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稀见地方志提要卷四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卷四

○陕 西

长兴 陈光贻学

雍大记三十六卷明嘉靖元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何景明纂修。景明字仲默,号大复,河南信阳人;弘治十五年进士,正德间官陕西提学副使。景明志操耿介,善诗文,与李梦阳齐名,人称何李。又与边贡、徐桢卿,并称四杰;再加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又称明前七子。所著书有《大复集》。按是编志类,总分考易、考迹、考述、纪运、纪治、志献、志贲七大纲。卷前有段炅序谓:“为体裁者三,以拟于疆域者,属之考,谓渔散有以稽也;以于人代者,属之纪,谓政时有以著也;以成之修立者,属之志,谓有以录其存知也。”其体例,如改沿革曰考易,改艺文曰志贲,名目皆出臆创。后有姑苏吴岫为之题记,以评此志曰:“足以当关全陕,且其考据核而精,其议论详而要,铺叙得作史家法,而文词烂然矣。”按景明世称才子,工文词,修志颇得载笔之法,成一书于一方;广事搜采,意欲突过前人宋敏求、程大昌所作。而嗜博务多,如历代史赞之类概为收入。当时遂得时人评为佳作,其于今日亦不失为陕西全志中之佳品焉。其书撰成于正德间,订改甫就,即以病休去;及辰阳周宗化摄陕学政时,始为校录刊成,时嘉靖元年也。

陕西通志四十卷明嘉靖二十一年刊本,盖有盛愚斋收藏章(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明赵廷瑞纂修。廷瑞号洪洋,开州人,正德六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陕西之有通志,肇于明成化乙未,马钧阳巡抚时,属按察副使伍天锡纂通志三十卷。天锡督学此邦最久,其志颇号详尽。及廷瑞巡抚陕西,尝与豁田马理语及嗣修省志,理乃举其友吕泾野约之共事,此志乃得马、吕二公之笔。居数月,泾野以忧归,寻遘疾卒;此志盖多出于马理之手。其志分门四,曰土地、曰文献、曰民物、曰政事,衍之以二十八目。订古证今,详略悉当,引用诸书,有百三十余种。书中间有案语,以参考同异,亦均典核可取,附注详明,为明代通志之详该者也。陕西沿革,《禹贡》雍州之地,周为王畿,东迁后属秦;秦都咸阳,及至始皇以京师为内史,兼置上郡、汉中诸郡。项羽以汉中为汉国,分秦地为雍、塞、翟三国。汉复为内史,后改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是为三辅;置司隶校尉以统之,又以上郡、朔元、西河等郡,属并州,汉中郡属益州。后汉迁都洛阳,以三辅属司隶,诸郡如故;建安十八年罢司隶,置雍州。三国属魏,仍曰雍州。晋为雍、梁二州,后魏仍为雍州;后分置洛、岐、华、夏、北华诸州。后克梁州,又分置东益、东夏诸州;隋建新都,改雍州为京兆尹,又改置冯翊、扶风诸郡。唐仍隋都,分置关内,及山南道;宋初曰陕西路,后分永兴军路,兼属秦凤、利州、京西、河东四路。南宋陕西入于金,金分为京兆、凤翔、鄜延等路;元改置陕西行中书省,治奉元路,领奉元等路四,凤翔等府五,邠州等州二十七,属州十二。自陕西以至汉中,又西南至四川、山西诸州之地;即今陕西全省,及甘肃平番县以南,四川茂县以西,汉源县以北之地。明置陕西布政使司,其方域则小于元时,即今陕西全省,及甘肃一部之地。陕西省志,今存者有宋程大昌《雍录》,明何景明嘉靖《雍大录》,李应祥万历《雍胜略》。通志则此志是为首创,其后万历间,汪道亨修通志三十五卷,清康熙六年贾汉复修通志三十二卷,皆为陕西与甘肃未分省前之志焉。

咸宁县志八卷清康熙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黄家鼎纂修。家鼎颖上人,拔贡,康熙元年任咸宁县知县。咸宁为西安府附郭县,汉、唐具隶畿内,名凡屡易,曰芷阳,曰灞陵,曰南陵、杜陵,曰万年,曰大兴,至唐天宝始名曰咸宁。邑志为陈北海始创,其书不传,无从稽考。今存诸志则以此志最古。书分星舆、建置、田赋、官礼、选举、人物、古迹、杂志、艺文九门,凡九十九目。所记城府宫室之巨丽,市井风俗之阜繁甚详。古迹记载宫殿、陵墓、寺观、石刻,颇具考订。全书编次排列,亦合体裁。书为邑人陈大经、杨生芝等采编,经家鼎笔削总集而成。

咸阳县新志二卷明万历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上海图书馆藏旧抄本)

明张应诏纂。应诏别号渭溪渔人,咸阳县人;隆庆元年贡生,万历元年举人,历官贵州道监察御史,湖广按察司佥事。咸阳为周、秦、西汉、隋、唐建都地,往事久载宋敏求《长安志》。县有专志肇于何时,未可详考。按本志应诏序谓:“旧志自弘治甲寅邑宰赵君琏,托长安吉中舍纂之。前岁学宪汉城余公渡渭,阅旧志简略,谕以续纂之役见委。而邑宰晋盂樊君,亦恒谆谆相属,越三载始就稿;然草创虽具略,修饰润色,窃有余媿焉。今年西安少府兰阳李公(梦麟)莅署邑篆,乃索前稿核对督刻之。”此应诏述咸阳邑志之始修及纂就刻成焉。按此志署撰人名,题张应诏撰,咸阳县丞汤化督刻,而未著知县名,则为应诏私纂之书也。其体例分为前后二卷,前卷分地理志,山水、古迹、景致。建置志,行署、里分、递铺、河岸。祠祀志,不分目。田赋志,附物产。里俗志,官师志,均不分目。人物志,附选举。乡耆志,不分目。后卷分文籍志,纪事志,均不分目。其体以志为纲,有不分子目,间有连子目合为一纲,则不相类聚,乖体例焉。然其补正旧志之缺误甚多,颇费采摭考正之烦。

咸阳志四卷清顺治十四年刊本,康熙匹十四年补刊(北京图书馆藏)

清江山秀纂修,张枚增补。山秀字子玉,顺天府玉田县人,举人,顺治八年任咸阳县知县,十二年升任江南镇江府同知。枚字卜公,太平县人,举人,康熙四十二年任咸阳县知县。曾纂《太平县志》颇具体例,世号名书。山秀官咸阳修《咸阳志》四卷,纂成于顺治九年。总分四类,体制谨严。其后邑令萧如蕙、黄中璜相继修补,刻成于顺治十四年。迄康熙四十二年枚为邑令时,仍依旧志四纲,增补顺治十四年后之事,补刻版片附于旧志各类之后。阅此志叙述,于建置、古迹、帝系、陵墓诸门,纪载尤详;书后杂记一门,所纪汉唐故事,虽属琐碎,然能著明出诸某书,局条分注,颇合史例焉。

咸阳乡土志不分卷稿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是编不著撰人,书首有峪上老渔题记曰:“此册为清季各县编辑乡土志书稿之一,辛亥后散亡人间。此志为癸亥之春,在西安购得。”按此稿今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有抄本,峪上老渔未详为何人焉。按其题记语气,似为清之遗臣。此书分为历史、政绩、教育、实业、地理、古迹、陵墓、桥梁、山水、道路、物产、商务诸门,书无序跋;纪载事实,不按年月编次,体例构辞,均属草率。

临潼县志八卷清康熙四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赵于京纂修。于京字香坡,济南历城县人,举人,康熙三十七年任临潼知县,任满升归绥知州。临潼为陕西名县,明嘉靖间邑训导樊玠,与邑人尚书武之望,创纂邑乘;其后万历间知县王联芳,清顺治间知县马良史,皆有重修,而均简略未备。是志为于京莅县事时,先手草星野、建置、山川、古迹诸篇;后又经邑人张潜谷、申若山、张弘璧等,采辑成书,复延郃阳康乃心为之校订,厘为星野、建置、山川、古迹、祠祀、赋役、官师、选举、人物、风俗、祥异、杂志、艺文十三门。书后附《华清志》,华清为开元时所建宫也。乃录自大历、元和以来,有关题咏华清宫诗文,大致尽收无遗。卷前有图十六幅,中有骊山古图、华清宫图。

蓝田县志四卷清顺治十七年刊本,雍正八年增刊(北京图书馆藏)

清郭显贤修,杨呈藻纂,李元昇增纂。显贤字天孙,淛海人,顺治间蓝田知县。呈藻字澹园,金明县人。元升字东■〈日上永下〉,雍正间蓝田知县。按本志建革谓:“蓝田自秦献公始置县,山出美玉,故以蓝名。至晋改曰青泥城,盖其地多蓝土,因名之。宋又改曰峣柳城,以对峣山多柳故名焉。后周置郡复名蓝田,领玉山、白鹿二县;宋废郡为县,名蓝田,历元明未更。”其邑之沿革如此。而考其邑乘,创于明弘治中,隆庆、万历皆有重纂。此志继万历志,成于顺治十七年,雍正八年元升因其书复为增补。其书编例,卷前有星野图、玉玺图、县治图、文庙图;所分志类,星象、山川、风俗、疆圉、古迹、建革、帝王、宦绩、才贤、隐逸、流寓、卓行、文集、题咏、物产、纪事十六门。其中物产、纪事二门,而显贤原本则无,乃升元所增补,故列于书后。卷前玉玺图,摹绘极为细致;图说谓,点划悉依旧本摹写。星野、县治、文庙三图,绘刊亦精。惜其书纪载旧闻,犹未尽详,职官附于宦绩,选举人于才贤,且多缺漏。蓝田轶闻,见诸于古书者颇多,此志采摭犹有未尽也。

渭南县志十八卷明嘉靖二十年刊本(湖北省图书馆藏)

明南大吉纂。大吉字瑞泉,渭南县人;正统五年经魁,六年登进士,历官户部云南司郎中、绍兴知府。以忤时显罢归,与弟子姜泗、贺府、姜沂、刘凤池、薛腾蛟、何永等,纂成邑志。按此志编例,图二卷,曰诸图上、曰诸图下;表四卷,曰易置表、曰官师表、曰户口表、曰选举表、曰因例表;考五卷,曰封域考、曰建置考、曰风土考、曰祠祀考、曰古迹考;传七卷,曰职官传、曰迁寓传、曰人物传、曰列女传、曰杂纪传、曰叙传;凡十八卷。每篇均有小序,首题瑞泉子日四字,有如县令主修县志之例。按其体例,惟列图、表、考、传四体,而缺志与文征二体,修志之三书六体,犹未尽备。物产艺文,是为方志所必备之体,又缺而未登,故于体例论,志类未臻完备也。其独以诸图一门,居全书三册之一,其小序云:“图凡二卷,以治民事神为主,上卷始县境终桥渡,凡图二十又一,皆治民类也;下卷始文庙终石鼓山,凡图十又八,皆事神类也;二卷合图,凡三十又九。”又表之一门凡四卷,有历代易置表,与他邑志书沿革表有异,分县、乡、里、村四项,以编年为次。其小序首云:“瑞泉子曰:渭南本古雍州东域之地,自汉置县以来,其间因革无常,而名称由之亦异。至其县之领乡,唐始仅见其纲目,而乡之领里,又后至宋乃始有目若名也。金元虽以都图兴制,中遘兵燹,载籍无存,兹固弗可强说也。”按此表所考述渭南历代领管乡里之制,为独创之作,较他邑志书沿革表,以考县之所隶,专叙置废并割之事者为佳。

渭南县志十四卷清乾隆四十四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汪以诚纂修。以诚江宁县人,举人,应大挑选一等,以知县用;尝委署陕西沂阳、沔县等县知县,乾隆四十二年调任渭南知县,翌年纂成此志。渭南县志自嘉靖间南大吉纂县志十八卷,天启间南轩续修县志十六卷,南师仰又为增订。清顺治十三年尚九迁、朱可衧重为之纂修,雍正十一年岳冠华、刘庆昌又纂修,编为十五卷;乾隆中知县姚景衡创修县志未成,以诚继而成之。其志以考证前志之缺误为主,又增续雍正十一年后四十余年之事;凡十四门,曰地形考、曰旧迹考、曰坛庙祠宇院观考、曰冢墓考、曰建置考、曰赋役考、曰历代著闻人考、曰本朝著闻人考、曰节烈妇考、曰选举考、曰守令丞尉簿史考、曰修志源流考、曰杂考、曰绘图考,征引浩繁,论断该实。按其体裁,实为史册征信之书也。

恒州偶纪三卷清乾隆十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邹儒纂修。儒字归峰,洎阳人,盩厔知县。恒州盩厔县之古名,儒仿康海《武功志》例,为文三篇,记盏厔之民情风俗,为教化之通告也。邑人王璋因其书扩张之,编为《盩厔县志》十五卷,与是书同时刻行。是书三篇,一纪胜,记山川、形势、险要、古迹也。二纪创,载建置、祠庙、仓丁、书院、陵墓、考证、艺文也。三记意,述赋重政繁,民间疾苦也。三篇惟分段落,而不具标目,实则长文一篇耳。

耀州志七卷明嘉靖六年刊,二十年增刊本(天一阁藏)

