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楞严经笺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五(之下)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天竺沙门 般剌密帝 译

乌长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

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

西京大兴福寺沙门 惟悫 科

皇宋首楞大师 可度 笺

阿那律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七日不眠。失其双目。

次拂迹旋根证文五。初半头迥照文三。初述诃眠失目。

笺云。阿那律。佛之堂弟。白饭王之子。如来诃云。咄咄胡为寐。瓮螺蚌蛤类。一睡百千年。佛出无由值。睡眠则身心不自在。昏沉为性。障急不生。然睡是眼之食。既七日不眠。眼则枯。西图记云。阿那律被佛诃。则以竹抨眼七日。则失其双目。问。眼者何义。以照了为义也。

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

次因□超明。

笺云。爱乐观见。照了明白。是智家功用。金刚是智。三昧是理。则起智合于理。

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

笺云。精真之智洞然。周遍法界。二□之人有三品。下品见小千界。中品见中千界。上品见大千界。即何那律也。

如来印我。成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旋见循元。斯为第一。

后印号标因。

笺云。旋见则眼根。顺其本元真见。也。六根向眼根作证。

周利槃特迦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阙诵持。无多闻性。

二一偈凝虚文五。初彰懵钝。

笺云。周利槃特迦者。华严入如来智德经。翻为继道。善现律。翻为路边生。有一长者。祇有一女。与奴私通。遂逃佗国。久而有孕。垂生思妇。行至路边即生。因名焉。或云。兄名路边生。弟名继道。言相继道路而生也。我阙诵持者。言我无智慧之能也。背文曰诵。持谓任持。

最初值佛。闻法出家。忆持如来一句伽陀。于一百日。得前遗后。得后遗前。

二阙闻持。

笺云。然槃特钝根。如律广明。如世尊授彼扫帚二字。或得扫忘帚。得帚忘扫。由是思惟。扫帚者。即是除去粪秽之义。遂乃起智证果。

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调出入息。

三授观修。

笺云。数息观行者。则五停心观中第二。多思觉众生。作数息观。须具六因。一数者。为数息风。从一至十。终而复始。其有三失。一数减失。二为一。二数增失。一为二。三杂乱失。于入为出。第二随者。谓所系心随缘出入。三止者。谓随所乐者。安止其心。不令分散。四观。谓观息风在身。如珠中缕。五转。谓移息风。乃至世第一法。六净。谓胜进入于见道。乃至无生。又要具四缘。一息所依地。二风道通。三毛孔开。四出入息地。粗心现前。

我时观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刹那。

四依成圣。

笺云。问。生住异灭。岂非大乘细四相。小乘之人。焉得知之。答。有二义。然第六识中。亦有粗生住异灭。或此尊者。目大权声闻。示现小乘故。知细四相也。

其心豁然。

笺云。了□息出入生灭。悟不生灭理。

得大无碍。乃至漏尽成阿罗汉。住佛座下。印成无学。

笺云。真空不碍。乃有发挥。能随缘而成辨。或无碍。□空智现前。无挂碍也。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返息循空。斯为第一。

五结悟因。

笺云。返回也。言回息。顺归真空之理。此向鼻根作证。

憍梵钵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业。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病。

三憍梵旋尝文四。初果承先业。

笺云。憍梵钵提。或云□房钵底□言□□。今经。言轻弄沙门。因果经。云过去因偷。□□□□禾数颗坠地。五百生中作牛。赏佗。今虽得人身。常作牛蹄牛呞之相。

如来。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

次蒙示观门。

笺云。观诸味性。悉皆空寂。唯一味现前。更无余味。清净□离烦恼所知□障也。心。是真心。地。是实际理地。法者。轨生□解□。门者。出入自在义。此但约真理说。乃佛示佗实际理也。

我得灭心。入三摩地。

笺云。灭心者。灭尽定也。入是能入。三摩地是所入。此约亲证。此定前理。名别体同。

观味之知。非体非物。应念得超世间诸漏。

三定观超凡。

笺云。非体。和是妄识不是真。非物。为非舌非食。然食不自知。舌不自觉。唯第六妄心分别。

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远离三有。如鸟出笼。离垢销尘。

笺云。脱身无依佗性。脱心无遍计性。此心则第六识。或云第八识。非也。然六识对六根。或可。内脱身心。无能依见分。外遗世界。无所依相分。言能依所依。见相二分。俱空也。

法眼清净。成阿罗汉。如来亲印登无学道。

笺云。法眼是智。清净是理。言起智照理也。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还味旋知。斯为第一。

