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稀见地方志提要卷三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山 西

长兴 陈光贻学

山西通志十七卷明成化二十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李侃修,胡谧纂。侃顺天府东安县人,正统七年进士,成化时山西巡抚佥都御史。谧字廷慎,浙江会稽县人(《四库提要》存目著录此志以胡谧为马湖府人)。天顺元年进士,除江宁知县,成化二年升任山西督学佥事,擢广东参政,卒于官。山西旧无通志,此志乃侃巡抚山西时,与巡按监察御史刘庆议政事,成谓通志不具,官其地者,何以考沿革验风俗,遂畀修志事于谧。谧参订前史,旁采见闻,汇辑《通志》十七卷,分为四十二门,纂成于成化甲午,巡抚副都御史雷复梓之以传,是为晋省通志始创。其书首图一卷,有山西四境之图,东抵直隶真定府井陉县界,南抵河南陕州黄河岸,西抵陕西延安府吴堡之黄河岸,北抵大同边境沙漠。左有恒山之险,右有大河之固,形胜雄巍。建置沿革谓:“山西古冀州地,自颛顼制九州,冀州最大;唐、虞、夏皆都其地。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其地,为唐国;南有晋水,至子燮改号曰晋,其后世卿韩、赵、魏三氏分其地。秦置太原、河东、上党、雁门、云中、代郡,西汉置十三州,后汉、魏、晋因之。惠帝后其地没于刘渊、石勒、慕容隽,后又为苻坚所陷;坚败慕容垂据之,后属后魏。唐于其地为河东道,领郡十有八,寻置北郡,加号北京,又置大都督府。及五季迭相陷据,宋平刘继元尽得河东之地,乃承唐制,分为河北、河东两路,后又分河北为东西两路,后为金所陷。元置河东山西道宣慰、肃政廉访二司,以领晋宁、冀宁、西京诸路;后又置太原兼河东兵马都总管府。明置承宣布政使司,领太原、平阳、大同三府,汾、沁、辽、潞、泽五州,并各属州县,凡九十有九。”山西自古为列郡之雄,考其地理之书,自程机《上党记》、王松年《三晋记》外,其见于《四库全书总目》者,止传《太原事迹杂记》《壶关录》,以暨《永宁公》《狄梁公》诸记传。其见于《崇文总目》者,止传龙门、王屋《羊角山记》,及《盐池录》《晋阳见闻要录》,暨《温公》《丰公》诸事状。而通记閤省之书,此志为始创,越九十年嘉靖癸亥督学副使周斯盛重修,越五十九年万历辛亥,按察使李维桢重修。通志修于明际者凡三,传本皆极稀少,此志原本,仅存此帙耳,此本外,惟蒲圻张国淦藏有抄本,今归于上海图书馆。

太原县志六卷明天启六年刊本(山西大学图书馆藏)

明屈钟岳修,谭诚言纂。钟岳陕西蒲城县人,举人,天启间太原知县。诚言山东淄川县人,举人,天启间任太原县儒学教谕。太原为古都会之地,汉、晋时为大都名区;自唐高祖创业于兹,因建为北都,而后唐、后晋、后汉皆兴于此。太原又称晋阳、龙山,明置太原府,以阳曲、太原为附郭县。太原置县始于明,嘉靖三十年邑人高汝行,始纂县志六卷。此志乃仍《高志》门类,稍加润溢;其书体裁,共分四十九门,无纲领目。书中纪载,据事直书,不具自见,不著论赞;颇为翔实,绝无附会夸耀之辞,为志乘核实之一道。此书前惟张国淦先生有藏,而未见于公私藏家书目著录也。而近山西大学图书馆,发现天启刻本。

重修太原县志十六卷清雍正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沈继贤纂修。继贤字鹤书,浙江海宁县人。康熙五十四年进士,雍正元年任直隶乐亭知县,七年补任岚县知县,修有《岚县志》,八年调任太原知县,又修《太原县志》,亲定志例,大变明时县志体裁;卷帙大增于前志,拾遗补阙,典核详明。其体例,自建置迄杂志,凡十六类,每篇皆前加弁语,修辞考据,比于明修县志,自有精严深到之处。然据道光《太原县志》序例,议此志于建置沿革,语略而不详;纪人物,则所载有未确。又谓太原多渠道,为民生之大计,为何无水利专目,仅见附于山川后,列渠一目,而所叙不能详尽。其所议此志之短,上举如此之例者犹多。以渠道而论,则太原之渠由来已久,据郦道元《水经注》云:“因智伯遏晋水,灌晋阳之遗迹。”按此志而未有引载。山川目后附渠一目,惟纪晋水有大渠四,小渠二,其余河泥渠道,凡三十有六,仅记渠名,而未述其灌溉源委。嗣后道光县志列水利一门,记各渠之水势流源,以及考历来之兴废迁变。又于书后附渠案一门,汇聚历代争渠讼卷。渠道为太原要政,历修志乘所载渠政,其愈近则愈详。

榆次县志十卷明万历三十七年刊本(天津图书馆藏刻本,北京图书馆藏胶卷)

明张鹤腾修,褚铁、张国儒纂。鹤腾字凤逵,河南颖川卫人;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授任榆次知县,七年丁忧去。铁字民威,榆次县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官河间知县,累升历官河南巡抚、工部侍郎、户部尚书,著有《从政录》《续录》。国儒字翼直,榆次县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历官万历癸卯科贵州副主考,己酉科江西副主考。榆次北宋时为并州州治,自金以后,为太原府属邑。明嘉靖间邑人阎朴,始纂县志八卷,久佚。此志为鹤腾官榆次时继《阎志》重修,延铁总纂,而纂撰实出于国儒手笔。稿成鹤腾去,知县史纪事继为订正,欲梓不果;至知县王应楫任,始刻成之。按此志凡十类,所记自嘉靖戊申,至万历己酉,凡邑之贤哲事迹,政事之利病兴革,即细至闾阖情状,物产纤微,靡不搜辑。戊申以前,则仍旧志原文,补订考证者,亦不多耳。故叙近事则详,远事则仍袭旧志,是其卓识也。

太谷县志六卷清乾隆三十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高继允纂修。继允字涧南,四川梁山人,乾隆二十四年任太谷知县。太谷有志自明万历二十四年知县乔继允升创修,清顺治乙未翻刻,雍正己酉重加删订,乾隆四年重为增补,皆仍《乔志》体例。此志始为重修,改订体例,凡二十门,又附目十一,分门简括。太谷春秋时为阳处父采邑,战国属赵;自秦以后属太原郡,汉为阳邑县,隋始改今名。清时编户八十三里,分龙泉、长乐、修文、仁义四乡。山以凤凰山最有名,在县南十二里,高五里,盘踞四十里,岭势似凤故名。山顶有塔三座,及福缘寺,山半有龙泉寺,东二里山麓有三佛阁。而酎泉出其山下,潴为三池,曰莲花、曰栲栳、曰圣母,澄净若鉴,水味甘宜酿。川有龙泉、胡谷河、象谷河、金水河最著,而酎泉有渠道二,可溉田十余顷。

祁县志八卷清康熙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郭■〈雨上溥下〉修,周继芳纂。■〈雨上溥下〉字公悦,直隶高邑人;顺治十三年任祁县知县。继芳字仲濂,祁县人;明崇祯十六年进士,入清又举康熙甲辰科进士,历官户部福建司郎中,丙戌会试同考官,河南怀庆府知府。按此志沿革,祁为春秋时晋大夫祁奚食邑,县因以得名。魏献子分祁氏之田,为邬、祁、平陵、梗阳、涂水、马首、孟七县,惟祁仍得旧名。祁志源流,据本志序谓:“明景泰间始有录本县志,其后成化、弘治、正德具有增纂,亦皆录本。”此志创修于万历中知县张肖岩,延邑人戴仲升、李龙山编纂,未之梓。康熙乙巳,■〈雨上溥下〉延继芳等采续之,以旧本为质,又参群籍,以补所未备;与仲升子枫仲共襄厥成。其书体例,悉仍戴仲升旧志,分舆地、建置、食货、典礼、官政、人物、艺文、杂纪八门,子目五十有一,述作仅越月卒业,即付梓之。祁县志刻本,则以此本为始。

徐沟县志二卷明万历四十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存卷一)

明杨国桢纂修。国桢字翼明,陕西陇县人;万历举人,万历三十五年任徐沟知县,后调太原县,升湖广常德府同知。徐沟古为徐川镇,相传为帝尧旧都;金大定二年始建县,属太原府。其境因金、嶑二河会流,徐徐而下,涨冲为沟,其城随旧沟而筑,故名曰徐沟。县志此志为创修,所定志例,分为舆地,建置、食货、学校、秩官、人物、艺文七门,子目三十有九。纪载简核,为明代方志之有体要者。惜其原本已残,查湖北省图书馆藏有抄本,亦为残帙耳。

清源县志二卷清顺治十八年刊本(南京大学图书馆藏)

清和羹修,王灏儒纂。和羹顺治十八年任清源知县。灏儒清源人,官曹州知州。清源于隋开皇十六年始置县,金时曾置晋州于此;元、明、清初则改州置县。乾隆二十九年,又以其地狭,降为乡,属徐沟管辖。此志修时犹为县,故曰《清源县志》。据此志序云:“县本无志,邑人罗国善者,藏其祖考抄本,上自春秋,下至明嘉隆而止。”按此则清源明时已有志书矣。此志编例,分上下二卷,上卷列沿革、星野、疆域、形势、山川、都分、风俗、景致、古迹、陵基、城池、公署、学校、坛壝、铺堠、祠庙、寺观、屯镇、楯樾、街市、桥梁、渠堰、户口、丁役、田赋、物产、灾异、职官、宦绩。下卷列选举、褒崇、人物、艺文。按其所分门类之篇名,纤陋至甚。

文水县志八卷明天启五年刊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明米世发修,郑宗周纂。世发字桂源,陕西蒲城县人;天启三年以举人选任文水知县,任满升顺天府推官。宗周字伯忱,号意葵,文水县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授直隶巨鹿知县,官至福建巡按。据沿革云:“县为汉大陵县地,隋开皇十年置文水县,以文谷水名也。县为武后故里,唐天授中曾改曰武兴县;后仍复名文水,属太原府。”考文水县志,始于明嘉靖间,知县樊从简修;此志踵《樊志》重修,执笔者惟宗周一人,邑庠生赵应征、孟恕、李之芬、马时行,则为采摭。其书体例,自舆地迄杂记凡十类,体密义严,颇善志例。卷前有邑人王在台序云:“严核不爽,其辞赡不伤体,文不掩质。”阅之诚然。

兴县志十八卷清乾隆二十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蓝山纂修。山潮州大埔县人,乾隆举人,乾隆二十八年任兴县知县。兴志创修于明万历间,清雍正八年知县程云重修;《程志》为县人孙文定等纂,自谓不凡,然其志例简陋特甚。此志继《程志》重修,其书志例,分图考、星野、建置、疆域、山川、物产、风俗、职官、户口、田赋、仓储、学校、典礼、祠祀、人物、营筑、形胜、艺文十八门。兴县处万山之中,西界黄河,北连沙漠;大万、合查诸山,雄亘东南,地僻而道险;昔唐张说讨兰也州,间道出之合河关;宋限契丹,明御鞑靼;均为边庭要塞,兴为秦、晋之阨隘也。据本志建置,兴为汉汾阳县地,晋置蔚汾县,是建置之始。北齐仍为蔚汾县,隋改临泉县,唐改临津,寻改合河;金末升为兴州,明初降为县,属太原府。按本志所定十八门,未有选举一门,据凡例云:“选举自唐以前不可考,宋时岚、石等州入契丹,故宋世无登科者;后地入于金,而刘昂遂登进士,刘海大魁天下焉,故选举自是始。”按本志选举,附入人物,登科者实无几人欤。

