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妙法莲华经大窾卷首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明 金庭比丘 通润 笺

此经是如来原始要终。最尊最胜之极谈也。然谓之妙法莲华经者有故。昔世尊菩提场中。于一切法成最正觉。便欲将自己证入处。拈出示人。于是不起树王。现法界身。遍坐一切道场。称法界性。说华严经。以阐普遍圆融无碍大解脱法门。故初会菩提场中。放眉间光。加被普贤菩萨入如来藏身三昧。而说华藏庄严世界海。以显如来依报正报二种果法。至玄至极。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故大经云。尔时普贤菩萨坐莲华藏师子之座。承佛神力。入于三昧。此三昧名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普入一切众生平等法性入此三昧。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微细无碍。广大光明。佛眼所见。佛力所到。佛身所现。一切国土。及此国土所有微尘。一一尘中有世界海。微尘数佛刹。一一刹中有微尘数诸佛。一一佛前有微尘数普贤菩萨。亦皆入此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三昧(普贤一入如来藏身三昧。便显如来依正。重重无尽)。尔时普贤告诸大众。此华藏世界海。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于世界海微尘数劫。修菩萨行时。一一劫中。亲近世界海微尘数佛。一一佛所。净修世界海微尘数大愿之所严净(此言如来因中有大行大愿。故感如是大果报)。诸佛子。此华藏世界海有须弥山。微尘数风轮所持。其最下风轮名平等住。其最上者名殊胜威王藏。能持普光摩尼庄严香水海。此香水海有大莲华。名种种光明蕊香幢。华藏庄严世界住在其中(一经大旨。不出如来藏身华藏世界八字。如来藏身。即是如来正报。华藏世界。即是如来依报也。八十一卷大经中间。不过摸写如来藏身在华藏世界海。作种种佛事耳)。此华藏庄严世界海。大轮围山。住日珠光莲华之上。栴檀摩尼以为其身。威德宝王以为其峰。妙香摩尼以为其轮。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尘数众妙庄严(自此以下。皆是写出华藏世界图样。言华藏世界之边岸。有大轮围山。四面包褁住日珠王莲华之上。即种种光明蕊香幢也)。此世界海大地中。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香水海。一切妙宝庄严其底妙香摩尼庄严其岸。毗卢遮那摩尼宝而为其网(此言轮围山内大地上复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小香水海。在大地之中也)。一一香水海。各有微尘数香水河。右旋围绕。一一河皆有世界海微尘数庄严(此言一小香水海。复有微尘数香水河。旋绕一海。如此众海皆然。故云各)。善男子。此诸香河两间之地。有何等世界住。我今当说。诸佛子。此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香水海中。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种。安住一一世界。复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此言每一小香水海。有一世界种。安住十不可说小香水海。有十不可说世界种。安住一世界种中。复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在一世界种中安住)。诸佛子。此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香水海。在华藏庄严世界海中。如天帝网分布而住(此总结也。如此世界。皆是毗卢如来往昔因中。行菩萨行时。大愿之所严净)。诸佛子。此最中央香水海。名无边妙华光。出大莲华。名一切摩尼王庄严。有世界种而住其上。名普照炽然宝光明。以一切庄严具为体。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于中布列。其最下方有世界名最胜光遍照佛号净眼离垢灯。此上过佛刹微尘数世界。名种种香莲华妙庄严。佛号师子光胜照。二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此上过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一切宝庄严普照光。佛号净光智胜幢。三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至第十三重有世界名娑婆。其佛即是毗卢遮那如来。十三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上文云。华藏世界。皆是毗卢遮那如来之所严净。此云即是毗卢遮那。可见释迦牟尼。即是。毗卢隐胜显劣所分之身也)。乃至最上第二十重。有世界名宝𦦨。佛号福德相光明。二十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此遍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世界种。有如是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广大世界。各各所依住。各各形状。各各体性。各各方面。各各趣入。各各庄严。各各分齐。各各行列。各各无差别。各各力加持。周匝旋绕。所谓十佛刹微尘数回转形世界。十佛刹微尘数江河形世界。旋流形世界。坛墠形世界。树林形世界。楼观形世界。尸罗幢形世界。普方形世界。胎藏形世界。佉勒迦形世界。众生形世界。佛相形世界。圆光形世界。云形世界。网形世界。门闼形世界。如是等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此一一世界。各有十佛刹微尘数广大世界围绕。此诸世界。一一复有如上所说微尘数世界。而为眷属。如是所说。皆在此无边妙华光香水海。及围绕此海香水河中(此特举华藏世界。香水海中。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种中之一世界种而言。自下而上。有二十重。总在最中央。无边妙华光香水海中。即此华中一世界种。佛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周匝围绕如此。已是极玄。又况此无边香水海。东南西北所围绕者。尚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一一世界种中。各各复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故。又云此无边妙华香水海东。次有世界海。名离垢焰藏。此离垢焰藏南。复有香水海。名无尽光明轮等。每一世界种。从下至上。亦有二十重。如是重重无尽世界。总在莲华藏香水海中。如此世界。皆是释迦牟尼佛坐菩提树下。成等正觉时。所知所见之世界也。所谓开佛知见者如此)。故知藏识清净。即名如来藏。世界种清净。即名莲华藏。如来名藏。世界亦名藏者。总是转藏识得名耳。是以佛知见不开。藏识不转。总有如来藏身华藏世界。却被一微尘覆蔽。不见其大。佛知见一开。藏识一转始知有此大身。有此大世界。且知此大身。本来周遍如此大世界也。故古德云。若端的一回汗出。便向一茎草上。现琼楼玉殿。若未端的一回汗出。纵有琼楼玉殿。却被一茎草盖。正此意也。然如来与诸大菩萨。七处九会。鼓扬此道。而舍利弗大目犍连等。诸大声闻。皆悉不见如来神力。如来严好。如来境界。如来游戏。如来神变。如来尊胜。如来妙行。如来威德。如来住持。如来净刹。亦复不见不可思议菩萨境界。菩萨神变。菩萨游戏。菩萨宫殿。菩萨庄严师子座。菩萨住处。菩萨所入三昧。菩萨授记乃至菩萨诸行圆满。如是等一切声闻诸大弟子皆悉不见。何以故。以善根不同故。本不修习见佛自在善根故。本不赞说十方世界一切佛刹清净功德故。本不称叹诸佛世尊种种神变故。本不于生死流转中发菩提心故。本不令他住菩提心故。本不能令如来种性不断绝故。本不摄受诸众生故。本不劝他修习菩萨波罗蜜故。本在生死流中不劝众生求于最胜大智眼故。本不发一切菩萨诸大愿故。乃至本不得菩萨广大欢喜故。如来皆是普贤菩萨智眼境界。不与一切二乘所共。以是因缘。诸大声闻。不能见。不能知。乃至不能思惟。不能分别。是故虽在逝多林中。不见如来诸大神变。(所谓双丸塞耳。片叶遮睛。有眼不见舍那身。有耳不闻华藏法)由是观之世尊本意。要一切众生成正觉。开佛知见。出现于世。非为自己一人独作佛以自尊也。所以菩提树下。才成正觉。开佛知见。急忙便将佛知佛见。广示一切菩萨声闻。及诸大众。而诸菩萨目击道存。不言而喻。其奈声闻不知不见何。是谓觌面面过。于是世尊隐法界藏身。化为丈六。隐华藏世界。现居娑婆。脱珍着獘。设种种方便。亲近其子。令子得见。循循善诱。令其心相体信。根熟志纯。至法华会上。然后重番旧案。乃以实言告之。言我本意。原要汝等证如来藏身。原不要汝等证此变易身。原要汝等入如来华藏世界海。原不要汝等入一解脱门。原要汝等开佛知见。获大宝藏。不要汝等得涅槃一日之价以汝等原有如来宝藏分。原有如来藏身分。原有华藏庄严世界海分。原与毗卢如来一般富贵。不曾欠少一丝毫。原先在华藏各各已成佛道。但汝自暴自弃。不把做一件大事。不放在怀里。东飘西荡。甘为下劣。枉受贫穷。故我今日不惜唇皮。一一为汝指出自家宝藏。与汝受用。更与汝等安名立号。汝等即是当来华藏界中某佛某佛也。此等华藏大世界。皆是汝等真实受用处。自今已后。切须记取。切须保任。切莫忘失。此便是如来以妙法莲华经授与人也。然虽授与。若不受持读诵。复恐遗忘。故教其发愿持经。作大法师。则法王大宝。永无遗失。此便是如来始终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之本怀也。故出现品云。譬如世界初欲成时。有大水生。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生大莲华。名如来出现。遍覆水上。光照十方一切世界。摩醯首罗净居天等。见是华已。即决定知于此劫中。有尔所佛出兴于世。又云如来不以一事。不以一缘出现于世。为无量事无量缘。出现于世。此经云。如来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无量事。无量缘。即一大事因缘也。一大事因缘。即妙法也。是知心华不开。如来不现。有法不妙。世界即成娑婆。必也心华一开。如来现而心法妙。世界总成华藏矣。所以大经名佛华。而此经名法华。佛华。法华。先后不同。其究也总为一大事因缘出世耳。问云。华严是最初之教。法华是末后之谈。二经各自有宗。何必勾牵合说。答云。经有明文。非臆说也。大经云。尔时世尊菩提场中。于一切法成最正觉(果也)。智入三世。悉皆平等(性也)。其身充满一切世间。其音普顺十方国土。于诸国土平等随入(体也)。身恒遍坐一切道场(报也)。三世所行。众福大海。悉已清净(因也)。而恒示生诸佛国土(缘也)。无边色相。圆满光明。遍照法界。等无差别(相也)。演一切法。如布大云。一一毛端。悉能容受一切世界而无障碍(作也)。各现无量神通之力。教化调伏一切众生(力也)。遍十方界而无来往。智入诸相。了法空寂(本末)。此是释尊初成正觉。开佛知见时所得妙法也。如来四十年中。秘而不说者此也。直至法华会上。欲将此事向人吐露。故先放光现瑞。一众惊疑。不知所措。弥勒为众旁通云。佛坐道场。所得妙法。为欲说此。为当授记。此是弥勒暗猜世尊。欲将菩提树下所得妙法。久默而不说者。向人吐露也。是弥勒又猜世尊。欲将此事转授与人也。及乎世尊出定之后。却将自己初坐道场。开佛知见时所证所得者。在大众前卖弄一上云。诸佛智慧。甚深无量。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本末究竟等。偈中又云。道场得成果。我已悉知见。如是大果报。种种性相义。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此是世尊分明显说。初坐道场所说。究竟平等妙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但如来体相因缘果报等事。一一皆在后文发明。故但云如是体相因缘果报本末究竟平等而已。言如是者。犹言如此也。意指如来如此遍华藏海之体相因缘果报也。下文又将四十年中所说诸法。复卖弄云。诸佛随宜所说。意趣难解。一切声闻辟支佛亦不能知。唯有佛知。所以者何。诸佛如来。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故我四十年来。实未曾说二乘法。皆是指示众生佛知佛见。欲令众生同证如来。如是体相因缘果报究竟平等妙法而已。汝自不知不解。错会佛心。取证小果。我今亦将此事为汝道破。故说方便一周。而身子悟。则曰。吾今乃知真是佛子。而如来即与授记。次说譬喻一周。而四大弟子悟。则曰。我等今日真是声闻。真阿罗汉。而如来即与授记。又说因缘一周。而五百弟子。学无学人齐悟。故曰。我今乃知真是菩萨。而如来悉与授记。至法师品。总将如来在世及灭度后。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一句一偈。乃至一念随喜此经。及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供养此经者。皆得授记。如上完结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二句。然二乘虽得授记。若不行法师事。受持此经。毕竟不能绍法王位。故在法师品中。极赞法师持经功德。令彼心生好乐。发愿受持。然恐不知此卷大经。何等式样。云何受持。于是释迦牟尼却将初坐道场。开佛知见时。所得妙法。在大众前。觌面亲呈。令彼亲见一回。故待多宝现塔现身。而如来三变净土。云集十方百千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国土分身诸佛。各各在宝树下坐师子座。释迦如来。与多宝佛在宝塔中坐师子座者。此是诸佛如来。各将自己遍华藏世界。如是体。如是相。如是性。如是果报。一卷大经。满盘托出以示大众也。及谈大因。则曰。我于无量无数劫。为国王时即求此经。为常不轻时即持此经者。是说自己往昔因中。修菩萨行。严净华藏庄严世界海者。皆为此经也。及谈寿量。则曰。我成佛已来。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自从是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余处百千万亿阿僧祇国。导利众生者。无非亦为此经也。由如来苦口劝持。又引自己作证。于是会中二万菩萨。及八十万亿那由他菩萨并得记。诸大弟子乃至从地涌出六万恒河沙等诸大菩萨。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知者。一时皆悉发愿持经。至此则法王法师之位已定。诸佛出世本怀。已得了当。心生欢喜。在大众前现大神力。出广长舌。上至梵世。一切毛孔。放无量无数色光。皆悉遍满十方世界。众宝树下师子座上诸佛亦复如是。出广长舌。放无量光。一时謦欬。俱供弹指。是二音声。遍至十方诸佛世界。令诸大众。皆见此娑婆世界无量无边百千万亿众宝树下师子座上诸佛。及见释迦牟尼佛。及多宝如来在宝塔中坐师子座。又见无量无边百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及诸四众。恭敬围绕释迦牟尼佛。既见是已。皆大欢喜。至此完结诸佛智慧甚深无量二句。于是如来以右手摩无量菩萨摩诃萨顶。而作是言。我于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修习。是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嘱汝等。汝等当一心流布此法。广令增益。如是三摩诸菩萨摩诃萨顶。而作是言。我于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修习。是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嘱汝等。汝等当受持读诵。广宣此法。令一切众生。普得闻知。时诸菩萨俱发声言。如世尊敕。当具奉行。唯愿世尊。愿不有虑。尔时无量菩萨大众。舍利弗等声闻四众。及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由是而知诸佛出世。不过欲令一切众生尽知尽见。尽得受持读诵。如此遍华藏庄严世界海之大体。大相。大性。大作用。大因缘。大果报。究竟平等一卷大经而已。更无他事。然则虽会灵山。宛然华藏。虽说法华。实与大众重说一遍华严也。故知二经所说。始终不出种种光明蕊香幢大莲华中事。所以大经名佛华。而此经名法华者。良有意也。

