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三十一 志第十 志第礼制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礼是维护三纲、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主要道德范畴,使人屈服于三纲人伦与封建等级制度之下,不敢有所逾越,从而束缚人民的斗争,以达到「畏敬则不争,揖让而天下治」〔一〕的目的。所以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二〕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在用法律统治人民之外的另一种重要的统治人民的工具。

太平天国革命,提倡平等,自天王以至全体人民都以兄弟姊妹相称,在经济上要求平等,高度发挥农民革命反封建的一面。但却制定一套「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三〕的封建礼制,充分地反映出农民阶级消极方面的保守性、私有性,严重地受了封建思想的腐蚀。在服饰上,定「红黄二色,为天朝贵重之物」,只有官员可「遵官职制造穿着,无官之人,仅准红色包头,其汗袍、蚊帐、足裘尤不准用」,「其已成之物,只准穿在内服,不准作为外观」,「以判崇卑」,如有不遵定制,即「斩首不留」〔一〕。在仪卫舆马上,官员都坐轿,天王轿夫六十四人,东王轿夫四十八人,最下至两司马还有轿夫四人。东王仪仗隧多至千数百人,有开路龙灯等无聊器物,很像乡村里迎神赛会。在称呼上,太平礼制规定务种等级的称呼:「王长女臣下称呼长天金,第二女臣下称呼二天金」;「丞相子至军帅子皆称公子。但同称公子,亦有些别,如丞相子称丞公子,检点子称检公子」;「丞相女至军帅女皆称玉」,「师师女至两司马女皆称雪」。这些琐碎龌龊的礼制,充分表现出封建落后性。兹分玺印、朝仪、服饰、仪卫舆马、称呼五项述于左:

一玺印

太平天国因篆文人民不能普遍认识,故所刻玺印都用宋体字正书,四方刻阳文,云龙边,留正中一行,另镌一线边,刻官爵名于其中,并没有印信关防等字样。

天王洪秀全玉玺

说明

天王玉玺用青白玉做成,径20.4厘米,高2.7厘米,纽高7.4厘米,纽背刻云纹,纽侧刻双凤朝阳纹,玺文四周上作双凤朝阳纹,左右作龙纹,下作立水纹,共四十四字,宋体正书。现藏中国革命博物馆。

幼天王洪天贵福玉玺

说明

幼天王玉玺用青白玉做成,径21.8厘米,高4.0厘米,纽高7.0厘米强,纽背刻云纹,纽侧刻双凤朝阳纹,玺文四周上作双凤朝阳纹,左右作龙纹,下作立水纹;共三十八字,宋体正书,上方右角已断,用粘补合。现藏中国革命博物馆。

太平天国玺有金玺〔一〕玉玺之分。天王金玺八寸见方,四面云龙,中空一行,刻「太平天王大道君王全」九字。左首角上镌一「金」字,右首角上镌一「玺」字。左首边上刻「奉天诛妖」四字,右首边上刻「斩邪留正」四字。此玺不是紧要诏旨不用。另有三寸六分见方一玺,四面龙纹,中刻「旨准」二字,凡批答奏章及旨准刊行各书都钤此玺〔二〕。又金玺一方,上镌「太平天国万岁金玺」八字〔三〕,于天京失陷时,被劫归清军机处〔四〕,后被盗熔为金条〔五〕。天王玉玺一方,用青白玉做成,径二○·四厘米,高二·七厘米,纽高七·四厘米,纽背刻云纹,纽侧刻双凤朝阳纹,玺文四周上作双凤朝阳纹,左右作龙纹,下作立水纹,上镌「玉平玉玺。天父上帝,恩和辑睦。天王洪日,天兄基督,救世幼主,主王舆笃。八位万岁,真王贵福。永定乾坤,永锡天录」四十四字〔一〕。幼主玉玺一方,径二一·八厘米,高四·○厘米,纽高七·○厘米强,其制作与天王玉玺同,上镌「皇上帝督|基带主真幼主作主」等三十八字。这两方玉玺,今尚存,陈列在中国革命博物馆.

