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警醒世人的杰作(译后记)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刘荣跃

当我又着手写这篇文字的时候,心情依然是不平静的。这是因为,每一篇类似的文字都标志着我的又一部译著或主编的译著问世——而这便是我迄今为止已出版的第30部(套)作品。人生有各种收获,我想能与出版社合作翻译出版不少优秀图书,也算是令我喜悦和自豪的一种收获吧。

有朋友说,为自己的每部译著写译序或译后记是我的一个特点,此话也许表明了我从事翻译的一种风格和态度。我认为译者从事翻译工作决不能是被动的,而必须积极主动,只有这样才能把翻译做得更好。你必须主动地进行译介,仿佛就像一个积极主动的导游——想想看,面对一个处处被动的导游和积极主动的导游,你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我从事翻译,就是希望力争做一个主动的译者,积极主动地在作者和读者之间搭起一座座美丽的语言桥梁——本人“心桥”的笔名即由此而生。写作序言或后记即是这种主动精神的一种体现(其它方面可体现在翻译前对作家作品的选择,翻译时对每个句子的处理等等,适当时将另文阐述),笔者从中表达着个人对于作家和作品的理解与认识,同作家和读者进行着一种沟通。其实我们写作、翻译、读书,都是在相互进行着心灵的沟通和交流。而我写作这样的文字是比较洒脱的,因为我怎么想就怎么写,完全是个人真实的感受。我想任何事物只要真实就必然多少有其可取之处。我写作这种文章,只把自己当作是一个普通的译者和读者。每个读者读了一本好书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我自然也不例外,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说作为译者感受应该更深一些,因译者应该对原著吃得很透才行,不然就无法让读者对原著有更好的理解。

而我的每篇译序或译后记又都总是有一个标题,不像别的一些译著那样。或许这也算是我的某种个性吧。我觉得标题是自己对作品产生认识后的一种高度概括,让人一眼就能看到我个人的(我一再强调是个人的)立足点之所在。于是便有了《英勇悲壮的生命之歌》(《杰克·伦敦中短篇小说选》译后记)、《原始状态中的文明人》(《鲁滨逊飘流记》译后记)、《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哈代爱情小说》译序)、《勇敢闯荡世界的男孩们》(阿尔杰少年作品系列总序)……这样的标题,都是在阅读和翻译过程中逐步产生的。比如本书吧,由于认识的不断变化这篇译后记的标题也在变化着,最后才选定了目前这个。《一个女人走向堕落的故事》、《穷苦人的悲惨命运》、《贫穷、欲望、贪婪——堕落之源》、《透视罪犯心理的杰作》这些标题都曾先后浮现于我脑际,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从某些方面都反映了本书的面貌,但我都不很满意,认为还没有抓住作品的精神实质和宗旨。直到最后有了现在这个标题我才比较满意了,感到它较好地表达了我对作品的理解。本书讲了一个非同寻常的故事,我觉得“警醒世人”正是它的意义所在,其立足点应该在这一点上。当然,这种警醒世人的做法绝不是靠单调抽象的说教——那是不会产生很好效果的——而是靠生动逼真的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自然而然地去获得有益的启示。

人生的坎坷曲折是我从书中读到的一种认识(自然这种认识不是现在才有的)。我们每个人要度完一生,都会历尽艰辛走完曲曲折折的道路。不可否认人生充满了欢乐和喜悦,但也会遇到重重艰难险阻。所谓“一帆风顺”是根本不存在的,那只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其实一帆风顺的生活并不美好,它磨练不了人的意志,缺少了生活的浪花,太单调了。想想看,我们谁的一生当中不是充满了太多坎坷的故事呢!瞧,女主人公弗兰德斯生于监狱,在孤儿院长大,给贵族家庭当仆人。她被主人家的大公子诱骗后被迫嫁给她所不爱的二公子。婚后5年,丈夫病死,弗兰德斯成了寡妇。过了一段淫荡的生活后,她再嫁给一个在殖民地拥有田产的人。不久,她发现丈夫就是自己的亲哥哥,于是坚决中断了这种乱伦关系,又开始了贫困的生活。弗兰德斯后来几次嫁人,但都没有好结果。年过半百以后她年老色衰,只好靠盗窃为生,终于被投进监狱。后流放到一个殖民地,弗兰德斯遇见前夫,和他复婚。刑满后他们返回英国,安度晚年。在这几十年里她先后与十多个男人有过这样那样的感情或关系。她曾遇到过自己喜爱的男人,本来可以不再犯罪过上正常生活,但好景不长,后来都因遭遇不幸而一次次地堕落下去。人生竟然到了70岁的时候她才终于过上了平静、正常、如意的生活!这样的生活为什么不早一点来临呢?人生是短暂的,我们真应该好好珍惜。

我们在书中看到的主人公一直以罪人的身份出现——她从18岁到60岁,除杀人、叛国外真可谓无恶不作。因此我们自然会问:她为什么会犯罪?其根源是什么?