四显标因悟。

笺云。六根向舌根作证。

毕陵伽婆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发心。从佛入道。

四毕陵销觉文五。初频承佛教。

笺云。唐言解习。正云毕𨏦陀伐蹉。唐言余习。五百生为婆罗门。恶性粗言。今虽得果。余习尚在。如骂恒河神。为婢□是也。

数闻如来说诸世间不可乐事。

笺云。内身外器等法。一身之内。大肠小肠生藏熟藏。多少不净。

乞食城中。心思法门。不觉路中毒刺伤足。

一刺足因思。

笺云。以心思□此不净观行法门。

举身疼痛。我念有知。

三因痛观心。

笺云。此知痛之知。

知此深痛。

笺云。知此是痛之□。

虽觉觉痛。

笺云。虽觉是能觉。觉痛之觉觉是所觉。能痛之心。

觉清净心。

笺云。起智照理。

无痛痛觉。

笺云。无能痛之心。亦无觉痛之觉。

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宁有双觉。摄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诸漏虚尽。成阿罗汉。得亲印记发明无学。

四双融入证。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纯觉遗身。斯为第一。

五显标因理。

笺云。六根向身根作证。

须菩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

五善现穷空文六初宿承通智。

笺云。得宿住□通也。

初在母胎。即知空寂。

二住腹知空。

笺云。便悟真空理。

如是乃至。十方成空。

三变界成无。

亦令众生证得空性。

四令佗获益。

蒙如来发性觉真空。

五妙悟通真。

笺云。性觉是智。真空是理。

空性圆明。

笺云。理智冥一。

得阿罗汉。顿入如来宝明空海。同佛知见。印成无学。解脱性空。我为无上。

笺云。宝明即智。空海即理。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

六标显悟因。

诸相入非。

笺云。非者无也。破诸有相。入于无相。

非所非尽。旋法归无。斯为第一。

笺云。上之一非。是能空之心。所非。是所空之境。二俱空寂。故云尽。或可。非所。无所缘境。非尽。无能缘心。能缘□心。因何言非尽。谓前起能缘心。非却所缘境。如今非所之心。亦尽也。此六根之中意根作证。

舍利弗。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见清净。

三息□澄流证文三。初鹙子鉴通文五。初陈心久净。

笺云。心见清净。则眼识现量心缘虑以𠎿心。八识总名心或心见清净则不对前境也。

如是受生。如恒河沙。

二宿智遐鉴。

世出世间。

三妙慧双通。

笺云。言世间。则内身外器。三科七大等法。出世间。则声闻缘觉。真如涅槃。无为之法。

种种变化。

笺云。结世间法。影取出世间法。非变化也。

一见则通。获无障碍。

笺云。一具遍通无□见也。

我于路中。逢迦叶波兄弟相逐。

四逢因悟证。

笺云。诸经。说逢马胜。今言逢迦叶波兄弟相逐。则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

宣说因缘。悟心无际。从佛出家。

笺云。说偈云。诸法从缘生。缘离性即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见觉明圆。得大无畏。成阿罗汉。

笺云。见觉。是眼识变成。智光圆满也。

为佛长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

笺云。诸佛皆以智为首。舍利弗。有大智故。从佛金口宣说。从所说法教化。而生佛家。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

五显标知见。

心见发光。

笺云。目眼识现量心。发智慧光也。

光极知见。斯为第一。

笺云。智光穷极。法界成真知见。六识之中。向眼识入证。

普贤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

次普贤心听文六。初广助法王。

笺云。普贤古云遍吉。普者遍也。遍入尘毛国土。教化众生。有大贤善。又梵语曼哩啰。唐言普贤。普是法。贤是人。人法双举也。又一切即一曰普。一即一切曰贤。

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从我立名。

二佗名就已。

笺云。十方如来。皆以行为初心。

世尊。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

三心闻洞见。

笺云。心闻。即是耳识现量心发明。分别众生所有知见。

若于佗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

四远应群心。

笺云。六牙表六根。清洁白。表行门莹净。问。此菩萨行门。周普如是。因可简之不得圆通。答。此但约发普贤之行。是大心者。故简之。

纵彼障深。未得见我。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拥护安慰。令其成就。

五隐相慰凡。

笺云。外人问。忽有业障深重者如何。经答云云。

佛问圆通。我说本因。心闻发明。分别自在斯为第一。

六结因心见。

笺云。此向耳识作证。

孙陀罗难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从佛入道。虽具戒律。于三摩提。心常散动。未获无漏。