临汾县志八卷清康熙五十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宫懋言纂修。懋言字澹庵,静海县人;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四十九年任临汾知县。临汾志书创修于明万历辛卯,知县邢云路纂志九卷,清康熙癸丑知县林弘化增订补刻,乙亥地震损其版,丁酉懋言重修,越十四月书成。襄采辑者,有吴启元、秦永思诸人;志例凡三十七门,附目七,序次颇有条贯。按临汾为汉平阳县,属河东郡;曹魏置平阳郡治,隋改名临汾,明清为平阳府附郭县。据本志沿革,首言尧都平阳,临汾为平阳附邑,帝畿也。此志帝王、古迹、陵墓、杂志诸篇,多叙陶唐故事,大率传闻无据。查临汾县志,修成于康熙以前者绝少,除此书外,仅北京大学图书馆有藏。

洪洞县志九卷清雍正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金世传纂修。世传雍正七年任洪洞知县。据本志沿革谓:“洪洞于春秋时为杨国,汉为河东杨县,后魏以县有洪洞镇更名洪洞县。”考其县志,创修于明嘉靖三十三年知县王业;万历十三年知县乔因羽,清顺治十六年知县赵三长,康熙十二年知县邵琳各为一修。此志乃继康熙《邵志》重修,纪载较前志为详,其编例,分舆地志、田赋志、官司志、人文志、秩祀志、食货志、武备志、杂撰志、艺文志九门。舆地志风俗篇,载贡生晋淑京所撰禁奢条议,琐述县人奢靡之礼俗。其文有云:“行财即古纳币之礼,近俗竟有假妆匳”为饵,以争财礼者;即有用铜锡充数,以诓亲者;更有以好看为名,令男家借取首饰币帛,及赚物到手,或尽裁翦,或竞当卖者。致使日后残恨其妇,诟言詈其婿,究以两姓之好,遂成仇雠。今议聘礼,多者银二十两,币十六端,裙挂裹绢各四件,彩线金绵各一槅;头面止插一糕,金银花不过十对。次者银十二两,币十端;裙挂裹绢各二件,头面金银花八对。又次者银八两,币六端;裙挂裹绢各一件,梭布二匹;头面止用银花六对,食盒至多不过六架。”即此一节,以知欲止制洪洞礼俗之奢靡一端也。因洪洞于明时为殷富之区,观户口篇所载,万历间多至九万八千余口,而雍正初年,编审仅有三万余。按户口篇云:“洪民自明隆、万间,生齿浩繁;至崇祯末遭兵燹之变,民多背井离乡,而村落空虚。”

浮山县志四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三至四。上海图书馆藏全帙)

清潘廷侯修,秦绍襄纂。廷侯字次公,奉天宁远州人,举人,康熙十一年任浮山知县。绍襄字谦社,浮山县人,庠生。唐武德二年析襄陵置浮山县,四年又改名神山;以县东南羊角山,世传老子降神于此故名。据《新唐书·地理志》载:“浮山以老子祠更名。”迄金大定七年,复改为浮山县。按羊角山者,传谓汉羊角哀死于此山故名,山上有羊角哀庙。《崇文总目》著录,龙门王屋《羊角山记》,书久佚;故羊角哀事,于志乘外,实无可考矣。羊角山即浮山,为道教发祥地,故世称黄冠日:“浮山道士。”考浮山县志,有明嘉靖间许安《浮山志》,与此志,均为北京图书馆所藏之孤本,惜多残缺,《许志》多断烂残版,字迹不辨;《浮山县志》存二卷。而全书上海图书馆近始入藏为四卷,凡四十六门,纪载浮山事物,大抵无遗。

岳阳县志十卷清雍正十三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赵温纂修。温字文宗,直隶盐山人,雍正元年进士,九年任岳阳知县。《岳阳志》均毁于明季兵燹,清康熙元年,灵石知县李子实代庖岳阳,采砌残版,订成县志二册,而记载寥落。及温蒞任岳阳,复为采访搜集,延邑人常逊、赵郁宠,分纂而成;其体例,为类者十,为目者七十有七,文辞简朴,始纯志体。岳阳为今山西安泽县,其名始见于《禹贡》云:“既修太原,至于岳阳。”系唐虞畿辅之地也。据本志沿革谓:“县为汉上党、谷远县地,后魏置安泽县,隋大业中改名岳阳。”按岳阳唐宋属晋州,明清属平阳府;民国三年以避与湖北岳阳县同名,而复名安泽。

曲沃县志二卷明嘉靖三十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刘鲁生纂修。鲁生恩县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二十七年任曲沃知县,官至御史。此志之修,据鲁生序谓:“曲沃旧无刻志,嘉靖戊申,巡抚苏舜泽移文来取县志;乃延邑绅李毅轩、仇裴庄、许近泉董其事,两月而集成。遂于公暇披阅三覆,总其纲,则有八,析目四十有六,为卷二。大率从三子之笔,而补偏救弊之论,毅轩手为居多。”按其序言首创之志,仅两月集成,可知其疏略焉。如其叙沿革曰:“沃古封国也,肇自三代;大盛于春秋,至今犹为河东剧邑。”其书记载之简略如此。

沃史二十六八卷明万历四十年刊本(天津市人民图书馆藏)

明赵彦复纂修。彦复字微生,杞县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授宝坻知县,三十六年调任曲沃,任满擢户部主事去。此志为彦复官曲沃时,以嘉靖间知县刘鲁生修《曲沃县志》二卷,事多缺略,遂议重修;乃属邑士王俞萃、閆重光、梁士毅、刘靖国等,分类编纂。增前志为二十六卷,分志、表、考、传四纲,列目若干,名之曰《沃史》。卷前有邑人李尚思序云:“沃自晋昭侯封桓叔,乃有今名。秦为左邑,汉元鼎间为闻喜,而建武又为绛,至后魏而复今名。名何以仍曲沃也,谓高膴犹故也。”李序言曲沃沿革,梗概具备矣。又见其建置沿革篇,引前代著述,称古曲沃在闻喜、新田,在今曲沃坊;以形势推度山川区划,古曲沃当不逾绛山汾漕以南,此说颇当。惜其纪山川,皆失其脉胳原委。其书于表则重秩官,于考则重风俗,于传记人物,均符志例。

翼城县志六卷明嘉靖二十七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鄢桂枝修,杨汝江纂。桂枝字如一,四川大足县人;由举人选任陕西高陵县教谕,嘉靖二十二年升翼城知县,任满又升云南剑州知州。汝江翼城人,事迹未详。按沿革,翼城为古夏墟,春秋属晋,汉为降县地;后魏太和中置北降县,隋开皇中改名翼,金升为翼州,元改为翼城县,隶绛州,洪武己酉改隶平阳府。按疆域,东至沁水县东坞岭界,西至曲沃县秦岗界,南至绛县大交镇界,北至浮山县坂桥界。广八十五里,袤五十里,自县治西北至平阳府城一百三十里,至山西省城七百二十里。按翼城县志今存者,以此志最古,其体裁悉仿康海《武功县志》例,分为七类。乾隆《翼城县志》凡例,评“其式仿《武功》,殊少眉目。”按此志仅效《武功》形貌而已。

太平县志八卷清雍正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张学都纂修。学都字慢亭,顺天府宛平县籍,福建福清县人,贡生,康熙五十五年任太平县知县。太平建县,始于后魏太平、真君间,分临汾县地而设;明以后隶平阳府,清雍正二年改属降州。县志创修于明初,嘉靖丙寅知县罗潮,取旧志增订为十卷,万历乙未邑人王休复再为纂订。清康熙十二年知县何炜然重修,二十一年知县吴轸又重修。此志为学都修成于康熙六十年,书未刻而去,雍正二年知县刘崇元,乃取其成稿,径题己名付梓,如同攘夺,以自矜炫。按其书全为学都纂成,惟卷二崇元增自制《御箴楼诗》一首而已。其书体例,分经建志、营建志、赋则志、官师志、选举志、人物志、世代志、艺文志八类,以科第封廕均入选举,都邑、古迹二目分隶世代,其体例诡异不经。

襄陵县志八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谢国杰纂修。国杰字祐槐,福建建宁人,康熙五年任襄陵知县。据此志沿革云:“襄陵为古帝尧畿内之地,春秋时属晋,战国属韩,后属魏,以晋襄公陵于此,故名曰襄陵。”又据国杰序谓:“襄陵邑乘,旧传有手稿,只载城郭、官寺、田赋之事,不知昉于何时。明成化丙午,知县李咨始成县志十九卷,嘉靖乙丑知县宋之韩,命教谕吕调元又为续志,纂成于隆庆二年。”此志国杰继隆庆《宋志》重修,命崔瀛为之编纂,序例均出国杰手撰。其书体例,分舆图志、建置志、学校志,贡赋志、官师志、人物志、杂志、艺文志八类,目七十有五。查此志,《中国地方志综录》未有著录,是为今存仅有之书也。

蒲州府志二十四卷清乾隆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周景柱纂修。景柱浙江遂安县人,以举人致仕,乾隆十八年升任蒲州知府。按蒲州之名,自唐武德二年置蒲州总管府始,清雍正六年,升蒲州为府,领县六,曰永济、临晋、万泉、猗氏、荥河、虞乡。其地形势,黄河北来,太华南倚,总水陆之汇要。未升府以前州志,创修于明成化丁未知州许鹏,嘉靖己未知州边像再修,万历癸丑知州毕自严三修,清康熙甲辰知州康民四修。府志是编首创,观其发凡义例,颇具史识;考沿革古迹,致力最深。按沿革首列古今郡地表,凡沿革所不可书者,于表著之。表所列者,于秦以上加详;而沿革记载则自汉始。小序谓:“盖自先秦战国,上至夏商,其地虽在,其名或存而无以考。既志沿革,而复著其凡于表,俾览者得以相资。夫志之为体,虽同于史,亦微有分焉。以其不可括之于志,故古者左图右史,史以考其文,图以明其验;表犹图也。”按方志图表并列之体,非自此编始,而加以说明者,始见于此志。古迹考证,征引甚繁,如考杨妃村,引史传纪载为证,谓在雷首山下独头坡,唐贵妃杨氏本弘农人;其父元琰,家于蒲州之独头村,贵妃生其间,及入宫后,因号其村为贵妃村;今独头坡,为唐时村地。又如考鹤省楼在城西河州渚上,周宇文护所造,至金明昌时尚存。引征当时名人题詠诗文为证,此二者均为蒲州闻名之胜迹焉。此志于光绪癸卯知府杨树补刊,传本虽多,而志考证翔实,有备参考之价值,故著录之。

王官谷集三卷明嘉靖二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张舜辑。舜山东章丘人,事迹未详。是编为舜辑录詠王官谷之歌诗。王官谷在中条山北麓,为临晋县地;春秋时,秦败晋师于此,遂为古书有名之地也。唐司空图字表圣,河中虞乡人;避朱梁之难,尝构亭居此。宋元以来名卿硕士,往寻其胜,而为歌诗,地益重。明丁仲本始裒集其诗,舜重为增辑梓行,编为三卷。首列王官谷图三页,次传记、歌诗、司空图《休休亭记》、宋王禹偁《辨五代史阙文传》;以下宋元明名人詠王谷之歌诗,至吕柟止十数家。按歌诗,始见《汉书·艺文志》有各地歌诗之著录;故地方歌诗,久有以为方志之一部,因是著录之。

荥河县志二卷清藏园傅氏传抄明嘉靖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宋纲纂。纲应天府江宁县人,嘉靖间任猗氏县教谕。此志纲纂成于嘉靖初,复谋诸荥河知县唐子■〈糹容〉、教谕周子晟、生员武思忠等;更搜访湮没未尽之迹,汇入编次,嘉靖十七年子■〈糹容〉为之付梓,是为《荥河县志》首创。其书体例,分八类,所统目四十有三;八类,曰疆域志、曰山川志、曰田赋志、曰祠祀志、曰建设志、曰古迹志、曰官守志、曰人品志。卷后另列集文、题訪二门,不在八类之内。似章学诚所谓,附文徵之例。荥河战国时魏之汾阴县,汉改名宝鼎,刘宋省入蒲坂,北魏复置。宋大中祥符间,以有荣光之端,改为荥河,置庆成军;金置荥州,元为荥河县,明因之,属山西省平阳府蒲州。《汉书》所谓汾睢,后土祠所在也。宋真宗复祠后土于此,其庙貌历久犹庄严,亦岱庙之亚也。