明张琏纂。琏字汝器,耀州人;弘治三年举人,十五年登进士,授行人选为御史。历官浙江副使、陕西按察使、四川布政使、顺天府尹、辽东巡抚,引疾归。后复起户部左侍郎,时刘瑾数以礼,意欲招之,琏不答,瑾谋以事中伤,竟无隙及,后巡抚湖广,卒于官。耀州两汉曰祋祤,魏以后曰泥阳,曰宜州,曰华原,曰永安,皆耀州之地名也。唐末李茂贞始置耀州,五代梁改曰崇州,后唐复为耀州。宋元时称曰义胜军,曰静胜军,曰顺义军,曰感义军,亦皆耀地。明初置耀州属西安府,领县四,后以领县宜君改隶延安府,弘治三年又以三原直隶于府;此志修时,领同官、富平二县。五台山在州治东三里漆水之浒,五山对峙,顶平如台;东曰瑞应,南曰起霉,西曰升仙,北曰显化,中曰齐天。唐时孙思邈于此地摄养永年,后道家托诸,而五台之名从此著矣,耀亦由是著闻。州志为琏始纂,成于嘉靖初,仅纪州事,未及属邑。其书共为二篇,凡七卷,叙载明备。时于粮布役夫重赋,为民之隐疾,此志乃反复致意于此云耳。其后二十余年,知州李廷宝延州人乔世宁,因其书复增属邑之事合为九篇,书后附《五台山记》,卷前有琏子张蒙训序,体例乃臻完备矣。

同官县志十卷明万历四十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刘泽远修,寇慎纂。泽远祥符县人,举人,万历四十五年任同官知县。慎字永修,号礼亭,同官县人;万历二十四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升工部虞衡司郎中,出守苏州,后升昌平副使,致仕归。家居三十余年,闭户著述,所著有《四书酌言》《历史汇》《山居日记》等书。按本志沿革,同官与耀州并为汉时祋祤县地,魏废祋祤,后魏置铜官县,后周改为同官;自唐迄元明,与耀州时分时合无常焉。邑志之作,据本志寇慎序谓:“同志始于嘉靖之杨曹州。杨曹州者,杨万祺也,字长青,曹州人,嘉靖二十八年任同官知县。”考《同官志》实为杨万祺所创,是志乃汇辑《杨志》后四十余年事,执笔者寇慎,汇辑者,为邑人梁可贤、杨瑜志。其书共六十卷,为目五十有四,为言三万余字;同官古今事物梗概具备,体裁亦为简核。嗣后崇祯初知县孔尚标重修县志,亦因其原本体制;是时寇慎犹在,而为之序云:“同志修于万历戊午,越十八年而遭寇氛,简版半付煨烬,年来竟为废书矣。”以知此志简版于明时已遭毁损,故其传本之稀也。

延安府志八卷明弘治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李宗仁修,杨怀纂。宗仁延安知府,怀延长县儒学教谕,事迹均未详。此志编例,自郡邑至诗文凡十八门,所叙延安当时所领州县之事物,梗概已具。按郡之沿革,延安春秋时为白翟所居,秦属上郡,汉初属翟国,东汉隔于戎。后魏以为统万镇,改金明郡,又改东夏州,又改延州,取延水为名。隋大业改延安郡,唐初复为延州,天宝又改延安郡,乾元又为延州。五代梁改忠义军节度使,后改彰武军。宋复为延州,属鄜延路,元祐升为延安府。金为延安路,明洪武二年改延安府。按府志,此志是为首创,其后清康熙十九年陈天植重修,嘉庆七年洪蕙又修之。

延安府志八十卷清嘉庆七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洪蕙修,洪亮吉纂。蕙江苏江都县人,贡生,乾隆五十三年任延安知府,嘉庆二年回任,升任甘肃平庆道去,事迹未详。亮吉字稚存,初名莲,字华峰,又字君直,号北江,阳湖县人。乾隆五十五年殿试第二名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五十七年命分校顺天乡试卷,于闱中又奉命视学贵州。嘉庆元年入京直上书房行走,于御试《征邪教疏》内,陈述中外弊政,为大臣所忌,谋欲除之,适因其兄之丧,辞官乞归。四年复起充实录馆纂修,时川陕乱起,是年九月亮吉《上书成亲王书》,王大臣等以所上书为大不敬,律置“斩立决”。奉旨免死,发往伊犁,翌年赦归,自名更生居士。亮吉为清代著名考据学家、方志学家,所纂《宁国府志》《淳化县志》《固始县志》等志约十余种,均为清代著名之方志。亮吉于乾隆四十六年因孙星衍于陕来书招之,而至陕入巡抚毕沅幕,于陕先后纂成《澄城》《长武》等志。《延安府志》亮吉代同邑咸宁知县庄炘所纂,稿成后亮吉离陕。此稿采摭丰富,考据甚详,及蕙任延安知府重为补订,时亮吉以罪戍伊犁,乃大变亮吉所订编例,刊成于嘉庆七年。按刊本体例,分纪一、表三、考三、略六、传录六、文征三;按亮吉修志订例,从未见有如此之体裁也。据洪蕙序谓:“取法于史体。”其实因章学诚志例学说,而定此志之体裁。

宜川县志八卷清乾隆十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吴炳纂修。炳字韬园,南丰县人;乾隆二年进士,十六年任宜川知县。考宜川向无志乘,仅有邑人私记,事皆疏漏舛误。炳悯其数千余载之事,漫无统记,故创为此志。其体例分为八类,子目四十有六,事有相类者以附于各目之后;而无从归类目者,悉入杂记一门。宜川事物巨细具备于一书,其体裁虽为简括,但欠志例。前有壶口图一页,图说略云:“邑之孟门距壶口一里,即《禹贡》所谓既载壶口是也。当尧时河水出自孟门以上,大溢泛滥,名曰洪水。夏禹疏通,而出孟门云。孟门即龙门之上口,郦道元《水经注》谓:即《禹贡》之壶口也。而蔡沈《尚书注》非之,胡谓《禹贡锥指》,亦本蔡氏之言。故列壶口图,以考正蔡氏千载沿讹,示以图考,使览者瞭然知之矣。”又山水志,有《壶口解》一篇,叙述与图说同。按《尚书·禹贡》有:“既载壶口,治梁及岐”之句。此志谓壶口在宜川县东北,岐即岐山,在陕西县东,黄河流至宜川,河身小至十之一,悬崖直泻,似水自壶口而出;上下水位高低,相下十有五尺,水势潆洄旋转似壶形,故山名壶口。壶口在宜川之说,始见于此志;当时吴骞见以为非,乃作《壶口辨》(稿本藏上海图书馆),其文略云:“吴骞识:《禹贡》壶口山名,从来经解史传所载班班可考。近见陕西《宜川志》,乃乾隆中县令南丰吴炳重修;中有《壶口考》一篇,以为壶口实水名,而非山名;且为之图,列入志中。窃恐志乘流传,贻误后来所学,有关匪细;因不揣固陋,多为考订,绘图并系辨于左:壶口之为山,古今史传纪,无不皆云;非自宋蔡九峰《集传》始,《导山》云: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壶口与雷首、太岳并称,何得为非山乎。又曰孟门在壶口下一里。两巨石屹立如门。《汉书·地理志》云:壶口山在河东北。《元和郡县志》《明一统志》皆谓在山西平阳府。壶口山实处黄河之东,宜川县在河之西,以壶口在殊谬。古今地志,并未有以壶口在宜川者;惟宜川之下俗亦呼壶口,其下巨石相对,亦有孟门之称,而壶口有二,龙门其一也。”以此可知乾嘉时考据家,每见与经史有违之论,必引经据史,为文以驳之,因欲以证方志之能达于翔实。

凤翔府志八卷明正德十六年刊本(天一阁藏,存卷一至卷三)

明王江修,王麒纂。江字宗岷,直隶任丘县人;正德十四年任凤翔府知府。麒字埜堂,宝鸡县人;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吴桥县知县。按沿革凤翔为周岐周故地,东迁后以岐、酆地赐秦,始皇并天下,以属内史。汉初属雍国,后更为中地郡;武帝时更名扶风,唐至德元年更为郡,曰凤翔。明时隶陕西布政使司,分属关西道,领凤翔、岐山、宝鸡、扶风、郿县、麟游、汧阳、陇州八州县。郡志传者,以此志最古。考此志之成,据王江序谓:“首由属邑八校官王成章辈,采择分董其事,复延郡人王麒次第总辑其成,后又请武功康对山裁定。”则此志为出于名进士王麒之笔,又经名志乘家康海裁定;当不失为名书。惜此书仅存三卷,无从观其全貌焉。

重修岐山县志六卷明万历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于邦栋修,南宫纂。邦栋山西临汾县人,举人,万历十七年任岐山知县。宫事迹未详。按沿革,岐山自古公亶父去邠踰梁,率西水浒,居于岐下。即今之箭括山,其山两岐,因名岐山;山之阳有深沟,沟之南平原四周,故称原。太王邑此,因号国曰周,而岐周之名由此遂显。北魏置岐州,隋废州,改曰岐山县,属扶风郡,岐山县自此始也。按岐山为周之旧都,其名见之于《孟子》;至于北魏之岐州,隋之岐山县,是否为《孟子》所言之岐山,今犹未能断定。此志沿革,所举例证,亦未能明断也。其书舆地志古迹,有石鼓一款载:石鼓相传周宣王中兴猎于岐阳,勒石纪功,形如鼓,数有十,藏诸庙。至唐时郑余庆于陈仓得其八,置凤翔学宫。宋皇祐间,向傅师复求得其二。大观中徙置开封辟雍,靖康之乱,金人取归燕京。艺文志收唐韦应物《石鼓歌》、韩愈《石鼓歌》、宋苏轼《石鼓歌》。本志所纪郑余庆得鼓,迄金人取归燕京诸事,征引极有明证。考《岐山县志》创于嘉靖间知县韩廷芬,久佚不传;此志因旧志义例重纂,分舆地、风土、建置、赋役、祠祀、职官、人物、艺文八类;规划事例,按其凡例,自谓似较前志加详。

宝鸡县志十卷首一卷清乾隆二十九年刊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清许起凤纂修。起凤字云衢,号梧轩,浙江昌化县人;乾隆十七年进士,二十七年任宝鸡县知县。宝鸡县志自康熙间知县何锡爵修志三卷,未有重纂者也。起凤莅县事,以前志陋就简率,于是遂延邑士高登科等采摭群籍,亲载笔而成县志十卷。叙宝鸡往事,增逾前志四倍,其体裁分地理、建置、赋役、学校、古迹、官师、人物、选举、列女、艺文、杂记、祥异十二门,子目八十有四,各门均标小序,每目之后又系之跋言,颇具体例。地理志记宝鸡形势雄险,右岐、凤列峙,左则有散关、益门;管钥蜀栈,控扼秦川捷径,为西北咽喉要地。古迹记周宣王凿石鼓,取石于县东南十五里之山麓,宝鸡自古为文薮之区焉。

扶风县志四卷清顺治十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刘瀚芳纂修。瀚芳字东霈,号北海,大兴县人,副贡生,顺治十六年任扶风知县,康熙十八年调任江西赣县,又主修《赣县志》,所著有《兰畹居稿》。扶风之名旧矣,汉之扶风,则为今长安县地。按本志沿革谓:“县为唐贞观八年改湋川县而名。”则当非汉魏时之扶风县也。考其县志,据本志所述,初纂于胡温泉,再纂于赵仲玉,三纂于孙承教,此三人皆为扶风人。三志皆于崇祯八年遭兵燹毁尽,无可考其卷帙,及纂成时代。四纂于崇祯十一年,知县宋之杰延邑人王巩所编,凡十七篇。此志则为第五纂矣,其书体裁分为六纲,曰舆地志,分目七;曰建置志,分目五;曰赋役志,分目七;曰秩官志,分目二;曰人物志,分目七;曰艺文志,分目五。卷前有凤翔府知府项始震序,邑人李崇稷、张志卓二序,及瀚芳自序。瀚芳序谓:“延邑之绅士博古洽闻者,搜轶征献,剪稗润藻,凡五阅月而告成。”按纂职表,有县丞陈允锡、教谕冯文可,邑人丘祖唐、王万方、赵达新、张子瞻诸人采辑,而非出于瀚芳一手辑成。按此志采摭考订,颇为慎严,于考核旧典征引甚详。其体例能循掌故以分纲定目,按文献以断事例,颇纯于史法。

郿县志十卷清雍正十一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张素纂修。素字居易,贵州清平县人;雍正二年进士,六年选分陕西郿县知县。十一年纂修《郦县志》,时相协采辑者,有邑人张执中,歙县仇以信。郦县处西岐之阳,为周时成周之地,汉唐以来称为名区。然其志乘之传者甚稀,犹可稽考者,明万历中邑人刘九经纂志八卷,清顺治中邑令陈超祚重修之,康熙中邑令梅过再修之。素莅郿邑,视刘九经志体裁未臻全备,陈、梅二志,亦惟赓续,亟欲重纂,以成一邑之典故,亲执笔而成此志。其书体裁,分舆地、政略、水利、宦迹、献实、侨贤、事纪、异录、杂考、艺文十类。胪列事故,摭拾陈迹甚繁;虽纪载事物,轻重繁简处置未能尽当,但体例则能免冗杂。如以物产附于舆地,仅纪寥寥数句,一邑之所产,岂仅此耳。水利分渠、泉、村堡三目,惟叙其形势原委,而未述疏导灌溉之策,则与山水志何异耶。事纪、异录、杂考三类,纪载并无分例,而见一事有重复叙述者,则何必分为三门,徒事冗繁。总其书记载犹为简括,而处置事物,则排比失当。

