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大成礼拜杂志之四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段正元 著

第九十三礼拜多闻阙疑新义

民国三年二月初五日记

问、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答、(白话解)子张在为学时。即朝日计算。如何方能得高官厚禄。夫子教他。多闻阙疑。言所闻之事。而心中有疑惑。不知内中的真是真非。不可轻言此事之是非。则寡尤。才无过错。多见阙殆。其心不安者。慎行不轻易行出来。则寡悔。凡寡尤寡悔之人。皆慎言慎行之人。言阙疑。行阙殆。凡事不敢轻举妄动。乱定人之善恶。妄判理之是非。如此可身当大任。故禄在其中。若不明先天之道。见理不明。乱定是非。其言行必遭尤悔。虽有禄亦不可保。故孔子特戒之。即如今之新学者。自以为知法律。有经验。然察其言行。多招尤招悔者。皆不能慎言慎行之过也。人之言行。果能寡尤寡悔。不求禄禄自在其中。禄者、系修天爵得来。尔俸尔禄。即是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故子张学干禄。夫子以寡尤寡悔教之。今之为政者。亦不得不知此章之意。夫行政长官。前代称为民之父母。今称为知事。果然知事。就可以当民之父母。知事者、凡事先知。高人一着。心明如镜。万端的讼事。诡计奸谋。物来毕照。如见其肺肝然。能察秋毫。与人排难伸冤。方不愧民之父母也。今之为士者。不明天爵之意。未得官以钻营运动为能力。既得官以威权虐民为荣耀。讲什么保国卫民。顾什么名誉馨香。今日升官。今日发财。以为人不知。而不知上天有赏罚。即如上年为知事者。始则高官厚禄。扬名显亲。为万民之尊仰。忽然为百姓所杀。或被上司监禁。或枪毙。甚有连累父母妻儿。杀身亡家。此是学禄之不幸也。而今之为官者。须知此非威权事。乃义务事。宜除暴安良。保护治安。为国民代劳。为国民分忧。处处谨慎。事事小心。岂但禄在其中。做铜像。修生祠。随之而至矣。

(官话解)子张、孔子弟子。姓颛孙、名师。学未时习。反欲干禄。禄是为官之俸禄。无实学而干禄。不量力也。即得禄亦消福也。夫子曰、多闻之中。是非公私。岂无疑惑以俟考证者。又言慎言其馀。正宜谨慎小心。则寡尤、少愆尤也。多见之中。古今中外。岂无危殆以期解辨者。又言慎行其馀。不敢轻举妄动。则寡悔、少追悔也。言寡尤。行寡悔。言行合义。堪为坊表。有天爵者。必得人爵。禄在其中矣。

(文话解)子张少诚实之学。曾子谓其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故学便干禄。夫子虑其多闻多见。必有疑惑。以慎言慎行告之。务期其言必寡尤。行必寡悔。方为言行皆实。人事尽而天事随之。禄自在其中。(问谈录)

问、子言得上帝之道。贯一天道。乃谓之大道。大道含三。三教也。大道尽万。万教也。万教圣人。俱是代上帝行天之道。殆非中庸之道乎。

答、即中庸之道也。中者、帝之道也。中者、天之道也。和道无中主。则不能达其和量。每致怪异灾凶。不得曰庸。中道无和之溥博渊泉。则中无所寄。不能生天生地生人生物。永成世界。不得曰中。中庸者。即帝道与天道合一而敦化。相始而相终。故天地犹命也。帝道犹性也。合而广大无载。化而精微无至。上而高明无极。下而中庸无比。是谓至诚不息之道。人能至诚。即能中庸。中庸之道。即是怀帝心而行天道。其理至明。其事至显。譬如春生、夏长。秋敛、冬藏。天之道也。帝生帝尧羲和。钦若昊天。敬授人时。使稷教民稼穑。顺天之道。春耕夏耨。秋获冬藏。农尽人事而得食。即行帝道而得生。生人者、帝也。成人者、天也。帝本无形。众生皆形。天本无物。所见皆物。故圣贤仙佛。仁民爱物。普渡众生。不暴殄天物。知稼穑艰难。即是祀上帝、敬天道。教人明善修身。即是代上帝立言。替天宣化。人奉万圣以为法。凡有功德於人者皆祀之。有益於我者皆敬之。即是事帝顺天。爱己以亲亲。爱人而体物。太平天下为己任。参赞化育为己职。即是行中庸之道。故凡天下之物。皆是帝道天道之显然。尽人事者。即是行帝道。合天道者。即是顺天时。众生有灵。皆是上帝。万物无心。即是天道。天下之人。终身由之。习焉不察。故民可使由之。匹夫匹妇之所能也。不可使知之。圣人有所不知也。人皆可以为尧舜。不行圣贤之言也。众生皆可以成佛。不信释迦之教也。万圣苦心孤诣。尽心焉而已矣。君子知之。收心、放心、存心。尽后天之人事。凝神、安神、虚神、尽先天之人事。抱一、守中、合一。合先后天之大道。天人合一行中庸。贯一万教明帝道。能得帝道者。曰内圣。曰内佛。曰内真。能顺天道者。曰外王。曰外时。曰外慈。三教之道无他。至诚不贰而已矣。君子之道无他。一贯而已矣。合而言之。皆中庸之道也。

问、天地之道本贰也。一帝道以生。二天道以成。合而至诚不息。其为物不贰也。则其生物不测。

答、人亦至诚之道所生也。心而有灵。上帝之所与也。人而有身。天道之所成也。人能至诚。可以位天地而行帝道。育万物而行天道。人之不能诚者。以人心惟危也。君子收心、放心、存心、即是诚意。诚心即是诚身。收心、放心、存心者。儒家之德也。凝神、安神、虚神者。佛家之德也。合而为至德。抱一守中合一者。道家之道也。帝天道也。凝而为至道。君子贯一於身。即合三教於一身。谓之曰内圣。曰诚道。穷理於天下。尽性於万教。谓之曰外王。曰至诚。至诚者、与天地一德。与上帝一道。不是万教圣人。即是万教真人。不是上帝化身。即是上帝代表。当今之世。有至诚之人。天下何愁不平。世界何愁不乐。至诚者。真正之人道也。人而有道。期月可已。不谓世界之大。三年有成。不谓民物之繁。君子安贫乐道。居易以俟命而已矣。

问、闻子之言。三教合源为内圣。为帝道。万教归儒为外王。为天道。敢问三教之徒甚多。未见其能外王者。何也。

答、不知三教合源。焉知内圣。不知万教归儒。焉知外王。内圣外王。本判而二。惟君子为能一以贯之。上焉者、见几而行。中焉者、思之思之。执两用中。下焉者、慎思明辨。然后笃行。究其实。心细者可以守中。可以合道。

问、人之为善。有一善可当万功者乎。

答、人之为善为恶者、数也。可以胜数者、缘也。佛教人曰结善缘。见善即为也。孔子警人曰。见义不为、无勇也。人能遇缘而作。虽天大之数。一挥而挽。君子随机应变。见几而作。待时而动。即是此理。

问、君子行道。何以智也。智而后尽人耶。

答、尽人即天。守中乃能合一。尽帝乃能合天。道之为物也本二。天道也。帝道也。一阴一阳之谓道也。道一则帝一。道万则帝万。知道体本二。乃知道一。知道一。则知万而一矣。道何以万。以其三也。道何以三。以其一也。道何以一。以其二也。人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君子为能一之。诚意以一内。慎独以一外。君子之道。始於一。终於一。一者何。诚也。始于诚意。终於至诚。一者何。善也。始於得一善。终於止至善。一者何。强也。始於自强不息。终於自强不息。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太上曰。大道一以开之。君子得一而万事备。得一则无一。无一则无所不有矣。道何以有。以其智也。道何以无。以其愚也。君子行道在智。实则行愚。行道者、所以回道也。回道则愚。何以能愚。以其智也。大智而愚。本道之全体大用。与道相终始。君子行道於天下。使天下如己之愚。则民德皆归厚矣。当今之世。人皆曰予智。实则愚而好自用。此随天地浮沉之辈。不足道也。上焉者、皆曰予智。驱而纳诸罟获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避也。择不处仁。焉得智。择乎中庸。不能期月而守。焉得智。期月者。为仁之数也。三年者。成仁之方也。期月可守。三年有成。三年有成。天下之人。十五年、可志於学。三十年、己欲立而立人。立之斯立。四十而理明。五十而知天道。知天命。六十而知上帝之道。诲我临我。七十而天帝合一。所谓道之斯行。行皆合道。绥之斯来。来远悦近。动之斯和。和达上下。道至於此。必世而仁备。仁备而优游。优游十六载。故仁者必得其寿也。仁何以得寿。智以虑道。智以得道。智以行道。行则得之。不行则不得也。颜子为仁。不得行仁而短命。行仁而人尽。人尽即是明明德於天下。天下有德。何等之智。破民之德者。不得曰人。不得曰智。今天下不人不智者久矣。待君子行道。犹解倒悬也。尽人者能勿慎乎。

问、慎则有何好处。

答、慎则有中也。慎则能诚也。慎则内外合一也。慎则天人合一也。慎则清明也。慎则神几也。慎则得一善也。得一善则可欲。可欲而弗失。弗失於己。道在己也。弗失於天下。天下有道也。君子一慎独而命立。命立则大道行矣。

问、大道待君子而行。君子尽中合天。即可以行道耶。

答、君子慎独。行帝道而知几。知几则得天之道。得之於身。行於天下。何等快乐。几者、天德也。达天之德。即是知几。即是闻道。即是得道。得之於身为明德。行之於天下为明明德。合天者、知天也。天人合一者。天道归於君子。君子行道。道由君子出。故为上帝代表。代天行道。代天宣化。代天保民。天地万物。惟此一人而已矣。

问、何谓刚者。

答、命立之谓刚。受命之谓仁。命立者。贫贱不能移。处实若虚。在尘脱尘。贫而无怨也。逆来顺受。顺之以智。贫而乐也。然后富贵不能淫。富而好礼。先无色心。乃能贤贤易色。在上不骄。先无相心。乃能放郑声。远佞人。惟诚意者。为能立命。心正者。是谓命立。刚者威武不能屈。不屈天之威武。乃能天下无敌而行仁政。故诚意正心为至德。为刚者。一气贯北辰为中立。为受命。为凝至道。君子行道无他。三教合源於一身。天下自归仁。归仁者。万教归儒也。

问、人事何由尽。

答、敬事而信也。红尘本是虚。民无信不立。无信不能虚者实之而成世界。故儒氏以现在立说。素位而行。教民以信。信何由立。遇事则敬。敬则真。真则正。不能正者。正之以政。敬事即是尽人以合天。行上帝之道以承天。天之道本实。行於人者为真实。非敬不能得天之道。以立人道。信者、人之道也。得天之道也。天人合一之道也。道行於天下。即是大道在人。先归儒也。故君子主忠信於心。心为道之统。主者敬也。主忠者、先敬之於心。然后敬之於事之谓信。是故忠为内圣。信为外王。主忠信者。内圣外王一以贯之也。即是尽人合天。天人合一。立功、立德、立信於人也。儒家之教无他。敬事而信而已矣。大道之行也。先行忠信。忠信行。即是大同世界。然后进化以行忠恕。佛之道也。神化以行中和。道之道也。非有中和之功。不能行忠信之道。故必三教合源。而后大道乃行也。

问、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何谓也。

答、智者上帝之道也。仁勇者、天之道也。天生万物以养人。何等之仁。四时八节。丝毫不挠。何等之勇。惟上帝之智。知天之道。可以得天之道。行天之道。故曰行之者一也。一者智也。智以行道。即代表上帝以行天道。得天之仁。仁者无敌。得天之勇。勇者无息。非聪明圣智达天之德者。不能代表上帝。聪明圣智。足以尽人。达天之德。足以合天。故智者不惑。而后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智者、上帝之衷灵。无所不知。无所不达。或生而知之。或一点便知。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何惑之有。仁者、天道之德。化生不穷。溥博渊泉而时出之。何忧之有。故仁者先难而后获。非行上帝之道。不能得天之仁也。勇者天道之体。至诚不息。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仁至义尽。乃得天之勇。得之於身。道与天齐。天即是我。我即是道。故智谋踊跃者。方足以行大道。智谋者、行上帝之道也。踊跃者、行天之道也。不踊跃、不能合天之道。行天之道。得天之道。压天之道。而为中庸之道。中者上帝之道也。庸者天之道也。天道无中。庸者不庸。帝道无庸。中者不中。中庸者、一阴一阳之谓道也。一贯之道也。故君子行道。智谋踊跃而已矣。智谋踊跃者。智仁勇者合而为一。天下之达德也。大道本三。属而为二。合而为一。一於上帝。行之以智。智惟厥时。即是中庸之道。道能统法。行法以隐。隐亦智也。故曰所以行之者一也。(刍谈录)

第九十四礼拜何为则民服新义

民国三年二月十二日记

问、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何告以举直错枉也。

答、(白话解)举直错诸枉。是举那正直之人。凡大公无私。就是直人。直人者、不抱金钱主义。不为本身荣耀。爱国爱民。常以职务为己任。直者举之。枉者错之。官清民自安。故民服也。民何以服。有忧可以解。有冤可以诉。寝食俱安。这句话隐戒哀公为政。一不用私人。二不受运动。三不要银钱。夫直人焉得有钱财。纵有钱财。亦是他大道生财。岂肯作屈己钻营。贿赂公行之事。凡是运动家。皆非直人也。既以金钱运动。焉得不虐民。故真直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非国家举他。他不能出现。达则兼善天下。民享安乐。则民服。举枉错诸直。枉者、钻营取巧之人也。何必要人举。求之不得。一得政权。作威作福。国家何以要用他。因他多方运动。不得已而用之。常言道、用人不徇情。徇情则欲生。他以金帛干进。不重民生。百姓焉能服。故民不服也。鲁哀公为君不仁。要使民服。故来问孔子。孔子知他的行政上无贤才。故告之以此。实足为万世之君。举贤才之训。譬如一省之中。有一个长吏是直人。一切官长皆有恐惧心。不敢虐民。一县之中。有一个清官。匪徒四散。改过自新。又如乡野。一村有一直人当公事。而一乡安宁。故哀公问孔子这章书。正是王道收服民心之善政。舍此则民不服矣。

(官话解)哀公、鲁君名蒋。哀、谥法也。公、爵也。问何为则民服。是如何使民归服之意。夫子曰、举直、是正直无私之人。举之为官也。错、舍也。枉、不正之人也。则民服。服其公也。举枉错诸直。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是也。小人用事。只知有己。不知有人。则民不服。不服其私也。害国殃民。何由归服耶。(问谈录)

问、孝子仁人。志士仁人。仁人君子。合而言之者、何也。

答、孝子者、以事顺亲也。后天之孝也。仁人者、以礼孝亲也。先天之道也。得先天之道以言孝。曰大孝。孔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完廪浚井。以事顺亲也。不告而娶。以礼孝亲也。以礼孝亲者。为圣贤。为大孝。为先天之孝。所以为仁人。为乾坤肖子。所以孝天。天生我灵曰性。亲生我形曰身。性者、先天之身也。身者后天之骸也。孝者、所以报本也。君子务本。不忘其亲。所由后天以返还先天之元气也。故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为仁。克己复礼而已矣。礼复者身自修。视听言动协以礼。敦厚以崇礼。所以奉天。所以显亲。故曰君子修其身而天下平。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诚意正心者。所以克己也。惟克己乃顺亲。惟复礼乃孝亲。非行大学之道者。其孰能语於此。孟子曰、士何事。曰尚志。有志大学之道者。方足以得仁。仁人者、有德之谓也。有德必有行。不亦君子乎。故曰孝子仁人。故曰志士仁人。故曰仁人君子。要之明善诚身而已矣。

问、天地未开权在天。天地既辟权在人。圣贤仙佛。各致中和。位天地。育万物。何无权耶。答、其权操於上帝也。

问、世道缺陷。天道然也。人心圆满。天之全也。何以世人皆有圆满之欲望。而每多缺陷之事实。

答、盖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心。足以代天宣化。弥补生成也。

问、物质文明。世人之所谓盛。智者之所谓衰。何也。

答、多智而鲜仁。非上帝之心也。

问、何能放诸四海。明明德於天下耶。

答、君子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也。苟日新者。智之事也。日日新者。仁之事也。又日新者。勇之事也。三者、君子之道也。所以行之者一也。一者、中也。中者、天人合一也。尽人始能合天。人道之始在诚。故大学以诚意为始。其卒也。曰至诚。至诚无息、天道也。君子自强不息。所以法天也。法天乃可尽人。故曰不息当自强。尽人始可合天。故曰自强乃能不息。分而二。不息先天也。天道也。自强后天也。人道也。合而一。允执厥中也。中者天下之大本也。鼎而三。智仁勇。天下之达德也。列而五。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天下之达道也。

问、三达德之於天下也。仁之实。议礼是也。勇之实。制度是也。智之实。考文是也。何以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

答、所以行之者极也。

问、知道、行道、得道者。智也。勇也。仁也。穷理尽性。至命之实也。教人以自强不息之道。可以因材施教耶。

答、教亦多术矣。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有不屑之教诲者。皆君子之教也。

问、中分二。曰中和。一化三。曰智仁勇。变而五。曰仁义礼智信。列而八。曰孝、弟、忠、信。礼、仪、廉、耻。其义安在。

答、中之为道也。一以贯之矣。一本万殊也。万殊一本也。

问、天道、人道。感而曰性道。即后天之大道与。

答、名不可若是其正也。

问、道德者、君子之行也。非君子可言不可行。行之则死。不行则生。是耶否耶。

答、道德者、人之正轨也。所以行之者智也。无智而行之。虽死犹谅也。反古而行之。一败涂地无馀也。故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问、仁者、天下之主也。无主乃乱。非仁者其孰能安之。

答、德者、智仁勇也。行者、智也。有德者必有行。非智不行也。圣门德行。首推颜子。颜子终日不违。学而时习之也。见其进。未见其止。自强不息也。得一善则拳拳服膺。允执厥中也。有为者。亦若是。志道好学也。不迁怒。不贰过。可与入德矣。孔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不远复。无 悔。元吉。可与德行也。德行者。明明德於天下也。大德受命。非颜子其孰能语於此。当今之世。惟仁者无敌於天下。苟有学颜子者。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刍谈录)

第九十五礼拜敬忠以劝新义

民国三年二月十九日记

问、季康子问使民一章之解释何如。

答、(白话解)康子意在使民要敬他。人人要忠他。又要互相劝勉。服从。孔子曰。临之以庄。是要先正自己。才可以临下。如自己能庄庄重重。正正大大。毫无一点苟且之事。民间自然恭维你。亲近你。服从你。自己有孝。有慈爱。以身作则。即为人民的模范。择善而从。隐恶扬善。举善而教不能。善与人同。乐与人为善。不劝而劝矣。故曰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此章书。是孔子对症发药。重在为上者。苟能本身率下。未有不如响斯应者也。反是则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矣。

(官话解)季康子。鲁大夫。季孙氏。名肥。问使民敬忠以劝。敬、尊敬。忠、忠心。劝、自相劝勉也。如之何。问如何使民也。夫子知康子无道。虐以使民。故言临之以庄。临下庄严端正。而民知敬。孝亲慈众。而民自忠。举善而教不能。而民自相劝勉为善也。上行下效。即使民之道。

(文话解)使、是使民敬忠劝。民之所以能敬、能忠、能劝者。亦视居上之人何如耳。孔子曰。临以尊位。庄以持己。民安得不敬。孝以事亲。慈以使众。民安得不忠。善者举之。不能者教之。民安得不劝。由是上感下应。朝野相安。熙熙然大同之世矣。即使民之善法也。(问谈录)

问、明明德於天下也。先之以忠信。外王之忠。为人谋也。外王之信。交朋友也。及其至也。礼运大同一节而已。敢问内圣之忠信何如也。

答、忠者、所以养心也。养心莫善於寡欲。寡欲则寡过矣。信者、所以存心也。存心无愧。则仰不愧天。故不敢自欺之谓信。见之於行。则俯不怍人。故有诸己之谓信。有诸己而求诸人。人有不动者。己之信有未完也。故信又为至诚之基。人而有信。诚意也。心自正焉。正心之谓忠。忠者、执中之始也。君子执中。万事得矣。要必有信以正焉。故忠为性。而信为命。忠信者、性命合一之源也。明明德之始也。大学之道也。大道之行也。中庸之功也。慎独之由也。此为儒门之下乘法也。