序品第一

颂云。

一段光明在  扬眉即焕然  秪缘不自见

所以受人怜  慈氏佯停马  文殊诈着鞭

当人欲荐取  休离眼稍边

序者。由也。始也。陈教起之因由。作法兴之渐始故。又序者。绪也。如茧得绪而尽一茧之丝。经得序而尽一经之旨。故此品虽为一经之发起。实括全经之始终。故直名序品。于中说无量义经。入无量义定。天雨四华。地摇六震。放一毫光。现十界相。于是弥勒腾疑。文殊领答。原始要终。则诸佛出世本怀。尽情吐露。无复余蕴矣。自余三周说法。曰方便。曰譬喻。曰因缘。乃至现宝塔。集分身。涌菩萨。说寿量。无非皆是发明光中所现之事而已。无他道也。品者类也。分义类以彰品名。冠全经而称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舍)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皆是阿罗汉。

如是者。指法之辞。如是之法。我从佛闻。证法有所授。非自说也。一时下。出说法之时处。及听众也。梵语罗阅祇伽罗。此云王舍城。国名摩伽陀。此云不害。无刑杀故。亦云摩竭提。此云天罗。即王名也。以王名国。此王即斑足王之父。从久远劫。此王主千国。王巡山值牸师子。众人迸散。仍共王交。后月满来殿上生子。王知是己子。讹言我既无儿。此是天赐。养为太子。足上斑驳。时人号为斑足。后绍王位。极喜啖肉。常敕厨人。无令肉少。偶一时阙。乃取城西新死小儿为膳。王言太美。敕云。日当办此肉。厨人日捕一人为膳。举国愁恐。千小王兴兵废王。置耆阇山中。诸罗刹辅之为国王。因与山神誓。誓取千王祭山。捕得九百九。唯少普明王。后时伺执得之。王大啼哭。自恨生来实语。而今乖信。斑足放之普明还国。作大施。立太子。仍来就死。形悦心安。斑足问之。答云。得闻圣法。因令说之。广赞慈心。毁呰杀害。仍说无常偈。斑足闻之。即证初地。千王各取一滴血。三条发。赛山神愿。斑足与千王共立舍城。都五山中。仍为大国。千小王各以国付子。更迭知大国事。故曰王舍。又云斑足得道。放赦千王。千王被赦于其地。故名王赦。而经家借名为屋舍字耳。耆阇崛山。此云灵鹫。峰如鹫形故。此山有五精舍一名天主穴。二名七叶穴。三名蛇神穴。四名少独力山。五曰耆阇崛也。大比丘众者。器量尊胜。超诸外道。为天主所敬。故曰大也。比丘者。秦言净命。乞食。破烦恼。能持戒怖魔。天竺一名。含此四义。故存本称。言众者。梵语僧伽。此翻和合众。一人不名和合。三人已上乃名和合。阿罗汉者。亦含三义。我生已尽。不受后有。故名不生。九十八使。烦恼已尽。故名杀贼。具智断德。堪为人天福田。故名应供。含此三义。亦存本称。

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纪)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此叹德也。诸漏者。三漏也。谓欲漏有漏无明漏。欲界诸爱名欲漏。上二界爱名有漏。三界无明名无明漏。烦恼者。见思二惑也。诸有结者。即欲结有结无明结也。以果言谓之漏。漏落生死故。以因言谓之结。结生相续故。今言断烦恼。尽漏结者。因亡果丧也。逮得己利者。自出三界。不愿度生。因乖万善也。心得自在者。耽寂灭乐。不求佛道。果缺圆常也。宗门所谓鹤立枯松。点水滴冻。百尺竿头坐的人也。

其名曰阿若(惹)憍(骄)陈如。摩诃迦叶(涉)。优楼频螺迦叶。迦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弗。大目犍连。摩诃加旃延。阿㝹楼䭾。劫宾那。憍梵波提。离婆多。毕陵伽婆蹉。薄拘罗。摩诃拘絺罗。难陀。孙陀罗难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阿难。罗睺罗。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

此列名也。憍陈如姓也。此翻火器。其先事火。由此命族。阿若者。此翻最初解。阎浮得道。最在先故。佛昔于饥世。化为赤目大鱼。闭气不喘。示为死相。木工五人。先以斧斫其肉。佛时誓言。于当来世。先度此等。先愿与其无生。故名阿若。增一阿含云。我佛法中。宽仁博识。初受法味者。拘邻如比丘第一。

○摩诃迦叶。此云大龟氏。其先学道。灵龟负仙图而应。从德命族故。亦名饮光。以身光映物故。付法藏云。毗婆尸佛灭度后以金师。因塔像金色缺坏。时有贫女乞得金珠。倩彼严饰。金师欢喜。妆莹事毕。立誓为无姻夫妇。九十一劫。人间天上。身恒金色。增一阿含云。我佛法中行头陀行。大迦叶第一。

○优楼频螺。此翻木瓜林。依林住故。那提此翻河。伽耶此翻城。三兄弟皆事火。毗婆尸佛时。共坚刹柱。缘是为兄弟。兄为瓶沙王师。有五百弟子。两弟各二百五十。行兄法。佛作十种变度之。所谓毒龙不中。龙火不烧。恒水不溺。三方取果。此取粳粮。忉利取甘露。知嫌隐去。知念现来。火灭还然。斧举不下。广出瑞应。虽睹众变。邪执未改。复云。瞿昙虽神。不如我道真。佛即语云。汝非罗汉。亦不得道。霍然开悟。师徒皆伏。二弟亦随归佛。成一千比丘。增一阿含云。优楼毗比丘。能将护四众。供给四事。令无所乏。最为第一。那提比丘。心意寂然。降伏诸结。精进第一。伽耶比丘。观了诸法。都无所著。善能教化。最为第一。

○舍利弗。此翻身子。母好形身。身之所生故。经云。过去甥舅。俱为织师。知王宝藏。因穿土盗之。大获珍宝。宝监白王。王曰勿扬。彼盗寻来。伺而执之。甥复令舅。倒入。被执甥恐人识。即级舅头。王令以尸置四衢道。引取其亲。后因贾客群集猥闹。甥以薪覆之。王犹伺取。又因儿童舞戏。投火烧之。又复置酒与伺者饮。伺者大醉。复以酒瓶盛骨而去。王忧狡猾。出女诱之。严防水边。诫其女曰。来者执唤。彼浮先株于水。防者谓人。视之乃株。连日不备。因是得来通女。女执其衣。即授死人手而去。女大唤视之。乃死人手耳。因是有身。生男端正。王令乳母抱出。有呜者执之。一日至煮饼炉下。饼师与饼而呜。王更令抱出。因酤醇酒醉乳母。抱儿而去。出过他国。他国贤其谋。欲以大臣女妻之不允。因字之为儿。聘本国王女许之。王疑其前盗。复以五百骑。鞍马衣服一种相似。往迎妇。时本国王知是前盗。叹其奸诈。以女归之。尔时甥者舍利弗是。尔时舅者调达是也。难陀䟦难陀二龙。护王舍城。雨泽以时。国无饥年。王及人民。岁设大会。置三高座。坐王太子论师。时身子年八岁。身到会所。问人三座。人具答之。即越众登论床。群儒皆耻。不肯论议。佥曰。胜此小儿。无足显誉。脱其不如。屈辱甚大。皆遣侍者。传语问之。答过问表。尽隳诸幢。无敢当者。及年十六。究尽阅浮典籍。无事不闲。十六大国。议论无双。五天竺国最为第一。后于路中。逢见马胜。威仪庠序。因问师法。答。诸法从缘生。亦复从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一闻此偈。即得须陀洹果。来至佛所。七日遍达佛法渊海。十五日得阿罗汉果。为罗云和尚。增一云。我佛法中。智慧无穷。决了无疑。舍利弗第一。

○大目犍连。此翻莱茯根。又翻胡豆。二物。古仙所嗜。因以命族。往昔曾助辟支佛剃头。浣染缝袈裟。发愿求得神通。昔外道师徒五百。用咒移山。经一月日。簸峨已动。目连念言。此山若移。多所损害。即于山顶虚空中。结跏趺坐。山还不动。外道相谓。我法山动。计日必移。云何不动。必是沙门使尔。自知力弱。归心佛道。难陀䟦难陀二龙。居须弥边海。佛常飞空上忉利天宫。二龙瞋恨。云何秃人。从我上过。后时佛欲上忉利天。二龙吐黑云闇雾。隐翳三光。诸比丘咸欲降之。佛不听。目连云。我能降是龙。龙以身绕须弥七匝。尾挑海水。头枕山顶。目连倍现其身。绕山十四匝。尾出海外。头枕梵宫。是龙瞋盛。雨金刚砂。目连变砂为宝华。轻软可爱。犹瞋不已。目连化为细身。入龙身内。从眼入耳出。耳入鼻出。钻啮(孽)其身。使受痛苦。其龙乃伏。目连摄巨细二身。示沙门像。将是二龙。来至佛所。增一阿含云。弟子中神通轻举。飞到十方者。目犍连第一。