东王、西王印长六寸六分,阔三寸三分,云龙边。东王印中一行刻「太平天国」四字,下改双行,以「劝慰师圣神风禾乃师」为一行,「赎病主左辅正军师东王」为一行,下接「杨秀清」三字居中。西王印也双行并列。南王、北王、翼王印字则单行居中。燕王、豫王印、侯印字都单行。但必击以姓名,如「太平天国燕王秦日纲」,「太平天国真忠报国佐天侯陈承瑢」。东王至燕王印长各递减二分,阔递减一分。侯印长减四分,阔减二分。

王侯印凡笔划粗肥的地方,都中空如飞白体。诸王都金印,侯、天官正丞相银印,国宗提督军务印用银包,以下都木印。丞相印长五寸,阔二寸五分,以次至两司马,每降一级,减长二分半,其阔都对折,如指挥印长四寸五分,阔即二寸二分半。凡金银印其质都极薄,金印用金匣金匙钥,银印用银匣银匙钥。

自丞相至两司马,印中一行,但刻衔不系姓名。因为丞相以下是因事而设的职官,与王侯是专为赏功而设的对爵不同,故不系姓名,如天官正丞相则刻「太平天国天官正丞相」。各衔都首缀「太平天国」四字,诸印都同。凡杂职及各典官职同何官,印的长短即同何官,其印也但刻衔而不系姓名。

天王玺龙凤双纽。诸王印龙纽,侯印象纽,丞相印麟纽。丞相以下印曾议定分狮、豹、熊、虎诸纽为等差,但当时人所见各木印并未刻纽。至于晚期广封诸王,其王印据昭王黄文英说三等以上王印双龙双凤,四等王印仅有双凤,其详已不可考。又晚期所加天奖、朝将、神将、主将、义、安、福、燕、豫诸爵各印,其体制等差如何也难于稽考了〔一〕。

二朝仪

太平天国行中国古代长跪的礼仪,凡打躬叩首都叫做妖礼,虽天王礼拜敬天父,群臣朝天王,也止长跪。天朝必有大喜庆事始朝会。东王有事面奏,也必请旨批定日期。届时东王率各官毕集,舆马填塞街市,天朝门洞开,大门外立引赞官传呼各官进,惟东、北、翼、燕、豫诸王得进见,虽佐天侯陈承瑢也不得望见颜色。侯以次都排列在大门内,引赞官呼跪就一齐跪,左右史跪在阶下,待蔬递茶。通赞官呼曰:「天王有旨,诏从官员珠贯而入,各肃班联,趋跄起跪,不得嚣喧,三呼万岁,听旨传宣,朝观已毕,站立两边。」礼毕,从官如仪起立,过了一刻,东王奏完事出,转身向内而立,各官都跪其后,又呼万岁三次,然后退朝。此外,天王寿辰,世子满月等喜事,东王例具奏请朝观。天王每批「勤理天事,便是朝见也」。至于礼拜日,从臣惟具本请安而已〔一〕。

三冠服

中国从古以来,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文化,包括衣冠制度,源远流长,一向为各族所共同受护的。清朝入关,下剃发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强迫各族削发垂辫,改变中华衣冠古制,对中华民族大家庭施行民族压逼政策。太平天国起义,声讨清朝残暴,就首先指出毁灭中华衣冠古制的罪行说:「夫中国有中国之形像,今满洲悉令削发,拖一长尾于后,是使中国之人,变为禽兽也。中国有中国之衣冠,今满洲另置顶戴,坏先代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一〕。回民起义领袖杜文秀在批进位改制禀里也说「衣冠原有古制,自胡人以外夷之装,变中国之服,左衽贵羞,等威莫辨。遂使凝旒端冕之风,不复见于今日,正笏垂绅之度,徒想象于形容」〔二〕。所以太平天国于辛开元年二月二十一日,在广西武宣县东乡拥戴洪秀全即天王位建立国家那一天,就宣布留发易服作为革命最鲜明的标志〔三〕,其后每逢克复一地,就首先下令留发易服,禁止剃发〔四〕以示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革命的政权。各地各族起义,也都留发易服以为响应。

太平天国的发式,用丝绒编成绦子,紧札发根后,将发挽髻,以所馀的绦子盘在髻上。定制将军以上用五彩丝绒编挽,将军以下用红绿丝绳编挽。没有职位短发的打红辫线,发长过尺的挽髻贯以银簪,也有札纲巾和披发的〔一〕。英国中校吴士礼太平天国天京观察记有一段述所见太平天国发式说:「他们仍有辫子,不过并非只打后发,即前发也留长打成辫样而兼参以很多的红丝线,因此辫子甚大,盘绕于头上时,形式甚为可观。另有一方法为他们所常用者即以黄绸或蓝布巾裹头——连辫子及前头一并包之,而以或真或假的珠子装饰前额。中国人的头颅形状本是不大美观的,但上言后一种之裹头法却给他们以一种经典的装束,有如希腊女神之像」〔二〕。太平天国的发式,不仅一扫猪尾巴的讥笑,而且还分宜县志卷十五记太平天国克分宜事说:「禁民剃发,……犯者黥面,反缚游街」。陆筠海角续编记太平天国克常熟事说:「用蟠龙印伪示,遍贴通衢,禁民不准剃发带帽」。佚名庚申避难日记述太平天国克常熟后事也说:「近日长毛连发告示,禁止剃发,如有剃者或修去半段者,即要穿去」。佚名日记述太平天国克太仓事说:「现在各处不准剃头,伪忠王有告示」。给外国人以如此美好的观感。