问、文学之道。由性道而开者。上乘也。由躬行而兼经者。中乘也。由法而入者。下乘也。古之君子。性者有之。躬行者半也。今之君子。皆法也。如何。

答、此文运之盛衰。国家元气所关也。

问、文以真为贵。有时而不必真者。文以富为贵。富不失其真者何也。

答、文者、率性之言也。道者、实行之事也。惟中之所适。方足於载道。故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博文犹须约礼也。

问、民为邦本。食为民天。食哉惟时。故曰行夏之时。尧之敬授人时。舜之先齐七政。有由来也。

答、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因地制宜。因时耕作。即是政也。故孔子曰。使民以时。孟子曰。不夺农时。国家果能行夏之时。因民所利而利。则民自安。天下不劳而治矣。

问、道德在宽。宽中实严。法律在严。严中实宽。

答、治而不治。不治而治。此君子之道也。若夫小民。道以道德。而不进於道德也。有耻矣。有耻之民。其治之也。不亦易乎。

问、圣人之道。修己以安百姓。治国以睦万邦。尧之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舜之庶绩咸熙。分北三苗。德允元。蛮夷率服。禹之无怠无荒。四夷来王。莫不由内而外也。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良有以也。今之言外交者。则异是矣。

答、内政者。外交之本也。兵力云乎哉。

问、读圣道发凡。有禁炮之政策。德惟善政耶。

答、学者之说也。何德之云。

问、君子之为政也。先德而后政。君子治人也。先政而后德。为政之道。在知人。在安民。答、知人则政也。安民则德也。君子之德行。一以贯之也。

问、内政修明。即外交之基耶。

答、然。(刍谈录)

第九十六礼拜友於兄弟新义

民国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记

问、或人问政。夫子何仅告以孝弟。薄政而不为耶。

答、(白话解)为政做官也。夫子不以政答之。而曰书云孝乎。凡要为政者。必先以修身齐家之事为本。修身之事。就在孝弟。惟孝友於兄弟。是孝父母。和兄弟。施於有政。在家对於父兄师长六亲。皆能和睦。其中就有政也。是亦为政。有如此的学问。不为政。亦如为政。奚其为为政。胜过为政。据我想来。此章书。何以夫子言孝弟为政。因或人乃是势利之徒。在家常毫不孝弟。只希图运动为政。显自己的能为。藉势力犯上作乱。故孔子不以政告。而以孝弟教之。此是孔子因人之对答。古今人心奸黠。往往借行政权力。欺压六亲。而不知为政之事。为万民之父母。在家常失了伦常之道。在外行政。即想万民尊你为父母。事一家之父兄犹不能。岂有万民来事你为父母耶。故孔子以孝弟推之。夫子之言。必有所为不然何以引书而告。盖孝弟乃为政之本。世间断无有己身不能行道。而能使他人行道者。己身不能治。而能治他人者。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夫子恐后世人不揣其本。而齐其末。以为政为快乐事。而不知家常无道。不能惟孝友於兄弟。又焉能施於其政耶。

(官话解)或人、是当时势利中之人也。故不记其名。问夫子曰、子奚不为政。奚、何也。何不为官。孔子知时不可为。故曰书云孝乎。引书言惟孝友於兄弟。盖为政先由孝字做出。修身之要也。友於兄弟。和睦弟兄。齐家之道也。施於有政。先能修身齐家。然后能治国。是亦为政。是真为政之道也。奚其为为政。何必定要为官。方算为政耶。夫孝弟为人之本。果能实行之於政。不愧万民之父母也。夫子对或人之言。实为万世之为政者发。

(文话解)或人问时。正哀公十一年后也。阳虎专权。季氏之政。不堪问矣。夫子知其不可为。故引书言以答之曰。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即如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盖秉彝之良。人所同具。即大学明明德之本也。曰奚其为为政。由亲民以止至善也。盖政者正也。正己而后正人。齐家而后治国。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古忠臣良相。出於孝子之门。夫子因或人之问。揭出为政之原。即告天下万世之为政者也。(问谈录)

问、何谓明善诚身。

答、善者、先天之道也。大学之道。所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是也。诚身者、后天之命也。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也。孔子曰、不明乎善。不诚乎身。明善而后诚身者。本先天之道。以制后天之情也。故颜渊问仁。曰克己复礼。请问其目。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视听言动者。后天之情也。礼者、先天之道也。故曰以礼孝亲者。方能以事顺亲。知顺而顺。不以礼节之。必陷亲於不义也。

问、人各有长。未著其长。不见长。人各有取。不见其好。不知所取。

答、任事为能。知人则哲。其可以为政矣乎。

问、佛说不明。社会不成。

答、社会者、释家之世也。

问、为会求友。即是为国求贤。为道求同志。即是为天下得人乎。

答、大道之行也。非与天下国家而谁与。

问、忠信可以入学。忠恕可以入德。中和可以入道与。

答、学而时习之。层累而进也。

问、文以教智。行以教勇。忠信教仁。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三者一也。一者中也。允执厥中。所以教中行也。中行者、天下之大德也。大德受命。立天下之大本也。何曰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答、文行忠信。即所以教中行也。大道之行也。先之以忠信。

问、人道之始。始於拨乱。乱拨则反之正。正则进於文明。文明进化。终於大同。中和学堂者。人道之发源大同者、中和学堂之结果。即人道之发华。由人道可上达於性道矣。

答、中和学堂者。万世太平之极也。君子於天下国家。无所不用其极。一以贯之也。

问、中者、本也。庸者、中之见於人道也。吾儒以人道为主。故孔子之道。至平至常中。即至神至妙。以中固含性道天道也。

答、中庸之为道也。即三教合源也。故君子之道。费而隐。

问、逆来顺受。即是行道。红尘逆境。君子知之。而顺受之。坦荡荡。而无忧惧。素贫贱、行贫贱。贫而乐。素患难、行患难。无入而不自得。

答、不知天无以知人也。知人则为君子矣。君子尽人合天。天人合一。乐在其中。(刍谈录)

第九十七礼拜人而无信新义

民国三年三月初三日记

问、信为八德之一。近世人情狡诈。 之喻。恐亦未必然也。

答、(白话解)信者所以维持人类国家於不敝。不可须臾离也。人苟无信。与禽兽何分。无 、是无辕辙。无、是失了车心。其何以行之哉。如何能走。即如而今电车轮船。无机器焉能行也。人无信虽生如死。不但朋友不能相信。国家不能相信。即是自家妻孥。亦不相信。再就粗浅者言之。如家常所喂的犬。你失了信。下次就呼之不来。大车无。小车无。虽属弃材。尚可另作别用。惟人无信。不如死人。民无信不立也。夫人之信。在先天言之曰天命。所谓天生蒸民。有物有则。为人身中之至宝。古来为贤为圣。皆从信中得来。信之用岂不大哉。

(官话解)人而无信。信即天良。天良一失。便无信也。不知其可也。即不可行之意。大车无 。大车、牛车也。 、辕端持衡。小车、四马车也。 、辕端上曲钩。失却二者。车不可行。无信者亦然也。其何以行之哉。万不可行也。

(文话解)人而无信。虽生犹死。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无信奸伪百出。欺己欺人。其害不可胜言矣。信者一言既定。终身不渝。推行尽利也。如其无之。譬如大小车之无 。不能推行也。故相鼠则说无礼。大车则说无信。诗言已有明徵矣。推之忠。可行蛮貊。不忠信、即州里亦难行也。此夫子特为无信者戒之。(问谈录)

问、天下大本之谓中。见於人道之谓庸。

答、中庸者、全体大用也。自由大用而大顺。而大同。而大化。而神化矣。

问、盖有闻焉。道开五千年。大成之君十。前二五造文明。后二五造大同。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交於释者末之君。开於始者一之师。拨乱反正。开万世太平者。一之君也。

答、吾闻之矣。万二零七十三者。星之正也。成之数也。壹始於大德焉。故曰大德受命也。问、修齐者、私也。治平者、公也。平者、大公也。大公无私、曰大同。治国小公、曰文明。答、有公而后有私也。故天下国家为身家之保障。由私而后乃公也。故身家为天下国家之根本。君子修其身而天下平。一以贯之也。

问、中则正。中则平。中则通。中则变。中则和。中则备。故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圣圣薪传。允执厥中。

答、中者道之所从出也。故上帝以之为用。君子以之为法。

问、道德会行礼拜。所以行道欤。

答、礼不废。道亦不废也。

问、释道之小乘大乘。儒氏之小康大同。释道之上乘。儒氏之中和。释道之中乘。儒氏之忠恕。释道之下乘。儒氏之忠信。

答、子比而同之。亦知三教之真欤。

问、据乱之世。道在个人。主忠信所持以拨乱反正者。曰夫妇。曰父子。曰昆弟。升平之世。道在人人重忠恕。所赖以文明者。曰朋友。曰君臣。太平之世。道在天地人物。致中和、所赖以大同者。曰师弟。

答、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极轨於师弟。师弟者、大道之行也。

问、自上言下。以道为主。则红尘为逆。自下言上。以情为主。则修道为逆。要之逆来能顺受。即是行道。

答、君子遵道而行。何顺之有。

问、佛学不明、则心难正。道学不明、则意难诚。三教不合源、则大道不明。诚哉是言也。答、大道之行也。须三教合源。其所由来久矣。

问、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一思曰智。再斯合仁。合仁则行。行即勇也。再斯而行者。智仁勇并用。君子之道也。初思不智。则万思。万思不获。必也再斯。若再斯不合乎仁。亦不可谓之再斯。故再斯非泛然二思也。果是说也。则再斯焉。有不可行者哉。答、其知此章之义乎。思之思之。执两用中也。

问、天下事皆难矣。至难之中有至善。惟皆难。故临事惧。惟有至善。故好谋可成。临事惧。人心惟危也。好谋者。惟精惟一也。可成者。允执厥中也。

答、故经者所以行也。文章云乎哉。君子曰、不能无文也。故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而后知其为经也。

问、至顺之中有至逆。故临事当惧也。至逆之中有至顺。故好谋可成也。好谋者排天地之障气也。至顺者。天地之浮阳。前因也。

答、后天主宰於先天。固当尽人合天也。(刍谈录)

第九十八礼拜因革损益新义

民国三年三月初十日记

问、殷因夏。周因殷。时代非遥。自损益可考。孔子何以遽云百世可知耶。

答、(白话解)此章书含有先天大道在内。孔子不言先天大道。而言后天人情。曰殷因於夏礼。其损益可知。损益者。斟酌变更。择善而从。不善而改。殷之於夏。周之於殷。其或继周者。其理一也。凡事由此推之。岂但十世、百世。千世亦可知。当海禁未开。知我中国之礼如是。外国之礼。不知如何。今各国交通。以各国之历史考之。各国的风土人情政事。大同小异。亦不外是礼。如此看来。凡事以天理人情推之。古今如是。中外亦如是也。故孔子敢言百世可知。此其故何哉。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不但说这个天地如是。万万个天地。莫不如是。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凡事有什么新旧。叫什么古往今来。时中之道。损益可知。此章书暗藏大道。盖三教合源之理。万教归儒之法。至诚君子。知之稔矣。

(官话解)因者。依也。礼所损益。当减当增者。可得而知也。其或继周而不变者。三纲五常之经。人事之至理。夫子言百世可知。其所损益者。不过礼文制度耳。一言可定百世者。至诚如神之妙用也。不惟百世可知。即千万世亦可知也。盖早将先天之大道。明透极矣。道虽一本散为万殊。万殊仍归一本。即百世之王。平定天下。不外内圣外王之道。日用伦常之理也。天地经义。万世不变。此真圣而不可知之谓神也。盖宇宙之中。无奇事。人心合天心。无极生太极。纲常名教。万世皆然。以至理推之。实有至道存焉者矣。

(文话解)孔子至诚如神。删书定礼。不惟百世可知。即万万世亦可知。知有天地。即知有人物。知有人物。即知有制度。知有制度。即知有损益。无可损益者。三纲五常。道之日用。失却纲常。即无日用。天地之大。古今之遥。以及中外治乱。朝代升降。了如指掌。不惟知殷因夏。周因殷。由此而推。百世犹旦暮。由一世二世。以至万万世。传之无穷。盖可知矣。大哉圣人。其至诚前知。由明明德之学而来。所以声名洋溢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以及天覆地载。日月霜露所照坠。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至今祀以郊天之礼。不亦宜乎。

(问谈录)

问、孔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短命者。必得其寿之几也。箪瓢陋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之几也。三月不违仁者。天下归仁之几也。回之为言复也。复礼也。复回也。所以复国家之元气。天下之正阳。上帝之元命。易曰不违复。无悔。元吉。颜氏之子。其庶几乎。当今之世。颜子其复生乎。复生亦回也。克己复礼。当不远矣。

答、大道之行也。选贤焉。孔子曰。贤哉回也。天果欲开大同之局。尊德行而道问学也。德行之首曰颜渊。必如颜渊而后曰贤也。选贤当知所准矣。

问、人有言曰。颜子名回字子渊。回者、复也。所以为仁也。渊者、渊渊其渊。惟肫肫其仁。而后渊渊其渊。惟渊渊其渊。而后浩浩其天。非聪明圣智达天德者。其孰能知颜子哉。

答、有若无。实若虚。子渊之象也。犯而不校。仁者之量。此颜子之所以名回也。

问、小惩大戒。小人之福欤。

答、小惩大戒。君子之福也。今不如古矣。

问、太极者。位天地也。乾者、育万物也。位天地曰师。育万物曰王。王乃天之子。故曰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王又仁者也。当仁不让於师。

答、君子无所争。弟子服其劳。人爵之烦冗。何若天爵之尊清。君子知命。顺受其正而已矣。问、复旧制。保秩序。能新生。入人心。

答、政之本在德。德而时出之以政。德惟善政。复旧云乎哉。新生云乎哉。

问、性道不明。则心难正。天道不明。则意难诚。人道不明。则身不修。故曰三教不明。则大道不行。大道之行。万教归儒也。

答、明明德於天下。即明三教之说天下也。三教之说明。则万教归儒矣。

问、中庸之道。惟圣者能之。贤者之道。忠信忠恕而已矣。其何以知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曰。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答、中庸者。非大化其何足语於此。

问、故曰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欤。

答、然。此即内外合一。而后天人合一也。

问、治世不难进化世界难。是以万教当归儒。

答、归则大。大则化。唯天下至一乃能归。唯天下至大乃能化。

问、仁为修道之主。祖德功善次之。孔子曰。修道以仁。

答、仁者道之种也。(刍谈录)

第九十九礼拜见义不为新义

民国三年三月十七日记

问、祭非其鬼。见义不为。何以并列一章耶。

答、(白话解)鬼神者。阴阳之灵气。合而言之道也。非者、非道之事。即而今邀福求寿之人。不知富贵贫贱。皆是鬼神的赏罚。有因方有果。如影随形。鬼神的赏判。岂有无因而来。邀求而得。故祭之则为谄媚。譬如国家刑赏。果能干功立业。即不邀求富贵。国家自有报酬。若无才无德。行为不端。慢道你去求富贵。国家还要责罚於尔。况所作所为。皆是损人利己。毫无公道。怨天尤人。又来要求鬼神。所祷告者。皆是损人利己之事。不祭鬼神。其罪犹小。邀求鬼神。助尔为恶。冒渎鬼神。其罪大矣。人必要以鬼神为德。鬼神为灵。知鬼神之公道。所作所为。与鬼神合德。就不邀求鬼神。不祭鬼神。鬼神亦要保护。夫子非教人不祭鬼神也。要以鬼神为德。能以鬼神之心为心。正直无私。普济黎庶。虽非其鬼。祭之亦不为谄。义者宜也。当作之事也。此章书不重上节。所重者见义不为。人果有敬鬼神之心。其人良知良能未坏。仁心还在。孔子恐人失勇心。故言见义不为无勇。易其祭鬼神之勇心。而为义事。即所以祭鬼神也。由此章书推之。见得夫子重鬼神。又教不要迷信於鬼神。要知、鬼神之所以为鬼神者。在此义事。在此勇心。见义即为。则与鬼神之气相感通。不祭之祭甚於祭。即为我之鬼神。即为其鬼。祭其鬼不过敬心之表示。礼也。无义事勇心而言祭。即为谄鬼。即为非其鬼。夫子教人之心。亦深且切矣。

(官话解)神魄曰鬼。除祖宗及有功之人外。祭之则为谄媚鬼神。非其鬼者。不是 分所当祭之神也。鬼者、阴之灵。故阴神曰鬼。无明明之德。徒祭鬼以求福。如缘木求鱼。不惟不得。且恐反生灾异也。义者、作事得宜也。见义不为。明知有益而不为。即失勇心矣。古之人、天地山川。土社坛圩。礼所当祭者祭之。非谄可知。忠孝廉节。名教纲常。义所当为者为之。有勇可知。所祭非以邀福。所为非以矜功。反是则谄与无勇可知矣。

(文话解)世有谄媚鬼神。妖言惑众。只以神鬼为奇。不以神鬼为德。由是外有虚文。内无诚敬。所祭皆虚假。尽属牛鬼蛇神。或言天神下降。或言地护持。所以神降於莘。石言於晋。一唱百和。以期享国日永也。降及后世。喜巫蛊。信方士。金马、碧鸡。神雀等名词。其谄事鬼神者。又乌知务民之义耶。又乌知敬鬼神而远之耶。盖鬼神阴阳造化之司。屈信往来之用。知兴废。定吉凶。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鬼神之所凭者义也。子臣弟友之经。忠孝节义之事。鬼神之厉毒所不能伤者。亦即鬼神之昭鉴所不能外。可知义所在。即为所在。为所在。即勇所在。有此勇。复有此见。有此见。安得不为。得所为。安得不勇。勇自足以配义。今日习染为污。不合义者多矣。泰山之旅。雍诗之歌。非其鬼而祭。谄也。非义也。奥灶之媚。神 之祷。非其鬼而祭。谄也。非义也。非义则不可为。何贵乎见。何贵乎勇。勇者、乃明德之功。大人之学也。诚意正心以养之。致知格物以求之。见义矣。鬼神不敢淆其见。为勇矣。鬼神不敢阻其为。然亦非渎慢鬼神也。鬼神之所以为鬼神者。亦在此。矧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庶人祭其先。各尽其职。庶不殒越。以贻羞矣。何得言谄。何得言非义。何得言不为。何得言不勇。(问谈录)

问、十五志学。大学也。即志於道也。三十而立。有诸己之谓信。主忠信也。据於德也。四十而不惑。诚则明也。内外合一也。忠恕也。诚几也。明明德也。五十而知天命。天人合一也。中和也。天命之谓性。修道之谓教也。内圣外王。亲民也。六十而耳顺。不思而得也。知止也。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勉而中也。圣人也。止至善也。大学中庸为性与天道。真不可得而闻也。

答、性之为道也。神而明之。未可以言传。故不可得闻也。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颜子拳拳服膺而弗失。故孔子称其好学。君子之道。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知远之近。则可以入德。故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病不为耳。颜渊曰。有为者、亦若是。论语开口。教人学而时习之。学而时习之者。不亦说乎。不亦君子乎。此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也。(刍谈录)

第一百礼拜孔教无处不宜

民国三年三月二十四日记

问、今闻先生要出游。相处不久矣。我们心中还有多少疑案。有所问难。至今论语讲至六十馀星期。我们亦知论语的好处。敢请先生与我们辨难晰疑。可乎不可。

答、敝会设星期问谈。原为辨难晰疑。前所讲的论语。不过说今时各学堂。未存经学之遗风。论语一书。无论何校。都可常讲。今虽讲至一年有馀。不过就文字答辩。何敢以明经自诩。今各位先生。既知圣经的好处。凡人各有思想。心中所怀。亦各不同。就有一番新思想。亦必要温故。以论语为标准。各位有所怀疑。此乃人情中事。既属朋友。随便谈叙。何尝不可也。

