說相符。近考之時事、遠證之前言、旁測之地里,紀台星野,終必以牛、女為定衡也。

·沿革

臺灣,古荒裔地也。前之廢興因革,莫可考矣。所得故老之傳聞者,近自明始。宣德間,太監王三保舟下西洋,因風過此。嘉靖四十二年,流寇林道乾擾亂沿海,都督俞大猷征之,追及澎湖,道乾遁入台;大猷偵知港道紆回、水淺舟膠,不敢偪迫,留偏師駐澎島,時哨鹿耳門外,徐俟其弊。道乾以台無居人,非久居所;恣殺土番,取膏血造舟,從安平鎮二鯤身(鯤身嶼名)隙間遁去占城(占城屬廣南。今尚有道乾遺種)。道乾既遁,澎之駐師亦罷。

天啟元年,顏思齊為東洋國甲螺(東洋,即今日本。甲螺者,即漢人所謂頭目是也;彝人立漢人為甲螺,以管漢人),引倭屯聚於台,鄭芝龍附之,始有居民。既而,荷蘭人舟遭颶風飄此。甫登岸,愛其地,借居於倭;倭不可,荷蘭人紿之曰:『只得地大如牛皮,多金不惜』。倭許之。紅彝將牛皮剪如繩縷,周圍圈匝,已有數十丈地;久假不歸,日繁月熾,無何而鵲巢鳩居矣。尋與倭約:而全與台地,歲願貢鹿皮三萬張;倭嗜利,從其約。荷蘭人善用砲攻,其居台也,以夾板船為犄角;雖兵不滿千,而南北士酋咸聽命焉。海濱巨商,常來往貿易。庚寅,甲螺郭懷一謀逐紅彝;事覺,召土番追殺之,盡戮從者於歐汪(歐汪,地名;即今鳳山縣仁壽里。懷一既誅,何斌代為甲螺)。商民在台者,被土番殲滅不可勝數;而商賈視台為畏途矣。

辛丑,鄭成功自江南喪敗,其勢日蹙;孤軍廈門,圖退步地。適紅彝甲螺何斌負彝債逃廈,誘其進取臺灣。從來鹿耳門屈曲盤旋,沙浮水淺,非善水者不得渡;時鄭舟至鹿耳,水忽漲十餘丈,巨艦縱橫畢入。豈天假手於鄭,以式廓我朝無外之疆城也!荷蘭與成功戰不利,遂退保臺灣土城,歸一王(歸一王,紅彝帥名)以死拒之。鄭師力攻不克,環山列營以困之。荷蘭勢窮,復整夾板船十餘艘與成功決戰;成功因風縱火,焚燒彝艦。荷蘭大敗,然終無降意。成功使人告之曰:『此地乃我先人故物;今所有珍寶聽而載歸,地仍還我,兵始罷』。荷蘭知勢不敵,爰棄城歸。成功就臺灣土城居之,改台灣為安平鎮、赤嵌為承天府,總名東都;設府曰承天府,設縣曰天興縣、萬年縣。未幾,成功死。子經居鷺江(即今廈門),成功弟世襲陰有竊拒意;經攻逐之,世襲渡海歸誠。經嗣立,改東都為東寧,改二縣為二州;設安撫司三:南北路、澎湖各一。興市廛、搆廟宇,招納流民,漸近中國風土矣。

辛酉,經死,子克塽嗣;幼沖,在位政出多門,人心已渙。康熙二十一年,總督姚探知虛實,陰齎劄付到台,離散其左右;結傅為霖為內應,垂成事洩,為霖遇害。越癸亥,靖海將軍侯施統率舟師進征。六月,由銅山直抵澎湖八罩澳,取虎井、桶盤嶼克之。克塽識天命有歸,遂籍府庫納地輸誠。於是廷議設郡建官,制度規模燦然聿新,於以徵道一風同之盛云。

附偽藩鄭氏歸降第一表

招討大將軍延平王臣鄭克塽謹奏:伏以論域中有常尊,曆代紹百王為得統;觀天意有攸屬,興朝宅九土以受符。誠五德之推移,為萬彙所瞻仰者也。伏念先世自矢愚忠,追懷前代之恩,未沾盛朝之澤。是以臣祖成功,篳路以闢東土;臣父經,靺韋而雜文身。寧敢負固重險,自擬夜郎;抑亦保全遺黎,孤栖海角而已。迨至先人弛擔,稚子承祧,常思畏天之威,莫求縮地之術。茲蓋伏遇皇帝陛下高覆厚載、仁育義懷。底定中邦,如旭日升而普照;掃擴六宇,雖浮雲翳而乍消。苟修文德,以來遠人;寧事勝心,而焚海內。乃者舳艫西下,自揣履蹈之獲愆;念此氣血東來,無非霜露之所墜。顏行何敢再逆,革心以表後誠。昔也威未見德,無怪鳥駭於虞機;今者悟已知迷,敢後麟遊於仁圃。伏願視天地萬物為一體,合象胥寄棘為大同。遠柔而邇能,形民固無心於醉飽,貳討而服舍,依魚自適性於淵泓。夫且問黃耇之海波,豈特誓丹誠以皦日為已哉!