后难陀化息文三。初心多散动。

笺云。难陀有三。一名喜。则牧牛人也。二孙达罗难陀。唐言艳喜。三阿难陀。是庆喜问。艳是妻名。喜是己号。令称己号。何着妻名。答。此简非二人。是佛亲弟。长一丈五尺二寸。是大胜主之子。化缘出宝积经二十六卷。净饭王有三妃。一瞿夷主。二大术主。亦云幻□主。生难陀。三摩耶夫人。生世尊。

世尊教我及俱絺罗。观鼻端白。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

次观息超尘。

笺云。观鼻端头一点白。令摄一聚心所使。心不散乱故。

身心内明。圆洞世界。遍成虚净。犹如琉璃。

笺云。身心内明。遍成智光。是此智。虚明清净也。

烟相渐销。鼻息成白。

笺云。乃智体光明。或白者。众色之本。表智。

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照十方界。成阿罗汉。

笺云。化为光明者。则智光照用也。

世尊记我当得菩提。

后获记标因。

笺云。法华云。五百罗汉。二千声闻。俱得授记。恐在其数。

佛问圆通。我以销息。

笺云。销停鼻中出入气也。

息久发明。

笺云。观行将圆。则化成智。发起光明。

明圆灭漏。斯为第一。

笺云。此向鼻识作证。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辩才无碍。宣说苦空。

四纵辨摧邪证文三。初辨才无畏。

笺云。宣说无常苦空。乃等流教法。是能诠文。

深达实相。

笺云。是所诠理。

如是乃至恒沙如来秘密法门。我于众中。微妙开示。得无所畏。

笺云。秘密法门。则等流教法。二乘不知。谓之秘。凡莫能测。谓之密。如今富楼那。为何却知□然是大权声闻。内秘菩萨行也。

世尊知我有大辩才。以音声轮。教我发扬。我于佛前。助佛转轮。因师子吼。成阿罗汉。世尊印我。说法无上。

次助转超凡。

笺云。音声如轮。能摧碾一切邪魔外道。或一人传授多人。如轮能回转故。然佛是正转。富楼那是助转。法华云。佛告诸比丘。汝等见是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不。我常称其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亦常叹其□种功德。精勤护持。助宣我法。能于四众。示教利喜具足。解释佛之正云。而大饶益。自舍如来。无能尽其言论之辩。

佛问圆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销灭诸漏。斯为第一。

后显标因辨。

笺云。六识之中。向舌识作证。

优波离。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五辔勒钳神证文三。初执□超尘。

笺云。辔是鞍辔。勒为勒住。钳为钳捉。神为神识。言一切众生。妄身妄心。喧嚣动掉。犹如生马。若不以戒戒束之。终乃起惑造业。如马以钳勒勒住。不令散动。梵语优波离。亦云邬波离。唐言近执。佛为太子时。彼为亲近太子。执事之□也。

我亲随佛。逾城出家。

笺云。佛为太子。年登十九。夜至三更。空中有神报云。太子出家时至。佛乃向城西北角。四天王捧其马足。逾城而出。住雪山中。

亲观如来六年勤苦。

笺云。六年苦行。一麻一麦。要伏苦行外道。五载修禅。十一年断尽结使。向菩提树下。三□四心。成等正觉。

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诸外道。解脱世间贪欲诸漏。

笺云。佛成道后。欲界顶有诸魔王。作□境顺境中庸境恼乱。世尊入慈心三昧。放月爱慈光烁之。诸魔王等。悉皆退散。

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仪。

笺云。沙门有二百五十戒。每戒具十二。共三千也。或就三根本。每根本具一千之根本。具三千。

八万微细。

笺云。将前三千威仪。向七支上。配身三杀盗染。口四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每支上。具三千。三七二十一。都成二万一千。更向贪嗔痴三根本上配。每根戒。具二万一千。四个二万一千。成八万四千。经言八万略也。