汧阳志不分卷清顺治十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王国玮纂修。国玮字素庵,顺治七年任汧阳知县。按沿革汧阳为汉之隃麋县,属扶风郡;后周始改置为汧阳县,以其在汧河北岸,水北曰阳,故名汧阳。金、元、明其名未更,而县治则数迁矣。据灾祥所纪,于明嘉靖二十六年汧河与晖水泛滥淹城,知县张涵,教谕张相皆殁于水。汧阳志乘,明前均无考。按此志篇首题名《石门遗事》,据国玮序谓:“为爱石门奇胜,记始以著篇端。”石门者,为汧阳之名胜地也。此志编例,共为六门,书中编次则未分卷,体例凌杂。惟纪土俗民情较详,于官师人物二门,明于前缺漏者颇多。其后康熙五十四年知县吴宸梧为之续补,仅增补志、人物二篇。雍正十年知县管旆再为增补刻行,仍多缺漏。顺治原本及雍正增刊本二书,今皆为海内稀见本矣。

汉南郡志二十四卷清康熙二十八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滕天绶纂修。天绶辽阳人,荫生,由广东潮州府同知,升汉中府知府。汉南即汉中府,其名始于秦,至明始置府,领邑十二,府志创于明嘉靖二十三年知府张良知,修《汉中府志》十卷,清顺治十三年知府冯达道又重修《府志》六卷。是编天绶延邑人和盐鼎采辑顺治十三年后三十余年之事,乃合旧志共编为二十四卷,卷帙虽大增于前,而只补艺文居多,事物所增无几。其书体裁总分为六类,曰舆地志、曰建置志、曰食货志、曰秩官志、曰人物志、曰艺文志。舆地志有《僭乱》《历代得失大略》《明末流寇记略》三篇,不入艺文,于志例殊若不合。余类亦子目冗杂,体例有欠严慎。

重修宁羌州志七卷明万历二十五年刊本(南京大学图书馆藏原刻本,上海图书馆藏抄本)

明卢大谟修,杨堂纂。大谟永平县人,举人,万历二十三年任宁羌知州。堂事迹未详。宁羌即今宁强县。按本志建置,于明成化间,割略阳、污县之地始设州。嘉靖间知州王齐东辑有州志,大谟莅州政,延杨堂与范启东重纂,分舆地、古迹、建置、坛庙、田赋、宦绩、人物、杂志八门,宁羌置治浅短,事物无多,用例简略有则,较为得体。

延绥镇志八卷明万历三十五年刊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刊本,上海图书馆藏影抄明万历本)

明刘余泽纂修。余泽事迹未详,万历间任整饬延绥兵备副使。巡抚涂宗浚命修镇志,及程汝璧任巡抚,而成此书。以纪山川险夷,阨塞要隘甚详。延绥为明时重镇,辖防自榆关东抵偏关,西接宁夏,绵亘千八百里;管卫城四,堡三十七。镇城初在绥德,成化九年巡抚余子俊建议徙于榆林堡。嘉靖间兵备副使赵寿峰修有镇志;此志为继《赵志》重纂,又称《延绥新志》。其书共分三十门,各系于子目。以纪镇区辖防州县之历代建置沿革,山川险夷,阨塞要处。及兵马之收集,与餽饷储积,登耗之数;力役征调,支庶之烦;祲祥赈恤,补救之方。兼载防地风俗学校,文武经历,建置古迹,靡不犁然具陈。此志推为关镇志中纪载详尽精核之书。

汉阴县志六卷清康熙二十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赵世震修,汪泽延纂。世震辽东人,康熙间汉阴知县。泽延汉阴县人,贡生。考汉阴县志创于成化十六年知县张大纶,万历四十七年知县张启蒙,崇祯十五年知县张鹏翱,皆有重修。此志为续崇祯十五年后之事而重纂,其志总分舆地、建置、田赋、官师、人物、艺文六门,子目凡三十一,附目七,体例尚为简核。按舆地沿革谓:“汉阴为汉时安阳县地,晋改曰安康;北魏改宁都,隋复改安康,唐始名汉阴。”所叙沿革,征引傍考,不著出处,殊难使信。卷前有八景,首列凤山叠翠,凤山即凤凰山,在县南若列屏然;东西绵亘二百余里,宛有凤翔千仞之势。舆地山川谓,凤凰山在县南二十五里,有峰如凤因名;山顶有凤凰池、仙女池。艺文志载陈典《凤凰山纪》,称此山上有万仞芙蓉,朵朵活泼,直逼青天;下有汉水纡迥,淙淙泉石。兹观此志八景凤山之图,及陈典形容之辞,则凤凰山果不愧为汉阴之名胜也。

大荔县志十六卷清乾隆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沈应俞修,叶超懋纂。应俞字心则,绍兴会稽县人,监生,雍正十三年由按察使经历,任大荔知县,任满以亲老归养。超懋邑人,举人。按沿革谓:“大荔与朝邑,同为古临晋县地;晋改临晋为大荔县,后秦复为临晋,北魏析临晋地置五泉县,隋为冯翊县,皆大荔地也。”按大荔为明置同州地,清雍正十三年升同州为府,置大荔为郭县。县南有高阜地,飞沙连亘,其广东西七十余里,南北二十余里,唐谓之沙苑也。其地多沙,不利耕植,向不征赋;清初以其地赐郭驸马,每亩征租银一分,课赋自此始焉。大荔志乘可考者,明天启时州人马朴纂《同州志》;置县后县志,是编为首纂。其书义例严整,分图、表、志、传四纲,凡三十二目,叙述详简,皆得法度,为汉中志书之著者。乾隆丙午知县贺云鸿,道光庚戌知县熊兆麟,先后嗣修县志,皆循其体例;以为不可或之例,视如圭臬矣。

华阴县志八卷明万历四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王九畴修,张毓翰纂。二人事迹未详。华阴陶唐氏之华封所祝也,有虞氏之西岳所守也,故名。汉高帝八年始置华阴县,属京兆。此志为今存华阴志之始,有康熙五十二年递修刻本。其志例,首列图三幅,邑境图、县治图、西岳图,卷一舆地,卷二山川,卷三建置,卷四食货,卷五官师,卷六人物,卷七丛谈,卷八艺文、附旧志序二篇,文简事该,而体裁备矣。

华阴县志二十一卷首一卷清乾隆五十九年刊本(陕西图书馆藏)

清张曾垿修,李天秀纂。曾垿字鉴堂,安徽桐城县人;乾隆四十六年进士,四十九年任华阴县知县,任满升贵州黔西知州。天秀字焦娄,华阴人;雍正十一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出任山东历城知县,任满致仕归。华阴县志据本志序谓:“始创于明邑人雷霖,越数十年,又修于邑令赵儒明。”二志今无可考,惟有万历四十二年修县志八卷,为万历间邑令王九畴修,康熙间张毓翰增补,与此志序言撰人有异。此志为天秀纂成于乾隆中,后十数年又经其子汝榛续辑,及曾垿莅县事始鸠工开雕,书未成而曾垿去,事停;迄乾隆五十九年知县许光基继事乃克刻成。其书体例分封域、建置、职官、人物、列传、经籍、金石、艺文、爵秩、纪事、志余十一门。民国《华阴县续志》凡例称其纪载极详,分目亦备。按此志所收人物特多,自汉以来不下百数十人,但不免泛滥;又于人物后,立列传一类,与人物并分例,体例冗沓矣。

潼关卫志三卷清康熙二十四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杨端本纂。端本潼关卫人,顺治十二年进士,官临淄知县。此志为端本致仕家居时所纂焉,其书起自上古,终于清康熙二十四年;简帙有体,可备史家掌故。其编次,分地理、建置、禋祀、田赋、职官、人物、选举、兵志、艺文九类。潼关卫属西安府,与阌乡、华阴二邑分布参差,难以广袤道里计;卷前有卫城图,城周十一里二分。关踞黄河北岸,与蒲关相距六十余里;河山之险,迤逦相接;自此相望,川途旷然,历代为屯兵之所也。此志修时,潼关为卫,雍正二年裁,五年复置潼关县,属华州;乾隆十三年裁县,置潼关厅,属同州府,民国裁厅复为县。按《潼关志》此志为创,原本久稀见,此书北京图书馆尚有藏而缺卷下,嘉庆二十二年有重刻本,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武功县重校续志三卷清康熙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李绍韩修,张文熙纂。绍韩字瞻人,归安县人;顺治十七年由贡生任武功知县。文熙字存白,武功县人;明崇祯间举人,善诗文,尝协修《陕西通志》,所著有《嶰谷诗集》。自明康海纂《武功志》三卷,号为乡国之史,莫良于此。而《康志》终于正德十四年,文熙此志则续自正德十五年后百余年之事。其所续惟官师、人物、选举、艺文四门,条分格例,悉本《康志》,文简事核,亦不失为对山之流亚。据绍韩序云:“厥事不数月而脱稿。”又何其速耶。

武功县后志四卷清雍正十一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沈华纂修。华字纪荣,吴县人,监生,擢任宜君知县,纂成《宜君县志》,及调知武功县,又纂成此志。武功自康海创修县志,后又增纂于张文熙,共号名书。是编乃沈华官武功时,得康海裔孙康南阿续著《县志私稿》;覆核增删,再补近年事迹而纂成。其体例,仍仿《康志》地理、建置、祠祀、田赋、官师、选举、人物七门,又增典礼、武备、纪事、撰述、艺文、拾遗,总凡十三门。每门之中所析子目冗杂,有失《康志》简洁之旨矣。

永寿县志七卷清康熙七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张焜修,赵运熙纂。焜字大启,号西屏,江西南昌县人,举人,康熙六年任永寿知县。运熙永寿县人,拔贡。《永寿县志》,于明末兵燹之后,尽失无考,此志纂时西北犹为军兴鼎沸之秋,未几新志亦遭散失;今存者,仅见此书耳。观其叙沿革谓:“永寿为古之豳国,秦时为内史地,汉为扶风郡漆县,后魏为广寿县,后周始改名永寿,属西安府乾州。宋时曾改名长寿,元明复为永寿,清因之。”山水记县西一里有温泉,即莫谷水也。好畤河在县西南好留里,一名沙凹河,其源出麟游县月原庄,至县境水经兰山麓,计长二十余里,逾武功境入渭河。好畤河东西有八渠,均霑田畴之所灌溉,故好留里多一等地,渠水之利使然焉。按此志纪永寿事物核要者甚少,如赋役、职官、选举、人物诸门,犹有未备,杂而不醇。又其论述,大率扶衰救弊之议居多也。

直隶邠州志二十五卷清乾隆四十九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王朝爵修,孙星衍纂。朝爵安徽歙县人,乾隆四十四年任邠州知州,事迹未详。星衍字渊如,一字苑如,又字伯渊,号季述,阳湖县人。乾隆五十二年殿试第二名及第,授翰林院编修,散馆就职刑部主事,屡迁至兖沂曹济道署按察使,以母丧丁忧归居金陵。星衍为学深究经史文学、考据音训。星衍与阮元交挚,元办诂经精舍于杭州,聘星衍、王昶为讲席,以经史疑义课士。嗣后复起为山东督粮道,未几年称疾致仕,主讲钟山书院十余年。星衍好藏书,精校勘,著述丰富。善志乘学,纂方志约十种,皆为名书。乾隆四十五年毕沅巡抚陕西,星衍随之入陕。尝纂《醴泉志》及《咸宁》《长安》三志。《邠州志》朝爵知邠州时延星衍编纂。星衍自为之序,又刊之于其《问字堂集》。此志分部二十五,时邠州兼有三属县,星衍已纂成四卷,既而三属县请各自为一书,故此志卷一至四并及三县,卷五以下专志州治。州志之例若专志州治者,当称直隶州志。此志前四卷统记领县,直隶州志无此例也。其编例卷第一州县一,卷第二州县故治今治二,卷第三山属三,卷第四水属四水利附,卷第五乡属五,卷第六国六,卷第七署属七,卷第八儒学八,卷第九庙属九,卷第十墓十,卷第十一古迹十一,卷第十二恩泽十二、五行十三,卷第十三大事十四,卷第十四官属十五上,卷第十五官属十五下,卷第十六地丁钱粮十六,卷第十七经费十七,卷第十八兵十八、驿十九,卷第十九名人二十上,卷第二十名人二十下,卷第二十一节妇二十一,卷第二十二科第表二十二,卷第二十三风俗土产二十三,卷第二十四石刊著述题咏二十四,卷第二十五序录二十五、图附。此种编例,既能使每卷页数相等平衡,又篇名便以查索,开卷瞭然。邠州常见载于古书,古迹甚多,星衍参阅经史与相证左。此星衍所谓:“方志以考据存文献。”故文献必征实,为修志要旨。星衍入陕所纂《邠州》诸志,为其中年之作,篇目虽简,而事无遗漏。其晚年所纂《庐州》《松江》二志,则篇目虽繁而不乱,均推为方志之上乘也。

淳化志八卷明隆庆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童思善修,罗廷绣纂。思善字复之,泰和县人;隆庆四年任淳化知县,踰年即去。廷绣字公裳,淳化县人;嘉靖十七年进士,授行人,历官吏部郎中,太常寺卿通政,四川巡抚署都御史。晚年家居闭户著述,惜其书皆散佚不传。淳化为汉时三辅名邑,县志按本志廷绣序谓:“正德中有抄本。”按此志乃嘉靖时知县闽伯度(文宪),及汤文(东浙),先后嘱廷绣与弟廷绅编纂;而稿成于隆庆四年,童思善任内。按此志所记户口之多寡甚详,自秦徙云阳五万家之后,盛于汉,减于隋,又减于宋元;迄明季户口之存者,视汉十不及四矣。古迹引《史记》《汉书》所载,黄帝万灵明庭在焉。艺文志有汉王褒《云阳官记》,扬雄《甘泉官赋》,世所艳称渊云词赋者,均萃于此县耳。按此志之所长者,以覆实纪事,不以野传疑讹者参之,故能纂述淹贯,考论详确,为传信之史也。

