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刘邦采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刘邦采〗(约1490-1578年)字君亮,号师泉。明吉安安福(今江西安福)人。初为邑诸生,即以希圣为志,不喜科举。正德十六年至嘉靖六年(1521一1527),王守仁居越六年,在稽山书院、龙泉寺讲学,邦采携好友刘文敏一同入越拜见,成为王受业弟子。嘉靖七年(1528),邦采乡试中举,先授寿宁教谕,又升嘉兴府同知。不久便弃官归乡,著书讲学。邦采之学术特色,主要在其“性命兼修”说。“阳明亡后,学者承袭口吻,浸失其真。以揣摩为妙语,纵恣为乐地,情爱为仁体,因循为自然,混同为归一。先生□然忧之”,故提出“险命兼修”说以矫正上述流弊。他指出:“夫人之生,有性有命。性妙于无为,命杂于有质,故必兼修而后可以为学。盖吾心主宰谓之性,性无为者也,故须首出庶物以立其体;吾心流行谓之命,命有质者也,故须随时运化以致其用。常知不落念,是吾立体之功;常过不成念,是吾致用之功。二者不可相杂,常知常止,而念常微也。”(《明儒学案》)又说:“夫学何为者也?悟性修命,知天地之化育者也。往来交错,庶物露生,寂者无失其一也;冲廓无为,渊穆其容,赜者无失其精也。唯悟也,故能成天地之大;唯修也,故能体天地之塞。悟实者非修,性阳而弗驳也;修达者非悟,命阴而弗窒也。性隐于命,精储于魄,是故命也有性焉,君子不淆诸命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伏诸性也。原始返终,知之至也。”(同上)邦采的性命兼修,侧重点在于“修”,主要倾向是践履;他认为,心之为体是虚,其用为实,虚以通天下之志,实以成天下之务。刘邦采所著有《易蕴》。他的“性命兼修”说在客观上启发了后来的学者,特别是东林、蕺山学派,反映了明后期儒学思想的微妙变化。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