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楞严经笺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六(之上)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天竺沙门 般剌密帝 译

乌长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

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

西京大兴福寺沙门 惟悫 科

皇宋首楞大师 可度 笺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

第二观音述证文二。初依修克证文三。初叙本师名。

笺云。梵语阿嚩卢枳帝湿伐啰耶。唐言观自在。略云观世音。天台智者云。观。是能观之智。世。是所观之境。音。是所度之生。称名归命。应机往救。故云观世音。若云观自在者。大唐三藏云。观有不住于有。观空不著于空。闻名不惑于名。见相不没于相。当有不破于有。一切皆无。不坏于无。种种皆有。是以心不能动。境不能迁。动不乱真。实可谓无碍智慧也。又法华云。若有无量百千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又此菩萨大悲经云。过去名正法明如来。观音授记经云。未来补弥陀。名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又有佛出世。名观世音者。因从果号。资得师名。表师资互明因果交微。

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次发心承教。

笺云。发菩提心者。五菩提中发心菩提也。闻则侧聆正教。思则决择在心。修则如理修行。教是能诠文。义是所诠理。依能诠文下。悟所诠理。然后如理修行作佛去。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后依修克证文二。初依修文二。初旋流灭六。

笺云。耳根发耳识。故曰闻。一切众生。顺流不能逆流。言入流。是不顺流也。则能缘心。不顺所缘境。亡所者。既无能缘心。亦无所缘境也。或入流者。入于圣流。亡者无也。无所闻声尘也。入圣之流。既不被时分所迁。五浊之中。超劫浊也。亡所。所闻声尘不起。声是十一种色法。既无声。五阴之中。超色阴。色者质碍。言亡所。则去质碍也。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笺云。此三句。返释上入流亡所也。所入者。所入尘境。入是能入之心。所入能入。声境观心。二俱寂静。则无动静可生。若有声尘。则有动静。已上是灭六也。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

后七八俱袪。

笺云。渐则由渐。增则加增。既灭六。犹有七八二识。今渐渐加增彼七八。闻则能闻。是第六识。所闻是声境。此二俱灭也。亦不住灭六之心。若住灭六。即有灭六之见。今不住灭六之见。五浊之中。超见浊。若有灭六之心。即有领纳之义。今既不住灭六之心。五阴之中。超受阴。

尽闻不住。

笺云。所闻能闻。二心俱灭。亦不作灭。能所之住。故云不住。不住能闻所闻已灭之解。若有住不住灭六之住。则有可取可住。则为烦恼。今既不住灭六之住。五浊之中。超烦恼浊。若有灭六之住。则成取像。今灭六之住亦不住。则无取像行相。五阴之中。出想阴。

觉所觉空。

笺云。上觉则第八识。下所觉则第七识。起八觉第七。第八为能。第七为所。此所觉七识乃空。虽亡第七。犹有能觉第八在。或觉则能觉。是第七识。所觉则第六已灭。若有七在。则执八见分。与四惑俱。则流落诸趣。便有众生。今所觉第六。不住灭六之心。第七能觉亦空。五浊之中。超众生浊。若第七在。带彼第八成染。有迁流造作之行相。今第七既灭。五阴之中。超行阴。

空觉极圆。

笺云。空则起能空之智。觉则第八。起智来。空此八识能觉之心。故至极圆□也。或能觉则第八。觉灭彼七。今七既灭。八为能觉。□为所空。二俱灭尽。故云极圆。若有第八在。则有□持不断之功能。执持有情。故今第八能觉既灭。则□连持之功能。五浊之中。超命浊。若有第八□。则三界总报住。识强智□。强生了别。今能觉既空。则智强识劣。五阴之中。超识阴。

空所空灭。

笺云。上空则能空之智。所空则第八识。□起智空其所空。此能空之智。亦无有也。为能空智。对着八识。八识亦为所。此则遣能三之智。或能空是智。所空则八识。今能空智。与所空识虽去。亦无能空所空之解。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后克证文二。初总标生灭。

笺云。生则三能变。灭则起智。今起智生灭彼灭了。此智亦灭。故云既灭。殊简平常。胜简于劣。

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

后别列文二。初上合佛心。

笺云。上合。则起始觉智。合本觉心。则本觉理也。谓自心与佛心无别。自智与佛智无殊。慈能与乐故。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后□通凡性。

笺云。谓如无二如。众生亦如也。佛有同体大悲故。

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

后妙应群心文二。初圆慈广应文三。初推师授证。

笺云。言蒙彼如来教授于我。如幻。似有不有。如空不空。闻熏。则耳根熏习。闻修是三慧。影取思。闻则闻外教。思则思内义。修则内外俱收。金刚则智。起智来断自成烦恼。三昧。唐言正受。不受诸受。故云正受也。

