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大成礼拜杂志之三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段正元 著

第六十五礼拜入孝出弟新义

民国二年六月初十日记

问、论语第五章之意义。请先生详为解释。

答、(白话解)论语第五章。弟子入则孝。人子在家庭。能孝顺父母。异日出外。必能忠君爱国。出则弟。在外讲仁讲义。对外人如对兄弟手足。恐伤感情。谨而信。凡事兢兢业业。言行动静。恐失信於人。泛爱众。就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而亲仁。逢真人不说假话。亲近有德。行有馀力。有如此的平和性情。凡言行出之自然。凡事坦荡荡。不伤其神。不伤其力。事事由性分中流露。发而皆中节。则以学文。何必读书。而书自读。何必游学。学问自明。不学而学也。

(官话解其一)子曰。弟子入则孝。小则奉养代劳。中则显亲扬名。大则立身行道。俾亲成仁德君子。出则弟。小则敬尊长。中则重齿爵。大则事君主。谨而信。谨小慎微。一诺千金。不失信於人。泛爱众。而亲仁。民吾同胞。物吾同与也。然众人之中。善恶不齐。而亲仁於众人之中。以亲近有德之人也。行有馀力。弟子至此。皆由先天之道。行之纯熟。不觉其难。而自绰有馀力。则以学文。能知何者为先天。何者为后天。然后可从事於根本矣。顾文有经有艺。由六经精而通之。皆后天之事。行乎天地之中。而学优品粹。由六艺精而通之。亦后天之事。行乎国家之内。而财富兵强。则学文始有实用矣。

(官话解其二)入孝出弟。爱众亲仁者。此中有先天之学也。先天之学。寓於后天。不可易闻。至后天之学。文章之事。人人可得而闻也。果其入而能孝。出而能弟。於此已立本矣。谨言所以存诚。爱众所以成人。亲仁所以成己。学文所以广见闻而坚持道心。人心无权。道心有主。微而能显。有不觉入於圣人之域矣。则纯全之谊也。教弟子者其知之。

(文话解)子曰弟子入则孝一章。对兄为弟。对父为子。对师长亦称弟子。曰弟子者。所以责成父兄师表也。然要之为年幼之称。亦不拘於父在斯为子。兄在斯为弟也。孝弟谨信爱亲。皆以养其恭敬之心。而化其暴慢之气。使之日进於诚。但其中自有轻重。行有馀力。诚之基立矣。学文则由诚而明。次第深造。才德自然兼全。有德而才不至有偏。有才而德不至无用。斯儒学所以为贵也。

(附解)亲仁仁字。可为通章主脑。盖圣贤之学。不外为仁。况身为弟子。尤为仁之肇端。夫天地之仁。始於冬而生於春。至夏离明而智出焉。致役而力生焉。是由仁以生智力也。养之长之。秋敛而冬藏之。则仁既熟。而归根复命。又由智力而成其仁也。自始至终。皆一仁为之。循环不已。人之生也。本於天地。由精而气而形。其中生意毕具。而又浑然莫测者。仁之体也。犹树根之含生性也。自离母腹以还。本此 之仁。耳目於以聪明。身体於以发达。是由仁而生智力之时。犹树从根而长枝干垂叶也。孝弟谨信亲爱。皆所以涵养其仁。犹培补树木之根也。至智力当任其自然。原不可强。犹枝叶任其开放。不得助长。而反有害也。虽教之数目。或学书计。或舞象勺。或执射御。智力非不略示其端。犹除树之翳。去树之蠹也。而圣人要以行仁为主。力有馀而学文。格物致知。举凡常变经权。莫不曲穷其奥妙。犹树既大。而自当繁茂也。竭其智力以赴之。仁道虽大。不患无成。又由智力以全其仁之理。犹树有枝干花叶。而根得以遂其生性也。此本末兼赅之学也。四教章。先文后行。大学也。此章先行后文。由小学而入大学也。行有馀力者。弟子在家。则父兄教以实行。在塾则师长教以实行。所闻所见者在此。则身之所为者亦在此。用力既久。自不觉其难行也。即所谓有馀力也。以暇日解馀力者非也。学文文字。非浅显之文。浅显之文。入小学时。随读随解。有切於身心者。教以力行。是时重在力行。故略文而概以行。既能力行。学始有基。博文大文。不可缺也。夫文之博大。所以载天地人物之理。往古来今之事。近在日用伦常。远在治平参赞。以用也。学深求其理。始则用力於行。继又用力於文。文行兼尽。斯文非空谈。行能达道。从此入圣神之域不难矣。(问谈录)

问、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欤。孟子曰、有放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求其放者。操则存也。仁与人合一也。性命合一也。允执厥中也。

答、故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

问、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天道至公也。惜乎人之未足与有为也。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孔子曰、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譬如为山。功亏一篑。止、吾止也。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皆在我也。非人之所能为也。易曰、君子以自强不息。答、祸福无门。惟人自召。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搁下屠刀。可以成佛。大道无私。三教然也。

问、道由德取。苟不至德。至道不凝。既曰志道据德。又曰依仁游艺者。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故曰当依仁。仁当礼之未复也。不能久而不违。与其违也。宁游於艺。故曰游於艺也与。

答、儒门为完全科学。于此可见矣。君子之博学。将以为仁也。

问、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夫人之少壮老也。一而已矣。君子之少壮老也。多而已矣。多者何、周天之数也。戒者何、依仁之学也。持其志。无暴其气。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故君子诚意正心。尤在慎独。性命兼修。重在功善。慎独者、戒之于始也。功善者、戒之于先也。君子依仁而行。恐仁不能守之。为己所乘。虽得之。必失之。故依于仁。必先据于德。苟不至德。至道不凝。是故尧传舜曰。允执其中。舜传禹曰。允执厥中。

答、知此则可与言仁矣。

问、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又闻诸曰。以友古人为徒为未足。穷则独善其身。隐居以求志。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人不知而不愠。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不得志与天为徒。达则兼善天下。徵诸庶民。行义以达其道。是得志则与人为徒。君子人也。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君子人也。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孟子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吾闻诸夫子曰。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所以行之者一也。一者中也。中者、天下之大本也。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分定故也。何忧何惑何惧。

答、所以行之者智也。

问、生今之世。为今之人。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答、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以大德而受命。立大德而还命。天下归仁矣。万世归仁矣。(刍谈录)

第六十六礼拜贤贤易色新义

民国二年六月十七日记

问、先生所讲的论语。分白话、官话、文话。白话一闻便知。官话略思而知之。惟有这文话。三思而不得其解何也。我们由小学而高等而中学。每日科学又多。不能专心於经学。先生费心。以文话解释。我们看来总是沉闷。不如直讲白话。使我们易於明白。或将先生游历所见所闻。讲来有益於世道人心。使我们知道善恶。未识先生以为可否。

答、(白话解)今闻各位之言。皆是好学之士。其论语一书。皆是性与天道。深者见深。浅者见浅。我今已作三种解释。当履前言。至我游历之见闻。作为闲谈可也。子夏这章书。贤贤易色。贤贤者、即是明明德之人也。真贤贤之人。他能知人之色貌。人亦知他之色貌。何也。有诸内必形诸外。事父母能竭其力。并不勉强。出之自然。不说他孝。不说他顺。是人子分内之事。事君能致其身。他爱国爱民。纵是杀身。他也要保国保君。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不认他为朋友则已。既认他为朋友。一言以定。终身不二。虽曰未学。言就不入学堂。亦胜於入学堂矣。吾必谓之学矣。这等君子。皆是诚实之心。毫无假情。故云、我亦谓之学也。(对学生语附载)吾上年在荣县程家场。遇一位游方道士。他谈接引佛前身。是个金狮麒麟。其毛有金光。其声如巨雷。在喜马拉亚山中。貌恶心慈。凡见有凶恶的强人。震声如雷。因此数千里之中。不出抢劫。后有一个凶恶之人。见他的毛祥光灿烂。就要谋杀他。心中暗想。此兽凶恶之人。不敢近他身。我如何能进前杀他。因生个巧计。假装慈善。暗藏药刀。待他亲近我时。我将刀刺死他。岂不得他之皮。其心已定。就庄严起来。三步低头。两步一拜。金狮麒麟。一见其人。忙忙下山欢迎。其人假意慈悲。摸着麒麟的咽喉。一刀刺去。麟当下恶向胆边生。暗想我来亲近你。你反刺我。不如将他一口吞了。转念一想。不可。我倒是真亲近他。他假慈悲对我。若我将他吃了。他固死。我亦死。后民不知者。还骂我是假慈悲。爱人而吃人。又转念想到。皆我错之於前。未察其心。观其貌。我就交他。信他。若吃了他。人岂不说我无信了。我虽不能言。亦如人间之朋友。交而有信。已经交了他。亦如事他。即舍身成他之美。遂他之愿。我亦达其善信之目的。其心一正。闭气而死。其人将他之皮。拿去进贡。得一个进宝状元。每日暗想。非我假情假意。焉能得今日之富贵。自以为洋洋得意。那日国王见此麟之皮。毫光射於斗牛。心中自思。此麟非圣人出世。他不出现。我小小一个国君。如何能得此麟皮。才呼进宝状元入宫。究其得皮之来历。状元曰、臣不敢说此事。要皇上赦我无罪。方敢详细说明。王曰、赦你无罪。状元一一说明。国王曰、你胆大妄为。兽都有仁义。你乃假情假意。不如兽之有信也。将他绑去。活祭麒麟。寡人不敢受其皮。乃一同到山。见该兽虽无皮。而身凛凛然有生气。慈容满面。当将状元斩首。将皮搭在麟背上。麟披皮飞升后投生修道。为接引佛。从此看来。真心与假心。到头之结果。真心之兽。转为活佛。不生不灭。馨香万世。欺心恶人。臭名千载。此案姓名虽记不清楚。而情理甚是可以感化真心与假心。交友者当自思之。交友无信。岂如兽乎。

(官话解)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贤贤、贤而又贤。乃圣人也。有明明之德。先天之大道也。易色、并非外色。内明天性。外明天道。言善言。行善行。主意立定。百折不改。千磨不退。平易近人。无论任何美色。毫不动其心。举至难之事。以概其馀。一切富贵。视如浮云。而心常在伦常之中。事父母能竭其力。竭力者、顺亲孝亲。父母苟不仁。则几谏之。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必事亲成仁德之亲而后已。事君能致其身。君仁义。辅君为圣明。君无仁义。陈善闭邪。鞠躬尽瘁。必事君为尧舜之君而后已。非然者则退隐不仕而已。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朋友原在五伦之中。有信则交接往来。方能永久。虽曰未学。未学者、未尝博文。吾必谓之学矣。谓其得先天之道。伦常中无愧色。即大学之学也。

(文话解其一)贤贤、上贤字指好。下贤字指德。易、反也。色、美色也。以好美色之心。反以好德也。以如好色之心好德。人人可成圣贤。凡天下之德行。莫大於事亲、事君、交友、好德之人。知报父母之深恩。凡事皆分所当为。故能竭力。知食君禄。当报君恩。纵断杀身。而代君治国安民。亦致身而不悔。凡同等者。皆朋友也。交者、同心同德。故言而有信。此三者、克尽人伦。而美德在其中矣。虽曰未学。吾必谓学之矣。抑扬之以见人之当学也。(文话解其二)贤贤、上贤字。知后天之学者也。下贤字。知先天之学者也。能知先天者。明明德真性也。知后天者。明明德真命也。色者、非女色也。亦非外色也。心性中恍恍惚惚。杳杳冥冥之色。易便也。先后天合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色便易见也。事父母能竭其力。复还我之真性命也。事君能致其身。君为天子。万民之主。藉其权势。立天下之大本。行天下之大道。与民共由之。其身、凡身也。人心死。道心生。故能致其身。朋同类。友同志。交、是共明此先天后天。尽性立命。一言不虚。故曰言而有信也。有此实德。了然於先后天之实学。言行皆大道也。虽曰未学。俗儒不知。故子夏曰。吾必谓之学矣。赞美之辞。徘徊不已也。(问谈录)

第六十七礼拜君子不重新义

民国二年二十四日记

问、人以圣经作文章。猎功名。今所讲为实行实用。请先生再讲君子不重章之精意。又是何如。

答、(白话解)论语之书。章章皆是实用。字字皆是实行。因后来文章之士。纸上空谈。实行道德者少。我等须知读书以实行为贵。知之易。行之难。但果能真知。亦未有不实行者。故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之士。必能笃行。如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一章。凡君子皆是自重。自重即是自爱也。道德自由也。人有道德行为。不犯国法。岂不自由。岂有君子不重之理。此是为小人初学君子者说法。如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不固是无程度也。主忠信欲成君子。就要以忠信为主。毋友不知己者。要择人而交。亲近有德。远避凶人。谚云宁可十年不读书。不可一日近匪人。圣人因材施教。恐人初学君子。信道未笃。足跟未定。随波逐流。久近鲍鱼。不知其臭。习染性成矣。过则勿惮改。

知过必改。知善即为。这句书是君子小人之分趋点。书曰克念作圣。罔念作狂。胥於是乎在矣。

(官话解)君子者、尊称有德之人。知修己之实学也。实学君子。或不知自重。不重者、外面轻浮。内无实学。非真君子也。则不威。无庄严之气。足以服人。即学亦随得随失。功亦乍疏乍密也。学则不固。舍本求末。无坚定之心也。主忠信。有诚实之德。主者、宰也。专心守道。不须臾离也。忠者、中心也。一言一动。不睹不闻。其心中正无偏也。信者实行也。真诚不欺。纯是天理用事。即是忠信也。无友不如己者。天下之人。不可与同类者。即不如己也。不知实学。便非朋友。乃路人也。故必择其善者交之。不善之交。无益有损。宁可十年不读书。不可一日近匪人。匪人不能劝善规过。反引人为非。君子不得不戒也。过则勿惮改。无心之失曰过。知有过。速改为贵。知过不改。即成恶矣。君子择友而交。以成有德。何过之有。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即改。不畏难苟安。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学君子者。其知之。

(文话解)君子不重。非真君子。势利中人也。由不知先天之道。身内之学。故不重。即不威。其学亦不固。然欲求有威。而学亦固者。必主忠信。主者、定也。内则主忠。外则主信。一切邪念不能入。言与行皆忠信。虽蛮貊之邦行矣。毋友不如己者。凡非知音。即不能同道。何也。一在后天。一在先天。不如己者。安能相与择善而从。不善而改。切磋琢磨。以成我之德耶。况不如己过。即不能改过。然过不尽在交不如己者。一念之差。即成千里之失。失则过。过则勿惮改。改之则由君子而造圣贤。否则必弃圣贤而非君子。初学君子者。不可不慎也。(问谈录)

问、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水。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子思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先生曰、中以慎独。其斯之谓乎。

答、然。

问、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无为其所不为。则吾既得闻命矣。无欲其所不欲。则吾未之能也。

答、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问、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君子固穷也。故曰则不及人。不为忧矣。未若贫而乐。颜子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故曰、贤哉回也。

答、君子忧道不忧贫。忧则谋。谋则成。成则乐矣。

问、孟子曰、君子不亮。恶乎执。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达。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今知免夫。

答、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太上曰、道法自然。君子学道。先勉强而后自然。克己复礼而已矣。

问、孟子曰、守孰为大。守身为大。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孔子曰、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岂不曰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守身者、修身也。修身者、自治也。自治者、将以治人也。而何待治之有。孔子曰、道德。齐礼。以善养人也。授治於人。人将自治也。道政。齐刑。以善服人。未有能服人者也。故曰、民免而无耻。

答、此性命学之昌明也。而后礼制行。

问、四科者。博之以文也。一贯者。约之以礼也。

答、故曰、天下之学无他。性命而已矣。

问、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作之君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作之师也。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惟皇上帝。降衷于民。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克守厥中。自无不和。和则安。安则乐。知乐而不知执中也。作中和之君。作中和之师。尧舜用中於民。汤武建中於民。孔孟阐中和之教。子思作中庸以示法守。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伊古以来。君师分时。君师分治。彼一时也。此一时也。今者天元正午。大道弘开。君师同时。政教合治。吾民之幸也。当知所从。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吾民之不幸也。当知所戒。

答、君子正德而已矣。德正而天下安矣。

问、以道治天下者。道家也。以德治天下者。释氏也。以礼治天下者。儒也。道、德、礼、者一也。道动为德。德动为礼。礼制之原。原於尧舜。小康于文武。大成于孔子。实行於今世。今世以前。为法制天下。今世以后。为礼制天下。礼制者、儒家之天下也。儒家之天下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礼制进化。是谓德制。德制者。释氏之世界也。释氏之世界。道之以道。齐之以德。德制归化。是谓道制。道制者。道家之天下也。道家之天下。齐之以道。归於道。合於道。化於道。一於道也。三者、统谓之曰道。先进於道者。儒氏也。后进於道者。释道也。今用之。则从礼制乎。

答、故曰三教合源。本来三教一元也。(刍谈录)

第六十八礼拜慎终追远新义

民国二年七月初二日记

问、慎终追远一章。虽属人情。毋乃近於迷信耶。

答、(白话解)凡圣经皆是人情中之实事也。常言识透人情便是仙。曾子说慎终追远。是人子不忘本之义。盖就先天大道上言。人人原有灵魂。父母祖宗。身虽死而灵魂不死。故孔子称武王周公为达孝。修其宗庙。所以事先也。则人有灵魂可知。佛有天堂地狱之说。亦可证明。民德归厚。能慎终追远之人。必然是行道德之人。知因果之人。即是厚德载福之人。我川省双流县刘止唐先生。人称他为通天教主。他亦著有十三经恒解。主张三教合源。阴阳一理。又作有发源会纂。常教人要超度先灵。上年颜紫南先生。讲幽冥一体。及门中亦有几位通幽冥的道士。每办超度。适见一方中之凶死善死者。均皆到场。凡善善恶恶。说来一点不差。我亦曾亲去考证。历历不爽。足见慎终追远。是人子报本不可少之事也。

(官话解)凡为人子者。以孝为本。其始生前尽孝。临终以礼葬之。则为慎终。死后修宗庙。陈祭器。设裳衣。荐时食。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盖前人气脉。与后人相通。追远之诚。仁人孝子之用心也。而民亦同此心。心同此理。以是率之。民德有不由薄而反於厚乎。

(文话解)曾子纯孝。特恐后世之人。或於父母在生时。能知尽孝。死后即以为解脱凡体也。临死不能慎终。死后安能追远。忘乎根本。先天之元气绝矣。慎终追远。没世不忘。返还先天之元气也。以身作则。一旦躬居民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民德有不归厚者乎。

问、先生言幽冥一体。但今只见生人受罪。未见死鬼戴枷。

答、(白话解)知己对知己言。道不同不相为谋。如不知阴阳。慎终追远这章书可废也。各处宗庙都可废也。常言无圣人之智识。不可品评圣人之是非。谚语云、凡事信之则有。不信则无。各尽其道可也。(问谈录)

问、人道治身。道德人伦为主旨。扶偏救弊于法律。性道治心。以慈悲普渡为圭臬。天堂地狱为救弊。天道治神。抱一守中以养之。合一以存之。

答、此即天地之性命学也。故曰下学上达。儒为万教之始也。

问、学道在人。吾儒之学。始於尧舜。尧舜禹相传。惟曰执中。其见於事也。用中建中。文武周公。亦本此学。丕显哉。文王谟。丕承哉。武王烈。周公制礼作乐。以垂后世。孔子集其大成曰时中。从心所欲不逾矩之义也。曾子承之忠恕而已矣。传诸子思。中和立旨。孟子行之。中立不倚。中道而立。能者从之。今先生立中。致中已矣。致中者。中和也。