社会环境应该说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人生长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他成为怎样的一个人既与个人因素有关也与社会因素有关。其实主人公最初的品质是正直善良的,她在18岁以前由于过着正常的生活,不存在经济上的困境和压迫,所以她表现得是那么无忧无虑,天真纯洁。假如她能一直这样下去,有正当的工作做,有经济来源,她一定会成为一名靠诚实劳动而不是靠各种犯罪行为维生的女人。然而事实不是这样,她陷入极度的贫困之中,后又落入坏人手里,从此走上犯罪道路。我们从她的独白中便可看到其内在心理:

“我听说在我们的某个邻国——法国还是别的国家我均不得而知——国王命令说,罪犯被判处死刑、流放或派去划大船,若留下无依无靠的孩子,他们要立即被政府照管,送入称为“孤儿院”的慈善机构。他们在这里被抚养长大,给衣穿饭吃,并受到教育。当适合走上社会时,他们或去经商做买卖,或从事各种服务,靠诚实勤奋自食其力。假如我们国家也有此惯例,我就不会成为一个孤苦伶仃的女孩,没有朋友,没有衣穿,无援无助。因命中不幸,我未明事理、不知所措时,便陷入深深的困境,走上了丑恶可耻的生活道路,这道路必将很快致人的身心于死地。”

由此可见给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完善的成长环境相当重要。今天的青少年幸运多了,绝大多数人吃穿是不成问题的。不过健康完善的环境除了经济上的保障外还有其它方面,诸如思想品德教育等。不同的环境会铸就不同的人,的确如此。我很高兴地看到我们国家在不断进行着社会环境的改革,比如把若干年来的收容所转变成救助站就是一例。这些环境的改善必定会起到很好的作用,虽不能完全杜绝犯罪,但减少大量可能出现的犯罪却是毫无疑问的。

贫穷和贪婪,是主人公不断犯罪的另一原因。金钱对于她的堕落产生了极大影响,这种影响最初不是因为有钱而是因为无钱。没有钱你常常会陷入困境之中,这在任何时候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虽然友情、亲情、社会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你度过难关,但毕竟不是根本性地解决问题。人最终还得靠自己。最初主人公本来生活很顺利,但不幸那个好心的保姆去世,致使她非常现实地开始面临着困境,从此为了生计她便一步步地走上歧途。贫穷使她步入了犯罪的道路。当然我们绝不能说贫穷就一定要犯罪,可年纪轻轻的她当时确实无路可走,否则她是不愿意那样做的。她与那两个大小公子以及后来与不少男人所产生的关系,不能不说与生活所迫有关。人要吃饭穿衣,这是生存最起码的要求,此外才能谈得上别的。如果说最初主人公是迫于贫穷而走上犯罪道路的话,那么在她后来已经比较富裕时仍然进行着盗窃活动则是由于贪婪所致。她已经有钱了,已经不为吃穿担忧了,但还想得到更多的钱财。虽然她也时时想洗手不干,走上正道,但金钱的诱惑,欲望的驱使,使她欲罢不能。她的这种情形也很具有代表性,不少人犯罪都是与贪婪很有关系的。追求更多更好的东西是人的一种本性,但一定要在恰当的范围内采取正确的方式,否则就成了贪婪。本书多处反映出主人公想罢手又无法做到的心理,我们从中看到贪婪的恶性会给人带来怎样的后果。

作品对于主人公从事盗窃行为的手段和心理也有比较详细的描述,从而在另一方面给予了读者以警醒。对这部分文字一定要正确对待。我刚读到它们的时候,心想会不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呢?会不会让有的人去学习模仿呢?其实任何东西都要看你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对待它。作者的意图是显而易见、值得称道的:

“另外,我故事的每一个方面如果给予恰当考虑,对于诚实的人们也许不无益处,让这样那样的人都提高应有的警惕,以防遭到类似袭击;让他们与任何类型的陌生人交往时眼睛注意周围,因为十有八九他们都会遇上某种陷阱。的确,我一生的教训都应该让明智而有见识的读者去获得,我是没有资格向他们说教的。让一个邪恶十足、可耻无比的家伙的人生经历,成为给予本书读者有益警示的宝库吧。”

