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崇儒学第二十七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本篇导读

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以来,儒家思想就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备受推崇。太宗即位之初,也着意文治,崇尚儒学。因此他连年下诏,确定孔子、颜回为先圣先师,设置弘文馆。同时命令颜师古考定五经、孔颖达撰写《五经正义》,“付国学施行”。贞观时期崇孔尊儒,兴学重教,把勤奋学习儒家思想看作是一种美德,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君主的统治。

太宗初践阼1,即于正殿之左置弘文馆2,精选天下文儒,令以本官兼直学士3,给以五品珍膳,更日宿直4,以听朝之隙,引入内殿,讨论坟典5,商略政事,或至夜分乃罢。又诏勋贤三品已上子孙,为弘文馆学生。

1 践阼:即位。践,踏。阼,大殿前东面的台阶称“阼”,君主即位时践阼升殿,因称君主即位为“践阼”。

2 弘文馆:唐武德四年(六二一)置修文馆于门下省。九年(六二六),太宗即位,改名弘文馆。聚书二十余万卷。置学士,掌校正图籍,教授生徒。置校书郎,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

3 直学士:学士。唐代置学士于学士院,以文学言语参谋谏诤,掌制诰,得受优宠。其后有承旨、侍读、侍讲、直学士等品秩之分。直,通“值”,兼任之意。

4 更日:隔日或按日轮换。宿直:夜间值班。

5 坟典:“三坟”、“五典”的并称,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

译文

太宗登基初年,就在皇宫正殿的左边修建了一座弘文馆,精选了全国通晓儒学的人,让他们以原来的官职兼任弘文馆学士,供给他们五品以上高官的珍贵饮食享用,按日轮流在皇宫里值班,在皇帝上朝的间隙就召到内殿来,讨论古代典籍,商议治政方略,有时到夜深才结束。太宗又下诏让那些三品以上有功勋有才能的人的子孙,做弘文馆的学生。

贞观二年,诏停以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1,稽式旧典2,以仲尼为先圣,颜子为先师3,而笾豆干戚之容4,始备于兹矣。是岁大收天下儒士,赐帛给传5,令诣京师,擢以不次6,布在廊庙者甚众7。学生通一大经已上8,咸得署吏。国学增筑学舍四百余间,国子、太学、四门、广文亦增置生员9,其书、算各置博士、学生10,以备众艺11。自玄武门屯营飞骑亦给博士12,授以经业13,有能通经者,听预贡举14。太宗又数幸国学,令祭酒、司业、博士讲论15,毕,各赐以束帛。四方儒生负书而至者,盖以千数。俄而吐蕃及高昌、高丽、新罗等诸夷酋长亦遣子弟请入于学16。于是国学之内,鼓箧升讲筵者17,几至万人,儒学之兴,古昔未有也。

1 国学:周代的“国学”只是国家所办的“贵族子弟学校”。此后朝代更替,“国学”逐步由小学演变为高等学府。

2 稽式:准则,法式。这里引申为取法。

3 颜子:即颜渊。

4 笾(biān)豆:笾和豆,古代祭祀时盛食物的礼器。干戚:盾和大斧,古代祭祀时操干戚以舞。

5 给传:谓朝廷给予驿站车马。汉代,凡朝廷征召之人由公交车(官署名)以车接送。

6 不次:不依寻常次序。

7 廊庙:这里指朝廷。

8 大经:唐代国子监教课及进士考试经书,皆按经文长短分大、中、小三级,唐以《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

9 国子:指国子学(监),我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唐代国子学下辖国子、太学、四门学、广文馆、书学、算学和律学共七学。国子学是教文武三品以上官员及国公的子孙。太学:与国子学(监)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太学是教文武五品以上官员及郡县公的子孙。四门:即四门学。性质与国子学、太学同,教育对象是七品以上官员及普通人家的优秀子弟。广文:“广文馆”的简称。官署名,领国子学中修进士业者。

10 书、算:即指书学和算学。书学是唐代培养书法人才的学校。算学是培养天文、数学人才的学校。

11 众艺:各种技艺,引申作各学科。

12 屯营飞骑:守卫宫廷的驻军。唐贞观十二年,在京师长安宫廷的玄武门置左右屯,以诸卫将军统领,其兵称飞骑。

13 经业:学习经书。

14 贡举:古代官员向皇帝、朝廷举荐人员,泛称贡举。

15 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官员。司业:学官名。隋以后国子监置司业,为监内的副长官,协助祭酒,掌儒学训导之政。博士:古代学官名,管教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弟以及有才干的庶人子弟。