答、中者天下之大本也。正其本。万事理。

问、强恕乃忠信之目。忠信者、人道也。忠恕者、后天之性道也。中和者、先天之性道也。中者道之正体。动之华也。空者、静之初动。道之状也。无者、道之本体。动之静也。由无而空。由空而中。由中而生天地人物者。是由静而动。无极而太极也。由人物以返还天地之中。由中而空。由空而无者。是由动而静。太极而无极也。此天地之敦化。大道之川流。若大道之敦化。讵只此天地而已哉。讵只此时之天地而已哉。将胥万万大千之天地。万古未来之天地。一道而同之也。惜乎世间之人。不得与之与闻。而未有见者也。此乃大道之孔德。讵乃天德之大德云乎哉。大道之孔德者。大道之动也。若夫大道之静。不可与有言也。而大道之无无。尚可与有言哉。先生曰、大道之无无。亦吾道之无无也。无无者、吾中之隐也。吾中者、无无之华也。若合无无。莫如守中。若用无无。莫如执中。若行无无。莫如致中。若进无无。莫如明中。若一无无。莫如时中。时中者、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从心所欲不逾矩。头头是道也。无无也。守中者。老子也。执中者。尧舜也。致中者。大德也。明中者。释迦也。时中者。孔子也。老子之守中。历试不爽也。故曰老而不老。不老而老。尧舜之执中。吾儒之往也。大德之致中。将以有行也。释氏之明中。继吾起也。孔子之时中。未有已也。诗云、维天之命。於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所过者化。所存者神。孟子曰、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答、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溥博渊泉而时出之。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也。太上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锐解纷。和光同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当今之时也。曰敢问其用。曰虚中作实。巧内生莲。曰、此其所以智谋踊跃。委曲求全者乎。曰、君之言然。(刍谈录)

第六十九礼拜至於是邦新义

民国二年七月初九日记

问、夫子至於是邦也一章。子禽子贡同是及门弟子。何以子禽有此疑问耶。

答、(白话解)子禽不知孔子至诚之道。不但能知一邦。而万邦可知。不但能知一时。而万世可知。故子贡因人而言。即以人情与他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与人大不相同。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不似常人之求也。说到此处。如我平日无好处於人。不过言行。俱合人情。每每游历见不到之事。即有人对我说明。办不到之事。亦有人与我办到。我区区一点公心。出外就无人欺侮。而得见闻。况孔子天生的至圣。道配天地。学贯古今。何必求知而始知也。世人若学孔子。万事不求而可明。以有至诚之道也。故曰至诚如神。温良恭俭让。即是至诚之象也。

(官话解)子禽、姓陈、名亢、陈人也。子贡、姓端木、名赐、卫人也。皆孔子弟子。夫子指孔子。弟子称师为夫子。至於是邦。孔子游历各国也。必闻其政。闻治国治民之事。求之与。抑与之与。或求国君与之。或国君与他说也。子贡知孔子之大德。温者、和也。如春风也。良者、善也。慈淑也。恭者、敬也。根心生色也。俭者、约也。庄严而不放肆。让者、谦也。毫不自是。孔子五大德皆备。盛德光辉。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避之。神明卫之。故国君诚动於中。夫子以此得之也。夫子之求之也。纵言有所求。皆出於爱民之心。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盖以夫子之求。与世之求富贵功名者。大有分别矣。

问、人有温良恭俭让。即可以知国家政事。如今学者。须要游学。是何理由。

答、(白话解)而今天元正午。大地环通。天下将成一家。世界趋向共和。不能不互相往来。取长补短。融其风教政艺。而后知物质文明华其表。必须道德文明持其后。乃可成大同世界。(问谈录)

问、今天下之不平。大道之不行。大道之不行。天时之未至。天时至。则学堂立。学堂立。则人材多。而天下平矣。答、大德立。天下固平矣。大德出。天下亦平矣。

问、静而善。动而有邪者。大道之动静也。大道之动而邪。流於小道谓之障。动而有恶。静而不皆善者。小道之动静也。小道之动而恶。在人为气禀之拘。物欲之蔽。夫有小道之动恶。故周子曰慎动。后天之性道也。有大道之动邪。故君子必先慎其独。先天之性道也。慎独者。不俟动也。所以避大千之障。正后天之动也。故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先后天一以贯之之法守也。故后天而不蒙其恶。允执厥中。先天而不入其障。莫如守中。执中之至曰时中。时中者、无恶无障。小道之大宗。大道之正宗也。若夫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者天下之达道也。后天之性道也。外王之道也。故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发而皆中节者。有先天之中以主之也。先天之中而中者。慎独之法以养之也。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者。养先天之体。正后天之用。避先天之先天障气。合先天之先天大道也。答、凡事必有至善之法。苟得其法。自一以相贯。即得一而万事备。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大学曰、在止於至善。於止知其所止。则一贯也。故曰所以行之者一也。(刍谈录)

第七十礼拜父在观志新义

民国二年七月十六日记

问、父在观其志一章。圣人言孝。何以重在不改父道耶。

答、(白话解)此夫子对贪花浪子。违背圣道。不听父兄之教者言。父字指有道德之父。父在观其志。志者是否有其父的道德仁义之志向也。父没观其行。这一句就指那中等之人。略受严父管束者言。如父死后。亦要如父在生时之所言所行。乃为克家令子。纵想依自己的作为。凡所改变。无害於道德家风。亦须待至三年。盖没后三年。自己亦有经验。本父之德以为德。充父之道以尽己之道。言行合道。可谓孝矣。讲至此地。我想起满清入关以来。洪承畴与他画定国政。有不加民间钱粮一条。顺治永垂为训。不但康熙乾隆遵守。至宣统二百馀年。未改其制。去年隆裕太后义让。今成民国。大总统保其宗族。这就是二百馀年。未改先王之道。可谓孝矣之良好收果。

(官话解)志存於内。行见於外。指人子心性行为也。言欲观人子之孝。纯与不纯。父在时不足定论其孝。父没后犹必三年无改於父之道。方可论定终身。故曰可谓孝矣。

(文话解)父在观其志。存之心而未发於事。当父在时。为子者不得自专。或善或恶。尚难定之。待父没后。得以自主。考验其言行之善与恶。故曰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指父言行也。能守父道三年。可谓孝矣。世有父在生前不能遵其教。没后并且忘其形。何待三年不改。即后世帝王。尚有梓宫未殡。而观灯大脯者。乌得谓孝。必待三年之久。无人教训。犹能守死善道。可定其终身不改父道矣。此乃仁人孝子。始终如一者也。

问、满清不改先王之道。可谓之孝。设若改之。今又如何。

答、不改先王之道。非谓泥守不改也。亦要看有可改者。有不可改者。关乎道德伦常中之事。是善者则不可改。然又要因时制宜。故孔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若比前人智识更高。而道德超群。又何常不可改。如孔子虽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其删书定礼。何尝不是改古圣之道。但孔子不是任性改之。由仁义道德中改之为贵也。(问谈录)

问、时中者、小道之大宗。大道之正宗也。小道之后天而一中。小道之圣也。圣清圣和。小道之后天而时中。小道之圣人也。小道之先天而时中。小道之至圣也。小道之万万而时中。小道之大圣也。小道之后天而一中。大道之民也。小道之后天而时中。大道之士也。小道之先天而时中。大道之贤也。小道之万万而时中。大道之圣也。若夫大道之至圣。大道之大圣。盖未之闻也。故曰由士希贤。由贤希圣。由圣希天。希天无已。

答、鸿钧一气传三教。大君一气化大千。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大德之行。惟命是承。君子遵道而已。思不出其位也。

问、通书云。吉凶悔吝生乎动。噫、吉一而已。动可不慎乎。慎动者、行为之本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允执厥中也。慎独者、慎动之本也。仰不愧天。俯不怍人。内省不疚。无恶於志。相在迩室。尚不愧於屋漏。守中也。执中者、先天之太极。后天之性道。慎动之体要。守中者、先天之无极。先天之性道。守中而执中。先天之大道。尧舜之执中。尧舜能守中也。执中有权。是尧舜之执中。尧舜之用中也。颜子之克己亦然。周子之慎动。周子不能执中。遑论守中。守中者方能执中。执中而不守中者。无权也。子莫之执中。又莫如周子之慎动。诗云、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於 钺。不动而敬。不言而信。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无为而无不为。笃恭而天下平。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人不知而不愠。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时中也。时中者、不慎动而动中。不守中而无不中。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从容中道圣人也。

答、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及其成功一也。问曰、敢问其一者、何也。曰困而学之。生而知之也。

第七十一礼拜和为贵新义

民国二年七月廿三日记

问、有子曰、礼之用一章。既曰和为贵。知和而和。何以又不可行也。

答、(白话解)凡事要用礼。有子由礼说出和字。先王之道。从古至今斯为美。择善而从也。小大由之。要因时因地因人。由小推大。至当恰好。有所不行。必要知和而和。是和而无礼则流。亦不可行也。有子重礼而贵和。收笔又重和而贵礼。和者、礼之谦恭也。礼是和之体也。有体有用。是有子之精华发越。从礼想出和来。内圣外王。即儒门之执两用中也。非有子曷克言此。

(官话解)礼者、在天为天文。在地为地文。在人为人文。而实乃天命之谓性也。性发而为情。是谓礼之用。人情相洽。故谓之和。而以和为贵。古先圣王治世之道。斯和为美。美则无一丝毫之弊。盖先王制礼。由天理中之自然。人情中之当然。斯世所以酿太和也。世有知和之人。而小大之事。行之不得其当者何也。盖知和而和。不得中和也。和而流也。惟以礼节之。礼不可太严。亦不可太宽。乃可行也。若不节之以礼。则父子无尊卑。君臣无上下。兄弟无敬让。夫妇无分别。朋友无规劝。何可行哉。

(文话解)此章是有子教人。必宜先知礼之意。礼太严、则人有难行。太宽、则人乃妄行。必期无过无不及。故曰和为贵。有子又恐人不遵古礼。故曰先王之道。斯为美。先王、指古圣人而为天子者也。斯、指和也。尽美尽善。使人循理。有上下尊卑之分。大小由之。权宜变通。得其中和。礼之全体。推行尽利也。反是则不可行也。(问谈录)

问、孔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大德必受命者。其斯之谓欤。

答、然。

问、所过者化。两而化。阴阳也。所存者神。一而神。阴阳合璧也。一阴一阳之谓道。过化者。川流也。存神者。敦化也。

答、无而为有。有而归无。真空不空。不空而空。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问、儒氏执中、用中、建中、致中。释氏存中、空中、明中。道氏守中、合中、一中、化中。三教之本。

答、中者、上帝之用也。

问、天以仁育万民。代天保民者。曲成而不害仁。斯君道得矣。

答、唯仁者、为能保民。唯保民则民不鲜矣。

问、然则仁者。奉天之民以为道。奉天之罚以为讨欤。

答、仁者、上帝之子也。天下有子。天下归仁矣。

问、天下归仁。天下皆仁矣乎。

答、焉有仁人在上。罔民而可为也。

问、养心莫善於寡欲。寡欲莫善於守中。人心道心之危微。阴阳也。理发於阳。欲起於阴。阳盛阴顺。中之功也。中之慎独。克己先也。中之慎动。克己动也。慎独者、先天也。慎动者、后天也。允执厥中者。先后天一以贯之也。

答、故曰中而必和者。有体自有用。有内圣自能外王也。

问、盖闻之曰。天地开阖。三教有二。义皇以前之三教。由道而释。由释而儒。道有天地。释有人物。儒有人群。是谓神治。羲皇以后之三教。由儒而释。由释而道。儒治天下。尊人抑物。素位而行。释进社会。物我平等。普渡众生。素位而行。道反真朴。收天地人。素位而行。是谓人治。神治为动。为生。为发。为殊。为辟。为生天地。育万物。人治为静。为化。为归。为一。为阖。为位天地。育万物。为一天地。平万物。为化天地。化万物。其纪历以羲皇为前后。其枢纽以元午为转机。生逢其时。有何为焉。法其自然。拨乱反正。进於文明。进於升平。进於太平。是谓大同。天下一家。中国一人。所谓人身难得。中土难生。儒已矣夫。来如来焉。信乎。

答、君子信道而已矣。

问、穷理者、先天之小道。尽性者、先天之大道也。至命者、后天也。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者。居后天以言先天。尽人以合天也。天与之。人与之。居先天以言后天也。

答、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问、尊孔而排佛道者。读圣人之文章。未闻性与天道也。尊佛而小孔者。不知下学也。尊老而遗万教者。不知中庸也。尊耶而排儒教者。未可与言行教也。尊回而不舍己者。不容大同之世也。孔子曰。有教无类者。一以贯之。修道之谓教。上帝代表。万教归儒也。

答、教各有时。适者惟行。万教归儒。大道之行也。三教合源矣。(刍谈录)

第七十二礼拜信近於义新义

民国二年七月三十日记

问、如此看来。有子是圣门中之狡猾人也。

答、(白话解)凡是圣道中人。智识而已。何云狡猾。所谓内而圣。外而王。将事就事。高人一着。若无大智。亦非圣门之徒。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君子与君子相对。乃是至交神交。君子对小人。面交口交。孔子云。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不过圣人有奸谋而不用也。人之有奸谋者。抑亦先觉之。惟不用奸谋。故能照明奸宄。即如有子曰。信近於义。凡事须信。但看近不近於义。近义则言可复也。一言已定。终身不二。恭近於礼。人应恭敬。看在礼不在礼。如见文王谈仁义。遇韩信言干戈。远耻辱也。若恭敬非礼。就卑污了。因不失其亲。乍见如故。久也如初。不怀二意。亦可宗也。宗者、可与他同事。可以服从。否则今日红花。明日痿草。处常不同。处变又不同。暂不同。久又不同。常有二心。有子教人信其义。恭近礼。因其亲。此是人情中之事也。若不然。你学直中直。他就仁不仁。此是儒教对内对外之全体大用。以道德为体。以人事为用。故内圣外王。无处而不当也。当今并不讲内圣外王。以力假仁者霸。是无根底之学。吾不言矣。

(官话解)信恭因三者。人不可少。而义礼亲三者。又不可不明。义者、事之宜。信近於义、则用於世而无弊。故曰言可复也。恭近於礼。不卑不亢。礼者、人事之规矩。反诸身心而安者。当为而为。故曰、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有益於我。亲者、直谅多闻之人。一时择别无差。而终身可以结交。其实德实行。可为我之宗。故曰亦可宗也。

(文话解)孔子教人。以信为重。信者、诚实之心。无一毫欺伪。人而有信。蛮貊可行。无信则州里难行。有信者、一言已定。终身不逾。有子又恐人信心太痴。如尾生抱桥而死。非信字误人。人自误耳。须明明德。通权达变。故言信近於义。义者、揆度事理。合义则相约。不合义则不相约。信近於义。言必可复。复者、践实而行。不失信也。恭敬之心。人皆有之。非礼之恭敬。即为谄媚。礼者、恭敬之节文。上合天理。下合人情。故曰远耻辱。远者、去也。耻内生。辱外至。当礼而恭敬。耻辱所以去也。因不失其亲。一时之遇合。必其人初见如故。再见亦然。富时如故。贫时亦然。始非有意於相附。而能久要不忘。故曰亦可宗也。宗者、以之为主也。此君子权宜变通之事也。(问谈录)

问、欲民之守法律也。必使民尊道德。欲民尊道德。必使民知天道。欲使民知天道。必使民知自爱。自爱之目。在维持善良风俗。崇尚古先哲言。俾民知生死与人身之可贵。并血族家训之可尊。

答、三教合源。而万事备矣。

问、先天平而后天不平。君子平其政。法先天以御后天。故老子曰。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ht5”〗(冉有为季氏宰。为之聚敛。又从而附益之。故孔子教鸣鼓而攻之。因非圣门法天平政之意。)〖ht〗孰能以有馀奉天下。唯有道者能之。

答、君子法天敬人。将以平天下也。

问、大同之世。天下一家。中国一人。是谓中国。进化之世。天下一人。物我平等。是谓中土。归化之世。天人一体。天地同归。是谓中无。

答、神以知来。不可若是其几也。

问、至善者、众妙之所。元始元终之由也欤。至善者、道义之门。本末始终之所也欤。

答、故曰不止於至善则不生。不止於至善则不了。止於至善者。天地人神之所以生。所以了。抑其所以法也欤。

问、夫妇有别者。所以正本清源。巩固家族之基础。而维持其独立者欤。

答、夫妇立。阴阳各互其根矣。夫妇别。阴阳极。男女别。阴阳立。立则清。清则吉。吉则动无不利矣。

问、家族为王道施行之基础。夫妇乃家族之起源。正夫妇之伦。其方法有二。一曰礼法。二曰感情。礼、如夫妇之有别。婚姻之亲迎。嫡庶妻妾之不容稍混。夫妻间与夫党妻党之服制。法、如父母之命。媒约之言。义夫、节妇、烈女、之旌表。婚姻之不可轻离。感情、如夫倡妇随。相敬如宾如友。相爱如兄如弟。如男女内外之授受不亲。七岁之不共食。不同席。八岁之女。不出中庭。所以防闲情欲。保全完璧。以圆满夫妇之感情。夫然后夫妇正。家道成。血族尊。孝弟立。而王道赖以施行。吾儒贯以内圣之学。曰家之本在身。身修而后家齐。内圣方可发为外王。外王圆成。内圣乃可希天。此中土为道法之源。所以重家族。正夫妇。防男女。推万恶之首以淫。百行之先以孝。非若四裔之地。其道散殊。不攸关於天道之元中。男女不清。夫妇不正。家道不成。犹然淡漠不加恻痛於心。若长此而已也。此中外之所以别与。

答、明明德於天下。天下一家也。何有殊与。

问、家道成。则内圣外王一贯。孝道立。则先后天一贯。

答、此仁者之世也。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苟有用我。期月可已。三年有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而已。

问、道在后天。吉凶悔吝。喜一而患三。故曰红尘苦海。圣人以道济天下。普渡众生。

答、圣人爱人。斯已而已矣。人其不自爱也欤。

问、天地者、中之上下也。人者、上下之中也。故维皇上帝。降衷于民。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天地人者、中之华也。人者、中之心也。故人为天地之心。天生百物以养人。易曰、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者以此也。故圣圣相承。允执厥中。儒可统诸教也。

答、儒为三教之终。以此命也。儒为万教之始。以此中也。

问、后天之福。先天已定。先天之福。今生始造。

答、以福造福。非君子其孰能之。

问、穷理之事至多。而明善为要。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天下至赜。而穷理为要。君子知其本而不知其变。知其大而不知其微。故匹夫匹妇之所知。圣人有所不知焉。匹夫匹妇之所能。圣人有所不能焉。故曰友多闻。多闻阙疑。友多见。多见阙殆。易曰、君子多识前言往行。知天地之变。民物之繁。以畜其德。子思子曰。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故圣人列易。原始要终。以穷其变化。夫易圣人所以极深而研几也。理穷而性尽。以至於命。此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之所以希天无已也。

答、中庸不可能也。无入而不高人焉。故曰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人爵天爵。亦犹是也。(刍谈录)

第七十三礼拜食无求饱新义

民国二年八月初七日记

问、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然则君子有何乐趣耶。

答、(白话解)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即随缘遇缘。无入而不自得。敏於事而慎於言。凡作一事。知行并用。言不乱发。就有道而正焉。亲仁为师。受其指示。以免错入迷途。此章真君子之行为。有此行为。即是好学之人。好学之人。合天道。顺人情。不苟且於事。可谓好学也矣。

