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清史论丛

龚自珍诞生百四十年纪念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按:龚自珍(定庵)生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殁于道光二十一年辛丑(1841),其诞生之月日无考。本刊第二百三十期已有缪钺君撰之纪念文。惟此篇另有着意之点,与前篇绝无重复。龚定庵诗,在近世中国影响极大,既系维新运动之先导,亦为浪漫主义之源泉。甲午、庚子前后,凡号称新党,案头莫不有龚定庵诗集。作者亦竞效其体。大家如黄公度(遵宪)之《不忍池晚游诗》“百千万树樱花红,一十二时僧楼钟。白头乌哭屋梁月,此是侯门彼佛宫”,以及《海行杂感》“是耶非耶其梦耶,风乘我我乘风耶,藤床簸魂新睡觉,此身飘飘天之涯”,与龚定庵《己亥杂诗》酷肖。梁任公三十前后所作情诗“眼中竟欲无男子,意气偏能到小生”等,固系处处神似形似。即四十以后(民国四五年间)作,如“五百年前原上根,一百年前缣上痕”等,皆龚定庵“可惜南天无此花。……不是南天无此花。……男儿解读韩愈诗,女儿好读姜夔词。……”之句法也。又如丁惠康(叔雅)之“沉沉远梦迷千劫,绕绕新愁赋百哀”,“山河运歇英才尽,鼙鼓声沉战血腥”等,凡兹苍凉哀艳之句调旨趣,皆龚定庵之嗣音也。入民国,南社一派,尤步趋龚定庵。一方投身革命,自诩侠烈;一方寄情声妓,着意风流。龚定庵诗之浪漫素质,本有阳刚、阴柔二种。以雄奇而兼温柔,既慷爽而复秾丽。合此两美,自成特味。虽托体不高,有伤妩媚,而动人艳美,启人模仿。其所惯用之辞藻,如“剑气箫心”,如“罡风”,如“春魂”,如“落花”,如“三生”等,检近人集中,触目皆是也。今之少年所共崇拜之苏曼殊(玄瑛),其人与诗独具奇美,然亦不外取资于龚定庵。又龚诗最便于集句,故南社一派人尤喜集龚诗为七言绝句,几乎龚诗与我诗不可分焉。由来一作者自用所长,必有多人竞起仿效。从style(风格)而生mannerism(风格主义)。读此篇,明乎龚定庵学术思想之渊博新颖,与其人之恢奇俊迈,则知其能创作新体之诗者不为无故,而效颦者之可厌,当不令减少龚诗之原有价值矣。编者附识。

清道光十八年(1838)冬,素以能吏著称之湖广总督林则徐新拜钦差大臣之命,膺禁烟之重任,朝野皆另眼相视。则徐既陛辞,将赴粤,其故交有礼部主事仁和龚自珍者为序赠行,颇有所献替。自珍平生最恨烟毒,曾于经典中为寻出一恶名,曰“食妖”,又素主“东南罢番舶”之议,于当时西洋输入之奇器异物,亦尝于经典中为寻出一恶名,曰“服妖”。绝“食妖”与“服妖”乃其重要政见之一,而实行此政策之必要手段,则“绝互市”。至是自珍稍杀其激烈之主张,而劝则徐“勒限使夷人徙澳门,不许留一夷(于广州)。留夷馆一所,为互市之栖止”。禁烟必至于用兵,亦自珍所预料。当时盖颇有为此戒惧者,自珍则为主战论辩护曰:

乃有迂诞书生逆难者,则不过曰为宽大而已,曰必毋用兵而已。告之曰:刑乱邦,用重典,周公之训也。至于用兵,不比陆路之用兵,此驱之也,非剿之也。此守海口,防我境,不许其入,非与彼战于海,战于艅艎也。伏波将军则近水,非楼船将军,非横海将军也。况陆路可追,此无可追。取不逞夷人及奸民就地正典刑,非有大兵陈原野之事,岂古人于陆路开边衅之比也哉!(见本集邃汉斋本卷五《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

此代表当时最讲经世致用之学之士大夫对于“夷情”及军事之见解。不明乎此,鸦片战争之起,殆无从了解也。则徐复书,于自珍之策议,许为“谋识宏远”,于上述徙夷及用兵之说,尤为悦服。关于前者则谓“弟早已陈请,惜未允行,不敢再渎”。(此事不见官书,可补史阙。)则徐之非作客套虚语,此则其后来之行为可证。“英雄所见略同”,自珍得则徐复书之时,喜可知矣。