太平天国冠制,有喜庆朝会大事则戴盔,叫做角帽。天王和诸王角帽又叫做金冠。诸官角帽又叫朝帽。金冠用纸骨家制作,雕镂龙凤,粘贴金泊,冠前立花绣冠额一,如扇面式,花绣递分等差,中列金字王号。朝帽也是纸骨贴金制成,帽额中列职衔,其花绣也递分等差。凡职衔加有功勋、平湖、监试各功绩的,也标在帽额上。金冠、朝帽上的龙,又以节数分等差:王九节,侯、相七节,检点、指挥、将军五节,总制、监军、军帅三节。这是金冠、朝帽的制度。其秋冬平时所戴的风帽,也绣以金冠、朝帽上的制度,帽额全同角帽的额,花绣递分等差,亦列职位衔。天王和诸王金黄风帽,侯至两司马都红风帽黄边,两司马风帽镶一寸黄边,官大一级,黄边加宽二分,加至侯,黄边宽至三寸二分。其中又分花素绣绒,自两司马上至师帅素黄绸边,自军帅上至将军花绸黄边,自指挥上至侯则用黄绒绣成黄边,深浅相间,形如水纹。夏日则别有凉帽。自天王至两司马帽胎都同毗卢帽式而稍狭,四围帽沿如莲花瓣,帽顶四面挖空如意云头,帽上龙凤狮虎,则以角帽上所有之物,悉移置凉帽之上,后缀一长柄五彩圆光,下缀黄绥绿绥,拖出冠外五、六寸,通体都薄竹片编札,用五色纱绸糊成。华美悦目〔一〕。

太平天国袍服分黄龙袍、红袍、黄、红马褂数种。其袍式如无袖盖窄袖一裹圆袍。从天王至丞相都黄龙袍,检点素黄袍,从指挥至两马都素红袍。其等差则于黄、红马褂内花绣分别。自天王至指挥黄马褂都绣团龙,在前面正中一团绣职衔于其中。自将军至监军黄马褂前后绣牡丹二团,自军帅至旅帅红马褂前后绣牡丹二团,都绣职衔于前面团内。卒长、两司马红马褂,不绣花,前后刷印二团,写职衔于团内。其职衔的字也分金字、红字、黑字,如角帽的制度。袍服都由各典袍衙、绣锦衙制造〔一〕。

靴由典金靴衙制造,也有定制。靴都方头。天王、东王、北王都黄缎靴,以绣龙条数分等差。翼、燕、豫三王都素黄靴。自侯至指挥素红靴。自将军至两司马都黑靴〔二〕。

以上系建都天京后,至天京事变前的冠服制度。至于太平天国后期,立政无章,官制层出叠架,大纲紊乱,难于稽考。兹为戏剧舞台、电影艺术、美术创作等各方面在塑造太平天国人物形象时检查方便起见,特分条列详表于下〔三〕:

太平天国冠服制度表

女官冠服,同男官制度。冬月戴风帽,夏月戴绣花纱罗围帽,如草帽形,空顶,露发髻在外,当有定制,今失考〔一〕。

凡打仗兵士必穿号衣,戴竹盔,著平头薄底红鞋。位尊与有职的穿红黄小袄,著黄鞋。太平天国史

卷三十一至於平时,夏天多穿窄袖衣,宽脚裤,有职的穿红黄衫,其馀除白色不穿外,常就原衣杂色,或做短衫,或做坎肩,尤爱黑色,幼童有穿红蓝裤的。军中书写人员称为先生,准穿长衫,著鞋袜,小馆札黑绸包巾,大馆扎黄包巾,没有腰牌号褂〔一〕。妇女短衫长裤,禁穿裙〔二〕,以便於劳动和作战。

规定红黄二色,是天朝贵重物,抵准官员用,没有官职的人,仅准红色包头,其他冠服用品都不得用红黄二色,犯者处斩。辛酉十一年颁布的士阶条例,又规定民间平时戴的帽都用乌布纂头,不得用别样颜色,有喜事时戴的帽,准加红额一个。所穿的袍以青、蓝、乌色为準,不得「与有官爵者相混」。在衣冠上,太平天国等级森严,竟到了这种地步。