问、先生所讲的论语。后学不敢赞一词。但与朱子所讲。不甚相合。朱子辟佛老。先生所讲。与佛老合为一家。我们时常说朱子之学说。甚为狭隘。如此看来。朱子非真儒耶。

答、朱子解论语之时。其意在一般仅知供佛骨。铸佛像。接天佛水。妄想长生。以致政治不修。伦常不讲。每日看经念佛。如梁武帝兵临城下。还在敲木鱼。不惟有害身家。适以涂炭生灵。其为害岂不大哉。原来朱子养心之法。亦是佛家所传。故半日读书。半日静坐。何尝不知佛老。不过辟无知之徒。借佛说妄谈慈悲。饰清净以妨职业。究之满腔恶念。不如辟佛老以归儒。还有济於事业。此是朱子的本心。后人不察。徒尊朱注。未悉其意向所在。凡辟佛老之事。概斥为异端。以为是朱子辟佛老之流风馀韵。似此等人云亦云之见。何尝是辟佛老。特孤陋寡闻。不知博文约礼耳。当今儒教昌明之时。必与佛老相提并论。主张三教合源。万教才能归儒。不然。以为儒教仅仅一个伦常日用。不知伦常之道。其中亦是三教合源之道。故孔子云、生事之以礼。是人子尽孝之道。死葬之以礼。是人子慎终之道。祭之以礼。是人子追远之道。即是佛老之道。幽冥一体。孔子云、未能事人。现在之道。焉能事鬼。过去之道。未知生。过去之道。焉知死。未来之道。现在过去未来。即是佛家三生之说也。夫子之文章。即是人生求富贵利达之道。性与天道。即是成仙作圣之本。朱子所辟佛老者。恐因后世人迷於佛老。而不重伦常。其用心亦良苦矣。朱子解释圣经。虽未发明性与天道。究属儒教功臣。今之士子。智不足以知朱子。亦犹朱子智不足以尽圣人。孔子之道。句句是天道。字字是伦常。分得出天道伦常者。孟子以后盖寡矣。吾今浅谈论语。一年有馀。不过将夫子之文章糟粕。解其一点皮毛耳。若夫子之性道。朝闻夕死可矣。真是万仞宫墙。不得其门而入。安见宗庙之美乎。

问、闻先生之言。我以为论语的解释。至矣尽矣。今方知孔子之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虽然。孔子之教。如此难解。何必拘拘以孔子立教。

答、孔子之教。因时制宜。浅而愚夫愚妇。一时不可离。及其至也。圣人有所不知。上而君相师儒。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亦是孔子之教。下而士农工商。皆是用孔子之道。孔道不可须臾离。慢说中国用此道。即是外国。讲富国。讲强兵。讲文明。讲自由。讲平权。讲大同。讲进化。皆是此道。圣道者、下学上达。如兜天之罗帕也。能大能小。能刚能柔。包罗天地。曲成万物。故不可离也。大哉孔子之教。真宜古宜今。宜中宜外也。(问谈录)

问、至诚者。诚意、诚心、诚身、之谓也。

答、然。诚则几。几则明。唯天下上智乃能明。

问、其言也 。即非礼勿言乎。

答、其言也 。可以言则言也。

问、拨乱反正三十年。故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答、十年抑亦可以为世矣。

问、当今之世。有恩须报者。不得而见之矣。

答、仁者出而恩满天下。则人不爱其情矣。

问、今日之正。必道德齐礼之基定乎。

答、礼行於天下而正存。命立於天下而正定。德行於天下而正明。

问、今之学说坏矣。而人心坏焉。正学说。莫若正人心。正人心。尤莫若正官心。正官心以初等中和学堂。正民心以礼拜。正学说以大成研究会。不如是、未足以拨乱世而反正之也。答、君子之正者命也。命立而正存焉。

问、四书为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欤。

答、四书为两间之正阳。人能遵而行之。则天地佑之。神明畏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古人所谓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忒矣。

问、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天聪明。经书亦不可不读。

答、经者、道之华也。智者悟之。勇者行之。仁者载之。

问、天道悠久。人道好常。

答、常则久也。久则变。变则化。(刍谈录) 第一零一礼拜教亦多术

民国三年四月初二日记

问、闻先生所讲。舍孔子而外。不可言教耶。

答、当今之世。人道昌明。非尊孔子。不能有教无类也。孔子之教。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其中天道人道。无不完全。即孔子在今时。其教育因时变通。亦要改不良而择善。取他人之长。补己之不足。集众思。广众益。我非株守孔子。不过以孔子为先师也。凡学说以孔子为体。以诸教之合时者为用。体用兼赅。儒道完善。倡言万教归儒者。即此意也。问、孔子言非天子不议礼。何必要天子。才可以制礼耶。

答、孔子所言之天子。非指帝王也。如指天子为帝王。其下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亦不敢作礼乐焉之谓何。天子者、聪明圣智。达天之德。修天爵以要人爵。内圣而后外王也。非帝王即天子。而今尊帝王为天子者。是逢迎帝王也。

问、孔子云。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我们想来。微生高是与人方便。反说他不直。是何言也。

答、此章书。因当世人说微生高直拗。微生高固是圆通之人也。何以见得。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自己家中无有。在外去求。与人方便也。孔子故藉此言。以美微生高之方便为人。并非直拗。亦非正直无私。盖当时多半以曲意徇情。掠美饰恩为直。故孔子正之。

问、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爱人不爱物耶。

答、孔子一车两马。车马是同孔子一路归家。来人报说马房失火。孔子明知马不在房。何必问马。可见圣人之仁。虽在慌忙之中。犹曰。伤人乎。是圣人爱人如己。临事不错发一语。其心是常常清明如镜。造次必於是也。从心所欲不逾矩。惟孔子为然矣。何尝爱人不爱物耶。问、孔子之教。多半所问非所答。凡同问一事。所答不一。譬如孟懿子问孝。答无违。子夏问孝。答色难。颜子问仁。答克己复礼。司马牛问仁。答其言也 。季康子问政。答政者正也。子张问政。答尊五美。屏四恶。颜子问政。答行夏时。服周冕。乘殷辂。冉有问闻斯行诸。答闻斯行之。季路问闻斯行诸。答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问同而答异。是何说也。

答、孔子之言。千变万化。因材施教。执两用中。因时措宜。犹之佛家八万四千法门。皆是对症发药。故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勇者见勇。古云教亦多术矣。其斯之谓与。(问谈录)

问、忠信者、性命合一也。忠恕者、内外合一也。中和者、天人合一也。

答、三者、一以贯之也。

问、不卑不亢。即是和而不流。群而不党。中立而不倚欤。

答、君子致广大而尽精微。有其义矣。

问、易者内圣之书欤。其曰首出庶物。克己复礼、何也。

答、万国咸宁。天下归仁之谓也。

问、上智之人。遇道则贤。不遇道则奸。何也。

答、以其有智必用。大道难逢也。

问、据乱以勇。升平以智。太平以仁。德行言语。仁之事也。见於行事曰议礼。政事者、勇之事也。见於行事曰制度。文学者、智之事也。见於行事曰考文。政事文学。仁中勇智。大同以前曰智。至於进化曰仁。至於归化曰勇。此又天地之三达德也。三达德曰三元。合一曰中。中实曰天地。太极也。中空曰无极。北辰也。中之所空实曰道。道者即自然欤。

答、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变化靡穷。小德川流。川流曰三。大德敦化。敦化曰三。三者弥漫於两间。何万之有。三而已矣。何三之有。一而已矣。天地之道。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问、道家之精气神。勇智仁也。释家之佛法僧。仁勇智也。儒家之智仁勇。天地进化之次序也。儒以智。释以仁。道以勇。天地开化之次序。勇仁智。其间变用惟辟阖。修性明天者。可以语知矣。

答、孔子有言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人有言曰。一而三。三而九。九九八一。四九三六。一百零八万二千零七三者。俱由是矣。

问、不讲天道。则心术坏。不讲人道。则行为乱。不讲性道。则人不勇於为善。故曰三教不合源。则大道不明。

答、三教者。天地之太极也。君子法天以行道。舍三教其谁与归。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也。问、当今天元正午。大道宏开。即大道之行。公道在人。故曰天下为公。公道初张曰反正。再张曰文明。大张曰大同。

答、公者、道也。公心者、道心也。天不爱道。人不爱情。人有公心。大道斯行。

问、红尘之尚富贵者。幻也。其有最真者存。当知福以集福欤。

答、君子行道而已矣。何福之云。(刍谈录)

第一零二礼拜实行孔教则昌

民国三年四月初九日记

问、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不用衣食乎。

答、此章书。真君子之学也。君子谋道。道者、有益於世道人心。社会国家天下之事也。学道非不谋食。道即食也。谋道者。修天爵也。即俗言大道生财也。只要学问一到。不谋食而食在其中。故君子忧道不忧贫。有道即不贫也。修天爵而人爵从之。善由人作。福自天申。尚有天人之判。君子谋道。即是为人谋。而受禄於天也。故君子忧道不忧贫。

问、孔子言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又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何迟速之不同。若是耶。

答、善人者改过好善之人也。或曰好作诗文。能读圣人之文章。明大义者。又曰常学朱子的理学。亦能诚意正心。深知圣人之哲学。不敢自欺者。或知忠孝节义。与人排难解纷。得权力而循规蹈矩者。故曰善人也。信人也。入门尚未升堂也。故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孔子至圣也。神人也。有至诚之道也。不但伦常之至。后天的理学明。而先天之至道通也。常以天下为己任。悲天悯人。其性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鬼神合其吉凶。天下人心风俗。早已溶化心中。如明镜高悬。见人如见其肺肝然。故敢言期月可矣。三年即成大同世界。问、孔子有如此之能力。何以行孔教而文弱。

答、非孔教文弱。好行孔教。而实大悖乎孔教者、文弱也。今欧西各国。虽未明行孔教。然皆暗合孔教。故能达富强之目的。孔教重在实行。合之则昌。悖之则败。考诸古往今来。莫不如是。即如民国反正。期月就成。诸友邦有如此数月而成功者乎。我等享孔子之幸福。有若耕田而食。凿井而饮。不见其有功也。诸君不信。试观列强之国。以强权为公理。强名之曰文明。实则是破坏文明的野蛮手段。你也讲富强。我也讲富强。强与强争。快刀终有缺。到头非俱伤两败。而竞争终不能了。常言齿坚必早折。舌软终身在。盖天道决不能以强权平治天下。惟以仁义安天下。以道德平治天下。故月圆终有缺。强极终有弱。天道如是。人事亦然。老子云、强者死之徒。诸公将来看强国不争则已。一争不息。欲求贫弱而不可得。孔子云、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即是当时之现象也。又何可贸然步武。羡慕他人耶。(问谈录)

第一零三礼拜性之分析

民国三年四月十六日记

问、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恶。告子言性有善有不善。三说果何为是。

答、孟子所言性善。是先天之先天。至纯不动之性。故至善。荀子所言。是后天之后天。必流为情。故性皆恶。告子所言。先后天并而举之。故言性有善。有不善。三说之意。其道一。其理各有所见。深浅不同。皆未言明。故君子问孟子。而孟子不言性恶。专言性善。纯在先天之先天讲。虽其中辨出千头万绪。皆不说出所以然。是孟子不传性与天道也。亦是辟当时杨墨之道。而不得已之言也。夫人性虽由先天而来。而先先天之性。纯然未动也。故善。自无极动而生太极。其中就有善有不善。何也。内含太极。中有阴阳。阴阳之中。就有善恶。其时善多恶少。由太极一变。一点灵光。混同父母阴阳之气。内中所含系之善恶。各居一半。禀父母精血而成形。又恶多而善少也。加之十月胎元圆满。则离母腹。先天一断。真性伏於北辰宫中。真命又伏於人身中之太极宫中。其微微有一点真性。在人身些子玄关中。不能作主。任凭情欲之性。横行颠倒。故性恶也。何以知之。试看孩童下地即哭。顺情则喜。足支手舞。稍有不悦。哭泣不堪。稍有知觉。即好好色。即恶恶臭。若不受良师好友之教。不能成人也。可见荀子之言性恶不谬。告子之言性有善有不善。性善者。义理之性。不善者。情欲之性也。不分善恶者。义理之性。主乎情欲之性也。自古迄今。所善者。皆是义理之性。所恶者。皆是情欲之性。义理者、先天之性也。情欲者、后天之性也。世界中人居多。故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试观今之学子。未入学堂。心尚纯良。因在家常有贤父兄循循善诱。入则孝。出则弟。一入学堂。期月之间。而义理之性去。情欲之性生。言行动静。俨然是一般新气象。此是人情中之当然。列列可考者也。凡人由性恶而情多。虽存一点义理之性。终被情欲之性细绑。而义理之性不能作主。故告子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加之有一般学说。要开风气。开民智。而不讲道德。讲手段。讲奸谋。自以为中外之英雄。皆欣欣然以造时势为乐。因此逐末忘本。义理之性。竟自消於无何有之乡。情欲之性。日深一日。六欲七情。变幻无端。又加之前生今世。冤牵相连。义理之性。埋没深远。所谓先先天之性。退处无权。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也。人不知中。不能允执厥中。即不能使先先天之性。仍还其本位。身虽在世。其心如死。直到杀身亡家。而不自知。荀子之言性恶。其理不辩而自明。惟聪明圣智达天德者。富贵不能动其心。贫贱不能移其志。威武不能屈其勇。如中流砥柱。和而不流。任尔千磨百折。至死不变。凡作一事。先终而后始。真是豪杰之心。圣贤之志。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见一恶、如朝衣朝冠、坐於涂炭。无事不合中庸。孟子云、人性皆善。为建中於民之君子。兼善天下。使天下皆为士君子之行而言也。(问谈录)

问、行德在智。毁德亦在智。故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答、君子之智本诸天也。故克明峻德。不明峻德。何智之有。故君子顾 天之明命也。

问、大舜者大德也。逆境家庭。所以克己。上帝之大爱也。己有未克。则德有未至。苟不至德。至道不凝。至德者、一日克己也。至道凝者、天下归仁也。克己复礼者。尽人合天也。天下归仁者。天人合一也。天人合一。一以贯之。万教皆归儒也。统一全球也。仁者之世也。答、大德者大孝也。以其大智也。故君子可大受。而后大爱之也。

问、上仁性也。下仁命也。三十而立。性命一也。四十不惑。内外一也。五十知命。人合天也。六十耳顺。天人一也。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头头是道也。

答、性命一者。身内之中也。君子谓之命。命立而道生矣。

问、智能致福。大福则仁者受之。故大智若愚。仁统智也。

答、有智而后有仁。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未有仁而不智者也。

问、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即未能尽人。焉能合天。未知生。焉知死。即未知儒。焉知佛耶。答、天者道也。佛者释也。人者伦也。故曰儒而后释。释而后道。下学乃能上达也。

问、人伦道德研究会启中。言伦为儒家之分。为下学。为入德之门。德为释家之分。为入道上达之梯。道为道家之分。人伦道德含三教。此章亦含三教耶。

答、儒者三教之统也。故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

问、然则由也升堂未入於室。即知外王为儒。而不知内圣乃三教合源欤。

答、非不知也。未之能也。

问、忠信者。重禄之尊德行也。

答、大同之世。忠信而已矣。

问、大同者、大道之行也。忠恕尚违道不远。况忠信乎。

答、以中和之道。行忠信之实也。

问、释迦进化之世。何谓也。

答、以中和之道。行忠恕之实也。

问、神化之世。始行中和之道欤。

答、以清真之道。行中和之实也。(刍谈录)

第一零四礼拜天地需人孔急

民国三年四月二十三日记

问、当时人心思乱。是天道为之耶。人事为之耶。

答、人有恒言。人心不好。天心不顺。其理甚是不错。以天演论看来。非人心不好。是气数之使然。此说亦不谬。据我想来。论理要归罪於人、何也。人为万物之灵。不能作乾坤之肖子。天地的功臣。何以为万物之灵。不能旋转乾坤。代上天宣化。挽回世道。救正人心。虚生於世。将何以对上天。对父母耶。上天不能言。赖人辅之。而人不惟不能补气数之不齐。而反由气数颠倒。助气数之恶。使人民不安。永坏世风。害己一身犹小可。酿成一般小人。同流合污。各怀破坏主义。使天地不安。气数不和。天怒人怨。真是魔王撒旦。有害世风。虽是气数使然。抑由人事之不善也。若有大权之仁人君子。出而提倡人道。回天地之气数。择种留良。实行能爱人能恶人之政策。作中流砥柱。培补天地元气。使恶气退处於无权。方不愧人生於世。盖气数者。阴阳对待之流行也。故其中有善有不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若善。是以道心为主。则天心顺。国家自然太平。常言人身难得。中土难生。大道难逢。人身难得。今已得矣。大道难逢。今已逢矣。值此大道宏开之时。只要有一分的修持。上天就有万分的感应。何以言之。至今天地需人孔急。正在望人扶持世道。救正人心。一人为善。可作十人之模范。十人为善。可作百人之模范。百而千。千而万。人人如是。上天必要照临。爱之护之。其有自作自受。招气数之毒害者。只要略知大道一二。亦能免其苦害。不但立功立德。即能守本安分。亦是上帝的好子民。况能立功立德。为上帝之真爱子耶。故人心乱。虽是气数之使然。我不乱者。而气数自不乱也。譬如知毒酒而不食。毒酒何能死之。知气数不好。而不为非。气数何能乱之。岂不是人心一好。天心自顺。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其理甚明。(问谈录)

问、有大道、必有大德。有大乱、必有大治。此大道之所以行也。吾儒之道。行将统一全球。协和万邦矣。

答、君子修己安人。此其时也。悲天悯人。此其时也。

问、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服也。庄莅者勇也。斋明盛服。非礼不动。修身之道也。君子藏器待时。智仁也。动惟厥时。勇也。

答、君子当仁则仁。当勇则勇。当智则智。而道中庸矣。

问、颜子之拳拳服膺。而弗失之者。允执厥中也。由德以感道也。由仁以受命也。性命之学也。阴阳相配也。德不孤必有邻也。在止於至善也。至德以凝至道也。自强之基也。不迁怒。不贰过之由也。即所以克己也。故曰好学也。答、故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孟子曰、士尚志。尚志者、学而时习也。

问、不知恶无以为善。不能私未足与言公。公也。幸也。

答、故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问、法律之民其德薄。道德之民安而不争。

答、故曰圣人出而万物睹。

问、道政齐刑。为凡阳之事实。道德齐礼。为真阳之事实。道政齐刑。为诸侯之制。道德齐礼。为王者之制。道政齐刑。为国家主义。道德齐礼。为天下一家主义。道政齐刑。为治国之实事。道德齐礼。为平天下之实功。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齐刑之齐为整齐。不免强制。齐礼之齐为不齐。实则真齐。齐刑之齐。人物不得其平。齐礼之齐。凡有血气。 熙熙。答、知此则可与言平天下矣。

问、往日之世。穷理之世也。理则散见於事物。故机变之巧。长於外人。今日之世。尽性之世也。性聚而一外。故圣道之源。发於中土。尽性之中。儒佛赅之。儒则率性。佛则尽之。至至命之实。又道家之事也。

答、道也者。包罗天地。养育群生。何中外之足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一家。道其不行。而外苦矣。格致学之行於外也。不亦宜乎。

问、何谓也。

答、天道之公也。其道元已锺於中土矣。

问、然则曾子作传。始於诚意。不首於格致者。以格致之学。散於外乎。

答、否、明於外者。外王之格致也。外王之格致。必折衷於内圣。故曰中外合一。

问、中者佛氏之仁慈。儒氏之智谋。道氏之勇敢。当仁则仁。当勇则勇。当智则智。故曰庸也。

答、中庸其至矣乎。故曰不可能也。不可能者。三教合源。一以贯之。由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至矣云者。至德之谓也。无佛氏之慈悲。儒氏之言行。恶足以云至德。有至德而后凝至道。故曰尽人合天也。至道凝者。天人合一也。至道者。道氏之精灵也。合三教而一之。大德之体也。化三教而用之。大德之行也。故曰大道之行也。必有大德焉。大德必受命。天命之谓性也。上帝之代表也。故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此君子之中庸也。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者。惟圣者能之。依乎中庸。致万世太平而不矜者。亦惟圣者能之。(刍谈录)

