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三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经部五 春秋类

《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

周左丘明撰,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左氏褒贬或不确,而所述事迹则皆征国史。不明事迹之始末,而臆断是非,虽圣人不能也。故说《春秋》者,必以是书为根柢。杜注于传,孔疏于注,虽不能无所回护,然读经凭传,读传凭注,读注凭疏,均不容以小疵废也。

《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

旧本题周公羊高撰。实高所传述,而其玄孙寿及胡母子都录为书。汉何休注,唐徐彦疏。寿距子夏凡六传,皆口相授受,经师附益,失圣人之意者有之,而大义相传,终有所受。休注颇不免于谬诞,要亦瑕不掩瑜。彦疏多自设问答,稍为冗沓。

《春秋穀梁传注疏》二十卷

周穀梁赤所述,而传其学者录为书。旧题赤撰,亦非也。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赤学与公羊同师,而传义之精者,公羊或弗能及。宁注矜慎,亦密于何休。疏则士勋与徐彦,犹鲁、卫也。自斯以后,左氏为一派,公羊、穀梁为一派;辗转百变,终不出此两宗。

《箴膏肓》一卷,《起废疾》一卷,《发墨守》一卷

汉郑玄撰。初,何休好公羊学,遂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废疾》。玄乃作此以攻之。盖二传诟争,自西汉始,而其著书以相难,则自休与玄始也。原本久佚,此本凡《箴膏肓》二十余条,《起废疾》四十余条,《发墨守》四条。盖后人抄撮而为之。

《春秋释例》十五卷

晋杜预撰。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存者凡四十三部。其书比事以求属词之旨。其世族谱、土地名、长历,尤为精核。大旨以左氏发凡五为根,与公、穀之例回异。左氏大行于世者,预力为多。

《春秋集传纂例》十卷

唐陆淳撰。以释其师啖助、其友赵匡之说。盖掊击三传,自此发源。然大旨阴主公、穀,故称“左氏序事虽多,释经殊寡,犹不如公、穀之于经为密”云。

《春秋微旨》三卷

唐陆淳撰。是书先列三传异同,参以啖、赵之说,断其是非。

《春秋集传辨疑》十卷

唐陆淳撰。皆述啖、赵两家攻驳三传之言。

《春秋名号归一图》二卷

蜀冯继先撰,宋岳珂重编。取《春秋》经传所载人名,核其异称,使归于一,盖左氏学也。

《春秋年表》一卷

不著撰人名氏。所列凡二十国,亦为左氏之学者。与《春秋名号归一图》,本各自为书;岳珂刊九经,始并附春秋之后。通志堂刊《经解》,并题为冯继先撰,误矣。

《春秋尊王发微》十二卷

宋孙复撰。其说阴祖公、穀,而加以深刻。谓《春秋》有贬无褒,遂使二百四十年中无一善类,常秩比于商鞅之法,殆非过诋。特录存之,著以申、韩之学说《春秋》,自是人始也。

《春秋皇纲论》五卷

宋王晳撰。凡二十二篇。皆发明笔削之旨,考辨三传,及啖、赵之是非,颇得其平。

《春秋通义》一卷

不著撰人名氏。考《宋史·艺文志》,蹇遵品、王皙、家安国、丘葵皆有《春秋通义》,不知此为谁之书。书亦不完,惟存“特笔”一卷。其言无南宋苛刻之习,其蹇与王之佚书欤。

《春秋权衡》十七卷

宋刘敞撰。皆评论三传之得失,其进退诸说,多依经以立义。是真以经求经,非南宋所谓以经求经也。

《刘氏春秋传》十五卷

宋刘敞撰。其书节录三传事迹,断以己意,其褒贬义例,多取诸公羊、穀梁,惟好改窜三传字句,以就己说,是其一失。

《春秋意林》二卷

宋刘敞撰。杂论《春秋》之义,犹未成之稿本。故文多脱略,词或佶屈。

《春秋传说例》一卷

宋刘敞撰。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大致精核,多得经意。词颇简奥,则有意摹古之故也。

