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养吉斋丛录卷之九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赐进士出身云贵总督翰林院编修臣吴振棫纂旧时殿试策用四六。顺治己丑科,命除四六旧套。初试于天安门外,嗣礼部请试于太和殿之东、西阁阶下,遇风雨试于殿东、西两庑。雍正元年十月二十七日殿试,天甚寒,特恩试于殿内。令銮仪卫军校代携考具,内赐食物炉火。策士列坐殿内,盖防于此。是年九月会试。乾隆五十四年,始试于保和殿。

按:陆清献公年谱:康熙九年三月朔殿试,至太和殿前行礼毕,殿上传策问下,皆跪受,起就位,单东双西,皆立书。以立书二字言之,似当日廷试,与今之就矮桌蜷坐而书有异。

顺治九年王辰科殿试,分满、汉两榜。蒙古归满榜,汉军归汉榜。满状元为麻勒吉,赐进士及第出身及一甲授职,并与汉榜同。选赛冲阿等六人为庶吉士。十二年乙未科,亦分两榜,如壬辰例。此后皆满、蒙、汉合为一榜,而满洲、蒙古、汉军无人一甲者。至同治四年乙丑科,以蒙古崇绮为状元,汉军杨霁为探花,为二百余年所未有。

殿试有次晨交卷者,更长人倦,防闲不能周,且非慎重殿廷重地之道。乾隆四十六年,定交卷以日人为度,不给烛,不完卷者,准列三甲末。

旧时廷试读卷诸臣,各觅公所分住,地非镇院,人得自由,三五日始行进呈。乾隆二十五年,始定会集文华殿衡校刻期竣事之例。又策目问条,向由内阁豫拟。二十六年,奉谕禁止,以杜泄漏揣摩之弊。命读卷官于殿试前一日密拟八条进,候钦定四条,然后撰策问。间有非读卷官原拟者,如乾隆癸丑问「保泰持盈」一条,即特命发问。

旧时二月会试,三月发榜,四月初殿试。康熙丁丑则七月十三日殿试,十七日传胪。自改三月会试以后,四月发榜,五月初殿试。乾隆十年,改四月二十六日殿试,五月初一[一]传胪。二十五年,以磨勘故,于五月五日殿试,初十传胪。二十六年,念士子守候时久,命速磨勘,于四月二十一日殿试,二十五日传胪。至今沿其制,间有因他故随时酌定者。

附录:道光癸巳科,本定四月二十四日拆弥封,迨圣驾由园回宫,中路以孝慎皇后疾亟,复折回,改于二十九日在园拆弥封,引见前十本。是日申刻,孝慎皇后升遐。次日为五月朔,停升殿[一]「初一」原作「初十」,据整理稿本改。

传胪典礼,仅将金榜张挂,而一甲三人归第宴集之事皆辍。缟素二十七日后,始朝考。

六月朔引见授职。

殿试进呈十卷,向系预拆弥封。乾隆二十六年,命阅定甲乙,再拆弥封。

旧例,廷试策冒十四行,后改八行,卷尾空白十四行,后改十行。至「钦惟干冒」四字,必在行末,则新旧例同。又策式,有臣草茅新进云云。迨宗室应试后,改用末学新进字。

近制,殿试读卷官八人,康熙间或多至十四人,雍正元年十二人。其标识优劣有〇,有厶,有、,有|,有ㄨ。若标识大相悬绝,察看标识大臣具奏请旨。故第一阅者用〇,则后阅者不用|,第一阅者用|,则后阅者不用〇,而甲第名次之先后已默定矣。

附录:康熙戊辰殿试,仁和凌绍雯用清、汉合璧体书,置二甲末。

雍正三年,准从前殿试违式事故李徽等二十五人再行殿试。此特恩也。

殿试卷,例以前十本进呈。惟乾隆庚辰年,尚书秦蕙田等奏十奉外尚有佳卷,特旨许以十二奉进。是科十四名以前皆人翰林。至乙卯年恩科,大学士和砷读卷,奏称无佳策,止取八本呈览。是科状元王公以衔,即会元王公以铻胞兄;探花潘公世璜,又前科状元潘公世恩从兄。世称盛事。