性业遮业。悉皆清净。身心寂灭。成阿罗汉。

笺云。性业是根本。不可忏。如断多罗树。不复再生。如断人头。不复再活。其余俱约遮业。防外道俗人讥嫌。然二百五十条戒。杀盗染大妄语等。是性。其余俱是遮戒。大乘戒亦唤作性戒。此四重亦名性戒。大乘戒是体性。性此四重。体性是恶。名为性戒也。怡山然禅师云。大乘戒作是持止是犯。如佛因地。曾为婆罗门。与五百人。同共一船。时有一贼。在彼船中。欲杀此五百人。世尊知彼贼心。即杀其贼。贵存众多之命也。

我是如来众中纲纪。亲印我心。持戒修身。众推无上。

次纪纲辟众。

笺云。大绳曰纲。戒如其细。但举其纲。众目皆张。如今但二百五十戒清净。其余八万四千法。皆悉清净。尊者则众中头。有持戒第一。

佛问圆通。我以执身。身得自在。

后标因王戒。

笺云。执身。持小乘戒。唯以执身。不令造恶。

次第执心。心得通达。

笺云。执心。持大乘戒。但隔壁闻叙铛镮钏。起心分别是男是女。便犯根本。唯持心戒。怡山然禅师云。大乘戒者。不必与境相交。失念受乐。始犯根本。但是举念才起行一步。渐重前念。二步三步渐重。直至与境交。

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

笺云。然后身心。是持二种戒。六识向身识作证也。

大目揵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于路乞食。逢遇优楼频螺。伽耶。那提。三迦叶波。宣说如来因缘深义。我顿发心。得大通达。

六涌没凌虚证文四。初遇缘心悟。

笺云。诸经皆云。遇马胜比丘。此经二处皆云。遇此亲兄弟三人。宣说因缘。偈云诸法从缘生等。

如来惠我。袈裟着身。须发自落。我游十方。得无挂碍。神通发明。推为无上。成阿罗汉。

二善证神通。

笺云。智用自在曰神。往来无壅曰通。又阴阳不须曰神。通达发明是智。

宁唯世尊。十方如来。叹我神力。圆明清净。自在无畏。

三佗佛谈功。

笺云。密迹金刚力士经云。目连。欲试释迦佛音响。到光明幡佛世界。佛名光明王。其佛身。长四十里。菩萨身。长二十里。其诸菩萨。所食钵器。其高一里。目连行钵际上。时诸菩萨。白世尊曰。唯然。大圣此虫何来。披沙门服。行钵际上。于时彼佛言诸族姓子。慎勿发心轻慢此贤。所以者何。今此少年名大目连。是释迦文佛声闻弟子中。神足第一。时光明王佛。告大目连。吾土菩萨。及诸声闻。见卿身小。咸发轻慢。仁者当显神足之力。承释迦文威德。目连稽首足下。右绕七币。却在佛前白言。今欲跏趺此地。容不。佛言。如意所乐。时大目连。踊在虚空亿百千仞。在彼宝城。化作一床。跏趺而坐。从其床座。垂众宝珠。亿百千垓。一一珠瑛。出百千光。一一光明。各有莲华。一切莲华。现释迦文身坐莲华上。其所言说。如释迦文。音响清净。班宣经典等无有异。目连显神足已。复住佛前。时诸菩萨。叹未曾有。

佛问圆通。我以旋湛。心光发宣。如澄浊流久成清莹。斯为第一。

四标因显悟。

笺云。旋妄识。归湛寂真空之理。心光发宣者。智也。烦恼已尽。真性清净。如澄浊流久成清莹。向意识作证。

乌刍瑟摩。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佛言。我常先忆久远劫前。性多贪欲。

□了相凝空证文五。初乌刍凝□文七。初陈躬染习。

笺云。梵语乌刍。唐言头。瑟摩。唐言火。应云火头。盖西天先所而后能。

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说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观百骸四支。诸冷暖气。

二遇佛教观。

笺云观冷暖大无自性转识成智。

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

三灭习腾辉。

笺云。智光内发也。智火能烧烦恼之薪。

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

四因□□□。

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

五愿因超证。

笺云。火光三昧力。智力也。

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

六述愿降魔。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心暖触。无碍流通。

七结标因证。

笺云。智火内发。无系留挂碍。流遍通达。

诸漏既销。生火宝𦦨。登无上觉。斯为第一。

笺云。宝𦦨智也。则转识成智。向火大作证。

持地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来。出现于世。我为比丘。常于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险隘。有不如法。妨损车马。我皆平填。或作桥梁。或负沙土。

