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易图讲座

第40讲 明代其他著作中的的易图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1、明代医学家山阴人张介宾(1563—1640年)历四十年成《类经》三十二卷(其中《类经图翼》十一卷、《类经附翼》四卷)。《类经附翼》卷一“医易”列本出朱熹《周易本义》之《河图》、《洛书》、《伏羲八卦次序》、《伏羲八卦方位》、《伏羲六十四卦圆图》、《伏羲六十四卦方图》、《文王八卦次序》、《文王八卦方位》诸图,“医易义”曰:“宾尝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每有疑焉,以为易之为书,在开物成务,知来藏往,而医之为道,则调元赞化,起死回生,其义似殊,其用似异。且以医有内经,何借于易?舍近求远,奚必其然?而今也年逾不惑,茅塞稍开,学到知羞,方克渐悟。乃知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原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从而有“天地之理具乎易,而身心之理独不具乎易乎?”、“物理之易犹可缓,而身心之易不容忽,医之为道,身心之易也”之论。其立论则多引周敦颐《太极图易说》与邵雍《观物外篇》文字,结合行医之道而阐述之。《类经图翼》“太极图论”,取《周子太极图》一○图式称之为“太虚图”,变换二层图式称之为“阴阳图”;“阴阳体象”列《五行生成数图》(自注:“此即河图数也”)、《五行图》、《干支所属五行图》、《六十花甲纳音图》,此外还有《九宫分野图》、《九宫八风图》(见下图)、《九宫星野图》(见下图)。

“医易同原”说似缘起唐初孙思邈,其《千金要方》曰:“凡欲为大医,……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而张介宾所谓“医易同原,同此变化”,乃是以“同此阴阳变化”为根本,并非主张医学源于易学。此一点从其所列易图及论说中亦见得分明。

2、明王坼辑《三才图会》一百零六卷,分天文、地理、人物、时令、宫室、器用、身体、衣服、人事、仪制、珍宝、文史、鸟兽、草木十四门。其“文史”卷一列易图五十五幅,主要采自杨甲《六经图·大易象数钩深图》、《道藏·周易图》和朱熹《周易本义》。其中《河图》、《洛书》、《伏羲八卦次序图》、《伏羲八卦方位图》、《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文王八卦次序图》、《文王八卦方位图》和《卦变图》为《周易本义》卷首九图,余则皆先见于《六经图》和《周易图》。见于《六经图》者有:《六十四卦万物数图》、《易有太极》、《六卦生六十四卦图》、《八卦纳甲图》、《八卦取象图》、《八卦象数图》、《浑天六位图》(易名“六位图”)、《六十四卦反对变图》、《通乎昼夜图》、《阴阳君民图》、《乾坤大父母图》、《复姤小父母图》、《六爻三极》(易名“六爻定位图”)、《阴阳奇偶》、《先甲后甲》、《八卦生六十四卦图》(易名“八卦因重图”)、《八卦变六十四卦图》(易名“八卦相推图”)、《天地之数图》、《乾坤之策图》、《仰观天文图》、《俯察地理图》、《乾坤六子图》(易名“六子图”)、《运会历数图》、《三变大成图》、《八卦司化图》、《序卦图》、《十三卦取象图》、《杂卦图》、《太玄准易卦名图》、《温公潜虚拟玄图》、《邵氏皇极经世图》。见于《道藏·周易图》的有:《太极贯一图》、《先后中天总图》、《既济未济合律图》、《井鼎水火二用之图》(易名“井鼎取诸物图”)、《日月为易图》。又其《乾坤合律图》则是取《六经图》之《四卦合律图》之半,《五位相合》图则是据《六经图》之《五位相合》图增衍而出,《咸艮取诸身图》则是《周易图》之《艮背之象图》之衍图。

3、明初皇封“真人”掌管全国道教的张宇初(按元封当为道教第四十三代“护汉天师”)著《岘泉集》。是书内有“太极释”、“先天图论”、“河图原”等篇。张宇初虽于《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中列本出南宋道士萧应叟据《周子太极图》演变而得的《太极妙化神灵混洞赤文图》,但不加任何文字说明。其《太极释》一文则表明了对待周敦颐《太极图》的态度,认为是图并非原出自道教。这一意见出自一位掌管全国道教的天师之口,则充分说明当时并无所谓《周子太极图》源于道教之议论。今录其文如下,以资参考。

太极释

太极者,道之全体也。浑然无所偏倚,廓然无得形似也,其性命之本欤?性禀于命,理具于性,心统之之谓道,道之体曰极。五居九畴之中曰“皇极”,《书》曰“会其有极”,《诗》曰“莫匪尔极”。以是求之,即心也,道也,中也。周子曰“中焉,止矣”,程子曰“太极者,道也”,邵子曰“心为太极”,朱子曰“太极者,理也”,陆子曰“中者,天下之大本”,即极也,理一而已。合而言之,道也。夫五行、阴阳?阴阳、太极,五殊二实,二本则一。二实者,天以阳生万物,地以阴成万物。动而阳,静而阴,阳变阴合而生五气,由五气而生万物,故曰“五殊”也。五殊本于阴阳,互为其根也。两仪生,而阳交于阴,阴交于阳而生四象,四象分而生八卦,八卦错而万物生焉。是曰“一动一静,天地之至妙欤”,是以五气布四时行,万物生生而无穷,“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散而为万物,则万物各一其性,各具一太极,浑然全体而静者,常为主焉。兼有无全体,用涵动静,为万化之源,万有之本者,妙合二五之精焉。朱子谓太极理也,动静气也,太极乃本然之妙,动静乃所乘之机。机动则气行,而阴阳运焉。理有不著者