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笺云。佛有同体大悲。三十二应者。乃无身中现身。无形中现形也。入则能入。诸国土。是所入。

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

次广列随求文二。初求出世文四。初佛身。

笺云。入则能入。三摩地是所入。进修者。增进修行胜解。则起始觉智。合本觉理。或胜解者。于决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为业。现圆者。为此菩萨欲得胜解显现圆满。

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笺云。若是资粮加行位菩萨。乃现小化身。以生空草为座。现丈六相。说生灭四谛。若是地前菩萨。现大化身。千尺相。若入地已去。初地现百由旬□。坐百华莲华。说百法名门。三地现万。四地现亿。至法身地。现不可说不可说由旬身。

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二独觉身。

笺云。寂静妙明。此是麟觉。喻独觉是利根者。无佛之世出生。作佛灯后𦦨。身唯善寂。意玩清虚。或寂静妙明。则生空智。胜妙现圆。则生空涅槃。

若诸有学。断十二缘。

三缘觉身。

笺云。断十二缘。过去二因。无明。行。现在五果。识。名色。六入。触。受。现在三因。爱。取。有。未来二果。生。老死。

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笺云。缘断胜性。是生空智。胜妙现圆。是生空涅槃。此唯部类而行。出有佛世。是钝根者。所说十二因缘法。

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四声闻身。

笺云。修道谛智。证灭谛理。故云入灭。胜性现圆。是生空智。说四谛法。

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

后愿世间文三。初步天胜乐文七。初超尘业众。

笺云。欲心明悟者。言不与欲境相交。失念受乐。分明悟解也。影下欲界为苦。欣上界为净为乐。

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笺云。梵净。王往也。色界诸天之所归往。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九天。二九一十八天。乃梵王所管。多说布施持戒等法。解脱者。出离欲界苦。求上色界乐。经中前三乘皆解脱。今梵王亦言解脱者。秪是离不欲尘。名解脱。非同三乘出苦解脱。向下即言成就。

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次乐欲居尊。

笺云。欲为天主者。欲为欲界六天之主。帝释者。正梵云释迦提婆因达罗。广言能天帝。释迦是姓。提婆是天。因达罗是帝。言帝释。唐梵双举。文略□也。向下说法如前行相。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三目佗随心。

笺云。自在天。今疏主意。指乐变化天。则欲界第五天。受欲乐于目境上变之。慈恩云。夜摩睹史二天。自在得异熟果。随意所念。胜下二天。上二天。如果依树而得。今随欲得。名自在天。自在者。离缚义。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四佗崇己玩。

笺云。疏主意云。是佗化自在天。于佗人浮尘。化赴受用也。慈恩云。乐变化天。佗化自在天。名大自在天。不乐异熟果。乐自乐佗。变为乐具。而受之。是名大自在天。

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我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五营统思。

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我于彼前。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六四埵棱威。

笺云。则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西方丑目。北方多闻。居妙高山半第四层级。

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我于彼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七驱骤百灵。

笺云。太子统领四天下鬼神。

若诸众生。乐为人主。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次愿处人荣文八。初愿垂衣化物。

笺云。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上衣下裳。法诸天地。

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我于彼前。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二求混俗怡神文二。初长者。

笺云。是长之者。名曰长者。氏族。姓字。

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后居士。

笺云。好谈名雅之言。居家内治之士。虽处三界。不混欲尘。常修梵行。

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三则制锦褰帷。

笺云。制锦者。孔子云。未能操刀。而使制锦。有美锦。何不使人学制焉。喻县令为政。褰举也。在傍曰帷。又自障也。后汉贾琮。冀州刺史。传车乘帷裳。升车襄帷。曰。刺史当远视广听。纠察善恶。何乃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百城闻之震栗。邦。则诸侯为邦。邑。则县令治色。剖犹剖判。断犹聆断。

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四乃玄通异术。

笺云。数术者。则名数法术也。摄卫者。则收摄术护其用也。梵□婆罗门。唐言净胤。西天第二姓也。年七岁。若学就四围陀。则为国师。四围陀者。一医方。二祭祀。三卜相。音乐。战法。四既术也。

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三桑门毒律文二。初僧。

笺云。桑门或云沙门那。唐言勤息。勤求道业。息诸恶念。

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后尼。

笺云。禁戒五八也。五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食肉。八戒者。添六不得带珮璎珞。香油涂身。熏香作服。七不得歌舞作唱及故观听。八不得上高大床。然尼。有三百四十八戒。