荥河县志十四卷清乾隆三十四年刊本(中华书局图书馆藏,现藏上海辞书出版社)

清杨令琢纂修。令琢江西宁都州人,拔贡,乾隆间任荥河知县。荥河自明嘉靖间,宋纲创修县志之后,周有光复修于万历戊戌,清康熙十二年,知县李长庚又修县志八卷,皆草草急就,纪载不详。此志令琢官荥河时,继康熙《李志》重修,纪载较前志翔实;其书体例、分地舆、政事、人物、艺文为四纲,凡二十一门。荥河为古汾阴地,自汉武帝祀后土于兹,灵坛宝鼎,发祥集庆;唐宋以来,祀典炜煌;迄明清每逢庆典,遣官告祭。按此志前有汤陵图、后土祠图,书中纪载,于汤商、汉武故事居多。《坛庙篇》载:“汤庙在县北十里,隋始祀汤于汾阴;然未有庙,庙则宋初所建;庙肖商汤像,以伊尹、仲虺配。后土祠在县北十里,其地即昔所谓睢上;汉文帝时,方士新垣平言:周鼎在泗水中,而汾阴有金鼎气,意鼎出乎,欲治庙而未定。武帝元狩二年,遂立后土庙于汾阴睢上;元鼎元年汾民巫锦,得鼎于祠旁,遂改汾阴为宝鼎县。”《识余篇》载:“鼎高一丈二尺,受十二石,杂金银铜锡为之;四面蛟龙,两耳能鸣,三足马蹄,刻山云奇怪之象,纪云图未然之状。其文曰:寿考天地,百行臻侍,山伏其灵,海伏其异。此铭在底。”又《古迹篇》载:“秋风楼在后土祠傍,有汉武《秋风辞》刻于石,以贮其中。”汉武得鼎之事,见载史籍,而此志所纪得鼎之人,及鼎之形状,未引注见诸于何书,抑或采访相传。然其所记鼎形状铭文颇陋,而使后人不可无疑其伪造也。

万泉县志八卷清康熙四十七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瞿亮邦纂修。亮邦常熟县人,贡生,康熙四十四年任万泉知县,四十七年升任中书科中书去。万泉志,始修于明万历十三年知县符嘉训,续修于顺治十七年知县郑章。此志亮邦仕万泉时奉檄重修,延邑人范韩度、贾尔著、张星煜等分纂,亮邦总集成编。其志例,自星野迄艺文,凡三十五门;绪次尚合体例。万泉本汾阴县地,后魏时赫连勃侵入;郡人薛通率宗族千余家,于西距汾阴城八十里筑城自固,因名薛通城。唐武德二年,割稷山、安邑、猗氏、汾阴、龙门五县村庄,于薛通故城置万泉县,自唐以来,属隶于蒲州。

长治县志八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于公允纂修。公允字公胤,湖广省善化县人,副贡生,顺治十八年任长治知县。长治县志,据本志公允自序言:“新野马君与儒绅李裕州,缀辑未竣厥事,巨野张君(名主敬)于万历戊子续纂成帙。马君名化龙;李裕州者,邑举人李尚实也。”此志公允继万历县志重修,纂成于康熙六年;未之梓而去,越六年,知县姜愃始为刊行。其书凡八类,卷前公允自序外,又有卫周祚、吕和钟、万代尚所撰三序。其书拾摭颇繁,尤详于藩邸幕佐之事,体裁尚为雅正。长治本潞州上党县地,明嘉靖七年改潞州为潞安府,十年增置长治县。

长子县志六卷清康熙四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徐飏廷修,徐介纂。飏廷字起庵,江南武进县人,贡生,康熙四十二年任长子县知县。介字翔念,武进人,飏廷之族弟。长子之名见称于《尚书》。相传为尧长子伯明封国,伯明即丹朱,帝尧九男,朱其长也,今于经籍无可考,而本志古迹,有丹朱城。周初长子地为辛甲封国,战代其地隶赵,赵据邯郸以长子为障,雄于天下,经传百家,多道其地。长子县志,于明正德间王希贤修《长子志》二卷为最早;其后知县崔尔进,又为《续志》。清顺治间知县王毓恂又修之,清康熙二十七年,知县郭守邦重修;越十八载飏廷宰是邑,嘱其族弟介,依《郭志》按类增之,又删前志之蔓词复语,郭清体要。其书体例,悉依前志,凡六类,目五十有七。其编缀排比之法,为清康熙时方志体例之佳者也。

襄垣县志八卷清乾隆四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李廷芳纂修。廷芳字彤华,号鹤亭,四川长寿县人;乾隆三十一年进士,原署江苏松江府川沙同知,实授赣榆县知县;乾隆四十四年,调任襄垣知县。按本志沿革:“襄垣秦汉时为上党县,相传邑城为赵襄子所筑;后魏时于此置郡,故名襄垣,唐贞观后降为县。”襄垣志书,据本志所载旧序,有嘉靖壬戌县人郝良臣序,为有志乘之始;其后有清康熙四十年,知县袁良再修序。此志继《袁志》重修,定体例,分舆地、星野、疆域、沿革、建置、职官、学校、礼乐、风俗、古迹、赋税、恩赐、选举、人物、列女、艺文十六门。据其凡例所议,驳旧志之短,辞正义严,颇明志例。但其书所定体裁,而仍俗习。查此志有光绪六年重刻本,乾隆原本今存不多。

平顺县志十卷清康熙三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存卷一至四、卷六至七、卷九至十)

清杜之昂修,路跻垣、申昌先纂。之昂字坦如,河南扶沟县人,康熙丁酉科举人,癸丑拣选平顺知县。跻垣字云衢,平顺县人,贡生。昌先字耀祖,平顺人,贡生。平顺旧名青羊里,明嘉靖时始置县;清乾隆二十九年并入潞城。县志创修于明万历间,经兵燹散佚。此志为继万历县志重纂,其书体例,分舆图、封域、建置、官师、赋役、选举、人物、祥异、艺文九门,凡六十目;每门各有小序,记载简核。查此志原本,据《中国地方志综录》著录,今仅存此残帙,北京图书馆藏有近人尧山梁上椿传抄本,是为完帙。

壶关县志十八卷清乾隆三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秦之柄纂修。之柄湖北汉川县人;乾隆三十三年进士,翌年任壶关知县。壶关为汉上党县地,隋析上党县,置壶关县;明又析置平顺,乾隆二十七年省入壶关。县志之修,于明嘉靖四十年知县何永庆,属邑人张铎始修,清顺治十八年知县朱辅续修,康熙二十年知县章经重修。此志为之柄任知县时,据前任知县杨宸未宸志稿,继修编成。其书体例,分沿革、山川、城池、公署、职官、选举、人物、寓贤、艺文、遗事十门。按其书,大体主简洁,然不免疏漏;如风俗物产,不著言一,职官选举,漏缺亦多。然其书雕印甚精,惜误字颇多。

汾阳县志八卷首一卷清康熙五十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周超修,赵日昌纂。超号锦川,浙江上虞县人;康熙四十八年进士,五十八年任汾阳知县。日昌号潜庵,汾阳人,康熙乙卯科举人。汾阳自北朝以来为汾州,明万历二十三年升府,倚郭设汾阳县。盖借汾水为名,非即故书所习见之汾阳也。汾阳之有志始嘉靖三十三年,知州陈秉忠、州人王纬,为《汾州志》。越六年,冀南道彭范,州人孔天胤增成之,万历十一年知州白夏,州人王缉又踵其事。越二十七年,知县尹觉民,因州志增续,是为《汾阳县志》。清顺治十三年知县吴世英,汾州府通判刘文德又重修之(据乾隆《汾阳县志》例言)。此志继吴世英所修县志重纂,其书体例,分六十四门,又附目六;无大纲,以目为聚,而不紊其先后,体裁可谓得宜矣。观其书中纪载,未详考证,故误讹多。如以晋之王雅,为北周之王雅,又以张轨所镇之西河,为汾州之西河,此则显然之误谬。《艺文志》载明帝勅谕诸王,颇为珍贵之史料。

重修平遥县志八卷清康熙四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王绶修,康乃心纂。绶字诫亭,兰州人;康熙三十九年任平遥知县。乃心字太乙,一字孟谋,别号飞浮山人,郃阳县人,康熙乙卯科经元,未仕。按沿革,平遥汉称平陶;后魏以太武名焘,以避讳改为平遥,属西河郡。唐以后属汾州,明升汾州为府,县仍隶焉。平遥县志,据本志王绶序云:“旧志简略,仅盈二册,宏纲虽举,节目未详。”按《清学部方志目》载:“康熙十二年知县陈以恂修《平遥志》八卷。”查陈以恂志,北京图书馆有藏,实只二卷,与王绶序言旧志二册相符,《学部目》著录卷数有误也。此志为绶官平遥时,乃心游晋,取道平遥;绶遂留修县志,纂成于康熙丙戌。此志为重修采访增辑,大详于前志;其定例亦比前志为佳,分星地志、建置志、田赋志、官师志、人物志、祠祀志、艺文志、杂志八类,凡一百十二目。但以分目过多,每目纪载事实不多,而艺文志则占全书之半,所收金石文字极为有用。据其小序云:“出于烧劫之遗,幸搜而登之,存什一于千百。”按其意,大抵谓遭明末兵燹之后,文献毁灭无遗;则搜罗之苦衷,更为可勉,然其泛滥而无择,非为艺文志之适当。

临县志八卷清康熙五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杨飞熊修,崔鹤令纂。飞熊康熙间临县知县。鹤令临县人,候补内阁中书。临县为汉西河离石县地,后周置乌突县,为乌突郡治所,隋废郡,改县曰太和。唐改为临泉县,取地临泽之义;明初去泉字,曰临县,属太原府;万历二十三年汾州建府,以临县隶之。临县自古为征战之地,崇祯时李自成,顺治时姜瓖,皆根据其地。县志创修于明万历二十四年知县常时芳,续修于天启七年知县李度。清顺治十三年知县朱绍凤又修之,康熙二十五年知县莫友仁又修之,均踵前志增纂,未更体例。此志乃继《莫志》重修,定例分为八门,而未析子目,始大更前体例。卷末附邑人曹席珍录《陷贼题壁词》一首,为崇祯时李自成入城,其部将所题也。语气悲壮淋漓,为绝好之史料焉;惜其文似经删改,视非原文。查此志原本极稀,嘉庆间有补刻本,间有改正原文,与原本有异也。

泽州志三十卷清康熙四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陶自悦纂修。自悦常州人,康熙间泽州知州,以疾告休去。泽州在后魏为建兴郡,駸为重镇。隋开皇中始名泽州,盖取濩泽为名。此志修时为直隶州,领高平、阳城、陵川、沁水四县。按凡例谓:“旧志创于州守顾显仁,其本久失,续者傅公淑训;穆宗以前,稍稍具矣。”所述修志沿革,忽略不详。按本志职官顾显仁,为隆庆时知州,傅淑训为万历时知州。又据雍正《泽州府志》序,泽志修于明者,尚有知州郑际明所修之志,此志凡例无一语及之,而后志则详明考述。自悦延孙如琮等所纂,如琮通志乘学,当时或文献难征。卷前有陈廷敬序,极为称美其书,实乃恭维之辞耳。其书体例自图考迄艺文,凡三十门,编为三十卷,每卷有少至三四页,多则亦不过数十页,盖欲侈卷帙之多,而不顾记载之寥寥也。

