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蔡邕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蔡邕〗(132-192年)字伯喈,东汉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母卧病三年,邕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甸”。少而博学,从师太傅胡广,擅长辞章、数术、天文、更精于音律。桓帝时,中常侍徐璜、左□等知他善鼓琴,奏闻天子,下令陈留太守督促发遣,岂不得已,行至偃师,称疾而归。他在家闲居习古,不交当世。灵帝建宁三年(170),召拜郎中,校书于东观。迁议郎。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有错谬,俗儒穿凿附会,贻误后来学者,遂与五官中郎将堂□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等,上书奏求正定《六经》文字,于灵帝熹平四年(175)部分由邕自书丹于石,共刻六十四石碑,立于太学之前,有《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等七经,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世称“熹平石经”,也称“汉石经”,留用隶书一体写成。“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在议郎的任上,因上书论朝政的缺失而获罪,流放朔方。遇赦后,因怕宦官的陷害,遂亡命江湖,远迹吴、会,“往来依太山羊氏。积十二年在吴”。董卓专权,被任为侍御史,官左中郎将,卓被杀后,邕为王允所捕,他曾上书,乞求“黥首则足,继成汉史”、太尉马日□对王允说:“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无名,诛之乃无失人望乎。”但邕终于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邕死后,“□绅诸儒莫不流涕。北海郑玄闻而叹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篇。”邕除擅长经史、音律、天文外,在散文方面长予碑记,工整典雅,多用偶句,旧时颇受推重。又善辞赋,工音乐,其《述行赋》揭露当时统治者的奢侈腐败,对人民疾苦均有所反映。他还擅长书法,尤工于篆、隶,更以隶书著称。其结构严整,点画俯仰,体法多变,有“骨气洞达,爽爽有神”之评。邕曾参与《东观汉纪》的写作,但因董卓之乱,全书未能最后完成。据《后汉书》载,其所著诗、赋、碑、诔、铭、□、连珠、箴、吊、论议、《独断》、《劝学》、《释诲》、《叙乐》、《女训》、《篆□》、祝文、章表、书记,凡百四篇。原有《蔡中郎集》已佚,后人有辑本。其女蔡琰,也博学有才辩,深通音律,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相传为她所作。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