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再接再厉定国家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再接再厉定国家:方国珍降、陈友定灭、两广归附、蜀地纳款、云南大定

甫灭张士诚,朱元璋迫不及待下令对方国珍动手。

方国珍是元末群雄中辈份最高的“革命”老前辈。诸多人中,属他起事最早,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年),他就聚众千人劫掠元朝运粮船,梗塞海道。此人长相也奇特,“长身黑面,体白如瓠”,仔细思之,也不奇,脸黑,是因为他“世以贩盐浮海为业”,太阳晒的;身体皮肤白,衣服拦住阳光,所以就白。无论如何,方国珍四兄弟横行海上,忽东忽西,让元朝伤透了脑筋。后来,对元朝他也是忽降忽叛,据有温州、台州等地,并受元朝诏命进攻张士诚,并且七战七捷。不久,张士诚也当上元朝的“太尉”,二人才停止相攻。

方国珍初作乱时,元朝很当回事,“出空白宣赦数十道,募人击贼,海滨壮士多应募立功。”但元地方政府官吏腐败,该赏官时向击贼者索重贿,对方只要不出钱,根本也得不到官,往往有一家数人死事最终不得官者。反观方国珍党徒,元朝一再招安抚谕,子弟宗族皆至大官,由此当地人羡慕他们,转而加入其中为盗,方国珍手下日益众多。

虽然起事早,方国珍并无大志。朱元璋攻取婺州后,他忙奉书送黄金五十斤、白银五十斤以文绮白匹来献,并派次子方关为人质向老朱“效忠”。朱元璋也会做,归还其质(子),厚赐而遣之,并派人委任方国珍为“福建行省平章事”。

方国珍阴持两端,一面受朱元璋印诰,一面仍派海船替张士诚运粮输往元朝大都。

朱元璋军队攻克张士诚杭州后,方国珍大恐,一面遣使佯称贡献侦察形势,一面暗中勾结王保保和陈友定等人,阴图互为犄角。朱元璋闻讯大怒,移书数其罪,并责军粮二十万石让他来献。

方国珍倒不是特别慌,海贼出身的他,日夜倒腾珍宝,大治舟楫,时刻准备逃往海上。

张士诚被灭后,朱元璋大军来势汹汹,台州、温州皆被攻克。方国珍自知不敌,率所部乘船遁入海中。但是,朱元璋手下也有“水贼”出身的将领廖永忠等人,率水军配合汤和等人的陆军倾力围巢,方国珍部下多降。

本来老朱十分恼怒这个三心二意的东西,但老方手下詹鼎写的“谢罪表”写得好,朱元璋览后顿起可怜之意:

“臣闻天无所不覆,地无所不载。王者体天法地,于人无所不容。臣荷主上覆载之德旧矣,不敢自绝于天地,故一陈愚衷。臣本庸才,遭时多故,起身海岛,非有父兄相藉之力,又非有帝制自为之心。方主上霆击电掣,至于婺州,臣愚即遣子入侍,固已知主上有今日矣,将以依日月之末光,望雨露之余润(拍老朱马屁,说自己早知道老朱是真天子)。而主上推诚布公,俾守乡郡,如故吴越事。臣遵奉条约,不敢妄生节目。子姓不戒,潜构衅端,猥劳问罪之师,私心战兢,用是俾守者出迎(从前的冒犯,我部知情,都是属下们干的,我一直孝敬)。然而未免浮海,何也?孝子之于亲,小杖则受,大杖则走,臣之情事适与此类(这几句话最让老朱开心,看见比自己岁数还大的革命老前辈拿自己当亲爹来比拟,能不高兴吗)。即欲面缚待罪阙廷,复恐婴斧钺之诛,使天下后世不知臣得罪之深,将谓主上不能容臣,岂不累天地大德哉。(如果您杀我,可就是您的不厚道了)”

方国珍在信中把老朱比成亲爹,把自己比成犯事避仗逃走的“儿子”,不能不让老朱欣喜。于是,他表示说,方国珍虽然负恩实多,只要投降,我仍饶你一命。

方国珍至建康后,老朱当面责让:“你来得太晚了!”