殿试传胪日,鸿胪寺官唱一甲三人,二甲第一人,三甲第一人。又一甲三人,唱名三次,以寓慎重之意。胪传毕,赞礼官引状元、榜、探前趋至殿陛下迎榜。抵陛,状元稍前进,立中陛石上。榜亭出,一甲三人随之由午门正中而出。亲王、宰相无此异数。顺天府尹于东长安门外设彩棚,为鼎甲递酒、簪花,备执事送归第。胪传次日,新进士赴礼部宴,堂西北悬飞龙画轴,设香案谢恩。见石韫玉独学庐诗注。

传胪后,状元率诸进士上表谢恩。表式则前一科状元授之,报以银五十两。相传表文为刘黄冈撰,迄今未尝改作。录之以存其式。缮表则内阁供事之役,亦酬五十金,旧例也。赐进士及第第一甲第一名臣某等,诚惶诚恐,稽首顿首,上言:伏以风云通黼座,太平当利见之期:日月丽亨衢,多士协汇征之吉。书思亮采,羣瞻圣治日新;拜手扬言,共覩文明丕焕。

龙章特锡,人知稽古之荣;燕赉频颁,世仰右文之盛。阊阖开而丝纶式沛,冠裳集而环佩交辉。橐笔有怀,联镳志庆。窃维直言射策,金门优待诏之科;孝秀明经,蘂榜重南宫之选。

罗簪缨于阙下,欣看人彀储英;宣凤诏于日边,争识辟门吁俊。盖取士以得人为重,期榧楠杞梓之兼收,而扬言实拜献先资,如舟楫盐梅之共济。名标雁塔,遘巨典之载光;胪唱螭头,传熙朝之盛事。清班随玉笋,杏花增上苑之辉;仙宴泛金卮,杨柳湛曲江之色。遭逢何幸,惧忭难名。钦惟皇帝陛下,干元资始,泰运光亨。敕几以亮天功,师济叶赓扬之庆;敛福以敷民极,训行归道路之平。大孝光昭,善继述以绥猷,丕承丕显;至仁洋溢,宜聪明而时义,引养引恬。六府孔修,正绘绣彰施之曰,九德咸事,适菁莪乐言之期。固已文焕功巍,丕冒均沾乎雨露;乃犹咨谋迪简,旁求下逮乎刍荛。黄纸颁题,远见云笼华盖;朱衣前引,聚看烛尽春星。仰承天语之谆详,临轩咫尺;俯竭愚忱之固陋,对策悚惶。何期微末之敷陈,辄荷宠荣之贲及。彤墀高唱,欢胜鹭序班中;御笔亲题,光耀鸾回纸上。锡兼金以盈镒,怀归儒席之珍;制宫锦而分袍,荣溢艺林之采。主恩优渥,戴高厚以何穷;圣泽涵濡,思涓埃其奚补。臣等观光有愿,辅治非才。诵先忧后乐之言,窃慕希文志操。讲正谊明道之学,未窥董相精微。滥竽而效昌言,罔裨经济;握椠而谈治道,只愧迂疎。愿布葵忠,殚素心而靖献;尚竭驽钝,骧仕路以驰驱。伏愿学懋缉熙,德隆广运。风同八表,珠囊与金镜齐辉;福应九如,华祝偕嵩呼并献。羽钥诗书,隆造士俗,咸邹鲁之风;股肱耳目,广储贤廷,集夔龙之彦。则重熙累洽,和气常流。咸五登三,苞符毕见。敷天裒对,合麟游凤舞以呈样;万国来同,纪玉检金泥而作颂。臣等无任瞻天仰圣,激切屏营之至。谨奉表称谢以闻。某年月日赐进士及第第一甲第一名臣某等谨上表。

