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三、经济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社会之基础 人类社会既然是劳动的结合,那么,社会的基础一定是物质的生产力之状态;社会变易的根本原因必定是生产力之发展。生产力就是物质生产过程之中有作用的种种力量:自然界、工力、技术——他们是人类应用势力之实行的结果。人类的势力必定为当时当地的环境所范围,为前此已有的生产力所限制,为前此经济关系所造成之社会组织所束缚,所以在每一阶段里,人类不能以主观自由选择生产力。人类社会的发展每时期每地域总只能从现有的生产力之状态着手。

虽然如此,自然界、工力及技术若不使用,便不成其为生产力;他们本来就长在动作的过程中——因为人类只能经过他们以取得生活资料,以行生存竞争。这种流转不息的过程里,技术尤其容易变革——就是生产力之发展。生产力是劳动的必要元素,所以生产力之状态是社会的实质,社会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是这社会实质的根性,所以社会能变动,而且他的变动的主因便是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关系 生产力的状态是人对自然之关系的标准,社会内人对人之关系却依人对自然之关系而定。所以社会内人对人的关系,根本是经济关系。——因为生产力的使用便是劳动,便是采取生活资料的经济行为。人类使用工力及技术对付自然界,人类自己之间便能发生某种经济关系:社会之中供给工力,占有工具的种种方式自然而然形成种种经济的关系——或者社会全体供给工力,或者一部分供给,别部分剥削工力。于是适应这种种经济关系而发现各种社会制度。生产力是人类从事于经济行为之物质基础,所以生产力的状态变,经济关系也就变。社会制度是表现经济关系的形式,所以经济关系变更,社会制度也就变更。而且社会的范围也随生产力及生产性质而变。

生产力——工具的性质及技术程度,足以规定生产的性质——渔猎采果或耕种田地,或以手艺制造,或以机器制造;生产的性质又足以规定劳动之生产量——用白手扑取或用弓箭,采取现成的植物或自己播种收获,所收的效果必定大相差异;生产量的多寡又足以规定经济关系——生产量少,分配及占有的方法简单;生产量多则复杂。生产量不能预见,分配便无规画;生产量可以预见,分配便有规画。经济关系又足以规定社会内共同生活的范围。这五方面间接的或直接的互相联系,可以用下列的表表示之(“生产力”、“生产性质”及“生产量”三方面就是表示生产力之状态;“经济关系”及“共同生活之范围”两项便是表示经济对于社会的最简单的影响。)

社会制度之形式 经济关系受生产力状态的规定,——从上表看来,已经可以明了。这种种经济关系立刻便表现种种相当的社会制度:原始共产制、宗法社会制、奴隶制或农奴制(封建)、资本主义及共产主义(表顶注分配方法)。这些制度的内容都是经济关系;可是他们的形式便极为复杂。原来生产力之中包含着自然界(表中所列仅有工力及技术两项),自然界的条件各处不同。人类生产力——技术不发达时,社会的发展很受自然界(地理、人种等)的限制。所以原始共产制的形式往往到处不同:北美土人、菲洲土人、古斯拉夫族、古日耳曼族等的共产村社或共产部落的形式很相差异——渔猎或农业畜牧都随地理环境而定其性质;因此,其他社会现象,如言语及宗教(所拜之物)等,更不一致。就是宗法社会及封建制度,甚至于资本主义时期——这种因地理环境而成就的种种差异的历史条件,依着惰性律的作用,处处都可以看得出来,不过影响逐渐小下来罢了。

可以说:“生产力是发展社会的原动力,可是三项生产力之中,自然界的作用和技术及工力的作用,在生产发展的过程里,适成反比例。”——生产愈发展,则自然界限制技术及工力的影响愈小;生产愈不发达,则自然界限制技术及工力的影响愈大。同时,亦可以说“一种社会制度之形式上的差异程度和生产的发达程度适成正比例”。——各种野蛮社会之形式,差异得很;各国宗法社会或封建制度之形式,差异便少些;各地资本主义的形式,差异得更少些;共产主义时期,人类已形成一完全整个的社会,无所比较,更无所谓差异了。可是,应当特别注意:这里所说差异仅仅是形式上的和外表上的,决不是内容上的差异——“天下的老鸦一般黑”,资本主义到处都是一样的根性。

过渡形式及复合形式 上表所列原始共产制、宗法社会制、奴隶或农奴制度(封建)、资本主义及共产主义五种经济关系之社会制度,仅仅足以举其大凡。每一制度不过是整个儿的历史过程里之一阶段;各阶段内既有许多小阶段,各阶段之间又有种种过渡形式:譬如资本主义之内有商业资本、工业资本、财政资本三阶段。其中商业资本是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之间的过渡形式;财政资本(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的过渡形式。不过每一大阶段之终了及开始时,社会制度必需经过一种突变(革命),所以革命的突变是各大阶段之间的界线。

再则,社会之现实状态——因自然界(地理)条件之不同,地球上各部分发展有迟有速,未到资本主义之前,各地域每每自成其为一社会;资本主义发展开拓之际,各地域的“独立”社会已经变成整个儿的世界社会之一部分;各部分互相接触的过程里,必定演成种种复合形式:譬如澳洲原人社会里忽然遇见白种的资本主义侵入,便成一种复合形式;中国的宗法社会与小商业社会(表中名“交易的小资产阶级社会”)遇见国际帝国主义的渗入,便成“新封建军阀加帝国主义经济”的一种新复合形式。

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发展之果,后一阶段发展之因;这种发展可以名之曰“进化过程”。每一低等社会都要受高等社会的同化:始则侵入或被侵入,继则互相勾通,终则化之使与己同;这种过程,暂名之曰“同化过程”。那些过渡形式及复合形式都不过是这进化过程及同化过程里的步骤。这步骤的迟速依当时生产力的状态而定:技术愈低,进化及同化的过程愈缓;技术愈高,进化与同化的过程也愈速。

【附注】

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时期,已成世界的。这世界的资本主义发达到极点时,必然有无产阶级革命发生,——一九一七年已见之于俄国。俄国革命仅是世界社会革命的开始。诚然不错,社会主义革命必发现于资本主义最发达之时。如果说社会革命必发现于资本主义最发达之处,那么,必定要他发作在伦敦或纽约某街、某巷、某工厂,——这真是刻舟求剑。诚然更不错,社会主义的实行在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地方最容易。所以俄国革命本来还不是社会革命的完全成功;英美革命后实行无产阶级的国家资本主义时,其中所含的资本主义成分,必定比俄国现在的无产阶级的国家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里少。

可是应当知道:俄国革命是英、美、德、法等(世界)革命中的第一步而已,——世界有一无产阶级国家,其他国家里的无产阶级革命进行起来快得多;而且各国无产阶级运动是世界革命的各部分,每部分的胜负就要算在全体的胜负之中。所以可以断言:俄国革命是世界资本主义发达的结果;俄国本国资本主义的程度虽低,并不足以证明唯物史观的错误。俄国这一部分无产阶级为什么先胜利?这就是上述的地理及过渡的原理:

(1)俄国无产阶级因地理关系,既胜之后容易得守;

(2)俄国无产阶级因世界资本主义有复合过渡的形式,而恰好处于世界的资产阶级最弱的地方。

凡是资本主义较弱的地方容易开始社会革命,而胜利后难于社会主义之实行;凡是资本主义较强的地方难于开始社会革命,而胜利后容易实行社会主义。——这是应用唯物史观时:综观全社会(世界)种种复合的经济关系及全历史种种过渡的社会制度之原则。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