附偽藩鄭氏歸降第二表

為舉國內附,仰冀聖恩事。竊惟臣生自海邦,稚懵無識;謬繼創垂之緒,有乖傾向之誠。邇者,樓船西來,旌旗東指;簞壺緩迎於周旅,干羽煩舞於虞階。自省重愆,誠為莫贖。然思皇靈之赫濯,信知天命有攸歸。逆者亡、順者昌,迺覆載待物之廣大;貳而討、服而舍,諒聖王與人之甚寬。用遵往時之成命,爰邀此日之殊恩。冀守宗祧以勿失,永作屏翰於東方。業有修表具奏外,及接提督臣施琅來書,以復居故土,不敢主張。臣思既傾心而向化,何難納土以輸誠。茲特繕具本章,並延平王印一顆、冊一副及武平侯臣劉國軒印一顆、忠誠伯臣馮錫范印一顆,敬遣副使劉國昌、馮錫韓齎赴軍前繳奏;謹籍土地人民,待命境上。數千里之封疆悉歸王宇,百餘萬之戶口並屬版圖。遵海而南,永息波濤之警;普天之下,均沾雨露之濡。實聖德之漸被無方,斯遐區之襁負恐後。獨念臣全家骨肉,強半孺呱;本系南人,不諳北土。合無乞就近閩地方,撥賜田莊、廬屋,俾免流移之苦,且獲養贍之資;則蒙高厚之生成,當誓丹青以啣結。至於明室宗親,格外優待;通邦士庶,軫念綏柔;文武諸官,加恩遷擢;前附將領,一體垂仁;夙昔仇怨,盡與蠲除;籍沒產業,俱行賜復;尤期廣推寬大之仁,明布維新之令。使夫群情允愜,共鼓舞於春風;萬彙熙恬,同泳遊於化日。斯又微臣無厭之請,徼望朝廷不次之恩者也。為此,激切具本奏聞,伏候敕旨。

·建置

臺灣濱山阻海,居要荒之外。明嘉靖間,澎湖屬泉同安,設巡檢守之。旋以海天遙阻,棄之。崇禎間,荷蘭人居台,亦舍澎湖;惟建臺灣、赤嵌二城(臺灣城,今安平鎮城;赤嵌城,今紅毛樓),規制甚小,名城而實非城。設市於臺灣城外,遂成海濱一大聚落。順治間,鄭成功取臺灣,稍為更張:設四坊以居商賈,設里社以宅番漢;治漢人有州官,治番民有安撫。然規模不遠,殊非壯觀。至康熙二十二年歸我國朝,建置始詳。設府一、縣三:府曰臺灣(統三縣)。邑曰臺灣,是為附郭(轄十五里、四坊);曰鳳山(轄七里、二莊、十二社、一鎮、一保)、曰諸羅(轄四里、三十四社),地分南北焉。治文事,則有分巡道及府、廳、縣(詳載「秩官志」);修武備,則有總鎮府及副、參、遊(詳載「武備志」)。府庠、縣庠,廣文各一;正學、明倫,風布三代。設保甲以剔奸(詳載「規制志」),立汛防以衛民(詳載「武備志」)。凡所建置,皆因人情而宜土俗;制云隆矣!法云善矣!雖城池未設,而千萬人一心;豈不安如磐石、固如金湯歟?

·疆界

唐、虞之世弼服五千,成周職方氏掌天下之版圖,則疆界不可不辨也。台自建置以來,設府一。其府治,東至保大里大腳山五十里為界,是曰中路;人皆漢人。西至澎湖大海洋為界,亦漢人居之;除澎湖水程四更(水程無里鋪,舟人只以更數定遠近。一更,大約旱程五十里)外,廣五十里。南至沙馬磯頭六百三十里為界,是曰南路;磯以內諸社,漢、番雜處,耕種是事,餘諸里、莊,多屬漢人。北至雞籠山二千三百一十五里為界,是曰北路;土番居多。惟近府治者,漢、番參半。至於東方,山外青山,迤南亙北,皆不奉教。生番出沒其中,人跡不經之地;延袤廣狹,莫可測識。

臺灣縣治,附郭。除澎湖三十六嶼(澎有三十六嶼,各孤懸於巨浸中。地之廣狹、里之短長叢雜不可紀極。詳載「山川志」),東至保大里大腳山五十里;西至澎湖水程四更,除水程外,廣五十里;南至鳳山縣依仁里交界,十里;北至新港與諸羅縣交界,四十里。南北延袤五十里。

鳳山縣治,在臺灣府南一百二十五里。東至淡水溪二十五里,西至打鼓山港二十五里;東西廣五十里。南至沙馬磯頭三百七十里,北至臺灣縣文賢里二贊行溪一百二十五里;南北延袤四百九十五里。

諸羅縣治,在臺灣府北一百五十里。東至大龜佛山二十一里,西至大海三十里;東西廣五十一里。南至新港溪與臺灣縣交界一百四十里,北至雞籠城二千一百七十五里;南北延袤二千三百一十五里。

形勝

臺灣府襟海枕山,山外皆海。東北則層巒疊嶂,西南則巨浸汪洋。北之雞籠城,與福省對峙;南而沙馬磯頭,則小琉球相近焉。諸番檣櫓之所通,四省藩屏之所寄;戍以重兵、擇人而治,內拱神京、外控屬國。實東南門戶,非若珠崖可得議棄者也。

臺灣縣,木岡山聳峙雲霄,赤嵌城危臨海渚;日暮煙霞,極蜃樓海市之鉅觀。外有澎湖三十六嶼,星羅碁布;內有鹿耳門,海天波濤,紆回曲折,險要固塞之地,莫或最焉。

鳳山縣,旗、鼓天生(旗、鼓,二山名;在縣治之南)、龜、蛇地設(龜、蛇,二山名;在縣治之南北);鳳(山名)鳴高岡,鯤(嶼名鯤身)蟠巨海。最特出者,有傀儡山干霄插漢,東渡指南。又有淡水流清,蓮池吐豔(在文廟前);郎嬌波濤,貫耳如雷。所謂奇觀勝概,約略如此。

