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遵义府志

卷一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卷一

星 野

经星尽乎夭度,而中国不尽地球。以地球一隅之中国,配周天之经星,僧一行”精气相属,不系方隅”之论,虽善调解,理终渺茫。然《周官》首著“星土”,左氏屡言“岁在”。古数书亡,康成明言之矣。汉晋以来,郡国入度,皆康成所见后世堪舆说耳。近世郡志书以故间置此事,亦颇病缺略。今考汉后说者,星次、宿分、北斗、三台、五纬、干支六事,所主各殊;而府境极度、偏度、晷景(影)、中星,今密于古,尤宜略识。故并胪次,使谈天文者详焉。至于星占,则不暇及云。

十二次分野 “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注元谓大界则曰九州。州中诸匡中之封域,于星亦有分焉。其书亡矣。堪舆虽有郡国所入度,非古数也。今其存可言者,十二次之分:鹑首,秦也。鹁尾、楚也。《周礼》保章氏实沈,初毕十二度,终于井十五度。鹑首,初井十六度,终于柳八度。《汉书,律历志》十度至柳三度,谓之鹑首之次,秦之分野。《续汉书,律历志》注引《月令章句》自井十六度至柳八度,曰鹑首之次,今秦分野。《续汉书,郡国志》注引《帝王世纪》班固取《三统历》十二次配十二野,其言最详:自东井十六度至柳八度为鹑首,秦之分野,属雍州。又有费直《说周易》.蔡邕《月令章句》所言颇有先后:费直起井十二度,蔡邕起井十度。《晋书,天文志》雍州上当《天文》自东井十度至柳八度,为鹑首,得秦之分野。梁州于《天官》上应参之宿,周时梁州以并雍部。《隋书,地理志》东井、舆鬼,鹑首也。初东井十二度,余二千一百七十二秒十五太。中东井二十七度,终柳六度,自汉三辅及北地、上郡、安定,西自陇坻至河右,西南尽巴、蜀、汉中之地及西南夷犍为、越嶲益

州郡,极南河之表,东至牂柯。翼轸,鹑尾也。视张十五度,余千七百九十五秒二十二太,终轸九度,自沅、湘上流,西达黔安之左,皆全楚之分。《唐书·天文忐》井九度至柳三度,鹑首之次,四川布政司所属,云南布政司所属,皆井、鬼分。《明史,天文志》引《洪武十七年《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书》黔地连楚、蜀,总之不出鹁首、鹑火、鹑尾之次。郭子章《黔记》遵义府,鹁首之次。《四川旧通志》

二十八宿分野 东井、鬼星,散为雍州,分为秦国。《春秋·元命苞》东井、舆鬼,雍州。《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同秦地于《天官》,东井、舆鬼之分野也。其界自宏农故关以西,西南有巴、蜀、广汉、犍为、武都,又西南有牂柯,越嶲、益州皆宜属焉。《汉书·地理志》东井、舆鬼,秦。《淮南子,天文训》《广雅》同东井,南方宿,秦之分野。高诱《吕氏春秋注》牂柯郡上值天井,故多雨潦。《华阳国志·南中志》魏太史令陈卓言:郡国所入宿度,范蠡、鬼各先生、张良、诸葛亮、谯周、京房、张衡并云蜀郡入参一度,犍为入参三度,牂柯入参五度,巴郡入参八度。《晋书,天文志》东井据百川上流,故鹑首为秦蜀墟,得两戒山河之首。《唐书·天文志》江南道、夷,播,思、费、南、溪、溱为鹑尾分。《唐书·地理志》陕西路当东井,舆鬼之分。川、陕四路与秦同分。《宋书·地理志》四川布政司所属,惟绵州觜分、合州参、井分,余皆井、鬼分。《明史·天文志》引《大明清类分野书》遵义府,《天文》井、鬼分野。《明一统志》遵义府,井,鬼之分。《四川旧通志》遵义分野,旧志俱属井、鬼。《孙志》牂柯占参不占觜,益州占