二持地平田文三。初多生密行文五。初普光行行。

笺云。持平持也。地实际理地。因悟心地故。以为名。此约理说。或事说如经云云。普光者。五十三佛第一佛名。

如是勤苦。经无量佛出现于世。

二多佛乘因。

或有众生。于阛阓处。要人擎物。我先为擎。至其所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

三负物无佣。

笺云。崔豹古今注云。市垣为阛。市门为阓。

毗舍浮佛现在世时。世多饥荒。我为负人。无问远近。唯取一钱。

四逢灾取直。

笺云。毗舍浮正云毗□婆部。毗□婆。唐言遍一切。部者。自在。言一切皆自在。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释迦又经中第三毗舍浮。是过去劫佛。尔雅云。谷不熟曰饥。果不熟曰荒。我为负人。言我作负物之人也。

或有车牛被于泥溺。我有神力。为其推轮。拔其苦恼。

五推轮救畜。

时国大王。延佛设斋。我于尔时。平地待佛。

次遇佛超登文三。初治衢待圣。

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

次摩顶心开。

笺云。净名云。其心净则佛土净。欲求净土。当净其心。前平地是行。今当平心地。是解。须以行解相应。方为究竟。

我则心开。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

笺云。见身微尘。是内四大四尘八法。假合成身。与造世界。是能造世界。是外四大亦四尘八法。假合而成。既了内外四大。皆虚妄。便不执内外。乃无遍计性。是第六识心。周遍计度。

微尘自性。不相触摩。

笺云。了内外。皆是四尘所变。无有实体。

乃至刀兵。亦无所触。

笺云。身是微尘大性皆空。不执身为我。刀兵何可伤。此约悟法界理性。

我于法性。悟无生忍。成阿罗汉。

笺云。前平地。是法相。如今悟心。是法性。

回心今入菩萨位中。闻诸如来。宣妙莲华。

后回趣上乘。

笺云。法华云。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当知是人功德不少。此则宣妙莲华也。

佛知见地。我先证明。而为上首。

笺云。本唯一实。假说三乘。是开。佛知见照唯三是名一。是示。亦一亦三双照。是悟。非一非二。是入。又云。色即是空。是开。空即是色。是示。亦空亦色。是悟。非空非色。是入。地者。实际理地。不受一尘。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界二尘。等无差别。本如来藏。

后显标因理。

笺云。身。是能依有情。界者。所依器世界。俱是微尘故。或了身界二尘无自性。一时空寂。然后便悟法身是正报。悟法界是依报。此则依正二报身□交参也。此约圆成实性。

虚妄发尘。尘销智圆。成无上道。斯为第一。

笺云。虚妄发尘。是四尘法所造。此向地大作证。

月光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诸菩萨。修习水精入三摩地。

三月运清波文四。初□成观法。

笺云。月光童子。起智照理。如月光明莹净也。

观于身中水性无夺。初从涕唾。如是穷尽。津液精血。大小便利。

笺云。唯是水□周遍法界。诸大不相凌夺。水大外。更无诸大也。在鼻曰涕。在口曰唾。

身中旋复。水性一同。

笺云。内身水是秽。与诸佛香刹乳海水是净。□秽净一同。俱是水大摄。此时不分是净是秽。具在身旋复。

见水。身中与世界外浮幢王刹。诸香水海。等无差别。

笺云。浮浮流也。幢幢相也。幢者高显义。王者自在义。刹是诸佛国刹。是依报。此诸佛国刹。唯是香水乳海。喻此周旋宛转。然此遍计性。虽忘依佗性。犹在内身外器。俱是水火。等无差别。无遍□心。计度内身外器。

我于是时。初成此观。但见其水。未得无身。

二定过违缘文六。初见水□存。

当为比丘室中安禅。我有弟子。窥窗观室。唯见清水遍在室中。了无所见。童稚无知。取一瓦砾。投于水内。激水作声。顾眄而去。

二定中遭激。

笺云。问。化身成水。此身。是第八识亲变相分。如今入观成水。岂非第六识。莫犯返缘根本过否。答。此第六识。仗佗八识亲变相分。为本质。然后自变一重影象缘之故。故不犯。亦非心外取法。

我出定后。顿觉心痛。如舍利弗遭违害鬼。

三散心彰患。

笺云。舍利弗入定时。遭此鬼戏以一搭。尊者出定后。觉心微痛。缘此鬼若击须弥。碎如微尘。缘定力故。唯微痛也。问。舍利弗入定。定是无为。鬼是有为。有为何尝于于无为。答。或约小乘定。亦是有为也。或是鬼约大乘心。亦见佗大乘无为定。