按:缪彤胪传纪事云:谢恩表,旧例前科状元代作,所以尊前辈,以其知体式也。甲辰科状元严就思先生给假归,而己亥徐立斋、乙未史立庵两先生皆在籍,应求前科榜眼、探花。

而李贞孟、吴长庚两先生亦在籍,惟辛丑榜眼李子静先生在任。彤与张、董两同年登堂求见,投门生帖,用赞仪二十四金,赏长班、管家银八两,俱照例也。是时鼎甲中最资深者金沙蒋虎臣先生,系丁亥探花。因己丑有熊次侯先生,戊戌有孙惟一先生皆在任,虎臣先生云:「李子静当让孙惟一,孙惟一应让熊次侯,熊次侯应让不佞,不佞代求李子静。此乃衙门之体,一时前后辈俱叹服蒋先生之言良是」云云。据此,则当时之礼与近今不同,而表文称代作,似非相传刘黄冈旧文矣。俟考。

附录:故事,一甲三人,释褐拜司成于彝伦堂。三人簪花讫,所余备用花一枝,归总理监事大学士携归。乾隆辛丑,大兴翁覃溪方纲为司业,是科三元钱湘龄荣为翁己亥所取江南解元也。大学士漳浦蔡公谓翁曰:此三元,君所取士,今又亲与此礼,花宜归君。翁有三元花歌纪其事。又一甲三人率新进士诣学释褐。旧制,司成及少司成递酒簪花。蒋丹林祥墀由司业迁祭酒。嘉庆聿未,其子立鳙以第一人登第,举行故事,一时传为佳话。

新进士释褐,礼部具题,工部给建碑银一百两,交国子监立石题名。自顺治丙戌后,皆有碑在太学圣庙戟门外。康熙三年,辅政大臣裁省。自后每科进士,各自捐资立石。雍正二年,复旧例,并补立康熙辛丑科碑。

科甲出身,重赴鹿鸣宴,已不易得,本朝二百余年,不过数十人。重赴恩荣宴者,先后九人而已。九人中有三大学士,皆在吴中数百里内,洵盛事也。汇纪于后。

原任詹事府詹事黄叔琳,顺天大兴人。康熙辛未探花,乾隆十六年重宴,加侍郎衔。

大学士史贻直,江苏溧阳人。康熙庚辰进士,乾隆二十五年重宴,御制诗以赐。

大学士嵇璜,江苏无锡人。雍正庚戌科进士,乾隆五十五年重宴。

原任鸿胪寺卿翁方纲,顺天大兴人。乾隆壬申科进士,嘉庆十九年甲戌重宴,加二品衔。

原任通政司经历郭祚炽,江西建昌[一]人。乾隆癸未科进士,道光三年重宴,加六品衔。

原任户部主事潘奕隽,江苏吴县人。乾隆己丑科进士,道光九年重宴,加四品卿衔。

原任四川铜梁县知县贵逢甲,湖南武陵[二]人。乾隆壬辰科进士,道光十二年重宴,加知州衔。

致仕尚书李奕畴,河南夏邑县人。乾隆庚子科进士,道光十九年重宴。

大学士潘世恩,江苏吴县人,乾隆癸丑科状元。咸丰四年重宴,加太傅衔。[三]顺治丙戌科殿试后,选择年貌一百余人,于内院复行考试,如殿试例。题用奏疏、律诗各一,俱钦定。人选者,用庶吉士。见魏敏果年谱。康熙九年,命内院同吏、礼二部选新进士六十人,试以文字,分拟上、中、下三等。上亲定二十七人为庶吉士。见魏裔介传。馆选录是科庶吉士满、汉三十人。似今朝考所昉。然先选后试,亦非每科皆行。雍正元年十月,命新科进士于引见前再行考试,一应照殿试预备,出诗文四六各题,或一篇,或二、三篇,或各题俱作,悉听其便。自后则每科行之,人人与试矣。后来朝考,以论、诏、疏及试帖诗。乾隆辛未朝考,则赋一,状一,论、诗如初。时汤对松于赋、状、论外,作试帖四首,列第一。嘉庆丁丑,以拟古诏皆临时强记,非关学问,遂裁去,惟以论、疏、诗三者而已。向时朝考卷,阅卷者仅分取与不取,取者谓之朝考入选。其取卷分别等第,自道光甲辰科始。又朝考一等第一名,谓之朝元。