井不占鬼。井兼雍、梁、益三州,亦犹斗、牛兼吴、越、豫章也。万历庚子,狼星入东井,占者以为灭播之象,既而果应,此占参、井之一证。遵义府,参、井分野。《通志》 《大清一统志》同。

按;遵义一府,于古属梁州之域。殷周并梁于雍,则遵义当以《汉 书》秦地分野为主。陈卓《州郡躔次》以巴、蜀、犍为、牂柯入参分,尚与天井不大悬绝,至《新唐书》以溱、播为鹑尾分,尽与古说相违矣。要知星野家言,各有所见,哓哓聚讼,莫名是非。卫既齐曰“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宁从其众者。”孙敏政日:“郡邑虽殊,总在覆帱之下,必欲尺寸某地而某星之,则凿矣。”今从秦、汉相传旧说,星取井、鬼。无庸辨,亦无从辨也。

北斗七星分野 ‘北斗七星,所谓璇玑玉衡,以齐七政。杓携龙角,衡殷南斗,魁枕参首。用昏建者杓,杓,自华以西南;夜半建者衡,衡,殷中州河、济之间:平旦建者魁,魁,海、岱以东北也。《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同。荆州西南至岷山,北距鸟鼠。梁州,属开阳。《春秋·文耀构》梁州之西属北斗开阳一星。《广雅》梁主闿阳。《周礼疏》二主楚。《古微书》引《石氏星经》玉衡第二星主益州,常以五亥日候之,己亥为巴郡、蜀郡、牂柯;癸亥为犍为。《续汉书,天文志》注引《星经》斗二日璇,其分为楚。《宋史·天文志》

三台分野 梁、雍属中上。本注,中台之上。九州系于三台,一

台各有上下。《论语摘辅象》

五纬分野 吴、楚之疆,候在荧惑,占于鸟衡,《正义》荧惑、鸟衡卜皆南方之星,故吴、楚之占候也。鸟衡,柳星也。一本作“注:张也”。《史记,天官书》太白,主华阴山、凉州、雍州、益州。《续汉书·天文志》注引《星经》荧惑日南方夏火,主楚、吴、越以南。《晋书,天文志》

按;《天官书》:南官,朱鸟、权、衡。衡,太微三光之庭;权,

轩辕。是以盂康曰: “轩辕为权,太微为衡”。《正义》似未台。 干支分野 丙丁,江、淮、海,岱也。《史记,天官书》丙,楚。丁,南夷。辛,西夷。《汉书,天文志》。

北极出地高度 崇祯初,西洋人测得北极出地度分,贵州二十四度。《明史,天文志》贵州二十六度三十分二十秒。《五礼通考》遵义县,北极出地二十七度三十七分二十秒。正安州,北极出地二十八度三

十分。桐梓县,北极出地二十八度。绥阳县,北极出地二十七度五十二分三十秒,仁怀县,北极出地二十八度三十三分二十秒。《揣籥小录》

按: 《钦定协纪辨方书》:日出入之早晚,昼夜永短所由分也。人居有南北,则北极出地有高下,于是日之出入早晚,随地不同。中国在赤道北,北极出地上,南极入地下,故夏昼长,冬昼短。自京而北,北极愈高,则永短之差愈多:所居之地愈南,北极渐低,则永短

之差渐少。各省日出入时刻不同,俱以各省北极出地及太阳赤道纬度立算。《钦定明史天文志》:南行二百五十里,则北极低一度;北行二百五十里,则北极高一度。东西亦然。《江氏推步法解》,极高度皆以测影、测星定各以本方极高度之正切。贵州四九八七,与黄赤大距度正切四三四六四相乘半径,千万除之,为赤道度之正弦,得二至日出入卯酉前后赤道度;以一度变时之四分加减卯酉正初刻,得日出入时刻分。

