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苏轼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苏轼〗(1036一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洵长子,北宋眉山(今属四川)人。以诗文著名于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亦有名。轼博通经史,好贾谊、陆贽之书,也喜读《庄子》。嘉□二年(1057),进士及第。授福昌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判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以作诗“谤讪”朝庭,贬谪黄州。哲宗即位,召为门下侍郎,适中书舍人,又先后出知登州、杭州、颖州。后又复召为礼部尚书、兼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绍圣初,又贬惠州、琼州,赦还。卒于常州。幼时由母亲授以书。曾从师欧阳修,其著名弟子有黄庭坚、秦观、李之仪、晃补之、孙勰等。他精于《易》学,“推阐理势,言简意明”。认为圣人因道之难言,故借阴阳以言之曰,一阴一阳谓道。阴阳交感然后生物,物生然后有象,象立则阴阳隐。凡是可见者皆为物,而非阴阳。一阴一阳,是指阴阳未交感,物未成时。阴阳交而生万物,道与物接触而生善。物生而阴阳隐善立而道不见。故善者,为道之继。昔孟子以为性善,是只见其继者而己。善,是性之效。孟子未见性,而是见其性之效,因以所见者为性。这犹如火之能烧熟物,未见火,而指天下之熟物为火,其实熟物则是火的效能。君子应修其善以消其不善,不善者日消,则“有不可得而消者焉”。小人日修其不善以消其善,故善者日消,有不可得而消。不可得而消,虽尧、舜不能强加,梁、桀也不能逃避,是则性之所在。仁者以道为仁,意存乎仁;知者以道为知,意存乎知。贤者存意而妄见,愚者则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成之以性者少。原其始反其终,使人知其生死之说。人所以不知死生之天。天于是降变异,以示警告。使人君内省向道,则民安而灾息。故古之王者,遇天地之变,则避居正寝,停乐省馔,询访正义,考其失德,而更改之。轼忧国忧民政治上主张革除北宋冗费、冗兵、冗官之大灾害。提出治国,君主首先要正身。所谓治国如治家,治家者首先修己,修己要先正心,心正则神明集而万务理。又民为邦本,未有本摇而技不动者。故君主应下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人主所仗恃者,是人心而己。这犹如木之有根。灯之有油,鱼之有水,农夫之有田地,商贾之有财货。失人心则亡,这是必然的道理。自古至今,没有和易同众而不安者,也没有刚腹自用而不危者。国家之存亡,在于道德之深浅,不在乎强与弱;历数之所以长短,在于风俗之薄厚,不在乎富与贫。人主知此,则知轻重,以简易为法,以清净为心,而民德厚归。明君应不讳过失,虚心纳请罪谏。这样则怀策者必吐上前,有冤者也无腹诽。但随言之之难,不如容言之难。容言之难,不如行之难。应有能言之,必容之,则行之。如此则是欲治国之君。他强调重用贤才,明主应劳于求贤。求贤之道,在于要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君相有知人之明,朝庭有责实之政,则胥史皂隶不怕无人。轼对先儒之说不因循旧说,撰《书传》十三卷,驳先儒异说甚多,以为《胤征》为羿篡位时事,《康王之浩》为失礼。苏轼治学重视经世致用,解《易》、读《书》多有新意,为“蜀学”的中坚。著有《论语》已佚,《易传》九卷,《书》传十三卷,又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内制》十卷、《外制》三卷、《和陶诗》四卷、《应诏集》十卷,合称《东坡七集》,后人集其诗文《东坡全集》一百一十五卷。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