老方装可怜,顿首谢罪。

老朱心中舒服,授他为“广西行省左丞”,食禄而不之官,赐大宅院于建康,挂个荣衔养起来。

明朝成立后,老方还多次以“功臣”身份参加盛大宴会。一次预宴,他忽发脑溢血,“嗷”的一声就倒地了。

朱元璋对老方特厚道,忙授其二子官职,派人通知濒死的方国珍。老方欣慰颔首,死了。

如此导致元朝灭亡的大祸首,又落在朱元璋手里,竟然善终,真是一个天大的奇迹。

方国珍此人,也有一“花絮”可表。他割据一方时,其女儿年方妙龄,由于病痘,前往延庆寺祈福。庙中一个名叫竺月华的年青和尚风流轻佻,看见美人来庙内,便顺口吟诵《望江南》词,挑逗方国珍女儿:“江南柳,嫩绿未成阴。枝小未堪攀折取,黄鹂飞上力难禁,留下待春深”,词中很有些猬亵的意思。方姑娘人小心细,冰雪聪明,回家后就向父亲告状,说和尚调戏自己。方国珍大怒,命人立刻把“贼秃”捆来,准备装入“猪笼”内扔到水中淹死。见押来的和尚容貌俊俏,吓得浑身乱颤,方国珍又笑又气,仿效其口吻,也作词一首:“江南竹,巧匠结成笼。好与吾师藏法体,碧波深处伴蛟龙。方知色是空。”老方本来大字不识的一个粗人,此时倒很有幽默。临死之际,竺月华这个年青和尚还算镇定,表示说:“死即死耳,容我再作词一首。”方国珍答应。竺和尚吟道:“江南月,如鉴亦如钩。如鉴不临红粉面,如钩不上画帘头。空自惹肠愁。”见年青俏和尚以自己名字入词,“自我批评”自我贬损一番,方国珍转怒为喜,笑言:“这次就放掉这你个小和尚!”由此事可以见出,方国珍的确不是一般的憨人粗汉。

在发兵攻打方国珍时,1367年冬,朱元璋又派中书平章胡廷美为征南将军,会同江西行省左丞何文辉,前去福建平灭陈友定。不久,又令汤和、廖永忠由海道进攻福州。

这位陈友定与陈友谅没有亲戚关系。陈友定,字安国,福建福清人,小商贩出身,在明溪驿任驿卒。由于善谈兵事,为元朝汀州地方官蔡公安赏识,授为黄土寨巡检,以讨山贼起家。元末大乱,英雄莫问出处,陈友定几年内就当了清流县令。至正十九年(1359年),陈友谅部将攻汀州,被陈友定击退,元朝政府让他为福建行省参政。与陈友谅打了三年,福建大部皆归陈友定所有,元朝的福建行省平章政事燕只不花徒拥虚名而已,陈友定才是真正行省党政军一把手。到了至正二十四年,大都方面诸道隔绝,只有陈友定每年向大都朝廷运输贡物,由于绕取海道,十次运物只有三、四次能送到,很有一番忠心赤诚。

至正二十五年,陈友谅还受元廷之命进攻过朱元璋的地盘处州(浙江苏省水),但没得到便宜,匆忙撤军。

陈友定虽拥八闽之地,但各地守将心意不一,多有向朱元璋归降者,诸城相继被攻下,福州也被汤和所攻陷。陈友定无奈,只得拥兵死守延平(南平)。不久,漳州、泉州、建宁(建瓯)皆落入明军之手。

汤和、廖永忠先礼后兵,攻延平前派出使节去招降陈友定。陈友定杀掉来使,“取血置酒中盟诸将,慷慨饮之,誓以死报元(朝)。”但陈友定毕竟不是大军事家,总以为明军千里远道而来,诫使诸军毋出战,想待明军气泄兵疲时再出城攻杀。结果,固守愁城,将吏多怨。诸将被围急了,缺衣少吃,想冲出拼死一搏,也为陈友定所阻。在这种情势下,城内将士多有出城投降者,陈友定因疑心又枉杀一员能战大将,众心解体。

受围十日后,延平城内有炮声响,明军误以为是城中降将内应,鼓躁登城,歪打正着,很快就攻克延平坚城。

陈友定知大事已去,对左右从官讲,“公等善自为计,我为元朝死耳!”他独坐省堂,按剑仰药自杀。结果,明军来得快,灌水压腹,为陈友定排毒,把活人押送建康。

朱元璋起先对陈友定很敬重,诘问道:“元朝已亡,你为谁守城?”

陈友定虽遍身绳索,仍勃勃不屈,直斥道:“无须多言,除杀掉我以外,你又能干什么!”

