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金声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金声〗(1598一1645年)字正希。明休宁(今属安徽)人。崇帧进士。改庶吉士。崇帧二年(1629),京师戒严,上焦劳失措。声荐游僧申甫练兵,授申甫都指挥佥书副总兵,以声兼山东道御史,监其军。当年十二月,以七千人距于芦沟桥,全军覆没。声亦遂谢归。“流贼震警,先生团练义勇,以保乡邦”。祟帧十六年(1643),“马士英调黔兵剿寇,肆掠新安。先生率乡勇尽歼之。士英劾奏,有旨逮问。先生于道上疏,言士英不能节制兵卒,上直先生,召复原官。会母卒,未上而国变”。明南渡,升有佥都御史,声不出。国亡后,声守城如故,及新安破,被杀。死前赋诗云:“九死靡他悲烈庙,一师无济负南阳”。声精于佛学,以无心为至。他认为,心不附物而行,故不随物而为存亡,而超死生之外,与死生了无干涉;心也不对物而立,故不与物角胜负,而入死生之中。才见有物,即失心;才见有心,即所见者也是物而非心,故“物则不神”,“神妙万物”。心难以认明,若有所明,则所明之全体是物,而非心。但又不是教人全认暗处,若认暗处,全是所有,此又与前明处无殊。故心非明非暗。心既无,所以他反对“觅心”,但他主张“尽心”。“尽心”亦即保持“无心境界”。而“无心境界”并非“如今掩耳偷铃,死兜兜地,百不思,百不想,百不知,百不会”,所谓“无心境界”,即“心尽”境界,应当是“此心与诸世出世,明若圣、若凡、若染、若净,无一法可为我爱,无一法可为我憎,无一法而可为我爱而取,无-法而可为我僧而舍者也。到此境界,何处不自得?何人不可与?何事不可为?不贪生,却亦未尝不得生;不怖死,却亦未尝必得死;不求利,未尝定失利;不避害,未尝定遇害。死生利害之随缘顺受,其无一不与人同,而我却落得做宇宙世出世间-安闲自在、无为无事、大解脱得便宜之人,此之谓道人,此之谓正人”(《明儒学案》)。可见其思想具有浓厚的佛学色彩。但黄宗羲认为,金声尚未完全失却儒家本色,“先生有言不问动静,期于循理,此是儒家本领。先生杂之佛学中,穿透而出,便不可为先生事业纯是佛家种草耳”。黄氏又认为,金声言论与其行为并不完全相符,“则当先生所遇之境,随顺万事而无情,皆可以无心了之。而先生起炉作灶,受事慷慨,无乃所行非所学欤”(同上)? 金声著有《金太史集》。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