太平天国冠服制度,从政治论,为各族起义推翻清朝最鲜明的标志,在斗争中起了巨大的鼓舞斗志和团结一致的作用。从对妇女解放论,太平天国妇女短衫长裤,禁穿裙,采取劳动人民的服装,禁止地主阶级的服装。当时太平天国妇女以驰骋疆场,与男子并肩作战,成千成万的妇女参加运输、割麦、挖战濠等集体劳动,是和服装的改革分不开的。从美术论,它又是富有浓厚民族色彩的传统艺术〔一〕。至於太平天国的衣冠制度等级森严,这是由於太平天国的官制受到了君主制原则及其传统的官阶制度的影响,从而它的衣冠制度就必然是等级森严的。太平天国革命,发扬了农民民主,并且推到最高峰,但也仍有沿袭封建主义的地方,它的衣冠制度也同样反映出这一点。

四仪卫舆马

太平天国设典天舆、典天马各职,以司天王卤簿仪仗,诸王府也设此职主其事,并在仪仗上分别等差。凡诸王都黄缎轿,绣龙云,侯、丞相、检点、指挥都红缎轿,绣彩龙云凤,以龙凤的多少别尊卑。将军、总制、监军都绿轿,军帅、师帅,旅帅都蓝轿,卒长、两司马都黑轿,也定有绣虎绣鹿的制度。

天王轿夫六十四人,东王轿夫四十八人,以次遞减,至两司马轿夫四人而止。东王每出必盛陈仪仗,开路用龙灯一条,计三十六节,鸣钲打鼓跟随。其次绿边黄心金字衔牌二十对。其次铜钲十六对,用人肩挑,后飘几尺长黄旗墨写金锣二字。其次绿边黄心绣龙长方旗二十对,其次同上色绣正方旗二十对,其次同上钯绣蜈蚣旗二十对。高照提灯各二十对,虽在白天也一样的用。其次画龙黄遮阳二十对,提炉二十对,黄龙伞二十柄,参护背令旗,骑对马约数十对。最后执械护卫数十人,绣龙黄盖一柄,黄轿二乘,东王有时坐在前面,有时坐在后面,这是仿古代副车的制度,以防意外。轿后黄纛千馀桿,骑马执大刀的数十人,更用鼓吹音乐数班,与仪从相间,轿后也用龙灯钲鼓。凡执事人都穿上黄下绿号衣。至於执盖执旗的多用东王府中属官,都穿公服。每一出府,役使千数百人,摆出十足的威风。北王仪仗较东王减三分之二,翼五又比北王减半。其馀丞相、检点等官不过用铜钲两对,黄盖一、二柄,舆马前所张的盖,用人执持,不住旋转,与演剧中张盖式相同。东王妃出行没有龙灯,一切执事较简,但多护卫及穿黄红衣女官。武将不喜欢坐轿,而爱骑马。其鞭缰虽没有定制,也必王侯始得用黄色,下不得使用。各官争奇,盛饰鞍鞯,惟带串铃有等差,指挥以上双串铃,一击马颈,一缀马臀。将军、总制、监军单串铃,军帅以下不准带串铃〔一〕。

五称呼

太平天国称乎礼制分别最严。辛开元年即颁行太平礼制,便是一部称呼的礼制,戊午八年,又颁布一部太平礼制,对初制有所增加,要人遵照礼制的称呼。在太平天国军律定营规条十要里面,其第八要便是「要学习为官称乎问答礼制」。这些礼制,繁琐无聊,充满着封建落后性。现将辛开元年颁布的太平礼制著录於后,以见其制。