阳城县志十卷清顺治十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陈国轸修,白象颢纂。国轸号鹿屏,金坛县人,贡生,顺治间阳城知县。象颢事迹未详。据本书沿革,阳城古濩泽地,置县始于汉;唐初为泽州刺史治所,天宝元年始更名阳城,清初属泽州管辖。明万历间邑人栗魁私纂志稿,是为县志之始;官修刻本,则自此志始焉。其书志类,分门析目,颇见混淆,如以学校附公署,而别举文庙列之祀典,又如以里甲附田赋后,津梁附山川后,铺递附官署后。当时识者议其失伦,但此等分类,常习见于他志,亦非象颢独创,此实由好索前人之瘢故也。其物产篇,引《唐六典》,县贡龙须草。又引《寰宇记》载:“析城山顶有汤王池,池四岸生龙须草;殆唐时所取为席者。”但按此志言:今草早绝。方志记载物产,往往昔有而今无,以知物产经济于历史攸关,言经济史者,不可忽于物产之变迁历史也。

沁水县志十二卷清嘉庆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徐品山修,张心至纂。品山顺天府宛平县籍,浙江山阴县人;乾隆举人,嘉庆元年任沁水知县。心至事迹未详。据本书沿革汉置沁水县,属河内郡,北齐改曰永宁;隋开皇中复名沁水,属泽州。其后王世充尝置原州于此,元时改属晋宁路;明洪武初属平阳府,后改属泽州,清雍正以后,为泽州府属县。沁水志乘源流,据本志所载历代修志姓氏表,创修于明正德间邑人李瀚;嘉靖间知县扈文魁,万历甲辰邑人张五典,崇祯间邑人张道濬,均为增纂。清顺治己亥知县邱潞重修,康熙丁丑知县赵凤诒又重修。今查旧志皆佚,惟《赵志》犹存。此志继《赵志》重修,其体裁较《赵志》为核,纪载亦详。其志类分星野、方舆、营建、风俗、贡赋、选举、职官、人物、祠祀、祥异、艺文、志余十二门。贡赋志物产篇载:锡磺产在县西乡,明万历间遣使开采,即其地凿之,数月无所得乃罢。

怀仁县志二卷明万历二十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杨守介纂修,王植增纂。守介及植均为万历间怀仁知县,事迹未详。按沿革,契丹析云中置怀仁县,金升为云州,元复为怀仁县,明仍之。怀仁县志创修于何时今无可考,今存诸志则以此书最古。按志为守介延党炤等纂成;王植又增纂,刻成于万历二十八年。其书体例分上下二卷,上卷列四十余目,每目少者不过数语,目次亦排比失伦。下卷列封赠、制敕、古今艺文三目,虽犹有事实可征,而记述无多也。视此志体例,颇见浅陋;盖为明人之修志习气如是。书中有康熙中增补版数页,此书为康熙时印本也。

浑源州志五卷明弘治六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董锡修,杨大雍纂。锡浙江会稽县人,监生,弘治三年任浑源知州,后升宗人府经历。大雍浑源州人,成化庚子科举人,官资县知县。浑源本汉之崞山、平舒二县地,以浑水出于州东南十里之汉土峪,唐时置县故名浑源。按此志为锡官知州时,延大雍纂成于弘治乙酉,卷前有州人闾镇序,及董锡序,董序:“旧志无刻本,惟前方伯李公彝在浙时手录数条;考订欠详,序事颇略,不得成帙。遂命进士杨生大雍辑录博考,上及图职赋贡,下逮人民风俗。与夫山川名胜,古今制作,名宦事实,分为五卷。”据此序所言,此书是为浑志刻本之始。但其体裁,不免琐碎混杂,重见复出之病。据阮元《天一阁书目》载存五卷,注为残缺之书,然其书实只五卷耳。

浑源州志二卷清顺治十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张崇德纂修。崇德字懋修,辽东籍,永平府昌黎县人,贡生,顺治十五年由渭南令调升浑源知州。浑源自唐置县,金贞祐间升州;自明以来隶大同府,县志自董锡创修以后,嘉靖间知州颜守贤重修,万历辛亥知州赵之韩复修之。此志为崇德继《赵志》纂成于顺治十七年。其书体例,分为十类,析目三十八,又附目四十;体裁琐碎,《乾隆州志》凡例,诋其门类混杂也。《浑源州志》自明以来,虽累次重修,其门类散乱,鲜有纠正,此志仍丝毫未脱明人之陋习焉。

山阴县志六卷明崇祯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刘以守纂修。以守浙江分水县人,万历举人,天启七年任山阴知县。此志为以守纂成于崇祯庚午,卷前有朔州知州翁应祥序;全书分舆地、沿革、星野、山川、土产、田赋、户口、祠祀、风俗、公署、职官、学校、选举、人物、武备、祥异、艺文十七门,邑生刘应乾、梁蔚、王詠为之校核付梓。按其书沿革所叙,山阴于春秋时为北狄所居,战国属赵,秦属雁门郡;汉置阴管县,隋置神武县,唐以后为契丹所据。迄金置忠州,辽置阴管县,元始改为山阴;以县在佛宿山之北故名。佛宿山一名夏屋山,有佛宿云眼之称;为山阴名景之一,山有磨笄石在焉,是为古迹。据本志所引《史记》载:“赵襄子姊为代王夫人,襄子饮代王,使庖人操铜斗击杀之,遂平代地。”本志载襄子姊泣而呼“天磨笄”自杀。按磨笄未详何义,后人哀之,名其山为磨笄山,佛宿山故又有磨笄之称。

盂县志十三卷明嘉靖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抄本。北京图书馆藏刻本)

明万鉴修,张淑誉纂。鉴怀来县人,监生,嘉靖二十八年任盂县知县。淑誉盂县人,庠生。盂县旧无志,有之自此志始,为淑誉纂成于嘉靖时。按此志,卷前有万鉴序,称欲锓诸梓,以迁职故不果。其后刻本当不在鉴任内。此志体例,分舆地类、宫室类、食货类、职官类、人物类、选举类、文艺类,凡七类,六十有七目。其书草创简略,且多漏缺。按盂为汉太原县,有仇犹亭,盖古仇犹地。金兴定中升为州,明初降为县,隶太原府。

乐平县志八卷传抄清乾隆十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李榕纂修。榕字秀南,乾隆十二年任乐平知县。乐平志,创修于嘉靖二十七年知县乔永殷,天启六年知县尚存义重修;清康熙十一年,知县王永祚又修县志八卷。此志榕补辑《王志》后八十余年之事,列纲为八,分目五十有六。按其书叙述简略,而谬误庸俗不可枚指。查此志流传久稀,仅故宫博物院藏有刻本一部。抄本亦不多见矣。乐平为汉上党沾县地,魏析置乐平县;隋唐曾置辽州,金曾置臯州,明清为平定州属县。县东有昔阳城,《左传》晋苟吴入昔阳灭肥是也。民国三年以避江西乐平重名县,改昔阳。

忻州志四卷明万历三十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卷三至四。又胶卷一部全。)

明杨维嶽纂修。维嶽浙江余姚县人,万历十七年进士,二十九年以漳州府知府,降谪忻州知州,后升贵州省佥事去。忻州为汉新兴郡地,隋开皇十八年置州,以忻口为名,故日忻州。明时领定襄、静乐二县。此志为维嶽知忻州时所修,纪其任内所开水渠三十五道,垦荒地五十余顷为主。非为表其功绩,而以水利垦植为县之要务,故纪之尤详。惜此志刊本海内只存此残帙,胶卷本犹可观其全书。据乾隆初周人龙重辑《忻州志》序谓:“万历旧志共四帙,损残于明季兵火十有六七,相连三幅,即脱一幅,莫可考证矣。”(此序见光绪《忻州志·艺文志》载)又据乾隆十二年窦容邃《忻州志》序谓:“州志创始于万历时,残佚无可考矣。”观此二序,皆未见刊本。据《学部方志目》有嘉靖四十年聂宗元《忻州志》。此志序有云:“州志釐然改观。”则此志之前已有州志矣。而乾隆《窦志》则谓州志创始于万历。以见其考查之疏略焉。

静乐县志十卷清康熙三十四年修。雍正八年增补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黄图昌纂修。图昌字淑岱,直隶长垣县人,康熙十五年进士,三十四年任静乐知县。静乐之名始于隋大业间,其县治则建于明洪武初。县志创修于明万历壬子邑绅李■〈米英〉,图昌仕静乐,以县志将百年未修,恐邑之风土人物,将就渐泯无考,乃为博采广搜,删繁补缺,而成此志。其书体例,分疆域、山川、建置、赋役、学校、职官、选举、人物、艺文、杂志十门,子目四十有四。雍正八年知县俎夏鼎增补刊行。后之识者,议其体裁失宜,以为疆域山川不宜分为二门,风俗附入疆域,似无纲领;建置附载惠典,义则不当;赋役载物产,灾变纪年丰,殊失题旨。学校分为五目,不免散乱;官师选举多缺漏。人物首列科第,所载寥寥;艺文所选不免泛滥而无择焉;杂志列《长城考》《太原考》,以及边关古迹,则较为有用。按其书叙述尚为简核,而体例则排比失宜。

静乐县续志二卷清同治五年刊本(天津市人民图书馆藏)

清张朝玮纂修。朝玮同治时静乐知县,事迹未详。静乐志自康熙《黄志》后,雍正八年俎夏鼎增修,此志仅续雍正八年以后事,未变旧例,旧志十卷,其疆域、山川、建置无庸复赘,故止续赋役、学校、职官、选举、人物、艺文、杂记,分为上下两卷。查此志虽刻行不久,而传本极稀。

代州志二卷明万历十三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陈宗凯修,周弘禴纂。宗凯衡阳县人,举人,万历十三年任代州知州,任满调本府同知。弘禴字元孚,麻城县人;历官顺天府通判,万历十三年以上疏指斥朝贵,谪代州判官。代州志创修于何时未可考,此志为弘禴谪官代州时与学正张桥、州举人施重光纂成。其书体例,曰舆地志,分舆图、建置、宫室、分野、山川、风俗、关塞、村堡、津梁、古迹、陵墓、寺官、属邑;曰官师志,分州牧、儒林、杂职、司仓使、备兵使、少府、行太仆、参戎、振武卫、雁门守御;日田赋志,分户口、土田、岁辨、徭役、课程、储蓄、廪禄、土产;目祀典志,分释奠、群祀;日御戎志,分秋防、兵马、军供、器械、烽堠、屯田;日选举志,分辟荐、乡举、进士、岁贡、例贡、武举、封荫、戚畹;日人物志,分名宦、乡贤、列女、流寓、仙释;日杂类志,分灾祥、水旱、兵戎;日艺文志,分宸翰、奏记、诗词;凡九类,五十八目。按建置谓:“代古唐国,春秋为晋地,战国时赵襄子诱杀代王,遂据全代。武灵王破楼烦筑长城,而代为要塞;秦置雁门郡,汉之营阴馆即今州治。后周改为肆州,隋开皇五年郡废,置代州,领广武、雁门二县,大业中改州为雁门郡。唐复为代州,天宝初又改雁门郡,乾元间仍为代州,宋因之。金置震武军,元罢军为代州,隶太原路,明洪武初改为代县,后复为州,编户四十一里。”按代州,秦汉以来称为雄镇,秦将蒙恬筑长城于代,卒葬于今州治东二十里,有庙存焉。北魏拓跋倚卢本,入中国封代公,卒葬于代州雁门山中。唐晋王李克用以平黄巢,封晋王,卒葬于州西八里柏林寺侧,皆代州古迹。