淳化县志十八卷清乾隆四十八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万廷树修,洪亮吉纂。廷树江西南昌人,举人,乾隆四十年任淳化知县。亮吉纂《延安府志》已著录。淳化自隆庆间邑人罗廷绣纂成县志后,康熙辛巳知县张如锦又为重修;罗、张二志,皆记载简略,考订未详。及毕沅巡抚陕西时,乐其地灵胜,而无佳志,乃延名志乘家洪亮吉主纂县志。亮吉取万廷树已成志稿,重加考证厘订,仅越五月而成书。其书于沿革、山川二门,考订尤翔核,形势及道里之远近,祠庙之兴废,广搜博采,稽索亦能得实。例如其凡例所举,水利泾阳为著,乃考本县仲山为郑国凿渠处,其南洪堰即白公渠,发源所纪沟洫,大率泾阳支流。是据《昆仑记》所记源委为本而考证之。又如考证县之梨园镇,引《云阳宫记》谓:武帝所筑,有树数百株,青葱如盖,因以名镇,又尝名寨,非俗称梨园,因唐开元、天宝中于京城梨园置教坊,习法曲,误谓县治即教坊地,特辨证之。其书考订之精详,皆如此例。其书体例,为纪者八,曰土地纪、曰山川纪、曰大事纪、曰道里纪、曰户口纪、曰风土纪、曰祠庙纪、曰冢墓纪。为簿者二,曰宫殿簿、曰会计簿。为志者五,曰学校志、曰衙署志、曰职官志、曰登科志、曰士女志。为略者三,曰金石略、曰词赋略、曰序略。按其编例,分纪、簿、志、略四纲,以人物列之于志,而不称传,以艺文入之于略,而不入于志,乖其体例焉。其能以史料及记述考证三者慎严分列,且其能尽述无遗。毕沅序称之,该核可继《长安志》《雍胜略》二书,非世所传明康海《武功志》、韩邦靖《朝邑志》等所可比矣。沅誉之也如此也。按此志传本久已稀少,民国二十年淳化县长温伟,以铅字重印二百部,亮吉名著,得以广传。

洛川志二卷清顺治十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陈爌修,李楷纂。爌字公朗,洛川县知县。楷号岸翁,一号河滨野史,洛川人。按此志楷与东荫商子云所参订,记明万历癸卯后,迄顺治庚子之事,其书二卷,约四万余言,而艺文占十之六七。分为八门,曰:一之隶、二之迹、三之域、四之建、五之赋、六之治、七之献、八之文。隶、迹、域三者,则叙地理也。建以叙建署、赋以叙田赋,治以叙职官,献以叙选举,文以叙艺文。于星野、山川、物产、风俗、人物等项,为修志体例所不可少,其皆缺如。按此志均为志体,而图、表、考、传皆无,且多空谈而无据,则与私记野乘何异。

○甘 肃

甘肃通志稿一百三十卷首一卷民国二十五年修,稿本(北京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分藏)

近人杨思、张维纂。思字慎之,会宁人。维字鸿汀,临洮人。甘肃所领八府三州,明时皆隶陕西;清康熙二年始以陕西右布政司,分驻巩昌,辖临洮等府;后又改为甘肃布政司,增置甘、凉诸郡,设巡抚以莅之,于是甘肃遂别为一省。乾隆元年巡抚许容始修成《甘肃通志》五十卷,凡三十六类。宣统元年,升允、长庚又修成《甘肃新通志》一百卷。民国十八年,又析甘肃地,增设宁夏、青海二省,是志则为分省后所修。其书体裁,所载省之典章制度,截至民国十七年止,所叙社会民生诸门,间有叙及十八年后事者,则不拘断限。书凡十七类,卷一至十五曰舆地,卷十六至二十曰建置,卷二十一至三十曰民族,卷三十一至三十五曰民政,卷三十六至四十二曰财赋,卷四十三至四十八曰教育,卷四十九至五十七曰军政,卷五十八至六十一曰交通,卷六十二曰外交,卷六十三至七十六曰职官,卷七十七至八十二曰选举,卷八十三至一百十曰人物,卷一百十一至一百十三曰金石,卷一百十四至一百十五曰艺文,卷一百十六至一百二十五曰纪事,卷一百二十六曰变异,卷一百二十七至一百三十曰杂记。按其编缀之法,大致以县为纲,或亦以时以事,不拘一格。凡编录义例,各于类前别为小序以说明之;仍沿旧志编法,并无创新意旨焉。张维《陇右方志录补》谓此志始修于民国十八年,以合肥吴琼州(瀛章)总司局务,聘会宁杨慎之(思)为总纂。二十年以费绌中辍,明年复依部修志事例,改局为馆,以慎之任馆长,而不才以协纂为副馆长;又设分纂四人,编辑四人。搜罗新材,董理旧稿,迨二十四秋限期已届,仍未杀青。乃与临夏邓德舆(隆)、桂林廖进之(元佶)静宁朱玉伯(秉衡),共约以私人继续编修;又二年稿成,都约四百五十万言。因抗战军兴,尚未付印。按此志原稿现存甘肃省图书馆,北京图书馆藏有抄本,已付印者,凡例目录、省县总图、地理沿革表。

临洮府志二十二卷清康熙二十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高锡爵修,郭巍纂。锡爵字康侯,汉军籍,奉天辽阳人,荫生,康熙十八年任临洮府知府。巍事迹未详。临洮为汉狄道县地,唐时入吐番,宋复仍为狄道县,为熙州治。金改熙州为临洮府,仍治狄道;元、明因之,至清乾隆三年始改名兰州府。是志修时,兰州为州,临洮为府也。按是志旧序,正德三年雍谞《临洮府志》序谓:“明初王可仲尝稿于前,成化间督学伍天锡亦尝汇辑于后。”则临洮明初已有志矣。是志凡十九类,曰形胜考、曰总纪、曰星野考、曰沿革考、曰山川考、曰古迹考、曰风俗考、曰兵制考、曰建置考、曰食货考、曰礼制考、曰茶马考、曰官师表、曰选举表、曰宦迹传、曰人物传、曰祥异录、曰艺文录、曰杂志。按是志本万历间唐懋德府志旧版,剜增成书;而卷目颇有移并,分类将近事增入,删去旧志防御一目,仅以清代营汛列为兵制。官师只载清人,而删去旧志官师各表,自序谓删繁就简。实则所删者皆未当,且以总纪在星野前,则排比失序。仙释即在杂志卷中,此未必不可,而锡爵序谓:“祥异仙释则有录。”则自相牴牾矣。

兰州志四卷清康熙二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陈如稷纂。如稷臯兰县人,贡生。兰州为唐之金城郡地,明永乐时肃王朱模,命儒臣作《金城志》,是有志乘之始。厥后正统间县人黄谏纂《兰县志》,天顺间县人文志贞又为重纂,弘治初学正李泰纂州志十二卷,弘治中州人彭泽又重纂,万历间州人王道成又纂州志十二卷;兰州志原委,大致如此。是志纂成于康熙二十五年,是时兰州尚未设府,故称州志。缪荃孙编《学部方志目》,著录康熙《兰州府志》四卷,有误也。按此志编例,分地理志、秩官志、名宦志、乡贤志、人物志、杂志、艺文志七门,子目五十有一。其凡例云:“经以四卷,纬以八志,窃效四序八风之义。”兹按其志例实为四卷七志,且四序八风,与州志何合。其地理志立二十五目,以学校、边绩、兵卫、祀典属之,似若非宜。叙沿革,纪人物,于考据颇多错误。近人张维《陇右方志录》诋之谓:“纰缪不可卒读也。”

金县志十三卷首一卷清道光二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恩福修,冒蕖纂。恩福满洲镶黄旗人,举人,道光间任金县知县。蕖金县典史,事迹未详。是志分图考、天文、地理、建置、祠祀、田赋、食货、武备、官师、人物、选举、艺文、杂记十三门,子目四十七。按其义例,依《兰州府志》,而取材泛滥,殊失剪裁。沿革仍旧志所说:“金至大间置金州。谓金无至大,元武宗乃有至大年号;亦无领龛谷、定远两县事。今考至大置州,不见金、元史志;疑至大为金哀宗正大之误,其时金、夏构兵,故升县为州,绝非元武宗时也。”又谓:“至元七年并县入州,不见帝纪,疑在至元二年。”如此之例,考证史传,以正旧志之误,颇合史法焉。水利记金人倒挽黄河水灌田事,又记洮水在西,渭水在南,皆为重山叠嶂所阻,势难开凿;意欲引渭接洮,以溉山地也。又引《明史·地理志》,金县有浩尾河,一名闭门河;浩尾河今无,引西宁之浩亹河证《明史·地理志》为误。浩亹河远在西宁,虽不免附会;但浩尾河今既无河,古今山川虽有变迁,而《明史》修时,去此志之纂,为时不久,即使有变,当可稽考,以浩尾与浩亹之音异,亦有情理也。又其叙山川之脉委源流,具有条贯,征引亦颇繁博,以知其考证与勘察之勤也。

狄道县志八卷清康熙二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李观我纂修。观我棠邑人,康熙二十七年任狄道县知县。考狄道于清初为临洮府属县。乾隆三年升县为州,民国改为临洮县。按本志沿革,以狄道为汉临洮县,北魏置临洮郡,唐为临州,陷吐蕃。宋元丰中复之,改为镇洮军,其后改置熙州。明清为狄道县,属临洮府。所叙沿革,皆与《临洮府志》同;而狄道于清初为县,非尽括临洮府属地,沿革不可与府志同。狄道事始载志乘,见《宋史·艺文志》有李洪《镇洮补遗》一卷。其后纪载附于府志,邑乘原委,则无可考。是志为观我据李杰所纂《志稿》,重为厘订付刻。分建置沿革考、星野考、形势考、山川考、食货考、礼制考、官师表、选举表、名宦志、乡贤志、宦迹志、人物传、艺文录、祥异录、杂志十五门,体例甚严。其以名宦乡贤,则限以入祀诸人,余则别入宦迹人物,其义可解,非冗复焉。而以名宦、乡贤、宦迹皆谓之志,人物独谓之传,此义例殊未可解。

靖远县志八卷首一卷清道光十三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陈之骥纂修。之骥上元县人,道光六年进士,九年任靖远知县。靖远置县始于汉,明时为边防冲要,设靖远卫;万历十七年卫人高冠纂有《卫志》。清康熙四十六年,教授李一鹏重纂《卫志》六卷。雍正八年改卫为县,乾隆四十年县人潘绍尧续增《县志》一卷,附于康熙《卫志》之后。是志纂成于道光癸巳,书凡五十目,无大纲。史实概仍旧志,以乾隆后事补之,而新定类目,移并颇繁,以乱体例。如记邑之大事,自隋迄明,列《世纪》一篇;清之故实,则入《国朝辑略》一篇,以一事而分两门矣。卷四记人物,则别为乡贤、武功、科甲、贡生、行伍、杂途、貤封、恩荫、忠孝、节烈、义行、流寓、隐逸、乡耆、仙释、塚墓。其凡例云:“蟓墓为人之究竟,故附于人物之末。”以为新创体例耶。而又以正史传文录为史传一目,入于卷五物产之后。其编例定目之琐碎散乱如此焉。故修志者,若非真深识史法,而擅创体裁,必自乱其义。

河州志不分卷清康熙二十六年修,抄本(中华书局图书馆藏,现藏上海辞书出版社)

清张瓒纂修。瓒武定县人,康熙二十四年任河州知州。是志分地理、食货、建置、灾祥、彝情、官制、选举七门,凡三十四目。按此志乃瓒为应奉命修纂,仓卒成书,于义例考证颇见疏漏。其志类自地理迄选举止,疑非全书矣。查此志又未见有刻本,据康熙四十六年王全臣修《河州志》序谓:“吴祯始创《河志》,嗣而修之者再。”按吴祯于正德时修州志,书成于嘉靖初。又见《学部方志目》,著录明朱捷《州志》及此志均为写本。自吴祯之志,迄康熙王全臣之志,其问则河州未见有刻本州志也。

巩昌府志二十八卷清康熙二十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明杨恩原纂,清纪元补订。恩字用卿,号凤池,陇西县人;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督粮山海关,以足疾请归,所著有《渭滨草堂集》《元亭三稿》《农谈》《乐府》诸书。纪元文安县人;顺治十二年进士,康熙十九年任巩昌府知府,所著有《卧龙诗稿》。巩昌于明时始置府,清初仍之,领岷州、陇西、安定、会宁、通渭、宁远、伏羌、西河八州县。郡志修于明时者凡四,见《文渊阁书目》有旧志新志二种,卷帙无考。《明史·艺文志》载:胡缵宗嘉靖《巩昌郡志》三十卷。《千顷堂书目》载:杨恩天启《巩昌府新志》二十八卷。二志皆佚。杨恩此志成于天启元年,旋经兵燹,亦不易得。纪元遍搜其遗稿,获缺本十卷,因而校阅之,更正删补成志二十八卷。书分形图、疆域、形胜、总记、沿革、山川、古迹、风俗、物产、建置、官政、警备、边政、官师表、武胄表、宦迹、选举表、人物、艺文、杂识二十门,凡五十有一目。按此志实大半为纪元重纂;而非恩之原书矣。按纪元自序谓:“自诩更正《杨志》错讹,而有补订之劳。”然阅其书错讹仍旧。如沿革纪陇西县,为秦陇西郡附郭邑。南北朝置南安郡,附郭汉阳县。会宁为北魏会宁县,秦安为汉凉州刺史治;与《通志》及州县志对校则多有谬。如总记载:建安十八年汉垂相亮伐魏攻祁,天水、南安、安定皆应;及载马超攻冀城事,又载晋孝武帝宁康三年时,苻登称帝南安,徙秦州三万户于长安;宋宁宗嘉定元年和议成,金人来归秦陇地。诸事于史志皆无稽。如官师人物,明于前人物尤多舛误缺漏,故此志纪载博繁,而欠于考据,使人难能征信。