○摩诃迦旃延。此翻文饰。长阿含云。有外道执断见。谓无他世。答云。今之日月为此世。为他世。若无他世。则无明日。又云。我见人死不还。云何说其受苦。故知无他世。答。如罪人被驻。宁得归否。又云。若生天上。何故不归。故知无他世。答。如人堕厕得出。宁肯更入厕否。且天上一日。当此百年。生彼三五日。未遑归心设有归者。汝身已化。宁得知之。又云。镬煮罪人。密盖其上。伺之不见神出。故知无他世。答。汝昼眠时。傍人在边。见汝神出否。又云。我剥死人皮。脔肉碎骨。求神不得。故知无他世。答。譬如小儿析薪。寸寸分裂。求火宁有得否。又云。我秤死人更重。若神去应轻。若无神去。应无他世。答。如火与铁合则轻。铁失火则重。人生有神则轻。人死失神则重。又云我见人临死。反转求神不得。故知无他世。答。如人反转求于贝声。宁得声否。又云。汝虽种种破我。我执甚久而不能舍。答。如人采稆。初见麻取麻。次舍麻取麻皮。次舍麻皮取缕。次舍缕取布。次舍布取绢。次舍绢取银。次舍银取金。舍劣取胜。云何不能。又云。非但我如是说。诸人亦如是说。云何谓我为非。答。如两商人逢鬼。鬼为人形。语云。前路丰米足草。载之何为。一商便弃。至于前路。人牛皆饥。为鬼所啖。一商人云。若得新草米。故草米可弃。人牛皆不为鬼啖。诸人妄说。如鬼诳言。汝不纳我言。如不弃故米草。今既得新。何不弃故。又云。我不能舍。劝我则瞋。答。汝如养猪人。路上逢粪。头擎将还。在路逢雨。汁下污头。傍人令弃。反瞋劝者。如是番番析破。外道便伏。增一云。善分别义。敷演道法。迦旃延第一。

○阿㝹楼䭾。此翻无贫。昔于饥世。以稗饭供辟支佛。九十一劫。果报充足。故名无贫。贤愚经云。弗沙佛末法时饥馑。有辟支佛。名利吒。行乞。空钵无获。有一贫人。见而悲悼。白言胜士能受稗否。答云。可耳。即以所啖奉之。食已。作十八变而去。后更采稗。有兔抱其背变为死人。无伴得脱。待暗还家。委兔于地。即成金人。拔指随生。取脚更出。用之无尽。恶人恶王。欲来夺之。便见死尸。而彼所睹。纯是金宝。故号无贫。又云。昔为劫贼。入佛寺盗物。佛灯欲灭。那律以箭剔灯。见佛毛竖。即自念言。他尚舍物。我云何盗。便舍而去。以是因缘。得天眼洞视。增一云。我佛法中天眼彻视者。阿那律第一。斛饭王之次子也。

○劫宾那。此翻房宿。父母祷房星而生。善占星宿。明识图像。从解得名。增一云。我佛法中。善占星宿日月者。劫宾那第一。又初出家时。欲向佛所。夜值天雨。寄宿陶师房。以草为座。又一比丘亦随后来寄宿。即推草与之。就地而坐。后比丘中夜相问。欲何所之。答云觅佛。后比丘即为说法。豁然得道。后比丘即佛也。由彼与佛同房共宿。得见法身。故名房宿。此从得道处得名。

○憍梵钵提。此翻牛呞。亦云牛迹。昔五百世为牛王。牛常食后。恒事虚哨。余报未尽。唼唼常嚼。故名牛呞。人但观形。不知有德。若轻笑罗汉。则得大罪。由避人罪故。常居天上。天知有德。不笑其形故。增一云。乐在天上。不乐在人间者。牛迹比丘第一。

○离婆多。亦云离越。此翻假和合。释论云。空亭中宿。见二鬼争尸。令其分判。设依理枉理。俱不免害。乃随实而答。大鬼拔其手足。小鬼取尸补之。食意拭口而去。因有烦恼。不测谁身。遂疑此身。从何所来。若是我身。眼见拔去。若是他身。随我行住。由此疑惑。逢人即问。汝见我身否。众僧云。此人易度遂语云。此身本是他人遗体。非己有也。于是得道。增一云。坐禅入定。心不倒乱者。离越比丘第一。

○毕陵伽婆蹉。此翻余习。五百世为婆罗门。虽得道果。余习犹高。过恒河水对河神曰。咄小婢驻流。河神为之两派。神往诉佛。佛令忏谢。即合掌云。小婢莫瞋。大众笑云。忏而更骂。佛言。本习如此。实无高心。增一云。树下苦坐。不避风雨者。婆蹉第一。

○薄拘罗。此翻善容。色貌端正故。毗婆尸佛时。有一比丘患头痛。尊者夙为贫人。因持一诃黎勒果施之。病愈。缘施果故。九十一劫。天上人中。享福快乐。未尝有病。最后生婆罗门家。其母早亡。父聘后妻。拘罗年幼。见母作饼。从而索之。后母憎恚。即促拘罗掷置𨫼上。𨫼虽焦热不能烧害。母后煮肉。拘那复索。母益瞋恚。寻置釜中亦不能煮。母后向河。拘罗随去。寻掷水中。大鱼吞之。遭捕入市。遇父买归。时剖鱼腹。拘罗尚活。告父安详。无至伤儿。父既见子。喜拘而出。长大出家。得罗汉果。年百六十岁。自乐寂静。常处闲居。不乐众中。乃至舍利塔亦乐闲静。阿育王。礼诸罗汉塔。次至其塔而说偈言。虽自炼无明。于世少利益。供二十贝子。贝子从塔飞出着王足。闲静少欲。塔亦如是。增一云。寿命极长。终不中夭。常乐闲居。不处众中者。薄拘罗第一。

○摩诃俱絺罗。此翻大膝。舍利弗舅也。由来论常胜姊。姊孕论则不胜。知怀智人。寄辨尚尔。何况出家。乃弃家往南天竺。读十八经。时众笑之。累世难通。一生岂冀。喟然叹曰。在家为姊所胜。出家为他所轻。誓读不休。无暇剪爪。时人呼为长爪梵志。学讫还家。问甥所在。人曰为佛弟子。即生大慢。我甥八岁。声震五天。彼沙门者。有何道术。诱我姊子。迳往佛所。索佛论义。世尊曰。汝意以何为宗。志曰。我以一切不受为宗。世尊曰。是见受否。志拂袖而去。至中路乃省。叹曰。我义两处负堕。是见若受。负门处粗。是见不受。负门处细。一切人天二乘。不知我堕处。唯有世尊诸大菩萨。知我堕处。于是同五百徒众。一时出家。证阿罗汉。增一云。得四辩才。触难能答者。拘絺罗第一。

○难陀。亦云放牛难陀。此翻善欢喜。净饭王逼十万释出家。即其一也。

○孙陀罗难陀。此翻艳喜。是佛亲弟。四月九日生。短佛四指。容仪挺特。与世殊异。若在众中。有不识者。谓言佛来。弥沙塞律云。摩竭有裸形外道。大聪明。国人号为智者。共身子议论结舌。乃生善心。欲于佛法中出家。见难陀形貌奇伟。叹云。短小比丘。智慧难概。况堂者乎。难陀即度出家。妇即孙陀罗。极端正。食息不相离。佛与阿难入城乞食。次至难陀门首而立。难陀迎礼世尊。时孙陀便作是念。我若放去。世尊必定与其出家。遂牵衣不令出。难陀曰。今可暂放。礼世尊已。我即却回。孙陀罗曰。共作要期。方随意去。以妆湿额而告之曰。此点未干。即宜却至。若迟违者。罚金钱五百。难陀曰。可尔。即至门首礼足。取如来钵。盛满美食。持至门首。世尊遂去。即与阿难。世尊现相。不令取钵。难陀持钵。默然随去。世尊至寺。难陀持钵以奉世尊。食已告曰。难陀汝食我残否。答云我食。佛即授与难陀食已。世尊告曰。汝能出家否。答云出家。即告阿难。汝与难陀剃除须发。答曰如世尊教。即觅剃头人。为其落发。难陀乃握拳语剃者。我不久当作转轮王。汝若剃我发者。当截汝腕。彼即大怖。褁收刀具。即欲辞出。阿难白佛。佛便自去问言。难陀汝出家否。答言出家。是时世尊。自持瓶水。灌其顶上。净人即剃。便作是念。我今敬奉世尊。旦为出家。暮即归舍。既至日晚。寻路而归。世尊于其行路。化作大坑。不能得去。愁苦通夜。诘朝。佛与五百比丘应请。难陀求住守寺。意欲逃去。佛令关房扫地。关南北开。扫此彼秽。复惧佛归。即逃走。于路值佛。隐身树下。佛令其树举枝高上。其身露现。佛见唤还。问云。何故欲去。答。昨与妇别。待还与食。忆妇食耳。佛将彼游天堂。次游地狱。然后歇下。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富楼此翻满。弥多罗翻慈。西域称男为那。女为尼。此从父母两缘得名。内外经书靡不该练。增一云。善能广说。分别义理。满慈子第一。欲还本国利生。佛言。彼国獘恶。汝云何化。答。我当修忍。人若毁。我当自幸不得拳殴。拳殴时。自幸不得木杖。木杖时。自幸不得刀刃。刀刃时。自幸离五浊毒器。由彼忍满。故曰满慈也。

○须菩提。此翻空生。生时库藏皆空。占者曰。解空之相吉。故名空生。所修行业。以空为本。常入空定。住无诤三昧。善说空法。有所宣说。皆分别空。佛从忉利天下。率土辐辏。争前顶礼。尊者端坐石室。念诸法空。色非佛。乃至识非佛。眼非佛。乃至意非佛。豁然悟道。得见法身。故名空生。诸弟子中解空第一。

○阿难。此翻欢喜。又翻不染。中阿含云。四众若闻阿难所说。若多若少。无不欢喜。欲发问先謦欬。大众皆欢喜。四众若观其嘿。或行住坐卧。指撝处分。进止动转皆欢喜。年二十五。佛前求侍。佛言。阿难胜过去侍。过去侍闻说乃解。今佛未发言。阿难已解。阿难侍佛二十五年。所闻八千犍陀。皆诵不遗。不重问一句。佛灭度后。坐师子床。迦叶大众赞曰。面如净满月。眼若青莲华。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增一云。知时明物。所至无疑。所忆不忘。多闻广达。堪任奉持者。阿难陀第一。

○罗睺罗。此翻覆障。昔塞鼠穴。由是因缘。故名覆障。昔太子求出家。父王不许。殷勤不已。王言汝若有子。听汝出家。太子指腹妃。却后六年。汝当生男。太子出家后。耶输有娠。在胎六年。方得产生。诸释咸瞋。何因有此。欲治欲杀。恶声载道。耶输即焚火坑。发大誓愿。我若非为。子母俱灭。若真遗体。天当为证。因抱子投坑。坑变为池。莲华捧体。王及国人乃始释疑。后佛还国。耶输令罗云奉佛欢喜丸。罗云幼稚。竟持上佛。耶输由此息谤。祖王欢喜。虽失其父。而获其子。为金轮王。吾亦何恨。想其长大冀神宝至。而佛索令出家。父王不许。耶输将上高楼。目连飞空来取。佛度出家。付舍利弗为弟子。作沙弥时喜妄语。凡国王大臣居士来欲见佛。俱答言不在。令无量人不得见佛。由妄语故。佛每诃责。佛出行还。使罗云洗足。佛以脚挑澡盆。三覆三仰。然后覆地。命令注水。罗云盆覆注水不得立。佛言。汝今妄语。犹如覆盆。于佛法水。亦不得立。今当实语。莫妄语也。诸弟子中。密行第一。众所知识者。言此等皆是大众首领。人人心知眼识者。

复有学无学二千人。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眷属六千人俱。罗睺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亦与眷属俱。

此叙有学众也。真穷惑尽无所事事者。名无学。即阿罗汉是也。研真断惑。而欲造于真穷惑尽者。名学无学也。摩诃波阇波提。此翻大爱道。亦云憍昙弥。此翻尼众主。即佛姨母也。耶输陀罗。此翻华色。亦翻名闻。罗云母也。

菩萨摩诃萨八万人。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皆得陀罗尼。乐说辩才。转不退转法轮。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于诸佛所植众德本。常为诸佛之所称叹。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能度无数百千众生。