保德州志十二卷清康熙五十二年刊本(上海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清王克昌修,殷梦高纂。克昌康熙间保德知州,梦高保德州人,事迹均未详。此志为克昌官保德时,因奉檄修志,乃延梦高纂成志稿于康熙四十九年,五十二年继任知州冯国泰为续成之付梓。其书体例,分因革、形胜、风土、田赋、圣泽、官师、选举、人物、附纪、艺文十门,体裁简括。据因革载:“保德隋唐为岚县地,宋淳化四年置定羌军,景德初改置保德县,大定二十二年升州。明属太原府,清初因之,领河曲一县。”按其所纪沿革,建置原委间多缺略。又据其凡例云:“弘治间剡城周公取胡公廷慎通志原本辑成州志,至万历间一修于肤施韩公,再修于洵阳胡公,始称大备。周、韩二志未见,《胡志》极详洽,而间多繁冗。三韩张公未刻本,又芟削太甚。”按周名山,弘治十八年修州志;韩朝贡,万历二十九年修州志;胡楠,万历四十二年修州志;张光岳,康熙十二年修州志。《胡志》有苗朝阳序,即曾修《河曲县志》者。查诸志今皆佚,所存以克昌此志最古,而原本稀见,民国二十一年曾为铅印。

晋疆纪事一卷稿本,清昆山归庄手跋(上海图书馆藏)

明马天騋纂修。天騋字空凡,号嵋轮,苏州昆山县人,太学生赠文林郎,崇祯九年知山西河曲县。是篇为天騋任河曲知县时所修,未见刻本。因河曲为三晋极边之地,故名其书曰《晋疆纪事》。是篇天騋仿康海《武功县志》例,沿《史》《汉》之法而修志;体裁谨严,且具褒贬之意寓焉。仅为文一篇,详略有度,统纪河曲形势、关隘、兵戎、养马之事;及赋役、物产、风俗、灾祥、盗贼、讼案,审其利病,详其得失。尤于民间疾苦之状,记载真挚;不失为吏者,于民惓惓之心也。归庄跋谓:“此文于民间疾苦,言之历历,如指诸掌。”此言诚是。官修志书,重于体察民情,褒贬善恶,以寓劝惩,此《武功县志》之所以闻名也。然是篇未见诸家方志目录著录,将至湮没不闻,故为文而著之。

河曲县志采遗四卷清道光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曹春晓纂修。春晓字心田,湖南长沙人,道光三年进士,七年任河曲知县,十二年调永顺府教授去。河曲县志,自嘉靖万历间,知县王鑛编辑于前,苗朝阳续修于后,崇祯三年遭王加应之变版毁。嗣经知县钱永守修复成编,顺治四年知县马云举又重修。春晓官是县时,与邑士黄宅中采辑遗闻,随得随录,历年余稿始就成,后移官永顺始为校正发刻。按其书系采访录体裁,而未尽变宅中《采遗册》之体例。其目次,卷一列圣纶言,卷二庙学典礼,卷三人物传记,卷四艺文汇记。以土风、民俗、时令,均附入典礼。传记首列唐李光颜,录自《唐书》列传,次明曹文诏,节录《明史》本传,再次苗慎斋以下十六人,亦皆辑录传记碑记行状诸文;后附节妇、杂述、缁流三篇,是为询采笔录。艺文汇记,选《河原考》《古黄河源委说》《今黄河源委说》《蒙古纪略》,均不著撰人。又选邑武生向梦鉴撰《西北边略》《边墙考》二篇;于边防长城,颇多考证,议策亦合时务。按此编皆辑录成书,中无一字自撰。河曲为宋火山军地,金贞元中置河曲县,清雍正二年隶保德直隶州。县为滨河岩邑,正当边墙之曲,宋以来兵事要冲之地也。

霍州志八卷明嘉靖三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褚相修,刘熙纂。相字元泉,海宁县人,举人,嘉靖三十五年任霍州知州。熙霍州人,官直隶芜湖知县。霍州为周初之霍国,周武王封其弟叔处于霍。汉为彘县地,隋置霍山郡,其后为吕州。金贞祐三年置霍州,领霍县、赵城、汾西、灵石,明存州裁其领邑,属平阳府。州志是编为首修,定志类凡八,曰舆地志,析子目十五;曰宫室志,析子目五;曰学校志,析子目六;曰备志,析子目二;曰食货志,析子目六;曰秩官志,析子目三;曰人物志,析子目十四;曰艺文志,析子目七。首创之志,为始则难,终不免其缺略焉。道光《霍州志》知州崔允昭序,议此志有云。“详略失体,苟简冗杂。沿革不辨源流,山川不言险易;风俗不问古今,土田不测上下,课程不详析忽。”终不免为后世之讥议也。

灵石县志四卷明万历二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路一麟纂修。一麟赵州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灵石知县。灵石县志,肇创于何时,未可详稽。据本志一麟序云:“前志乃颖川白公所辑,几三十春秋。”则《白志》当成于隆庆时也。查今存县志,则以此志最旧。其体例分地理、建置、祠祀、田赋、官师、人物、仕进、祥异、貤封、文艺十门。按其书纪载颇简略,康熙壬子知县侯荣圭,因其体例,续增万历辛丑后事重修。按建置谓。“县于隋开皇中,属西河郡,以傍汾水开道,得瑞石而名也,金以来隶霍州。”又据艺文志载黄钺诗序云:“隋所获石,有文大道水吉四字,今已不可见矣。”

解州志不分卷明嘉靖四年修,清康熙四年续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吕楠纂,清乔庭桂续纂。楠字仲木,号泾野,高陵人;正德三年进士,历官翰林院修撰,官至南京礼部左侍郎。楠博贯经术,著有《周易说翼》《尚书说要》《毛诗说序》《礼问》《春秋说志》《四书因问》等;所为文,好以诘屈奥涩,奇离不常,著《泾野集》三十六卷。嘉靖时,尝以事得罪,谪为解州判官。庭桂解州人,明崇祯十二年进士,清顺治三年补选庶吉士授编修。解州旧志今存者惟此志最古,为楠纂成于嘉靖四年;清康熙四年庭桂续修之。解州志弘治间郡人吕子固(孟坚),尝纂辑若干卷,而未付梓。及楠谪解州判官,知州林典卿属楠纂辑,而成是书。其书凡二十二篇,每篇皆有吕楠赞语,首句皆题“吕泾野曰”四字,是为史传体例。按解州为春秋时之解梁城,汉置解县,属河东郡;后汉乾祐中始置解州。宋隶永兴军,金隶河东南路;明时隶山西平阳府,清初因之。解州相传为关羽故里,历代崇其庙貌;至附会以为结义园,关氏子孙相传数十世,几与阙里在曲阜相埒。本志人物篇,列《关羽传》,传中称羽好诵《左氏春秋》,及孙权以诸侯礼葬羽诸事,又附羽《拜辞曹操书》,大只采于野史杂记,荒谬无据也。而楠亦崇仰关羽,故书中尤神其说;楠尝增纂元胡琦《关庙志》,亦在谪官解州时所作也。庭桂所增续者,仅增户口、贡赋、选举、书院、亭阁五篇而已。

夏县志四卷熙四十七年刊本(中华书局图书馆藏,现藏上海辞书出版社)

清蒋起龙纂修。起龙广西桂林府全州人,康熙四十三年以举人选任夏县知县。按《明一统志》云:“夏县在解州城东一百里,本禹所都之地。汉为安邑县境,后魏太和中别置安邑,以故安邑改为夏县,以禹旧都故名。”本志沿革,则据《一统志》所载,夏之建县,别无考证。夏县旧志,据本志历修姓氏表,弘治间知县姜淡,嘉靖间知县钟恕,万历间知县高奎,康熙十一年知县罗在公,各有修本。此志继《罗志》重修,增康熙十一年后三十余年事;且补正《罗志》缺误颇多。采辑者,有县教谕万捷,训导李齐桂,典史吕有成;及县举人蔡珍、李永辉、张素抱诸人,起龙总集成书。其书体例,分地理志、建置志、赋役志、祠祀志、官师志、人物志、艺文志、杂志八类,凡六十目。地理志山川篇矿洞条载:“县东百里温峪里温泉,明嘉靖中一道士寓居于此,识其为银矿,私炼自给,后渐闻于人,邻壤群相率竞取。万历二十五年,差宦官张忠驻夏采矿;至三十二年砂尽停止,忠封洞去。”此记夏县之有银矿也。人物志,有名贤一目,首列唐柳宗元之曾伯祖爽,父镇,至宗元分为三传;其下则宋司马光之父祖兄弟,及后裔凡十五传;几全为司马氏一家而作。艺文志文类,录宋苏轼《忠清粹德碑》以下,大半皆为司马一姓之碑传。志乘专载一姓为主者,实仿于《曲阜志》之纪孔氏;其余若《邹县志》之纪孟氏,《婺源县志》之纪朱氏,《无锡梅里志》专载吴泰伯。其尤甚者,若《解州志》之记关羽后裔,《贵溪县志》之记张天师世代,与此志之纪司马氏,有同一体例。

平陆县志十六卷清乾隆二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李友洙修,杜若拙纂。友洙海宁县人,副贡生,乾隆二十八年以绛州州判,署平陆知县。若拙号舫山,平陆县人;乾隆七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此志为解州知州言如泗,所编《解州全志》之一种。按沿革谓:“县为汉河东大阳县,唐天宝三年改名平陆,属陕州,金以后改隶解州。”又其历修姓氏表载:“嘉靖知县王发蒙创修,隆庆六年知县丁一元,康熙九年知县徐吴锦,康熙十八年知县柴应辰各一修。”叙平陆志源如此。此志乃承《柴志》而作,凡十卷,目次皆同言如泗《解州志》例;分星野、山川、城池、学校、职官、选举、人物、列女、古迹、艺文、杂志诸门。其书纪底柱之险,即在县东南大河中;《左传》之颠■〈車令〉,亦在县东北也。按书卷端题《解州全志》,兹据书名页题名著录。查原本今极稀有,民国三年有石印重印本。

绛州志七卷影抄明正德十六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李文洁修,王珂纂。文洁南屏县人,正德十三年任绛州知州。珂字文鸣,蒲州人,事迹未详。绛州在秦汉为河东郡地,后魏置东雍州,及正平郡;隋唐以后为绛州,明时领垣曲、闻喜、绛县、稷山、河津五县。按此志体例,分天文志、地理志、民物志、风俗志、建置志、官司志、人才志、封藩志、艺文志、杂志十门,艺文中辑《绛帖》事甚详,独于历代兵事无所记。此书据杭州瓶花斋吴氏所藏本影抄,吴氏名城,字敦复。原本今无查考,据《中国地方志综录,附录一》载,前中央图书馆藏有此志,为嘉靖间修补本,有黄丕烈手书题记。则原本外,又有嘉靖间补修本焉。

稷山县志八卷明万历四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张思恭修,郑寅纂。思恭许州人,万历举人,万历三十七年任稷山县知县。寅字子夏,稷山县人;万历三十一年举人,四十年进士。稷山志,创修于明永乐间训导范升;正德甲戌邑人梁溥,又纂有成稿,嘉靖间溥子格为之梓,隆庆庚午,格子纪复为修补,经三世而成一邑之志。此志创稿于万历三十四年知县吴峻,书未成而去,其稿亦散失。至思恭任知县时又复辑成书,先后纂辑皆出寅手。其书体例,分地理、宫室、沟洫、田赋、职官、人物、详异、艺文八类,计目四十有四。其类以下缕分条目,条载始末,则有详有略;如田赋系民间之大利病所系,故不烦琐细。若古迹仙释诸类,惟书地名而已。按绛州沿革,稷山为春秋时晋之高梁,西魏于其地筑玉璧城,号为重镇。命韦孝宽守之,东魏丞相高欢攻玉璧,孝宽坚守立勋。即以其地置勋州总管;西魏降,又改曰绛州。隋开皇间绛州治移正平,改置稷山县,唐以来为绛州属县。按其地形胜,背据姑射山,面稷峰以为障;汾水襟带其中,左连故绛而抵龙门。晋侯尝治兵于此,韦孝宽屡拒劲敌,亦屹然以恃形胜也。人物志列传,首列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后稷;以邃古之传闻,居然列入传纪。次及战国廉颇,隋唐之裴眘、裴守贞,以下又述裴氏十数人。迄宋除高秀岩、高霖皇二传外,又尽是裴氏诸传矣。金自段应规、段整二传后,以至明,又大抵为段氏诸传矣。惟志后附艺术纪,首载梁周泰为至元间平阳路医学教授,子孙皆世其业。次载画师陈琏,成化时人,善绘山水诸科,子峰孙桂,能世其业。