諸羅縣,雞籠山在其北,龜佛山在其南;斗六門流匯大海,半線港直接奧區。其巃嵷之回環者,不可紀極;而其浩瀚之奔流者,無不朝宗。

·山川(附海道)

臺灣府山

臺灣山形勢,自福省之五虎門蜿蜒渡海;東至大洋中二山曰關同、曰白畎者,是台灣諸山腦龍處也。隱伏波濤,穿海渡洋,至台之雞籠山,始結一腦;扶輿磅礡,或山谷、或半地,繚繞二千餘里,諸山屹峙不可紀極。大約〔台〕灣之山,背東溟、面西海,而郡邑居其中。自木岡山(在府治東北約百三十餘里,巍峨特聳。其頂每罩雲霧,必至天氣晴朗之時,方見山形。遠望其峰,上與天齊。臺灣之山,惟此山最高大。是為郡山之祖焉)南至大岡山(在府治東南。此山離府三十餘里。山上有大石聳秀,形如冠帽,中有大湖石洞。其山能鳴;鳴則非吉祥之兆),層巒聳翠,上出重霄,為臺灣縣治(大岡山北為臺灣縣界)。自大岡山南至沙馬磯頭山(在鳳山治西南,離府治五百三十餘里。其山西盡大海,高峻之極。山頂常帶雲霧,俗傳此山有仙人衣紅、衣黑,降遊於上;今有生成石磴、石碁盤在。凡呂宋往來洋船,皆以此山為指南。西南之山,至此極焉),包裹絡繹,環抱鞏固,則為鳳山縣治(大岡山南為鳳山縣界)。自木岡山北至雞籠鼻頭山(在諸羅治東北。形如雞籠,因以為名。原紅毛時,築有一小城在焉。見「規制志」。城東設銃台一座。臺灣之山自此發源,凡日本往來洋船,皆以此山為指南),諸峰錯秀,■〈辶里〉迤千里,則又諸羅之縣治也(木岡山南為臺灣縣界,木岡山北為諸羅縣界)。蓋鳳山、諸羅雖分縣界,而遠峰近岫,莫不明拱暗朝於郡治也。至若深山之中,轍跡罕到。其間人形獸面、烏啄鳥嘴、鹿豕猴獐,涵淹卵育;魑魅魍魎、山妖水怪,亦時出沒焉。則又別一世界也。

臺灣縣山(附澎湖嶼)

臺灣縣治東北百餘里,山之最高而大者,曰木岡山(在大目降營之東北境。山形見「府山志」。山之南為臺灣縣治,山之北為諸羅縣治)。南過大目降營,曆保大里西、保大里東,至新豐、永豐二里,又南抵崇德里,皆山也(以上皆縣屬里名。自大目降營盤至崇德里,相距百餘里。其山崔嵬巉險,人跡所不到;且日戴雲霧,非天清氣朗之時不見山形。故山雖高大,從來無有名號;今約略志之)。巃嵷之勢,矗列無隙,是為府治屏障。自崇德里而西轉,曰大岡山、小岡山(此二山脫落平洋;大岡山在北、小岡山在南,互相對峙焉);逶迤而至七鯤身(詳見「鳳山山志」),皆鳳山縣治界山,而實為府治外扈也。又縣治西至於海,曰鹿耳門(在臺灣港口。形如鹿耳,分列兩旁;中有港門,鎮鎖水口。凡來灣之舟,皆從此入,泊舟港內。其港門甚隘,又有沙線;行舟者皆以浮木植標誌之)、曰北線尾(在鹿耳門南,與鹿耳門接壤。其南,即安平鎮也。離安平鎮未上里許,中有一港,名大港,紅毛時甚深,夾板船從此出入。今淺),南轉與安平鎮七鯤身會;是又府治水口羅禽也。從鹿耳門北轉,歷眾山而上,曰僠米基山(詳見「諸羅山志」),以至木岡山北,皆諸羅縣治界山,亦郡之東北拱輔焉。至於澎湖,亦屬縣治;但遙隔一洋,有四更水程。另敘於左:

(附)澎湖嶼

澎湖一島,山嶼錯出,泛泛若水中之鳧。其最大而宅中者,曰大山嶼(橫、直各三十餘里)。嶼之東偏,曰香爐嶼(形如香鼎,故名);西偏,曰鴈淨嶼(鴈淨嶼有二,比肩而立,無人居)、曰沙墩嶼(嶼皆土沙,故名)。其北偏,曰龜壁山(龜壁,海物名。山下最多,山因以為名)。山以外,曰錠鉤嶼(嶼產紫菜,澎民常往採焉)、曰雞腎嶼(形如雞腎,故名)、曰員背嶼。北之上流,曰鳥嶼(此嶼多鳥,因名)、曰白沙嶼。而北之極,則屈爪嶼(形如臥虎屈爪)、吉貝嶼(澎民捕魚者多在此)。之數嶼者,跳躍鼓浪,羅列擁塞,足為大山嶼之北門鎖鑰也。越而極西,則有目嶼(形如人眼,故名)。目嶼之東,則有姑婆嶼(嶼出紫菜)、鐵砧嶼(上皆石板,大三、四丈,平坦無痕,若攻鐵之砧)、土地公嶼(上有石鐫神像,不知來自何時;因名)、金山嶼(嶼色黃赤如金然,故土人呼之);蜿蜒磅礡間,空殼嶼(此嶼百物皆空,故土人因目之)。而正西,則有西嶼頭。西嶼之西,則丁字門嶼(橫於西嶼,如丁字然)。北則鎮海嶼(明時設兵防守海寇於此,後因以名嶼),東則大倉嶼(澎民罕到,只一曠土)。其間雖旋繞叢結,亦成島阜。獨西嶼之背,懸聳天半,即內、外二塹地也;極澎之西表,為廈門西渡者之標準焉。西嶼後,為四角嶼(其形正方,為名)、為雞籠嶼(其形上狹下廣,如土人籠雞之器)、為桶盤嶼(形如托物之盤)、為虎井嶼(形如虎臨深)。轉而南,則花嶼也、草嶼也(二嶼相連。澎山無草木,二嶼頗有,故以花、草名)、大貓嶼、小貓嶼與南嶼也(大貓嶼、小貓嶼相去無多。嶼之怪石,隱約如貓,故名。南嶼亦名大嶼。先時居民甚多,以波濤不測,移居八罩嶼)。而頭巾嶼(形如角巾),則居南嶼之上。頭巾嶼之西,為八罩嶼(周圍三里餘。居民稠密,煙火相望而書聲相聞也)。八罩之北,為狗沙嶼(魚名狗沙,此嶼最多,故名)。其對峙,為將軍嶼(上有將軍神廟,因以名嶼)。將軍嶼之西,為岑圭嶼(閩人謂岑圭者,即階級也。嶼形如之,故名)。後為船帆嶼(形如船帆)、為後埭嶼。其南為東嶼平、西嶼平二嶼;居南嶼之東而平分一水,故分東西焉。是皆障列東南,而為南嶼之拱護者也。當東、西二嶼平之下流者,乃味銀嶼(波流甚急,紅彝時通商諸番金寶滿載而歸,船多磕破於此;土人善水者,入水尋銀。故名)、鐘子嶼(形如懸鐘)。由此而東,乃西吉嶼、東吉嶼(舟人所謂「甘吉」是也)。參二嶼之中,頑然一塊,乃鋤頭增嶼也。彼東西二吉,渡海者,風無論南北、船無論往來,必知由是路始能入是門;是東吉、西吉,又入台之指南車也。總澎之嶼而計之,實四十有五;而相傳為三十六嶼者何?蓋間或無天塹之險(如狗沙嶼、岑圭嶼、味銀嶼、鋤頭增嶼是也),或渺然滄海一粟(如船帆嶼、草嶼、後埭嶼、姑婆嶼是也),故名雖存而不掛人之齒頰,特舉其大概言之耳。若夫誌山者,務存其實;雖小而不可以或遺。良以人略我詳,不敢附會俗人言也。

鳳山縣山

鳳山之山,自臺灣縣治崇德里東南諸峰蜿蜒而來。岡巒重疊,勢皆南向(臺灣縣界至崇德里止,其東南諸峰皆屬鳳山縣界)。至阿猴林以北諸峰(阿猴林在觀音山南。此山谿谷絕險,必攀藤附葛、鑿道駕橋,方得至焉),崔然若拱、若峙、若盤、若踞,是為觀音山(在阿猴林之西北、小岡山之東南。其山生成五片,中一座尖秀,形像如佛,故名曰觀音山)、為七星山(此山脫落七頂,至第七峰山頂更高。上有石圓靜如星,故名曰七星山)、為大滾水山(此山甚高。詳「古蹟志」)、為小滾水山(此山去大滾水山十里餘,地勢與大滾水山相接)、為尖山(此山峻起清秀,故名曰尖山),隱伏二十餘里,經南赤山(在已上諸峰之西南。其土色赤,故因以為名。此山去鳳山不遠)為鳳彈諸山(在赤山西南有十數小山,或高三四丈者、或高七八丈者不等。俱土山圓淨,在鳳山之後,形如卵,故俗呼為鳳卵)。至盡處蒐然高大者,為鳳山(在鳳彈山西。踞其巔視之,其形如鳳:旁有兩山如翅,又有一崙戴碝石如鳳冠,另有一崙向海至沆仔口如鼻,後有疊隅形如卵;故名鳳山),建縣治焉。治東北為大岡山(在嘉祥里。詳見「府山志」)、為小岡山(同上)、為半屏山(在小岡山西南。山面頗平,遙望之如屏一般;故名。堪輿家傳為房屋、墳墓有向此山者,主凶敗)。轉而西,為漯底山;並峙者,為打鼓山(在漯底山西南,俗呼為打狗山。其山踞海岸上,有大潭石洞,為安平鎮七鯤之宗。其形如鼓,故名)。從打鼓山蟬聯而下,勢若長蛇,為蛇山。打鼓山之後,越一小港,有土阜,曰旗後山(冬天捕烏魚者在此)。又逶迤而西南,有鯤身者七(自打鼓山蜿蜒而亙西南,共結七堆土阜,有蛛絲馬跡之象,如鯤魚鼓浪然。自一鯤身遞至七鯤身,相距有十里許;並無碝石,俱皆沙土生成。然任風濤飄蕩,不能崩陷。上多荊棘雜木,望之有蒼翠之色。外系西南大海、內系臺灣內港,宛在水中央。採捕之人居之),皆鳳山之拱衛也。治之東,其山之最聳者,曰傀儡山(在縣東。其土番性極頑悍)、曰卑南覓山(在傀儡山東。卑南覓社,即在此山之後。社東南又有二山,名小向山。山外大海之中有嶼,名尚仔嶼;周圍百餘里。此處萬水朝東。嶼外又有一絕大高山,名尚岡山)。轉而南、復折而西南,疊巒複岫,莫非山也(有麻律律山、呂佳岡山、霄馬干山、知本山、兆貓離山、霄貓離山、加流蛋山、龍鸞山、十仔崙山、水里山、摭朥■〈必上虫下〉米山、卓落撥舌山、州哥山、加覽弼山、曲文麥山、大扳六山、大烏萬山、盡卜山、援人人圍山、把仔益山、老佛山、蜈蜞嶺)。更轉而西出於海,為郎嬌山(在沙馬磯頭山東南,離府治五百三十餘里)、為沙馬磯頭山(在郎嬌山西北。其山西臨於海,山頂常帶雲;人視之,若有人形往來雲中,疑為仙人降遊其上。離府治五百三十里),而山始盡;皆鳳山之佐輔也。西南洋海中突出一峰,層巒高峻、林木蓊翳,則小琉球山也(此山在鳳山西南,在海洋中。周圍約有三十餘里,崎嶔巉險,並無拋泊船隻處。上多出椰子、竹木,並無人居)。鳳山水口,藉是山而益縝密。