此叹菩萨德也。菩萨者梵语之半。具云菩提萨埵。此云觉有情。亦名大心众生。具大慈。得大智。修大因。证大果故。梵语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三藐三菩提。此云正等正觉。皆于菩提不退转者。荷担如来大事因缘。决定自知成佛不谬。非若小乘自谓已得涅槃。不复道求也。皆得陀罗尼乐说辩才者。梵语陀罗尼。此翻总持。乐说辩才者。四无碍之二也。九地菩萨。断一障二愚。得四无碍解。一障者。利它不欲行障。二愚者。一于无量所说法无量名句字。后后慧辩陀罗尼自在愚。二辩才自在愚。于无量所说法陀罗尼自在者。谓义无碍解。即于所诠总持自在。于一义中现一切义故。于无量名句字陀罗尼自在者。谓法无碍解。即于能诠总持自在。于一名字中现一切名字故。于后后慧辩陀罗尼自在者。谓词无碍解。即于言音展转训释总持自在。于一音声中现一切音声故。辩才自在者。谓辩无碍解。善达机宜。巧为说故。菩萨断此二愚。得法自在。非若小乘但得心自在也。转不退转法轮者。得是道以处己。运是道以利人。非若小乘不欣说法。自守幽闲也。供诸佛植众德者。一切如来皆悉供养。一切德本无不培植。不似小乘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也。常为诸佛之所称叹者。菩萨智德宏深。神通游戏。故诸佛咨嗟。不似小乘如来寻常斥之为焦芽败种也。以慈修身善入佛慧者。菩萨视三界为家。等四生为子。借度生以入佛慧。故曰善入。非若小乘观三界如牢狱。视四生如怨贼也。通达大智到于彼岸者。通者推而行之之谓。达者深造自得之谓。大智者即法空智也。菩萨以般若观空。沤和利物。故能诞登道岸。不似小乘得人空智尚在中流也。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者。名者实之宾。菩萨实行既广。故名称亦普。不似小乘独善其身。而名只在一国之内也。能度无量众生者。愿力无穷。度生无尽。非若小乘逮得己利。成就众生。心不喜乐也。宗门谓之寒灰发𦦨。枯木生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者也。

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宝掌菩萨。药王菩萨。勇施菩萨。宝月菩萨。月光菩萨。满月菩萨。大力菩萨。无量力菩萨。越三界菩萨。䟦陀婆罗菩萨。弥勒菩萨。宝积菩萨。导师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八万人俱。

梵语文殊。此翻妙德。思益云。虽说诸法而不起法想。亦不起非法想故曰妙德。大经云。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等。观世音者。思益云。众生见者必得菩提。称名者得免众苦。故宝藏佛云。汝观一切众生生大悲心。今当字汝为观世音。得大势者。思益云。我投足处。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宫殿。故名大势至。不休息者。思益云。若恒河沙劫为一日一夜。以是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过百千万亿劫得值一佛。如是于恒河沙等佛所。行诸梵行。修集功德。然后授记心不休息。无有疲倦。故名不休息。宝掌者。普超经云。被上德铠。乃至成佛。无能沮坏。令释大乘。若于梦中。不志二乘。常以慧心。为人宣讲。于珍宝心无所贪惜。故名宝掌。药王者。悲华云。愿贤劫一千诸佛成道。我皆供养。诸佛入灭。我皆起塔。劫尽苦恼。我皆救护。刀兵疾疫。我作医王。然后得佛。宝藏佛言。今当字汝为大净药王。在后作佛。名楼至如来。宝月者。思益云。若诸菩萨。常修童子梵行。乃至不以心念五欲。何况身受。故名宝月。䟦陀婆罗此翻善守。思益云。若众生闻名。毕定得三摩提。弥勒此翻慈氏。思益云。若众生见者。即得慈心三昧。悲华云。发愿于刀火劫中。拥护众生。导师者。思益云。若菩萨于堕邪道众生。生大悲心。令入正道。不求恩报。故名导师。

尔时释提桓因。与其眷属二万天子俱。复有明月天子。普香天子。宝光天子。四大天王。与其眷属万天子俱。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与其眷属三万天子俱。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弃大梵等。光明大梵等。与其眷属万二千天子俱。

此叙八部众也。如来说法。异类咸遵。故八部龙天不谋而至。不约而亲。譬如北辰不动。而众星皆拱也。先天人众。梵语释提桓因。此翻能主。抚育众善。能作天主故。此天居须弥之顶。总御四洲。明月天子者。月天子也。月者缺也。有亏缺故。下面颇胝迦宝水精所成。能冷能照故。天以自在言。子以慈爱言。宝光天子者。日天子也。日者实也。常充实故。下面亦俱胝迦宝火珠所成。能热能照故。普香天子者。星天子也。四大天王者。东方名提头赖吒。此云持国。谓护持国土。安益众生故。居黄金山。领二部鬼。一乾闼婆。此云寻香。即帝释乐神。二毗舍阇。此云啖精气鬼。谓啖有情及五谷精气故。护东弗于逮。南方毗楼勒叉。此云增长。能令自他增长善根故。居琉璃山。领二部鬼。一鸠槃荼。此云可畏。二薜荔多。此云魔魅鬼。护南阎浮提。西方毗楼博叉。此云广目。居白银山。领二部鬼。一龙。二富单那。此云热病鬼。护西瞿耶尼。北方毗沙门。此云多闻。以福德名闻四方故。居水精山。领二部众。一夜叉。此云犍疾鬼。飞空速疾故。二罗刹。此云可畏。护北郁单越。由各领二部。不令鬼神恼乱世间故。名护世四王也。明月天子等。是帝释内臣。如卿如相。四大天王。是帝释外臣。如将帅。自在者。即他化自在天。欲界顶天也。大自在者。即摩醯首罗。居色界于大千界顶最自在故。乘白牛。执白拂。一念之间。能知大千雨滴故。娑婆。此云堪忍。以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故。亦是五趣杂居故。言梵者。此翻离欲。谓创离欲染得根本定故。尸弃者。此翻顶髻。谓顶有肉髻。如螺形故。亦名螺髻。亦名火顶。以火灾至此顶故。又名树提尸弃。彼国以火名树提故。光明大梵即光音天。以此天无寻伺。无言语。用光明为语言故。言等者。等取三禅四禅也。不叙无色者。以无形色故。

有八龙王。难陀龙王䟦难陀龙王。娑伽罗龙王和修吉龙王。德义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摩那斯龙王。优钵罗龙王等。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难陀。翻欢喜。䟦。翻善。兄弟常拥护摩竭提国。雨泽以时。百姓皆喜故。娑迦罗。此翻海。于大海中此最胜故。和修吉。此翻多头。德义迦。此翻多舌。以嗜语故。又云能害。谓瞋时嘘气。人畜皆死故。阿那婆达多。此翻无热。从池得名。阎浮诸龙。皆有三患。一热风热砂。烧着皮肉骨髓。以为苦恼。二恶风暴起。吹其宫殿。失其宝饰衣服。龙身自现。以为苦恼。三诸龙娱乐时。金翅鸟王入宫。搏撮始生龙子食之。怖惧生恼。此池无此三患。名无热恼。摩那斯。此云大身修罗。排海淹善见城。此龙萦身以遏海水。优钵。此翻青莲华。从池得名。以此池出此华故。龙王亦食百味。唯末后一口。变为虾蟆。

有四紧那罗王。法紧那罗王。妙法紧那罗王。大法紧那罗王。持法紧那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紧那罗。此翻疑神。似人顶有一角。面极端正。见者生疑。畜生道摄。此天帝奏法乐神也。居七宝山。身有异相。即上奏乐。佛说法时。诸天弦歌。般遮鼓瑟而颂法门。

有四乾闼婆王。乐(岳)乾闼婆王。乐音乾闼婆王。美乾闼婆王。美音乾闼婆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乾闼婆。此云寻香。以香为食故。亦云香阴。其身出香故。此天帝奏俗乐之神也。乐者。幢倒伎也。乐音者。鼓节弦歌也。美者。幢倒中胜品者。美音者。乐音中胜品者。

有四阿修罗王。婆稚阿修罗王。佉罗骞驮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罗睺阿修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阿修罗。此云无酒。往四天下采华酿海。鱼龙业力变为咸水。瞋妒誓断。故名无酒。又名非天。多行谄媚。无天行故。今之修福。怀胜负谄媚心者。多生此类。故云棱层可畏。拥耸惊人。并出三头。重安八臂。跨山蹈海。把日擎云。天上求餐。海中酿酒是也。婆稚者。此云被缚。五恶物系颈不得脱故。又常为帝释所缚故。佉罗骞驮。此翻广肩。拥海水者。毗摩质多罗者。毗摩。此云丝。质多罗。此云种种。能以一丝幻作种种事故。又云净心。能波海水。使出声故。索乾闼婆女。生舍脂。帝释业力。令其父居七叶殿。遂纳为妻。后谗其父。遂交兵。脚波海水。手攻喜见。帝释以般若力不能为害。罗睺罗。此云障持。障持日月故。又云摄恼。以能将手隐摄日月。令天恼故。身长八万四千由旬。口广千由旬。宝珠严身。乐观天女天园林故。常与帝释斗战。若四天下人。孝养父母。供养沙门。诸天有威力。上空雨刀。若不尔者。诸天入宫不出。又日放光照其眼不得见。举手掌障日。世人咸言日蚀。或作大声。世人咸言天兽吼。修罗所食。皆与天同。唯末后一口。变为青泥。

有四迦楼罗王。大威德迦楼罗王。大身迦楼罗王。大满迦楼罗王。如意迦楼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迦楼罗。此云金翅。以翅有种种宝色庄严故。居四天王大树上。两翅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若对敌翻。此云大嗉。嗉吭也。以常着龙于嗉中故。大满者。以龙为食。常满意故。此鸟有神力。雄化为天子。雌化为天女。住处有宝宫。食亦有百味。而报须食龙故。如意者。项有此珠故。此迦楼罗。一日山东啖一龙王五百小龙。三方亦尔。周而复始。寿八千岁。临终失势。欲啖龙子。龙母嗷嘇之不得食即瞋。从金刚山透海穿地轮过。不能过风轮。风弹之从故孔涌。到金刚山。如是七反。还山顶命终。肉裂火起。将烧宝山。难陀雨雨灭之。肉烂心冲。风轮亦七反堕山上。成如意珠。龙得之为王。

韦提希子阿阇世王。与若干百千眷属俱。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韦提希。此云思惟。瓶沙王之夫人。阿阇世。此云未生怨。王舍城之王也。大经云。以不生佛性。故烦恼怨生。烦恼怨生。故不见佛性。不生烦恼。即见佛性。普超经云。阿阇世。从文殊忏悔。得柔顺忍。命终入吒罗地狱。即入即出。生上方佛土。得无生忍。弥勒出世。复来此界。名不动菩萨。后当作佛。号净界如来。退坐一面者。谓各退坐以面向佛也。