东西偏度 东西偏度,以京师子午线为中,而较各地所偏之度。凡节气之早晚,月食之先后,胥视此。盖人各以见日出入为东西,为卯酉;以日中为南,为午。而东方见日早,西方见日迟,东西相距三十度,则差一时;相距九十度,则差三时;相距一百八十度,则昼夜时刻俱反对。欲定东西偏度,必须两地同测一月食,较其时刻。若早六十分时之二,则为偏西一度;迟六十分时之二,则偏东一度。节气之迟早亦同,今各省差数未得测验,据《广舆图》计里之方约略条例,或不至甚舛也。四川成都府偏西十三度,贵州贵阳府偏西九度半,《明史,天文志》贵州偏西九度五十二分四十秒,《五礼通考》遵义县偏西九度二十九分,正安州偏西八度五十七分三秒,桐梓县偏西九度三十九分,绥阳县偏西九度一十三分,仁怀县偏西一十度四十四分。《揣籥小录》凡偏东一度,节气迟时之四分;偏西一度,节气早时之四分。同上。贵州早二刻九分半。《推步法解》

按;江氏《推步法解》,各省交食时刻,则以东西偏度定。地球周九万里,一度二百五十里,此南北纬度里数也。若东西经度惟南海

外当赤道之下者里数如之。中国当赤道之北,则里数渐少。愈近北

则愈少。如圆球上作距等圈,近腰者大,近顶者小,至顶则成一点

矣。各省相距,东西相望,或正或斜,欲求其里数,皆可以弧三角法

算之。法用各省北极出地高度减象限,其余为距地北极度。如求京师

与盛京相去之里数;京师距地北极五十度五分为一边;盛京距地北极

四十八度九分为一边;偏度七度一十五分,为所夹之角。两边相并,九十八度一十四分为总弧,余弦一四二二。两边相减,一度五十六分

为存弧,余弦九九九四二。并之一o一三七(六)四。折半,五o六八七(二)。与角之矢八oo相乘,为实半径。十万为法除之,四o五,为对弧、存弧两矢较。以较加存弧矢五八,为四六三,即所求对弧矢。以矢减半径为余弦九九五三七。查表,五度三十一分。以五度之驿程,一千四百四十五里,盖人迹迂曲,多六十五里也。他省算经度里数仿此。

又按;秦氏《观象授时》曰:寅宾之类,以测象日,宅嵎夷,宅 南交,宅西,宅朔方,即后世里差之法。星鸟之类,以测象星,即后 世岁差之法。今得极度以定南北星差,各州县之昼夜永短时刻分秒, 可如法推得。得偏度以定东西里差,各州县之节气早晚时刻分秒,可如法推得。

晷景 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尺有五寸。注;郑司农云,土圭之长尺有五寸。以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景适与土圭等,谓之地中。今颖川阳城地为然。“周札。冬至之日,树八尺之表,日中视其晷。《易通卜验》

按;古法测日景,用八尺之表,每尺为十寸,每寸为十分。今西 法用六十二度之表,每度为六十分,每分为六十秒。又有倒景之表, 各用本法推之,皆可得各州县晷景长短。

中星 尧时,春分日躔在卯,而初昏中星为鹑鸟;今之春分日躔

在室,而初昏中星则在东井。尧时,夏至日躔在星,而初昏中星为大火;今夏至躔于觜,而初昏中星,则亢宿中之大角偏东数分余。尧时,秋分日躔在房,而初昏中星为虚;今秋分日躔于翼,而初昏中星则斗宿第四星偏东数分余。尧时,冬至日躔于虚,而初昏中星为昴;今冬至日躔于箕,而初昏中星则室宿中之云雨星偏东数分余也。中星,诸方各异,随时不同。《钦定书经传说汇纂》古今中星不同,由于岁差。《明史·天文志》

按:中星者,恒星之见于正南午位者也。自古圣人,敬授民时,所谓星鸟、星火,各以昏时测其正中,以定二分、二至。三代固以加详,《月令》十二月叙次尤晰。汉、唐至今,历术加密,皆附节气以记中星。然节气古与今同,中星今与古异。尧时至今四千年之间,中星已移五十余度;而各省昏、旦所见,又各不同。惟胡宣《中星谱》,记各省中星最称详备。取所定依法立算,即得府城各节气昏、旦中星度分。特胡《谱》系康熙初年所测,较之近日又移三度,是又不可不知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