附录:乾隆癸丑朝考题目,高宗亲书密封,届期发交监试王大臣。疏题为「积古」,盖高宗本定「稽古」二字,下笔时误「稽」为「积」也。特制笔误识过文一篇,命军机交新进士阅看。

一甲进士朝考卷,另封进呈,不由阅卷大臣定拟。惟乾隆己酉朝考二体弥封阅定。一甲一名胡长龄,名在第三,一甲二名汪廷珍,名在第二,一甲三名刘凤诰,名在第五。

国初进士殿试后。除馆选外,其余无分二甲三甲,分拨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各衙门,观政[一]「建昌」原作「口口」,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补。

[二]「湖南武陵」原作「江苏口口」,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改。

[三]「大学士潘世恩......加太傅衔」原为「此下缺一人」,据初稿本补。

三月,然后铨选。见许惟模、徐旭龄疏。乾隆间,有中式进士分派各省督、抚、藩、臬衙门学习三年补授之例。见鄂文端疏。

圣祖时,新进士奏乞读中秘书,或称家世多任馆阁,或称边远素少词臣,间荷俞允。世宗时,令大臣以所知荐用相参窍,而蒙古、汉军及边远省分,每不与选。二年,太常寺少卿李锺峩请分省简选,停止覆试保举,经部议驳。高宗时。既慎校艺文,朝考后复令亲王大臣集诸进士,观其仪度,窍其年岁,分为三等,程材论选。三十年停止王大臣拣选,命于引见时按省分,依甲第,分班带领,并将上届某省用几人开单呈览。引见时,于名折上丹圈者,以庶吉士用;尖者,以额外主事用;连点者,以知县用。由是直省人才,皆得邀馆阁之选。

天聪八年,太宗命礼部考取满人习满书者刚林、敦多惠;满人习汉文者察不害恩、国泰;汉人习满书者宜成格;汉人习汉文者齐国儒、宋灿然、罗绣锦、梁正大、雷兴、马国柱、金柱、王来用;蒙古习蒙占书者俄博特、石岱、苏鲁木,共十六人。皆赐为举人,并赐衣一袭,免四丁,宴于礼部。此本朝举人之始。其后崇德三年、六年,亦有取中举人,特所试非今制也。至顺治二年秋,行乡试,三年春,行会试,乃为本朝定鼎后用书艺、经艺,设科取士之始。此后大率乡试以八月,会试以二月,亦间有秋行会试,春行乡试者。雍正元年,于四月乡试,九月会试,十月殿试。二年,则于二月乡试,八月会试。此据朱批山西学政刘于义奏折。五年,以春季遇闰二月尚寒,改于三月会试。至乾隆二年,亦以秋闰,循例改期。

至十年,始以八月乡试,三月会试为定例。惟十七年王申,乡试以三月,会试以八月,外省乡试则以二月。其后嘉庆六年,颐天乡试以水改九月。道光元年,顺天乡试以疫改九月。十一年,江南改九月;二十三年,河南改十月。二十九年,江南改十月,浙江改九月。则皆以水故也。

顺治乙酉、丙戌科场初开,士子应试都门者,或以道途梗塞,后期始至。朝廷加意招徕,丙戌补行乡试,丁亥补行会试。康熙间以用兵故,各省间有补行乡试,且有山东、山西、陕西在河南考试,湖广、江西在江南考试,福建在浙江考试之事。咸丰以来,亦以用兵故,各省多补行乡试者。己未有江南在浙江考试之事。

国初,四川以兵阻,且人民凋敝,至顺治辛卯始开科。主考官驻保宁,应试者二百余人,解额有七十余名之多。盖殊恩也。

明季朝政阘茸,大比之年,逾期不点试官,科场展限。其后疆吏乃豫请。至本朝乾隆间,尚有沿习旧文,具本题请者。十二年,命停止,惟令礼部届期以远近分次题请而已。首云南、贵州,次广东、广西、福建,次湖南、四川,次湖北、浙江、江西,次陕西、江南,次山东、山西、河南。旧时首云南、贵州,次四川、广东、广西、福建,次浙江、江西、湖广,次陕西、江南,次河南,次山东、山西,与今题请日期稍异。