《孙氏春秋经解》十三卷

宋孙觉撰。其大旨宗穀梁,而参以左氏、公羊、啖、赵诸儒之说,所未尽者,补以其师胡瑗之说。

《苏氏春秋集解》十二卷

宋苏辙撰。孙复以后,说《春秋》者多废三传,至王安石罢《春秋》,乃并废经。辙以其时经传并荒,乃作此书以矫之。其说以左氏为主,左氏有不可通,乃取公、穀及啖、赵说以佐之。

《春秋辨疑》四卷

宋萧楚撰,其门人胡铨等附注。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其大旨在于尊王,盖为蔡京盗窃威福而发。然《春秋》本义,实不过如斯。

《崔氏春秋经解》十二卷

宋崔子方撰。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其书于三传多所纠正,然大抵用日月之例。

《春秋本例》二十卷

宋崔子方撰。大旨谓《春秋》之例,以日月为本,乃条分缕析,定为一十六门。每门又分著例、变例二子目,盖公羊、穀梁之学也。

《春秋例要》一卷

宋崔子方撰。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大旨与《本例》相发明。原与《本例》共为二十卷,后佚。此卷乃析本例、目录,别为一卷以足之。赖《永乐大典》尚存,得正其误也。

《春秋五礼例宗》七卷

宋张大亨撰。取《春秋》事迹,以吉、凶、军、宾、嘉五礼,分类统贯,各为总论,义例赅备。原本十卷,今《军礼》三卷已佚,检《永乐大典》载此书,亦缺此类,则明初已散佚矣。

《春秋通训》六卷

宋张大亨撰。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苏籀《双溪集》载:大亨以《春秋》义问苏轼,答书以苛细缴绕为戒。此书可谓得轼之意也。

《叶氏春秋传》二十卷

宋叶梦得撰。其书参考三传以求经,多不因循旧说。

《春秋考》十六卷

宋叶梦得撰。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大旨明所以攻驳三传者,在考据周典,断其是非,非有所臆测于其间。然王朝之制,未必同于侯国;东迁之制,未必同于西京;汉儒追述之制,又未必尽合于左氏、公穀所目睹,断以一辙,似不必皆确。然其言,则不尽凿空也。

《春秋谳》二十二卷

宋叶梦得撰。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其说主于信经不信传,多排斥公、穀两家,于左氏事迹,亦断其有诬,于经义或离或合,而词辨纵横,澜翻不竭,亦可谓长于议论矣。

《吕氏春秋集解》三十卷

宋吕本中撰。旧题吕祖谦者误也。其书用李鼎祚《周易集解》例,掇取群言,不自发议。三传以外,所取惟陆氏、两孙氏、两刘氏、苏氏、程氏、许氏、胡氏九家,而持择特精。

《胡氏春秋传》三十卷

宋胡安国撰。其书于高宗绍兴十年奏御,多借以托讽时事,于经义不甚相符。

《高氏春秋集注》四十卷

宋高闶撰。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其书以程子《春秋传》为主,故仍冠以程子原序。其说则杂采诸家,镕贯成文,不复标举名氏。其于子纠为弟、齐桓为兄之类,亦不依阿《程传》也。

《陈氏春秋后传》十二卷

宋陈傅良撰。案:傅良字君举,盖取举于版筑之意。或作传良者,误也 。其书贯通三传之说。赵汸《春秋集传》序谓:“公羊、穀梁与左氏异师,傅良合而求之,颇中其失。”又谓:“左氏所称书不书者,乃史例;傅良误执以诂经,则不然也。”

《春秋左氏传说》二十卷

宋吕祖谦撰。祖谦之学,于《左传》最深。其发挥《左传》者,有《类编》、有《博议》及此书。《类编》分十九目,以便记诵,今已不传。《博议》与此书皆据事发挥,指陈得失,此书尤推阐详尽。

《春秋左氏传续说》十二卷

宋吕祖谦撰。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其书以补《左氏传说》之遗,中有自驳《博议》者二条,则晚年所作也。

《详注东莱左氏博议》二十五卷

宋吕祖谦撰,其门人张成招注。书成于乾道四年,乃其少作议论,不及《左氏传说》之密,而文采斐然,与《传说》之体如语录者有殊,盖为学者程试之式也。

《春秋比事》二十卷

宋沈棐撰。取《春秋》事迹相近者,以类相比,各为之说。

《春秋左传要义》三十一卷

宋魏了翁撰。亦其《九经要义》之一。原本六十卷,今佚其二十九卷。其书删削《注疏》,去其日月名氏之曲说,而存其征实之要语,颇不苟于持择。

《春秋分纪》九十卷

宋程公说撰。取《左传》事迹,以史家表志之例分编。凡年表九卷,世谱七卷,名谱二卷,书二十六卷,周天王事二卷,鲁事六卷,世本三十五卷,附录三卷。经纬分明,于《左传》可称淹贯,参互考校,可以发明经义,不但排比传文也。