第一零五礼拜灵机从何而生

民国三年四月三十日记

问、劝善家言。不孝父母。遭雷打。今据物理学家所研究。雷是电气。并非神也。究竟是电气耶。抑神耶。

答、物理家研究其标。而非其本也。雷本是阴阳二气磨擦之声。其表面原是电气。故春夏方有雷声。秋冬少闻也。说是电气。其理不谬。但此学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凡成象成形者。皆是气积而生。气散而死。万物皆然。何况雷乎。即如人先得天地阴阳之气。后感父母精血之气而成人。此即是气积所生。何以言人为万物之灵。有灵则有魂。有魂方有体。魂体两合。方有灵魂。故人有凡体。有灵魂。设若人无灵魂。如何有灵机巧变。其灵机巧变。即人之神也。人皆有神。何况雷乎。雷本是电气。孤阴独阳。则无声无臭。阴阳会合。则有声色。做得出有形之事。或打人物。人人见其有声有形。然内中岂无主宰之神耶。以人物推之。凡事皆有主宰。说雷无神者。请问他身从何来。是不是父母所生。生而能言能行。营谋诸般事业。还是身所谋。抑心所谋。或脑筋所谋。设若他无灵魂。无性命。则雷就仅仅一电气。无神主宰。可信也。设他有灵魂。有性命。雷即是天神。请他细细研究。不可妄谈天道。欺天灭理。最好叫他先将一身。一丝一厘。生从何来。死从何去。灵机从何处而生。一一指出实际。再品评上帝的真是真非。今因诸公所问。不过揣情度理而答。及其至也。非至诚之人。万难知道。谚有云。凡事信之则有。不信则无。譬如当时所用钞票。可算千金。彼此相信。即是千金。彼此不相信。一文不值。可见凡事重在信用。即如今之不信鬼神者。与他言鬼神。他说你是迷信。总而言之。知音要对知音谈。不是知音不可言。说一最浅之事为比体。以理而论。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彼此二家相信用。可成夫妇。共枕同眠。由是你信我为夫。我信你为妻。如夫妇相信。即可兴家立业。抚养后嗣。假如一人信。一人不信。慢说共枕同眠。即言语中。稍有支离。旁观见之。以为不平。本人闻之。遭唾骂之辱。由此推之。雷是神不是神。可为信者道。况阴阳气中。真有主宰耶。(问谈录)

问、贤者得一善。则拳拳服膺。万善归一。将如之何也。

答、君子止於至善。发育万物。峻极於天也。

问、行政者。圣贤君子之事。非圣贤君子而行政。大道之未行也。天下之不幸也。

答、仁人在上。则天下之人。各得其正矣。仁者以人为心。一夫不获其所而不安也。故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即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问、君子之外王也。智谋也。有不仁焉。不可曰智。故君子之外王。本诸内圣。智出之以仁。致中之谓也。致中即和。可行於天下。为法於后世。故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知和而和。不本之以中。天地覆焉。万物灭焉。

答、君子之道本诸身也。本诸身者本乎天也。天人合一。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问、当今万教争鸣。各有势力。主张万教归儒。恐不能圆满斯义。

答、儒者踏实一切。不矜奇。不好异。为匹夫匹妇之所知。即匹夫匹妇之所能行。孔子以中庸立义。尽人可行也。为大同世人人皆行大道张本。非孔子不得称儒。儒从人从需。凡为人人所急需。万教皆有需於人。不如孔子之多且详。故独以儒称也。万教归儒者。即万教徵诸实用。择其人之所急需者而用之。万教归源。归一而教。所谓有教无类之教。大同之教。大道之行也。

问、障者考也。阴阳之判。进止上下之关。非礼之礼障大礼。非义之义障大义。非善之善障至善。非真之真障至真。情障性。私障公。英雄於此决成败。豪杰於此分大小。圣贤於此别至未。知机君子。当知所以用中矣。

答、是故明明德之君子。未有不智谋踊跃也。君子之德行也。智之为贵。

问、至圣者。无障也。佛祖者。纯阳也。道祖者。元始也。元则阳之祖。始则阴阳之生。

答、名者象也。君子顾名思义。则知所动矣。

问、天人合一曰内圣。见於事物曰外王。是内圣曰中。外王曰和也。

答、此三教合源之内圣为然也。

问、欲执厥中。先知所止。有止而后有中。有中而后可执。

答、止者、命也。命立而衷降焉。此中之大用也。

问、玄妙者。先天地或外天地而言也。神妙者。有天地或内天地而言也。妙则对无而揣。神则对形之谓。妙则不可思议也。

答、是一说也。

问、红尘者、气至杂而数至扰。上帝有慈平之心。而无齐平之法。惟化圣贤仙佛。以立言宣教。然亦有补於精神。无裨於事实。必侯元午中天。大道公行。而后三元一贯。上下相安。同归极乐也。

答、傲命之君子。则不然矣。

问、克己者。洗清历劫之阴凝。镇服性天之疏忽。复礼者、还其元大本初之性。合一无无之大道。始能大一己而主天地。故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者。镇服还元之功耳。视听言动俱礼者。乃可洗清历劫阴凝。合一无无大道。期月不违。有立卓尔。三年之久。乃有成效。成则立矣。本立而道生。中和学堂者。其天下之大本欤。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

答、君子之为道也。命立而道生焉。何待三年。故君子之道也。本诸身。徵诸庶民。庶民从。是之谓大同。

问、智识不充。重其表而已。重其表者。不识其里也。

答、一分智。一分福也。知人则哲。君子之道也。孔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非君子其何足语於此。

问、凡民之智。囿而不明。锢而难变。

答、孔子不云乎。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刍谈录)

第一零六礼拜卦之生化妙用

民国三年五月初七日记

问、人同是天地所生。如何有君子小人。是天道使然耶。亦人之行为自召耶。

答、以人情而论。君子小人。是由人自召。以大道而论。是天地之自然。上天极其公道。即如本是菜子种。只要仁在。到来年天道仍还他是菜子。如此生生不已。不能变为胡麻弯豆。此是天道之公溥可知。即如君子与小人。同是人也。何以分出君子小人。即是行为自召也。如人而有仁。世世生生。大道还生他成人。小人因在人世之中。所作所为。皆是情欲之私。自失其仁。不但成了小人。并且要成禽兽。因人有灵性。不如物之浑朴。所作背了天道。即感了天地恶气。非天道不使人成人。由人自召也。故君子有仁。朝日完全其仁。岂但是君子。而成圣人。亦未可量。君子与小人之分。非上帝爱君子。而不爱小人。因人自作。栽者培之。倾者覆之也。书曰、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岂欺语哉。

问、天道极公。又有上帝主宰。何以由人自造。上帝都无主宰乎。

答、上帝者、主宰天地万物之始也。人物之变迁。是五行八卦之气数使然也。吾上年亦将此事研究。终不能明其所以然。后遇道然子。才与我讲卦爻。上古伏羲。得河图洛书。故今日才有易经论卦之事。我今亦不过记问之学。由一生出二。二生出三。有此三划。成为乾卦。故曰乾三连。乾乃阳也。因有三连。变出坤卦。故曰坤六断。天地有乾坤。生出一万二千正卦。一万二千正卦之中。化出十万八千副卦。其中就生生化化。无穷的妙用。譬如生男。得一划而成。直到十六。一斤之数而精满。女子得二划而成。到十四。一斤之数满。而天癸至。此是卦数。各有所得也。故乾卦到南方。南方有离卦。而所生之人。其中又有不同。如乾卦到北方。北方有坎卦与之会合。其生人又不同。同是人种。同是一卦之中所生。分出东西南北中央。各地不同。故有青黄赤黑白。分为五种。皆是一卦所化。在方向有不同。而卦各有变爻。同是人体。各人之皮毛眼目不同。由卦之分化也。即如坤卦。化之於四海之中。水生物。而物各有不同。同是卦之所化。而卦之配合。其中有变迁。故有鱼、虾、龟、鳖。譬如震卦所化的飞禽。各地不同。各性不同。同是一卦化生。其不同者。亦由卦之配合也。巽卦在天之星斗。亦有大小明暗。巡绕快慢。唯有卦爻之事。万事万物。皆由一划而成卦。故曰一本散为万殊。又如天地有定位。四时有分派。万物有主宰。皆是卦也。中国四大圣人。将一个一字。合而成卦。即离娄之明。亦不失其卦。孔子删书之能。亦不外乎卦。今之物理算学。凡造出机器。能活动自如者。非他能巧夺天工。不过暗暗之中。合天道之气化流行。即八卦之分配变化。卦之用。岂不大哉。(问谈录)

问、佛家之慈悲。儒家之言行。君子之至德耶。

答、有至德而后凝至道。此三教之所以合源。大道之所以行也。

问、君子之智。出之以仁。仁出之以智。智所以行仁。无仁之智则非智。先仁而后智。智而后仁。仁而后勇。勇而后仁。此德行之君子为然也。

答、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德而不行者。未之有也。有不行焉。君子自责也。

问、道法弘开。道者、所以治人之心。安人心也。法者、所以治人之身。安人身也。君子修己以治人。修己以安人。即道法并行。元午当中之时也。

答、法者、君子之所以成人。亦将以克己。

问、人皆曰儒门不言先天后天。信乎。

答、道者与时俱见。正天地而育万物者。故曰时中。易不云乎。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礼曰、先天主天。而后天主日。何不云之有。(刍谈录)

第一零七礼拜大学万教纲领

民国三年五月十四日记

问、大学、究竟是何人所作。三字经有云。作大学。乃曾子。信乎。

答、吾幼时亦是如此说。后遇龙元祖。才知大学非曾子所作。乃是上天之元气生成。

问、上天之元气。都能生大学之书乎。此言更难信矣。请释其详。

答、上天岂但能生书。上天者。即是上帝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何况生大学。天之星斗。地之山川。人之五脏六腑。物之羽皮鳞介。宇宙间形形色色。皆是上帝化生。自然而成。其大学亦然。何言难信乎。古之大学。至则近道矣止。字虽五十八。内中先天后天。内圣外王。外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而希贤、希圣、希天。道法并行。性命双修。立命了命。成道之本。为万教之纲领。包罗天地之大象。通天地人一气之理。贯古今中外。含一切玄机道妙。渊渊浩浩。应时而出。孔子问礼於老聃。老子以大学告之。大学之道一句。大学者、无极也。道者、太极也。明明德者。阴阳也。在亲民者。天人合一也。在止於至善者。头头是道也。大学者。成己成人之学也。道者、上天之大路也。明明德者。用功夫之次第也。亲民者。亲亲而仁民也。在止於至善者。人道尽。天道随之也。大学者。十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道也者。四十而不惑。明明德者。五十而知天命。亲民者。六十而耳顺。在止於至善者。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大学者。前之所学。皆是人伦中之事。今已完全。道者、性与天道也。希天之下手功夫也。在明明德者。行住坐卧。喜怒哀乐之谓中也。在亲民者。视听言动。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也。在止於至善者。致中和也。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以上、上智完全大学先天之道者。有上智、即有中人。大学者。中人学君子。我今入大学。方知道行道也。道者、将从前恶念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改过日新。即如今日生。在明明德者。君子不器。自强不息。不重则不威。在亲民者。以己之心。度人之心。知己知彼。爱人如己。在止於至善者。天下为一家。中外为一人。大学之道。是人人共由之路。在明明德。凡事明而复明。德者、大路之正也。在亲民。道德自由。与人同乐。在止於至善。问心无愧。仰不愧天。大学之道。由小学而入大学也。道者、辨明是非。择善而从之。在明明德。恐己未明。问之於他人。合理者德也。在亲民。无愧於身心。凡事可以对人言也。在止於至善。三思而行。毫无损人利己之心。头头是道也。

又曰。大学者、凡事要求其实。无一毫虚假。道也。在明明德。明而再求明。思之思之。执两用中。中、为德之起点。合中即是明明德。德、又为中之起点。在亲民。中与德一气相贯。在止於至善。中庸之道。至当恰好无遗。

以上是中人完全大学之道。了先天之性也。有了先天。自可了性。而后天犹须了命。了命之学。知止而后有定。有先天之实事。明了大学之真。知止、后天了凡命之法也。知止者、要知人身中之太极也。知生之来路。复命归根。故知止而后有定。定者、性命合一也。定而后能静。能定即能静。静者、万缘皆了。万事皆空。故曰静。静而后能安。静极生明。故曰安。安者、无人无我。还我本来的面目。安而后能虑。安极、则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不思而虑。虑而后能得。虑极、道即是我。我即是道。一得永得。道家谓之长生不死。佛家谓之不生不灭。儒家谓之至诚无息。至诚如神。故孔子云。未见蹈仁而死者。即是大学之道。物有本末。本者、先天之大道也。末者、后天之道法也。事有终始。先天完善即是终。后天性命合一即是始。凡学问有始有终。惟大学先终而后始。故知所先后。先后者、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则近道矣。近者、无处非道也。有生而知之。有学而知之。有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孔子闻大学以后。清夜自思我前日之学。以为伦常日用。为人道之至。别无加矣。今闻大学。方知有先天后天。有人道性道。大学之道。恐后世人。无几 可以完全其道法也。故赞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成道以后。才将大学明明德三字推之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自古至今。明明德於天下者有几人。后孔子将一贯之传。授於曾子。曾子才作传。以泄大学之馀绪。曾子何能作大学。试将大学之字义思之。五十八字。包含先天后天。天道人道。万教万法。一切在其中。其笔法之古老。其字句之稳当。可想而知。三在字。即把先天之性道包完。定、静、安、虑、得、五个字。把后天性命双修。道法并行。成身了道。一扫而完全。其修齐治平者在其中。诸公皆是书箱。舍大学而外。别有此著作乎。请看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一节。其文之翻驳流通。一笔分开。一笔收拢。真是至圣才能作。以后之笔。平平淡淡。可知道大学非一人之笔墨。即可知非曾子所作也。开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三句。是人事中之事。亦天道中之事。到了至善。是无以加矣。朱子解释大学。於在亲民之亲字。用下千般思想。以为我新。又要使民新。故将亲字读作新字。甚是不可解。此是朱子未闻这三句书。是先天之性道。作为后天之文章解之。在止於至善。至当恰好。是以文章解之。知止而后有定。已经至当恰好。何以又来定静安。其学问既明。而又作暗事。知大学又行小学。任他百般的解释。前后总难一贯。人有恒言。任你聪明过颜闵。不遇明师莫强猜。朱子那时不知道大学中之玄妙。不知者无足怪。他解亲字为新字。亦是朱子的苦心。我何以知此章书之义。因遇龙元祖所解释。我前之心。与朱子之心同。今天各位先生。问及此章书之义。我亦不过藉口相传。但此章书。我今不过说万分之一。常言说若要治国平天下。大学中庸仔细观。斯言也。可为知者道。天欲广大道之传。自有人实行大学之道。明明德於天下。使天下后世。皆知大学一书。为天地之经。万教之典。非儒门独擅而有也。(问谈录)

第一零八礼拜知行并用之中庸

民国三年五月二十一日记

问、闻先生所讲的论语大学。皆是温故知新。真是新旧合一。行之可以统一全球。可以共和世界。惟中庸未尝有闻。请将中庸解释一二。我等愿一闻焉。

答、在成都兴礼拜问谈。今已三载。共记礼拜百馀。其中所讲。不过因时制宜。由问而答。为现在的同人顺其意向。引人为善耳。若夫圣道。吾亦不过知其皮毛。解其一二。但其中若能切思。亦不失民国的分子。草野中之好人。承各位先生过奖。敝会原无势力。何云及此。真要新旧合一。全球混一。共和世界。非政府提倡不可。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当今斯民憔悴。犹解倒悬也。吾等草野鄙夫。每日虽千言万语。当不得有权势之人。一言一笑。亦不过尽民国一分子之职耳。

问、先生满腔的血性。其心何尝不好。其事未必能行。而今皆是嗜利之徒。谈及道德二字。其谁听耶。

答、君还是书生思想。天地间无有办不到之事。即如孔子当日。亦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今为万世师表。人人虽未实行其道。但富强的国家。皆暗合孔子之道。名虽不行。而其实万世行之。孔子亦算办到了。据我看来。为政之难。由人不知道。即如各位先生。知天下国家。非道德不能平治。就知行并用。你亦尊重道德。我亦尊重道德。一日天下可平。你知道亦不行。我知道亦畏难。人人如各位之见。明知道而不为。何不难也。如人人像吾之心。朝日不辞唇舌之劳。你也实行。我也实行。何难之有。凡空谈道德。坏於文章之士。但能言文章者。口头禅也。亦是民国之好人。其有甚焉者。见人讲道德。即说是沽名钓誉。而不知民国以来。沽名者少。能沽名者。尚有耻心。亦是民国的好人。还有不知甚么叫名誉。只要能说几个新名辞。一切仁义道德。付之东流。袭点新学之皮毛。自以为洋洋得意者。更不堪论矣。

问、先生讲演。多半是言性命之学。孔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先生又何必高谈性命。与儒教宗旨不合也。

答、闻君之言。是不知性命之道。夫儒家之教。真是性命之学。中庸首言天命之谓性。非言性命乎。每每读书人。半以文章作为实用。以为奇货可居。可以侥幸而得功名。即如上年吾到北京。遇一访学之人。见一翰林之文章。其题是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其人见其文章。以忠信作主。内中说出至情至理。忠信不可须臾离。以为此人必是忠信之人。及后见其言行。毫无忠信。一日聚首相谈曰。我见君所作的忠信文章。内中说出忠信之精微。真是不错。是以我不辞千里而来。以为可以为我之师。乃见君的行为。皆与忠信相反。何也。其人曰。文章是拿来哄功名的。并非实行之物。吾在一旁闻之。正是文章误人。君亦怕是文章之士也。论实行二字。即是修性立命。保全富贵。儒门之实学也。

问、如此说来。我们学中人做文章。皆是无用了。而中庸性命之学。又有甚么用耶。

答、文章非无用。果能言能行者。岂但得功名富贵。即成仙作圣亦有馀。文能载道。即可见人的心性。古今圣贤。谁不能作文。不过先行而后言之。今能言能行者。亦是君子。不过读圣人之文章。开书了然。闭书茫然。所学非所用也。性命之学。非奇非异。即是得了中庸之道也。中庸一书。皆是天道人道。非圣人不能讲。吾诚浅陋。何敢解释中庸。不过敝会设有问谈处。既设此名。所问非所答。名实不相符。亦是自欺。故有来问者。即不敢辞其责。略解大概。以资研究已耳。天命之谓性。天者、指上天也。命者、禀赋也。性者、先天真阳也。率性之谓道。究其性之源。何也。道也。修道之谓教。以后天而言道也。故曰修。其中恐有是非。有诸己。然后可以求诸人。故曰修道之谓教。但此章书。甚不易解。深解之。包罗天地之象。万物之性命在其中。我今分出先后天来解。

天命之谓性。天者、无极之真也。性者、太极之真也。率性者、阴阳之真也。道者、成象成形之真也。修者、先天之性。从何而来。后天之性。从何而生。教者、考较也。己能考明。复使他人闻之。亦曰教。论此章书。其本由大学而来。子思成道。恐后世人不知道。故作中庸以证明其道。又曰、天命之谓性。天命者。即是书经云。惟皇上帝。即是天命。降衷下民。即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率性者、如文王在帝左右。天人一气也。道者、上帝临汝。无贰尔心。道心作用也。修道之谓教。主敬存诚。所以事上帝。教者、教人仰不愧天。无忘上帝。此解尽在先天言也。

有先天而后有后天。天命之谓性。天命者、是我之灵光也。禀赋於母腹之中。完全我之骸体。故曰性。率性之谓道者。离了母腹。有身体。有灵机。溯其源。故曰率性。我之良知良能。究其极之谓道也。我在后天来。有性有命。有身体。有灵魂。而忘乎本来的面目。故曰修道之谓教。我今无从下手。亦不得不寻师访友。故曰教也。

又曰、天命之谓性。我有了凡命。应有天命。天命是何。所谓性也。率性之谓道。我在后天。忘乎先天。率者、思率其源。还我本来之面目。故曰性。我有性。而性有是非未当者。我就未率性也。果能率性。明心见性。故曰之谓道也。修道之谓教。我自率其性。性有似是而非。未能至当恰好。故曰修道。朝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从心不逾矩。我修之道。亦使他人知道。故谓之教也。