主考同考之子弟,回避不入场。顺洽间旧制也。雍正元年癸卯乡试,内外帘官子弟应回避者,别派大臣拟题请旨,考试于内阁,取中四人。是时又命大学士王顼龄,尚书励廷仪,侍郎史贻直、张伯行、李周望、阿克敦,副都御史李绂,同南书房翰林检阅落卷,复取二名俱赐为举人。二年,命回避者仍一体应试,将试卷封呈,别派大臣校阅。自后,每科以应否准试请。至乾隆九年,命仍回避,遂为定例。后御史眭朝栋率行陈请,奉旨拿交刑部治罪。

嘉庆四年,御史郭仪长条陈此事,经部议准,奉旨驳饬。道光二十七年,礼部尚书祝庆蕃以回避人多,面奏另行考试。祝遂左迁。其另行考试一事,命永远停止。

磨勘直省乡试卷,自康熙王午科始。特旨简派,仅三、四人。后以卷多,始派九卿会勘。

会试中额,顺治间多至四百名。康熙以来,多则三百名,少则一百数十名。惟雍正庚戌科四百六名为最多,乾隆己酉科九十六名为最少。嘉庆、道光以来,或一百数十名,或二百数十名,无至三百者矣。

康熙三十九年,以大臣子弟乡、会试取中者多,命另编字号。于是编官字号,民卷九,官卷一,副榜如之,边省免。此官卷之始。五十一年,停会试官卷。近制以省分之大小,官卷之多寡,定中额。养新录载:康熙四十一年,江南乡试录是科始编官卷。江南中式八十三人,官卷中者八人。

按:乾隆壬申,太后万寿恩科,乡试官卷不拘成例,请旨增减,以人数为差。

曲阜设四氏学,乡试编耳字号,中一名。每科取中,皆至圣裔,故有「无孔不开榜」之谣。顺治乙酉,给事中严沆典山东试,疏请取二人。康熙间增一名。颜、曾、孟三氏及各贤裔,始有中式者。雍正间又加一名。

云、贵举人会试给驿马,自顺治间始。嘉峪关以外、新疆举人给驿马,自乾隆间始。会试举人给路费,自顺治八年始。

顺治乙酉山东乡试,法若真以全作五经文,赐内阁中书,准一体会试。康熙丁卯顺天乡试查士韩、林文英,王午顺天乡试庄令舆、俞长策,皆以兼作五经违式,特疏以闻,得旨,授为举人,准会试。嗣后兼作五经文者不必禁止。令各省于定额外加中五经二人。于是习者益众。王渔洋分甘余话所记直隶、陕西等省,至有以五经卷抡元者。五十七年,停五经应试中额。雍正二年,仍准五经应试加中额。丙午,江南乡试,徐景曾以五经卷中副榜,亦准一体会试,此尤出于常格之外也。至乾隆辛未科,始停五经中式之例。

按:康熙乙酉科,长洲蒋学海以五经中式。是科进呈题名,蒋列于解元之前,称五经解元。见履园丛话。

湖南士子赴湖北乡试,涉洞庭风浪之险。抚臣赵申乔、潘宗洛先后疏请分闱。部议未允。

雍正间,抚臣李发甲具折请旨,御批:即当具题。及疏上,部复议驳。李复奏请甲辰分湖南、北为两闱。先一年癸卯,奉旨建立湖南试院。

副榜之名,起于明嘉靖五年。见礼部志稿。顺治戊子科,诏天下廪生中副榜者,贡至吏部谒选。其最者以推官用,次知县,次州佐。增、广、附生中副榜者,入成均读书满一年,送吏部历事考用,如廪生例。甲午、丁酉、庚子三科,皆举行。至康熙癸卯、丙午、己酉,不许立副榜名色。壬子科,司成某请举行,复恩允。又顺治初,举人会试中副榜者,免廷试,即送吏部授职。康熙三年,停止会试副榜。又雍正四年,直省五经副榜及两中副榜者,准作举人一体会试。寻停止。