只有靠诚实勤劳的生活人才会真正感受到幸福美满,才真正走上正确的道路,这也是本书传达出的一个重要信息。女主人公一生犯下那么多罪过,经历了那么多磨难,还是最后那种诚实勤劳的生活使她步入了人生的正轨。她有了自己的种植园,每年有稳定的收入。遗憾的是这样的生活来得太晚了,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阅读本书自然应该引以为戒,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从而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完美有益。假如你不以诚实勤劳为准则,即使一时得利过上所谓的好日子,也终将不会长久。这样的例子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太多了。所以本书再次对此敲响了警钟。

以上只是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本书中得到警醒的几个方面。而一部杰作所传达给读者的信息是多方面的,每个读者都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获取有益的启示。比如本书就还涉及到爱情与婚姻的问题。无论男女,生活能否幸福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如果当初女主人公就有幸遇上一个好丈夫,有了美满的婚姻,她的生活道路就会完全是另一番模样。正如她所发出的感叹:“假如我一开始就嫁给如此诚实可靠和如此富有感情的男人该多么幸福啊!”可见这种完美的结合是多么的可贵,人们真的很有必要去努力争取并加以珍惜。无论你工作事业多么成功,如果爱情婚姻遇到不幸,你必然会遭受重大的打击。作者所给予的这诸多方面的启示还是留给读者们去深入思考吧。

作者在讲述主人公的故事中,娓娓道来,深动感人。它的一个很重要特点是,通篇从第一人称“我”的角度进行描述,让人感到十分真切。我们很难见到其它小说常用的对话方式,由此反映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小说基本上写的就是“我”作为主人公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使读者能够深入彻底地洞察到她的内心世界,这从上面所引用的两部分即不难看出,而本书基本上就是以这种方式在向读者讲述一个个故事。可以说内心的刻划达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主人公在对于自己的生活经历看似平静的叙述和剖析中,让读者的内心一次次受到震撼——我们憎恨她所犯下的种种罪行,我们对此予以反思;我们为她终于有了忏悔并有了一个较好的结局感到欣慰……我前面之所以曾想到用“透视罪犯心理的杰作”这一标题,就是这个原因,我觉得“透视”二字很能反映我阅读、翻译本书时的感觉。每部杰作的创作风格都有其独到之处,我想本书比较独特的地方正在于此吧。同时让我感到惊异的是,作者丹尼尔·笛福作为一个男性,竟然写出对女性心理透视得如此深刻的作品,真是一个奇迹。我曾翻译出版过他的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认为他能创作出那种富于冒险精神的题材的作品是不足为奇的。可他竟然也写出了本篇讲述女人故事的作品,并且写得那么好,这就不能不让人为之赞叹了。描述一件事情也许不是很难,可要细致入微地刻划出一个人——特别是本篇为一个女人——的内心世界,就不那么容易了。一般想来女人写好自己,女人写好女人,那是很自然的事,可一个男人把一个女人的内心世界写得那么细腻,怎不令人叫绝!

作者丹尼尔·笛福(1660-1731),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小说家。出生于伦敦一个肉商家庭。受过中等教育,以后经营过袜子、内衣、烟酒等多种买卖。到过西班牙、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家,参与过多种事件,不少冒险经历。他反对专制,提倡民主的观点,曾被群众视为英雄。后编辑过四五种刊物,写出250多篇政论文章,无不鼓吹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像当时众多的新兴资产者一样,笛福颇有才智,精力充沛,有进取精神。他创作《鲁滨逊飘流记》时已近60岁,结果获得罕有的成功。他的其它作品有《辛格顿船长》、《大疫年日记》以及本书等50多部。其创作不受传统文学规律的约束,语言通俗明白。描写个人在不利环境中克服困难的精神,描写自然环境和细节都特别逼真,使人仿佛身临其境。笛福的小说创作是标志近代英国小说逐步形成的里程碑。他的作品通过许多具体而真实的细节来描述人物性格,以大量的、不同环境中发生的日常事件构成不平凡的故事,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和新鲜感。

《摩尔·弗兰德斯》是作家的一部独特的杰作,被英国作家沃尔芙誉为“英国不多的伟大小说之一”。我国目前对《鲁滨逊漂流记》翻译出版较多,而对作家的其它作品译介较少。本书正是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但愿它能让读者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东西,这样无论出版者还是译者本人也就倍感欣慰。同时真诚希望广大读者对本书的不足之处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今后努力改进。

2004年4月于四川简阳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