永和县志二十四卷清康熙四十九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王士仪纂修。士仪贵州铜仁县人,康熙三十九年进士,由翰林院庶吉士改授知县,四十五年任永和知县。永和本为临河县,隋开皇十八年改名永和。此志自康熙十二年,知县张君美始采集成稿,事多遗讹,文多冗杂。士仪复以通志府志参互校正,仅历月余而成书。其定志例,凡二十四门,纪载极简略。

辽州志八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杨天锡修,侯维泰纂。天锡奉天辽阳人,荫生,康熙十二年任辽州知州。维泰辽州人,顺治五年贡生,官宁国府通判。考辽志肇于明正德,重修于万历三十一年州人孙毓英。此志继万历《辽州志》重修,维泰及州人王应、刘永昌、素容、孙玙、王毓奇、韩大儒、马上斌等为之,增补万历三十一年至康熙十二年之事。其书体例,分为八类,于田赋、人物、风俗纪载较详。按沿革,辽州为秦上党郡,汉为冀州涅县地;晋析涅县置乐平,后魏置辽阳县,北齐废;隋改置辽州,治辽山县,大业间废。唐武德元年复置,旋改箕州,又改仪州,卒复故名。宋金元废置无常,明清为辽州,领榆社、和顺二县。城池载:“古辽阳城在今城之北,相传帝颛顼之子祝融所建。”山水载:“太行绝顶,漳水发源,为州之有名山水也。”又有箕山在州治东六十里,相传盖避禹于箕山之阴,即此。

重修和顺县志八卷首一卷清乾隆三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黄玉衡修,贾訒纂。玉衡号南亭,湖南善化县人;乾隆四年进士,授宜兴县知县,三十一年调任和顺。訒字吉人,平州人;贡生,侯选儒学训导。此志沿革谓:“和顺古梁余子国,《左传》载:晋献公使太子申生伐东山阜落氏、梁余子养御是也。汉为上党郡沾县地,晋属乐平郡,北齐为梁余县;隋始改曰和顺,因晋石勒于县境筑和顺城故名。”县志创修于明万历十一年知县李继元,重修于清顺治十三年知县李顺昌,三修于康熙十四年邑令邓宪璋。玉衡修此志时,前志均存,而视为纰谬不经,乃延讱重纂。志本康海《武功志》体例,汇为八类:一地理志、二建置志、三祠祀志、四田赋志、五官师志、六选举志、七风俗志、八艺文志。按其书颇能摭拾前志遗缺,如马克礼为金大定时人,前志误为元进士。邑人严坦名见艺文,而人物内失纪,补为之传。但其于每类下,又细分条目甚繁,务欲包罗无遗,浑括毕举,实则徒劳冗杂耳。

榆社县志十卷清康熙十三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佟国宏修,王凤翔纂。国宏正蓝旗人,康熙二年举人,十年升任辽州知州。凤翔辽州人,拔贡,官黄陂知县。榆社为春秋时晋箕邑,汉为涅氏县,隋开皇中改榆社,五代以后属辽州。旧无县志,此志为国宏任知县时,因奉檄修志,遂延凤翔采辑,仅阅月而志成。其书体例,为舆地、建置、食货、兵政、职官、人物、艺文、杂志八类,简率殊甚。艺文志摘录《史记·宋世家》关于箕子之事,殊为附会。食货志中有述及匠价,始自明时;各匠轮班赴京上工,其有愿出价银者,免其赴京应役。此等事例,他志甚少纪载也。

三关志七卷明嘉靖二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廖希颜纂修。希颜茶陵县人,嘉靖间山西按察司提学副使。此志为前提学副使胡柏泉纂辑不果,希颜继其事;乃按地形,考沿革,稽武备,覆军储,明署置;书成于嘉靖二年,后又二十余年始刊刻行世。其体例,分地理考三卷,武备考一卷,兵食考一卷,马政考一卷,官师考一卷,卷凡七;卷前列舆地图四。其书旨以重疆圉,存故实,与州县志书有所不同。三关者,乃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皆为晋阳岩隘之地。雁门自三代以还,用以防匈奴者也;其次则宁武、偏头,亦皆为古雁门关地。其与雁关则辅车相依,并为险要。故希颜之纂此志,以察山川疆理,以诘其兵时,以坚其城垒,以振其旗鼓,以一其策令,盖有旌伐之意存焉。

三关图说不分卷传抄明万历三十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康丕扬纂修。丕扬字直指,济南府陵县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历任整饬三关监军兵备道,驻节雁门。是编之修,用以筹边防,备战守之策;而以图说,相互汇辑成书。三关者,东曰雁门,中曰宁武,西曰偏老,鼎立相辅,总称三关云。按其沿革,自周武灵王驱三胡之后;三关之地,所恃以为防范,秦即因险筑长城。汉有陈豨之叛,而周勃、樊哙来讨;嗣后卢芳窃僭,而杜茂、王霸来屯。及刘武周之入寇,李国昌之肆掠,皆御于此也。唐置三监,以养马而充军实,遂为边戍重地矣。明设监军,则尤重于前代,全晋之安危系如锁钥。丕扬监军于此,以其地山川之险夷,与夫士马刍粮之额数;绸缪防御之机宜,各自为图,而继以说。列三关总图西路,凡十四页;老营守备所管城堡四座图,凡四页;水泉守备所管城堡二座图,凡二页;草垛山守备所管城堡三座图,凡三页;偏关守备所管城堡六座图,凡六页;岢岚守备所管城堡三座图,凡五页;楼子营守备所管城堡二座图,凡二页;河会守备所管城堡三座图,凡四页。共为图八幅,皆附说明里程形势;关志之有图说,自是编始也。

○内蒙古

蒙古地志不分卷清光绪二十九年启新书局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王宗炎译纂。宗炎大兴县人,事迹未详。是编为宗炎供职驻日本公使馆时所译纂也。其书分位置、山脉、河江,湖泽、沙漠、气候、物产、风俗、政体,宗教、岁出、岁入、教育、兵制、制造、贸易、区分、道路、电信、通货、都府、史略二十二门。原书为日本参谋本部出版之日文书籍,乃日人下村修介,游历蒙古所记。盖据我国史籍,参以彼所躬而得闻见者;及俄人布拉第挖斯奇氏所纪。其书指陈蒙古部落广狭,山川险要,而政体、兵制、风俗、物产、商业、制造,罔不备述,简效有法。译本文笔,古雅鬯达,而能提要钩玄,体裁具备。其考究编次之精严,记载蒙古诸书,无出其右者。当时留心中俄交涉形势者,无不能以先睹为快哉。此编译成以后,即以铅字印刷,颇为精美,其后则未经重印,故今存者极稀。

内蒙古东部调查日记十卷民国二年吉长日报社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冯诚求纂。诚求字保如,嘉定人。是篇纂于清光绪三十二年,是时日俄战终结,日势骤张;蒙各盟旗,日人辙迹殆遍。于是清政府命善耆筹蒙,善耆亲历东蒙,诚求随同游历调查,每至一地调查所获,以按月日纪录;悉心钩稽,分类纂集。凡所至之地,有喀喇沁、巴林、乌珠穆沁、士什业图、达个罕等。所经各旗,一切形势、制度、户口、气候、物产、钱法、榷酤、礼俗、道路,详载无遗;而皆得之目验,或询诸土著,无一字为凿空之谈,简明翔实。是篇成于清宣统时,鼎革后方始印行;前有南汇顾次英序,略云:“自库逆勾结强俄,轩然大波迴环,及乎瀚海南北;东蒙壤地,处处与直东犬牙相错,战守均为要点。”据次英序言,是篇于当时极为有用之书也。全书分为十篇,又名《东蒙游记》。其编例,按月日系事,第一篇,于三月十八日午一时起程,自北京至古北口。第二篇,于三月二十一日晨,自古北口起程达热河。第三篇,于三月二十九日午十二时,自热河至喀喇沁王府。第四篇,于四月十八日十时,自喀喇沁王府至赤峰。第五篇,于四月二十三日十时,自赤峰至乌丹城。第六篇,于四月二十七日十二时,自乌丹城至巴林。第七篇,闰四月初六日十二时,自巴林至阪西乌珠穆沁。第八篇,于闰四月十七日十时,自阪西乌珠穆沁至上什业图。第九篇,于五月初三日十时起程,自土什业图至新民屯。第十篇,于五月十八日八时起程,自新民屯至山海关,十九日八时自山海关至北京。其书体裁,既为日记,又是记程;而书内所记,皆是东蒙之地理、经济、风俗概况。

河套志六卷清乾隆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陈履中纂。履中字执夫,商丘人;官至分巡宁夏兵备道。按此志卷前有柘城高玢序、临川李绂序、宜兴储大文序、山阳邱焘序。其编次,卷一河套建置沿革考;卷二河套内建置郡县沿革考;卷三陕西宁夏镇所属沿河南边城堡、山西、洛河、河套、边营堡、城口、关寨、河套内外山川;卷四河套内古迹,河套内物产,河套地势与兴废略,延绥镇,河套边防,明陕西边城增筑,边市、边饷、盐法。卷五至六艺文。按此志分门琐细,而以艺文列后。志沿革略云:“河套内地东至山西偏头关,西至宁夏,东西二千余里。南自榆林边墙,北接黄河,远八九百里,近二三十里;惟黄甫川稍近,两山夹黄河中流,过保德州西折,又南向潼关也。套内周迥五千余里,其土肥饶,甚可耕种;三面阻河,秦之九厦郡治于此。”沿革又叙历代之所经略,及所置州县之名之不同也。明时套在宁夏卫,卫有右卫、后卫、中卫,与平虏、灵州二所。清初因明制,雍正三年升宁夏为府,领州一,县六。按宁夏之境,贺兰山环于西北,黄河遶于东南,山川险固,土田肥美。此志《四库提要·存目》著录,谓志成于乾隆丙戌。又谓此志引《魏书》,以证涿祁山之为榆林府地,引《册府元龟》,证药彦稠为邠州节度使地,补五代沿革之缺。又证后魏代郡即汉朔方郡,又据《通鉴注》,成城属朔方,以证《汉书》列传之大城塞于此。以知此志之征引,颇为繁富也。

呼伦贝尔志略不分卷誉清稿(上海图书馆藏)

近人程廷恒纂。廷恒字守初,江苏昆山县人。此志廷恒纂成于民国十一年,此书为誊清稿,书法秀丽。首列黑龙江省略图,呼伦贝尔全图、海拉尔图、满洲里图、边卡图,皆以五彩精绘,次列经纬度表一,颇清晰。其书体例,为方舆沿革、沿边形势、全境疆域方里、各县区域道里、建置、官制、边务、外交、兵事、军备、司法、警察、清乡、市政、防疫、交通、财政、官绩、民族、户口、宗教、礼俗、人物、列女、选举、教育、商业、垦殖、牧畜、森林、渔猎、物产、古迹、艺文、蒙旗、复治始末、善后、军事记略诸篇。按呼伦贝尔位于黑龙江省之西北,旧为黑龙江省属地,今隶内蒙古。其地山河交错,地势高,气候极寒,有经年不释之冰雪。按此志所叙沿革,始自黄帝迄今,其所引证,多为附会;惟所纪自雍正十年,设呼伦贝尔副都总管于其地;光绪三十四年改为道,民国十年改设县事,是为可靠事实也。此志于民国十二年曾经上海太平洋印刷公司铅印,传本亦不甚多。此书为誊清稿本、全书无一字更改,可为善本也。