(官话解)君子真儒也。食无求饱。非必不在饱也。不贪美味已足。盖食只可养凡体。而不能养真性也。居无求安。非必不欲安也。不贪华丽已耳。盖居只可宅凡身。而不能宅真心也。敏於事。敏者勤勤不已。无一毫外慕之心。惟在於穷理尽性也。而慎於言。不当言者不言。即当言者。亦不轻言。故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也。就有道而正焉。亲近有德之人。恐己身不合乎道。就而正之。所敏之事。所慎之言。不至错误。方能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斯人也。真可谓好学也已。内求诸己。外求诸人。所学者大。所就者正。夫子先天之道。有传人矣。

(白话解)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必得先天之真乐。故忘乎世俗美居。夫食饱居安。人所共好。夫子岂不知耶。而大学一明。美味无穷。安宅有在。俗儒内外无实学。始终不能得美味广居。所得者虚名虚利。转眼皆空。孰如真儒之好在学。敏在事。慎在言。修己可以为人法。千载以后。犹莫不馨香而崇拜之也。(问谈录)

问、欲衣狐貉。后天之常情。衣敝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先天之真性也。

答、子路其可入室欤。惜乎其未也。不得其死然。未可与权也。

问、非礼勿视听言动者。慎动之学。以内有未中。恐不能和。故辅相裁成。以补养其中。答、主忠信而已。

问、自强不息。立身行道也。身不行道。不能行於妻子。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答、此仁者用之谓之仁。

问、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者。修之於身。其德乃真。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修而后家齐。本立而道生。故修之於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是故自修者。以身观身。是心在一身。即道在一身。以家观家。是心在一家。即道在一家。以乡观乡。是心在一乡。即道在一乡。以国观国。是心在一国。即道在一国。以天下观天下。是心在天下。即道在天下。心者道之统。道者心之大。若尽其大。犹必心存万古而上。万古而下。即道存万古而上。万古而下。自修者。尽心焉耳。心乃身之主。又天下国家之主。故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求其放心者。无所不用其心也。无所不用其心者。大一统之义也。大一统者。一以贯之

之义也。吾儒之道。岂特天下平治而已哉。平治天下者。吾儒之分定也。故曰下学上达。知我其天。

答、明明德於天下。亲民於两间。止至善於虚悬。一以贯之也。

问、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道如水。只是无外。小德川流。若川流不息。大德敦化。若万水朝宗。周而复始。循环无端。不知其端。故曰无端。不识其始。而自然始。故曰道法自然。

答、天下之至阳。根于至阴。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则公溥靡涯矣。(刍谈录)

第七十四礼拜贫而无谄新义

民国二年八月十四日记

问、子贡问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一章。作何解释。

答、(白话解)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我纵贫穷。不作那低头下贱之事。不邀求於人。我富贵。不骄奢淫佚。不藐视他人。何如、是问其当否。子曰、可也。如此亦可。未若贫而乐。贫而能乐。君子固穷也。纵饮水曲肱。乐亦在其中。箪瓢陋巷。亦不改其乐。不怨天。不尤人也。富而好礼。凡事还要谦让。言行毫无失当之处。见富贵不能淫他。贫贱不能移他。威武不能屈他。总是以礼自持。敦厚崇礼。子贡闻孔子之言。乃引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以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即是君子。不知贫而还要乐。富而还要好礼。才算君子。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孔子呼子贡之名。始可与言诗矣。你可算知诗中之义。告诸往而知来者。告已往之事。知方来之事。这章书。是夫子知道贫富人心不一。有能守贫。一得富贵就乱来。有能守富。一到贫贱。就无恶不作。所以要切磋琢磨。要知道富贵贫贱。是从因果中来。善恶中来。况顺逆又为身外之境遇。君子行道。安命而已。上年我邻近有一富家。其父尚知好礼。至年老时。将家务交与他管。他常阻亲为善。其父没后。不上数月。连遭不幸。伊反怪他人不是。来告於予。予遂暗暗点他。言凡事要归罪於己。厚德乃能载福。显亲扬名。助亲为善。可保前人之基业也。陷亲不仁。阻亲为善。恐德尽必灭。不要说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即可以载福。必要富而好礼。始能长守富也。

(官话解)贫者、穷苦也。无谄、不干求於人。不以贫为辱也。富者、财足也。无骄、不矜肆也。纵家号素封。一时之福耳。何骄之有。何如、是求夫子评定之词。曰可也。言亦可以处世之常。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乐。乐道自忘贫也。富而好礼。礼即先天之礼。好礼自忘富也。盖贫富身外之物。未若指忘贫富之人。超乎无谄无骄多矣。子贡以为无谄无骄。至矣尽矣。不知无谄无骄之外。尚有最上一层。可见学无止境。故有感而得於心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细益求细。精益求精。为学之旨。诗不啻明言之矣。曰其斯之谓。盖恍然於夫子之言也。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夫子呼其名。许其明诗之理。可与言诗。告诸往而知来者。告以贫而乐。富而好礼。而子贡悟及切磋琢磨之功。因知夫子之已言者。而又知未言者。如是则可由后天之学。而进先天之道矣。

(文话解)子贡先贫后富。知时命得失有定。故贫时无谄。得富时无骄。是君子坦荡之怀。亦可谓能处贫富矣。然未忘贫富之迹。如贫而乐。富而好礼。得先天之实学。故有此境也。然则贫与富。乃石火电光。而身心性命。乃真常之学也。及子贡引诗悟及切磋琢磨之工。夫子许之。许其渐可造乎精微之域矣。

问、先生前星期。讲富而不好礼。不能载福。此说恐人不以为然。我看今时多半为富不仁。而反得富贵。这是如何。

答、(白话解)他富贵不仁。又能载福者。祖有馀德也。若他又能好礼。其富贵悠久无疆也。故曰以富积福者。非君子其孰能之。(问谈录)

问、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於以化民。末也。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声色之事也。

答、岂特政刑而已哉。君子笃恭而天下平。是其几也。

问、喜怒哀乐者。识神之动目。人情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者。本天道以治人情。主元神而从识神也。故发而皆中节之谓和。而不中节者。识神而流於欲神也。

答、志道、依仁。汝知之矣。据德、游艺。未之知也。

问、敢问何也。

答、据德者。拳拳服膺而弗失。必徵之以学文。是好学也。游艺者。博之以学文。据德者。约之以要礼。真据德者。必要学游艺以崇德也。

问、天命不可恃。君子贵自强。人能自强。无命者有命。故曰物竞天择。栽者培之。君子居易以俟命。苟不自强。有命者失之。倾者覆之。故曰、尽人合天。朋友不可依。君子贵自立。人能自立。四海兄弟。苟不自立。夫妻反目。故曰君子自强不息。自立乃足依人。

答、惟命不於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孟子曰、君子强为善而已矣。

问、时中者。天道也。孔子时中。为天道之表。立人之极。万物之命。

答、所以行之者。诚几而已矣。

问、中和学堂之设观过室。观察员。纠察员者。齐之以礼也。盖以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俱由是出也。有三大讲堂。不时讲道者。道之以德也。故中和学堂。为大同时中之本。所以聚古今中外万教之学。一炉冶之。并行不悖。相协於中。层出不穷。而时出之。所谓时中。故名曰中。集全球之学子。天下之英才。因材而笃之。全才由兹出矣。国由兹治。天下由兹平矣。世界由兹化。天地由兹归矣。故名曰和。和者、天下之达道。中者、天下之大本。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学堂为中和之所。故学堂可以统中外。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故曰时中。时中者。天道也。天道时中而有孔子。孔子时中于前。今行时中于后。故学堂为天道之表。人道之极。万物之命。天地之位。天人合一之所。万物归无之路。即中之所由显而华而隐也。故不曰大。而天下莫能载。包乎天地之外。立乎天地之中。孰有大於是哉。故中者。无极之母。太极之根。阴阳之理。万物之生。天地人神之了。宇宙之有。大道之名。是故中和学堂之立。即中之立。大道之所由明也。圣道之所由行也。天下之所由平也。惟见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劣者败之。

答、中和学堂。乃大道之门也。夫大道若大路然。人人共由之。不得其门而入。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也。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彼一时也。此一时也。中和学堂者。使民知之。而出入由斯户也欤。(刍谈录)

第七十五礼拜患不知人新义

民国二年八月廿一日记

问、圣人何以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答、凡事要得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有诸内。必形诸外。故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况人间私语。天上若雷。不但人知己。而鬼神先知之。凡事总患不知人。故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且人一生。惟有己知己。凡心善心恶。自先知之。知己即知人。将心比心而推之。就知人也。患不知人。由不知己也。故孔子又云。不可以不知人。

(官话解)患者、忧虑也。我有道学德业。人不己知。於我无损。故不以此为患。若不知人。由己不能穷理。则交友用人。不知贤否。小则害身。大则害国。所患孰有甚於此。故曰患不知人也。

(文话解)圣人知君子。君子知小人。小人不知君子。君子亦难知圣人。纵有所知。知其粗浅已耳。精微之奥。谁其知之。故人不己知。何患之有。己不知人。将人之是非邪正。不知所辨。是克己之功未至。斯知人之哲难几。故曰患不知人也。学者致力於先天之道焉可。(问谈录)

问、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之本在心。心之本在中。故中者、天下之大本也。以之治心则心治。以之修身而身修。以之齐家而家齐。以之治国而国治。以之平天下而天下平。故中一以贯万。一得而万事备矣。故曰、中生中了。中有中无。

答、故曰君子之道。费而隐。莫显乎微。道心虽微。莫显乎微。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於密也。

问、中为和之本。和为中之达。达者、达於天下也。达於天下。即和於天下。天下之人安能和哉。

答、知本则和。兄弟之所以和。以同亲也。相斗相 。昧於本也。士之睦族。以同宗也。君子之治国平天下。以皆天之子民也。佛氏之物我平等。普渡众生者。以一本而来也。道氏之天人合一者。以一元之所化也。故知本则和。小知则小和。大则知大和。和则亲。亲则仁。仁则体。体则爱。爱则平。平则无分。无分则浑。浑则中。中则无不备。备则无不有。有则无不生。生则无不化。化则无不无。无者、无也。无则不无。不无其无。其无无无。无无之无。中乃无无。故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天下之大本者。天下之大有也。天下之大有。天下之大无也。天下之大无。天下之大中也。天下之大中。天下之大本也。子不见人乎。人者、天地之全也。天地者、中之完也。天地不能一人。中岂一天地而已哉。故曰大道者。中之华。天地者、中之果。一叶一世界。一花一世界。中若菩提树。菩提岂树哉。此由中之用也。中之大用。大德受之。中之大体。上帝全之。故曰天元正午。大道弘开。惟皇上帝。降衷下民。问、学而时习之。学何以要时习。日毋忘其所知。月毋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何必时习。答、学而之学。非记问之学。非技艺之学。乃大学之学。内而慎独。外而慎行。内外合一之学。时习者。即行住坐卧。不离大学。可以视则视。非礼勿视也。可以听则听。非礼勿听也。可以言则言。非礼勿言也。可以动则动。非礼勿动也。头有头象。头容直。足有足象。足容方。食则不语。寝则不言。故学而曰时习。时习者。恐行大学之学。不能合大学之道。处处留心。凡有所为。必慎思明辨。然后笃行。万事无错。俱在道中。如此者。不亦说乎。苟能时习。虽不中。不违矣。即君子允执厥中之功。人能实行学而时习之一句。虽曰非贤。亦近之矣。

问、命何以立耶。立命有何好处。

答、立命者。立本也。命立而后可受天之命。必穷其理。乃能勇於为善。必尽其性。而后命乃能作主。自能作主。是克己也。克己者礼自复。礼复而衷降焉。故君子命立而道行。

问、何谓天命耶。

答、天命者性也。命立者。有命也。有命而后可以言性。故性与天道。本系一体。非立命之君子。不可得而闻也。

问、有谓中和学堂。君子立命之学。此言何谓也。

答、中和学堂。立天地之命。非命立之君子。何能语於此哉。

问、自能作主者。自不认其贼为子也。自能挽己之数。然后能受天之命。代表上帝。以挽天地之气数耶。

答、其言可谓智矣。必如此而后可云立德立功立言也。

问、君子敦厚以崇礼。所谓后进於礼乐之君子耶。

答、礼乐出自君子。故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也。

问、人事何以胜天耶。

答、天随人愿也。天命靡常。道善则得之。无事无物不有天命。君子顺天命而行。故无所处而不当。无入而不自得焉。故君子无时不胜天也。

问、当今之世。非万教归儒。不能太平天下。欲万教归儒。须先三教合源於一己。欲三教合源於一己。在实行大学之道。欲行大学之道。须知大道之学。欲闻大道之学。当求中和之师。太上曰。人身难得。以其能志於大学之道也。中土难生。以道源俱归於此。大道难闻。中和之师不易得也。

答、师道之不立也久也矣。师道立则天下平。

问、中和之道。何以位天地而育万物。

答、中者、天地之道也。和者、人物之道也。天下有中和之道。天安地泰。民丰物阜。人行中和大道。道由己出。位天地以安人。育万物以成人。君子之分也。

问、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此理於办事时最易见之。不知平时一言一笑。一动一静。莫不如是也。

答、故君子戒慎恐惧。慎独以慎言行。

问、子言中庸。乃大道之行。行道者必先立命。命立乃可受天之命。敢问其说何也。

答、中庸开首。即曰天命。天命者。命之於人也。钧是人也。或能受命。或不能受命。何也。以其命之立与不立而已矣。立命者。立己之命。非立天之命也。己之命为本。有本乃能载道。即命立乃能受天之命。有子所谓本立而道生也。

问、有子其为人也孝弟一章。推其意。孝弟二字。为立命之法。世之人孝弟不少。未见其立命而行道者、何也。

答、有子之谓孝者。非只孝后天之父母。生养躯骸之父母也。将孝先天之父母与我性灵也。先天之父母者。上帝是也。道出於天。即出自上帝。上帝为天地万物之父母。即天地万物之本根。孝者、以上帝之心为心。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乃所谓孝。弟者、非只弟长上之人。将尽弟道以求师。师者、传上帝之道以成人。代上帝以辅仁。君子弟师以求学。学以尽其孝。此君子之性分也。故尽孝即为尽性。尽性即可至命。至於命者。即克己以复礼。命能自主也。色欲不能动其情。财帛不能淫其心。本立也。命立也。命立而能受命。是谓礼复。故礼曰、夫礼本於天而成於人。天之命为末。己之命为本。有本则有末。故曰本立而道生。即大学所谓物有本末。言道也。不曰道有本末。而曰物有本末者。以有天之命。无人之命相合而为一。天人合一之谓也。合之於儒曰人道。合之於释曰性道。合之於道曰天道。故曰物有本末。物者三教通缄之义也。

问、既曰物有本末。又曰事有终始者、何也。

答、事者、人事也。事有终始。即士先志。志之所在。即事之所在。未始而先已终也。以上帝之心为心者。乃能志於大道。志於大道之人。乃能代天行道。千磨百折。无有悔心。盖以先立定终。然后始尽人事以行其志。乃能遵道而行。不至半途而废。此句言君子立命之学。尽人事以合天道。即立命以受天命也。

问、本立而受天之命。是天命之谓性也。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此三句是行道之象。敢问其义、何也。

答、天命者。即天之大道也。大道在人。道虽出自上帝。上帝无形。化生万圣以为形。万圣立其教。即代上帝行其道。是上帝之道在万圣。万圣亦人也。曰天人。故不曰圣命而曰天命。天者、万圣之总词也。命之下民曰世人。世人受天之命以为性。故曰天命之谓性。世人率天之命以为法。是谓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故曰率性之谓道。此句是君子修身以道。敦厚崇礼。行天之明命於一身。以身作则。为君子内圣之学。修道之谓教者。世人之程度不一。须上律天时。下袭水土。因时因地以行其教。故曰修。修者修长合短。因势利导。使民日迁善而不知。修之功也。修己之道以教人。即修己以治人。修己以安人。故曰修道之谓教。此句是君子外王之道。即明天之明命。以保四海。天命者道也。命之於人。是失道也。太上曰、失道而后为德。天命之谓性。性、即德也。道得於心曰德。受天之明命於身、曰明德。明天之明命於天下、曰明明德。中庸乃儒家行道之书。故曰明明德句。专指儒家而言也。

问、大学为大道之载。固无疑矣。敢问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此二句是何解说。

答、此道字即率性谓道之道字。道不可须臾离。即天命不可须臾离。天命者、行道之几也。君子一日二日万几。皆奉天以承命。君子者、天命之代表也。离天命则不可以为君子。故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即不知立命之学。受天之命以为道。承天之命以教人。故曰可离非道也。离天之命。是无法守。视、听、言、动。皆情欲之私。何道之有。况天机万万。离则失几。君子知几其神。有失其几。即分有未尽。未能张天之道。以达圆满。是谓过矣。道不可须臾离句。即君子寡过之学。守中之功。

问、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此数句又是何义。

答、戒慎恐惧两句。所以言不可须臾离之功夫。不睹不闻者。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也。莫见乎隐。莫显乎微。隐微二字。即表天命之状。天命隐微。最易失之。故君子戒慎恐惧也。隐微二字。又言出戒慎恐惧之所以。莫见莫显四字。言天命虽无声无臭。为天地万物之主宰。凡天地万物之形象。皆天命之彰也。故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是谓明命也。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即顾 天之明命也。戒慎恐惧。即君子慎独之状。独者、人身隐微之地。即所以受隐微之天命也。慎者、毋自欺以欺天而欺人。即克己之实功。诚意之实事。为仁之奠基。故君子慎其独句。即君子存心以事天。尽心以奉天。居易以俟命也。

问、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句。何谓也。

答、天命者、即命大道於人也。大道在天曰衷。故曰惟皇上帝。降衷下民。在人曰中。法天之道以持己。即本天之道以制情。故曰喜怒哀乐之未发。无不合天之道。故谓之中。中者、非性。性则受之於天而未动也。又非率性之道。道则发之於身之谓和。中者、蕴天之命於身内。用天之命以克己、复己之礼。以合天之命。是谓内圣。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句。是喜怒哀乐。发之於外。若合符节。即视听言动。皆协於礼。可以言则言。可以止则止。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君子而时中。内而得一身之和。外而得人之和也。故曰谓之和。中者、仁者所用以复一身之礼於一己。复天之礼於一身。和者张天之礼於一身。是谓修身。张天之礼於世人。是谓修教。故曰礼之用和为贵也。

问、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此二句又是何义。

答、中者、君子受天之命。用天之命。行天之命。天命即大道之所出。无人受其命。是无肫肫之仁。则不能渊渊其渊。浩浩其天。大道无所倚也。道无所倚。即天地万物无所皈依。故曰待其人而后行。人行其道。必先由中。故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天下者、天之上。群真诸圣。及上天之载。下者、天之下。即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莫不以君子之中道为本。故曰大本。本者犹言心也。故曰仁者、天地之心。君子守中於一己。达之於身而身安。达之於家而家齐。达之於国而国治。达之於天下而天下平。达之於天而天泰。达之於地而地成。达之於物而物阜。达之於万世。而万世同。故曰天下之达道。达道者、天地万物非以之而不能成也。此即天下归仁之真谛。

问、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所以言中和之效也。

答、唯唯否否。所以言中和之量也。示大道之重。重君子之人也。一中於身。即有一中之和。一中莫如万中。万中莫若尽中。中於一身。莫若中之於天地。中於身者。行道於天下。使天下一家。中於天地者。即立中和学堂。开万世太平之基。故曰致中和。致者、本中道於一身。以徵庶民。庶民从之。是之谓大同。考诸三王而不谬。达三王之和也。建诸天地而不悖。与天地合其德也。质诸鬼神而无疑。与鬼神合其吉凶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先圣后圣。其揆一也。君子能致中和。是达天之命於不已。天地之权。位於君子。万物之命。育於君子。君子执中道以位天地。达和量以育万物。致中和者。上帝之代表也。位天地而育万物。不啻上帝也。此时之天命。即出於君子矣。