諸羅縣山

諸羅之山,自木岡山折而西向,峰巒不可紀極。其峙於東北者,曰■〈人米田,上中下〉米基山(在木岡山之西北、縣治之東北。阿里山社東界至此山止;自此山以東,皆系內山)、曰大龜佛山(在阿里山八社東南)、曰阿里〔山〕(在縣治東北。其山下有土番,共八社)、曰肚武畬膋(在縣治東北。阿里山社北界至此山止。八掌溪、牛椆溪、山疊溪,皆此山流出)、曰打利山(在鹿仔埔山東、阿里山南)、曰鹿仔埔山(在打利山西、覆鼎山東)、曰覆鼎山(在打貓社大武壠山西北。形如覆鼎,故名),此拱輔邑右者也。其聳於東南者,曰馬鞍山(自木岡山西遞至此,眾山重疊,不可勝記。至馬鞍,乃其盡處。此山在木岡山西北,形如馬鞍,故名。壬戌年間被溪冰漲裂,中有崩壞一坑。台、諸二縣分界之港曰新港,自此山透入)、曰大武壠山(在馬鞍山西北大武壠社。山尤高聳,下有溪二條:曰澳溪、曰澳溪);西面赤山(在馬鞍山西北、大武壠山西。其山無石,土赤如黃金色,故名。上有觀音亭、下有龍潭,周圍皆肥美有源之田),又西北而小龜佛山(在覆鼎山西南。其形如龜,故名。下有古樹高數丈餘,俗傳有神附焉。鄉民近此居者,多疾病夭折;故農家皆徙三里之外為舍),皆拱輔邑左者也。至若文峰直插,上與天齊,則有山朝山(在雞籠鼻頭山東南,有土番山朝社。其南即蛤子灘三十六社)、有買豬末山(在山朝山南。其峰尖秀如文筆山形。南即哆囉滿社、北即山朝社三日路程)、有黑沙晃山(在買豬末山南。秀拔峭麗,與買豬末山並峙。其東南,即直腳宣五社),是又東北之秀出而遠擁者也。磅礡而下,則有斗六門諸山(斗六門山甚多:北山在半線社界、南山在大武郡社界;吼尾溪、東螺溪、大武郡溪,皆從斗六門山透出);北面貓霧山(在斗六門東北貓霧社界。內與小龜崙山隔大甲溪一條)、小龜崙山(在貓霧山北龜崙社界。此山出灘流入淡水港)、南日山(在崩山社界小龜崙山西。中港在此山北發源)、合歡山(在南日山西。此山出灘流入淡水港)。又北而雞籠鼻頭山(在山朝山西北。山形見「府山分界志」內)、奇獨龜崙山(在雞籠鼻頭山西、淡水城東。山後磺山、圭州山)、干豆門山(干豆門山有二,一在淡水港西。二山夾港如門柱然,故名)、八里分山(在淡水港口外,奇獨龜崙山在港東、八里分山在港西,二山相與互峙)、查內山(在八里分山南。山麓有二小社:一名查內社、一名霄里社。山下有小港,通竹塹港)、眩眩山(在查內山西。有小港南流,入竹塹港)以及小鳳山(在眩眩山西。其山盡海,北至〔南〕嵌港、南至竹塹港),莫非邑之朔方外障也。自雞籠鼻、龜崙之外,為大海。海有小嶼曰雞籠〔嶼〕(在海洋中,與雞籠鼻頭山相對,而在其西)、曰桶盤嶼(在雞籠嶼西。其嶼平坦方正,故名桶盤)、曰旗干石(在雞籠鼻外。二石高聳,形如旗干夾石,因以名)、曰石門嶼(在旗干石西。一石中空如圓門,故名石門)、曰雞心嶼(在石門西。狀如雞心,故名),則又臺灣之腦龍隱見處焉。

臺灣府水道

台郡四面巨浸,台、鳳、諸三邑眾水攸歸。郡治在木岡山之陽,夾以兩溪:北為新港,與諸羅界;南納鳳山之岡山溪,西入於臺灣內港,與鳳山界。而臺灣縣治在中焉。茲將三縣水道,謹志於左:

臺灣縣水道

縣治之為水凡六:

一曰新港通木岡山溪。溪從諸羅之馬鞍山南,出大目降營盤之北,又西過廣儲西里,又西過大目降草地;至武定里,從洲仔尾匯新港,西入於海。此台、諸縣界水也。

一曰大目降中溪從馬鞍山之南,過大目降營盤西,過廣儲西里大目降草地;至武定里北,而與新港會。從洲仔尾西入於海。

一曰大目降南溪從木岡山之西南出,西過大目降營盤,逶迆數里,過廣儲東里之北,又西北過廣儲西里、大目降草地,與中溪合;至武定里後,同新港西入於海。

一曰咬狗溪從香洋仔出永豐里北,過新豐里,又北過保大東里、保大西里,又西北過廣儲東里,匯於鯽仔潭;合流至永康里之北,西入大目降南溪,又西入大目降中溪。至武定里,同為新港入於海。

一曰大橋港、小橋港合流東過武定里之南,分為二;又東過永康里,北為小橋港、南為大橋港。

一曰安平鎮港潮汐從鹿耳門北至洲仔尾,受新港溪流;南至瀨口,受鳳山之岡山溪流。港內寬衍,可泊千艘。

(附)澎湖澳

一曰娘媽宮澳在大山嶼之南。秋冬之際北風盛作,可泊戈船二十餘艘。澎之港澳,惟此處最穩。今水師副將駐此。

一曰暗澳在大山嶼之東。原有土城,今圯。巡檢司署在此。

一曰雙頭跨澳在暗澳之東。中可泊船,以避北風。潮退時,皆汙泥。

一曰圭母灣澳在雙頭跨之東。四面皆山,商舶逃風者便之。

一曰風櫃澳在圭母澳之南,而大山嶼之前峰。僅容小艇,巨艦不得拋泊。

一曰禪垵澳即峙內。地在風櫃澳之東。澎之捕魚者居之。

一曰豬母落水澳鄰於禪垵。春夏時,舟之渡廈者從此只可寄舶,非避風處也。

一曰瑣管港澳乃大山嶼之贅地。港多墨魚,故名。亦非聚泊巨艦之所。

一曰林投澳在瑣管港之東。崖上生叢棘,葉如劍,多莿;俗呼為林投。因以為名。

一曰良文港澳在林投港之東。岸上多人家,乃大山嶼之東崖也。

一曰小果葉澳在文良港之北。崖上多人居,捕魚小艇常聚泊焉。

一曰龜壁港澳在大山嶼之東北龜壁山前。自龜壁港至風櫃仔尾,有三十里。

一曰洪林罩澳在龜壁港之後,而大山嶼之北。南風發,可以泊船。東西各有大湖:東曰湖東澳,西曰湖西澳。

一曰東西衛澳在大山嶼之西。其可泊舟者,惟東衛澳;西衛則無澳,而名兼之者,地相併也。

一曰鎮海澳在鎮海嶼之北。可泊船十餘艘。有潭名萬丈潭。上有土城,今圯。

一曰赤嵌澳在鎮海嶼之西三里許,與小赤嵌相迎。南風泊船地。

一曰瓦硐港澳在鎮海澳之西,去通樑社五里許。

一曰竹篙灣澳在西嶼之北。南風泊船地也。其西北有二地:曰南吼門、大吼門湍水瀠洄,舟楫不通。

一曰大果葉澳在西嶼北。去澳北,有石一片沉水底,船不敢犯;俗呼為礁,名師公礁。

一曰牛心灣澳在大果葉澳南、西嶼之東。廈門商船來台,多入此。

一曰內塹澳在西嶼之南。此澳有二,分為內外。外塹去內塹不遠,約其地有二里許。外塹之西,有東西二窩。窩者,水中高地也。東窩潮退時,離水四丈八尺、闊七尺;西窩潮退時,離水二丈餘,其上傾瀉不平。

一曰後灣澳在西嶼之西。此處南風時,只可寄泊,不足以避颶風。

一曰小池角澳去後灣澳無幾。亦僅可寄泊,非甚穩處也。

一曰輯馬灣澳在西嶼之南。北風寄泊之地。

一曰西垵澳在八罩嶼南。崖上有大人宮。居民捕魚者在此。

一曰挽毛潭澳在八罩嶼東。崖上枯涸,無水泉。

一曰布袋澳在八罩嶼北。其形外狹內廣,如布袋狀;故名。

一曰水垵澳在八罩嶼西。崖上多人家,春夏行舟多在此澳取水。

一曰大花宅澳在八罩嶼南。旁曰小花宅澳。二澳與花嶼拱照,故名花宅。

一曰將軍澳在挽毛潭東。其澳崖麓臨深,泊船時擇跳者飛身登岸,植木系纜。

一曰沙鉤澳在將軍澳西。澳狹水淺,巨艦不進。

一曰承質澳在大嶼之南。越而西,有湖內澳。此處惟十月至三月波浪少平,亦可以寄泊;四月至七月,則洪濤不測,雖土人罕至其處。

鳳山縣水道

鳳山之為水凡六:

一曰岡山溪出自岡山北,西流過嘉祥里、依仁里,為二贊行溪;又西過長治里,為竹扈塭。西至永寧里,流入於海。此台、鳳界水也。

一曰濁水溪出小岡山之南。山南有大滾水山,出水常濁;故溪之流皆濁,因以為名。西北過嘉祥里、長治里、維新里,南受鯽仔潭流,西匯微羅港,入於海。

一曰萬丹港在微羅港之南。潮至仁壽里,受崩山之小水凡四,歸於海。

一曰打鼓仔港在觀音山莊打鼓山下。其港口,有巨石裂成一門;門甚窄,僅容一艦。中有港,可泊船。赤山莊之小流,皆匯於是。

一曰阿猴溪從阿猴林內山,西出阿猴林。又西南過羅漢文社之北,而與大澤機之北溪會;經搭樓社、阿猴社,為巴六溪,浩瀚瀠洄千餘里。至淡水,為淡水溪,又為漚灣溪;復折而南,匯於東港,入於海。

一曰大澤機北溪從大澤機內山,北出羅漢文社之南;西流至搭樓社東,轉而西北,與阿猴溪合。西為淡水溪,匯於東港,入於海。

一曰大澤機西溪從大澤機之西南山而出;北過搭樓社之東,與北溪合,轉為西北流,入阿猴溪。西為淡冰溪,匯於東港,入於海。

一曰中港潮過赤山仔之北,轉而東,過上淡水之南,受下淡水雜流,歸諸海。

一曰力力溪從力力社東南內山,西北過力力社;又西過淡水巡司之北,同為中港,西入於海。

一曰放索溪自茄藤社東南內山,西北過茄藤社之南;又從放索社之北,同為中港,西入於海。

諸羅縣水道

諸羅縣地廣山眾,其為水最多。支分流折,凡一十有九:

一曰木岡山溪從木岡山之西過馬鞍山,又西過新港東新化里。至新化里為新港,入於海。

一曰歐汪溪一從大武壠山之東南內山而出,一從大武壠山西出;至新港社東,合流茄叐仔,為茄叐溪;經開化里赤山之南,又西過善化里、安定里,入於海。

一曰蚊港從南北鯤身外海潮過佳興里之北,分南北二流;東過麻豆社之北,復分為二,受開化里之赤山雜流。港有橋,曰鐵線橋。

一曰嘓溪從大武壠山北,西出大武壠社,過舊嘓之北;又西過開化里之北,稍轉西北,而與急水溪會,入於海。

一曰急水溪從大武壠山北,西過大排竹之南,又過下茄冬,經倒咯嘓之北西迆,而與嘓溪會,同入於海。

一曰八掌溪自鹿子埔山東南出,西過上茄冬之北、諸羅山之南,又西過小龜佛山,逶邐數里,匯於猴樹港,入於海。

一曰牛椆溪自鹿子埔山西發源,西過覆鼎山南,又西過諸羅縣山之北、打貓社之南,至南世竹西入龜子港,同猴樹港而入於海。

一曰山疊溪源流有三:南從鹿子埔之北流過西北,與中流會;中從斗六門山之南流過西南,與南流合;遂西過覆鼎山北,又北折過打貓社,至石龜之南,復與北流會,同為山疊溪。至笨港,入於海。其北流,則又從斗六門山西出者也;經柴里社、猴悶社、他里霧社,而與南流、中流合。

一曰吼尾溪自斗六門西,過柴里社,南折至猴悶社之北,又折過他里霧北,受麻芝干社細流。至南社而西,入於海。

一曰東螺溪自斗六門與吼尾溪同流,西至東螺之眉里社分支北流,西過西螺社,又西過麻芝干社,為北社溪。西入於海。

一曰大武郡溪自斗六門與吼尾、東螺二溪合流,西過大武郡,經柴里社之西支分,北流過東螺社、大突社,從二林社之北,同三林港入於海。

一曰大肚溪從投拺社之東南內山,北過投拺社西,為投州溪;又北過柴硿仔社,至水里社之南折而西,經大肚社,為大肚溪。南受半線、阿束二社細流,而西歸於海。

一曰大甲溪出貓霧、龜崙二山之間,西過牛罵社轉而西南,至大甲社;又西南至於崩山之房里、茅于、宛里、吞韶四小社,西入於海。

一曰后籠溪社西過新港仔之南,入於海。

一曰中港潮至中港社分派,從社南東過合歡山,受南日山、武勞澳二流,西歸於海。

一曰竹塹港潮過竹塹社,受眩眩山一水;又東過查內社,受查內山一水,西歸於海。

一曰南嵌港潮過小鳳山之北,南受眩眩山一流;入東北至南嵌社,南受查內山一流、東受干豆門一流,而西歸於海。

一曰淡水港從西北大潮過淡水城,入干豆門,轉而東南,受合歡山灘流;又東過外八投,南受里末社一水;又東過麻里則孝社,東南受龜崙山灘、東北受雞籠頭山灘,從西北會歸於海。

一曰雞籠港其港三面皆山,獨北面瀚海。然西北有雞籠頭線,東北有雞籠鼻山,港口又有雞籠嶼、桶盤嶼,週圍甚密,內可泊巨艘。

附海道

茫茫大海,何處問其道途?然往來有遠近、有平險,不可不知也。臺灣為閩省外障,其山皆向內地;所謂障百川而回狂瀾者也。北路之後壠港,與興化南日對峙;后壠而上,有竹塹社與海壇對峙;竹塹而上,有南嵌社與福州閩安鎮關潼對峙;自南嵌至上淡水,與北茭相照;淡水至雞籠城,與沙埕烽火門相照。是以開拓時,諸當道有北路添兵,以通北方海道之詳議也。今之往來船隻,必以澎湖為關津。從西嶼頭入,或寄泊峙內、或媽宮(二者北風寄泊最穩處)、或八罩、或鎮海嶼(二者南風寄泊最穩處),然後渡東吉洋(即甘吉),凡四更,船至臺灣,入鹿耳門。則澎湖乃臺灣之門戶,而鹿耳門又臺灣之咽喉也。行舟者,皆以北極星為準。黑夜無星可憑,則以指南車按定子午,是以天門測海道也。倘或子午稍錯,南犯呂宋、或暹羅、或交趾,北則飄蕩無復人境,甚至無力水而莫知所之。此入台者平險、遠近之海道也。