又曰、天命之谓性。我头上之父母也。是天命也。我身中之灵机也。谓性也。分出性与情。率性乃可谓道也。修道之谓教。我应当好学。己所不知。要求其知。知而未明者。要求其明。明则诚。诚则明。至诚如神。故谓教也。有如此之学说。方知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如可离者。非道也。非者、非真道也。是故君子者。非寻常之君子。是有道之真君子也。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恐者、吓怕也。人间私语。天上若雷。惟不睹不闻之中。才是道之精华。如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莫见乎隐。而道虽无形无影。心一思即知。道即知。要得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太上曰。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莫显乎微。微者、隐微也。隐微者、易自欺也。自己不能问心。所作一事。战战兢兢。十目十手。故隐微。而微之中极达也。故君子慎其独。慎者。诚惶诚恐。常肃肃然。故曰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乃是平日清夜自思。未发之时。而知情欲合不合中。知无一毫之私见。纯是天命之谓性。故曰中也。发而皆中节。有如此存心。日日克己复礼。发之於言行之中。合中、中节也。谓之和。和者、太和之气象也。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人由中道而生。由中道而成。万物一体。故曰大本。和也者。春风之气也。万物咸沾其恩。其为天下之达道。即率性之道也。能致中和。又中又和。中和无所分而合一也。一者、一贯也。故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始而尽人事以合天道。天道位我。我以人事而尽地道。万物养我。我果能实行中和。天地赖我而成。万物赖我而生。何也。我性与天道合矣。有至德而至道凝焉。中和充天地之量。人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果能明此道。真是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语小天下莫能破也。(问谈录)问、子言孝者道也。弟者法也。孝弟也者。道法并行耶。

答、故曰其为仁之本与。君子法以致其道。道以出其法。故曰本立而道生。有道即为法。是以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信手拈来。头头是道。即头头是法矣。

问、天人合一者。神与人交与。

答、天人合一者。天人一气也。天命之谓性也。即君子之中也。内外合一者。君子之和也。致中和。天道位焉。万物育焉。即天地非大。吾身非小。天人合一之君子。上帝之代表也。问、元午当中。道法弘开。何谓也。

答、元者、天道也。元午者、天时也。当中者、天道之时中也。天道时中。必降衷於民。故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法弘开也。道者、王道也。法者、王法也。即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也。弘开者、天下一家也。统一全球也。协和万邦也。

问、道法弘开。即孝弟之说。达乎天下矣。

答、孝者先天之道也。弟者后天之法也。先后天合一。允执厥中也。故曰元午当中。道法自然弘开也。

问、不热不及。热则不过者。是贤乎。

答、中庸之道。民鲜能久矣。中不艰也。庸则不易。

问、庸者中之化欤。

答、孔子不云乎。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中犹不易。而况庸乎。

问、智者、神之精。勇者、神之质。仁者、神之心。

答、至诚之道。具此三也。故清明在躬。志气如神。

问、天时莫如地利。地利莫如人和者。君子自强也。

答、人和在智。一智而天下平者。君子之道也。

问、勇之世尚霸功。智之世拨乱反正。王霸并用。仁之世文明也。尚王道。大同之世。三德一也。

答、霸诸侯。平天下。不以兵车者。为今之世也。

问、天道神玄观。塞翁得失马。富贵不可喜。贫贱非所忧。劝君学君子。自强日日新。因果循环念。拳拳服在膺。一日能克复。肫肫渡众生。俟到圆满日。归来极乐真。大道三千六。人人各种根。自重复自爱。莫误苦前因。先师大成矣。须知畏后生。后生不可畏。罔云天地心。为心须慎独。诗云战战兢。黄鸟最可法。知止太极根。执中由此允。宛然一太清。

答、为此诗者。其知道乎。

问、有道氏之勇敢。儒氏之智谋。方足以言佛氏之仁慈。有佛氏之仁慈。道氏之勇敢。方足以言儒氏之智谋。有儒氏之智谋。佛氏之仁慈。方足以言道家之勇敢。三教合而大道完。天地不离三教。即大道不可须臾离。

答、大道之行也本诸身。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也。

问、欲者、车不能冲。戈不能夺。刀锯鼎镬。无以加之。小人恃之。君子胜之。何以胜之。曰慎独。

答、慎独者。君子之所以克己也。

问、师者、天子无北面。君听政。师正之。君次之。君正之。师告之。当仁不让於师。所以尊师。不懈修身。所以重道。盖有闻曰。谦谦君子。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故天作之君。作之师。

答、大道之行也。师儒统君相。

问、儒曰天下一家。释曰天下一人。道曰天地非大。吾身非小。

答、万殊一本。下学上达也。

问、抱一者。天地以前之枢也。守中者。天地以后之枢也。

答、君子之为道也。在止於至善。

问、修身篇曰。格物致知者。尽人合天也。诚意者。抱一守中也。毋自欺者。天人合一也。故君子必慎其独者。克己复礼也。意诚而后心正者。一生二也。心正而后身修者。二生三也。身修而后家齐、国治、天下平者。三生万物也。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者。万教归儒也。实行大学之道。首於诚意者。得一而万事备也。诚意以慎独为功者。性与天道。一以贯之也。故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君子而时中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者。君子之所以诚正也。发而皆中节之谓和者。君子之所以修其身而天下平也。诚者、内外合一也。故曰诚於中。形於外。中者、天人合一也。故曰中者、天下之大本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孔子之所以一以贯之。乐在其中也。乐在其中者。从心所欲。我即道。道无形。我有形。孔子所以为上帝化身也。

答、上帝化身也。孔子而已哉。上帝无形。化生万民。能以孔子为师。我亦完全之上帝化身也。

问、大学者、先后天之大道也。中庸者、性命之大学也。性命双修者。身内之中也。抱一者、内外之中也。守中者、身外之中也。允执厥中者。天地之中也。乐在其中者。大道之中也。答、此圣贤之功为然耳。若夫希天。犹未已也。

问、慎独者、君子之所以立命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者。君子之所以立本也。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者。君子所以立道也。格物者、可与共学也。格物而不致和者。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也。致知而不诚意者。可与适道。未可与立也。诚意而不正修齐治平者。可与立。未可与权也。

答、君子学而时习之。头头是道矣。

问、仁者、后天之本也。仁而生情者。后天之道也。情而生意者。易忘其本也。意而失仁者。君子之所以诚也。诚意者、性与天道也。正心者、情得其中也。修身者、仁与人合一之谓道也。诗云、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答、神者、道之出入也。君子之所以一贯也。(刍谈录)

第一零九礼拜性命即富强之基

民国三年五月二十八日记

问、予乃新疆人也。昨日到贵省。星期已过。未来领教。因在敝省见圣道发凡一书。知先生於性命之学。颇有研究。故今特来拜访。

答、先生真有心世道。深知性命之理。不辞万里而来。将何以告我。

问、今人讲新学。尚富强。高出性命之上。先生知时务否。

答、是何言欤。今之新学以图富强者。亦性命中自强之末事耳。国家颁新学章程。修身列在首条。吾教人性命之学。即富强之基也。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是也。

问、吾闻自古以人事治天下。未闻以性命安天下也。

答、非也。自古圣贤。无有不言性命者。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子夏云、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盖命者、人之根也。凡得失不求本而求末者。如缘木求鱼也。夫古今中外之得失。皆由天命。如无天命。谁不愿为君。那个肯称臣。谁不愿富贵。那个甘受贫贱。谁不愿强盛。那个甘居劣败。如此普天之下。无尊卑上下。无成败利钝。以恶为能。以强凌弱。天下并无太平之日矣。然人生斯世。须知四时行。百物生。春生夏长。秋敛冬藏。乃天命所定。非人力能行。人事资天命。天命亦资人事。故知时务者俊杰也。相时而动。安命而行。天事人事。居其中矣。尽人事。听天命。斯得矣。

问、命固如是。而讲性者。何补於世耶。

答、性乃人所固有。子贡有云。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非不得闻。皆由性相近。习相远也。人身腐坏。不如草木。有何贵耶。不过一骷髅臭皮囊耳。故圣贤言性以教万世。子思云、天命之谓性。孟子云、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以及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故尧舜性之也。汤武反之也。以及所性不存焉。所性不加焉。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告子问性。孟子辨性。诚有不可枚举者。天地万物。不过性命而已矣。

问、圣贤言命之处不少。如云得之不得曰有命。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君子畏天命。小人不知天命。其他顾 天之明命。峻命不易。其命维新。维天之命。上帝既命。天命靡常。乐天之命。居易俟命等等。总言皆有命陷入。试问其人将坐以待毙耶。

答、人事尽。则天道至矣。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天岂果谆谆命之乎。君子有傲命之学。为圣为凡。任人自造。舜何人。予何人。有为者。亦若是。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读圣人之书。行圣人之事。以大学中庸。身体力行。心存天下。志在万世。不为卿相。必为师儒。自然乾坤肖子。天地功臣。万世馨香。千秋俎豆。人亦何惮而不为耶。(问谈录)

问、君子之道。始事亲。终事君者。小康之道也。本修身。末太平者。大同之道也。

答、君子时中。溥博渊泉矣。

问、福命造於人事者、难也。造於性与天道者、易也。

答、君子之易也。不亦难乎。

问、人道者、性命合一。性命双修。成己成人。尽人之性。尽物之性。以赞天地之化育。人道率於性。故曰率性之谓道。性道出於天。故曰天命之谓性。能修其性命者、曰人。能极其性命者、曰完人。完人参天两地而一之者也。故中庸之道。及其至也。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答、儒门之性道。固如是矣。

问、禁炮者。平天下之标也。大成研究会者。正学说之标也。大成礼拜者。正人心之标也。圣道发源者。倡行大道之标也。诚其意者。实行大学之道之标也。

答、何理之是务与。君子之道。应用而已矣。

问、意有二焉。由情而生者。凡意也。由性而生者。真意也。故马亦有二焉。君子之所诚者。凡意也。凡意诚、则二马出焉。真意一、则二马伏焉。二马伏则意诚而心正矣。是故不诚意。则不知人心之危。不正心则不知道心之微。意诚则人心死。人心死则道心生。故意诚而后心正者。道心生也。道心生。则诚於中者形於外。故心正而后身修者。形於外也。形於外则道立矣。故曰、修身则道立。道立则中立。中立而不倚。故君子中天下而立。立天下之大本。本立而道生。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道生者。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是故君子修其身而天下平。

答、诚意者。大道之始也。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所以止於至善也。

问、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吉固吉。凶亦吉。易曰。介於石。不终日。君子见几而作也。

答、故曰君子知几其神。神者、几之未动者也。故至诚如神。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问、内外合一者。内圣外王也。天人合一者。天德至道也。

答、内圣外王者。儒家之事也。天德王道者。天子议礼也。故曰非天子。不议礼。苟非固聪明圣智。其何能达天德哉。故孔子曰。大德必受命。

问、天德王道者。天命之谓性也。率性之谓道也。修道之谓教也。政教合一也。君师一人也。大道弘开也。天下一家也。中国一人也。一以贯之也。大德受命也。

答、惟皇上帝。降衷下民者。天地之性命也。故曰下民乃天之子。人之王。王者、所以安天下之民。安人以道。故曰王道。道出於天。故曰天德。天德者、天道也。天道必命於天子。故曰德。大德以受天德。即大德以受天命。大德以行大道。道於天下曰王天下。道於中土曰天国。故曰天王。天王者、上帝之代表也。(刍谈录)

第一一零礼拜正道不外中庸

民国三年闰五月初六日记

问、闻先生讲演性命。我略知性命之道。是儒书固有之学。不过未尽其详。惟中庸一部书。词章虽好。但其中皆是故神其说。究竟有实理乎。

答、中庸句句是实事。岂但是实理。我今再解其大概。子思成道以后。忧道之难行。智者过之。愚者不及。故孔子云。道其不行矣。夫然道虽不行。而圣贤之心。犹期必行。故大学首章。指明先天日用伦常之次第。明善诚身之本旨。此为万教之纲领。同归至善之道。奈世人不知道。竟有假佛老之名。素隐行怪。好异矜奇。即为攻乎异端。害及一身者犹小。害及天下者更大也。故历代师儒。辟佛老者不少。然不知佛空诸一切。老超诸一切。儒踏实一切。无踏实一切之功。不能空诸一切。不能空诸一切。即不能超乎一切。故儒为万教之宗也。古今中外。非儒不能平治天下。儒者常道。而至神至妙。亦在其中。子思知道。将儒学踏实功夫。指出性命之原。自始至终。复命归根。天地位。万物育。至到无声无臭。即是空超二字。神妙莫测也。故引孔子之言以证明之。中庸首言天命之谓性。以性命为人之本原。孔子虽罕言命。非不言也。是不轻言也。子思知天命之性之贵。故授先天性命之道於孟子。孟子知性之道。不敢妄传。故告子问性。孟子不直言性命之真。只得顺情而言。子思言性命之道。不可须臾离。盖性命之道。上而成圣贤。下而得富贵。皆不外此道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亦不外此道。故至诚如神。实中皆空。

问、何空也。

答、天地皆从空中而成。人物皆由空中而来。举凡事事物物。无中生有。俱是空中而实。实中而空。人无有不空。生居天壤。身体发肤。耳目口鼻。由空而成。由有而无。即实中之空也。知觉运动。灵机巧变。空中而灵。由无而有。即空中之实也。由无而有。由有而无。实中真空。真空皆实。知此者。中庸之学也。由此观之。真空不空。妙有不有。故中庸说出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明其道。乃知性命之大。宇宙之小。故道大而天下莫容也。天地之妙。为物不贰也。日月星辰系焉。鸟兽草木生焉。穷尽中庸性命之理。瀛环万国。教术虽多。正道不外中庸。凡有不合者非正道。书云、德无常师。主善为师。不可不慎也。中庸一书。儒门至精至微之学。今有学佛教养空空之心。废伦常。只期了道。窃老子养灵神之气。取赀财。只图肥身。故宋儒避释道两教。非无为也。但因避释道。而失儒之真传。故今儒不讲性命之真学。而天人一气之至理。亦至此而晦。如遇真儒。得闻性命之学。空中求实。将身外之太极。合上天之无极。在尘脱尘。在俗脱俗。实行伦常日用之道。即合天人合一气之理矣。又能通权达变。自然合内外之道。而至诚如神。参天地之功。而天爵可享。此非外求。即中庸之实学也。得其真者。无偏无陂。无反无侧。内圣外王。仁至义尽。允执厥中而已矣。为天地补缺陷。国家培元气。正伦常。造时势。人人得中庸至善。何患不能自立自强耶。然道有大小。得其小者强身家。得其大者强天下。

问、今万国纷争。不讲中庸。只图富强何耶。

答、以力假仁者霸。舍本而图末。失却中庸。即富强不能久。世间报复。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譬如道学无权。即无无极。无无极。即无太极。无太极。即无天地。无天地。何得有人物耶。有人物。即有阴阳。有阴阳。即能生天、生地。生人、生物。各有条理。一毫不乱。其中真主宰。即天命之性也。不知其所以然者。即一身而论。五官百骸。血气流行。有何作为。中庸与天命合一。即先天也。失此天命。则人欲之私。即后天也。夫后天只知有我身。不知有性命。图身世之富强。以为可操胜算。岂知得者。即失之机。非天之赏罚不公。命该得而得者福也。命不该得而得者祸也。夫得失非天之故使其然。是天之自然而然也。常言为善不昌。必有馀殃。殃尽必昌。为恶不灭。必有馀德。德尽必灭。是也。天本一物。虽不能言。而主宰若在其中。非天之主宰。由人自召之耳。故太上云、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今讲人事胜天。必人事合乎中庸。有天事。而人事不到。不能胜天也。有人事。而天事不到。亦不能胜天也。夫天事由人事起。人事尽而天事随之。盖后天是气数之天。人落在此。生老病死苦。百事劳心。万事劳力。终无了期。只知保重凡身。大限来时。事事成空。纵得富贵。有何益哉。不如抽身回头。入大学。行中庸。立功於后世。立德於万民。虽死如生。馨香视之矣。不然无功於世。无德於人。侥幸得富贵。虽生犹死。扪心自问。生居天地。亦罔之生也。俗云、人之无用。与禽兽何分贵贱。反不如犬马有益於世。猪羊有益於人也。可见无用之辈。何关世道人心耶。所望仁人君子。自立自强。实行中庸之理。大学之道。雄视天下。超乎九洲万国。普大同之心。成大同之世。何分中外。何分种族。皆与万物同体。由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岂不共享太平哉。(问谈录)

问、人不中则不能得道。道不中则不行。故孔子一贯之道。传诸曾子。而不传有子、颜子、子贡者、中也。

答、中者时道之秤也。合乎时中。斯合道矣。故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问、君者、人中之主。子者、释道之儿。子而曰君者。三教合儒也。君子者、有执中之德。圣人者、有功於世。有德於人。

答、子以君子者。天之子。人之君也。大同之世。有其义矣。

问、上帝之赏罚以中。其为秤也不二。则其秤物不测。大则天下莫能载焉者能秤。小则天下莫能破焉者能秤。故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答、赏罚以中。岂特上帝而已哉。圣贤仙佛。莫不用其中於民也。

问、明明德者。后天人道备。亲民者、先天人道备。止至善者、先后天之性道天道备也。

答、故儒释者、道之分也。

问、万物之生属於儒。死属於释。其所以生死属於道。是天地不离三教。

答、真知三教。则不惊合源之说也。

问、君子之交也。性主情。长而厚。故如水。小人之交也。顺乎情。变无常。故如醴。

答、此交游之所以当慎也。

问、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发而皆中节之谓和。有不中节。不得曰和。不和则致戾气。故君子和之为贵。欲和於外。必先中於内。内有不中。则害於其事。害於其事。其败名损己。性命两伤。若不中而发。则累及乎性。致戾乎命。是故君子允执厥中。欲执中也。先知修身。身有所亲爱而辟焉。则身有不修。即心有未中。有所贱恶而辟焉。则身有不修。即心有未中。有所畏敬而辟焉。则身有不修。即心有未中。有所哀矜而辟焉。则身有不修。即心有未中。有所敖惰而辟焉。则身有不修。即心有未中。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庶乎其中矣。欲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则心有所忿 。不合乎中。则无中之可执。有所恐惧。不合乎中。则无中则可执。有所好乐。不合乎中。则无中之可执。有所忧患。不合乎中。则无中之可执。欲忿 、恐惧、好乐、忧患。皆合乎中。先诚其意。欲诚其意。先慎其独。欲慎其独。大用其智。是故格物致知。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中。心中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发和。和则致祥。祥则民安物阜。天下太平。是故曰一人致戾。天下作乱。可不慎乎。换言之、内圣而外王者。须以天道为心。天道立行。而准乎人事也。欲尽人道。而以人道为心。则必过犹不及。鲜不致戾者矣。

答、君子之德行也难。苟不至德。至道不凝。德而无道。其何以行之哉。故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刍谈录) 第一一一礼拜乐道十乐

民国三年闰五月十三日记

问、闻先生将要远游。忧国忧民之心。不亦苦乎。

答、人生在世。要想天地生。父母养。一世人身万劫难。生今之世。应成今之人。方不愧天地父母生养之恩。若日常只徒虚度光阴。虽不见其苦。而劳在其中。凡事总要在苦中去寻真乐。乐者何。立功於世。立德於人。完我分内当为之事。否则是乐中去寻苦。苦者何。或是膏粱子弟。在安乐窝中。饱暖思淫逸。一旦将祖宗遗财耗尽。反受奇祸奇穷。乐中之真苦也。还有一等为衣食所迫。不知天命。朝日钻营富贵。而不知享福还是积福人。受魔还是作魔人。不修身立命。故生出贪嗔痴爱。日常打算。偶有所得。旋得旋失。一旦犯王法。连累父母妻儿。纵不作无头之鬼。亦要受牢狱枷锁之苦。苦何如之。还有一等专心愿受苦。或穷年刻苦读书。或力行道德仁义。或立志修身炼性。尊师重道。学圣学贤。立功立德。舍己从人。顺天命而行。一旦苦尽甘来。一时之苦。百世馨香。这就是苦中去寻真乐。君子人也。又有一等小人自寻苦恼。学那红黑两党。还是尊师重道。昼夜不停流。不怕王法。不怕受苦。不畏人言。专求其精。随师教育打骂。毫无怨心。其学之专。苦之极。晚来不怕风霜雨露。白日不畏千磨百折。任尔恶犬恶鬼。深沟黑巷。穿壁越墙。不怕身苦心苦。甘心为之。一旦被人拿获。苦受非刑。九死一生。其心如铁。毫不怨恨。这等人物。若遇明师之教。以为贼之心。转来力行功德。如此专心。不畏死、可以杀身成仁。不畏苦、可以修仙悟道。岂但是善人君子。而成仙作圣。亦不过如此而已。