问、君子立命行道。有如许之关系耶。

答、立命之始。天地位君子。万物成君子。君子一中於身。天命十中於君子。君子闻一以知十。天命大德於君子。君子明明德於天下。使天下之人。咸有一德。天下不失德。君子不失道。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语小天下莫能破。莫能载者。天地位。莫能破者。万物育。斯时之君子。天下一人也。

问、君子何以能至此也。

答、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拳拳服膺者。守中以克己也。弗失者。终日乾乾也。人有言曰。惟弗失。故不贰过。惟不贰过。故不迁怒。惟终日乾乾。故终日不言如愚。如愚者、将以进德修业也。终日不言如愚者。有进无止也。故君子学以致其道。笃信好学而已矣。问、是学也。何学也。是道也。何道也。

答、内外合一之学。大学之学也。天人合一之道。大学之道也。

问、实行大学之道。有如此之美乎。答、君子实行大学之道。即立命受命。以行天命也。

问、由是言之。君子之学本诸师。君子内圣之道本诸天。君子外王之道本诸身。天下一师也。古今一学也。天地一道也。君子弟其师。好其学。何以独闻其道也。

答、君子之智。足以知所先后。先者、先天之命也。后者、后天之命也。知所先后。则知立命受命以行命。故曰则近道矣。又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问、命之一字。至圣罕言。非聪明圣智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洵乎中庸之道。非君子不可能也。

答、非也。君子之所贵者学也。无学不能致其道。无学不能成其才。故大学之道。首曰学。论语开首则曰学。中庸不云乎。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人之所患者。特不好学尔。好学近乎智。近乎智。则近於道矣。(刍谈录)

第七十六礼拜为政以德新义

民国二年八月廿八日记

问、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何义也。

答、(白话解)北辰者。天地之枢纽。政德者。平治天下之枢纽。惟为政以德之人。真是奉天承命。代天宣化。譬如北辰者。北辰有两。在天为七星宫。在人为性灵府。即天人一贯之道也。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者、即是人身中之北辰也。人由此北辰。存於内为内圣。发於外为外王。政就是德。德就是政。万民咸沾恩德。故曰众星拱之。非拱其人也。拱其德政也。即如尧舜之德政。而今数千馀年。人民还在拱之。孔子相鲁。三月大治。亦此道也。

(官话解)政者、正也。德者、道得於身心。天下之福。概归乎德。君有德以正万国。诸侯拱之。相有德以正万民。百僚拱之。居高驭下。四海来归。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夫北辰、天之枢机。众星之主。无极之用。太极之体也。故曰北辰。无北辰为之主宰。恐星亦不能成星矣。然北辰生天生地。生人生万物之母。子母相生。远而高高在上。无声无臭。近而一动一念。俱在目前。其北辰虽无星可指。而为众星之主宰。人可不慎独以明明德哉。

(文话解)北辰、天地之根。万物之母。人生之本。太初之原。书曰、惟皇上帝也。虽无声无臭。而万事万物之主宰俱在内。夫子独言北辰者。在天为太空之精华。在人为性命之灵机。而验於物。则生生不已。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无而有。有而无。元气浑沦。惟大德乃能贯至北辰宫。化而为一。天心顺。民心安。故圣人奉天承命。代天宣化。万物皆归此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是也。(问谈录)

问、道阳之於人身也。来於先天之先天。动之先。当先觉。觉则知其非礼而勿动。动之时。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先天之诀。其壮则谓亦将不欲。不欲以静。一身自正。道阳之於天地也亦然。来於先天之先天。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当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自正。故曰肫肫其仁。上下皆当如是也。故曰委曲求全。

答、仁者、先难而后获。太上曰、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晦。漂兮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且鄙。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故天下之人。不可与图始。降衷之民。惟大德。惟大道。

问、渊渊其渊。浩浩其天。道阳之来自先天之先天。根於命乎。照於性乎。

答、然。此君子之所以立命。而后天命之谓性也。

问、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故荀卿曰。礼以起伪。齐之以礼者。忠信之道也。道之以德者。忠恕之道也。道之以道。齐之以德者。中和之道也。道之以天。齐之以道者、中也。答、故曰鸿钧一气传三教。吾儒一命还三教也。

问、圣人不知大。惟中是从。故能成其大。不知易。惟中是从。故不多难。不知细。惟中是从。故细行可观。不知难。惟中是从。故能处患难。是故君子素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者。乐在其中矣。

答、君子之为道。在止於至善。於止知其所止也。

问、平者、中之形容。公者、中之心性。中之形、申申如也。中之内、空空如也。真空不空

。不空而有。有而不有。不有万有。此即是中者天下之大本也欤。

答、然。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如有所立卓尔。故曰中者天下之大本也。

问、老子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故大德者必受命。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栽者培之。倾者覆之。易曰、君子自强不息。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为善不昌。善不积不足以成名。君子居易以俟命。强为善而已矣。答、吾闻之也。天下事半多人事之不善也。天岂爱道乎哉。孔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颜氏之子。其庶几乎。

问、人之言曰。大同以前。天道虚。人道实。大同之世。天道实。人道实。大同进化。天道实。人道虚。至於归化。天人虚。吾道实。信乎。

答、道、道、道。非常道。名、名、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太上曰、吾常无欲以观其妙。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玄之门。此中庸之所以其至矣乎。至矣者、至善也。至善者、大道在人也。故曰君子之道本诸身。

问、儒氏之人道。率性之谓也。释氏之性道。原天之谓也。道氏之天道。无无之谓也。

答、故曰大道含三。三教合得其正。万教始於道。终於儒。终於儒者。始於儒也。万教归儒。俱以三教为正也。

问、三教分。各有三乘教法。三教合。则儒为下乘教。故曰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释为中乘教。故曰物我平等。普渡众生。道为上乘教。故曰清静无为。无所不为。

答、三教一道也。下学上达。知我其天。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天地有好生之德。上帝有生生之心。仁为天地之心。所以代天行道。辅相裁成。故仁者天下之大德也。

问、牢狱枷锁。天堂地狱。乃帝王将相。圣贤仙佛。专为恶人而设。不得已而为之。大道宏开。人人君子。则政府亦无所事事矣。

答、此释家之世也。尚有待焉。

问、中和学堂者。天地之太极也欤。

答、洪范曰、惟皇作极。皇建其有极。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者此也。

问、七日来复者。天地阴阳五行周数也。故天有七星。圣王有七政。万教大成有礼拜。君子斋戒沐浴。静思补过。日新又新。所谓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即於是行之。

答、齐之以礼者。儒家之世也。

问、由据乱而可以升平者。家族也。由升平而可以太平者。学堂也。家族曰小康。学堂曰大同。答、君子之德风也。道之以德。则天下咸有一德。惟德是行。皆据於德矣。

问、圣贤立言。穷理尽性至命。三格也。如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以理言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言出其位。必遭不礼。故当谨言。以性言之。素位而行。行出其位。必遭不法。故曰慎行。以命言之。必慎其独。思出其位。必遭天谴。故曰允执厥中。君子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红尘皆逆境。苦也。时乎其中。皆顺境。乐也。故曰乐在其中。君子时中。坦荡荡也。言寡尤。行寡悔。禄亦在其中。或曰、经天纬地之谓言。故曰立言者。圣贤之事也。岂易云乎哉。儒家之言经传也。释家之言经律论。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书者、记事也。不可与言也。孔子作春秋。游夏不敢赞一辞。天口也。故曰考文者。天子之事也。王天下有三重焉。正言其一也。

答、是以礼当议也。度当制也。文当考也。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天子者、天人合一也。是以能穷其理。尽其性。以至於命也。(刍谈录)

第七十七礼拜诗三百之新义

民国二年九月初六日记

问、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何义也。

答、(白话解)诗经三百篇。是孔子的纂辑。皆是有益於人心世道。志各有存。非淫奔之诗也。孔子怕人误解。故曰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说你们后学不要乱猜乱解。诗虽万言难尽。一言可定。不可作为淫奔之邪思也。即桑间濮上。其中很有深意。孔子删书。断自唐虞。何义。祖述尧舜也。删诗始自关睢。又是何义。宪章文武也。岂有宪章淫奔之事。孟子曰、无以辞害意。诗各有志也。孔子删存三百。示礼仪三百之微义。礼从宜、从俗。恐人误会。故又示诗之志。曰思无邪。免有遗误后学耳。世犹有作淫奔解者。抑何不思之甚也。

(官话解)诗有三千。孔子删定。尚有三百馀篇。曰三百者。言其大数也。三百至多。一言足以蔽之者。能括三百之大义也。一言维何。诗之正可以正人之邪。其中有讥刺之意。亦无非正人之邪也。邪者、后天之欲也。情欲无制。即近而夫妇。远而君臣。无非以邪相合。人心安得不坏。风俗安得不偷耶。夫子删后。恐人不以无邪为戒。反有动人情欲者。故一言示义。曰思无邪。其所有之诗。皆有关系。以先天之性。制人之情。以先天之理。制人之欲。后天之情欲去。则人心自古。风俗自纯。学者何不於三百之诗。鼓歌弦诵者哉。

(文话解)孔子人伦之至。所删之诗。乃周天子之所采。夫子存之为法於后世者。悉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或劝或戒之辞也。其中虽不尽圣贤所作。盖实均有精义焉。因良知良能。人人所有。即人人所有者。以之警戒后世。故诗之为诗。其亦正而葩也哉。(问谈录)

第七十八礼拜道政齐刑新义

民国二年九月十三日记

问、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何谓也。答、(白话解)道之以政这章书。乃见圣人忧大道不行。将法律补道德之不足。圣人言政。先言道之以政。盖由道中发出之政。才算王政。王政化不了。齐之以刑。实在不归王化。才以刑治之。此虽足使民身有所畏惧。然只能化其身。而不能化其心。外虽有所畏。而心中仍不了然。故无耻也。必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与民同乐。君民一体。上下相安。人民心悦诚服。受恩深重。而心中天良发现。若忘恩负义。不以德报德。则非人也。如此乃为有耻且格也。

(官话解)道之以政。政、即周礼悬书读法。道者、引之为善也。齐之以刑。齐者、使其同归一道也。以刑驱之。不敢犯法。民畏其法。苟且求免。身虽从政。而心不服。反用奸巧机谋。逃脱法网。而心毫不知耻也。道之以德。德乃先天之道。以德者。先由己身行道。以政辅之。则政无非德也。齐之以礼。本天理之节文。为人事之模范。则民感动其天良之本善。而真心改过。故有耻且格。自归画一。日迁善而不知也。

(文话解)先王之教。本天理国法人情以治民。其法虽严。乃帝王将相之仁德也。故君子怀德。小人怀刑。守分安命。共为良民。刑既措而使民无讼。天下臣民相勉於善。共享太平矣。(问谈录)

第七十九礼拜十五志学新义

民国二年九月二十日记

问、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何义也。

答、(白话解)吾十有五这章书。是孔子以身作则。现身说法。言我十五岁时之志向。方知学问之好处。好学十五年。到三十而立。我乃立定志向。专心致志。研究修齐治平之道。四十而不惑。到四十岁时。我的学问。业经纯熟。一切事理是非。立可判断。又学十年。五十才知天命。凡事皆有天命也。六十而耳顺。一闻就知。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到了七十岁时。言行不外乎规矩。如此讲者。圣门之理学。伦常日用之道。是为这一般中人以下说法。其实孔子这章书。原是说的性道。非日用之道。如果是日用之道。我少年中年。不能做事了。人生七十古来稀。世界上有几个人能办事。这是孔子说的性道。见其性道之难。非常人可知。非一时能学到。吾十有五以前。皆是伦常之学。我今十五入大学。我志在大学。大学不容易。十五年才略知道。还是一知半解。故三十而立。立定方针。千磨百折。中立而不倚也。三十虽立定主意。其中还有疑惑。学至四十。始澈底明了。打破疑团。又学十年。五十方知天命之性。天人一贯。故曰知天命也。又学十年。入耳心通。参赞化育。天地非大。明则诚矣。佛道曰开觉悟。见了如来。穷理尽性以至於命。至诚无息。又学十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道就是我。我就是道。至诚如神矣。功完道毕。故不逾矩。头头是道。

(官话解)人生八岁入小学。讲实行。至十五而入大学。即先天之道也。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大人之学也。人至十五。人禽之关。为圣在此。为狂亦在此也。夫子十五而志於学。直往向前。有进无退。学未明则发愤。学既得、则服膺勿失。恐惟有厌矣。由前十五年。而至三十年。志益坚固。外物不能摇。有卓然自立不群之概。任他千磨百折。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学问从兹更上进矣。至四十而涵养益到。智识益增。言行合乎中庸。心性光如明镜。物来毕照。先觉先知。明明德之功愈进矣。故曰四十不惑也。五十知天命。此天非专指上天。即人身中涵养之性天。此命非凡命。乃穷理尽性以至於命。夫人在后天。不能了先天。言知天命者。知生知死。知去知来。天人合一。成身便了身也。夫子言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易者、即是取坎填离之功夫。除凡气。保元气。定吉凶。通神明。此至大衍之数。所由知天命者也。至六十理益融洽。声入心通。真透入於无声无臭之内。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故曰六十而耳顺。至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即随遇而安。加一毫不得。少一毫不得。心性浑然。纯乎天理。浩然刚大。由明德亲民而止於至善也。先天后天。无极太极。合成一乾坤之体。还我本来之面目也。学至於此。至矣尽矣。(文话解)人生性灵。禀於天地。受於父母。得中以生。先天之明性也。一落后天。暗而不明。先天之精气神。不能合而为一。遂为凡精凡神所耗散。夫人之元精元气元神。顺则生人。逆则成圣。发於四体则畅。见於事业则善。此乃先天之道。夫子十五而志於学。学者、学先天也。即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执中之学。精一之道。天下古今所不能外者也。又十五年而至三十。由勉强渐到自然。故立。又十年至四十。知吾身性命相连。故不惑。又十年至五十。知性与天道。是二而一。又十年至六十。知吾身非小。天地非大。有六通之验。故耳顺也。又十年至七十。念念皆理。事事皆道。吾身即天地之体。吾心即天地之心。吾性即天地之性。吾命即天地之命。上下同流。故从心不逾矩。夫子成身了道。至此终矣。此夫子现身说法。一一指明。使人人知学问无穷。要必身体力行。方能成道。有志修道者。可不勉诸。(问谈录)

第八十礼拜无违新义

民国二年九月二十七日记

问、孟懿子问孝一章。何义也。

答、(白话解)孟懿子问孝。孔子说无违。孟懿子之心。本不乐从孔子。其父逼他从孔子。伊不得不从。而心中不悦。故以孝问孔子。孔子亦知其意。教他不要违背父之命。孝在其中。孟懿子闻夫子一言。不违背父命即是孝。不知孔子对症发药。而孔子见懿子不能再问。恐其错认无违二字。反助亲为恶。不孝亦在其中。夫子爱弟子之心。如同父子。如师言中之意。弟子不知道。非弟子之过。是为师不能善教之过也。故樊迟与夫子御车。夫子知樊迟凡事要究其根原。乃告之曰。昨日孟孙来问孝於我。对他说无违。樊迟乃事事究原之人。闻言即问夫子曰。何谓也。言无违是如何说法。孔子才将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以三礼字告之。细说一遍。使樊迟使之闻之。正见我孔子。教人之心细。爱弟子之情深。恐其一言未听清楚。他的师道未完其分。乃旁敲侧引。使其来问。就是弟子不来问。亦要使别人告之。如此为师者。真正解人之疑惑。破人之愁肠。传人之和道也。孔子于师徒之感情。既有使人百世莫忘之深。安得不为万世师表。今人能学夫子教门徒之心。纵是顽石。也要点头。常言师道立而善人多。信不诬也。

(官话解)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孟懿子鲁大夫。仲孙氏。名何忌。问孝之道。子曰、无违。能顺父母。即孝父母也。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樊迟、孔子弟子名须。是时在鲁为孔子御车。孔子虑懿子初入道门。误会其意。故告樊迟曰。无违是不背礼也。生事以礼。死葬以礼。祭以礼。此三者合礼。人子之孝全矣。

(文话解)懿子孟僖子之子。僖子好礼。其时病不能相礼。故使懿子学礼于孔子。懿子有违亲心。故其问孝。夫子先知其意。告之曰无违。懿子以为不违亲即孝也。故闻而遂出。夫子又恐其顺亲失礼。反以不义陷亲。即不孝也。世人不明礼。皆由不明天理。天理即人之良心。先天之无极也。化而为用。即太极。太极即理之正用。先王之道。以和为美。以礼为节。顺中之孝也。盖世禄之家。鲜克由礼。夫子因樊迟而告以生死祭之礼。为孟孙法。并为万世法。今之为师范者。果能如孔子教人。始不愧为人师也。(问谈录)

第八十一礼拜惟其疾忧新义

民国二年十月初五日记

问、孟武伯问孝一章。何义也。答、(白话解)孟武伯为人不讲卫生。饮食衣服。奢侈浮华。酒色过度。性质刚烈。常患不洁之病。孔子知之。故告以父母惟其疾之忧。凡为父母者。爱子之心。无所不至。恐怕其子有病患。人要有孝。必要保重身体。人无疾病。而父母之心安。则孝在其中。像今日善书上所讲。甚么曹安杀子。郭巨埋儿。割肝奉母。等等之孝。皆是愚孝。其心何尝不好。其事太不善也。由此章书看来。人子害病。父母都有忧心。伤痛父母之心就为不孝。况埋儿杀子。伤祖宗之血嗣。吾不知其孝在何地。曾子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孔子云、小杖则受。大杖则逃。为孝子者。於此可深长思也。

(官话解)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武伯、懿子之子。名彘。唯、独也。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以为所靠也。武伯不保身而得疾。其问事亲之道。孔子不以孝言。而以父母爱子之心答之。大有深意。盖人子有病。必忧及亲心。不知保身。何得言孝。

(文话解)人子以父母爱子之心。反以爱父母。即大孝也。谁非人子。谁无父母。而顾可使亲忧耶。夫人身难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故事亲先以保身为大。六欲七情。纵之即成疾也。疾则父母忧之。大不孝也。若无以解亲心之忧。何以言孝。故武伯问孝。夫子不言孝。而独言唯其疾之忧。足见父母爱子之心。真是关切。人子身不能保。遑云孝耶。不能孝、焉能自强。不能自强。又焉能自立。须知自立自强。先在守身。守身无疾。万事能成。孝在是矣。夫子以武伯言。即可为凡为人子者告。(问谈录)

第八十二礼拜有养不敬新义

民国二年十月十二日记

问、子游问孝一章。何义也。

答、(白话解)子游平日奉养父母。以为有穿有吃。即是尽孝。而无尊敬心。夫代劳奉养。是人子报父母万一之恩。乃分内应为之事。自不得列於孝之中。要知孝者。亲爱父母。常以礼安其心。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尤恐一时使亲不安。若无敬心。凡事就勉强敷衍。何足为孝。孔子先知其情。故告之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言当今之人。以为供给父母之身体即是孝。不知至于犬马。皆能有养。无敬心何以别乎。言人由亲而疏。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人子奉养父母。无有至诚之心。譬如请客。他人见你无至诚。就吃了你的饮食。以后亦无什么感情。圣人言孝。重在人的肫诚爱敬之心。人子奉养父母。如同父母爱子。出於天然。就是特别之敬。大孝就在其中。古今真孝子莫若舜。而父母兄弟以恶心对之。他以诚心感之。以德化之。后来合家和好。显亲扬名。故孔子称之曰。舜其大孝也欤。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宗庙飨之。子孙保之。则孝之收果。岂不大哉。