乎?盖气负理生,理有气形,性为之主,而阴阳五行,经纬错综。合言之万物统体一太极也;分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极也。且鸿蒙溟涬性之初?则元气为万物根本,其体谓之理,其阴阳流行不息者,气也。是故未分之前,道为太极,已形之后,皆具是理,则心为太极。冲漠无朕,万理毕具,阴阳既形,则理气分矣。太极判,而生一奇一偶,由奇偶而生生无穷,则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是也。圣人无以发之,伏羲始画,以一象乾一象坤,体吾心之太极也。一奇一偶以象变,重之而为卦,拆之而为爻,皆一阴一阳至著至明之几也。是画也,至广至幽,至精至微,非气质形似之可见,非声色状貌之可求,昭昭焉,熙熙焉,虚而灵,明而妙,散之为万殊,敛之为一本,无须臾之间、毫发之异,循环无端,浩渺无穷,若天地之运行,风雨之润,雷霆之威,霜雪之肃,山川之流峙,草木之荣悴,飞潜之微,动植之众举,不违乎天命之流行,而同所赋受也。所谓有极以理言,无极以形言也。抑理之至极,本无形似,而言无则不能为万化根本矣。邵子曰“无极”、曰“有象”,有则言其本之实体,无即无声无臭,形而上者是也。其见夫道体者,固不可以无加于有矣。若老子之谓“无极”者,无形无穷也,庄子之谓“道在太极之先”是也。若河洛之数、先天之象,虽有诎信进退,盈虚消息,行乎其中,皆以虚中为极也。能虚其中,则太极本然之妙得矣。尚何晦明通塞之异哉!故《易》曰心学,万事万化皆本诸心。心所具者,天地万物不违之至理也。程子谓有理而后有象,而后有数,人道之始于阳成于阴,本于静流于动,与万物同也。然阳复本于阴,静复根于动,一动一静皆天地同流,惟主谁静则性立,性立则中正仁义定矣。是以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矣。是图,朱震谓周子得之穆伯长,穆得之于种放,种得之于陈抟。以陈抟学老氏,故陆氏辟朱子,以无极出于老氏也,而《易》曰有极,未尝言无,周子《通书》亦止言阴阳、太极,明矣。然朱子以无形训之,亦弗判于道矣。且考之潘《志》,以为周子自作无疑。或又谓周子与胡宿、邵古同事润州一浮屠,而传焉。然其说岂浮屠所知也。且先儒以周、邵之学、先天太极二图,其理一也,其传未必二焉。其体至而大无不包,其用至神而无不存也。故曰,自天地幽明至于昆虫草木细微,无不合也。将以顺性命之理,尽变化之道焉,万古圣贤之心同也。非反求诸己,有以见夫远,而六合之外,近而一身之中,暂于瞬息,微于动静,岂言辞口耳之足知天也哉!必致夫会归之功,探索之奥,则吾灵明静虚之体,充乎六虚,宰乎万变,久则诚精,故明神应,故妙几微,故幽。其立象画意,剖析精微,无不备于是焉。性命之道,死生之说,原始返终,于是尽矣。其铢视轩冕,尘视金玉,亦孰得而易之?敢为疑者释焉。

读过道士张宇初《太极释》一文之后可知,时至明初有关周敦颐《太极图》的渊源问题,儒道两家仍有共识,皆谓周敦颐所自作,与道教经典之间并无任何关系。至明英宗十年(1445)纂修《正统道藏》时,始将成书于南宋末有《周氏太极图》的《周易图》收入“洞真部灵图类”,亦同时将元代道士所作《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内有据《周子太极图》衍得之《太极先天之图》)收入其中。《正统道藏》中既有《周氏太极图》,又有《太极先天之图》,可见其纂修者们并不认为周敦颐《太极图》是来源于《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中之《太极先天之图》。

易图学发展史中,周敦颐《太极图》的渊源问题至关重要。程朱理学之所以推崇周敦颐,完全是因为他有《太极图易说》和《易通》两部著作。朱熹与陆九渊的“鹅湖之辨”,所争主题亦在于《太极图易说》中是否有老子思想渊源。如果《周子太极图》的直接来源出了问题,甚至可以从道教典籍中找到“剽窃”的证据,无疑会彻底摧毁程朱理学的根基。自从《正统道藏》中收入了《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之后,清代学者如毛奇龄、李塨等人即由此入手,谓《太极先天之图》本出唐代,证成周敦颐《太极图》是“剽窃”道教之图而作。这位道教四十三代天师的《太极释》一文,可有助于人们辨别是非。