○辽 宁

辽东志九卷明嘉靖十六年辽东都司刊本(湖北省图书馆藏)

明任洛纂修。洛字仲伊,号西溪,河南钧州人;正德六年进士,初任桐乡知县,修有《桐乡县志》,后历官左佥都御史,巡抚辽东又成此书。明洪武四年置定辽都卫,八年改为辽东都指挥使司;都司治于辽阳,是为辽东建置之始。据本志凡例云:“辽阳虽都司会治,而广宁、抚镇、弭节,士马独盛。实与辽阳分东西河而治,次则开原控扼北虏,独当一面。故今志俱表以自书,异于诸卫。”故此志实兼载全辽之地也。《辽东志》创修于明正统八年,为都指挥司佥事毕恭纂。此志于嘉靖十六年洛官辽东佥都御史时重修;仍依《毕志》卷帙,卷一地理志,卷二建置志,卷三兵食志,卷四典礼志,卷五官师志,卷六人物志,卷七艺文志,卷八杂志,卷九外志。考《辽东志》凡四修三刻,毕恭之志未刻,弘治陈宽刻本不传;存者惟此志,及李辅《全辽志》。此志惟闻日本前田利为藏有原本,湖北省图书馆近亦收得原本。前田氏于日本正大元年,曾为之排校铅印,附有解题一卷,为日本桥叶岩吉撰。其后罗振玉辑入《辽海丛书》,并附校勘记一卷,为高凤楼、许麟英合撰。书前有金毓黻校印序云:“清修《四库全书》不收《辽东志》,存目内亦未著录。然清初实有传本,康熙二十三年奉天府尹董秉忠,初纂《盛京通志》;其凡例有《辽东旧志》,草本舛谬尤多之语。当修《四库全书》时,范氏天一阁尚藏此书,独遗而不采。稻田君山先生谓:“其所纪间涉建州旧事,馆臣惧触忌讳。”《古今图书集成》所采录方志,未见此书;亦为恐触忌讳耶。稻田氏之语,虽未能举例证,但颇合理想。而今此志原本之发见,谅清初时必传本尚多;由于《图书集成》《四库全书》不敢收录,藏书家书目亦不敢著录耶。此书虽掩而不见者二百余年,至今而始发现也。

全辽志六卷明嘉靖四十五年刊本(湖北省图书馆藏)

明李辅纂修。辅江西进贤县人;嘉靖二十八年进士,历官至巡按御史,嘉靖四十三年奉命按察辽东。是编为明时记载辽东最备之书,《明史·艺文志·地理类》载:“毕恭《辽东志》九卷,李辅重修《辽东志》十二卷。”李辅《辽东志》即《全辽志》,嘉靖四十四年,辅取《辽东志》重修之,厘成六卷,改题曰《全辽志》,《明史·艺文志》犹用旧名;六卷各分上下,故称十二卷。按《辽东志》,创修于明正统八年,为辽东都指挥司佥事毕恭撰,并为之序,未之付梓。弘治元年巡按御史陈宽,与辽阳副总兵韩武,又为增纂,而始刊行。嘉靖六年潘珍巡抚辽东又为重修,以忧去,未果。嘉靖十六年巡按御使任洛,继为之重纂刻行,仍本《毕志》卷帙。是编为辅巡按辽东时,以病前志舛讹脱缺,乃属宪副陈绛,太仆刘奈,少参张邦士,佥宪黄九成,参互考校,由辅总集裁定。辽志至辅已经四修三刻,欲以征明代辽东之史实,则以此书为最备。辽东沿革,据本志所录毕恭旧序云:“辽东之地,故汉襄平郡也;当元季时,有元平章刘益高家奴分据是方。洪武初上遣使谕以天明人事,益等于是奉表来归;上复遣使诏谕益等授职有差,设卫治于盖州。洪武四年以都指挥使马云、叶旺率兵渡海,自金州而抵辽阳;于辽北分设沈阳、铁岭、三万、辽海四卫。自永乐中,上遣使谕本司纂修图志。”按此序载明初定辽东之事甚详,又知永乐时辽东已成图记矣。兹据本志沿革云:“洪武四年置定辽都卫,八年改为辽东都指挥使司,十年革所属州县置卫。永乐七年,复置安乐、自在二州;是时领卫二十五,州二。分镇领管曰辽阳,统卫六,州一、曰广宁,统卫五;曰义州,统卫二;曰锦州,统卫二;曰宁远,统卫二;曰开原,统卫八,州一。”沿革载嘉靖前建置制度甚备。《全辽志》原本近始发见,前沈阳王氏藏明刻蓝印本,今不知下落。日本旧红叶山文库亦藏原本。《辽东志》与辅修此志,则为二书。此志则大更前志体例,易名《全辽志》。《任志》只分九门,此志分图考、沿革、山川、赋役、边防、兵政、马政、职官、选举、宦业、人物、典礼、风俗、方物、祥异、故迹、杂志、艺文上、艺文下、外志二十门,增补《任志》遗缺甚多,考订亦详。

全辽备考不分卷稿本(苏州潘景郑原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明李辅、陈绛纂。辅修《全辽志》已著录,绛事迹未详。按此稿,编纂草率,为未成之书,前有嘉靖乙丑巡抚辽东都御中南郡王之诰序。其书编例分图考志、星野附,沿革志、山川志、关梁志、海道附、赋役志、岁运附,边防志、墩台、路河、路台、永利闸附,兵政志、军器、粮赏附,马政志、太仆、苑马、二寺事附,风俗志、方物志、外夷志、边防附。按此书编例琐碎繁复,未见刊本。《辽海丛书》收《全辽备考》二卷,为清林佶纂,与此书对校,非为一书也。

柳边纪略三卷附塞外草一卷清筠石山房抄本,李文田批校(上海图书馆藏)

清杨宾纂。宾字耕夫,一字可师,号大瓢,山阴人。父安城,以罪戍宁古塔,请代不许。其后二十七年,宾年已四十,始得一省两亲于塞外,数月辄返。于是自出关以达戍所,凡道里城郭、屯堡、民情、土俗、方言,河山之险要阨塞,悉记之。归而谋所以救其亲于难者,虽万策不可得;爰考古证今,笔之于书。当时名流为之题辞者,有费密、潘耒、林侗、黄中坚、王源、魏世倣六人,及自为之序。杨霈为合编一册,霈序言:“此志士之为也,当与《西域志》垂不朽。”柳边者,自古辽东皆插柳为边,呼为柳边。犹于边塞种榆,名曰榆关。柳边又名条子边,西自长城,东至船厂止;北自威远堡门起,南至凤凰山止,设边门二十一座,曰凤凰城门。船厂者,设于顺治十八年,昂邦章京萨儿吴代造船于此也。此篇为清初记辽东最备之书,潘耒题序略云:“白山黑水之间,在古为荒服,不隶版图;自辽、金迭典,本朝肇基,其地疆理规划之制寝寝详。然纪载疏略,志乘缺如;辽东流人迁客,颇多文士,往往能言其山川风俗,然未有考古证今,著成一书者;以地荒民朴、文献无征故也。”宾自序有云:“文献备,而郡县之志成。”其意以备修志之用也。洪亮吉《卷施阁文集乙集》卷八《杨耕夫先生柳边纪略序》有云:“亦何尝不可补域中志乘之遗备。”故此编当与《辽东志》《全辽志》同例。附《塞外草》,为宾出塞詠所见闻之歌诗也。

八旗通志二百五十三卷清乾隆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鄂尔泰修,涂天相、王安国纂。鄂尔泰姓西林觉罗,字毅庵,镶蓝旗人;康熙举人,授侍卫,雍正时官三省总督,进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封襄勤伯,卒谥文端,著有《西林遗稿》。天相字燮庵,号存斋,一号迂叟,孝感县人;康熙四十二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著有《谨庸斋札记》《守待录》《存斋闲话》等书。安国字书城,号春圃,高邮人;雍正二年进士,授编修,官至吏部尚书,卒谥文肃。八旗者,清太祖时,分黄、白、红、蓝四旗;嗣后部属日众,加置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此为满洲人之八旗也。太宗时又以蒙古人之附归者,为蒙古八旗,崇德间又以汉人之归附者,为汉军八旗。雍正五年为倣行省通志之制,始为纂修《八旗通志》,越乾隆四年书成。其书体例,首列八志,曰旗分、曰土田、曰营建、曰兵制、曰职官、曰学校、曰典礼、曰艺文,次列七表,曰封爵、曰世职、曰八旗大臣、曰宗人府、曰内阁大臣、曰部院大臣、曰选举,再次为列传,曰宗室王公、曰名臣、曰勋臣、曰忠烈、曰循吏、曰儒林、曰孝义、曰列女。其纪载统以满洲、蒙古、汉军各旗事迹,体例则似行省通志。然其以旗分、兵制、法令、宗室、典章、爵秩为旨,又八旗之标志,颇似游牧社会之腾图,则以行省之通志亦有异也。

八旗掌故四卷旧抄本,盖华亭封氏蒉进斋藏书印(上海图书馆藏)

按是编不著撰人名氏,所纪自满洲建国迄乾隆时止。全书凡一百七十篇,述满洲之建国,与山川形势,以及八旗之编制,军械之资用;至于宗人职官示典封爵,凡有关掌故者巨细无不收入。满洲国号之始,其先世发祥于长白山;山有池曰布尔湖里,相传有天女降池畔,吞朱果生圣子,生而能言,体貌奇异;及长乘舠至河步,姓爱新觉罗氏,名布库里雍顺。众遂推此人为国主,定居长白山东俄漠惠之野之俄朵里城,国号曰满洲。兹阅是编首记满洲之建国,及山川形势外,其中所记掌故佚闻,有于史传所未见者甚多,例如《天裙阵■〈耳力〉大将军》篇载,祝世荫汉军正红旗人,天聪四年进造红衣炮法,即奉命监造,是为满洲制炮之始。《西洋炮》篇载,康熙十八年令湖广巡抚张朝珍办西洋炮二十具,递送福建总督姚启圣军前资用;是为满洲采用洋炮之始。《种痘篇》载,雍正三年四月初八日谕,因满洲蒙古等艰于子嗣者,大都为出痘所伤;着满蒙侍卫官员等,有未经出痘之子弟,欲行种痘者,告知太医院,交刘声芳看好时候,派种痘之医生,令其诊视。若痘科医生不致敷用,着请添取,此为满蒙人种痘之始。《创立清史》篇载,清初欲以蒙古字制为国语,颁行国中,令额尔德尼巴克什,与噶盖札尔固齐酌定,二人以蒙古文字,未能更制告辞;以知清初有改革文字之举。是编兹如此类之纪载甚多,今研究清史者大有考鉴之用。

盛京通志三十三卷清雍正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吕耀曾修,魏枢纂。耀曾河南新安县人,康熙四十五年进士,雍正十一年任奉天府府尹。枢奉天府承德县人,雍正八年进士,官永平府教授。盛京为今之沈阳,原清太祖自辽阳迁都于此,定为盛京。至世祖迁都燕京,遂以盛京为留都,设昂邦章京副都统总治之,其管辖,西接畿辅,北临沙漠,东南濒海,实为今东北三省及内蒙诸地。盛京置奉天府,设府尹掌之,与京尹同。此志为府尹所修,然其记载则统记昂邦章京副都统总所领管之地,其书体例与诸省所修通志同,故称通志。盛京通志创修于康熙二十二年府尹董秉忠,始创草率。此志则仍旧志原文,兼采一统志,又参《南畿志》《中都志》《兴都志》诸书编例,定例为三十四类,前有图凡九,较《董志》为详备多矣。