(官话解)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孔子弟子。姓言、名偃、吴人也。今之孝者。是今时之人。不知先天之道。仅以养父母之身为孝。不敬、即失爱亲之诚。忘却根本。天伦何在。能养而不能敬。与禽兽无异也。又何以分别乎。此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矣。

(文话解)子游奉养父母口体。便以为孝。不知敬亲方成实孝。孔子先明其旨。故于子游问孝。特以养亲致敬之义言之。谓今之俗人。徒在后天养亲。而不知先天敬亲。大失人伦。夫所谓养者。犬马皆能之事。犬能守御。马可代劳。人所当养。为子受父母大恩。岂可养而不敬。盖人子孝亲。先有至诚之心。而后有至诚之养。乃为返还先天之真性也。苟无至诚。即非仁人孝子。将之以敬。孝在是矣。(问谈录)

问、孔子删书断自唐虞。汉儒谓唐虞以前。荒谬不可考。然欤、否欤。

答、迄今典籍昭彰。未始不可考也。

问、然则唐虞以前。野蛮不足记载耶。

答、吾国之文明。实肇基於羲皇。故孔子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由是观之。详莫详於孔子之系词。谓为不可考。谓野蛮不足记载。乌乎可。

问、敢问断自唐虞。是何说也。

答、孔子者。吾儒之大成也。大成为何。时中是也。中字薪传。传自唐虞。尧传舜曰。允执其中。舜传禹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故仲尼祖述尧舜之中。宪章群圣之大成而时中也。删书断自唐虞。叙道脉耳。

问、儒氏心传。只此一中。然则中即道欤。

答、中者、无极之母。太极之根。阴阳之理。万物之生。虚空有中。故生天地。天地有中。故生人物。人能致中。可以位天地。育万物。故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土为道法攸关。故曰中土。(儒道俱生中国而传中国。佛生印度。不传印度。回生蒙古。不传蒙古。耶稣生犹太。不传犹太。中国自尧舜以前。有包牺神农黄帝倡道於前。尧舜以后。有禹汤文武周孔思孟继传其后。故曰道法攸关。)尧舜中以立国。故曰中国。(中国政治基础。至尧舜时始奠定。)中以治国。和万邦。故曰中华。(史谓黄帝时有华国。迄尧舜平之。始名中华。或曰舜重华协於帝。故名中华华夏。要之中者道之华。华字有表中字意义。故续以为名耳。)刘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子思子曰。天命之谓性。性者中之所。命者中之门。性命合一。成性存存。而人身之中在矣。以人身之中。协天地之中。即天人合一之中。尧舜之允执厥中也。孔子之空空两端。所欲不逾矩者。君子而时中也。中者、至易至简。故易曰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位成乎其中矣。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天地毁则无以见中。是故中者。冒天下而开物成务者也。故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故中者、变动不居。周流六虚。无时、无地、无事、无中。故曰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者。中生之义也。中在易有乾。乾三连。成数也。故曰三生万物。非三不生者。即非中不生也。故易首乾。乾而后坤者。中生也。乾坤而后八卦者。中生也。八卦相推者。中生也。全易莫非中之华。即天地万物。亦莫非中之华也。是故中一以贯万。圣人知幽明之故。死生之说。鬼神之情状者以此。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者以此。孔子曰。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天地之道。中而已矣。君子之学。亦中而已矣。

问、闻子之言。知中字为君子学道致道之法。虽谓中即道也可。然中之生天地也。既为道之大象。无象之象。已有中字之义存。谓中字之起。起源於尧舜。是何谓也。

答、大道之世传不息。昭昭於天下后世者。实自尧舜始也。儒重人道。故云然者。亦儒之中也。

问、子云儒氏之中。重在人道。释氏道氏之中何在乎。

答、释氏之中在性道。性与天道相通。故释氏经典。讲道及於天。(论语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孔子立人极。故删诗书。定礼乐。作春秋。以文章传世。至性与天道。非其人不传。而书中亦罕及之者。三教各有分定。各有权限也。)〖ht〗性不离乎命。故经文通於身。性量包人物。人与物一本而来。故物我平等。民吾同胞。物吾同与。故慈悲为本。普渡众生。道氏之中在天道。天道包涵。故道德经言性命之原。性命之法。人物之象。治国平天下之本。天地之有。万物之无。无所不有。至平至常。无所不无。至神至妙。(若以外之丹经及小传。铜符铁券参同契等。无非道氏之绪馀耳。)天地之有三教。大道之全。有三教而后可尽大道之量。三教为天地之三宝。大道之主君。同出於中。故三教一源。相成於中。故三教合源。三教分。大道立。三教合。大道化。然必儒先实行。而后释。而后道。此又天地进化之中也。

问、然则天地之有三教。天地之中耶。

答、然。可与言中矣。

问、中之现於人道也。其详可得闻欤。

答、难言也。其中之义。至平至常。故曰中庸。即至神至妙。故曰不可能。如为人君止於仁。仁即君之中也。为人臣止於敬。敬即臣之中也。为人子止於孝。孝即子之中也。为人父止於慈。慈即父之中也。与国人交止於信。信即交友之中也。父子有亲。又父子之中也。君臣有义。君臣之中也。君使臣以礼。君使臣之中也。臣事君以忠。臣事君之中也。君苟不使臣以礼。则臣可不事君以忠。此君为臣纲之中也。故君君臣臣。君不君。臣不臣。孟子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此君臣大义之中也。是故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汤武之时中也。周公之诛管蔡。大义灭亲之中也。伊尹之放太甲。师保寄托之中也。当文王之时。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孔子曰。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至德者、周之至中也。纣之时小康世也。小康重家族。家族在血食。比干以宗室之亲。谏而死。不足以正君保国。微子以宗室之亲。力不易位。去存先祀。箕子以宗室之亲。不忍远避。佯奴以待感悟。此当时贵戚之中也。故孔子曰。殷有三仁焉。孔子之行中也。上律天时。下袭水土。知大道之不行。删诗书。定礼乐。作春秋。以传於后世。以待后之学者。孔子之中也。再伸言之。如言当谨。行当慎。言行之中也。故曰言而有信。言必信。然有子云。信近於义。言可复也。夫言又不必信者。视中之所在也。汉儒因有经权之别。不知君子处事。惟中是从。故曰君子素位而行。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故君子无入而不自得者。乐中也。故夫中者。可为法於天下。传於后世。不中则为天下后世戒。故曰中者天下之大本也。中之於人道。有三乘之教。言必信。行必果。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忠信之道也。忠信者。中之下乘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忠恕之道也。忠恕者。中之中乘也。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中和之道也。中和者。中之上乘也。教有三乘。以人有三才故也。生而知之者、上也。中行也。学而知之者、次也。狂者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狷者也。三者皆中人以上之人。可以语上也。故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此中於人道之大较也。(刍谈录)

第八十三礼拜色难新义

民国二年十月十九日记

问、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作何解也。答、(白话解)子夏平日尽孝。系外面事事顺亲之意。而心中稍形勉强。致乏愉悦之容。故夫子告他曰。色难。难外面顺从。而心中有不愉者。必现之於色。色者、由心发於外也。色容不正。身孝而心未孝也。亦非人子孝亲之心也。有事弟子服其劳。凡父兄师长。居我之上者。有事、必要代其劳。能代其劳。而心中就有孝也。有酒食。先生馔。酒食者。待宾客之事也。先生、凡比我高明。能与我排难解纷。辨难析疑。皆称为先生。先知觉者。即是先生。馔者、敬奉也。常存敬老尊贤之心。曾是以为孝。系指酒食服劳而言。以形容其色难耳。

(官话解)色者、至诚之真色。由中发外。乃先天之形色。故夫子言色难。有事、指父兄之事。服其劳。以身代之也。有酒食。包宴会在内。先生指父兄师长。馔、奉养也。曾是以为孝。指代劳之事。有力可为。有物可馔。本不难也。惟色必先有敬爱之至诚。乃有愉色婉容。故曰难也。

(文话解)子夏事师。如事神明。能严威俨恪。而外少和平。一日问孝。夫子告以色难。有诸内必形诸外也。有事、则劳在弟子。有酒食。则馔在先生。至於父母。以温恭为事。岂徒以严威为事乎。夫孝为百行之原。还本来之元气元神。有一毫外慕。即与本来之性不合。非纯孝也。盖外顺其事。而内无实敬。事顺而心未顺。色所以难也。其有不难者。因孝由先天之真性发现。觉天下之事无足以解忧者。惟顺於父母可以解忧。盖纯孝之人。必有深爱。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然此皆得先天之元气。上合天心。若在后天。为情欲所染、则难也。(问谈录)

问、前星期。言中字之於人道。既得闻命矣。敢问儒氏之中。其详可得闻与。答、孔子问礼於老聃。老聃告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者。儒氏之分定也。在亲民者。释氏之分定也。在止於至善者。道家之分定也。孔子为吾儒之大统。人道之代表。故就明明德一句。发出内圣外王。一贯之旨。(修身以上为内圣。齐家以下为外王。诚正修。将以齐治平。故曰一贯内圣外王。)明明德者、明明德於天下也。平治天下。为人道之极轨。论之綦详。亲民至善。存而不论。此人道之确凿也。人道素位为本。故为人君。尽君道。为人臣。尽臣道。曾子之思不出其位。即素位而行也。孔子有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不敢不告。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皆素位而行之至显也。素位而行者。以现在立说。非若佛氏之三生品论。故季路问事鬼神。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敬鬼神而远之。季路之敢问死。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现在立说确凿。)又非若道氏之天道好还。疏而不漏。故或曰。以德报怨如何。孔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此皆人道之殊於性道、天道也。亦人道之中也。

问、既闻天地之道。只此一中。三教之道。只此一中。是无人无中。无物无中。无事无中。无时无中。敢问今天下之中安在乎。

答、在大同。

问、大同二字。为今日文明各国之口头禅。希望语。孰有大同之真心。立志在此。毋乃迂阔。毋乃好大。徒托空言与。

答、吾儒之性分在人道。大同乃人道之正轨。所谓天下一家。中国一人者。非意之也。大同者。大道之行也。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学所谓明明德。明明德者。明明德於天下也。即平治天下。大同是也。春秋所谓太平世。大一统者。大同之别名也。孔孟之时。全球未通。故栖皇传食。惟立功立德立言於后世。作大同之先声已耳。故曰大道之行也。丘有志焉。而未之逮也。道其不行矣夫。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孟子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哉。入则孝。出则弟。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而已矣。今者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大同之时也。有人於此。知天地之化育。允执厥中。中天下而立。立天下之大本。经纶天下之大经。肫肫其仁。则将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进天下於大同之世也。岂不懿欤。

问、战争既非大同世之所有。何不提倡弭兵。禁炮何为。

答、今者海禁洞辟。水陆皆通。有大同之势。海牙和平。仲裁裁判。有大同之机。圣道不明。大道不行。由无大同之学。故无大同之世。虽然、今天时、地利、人事、三者。日趋於大同矣。老子所谓元同是也。元同者、将拨乱反正。略小康升平而大同乎。〖ht5”〗(道德经有云。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元同。)战争去炮。先治其标。亦人道主义之当然。问、学制固为天下国家治化之母。敢问大同之学、何学乎。

答、天下之治乱在人心。救正人心在圣道。圣道则以道德为主。法律为辅。今世提倡佛回耶等教。有补人心。无裨政治。惟孔教仁心仁政。可以修齐治平。中人以上。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中人以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因材施教。盖非孔教不能大同。

问、子言为政在人。中和学堂。为造就人才之本。以予观之。不但为国家理治之本。且为天下大同之本。万世太平之本。即天地敦化之本。而中字之见於科学也。又随时变更。层出不穷。洵为天下之大本。所谓溥博渊泉而时出之。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也欤。

答、然。天道时中而生孔子。孔子时中代表天道。天道敦化。首自大同。故大同不过尽人合天。上达天道之下学而已。盖能大同。始能进化。三才因之。始能归化。故孔子云。下学上达。知我其天。今天下已鼓吹大同矣。当本孔子之时中。立为学堂。学堂者、时中之所。大同之炉。聚宇宙之学。一炉冶之。并行不悖。相协于中。集合万国之人。一堂同化。出门同人。一道同风。所谓性命之原。同出於天。同心同德。一家一人。孔子所谓有教无类也。大同乎何有。

问、中和学堂。洵为世界一大学矣。何不曰中和大学。而曰中和学堂。

答、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之本在心。心之本在诚意。诚意之本在执中。故中为天下之大本。进言之。天下之大本者。天下之大有也。天下之大有。天下之大无也。天下之大无。天下之大中也。天下之大中。天下之大本也。故名曰中。合天下之学。折衷於中。聚天下之人。因材而教。全才由中出。国家由中治。天下由中平。世界由中化。天地由中泰。故名曰和。和者、中之见行於人也。人和方足弥纶天地之元气。庆万物之生成。 然相忘於太和之天矣。故和为天下之达道。是故致中和。天地位焉。夫学堂为中和之所。所以章天道。立人极。正大位。燮阴阳。故不曰大而天地莫载。包天地外。立天地中。孰有大於是者。(刍谈录)

第八十四礼拜终日不违新义

民国二年十月廿六日记

问、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何也。

答、(白话解)吾与回言终日这章书。是孔子与颜子讲道。终日一天。颜子亦不问。如愚、犹如未知也。盖颜子闻一知十。声入心通。孔子所言者。颜回皆闻而悟到。故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者。回退后。夫子去详察。见他言行语默之间。皆合于道。特说明此处。为回也不愚之证。夫孔子之道大。就是子贡之聪明。还言不可得而闻。万仞宫墙。不得其门而入。颜子之聪明。亦是圣门的光辉。但终日不违。亦是圣门中的恨事。如颜子有违。就有问答。夫子必要发明其性道之精微。亦足开后世性道之风。岂非儒门中之幸事乎。是以孔子言之。以启门人辨难之心耳。

(官话解)颜子、孔子弟子。姓颜。名回。字子渊。鲁人也。与回言终日者。言与回谈道论德。虽终日之久。孔子见他不违。是无言不说。如愚是痴。退而省其私者。是回退后。而夫子省其私居之地。亦足以发者。见其视听言动。皆合先天之道。身体力行。头头是道。回也不愚者。乃夫子赞美颜子。所谓大智若愚。真不谬矣。

(文话解)颜子天聪明。闻一知十。夫子终日谈道。颜子无疑。故不违。是大智若愚也。退而省其私居。无不合义。内外相符。得中和功夫。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乃合天人一气之至理。一本散为万殊。万殊仍归一本。性与天道。可得而闻。孔子与颜子。即是知音。知己对知己。回虽不言。而心中豁然贯通。如呼参而传一贯。唯而已矣。如愚也。非愚也。赞美之馀。夫子悠然神往矣。(问谈录)

问、天理流行。人欲健旺。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答、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者。所以克己也。所以寡过也。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问、敢问慎独何也。

答、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者。慎独之象也。首出庶物者。慎独之法也。君子之必慎其独者。道不可须臾离也。所以受天之明命也。明命者、玄机也。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曰明命。即天命之谓性也。非达天德者。其孰能受之。故大德为上帝代表。所以位天地而育万物。旋乾转坤。慎独中也。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问、道家之民。不修边幅。重内而不重外。儒家之民。骛外而不重内。故道士多好人。俗人多坏种。释家之弟子。内外兼修。庶合中庸之道也欤。

答、三教不传久矣。大道之行也。万教俱归中庸矣。

问、阴法感性。阳法感命。性命有法。而道生焉。

答、道法并行。君子之所以平天下也。

问、佛法无妄。无妄者、毋自欺也。无妄则诚。诚则明。释家之明心见性。儒家之存心养性。诚意正心。儒佛本一家也。

答、大道之行也。天下一家矣。万物一体矣。子比而同之。不知同人、类族、辨物矣。

问、然则释氏之性在天。儒氏之性在人乎。故曰佛者人天之师也。儒者中和至圣也。

答、故曰下学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天者圣师也。君子法天以自强。待其人而后行也。当今天元正午。实行大学之道。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其知三教合源矣。

问、大学正心一章。儒家养心上乘法也。

答、岂惟是哉。一正心而中立矣。

问、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者。中和学堂是也。

答、君子之道本诸身。中和学堂者。其以徵诸庶民与。

问、惟恍惟惚。今世然也。其中有物。理想然也。渺兮冥兮。学说然也。其中有精。著作然也。其精最真。学堂然也。

答、何言之若是其几也。

问、礼拜者、改过自新。日新又新。诚意正心。养气修心。明心见性。内外合一。天人合一。允执厥中。性与天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均在於此。所谓身心性命之学。内圣之实。孔道之真乎。

答、中者人人之本也。天下皆行此礼拜。各设中于心矣。

问、有恃必败。愈大愈不可恃。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答、故曰谦乃受益。空空如也。而后可执两用中。

问、世界乃障气世界也。能排一分障。即有一分福。

答、排障者智也。君子之学也。仁者之事也。

问、道一而分儒释。天地初开及合。道之事也。以开合言。则初开为道氏之阳。及合为道氏之阴。以进化言。则及合为阳。初开为阴。大同以前。佛氏之阴。大同以后。儒氏之阳。大同以前。为佛氏之小阳。即佛氏之阴。进化以后。佛氏之正阴。及归化以后。则儒释二而归道一。

答、天一昭昭。三教分源之机也。春王正月。三教合源之始也。

问、三教合源之始。天王也。何曰春王欤。

答、天王者、数之成也。春王者、数之几也。几者、仁与不仁而已矣。天王之不幸。亦斯人之不幸也。君子其将以傲数者与。

问、有象而后成文者经也。有理而成文者文章也。

答、经之与文。行与不行而已。博之以文。尤当约之以礼。

问、日无忘其所知。月无忘其所能。则气质化矣。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乐道矣。则其气质焉有不化者哉。

答、说者明德也。乐者、明明德也。说与乐。乃性命之学也。故曰人不知而不愠。君子依乎中庸也。

问、格物之物者障也。或曰事物。事物不足以尽之。又曰人欲。人欲亦不足以尽之。答、人孰无障哉。无障即圣贤也。故君子反身而诚焉。诚则明照四方矣。

问、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元午当中之时也。凡有血气。莫不尊亲。人道昌明之会也。君子在野。小人在上。千古人民之不幸也。人民何辜。哀此中外。仁者不出。万夫奚望。抑人民未尽厥道耶。君子德风。小人德草。不倡行此大成礼拜。人民奚所仰而安乐耶。

答、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也。非天子不议礼。虽有其位。苟无其德。其何敢作礼乐焉。礼乐不兴。民何安乐。民果思治也。则天随人愿矣。

问、孝弟为仁之本。孝者、所以孝先天之父母。而后天之孝在其中矣。然非得师。未可与言孝。故曰弟也。答、孝者、道也。弟者、法以致其道也。五伦、后天之伦也。师弟、先天之伦也。大同之世。师儒统君相。先后天一以贯之也。

问、物由气转。色由空生。实为虚有。形由象成。故曰凡物皆生於物。(物有本末之物。混重之物。)

答、周而复始。变化流行。因果轮回。其道矣乎。

问、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者。三教合源也。曲成万物而不遗者。万教归儒也。范围不过、中也。内圣也。可以位天地也。曲成不遗、和也。外王也。可以育万物也。

答、此其所以新旧合一。中外合一也与。

问、人伦者、天下之大经也。据乱世、曰夫妇。曰父子。曰昆弟。升平世、曰朋友。曰君臣。太平世、曰师弟。

答、人伦有五。始於夫妇。人伦有六。始于师弟。一终於五。六亦返於五者。其闻之乎。政教合一而已矣。

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昆弟有敬。朋友有信。师弟有礼。

答、然。

问、有火食而文明起。有宫室而土著兴。有播种而社会成。有家族而据乱定。有国家而升平兆。有学堂而大同成。

答、不知命无以为君子。知命者、可与言极矣。

问、红尘为消福之地。自后天言也。红尘为造福之地。自先天言也。天堂为造福地。自先天之后天言也。天堂为消福地。自先天中之先天言也。

答、圣贤仙佛。皆以红尘为苦。圣贤仙佛。皆以红尘为乐。苦中有乐。其斯之谓欤。传曰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此其所以为圣贤仙佛也。