4、宏教弟子柳守元“重订”之《易说》(见《道藏辑要》壁集)。是书“图解目录”列《河图》、《洛书》、《混极图》、《元极图》、《灵极图》、《太极图》、《中极图》、《少极图》、《太阳图》、《太阴图》、《象明图》、《三才图》、《八卦合洛书图》、《八卦合河图数图》、《阳奇图》、《阴偶图》、《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乾坤阖辟图》、《伏羲则河图以作易图》、《大禹则洛书以作洪范图》、《太极中分八卦图》、《伏羲八卦方位图》、《文王八卦方位图》、《六十四卦方圆图》、《六十四卦刚柔相摩图》、《六十四卦节气图》、《阴阳律吕生生图》、《三分损益之图》、《天根月窟图》、《阴阳消息图》、《卦序图》,计三十一图。是书虽前有“黄鹤山人吕子”之“易说自序”,而柳守元“易说题词”又谓“我孚佑帝师……自唐成进士后屡有阐易微义,垂示法言,惜未汇传于世。兹寿山堂易说,乃古洞藏本”云云,然从所采易图出自朱熹《易学启蒙》和田艺衡之《易图》看,即知此书出于明代,非所谓吕洞宾著。其“混极图”(一●之图)乃田氏“元极图”,又作一○之内有一黑点之图,称之为“元极图”,余“灵极图”、“太极图”、“中极图”、“少极图”、“太阳图”、“三才图”、“象明图”、“阳奇图”,皆与田艺衡《易图》相同(图说亦有取于《易图》),其“太阴图”则是田氏图之改画图,“阴偶图”则是一●之图与田氏○下有一画之图不同。其《乾坤阖辟图》与《天根月窟图》之内皆加画章潢所谓之“古太极图”,又其《太极中分八卦图》则取所谓“先天八卦”之序为图。

5、《道藏辑要》鬼集七之《心传述证录》。是书为雎阳梅芳“重鎸”于清嘉庆八年(1803),书前之序曰:“兹编得之吾乡前辈家藏。盖以无极道祖所垂诸说为圣学心传,而以沂阳刘子之说附而述证之。将三教同源之旨、性命玄微之功,简易明白显为指出,义蕴精大,非寻常训诂考据之学可比,洵为庸腐曲俗者千古昏衢之矩烛也。予年二十岁时即获是编,宝而读之,愈研求愈觉妙义之无穷焉。予今年七十有五,盖已忽忽又五十有五年矣,爰重镌而公之世,俾有志于道者,得睹是书,加以身体力行,切实功修,其庶几豁然顿披云雾,朗见晴天,始信三教原有至诣,证述亦为糟粕,宇宙间本同一大清空,光明藏耳。尚何言哉?尚何言哉?”依此知是书于乾隆时已有流传。是书之《混极图》、《元极图》、《灵极图》、《太极图》、《中极图》、《少极图》、《太阳图》、《太阴图》、《象明图》、《三才图》、《乾坤阖辟图》、《六十四卦方圆图》、《六十四卦刚柔相摩图》、《六十四卦节气图》、《天根月窟图》及《阴阳消息图》,计十六图与图说皆与柳守元所“重订”之《易说》相同,只是皆于图说前加“无极子曰”四字而已。余则《无极图》、《易有太极》、《两仪》、《四象五行》、《八卦六虚》、《伏羲拟山定卦》、《文王八卦易位》、《六十四卦运行图》、《精一执中》、《圣学法天》、《大学则易》、《中庸参赞》、《鬼神造化》、《持志养气》、《仁义礼智四端》、《象月火候》与《虚无生道》,计十七图与图说则皆出于“沂阳刘子”。《心传述证录》实是采“无极子”《易说》与“沂阳子”之图与说而成书,究其本则是源于田艺衡之《易图》。是书所列《两仪》、《中庸参赞》二图,则是《周子太极图》之衍图。

6、《道藏辑要》危集六之《至道心传》。是书列《太极图》、《天根月窟三十六宫之图》、《朝屯暮蒙之图》等。其“太极图说”曰:“夫太极至大而难言也,以之近取诸身,人人皆有此太极焉。何以见之?盖太极即心也,心即太极也。人心存诚主敬,则太极明;嗔忿嗜欲,则太极蔽。是以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吾之神清,则太极之理自得。若能一念不起,久久澄湛,精极虚笃,虚室生白,方见天地之心,而道自归矣。此岂不由正心诚意以致之耶?故先师云,太极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圣成仙”,由此可见“太极顺逆”说之所起。其《天根月窟三十六宫之图》,“三十六宫”取“八卦三十六画”之说、“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三十六数之说,又以《先天图》六十四卦圆图“自复至乾共三十六爻”为“进阳火三十六宫”、“自姤至坤共三十六爻”为“退阴符三十六宫”。“三十六宫”之说,东汉班固《西都赋》:“离宫别馆,三十六所”;唐骆宾王《帝京篇》:“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宋邵雍《观物吟》:“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南宋以来,虽作三十六宫易图并为之说者不乏其人,然此等样图却不多见。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