虽然,自珍亦有其失望之理由在。彼献策于则徐,盖非无所为而为者也。彼困郁闲曹久矣。彼自道光九年成进士后,以楷法不中矩度,“殿上三试,三不及格,不及翰林;考军机处不入直,考差未尝经轺车”。(见本集卷四《干禄新书自序》。附言:此序乃一篇讽刺楷法取士之文,非真有成书而自为之序也。黄氏年谱于道光十五年条下著成《干禄新书》,傎矣。)以经世之大才自负而莫获展伸,遂益增其跋扈飞扬之态。平居日为“出位”之思想与言论,而其凌厉之文笔,雄健之口辩,又足以助之。在一班负成例之枷,带功令之锁之行尸走肉的学士大夫俦辈中,如自珍其人者,自为不可思议之怪物。一时京朝之贵人达官,殆无不以“敬鬼神”之态度待之。以故浮沉于礼部末职者将十年,今且垂垂老矣。不次之擢迁,殆成绝望。平生怀抱宁遂于尘封蠹蚀之簿书中永远埋没耶?彼其献策于则徐,实寓有求用之意。故赠序之后,复申之以书。书之内容,今无从悉,然观则徐复札(此札附本集序文后)谓“濒行接诵手教……阁下有南游之意,弟非敢沮止旌旆之南。而事势有难言者,曾嘱敝本家岵瞻主政代述一切,想蒙清听……”夫使自珍之欲“南游”而为问水寻山,则何待请命于则徐,而则徐又何致因之而有难言之事势?显然自珍欲参预此幕历史悲剧(彼所预料为喜剧者)之后台,而为则徐所婉拒也,则自珍失望又可知矣。

粤东之行不成,北京之居不乐,其明年四月,自珍遂弃官归隐于其故乡杭州。有名之《己亥杂诗》三百五十首之大部分,即此次途中纪程念旧之作。在《己亥杂诗》中,实展开自珍一生之全景。其中除写景记游外,有感时讽政之作,有谈禅说偈之作,有论经史考据之作,有思古人咏前世之作,有叙交游、品人物之作,有话家常、描琐事之作,亦有伤身世、道情爱之作。自有七绝诗体以来,以一人之手,而应用如此之广者,盖无其偶。而自珍复能参错谣谚、谶纬、佛偈、词曲之音调语法以入此体。用能变化无端,得大解放,而为七绝诗创一新风格。用能“声情沉烈,恻悱遒上,如万玉哀鸣”。(此盖自珍自赞语,而托为新安女士程金凤书第杂诗后者。)若其“行间璀璨,吐属瑰丽”,犹余事也。杂诗三百余首实呵成一气,可作自珍之自叙传读。而欲攫取嘉道间(近世我国史上之一关键时代,鸦片战争之前夜)之“时代精神”者,尤不可不于此中求之。但有此作,即无其他造诣,自珍亦足千古矣。

《己亥杂诗》所表现其作者之性格,为如何复杂凌乱,而富于矛盾意味之性格!彼一方面殚精孔经,笃信孔道,以当世之申伏自期——“仕幸不成书幸成,乃敢斋祓告孔子”。一方面即景慕“西方圣人”,自信已“证法华三昧”,“持罗尼陀满四十九万卷”之后,复“新定课程,日诵普贤普门普眼之文”。而另一方面彼却发“温柔不住住何乡”之问。所过通都,耽游北里,高唱“风云材略已消磨,甘隶妆台伺眼波”之句。年将知命,犹日为蛾眉洒其词章上之涕泪:“拊心消息过江淮,红泪淋浪避客揩”;“亦是今生未曾有,满襟清泪渡黄河”!然在另一方面,彼固一“先天下忧”之志士:上下古今,讨究经国纬民之大计,效痛哭流涕之贾生,以开创风气为己任。彼于诗歌若出天授,然却视为口孽,屡尝立志戒除。彼箧中有功令文千篇,自许为此道作手,然却首倡废八股之议。要之,自珍者,盖一多情好玩之慧公子(彼固生于豪门,其父官至苏松兵备道),一易地之李后主、纳兰成德,而戴上经生、策士、修道士、预言者之重重面具者也。

当自珍流连于扬州而作其扬州好梦之时,彼所拟参预而未果之历史悲剧已在广东开演。此剧之意义,非彼所能知也。此剧第一幕之反映于《己亥杂诗》中者,为如下轻淡之一首:

故人横海拜将军,侧立南天未蒇勋。我有阴符三百字,蜡丸难寄惜雄文。

彼之“阴符”“雄文”,内容如何,今无从得知,恐亦不外“东南罢番舶议”之类。自珍幸而不及见《江宁条约》之成(1842),不然,其痛恨又当何如!彼又不幸而恰死于英军再陷定海之后(1841),及见相当不幸事变,使有理由以怀疑其所画政策之价值。

虽然,自珍平生之预言,非尽如其关于鸦片一役之失败者也。彼于其时代确有深切之认识。任朝野酣歌醉舞之不休,直目当世为哀世,而论其征象曰:

哀世者,文类治世,名类治世,声音笑貌类治世。黑白杂而五色可废也,似治世之太素。宫羽淆而五声可废也,似治世之希声。道路荒而畔岸隳也,似治世之荡荡便便。人心混混而无口过也,似治世之不议。左无才相,右无才史,阃无才将,庠序无才士,陇无才民,廛无才工,衢无才商……而才士才民出,则百不才督之,缚之,以至于僇之。僇之非刀非锯……徒僇其心,僇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能有廉耻心,能无渣滓心。……才者自度将见僇,则早夜号以求治。求治而不得,悖悍者则早夜号以求乱。夫悖且悍,且睊然胴然以思世之一便已,才不可问矣。曰乡之论憩有辞矣。然起视其世乱亦竟不远矣。(《乙丙之际塾(也作箸)议》第二,本集卷一)

读者识之:“乱亦竟不远矣。”此言之发,乃在洪杨变起前三十六年也。“五十年中言定验,苍茫六合此微官。”夫自珍岂无其睥睨一世之理由哉!

抑自珍所见哀世之特征,不仅在国无人才,尤在士无廉耻。在其弱岁所作《明良论》(本集卷二)中尝痛言曰:

士皆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历览近代之士,自其敷奏之日,始进之年,而耻已存者寡矣。官益久则气愈偷,望愈崇则谄愈固。……农工人肩荷背负之子无耻,则辱其身而已。富而无耻者,辱其家而已。士无廉耻,则名之曰辱国。卿大夫无耻,名之曰辱社稷。出庶人贵为士,由士贵为小官大官,则由始辱其身家,以延及辱社稷也。厥灾下达上,象似火。大臣无耻,凡百士大夫法则之,以及士庶人法则之,则是有三数辱社稷者,而令合天下之人,举辱国以辱其家辱其身,混混沄沄而无所底。厥咎上达下,象似水。上若下胥水火之中也,则何以国?窃窥今政要之官,知车马服饰言词捷给而已,外此非所知也。清暇之官,知作书法赓诗而已,外此非所问也。堂陛之言则探喜怒以为之节。蒙色笑,获燕闲之赏,则扬扬然以喜,出夸其门生、妻子。小不霁则头抢地以出,别求乎可以受眷之法。……务车马捷给者不甚读书。曰,我早晚直公所,已贤矣,已劳矣。作书赋诗者稍读书,莫知大义,以为苟安其位一日,则一日荣,疾病归田里,又以科名长其子孙,志愿毕矣。且愿其子孙世世退缩以为老成,国事我家何知焉?嗟呼哉!如是而封疆万万立有缓急,则纷纷鸠燕逝而已!伏栋下求俱压焉者鲜矣!

“嗟呼哉”,今日之现象其有以愈于自珍之所摹状者几何!当嘉庆末年,举国犹在歌颂河清海晏之日,为此骇论,谁不哂其无病呻吟。然在吾人今日读之,则譬犹一家之人,经历大难之后,重读往日菩萨所示灵谶,发现其字字经验,则惟有相顾痛哭而已。