问、中和学堂之成立也。统一全球。不以兵车。礼仪威仪。俱由是而出。人人有士君子之行。天下一家。世界大同。易曰、群龙无首。师儒也。

答、师儒者。天子也。易曰、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其斯之谓仁乎。

问、道德为阴、为静、为本、为天事。法政为阳、为动、为末、为人事。由前之说。肫肫其仁。由后之说。步步为营。

答、虽曰天事。岂非人事哉。亦曰人道而已矣。

第八十五礼拜视其所以新义

民国二年十一月初三日记

问、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 哉。人焉 哉。何也。

答、(白话解)此章书。是孔子知人用人之细心。视其所以者。随事看事。观其所由者。观他行为正不正。察其所安者。详察他的心意所乐。凡一言一行。心机在何处。性偏在何地。看是安为之。强为之。盖夫子要褒贬一人。不欲轻易品评他人的是非。定他终身。故有视观察三法。如此品评。万无一失。故重言人焉 哉。这就是夫子教人。或交友。或仰托他人做事。皆用此法。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也。虽然、此是大用之人。久用之人。方如此观察。临时用人。必要学孟子云、胸中正则眸子 焉。凡是心正之人。其眼自正视。眸子端正。黑白分明。胸中不正。则眸子 焉。斜视左视。上视下视。故曰上视者傲。下视者奸。斜视者盗。凡人龟背蛇腰。眉交额窄。鼻如鹰嘴。唇薄齿乱。眉粗眼大。不惟不可用。断不可交。此章是用人交人之善法。圣人都如此用心。何况今人乎。

(官话解)视、略看也。以者、所为之事也。或善或恶。视其言行可知矣。观、用意窥探也。由者、所由之路也。作善作恶。观其诚伪可知矣。察者细审其隐微也。安者、所安之宅也。乐善乐恶。察其心性可知矣。人、俗人也。焉 哉二句。言人万难逃脱视观察三法。故重言以断之也。

(文话解)人生斯世。不外交友用人。夫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世人得此三者。终身不受人欺也。而尤必於众好众恶之中。兼以视观察之审慎。方能定人终身。然自来郑声乱雅。乡愿乱德。比比皆然。此无他。才德不备。识解未通。随声附和。同流合污。对上不能事君。对下不能治民。被人欺诈而不知。害及一身犹小。害及天下则大也。一事无成。皆由不明圣学先天之道也。先天穷理尽性。视观察在其中。故物来毕照。世人焉得而蝆哉。重言咏叹者。是断其不能逃明鉴中也。处世用人者。可不审此三法哉。(问谈录)

问、孔教之尊天也。以人非天不生。万物本乎天。故民吾同胞。物吾同与。亲亲仁民爱物。万物一体。先天之孝也。以人之身。非父母不成。故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其致也上则敬祖敬宗。下则承先启后。生事之实。养体养志。继志述事。死葬之实。墓是也。祭礼之实。祠是也。以祠墓为传体之孝者。后天之孝也。

答、孝者君子之所为仁也。即所以治天下也。

问、择友而交者。即所以择阴阳成德也。排障气也。大道之初行惟然也。若夫大道之已行。泛爱众、而亲仁矣。故此乃童子之道也。不可语於成人。挫其锐。解其纷。可知其馀矣。反古之道。灾及其身。此友之所以当择也。

答、当今之世。尊德行而已矣。择友者、尊德行之目也。德行者、忠信之谓也。中和君子。爱人以德。则天下之人。皆据於德。治人以德。则天下之人。咸有一德。小德役大德。则天下惟德是行而正矣。

问、贵会主张万教归儒。今之时中也。孔子生犹太。亦耶稣也。耶稣生东鲁。亦孔子也。佛祖生蒙古。亦摩哈墨达也。摩哈墨达生印度。亦佛祖也。反之圣贤立教。上律天时。下袭水土。古圣有生今日者。亦必主张万教归儒。此可为万教门徒之真者言。未可与袭名者道也。答、道者、一也。失道而后为德。失德而后为教。教者、齐也。将齐不齐以归於一。及其成功一也。吾儒之道。一以贯之。大道之行。万教归儒。即万教归源。万教之明也。不宜亦乎。问、学而时习、自修也。不亦说乎、成德也。有朋自远方来。如问礼老聃。师之也。故不言友。如梦见周公。出幽入明。莫不皆朋。故不言他伦。而独言朋也。不亦乐乎。天人一气。心君泰然。人不知而不愠。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道成德备。与天为徒。君子也。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圣人也。与人为徒。则悲天而悯人也。君子之心也。圣人之言。仁见仁。智见智。而其中自有真象也。通乎天地鬼神、凡百庶物。此其所以立言也。

、君子之为道也。学以致之。必弟而后知学。知学而后尽人。尽人而后合天。天人合一而后君子也。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位天地也。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育万物也。范围天地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代表天道也。合德合明合吉凶。过化存神也。学而时习之。弟以致其学。不亦宜乎。

问、学问为宇宙公物。非一人私有。故教为天下而兴。不为一国而设。

答、此中和学堂。所以为天下之大本欤。

问、日忘其知。月忘其能。学未时习乎。或思出其位。想入非非。思而不学乎。或墨守成章不知新。智囿一隅不知普。学而未博乎。或有仁不就。耻下问。孤陋而寡闻乎。或多闻犹疑。多见犹殆。轻忽迩言而未慎思乎。或习焉莫察。语焉不详。未能格物致知。左右逢源乎。或见义不为。行之不著。躬行君子。未之有得乎。

答、智谋踊跃也。行此一语。何事不成。

问、吾礼未复乎。己有未克乎。非礼有视乎。非礼有听乎。非礼有言乎。非礼有动乎。而何天下而不归者耶。内省不知疚乎。是有恶於志也。

答、君子诚而已矣。诚其身必先诚其意。诚其意当知诚其心。

问、入有未孝。出有未弟乎。言行动静。有未谨未信乎。凡我伦类。禽兽草木。有未爱乎。有道有德。有恩有惠之君子仁人。而未亲乎。有一言为智。一言为不智乎。

答、改过惟几。几出于慎。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问、尽心为忠。敬事为信。主忠信者。内外并举也。

答、内外并举。内外合一之基也。

问、忠信则内外并举。尽心竭力也。涵养于内。力行於外。合内外而一之。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之为尽心也。见义笃行之谓信也。忠恕之忠。蕴忠信而有之。恕则推己及人。忠恕即修己以治人。修齐治平之实功。尽人可以合天也。故曰忠恕违道不远。孟子所谓之强恕而行者。忠恕之克己也。是故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孔子勉为非尔所及。能则忠恕也。即主忠信之极轨。内外如一之自然也。圣门惟曾子为然也。中和则泯忠恕之迹。化天人而一之。故致中和。可以位天地。育万物。

答、忠恕者、中和之基也。中和者、大道之命也。君子立命。而天下定矣。

问、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仁与人合一。内外合一。践形也。视听言动。非礼不动。以尽人道。元神与身体不二也。尽人即可合天。下学即可上达。本来之灵。又与下之元身合一。天人合一。性与天道也。合内外而言之。人道也。合天人而言之。天道也。合天道人道而一之。允执厥中也。

答、知性命之学者。吾道一以贯之。诚不诬欤。

问、内外合一者。中也。性道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性命双修也。内圣之真诠。天道性道一体也。内圣外王一贯也。天人合一者、中也。天道人道一贯也。内外天人贯一者。天元合一之中也。可以允执之中。故又曰允执之中。即三教之合源也。

答、三教合源为内圣。三教合源也。内圣云乎哉。内圣外王者。儒家之事也。释则内佛外慈。道则内真外时。

问、太上立德。道家也。其次立功。释家也。其次立言。儒家也。故太上言道不离德。无德不足以见道。曰道德五千言。释家普渡众生。有德於生。天地大功也。故曰释家之存心。儒家慎言行。言而世为天下则。行而世为天下法。儒家之言行。三者、三教合源也。一以贯之。大道之行也。天下之达教者三。所以行之者一。故曰万教归儒也。

答、万教归儒者。万教之行也。行之於人皆曰儒。儒者、人道也。下学也。故孔子曰。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孔子不仅儒也。万教皆儒也。诋儒为孔子。未闻大道也。非万教之徒也。

问、言行有悖乎道。则逆矣。故君子之道本诸身也。修己以安百姓。成己而后成人也。

答、上帝临汝。无贰尔心。故毋自欺也。慎言行也。君子必慎其独也。

问、以事顺亲者。后天之孝也。以礼孝亲者。先天之孝也。先天之孝教君子。后天之孝教常人。问孝则告以无违。无违者、以事顺亲之意也。告门人以无违之量。生事葬祭三者。均以礼孝亲也。舜之完廪浚井者。以事孝亲也。知瞽叟之捐阶掩井而去之。以礼孝亲也。可知舜之凡可以顺亲者。莫不顺之。凡可以孝亲者。莫不孝之。合先天后天之孝。兼而有之。故孔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其不告而娶。又舜之以礼孝亲也。曾子之大杖不逃。是不当顺而顺之。於礼有未符也。故孔子饬之。

答、孝者为仁之本。行道之实也。

问、天之阖辟。道治其初也。失道而后治之以德。失德而后治之以礼。失礼而后治之以政。失政而后治之以法。失法则乱。而后治之以兵。失兵而后荒乱。则亡立至矣。吾何以知之。是以读国史。

答、智以藏往则然矣。大德敦化。未之知也。

问、有大乱必有大同。有大逆必有大顺。天之道也。

答、天之为道。剥极自复。故言大者反小。不知大之将行也。

问、天下归仁者。天上下土。莫不归之。神武不杀。四海来朝。

答、王天下者。岂特人哉。将统天国群真也。(刍谈录)

第八十六礼拜温故知新新义

民国二年十一月初十日记

问、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作何解。

答、(白话解)温故者。内由己之良心。发出仁义思想。凡事由性分中来。无人见。无成见。无我见。由天地之公道。人心之良善。择善而从。不善而改。又由中外古圣先贤。诸子百家。专心研究。事从宜。礼从俗。因时因地因人。发一翻新思想。可以超乎一切。能继往开来。考三王不谬。待圣人不惑。这就是温故知新。先求诸己。然后徵诸人。故可以为师矣。孔子以温故知新告人。即教人凡事要认真从实。不可图虚文。恐人不究其根底。用一翻的精神。作无益之举。而厌故喜新。不知由近及远。由小至大。可取则取。可合则合。即如孔子在今日。他亦要教人知新。不但一时新。日新又新。所谓真守旧。真维新。今之好新学者。何尝不好。总不要逐末忘本。须知古今中外。皆一理也。天地之道。剥复而已。必如是乃得温故知新。乃能新旧合一。乃能天下一家。古今一体。真过渡时代之模范矣。

(官话解)温者、时习也。故、旧也。知新者、故中之新。豁然贯通也。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一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也。可以为师。是讲道论德。晰疑辨惑。发明新中之故。故中有新。不愧为人师矣。

(文话解)旧学为新学之本。新学为旧学之用。盖大道无穷。体用兼备。一本万殊。万殊一本。无二理也。孔子此言之意。乃因今之为师者。只徒诵读词章。不明道之精微。一知半解。好为人师。误己误人。害不堪言。不知古先圣贤之学问。皆本性与天道而来。本末一贯。体用圜生。至精至微。无始无终。故之中皆新。新之中皆故。日新又新。变化无穷。以之为师。可造真材。若徒务外逐末。斥旧崇新。不知天地生化不穷之理。万变不离其宗之妙。矜奇好异之徒。不足以言新也。故孔子特言之耳。(问谈录)

问、仁者、中流砥柱也。排天地之恶气。树天地之善气。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恶气流行。人感天地之恶气而为恶。善气树。人感天地之善气而为正。故曰焉有仁人在上。罔民而可为也。人何为哉。因天而已。故天可悲也。太上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此之谓也。然人为天地之心。万物之灵。务本有道也。傲命有学也。不是之务。而随波逐流。非人也。可恶也。故仁者在位。栽者培之。倾者覆之。代天行道。能爱人。能恶人也。是亦可悯也。天之恶数为之也。人亦未尽厥道也。故圣者悲天悯人。行道者、修己以治人。能治其人。则天下之民皆安矣。

答、仁者、大造之表也。表天之道於人之行。故天下皆归之也。

问、君子立命。命立而衷降焉。性命贯一。此之所谓中也。君子时之。本立而道生矣。

答、命立者。天其有子乎。故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是故君子。战战兢兢。必慎其独也。

问、儒以现在立说。其致用也。礼持己。事对人。故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答、儒者仁以为己。智以用仁。(刍谈录)

第八十七礼拜君子不器新义

民国二年十一月十七日记

问、子曰。君子不器。何也。

答、(白话解)器者、一物也。君子是聪明圣智之人。权宜变通。因时制宜。岂有为器所拘之理。此指最上一等君子而言。其次忠实老成。能守本分。不作非为。言必信。行必果。如此已不失为善人。但不能在尘出尘耳。今之学者。不明不器之义。反古之道。新样百般。口谈平等自由。身行鬼谋机诈。自名不器。不知是非君子之不器。乃小人之不器。还有一等桎梏的人。见书了然。闭书茫然。读圣人之文章。议今论古。纸上空谈。为君甚於帝尧。为孝不让大舜。提笔万言。视治国平天下如反掌。自以为君子不器。不得志则怨天尤人。既得志则言行相背。失却本来面目。如此不如器也。人能一器有成。亦不失好人。夫子言君子不器。是为中人以上之说法也。真君子。真不器。如百里奚、皋陶、伊尹、周公。凡能留名千载。馨香万世者。君子不器也。当今还有一等执着君子。读圣贤之书。至死不变。甘居腐败。将圣人语言。贯入於脑筋之中。君要臣死。不敢不死。不死则为不忠。而不知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可知忠不得以区区之死为忠。观此三人即可知矣。所谓孝者、父要子亡。不得不亡。不亡则不孝。而不知舜焚廪浚井。不告而娶。能权宜变通。孔子称之曰。舜其大孝也与。凡事以道推之。乃可谓君子不器也。

(官话解)君子乃大才大德。有明明德之实行。非器皿有限之物也。而器之用有所长。必有所短。不能通用。故孔子言君子不器也。

(文话解)夫子言君子不器者。非平常君子。乃神化之圣人也。上达天德。下袭水土。中尽人物。其学内而圣。外而王。其性一而神。两而化。学贯古今。道包天地。由贤希圣。由圣希天。位天地。育万物。超出寻常万万。(问谈录)

问、人有言曰。天开於子。万二千有年。地辟於丑。万二千有年。人生于寅。万二千有年。三元会矣。而后演世界。卯有世界。即有三教。至交辰初。即为小混。辰巳亦然。午未亦宜然。申则人减消尽净。酉则地缩化尽净。戌则混化空无。亥则清净寂灭。及子则又渐昭昭矣。信乎。

答、吾闻之矣。一画开天。一圈成宇。一点成地。一降生人。一中位育。验之稔矣。若夫其馀。未之徵也。

问、人之言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命者数也。天道也。不可以人事论也。儒虽以现在立说。对世也。若夫立身殉道。当本天道。故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如孔子之诛少正卯。天道也。志在太平。生不辰也。徒立言於后世。号召大道既隐之天下。非有三月治鲁之效。其谁信哉。欲立信於鲁。以信仰后世。正卯其碍也。诛一人而正万人。正后世。正天地。非达天德者。其孰能为之。所谓言诈而辩等。亦碍罪耳。其碍之关系。可胜道哉。亦非当时之所能言者。不然、孔子难免乎嫉能排类矣。是以观志论世。观世论道。

答、君子杀一无辜。而得天下不为也。况诛乎。诛者、奉天之罚。故春秋诛心、王制也。非孔子其孰能语於此。

问、伦礼道德、修己也。中和学堂、安百姓也。欲安百姓。必先修己。修己将以安百姓。孔子志在天下。非好治人。视人犹己。亲亲仁民而爱物。天地万物。宛然一体。老子曰、天地非大。吾身非小。此真为己也。

答、古之学者为己。即大一己而统天下也。(刍谈录)

第八十八礼拜先行其言新义

民国二年十一日二十四日记

问、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何也。

答、(白话解)君子之人。凡事要先实行经验。有益于己。又无损於人。能说能办。而后教他人行之。是乃不愧为君子所为。如我所言者。虽十分尽善。自己未经实践。万一有误。误及自己其害小。累及他人。其害犹大也。故夫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使人从之。当今之人。每每凭空设理。异想天开。教人从之。诸多失败。此小人自作聪明之行。非君子所当为也。故子贡问君子。孔子告以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句话关系不小。我看今之失败。不能成事者。多与此章书相反。即如今人的学说。见他人富国强兵。不量己之国情。盲人瞎马。袭取他人之皮毛。不计根本改革。这就是能言不能行之学说。果能凡事悉心研究。加以实行。深悟其理。然后教人从之。虽不大成。亦不致大败。可以开国家之风气。增人民之智识。设或今日不成事。期必将来成为后人引线路。为民间造幸福。亦君子之行也。惟今有一等私心用事。自己不好学。一知半解。只图一时之衣食。教人从之。事不善犹小可。而心实不可问。揆其居心。在显己之才能。妄想富贵。此是小人之私心用事也。何足以成为君子。

(官话解)子贡居言语之科。问君子者。意欲自勉也。夫子曰、先行其言。欲其实行所言。方不以大言欺人也。恐其言之易。行之难。必期躬行实践。有益于己。先行后从。方无损于人。亦无愧於己。圣人勉其慎言之意也。

(文话解)古之君子。乃言行合一之人。言顾行。行顾言。不自是。亦不自欺。而后教人从之。方不愧为君子。子贡居语言之科。结驷连骑。观光上国。志大言大。亦儒门之杰出者。夫子告以先后。勉有实言。必要有实行。有实行。必要有实德。先行后从。夫子训之。而子贡之学益进矣。(问谈录)

问、中庸云、故大德者。必得其位。敢问何以必得也。

答、惟皇上帝。必降衷於大德也。

问、天与之。赵孟能贱之。天若不与。天下之不幸也。能勿患乎。

答、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问、大德者。予怀明德也。既云大德。必明明德於天下。立天下之大本以立人。何云患所以立也。

答、君子不患外王。而患内圣。患所以立者。立命也。

问、君子命立而受命。克己以复礼。先难而后获。固求在内者也。敢问命之所以立者何也。答、君子立命。将以挽数也。若待穷理尽性。以至於命。命立之自然也。君子乐之。所患不存焉。中流立命。砥柱中流。是则可忧也。忧之无已。道以克己。礼以敦身。法以请命。终日乾乾。进德修业而已矣。

问、由是言之。君子之立命也。有确乎不可移之状。敢问其状、何也。

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问、道之所在也。群魔伏首。天道佑之。福禄随之。神明畏之。人民尊之。何威武之有耶。答、元午当中。道法弘开。不如是。不足以平治天下。君子代表上帝。道法随用。统一法相。号令雷霆。非乾刚之正。能无屈乎。