顺治时,乡、会试第一场四书艺三篇,经艺四篇,第二场诏、诰、表、内科一道、判五条,第三场策五道。康熙三年甲辰,停止四书艺,经艺改为二场,头场策五道,二场四书论一篇,经论一篇,表一道,判五条。八年己酉,仍复旧制。二十六年,停止二场诏、诰题。四十一年,仍用诏、诰。乾隆二十二年丁丑,易判、表为五言八韵律诗,移经文于二场。二十三年,第一场增性理论一篇。四十七年,改头场四书艺三篇、诗一首,二场经文五篇,三场策五道,至今循行之。

春秋向用一单题,二合题,一脱母题。单题者,单传也:二合题者,合两经为一题也;脱母题者,题在此经而题义则在他经之传中,即他经与此经俱无关也。国初谓脱母题不可训,但取两单两合为四。乾隆初,停止合题。至道光癸未,会试题为「晋侯使韩起来聘」、「夏叔弓如晋」,复用合题。时正总裁为山阳汪文端廷珍。

顺治二年,定四书文每篇不得过五百五十字;康熙二十年,议定限六百五十字;乾隆四十三年,定限七百字为率。

顺治二年,定四书题。第一题用论语,第二题用中庸,第三题用孟子。如第.一题用大学,则第二题用论语,第三题仍用孟子。此载科场条例。道光庚子,山西乡试,首题「德润身,心广体胖」,次题「体羣臣也,子庶民也」。两题用大学、中庸,与例不符。旋经主考检举,监临奏参。部议照违例律,拟革职留任。

英和恩福堂笔记云:人言直省乡试不宜出大学题,出则闱中必有火灾。吴建庵先生于嘉庆戊午典广东试事,题为「此之谓絮矩之道」。是科誊录所遭回禄。赵鹿泉先生戊申试江南,出「十目所视」二句,至为文祭告乃发刻。是科竟尔无恙。揆叙隙光亭杂记云:本朝江南乡试,不以大学命题,以明崇祯壬午科题为「定而后能静」三句,明南京试尽于此也,闻广东亦然。如命大学题则贡院被火,或主试者有祸患,而尤忌圣经一章云。

旧制,主司出题,四书各分十段,签掣某段,即于此段中拟题。再掣,乃定五经题,则帘官拟本经题,候主司择取签掣。康熙后,不拘此例矣。康熙庚子科,以防录旧故,禁止出冠冕题,而仍不免有所拘忌。乾隆甲子京闱,高宗深恶夹带抄袭诸弊,因以此谓「一言偾事」二句,「纣之不善」三句,「不见诸侯」一章命题,此后往往为拟议所不到矣。

旧时春秋题,主胡安国传。乾隆五十七年,纪文达昀奏言:「胡传多有经无传,出题之处不过数十节。故本年乡试,五省同出一题。且安国是书讽高宗,斥秦桧,与孔子之意不相比附。钦定春秋传说汇纂中,驳胡传者数百条,御制文亦屡辟其说。请嗣后春秋题以左传本事为主,参用公、谷之说。」报可。自癸丑科始遵用左传。

钦命会试第一场题,顺治十五年从御史赵祥星请也。钦定顺天乡试第一场四书题目,康熙二十四年从给事中张尔淑请也。嗣后避暑、出哨、巡幸他省,试题皆由驿封递至京。

乾隆元年,钦派大臣于会试遣卷内,选文理明通者,续出一榜,一体殿试,时称为明通榜。

按:乾隆七年会试,正榜三百一十九名,明通榜六百九十名。国初各省乡试,以巡按御史为监临。康熙初,巡按裁,以巡抚为监临。乾隆间,以封疆任重,命专驻巡抚省分,酌委藩、臬一员监临。十八年,仍复旧例。令三场完竣,即出闱。近则八月二十日前后出阐。或巡抚因事不能入闱,即委藩司代办,亦有奏请以学政监临者。