此哀世之黑暗,自珍亦尝究其造成之因,以为即在有清开国立朝以来,防范反侧之权术与制度。其在《古史钩沉论一》(《觇耻》)中,托为“史氏之书有之曰”:“昔者霸天下之氏,称祖之庙,其力强,其志武,其聪明上,其财多,未尝不仇天下士,去人之廉,以快号令,去人之耻,以崇高其身。一人为刚,万夫为柔,以大便其有力强武。……大都积百年之力,以震荡摧锄天下之廉耻。既殄既狝既夷,顾乃席虎视之余荫,一旦责有气于臣不亦莫乎。”(本集卷二)自珍观察历史之眼光可谓锐矣。虽然,一社会之道德风气之破坏,岂必出于称祖之庙,岂必期以百年?当一政治旧势力崩倒以后,少数奸雄乘机攫夺政乐之缰辔,本其市侩之人生哲学,瘁厉天下以求遂其一身、一家、一宗、一族、一乡、一党,及其妻妾玩女之身家,宗族、乡党之安富尊荣。一手持刀枪,一手持金银与委任状以晃耀于天下曰:顺我者,亲我者,不论狗彘、奴才、盗贼、恶少、浪子、佣保、走弁,大之可使任兼圻,掌部政,小之则县市厅局司或学校,胥可为其奉旨发财之沃土;逆我者,蔑我者,不论其是“同志”、非“同志”、老“同志”、少“同志”、先进“同志”、后进“同志”、“忠实同志”、非“忠实同志”,举可以不宣理由,不经法判,而以锁链系诸其项。一切主义政策,法律纪纲,除为便我之具外,为无物;一切道德名词,除为责人之具外,为无物。朝率“同志”匍匐摇尾于一种名义之下;暮则呐喊一声,抹去粉墨,可屠戮此名义下之信徒如草菅。朝痛哭流涕,誓将间关赴难;暮一抹去粉墨,则抱头鼠窜。如此类之人一日尸于民上,而自号清流,薄具才智才士,犹乐于为之奔走,供其使令焉。如是而欲求知耻尽忠之道德风气弥漫于社会,虽以刀加颈,吾不信为可能矣。

闲话且住,对彼哀世之人,自珍之警告为“变法!变法!”其恒有之格言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其《乙丙之际箸议》第七《劝务》(本集卷一)一篇,力陈历代拘牵祖法、惮为改革以曾覆亡之教训。自珍者,实戊戌维新运动之先驱,不独其宗主“今文”,推崇“公羊”,附会“三世”,与后来之维新领袖有同调也。无怪光绪季年《定庵集》遂衣被一世。

自珍之变法论,今不尽传。盖其敢形诸笔墨者,仅“为虽不施行,而言不骇众之言”耳,而其曾形诸笔墨者又不尽以入集(例如《上大学士富俊陈当世急务八事书》之曰落,见于《己亥杂诗》注》)。今可见自珍之改革建议,略有七项。(一)废八股试帖取士之法,而代以“讽书射策”。讽书谓背诵经书,射策则“兼策本朝事……其言不得咿嚘不定,唱叹蔓衍,以避正的。其不能对,则庄书‘未闻’二字以为式”。(《述思古子议》,本集卷三)(二)宽选官之资格的限制,使少壮志士得参要政,而革颓懦痹麻之老配政治。(三)增吏禄以杜贪污之一源。(四)减杀大臣对人主仪节上之种种屈辱,以尊其人格。(五)假疆臣事传以励振作。(六)汰冗官以节国用。(七)移本部人口以垦殖西域(即今新疆),并辟之为行省。自珍素治四裔地理,于蒙古及西域尤所究心。其西域置行省之计划甚为周详,今日犹可供参考。在朴学上,自珍乃承受风气之人,而非开风气之人。关于乾嘉之交,我国学界习尚,彼曾有极扼要之韵语记述:

乾嘉辈行吾能数,数其派别惩其尤:易家人人本虞氏,毖纬户户知何休。声音文字各穾奥,大抵钟鼎工冥搜。学徒不屑谭贾孔,文体不甚宗韩欧。人人妙擅小乐府,尔雅哀怨声能遒。近今算学乃大盛,泰西客到攻如仇。(《常州高材篇》,见本集卷八)

除易与算学自珍绝口不谈外,其余各事均可移入彼之传状。彼自少受其外祖父段玉裁影响,深入训诂之学,而旁及古钟鼎文。壮岁从武进刘申受游,遂附于“今文”学之门户。彼之朴学著作别于文集者不下十数种(目见黄氏年谱)及身未刊,经洪杨乱后都无一流传。惟《春秋决事比》(六卷)之自序及答问五篇存于集中,其大旨不外引申(毋宁曰附会)经义,以明人事法制之所当然,此正晚清“今文”学之精神也。其治诗(有诗《非序》《非毛》《非传》各一卷,佚)主一空旧注依榜,直接涵咏经文,以意逆志。其子橙本之作《诗本谊》,今存《定庵集》中。自珍之诗学虽亡而不亡矣。