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六守礼居家文二。初优婆塞。

笺云。唐言近事净。

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后优婆夷。

笺云。唐言近事女。五戒自居者。言但自居家。持其五戒。如前释。

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七雅训形门。

笺云。修家国者。言修家治国也。女主。女天子也。或云公主。国夫人。则王后也。命妇。则有命之妇。九嫔已下。大家。则守贤之女。如曹大家。年十九。制八篇。诫诸女子之事。

若有众生。不坏男根。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八孤贞内室文二。初童男。

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后童女。

笺云。处在室间。曰处女。侵。则侵于欲境。暴。则卒暴之心。言欲□盛如今已无。

若有诸天。乐出天伦。我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后意脱邪伦文九。初志超情醉。

笺云。为诸天者。乐如醉酒人。问。前言梵天及自在等。何故此又言诸天。答。此言乐出天伦。是生厌。彼言乐为天主。是生忻也。

若有诸龙。乐出龙伦。我现龙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二厌处兴云。

若有药叉。乐度本伦。我于彼前。现药叉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三乐离飞精。

笺云。药叉唐言勇健或云暴恶。飞行空中。食啖亦摄地行。

若乾闼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四意除音伎。

笺云。新云健闼嚩。唐言寻香行。诸作乐神中。有斯等辈。由此西方。呼诸散乐。名乾闼缚。不作生业。只寻香气。作乐求乞。

若阿修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五憍尸罢战。

笺云。憍尸迦。唐言茧儿。则帝释异名。常与修罗战。旧云阿修罗。新云阿素洛。阿之言非。素洛言天。多行谄诳。无彼天行。故云非天。

若紧陀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紧陀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六息和梁尘。

笺云。息和。则宋玉有歌者。郢中和者。不过数人。唱弥高。而和弥寡。阳春白雪之曲也。梁尘者。善歌有虞云。发声动梁尘。紧陀罗。或云紧那罗。新云紧捺洛。唐言歌神。初歌四谛。次歌十二因缘。次歌六度万行。后歌一乘。如世乐音。歌君之德。

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七异术停操。

笺云。操。则操持。此类为前生。好操异术。故招此报。旧云摩睺罗。经云。摩呼罗。正云莫呼落迦。唐言大腹。则田中虾䗫蟒蛇之类也。

若诸众生。乐人修人。我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八寰中悦志。

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度其伦。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九总袪形累。

笺云。非人则思也。有形。有形质者。无形。无色天。有想。则有想天。无想。则无想天。

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皆以三昧闻熏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后彰呈妙力。

笺云。三昧则理。闻熏则慧。无作妙力。乃无为无造作。微妙之力。力者。难屈伏义。

世尊。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

后悲救群伤文二。初消迷济溺文三。初总彰无畏。

笺云。闻熏。耳根熏习也。闻修。则三慧。影取思。金刚则智。三昧则理。悲。乃伤己苦而拔彼苦。仰。则荷圣德而虔同仰。观音如来。是我之师。

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

笺云。一切众生。但于耳根门头。入流亡所。信自身与佛身无别。自心与佛心无殊。与观音一同故。得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功为功能。德乃德业。或身。是现千首万首。千臂万臂之身。心。是大悲之心。