问、此命立之状也。敢问立命之始。与受命之终。其状又是如何。

答、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有诸己之谓信。信者立内圣之命也。内圣可已。外王试验。求诸人也。故充实之谓美。立外王之命也。外王命立。是君子内外合一之学。忠恕之基。 矩之道。可以平天下。所谓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者大德也。大德方足以受命。受命於天。即得道於天。道德合一而大化。大化者、修道之教。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故曰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者、代天宣化。道由身出。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至诚前知以如神。素位而行以显化。代表上帝。不啻上帝化身也。故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神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上下与天地同流。位天地而育万物。中庸之至也。复命之始也。

问、君子立命尽人也。受命合天也。行命尽性也。复命归根。斯时之天下。大道已行也。大道既行。大道在人。大德在天。天职既尽。归根於何地也。

答、极乐世界也。

问、极乐世界何所在。答、天地之外也。

问、天地之外。尚有世界乎。答、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皆一佛所化。百佛世界之外。尚有世界。世界无尽。天地有尽。一天地。一太极。太极之上有无极。无极界。即极乐界。所以包罗天地。养育群生。此界之力也。不争而善胜。不辩而自明。无为而自成。是无为无所不为。无在无所不在。所谓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故曰极乐世界。

问、人之言曰。据乱世。天堂无佛子。地狱无鬼卒。饿鬼道。畜生道。俱显达於世界也故乱。其说信欤。

答、红尘本是消福地。亦是积福地。众生均有分。抑在乎人之立与不立而已。天道无私。栽者培之。倾者覆之。(刍谈录)

第八十九礼拜周而不比新义

民国二年十二月初二日记

问、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作何解。

答、(白话解)凡君子言行。周到不比。即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行为。小人不然。凡事必先与人成群结党。以人多为强。不问理之是非。事之公道。此正君子小人相反之处。盖君子系无偏无党。如王道之荡平。知时势可造英雄。一人可当八面。作中流砥柱。事事物物。求其周到。如诸葛小事之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虽不与人同。而心是公道。毫无成见。取人为善。从人之长。补己之不足。集众思。广众益。故周而不比。真君子也。若小人每以奸诈取巧。虽善与人同。究其原、沽名钓誉。锦上添花。趋炎附势。不管事之善与不善。人之良与不良。放於利而行。外与人比。而内是私心为己也。见利忘义。常言说银子是白的。眼睛是黑的。故今日红花。明日萎草。朋与人比。成群结党。其所抱者金钱主义。何曾有周之气度。即如今之朋友。一见如故。相聚就相好。相好就联谱。联谱就借钱。借钱就不还。损人利己。这就是小人比而不周。君子不然。君子对朋友。虽是淡淡相交。然能始终如一。长久不变。即是君子周而不比之明证。小人无论对於君子小人。皆是比而不周。至诚不至诚之故也。

(官话解)君子周者。公普之量也。而不比者。不至合党成群也。小人比者。同流合污。暧昧之心也。而不周者。不能公而无私也。故君子与小人。毫厘之差。君子为人。小人为己。夫子言此两等。道不相同。一在性天。一在人欲。天渊之别。是乌可不辨也。

(文话解)君子得先天中和之学。明明德之功。大公无私。故周而不比。亲疏远近。无不共偕大道。智愚贤否。无不共处大同。天下一家。万国一人。胞与之怀。万物同归覆载中矣。若夫小人后天之欲。随处皆依附取容。故比而不周。忘天理之公。徇人欲之私。贾清流之祸。流毒缙绅。淆物议之腾。鼓簧时政。趋炎附势。党同伐异。衡以君子之怀。必有大相悬绝者。无他。一在性天。一在人欲。性天则君子上达也。人欲则小人下达也。故其用心之公私。处事之邪正。显然判若两人。此君子小人之所以分也。人其鉴诸。(问谈录)

问、克己者、立命也。复礼者、受命也。君子克己、由内外合一。复礼、则天人合一。内外合一。是尽人也。天人合一。是合天也。此君子性命之学。不可得而闻也。

答、大学之道。中庸之书。传之久矣。人未之思耳。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人苟好学。亦犹是也。

问、人有言曰。甲午至甲戌四十年。为据乱世。前十馀年曰前劫时代。世界尚强权。无公是公非。次十馀年曰中劫时代。人人讲平权自由。无礼无义。后十馀年曰末劫时代。鸟兽食人。天地为灾。斯时红尘真苦海。世界无遗类。尽感天地不仁之气。刍狗恶数之中。号称圣贤仙佛者。坐视而莫之救乎。

答、君子平治天下。道法并行。即所以挽末劫之数也。

问、人之言曰。主张古今合一在继往。新旧合一在开来。中外合一在大同。三教合源在大道。万教归儒在大成。欲大成者。内外合一以尽人。天人合一以代天。所谓完全大道。莫不为人。为人即是为己。

答、君子位天地而育万物。天地万物。犹一己也。仁者道以为己任。遵道而行。何分人己。问、欲行真儒之道者。先有释家之功。故曰修身先正心。有释家之功者。必得道家之实。故曰正心先诚意。欲得道家之实。先知万教之理。故曰诚意在致知。欲知万教归儒。非真儒其何以归之。

答、大学之道。首曰在明明德者。已含大道先儒之义。明明德於天下。万教自当归儒。儒行大道。必有大德。大德由大学所造。闻大学者。必有师承。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儒之真有所来也。天下有真儒。天下幸矣。万世幸矣。

问、人之言曰。道教犹锦也。佛教犹色也。儒教犹文也。万教犹围犹底。人知儒佛维持世界。不知道教即世界也。儒之教文。行於上等社会。难达於下等社会。佛之教静。乐之於心。难常於动。二教之外。皆道之力。不知道教之平远幽深。不知三教合源之说。不知儒教之恰中人身。不知万教归儒之理。世之人习焉不察。闻其说。反嗤以鼻者何也。

答、未闻上帝之大道也。

问、博闻强识之士。素负名望於人。若徵诸事实。每事败名裂者。何也。

答、博闻而未能约礼也。

问、佛法尚空。是何义也。

答、空者、由德反道之教。回复天地之元气也。空一身。即能渡一身。空世界、即能渡众生。空天地、直渡一切苦恼。空道法、自成极乐世界。空虽是色不愿生。色能反空则不灭。不生不灭。佛法尽净。大道不能无动静。故佛法有尽。佛愿无尽。

问、仁者何以天下无敌耶。

答、天下归仁也。

问、天下何以归仁也。

答、一克己。一复礼。一诚意。一立命。道法并用。内外兼修。一日功果圆满。受天明命。上下神祗。昆虫草木。莫不惟命是听。天地归一也。

问、天地何以能归一也。

答、儒者、明明德之教。佛者、反德之教。耶回者、辅德之教。道者、祖道之教。道德合一。即天地合一也。

问、万教归儒为大德。三教合源为合道。此乃道德合一耶。

答、三教合源者。道德合一之始也。道德合一者。天地之终也。元午当中以前。一本万殊。由道反德。元午当中以后。万殊一本。由德反道。儒教明明德於天下。成大同世界。佛教渡色成空。至极乐世界。道教合道无无。为寂灭世界。此道德合一之终也。

问、大德何以受命。

答、克己复礼为大德。复天地之礼为受命。苟能好学。得一善则拳拳服膺。己身之阴。灭此善者则克之。故克己者。克阴也。阴动於中。阴连於外。内阳不显。外阳不复。是未克己而复礼也。得一善者。己身之阳在内。而阴在外。外阴在下。阳浮於上。内阴动。外阴亦动。克内阴以显内阳。则感外阳。而外阴散。故复礼者。复阳也。浮阳即后天之命。复浮阳。即谓之取命。日克内己。日复浮阳。阳旺而神高。静三仁而取三地之阳。则阳愈实。动慎独而合先天之命。则命自光。光有大小。小则为内圣。大则为外王。光被四表。格於上下。曰大德。德至太极之上。道高虚悬之外。足受玄天之命。天地鬼神。惟命是敬。兆民万物。惟命是从。凡王受命。由上而下。大德受命。由下而上。是以仁者、先难而后获。必一日克己复礼。而后天下归仁。

问、人有言曰。大德受命有三。一曰天命。君一国。二曰皇命。王天下。三曰衷命。平万世。信乎。

答、所谓玄天之命者。即衷命也。

问、人有言曰。轮回之迷。乃天地之智与。

答、天地之不穷者在循环。此小德之川流也。

问、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即可受命。敢问一善者何也。

答、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真。善者、至善也。得一则善。一之终。即善之至。得一善者。止至善也。得此一。抱此一。守此一。合此一。可以与天地一其德。与日月一其明。与四时一其序。与鬼神一其吉凶。拳拳服膺者。允执厥中。修身以道。而弗失之矣者。诚身以载道也。身有善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天有一善於我。我则膺而弗失。长此好学。

栽培此善。扩充此善。天地万物一善也。命由我出。受命乎哉。

问、红尘之事。每每弄假成真。成真者。内中有真。弄假者。真使之然。譬如男女有情欲之爱。本为阴私。圣人因而正之。定夫妇之伦。由是而有父子、昆弟、君臣、朋友、而成世界。大道由此返还。故曰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故曰大道出於阴私。圣贤仙佛。谁不由红尘苦海中造出。

答、君子之行道也。由几中取德。几者、假也。德者、真也。见几而行。虑而必得。故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凡民可与乐成。惟君子乃可图始。以其见阴而知有阳。见假而知有真。故能虚中作实。巧内生莲也。(刍谈录)

第九十礼拜学而不思新义

民国二年十二月初九日记

问、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何义也。

答、(白话解)夫子教人。学而要思。只徒学而不专心。不专心则不精。而终身一无所成。不成者、由其学而不思也。思者、想也。内心也。人无内心。就无有自强。无自强。就学而不思。只徒混天过日。每日所思者。三餐饭。不知思学。学者、如士子之学。今日进学堂。就思学问要超群。有此思想。就能时习。如学而不思。虽学亦犹未学也。故孔子说则罔。罔、是罔自也。思而不学。朝日只得空想。如今人之思想。要想做知事。又想异日被选大总统。学问要超乎全球万国。朝夕思想。想入非非。而又不好学、则殆。可惜一番有用的精神。全成空思空想。而终身一无所得。凡事非空想得来。譬如行程。火车之快。总要上火车。方能到别地。如我在家。常在房内。我要升堂。虽是一步之地。总要行一步。方能到一步。不行任你千思万想。终不能到。如我要到南京、北京、至外国。今日思。即日行。千百万里。终有到时。这就是要学要思。思学二字。是好学之要件。缺一不可。孔子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与而今桎梏不通的人。亦有只徒学者。亦有只徒思者。夫子指出两种弊病。真正好学的人。无有不思。真思之人。无有不好学。学不思。思不学。见此章可知其弊矣。

(官话解)学、是学习实行实事。思、是思索实理实德。学思兼行。即是明明德入手。能学能思。方不罔也。罔是神昏气惰。学不思。虽读书万卷。圣道终不得明。便成迂儒也。思是空想。不能实行圣道。朝日只徒狂妄。谓今日不学待来日。今年不学有来年。则殆、不学无术。心常危殆不安。见理不明。神将殆弛不振。此不学误人不少也。

(文话解)学不思。口诵心不维也。安能明德修身。穷理尽性以至於命耶。徒学者、以为欺父兄师长。不知自欺实甚。甘居人下。只得窥圣人之文章。安能知人之性与天道乎。嗜古徒劳。诗书亦误人具耳。心常昏。必至罔也。虽学犹未学也。思而不学者。是俗儒后天所得之偏。只知妄想。不能好古敏求。非圣人先天之正也。盖先天者。即学明德、亲民、止至善之实学也。后天之思。只徒托诸想像。将定、静、安、虑。不能亲历其境。故殆也。必也学与思兼行。将中庸中和之至理。大学知止之真传。学不废思。思不废学。则罔与殆之弊。万不能累於方寸也。天人一气。不愧真儒。世之徒学徒思者。其知之否。(问谈录)

问、仁者、儒家之分也。孔子何以罕言之。

答、孔子成道之人。未能行道。故叹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有志焉。而未之逮也。又曰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仁者、性与天道之主。大道之倚。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也。故罕言之。罕言之意。时然后言。可以言则言。不失言也。

问、里仁六章。俱是言仁。不为不多矣。何谓罕言。

答、罕言者、少言之义。非不言也。仁者、位天地而育万物。万道万法。俱由之出。天下有仁者。世界无恶人。万物各遂其生理。关系於天下者。岂简约哉。六章之言。子以为多乎。

问、圣者设言。俱有所为。孔子特设此六章之言。何谓也。

答、示仁者之先难而后获也。如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一章。仁者、大道之主。得道以仁。行道以智。故仁为内圣。智为外王。此成道之仁者为然。若修道以仁之时。先有大智若愚之智。故曰择不处仁。焉得智。里仁者、邻里仁厚之地。讲仁须先尚其友。毋友不如己者。毋近不为仁者。例如颜子仁者。问政於孔子。孔子告以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武。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行政之时。有郑声佞人。尚不足成其仁政。矧为仁之初。可不择里而居。亲仁以长志乎。故曰里仁为美。美者。无孤陋寡闻之弊。有博文约礼之裨。互相切磋。使我扩充其本然之善。以及四海。充实中和之理。讲习先王之道。故曰为美。择不处仁。是有志於仁。不与仁者为伍。安土重迁。独学无友。难免同流合污。以至不仁。故曰不智。智者、福命之端。仁者、福命之极。讲仁学当有大智。智在为仁。智在择仁。此外王谈理之解释也。

问、然则内圣谈道之解释。又如之何。

答、里仁者、志仁也。孟子曰、择术不可不慎。立志不可不尚。择不处仁。即不高尚其志。任重致远。仁以为己任。天地万物为己任。上帝代表为己任。是不智也。不智者、非聪明圣智达天德者。未足以讲仁学。或聪明圣智之人。亦不以仁存心。日放心而不知求。亦不智也。是聪明自把聪明误。即非聪明也。故曰焉得。再申而言之。里仁者、近仁也。仁之於身有其地。故曰仁者、人之安宅也。苟徒近仁以为美。不择仁地以安神。是尽美而未尽善。即於止不知其所止。未止於至善也。仁学有不到处。不得曰智谋踊跃。仁地者、神之安宅也。安神祖窍。则性与天道相通。借天道元气以养神。神高而真慧出。所谓开慧也。得智也。不择是地以处之。焉得七窍开放。窍窍光明。以得真智。此二解内圣之初功。尚非性与天道之本量。问、性与天道之本量。可得而闻之乎。

答、里仁为美。存仁於一身。充实之谓美也。人元也。尚未得地元。所谓守中於一己。黄中通理。通天之理。未得天之道。美在其中。蕴而未发。未议礼於天下。达和道於大地。能肫肫其仁。不能渊渊其渊。苟择天地之仁地以处之。则由人和以得地利。人元以得地元。自能渊渊其渊。浩浩其天。得天元而三元会。三宝合。是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大德受命之时也。位天地育万物之时也。天下归仁之时也。明明德於天下。圣凡一德。天人一气。不但世界大同。天之上与天之下。皆为一家矣。上有上帝。下有大德。中国一人而已矣。中国一人者。大中天国一人也。言惟皇上帝。降衷於此一人。得上帝之真道。即得上帝之真智。以行大道。故曰得智。得智者、足以明上帝之明命於万世。是谓开万世太平。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也。

问、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是何义也。

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故曰不可以久处约。如颜子为仁者也。箪瓢陋巷、不改其乐。能贫而乐者。方能富而好礼。故不仁者。不可以长处乐。仁者每生於忧患。生於忧患。乃能死於安乐。其为仁学之始也。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帮好学以成其志。力行以近乎仁。孔子力行。三月不知肉味。颜子好学。三月不违仁。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是乐也。无忧也。乐以忘忧。一死不足以忧。富贵能动其心乎。乐道之乐。可以长处乐也。颜子在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乐得其乐。忧不足忧。贫贱不能移其志。富贵自不能淫也。得位得禄。得名得寿。可以长处乐也。君子之乐。小人不知。小人之乐。君子忘之。小人乐在富贵。富贵者、所以安人之具。非所以荣身。钱财为公物。上帝寄於有德之家。代天惠人。立功立德。故当富而好礼。贵以保民。小人乐富贵而为私。生逢据乱之世。处富贵於前劫中劫之世可也。若长处安乐於末劫时代。将随天地不仁之气。毁世界无遗类矣。故曰不可以长处乐。

问、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仁者本以恶悲为心。释迦佛慈悲广大。渡众生无量劫。众生虽堕於湿燥之上。犹且渡之。是仁者爱人。有加无已。尚有恶於人乎。

答、人为天地之贵。万物之灵。仁者以上帝为心。行上帝之道。凡有血气之类。无几之物。莫不视同一体。岂有恶於人哉。其有恶於人者。因诸魔鬼怪。有害於人世。不能不诛。此其中大有义焉。而今元午当中之会。午正三刻之时。天地不仁之气。须三十年而后尽。此三十年中。儒教所谓据乱世。他教所谓末劫世。天有灾害之凶。地有覆亡之变。人有劫杀之威。挽此末劫之数。平天地不仁之气。非以至仁反不仁。不能扭转乾坤。孔子所谓平天下。此之时也。故仁者为大德。为上帝代表。为中流砥柱。手拿中道。掌天地之权衡。怀抱太极。命万物之生死。择种留良。栽培倾覆。故曰唯仁者能爱人。爱人即能爱物。唯仁者能恶人。恶人即能恶物。爱人者、爱仁善之人。恶人者、恶不仁之人。恶不仁即所以爱人。除暴即所以安良。仁者之反术也。释迦佛设天堂地狱之说。天堂爱仁者。地狱恶不仁者。亦能爱能恶之义。仁者能爱恶。仁者之本心。天道之自然。故曰恶不仁者。其为仁矣。因爱恶以为赏罚善恶之报应。因果之寻常。故曰仁者能明上帝之道。

问、人皆上帝所生。莫不秉彝是好。好是懿德。何以有不仁者乎。

答、人在红尘之中。未闻大学之道。不能自主。随天地之气数。善善恶恶。据乱之世。大道将行。天地大动。不仁之气。人在气中。感而不仁。故太上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据乱之时也。众生何辜。遭此荼毒。气满天下。故举世昏昏。迷而不悟。生者固所生不仁。亦非上帝爱人之心。故降衷仁者。代行其道。以救天下苍生。非三教合源於一己。不得曰仁者。非万教归儒於今时。不能行大道。顺其道者。爱之存之。辅之翼之。逆其道者。恶之去之。教之导之。故曰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

问、三教合源之学即大学。万教归儒之道即大道。大学固仁学。大道固仁道。人顺其道。是闻大学之道。以修身自爱也。自存也。人逆其道。亦感天地不仁之气有以致之。仁者遂从而恶之。能不过乎。

答、人禀天地之全。可作天地之心。应当好善成人。弥补天地元气。乃为生人正理。反糜天地气数。随波逐流。毁坏世界。非上帝肖子。乃乾坤弃才。论天道就该永堕地狱。不能超生。既闻仁者之说。明知人道之物。尚从而逆之。是自暴自弃也。自暴者。不可与有言。自弃者不可与有为。天道之自然也。仁者、仁至术尽。能勿恶之乎。(刍谈录)

第九十一礼拜攻乎异端新义

民国二年十二月十六日记

问、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作何解。

答、(白话解)异端者、不合正道也。矜奇好异。所行者六欲七情之事。所言者阿谀逢迎之语。投人情欲。损人利己。故为异端。惟异端人之所好者多。以其贪嗔痴爱。无所不备。想富贵者。就以富贵动其心。想长生者。就以长生迷其性。一切皆是便易事。世之不明大道者。往往受其害。其所以受害者。好便易所招也。故云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攻、专也。专心致志。以学之也。盖以异端之言。动人情欲。易为浅识纵欲之人所迷惑。而君子不然。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譬如贪富贵。总是从勤苦中来。非无因而来也。若无因而来者。有奇福必有奇穷。天道如是。人情亦然。凡为异端所迷惑者。半是自作聪明之辈。不信人言。执迷不悟。害己害人。不知伊于胡底。孔子之言。特为假精灵伪君子所发。盖天地之大。无奇不有。不仅煽惑人心。妖言惑众者为异端。即凡非礼之礼。非义之义。有背天理人情者。皆为异端。因异端二字。包含甚多。若不明公私之分。义利之别。少有不入其中者。故孔子特言之。以为后世戒。使后世之人。果能不贪人之便宜。不图人之小惠。则身心性命之害可免矣。

