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养吉斋丛录卷之十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赐进士出身云贵总督翰林院编修臣吴振棫纂康熙十七年,诏内外大臣荐举博学鸿词。十八年,试于体仁阁下,取列高等授职者五十人。一时名儒秀彦多与其选。雍正十一年,复命内外诸臣荐举。十三年,高宗御极,下诏敦迫。元年,试于体仁阁,授职者十五人。丁巳补试,授职者四人。八十年中,两开大科,侧席旁求,恩礼优渥,极旷古未有之盛。其规制、除授、贯履文字,详见鹤征录、己未词科录、词科掌录、词科摭言诸书。与试人数,据皇朝词林典故所载,与他害颇异。

按:己未词科,王阮亭池北偶谈、方渭仁松熄笔乘,皆云荐者一百八十六人。吏垣牍略云:荐举一百八十六员,赴部验到一百三十一员。愚山年谱云:同试者一百七十五人。藤阴杂记:应考者一百三十三人。竹坨年谱云:同征一百九十余人。柳南随笔:与荐者一百七十四人。据己未词科录所考证,除取用一等二十人、二等三十人,姓名俱载馆选录。外特赐同博学鸿儒科二人:高士奇、励杜讷。在南书房赋诗一首。特授内阁中书年老者七人:邱锺仁、王方谷、申维翰、王嗣槐、邓汉仪、王昊、孙枝蔚。特授内阁中书,临试告病者二人.傅山、杜越。丁忧未与试者十四人:曹溶、汪懋麟、黄虞稷、王谷韦、陈学夔、戴王纶、林以畏、陆陇其、惠周惕、张贞、钱芳标、彭桂、柯崇朴、柯维桢。未试病故者三人.叶舒崇、郁植、陈九胜。未试致仕者一人:祝宏坊。患病行催不到者十四人。应伪谦、张新标、范鄗鼎、王迫骐、嵇宗孟、蔡方炳、陆舜、李容、黄宗羲、张九征、魏禧、顾景星、顾豹文、章贞。中途苦病不与。到京称疾不与试者二人:纪炅、王宏撰。与试未用者九十五人:阎若璩、田雯、嵇永福、吴雯、杨还吉、冯云骧、毕振姬、顾鼎铨、叶封、陈玉璂、陈僖、孙柴、李念慈、吴农祥、张瑞征、许先甲、赵进美、陆元辅、王念真、任辰旦、陆次云、许自俊、魏学渠、储方庆、周之道、邓林梓、李良年、江闿、白梦鼐、林尧英、叶灼棠、叶奕苞、田茂遇、冯行贤、王祚兴、徐林鸿、罗坤、杨毓兰、黄始、宋维蕃、金居敬、王岱、施清、高层云、张英、宋实颖、谭吉璁、王孙蔚、毛际可、王紫绶、上官鉴、法若真、王廷璧、李大春、徐咸清、傅康、侯七乘、张霍、成其愿、宋昱、徐懋昭、陶元淳、王钹、董俞、李芳广、潘扬言、徐之凯、徐孺芳、赵廷锡、潘藩大、张含辉、郎载瓒、李瑞征、陈荚、叶方蔚、许荪荃、程大吕、程必升、赵骊渊、陈宏、陈怀真、高向台、宋涵、马骏、朱培、程易、朱士曾、刘瑞远、戴茂隆、李开泰、邵允彝、林鹏、张能麟、周起莘、赵廷扬。辞不就者十二人:顾炎武、王揆、徐夜、闻性道、万斯同、王曾武、李清、仲治、胡周鼎、冯京、崔华、费密。