一者。由我不自观音。

次广护群灾文四。初彰救护文二。初观声总救。

笺云。一切众生。乃顺声尘而观音。不顺声尘。

以观观者。

笺云。上则能观之智。下则所观之理。乃返闻闻自性故。或以观则能观耳根。观者是所观。以能观。观所观。声尘无自性。此则自利。

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

笺云。则利佗。前约根本。后约后得。观其音声者。或闻观音名。或闻观音所说之法。即得解脱。则离其三苦五苦。恼乱一切众生。

二者。知见旋复。

后约别扶危文七。初炎飙不爇。

笺云。眼识现量。妄知妄见之心。旋还复归真源。

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

笺云。一切众生。向违情境上生嗔。顺情境上生贪。此则爱心。如今既尽。则无欲火所烧逼。然眼见色。眼识今既入流。自然不被色尘所牵。

三者。观听旋复。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二偃履洪波。

笺云。偃息也。则耳识旋复真闻。不被生死欲浪之所漂没。

四者。断灭妄想。

三鬼国无复。

笺云。则第六识虚妄想相。

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

笺云。为此妄心。伤残一切物命。鬼不能害者。鬼有害心。今其无矣。

五者。熏闻成闻。

四刀锋寸坏。

笺云。耳根成真闻性。

大根销复。

笺云。此六知根。悉皆销灭。旋复真闻之性。

同于声听。

笺云。一根发识。遍缘诸境。

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摇动。

笺云。性无摇动。则法身也。

六者。闻熏精明。

五叉刹不视。

笺云。闻熏则耳根。精明乃真性精明。

明遍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

笺云。言此真闻之性。圆明周遍法界。幽暗。则七识顽空之性。然真明之性现前。乃明来暗谢。智起惑亡。故明性全。暗性不全。

能令众生。药叉。罗刹。鸠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单那等。虽近其傍。目不能视。

笺云。鬼神之辈幽暗。虽近其傍。同不能视。邪不干正。

七者。音性圆销。观听返入。离诸尘妄。能令众生。禁系枷锁。所不能着。

六杻械离身。

笺云。一切音声之性。悉皆圆销。无其声尘。观听返入者。则返闻闻自性。既乃返闻真性。此之真性。无形无相。无枷锁等事。

八者。灭音圆闻。

七劫贼停伤。

笺云。灭音。则灭声尘也。圆闻。乃圆通真闻。

遍生慈力。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劫。

笺云。言此圆闻之性。周遍法界。生其慈力故。慈能与乐。

九者。熏闻离尘。

二灭俱生文三。初染爱全除。

笺云。熏闻。则闻思修三慧。离尘。乃离诸色尘。

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众生。远离贪欲。

笺云。一切众生。不了色即是空。乃被色所侵夺。今既返闻闻自性。了色即空故。则诸色尘。不能劫夺其慧命。

十者。纯音无尘。

次嗔怨息种。

笺云。言纯是圆闻之音。无其声尘。

根境圆融。

笺云。根之与境。悉皆无相。

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嗔恚。

笺云。无能对心所对境也。

十一者。销尘旋明。

后皆昧潜销。

笺云。销诸妄尘。旋归真明之性。

法界身心。犹如琉璃朗彻无碍。

笺云。身是法界身。量等虚空。心是法界心。绝诸分别。琉璃。则分喻之。若是法身。不可为喻。

能令一切昏钝性障。

笺云。则第七识带起顽空。乃空神。影取无色界四蕴成身。

诸阿颠迦。

笺云。唐言无种性人。设使勤求。但向人天。求少安乐。不能通趣无上菩提。此人无大乘种。断灭善根。

永离痴暗。

笺云。为起智断妄。言痴暗。乃根本无明。不了理事。当体昏暗。

十二者。融形复闻。

三表愿随文二。初男文二。初上应佛心。

笺云。言融销其身形。复归其闻性也。

不动道场。

笺云。法无去来。无动转故。

涉入世间。

笺云。身土交参故。

不坏世界。

笺云。存器世也。

能遍十方。供养微尘诸佛如来。各各佛边。为法王子。

笺云。言现身现土。教化众生。

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

后下随人愿。

十三者。六根圆通。

后女文二。初上应佛心。

笺云。言六根圆遍通达。

明照无二。

笺云。乃即体之智。圆明洞彻。无二。则一根遍缘诸境。各得互用也。

含十方界。

笺云。含一方□方无外。唯一真□体。

立大圆镜。

笺云。转八识。成大圆镜智。

空如来藏。

笺云。一空真如理目显德。乃涅槃也。

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失。

笺云。则不空如来藏。是菩提。则四智菩提种子。是生德。秘密法门。则等流教法也。

能令法界无子众生。钦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

后下随人愿。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现住世间诸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数。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