开原图说二卷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冯瑗纂。瑗北海人,整饬辽东开原兵备道右参政。按是编编次,分开原控制外夷图说,疆场总图说,各城堡营图说,凡二十五;及整饬营伍公移,严谨传烽号令,稽查军马格式,凡三篇,是为纂辑开原军务公牍之书也。明初辽东归附,元将纳哈出据金山扰辽东;出兵三营,往牧榆林、养鹅庄、龙安。明将朱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等师,断金山,纳哈出降。永乐中遂于开原城内,置安乐、自在二州,归辽东都指挥使司管辖。是编记开原事,止于万历三十七年;其书编例,无纲领目,图说有文无图;不过汇辑有关开原公案,略述闻见而已。

开原县志八卷清成丰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全禄修,张式敬纂。全禄咸丰间开原知县,式敬开原人,事迹均未详。开原之名防自元之开元路,明永乐七年,置安东卫于三万卫西南之开元城;因避太祖元璋讳,改元为原。清康熙三年改为开原县,属奉天府。乾隆五十六年,知县明亮修有县志,而未刊行。此志继明亮县志稿重修,为刻本之始。其书体例,分星野、祥异、建置、沿革、疆域、形胜、山川、城池、关隘、物产、古迹、景物、公署、职官、学校、祀典、礼制、坛庙、选举、兵防、驿站、民户口、田赋、风俗、名宦、人物、忠孝、节烈、流寓、仙释、艺文、杂录,凡三十二门;以天文、地理、人事为纲。其书内记载,如建置沿革,叙述甚简;而古迹中颇述辽东诸古地名,则颇足为资考。又礼制一门,抄撮泛滥,实无可征之处;其余诸门内容寥寥,不过徒增门类而已。

铁岭县志二卷清康熙十六年修。清抄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贾弘文修,董国祥纂。弘文字闻远,延庆人,康熙十四年任铁岭知县。国祥字掌录,冀州人;康熙初与郝雪海同谪铁岭,遂成契友;及弘文仕铁岭时,同纂《铁岭县志》。铁岭明初置卫,康熙三年改为县。县志此志始创,稿成于康熙丁巳;全编凡八类,建置、疆域、田赋、户口、学校、官师、人物、艺文,细目二十九。纂成后,历二百余年以抄本流传,而未梓行,民国初李廷荣据此本为之补辑印行,故事迹较抄本为详。

○吉 林

吉林外记十卷清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萨英额纂。萨英额字吉夫,满洲人,道光初任吉林堂主事。是编纂成于道光间,是为记载吉林最早之书,向以抄本流传,与嘉庆间西清所撰《黑龙江外记》相辅行世。迄光绪间桐庐袁氏《渐西村舍丛刊》,及《广雅书局丛书》均收之,由是流世尤广。其书凡十卷,分门别类,殊欠条贯。卷一御制诗歌,卷二疆域、形胜、山川、城池,卷三满洲蒙古事、建置沿革、驿站、船舰、桥梁,卷四职官、兵额,卷五俸饷、仓储,卷六学校、学额、儒林、文苑、祠祀,卷七田赋、物产、公署、人物,卷八时令、风俗、贞节,卷九杂记,卷十双城堡,伯都讷屯田。其自序云:“事必征实,言皆有据。”然观其书纪述,犹有不免讹误疏略之处。例如卷二《城堡篇》云:“阿勒楚哈城,城南二里,有金显祖建都故城,俗称白城,有谓五国城者。“光绪间桐城萧穆重印此书,自序尝辨证其说谓:”五国城以地理考之,应在黑龙江城境内,近会宁府,当在吉林喇、宁古墖之间。据乾隆间副都统绰克托筑吉林伯都讷城,得紫檀匣中,藏宋徽宗画鹰一轴,墨迹如新。并得古铜瓷器多端,又有碑碣录徽宗晚年日记,于天会十三年寄迹于此。五国城故址,即今伯都讷城。”并又责萨英额著此书时,上距绰克托筑伯都讷城不过五六十年,而竟无一所闻耶。由此类推之,吉林故事,当详而不能详,当载而未及载者,是编且不知几何矣。按吉林原名吉林乌拉,四字连文,满语吉林谓沿,乌拉谓江,沿江之意焉,其名吉林者,从汉文而省也。长白山在吉林之东南境,为清朝发祥地,清入关后,设昂邦章京于盛京,掌管基本之地。康熙时设将军以统辖之,分隶于各副都统之地,皆有八旗驻防之兵;其制则不同于设有巡抚或布政司者之行省。迄光绪间方设行省,初仍由将军领管,三十三年始裁将军设巡抚,与各行省官制同。

吉林舆地说略一卷清同治四年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此书不著编纂人姓名,首页书呈册字样,每页盖吉林将军官印,骑缝钤记,是为将军呈报吉林情况之书也。此书不分纲目,叙述当时吉林地域制度。首记省城在盛京东八百四十五里,将军副都统所治焉,即打牲乌拉。次记长白山诸江发源之处,与盛京围场。长白山发源之江,有松花江、佛多霍河、辉法河、苏瓦延河、赫尔苏河、木石河等。又次记宁古塔城在吉林城东八百里,副都统治所,领台卡三十七,村屯二十七。山河所在者,有青沟岭、乌扎库岭、大横山、牡丹江、布泥河、石头河等。又次记珲春城,在吉林城东南一千二百里,协领治所,领卡伦二十二,村屯十二,境内有土们山、密古山、牡丹山、珲春河等。又次记伯都讷城,在吉林城西北五百八十里,副都统与理事同知同治于此,领驿站八,卡伦二,村屯一百六十三。又次记三姓城,在吉林城东北一千二百里,副都统治所,领台卡四十三,村屯七十九,境内有非底河、七里河所发源处。又次记阿勒楚喀城,在吉林城东北四百八十里,副都统治所,领卡伦五,村屯六十四,而无名山大川所在焉。又次记双城堡,在吉林城东北四百八十里,为总管治所,领驿站一,村屯三十一。又次记长春厅,在吉林城西北三百里,理事通判治此,领村屯六十五。此书所记地域,皆是吉林未建省前,疆理制度也。

东丰县志略不分卷民国初编,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此志未著纂人,考为近人李藕纂。藕字子文,东丰县人,中学教师。按此书为藕创修之《东丰县志初稿》,其后再加考辑,制定体裁,编为《东丰县志》三卷。东丰原为辽宁省之东平县,在昔分属于扈伦、辉发两部,其地长林茂草,群兽攸归;元清时遂置围场为会猎之所,至光绪二十九年始设治,置东平县,民国初改名东丰。旧未有志,藕于教课之余,采摭轶闻,亲自勘察,编成此稿。计有地理、政治、人事、人物诸门,于志例犹缺艺文一门。由于设治较短,文风往昔不盛,著述罕少。但其政治、人事二门,所叙抗官拒马税,诸苛政甚详。

扶余县志不分卷民国十三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近人张其军纂。其军字步瀛。按此志编例,分二十章,书前列修志问答十六条,例言十三则,所论修志今议甚富。书中所叙疆域,山川形势,物产,风土人情,文化,靡不必具,且考据甚详。按沿革谓:“扶余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始筑城兴市,名曰新城,设副都统兼理民事。雍正间改置长宁县,乾隆元年废县政设州同巡检,又以办理蒙古军务主事驻之;光绪八年以同知衙门移孤榆树,复归权于副都统兼管其地。民国三年改置扶余县,盖古有扶余族踞此地,因以名焉。

辽源州志书不分卷清宣统三年修。抄本(辽宁省图书馆藏)

是编不著纂修人姓氏,无序例,按其编次,分沿革、职官、疆界、城池、衙署、建置、村镇、户口、商务、道路、铁路、营卡所驻、租界、旗官、险要、滨海港岛、盐滩荒地、山川、林矿、航路、田赋、榷税、物产、土性、教育、警察、自治、邮政、文报、电报、风俗、民情、义举、节烈诸门,因事定门,未审编例。按辽源州原为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尔沁部左翼中旗、达尔罕王旗,及博多罗噶台亲王旗游牧之地。光绪七年在其地之郑家屯设分防主簿,隶于奉天省昌图府康平县;光绪二十八年改设辽源州,仍属昌图府,民国二年列为二等县,与吉林省双山县合并,改名双辽县,属吉林省。

辽源县乡土志书不分卷抄本(辽宁图书馆藏)

是编不著纂修人姓氏。书前有县全境舆图一幅,志类编次,悉与《辽源州志书》同,仅教育、警察增至民国五年。按此志系为奉谘应征之作,以《辽源州志书》稍加增饰而已。

○黑龙江

黑龙江外记八卷抄本,樊彬手跋(上海图书馆藏)

清西清纂。西清字研斋,长白人,为名卿鄂尔泰之曾孙。是编纂成于嘉庆十五年,未付梓,以抄本流传。光绪甲午桐城萧穆印于上海广方言馆。此本有樊彬跋,谓最旧之抄稿,原为汉阳叶氏所藏,叶氏后孙名琛、名丰昆季,颇名于世。自名琛于鸦片战遇害,名丰亦相继殁,叶氏藏书悉散。此书后归闽人何秋涛,抄本录副,乃得传世不绝。兹阅抄本与印本体例悉同,凡八卷:卷一山川、形势、沿革,卷二城堡、台站、卡伦,卷三部落、种族、户口、官制、兵制,卷四俸饷、钱粮、出入款项,卷五贡品、风俗、刑律、互市,卷六谪戍、方言、服食、红白事件,卷七历任职官、流徙、谪籍、人物,卷八五谷、果蔬、物产。卷前有全省图、二岭图、三江二池图,借此可考见黑龙江省之地理大概焉。按其书纪载,于城堡、台站、天时、物产诸门较备,其山川、形势、道里,则多讹误。按是编为统志黑龙江最早之书,但据穆序有云:“既称外纪,必有《黑龙江志》,此特拾其余沈耳。然多方觅正志,不可得。”按黑龙江因江而名地,元清时为喀拉沁达尔罕诸蒙旗游牧之地,及都燕京,属盛京昂邦章京统管。康熙二十二年,始设将军都统等官筑城分守,光绪三十三年裁将军,设巡抚,建为行省。

黑龙江乡土志不分卷清宣统修。油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林传甲编。传甲福建侯官县人,事迹未详。此志分地理、历史、格致三篇,篇以下分课,各课均有插图,是为乡土教科书也。地理自位置始,述所在之西经南纬度数,及全国图说,黑龙江省山川城邑,与城市设备,至宗教风俗共八十课。历史自古史至清宣统立宪时间本省情况,凡八十课。格致自博物一课起,述及草木谷果,鸟兽虫鱼,金铁煤等矿产;又别立人参、貂二课,为该省特产,凡八十课。后附歌诗,及节孝妇事略,昭雪俄军入境,妇女之殉难者也。又附《铁路教科书》,分历史、地理、社会、建筑、机械、运输、经费、利害八节,每节各分十课,大抵为记本省铁路状况,为传甲与陈谟同编。

阿勒楚喀乡土志不分卷清光绪十七年修。油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是编不著编者姓氏,又名《阿城县地方志》。其书端第一行,题阿勒楚喀拉林等处副都统衙门,为造送阿勒楚喀地方遵饬省领格式,照绘图式,并创图说清册事。下列计开,凡十九条,册后具光绪十七年二月二十日。是编概述该地疆域,舆图说,城距省各地里程;阿城右靠土山,左傍阿什河。同治七年于旧城外套筑土墙周十八里,辟四门。其中庙说一条,计庙七座:有关帝庙、文昌阁、三皇殿、龙神、城隍、土地、财神、火神祠,祀庙与中域尽同也。其余诸条为记副都统衙署、税课、番役、公义仓、演武厅、围场境、八旗官房、京旗屯说、四站说、宾州厅说等;宾州厅原为阿勒楚喀围场,封堆内之草子沟,光绪十二年始设厅。册末一条,为旗屯游牧界说,记设官兵事,副都统以下有拉林协领,及武职人员,甲兵定额五百二十七名。是编编辑,无系统条贯,为呈报清册;而今则为阿勒楚喀难得之地方史料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