今制,顺天乡试有监临,会试有知贡举。惟雍正元年九月会试,以礼部左侍郎景日畛知贡举,复以固山贝子领礼部事,允掏为监临。

附录:直省文武乡试,入阐、揭晓,例应在布政使司堂上筵宴,今皆在监临衙门筵宴。

遇国恤则停止。

顺天乡试及会试榜前,考官以拟取前十卷进,候钦定名次,自康熙乙丑会试始。是科钦定第一为陆肯堂,殿试即得状元。以后遵例进呈,仍令考官自定甲乙。

刊刻乡、会试试录,殿试登科录,国初沿明制。康熙乙未科,不刊乡、会试录,改为红本进呈。雍正癸卯,仍令刊刻。主司作前后序,内载考官及执事官职,举子姓名、乡贯,三场题目,士子所作诸艺各一。

乡、会试卷向贮南库,积久至不可容。嘉庆庚午奏请,焚之。

旧时二乐师科场填榜毕,卷而横陈于案,考官具朝服九拜,然后捧出,谓之拜榜。各直省发榜,不行此礼。闻近年京师此礼亦废。

按:纪文达滦阳续录,以为试官无拜举子礼,座主无拜门生礼。盖发榜后,当以题名录进呈,录不能先写,必拆卷唱名而填榜,然后以填榜之纸条写录。今纸条犹谓之录条,以此故也。拜而送之,拜折之礼也。录与榜并陈于案,榜大录小,人见榜而不见录,故以为拜榜。

厥后缮录未完,天已将晓,试官急于复命,先拜而行,遂有拜时不陈录于案者,而拜遂移于榜矣。纪说谓闻之阿文勤公所述李文贞公之言也。

考试有钦命题者,军机处先期以上三届题开单进呈,并以本处所存四书一部同进。

凡自乾隆元年以来,已出过试题,皆贴黄签其上。惟考御史及庙生及翻译题,由南书房拟题。

乡、会覆试阅卷,殿试朝考读卷,本科考官向不开列。道光乙未,命不必回避,惟乡试覆试,则本科考官仍不开列。

高年重赴鹿鸣宴者,先期具奏,辄蒙加衔。重赴鹰扬宴者,则向未奏也。嘉庆庚午科,陕西朝邑县武举蔺廷虑重赴鹰扬宴,始蒙赏千总衔。并命嗣后先期人奏。近则原官阶级大者具奏,余则具题,文武闱同。

宗室子弟与满洲诸生一体应试、编号、取中之命,在康熙三十六年,至三十九年停止。

乾隆间,仍考试,十七年复停。当时考试取人一、二等者,准作进士,即殿试、引见、授官,不由乡举也。乡试自嘉庆六年辛酉科始,时议宗室会试,于三月初四日点名,奉旨初八日入场,点名在八旗及各省士子后。九年,复命于三场毕后,十七日举宗室乡、会试,十八日举翻译乡会试。

按:八旗满、蒙试翻译,始于雍正癸卯。

驻防文武生员准在各省乡试,自嘉庆十八年始。道光间,文生改试翻译,试题乃钦定,封交主考■付监临,届期刊发、扃试。试卷汇递京师,钦派大臣阅定,取中若干名,写榜封发各省。

八旗乡、会试,满、蒙编「满」字号,汉军编「合」字号。

士子与考官句通关节,国初有问拟腰斩者,立法甚峻。康熙己卯顺天乡试,壬辰会试,或云庚戌会试,俟考。雍正己酉顺天乡试,俱奉特旨覆试。乾隆甲子,令各省榜后皆覆试,并有乡、会试榜发后严行覆试之谕。其后或试或停,至嘉庆以后,新进士无不覆试者。道光以来,又行新举人覆试之例。

附录:乾隆己酉乡试覆试,诗题:「心镜得虚字」。御制诗未发示,大学士和坤误认「虚」字为「灵」字,于是通场皆押灵字。及发出诗稿,和砷方知误书,自请处分。

宗室乡、会试,中式后在正大光明殿覆试,自嘉庆十九年始。其试用一文一诗。

新进士向在干清官覆试。嘉庆六年后,改于保和殿。道光二十四年后,皆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惟三十年在保和殿覆试,以圣驾在宫中也。咸丰辛亥[一]后,皆在保和殿。