总之凡人生在红尘之中。虽苦事多。而乐事犹多。苦中寻乐者、君子也。苦中寻苦者、小人也。吾今游历之苦。人皆知之。但我认为应当为之事。身虽苦而心犹乐也。世人不知以天下为己任。朝日营谋私利。区区为子孙计。为一身计。即苦到死。谁知其苦也。但人生於世。生老病死苦。人所不免。若人能苦中寻乐。无处不乐。生前得乐。虽死犹生。亦无不乐也。常常问心无愧。顺天命而行。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命所在。有志竟成。人之乐。乐何如。能勤能俭。而足衣足食、一乐也。为人不作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二乐也。仰不愧天。俯不怍人。三乐也。成人之美。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四乐也。勤职业。修心术、五乐也。我敬人。人恒敬我、六乐也。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七乐也。夫妇相敬如宾。善教子孙、八乐也。家富提携亲戚。岁饥赈济邻朋、九乐也。凡事循天理。顺人心。识透人情便是仙、十乐也。孟子云、君子有三乐。我有十乐。亦不虚生於世。人生有何苦。凡苦者、自寻其苦也。天地本无苦。由人自招之。故乐哉君子也。素位而行。君子乐得为君子。(问谈录)

问、元午当中。道法弘开。法以去其标。德行以统其性。言语以达其情。政事以纪其事。文学以冠其成。五者完备。儒之分统矣。

答、此儒之下学而已矣。

问、圣贤之伦礼道德。非所以梏民也。善缘者、无此不能领取生人之乐趣。恶缘者、非循此不能消愆转福。

答、儒之乐在中也。建中於民。以与民同乐也。

问、爱之能勿劳乎。教之能勿困乎。

答、困而学之者下也。下即上也。困而不学。斯为下矣。

问、天何言哉。祸福不爽。天之所以大教於人也。夫人不知。未之思耳。

答、天教者、天命也。天岂谆谆然命之乎。大德能受命。受天百禄也。君子曰、亦有至德而已矣。

问、圣贤之学问。在观己立体也。用之於外在观人。不知人则不可以言用。不知己。则无以知人。知之而不真也。

答、知人则哲。岂易云乎哉。哲者、知己而知天也。

问、自古行政在智谋。智而不谋。等於无智。不可谓谋。其所以智谋者一也。故曰智谋踊跃。行之於事也。曰委曲求全。行乎此而不能办事者。未之有也。

答、智谋易。踊跃难。踊至德也。

问、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下学上达。时之以中。儒家之学也。大道之下乘教也。搁下屠刀。立地成佛。渡尽众生。方成为佛。释家之学也。大道之中乘教也。生而知之。智谋踊跃。应天之时。回天之数。斡旋天地。辟阖乾坤。道家之学也。大道之上乘教也。

答、其教虽三。所以行之者智也。

问、修道之谓教者。议礼、制度、考文也。

答、天下有此教。则天下无类矣。

问、淫欲之念不可有。淫欲之气不可存。念则动真意。气则动凡情。有一於此。则不诚其意矣。意不诚则心不正。心不正则身不修。身不修则命不立矣。我命不立。而欲受天之命也难矣。是故君子必慎其独。

答、谚有云、万恶淫为首。诚哉是言也。慎独之君子。知之稔矣。

问、平天下者、何也。曰平则安。孟子曰、君子修其身而天下平。孔子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百姓安天下乃各得其平也欤。

答、安者、王道之民也。

问、议礼者、德行也。制度者、言语政事也。考文者、文学也。有德者、必有言。有行者即为政。德行之末。文学载焉。故德行冠四科之首。行而化者。与天地合其德也。德化世。乃佛家之世耶。是如来之广大慈悲。大放光明矣。故曰与日月合其明。明则诚。诚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至诚乃天之道。天道不言而自明。不争而善胜。不谋而自能。故曰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应天地之时序。道家之世也。然则儒者。排阴而扶阳也。释者、正阳而化阴也。道者、判阴阳而统之者也。

答、易者、大道之有字经也。孔子曰、易之兴。其於中古乎。中古以前。盖不可考也。故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此於至善。万殊一本之经也。一本万殊之经。殆不可闻矣。问、出道者、君子之几也。出入无常者。一日二日万几也。故曰道之祖。故曰天地非大。吾身非小。故曰先有吾神后有天。何道之有。我而已矣。

答、大德如此有名也。太上反此无名也。惟无名。是以祖。

问、文章之士。与性道之士何异耶。

答、名实而已。文章之士。知在名。故不能行。性道之士。知其实。惟实是行也。

问、礼云、天子无北面。师道之尊。有如此耶。

答、五伦者、后天之道。师弟者、先天之伦也。

问、尊师所以重道。究竟师之尊。达於如何之程度耶。

答、天地有如何之贵。师即有如何之尊。师者传道也。道生天地。天地有毁。道无毁。道之尊如何。即师之尊有如何也。

问、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即苟不至德。至道不凝也。

答、道者、智仁勇也。道善者、当智则智。当仁则仁。当勇则勇。无入而不中。焉有不得者哉。不善者。当智而仁。当仁而勇。当勇而智而仁。所谓非礼之礼。非义之义。中而不当也。焉有不失者哉。夫所以善者在智。智之得者。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者。恐失天命之几也。

问、君子有傲命之学者。傲后天之命也。顺天者存。顺先天之命也。惟顺命乃能傲命。故孔子云、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答、斯命也。天人合一之道也。孟子云、莫非命也者。即此命也。孔子五十知天命。亦此命也知此命。即闻道也。孔子朝闻夕死之叹。以知此命之不易也。知之即能行道也。

问、孔子云、五十而知天命。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是知此命之可以学易。又云君子居易以俟命者。是何命也。

答、斯命也。先天中之至命。即先天先天中之天命也。非达天德之君子。其孰能语於此。

问、克己复礼者。儒家之仁也。克己复性者。释家之仁也。克己复真者。道家之仁也。

答、仁者下学上达。三教合源。万教归儒。一以贯之也。(刍谈录)

第一一二礼拜修道以仁

民国三年闰五月二十日记

问、大成礼拜。有何益耶。

答、大成者。万教圣人总称之名也。礼拜者、七日来复寡过之期也。敝会兴设大成礼拜。为同人研究圣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基础。不然、始而热心讲道德。久而聚散无常。故七日一礼拜。所以聚会同人。将六日言行动静。在圣神位前。自问其心。可告天否。苟有过则改之。无则加勉。久则心如明镜。物来必照。自然合道。可以祀上帝。能祀上帝。即是至诚之道。不言道德。而习惯之道德在其中。天下人人行礼拜。自以上帝之心为心。不期而成大同世界矣。(问谈录)

问、内魔如何自下消。外魔如何自外去。

答、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盖魔之内下也。而后上出焉。下者、克己之功也。上者、慎独之功也。君子一复礼而慎独备。则魔自去矣。

问、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道之倚也。欲道倚仁。仁安於道。仁道性命。天地之心。仁而不道。其仁如物。道而不仁。其道无根。察安之道。知其本心。道本公溥。仁分一分。君子自强。不可度其终身。观人之法。此乃最真。所以所由。近因远因。

答、君子一正心而道备矣。

问、至诚受命。仁安道也。君子所以尽人合天。大德受命。天人一也。君子所以受命於天。答、君子顺天而已矣。

问、君子慎独。所以知几。君子正心。所以行几。君子本身。所以验几。君子徵民。所以试几。考诸三王而不谬。所以合几。建诸天地而不悖。所以时几。质诸鬼神而无疑。所以正几。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所以一几。几者、君子之道也。君子知几。有其德也。德者、尽人合天也。几者、天人合一也。君子何心。惟德为心。君子何德。惟几为德。君子有德。是以有道。君子有道。是以有几。君子有几。是以受命。君子承命。惟命是顺。

答、君子一道而已矣。何德之云。失道而后为德也。是以有大德。太上曰、大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太上不德。是以有德。

问、然则明明德。尚非君子之道欤。

答、明明德於天下。人道而已矣。故孔子曰、下学上达。知我其天。

问、几者、天道。君子向几而行。天人合一也。

答、尽人合天者、人事也。顺天尽人者、人道也。君子之道。万世守也。

问、君子之几。所以成道。小人之几。所以致逆。君子不知小人。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小人之怨君子。不逊於君子者、有几也。答、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君子中庸。一日二日万几也。

问、天下之道。阴阳而已矣。刚来柔对。逆来顺对。怨来直对。德来德对者。一阴一阳之谓道也。一阴一阳之谓道者。君子之具体小用也。本身徵民。考古建天。质诸鬼神。百世俟圣者。君子之全体大用也。小用有一。内外合一。大用有中。天人合一。一中俱极。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者。正之心也。此君子之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答、君子之中庸也。小大由之。君子中庸而已矣。何小大之云。

问、阴凝之气。在足则足病。在腹则意多。在心则心恶而乱。在头则头木而晕。

答、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问、精微者、天命也。中庸者、天命之用也。温故知新者。天命之过去未来也。敦厚以崇礼者。天命在躬也。从心所欲不逾矩者。我即天命也。致广大而极高明者。尽人以合天也。尽精微而道中庸者。天人合一也。

答、此中和之道也。中和之道。大道之下学也。

问、敢问何也。

答、下学者、儒氏之言行也。上达者、佛氏之慈悲也。

问、佛氏之慈悲。斯谓之上达矣乎。

答、此上达之基也。

问、然则吾儒合道。乃谓之上达乎。

答、三教合源。万教归儒也。

问、三教合源。大同世也。万教归儒。神化世也。神化世。斯谓之上达矣乎。

答、大同之世。戴上帝也。神化之世。一上帝也。上达之世。极乐世也。君子极乐。不可与有言也。

问、行先天之道在知几。行后天之道。在知命乎。

答、顺天而行。君子之中庸也。

问、君子中庸。即以素位而行。现在立说欤。

答、现在立说。岂易言哉。知中庸之不可能。则知现在之为人道也。

问、人道之始。始於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君臣。故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夫妇有别。所以固人道而清本源。圣人制礼。严男女之界者。又所以端夫妇之本欤。

答、男女不严。则夫妇之道苦矣。夫妇之道苦。不可与言王道矣。易曰、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天地之大义也。可不慎乎。

问、万物静观皆自得。若草木之春生夏长。秋敛冬藏。兽之走旷也。鸢之戾天也。鱼之跃渊也。莫不自然乐趣。人不学道。攘攘熙熙。数十寒暑。其中凶亡短折。错杂纷纭。曰万物之灵。曰天地之心。反不如物之得其天然而自乐也。

答、道者、人之所乐也。君子行道。天下乐之。天下有君子。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矣。问、慎独者、养先天之几也。慎动者、梏先天之几也。慎独之动、几也。慎动之动、欲也。君子慎动。非礼勿动。所谓慎言行也。慎思之也。善人慎动。所谓遏欲。所谓止於欲。半日静坐。半日读书。明理以复初。所谓理学也。苦也。执固也。君子慎独。不矜於善。而善自明。不矜於初。而初自复。道学也、乐也、权宜也。故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君子居之。期月可已。三年有成。

答、独者、静之先也。君子慎独。动静赅矣。(刍谈录)

第一一三礼拜伦为天下大经

民国三年闰五月二十七日记

问、当今万教争鸣。究竟何教最善。答、吾乃草野一鄙夫。何敢品评古今中外的宗教。今阁下问到此处。不得不略述鄙见。互相辨解。如释道两家所行者是宗教。或独善其身。或兼善天下。总是劝人为善。而教育不关行政。其政纵有不善。受其害者。不过入教之人。於人民无大损。故其恶少。惟有儒教。本是性与天道。而兼日用伦常。行政上的事。若不知内而圣外而王。徒以在位行政为荣耀。害一身犹小可。荼毒天下百姓。为害大也。

问、常言说儒教中之罪人。即是衣冠中之禽兽。其教愈昌明。其害日深。至今害国殃民者。多半是儒门中之罪魁。夫儒教本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实事。何反以害国殃民耶。

答、如果实行。即将大学明明德一句。施之於民。用之於行政。而天下皆是儒门中之善人君子也。当今是由儒道未实行。孔子云、天下无道久矣。因天下无道。而儒教未实行。故遍天下之儒教罪人多。设若有人提倡真儒教。将不良教育。悉行改除。以孔子之性与天道。徵诸实行。岂但我们中国。儒教的君子多。而全球万国。皆是儒教中之贤人也。

问、闻先生之言。不关行政之教。纵有歹人。借教作威作福。受害无多。今有每日讲的玄玄妙妙。不理正业。其害又如何。

答、旁门左道。即是异端之学。其中固有害。但其害不大。因由尔有贪心。或贪长生不死。或贪成仙作佛。是为迷信家。虽有受害之人。自愿受之也。而旁门左道。不敢在行政上妖言惑众。故其害小。而罪人亦少也。

问、先生常常提倡儒门孔教。岂不是使天下罪人更多耶。

答、吾言提倡儒门孔教者。重在实行真道也。其言儒门之罪人多者。非真孔门之徒也。藉儒术以杀人。是孔门之造孽徒也。真孔子之教。古今无二。天下无双。家国天下。无人不受其幸福。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兄兄弟弟。人民享治安。社会享太平。非儒门孔子之教。其谁能之。今有上智之人。实行孔教。岂但听讼吾犹人。必也使无讼。是乃孔子之真徒。通天地人之真儒也。万教自归儒焉。其他读儒书万卷。能实行圣道一二。亦是行政上的君子。社会中之好人。(问谈录)

问、孔子云、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行者、十之三。言者、十之七。

答、君子之行道也。虚中作实。巧内生莲。大道既隐。故先立乎其命也。

问、先立乎其命。而后大行其道也欤。

答、成己而后成人也。君子之道。躬自行之。

问、孔子云、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孔子三十而立。已立命矣。此言何谓也。

答、孔子者、万世之师也。悲天悯人。是其命之所在欤。

问、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者。其斯之谓乎。

答、三教合源。万教归儒。礼之经也。新旧合一。古今合一。中外合一。礼之权也。有其人必行此礼仪威仪也。

问、敢问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权宜变通也。不必三千三百也欤。

答、言者、礼之成。行者、礼之宜也。

问、敢问内外合一。天人合一。亦礼之经也欤。

答、道之经也。修身以道。忠恕而已矣。修道以仁。性与天道也。君子立身行道。大德受命。问、内圣之道易。外王之道难欤。

答、知内圣之难也。方知外王之不易。知外王之易也。方知内圣之为乐。

问、天命者、天人合一也。天人合一中也。阴阳者、一阴一阳之谓道也。一阴一阳之谓道、庸也。中者、本也。庸者、用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道生而自庸。道生而后为和。道生而后致用。先内圣而后外王。是君子尽人合天。本为天人合一也。答、中者、道之大也。庸者、道之化也。故君子之中庸。君子而时中也。

问、伦礼会。何以无启也。

答、不可与有言也。

问、不可与有言。尚可与有为哉。

答、为者、狭义之伦礼也。若夫广义之伦。洪范九畴之伦也。广义之礼。孔子问礼之礼也。盖伦者、天下国家之大经。礼者、本乎天而成乎人。仁者之所以克己以自修。大道之所以行。伦之所时出。明伦议礼者。天子之事也。知我者、其为伦礼乎。罪我者、其为伦礼乎。与其罪也宁默然。

问、孔子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孔子作者。何哉。

答、孔子作之者。道之不行也、命也。道之将行也、亦命也。

问、大英雄、霸诸侯、平天下、不以兵车者。人皆曰恩信於人也。信乎。

答、君子之为道也。仁而已矣。孟子曰、仁者无敌於天下。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惟此时为然。

问、贵会主张新旧合一。新学诚不可不采也。如国家之定义有三要素焉。一曰土地。二曰主权。三曰人民。是说也。可补旧学之不足。

答、敝会之主张新旧合一也。在格致。形上云乎哉。子诚今人也。知今之学而已矣。孟子不云乎。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又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曾子曰、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有用者。政事也。主权也。书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无土地政事。其何以言邦。即此较之。其立言也。孰优执切。孰徵用。孰简明。矧三要素。犹诸侯之义也。非王者之道也与。

问、孔子云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如之何而可行道哉。

答、君子之行道也。智而已矣。智谋踊跃。何过与不及之有云。

问、孔子又云。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不及也。知之何而后可以明道哉。答、智谋踊跃也。委曲求全焉。故曰贤者。天地之仁也。仁则明明德於天下矣。

问、人有恒言。智谋踊跃者。大德之行也。委曲求全者。大德之成也。信乎。

答、君子之德也。岂易云乎哉。仁者先难而后获。有德自有成。

问、天下事未有不内外合一而后成者。如大事在智。小事在力。

答、君子之为事也。几而已矣。

问、君子之行道也在智。足以压人耶。

答、君子之智。聪明达天德。能好人。能恶人。故天下咸服。(刍谈录)

第一一四礼拜君子知几其神

民国三年六月初四日记

问、三十而上。四十而下。是人人如此耶。

答、三十而上。四十而下。是人血气之身。后天之说法也。论人一离母腹。就由此日而下。在母腹之中。浑无情欲者。才是上帝。落在红尘。即有贪嗔痴爱。就是下也。如在万壑悬岩。跌一跤下来。落在那凶滩恶渡之中。就顺水而流。但其恶渡有长短。如三十里就到了大海。故三十而亡。如四十里到了大海。即四十而亡。人每往下流。故云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其实人寿之长短。在先天已定。即看出母腹之时。所得先天元阳之多寡。非后天人力能助之。譬如我身中有一百钱。他人有一千。任我俭用。将一百钱用尽。别无有了。见他人不俭用。还在饱食暖衣。我俭约还在缺衣少食。旁观者以为不平。而不知内中各有所得之多寡。如灯之得油。油乾则火灭。理也、亦数也。故人必要知身落红尘。即是苦海中之凶滩恶渡。其凶滩不过百里之长。朝日趋下。其中虽受了千磨百折。终是落於苦海之中。各位先生。我和你现在的情况。不过还在凶滩恶渡之上。一朝凶滩一过。即是无限的苦楚。欲离苦楚。莫若为善。苟有人以善来相劝。即如今天来一只船。是来渡我们。我们若仍在凶滩恶渡之中。随波逐流。不知回头是岸。直到苦海时。悔之晚矣。设早听人相劝。即如乘船上岸。回头一看。才见一般人在凶滩恶渡之中。下面又有一个无限的苦海。万劫不能超身之地。始知道呼他人上岸。替他人可怜。而他人还在扬扬得意。执迷不悟。千呼不醒。万唤不应。反说那里有船。何处是岸。不过迷信家之怪言诞语而已耳。此种人是应受红尘苦海之罪者。如何可救。故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然以不忍人之心来说。又安得不望大悲大愿者。起而开普度之门耶。(问谈录)

问、学道易。得道难。得道易。行道难。孔子云、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故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有道者、不可以不知人。不知人则道无用也。不能行道也。行则得咎也。此论语为政以德一章。先之以知人为首。

答、学者、体也、仁也。知人者、智也、用也。为政以德。而不知人者。未之有也。不知人、则不可以为政。德惟善政。不可以为政。何德之云。

问、敢问何以能知人也。

答、知外王之人。莫若知内圣之人。故曰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不知天无以知人也。

问、知人则哲。惟圣者能之。诚不易也。由内圣而知人。如见其肺肝然。小子不敢问也。敢问由外王而知人。其道何也。

答、孔子不云乎。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哉。人焉焉。

问、此具体的观人也。必积之以时日。而后知之。敢问急时观人之法。骤观之而骤用之。其道何也。

答、孟子不云乎。听其言也。观其眸子。胸中正。则眸子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焉。察言观色。人焉哉。

问、安得人人而观察之也。人人而观察之。不亦苦乎。

答、无已则有一焉。凡事注意之可也。一注意则知其口是心非矣。君子知几其神。乐莫大焉。何观察之足云。

问、君子行道。真有道也。小子愿学焉。

答、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又日新。亦君子自强不息之道也。

问、学者、所以行道也。故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孔子曰、学而时习之。时习者、躬行实践。学之心而应之手。道不可须臾离之意也。故曰人之所以学。学以致其道也。不行则不得焉。学而不行。是不时习。所谓记问之学也。徒知其表。有何味哉。是以大学立传。首於诚意。而不首於格物者。重躬行也。子夏云、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政其身。身出於父母。反竭其力。竭力事君可也。反致其身。盖以君臣之义。大伦也。父子之亲。小伦也。家者、小国也。国家者、以国为家。大家也。无国则无家。皮之不存。毛将安附。致身於君。方谓大孝。有功国家。有德国人。可以显亲扬名。为乾坤肖子。维持世界者与。