陇西县志十二卷清乾隆三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鲁廷琰纂修。廷琰字云湖,会稽县人,举人,雍正六年任陇西知县。陇西县志,康熙间知县周继述,草创县志一卷,颇简略。是志纂成于乾隆元年,虽摘录府志者多,而经征考增订,视府志为详尽。志类分纶音、星野、地舆、建置、官政、官方、人物、艺文、杂识九门,子目凡五十有九,每门各有小序。按其沿革所载:“秦置陇西郡于天水,汉分陇西于狄道,置天水郡于襄武。”实与今陇西无涉也。山川载,首阳山即伯夷、叔齐避周采薇处,有夷、齐存迹,实在陇西。按首阳山见载于方志者,据《山西通志》载首阳山在蒲州南四十五里,一名雷首,夷、齐隐此,殁葬山麓。又河北《卢龙县志》、河南《偃师县志》,皆载首阳山,及夷、齐之存迹。然据明人杨闳,辨以陇西之首阳山为是。

陇西分县武阳志五卷清光绪三十四年修,抄本(甘肃省图书馆藏)

清周裕杭修,杨学震纂。裕杭湖南人,光绪三十二年任陇西县县丞,布理分县武阳事。学震字龙川,陇西县人,贡生。武阳与漳县,皆为陇西县之分县也。分县者,附属于大县之小县也。以县丞驻搭,专理政务,其制与府州之领县,有所不同。清季分县制度,未见明规典则,而见行于甘肃一省者。按本志凡例谓:“甘省分县有九,若庄浪、东乐、宝丰、打拉池等。”分县志例,有疆域、城池、乡镇、衙署、文庙、学署,而无职宦,以属邑县丞驻搭。武阳为陇西分县始于乾隆时,考其县志,按裕杭序谓:“嘉庆中县令苏履吉,光绪中二尹张家驹,皆有志,创修而未遂。”是志创修于光绪丁未,学震及陇西训导余明远创草,邑贡生郭屏都、举人蔺杰参订,邑生杨国祯校。依据苏、张二志稿增补而成,仍未付梓。其书卷一图考,列武阳疆域全图、城池图、文庙及崇圣宫图、分县衙署图、盐井图、镇图等,凡十四幅。卷一建置、疆域、山川、城池、分署、学署、学校、关梁、祠祀凡九目;又附乡镇于城池,附学堂于学校。卷二贡赋、兵防、水利、驿递、蠲恤、茶马、物产凡七目;又附户口、度皮、仓储于贡赋,附营制、巡警于兵防,附实业于物产。卷三风俗、古迹、祥异、陵墓、封爵、职官、名宦、选举凡八目;又附方言于风俗。卷四人物、忠节、孝义、隐逸、流寓、仙释、列女凡七目;又附乡贤于人物,附方枝于仙释。卷五艺文、杂志、茶马凡三目,艺文、杂志则仅有目而无文。按此志殊为未成之稿,尚未经详核厘订。甘肃省图书馆藏此稿,余函请抄录序例及摘书中核要;承该馆抄赠此志及《海城县志》《打拉池志》《灵台志》等志书,以俾余撰成提要,至表衷心感谢。

安定县志七卷明万历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二)

明张嘉孚纂。嘉孚字立庵,安定县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授长治知县,升同知,历黄州知府、四川副使。《安定县志》创于正德七年教谕贾秉宜、嘉靖二十年教谕冷昂重纂。按本志嘉孚序谓:“安定自设立来,无刻志。”则贾、冷二志,未经付刻焉。是志嘉孚为应邑令陈鼎南之属,纂成于万历十三年,而未付刻,至二十五年知县恽应翼又增订之,始为刻行,是时嘉孚已殁矣。此志大字精刻,殊为名贵。其体例,分地志、人志、政志、教志、兵志、文志、杂志七门,凡六十二目,义例简质,纪事核而不诞。按沿革:安定春秋时,羌戎之所居,至汉始属陇西郡,在唐则为渭州西市贸马之所也。五代时又沦于先零,宋元皇中于此筑安西城,属通远军。金大定中改为定西县,属巩州;元时因地震定,改名安定。元至正十二年,陇西地震百余日,安西尤甚,移山湮谷,陷没庐舍,此志《地志》记其事。但自《政志》以下至《杂志》五门,则久佚无稽。

续修会宁县志二卷清道光二十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徐敬纂修。敬字信轩,临川县人,监生,道光十七年任会宁知县。案会宁设县,始于金置西宁,其后会州尝徙治之,明时定名会宁。明时邑志,早已沦散无稽,知县黄显祖求得邑人王守基、范良儒所辑志草,删存其略。道光十一年知县毕光尧,复就黄本参证,纂成县志十二卷。是志敬续自《毕志》十一年后仅九载之事;条项皆依《毕志》门类,纂成续志二卷。《毕志》共十二门,皆有小序,是志当续者则续之,不续者,则仍其小序。所续者,惟建置、学校、秩官、人物、选举、艺文六门,事简为易。但《毕志》于沿革考证,颇多错乱,职官、选举有误漏,人物有附会。时人称徐敬多才识,能文章;何不为旧志纠正,以成邑之信史,而仅成卷一卷二两卷,殊为可惜。

通渭县志四卷明万历四十四年刊本(甘肃省图书馆藏,存卷一至三)

明刘世纶修,白我心纂。世纶万历间通渭知县。我心通渭人,仕龙安府经历。按沿革,宋始置通渭堡,属陕西秦凤路巩州。金升为县,元明因之,属陕西省巩昌府。《通渭县志》,见嘉靖《陕西通志》《风俗志》引载《通渭志》,则嘉靖前已有志矣。又本志世纶序云:“通渭故有志,历久时异事殊,今昔半不相伦。”又秦大夔序云:“邑令刘君于视事稍暇,锐意修志,属草盈箧,复延邑人白生编次之,不半载而成,凡四卷八目。”按此志修时旧志犹存,其所定体例或仍旧例,分疆理、建置、礼制、田赋、官师、人物、选举、文艺八类,析子目殊多牵混,疆理、礼制二类分目尤为琐碎,又纪事颇多缺谬。康熙五年知县顾竟成修县志,仍依此志类目,另增《拾遗》《正讹》二门,以笺补缺误者多。是志今存卷一至三,据秦大夔序,志凡四卷。

漳县志五卷旧抄本(甘肃省图书馆藏)

清周裕杭纂修。裕杭修《武阳志》,已著录。漳县与武阳皆为陇西县之分县。武阳与陇西同城,故《武阳志》志名,首标《陇西分县》,漳县则为分属,志名只题《漳县志》。按漳县建县有四百余年,清光绪初以附治陇西为分县,民国二年改陇西县丞分理制,后复为漳县,直隶于省。邑志之作,据康熙《巩昌府志》引有《漳县志》。后志书毁于兵燹。是志为陇西县丞分治时所纂,其体例同于《武阳志》,叙漳河水道,甚有条理。

宁远县志五卷明万历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刊本残缺,上海图书馆藏抄本全)

明邹浩纂修。浩沧州人,万历十三年任宁远知县。宁远三国魏改貆道县为武城,晋为新兴寨。宋初置宁远寨,崇宁中复为貆道县,金废为寨。至明复改为宁远县,属巩昌府。邑志始创于成化时县人王璠,久佚。此志为浩仕宁远时,属廪生宋万宁采集旧闻,浩自笔括成帙。其书体例严简,分图象、舆地、人物、政事、艺文五类,共二十二目。卷后有县教谕员一清跋谓:“事核而确,无溢美,无渗漏。”观其书,辞无溢美则有之,至于核确则有疑焉。如叙沿革以貆道为旧县,以《水经注》证之,则貆道亦不在今宁远。至于职官选举,其渗漏者,犹甚多也。

宁远县志续略八卷清乾隆一十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胡奠域修,于缵周纂。奠域字禹敷,荆门人,宁远知县。缵周宁远人,拔贡。是志为续康熙间知县冯同宪修县志后三十余年事物;体例悉从《冯志》列天文、地舆、建置、政治、官师、选举、人物、艺文八门,较《冯志》条目,增天文、艺文二门;而艺文小序又极称前志为得体。选举惟载于氏一门独详,而出于缵周所作,不免偏于私已焉。按此志乾隆原本极稀见矣,道光十五年重刻本流传较多,末附《县志补缺》六页,言知县苏得坡创设书院事,则为道光时所附。

续岷州志采访初稿不分卷民国三十二年稿本(甘肃省图书藏)

近人陈如平纂。岷州即今岷县,故秦汉时临洮县地也。据本志建置,谓建置自唐武德四年置总管府于此始焉。岷志修于明者,有正德、嘉靖、万历三志,皆早佚,其书皆称卫志,因明时于此设卫;至清康熙中,始改卫为州。康熙二十六年卫守备胡可桢,修《卫志》一卷,康熙四十一年抚民同知汪元絅修《州志》二十卷,岷志体例始臻完备。嗣后百数十余年,未见有修之者也。此稿始为增续,因其部首残缺,无以窥其体例;由文中散抄其目次如下:建置、疆域、山水、道路、公署、学校、关梁、乡镇、贡赋、厘税、度支、科名、学问、忠节、孝义、方技、仙释、列女、职官、宦迹二十篇。艺文、杂录,未见登载,以职官宦迹,列于仙释列女之后,编次如未有厘订,记载亦寥寥,故称曰采访初稿。

洮州卫志一卷清乾隆间修。抄本(北京图书馆藏)

是志不著纂修人姓氏。惟书中载有乾隆十四年事,其书见缪氏《学部方志目》著录,题为《乾隆洮州卫志》一卷,著录为抄本。按洮州为今临潭县,自周武帝逐吐谷军,始置洮州洮阳郡。见《明史·艺文志》载李玑《洮州卫志》五卷,未考纂成于何时也。其后卫守备吴垚著《卫志》一卷,纂成于康熙二十六年。是志记载大抵仍《吴志》原文,稍为增续。其书分建置、疆域、山川、关梁、职官、城池、公署、学校、祠祀、贡赋、兵防、物产、风俗、古迹、封爵、人物、忠烈、列女十八门。康熙《吴志》,今犹有抄本流传,门类与此志同。

平凉府志十三卷明嘉靖三十九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存卷四)

明赵时春纂。时春字景仁,号浚谷,平凉人;嘉靖六年进士,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按此书《四库全书提要·存目》著录为《平凉府通志》,兹从本志卷第一行题名著录。此书存卷四一卷,及府城图三页;据张维《陇右方志录》著录此志共十三卷。卷一、二、三府志,卷四平凉县;卷五泾州,卷六灵台县,卷七静宁州,卷八庄浪县,卷九固原州,卷十镇原县,卷十一华亭县,卷十二崇信县,卷十三隆德县,共十七门。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十四、卷十八至三十六,全书共四十七卷,系以分卷共计也。维谓:“此志寺观痛斥异端,物产尽载菊谱,则不免末大于本。”《四库全书·提要》谓:“此志考证叙述,具有史法,在关中诸志之内,最为有名。惜其漫漶磨灭,已不可缮写,故仅存其目。”则此志在乾隆时,已不易得其全书矣。

庄浪汇纪八卷明万历四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李作舟纂。作舟重庆府合州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官至整饬西宁兵备,抚治番夷陕西按察司使副使。按庄浪为甘肃黄河以西首重之镇,汉时广武地也。自魏晋迄唐宋,入于夏;元更名庄浪。明初于此置卫,后改为县。庄浪志乘,据本志作舟序有云:“顾上下数千年,掌故阙如。”则此志以前,似无志乘矣。但考《明史艺文志》有《古庄浪漫记》八卷,不著撰人及纂修时间。又见张维《陇右方志录》著有万历《庄浪县志》,万历七年知县卫东鲁所修。《明志》之《漫记》,疑即是此书,《张录》之万历志,未审见之于何书焉。按是志义例谓:“其体则史,其例则志,其综汇则六官。”何以为体史例志,其言不明,而难审其义。其所谓六官者,以汇集案卷档册,分吏书、户书、礼书,兵书、刑书、工书六科。其书首有庄浪图,附图说,书后有《事实》一篇,以记茶马要政,募民转输军实之事。其余六篇,乃汇聚史料,皆未经笔削裁订。故其书纪事迹则真实可靠,但其编纂序次,则漫无统例,使览者之难阅也。

正宁县志十八卷清乾隆二十九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折遇兰纂修。遇兰字佩湘,号霄山,阳曲人;乾隆三十五年进士,翌年授正宁知县,以内艰归,服阙,补湖南浏阳知县,继调广东普宁知县,卒于官。所著有《霁山文集》《看云山房诗草》,正宁原名真宁,以清世宗名(胤祯),改称正宁。邑志于明季县人巩国家,始纂《真宁县志》五卷,崇祯时县人巩焴又为重纂,二志均久佚。县志为今存邑志最早之书,其体例,卷一舆图,卷二至卷十八,为天文志、地理志、建置志、祠祀志、田赋志、官师志、献征志、祥眚志、轶事志、艺文志,子目凡四十。此志简核得法,议论极严断限,引据往事必注明出处,见于每书。例如地理志古迹,纪黄帝陵在邑之桥山,注见之于《史记》曰:汉武帝北巡朔方还,祭黄帝于桥山。其书记载古事往迹,皆用此例,而不空用“相传”二字。