至若臺灣郡治之海道,自鹿耳門北至雞籠,十九更船;自鹿耳門南至沙馬磯頭,十一更船。苟遇颶風,北則墜於南風氣(氣者,海若呼吸之氣),一去不可復返;南則入於萬水朝東,皆險也。此又居台者之不可不知也。

總論

郡有四封,所以域民也。然詩曰:『無此疆爾界』;傳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又何以稱焉?蓋詩所言,頒一統也;傳所言,重得道也。臺灣未入版圖,星野、山川,雖在天覆之內;而因革、措置,終屬化外之區。今者,遵道、遵路,即有分疆畫界;而率海之濱,莫非王臣!猗歟休哉!

然則敷政優優,使眾志成城,無庸以封疆域民者,是誰之責哉?

(附)形勢總論宋永清(鳳山令)

臺灣,荒裔區也。二十餘年沐聖天子深仁厚澤,置郡縣、定營制、啟文明,士讀農耕、商懷工集,轂擊、肩摩之盛,有禮陶樂淑之風;大綱小紀,治具畢張。猗歟休哉!凡廟謨憲慮,真無遠弗屆矣。予蒞鳳七載,土俗人情,竊為諮察於形勢之中,而得其大要焉。

蓋台以府治為準,附郭之地,曰中路者,東至保大里大腳山五十里,則臺灣縣之疆界也,而澎湖附焉。自郭而南曰南路者,直抵沙馬磯頭六百三十里,悉為鳳山疆界,而安平鎮附焉。中路漢人居之,南路則民番雜處。沃壤雖廣,漸且治闢。外此生番聚族,其延袤廣狹莫可測識。迤■〈辶里〉而北曰北路者,至雞籠山二千三百一十五里,盡為諸羅疆界。民番富庶,過於台、鳳。而山後遼闊,亙北迤南,生番出沒,更為人跡不到之處矣。

綜而約之,三縣鼎峙之中,水陸安置,碁布星羅。郡內,駐鎮標三營;於水師,則有澎、台之五營;於陸路,則有南、北之二營。大鎮駐劄府城,統十營而總轄之。舖有塘、里有汛,週遭防衛,鞏固金湯;允稱盡善。然北路一隅,尤為全台至要。余前署諸篆,躬履村落,備觀形勢,內而控四里、四社之番民,外而制八莊、眾社之扼要;則羅山其天險也。舊制營縣設佳里興,至是奉文改移。凡設縣安營,業於羅山雄其壁壘。居民錯雜接踵三百餘里,抵半線焉。自半線以外,茫然千里,靡有窮極;無稠密之人居、有生番之異類。徑道蜿蜒,必至窮月之力,始通於雞籠、淡水;稀疏人跡,勢將藏垢長奸。是羅山為全台鎖鑰,而半線又為羅山之鎖鑰也。向來千總輪防,亦頗嚴其稽察。惟是官微兵少,匪類竊發,誠恐拒絕無由;是非五百之眾,斷不足以資彈壓。欲分內里社之汛兵以為加防之計,則沿途汛守已有專司,一轉移間,未免此盈彼縮;莫若撤下茄冬之汛與半線合而為一,得兵二百名,再於額外加增三百,湊足五百之數,移駐守備,以專保障。蓋舊營佳里興距下茄冬頗為遼遠;若羅山咫尺,此汛實為贅疣。惟於半線謹其盤詰,嚴以哨巡,則此外無藏奸之虞;全台之區,絕欃槍之患矣。至夫水師之軍,與陸路自不相侔。蓋以陸路之兵,披堅執銳,自有一定之技,一經操練,到處可以馳驅;三年換班,此其宜也。若夫台地孤懸,週圍環海,兼以港道紆回,多產鐵板沙線,舟航觸之,未有不立見其碎;稍有生疏,安能撐駕無虞?是以內地水師換至臺灣,必藉本營將弁多方操演,使其孰嫺港道,然後隨手揚帆,無往不利。乃及一年、二年頗為精熟,而換班之期,又將復屆;循環往復,究於水師無補。何若免其更戍,使水師之眾永駐臺灣,不必有調換輪班之舉;而素練精熟者,悉鼓勇於樓船之上,平日資哨邏之勤,臨事策前驅之力。則解纜揚帆,一如揮鞭按轡。水師既為得力,邊海之地可以帖然,奠南天而雄東顧矣。

夫自開拓以來,成例已周;迂拙如永清,敢復謬為蠡測?然仰體聖天子安不忘危之意,亦未始非芻蕘一得也。憶康熙四十四年,前大中丞長白李公以利弊下詢,業為陳其梗概;謬叨採擇,行司議詳。惜未覈題,而中丞遽捐賓客。為事雖寢,然案牒具存也。敢悉顛末,附於編終,以俟後之君子。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