答、学者所以成己也。学不时习。则有不成。能成乎己。斯可成人。成己则说。成人则乐。成人成己。非君子其能孰与此。故曰苟能学也。何事不成。苟能学也。何道不明。

问、儒氏之大同世界。无非发明修身之道而已矣。其所以大同者。在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齐礼之义。即使天下之人。皆修其身也。道德之义。使天下之人。知有内圣。能者从之。中道而立。中立不倚。循循施教。引人入胜之意也。天下之人。莫不有身。人人各修其身。各行其自由。各素其位而行。故曰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能修其身。能爱其身。斯能爱人之身。同有此身。同是人也。故天下一家。中外一人。中外一人。必先中国一人。中国一人。能修其身而天下平。即阐修身之教於天下。是有教无类也。天下皆修其身。而大同成矣。

答、修身之道行。即大道之行也。阐此修身之教。非中和学堂。无以致也。

问、小人惟神之灵。无性之灵也。神灵则见几。无性之灵则不空。不空则几无所用。故几乱气骤。气骤而愤生。愤生则神坏。神坏则杀身。小人之几。真足以杀其躯而已矣。盖以其神帅精气而多勇。无性灵以统之。匹夫之勇也。匹夫之勇。无几则为人用。小人有几。则愚而好自用。无性之灵。焉得不愚也。好自用。杀身足以亡家也。小人之几。真下愚也。君子以性灵为本。惟知上达。虽有时偏仁失智。一用智而天下归仁焉。君子真上智也。孔子曰、惟上智与下愚不移。诚哉是言也。

答、君子不可以无几也。无几则欺之者众矣。故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君子有几。则知命矣。

问、有几而后知命者。天命也。无几而亦知命者。性命也。知性道之命。方足以言天道之命。知天道之命。闻义即徙。方足以奉天承命。奉天承命。而君子之道行焉。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小人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智者知之。而谋小人。天道厌之。而收小人。君子教之。而化小人。大同转枢之世。小人固如是乎。

答、久矣、君子悲天而悯人也。君子不怨天。不尤人。顺天之命而已矣。

问、精气神者。后天之性命也。性命者、先天之精气神也。性与天道者、先天之性命也。故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者、儒门性命双修之书也。性命双修。则明明德於天下也。明明德於天下。则明如日月。明照四方。明则诚。诚则清。清明在躬。故君子之志气如神。即至诚如神也。是故君子知几其神。向几而行。一日二日万几者。顺受其正也。顺受其正。而大道行矣。大道行於天下。即大学之道。明於天下。故大学者。大道之性命也。君子立命。立大学之命也。大学之命者、中也。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天下之大本。即命之根也。命之根曰仁。仁者、所以受天之命也。天之命曰衷。衷、即天之性。天出曰命。人受曰性。率性而行曰道。修道而施曰教。故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性与天道。一以贯之也。故曰大德受命。天地之性命也。天地之性命立。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答、天地之道。性命而已矣。性命之道。阴阳而已矣。阴阳之道。一中立极也。中立不倚。大道之性命也。大道之性。必命於天德。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先中也。有不中则不仁。不仁则上帝之衷无所倚也。君子正心焉已耳。一正心而如上帝之身矣。

问、德者、圣也。行者、政也。文者、所以载道也。学者、所以行道也。先德行而后文学者。明明德以合道。尽人以希天。下学以上达。由后天以返先天。本德以一道。释氏之渡尽众生方成佛。即尽德以成道也。老子以道德名经。道德二字。即道成德备。希圣希天之学耶。

答、道德者、性命之大学也。君子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在止於至善而已矣。故曰德不孤必有邻。邻者、阴阳之义也。对待之谓也。即道也。故君子允执厥中也。得一善则拳拳服膺也。有德而后有道也。有命而后有性也。有仁而后受命也。故性与天道。未足与有闻也。(刍谈录)

第一一五礼拜因人说法

民国三年六月十一日记

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我们都讲得。惟夫妇有别。这别字有义安在。

答、五伦中惟这别字。安得至当恰好。盖男女有别。才合大礼。如果夫妇无别。何以能同床共枕。同偕到老。在表面看。似乎这个别字。不甚恰当。而不知此别字。是中庸之道。因男女授受不亲。无别即非礼。但此夫妇之别。非分别之别。是特别之别。男女两人。心甘意愿。结成了夫妇。即有终身不二。特别之感情。义夫节妇。由是生焉。夫妇正。则家道兴。家道正。即为王化之源。故圣人严男女之防。以端夫妇之本。有由来也。

问、前闻先生讲解。有一人来问持家之道。答以要勤俭。银钱是养命根原。总要保家为重。衣食足。礼义兴。凡银钱不可苟且用一文。即是祖宗之肖子。后又一人问持家之道。答以不要作守财虏。要成人之美。银钱乃公物。要人用钱。不可以钱用人。银钱非尔家之私宝也。是上天寄与人办公益事者。二人同为家务。一事两说。其理安在。

答、一人是贪花浪子。不知稼穑之难。故教以勤俭保家。一人为富不仁。平日一毛不拔。片善不修。教他莫作守财虏。事虽一样。要因人而教也。

问、我常被人欺侮。能忍让之。他人还不知足。如何处之。

答、凡尘世之事。无有无因而至者。君子不重则不威。物必自腐。而后虫生焉。家必自毁。然后人毁之。国必自伐。然后人伐之。非事多。乃多事。即如我心善。他人以恶感对我。究其中原因。心善而事未必善。任他前世的冤牵。今民之小人。我顺天命而行。他其奈我何。孔子遇桓 曰。天生德於予。桓其如予何。指天者。即知天命也。是非朝朝有。不听自然无。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不然、你会打。终被人打。你会杀。终被人杀。常言会打官事坐牢房。凡事归罪於他人。就把他人杀死。究亦无益於己。以己之心责人。莫如以责人之心责己。反躬自问。则自爽然若失矣。不然、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天地间无有不了之事。总由自己执固不通。酿成终身之患。凡事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不期化而自化也。

问、讲修持可有衣食否。可以不还债否。能如此我就信讲修持。讲道德。真有好处。

答、凡居心骗人。必要受奇祸奇穷。还讲甚么修持。讲修持者。事坏而心不坏。恻隐之人。人皆有之。饿死者、是死人。人有修持。有道德。有灵机。断无有饿死的。君子大德受命。福自天申。何虑衣食之有。(问谈录)

问、读天命谈曰。天命者、天道也。方敢言人事。天人合一。乃可谓人道。人事不易也。人道尤难也。天命不易知也。知之而不易合一也。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以孔子之圣。尚五十而知也。君子之道。难为学也。

答、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子曰、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何难之有。

问、内圣外王。不易言也。内圣外王。分而二。不易也。合而一。尤不易也。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洵乎大道之难。有如是也。以孔子之圣智。孔子之好学。犹如是其难也。况常人乎。故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天下有君子。天下人之幸也。万世人之幸也。君子者、大道之寄托也。未可轻易言之也。

答、君子乐得为君子。何难之有也。内圣外王之难。难於内外合一也有之。若夫天人合一。乐在其中矣。何也。天命即道也。

问、人有言曰。知止而后有定。即孔子之三十而立。孟子之有诸己之谓信。定而后能静。即孔子之四十而不惑。孟子之充实之谓美。静而后能安。即孔子之五十而知天命。孟子之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安而后能虑。即孔子之六十而耳顺。孟子之大而化之之谓圣。虑而后能得。即孔子之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孟子之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信乎其说欤。答、此即尽人合天。天人合一。圣门性与天道之学。诚足一以贯之也。(刍谈录) 第一一六礼拜生化成败皆天命

民国三年六月十八日记

问、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君子居易以俟命。五十而知天命。惟命不于常。畏天命。莫非命也等。究是何命。请明以教之。

答、命在先天为天命。命在后天为性命。故孔子云、五十而知天命。又云居易俟命。居易者。知命后居易以行卦爻也。儒家为一贯之传。道家为抱一守中。佛家为皈依佛法。天命一事。内中包含万教之精微至理。即夫子之性与天道。诸生须知天命。为人生切要之事。但我今日行期已定。异日归家。再聚首而谈可也。

问、门生等既不能随侍夫子。亲炙其教。请因我们之程度而教之。以免违背天命。

答、生等既有好学之心。吾今略言其概。子思云。天命之谓性。天命者、在上天无声无臭。上帝也、道也。我之良知良能。即我之性也命也。夫人皆由天命而生。天命既能生尔。即能管尔。孟子云。仰不愧天。俯不怍人。即知天命。孔子云。知我者其天。天生德於予。即是知天命。天命者。在天为福命。在人为性命。常云、你不顾性命。不顾性命。即不知天命。故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畏天命者。必要知凡事有天命主宰。而不见其形。故畏大人。大人者。世之善人也。凡言行合天理。顺人心。其人可以择善而从。故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能合天命。我效法之。内中有不善者。背了天命。我则改之。见善见恶。或改或从。即是顺天命也。畏圣人之言者。圣人之言。皆是天命之模范。为天命之代表。常常要敬畏之。非敬畏其人。是敬畏其天命之所从出也。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不但忘乎天命。并内而违背父母。外而违背师友。一切恩情不报。凡事同流合污。亲小人。远君子。侮圣人之言。凡所有圣经贤传。讲的仁义道德。三纲五常。不惟不信。而反故意侮慢之。真知天命者。即知天地之大。万物之繁。皆是受天命而生。苟无天命。不但无人物。而天地俱无矣。夫天命者。道之精华也。故率性之谓道。而道是个空空洞洞之理。惟天命为道之主宰。为理之分判。虽无作无为。其实无所不为。凡物皆能主管。譬如那牡丹之美。亦是天命主持。完全其美。日月之明。亦是天命主持。完全其明。何况人乎。天命者。无论何地何物。非天命不能生。不能化。生生化化。皆是天命。此天命非是有形有象之天命。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诸天诸地。万事万物。莫不有天命为之也。

问、闻先生之言。凡事皆有天命。人生富贵贫贱。亦是天命为之耶。何天命甚不公平也。

答、天命至公至平。无丝毫之偏袒。故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像此等讲法。尚费玩索。非将俗情与生等譬喻。万难知道。夫天命者。非有一物交与尔。即是天地之元气。诸天诸地。皆是元气充塞。人在元气之中。如鱼在水中。鱼无水必死。人无元气亦必死。互相对照。方明元气是天命。天命是元气。如我作一事。必要在元气之中。顺天命而行。若不顺天命。即失了元气。不但不能成事。而违背天命。还招灭亡。故曰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问、如此说来。今之得富贵者。皆是顺天命而为耶。杀身亡家者。皆是背天命而为耶。

答、然也。

问、然则今有为富不仁。反得富贵。而忠臣孝子。义夫节妇。反有杀身者。天命不道德耶。答、天命者。道德之精华也。天命不在心善。而在事善。夫心善者。是善人之道。心善而事不善。则善中生出恶。就背了天命。故招杀身亡家。事善而心不善者。事果能完善。因事中生出善心。事完善而心善。故得富贵。即是顺天命而行也。

问、先生所解心善而事不善。事善而心不善。门生甚是不明此义。

答、心善者。是仁心也。事不善者。是无智也。故孔子曰。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一者何。智也。故心善者是仁。有仁无智。仁而不仁也。譬如从井救人。善心也。仁心也。而不能救他人。己亦死之。是无智也。如用智将他人救起来。己亦不死。他人亦不死。其人亦世世不忘。是智中生而出仁也。世之遭杀身者。多半是违背天命。为善反为恶也。故从井救人。君子不为也。就是此义。智由仁中出。圣人也。大智生出仁。英雄豪杰也。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是智中生出仁。故孔子云。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如其仁。汤放桀。武王伐纣。周公诛管蔡。皆是仁中生出智。故为圣人。智仁勇三者。行之者一也。一者何、大智也。舜亦由仁生出智。不告而娶。智也。德化其亲。仁也。故孔子之称之曰。舜其大孝也与。

问、如先生云。有智仁勇三者。才是不违背天命耶。然则天命非纯属道德已耶。

答、天命纯是道德也。道者、理也。路也。德者、实行也。集议所生也。故苟不至德。至道不凝。要有至德。方有至道。道德并行。故曰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大德受命。即是受天命。何言大德受命。不言大道受命。必智仁勇三者完善。方敢言大德。故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德者本也。圣人德配天地。言圣人之德。即是天命也。生等一入圣道。先拜孔子。以孔子为模范。孔子即是天命。学孔子之德。行孔子之行。即是得了天命。苟有违背圣道。即是失了天命。吾今外游。生等勉之。

问、孔子即是天命。何以自古帝王之玉印。皆曰受命於天。不曰受命於孔子。抑即孔子之天命耶。

答、孔子者。天命之代表也。代表天道。以言人道。故为人之师也。即如元主中国。尊奉孔子之道。故能治世安民。是不是孔子的天命。满清入关。仍尊奉孔子。故人心翕服。是不是孔子的天命付於他。当今天下。凡富强之国。讲文明。讲道德。虽未明奉孔子之命。而暗亦合之。

问、如此说来。今之天命在孔子。而不在天道耶。

答、上天之命。孔子五十始知。生等今日。何从知之。即吾亦不敢言知天命。不过将孔子为天命之模范说明耳。但非孔子一人是天命。万教圣人。只要他能成一教。后世有人尊奉。亦是他教之天命。不但行道。士农工商。一技一艺。於后人有益者。亦是天命。不过孔子得天命之完善。故今云万教归儒。现在要统一全球。协和万邦。非儒门至圣为天命。万不能也。凡人知天命。立心办事。无有不成者。不知天命。行险侥幸。朝生暮死。不受奇祸。必受奇穷。今人有云。以人多为天命。须看人多之中。是善人。是恶人。夫恶人者。背天命而行。千百万人。转瞬化为乌有。顺天命而行。匹夫亦可以傲王侯。有天命也。

问、先生言得天命在智。然道德经云。智益多、而天下益乱。此是何义。

答、智多而天下乱者。即是今之言开民智者。纯在学狡猾。学机谋奸诈上讲。这等智识。这等风气。是亡国灭种之象。非智也。愚而好自用也。贱而好自专也。反古之道也。违背天命也。老子之言不谬矣。故愚民才为德。愚者、非愚蠢之愚也。使他守本分。不失真性。有才有德。是也。然智仁勇三者。只要一个智字。即能治世。何以又要言仁勇。仁者。智之体也。勇者智之用也。要体用兼赅。才能不惑、不忧、不惧。有智而无仁勇。是小人之聪明。徒以败坏风俗。助民为恶而已。(问谈录)

问、智者、阳也。勇者、阴也。仁者、主也。三者合而为太极。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三者合而为中。故君子允执厥中。太极含三。中为大道。此之谓也。

答、君子之道者三。所以行之者一也。

问、所以行之者一。一者、智也。智为用、为阳、为外王。君子斗智不斗勇。阴不胜阳。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者。以其昭昭也。明也、智也。故君子法天。明明德於天下。天人合一。天下归仁。中天下而立。作中流砥柱。其以智与。答、智者君子之道也。君子之道本诸身。君子之智出诸仁。故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君子诚正於内。修身於外。所以教天下之民。即所以正天下之民也。(刍谈录)

第一一七礼拜合新旧促进教育

民国三年六月二十五日记

问、今之新学。如此其坏。人言旧学腐败。新学文明。其理是也非耶。

答、非是新学坏。由不知教育之善法也。旧学腐败。亦非旧学之腐败。乃是一般书生。将圣人之理。太看执着。直而无礼则绞也。每日埋头攻读。入了理障。故迂酸不堪。今日之新学。以为放开眼孔。讲优胜劣败。智识超群。又太过之。正合孔子云。智者过之。愚者不及。过犹不及。皆有流弊。必双方改进。求合中庸之道。乃俱有益。故本会主张新旧合一也。盖新旧合一。方能中外一家。作大同之先声。

问、新学与旧学合一。是为促进教育。天下许多聪明人。岂尽不知耶。

答、今之聪明人虽多。奈有智者无权。有权者又无智。其有权智皆全者。又多畏难。可见教育之良否。不能概归咎於人。盖阴极之时。阳气尚无所倚。非聪明圣智达天德者。代天宣化。不能改不良以归良善也。今闻政府有将不良教育。改成良善教育之意。但此事关乎天下人之福命。吾乃匹夫。穷则独善其身。且将外游。若得一二知音。有大福命人。我则从旁相助。或可兼善天下。否则三二年后。亦要退处於山林矣。

问、夫子前游历三十年馀载。其中费尽千辛万苦。尚未得知音。今又要出外游历。岂能必得知音。不如师徒聚首谈心。自宏其道可也。

答、吾今闻政府有将不良教育改去之意。人民有五族共和之心。吾岂好游。不得已而为之。以了我之人道而已。

问、夫子视游历为乐乎。

答、吾非君子。何乐之有。我从前游历之情况。若不可言。异日稍有成就。将年来历史。付诸简册。见者当必有感於心。但人生谁不苦。只要所作所为。可以对人言。虽苦犹乐。今有孽孽为利者。登山涉水。朝日营谋。苦至终身。不敢对人言一句。乃真苦也。

问、先生游历之苦状若何。

答、事未成之时。任苦至万端。说之无益。若是一朝苦出头。方可以为后世法。我先年倡言圣道。六亲之中。谁不付之一笑。其中谤毁者亦不少。但我自舍身出外。寻师访友以来。虽经过多少艰难困苦。因任道为己事。乐亦在其中也。(问谈录)

第一一八礼拜天命不易知

民国三年七月初三日记

问、门生等今日特来与夫子送行。但问夫子曾游历数千里。并未多带银钱。不知何以能行。岂别有会心耶。

答、依汝等之言。要有钱才游历办道。此便非真心为道。若真心为道。即是顺天命而行。天必不绝无路之人。天虽不言。定假手於人以维持之。吾尝游历。虽未多带银钱。从未用过丝毫非义之财。且往往於危急之中。就有天凑其缘。可见天命不离乎人道也。凡背天命者。无论常人君子。必招奇祸。譬如子路。本是圣门之贤才。然从夫子之道。而每每逆天命而行。故夫子谆谆告戒。如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一章。乃是夫子试子路的。子路不察。乃直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路之意。以为孔子必许他。而不知就背了天命。何以背了天命。已经从事夫子。天命就在夫子。乃不知夫子之意。并非为颜子。其意是在试自己知不知天命。如知天命。孔子即可授大道於他。因见违背其命。故厉声而言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说你这等人。学道数十年。并不知天道。不受师教。违背天命。气质不化。动辄轻身不畏死。如暴虎冯河之勇。任性所之。不顺天命而行。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此是孔子极怒之言。亦是孔子极恨之语。又是孔子爱弟子之心。无所不至之教。又有一章书。孔子爱子路。亦试子路知不知天命。知天命即知师之心意。如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从我者其由与。这几句话。明是召子路从游。暗是试他知不知天命。违不违师道。而子路竟不知天命。以为夫子真是道不行。要乘桴浮於海。乃竟闻之而喜。孔子见他不知天命。故曰由也好勇。无所取材。以我之言。是要试汝和知不知为师之意。你不惟不知。反闻之喜。我真无所取。因尔不知天命也。由此看来。天命一事。子路尚有不知。何况其他。故我常常教生等。凡心中有疑惑师言。必要问明。不要拿起半边就跑。辨难晰疑。彼此两方有益。我亦长见识。你们也多闻一事。这是吾尽师之道。若生等不问。恐终身不知其道也。非吾误汝等。是汝等自误。但吾之言有五。一、吾言有所为。二、吾言内藏道妙。汝等不知者亦有。三、既知道而又过之。不然、又不及。四、有仍然不知道。而又乱猜乱疑者。五、大道之深。吾内中未见到者亦有之。故要互相辨难晰疑。才合师生之道。吾以此言告汝等。亦是吾不得已之言也。凡好学者。闻师之言。要彼此相信。共肝胆。通肺腑。方不违师道。背天命。即如子路一片爱师之心。何尝不听夫子之教。但其爱夫子。以仁心爱之。勇心事之。而无圣智。则仁勇皆无用也。故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升堂者、善人之道也。不能入室。终不能成圣人。又曰、若由、也不得其死然。非夫子咒他。由他无圣智也。今生等来学。前后不一。真知天命者。内中难寻一人。但只要知道明善修身。亦不失为好人。至天命一事。我前云宇宙充塞。只要尔等今日知道。今日即得。小知则小成。大知则大成。前我比天命如水。人生如鱼。鱼不得水。则不能行。人不知天命亦然。如鱼得其水。就是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这就是知天命。人知天命。岂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希贤、希圣、希天。亦有馀也。故孔子云、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吾今不过言天命万分之一耳。