天王诏令

王世子臣下呼称幼主万岁

第三子臣下呼称王三殿下千岁

第四子臣下呼称王四殿下千岁

第五子臣下呼称王五殿下千岁

以下第六子至百子千子皆仿此类推

王长女臣下呼称长王金

第二女臣下呼称二天金

第三女臣下呼称三天金

第四女臣下呼称四天金

以下第五女至百女千女皆仿此类推

东世子臣下呼称东嗣君千岁

第二子臣下呼称东二殿下万福

第三子臣下呼称东三殿下万福

以下第四子至百子千子皆仿此类推

东长女臣下呼称长东金

第二女臣下呼称二东金

第三女臣下呼称三东金

以下第四女至百女千女皆仿引类推

西世子臣下呼称西嗣君千岁

第二子臣下呼称西二殿下万福

第三子臣下呼称西三殿下万福

以下第四子至百子千子皆仿此类推

西长女臣下呼称长西金

第二女臣下呼称二西金

第三女臣下呼称三西金

以下第四女至百女千女皆仿此类推

南世子呼称南嗣君千岁

北世子呼称北嗣君千岁

翼世子呼称翼嗣君千岁

南女呼称南金

北女呼称北金

翼女呼称翼金

皆与东、西一式

丞相至军帅皆称大人,如丞相则称丞相大人,检点则称检点大人,以下类推。

师帅至两司马皆称善人,如师帅则称师帅善人,旅帅则称旅帅善人,以下类推。

丞相子至军帅子皆称公子,但同称公子,亦有些别,如丞相子称丞公子,检点子称检公子,指挥子称指公子,将军子称将公子,侍臣子称侍公子,侍卫子称卫公子,总制子称总公子,以下类推。

师帅子至两司马子皆称将子,但同称将子,亦有些别,如师帅子称师将子,旅帅子称旅将子,以下类推。

丞相女至军帅女皆称玉,但同称玉,亦有些别,如丞相女称丞玉,检点女称检玉,以下类推。

师帅女至两司马女皆称雪,但同称雪,亦有些别,如师帅女称师雪,旅帅女称旅雪,以下类推。

王世子及东、西、南、北、翼各世子皆是管理世间者也,故均称世子。宫城女及东、西、南、北、翼各女皆是贵如金者也,故均称金。金,贵也,色美而不变者也。

丞相至军帅皆是公义之人,故均称其子曰公子;又皆是虔潔之人,故均称其女曰玉。玉,宝也,色润而可宝者也。师帅至两司马皆是典兵之人,故均称其子曰将子;又皆是清净之人,故均称其女,曰雪。雪,清也,色白而可爱者也。

女丞相、女检点、女指挥、女将军皆称贞人,妇人以贞节为贵者也。军师妻呼称王娘,丞相妻呼称贵嫔,检点妻呼称贵姒,指挥妻呼称贵姬,将军妻呼称贵嫱。

钦命总制妻呼称贵媪,监军妻呼称贵奶,军帅妻呼称贵姻。

师帅妻呼称贵娴,旅帅妻呼称贵婕,卒长妻呼称贵妯,两司马妻呼称贵娌。丞相妻至军帅妻加称贞人,师帅妻至两司马加称夫人。

朕仁发兄、仁达兄称国兄,嫂称国嫂。庆善伯、缵奎伯、元玠伯辈称国伯。庆轩、绍衎叔辈一体同称国叔。仁正兄、仁宾称国宗兄,元清、辅清、四福、韦宾辈一体同称国宗兄。贵妹夫及后宫父母伯叔兄弟辈一体同称国亲,细分之,后宫父称国丈,后宫母称国外母,后宫伯叔称国外伯、国外叔,后宫兄弟称国舅。

朕岳丈天下人大同称国丈,兵母天下人亦大同称国岳母。国岳与国岳两相称,自因其长次则称为国亲兄、国亲弟。

千岁岳丈,天下人大同称某千岁贵丈,岳母天下人亦大同称某千岁贵岳母贵岳与贵岳两相称,自因其等职,譬如七千岁贵见九千岁贵岳则称东贵亲兄,又譬如七千岁贵岳会六千岁五千岁贵岳则称北贵亲弟、翼贵亲弟,如此为兄弟相称也。

国岳丈与九千岁七千岁六千岁之贵岳会见八千岁贵岳两相称。因〔一〕自因其长次,同称亲家兄、亲家弟也。贵丈见国岳则称某国岳。

国岳会贵岳,亦因其等职,譬如会九千岁贵岳则称东贵弟,会七千岁贵岳称南贵弟,如此则国岳为兄,贵岳为弟也。

国岳母与国岳母两相称,自因其长次,则称国亲嫂、国亲婶。

贵岳母与贵岳母两相称,自因其等职,譬如七千岁贵岳母见九千岁贵岳母,则称东贵亲嫂;又譬如七千岁贵岳母会六千岁五千岁贵岳终,则称北贵亲婶、翼贵亲婶,如此则为嫂婶相称也。

国岳母与九千岁七千岁六千岁五千岁贵岳母会见八千岁贵岳母两相称,自因其长次,同称亲家嫂、亲家婶也。

贵岳母见国岳母,则称某国岳母。国岳母会贵岳母,亦因其等职,譬如会九千岁贵岳母则称东贵婶,会七千岁贵岳母则称南贵婶,会六千岁贵岳母则称北贵婶,会五千岁贵岳母则称翼贵婶,如此国岳母为嫂,贵岳母为婶也。各宜凛遵,钦此。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