老朱大怒,立命人杀陈友定及其儿子于闹市。

陈友定虽败亡,但对元朝忠心不贰,始终如一,父子骈首,慷慨赴死,不失为乱世大丈夫!“亦足愧智士之持两端,人臣之怀贰心者矣。”

相较方国珍和福建的陈友定,朱元璋平定两广就顺利得多。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朱元璋命廖永忠、朱亮祖二人从海道取广东,又命湖广行省的杨璟带兵进取广西。结果,廖永忠水帅甫到潮阳,就已经接到元朝广东行省左丞何真的降表。

何真东莞人,本为淡水盐场小管事。元末乱起,他结民自保城池,一步一步被元朝加官。此人很知“天命”,知道胳膊扭不过大腿,递降表后,亲自去惠州迎接廖永忠,又被马上安排入京见驾。

朱元璋大喜,赐宴,特赠白金千两,立授何真为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并誉为“识时达变”的天下豪杰。何真降明,乱世自保而已,此人受元朝恩惠不多,投降又保全不少生民性命,无可厚非。

广西方面,明兵不是很顺利,围攻永州时死了不少军士。梧州方面还好,元朝当地的“达鲁花赤”,拜住(蒙古人好多叫这名字)率官吏父老迎降,藤州、容州相继而下。最难打的当属靖江(桂林),元朝广西行省平章政事也儿吉尼死守死斗,最终因城内将领叛降明军,靖江得陷。也儿吉尼逃跑未成,被擒送建康处死,成为为数不多的为元朝殉国的蒙古人。至此,两广归于大明版图。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派大将汤和与傅友德分头从湖北和陕西进兵,准备全取四川。

四川当时还存有一个地方政权,国号“大夏”,乃昔日徐寿辉手下大将明玉珍所建。

明玉珍在至正十七年受命外出抢粮,溯江而上,一下子就攻取了重庆、成都以及今天的贵州一部分,当上了“天完”政权的“陇蜀行省右丞”。至正二十年,听说陈友谅杀掉徐寿辉,明玉珍非常气愤,断绝与老陈的来往,并于至正二十二年春在重庆称帝,建元天统。此人虽无远略,“然性节俭,颇好学,折节下士”,在四川“国”内开进士科,定赋税,以十分取一,“蜀人悉使安之”,可称是难得的宽明廉厚之主。其间,他与朱元璋也信使往来,颇为友好。老朱当时敌人多,卑辞下意,自比孙权,以明玉珍比刘备,双方很是亲热。

明玉珍人好,命不好,为“皇”五年即病死,明年仅三十六岁,当时是元至正二十六年春天的事情。

明玉珍死后,其子明升嗣位,年方十岁,诸大臣皆粗暴无礼,互相争权夺势,不肯相下。由此,大夏开始走下坡路。

朱元璋建明后,明升派使臣来贺。转年,朱皇帝怪明升“不懂事”,没有主动“归命”,就派人去诏谕。明升不从(此人还小,主要是左右大臣及其母后彭后不从)。如此,朱元璋下命诸将进攻。

蜀地虽险,也抵不住大明的虎狼之师。明将傅友道走当年邓艾袭蜀的老路,一路攻克江油、绵州(绵州)、江州(广汉)。汤和走水路,直落夔州,逼近重庆。

明升大惧,有大臣劝逃往成都,明玉珍老婆彭氏泣言道:“成都即使可以到,不过是迁延旦夕之命罢了。大军所过,势如破竹,不如早早投降以全活士民性命。”

于是,明升“面缚、衔璧、舆榇”,向明军投降。

朱元璋在建康见明升,怜其幼弱,没有依照孟昶降宋故事让他行“伏地上表得罪”之礼,授其为归义侯,赐第京师。转年,为长久安定之计,明太祖把明升与陈友谅之子陈理一起送往高丽施行高级别的软禁。小秋子吃惯了四川泡菜,这回要换口味吃高丽泡菜了。

有人见此可能问,高丽王数代一直不都是大元朝的驸马爷吗,怎么现在又听明朝使唤。确实不假,明朝初建,高丽国王是王颛,马上贡方物,进贺表,并上书请封。“事大”主义,是高丽能避免中原王朝打击灭亡的铁定规则。高丽王交回元朝所赐金印,敬用明朝新赐印章,贡献数至,孝敬恭谨。朱元璋见高丽贡使频来,挺不忍心,加之这些棒子们乘船来贡,每年都淹死不少人,就下诏:“高丽贡献繁数,困敝其民,宜遵古诸侯之礼,三年一聘。”洪武六年,高丽内政有变,国王王颛被权臣李仁人所弑。王颛无子,以宠臣辛肫之子王禑为义子,李仁人就扶这个傀儡王禑为国王。自那时开始,明朝与高丽的关系陷入僵局,但高丽政府一直死乞白咧巴结大明,又贡马又贡金,明朝却而不受。到了洪武二十一年,高丽王王禑上表称铁岭之地实属高丽旧地,乞求朱皇帝赏还与他。老朱断然回绝,坚称高丽一直以鸭绿江为界,警告对方不要再生诈挑事。这一点,老朱深明民族大义,不像后来的“高丽王”声称长白山是神山什么的,我们有人一可怜就分山一半与他了。