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罗汉道。久离病缘。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将无退失。尔时童子。捷来我前。说如上事。

四内省达缘。

笺云。问阿罗汉人。久离病缘。因何有病。答。声闻之人。但能伏惑。未能断惑。然身虽无病。遇缘病生。盖以根本未除。问。月光乃得佗心通。因何不知童子抛于瓦砾。答。知则甚知。意显观门成就。

我则告言。汝更见水。可即开门。入此水中。除去瓦砾。

五童子因告。

童子奉教。后入定时。还复见水。瓦砾宛然。开门除出。我后出定。身质如初。

六□除如旧。

笺云。外人问。夫作观者。唯可自见。何故童子亦见。答天观有二。若是独影境。唯局自见。若是性影境。则通佗见。此性通漏无漏。地前地上。故言未得无身。及童子见。

逢无量佛。

三述证标乘文三。初述逢多佛。

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来。方得亡身。

次山海融身。

笺云。山海自在佛。乃五十三佛中。第四十八佛。方得亡身。是无依佗性。然依佗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四大假合成身故。此时方依佗性。合真空也。

与十方界诸香水海。性合真空。无二无别今于如来。得童真名。预菩萨会。

后释迦登位。

笺云。既亡其身。则内外性。皆合真空之理。无二无别。预犹□也。

佛问圆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无生忍。圆满菩提。斯为第一。

四结修因法。

笺云。此童子。向水大作证。

琉璃光法王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恒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声。开示菩萨本觉妙明。观此世界。及众生身。皆是妄缘风力所转。

四琉璃照动文三。初昔承观法。

笺云。起智照理。内心莹明。犹如琉璃。无量声者。经举不全。应云无量音声王佛。是五十三佛中之一数。本觉妙明。是理。第四经说。性觉是妄。本觉是真。观此世界。乃是风大所成。众生妄身。亦是风大任持。

我于尔时。观界安立。

次修克上乘文五。初等观三动。

笺云。言观此世界。初成之时。是速疾风成。坏之时。亦是此风。梵语毗岚。唐言速疾。

观世动时。

笺云。过去世。迁现在世。现在世。迁未来世。

观身动止。

笺云。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观心动念。

笺云。此心是六识妄心。念念攀缘逐境。起惑造业。

诸动无二。等无差别。

笺云。言观此皆风大所摄。

我时了觉此群动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十方微尘颠倒众生。同一虚妄。

二了动知虚。

笺云。来无所从。无生相。去无所至。无灭相。同一虚妄。同一风大也。

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内。所有众生。如一器中。贮百蚊蚋。啾啾乱鸣。于分寸中。鼓发狂丙。

三比喻群□。

笺云。□了□风是妄。自悟其心周遍法界。乃观见器世间。是一佛化境。三千大千国土。究极边际。犹如一分一寸。不得广大。其中众生。如一器中云云。鼓发狂丙者。为音声语言。俱为风大所摄。

逢佛未几。得无生忍。

四克无生忍。

笺云。逢佛未经几时也。

尔时心开。乃见东方不动佛国。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发光。洞彻无碍。

五心通助化。

笺云。东方四万之上。万物发明之初。日轮初升之处。皆表起始觉净智。入法界理。梵语阿閦。唐言不动。表法寂。寂无所转故。乃见东方不动佛国。此约根本智。为法王子。至洞彻无碍。约后得智。身心发光者。发起□□也。