后期未试者二人:夏驷、方象璜。举不及期者一人:姜宸英。补遗二人:辞荐不就。周容、钱肃润。丙辰词科共荐举二百七十六人,取列一等五人,二等十人,姓名俱载馆选录。外与试未用者二百二人:易宗瀛、李铛、长住、张振义、梁机、李弦、杜诏、胡期颐、查祥、黄之隽、周钦、徐廷槐、胡天游、徐文靖、邓士锦、魏允迪、黄世成、余腾蛟、张星景、夏之蓉、李春耀、刘始兴、刘斯组、刘五教、车文河、韩曾、杨述曾、陈长镇、郑长庆、傅涵江、赵昱、李光型、刘世澍、方辛元、吴麟、黑■、金鉴、西成、陈景忠、赵宁静、史凤辉、姚世炼、方楘如、胡浚、李清藻、戴永植、陈洪淡、盛乐、叶承点、王世枢、曹傧、秦懋绅、金焜、吴溶、马朴臣、于拭、俞鸿德、冯元溥、吴锐、刘大槲、王霖、曹廷枢、周汝舟、沈彤、周京、汪台、尚廷枫、峻德、汪援甲、王藻、桑调元、汪祚、陆荣柜、卢存心、胡二乐、凌之调、赵信、丁凝、李光国、顾陈垿、赵永孝、朱稻孙、沈炳震、陆枚、叶酉、杨廷英、夏之翰、龚正、龚元蚧、王作人、王延年、沈冰壶、甘禾、饶一辛、刘世基、裘曰修、张范、刘自洁、阎介年、汪士钻、陆祖锡、边连宝、孙见龙、沈德潜、倪承茂、吴龙见、胡鸣玉、马荣祖、叶荣梓、王腾蛟、张凤孙、姚焜、沈虹、王会汾、陈黄中、张廷槐、邱迥、许锵、顾栋高、潘遇莘、郭束、刘斯翱、刘呜鹤、陆桂馨、吴张元、任瑗、陈光祚、吴檠、李希稷、梅兆颐、江其龙、厉鹑、周玉章、沈炳谦、张懋建、汪沆、周琰、周大枢、万光泰、陈士墦、邵昂霄、程川、孙贻年、李宗潮、钱载、金文淳、沈树德、申甫、邓牧、黄永年、廖理、张绵传、李灏、黄天策、王士骧、方鹤呜、潘思光、张甄陶、王元芳、陈绳福、陈一策、陈大琰、陈继善、饶允坡、易宗矫、邓献章、陈世贤、王文清、张叙、段梧生、钱斌、陈世龙、许伯政、王元、张庚、牛运震、耿贤举、颜懋伦、阎式矿、朱超、万邦荣、张荣图、王祖庚、王系、张廷奏、王起鹏、解含章、秦泾、刘晔、许儒龙、何梦篆、施念曾、锺狮、劳孝舆、车腾芳、袁枚、吴王坦、田荃、沈澜、毛一骢、南昌龄、迮云龙。不就试二十五人:奚源、夏策谦、方贞觐、曹秀先、万经、全祖望、华希闵、靖道谟、苏珥、屈复、渚菊书、龚缨、畲华瑞、闻元晟、王照、万承苓、马日璐、陈撰、瞿骏、方觐承、金德瑛、金门诏、周振采、翁照、蔡寅斗。了忧不与试四人:金虞、杨煜曾、符曾《严遂成。部驳不与试十人:汪芳藻、于梓、张宏敏、叶长扬、宋照、宋士宗、傅王露、邵岷、祝维诰、许遂。

已故六人.黄涛、柯煜、魏枢、孙天寅、宋厚章、叶翥凤。先试四人:陈以刚、梅枚、许佩璜、徐本传。实共二百七十人,其六人,则复荐者也。藤阴杂记云丙辰鸿博一百九十三人误。

附录:进士释褐在国子监。词科诸臣释褐在瀛洲亭。

雍正八年,举通晓性理八人,并赐进士,旷恩也。乾隆元年,尚书杨名时荐进士庄亨阳、举人潘永季、蔡德峻、秦蕙田、吴拔,[一]拔贡官献瑶、[二]监生夏宗澜,[三]留心经学,命用为国子监官属。时杨方管监务也。十四年,命内外大臣举潜心经学之士共四十九人,复命大学士九卿确核,得陈祖范、吴鼎、梁锡■、顾栋高四人。吴、梁以国子监司业用,陈、顾授司业衔。其时陈、顾盖已笃老矣。此皆由荐举命官,不由考试者。

康熙四十四年,圣祖南巡。由苏州迄江宁,御试士子者三。中选者给白金,令赴京人各书馆。此召试之权舆。乾隆、嘉庆间,学华巡幸,每卑召试之典。高宗十二次,仁宗二次,试以一赋、一诗、一论。或以策。入高等者,进士、举人即授中书,生员赏举人,准会试,亦有即授中书者。余或赉以缎匹。中间淹博之才甚多,而邀特达之知,跻陟荣贵,亦指不胜屈也。