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供养者。施其所好。恭敬者。尽其礼仪。尊重者。竭其诚悃。赞叹者。极其称美。四众竭诚尽敬。世尊无以相酬。欲将菩提场中。所得妙法。授与大众。然恐不能担荷。故先说无量义经以发其机。此无量二字。有二义。一无有限量。故曰无量。此属实相门。是平等法故。二法门多种。故曰无量。此属方便门。谓以无限量法。权开种种无量度生法门故。世尊虽四十余年。淘汰四众。然四众住在法界量里。守一解脱义。不能舍有量心。入无量义。故世尊先说此经以摇撼之。故经云。尔时大庄严菩萨。与八万菩萨。同白佛言。菩萨摩诃萨。欲速成菩提。修行何等法门。佛言。有一法门。名无量义。菩萨欲学此法门者。应当观察一切诸法。从本已来。性相寂灭。犹如虚空。无有二法。又复深入一切诸法。法相如是。生如是法。法相如是。乃至灭如是法。法相如是(性相寂灭。犹如虚空。无有二法。四相皆如。便是下文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本末究竟等。即是诸佛智慧甚深无量也。无量之量。是如来自心现量境界。所谓无心之心量也。所谓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也)。如是观察四相本末。悉遍知已。次复观察一切诸法。念念不住。新新生灭。复观即时生住异灭。如是观已。而入众生诸根性欲。性欲无量故。说法无量。说法无量故。义亦无量。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是无相。如是无相。无相不相。不相无相。名为实相。若能如是修一法门无量义者。必得疾成菩提。(是观察众生。性欲不同。故以一法。开无量义。此无量义。即多多之谓。此便是随众生性欲。以一乘道。分别说三。其实元是一相一味之法。此便是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也。前段是观察实相门。此段是观察生灭门。即以无限量门。分别种种无量法门者。无非欲其离念。皈于实相也)大庄严云。世尊自从得道已来。四十余年。常为众生演说四相之义。苦义。空义。无常无我。无大无小。无生无灭。一相无相。法性法相。本来空寂。若有闻者。咸得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须陀洹果等。及辟支佛道。发菩提心。登初地二地。乃至十地。往日所说诸法之义。与今所说有何等异。而言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菩萨修行。必成菩提。佛告大庄严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自我道场菩提树下。端坐六年。得成菩提。以佛眼观一切诸法。不可宣说。所以者何。以诸众生。性欲不同。性欲不同。种种说法。以方便力。四十余年。未显真实。是故众生。得道差别。不得疾成菩提(可见授记作佛。方是本怀)。善男子。譬如水能洗垢秽。若井若池。若江河溪渠。皆悉能洗诸有垢秽。其法水者。亦复如是。能洗众生诸烦恼垢。善男子。水性是一。江河井池溪渠大海。各各别异。其法性者亦复如是。洗除尘劳。等无差别。三果四果。二道不一。善男子。水虽是一。而井非池。池非江河。溪渠非海。如来所说诸法。亦复如是。初中后说。皆能洗除烦恼。而初非中。中非后。初中后说。文辞非一。而义各异。善男子。我起树王。为阿若多等五人。转四谛法轮。亦说诸法。本来空寂。代谢不住。念念生灭。中间为诸比丘。并众菩萨。宣说十二因缘。六波罗蜜。亦说诸法。本来空寂。代谢不住。念念生灭。今复于此演说大乘无量义经。亦如是说。是故初说中说今说。文辞是一。而义各异。义异故。众生解异。解异故。得道得果亦异。善男子。自我得道。初起说法。至于今日。说无量义经。无有二言。能以一音。普应众生。能以一身。普应一切身。善男子。是则诸佛甚深不可思议境界。非二乘所知。亦非十住菩萨所及。唯佛与佛。乃能究了(初中后说。皆是本来空寂。代谢不住。念念生灭。所谓如来无二语也。所谓初善中善。后亦善也。众生各随自己性欲。思量分别故。所解所入。各各有异。故曰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此经与法华互相发明。故引此一段。智者观此。则于法华思过半矣。无厌繁文)。教菩萨法者。反显非是教小乘法。佛所护念者。亦显不是小乘所护念。也譬如如意宝珠。是摩竭龙王之所护念。非虾䗫蚯蚓之所好乐。此经与法华同条共贯。故亦名教菩萨法。佛所护念也。

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

梵语三昧。此翻正定。亦云等持。平等持心。趋一境故。既说无量义经。便入无量义定。可见世尊口到身到。说底就是行底。行底就是说底。故才说此经。直下又将此一卷无量义经。觌面呈出。如铜山铁壁。顿向诸人面前。要令大众向空劫已前承当。佛未出世荐取。且道那个是同参。达磨鲁祖。

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世尊入定。天惊地震。故天雨四华。地摇六震也。曼陀罗。此云柔软。曼殊沙。此云适意。散四华者。翻破四大故。六震者。谓动起踊震吼击也。摇飏不安曰动。自下升高曰起。忽然腾举曰踊。隐隐有声。曰震。雄声抑扬曰吼。呯嗑发响曰击。震即是声。动即是形。声兼吼击。动兼起踊。地六震者。翻破根结故。

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须菩提。岩中打坐。诸天雨华赞叹尊者。善说般若。世尊入无量义定。惊天动地。会中如许大众。总不知落处。却无一人领会世尊无量义经。亦无一人赞叹世尊善说无量义经。个个瞠着眼睛。一心观佛。不知观是何人。佛是何物。古德云。汝等诸人。在大海里坐。汲头浸却了。更展手问人乞水吃是也。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吒天。于此世界。尽见彼土六趣众生。又见彼土现在诸佛。及闻诸佛所说经法。并见彼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修行得道者。复见诸菩萨摩诃萨。种种因缘。种种信解。种种相貌行菩萨道。复见诸佛般涅槃者。复见诸佛般涅槃后。以佛舍利起七宝塔。

世尊。见大众眼钝头迷。事不获已。只得略展神通。放眉间光。诠注无量义经。无量义定。令大众向眉梢眼角边讨个分晓。所谓为怜三岁子。不惜两茎眉也。然虽如是。若是皮下有血性的人。决不肯向人光影门头作活计。不见文喜禅师初往五台。求见文殊。却被文殊当面热瞒。后参仰山。得个入处。遂命充典座。文殊常现于粥锅上。师以搅粥竹篦便打云。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文殊说谒赞云。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却被老僧嫌。故古德云。彩云端里仙人现。手把红罗扇遮面。急须着眼看仙人。莫看仙人手中扇。问。佛在眉间放光。亦有说乎。曰。若论放光常例。则放眉光是为授记。若论其义。别自有说。眼耳鼻舌。各具一能。眉毛居上。故口问鼻云。饮食在我。言语在我。汝有何能。反居吾上。鼻曰。五岳之中。中岳居尊。是以居上。鼻又问眼。汝何在上。眼曰。吾同日月。寔有照鉴之功。是以居上。眼问眉曰。汝何功能。位居吾上。眉曰。我寔无功。惭居上位。倘吾在下。眼若在上。看你甚么面孔。故宝月上堂云。古者道在眼曰见。在耳曰闻。且道在眉毛唤作甚么。良久曰。忧则共戚。乐则同欢。人皆知有用之为用。而不知无用之大用也。宗师家。将此例向上事。眉间放光殆亦是乎。问。何故放光遍照东方万八千界。答。若以理言。小乘虽曰不动。实在动中。虽脱见思。未离阴界。如来欲令超出阴界。证不动智。故以光明遍照东方也。古德云。全成不动智。只欠自承当。若以事言。震旦国中。多大乘法器。故佛光遍注。至汉明而像法始入。至梁武而达磨复来。显发此事。自后灯灯相续。焰焰无穷。普天匝地。皆此一光遍照之力也。若佛光不照。便与此土无缘。故震旦一国。佛法如是。其余东方万八千土。悉皆如是。故知放光实非小缘也。于此世界尽见彼土者。此彼二字。要看得分明。要知万八千土。皆是本地风光。从这里流出。故古德云。尽大地是自己光明。尽大地无一人不在自己光明里是也。世尊入无量定。无量为一也。一光照万八千土。一为无量也。万八千土靡不周遍。横遍也。上极于天。下极于地。竖穷也。光中所现六趣众生者。六凡也。现在诸佛者。佛乘也。修行得道者。声闻乘辟支乘也。行菩萨道者。菩萨乘也。此四圣也。总之是十界图样。现在平等光中也。种种因缘。种种信解。种种相貌。行菩萨道。是一串事。如人信得行布施是菩萨道。则国城妻子。头目髓脑。悉皆欢喜布施。毫无吝惜。则布施就是入道因缘。内有如是欢喜心。外必有如是欢喜相。又如人信得持戒是菩萨道。则持戒是入道因缘。故于一切色香味触心无所动。内有如是不动心。外有如是不动相。若心存忍辱。外有柔和谦谨相。心行精进。外有顾盻雄毅相。内有禅定功夫。外有湿灰槁木相。内行智慧。外有转辘辘活泼相。所谓有诸中形诸外也。然则生佛始终三乘修证等事。都不离如来一毛孔光明里。即三世诸佛无量劫来谭不尽者。亦不出此毛孔光中所现之事。然则如此光明。不离众生日用。惟众生日用。昧而不知。世尊与人作个图样。欲人按图索骏耳。故知如来放光。如指井以示渴者。告以水之所在也。虽然如是。恰似哑子作手势。却不如祖师亲口道出。昔古灵禅师行脚回。受业师遣令执役。一日因澡身。命师去垢。乃拊背云。好所佛堂而佛不圣。本师回首视之。师曰。佛虽不圣。且能放光。又古德云。汝等诸人。各自有无价宝珠。从眼门放光。照见山河大地。耳门放光。采领善恶音响。如是六门昼夜常放光明。亦名放光三昧。说也说了。注也注了。却不劳别人在猜右问。

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今者世尊。现神变相。以何因缘。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议。现希有事。当以问谁。谁能答者。复作此念。是文殊师利法王之子。已曾亲近供养过去无量诸佛。必应见此希有之相。我今当问。尔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咸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当问谁。尔时弥勒菩萨。欲自决疑。又观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众会之心。而问文殊师利言。以何因缘。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于东方万八千土。悉见彼佛国界庄严。

此弥勒腾疑请问也。初心识昧。未解咨求。菩萨慈悲腾疑启请。上文云以慈修身。通达大智。故须慈氏发问。文殊领答也。作念者。私自忖量也。神变者。指光明也。是如来神力所变现故。以何因缘而有此瑞者。正出疑情也。凡夫小乘。日日如此放光。只为无此疑情。放过一边。故不得大智。不得受用。所以弥勒起疑。却是教人起疑也。今佛下。作念求人咨决也。意谓佛不在定固当问佛。佛今在定当问何人。且此光明。非是情识可能卜度。又非言语可以形容。必是眼曾亲见。方知端的。若是思量卜度。言语形容。尽是鬼家活计。隔靴搔痒。决不能知。今此会中。不知谁是亲眼见过的人。覆自忖云。文殊师利为七佛师。已曾供养无量佛。必曾见此无量光。吾当问彼。必知下落。所谓要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也。尔时比丘下。四众生疑。所谓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也。尔时弥勒下。此正陈疑请决。所谓自己不了。殃及他人也。上言神变。此云神通者何也。妙用不测之谓变。触处无碍之谓通。所谓穷则变。变则通。神则生佛均等。但众生日用不知。故不能穷。由不穷故。头头窒碍。不得变通故。在佛曰变曰通。而众生曰障曰碍耳。

于是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以偈问曰。

文殊师利。导师何故。眉间白毫。大光普照。雨曼陀罗。曼殊沙华。栴檀香风。悦可众心。以是因缘。地皆严净。而此世界。六种震动。时四部众。咸皆欢喜。身意快然。得未曾有。

偈文。先叙所见。后问其故。此叙放光雨华动地。大众欢喜也。悦可众心一句。极力描写一时境象。言华气香风。兼熏互拂。令人心悦神怡。即地界亦庄严清净。

眉间光明。照于东方。万八千土。皆如金色。从阿鼻狱。上至有顶。

此叙见光之横遍竖穷也。

诸世界中。六道众生。生死所趣。善恶业缘。受报好丑。于此悉见。

此叙见六凡始终也。生死所趣者。心所趣向也。善恶业缘者。造业也。受报好丑者。受报也。

又睹诸佛。圣主师子。演说经典。微妙第一。其声清净。出柔软音。教诸菩萨。无数亿万。梵音深妙。令人乐闻。各于世界。讲说正法。种种因缘。以无量喻。照明佛法。开悟众生。若人遭苦。厌老病死。为说涅槃。尽诸苦际。若人有福。曾供养佛。志求胜法。为说缘觉。若有佛子。修种种行。求无上慧。为说净道。文殊师利。我住于此。见闻若斯。及千亿事。如是众多。今当略说。

此叙诸佛始终也。圣中之主。故曰圣主。说法无畏。故称师子。理愈入而愈细。故曰微。词愈出而愈精。故曰妙。词义所宣。皆是一相一味。故曰第一。直声名声。声有宛曲名音。声清净者。以所说者。是清白梵行之法。故能说之声亦清净。如铿金戛玉也。柔软音者。柔和轻软。巽语之言也。以所说者。是柔软之法。故能说之音亦柔软也。盖以不净刚强苦切之言。教人天小乘。而以清净柔软之语。教菩萨故。且如来所出梵音。深远微妙。故令人听之欢喜踊跃。而竟忘其疲也。然诸圣主。在万八千世界中所说者。皆非偏小之法。悉是大乘平等正法。又恐深远微妙。不能领悟。复以种种因缘譬喻。委曲引导。务令佛法照明。若揭日月而悬诸万。令诸众生开通觉悟。究竟归于一切种智。故欣厌生死而求涅槃者。说四谛法。令彼尽苦而得乐。对植净福而求胜法者。说缘觉法。令彼断缘而得胜性。言胜法者。胜小乘故。对修万行而求佛慧者。说一乘清净道法。令彼由觉以入妙。文殊下。言我所见生佛。始终众多无尽。今略说其大概耳。