高丽王向明朝上表的当月,国中有事,他因怒杀大将李成桂之子。李成桂反攻都城,软禁了王禑,推立其子王昌为王。不久,又废王昌,立另外一个宗室王瑶。由于王瑶确属王氏高丽王族血系之亲,朱元璋遣使表示承认他的地位。

洪武二十四年十二月,王瑶派儿子王奭来建康朝贺,结果,王奭未归,李成桂踢掉王瑶,自立为王。至此,高丽王氏自中国五代以来传国数百年,终于寿终正寝。

李成桂当了国王心中极不踏实,很怕大明派兵来攻,就上表“哀陈”自己迫不得已被众人推为国王,希望皇帝“原谅”。朱元璋认为高丽僻处东隅,也懒得生事,命礼部移谕道:“果能顺天道,合人心,不启边衅,使命往来,实尔国之福,朕又何诛!”

这样,明朝算是承认了李氏高丽,李成桂这才大咽一口气踏实下来。

洪武二十五年,李成桂遣使来求更改国号,朱皇帝下诏,依据古义,仍称“朝鲜”。所以,从那时开始,明朝和朝鲜关系一直非常亲密,并曾在它即将被倭人攻亡时伸手相援。

至此,朱元璋只剩下云南一地未破。

云南之地,乃忽必烈之子忽哥的后代袭封,一直称“梁王”,当时的梁王是巴匝刺瓦尔密。洪武六年,朱元璋派王伟为诏使到云南,前去召降。王伟很擅说辞,在大殿上历陈天意人事,侃侃而言,使得梁王“君臣相顾骇服,颇有降意”,并好吃好喝厚待王伟。不久,北元太子在沙漠自立,派使臣脱脱(蒙古人好多叫这个名字)从西藏入云南征粮,策划连兵以拒明帅。脱脱打听到梁王有降意,便逼迫他杀掉明使以表对元朝的忠心。梁王犹豫,下不了手,就派人把王伟藏于民间。脱脱闻知后,讥诮梁王说:“国家颠覆不能救,反欲附他人!”言毕,跃马驰去。梁王不得已,只得把王伟交出与脱脱相见。王伟虽为文士,铁骨铮铮,朗言道:“天命终结元朝,大明当代之!烟烬余火,敢欲与日月争光乎!汝早晨杀我,大明兵晚夕必至!”脱脱大怒,立杀王伟。可惜王伟奇才之士,竟死于“革命”胜利之后。

王伟说得对,也不对。对在明朝必占云南,不对在于没有“朝杀夕至”那样快,直到洪武十四年(1381年),一切准备停当,朱元璋才对云南用兵。

明军兵分两路,分由傅有德和郭英指挥,连下城池。傅有德手下又有猛将蓝玉和朱元璋义子沐英,兵强将勇,仅三个月就由遵义打到曲靖。当时梁王也不示弱,派出大将达里麻率十万精兵与明军大战,沐英督师涉水,气势如虹,直冲元军大阵。双方交手,元军根本不是个儿,横尸十余里,主帅达里麻被活捉。

梁王闻败讯,知道事不可为,忙挈妻子逃入普宁州一个军事据点,把自己王爷龙衣烧掉后,先驱妻子入滇池,他随后跳入,自杀身亡。

明军入昆明,秋毫无犯。

洪武十五年(1382年)春,蓝玉、沐英等人进攻大理,生擒土司段世。同时,分兵取丽江,破石门关,攻克金齿,“于是车里、和泥、平缅等处相率降,云南悉平。”

想当初,在元世祖忽必烈最盛时,在这些地方屡遭败绩,大明军却能步步为营,屡战屡胜。同时,云南附近的缅国和八百媳妇国(元成宗曾在此大败)均上表请求内附。朱元璋设置“大理指挥使司”,派人统兵守之。委任将军沐英率军数万,留镇滇中。

沐英多次平定云南“百夷”的造反,最终卒于镇所,时年四十八,追封黔宁王。以后,沐氏世代镇云南,自明仁宗开始“铸征南将军印给之。沐氏继镇者,辄予印以为常”,与明同始终。“沐氏在滇久,威权日盛,尊重拟亲王”,但沐氏诸人活着时没有人当“云南王”的,据此说的都是演义也。沐氏基本都是明朝“公”爵,只有沐英和其子沐晟死后被追封为王。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