附录:乾隆丁丑,浙江召试,诗题「循名贵实得田字」。御笔草书,诸生莫辨,押「因」字、「思」字者多,押「田」字仅二卷,难定去取。次日复试以「蚕月条桑」诗,第一童凤三,即押田字卷也。

向例,散馆用五言排律八韵或十韵,论一篇,不出论题,则用时文。雍正元年,用诗、赋、时文、论四题,或作两篇,亦得列高等,作三篇四篇者听。其后皆勉为四篇,转多草率。

乾隆元年,尚书任兰枝、侍郎方苞奏请专试诗赋。报可。其制遂循行至今。

凡散馆,清书试翻译,余试诗赋。旧例试于体仁阁,或保和殿。

圣祖驻跸阳春园时,则于隋车居散馆。世宗驻跸圆明园,则于吏部朝房散馆。至高宗时,命于正大光明殿散馆。今则在保和殿矣。圣祖于散馆时,每先引见。近时则大臣阅卷进呈,亲定等第,越日[一]「吴拔」原误作「吴鼐」,据初稿本改。

[二]「官献瑶」原误作「宫献瑶」,据初稿本改。

[三]「夏宗澜」原误作「夏宗润」,据皇朝文献通考卷五十八改。

引见授职。乾隆元年,命满洲庶吉士来年以清书散馆,从教习徐元梦请也。二年,仍令停止。

按:散馆居下等,应改官。有奉匕日留馆再教习三年者,康熙间如何义门诸人是也。乾隆以来,亦每有之。又散馆有革职者,如康熙问张禹玉是也。

附录:孙渊如星衍以一甲授编修。散馆题为厉志赋,孙用「匑匑如畏」。时和砷当国,指为别字,抑置二等,改官。故事,一甲授编修者,散馆居下等,或仍留馆,即改官,可得员外。有使孙诣和者,孙不往,遂改主事。自后凡散馆改部,皆以主事用。

又嘉庆元年散馆,高宗偶检赋汇所载「污卮赋」为题。试者不知为傅咸所作,误解为元结之洼尊,多有傅会失旨者。

世祖最重庶吉士,每亲自考校。乙未馆选,丙申特先授汉书庶吉士王益朋、王命岳等官给事中及御史。戊戌馆选,己亥试于南海子,特先授清书庶吉士马晋允、富鸿业等十人为编修、检讨,而陈敬、殷观光二人革职。皆非散馆故事。

按:熊孝感集李平传云:顺治间,每遇双月,试庶吉士于太和殿。

大考阅卷,掌院不开列。庶常散馆,掌院教习皆不开列。道光辛丑散馆,潘、穆两大学士方为掌院教习而派阅卷,则朱笔添人也。

顺治十年,御太和门,亲试兼翰林衔吏部侍郎成克巩、礼部侍郎张瑞及内三院学士刘宗正,编、检以上官六十二员「君子怀德论」一篇、「请立常平疏」一道。有留任者,有改外任者。编、检以上官照词臣外转旧例,优与司、道等缺,年衰病弱请告者听。此御试廷臣之始。此次上谕,命吏、礼两部,翰林、侍郎及三院学士,詹事府詹事以下各候亲试,分别高下。十五年,御试除三院学士外,翰林官皆与试。才堪外任者,照前例酌与补用。其时盖以外转为优。惟考清书翰林有内升者。十年一次,十三年一次。至康熙间,习汉文者始与内升。十八年己未,侍讲牛钮试列第一,即日除侍讲学士是也。其后乙丑、初试一赋、一五言排律,再试一辨、一记、一七言律。甲戊、初试一赋、一论,再试一赋。乙未,一论、一诗。凡三试优者奖励,劣者或降调,或对品调用。时詹事尚与试,甲戌取列第一徐秉义即詹事也。据居易录,壬午亦大考翰、詹。雍正间,未之举行。然元年正月,尝以宝座铭考试翰林诸官。有编修成文以措词不当镌职。是亦犹后之大考。乾隆二年丁巳以后,则自少詹以下,乃与试。试题一赋一诗,其一则策、论、疏无定。大率间四、五年即一试。卷分一、二三四四等,有迁擢者,有降调、休致者,惟乾隆癸亥试后又覆试。休致翰林,有起用、改补及留任者。庚寅、辛卯、辛亥,学华巡幸,休致翰林郑岱锺等迎銮献艺,因再试之,皆邀起用。旷恩也。