我见彼土。恒沙菩萨。种种因缘。而求佛道。或有行施。金银珊瑚。珍珠摩尼。砗磲码瑙。金刚诸珍。奴婢车乘。宝饰辇舆。欢喜布施。回向佛道。愿得是乘。三界第一。诸佛所叹。或有菩萨。驷马宝车。栏楯华盖。轩饰布施。复见菩萨。身肉手足。及妻子施。求无上道。又见菩萨。头目身体。欣乐施与。求佛智慧。文殊师利。我见诸王。往诣佛所。问无上道。便舍乐土。宫殿臣妾。剃除须发。而被法服。

此叙见三乘得道。行道之终始也。种种因缘而求佛道二句。是总叙。或有行施下。是别叙。先叙在家菩萨。以布施为入道因缘。金银等者。七宝也。奴婢者。使令之人。车乘者。出入之具。宝饰辇舆等者。言以众宝饰车乘之辇舆。而欢喜布施也。既施已。而复修菩萨回向法愿。舍宝乘而得佛乘。当为诸佛称叹。不愿乘金舆宝辇。徒为世人羡慕而已也。驷马宝车者。舍车而兼舍马也。诗云。良马四之。故曰驷马。栏楯华盖者。车之饰也。轩。高也。即轩轾之轩。言高广严饰也。此上皆外施也。又有舍身肉手足等而求佛道者。如割肉饲鹰。投身饲虎之类。又有舍头目身体。而求佛法者。如雪山童子求半偈而舍全身之类。此内施也。又见诸王诣佛问道闻法。而舍土出家者。如妙庄严之类是也。如上种种。有舍世宝而求法宝。舍世乘而求佛乘。舍幻身而求法身。舍乐土而求净土。此皆借布施为入道因缘者。

或见菩萨。而作比丘。独处闲静。乐诵经典。又见菩萨。勇猛精进。入于深山。思惟佛道。又见离欲。常处空闲。深修禅定。得五神通。又见菩萨。安禅合掌。以千万偈。赞诸法王。复见菩萨。智深志固。能问诸佛。闻悉受持。又见佛子。定慧具足。以无量喻。为众讲法。欣乐说法。化诸菩萨。破魔兵众。而击法鼓。又见菩萨。寂然宴默。天龙恭敬。不以为喜。又见菩萨。处林放光。济地狱苦。令入佛道。又见佛子。未尝睡眠。经行林中。勤求佛道。又见具戒。威仪无缺。净如宝珠。以求佛道。又见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又见菩萨。离诸戏笑。及痴眷属。亲近智者。一心除乱。摄念山林。亿千万岁。以求佛道。或见菩萨。肴膳饮食。百种汤药。施佛及僧。名衣上服。价直千万。或无价衣。施佛及僧。千万亿众。栴檀宝舍。众妙卧具。施佛及僧。清净园林。华果茂盛。流泉浴池。施佛及僧。如是等施。种种微妙。欢喜无厌。求无上道。或有菩萨。说寂灭法。种种教诏。无数众生。或见菩萨。观诸法性。无有二相。犹如虚空。又见佛子。心无所著。以此妙慧。求无上道。

此叙出家菩萨入道因缘也。独处闲静者。有避人间喧嚣。而好幽闲寂绝之地。假诵经为入道因缘者。昔欧阳文忠公。官洛中。一日游嵩山。却去仆吏。放意而往。至一山寺。入门修竹满轩。霜清鸟啼。风物鲜明。文忠休于殿陛。旁有老僧阅经自若。与语不甚顾答。文忠异之曰。道人住山久如。对曰甚久。又问诵何经。对曰。法华经。文忠曰。古之高僧。临生死之际。都皆谈笑脱去。何道致之耶。对曰。定慧力耳。又问。今乃寂寥无有何哉。老僧笑曰。古之人。念念在定慧。临终安得散乱。今之人。念念在散乱。临终安得定。文忠大惊。不自知膝之在地也。勇猛精进者。直前无怯之谓勇。勇而愈锐之谓猛。一心不杂之谓精。精而不怠之谓进。古人单丁住山。看话头。起疑情。一心思惟。更无二念。所谓一条楖𣗖任纵横。直入千峰万峰去者是也。此借精进为入道因缘。又见离欲下。在家而能离下界欲染。处空闲地修上界定。若四禅八定之类。得五神通者。天眼天耳它心宿命神境也。此借修九次第定为入道因缘者。又见菩萨下。安禅而以偈赞者。所谓嘿时说。说时嘿。以禅那资妙慧。以笔砚资真性。此借作偈赞佛为入道因缘者。智深志固者。世智莫能知。曰智深。外诱莫能入。曰志固。二六时中。唯以受持佛法为事。更无它事。能问者。能审问也。受持者。能笃行也。有疑必问。既问即行。得一句。行一句。所谓知行并进者也。此借受持为入道因缘者。定慧具足下。此明九地已上菩萨。死中发活。定慧双融。以四无碍解。说无量喻。为众讲说。然此菩萨。虽欣乐说法。非漫然无谓。盖末世邪师。如麻似粟类。皆赞淫怒痴。毁戒定慧。若非定慧双融。辩才具足。具正法眼。作师子吼。则如来正法。悉成魔语。故菩萨欣乐说法。决非自为。直欲化诸同类。捣空魔垒。坐致太平。不使邪魔有所惑乱。不得已而击法鼓。其真救世之心哉。此借说法为入道因缘者。寂然下。坐破蒲团。觑破铁壁。白醭流于嘴边。百鸟都无寻处。即使佛来赞叹。尚不加顾盻。何况天龙恭敬。而遂动其心乎。如达摩鲁祖懒瓒之类是也。此借禅定为入道因缘者。处林放光。济地狱苦。而令入佛道者。如华严菩萨放光。令八难众生触此光者。顿超十地之类是也。此是菩萨借放光救苦。为入道因缘者。未尝睡眠等者。意识昏熟曰唾。五情暗冥曰眠。此则昼三夜三。孜孜矻矻。讨个倒断。古德云。惺惺着莫受人谩是也。此借经行为入道因缘者。又见具戒等者。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幽涧未足比其清。飞雪无以方其素。戒经曰。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是也。如鹅珠草系之类。此借持戒为入道因缘者。住忍辱力者。恶骂捶打。乃至节节支解。悉能忍受。如常不轻羼提仙人之类。此借忍辱为入道因缘者。离诸戏笑下。佛不以七事笑。不以欲。不以嗔。不以痴。不以放逸。不以私敛。不以荣贵。不以富饶。唯授三乘人记别乃笑。世人有一颦一笑尚不浪施者。况乎佛子。固当远离。宋光孝安禅师。住清泰寺。定中见二僧倚槛相语。初有天神拥护。倾听久之散去。俄而恶鬼唾骂。仍扫脚迹。询其故。乃二僧初论佛法。次叙间阔。末谈资养。自是安终身不言及世事。且闲谈世务。鬼神已扫其迹。况乎聚头喧喧。游谈无根谑浪笑傲者哉。痴眷有损故当离。智者有益故当近也。摄念山林者。疾雷不能惊。震风不能动。一念万年。万年一念之人也。此借摄念为入道因缘者。如慧持之类是也。饮食汤药。衣服卧具。乃至园林浴池者。此借四时供养为入道因缘者。说寂灭法种种教诏者。言教人不止一途也。如当不轻。以佛性遍记四众。德山临济。以棒喝而为佛事。乃至辊毬舞笏。吹布毛竖拂子之类。皆目击道存。不容有声。故云种种。此借单提向上为入道因缘者。观诸法性者。观相元妄。观性元真。性相无二。犹如虚空。此借观心为入道因缘者。心无所著者。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外不循缘。内不住定。心无所希。是名求无上道。此借妙慧为入道因缘者。

文殊师利。又有菩萨。佛灭度后。供养舍利。又见佛子。造诸塔庙。无数恒沙。严饰国界。宝塔高妙。五千由旬。纵广正等。二千由旬。一一塔庙。各千幢幡。珠交露幔。宝铃和鸣。诸天龙神。人及非人。香华伎乐。常以供养。文殊师利。诸佛子等。为供舍利。严饰塔庙。国界自然。殊特妙好。如天树王。其华开敷。

此颂佛灭度后。供舍利起塔庙也。各千幢幡者。塔之严饰也。珠交下。言幢幡外有幔。幔外复有铃鸣也。为供下。言本为供养舍利故。严饰塔庙。由塔庙严饰。故令国界亦自然殊特庄严妙好。国界之有塔庙庄严。喻如天树王之有华庄严也。天树王者。即帝释员生树也。梵语波利质多。树高一百由旬。枝叶覆五十由旬。香又闻五十由旬。诸天子。夏月于树下宴息。

佛放一光。我及众会。见此国界。种种殊妙。诸佛神力。智慧希有。放一净光。照无量国。我等见此。得未曾有。

佛子文殊。愿决众疑。四众欣仰。瞻仁及我。世尊何故。放斯光明。佛子时答。决疑令喜。何所饶益。演斯光明。佛坐道场。所得妙法。为欲说此。为当授记。示诸佛土。众宝严净。及见诸佛。此非小缘。文殊当知。四众龙神瞻察仁者。为说何等。

此结光中所见以请决也。言佛放眉光。我及大众承此光明。见万八千界。种种殊妙。我等亦知此光。是诸佛神力。及智慧力之所自出。世所希有。故能放一净光照无量国。然我等昔未曾见。今得见此。宁不庆幸。但不知其所为因缘。咸生疑惑。仁者觐佛既久。为佛之子。必曾亲见。必知所为因缘故。愿仁者一决众疑。且四众欣然仰望。都觑着仁者及我二人。即我亦不知世尊放光之故。此时亦堕疑网。亦看着仁者。佛子此时必当裁答。以决众疑。及决我疑。令生欢喜。又自猜自疑。旁通一线云。不知如来欲以何法。饶益于人。今日演斯光明。或是世尊在菩提树下。睹明星时。发明大事。所得妙法。迄今四十年中。秘而不说。曾未授人。今日放光。得非将菩提场中所得妙法。秘而不说者。今欲向人说乎。抑亦欲将曾未授人者。今欲授人。令俾受持而不失乎。不然何以光中示现万八千界。及见诸佛耶。故知今日放光。决非为小小因缘。然我自己猜度。理或如此。但我不曾亲见。犹有所疑。故四众龙神皆不瞻我而瞻仁者。惟愿仁者。为彼说破。毕竟为何等事而放此光也。

尔时文殊师利。语弥勒菩萨摩诃萨。及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演大法义。

此文殊领答也。弥勒云。佛坐道场所得妙法。为欲说此。为当授记。却将世尊放光心事。尽情说了。今文殊复云。如我惟忖当说大法等。却又把光明注解一遍。所谓正按旁提。左敲右击。隔壁供状。雨大法雨者。四十年前。三草二木。随时灌溉。今者欲以平等一味法雨。充润一切。故下文云。其云所出。一味之雨。一时等澍。其泽普洽是也。吹大法螺者。四十年前。以种种譬喻因缘。诱掖㢡劝。今者欲以一音普告大众。故下文云。我是如来应供等。以一音声。演唱斯义是也。击大法鼓者。四十年前。击方便鼓。䇿进着欲众生得二乘果。今欲击涂毒鼓。䇿进懈怠小乘。令至宝所。故下文云。今为汝等。说最实事。诸声闻众。皆非灭度是也。演大法义者。四十年前。秘而不说。今欲向百万人天众前。满盘托出。故下文云。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是也。

