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口问第二十八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此篇录音资料仅限于提要,其他据《黄帝内经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 张介宾云:“此下诸问,既非风寒之外感,又非情志之内伤,论不在经,所当口传者也,故曰口问。”“口问”即“口传”之意,犹言“口授”,即指经口传授的学问。该篇内容讲解了欠气、哕气、唏气、振寒、噫气、嚏气、亸气、哀而泣涕、太息、涎下、耳中鸣、齿舌等表现的病机。全篇可分作三章。

【讲解】这篇文献所记载的病证,既不是六淫外感之病,也不是七情内伤之病,在经典文献中很少专门讨论这些病证,只在口传师授中有之,因此“口问”是指口传的学问。总之,篇中所及的这些病证是常见的、一般的,经典文献中很少记载。

第一章 不在经之论的口传

【原文】黄帝闲居,辟左右而问于岐伯曰:余已闻九针之经,论阴阳逆顺,六经已毕,愿得口问。岐伯避席再拜曰:善乎哉问也,此先师之所口传也。黄帝曰:愿闻口传。岐伯答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虚空,血气不次,乃失其常。论不在经者,请道其方。

【提要】提出有关“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等不在经之论的口传之问。

第二章 十二种病证之病机

【原文】“黄帝曰:人之欠者”至“视主病者,则补之”。

【提要】分别叙述十二病证的病机。此章可分作十二节。

第一节 欠气病机和刺法

【原文】黄帝曰:人之欠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者主上,阴者主下。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泻足少阴,补足太阳。

【提要】欠气病机及刺法。

第二节 哕气病机及刺法

【原文】黄帝曰:人之哕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补手太阴,泻足少阴。

【提要】哕气病机及刺法。

第三节 唏气病机及刺法

【原文】黄帝曰:人之唏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阴气盛而阳气虚,阴气疾而阳气徐,阴气盛而阳气绝,故为唏。补足太阳,泻足少阴。

【提要】唏气病机及刺法。

【讲解】“唏”是描述人的一种气息,像哭泣一样很伤心,但实际上并没有哭出来,即抽泣。

第四节 振寒病机及刺法

【原文】黄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补诸阳。

【提要】振寒病机及刺法。

第五节 噫气病机及刺法

【原文】黄帝曰:人之噫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补足太阴、阳明。

【提要】噫气病机及刺法。

第六节 嚏气病机及刺法

【原文】黄帝曰:人之嚏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补足太阳荣、眉本。

【提要】嚏气病机及刺法。

第七节 亸气病机及刺法

【原文】黄帝曰:人之亸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胃不实则诸脉虚,诸脉虚则筋脉懈惰,筋脉懈惰,则行阴用力,气不能复,故为亸。因其所在,补分肉间。

【提要】亸气病机及刺法。

【讲解】“亸”是指不因寒而战栗的表现,即不明原因的战栗。

第八节 泣涕病机及刺法

【原文】黄帝曰:人之哀而泣涕出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气之门户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液道开,液道开故泣涕出焉。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故上液之道开则泣,泣不止则液竭,液竭则精不灌,精不灌则目无所见矣,故命曰夺精。补天柱经夹颈。

【提要】泣涕病机及刺法。

第九节 太息病机及刺法

【原文】黄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补手少阴、心主、足少阳留之也。

【提要】太息病机及刺法。

第十节 涎下病机及刺法

【原文】黄帝曰:人之涎下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饮食者皆入于胃,胃中有热则虫动,虫动则胃缓,胃缓则廉泉开,故涎下。补足少阴。

【提要】涎下病机及刺法。

第十一节 耳鸣病机及刺法

【原文】黄帝曰: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补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也。

【提要】耳鸣病机及刺法。

第十二节 齿舌病机及刺法

【原文】黄帝曰:人之自啮舌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厥逆走上,脉气辈至也。少阴气至则啮舌,少阳气至则啮颊,阳明气至则啮唇矣。视主病者,则补之。

【提要】齿舌病机及刺法,一般是胃热的问题。

第三章 奇邪走空窍之病机

【原文】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窍者也。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补足外踝下留之。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肾主为欠,取足少阴。肺主为哕,取手太阴、足少阴。唏者,阴与阳绝,故补足太阳,泻足少阴。振寒者,补诸阳。噫者,补足太阴、阳明。嚏者,补足太阳、眉本。亸,因其所在,补分肉间。泣出,补天柱经夹颈,夹颈者,头中分也。太息,补手少阴、心主、足少阳,留之。涎下,补足少阴。耳鸣,补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自啮舌,视主病者则补之。目眩头倾,补足外踝下留之。痿厥心悗,刺足大指间上二寸留之,一曰足外踝下留之。

【提要】总叙三焦之气不足是奇邪走空窍之病机所在,并阐述对诸邪之刺法。

【讲解】文中指出上述的十二种病证表现,都是因为三焦之气不足造成的,或因上焦之气不足,或因中焦之气不足,或因下焦之气不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嘛。上述所列病证仅为举例而已,不要理解为仅限于此。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