武进士殿试,上阅马、步射于紫光阁。坐大幄次西阶下。侍班者皆东向,惟见步靶,不能回顾马射。又阅技勇在景运门外箭亭。诸臣侍班者,领侍卫内大臣二人得赐坐左右,以此班侍立最久故。有善扑营十人,立于起居注官之后,备搬移刀石之事。

向来紫光阁阅武进士射,先命皇子骑射,以为多士程序。

道光丁未武进士一甲一名李信,一甲二名姜国仲,一甲三名不得其人。庚戌武进士一甲一名彭阳春,一甲二名岳汝忠,一甲三名不得其人。

顺治十二年,上亲选武进士二十二人,以领侍卫内大臣教习骑射。诏以肇行大典,特加优异。一甲一名视副将,二名视参将,三名视游击,二甲十九名视守备,按名食俸。十四年,命鳌拜教习武进士。今无此制。

顺治十六年,直隶武生送兵部试骑射技勇。用翰林为主考,试策论,从左副都御史袁懋功请也。

[一]「辛亥」原为「二字缺」,据初稿本补。

今制,武闱派主考官试马、步射及弓、刀、石,内场默武经,不送兵部考试,亦不试策论。

康熙辛卯,准马兵武乡试,千总、把总准武会试各一次,旋停。

文生、武生准互试一次,文、武举人准互会试一次,始于康熙五十三年。乾隆丙辰,准监生人武场。辛酉,福建武生某以怀挟文字,预藏试院,遂以五经中元。事发,置于理。因停互试及监生人武场例。

康熙四十八年,命八旗汉军应武科。雍正元年,命八旗满洲应武科。十二年,停满洲武试。又武乡、会试射的八十步,康熙三十二年改为五十步。

明武生由州、县起送乡闱,布政汇送巡抚。中式者下科仍准乡试。三科中式武举,得为守御所千总,两科一科武举选卫千总。其时无进士科也。雍正间,武生附人儒学,武举罢三科之制。其已为守御所千总及卫千总者,不准会试。

选拔贡生,十二年一举行,旧例也。顺治八年、十二年,两次举行。康熙十年,举行一次。后张文贞玉书尝疏请,每遇乡试,令各省学政每学举一人,贡人国学。雍正元年,令六年选拔一次,送京考验。乾隆初,行廷试例,乃命十二年一举行。

雍正间,欲于各省额设常平谷二千八百余万石外,增谷三千二百余万石,特开监谷之例。

此捐监生之始也。乾隆初,停各项捐纳,惟留监谷一条。六年,令在部收折色,在外收本色。

八年,停止。九年,复开。二十八年,停浙江、江苏、江西等四省捐谷例。三十一年,停陕、甘捐谷例。三十九年,复陕、甘捐谷例。四十七年,停台湾捐谷例。嗣后各省或停或复不一,而部收折色,则为常例矣。嘉庆四年,以各省封存银皆以军需拨用,遂令各省皆收折色。至道光二十二年,增定捐武监生例。

捐纳候选之贡、监、举人,例不准与乡、会试。旧例有捐应乡、会试一款。乾隆元年,捐例一概停止。命贡、监愿与乡试,举人候选未得缺而愿与会试者,一体考试。

康熙间,三逆初平,军储不继,听人输赀充名黉序,号曰例生。既而停止。其后有欲请复是法者,李文贞光地奏:「以此法妨学害正,不可行及。」疏请,遂奉驳饬。

附录:咸丰二年,楚粤军务,户部请捐军功毕人、生员。奉旨不准。厥后需饷益急,有捐输数多,奏请赏举人者,亦准行。

旧时生员无定额,大县多至数十名。后定府学二十名,大学十五名,中学十名,小学八名。当三藩叛逆时,开捐生员例。文生一百两,武生五十两。丁巳、戊午、庚申、辛酉岁科试,大学止取四名,余归捐纳,不限额。至癸亥,复十五名、十名、八名旧额。后以南巡推恩,复有广额之例。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