甘镇志不分卷清顺治十四年重刊明季修本(徐家汇藏书楼藏旧抄本)

是志不著纂修人名氏,书首页载,顺治丁酉分巡西宁道按察司副使杨春茂重刊《甘镇志·序》,云:“逆回米剌印反,作乱公署,册案悉被焚烧,由是重刻是书。”按米剌印于顺治五年四月与丁国栋,拥明延长王朱识■〈釒穿〉。是志体例,分地理志、建置志、官师志、兵防志、岁计志、人物志六门,子目凡二十有六。兵防志记边事甚详。人物忠列传有《苏武传》。科贡附入人物,记载至嘉靖三十六年止。据乾隆《甘州府志》钟赓起序谓:“顺治丁酉杨副使春茂撰《镇志》六帙,仅搜罗至明季隆、万中而止。”但据本书春茂序所称重刊,而非春茂所重纂也。然阅春茂序中有云“靡不博采备陈,阅月成编锓版”等语,似有重纂语气。故后之书目著录,以为春茂重纂也。

山丹县志十卷清道光十一年刊本(甘肃省图书馆藏)

清黄璟纂修。璟字梅村,平定县人,举人,道光七年任山丹县知县。山丹自元明以来为甘州府属县,据嘉靖《陕西通志·风俗志》引有元《山丹志》;修于明时者,今无可考。按本志鲁萃序谓:“山丹旧无志,嘉庆十五年广文武功党双原(行义),始从府志手录一册,另加续纂,藏其稿于明经壬庭山家中。道光七年山右黄明府,即其所编纂者,逐类考核,略加润色,汇集成卷;而壬明经出橐资,付之剞劂。”按此则此志系据嘉庆《党志稿》增辑而成。其书卷一世纪、卷二国朝纪略、卷三地理、卷四营建、卷五水利、卷六学校、卷七人物、卷八选举、卷九食货、卷十艺文。地理、营建、学校、人物、选举、食货,又分子目,凡四十有二。《世纪》开端云:“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注云:“《雍州录》《甘志》,而于导弱水上,遗落陶唐氏三字,遂致时代不明。”然遗落陶唐氏三字,而不知其以何据焉。人物志分门不免过冗,以官师归入之,殊欠志例。又其书于考订未能精核,例如地理志,以沿《甘州府志》之误,以居延(即居延海,在额济纳旗)为在县北大口子,后修县志始以纠正。惟水利志,纪载河川源流变迁,及疏导灌溉之策,可以资考也。

崇信县志二卷清顺治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于元煜纂修。元煜东阿县人,举人,顺治间崇信知县。考崇信建县始于宋,邑乘创于何时,未可详稽。乾隆《甘肃通志》载:明柳仲庭任崇信知县,纂修邑乘,笔削谨严。是志元煜据顺治六年知县武全文纂成志稿,嘱邑人刘显世等,重为采摭编纂,自为总辑而成。其书体例,别为上下二卷,上卷沿革、疆域、山水、风俗、物产、赋役、城堡;下卷学校、坛庙、寺观、官师、人物、利病、灾异。书后附《芮谷志》一卷,为武全文撰,元煜增补。其书义例尚为简洁,惟以选举附于学校,官师表传不分,体裁犹不足明晰。

灵台县志四卷清顺治十五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黄居中修,杨淳纂。居中字定方,福建龙溪人;顺治九年进士,翌年任灵台知县。淳灵台人,贡生。是志为居中莅县即属淳等编录;其书凡五纲,曰方舆汇、曰建置汇、曰赋役汇、曰秩官汇、曰人物汇。五纲以汇名篇,此例颇为罕见。每汇均有小序,以物产利弊附之赋役;物产载惠安堡盐,昔无销引之例,清初因商贾乏人,引课缺额,分隶于各州县,户口计人丁之多寡以均派,引盐为他志所未载。而利弊一目,尽为当时县政,可以考见民生利病。其以灾异附之人物,又以人物未入祀乡贤者,另立纪迹一目,则为志例之所未妥。其书于小序外,不自撰一辞,全书为“纂类”之体。

秦州志二卷清康熙二十六年修,抄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赵世德纂修。世德辽阳人,康熙间秦州知州。按秦州为今天水县,天水古郡名;唐时分上邽置天水县,未几即废。五代复置,在今天水县西南。宋金时分置南北天水县,自元至清,无天水县名,民国初始改秦州为天水县。此志分门,自户口徭役迄赈卹艺文,凡二十一门,志无沿革疆域山川,及学校田赋,恐非全书矣。

礼县志不分卷清康熙二十六年修,抄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王榆善纂修。榆善费县人,康熙间礼县知县。按礼县建县于明,而志书阙如;万历四十一年知县刘泽远,单骑往访穷山深谷,采纳断碑残碣,询之故老耆儒,抄录古迹旧踪,始成邑志二册,已久佚不传。是志为官辑应征之书,体例简约。沿革谓:“礼县秦为天嘉郡,汉武帝置汉阳郡,三国因之,于祁山西十里置长道县。”考秦置四十郡,未有天嘉郡,汉武帝时亦未有置郡之制,不知此志何据也。流寓传载诸葛亮,谓其出师所经;是亦可谓之流寓乎,其编纂者之荒妄,而欲借以夸耀县事耶。

徽郡志八卷明嘉靖四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郭从道纂。从道字省亭,州人,举人出身,仕至贵州按察司佥事。家居时创修郡志,是编与邑贡生张鹤年所同纂。按沿革徽州郡为汉河池县地,元时于此置南凤州,后改名徽州,明时属陕西省巩昌府。徽郡有志始于何时,未可考也。据嘉靖二十一年修《陕西通志·风俗》引有《徽州新志》,则此志之前郡志已经数修。此志凡八门,叙沿革,纪故实,颇为简核。

两当县志四卷清乾隆三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秦武域纂修。武域字紫峰,曲沃县人,举人出身,乾隆三十一年任两当知县。两当之有志,清康熙二十六年知县武国栋始创志稿,仅十二页,未经发刻。武域为之增续,而成一邑之志。书凡四纲,曰志地、曰志事、曰志人、曰志言,分目共二十有九,随其类附焉。观其编次,颇见审慎,文藻则文省事详,每篇少则数十字,多则数百字,全书仅二万余言,一邑之故实略备而不缺漏。当时襄助参订者,有屠文焯,采访者,有罗暲、周才美,校阅者,有高仲。书无纂修姓氏表,而以纂辑诸人登于例言。志后附《拾遗》一卷,则为志成后续辑者也。

肃镇志四卷清顺治十四年重刊明万历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李应魁纂修。应魁万历四十四年任肃镇兵备副使。是志修成于万历丙辰,原本久佚,此书为顺治重锓本。据乾隆《肃州新志》黄文炜序谓此志误谬颇多,如酒泉太守竺曾,讹为竺会。张奂渊泉人,讹为酒泉人。大禹治水合黎,而致疑龙门积石,不在于此。字形近而讹误者,重锓本已为改正。按此书书口题名《肃镇华夷志》,卷一第一行仍名《肃镇志》。据张维《陇右方志录》谓:“万历原本称《肃镇志》,华夷二字为重锓时所加焉。”按重锓本,惟版口加华夷二字,原文实无更换。

玉门县志不分卷旧抄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是志不著纂修人姓氏,无序跋,莫知为何时何人所纂也。按其建置沿革,则止于清乾隆二十四年。书凡二十类,曰建置沿革、曰疆域形势、曰城垣、曰水利、曰田赋、曰汛防、曰驿递、曰山川、曰古迹、曰学校、曰士习、曰风俗、曰土产、曰坛庙、曰仓廒监狱、曰职官、曰科第、曰营制、曰义民、曰节妇;视其编次,殊欠体裁。土产志载:“石脂水在县之赤金东南一百五十里白杨河西,有石油泉,土人取以燃灯。”又引博物志云:“延寿县南有山石出泉,县人谓之石漆。”《元和志》云:“玉门县东一百八十里泉中有苔,燃之极明。”《一统志》云:“石油出肃州南山。”《肃镇志》云:“嘉峪关西有石漆。”所引诸说,以证玉门之有石油,发见已久矣。参张维《陇右方志录》著录《玉门县志》写本谓:“乾隆二十四年西域事定,改安西为府,沙州卫为敦煌县,靖逆、赤金二卫为玉门县。此志摘录《肃志》《靖逆赤金卫册》,间附新事。仓廒载有四十一年建筑仓库,去《肃志》之修,又四十年矣。而目类史实,多仍《肃志》旧文,盖与《敦煌志》同为抄撮呈送之书,非特自修辑也。”维叙此志编纂始末甚详,故录附之。

敦煌杂钞二卷随笔二卷清乾隆七年清润斋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常钧纂。钧字和亭,叶河人,官安西观察副使。是书为钧观察安西时所纂,其序略云:“安西古荒服地,羌戎所居,秦汉以前遐哉邈矣。自汉设敦煌置属县,通西域,闢地数千里,屯戍相望,民物殷富,极一时之盛。晋魏六朝,中原多故,未遑远略。泊乎隋唐駮駮复振,肃代而后,相继沈沦,及宋元明世,弃为异域。我朝统自康熙五十四年,挞伐嘉峪关外,古酒泉西鄙,以及敦煌、玉门之境;渐以经理更置卫所,运而哈密悉隶板图。雍正间设镇开屯筹饷,钧首成此篇,亦安西之嚆矢。”此序略述安西沿革,因安西为汉敦煌县地,故曰《敦煌杂抄》。是篇纂时安西观察领有河西四部,关西七卫,及安西、柳沟、沙州、靖逆、赤金、哈密、玉门、赤斤、蒙古、阳关、罕东、安定、阿端、曲先等厅、卫、县,及嘉峪关、赤金山、冒马疏勒、观音寺、苦峪、三危、鸣沙、白龙堆、流沙渥、洼水、氐置、古长城、雷春寺、南山、天山、瀚海、巴里坤、土鲁番等城关河山寺庙地方。是篇编例,卷上叙地名地情。卷下记形势、户口、田亩、积粮、屯田、开渠,及党河源流,安西东关护墙,建盖民房、添设腰站、引墩,皆司政备防之事也。附《随笔》二卷,记其地情,闻见之笔录也。

环县志十卷首一卷清乾隆十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高观鲤纂修。观鲤字禹门,仁和县人;乾隆十三年进士,授环县知县。《环县志》创于何时,未可考,《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引有旧《环州志》。按环州于明洪武初降为县,此则为宋元时旧志欤。观鲤修此志时,而旧志皆佚,故无一言涉及。此志分沿革、祠祀、学校、田赋、兵防、职官、仕籍、人物、艺文、纪事十门,子目三十九,体例简约。按沿革谓:“环建置自秦始,汉为马岭县地,泊魏晋以迄北朝,没入戎翟。至唐始复,城方渠、马岭,五代晋始置威州,周改环州,明初改州为县。”张维《陇右方志录》谓:“汉之方渠在今宁夏;西魏、北周之会州,在今中卫之鸣沙。唐之环州改威州,则又为鸣沙、会州之所改,皆与今环县无关。”此志沿革混而为一,误矣。

新修打拉池县丞志不分卷清光绪三十四年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廖炳文修,陈希魁纂。炳文光绪间以县丞布理打拉池县事。希魁打拉池人,贡生。按本志炳文序谓:“打拉池县设自光绪元年,前无旧志。此志为奉文修纂,乃嘱贡生陈希魁、训导谢文俊、廪生杨希贤为编次,附生赵子绅、魏崇文、杨文舒为采访,附生陈德俊、陈祖虞、陈重德、董元辅为謄腊录,共掇而成。”其书分建置、疆域、山川、关梁、水利、盐法、物产、贡赋、祀典、职官、塜墓、风俗、貤封、恩荫、选举、贡生、武举、节妇、星现、星殒、日月蚀、恤典、方言、户口、仓储、学堂、度支、厘税、农商、矿产、巡警、忠烈、碑文凡三十三门,物产、疆域、山川三门,均有小序,余篇则无。按此志分门则多,而纪述则简约,惟纪星现、星殒、日月蚀,为其他方志中所少载焉。

○宁 夏

宁夏新志八卷明嘉靖间刊本(天一阁藏)