(官话解)专致谓之攻。异、不同类也。端、正也。异端、悖谬义理。非单指杨墨而言。凡损人利己。紊乱礼法。即是异端。不合中庸。即非正道。夫正道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尤必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然后笃行方可。不然、见理不明。是非莫辨。其害曷可胜言哉。

(文话解)夫子言异端者。即素隐行怪之流也。不修心术。不勤职业。不行实德。不立实功。或言男女同室。若姊若妹。或言茹素念经。不生不死。或言静坐孤修。离父母。别妻儿。便能作圣成真。凡此不在人情。不合正道。即为异端。面矩裂纲。上不能养亲事君。治世安民。下不能和兄教子。敦伦饬纪。大有反乎人道。故不可攻也。为民上者。果能黜异端。崇正学。即是宏圣道。培国民。端风正俗。将异端化为正道。一道同风。何害之有哉。(问谈录)

问、前星期。闻先生解释里仁前三章。清夜自思。句句是实义。真是圣经包罗万象。

答、圣经代天宣化。圣为天口。吾等浅尝涉历。焉知其中窍奥。本会名为研究。原期良朋好友。助长学识。若云解释圣经。剖白真义。则吾岂敢。不过藉作谈资耳。所谓苟志於仁矣。无恶也。是仁者立命之法。克己之善道。苟志於仁。则天人合一。性与天道相通。恶气自化於无有。己身无恶。是命立也。挽己之数也。命立者。足以受命。挽己之数者。足以挽天地之气数。志仁之实功维何。曰仁者安仁。安神於仁地。智者利仁。行仁於地利。二说见前。兹不再赘。人生安乐。莫过安仁。故尧帝好仁。而曰文思安安。人生大利。莫过行仁。释迦慈悲。无往不利。安仁者、可以长处乐。利仁者、须有大智谋。故仁者得安。智者得利。智者之利。非放於利而行也。智者行仁。故得大利。利出於仁。智亦出仁。非安仁之仁。焉得曰智。智者仁之用。仁者智之本。有真仁。即有真智。而真勇存焉。故君子之道者三。合而言之。一也。一者始之於仁。终之於勇。有真仁真智。可以得天之道。道与天齐。天地非大。吾身非小。以一身系天地之安危。至诚无息。以彰天道。天之道。即人之道。即性之道。即物之道。天地万物。万教万法。即吾之道。得此真勇。即乾刚至健之气。是君子德纯道备。万古长存。故仁者安仁。智者利仁。尤当勇者化仁。

问、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敢问贫贱二字。即君子之仁耶。

答、君子为仁。莫若贫贱境遇。贫者无财。无代上帝惠人之责。贱者无位。无代天保民之任。得以安心学问。保全真智。奠安仁者之基。故尧为皇帝。茅茨土阶。禹为天子。恶衣恶食。富贵者、君子藉以行其道。不以其道得之。不可以行道也。故不处。贫贱者、君子藉以去其愆。不以其道得之。因果也。故不去。去贫贱、不可以为仁。去贫贱、不可以消愆。去之犹去仁也。故曰君子去仁。没世无名。虚生也。故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尚有去贫贱以妨为仁之理乎。

问、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是何义也。

答、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是孔子成道於身。未能行道於世。望道而未之见之意。好仁者。无以尚之。言仁者至尊至贵。天下统一於此人。所谓仁者无敌。仁者行道。必恶不仁。张天之罚。方足以挽天之数。故曰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此仁者修身之学。敦厚以崇礼。不使不仁之事。存乎其身。所谓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自重於身者。自无不仁之事。加乎其身。仁者修身。是清明在躬。知几其神。有前冤后债。早挽其数於无形。亦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之义。仁者能独善其身矣。即可受命以安天下。故曰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用其力於仁者。受命行道。兼善天下也。一日者、受命之日也。有能一日者。即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之义。仁者行道。行诸自然。而曰用力者。道法并行也。智谋踊跃。以承天永命也。受命者。道在一身之中。道之力即己之力。故曰我未见不足者。力不足句。又含有道法之力。不足以挽末劫气运之义。我未见者。言道法之力。未有不足以挽数者。盖有之矣。是或人事不行。不能受天命之全。以挽末劫者有之。我未之见也。言受命者。必是大德大仁大智之君子。一慎独而天几无遗。天命尽受。未有既受天命。而不能行道者。

问、人之过也。各於其党。观过斯知仁矣。仁者尚有过乎。

答、仁者之过多矣。稍有不中。即是过也。故曰王天下有三重焉。议礼、制度、考文。礼乐、法度、文学、道德。自天子出。其寡过矣乎。但过出於仁。情虽可原。心善而事未善。不能无偏无党。亦仁有未至。智有未足。不能王道荡荡而无名。此时之仁者。外王之命。尚未立也。当事里仁为美之功。一日三仁九转。可谓闻为仁之道矣。朝闻道。人心夕死。可以受天之命。所谓一日克己复礼。乐莫大焉。

问、及门问仁。孔子都不与之。即与之。俱言为仁之方而已。惟颜子问仁。孔子告之以正、何也。

答、仁者岂易为哉。先难而后获也。故不易与。如颜子者。其智其学。可以为仁矣。故颜渊死。子哭之恸。曰天丧予。天丧予。恸其道之不得其人而行也。不知颜子赤贫如洗。即为大富贵之几。短命而亡。即为仁者寿之兆。儒门为仁者。惟有颜子。将来行仁者。必是颜子。天道安排。巧不可思。故孔子曰。大德者必受命。颜子名回。必回而行道也。其几已动於二千年前。是说也。谁不河汉斯言。知几君子。其自领之。

问、孔子云、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每於贫贱得之。学而优则仕。乃能仕而优则学。何也。

答、处逆境。则真心动。真气存。真慧出。乃能领真道之乐。真道之乐。贵压群凡。故君子好善。反得贫贱。天之所以大爱也。

问、颜子安贫乐道。固得道已。子曰回、也如愚。又曰回也不愚。颜子乃大智若愚。然则大智若愚者。方足以行大道耶。

答、愚者、仁厚之象。仁而不智则仁死。智而不仁则不智。颜子大智若愚。得智之正。故可以为仁。可以行道。能愚己者。则能愚民。愚民乃能补天地之元气。释家愚民。超凡入佛。长生不灭。可以超九玄。拔七祖。大孝在其中。万民俱是子孙。大乐在其中。人一於此。不与世界争名利。天地少一分杀气。多一个好人。无夫无妇。既免人生苦恼。无子无女。少分天地生气。未渡此个众生。已渡此个不生之众生。未渡此个入佛。已存天地正气。不信者有因果。毁之者有地狱。民信其说。不随天地生动之气。分散元阳。岂不弥补天地元气。儒教先正世界。愚以纲常伦礼之说。诱以爵禄荣誉。持之以法律。民纳轨范。不敢犯乱。自感天地正气。而成好世界。耶稣愚以上帝尊神。信者得救。开而今博爱同人之风。收减少野蛮竞争之福。自古万教圣人。莫不以愚民为德。太上曰、治民莫如愚之。民智多而愈乱。故开民智者。为乱世蟊贼。天地罪人。即如在理教。禁烟禁酒。不迎天地耗散之气。其义虽小。亦有救於世人。补於天地。故其说能存於今时。是愚民者。即所以福民。民不迎合天地生发之气。则无私欲。无私欲则少罪障不随生发。何由堕落。世人之亦有自愚其说。妄行其事。致遭天人谴责者。不知天地生成之理。焉知愚民福民之说。不知大道治术之时。焉能弥补天地元气。颜子大智而愚。天然大德之才。中行之资。恰是行道之人也。(刍谈录)

第九十二礼拜知之为知之新义

民国三年正月二十八日记

问、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作何解。

答、(白话解)夫子知子路之好勇。未之能行。惟恐有闻。凡事一闻就行。并不究其是非。夫子虽为子路告之。亦为后世人而发也。世间道听涂说之辈。轻举妄动之人。凡事只徒高谈阔论。记问之学。说得天花乱坠。地涌金莲。究其实、曰我不知也。此种妄诞之人。无根底之学。其害甚大。故夫子曰、由诲汝知之乎。你实实在在晓得吗。不要听到他人说了半节。拿起就跑。知之为知之。要实实在晓得。又要实验。才是为知之。不知心中有不了然。有疑惑。即为不知。不知者。要去详察。有不识者。即为不知。有如此的学问。事事求其极。自己能信得过。又能实行得到。果有如此的学问。是知也。是知者、实实在在明白了然。即如当今之世。新旧不相容。知旧学者。不知新学好在何处。癖在何处。只说他不好。不知成了一种学问。内中总有好处。非他辟驳。是不知也。譬如新学家言旧学腐败。非扫除旧学。不能使新学发展。你说我腐败。我说你妄诞。实是你不知我。我不知你。如今日之信教者。一要尊孔教。一要奉耶稣。究其实际。入主出奴。今日奉此教辟彼教。明日奉彼教。又辟此教。故各教门徒。你说我教不正。我说你教是邪。不知凡能成一教者。能流传数千年。有人崇奉。其中岂无真理。岂无真道。由各教门徒。不知为知。故有宗教战争。能如孔子之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各教门徒。有此公心。何有竞争。凡人皆是天地所生。上帝的爱子。因竞争而起冲突。由不知上帝之心。爱人如己也。上帝是天地人物之主宰。无论东方圣人。西方圣人。皆是代上帝立言宣化。挽回世道。救正人心。使人人皆归命上帝。岂有宗教战争之说。由徒袭其名。不知强以为知。是不知也。果如孔子之言。岂但宗教无战争。全球万国。同归上帝。和气一团。如手足相亲。同归一道。何等快乐。

(官话解)由、子路之名。诲、教诲也。汝、指子路言。知、晓也。乎、指点之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得矫强也。是知也。是认真之意。不自欺之义也。

(文话解)夫子知子路平日好勇。未之能行。惟恐有闻。其中或有以不知为知者。故夫子呼其名而诲之。知之即明大学先天之道也。然其学虽至平至常。而至神至奇。至精至粹。在其中矣。盖恐知之非艰。行之为艰。故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者、是教子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然后笃行也。是知也者。问心无愧。於事无差。深知安行。无往不利。升堂由兹始矣。(问谈录)

问、人有言曰。行道之君子。身居儒家。德据佛家。道得道家。受命上帝。此所以为天之子。代表上帝。以斡旋乾坤乎。

答、君子之行道也。三教合源为内圣。万教归儒为外王。怀上帝之心。行上帝之道。天地一人而已矣。

问、君子之道。诚而已矣。君子之学。诚意而已矣。意者生动之气。为阴为欲。情之所由乱也。诚意、则无妄。诚者、阳也道也。意皆诚。阳之至。道之体。所谓至诚。至诚者、天之道也。故至诚可以受命。至诚者、得道之全。故至诚为大德。诚之者、人之道也。能成其意。其心自正。其身自修。诚意即天人合一之学。故君子至诚而已矣。

答、意者、己也。诚者、克也。意诚者、礼复也。至诚者、敦厚以崇礼。故曰不知礼无以立。即不知诚。无以立道之本。广天之道於人也。人皆知诚意者静也。而不知动而诚意。即是慎独。能慎独者。视听言动。莫不协礼。意诚於静。曲诚也。能诚於动。是谓致曲。真诚也。意由情生。视听言动者情也。意由视生不正之视。故君子视而执礼。非礼勿视。先诚视之意於未然。意由听生不正之听。故君子听而执礼。非礼勿听。先诚听之意於未然。意由言生不正之言。故君子言而执礼。非礼勿行。先诚言之意於未然。意由动生不正之动。故君子动而执礼。非礼勿动。先诚动之意於未然。动静兼修。内外合一。道在一身也。动而世为天下道。道在万世之动。行而世为天下法。道在万世之行。言而世为天下则。道在万世之言。君子诚之至。道之至。有一分诚。即有一分道。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皆诚之所推。故君子诚全而得之。诚全而享之。诚全而归之。诚虽一念。及其至也。包乎天地。天得一诚而清。地得一诚而宁。人得一诚。则拳拳服膺。诚意也。而弗失之者。动静兼修也。终日如愚者。内外合一也。圣门颜子。得一诚字。见道之全。曾子知一诚字。不敢自欺。子思揭一诚字。明道之体用。孟子言一诚字。表道之真乐。当今之世。守一诚而立命。实一诚而命立。充一诚字。三教合一於身。光一诚字。万教归儒於我。化一诚字。天地位於内。神一诚字。上帝合於己。诚之用大矣哉。君子曰、诚者道也、学也、法也、一也。故君子诚之为贵。

问、君子克己。动於内也。故能克之。若来於外也。将如之何。

答、慎神以离之。思帝以散之。即虚神之致用。对境忘形也。君子有慎独之功。知几於未来。防患於未然。莫若化数於无形。是贤也。

问、若染之於身也。将如之何。

答、临之以智。向机利化。

问、仁者爱人以德。恶人以法乎。

答、法者、震之也。莫若齐之以礼。礼者、安之也。

问、佛教言天。举头即天。故曰天善道。声闻圣。圆觉圣。菩萨圣。佛圣。皆天也。儒教言天。分先天、后天、上天。道教言天。曰下天、中天、上天。不晰其义。不解其说。三教每多窒义、何也。

答、名词界说。不可不知。立言有为。不可不慎。

问、无障气。即是圣贤。排内障。在克己。排外障。如之何。

答、排外障。在执礼。排内障。在慎独。排初来障。在虚神思帝。排初受障。在空神以智。排既受障。在主敬存诚。君子知几。慎思、明辨、笃行。何障之有。无几之事。当慎言行。问、静中之障气。又是如何排法。

答、上帝临汝。自无障气。帝若临我而气通。气不我通而障生。惟有心正似北辰。我如上帝身。我身是天地。两目如日月。照临下土。渊渊其渊矣。

问、君子学以致其道。大学之学耶。

答、此精神的解释也。若夫形式。即中和学堂也。总百学在其中。致圣道之广大。或有言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若今之劝业场等。不为无见。

问、后天富贵不可贪。饮食男女不可贪。贪则小人也。先天之道可贪。以天下为己任。万世太平为己任。天地位育为己任。上帝职分为己任。任则为君子。贪则为志士。大道不妨贪也。答、君子亦犹人也。特其所志不同耳。

问、惟皇上帝。降衷下民。必得其位、其禄、其名、其寿。所谓大德受命也。大德受命。天命之谓性。王天下而一家焉。敢问下民即大德乎。

答、大德之变有三。一曰下民。下民者、受天之明命。行帝之衷道。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受之者、可以主太极之土。是谓诚而受命。据德受命。外王立命。尚非大德受命。二曰天下代表。所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志於道矣。志道则无恶。不可须臾离者。拳拳服膺而弗失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知道本於帝。道出於天。主敬存诚以祀帝。存心养性以事天。天之道至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帝之道至微。如有所立卓尔。然莫见乎隐。莫显乎微。道失而为德也。故君子慎独以俟命。慎独以受道。慎独以守道。慎独以行道。肫肫其仁。乃能喜怒哀乐。合乎大道。未发而怀上帝之衷。所谓中也。发而如天道之达。皆中其节。所谓和也。合中和之道。乃可与天地参。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与天地合其德。天地犹一体。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与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吉凶。两目如日月。气化如四时。休咎达鬼神。荣誉如日星。赏罚如雷雨。是己身如天地。天地非大也。天命在己身。己身非小也。可以为天下代表。统一全球。协和万邦。三曰代表上帝。上帝者、致中和之道。位天地而育万物。身居天地之上。足下渊渊其渊。日月照临下土。发育万物之命。浩浩荡荡。峻极于天。察天地人於中和之内。礼仪行於人。威仪赫於鬼。天清地泰。民物咸亨。光华四照。合一无无。极乐无边。可以开万世太平。是谓天子。是谓大德。是谓大道。道德合一於身。上下一人而已矣。此君子之三变也。

问、君子三变。俱以帝也。不必三教合源於一己乎。

答、下民者、儒之道也。为天人合一之始。代帝行道。万教不归儒。则不能归帝。天下代表者。佛之道也。为佛教昌明之因。代表上帝者。道之道也。为道家收元之始。三者行之於儒。为儒之正。

问、由是言之。儒家之道。天人合一而已矣。其范围虽狭而道大。合三教之学於一身。凡行皆三教之道乎。

答、孔子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俨然者、如鹤立鸡群。人中皎皎。此儒家之象。儒为席上珍也。即之也温。佛家慈悲之象。听其言也厉。道家刚威之象。三教之道。分而不分。三元所化之地。俱有一元运行之理。一元莫破之微。俱含三元之迹。好学穷理者。均能领之。问、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所以行之者一也。及其成功一也。一者何也。

答、一贯之一者。上帝之中道也。即惟皇上帝。降衷下民之衷。孔子祖述尧舜。述此允执厥中之中也。帝道虽能贯天道。犹有形迹之可摸。帝道降於人心为道心。故曰道心惟微。微者、即降衷之象也。颜子曰、如有所立卓尔。子思子曰、莫显乎微。天得此一中而生。地得此一中而凝。人得此一中而灵。灵者、万物之贵。人执此中。则知上帝临我、爱我、佑我、惠我。致此中可以位天地。故天道虽大。莫如守中。天道自然。中道主之。帝无天道。则中道不显。天道无中。则天道不灵。天道兴帝道。合而为一。无为、无所不为。无为者、天道也。无所不为者、帝道也。分而化。一则神。神而不可思者。至诚不息之道也。至诚之道。何以不息。帝道与天道。合而为一。及其成功一者。诚道也。所以行之一者。得帝道於一身。贯天道於一己。修道以教天下之人。无处不行。无往不利。故曰一者智也。

问、子言上帝大中。即上帝之道。大学中庸之理。此言何谓也。

答、大学言天道。故曰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三在字、所以明天道之自然。如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得者得天道也。知止而虑者。上帝之中道也。故中道为学。即大学。大学之道。得於大学之人。闻大学者。学而时习之。自贯天道於一己。不亦说乎。虑得天道。故乐之也。知止一节。所以明帝道为天道之主。物有本末。本者、帝之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末者、天道也。一中可以贯之。故为末事。事有终始。先明天道之理。尽帝道之性。而后乃至於命。得帝之中道。实行大学。故曰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中庸言而帝道。天道合一於帝道也。故曰天命。天命者、即惟皇上帝。降衷下民。帝道贯一天道曰大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大道行於天下也。故曰中庸为大道之行。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抱天道帝道於一身。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抱之之象也。莫见乎隐。天道之本体。莫显乎微。帝道之本象。故君子慎其独者。大道之倚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合帝道於一己。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合天道於天下。中也者、天下之大本。本立於我。天下归我。和也者、天下之达道。道出於身。天下为身。天命之君子。允执厥中於一极。无所不用其极。修道以教。建中於民。中和之君子。化一中於天地。天地犹如一己。致中之君子。拿中道於手中。怀天地於身中。故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君子行大学。即是行帝道。贯天道。行大学之道。即是行大道。行中庸之道。中庸不过儒之大道。佛道无及焉。大学不过三教之大道。元午前后无及焉。帝道之神。天道之化。大道之妙。岂可思议哉。(刍谈录)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