自珍通经致用之最后结果,为其理想社会之规划,此具详于《农宗》一篇(本集三)。在彼之乌托邦中,除天子、卿大夫、公侯(此自为不可少)而外,庶民分两阶级:一曰“农宗”(有田阶级),一曰“闲民”(无田阶级)。闲民佃于农宗以为生,其阶级地位世袭。农宗之后,每代有一部分承袭农宗,余则降为闲民。农宗有三等。其第一等为“大宗”,有田百亩。大宗譬若有五子,则一子(长子?)袭百亩为大宗;一子(次子?)为“小宗”,得领官田二十五亩;又次二子为“群宗”,得官田二十亩;余子为闲民。小宗为第二等,其一子袭二十五亩为小宗,次一子得领官田二十亩为群宗,余子为闲民。群宗为第三等,其一子袭二十亩为群宗,余子悉为闲民。各阶级之等差并无政治上意义。各宗及闲民均得入仕。仕者有禄田或禄俸,禄田分品级而定世袭之久暂。此种理想,在今日观之诚瑕隙百出,然自珍立法之意固在裁抑兼并而求比较之平均也。其立闲民阶级之理由,则曰:“虽尧舜不能无闲民,安得尽男子而百亩哉?”诚然,在农业经济的社会中,当生产方法固定之时代,以有限之田土,无限增加之人口,欲求均与足兼顾之制度,实一无法解决之难题也。此历史悲剧所以循环而无已也。

上之理想制度,自珍认为非尽创新,大体上乃是复古。彼确信古代封建制度之起源乃(如柳子厚之见)由下而上,非由上而下。换言之,即先有许多各自独立按宗法组织之部族(谓以一子继承家长地位,承袭其田土而不析产之大家族),由诸部族互相服属(自珍以为或以“德”,或以“力”),然后有大一统之国家。并举现存民族为例曰:“近世回部蒙古,有旗分,有族分。或以族降,或以族徙,或以族开垦,其叛者亦以族。盖世酋无析产之俗,故世世富足,令群支仰赖以活。而苗裔能言其先派,至有数十世之多者。此文之旁证也。”此种历史见解与方法,何其超过时代之远也!因自珍确信国家之起源由于族部之互相兼并,故不得不否认古代井田制度之存在。“问:百亩之法,限田之法也,古也然乎?答:否,否!吾书姑举百亩以起例,古岂有限田之法哉。贫富之不齐,众寡之不齐,或什佰,或千万,上古而然。……后世之末富,以财货相什佰,相千万,世宗莫得而限之。三代乌能限田?三代之季化家为国之主,繇广田以起也。”(《农家答问》第一,本集卷三)以吾所知,我国学者明白否认古代井田制之存在者,自珍盖为第一人。

彼之历史观察尚有更锐于是者。下引一段,除去其形上学的含义,则一极彻底之唯物史观也:

最上之世,君民聚醵然,三代之极其犹水,君取盂然,臣取勺焉,民取卮然。降是则勺者下侵矣,卮者上侵矣。又降则君取一石,民亦欲得一石,故或涸而踣,石而浮则不平甚,涸而踣则又不平甚。……大略计之,浮不足之数相去愈远,则亡愈速。去稍近,治亦稍速。千万载治乱兴亡之数,直以是券矣……贫相轧,富相耀。贫者阽,富者安。贫者日愈倾,富者日愈壅。或以羡慕,或以愤怒,或以骄汰,或以啬吝,浇漓诡异之俗,百出不可止。至极不祥之气,郁于天地之间。郁之久则必发为后燹,为疫疠。生民噍类,靡有孑遗。人畜悲痛,鬼神思变置。其始不过贫富不相齐为之耳。小不相齐,即至丧天下。(《平均篇》,本集卷二)

自珍尚有一历史见解,为章学诚所掩者,即“古无私门著述,六经皆史”之说是也。自珍之言曰:“自周而上,一代之治,即一代之学也。一代之学,皆一代王者开之也。有天下,更正朔,与天下相见谓之王。佐王者谓之宰。天下不可以口耳喻也,载之文字,谓之法,即谓之书,谓之礼,其事谓之史。职以其法载之文字而宣之士民者,谓之太史。”(《乙丙之际箸议》第六,本集卷一)“六经者,周史之宗子也。易也者,卜筮之史也。书也者,记言之史也。春秋也者,记动之史也。风也者,史所采于民而篇之竹帛传之司乐者也。雅颂也者,史所采于士大夫也。礼也者,一代之律令史职藏之故府,而时以诏王者也。小学者,外史达之四方,瞽史谕之宾客之所为也。”(《古史钩沉论》二,本集卷二)此与章氏《文史通义》中之论若合符节。然自珍盖非剿袭章氏。考《文史通义》之最初刊行乃在道光十二年,而自珍发此论之文字,其一(《乙丙之际箸议》)作于嘉庆二十二年,其一(《古史钩沉论》)亦于道光五年已具稿矣。

原载《大公报·文学副刊》第260期,1932年12月26日。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