明管律纂。律宁夏卫人,正德十六年进士,官至刑科给事中。宁夏当陕右西北之边,西据贺兰之雄,东临黄河之险,历代为西北重镇。按本志沿革谓:“春秋时乃羌戎所居,秦始置上郡,汉为匈奴所据,武帝元朔二年命卫青取河南为朔方郡。晋因之,晋乱,为赫连夏据于为都。西魏置弘化郡,后周改为怀远,隋开皇初降为县,大业间复为朔方郡。唐为怀远县隶灵州,宋为兴州,元为宁夏路总管府。明洪武初立宁夏府,寻改为卫,命耿炳忠为指挥驻之,隶陕西都司,二十五年封第十六子朱梅于此。”按栴于永乐间修有《宁夏志》,是为志乘之始,嗣后卫人胡汝砺,于弘治十四年又纂《宁夏新志》。是志为杨守礼巡抚宁夏时命督粮道佥事孟霦所修,遂聘管律重纂,律为汝砺弟子,律谓其师郡志,已经人点窜,遂失其真,故纲领不振,视匪良志,故重辑成于嘉靖庚子。增续更改《弘治志》之所不足者甚多。其书采摭浩繁,体例庞博,卷一宁夏总镇、建置沿革、郡名、形胜、风俗、山川、关隘、边防、水利、桥渡、卫防、物产、土贡、封建、王府、公署、五衢、南路守备、北路守备诸类。卷二坛壝、祠祀、官迹、人物、选举、武阶、忠孝、节义、技能、仙释、祥异、寺观、游观、景致、古迹、俘捷、陵墓诸类。卷三中路灵州、五马驿递、韦州西路中卫,广武营、鸣沙州、东路后卫、兴武营、铁柱泉诸类。卷四沿革考证。卷五赫连夏考证。卷六拓跋夏考证。卷七卷八宁夏文苑志。按其编次无纲领目,因事定类,尚合条贯。卷一之物产述贺兰山、麦垛山,出铅、礬、铁极丰。土贡述唐夏州贡氈角弓,齐灵州贡红蓝甘草、蓰蓉、代赭、白胶、青虫、鵰鹘、白羽、麝、野马。明时岁贡花马,均宁夏特产焉。卷二所纪人物、古迹、陵墓,亦颇具考证。卷三纪所领营卫之制度甚详。卷四至卷六所考沿革及赫连夏、拓跋夏,采摭尤博,考证定说,颇为详核。卷七卷八,文苑分诗文二门,文列《宁夏八景诗序》《汉寿平侯壮缪关公祠碑》《大明嘉靖平虏之碑》《观赤木口诗序》《筹边录》诸文,皆关宁夏文献之重要者也。

朔方广武志二卷清康熙五十六年刊本(甘肃省图书馆藏)

清俞益谟纂。益谟字嘉言,号澹庵,广武人,官至提督湖广全省军务左提督。康熙四十二年辰州红苗起事,益谟随尚书席尔达督征,红苗乞降事平,著有《辨苗纪略》八卷。按本志凡例云:“广武为营汛城堡,旧无专志,向附《朔镇志》志其大略。”按此志为录之《镇志》,或询诸故老,或考之碑碣。再三究核务得确实,凡一切虚诞无稽之语,概不敢录。观其例言以知其编著之审慎。卷前有武进士俞汝钦序,汝钦为益谟之子。其序谓此志尚未刊,而其父已逝世五载,始付梓人。又按所列修志姓氏表,俞益谟总裁,廪生李品■〈香奇〉续笔。纂辑列举人高嶷、贡生贺遇隆、生学雷起潜、俞汝钦、李元臣等。校阅列贺士康、陈三恪。监刻列张继程。故此志当非出于益谟一人之手也。其书上卷首列城池边埻图、天文星宿分野图,次为志,自地理迄物产凡三十六门。下卷为艺文,编排类目,颇见凌乱。书中记载,亦缺漏甚多。然此志未有见于藏书著录,为甘肃省图书馆独有之秘籍。

朔方新志不分卷明万历四十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杨寿纂。寿宁夏卫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官户部山西清吏司主事。朔方即宁夏卫,汉为朔方郡,此志从其古名也。宁夏自嘉靖间管律纂新志后,万历五年石茂华又修《宁夏志》四卷,七年罗凤翱又修《朔方志》,十七年杨锦又修《朔方边纪》,及是志凡四修矣。今惟是志独传,按是志为寿主笔,有黄机明、时儒相协编辑,万历四十五年巡抚杨应聘为之刻行。书分图考、建置、沿革、天文、地理、山川、食货、内治、外威、文学、武阶、忠孝、节义、窃据、叛乱、坛祠、寺观、陵墓、古迹、祥异、方伎、词翰、遗事二十三门。张维《陇右方志录》谓:“此志文词清简,雅有翦裁,惜其纲目凌乱。内治、外威、文学、武阶诸名,语非通行,名实亦间不相附。”兹阅此志,惟序论诸篇文笔较纯,书中纪述则辞多重沓,亦不足称雅有翦裁,至于篇名乖异,尤为不伦。不过关中明志,今存者甚稀,此志乃为不易得之珍本也。

固原州志二卷明嘉靖十一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杨经纂。经宁夏人,嘉靖五年进士,仕大名府推官。按固原为元时之开州,后升为府,领开城、广安二县,为安西王行都所在焉。明初降为开城县,属平凉府,寻又为固原卫,景泰初筑固原城,弘治间升州。志乘始于元时,有《开成志》今佚,而见于乾隆《甘肃通志》所引载。明张治道又纂《固原州志》,万历《内阁书目》《千顷堂书目》均著录。是志成于嘉靖十一年,凡二卷,上卷为城池、疆界、山川、古迹、土产、风俗、文武衙门、人物、节妇九类,下卷为前代人物、前代名宦、艺文三类。卷前列《总制》一篇,及唐龙序。唐序谓:“此志事简而核,辞辨而经;其绪山川险易,地理迂直,皆秩秩然。”张维《陇右方志录》谓此志:“策议边防时事,有伟识。其论固原形势,艰于战守,一反方志夸陈之习。”兹阅此志体例,分门殊不免过约,以户口、税课、兵卫、军实、职官、名宦,尽入文武衙门一类。又如上卷既立人物一类,下卷又立前代人物。文武衙门类,已收名宦,下卷又有前代名宦一类;人物以今古朝代分段,则人寿有短长,非志书体裁之所宜也。然其叙论疆域山川之形势,及战守方略之详审;非熟地理,悉军情者所能言,是为志乘家焯识。

固原州志二卷明万历四十四年刊本(南京图书馆藏)

明刘敏宽纂修。敏宽山西安邑县人;万历五年进士,历官州县擢延绥巡抚,升任陕西总督。按是志为敏宽总督陕西时,与兵备道董国光所修。其自序有言:“与国光諮询参考,订旧增新,余复裁酌核次。”按此说是为总督纂修领州之志焉。《固原州志》修于明时者,张治道、赵时春所纂二志,久佚不传,杨经之志及是志犹存。是志视《杨志》为严核,其体例,分地理、建置、祠祀、田赋、兵制、官师、人物、艺文八门,纪载则核实而无遗,推陇西方志体裁之佳者。

海城县旧志二十三卷清乾隆十七年修。旧抄本(甘肃省图书馆藏)

清朱亨衍修,刘统纂。亨衍广西桂林府临桂县人,康熙辛卯科举人,乾隆九年任甘肃平凉府同知,十四年分守海喇都。统海喇都人,举人。按是志一名《盐茶厅志》,兹从本书书衣页,及卷一第一行题名曰:《海城县旧志》。书序目第一行,又作《厅志备遗》,一书用名多,必致著录者之混乱。参《西北资料图书简目》,著录作《海城厅志》。《陇右方志录》著录作《盐茶厅志备遗》一卷,《中国地方志综录》从此名。按是志纂修时,海城名海喇都,属平凉府。亨衍以平凉府同知分驻其地,以其前无志乘,又省志不登,府志未载,于是延统及贡生柳成林、陈良秀、周日庠、张珙,监生曹夔隆等,采访编辑,始创志例,纂成于乾隆十七年。其书志类,分图记、星野、疆域、形胜、建置沿革、城堡、山川水利、古迹、田赋、户口、徭役、风俗、官制、名宦、学校、署廨、积贮、仓廪、坛庙、寺观、节孝、物产、艺文二十三门。又附盐税于田赋,乡贤于名宦,生徒科贡于学校,体类庞杂。按亨衍序谓为二十三卷,书中卷数,实未明晰分次,是为未定之稿。考此志向无刻本,而以抄本相传,以是本为最旧。书后有咸丰九年端月上浣邑庠生史廷珍题记,当为咸丰九年以前之抄本焉。海喇都名未见之史志,按是志谓其地距安西州四十里,原为一堡,唐以前其地所属无考,宋金元三代皆为安西州属地。宋将忻可适伐夏取天都山,以其地建安西州,元符二年复陷于夏人,更名东牟会。元兴以其地建国以封豫王,是为海喇都固,安西州属堡也。明初遣大将徐达、偏将薛显等,攻走豫王,迁其民于北平,遂并海喇一十八堡为牧厂,置承奉司管之。清初于其地设卫所,有监军领管,后建厅,主司盐茶重务,故有盐茶厅之名,其制度有同于明时之牧厂也。

○青 海

青海志略不分卷民国间修,抄本(甘肃省图书馆藏)

近人许崇灏纂。崇灏字公武,甘肃人。按是编为新亚细亚学会会员黎小苏、邱向鲁、朱允明等之实地考察报告,崇灏依据其所述,再稽古籍有关纪载,重编而成。于民国三十二年于重庆曾用土纸铅印,而本数不多,印本今亦少见。是编次分为十一章,第一总说、第二历史沿革、第三地理环境、第四自然区域、行政区域、第五经济状况、第六民族分布状况、第七宗教及寺院、第八人民生活习尚、第九交通、第十教育、第十一结论。其书体例,统括古今新旧,为省志书中新创之体例焉。青海建置,按是编总说云:“青海在甘肃之西南,以境内有大湖曰青海,因以名省。在夏时为西戎地,秦时为西羌地,汉初属匈奴。新莽时羌人献鲜水湖,始置西海郡,筑龙侠城,后汉中叶,又筑皇中、护羌二城。三国又为西羌所据,东晋以后,为东胡族之鲜卑、吐谷浑、慕容氏所据。隋大业时命裴矩击平吐谷浑,而设西海、河源二郡;隋末又为吐谷浑诸族迭据,迄宋累为边疆之患。至元代定西番置贵德州于其境,明初亦尝遣使招谕,正德后则为蒙古族所据。清年羹尧平青海,始置办事大臣驻节西宁;民国元年改为青海办事长官,二年又改为蒙番宣慰使,四年改置甘边宁海镇守使,十五年改为青海护军使,十七年始建青海行省。划甘肃西宁道属七县,及蒙古二十九镇,玉树二十五族,果洛五族,近海八族统辖于省。”按青海为我国西陲要地,所产动植矿产种类繁多。又其地山川壮丽,黄河、长江皆发源于此,山有唐古剌山、巴颜喀刺山、祁连山、积石、西倾、南山、丛岭最为有名。川有鸦砻江,澜沧江、索克河、柴达河、布隆吉尔河、大通河为著。湖泊有青海、札陵湖、鄂陵湖、达布逊湖等及盐池,沃野千里,多未垦植。

西镇志不分卷清顺治十四年刊本(甘肃省图书馆藏刻本存艺文志,抄本全)

清苏铣纂修。铣交河人,顺治三年进士,由卫辉府推官,行取监察御史,十二年任西宁兵备道。《西宁志》创于明万历二十三年兵备道刘敏宽修《西宁卫志》。《四库全书提要·存目》有《西宁志》七卷,苏铣撰。为铣顺治十二年官西宁道时所作。西宁在清初设军民指挥使司,为临边之地,文献罕征。故其书亦潦草冗杂,绝无体例,盖创始者之难工也。乾隆《西宁府志》凡例云:“旧《西镇志》仅寥寥二本,重刊于顺治丁酉。”其所谓重刊者,盖指镇志已凡二修。兹阅本志卷之第一行均题名《西镇志》,《四库提要·存目》称《西宁志》,与此实同为一书也。

循化厅志稿八卷旧抄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龚景瀚纂修。景瀚字海峰,闽县人;乾隆五十七年以平凉知县调署循化。循化自元明以来,为河州边外地,清乾隆二十七年,始移河州同知治循化。除营汛兵士,其属民大半回族也。按是志为《循志》未刻前之初稿,其书门类,卷一建置、沿革,卷二山川,卷三营汛,卷四管内族寨、工屯、田赋、户口,卷五官师,卷六祠庙寺院,卷七水利,卷八夷情,凡十二类。据《陇右方志录》著录《循化厅志》八卷,清乾隆五十七年同知闽县龚景瀚著。其志类有三十二类,疑此稿于付刻时,经重为厘订增补,故类目不同。

隆德县志二卷清康熙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常星景纂修。星景山西翼城人,举人,顺治十三年任隆德县知县,任满升吏部验封司主事,官至稽勋司员外郎。隆德县志据本志星景序谓:“隆故有志,前世毕、李二令君厘定。”按本志官师知县毕如松,万历三十二年任,修县志。知县李若素,万历三十七年任,重修县志。二志今皆不传。是志凡二卷,卷一沿革、山川、户口、田赋、物产、坛庙、河渠、风俗、官师,卷二学校、人物、灾异。按隆德宋始筑堡,金始置县。而本志沿革云:“汉月支道,即今静宁隆德境,后汉、魏晋因之,皆属安定郡。”月支道是否隆德,史事足资援据者甚少,故无可考证,而《后汉书》《晋书》,均无月支之名。

○新 疆

回疆志四卷首一卷清乾隆三十七年修,清博览堂抄本(南京大学图书馆藏)