考试翰、詹等官,试卷俱弥封,自乾隆二十八年始。

向来大考翰、詹,在两书房行走者皆与试。乾隆三十三年大考,中允曹文埴、编修彭元瑞、沈初、董诰方直内廷,奉旨免试。寻以四人学问皆优,未得升转,特加一级,以示宠异。道光十九年二月大考,命上书房行走之贾桢不必考试。二十七年五月大考,命上书房行走之叶觐仪、沈兆霖不必考试。是时南书房无翰、詹以下官。

乾隆以来大考翰、詹,以一日而毕。按王士祯香祖笔记[一]云:「壬午冬,驾归自德州,考试内直诸词林官,至二十二日封印后一日始毕。」定一、二、三等,三等调知县用。是当时试事甚详慎,非止一日也。

向来大考,编、检升至学士,已为最优。乾隆间,阮文达元擢少詹事,尤为异数。是年阮卷列一等第二,高宗拔置第一。

满洲翰林缺出,先用内班,内班无人,例用外班充补。迨考试诗赋,以非所素习,辄以下等改官。道光二十七年,宣宗以翻译为满洲本业,每科翻译会试中式者,止用部属,升途较隘。命将此项人员转入翰、詹衙门,一体升转。遇考试翰、詹之年,即照向例考试翻译。

康熙二十三年,御试八旗文学之臣,以御制「竹赋」为题翻译,以观满、汉文义。

自通政使以下,笔帖式以上五百余员。此则专试翻译,非试翰、詹也。乾隆间,试外班翰林,或论,或翻译,不以诗赋。惟五十三年试八旗翰、詹出身大臣官员,五十六年试八旗翰、詹官,则皆用诗赋。

康熙六十一年七月,试热河随驾官三十一二人,诗题「万家烟火随民便」,文题「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取一等五人:原庶吉士傅敏、即福敏。举人徐觉民、贡生成禧、翰林院侍读王国栋、主事色舍立;次等三人:监生孙廷枢、侍卫赵宏济、员外郎顿琮;字取一人:侍卫崔起潜。皆旗人。此又专试旗员之随驾者。

庶吉士散馆、翰林大考、京官考差各试卷,散馆用卷有朱格,大考考差皆用白折。旧时另纸起草。乾隆间,始有添写草稿之例。然卷俱进呈,于体制殊未协。嘉庆四年,仍复另纸起草旧例。

雍正三年,始定考差例。凡由进士出身官员,定期试以书艺,弥封呈览,钦定等次记名,识以牙签,[一]「香祖笔记」原误作「居易绿」。

贮以金筒。临遣时,大学士裔至午门,每省掣正陪各一员引见差用。然非每科必考也。

考取人员渐少,则复试一次而已。乾隆元年,应行恩科乡试,命张廷玉、鄂尔泰、朱轼、徐本、邵文基、任兰枝、徐元梦、福敏、孙嘉淦、杨名时,于翰林、科道部属内各举数员,于五月送内阁汇奏,试于保和殿,第其高下,引见记名,以备筒用。至三年,则无论保举与否,一体考试。九年,命大学士、尚书、侍郎保举,再行考试。十二年,以各科旧例不同,外间议论不一。命将应开列人员通行考试,其不愿试者听。仍着大学士、九卿各举所知,密封送内阁进呈,听候酌用。三十三年停止考差,由各衙门拣选引见。自后则乡试年分皆考差,其试卷由阅卷大臣排定名次。嘉庆十五年,令不必排定名次,惟于所阅之卷,分取与不取而已。