诸善男子。我于过去诸佛。曾见此瑞。放斯光已。即说大法。是故当知。今佛现光。亦复如是。欲令众生。咸得闻知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故现斯瑞。

此援古以证今也。曾见此瑞者。言我不是猜度也。不是道听涂说。是我在过去佛边。曾亲眼见。放此光已。即说大法。故我忖量。今亦必然。四十年前所说。乘是三乘性有五性。人皆易信。若说三乘是一乘。五性是一性。人所难信。寻常但说唯佛一人。独得正觉。今日小乘罗汉皆当作佛。人所难信。寻常但说修行三阿僧祇劫。方始成佛。今日即心是佛。人所难信。今欲向人天众前。说此难信之法。欲令大众知得即心即佛。无二无三之旨。故现斯瑞耳。

诸善男子。如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祗劫。尔时有佛。号日月灯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

此引最初灯明。先说三乘。后说一乘之仪式也。日月灯。明别号也。以此佛光明。昼夜不断。如日如月如灯。故以日月灯明表其德。所谓通乎昼夜之道而知者是也。如来下。通号也。从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应供者。道成德备。应受供养故。正遍知者。一尘不立。万德皆备故。明行足者。福慧两严。知行并极故。善逝者。随流自在。处处称尊故。世间解者。三世间事。无不知故。无上士者。超万象而独先。轶群圣而突出故。调御丈夫者。制诸外道。降伏魔怨故。天人师者。模范人民。仪刑释梵故。佛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世尊者。圆收十号。出世独尊故。演说正法者。上言妙法。又言大法。此云正法。名虽不同。皆一法也。即一切法。故曰大。离一切相。故曰正。不即不离。是即非即。故曰妙。初善中善后善。此三善字。非善恶之善。是至善之善。指一乘也。虽三时说法不同。无非归于至善之地。譬如食蜜。中边皆甜。但其义既深远。语亦巧妙。人自不解耳。所以深远巧妙者。以无量义皆归一义。无量音皆是一音。纯一无杂故。由初中后。悉皆具足。本来无物。纯清绝点梵行之相。故梵行品云。为身是梵行耶。乃至戒是梵行耶。如是观察。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著。于法无所住。三世空寂。无作业者。无受报者。此世不移动。彼世不变改。此中何法。名为梵行梵行从何处来。谁之所有。体为是谁。由谁而作。如是观察。梵行不可得。若诸菩萨。能与如是观行相应。于一切法。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所谓修证不无。染污不得者。是名清白梵行。亦名一行三昧。故百丈云。从来是个物。不要知渠解渠。是渠非渠。云岩云。但形文彩。即属染污是也。次又释云。所言初者。四谛法是。中者因缘法是。后者六度法是。此三乘法。皆是一期应机之语。其实欲令皆得菩提。成一切种智。此其所以初善中善后亦善也。

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如是二万佛。皆同一字。号日月灯明。又同一姓。姓颇罗堕。弥勒当知。初佛。后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灯明。十号具足。所可说法。初中后善。

此言二万灯明。相继成佛。名姓同。乃至说法仪式皆同。所谓一灯灭。而一灯续。灯灯无尽故。有方者形。彼非形者。未尝有南北。有时者气。彼非气者。未尝有昼夜。故生于齐者。心之所梦皆齐国也。既而之宋。之齐。之梁。心无方也。夜之所梦。或长于夜。心无时也。一光东照万八千界者。所谓心无方也。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号日月灯。二万佛皆同一姓。相继成佛者。所谓心无时也。故曰无边刹海不隔毫端。尘劫来事只在而今。

其最后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无量意。四名宝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响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领四天下。是诸王子。闻父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悉舍王位。亦随出家。发大乘意。常修梵行。皆为法师。已于千万佛所。植诸善本。

此举最后灯明说法。仪式亦同也。若以事言。灯明在家生八子。各有家业分管。父出家。而八子随出家者。父子同心。有是父。必有是子。所谓象王行。而象子随也。若以理言。未出家时。有八王子。各领四天下者。灯明未发心时。八识所缠。四大所障。所谓一迷为心。决定惑为四大色身之内。迷则同迷时也。灯明出家。八子亦随出家者。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八识亦随发大乘意。所谓悟则同悟。啐啄同时之机也。八王子在家。皆名意者。八识皆名意故。如云眼意耳意等。眼识见色名有意。耳识聪利名善意。鼻识闻气名无量意。舌识善说法宝名宝意。身识觉触名增意。意识知法名除疑意。七识缘八如响随声名响意。第八含藏诸法名法意。若出家时。八子皆名大乘意者。成一圆融宝觉故。常修梵行者。妄识渐净故。皆为法师者。并转法轮故。

是时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说是经已。即于大众中。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等。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尔时如来。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靡不周遍。如今所见是诸佛土。

此明昔瑞皆同今日也。

弥勒当知。尔时会中。有二十亿菩萨。乐欲听法。是诸菩萨。见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曾有。欲知此光。所为因缘。

此言腾疑亦。同今日也。

时有菩萨。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是时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因妙光菩萨。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谓如食顷。是时众中。无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此明日月灯明放光之后。为妙光说法华经。以见今之必然也。若以事言。灯明因妙光而说法华。不为八子者。所谓路逢剑客方呈剑。故下文云。如我所说法。唯汝能证知。若以理言。灯明是本觉体。妙光是根本智。若欲本觉成佛。必因始觉智起。不由情识故。教菩萨法者。以此经不入余乘之手。唯是过量人。方堪传受故。佛所护念者。小乘自谓无分。亦不护念故。六十小劫犹如食顷者。若以事言。菩萨精进。心无二念。如发愤时。忘餐废寝。故六十小劫。犹如食顷也。若以理言。十世古今不离当念。念若不动。时劫何有。唯其身心不动。故无懈倦也。

日月灯明佛。于六十小劫。说是经已。即于梵魔沙门。婆罗门及天人阿修罗众中。而宣此言。如来于今日中夜。当入无余涅槃。时有菩萨。名曰德藏。日月灯明佛。即授其记。告诸比丘。是德藏菩萨。次当作佛。号曰净身。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佛授记已。便于中夜。入佛余涅槃。

此言灯明说经已后即唱灭。唱灭已后即授记。授记已后即入灭也。先唱灭者。警懈怠也。次授记者。交付家业。法有所归也。次入灭者。家业既付而告终也。问。灯明授记德藏。而不授于内绍王子何也。答。若以事言。尧授舜。舜授禹。唯有德者居之。内绍王子。虽植德本。未及德藏。故禅位德藏。示天下之至公也。尊法王位也。若以理言。内绍王子。尚不肯居正位。况受禅乎。问。日月灯明。既因妙光而说法华。何故不授记妙光。答。日月灯明相继成佛。因妙光也。日月灯明说法华经。亦因妙光也。若妙光受禅。即堕始终。光不名妙。既堕始终。必不能续灯明。而成始成终。灯明亦不因妙光说法华经矣。故能续灯明而成始成终者。必因非始非终之妙光乎。此灯明所以说法华。亦必因无断续之妙光也。

佛灭度后。妙光菩萨。持妙法莲华经。满八十小劫。为人演说。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坚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王子。供养无量百千万亿佛已。皆成佛道。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燃灯。

此明妙光续灯明之光。而为过去然灯师也。过去诸佛。若无妙光。不得成佛故。一切众生皆证灯明之体。不以妙光为师故。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也。问。八王子不以父为师。而以妙光为师何也。若以事言。古人易子而教。故罗云以舍利为师。尊师位也。若以理言。八王子以灯明为父。其本体也。以妙光为师。其本智也。行人虽初得本。其力未充。必假本智。四十二番煆炼之功。尘消垢尽。然后进而至乎妙。转八识而成智者。妙光之力欤。语云。父以生之。日月灯明有焉。师以成之。妙光有焉。故知妙光。非因非果。而能因能果。华严谓之普光明智。楞伽谓之自觉圣智。释迦一光东照。示此妙光也。说无量经。说法华经。说此妙光也。日月灯明相继成佛。传此妙光也。是妙光者。是行人所当克意者。忽得泛作文字语言会也。故灯明一灯。分作两灯。一灯授与德藏为法王。一灯授与妙光为法师。妙光将此一灯。转授过去然灯。然灯又授现在释迦。释迦又转授与未来弥勒。三世诸佛。皆藉日月灯明为灯王。妙光为灯师。至今灯灯不断。皆灯王灯师之力也。此法王法师二位。是如来道统之传。诸佛出世本怀。正在乎此。于此剖明。则下文迎刃而解矣。言法王者。道无不成。德无不备。功无不圆。行无不满。位无不极者称法王。法师者。学法王之道。修法王之德。行法王之行。转法王之经。遵法王之戒。入法王之定。得法王之慧。如是经无量劫。功圆行满。然后绍法王之位者称法师。故法师之位。是入法王位之基址也。曰。若是则应先授声闻法师位。次授法王位。方是次第。何故直以法王位授之也。曰。先授法王位。正欲其行法师事也。未有绍法王位。不由法师而入者。故下文。授舍利弗记云。汝于来世。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供养若干百千万亿诸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萨所行之道(此法师位也)。当得作佛。号曰华光(法王位也)。授迦叶记云。汝于未来世。当得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广宣诸佛无量道法(是法师位)。于最后身当得作佛(是法王位)。是知法王之位。必由法师而入也。故下文五百罗汉。及八千比丘。发愿于异国持经者。是初发愿。行法师事也。问。君师二位世法也。佛法平等。安用之耶。答。若出世法中无王。则佛法无主。天龙八部。无所归投。若出世法无师。则如来道统。断而不续。故权衡道法者名法王。流通道法者称法师也。正如夫子。有德无位称圣师。尧舜禹汤文武。德位俱隆者。称圣王也。问。宗门只教人直下担当。自心作佛便了。更有何佛可成。何生可度。乃欲经无量劫行法师事。然然绍法王之位乎。故思大云。三世诸佛。被我一口吞尽。何处更有众生可度。云门要将如来一棒打死喂狗子吃。无著笊篱打文殊。黄檗欲斫罗汉胫。德山临济。佛祖俱不礼。丹霞不喜闻佛。城东老母。不喜见佛。若是则祖位超于佛位远矣。何不绍祖位而绍佛位耶。答云。莫错过祖师意。不知祖师所言。直下担当四字。正是将成佛度生。一件大事因缘。一肩担在自己身上了也。正如伊尹周公。以天下为己任一般。由彼根器大。信根深。无明轻。烦恼薄。故一闻大法。直下承当。便能兴慈运悲。入廛垂手。接物利生。行法师事。不论时劫。信步行去。至于功成行满。方入妙觉。所谓水到渠成。若谓祖师。悟了便休。更无所事。何异小乘。是谤祖师矣。不观会中。文殊普贤。观音弥勒。药王药上。诸大菩萨。劫劫生生。行菩萨道。尚未休息。祖师安得闭门束手。而曰不求佛。不度生乎。然云门黄檗。诸大祖师。作如是语。直是要人向自己脚跟下做工夫。莫靠别人。故作此峻厉之语。激发后人。此万不得已老婆心也。岂遂谓佛不足成乎。意谓佛为三界导师。尚不许亲近。又况亲近无明烦恼诸杂毒乎。古德所谓不向密密处亲近。名真亲近是也。所以下文亦云。一切不亲近。是名初亲近处耳。今人器量自不及祖师万分之一。抑且未曾闯入祖师门户。勉强教人担当。不知只担得一堆无明骨董烦恼墼子。何曾梦见祖师。亦敢大言曰。无生可度。无佛可成耶。昔皓月供奉问长沙云。天下善知识。证三德涅槃也未。沙曰。大德问果上涅槃。因中涅槃。曰。果上涅槃。沙曰。天下善知识未证。曰。为甚么。未证。沙曰。功未齐于诸圣。曰。功未齐于诸圣。何名善知识。沙曰。明见佛性。亦得名为善知识。曰。如何是因中涅槃。师曰。大德是。详味长沙数语。是镇心丸。可治千古颠狂之疾。故在方便品中。见如来出世之心。譬喻品。见如来方便之巧。药草品。见如来法雨之等。化城品。见如来教化之久。宝塔品。见如来化身之多。提婆品。见如来求法之切。常不轻品。见如来持经之固。寿量品。见如来本迹之远。涌出品。见如来度生之广。此等皆是如来从法师位中。入法王位之榜样。故向人吐露。亹亹不休耳。