清苏尔德纂修。尔德字费谟,长白人;乾隆己丑奉命驻护喀什噶尔,为回疆极边之地。尔德述其山川形势,及贡职风俗天时地理以呈。后又因观察使周世衡《回疆志》原本,增补缺漏,纂成此志,凡四卷三十二类,体裁颇臻齐备。按此志未见刻本,传抄者,以博览堂抄本为精本。按回疆即新疆,古为雍州外地,汉武帝时始通道,号西域。自天山以南为城郭者,三十六国,设都护府统辖之,自天山以北为匈奴右部地,西境为乌孙国地。后汉时山北仍旧,山南分为五十余国。三国迄隋,山南为于阗、鄯善、龟兹等国,山北初为鲜卑、乌孙,后为蠕蠕、高车,又后为突厥、铁勒地。唐时山北为突厥、沙陀、回鹘、西突厥诸部,置北庭大都护府统之。山南以于阗、疏勒、碎叶、焉耆为四镇,置安西大都护府统之。中叶以后尽入于吐蕃。宋时为乌孙、于阗、回鹘、龟兹诸国,尽入于辽。元时山北为阿力、麻里及回鹘、五城地,山南为别失、八里诸国地,置阿力麻里、别失八里二行尚书省统之。明时山北为卫拉特地,山南为回部地。清初山北为卫拉特之准噶尔部所据,山南为回部。乾隆间次第平定,设伊犁将军,及副都统领队大臣等官,即留西征军以为驻防,号新疆。按此志所叙沿革概况如是。至光绪十年改设新疆行省,即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地。

新疆纪略不分卷清乾隆四十二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原题椿园氏著。椿园未详何许人。据其自序谓:“生于燕,长官于秦、晋、齐、楚、吴、越之间,壮年复西出阳关,逾河源三千余里。”按其说居于新疆者久,所著此书,考究甚详。此书篇目未经厘订,体裁颇见散乱。其书共为六篇,不分卷次。一曰新疆纪略,以叙山川、城邑、职官。二曰外藩纪略,以纪哈萨克、布鲁特、安集延、博罗尔、敖罕、温都斯坦等邦。三曰叛亡纪略,以纪准噶尔、阿睦尔、萨纳额鲁特、布拉敦、霍集占等之叛亡事实。四曰投诚纪略,专纪土尔扈特投诚事。五曰新疆道里表。六曰回疆风土记。而全书则无总名,兹以其第一篇篇名著录,题曰新疆纪略》。据姚椿《晚学斋文集》卷二,有《西域闻见录跋》云:“是书《新疆纪略》二卷,外藩列传二卷,西陲纪事本末二卷,回疆风土记一卷,军台道里表一卷,凡为卷者八,乾隆四十二年满洲七十一撰。盖尝以使事至西域,故语多确凿,非贩鬻者比。或云阮吾山侍郎,盖为润色,书中多垂诫之辞,不妄夸耀。”椿跋又云:“读《两汉志》者,不尽知也,得是书遂可览掌矣。”按此书所纪新疆汉以前史实甚详,故椿比以《两汉志》为备。《中国地方志综录》著录此志称《西域闻见录》八卷,七十一纂,其大抵依据姚椿纪载。《综录》又引注吴丰培之调查,此书尚有《西域总志》《新疆志略》《新疆外藩纪略》《西域记》《西域琐谈》《西域旧闻》《新疆舆地风土考》《西域昆探》《回边纪略》《西域纪略》《外藩列传》《回疆风土纪》《军台道里表》。除《西域总志》为周存仁改纂易名外,余内容尽同,目次略异。此外尚有《新疆纪实征信录》,见丁实存《中文新疆书目》,疑即是书。因此书原无总名,著录者用名各异。此本前为蒲圻张国淦旧藏,书中文字绝少讹误。

新疆回部纪略不分卷稿本,赵世暹手跋(上海图书馆藏,存库车十三页)

清慕霁堂纂。霁堂甘肃镇原县人,举人,光绪中任西宁县教谕。时天山南北军务始定,拟设新疆行省,大吏檄霁堂驰赴新疆调查回部情形,以作设县之计。此书为霁堂调查地情一年之纪录,凡两函,存于陕甘督署,底稿为其子少堂所藏于家。此本为记库车之一部分,分沿革、疆域、山川、建署、营伍、粮饷、租赋、牧厂、卡伦、军台、回务事宜,全书仅四千余言,而纪事简核,库车梗概可稽矣。库车在阿克苏东北,喀喇沙尔西南,古龟兹国地也。城旧以柳条夹沙土筑成,故名柳城,亦名柳陈、柳中,又名鲁陈。汉车师前王地,唐为西州属邑柳中县。清乾隆二十三年定名库车,译言胡同之意也。山川门载:丁谷山为库车有名之地,山上有唐朝古寺,唐碑、佛窟、浮屠。水以干河为胜,在城西环城引渠溉田也。官制清时设办事大臣一员,章京二员。营伍乾隆时驻镇营兵三百名。牧厂二处,蓄马一百匹、牛五千头。卡伦有博勒奇尔城为最大。回务设三品阿奇木伯克一员,办理回事也。

西域琐谈四卷清抄本,乾隆四十二年序(上海图书馆藏)

清椿园纂。椿园著《新疆纪略》六篇,而无是书。是书书尾椿园自记题于库车军署。书首有序略云:“余往来于龟兹、大夏诸邦,而五易裘葛,目见既多,性复喜闻琐事。则伊、吾以西为地志山经所未载者,殆不可一一数,即列史所称,证以目之,所见又多龃龉。而未安意者,沧海桑田之变,人事之各不相翼。”按其语,是书记及伊、吾以西见闻,而非《纪略》分出之一篇。其编例,卷一殊方风土、新疆道里表。卷二新疆军事记,定准噶尔、阿睦尔、萨纳布拉呢、敦霍集占、乌什叛乱,土尔扈特投诚。卷三纪雪山、哈密、乌鲁木齐、伊犁、塔尔巴哈台、辟广、哈拉沙尔、库车乌什、叶尔羌,附和阗、喀什噶尔等。卷四西陲各国,附绝域诸国。西陲有哈萨克、布鲁特、鄂罗斯等十八国,绝域有玛辖提、科罕等二十余国。考是书载述,于时于地与《纪略》殊异,虽皆出椿园之手,是为二书也。

新疆赋一卷清道光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徐松纂。松字星伯,大兴人,原籍武进,嘉庆进士,官编修,坐事谪伊犁,归授礼部主事。松精地理学,著《校注地理志集释》《汉书西域传补注》《唐两京城坊考》《元河南志》《西域水道志》等书。此赋松谪伊犁时所作,松于嘉庆壬申西出嘉峪关,由巴里坤达伊犁,历程四千八百九十里。乙亥松又丁役回疆,渡本素尔岭,由阿克苏、叶尔羌,达喀什噶尔,历三千二百里。其明年达伊犁,所经者英吉沙尔、叶尔羌、阿克苏、库车、哈喇沙尔、吐鲁番、乌鲁木齐,历七千一百六十八里。松既览其山川城邑,考其建官设屯;旁及和阗、乌什塔尔、哈台诸城之舆图,回部哈萨克、布鲁特人种之流脉;又征之有司观典籍,而为此赋也。赋分二篇,曰《新疆南路赋》,曰《新疆北路赋》。二赋句栉字梳,俾地理家便于省览,时称可与《盛京》《西藏》二赋,后先辉映。此本书前有孙馨祖序略云:“星伯自伊犁奉使喀什噶尔诸郡,万三千六十八里,八阅月皆亲历,言之甚详。”书后有彭邦畴跋云:“班孟坚、左太冲之流,未足多矣,余于星伯,更有以观其征文者。”按松之为此赋,意于赎罪,故所述无不切实时宜。又用谢灵运《山居赋》例,自为之注。所铺述新疆事物皆信实,可与新疆之志书同观也。

三州辑略九卷清嘉庆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和瑛纂修。和瑛蒙古镶黄旗人,嘉庆初任乌鲁木齐都统。三州者,按本志和瑛序云:“成辑略,裒纪三州,哈密曰伊州,吐鲁番曰西州,乌鲁木齐曰庭州。盖不志西州,不知庭州之所自始,不志伊州,不知庭州之所由迩。”又沿革云:“哈密,汉伊吾庐地,唐称伊州,宋如之,元始始名哈密,明如之;为新省南北两路,中分最要之区。吐鲁番,汉车帅前王地,唐宋称吐番,元明曰吐鲁番。乌鲁木齐,汉车帅后王地,即古轮台,亦作仑头,乌鲁木齐者,回语谓禾稼焉,以其地可种禾稼故名。”按此志主要以记乌鲁木齐事物,又兼及哈密、吐鲁番,分记新疆郡邑之书也。此书成于嘉庆十年,而官制一门记载止于嘉庆十一年。全书分沿革、疆域、山川、官制、建置、库藏、仓储、户口、赋税、屯田、俸廉、粮饷、营伍、马政、台站、礼仪、旌典、学校、流寓、艺文、物产二十一门。其重于纪载边疆形势,营伍马政,粮饷台站,兼及沿革建置,户口赋税,学校艺文。于人物仅记流寓,除流寓之外,当地岂无人材可记者哉。按其义例,是为关镇志书之体也。

哈密志一卷明万历四十三年刊本,《王元美先生文选》收(上海图书馆藏)

明王世贞纂。世贞字元美,号凤洲,自号弇洲山人,太仓人,嘉靖丁未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事迹具详《明史·文苑传》。此志世贞记哈密时事,不分类目,据事直书。首叙哈密疆域沿革:“哈密为唐伊州地,东接甘肃,西距土鲁番,为西域诸国咽喉。元属威武王安克帖木儿居之,永乐四年遣使入贡,封为忠顺王,赐金印;以其地置哈密、曲先、罕东、罕东左四卫。其西域天方等三十八国贡使,至者成道哈密,译文具闻乃发。忠顺王三传,时土鲁番者强番也,可五万骑;兵部尚书王琼与彭泽、有郄发其辱国欺罔,及陈九畴轻率专擅,激变又丧。上闻,大学士杨廷和等,雅与彭泽善,不获己夺官,又捕陈九畴下之狱。”记哈密诸事,约二三千言。按此志未见诸书著录,惟《四库全书·提要·存目》,著录《哈密事迹》一卷,附《赵全谳牍》一卷,为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底本,《提要·存目》云:“不题书名、撰人名氏,前载正德中土鲁番侵扰哈密,及经略彭泽与王琼构衅事。又附载经略张海奏议一篇,后载嘉靖间刑部议谳,煽诱谙达俺答,叛人赵全等九人奏牍。盖明人杂抄之残帙也。”等语,与世贞此志,事实颇相合。当时编辑《四库全书》诸公,只言其叙赵全之事,亦与《明史》无大异同;而未言世贞此志之叙哈密此事也。疑《哈密事迹》或即世贞之《哈密志》。《台湾善本书目》著录《哈密事迹》一卷,清抄本,可与世贞《哈密志》对核,是否同为一书也。余又阅明马文升撰《兴复哈密记》(《皇明小说今献汇言》收),与世贞此志不同;而清抄本《哈密事迹》,未得一睹也。

叶尔羌纪程稿不分卷倭仁手稿,章炳麟、汪东手跋,盖福裕藏印(上海图书馆藏)

清倭仁纂。倭仁字艮斋,蒙古正红旗人,姓乌齐格里氏。道光进士,官至文华阁大学士,卒谥文端。倭仁精研宋儒义理,此稿为其赴叶尔羌帮办任时所纪程之作,名《倭文端叶尔羌纪程手稿》。自咸丰九年正月二十一日启程,四月二十六日入新疆之哈密,七月初三日进叶尔羌城,沿途见闻之记录。书尾叙述叶尔羌沿革,汉为莎车国,北魏为渠莎国,亦谓古罽宾地,又谓大食月支之地。唐以后并入于阗,明称叶尔奇,或称叶羌。叶尔羌之意,羌谓土宇奇木大也,土宇广大故名。清定西域,以参赞协辨驻守之,道光十二年参赞协辨移驻叶尔羌,领驻满兵三百名,汉兵二千五百名,时城名嘉义。此稿倭仁兼记新疆境内名地,及阿克苏、伊犁、瀚海等情况。章炳麟跋云:“满洲某帮办事记自燕都至叶尔羌程途颇详,亦能考证地望,佣中佼佼者也。今为蒲圻但植之所得。”又曰:“考得记中有少子福裕,知记者为倭仁。”按此稿盖福裕珍藏印。汪东跋略云:“赴叶尔羌帮办任纪程之作,付其少子福裕者,殉庚子难。此册流厂肆,为植之所得,足资留心边疆地理者之参证。”此稿为植之子■〈艹錢〉荪售于上海图书馆。植之名焘,曾任南京国史馆副馆长,译有《大清全史》。

喀什噶尔志不分卷旧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是志不著撰人姓氏,无序例,纂修人及纂成时代均无考。书前列中俄交界全图一,有图说注明自康熙二十八年至同治九年,中俄历年疆界之变迁。又列俄罗斯国全图一,有光绪七年莲池居士题记。其书共分沿革、山川、建置、古迹、官制、兵防、军械、粮饷、税则、钱法、杂支、牧厂、卡伦、军台、事宜、存房、书册、年例、摺奏、咨行案件、辨事章程、回务、回人兵制、回人差役、回务则例、外番部落等门,就事标目,绝无编例。书后附《英吉沙尔》一篇,是为喀什噶尔附属之回城也。按其沿革谓:“喀什噶尔为西域极边之地,自汉迄宋皆为疏勒国地。喀什噶尔之名,为满语创始之意,自乾隆二十三年将军兆惠统兵追回酋霍集占得此城而定名也。”又按钱法篇谓:“喀什噶尔为西域商贾极盛之区,旧用自铸钱文,名曰普儿。以红铜铸之,每五十文为一腾格,其式小于制钱,厚而无孔。一面用帕尔西字铸叶尔奇木字。一面用托特字铸策旺喇布坦,及噶尔丹策凌字样,皆昔时厄鲁特汗之名也。重一钱四五分至二钱不等。”此为研究边疆货币史者,所宜注意者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