以御史周廷森有阅卷名次,外间传说纷纷之奏也。又嘉庆己未,分校而未经考差者七人。道光癸未,分校而未经考差者五人。咸丰辛亥、壬子两科,则未试而得差者,居十之三四。

向来考差文字入选等第名单二父礼部部臣,请简时夹单开列。乾隆丁酉,不发出名单。

己亥,仍发出。己亥后,皆不发出。凡考差者,通行开列请简。

会试、顺天乡试考官本,不发批本处,于入帘日派干清门侍卫斋至午门,交大学士拆封,同稽察御史宣旨唱名。是日凡考差者,皆往听宣。其内廷行走者如点充考官,预令前往。宣旨讫,人闱与不入闱者,均不得逗遛,违者劾奏。自嘉庆己卯始,因御史袁铣有饬遵功令之奏也。日久懈弛,人闱者不即往。咸丰己未,以戊午科场事发,乡试时,上密派御前侍卫至贡院查点,有迟至申、酉间人闱者,奉旨严饬。

考试试差,向用四书文二篇,诗一首。嘉庆己卯,裁四书文一篇,增五经文一篇。

顺治间,乡试正副主考,指定某衙门官差往某省。如顺天、江南正副主考,浙江、江西、湖北、福建正主考,差翰林官八员。他省以给事中、光禄寺少卿、六部司官、中书、行人、评事差往,皆有一定。至康熙间,始以各衙门应差官员职名通行开列请简。

康熙间,奉旨派出主考房考,宴于礼部,赐金花彩缎,表裹各有差。宴毕,始入锁院。

后来慎重防闲,宣旨后,即促令人锁院,无复宴资之事。

旧例,修撰祇充会试同考,不典乡试。典试,自康熙己酉徐元文以侍读典陕西试始。见池北偶谈。

祭酒有考录贡监之责,旧制不得典顺天试。乾隆甲子,祭酒崔纪典顺天乡试,异数也。

雍正癸卯,嵇文敏曾筠以河南巡抚为河南正考官。壬子,少寇王兰生以安徽学政为江南正考官。典试由外改充,为前此所未有。

顺天乡试主考,凡籍隶顺天、直隶者,应回避。惟乾隆癸卯翁洗马方纲、道光王辰白总宪镕,俱为副考官,不回避。翁,大兴人。白,通州人。

顺天乡试主考,顺治乙酉、丙戊、戊子用二人,辛卯、甲午用四人。此二科分满、汉榜,其二人乃阅满文者。以后满、汉皆用汉文,通为一榜。故历科主考皆二人。至乾隆庚子,以兵尚蔡新为正主考,刑侍杜玉林、阁学嵩贵副之,三主考实始于此。后沿为例。惟嘉庆庚午用二人,道光王辰用四人,咸丰己未用四人。又案:雍正以前,顺天主考凡编、检部属皆简用,不必尽大僚。雍正癸卯科后,编、检等官无复主试者。

会试总裁,顺治丙戌用四人。清秘述闻所载为范文程、刚林、宁完我、冯铨。按:魏敏果中丙戌进士,年谱载座师四人,有祁充格,无宁完我。谱为敏果自述,当不误。丁亥、壬辰用六人。己丑则多至七人:刚林、祁充格、范文程、洪承畴、宁完我、宋权、王文奎。乙未四人。戊戌、己亥、辛丑皆二人。康熙丙戌、己丑、戊戌、己亥、辛丑用二人。余科皆四人。雍正癸卯二人。癸丑三人。甲辰、庚戌皆四人。乾隆丙戌、丁巳、己未、壬戌、乙丑、戊辰、辛未皆四人。壬申、甲戌、丁丑、辛巳、癸未、丙戌三人。己丑二人。辛卯、壬辰、乙未、戊戌三人。庚子、辛丑、甲辰四人。丁未、己酉、庚戊、癸丑、乙卯三人。嘉庆丙辰三人。四年己未用四人。以后率用四人为常。至道光己丑,则用五人:曹振镛、玉麟、朱士彦、李宗防、吴椿。近科又有用三人者。

附录:乾隆戊戌会试,总裁为于文襄敏中、王文端杰,同考则秦大成、陈初哲、黄轩、金榜,皆殿试第一人也。在京状元无不入阐者,一时以为盛事。

附录:雍正元年癸卯会试,以试官持择公允,加朱轼太子太傅,张廷玉太子太保,优渥之典,前后所无。

旧例,翰林、给事中同为考试官,以翰林为正,给事中为副。吏部与五部同为考试官,以吏部为正,五部为副。至康熙间,即不拘此例。

康熙壬午乡试,以副都御史张睿为陕西主考,御史吴甫生副之,以御史刘子章为江西主考,御史傅作楫为浙江主考,庶吉士孙致弥[一]为山西主考。香祖笔记载之云:「都御史、御史庶吉士典乡试,自[一]「致」原作「枝」,误。