问、闻夫子言天命之说。真是大道。必如何而后可以合天命证大道耶。

答、天命即是天机。其中包含天数天理大道。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曰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知天命者。即是闻道也。此圣门天人合一之学。升堂入室之境。知之即可行之。行天命即是行中庸之道。中庸不可能。即是天命不易知。欲知天命。天命有三。一曰闻天命。二曰知天命。三曰行天命。非聪明圣智之人。未可与语。亦未可与闻。凡闻而即知者。三纲无失。五伦无亏。有至德而后可凝至道也。五伦之中。以三纲为重。三纲尤以夫纲为先。君纲不正。天下必乱。父纲不正。家道不昌。夫纲不正。家道不成。大事不济。试观古今来败国亡家者。半由夫纲不整。不能成真作圣者。亦由夫纲不正。俗传曾子为蒸梨不熟而出妻。庄子为成道无瑕而试妻。皆由此也。夫妻之道犹乾坤。乾坤不和。不能生化。夫妇合而无别。不能为人道之造端。故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夫妇贵有别也。夫妇有别。乾纲得正。坤则相合而相从。乾坤天地之大阴阳。阴阳有失。天地不安。天下人民。不得享太平之福。故君子正夫纲。以成家道。以济外事。以燮理天下之大阴阳。以为天下后世法。试看世界上。夫妇之伦不正。世道必乱。以其失了天然之天命也。天然之天命已失。安能闻天命。知天命。而行天命耶。欲闻天命。在正夫纲。夫纲不正。即身不行道。孟子云、身不行道。不能行於妻子。是自失其夫权也。凡女违夫君。不恭不敬者。皆由男子未立身行道。以率其妻。故大学云。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即立身行道。先行於妻子。得天地之正气。行天地之正命。无所处而不当也。凡阴胜阳者。天地之不正。鬼神之不乐。失了夫权。即背了天命。故儒家有妻。十修无一成者。皆由夫纲不正。不可为丈夫。焉能受天命。而行大道。反不如释道两家。脱却妻伦。正气长存。而成者多也。

问、夫妇既为人道造端。释道两家。主张无妻。岂不是失了天命。

答、不有夫妇之伦。焉能失了天命。释道之教。别有义存。岂不闻释主性道。道主天道乎。三教所禀之天命。各得其正。相反而适相需。儒家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人道也。释道主张无妻。上焉者、成真作圣。祖宗之血食自不磨。下焉者、灵魂不灭。可得善果於来生。今生不传血嗣。以儒理论之。似违天命。以天道论之。一本万殊之时。物物资生。以性道论之。半日浮生之际。孽海茫茫。不如不生以免苦。既生者、不如长生以极乐。二家之教。所以挽天地之数。渡众生之苦。又是一重天命也。

问、儒门中性命双修。即释道不生不灭之学乎。

答、三教原是同流。及其成功一也。即如人之凡躯。父精母血而成形。谁无生死。何以释家要言不生不死。此是体天地好生之德。盖天地非好多生。而好长生。人之躯壳。何能长生。譬如吃茶的茶杯。其原质本是泥浆。见水即化。何以此杯又不化。因曾拿在炉中煅炼过。故就千年不化了。人之躯壳。固由父精母血而成。若得明师。与你造一个炉鼎。用天地之真火。本身之真阳。将凡身炼成金刚不坏身。人身与杯相比。对照自明。故孔子有云。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吾见蹈水火而死。未见蹈仁而死者也。人而有仁。乃真不死。岂但不死。万古可以长存。天地有坏。此身不坏。故老子云。先有吾神后有天地。以吾神常存。可能开天辟地也。(问谈录)

第一一九礼拜大德具三道

民国三年七月初十日记

问、舜其大智也。何好问而好察迩言。

答、君子之道也。费而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匹夫匹妇。与知与能。及其至也。圣人有所不知。有所不能。不耻下问。所以顺命於人也。

问、天命者、赏罚而已矣。人道者、顺逆而已矣。顺逆者、君子之道也。善恶者、小人之道也。道、道、道。妙、妙、妙。妙、妙、妙。窍、窍、窍。庸、庸、庸。笑、笑、笑。

答、命之所在也。即耳之所顺也。性命合一。从心所欲不逾矩也。

问、自明诚谓之教。教者、师也。自诚明谓之性。性者、王也。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诚明者、政教合一也。

答、天下一家也。而后中国一人。此大德之正位。仁者之实也。

问、学先立志。孟子曰、士尚志。孔子曰、志於道。易曰、惟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有志则智仁勇之道存焉。知之明。行之笃。持之久。力之坚。千磨百折。不忧不惧焉。答、有志则神立。神立而事终。故君子之志。神立而大道备焉。

问、天地间一文不落虚空。一言不落空。人皆不以为然。未之思也。一文一言。犹其著焉者。君子於几微之间。尚有莫大之关系焉。故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必慎其独。天道之严。诚不可欺也。

答、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其至矣乎。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故曰有生於无。君子法天以自强也。

问、仁者先难而后获。难於内圣。不难於外王也。内圣之难。人所不见。人所不闻。非诚意正心。非礼勿动。无以克己也。内圣之难。可见可闻者。在我之上。在我之天。在我之德行。在我之情。在我之人和。在我之顺命。苟非智谋踊跃以克己。委曲求全以成仁。则礼不复也。礼不复则不可以为仁。此仁者之先难於内圣也。若夫外王。皆在我之下。一智而咸悦服矣。答、仁者未可与有言也。仁者未可与有为也。天地之仁。一而已矣。或曰一而十。十而一也。故君子大德以受命。乐在其中矣。

问、克己者、正心之目也。必先诚其意。而后克其己。

答、君子一正心而内圣矣。君子修其身而外王矣。

问、正其心者。未有不能修其身。君子之难。难於正心。难於诚意。意诚者、天命之谓性也。心正者、率性之谓道也。修道之谓教。君子之所以修身也。孔子曰。修身以道。好以身立道。修道之谓教也。修道以仁者。正心之谓也。修仁以天者。诚意之谓也。不知天则不明乎善。不明乎善。则不知止至善。不知止至善。则不能诚其意。不能诚其意。焉能诚其心。不能诚其心。焉能诚其身。

答、君子正其身而慎独。君子慎其独而几生。君子崇礼。大道在身。

问、正心之不易也。克己之为难也。诚心焉、介然而成路。虽非礼勿动。则茅塞之矣。如之何。

答、诚一洗之。

问、诚意者、身内之命也。正心者、身内之性也。身内性命一。而后至德以受天命。是天地之命根也。天下之大本也。受天之道以为性。率性以修身。修身以安人。智谋踊跃以为用。委曲求全以为仁。故智者见之谓智。仁者见之谓之仁。

答、仁者、道之大行也。智者、道之大用也。君子先难而后获。大道之不二行也。君子之不易命也。

问、君子有师教智。一智而用备。君子有师教仁。一仁而道备。

答、君子尊师也。居易也。受天之明命也。

问、一洗之而意不诚也。如之何。

答、诚不如慎也。正不如克也。命不如性也。法不如道也。故君子敦厚以崇礼。中庸焉而已矣。

问、克己之道苦矣。心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有不正焉。不能不克也。敢问正心者。性道也。释家之学也。正心之外。尚有加乎。

答、克己者、正心之始也。南无阿弥陀佛。正心之终也。嘛呢叭口 礧。 正性之法也。果为仁者。则神而明之。性与天道矣。

问、然则大肚罗汉者。正心之善法乎。

答、度不大。将何以容。德不大。将何以受。君子不亮。恶乎执。诚正修者。德之至也。苟不至德。至道不凝。

问、心中一尊佛。如来在当中。此其正心之谓欤。

答、君子坦荡荡。乐在其中也。故愿世人无病无灾。长生不患。

问、佛家之慈悲。即天道之心。圣贤之言行。即天道之行。

答、此乃大道之仁智也。故曰儒佛并用。道在其中矣。

问、大道无心。以仁为心。大道无声。以智为行。大道无形。以天为体。

答、故曰三教合源。而大道行矣。

问、大道者、三教也。修道之谓教。人道之教也。人道有教而无类。无类者、大同也。率性之谓教。性道之教也。性道有教而无分。无分者、万物一体也。万物一体而普渡众生矣。天命之谓教。天道之教也。天道有教。而乾坤定矣。乾坤定位。则万物育焉。人道之教、智也。性道之教、仁也。天道之教、勇也。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天道之纯粹也。即三教之所以合源也。

答、智仁勇三者。君子之大德也。君子大德以受命。故曰三生万物也。

问、敢问肫肫其仁者何也。

答、君子之至德也。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问、肫肫其仁。即渊渊其渊。浩浩其天也。大道之有所倚。即凝于君子耶。

答、君子以正位凝命。天命之谓性也。率性之谓道也。修道之谓教也。故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问、君子奉天承命。是故笃恭而天下平欤。

答、君子顺受其正而已矣。

问、敢问元午当中。道法弘开之时也。万教归儒。统一全球之会也。君子协和万邦。万夫之望也。其望也如何。

答、易不云乎。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问、师者、体也。弟者、用也。用者、所以代师之劳也。何曰王者之师。天子无北面。中和师。天地之精华。万圣之代表。至尊之上。无以加乎。

答、孟子云。五百年必有王者欤。四科十哲。皆其门也。重师所以尊道。亦即顺天命也。

问、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名位者福也。大德受命何也。

答、大道宏开。三星莅临也。

问、三星者。后天之三元。仁化寿。勇化禄。智化福。福由智得。不必壮老。故紫微年少。禄由勇得。端在躬行。故文昌年中。寿由仁得。持之以久。故南极老翁。是耶否耶。

答、尔其聪明圣智达天之德者乎。未能下学。焉达天也。

问、虚中作实者。勇之事也。躬行匪易。巧内生莲者。智之事也。言行惟慎。开办学堂者。仁之事也。委曲求全。先虚中作实。而后巧内生莲者。诚则明也。故先示曰。至诚受命。诚明曰大德。大德其三道。三道化曰中。允执厥中者。可立天下之大本。人伦道德者。勇之行。忠信之道也。大成者、智之行。忠恕之道也。学堂者、仁之行。中和之道也。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下学而上达。君子之道也。

答、君子之道。所以行之者一也。

问、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者。何以知之耶。

答、大人之道。本诸性也。性则顺天之命而已矣。

问、受天之命在慎。得人物之命在智。智者、阴阳也。慎者、至诚也。

答、君子明而已。君子之明。明明德於天下也。

问、修道以仁。仁者乃能修道欤。

答、仁者之修道也。修道之谓教也。有教则无类矣。(刍谈录)

第一二零礼拜大智隐恶扬善

民国三年七月十七日记

问、子言礼运大同一节。忠信之道也。孔子言忠信。以中和眼光言之。是以人所不能也。

答、中和、忠恕、忠信。儒教之三乘也。顺言之而已。亦犹天地之三教也。分三而合一也。问、天下之无智久矣。天下之无道久矣。天地闭矣。贤人隐矣。道其不明矣夫。道其不行矣夫。乾坤昏乱。阴阳颠倒。是非不明。故曰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否则同流合污。成混同世界矣。

答、天地闭。贤人隐。君子之智也。天地开。贤人出。君子之道也。天下有君子。则大同成矣。

问、舜好问而好察迩言者。善与人同也。致广大而尽精微也。极高明而道中庸也。收天下之凡阳也。悦天下之人心也。美利以利天下也。此其所以为大智与。

答、中庸不可能也。苟非固聪明圣智达天德者。难道中庸矣。

问、回之为人也。闻一以十。得一善尚拳拳服膺而弗失。颜子其不足语中庸之道也与。

答、回之为言复也。复礼也。果其回也。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则依乎中庸矣。

问、孔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此道之不行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此道不明也。圣者尚不足语中庸之道也与。

答、君子之道。率性而已矣。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孔子之所愚者、大智也。贤者即愚也。大智而愚也。故当智谋踊跃。愚而贤者。又当委曲求全。故曰大智者。隐恶而扬善。大贤者、好问而好察迩言。用其中於民。於斯为智也。於斯为贤也。於斯为舜也。於斯为回也。孔子之言有所为也。

问、然则智谋踊跃。委曲求全者。中庸之道也与。

答、明乎此。则可与言君子矣。(刍谈录)

第一二一礼拜伦礼之用和为贵

民国三年七月二十四日记

问、伦礼二字。有广狭二义焉。二义之中。又互相为体用也。伦而无礼。固不行矣。礼而无伦。亦不礼矣。孔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礼之用和矣哉。又曰博之以文。约之以礼。礼之用要矣哉。又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礼之用大矣哉。子所雅言。诗书执礼。君子敦厚以崇礼。礼运一篇。所以载大道之行也。伦礼之礼。非君子其孰能语此。

答、有子不云乎。礼之用。和为贵。和必生於中。故君子之道本诸身也。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无执中之学也。先王之道斯为美。君子笃於亲。则民兴於仁、伦也。故旧不遗。则民不偷。礼也。故曰君子之所以亡天下者。伦礼而已矣。(刍谈录)

第一二二礼拜内外合一即明明德

民国三年八月初一日记

问、子常言智谋踊跃。委曲求全。斯二语者。即君子之所以行道与。

答、智者、得天之道也。谋者、得人之道也。踊跃者、所以得大道、成大德。行大道。成大功。委曲求全者。所以尽精微而道中庸也。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也。

问、闻之曰尽精微者、谦道也。道中庸者、恭敬也。敦厚崇礼者、笃恭之道也。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者。中庸之道也。谦谦君子者。和光同尘也。卑以自牧者。此其所以为大也。故曰舜其大智也与。好问而好察迩言也。然与否与。

答、明乎此。则孔子之温、良、恭、俭、让。可知之矣。

问、读内圣外王。分而二。合而一。一篇笔记。言中为内圣。和为外王。中庸一书。乃可言内圣外王。大学不可言内圣外王欤。

答、此不过就其显者言之耳。内圣外王之为道也。吾於性道谈中。详言之矣。若夫其义。即性道也。故曰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非自成己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为内圣。成物为外王。君子修己以安人。即内圣外王合而为一也。故古之学者为己。以人为大己也。即内圣外王。合而一之也。今之学者为人。忘乎其己也。即内圣外王。分而二也。其合一之说。尤莫明於大学明明德一句。德者。君子之性也。明德者、至德也。明明德者、至道也。明德曰内圣。明明德曰外王。明明德者、明明德於天下也。故曰明明德者。即内圣外王合一也。内圣外王合一者。君子之性道也。君子之本性本诸天。故曰天命之谓性为内圣。君子之性教於人。故曰修道之谓教为外王。率性之谓道者。即内圣外王合一也。内圣者、先天之道也。外王者、后天之道也。内圣外王。分而二者。先后天判而为二也。内圣外王合而一者。先后天一以贯之也。一贯者、即性与天道也。故曰性与天道者。内圣外王在其中也。内圣外王。不分而分也。内圣外王。不合而合也。换言之、即君子至诚之道也。君子至诚以受命。即内圣而外王也。至诚者、君子之所以内圣也。受命者、君子之所以外王也。智仁勇三者。君子内圣外王之大道也。所以行之者一也。一者智也。智者明也。君子之智。明於内者曰内圣。明於外者曰外王。故君子一正心而内圣矣。一正心而外王矣。一正心、而内圣外王合而为一矣。一正心、而内圣外王一而二矣。一而二者、天命也。二而一者、慎独也。故君子必慎独者。天命之谓性也。明此、则皆内圣矣。外王矣。分而二合、而一矣。(刍谈录)

第一二三礼拜修心莫如修神

民国三年八月初八日记

问、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何谓也。

答、尽其心者。尽人事也。知其性者。尽人合天也。知其性则知天者。命之原本乎天。性与天道也。君子之所以知天命。畏天命。存心养性之所以事天。天人之所以合一。君子之所以奉天承命也。故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君子必慎其独也。

问、君子出处有节。随天命而行。未可苟也。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何也。

答、行时中之道也。

问、上智之智在上。上则可以临下。何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

答、上智者不移也。苟用智焉。则多才多艺矣。

问、知真儒者、方足以知佛。知佛而后真知儒。真知儒。则知万教万法。皆由於道矣。

答、三教合源。万教归一也。

问、人有言曰。天命之谓性。天德也。率性之谓道。王道也。修道之谓教。无类也。无类即大同。故君子之道。本诸天。所以统一全球。协和万邦。黎民於变时雍。不可须臾离也。可离则不足以位天地。而育万物。故君子而时中焉。

答、时中之君子。天子也。代表上帝。天下先赖之以平也。

问、受命方可以为性。此又身外之性命合一。即天人合一。位天地。而育万物也欤。

答、故君子命立而天下平。不知命其何以为君子哉。

问、平天下者。平之以道。治之以法耶。

答、道法并行。所以体上帝之心。行上帝之道。以安天下之民也。

问、道法并行。乃王霸并用与。

答、天下归仁之谓王。行道曰仁者。行法曰刚者。道法并行。所以挽天地之气数。行三教之大道。明明德於天下。统一全球。协和万邦。黎民於变时雍也。何霸之云。

问、智谋者、尽人也。踊跃者、合天也。智谋踊跃者。所以超出气数之外。委曲求全者。所以挽回天地之数。大道之行也。渊兮似万物之宗。非委曲求全。不足以中流砥柱。故天降大任。逆来顺受者。至诚方足以受命也。受命而立命。智谋始能踊跃也。智谋踊跃。大德必受命。与天地合其德。代天行道。上帝之子也。常体上帝之心。有不委曲以求全者乎。

答、君子之立命也。难於己。君子於受命也。难於人。君子之行道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上帝之心也。以上帝之心。行上帝之道。焉有不仁者乎。

问、己欲立而立人者。何也。

答、聚有缘也。

问、己欲达而达人者。何也。

答、渡众生也。

问、聚有缘者、道也。渡众生者、法也。道法并行。又君子之所以受命欤。

答、不忘道法。顾天之明命也。君子素位而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何所容心於穷达哉。问、立人者。儒家之言行。达人者、释家之慈悲。儒佛并用。是谓至德。至德必凝至道。何患上帝之不降衷哉。

答、至德而凝至道者。三教合源也。三教合一。而大道行矣。

问、何谓如来。

答、如来者、佛也。身居虚无寂灭界。不生不灭。不劳不苦。无为而总持万物。万物莫不因此而成。即所谓上帝也。居身极乐界中。化身至苦界内。故上帝在我头上。在我心中。如有所来。亦无所去。充塞两间。不可须臾离。故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可以包罗天地。养育群生。即性道也。性道虽大。不由人道。则无由入。故以儒为先。性道虽广。终复於命。故以道教为归。此三教所以同元合源。万教所以当归儒也。

问、修身莫如修心。修心莫如修神。此三教之差点。一元所分。各得其正也。

答、修身之道。行於大同世。修心之道。行於大化世。修神之道。行於神化世。三教递进。大道斯完。

问、人之言曰。大学者、大成之学。大学之道。致大同之道也。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三教合源也。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者。性命双修。一以贯万。万教归儒也。故孔子独系明明德一句。发明内圣外王。以平天下为始。为天地立极。人民立命。人道之发轫。固如是也。

答、大学一书。已隐含三教合源。万教归儒。大同之法。大道之源。特人未之思耳。

问、人之言曰。万教归儒。即上帝之真道。贯一上帝之道。必降衷下民。故曰天命之谓性。降衷下民。即大道在人。故曰率性之谓道。大道在人。即上帝之教行於天下。故曰修道之谓教。君子代表上帝宣化保民。必法三教。以为大德。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法道也。畏天也。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法佛也。性道也。慎其独者。法儒也。人道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万教归一。一以贯之。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代表万教。即代表上帝。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大德受命也。天子也。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语小天下莫能破。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答、中庸一书。乃大道之行。万教归儒。以上帝立教。故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大同之成。躬行此书也。言大同者。未之思耳。

(大成礼拜终)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