八百弟子中有一人。号曰求名。贪着利养。虽复读诵众经。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号求名。是人亦以种诸善根因缘故。得值无量百千万亿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弥勒当知。尔时妙光菩萨。岂异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萨。汝身是也。

此明妙光为未来弥勒师也。博而不精。故曰求名。不得其门。故不通利。一暴十寒。故多所忘失。虽不通经。亦修杂善。故曰种诸善根。弥勒下。点破言。昔日之妙光。即今日之文殊。昔日之求名。即今日之弥勒。当时同在一会。汝岂不知。而反来问我乎。弥勒云。文殊当知。文殊云。弥勒当知。此二老互相推重也。问。八王子师妙光。求名亦师妙光。然而成佛迟速。若霄壤悬殊者何也。其用心不同也。八子初随出家。便发大乘意。得即心即佛之旨。不向外驰。却从自己脚跟下。着力精进故速。求名菩萨。却在语言文字上作活计。心常懈怠。故旋读旋忘。所谓分别名相不知休者故迟。首楞严云。若得圆根。与不圆根。日劫相倍。信哉。行人当以此为鉴。

今见此瑞。与本无异。是故惟忖。今日如来。当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此结文殊领答也。言我所以必知说法华经者。由我今日见此光明。与昔时所见无异。昔日之光说。法华经。今日之瑞。当知亦尔。以古证今。故知必当说妙法也。问。如来放光。弥勒发问。文殊领答。毕竟何似。答。如来放光。如伏羲画卦象。弥勒发问。如文王作彖辞。文殊领答。如夫子作彖传。总是与混沌画眉。虚空安柄。若是先天太极图。还须请问自己主人公。三位圣人犹隔江在。

尔时文殊师利。于大众中。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无量无数劫。有佛人中尊。号日月灯明。世尊演说法。度无量众生。无数亿菩萨。令入佛智慧。

此颂见最初灯明。说法度生。令得种智也。

佛未出家时。所生八王子。见大圣出家。亦随修梵行。时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于诸大众中。而为广分别。佛说此经已。即于法座上。跏趺坐三昧。名无量义处。天雨曼陀华。天鼓自然鸣。诸天龙鬼神。供养人中尊。一切诸佛土。即时大震动。

此颂见最后灯明。出家说经入定雨华动地。同今日也。

佛放眉间光。现诸希有事。此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示一切众生。生死业报处。有见诸佛土。以众宝庄严。琉璃玻璃色。斯由佛光照。及见诸天人。龙神夜叉众。乾闼紧那罗。各供养其佛。又见诸如来。自然成佛道。身色如金山。端严甚微妙。如净琉璃中。内现真金像。世尊在大众。敷演深法义。一一诸佛土。声闻众无数。因佛光所照。悉见彼大众。

此颂见最后灯明。放光现瑞。同今日也。示一切下。见光中现六凡始终同也。斯由佛光照。应上见字。最亲切有味。言今日能见佛土。及见天人者。不由于他。皆由自己一点妙光照映。所以能见。即此光明。便是成佛根本。故在佛身。名为佛光耳。此点破八部供佛亦由此光也。又见下。见如来成道同也。自然成佛道者。但发此光。自然成佛。不假修治也。佛光中。见金色身端严微妙。恰如净琉璃中。现真金像也。世尊下。见如来说法亦同也。因佛光所照。悉见彼大众者。如来说法。万八千土。无数听众。悉来集会。各各因此光明。故得各各相见。眼眼相觑。此点破声闻。见色闻声。亦由此光也。古人道。你也见。我也见。为甚么不会。

或有诸比丘。在于山林中。精进持净戒。犹如护明珠。又见诸菩萨。行施忍辱等。其数如恒沙。斯由佛光照。又见诸菩萨。深入诸禅定。身心寂不动。以求无上道。又见诸菩萨。知法寂灭相。各于其国土。说法求佛道。

此颂比丘菩萨行道。始终亦同也。斯由佛光照。是点破菩萨行六度。亦由此光也。古德云。譬如一片田地相似。一任诸人耕种。无有一人不承此恩力者。

尔时四部众。见日月灯佛。现大神通力。其心皆欢喜。各各自相问。是事何因缘。

此颂。大众腾疑亦同也。各各自相问者。言各人自己忖量。自言自语也。

天人所奉尊。适从三昧起。赞妙光菩萨。汝为世间眼。一切所归信。能奉持法藏。如我所说法。唯汝能证知。世尊既赞叹。令妙光欢喜。说是法华经。满六十小劫。不起于此座。所说上妙法。是妙光法师。悉皆能受持。

此颂放光之后。说法华经。以见今之必然也。此经为发最上乘者说。必是妙光堪闻妙法。故学人欲闻妙法。须得自己妙光开发。然后出言吐语。尽从自己胸中流出。方始光𦦨照天照地。以世间眼。赞妙光者。非眼不能见色。非妙光不能奉持正法眼藏。由我所说法。唯汝妙光。方能证知。故我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嘱汝也。问。何故世尊。先赞妙光。令妙光欢喜。然后为彼说法华经。答。此佛事人情。一齐拈出。焉有人不生欢喜。而能领荷大事者乎。故虽有妙光。若不令彼大喜遍身。亦不能荷担大法。必令大喜遍身。然后堪任此大事耳。故释迦末后。在灵山会上。拈华示众时。唯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云。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嘱与汝也。

佛说是法华。令众欢喜已。寻即于是日。告于天人众。诸法实相义。已为汝等说。我今于中夜。当入于涅槃。汝一心精进。当离于放逸。诸佛甚难值。亿劫时一遇。世尊诸子等。闻佛入涅槃。各各怀悲恼。佛灭一何速。圣主法之王。安慰无量众。我若灭度时。汝等忽忧怖。是德藏菩萨。于无漏实相。心已得通达。其次当作佛。号曰为净身。亦度无量众。佛此夜灭度。如薪尽火灭分布诸舍利。而起无量塔。比丘比丘尼。其数如恒沙。倍复加精进。以求无上道。

此颂唱灭授记入灭也。先颂唱灭。既令妙光欢喜。复令大众欢喜。法藏有归。心事已毕。遂告众云。如来出世本意。欲令大众悟实相义。今诸法实相。为汝等说竟。汝等又皆欢喜领荷。出世本怀。今已了结。我于中夜。当入灭矣。复戒勉云。我虽说破。不过为汝等作个指路头人。汝等虽欢喜领荷。还须努力。精进修持。无得放逸。且诸佛难遇。如盲龟值木。若佛在世尚有所依。若佛入灭无可依者。汝等当生难遭之想。当信如来诚谛之语。勿生懈怠。世尊下。颂授记也。诸子者。灯明八子也。圣子闻唱灭而怀忧。法王见怀忧而安慰。亦是佛事人情。佛此下。颂入灭也。如薪尽火灭者。言薪尽故见火灭。其实火传不知其尽。倍复加精进者。受佛嘱而加功也。

是妙光法师。奉持佛法藏。八十小劫中。广宣法华经。是诸八王子。妙光所开化。坚固无上道。当见无数佛。供养诸佛已。随顺行大道。相继得成佛。转次而授记。最后天中天。号曰然灯佛。诸仙之导师。度脱无量众。

此颂妙光为过去然灯佛师也。相继成佛者。然灯续明。光光不尽也。

是妙光法师。时有一弟子。心常怀懈怠。贪著于名利。求名利无厌。多游族姓家。弃舍所习诵。废忘不通利。以是因缘故。号之为求名。亦行众善业。得见无数佛。供养于诸佛。随顺行大道。具六波罗蜜。今见释师子。其后当作佛。号名曰弥勒。广度诸众生。其数无有量。彼佛灭度后。懈怠者汝是。妙光法师者。今则我身是。

此颂妙光。为未来弥勒师也。多游族姓家者。世缘不断。向外驰求也。弃舍所习诵者。道念轻微。世情浓厚也。废忘不通利者。心不专一。道不深求也。得见无数佛者。言八王子。志念坚固。得则诸佛。求名行诸善业。亦见诸佛。虽修福修慧不同。同归见佛。既见佛已。必欲供养诸佛。随顺行道。方得福慧两严。功圆行满。成报身佛也。懈怠昔汝是。昔言灯明灭后。倍加精进者。即八王子是也。灭后而懈怠者。即汝便是也。无论弥勒与八王子。同在一会而授记。若此悬远。即释迦在然灯时。亲得授记。而弥勒在释迦会中授记。又若此悬远。盖释迦常行精进。弥勒常自懈怠。故行人当以八王子释迦为法。勿效弥勒也。

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说法华经。今相如本瑞。是诸佛方便。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诸人今当知。合掌一心待。佛当雨法雨。充足求道者。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

前六句。颂所见以明必说法华也。本光二字。要看得重。是众生本来有此光明。故今日定说此经也。故知弥勒腾疑。慈灯也。文殊领答。智灯也。德藏授记。照世灯也。八王子相继成佛。无尽灯也。本灯元是日月灯明。故曰本光瑞如此。今相如本瑞者。正谓今佛之光。与古佛之光无异也。今佛下。明放光是方便。助发二字。不但将释迦世尊。放光心事。尽情说出。却将一切诸佛。历代祖师心事都说尽也。释迦不出世时。无论凡圣。但属有情。一一脚跟下。各有一尊灯明古佛。昼夜放光。无有休歇。谓之本光本瑞。若地狱道中无此本光。洋铜灌口。热火沸心。刀山上行。剑树上走。忍痛者谁。饿鬼道中。若无本光。针咽𦦨口。叫呼求食者谁。畜生道中。若无本光。披毛带角。飞跃蹄嗥者谁。修罗道中。若无本光。三头六臂。嗔斗者谁。天道中。若无本光。受欲乐修禅定者谁。诸佛无此本光。成正觉度众生者谁。菩萨若无本光。修六度者谁。声闻若无本光。受寂灭乐。作神变者谁。缘觉无此本光。求胜法者谁。天人中无此本光。闻呼即应。见物便知。扬眉瞬目。折旋俯仰者谁。故知此光。本来具有。物物上彰。法法上现。把针时。针锋上显。举笔时。笔尖上露。看经时。经上现。搬柴运水时。柴水上现。虽然无处不现。无不承此恩力。埋在五阴坑中。抛在无事甲里。不生疑心。不知推究。有广大威神而不能用。故穿衣吃饭。直作穿衣吃饭会。茶话时。便作茶话会。所以头头显露。处处蹉过。故劳世尊放此光明。作个图样。欲人向自己脚跟下识取一点。本有古佛光明。正如一点火星。埋左灰里。不能发𦦨。今日世尊担柴把草。助令生光发焰。故曰助发。不但放光是助发。说经授记。无非助发。不但释迦是助发。即历代祖师无非助发。昔德山侍立龙潭次。潭曰。更深夜静。何不下山去。师珍重便出。却回曰。外面黑。潭点纸灯度与师。师拟接。潭复吹灭。山大悟便礼拜。潭曰。子见个甚么道理。便礼拜。山曰。从今已后。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也。龙潭度纸灯与德山。当时吹灭。且道悟个甚么。不但历代祖师是助发。即虾䗫蚯蚓。墙壁瓦砾。无非助汝发机。故知香严悟处不在竹边。灵云悟处不在华上。俱胝悟处不在指头。侍者悟处不在布毛也。今相如本瑞者。言如者。正谓今日释迦光。与古佛光。相去不远也。僧问盐官。如何是本身卢舍那佛。师曰。与老僧过净瓶来。僧将净瓶至。师云。却安旧处着。僧送还旧处。复来诘问。师曰。古佛过去久矣。便是此义。诸人下。是方便品之张本。言诸求三乘人。心有疑悔而不自安者。待佛从三昧起。一齐为汝刬却。与汝安心也。

妙法莲华经大窾卷首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