是科始。」己卯,「以编修阿金为福建正主考,满保为浙江副主考,喀尔喀为河南副主考,法保为陕西副主考」。居易录载之云:「满洲翰林官典乡试自此始。」清秘述闻,法保作海保。

附录:国初主考,奉使不必即行,回京亦无定期,遂有恣意遨游者。康熙间,限命下五日即行。李绂云南驿程记,颇言踉眺出京之状。确正间,始令宽期治装。至乾隆时,复有出京过迟者,乃饬部酌定日期。

顺治三年,定会试、顺天乡试同考官二十员,内用翰林官十二员,六科官四员,吏、礼、兵三部司官各一员,户、刑、工三部司官每科轮用一员。按清秘述闻载.顺治丁亥会试十七员,己丑会试二十一员,恐是错漏。至康熙三年甲辰会试以后,皆十八员。癸卯乡试阙。十八房盖自此始。清秘述闻载戊子乡试十六员.恐有脱。五十四年乙未,令不同省同考官每房二人同阅,有弊并坐,乡会试同』据此当用三十六员,而清秘述闻载乙未反戌、辛丑三科皆三十二人,恐误。又魏敏果年讲载:丙戌房师魏天赏、岳映斗二人,岂当时每房亦二人耶?雍正元年癸卯乡试,每房仍用一人,于是十八房之例,循行至今不改。清秘述闻载乾隆丁卯顺天乡椒试,仅十七员,必是脱漏。

拨房之例,雍正七年议定。

各省乡试房考,旧制以科甲出身州、县派充。雍正七年己酉,停现任知县入帘,调取邻省候选进士、举人,大省三十人,中省二十五人,小省十五人。接界三百里内者,不得咨送。乾隆丙辰,停止调取邻省进士、举人例,仍用本省官。

顺天乡试同考官,向用京官。康熙庚午,用知县何讷等十五人。居易录载之,谓用外官自是科始。按先此丁巳乡试,已参用知县王钖辅等六人。庚午以后,各科多无考,惟戊子科有知县梁通洛等五人。雍正以后,不复用知县。

国初乡、会试分房,不全用进士出身人员,亦兼用庶吉士及知县。顺治丙戌会房,兵科郝杰,辛酉举人。丁亥会房,刑科梁维本,辛酉举人。乙未会房,兵部郎中杨陛,戊子举人。

己亥会房,富鸿业、马晋允、吴珂鸣、王吉人、郭谏、王扬昌、彭之凤、崔蔚林、吴本植,俱戊戌庶吉士。辛丑会房,王遵训、田麟、杨正中、李天馥、陈廷敬、周训成、苏宣化、翟世祺、朱锦、周之麟、锺朗、金国用、陈志纪、卢干元、赵之符、赵济美,俱己亥庶吉士。

礼科姜希辙,王午举人。康熙甲辰会房,礼部主事俞有章,乙未会副。兵部主事蔡兆丰,辛丑会副。癸丑会房兵科余司仁,戊子举人。丁巳乡房,王钖辅、周之麟,皆进士。知县黄埙、彭孙通、华章志、沈珩皆进士,候选知县。戊辰会房,兵科陈世安,丁巳举人。甲戌会房,兵科赵心抃,壬子举人。工科彭鹏,庚子举人。戊子乡房,工部主事,欧阳方曜,甲子举人。

梁通洛、王家绣、薛祖顺、陈守创、李先立,俱进士知县。雍正癸卯乡房,郑江、夏力恕、何朗、侯来旌、关上进、晏斯盛、黄焕章、吴械,俱辛丑庶吉士。会房,御史许容,辛卯举人。壬子乡房,陶正靖、曹一士、杨廷栋、裘恩录,皆庚戌庶吉士。