16 吐蕃:公元七至九世纪时我国古代藏族所建政权,与唐经济文化联系至为密切。高昌:故城坐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东面四十多公里的三堡乡。六四〇年,唐朝统一高昌,在此设立西州。高丽:少数民族政权之一,在今朝鲜半岛。新罗:朝鲜半岛东南部土著民族建立的本土政权。

17 鼓箧:谓击鼓开箧,古时入学的一种仪式。这里借指来求学的人。讲筵:讲经、讲学的处所。这里借指讲学的人。

译文

贞观二年,太宗下诏停止庙祀周公为先圣,开始在国子学内建立奉祀孔子的庙堂,取法旧有的制度,尊孔子为先圣,颜渊为先师,庙堂两边陈列的笾豆、干戚等礼器和乐舞用具从此齐备了。这一年又广泛招揽天下的儒士,赏赐他们布帛,供给他们驿站车马,让他们到京城来,不按寻常的次序授予他们高低不等的官职,因此在朝廷做官的儒士有很多。太学生如能读通《礼记》、《左传》大经中的一种,都能任职为吏。在国子学内增建了四百多间房舍,国子、太学、四门、广文四学也都增加了学生的名额,书学、算学也分别设置了博士、招收学生,使各种科目都设置完备。自玄武门屯营飞骑的士兵亦发遣博士,以经业教授将士,若有学成而能通经的,则由所部举荐给朝廷授职。太宗又几次亲自前往国学,命祭酒、司业以及博士等学官进行讲论,讲完后每人赏赐五匹帛。四面八方带着书赶来求学的儒生数以千计。不久以后吐蕃和高昌、高丽、新罗等四夷的酋长们也派他们的子弟前来申请入学。于是在国子学内,前来讲学和求学的人几乎达到万人,儒学这么兴旺,是自古以来未曾有过的。

太宗尝谓中书令岑文本曰:『夫人虽禀定性1,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亦犹蜃性含水2,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3;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是以苏秦刺股4,董生垂帷5。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文本对曰:『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6,以成其性。《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7。」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德8。』

1 禀:承受,指自然的体性或气质。

2 蜃(shèn):即大蛤蜊。栖息于潮湿地带及浅海泥沙滩的表层,可供食用。相传大蛤蜊的本性含水,等到有月光的时候才喷出来,借用光的折射原理形成美丽的图案。

3 燧(suì):古代取火的器具。

4 苏秦刺股:苏秦,字季子。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师事鬼谷子。战国时期,中原大地七雄并立,苏秦凭借自己的学识和口才游说当时最强大的秦国,希望得到重用,但是未能如愿。后得《太公阴符经》,潜心研读。读书欲睡,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流至脚跟,经过了一番努力,终于学有所成,成功游说诸侯,合齐、楚、燕、赵、魏、韩六国抗秦,佩六国相印。

5 董生垂帷:董生,名仲舒,广川(今河北枣强)人,汉景帝时为博士。相传他在讲学时,为专心教书,放下帷幕,弟子均不得见其面。武帝即位,上对策三篇,任用为江都王相。生平讲学著书,他建议“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

6 饬情:即要懂得控制情感。饬,告诫、制约。

7 “玉不琢不成器”二句:语出《礼记·学记》。琢,雕琢,加工玉器。

8 懿德:美德。懿,美好,多指品德。

译文

太宗曾对中书令岑文本说:“人虽然各自有确定的秉性,但必须博学才能有所成就,就像大蛤蜊本性含水,但要等月光照射时才会把水吐出来而形成美丽的图案;又像木材本身包含易燃的因素,但要靠钻动燧石才能燃出火来;人的本性中包含着聪明灵巧,但要通过学习才能显出他的美质。所以当年有苏秦刺股和董生垂帷这样刻苦学习的故事。说明不勤奋学习道德和技能,就不会树立起他们的名声。”岑文本回答说:“人的天性是相近的,但人的情趣则可以随时变化,必须依靠学习来驾驭情感,成就人的本性。《礼记》上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就不懂得道理。’所以古人都注重勤奋学习,把它看作是一种美德。”

赏析与点评

“人虽禀定性,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人的本性,先天禀赋固然是重要因素,但仍须依靠后天的学习方可臻于正道的。《礼记》有云:“人不学不知道。”读书、求知识,能使人明是非,懂礼仪,掌握道理,认识外部世界,从而寻找自己的道路。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