四彰名福益文四。初彰群智劣。

笺云。三千大千百亿日月。则娑婆一佛化境。其中诸法王子。绍隆佛日者。有六十二殑伽沙。各各修其教法。垂彼仪范。化度众生。随顺其根机。以智慧方法巧便。固非一致。

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遍周法界。

二显己巧圆。

笺云。圆通本根。则耳根。发起真闻之性。微妙向其耳门之中。含裹包容。法界是依报。自身是正报。依正二报。身土交参。乃法身。

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

三校福齐诸。

笺云。六十二亿诸佛。俱不出此圆通法门。乃佛佛道同故。

世尊。我一号名。与彼众多名号无异。由我修习得真圆通。

四叹名圆敌。

是名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后通前总结。

笺云。此福备覆一切众生。

世尊。我又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

后显德呈奇文三。初略标圆德。

笺云。修则能修。是智。证是所证。是理。言此耳根圆通门。更无过上。道即智也。

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笺云。此四种。不可心思口议。无为无造作。微妙功德。

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

次广演呈奇文四。初现形宣咒文二。初总陈观证文二。初述证。

笺云。初获者。则初于闻中。入流亡所。上妙。则离前声尘境。下妙。乃圆闻自性。心。则贞实真心。

心精遗闻。

笺云。此心精明。遗却声境。

见闻觉知。不能分隔。

笺云。则一根发识。遍缘诸境。

成一圆融清净宝觉。

笺云。真觉可贵可重。

故我能现众多妙容。

后述能。

笺云。离能应所应。无功用道现前。故曰妙容也。

能说无边秘密神咒。

笺云。补陀罗山。紫黑旃檀。沉水香刹。大陀罗尼等。具四义。

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啰首。

后能现奇形文三。初现首。

笺云。一百八首。表一百八烦恼。八万四千。表八万四千尘劳业惑门。烁迦啰。唐言轮。然帝释有之。外国有不宾者。此轮掉空而去碾之。自然宾伏。喻法身能摧一切烦恼。此则轮奇也。后二表法亦然。

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

次现臂。

笺云。母陀罗。则印。则手中结此吉祥印。

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后现目。

笺云。清净宝目者。言法眼清净。

二者。由我闻思。

二像法遐闻。

笺云。则三慧。或云。是耳根发识。思则第六识。

脱出六尘。

笺云。无六尘境。

如声度垣。不能为碍。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笺云。如声度垣。喻真闻之性。无有所碍。

三者。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所游世界。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

三感施珍财。

笺云。舍身珍宝者。令离贪也。

四者。我得佛心。证于究竟。

四随求普献文三。初显标全证。

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

次普供无遗。

笺云。表自离贪也。

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后旋愿随求。

笺云。涅槃者。则佛□□□二转依果。含取菩提。

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

后总伸圆证文三。初叙根圆证。

笺云。圆照智也。三昧理也。理智冥合。理则体。智则用。摄智用。归涅槃之体。

缘心自在。

笺云。因入流亡所。能缘之心乃自在。不被声尘所覆。

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为第一。

笺云。因入流相者。入流亡所。返闻闻自性也。

世尊。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

次述记承师。

笺云。观音乃师。菩萨乃资。资连师号。表因果合辙。师资互显。

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

后显随名证。

尔时世尊。于师子座。

后别简圆修文四。初垂光密证文八。初释迦腾耀。

笺云。尔时者。当二十五圣。叙述圆通了毕之时。师子。表其无畏。是体。向北体上。有住着之义名座。是用。先体后用。师子即座。持业释。又师子。表佛。是人中师子。如王即胜。座。是无记木头。无畏。则无怛惧义。即劣。先胜后劣。依主释。

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

笺云。若灌十方佛顶。表此首楞严三昧。唯佛亲证。若灌诸菩萨及法王子。表此顶三昧。谁人无分。

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

二尘佛舒光。

笺云。八地称大菩萨。表佛佛道同。生生体一。

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丝网。

三化演交辉。

笺云。此表有情无情。齐成佛道。纯一法性净土。如华严经云。刹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大曰池。小曰沼。此乃唯识相。但了相归性。情与非情。同一体。无心外法也。彼佛此佛二光。相交罗笼。如帝释宫因陀罗网。罗笼同结。重重相涉。

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

四听徒同证。

笺云。金刚三昧。则首楞严三昧。名异体同。金刚则智。三昧则理也。

即时天雨百宝莲华。青黄赤白。间错纷糅。十方虚空。成七宝色。

五天华飏彩。

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时不现。

六河岳冥潜。

笺云。丘陵坑坎。皆当隐闭。

唯见十方微尘国土合成一界。

七界合尘沙。

笺云。一时化成法性净土。表除分剂之心。

梵呗咏歌。自然敷奉。

八妙音同奏。

笺云。梵呗之声。调咏歌颂。自然空中。敷扬演奏。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得真圆通。

二来简圆通文三。初告审群因。

笺云。久应正觉。迹履因位。绍隆灌顶佛之太子。由此称法王子。鸯崛摩罗经云。文殊是此方常喜世界。欢喜藏摩尼宝积佛。又云。过去为龙种上尊王佛。又宝积经云。授记于南方。名普现色身如来。又佛名经云。为过去未来现在一切祖师。又华严经云。与诸眷属。住清凉山。文殊表智。智以决断。转染得净。故用简之。

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

次覆彰平等。

笺云。此二十五人。各各得圆遍通达法门。实无长短。

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

后来详当要。

笺云。意谓堪忍世界。以音声为佛事。此告时有二意。一我今欲令阿难。悟二十五行。问当阿难根机者。是何门。益现在。二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何方便门。易得成就。是益未来。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六上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