乾隆丙辰会房,崔纪系祭酒,汪由敦系四译馆少卿。辛酉乡房,朱必坦,壬子举人。甲子乡房,锺凤翔、邵齐焘、姚范、逊廷槐、凌镐、周孔从、王挺、王康佐、刘锡龄、黄遇隆,皆壬戌庶吉士。庚辰会房,钱大经,庶吉士。至甲午顺天乡试,分校于例不开列人员,内用京堂七员,小京官四员:宗人府府丞宝光鼐、太常卿吴王纶、光禄卿吴绶诏、大理少卿周于礼、太仆少卿曹学闵、通参赵佑、司业朱棻元。大理寺丞朱衣点,江南拔贡;国子监助教吴省兰,江苏举人;学正徐立纲,乙酉顺天举人;学正汪如藻,己卯浙江举人。此又不拘成例者。

乡、会试主考、同考及读卷、阅卷官,俱不得袭师生之号,违者重处。见康熙十四年上谕。雍正八年,始许座师房师以师生往来。

旧制,各省学政,或称学道,或称学院。学院用翰、詹、科、道官,学道则击以按察使佥事各,由六部郎及知府有资望者推用。其后遇缺员,请特简。顺治四年,学道专用部属考选,礼部二人,户、兵、刑、工各一人,内阁与吏、礼二部会考。十六年,从尚书孙廷铨奏,仍依旧例。康熙三十九年,以翰林官专司文翰无他事,各省学政员缺,应与郎中并差。

四十二年,定由京堂翰、詹、科、道任者为提督学院,由部郎任者,仍为提学道。雍正三年,由部郎任者,加翰林衔。自是以后,各省学政无道衔矣。各省分并,更改先后有可考者,附录于后。

直隶省,初设监察御史一员,提督学政。顺治十年,定专用翰林官,今称顺天学政。旧时编、检、中、赞、讲、读皆差。乾隆以来皆用卿贰。江南省,顺治二年,上、下江分差督学御史二员。九年,并一员。十年,停差御史,上、下江分设督学翰林二员。十二年,用佥事二员为提学道,停差翰林。康熙元年,裁改学道一员。二十四年,复用翰林。雍正三年,分上、下江各一员,称江苏学院、安徽学院。江西省,旧以佥事为提学道。康熙四十六年,差学院。浙江省,旧设提学道。康熙二十三年,改用翰林官提督学政。福建省,旧为提学道。

康熙四十二年,用翰林官为提督学院。湖广省,初分设湖北督学道、湖南提学道。顺治十八年,改湖广通省提学道。康熙四十二年,用翰林为提督学院。雍正三年,湖北、湖南各设一员。山东省,旧设提学道。康熙四十二年后,皆提督学院。河南省,旧设提学道。康熙四十二年后,皆提督学院。山西省,旧设提学道。康熙四十二年后,皆提督学院。陕甘省,旧设提学道。康熙四十一年后,学道、学院兼差。五十年后,皆提督学院。四川省,旧设提学道。康熙四十五年,改学院。广东省,旧设提学道。康熙四十五年,改学院。按五十二年,郑晃以郎中任,当仍称提学道。雍正七年,分设广韶、肇高两学政。乾隆十六年,并设一员。广西省,旧设提学道。康熙四十二年,改学院。按五十九年,徐树敏以户部郎中年当仍称提学道。云南省,旧设提学道。康熙四十一年,改学院。

贵州省,旧设提学道。康熙四十一年,改学院。

正科乡试之年,至秋点派各省学政,自康熙五十三年始。一甲授职,未散馆即简放学政,自乾隆庚戌修撰石韫玉为湖南学政,榜眼洪亮吉为贵州学政始。

雍正前,有提督满洲、蒙古翻译学政,以满侍讲、侍读充,后裁。

国初督学御史提学道,不专用进士出身人员。顺治六年,江南督学御史季嵩阳,前庚午举人。十七年,湖北督学道王自新,乙酉举人。十八年,湖广通省提学道魏学渠,戊子举人。

康熙三年,浙江督学道李如桂,戊子举人。山东提学道王珑,河南贡生。云南提学道何起鹏,奉天举人。六年,江西提学道吴 ,顺天举人。七年,江南提学道简上,四川举人。

乾隆乙卯,瑚图礼以候补四品卿为山西学政。道光乙巳,戴熙以候补侍读为广东学政。

亦曩时所未有。

乾隆初,河南巡抚雅尔图奏,学政不得带家眷。经九卿议行。七年停此例。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