佛问圆通。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令十方佛。传一妙心。斯为第一。

后显标因证。

笺云。风无形。故无依也。传一妙心。法华云。十方世界中。唯有一乘法。乃一乘中道理。

虚空藏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与如来。定光佛所。得无边身。

五虚空妙用文四。初定光□证。

笺云。虚空者。取无碍周遍之义。藏者包含义。虚空中现藏。名虚空藏。定光佛。是释迦。与然灯同遇。此久远劫前佛。释迦见然灯。□曾与然灯遇也。

尔时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刹。化成虚空。

二运化奇通文四。初持珠发耀照刹同虚。

笺云。手执是定力确观。四大可贵可重如珠一般。照察明了。是惠。从定发惠。然后观内身外界。俱是一真空。

又于自心。现大圆镜。

二心镜腾辉光流空际。

笺云。转八识□大圆镜智。

内放十种微妙宝光。

笺云。十表□圆之义。微而且妙。宝者可贵可重。光乃智光。

流灌十方。尽虚空际。

笺云。起智照理。虚空际则真空之理。

诸幢王刹。来入镜内。涉入我身。身同虚空。不相妨碍。

三躬含佛土。

笺云。诸幢王刹。则所依依报。来入镜内。则能依五报。依正二报。身上交参。因果两门。互相涉入。身同虚空。同空理也。不相妨碍。互相涉入。得其自在。

身能善入微尘国土。广行佛事。得大随顺。

四质入尘方。

笺云。身能善入微尘国土者。乃后得智也。前身土交参。则根本智。证真。此则后得智。达俗。广行佛事。作其四事。□化众□。

此大神力。由我谛观。

三述证无生。

四大无依。

笺云。依佗已亡。

妄想生灭。

笺云。遍计常存。

虚空无二。

笺云。了此二性。俱是一真空理。无二无别。或内身空。与外界空。无二无别。乃圆成实性。

佛国本同。

笺云。一切众生。同一真性。是起如觉智。合本觉理。

于同发明。

笺云。言于本同之理。发起后得智。即认前本同之理。

得无生忍。

笺云。无生亦无□□本同之理。忍者印认之□。

佛问圆通。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明。斯为第一。

四标因显悟。

笺云。向空大作证。

弥勒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八一心唯识证文□。初心重浮名。

笺云。梵语弥勒。或云梅呾利曳那。此翻为慈氏。母□性不理。因怀儿后性乃慈。善相师。乃与立名慈氏。慈则性慈。氏则氏族。

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游族姓。

笺云。法华云。是妙光法师。时有一弟。二心常怀懈怠。贪著于名利。求名利无厌。多游族姓家。号之为求名。则弥勒因地也。

尔时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历劫已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

二定门游歇。

笺云。唯遮外境。识简心定。经云。心生故。种种法生。以灭故。种种法灭。此三昧。是唯识定也。

求世名心。歇灭无有。

笺云。则遍计心亡。此俱约识相。

至然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

三然灯克证。

笺云。则释迦所遇佛也。

乃至尽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

四化土粗微。

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识故。

五多佛心流。

笺云。此识心。目法身。能现报化二身。

识性流出无量如来。

笺云。唯心定。则根本智。流出无量。是生得智。或法身。是出生义。如母能出其子。

今得授记。次补佛处。

六陈今补记。

笺云。上生经云。世尊。往昔于毗尼中及诸经藏。说阿逸多次当作佛。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远离依佗及遍计执。得无生忍。斯为第一。

七述证标因。

笺云。识心圆明。则圆成实性。远离依佗。不执四大妄身。及遍计执。求世名心已亡。唯识论云。由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依佗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于彼常远离前性等。此约第八识。作唯心识证。

大势至法王子。

九妙刹□安证文三。初述因逢佛教。

笺云。大势至。应云得大势至。言所至之处。世界振动。□大威神众生遇者。自然苦息。获大胜乐。观音授记经云。次补观音后作佛。名善住功德宝三佛。

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

笺云。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者。恐是净名经初。五十二菩萨。始于等观。终至文殊。

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

笺云。十二如来。亦佛名经中。十二如来。不定也。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笺云。□至无念。无念□无分别智。无分别智。与理相□乃见诸佛常现在前。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

次喻显教门文二。初母子相逢喻文二。初立文二。初彰忆忘不□相逢不定。

笺云。如张人忆王人。王人又□忘张人。此二人相逢。似不相逢。□不相逢相见□□相见。法上。如诸佛念其众生。众生不念诸佛。从生至生。逢佛如其不逢。见佛如其不见。

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后显二人同念历劫相随。

笺云。如张人亦忆王人。王人亦忆张人。二人从生至生。不相舍离。法上诸佛又念众生。众生又念诸佛。当来必定见佛。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

后合喻文初合文二。初显佛□心常众生忘背。

笺云。是合前第一。一人专忆。一人专忘。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言若众生不念佛。佛虽忆众生又何为。

若子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后比子同母忆现□蒙光。

笺云。法上。众生念佛。如佛念众生。佛与众生。历劫不相远。此合第二。二人齐忆。形影不乖。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后劝。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后染香熏证喻。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后述证标因。文三。初指因。

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次现行同因。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提。斯为第一。

后标因□净。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五下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