《春秋讲义》四卷

宋戴溪撰。乃开禧中,溪为太子詹事时所进。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所讲皆敷陈明畅。时当韩侂胄丧师辱国之后,于交邻经武之道,尤三致意焉。

《春秋集义》五十卷,《纲领》三卷

宋李明复撰。旧本佚其《纲领》三卷,今以《永乐大典》所载,补成完书。张萱《内阁书目》,称其惟采周、程、张三子之说。今观其所采,如杨时、谢湜、胡安国、朱子、吕祖谦之说,不一而足,不但三子;然皆濂、洛、关、闽之派,惟吕祖谦为永嘉派也。

《张氏春秋集注》十一卷,《纲领》一卷

宋张洽撰。其书定春王正月为周正,足订胡安国之讹。车若水《脚气集》反以为非,殊为门户之见。其讥洽注质实判断,理虽是而事则非,诚为确论。然据理而不核其事,宋人说《春秋》者类然,亦不止洽此书也。

《春秋王霸列国世纪编》三卷

宋李琪撰。以诸国为纲,而以《春秋》所载事迹类编为目。前有序,后有论断。其说多为时事而发,其诸国次第亦具有寓意。

《春秋通说》十三卷

宋黄仲炎撰。大旨谓《春秋》为圣人教戒天下之书,直书事迹,义理自见;于古来经师王不称天、桓不书王之类,一切辟之,颇能扫除枝蔓。其论孔子必不能私改正朔,尤义正词严。

《洪氏春秋说》三十卷

宋洪咨夔撰。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其书皆考据事势,推勘情伪,如谓季友故纵庆父之类,虽稍稍过当,然其精确者,不可没也。

《春秋经筌》十六卷

宋赵鹏飞撰。其说主于弃传从经,然竟不知成风为庄公之妾、僖公之妾,是目未睹三传矣。此孙复末派之极弊也。特以其持论平允而存之。

《吕氏春秋或问》二十卷,附《春秋五论》一卷

宋吕大圭撰。大圭尝著《春秋集传》,其书已佚,此“或问”即申明“集传”之意者也。大旨主持左氏,而排诋公羊。所附“五论”,一曰孔子作春秋,二曰辨日月褒贬之例,三曰特笔,四曰论三传得失,五曰世变。

《春秋详说》三十卷

宋家铉翁撰。其说谓《春秋》主乎垂法,不主乎记事,其或详或略,或书或不书,大率皆抑扬予夺之所系,盖亦字字求褒贬之故者。然其论多平正通达,无孙复、胡安国等刻酷锻炼之习。

《读春秋编》十二卷

宋陈深撰。其说以胡安国传为宗,然尚能考验《左传》事迹,不为无征之谈。

《春秋提纲》十卷

元陈则通撰。综论《春秋》。大旨分征伐、朝聘、盟会、杂例四门。每门又区分其事,以类相从,题之曰“例”。大抵多推究其成败之由。体如史论,于《春秋》家别为一格。

《春秋集传释义大成》十二卷

元俞皋撰。于经文之下,兼列二传及胡安国传。吴澄序谓,兼列胡氏,以从时尚。然皋于胡氏之过偏刻者,尚多所纠正也。

《春秋纂言》十二卷,总例一卷

元吴澄撰。采辑诸说,断以己意,颇为简要。冠以总例,分七纲八十一目。天道、人纪二目,澄所自立。余吉、凶、军、宾、嘉五礼之目,则与张大亨书互相出入,疑其暗合也。

《春秋诸国统纪》六卷,目录一卷

元齐履谦撰。凡二十二篇。与李琪《列国世纪》体例略同,而次第诸国,视琪之有意颠倒,较为妥帖。惟以鲁冠周前,例不可解。每篇皆有论断。吴澄序称其“缕数旁通,务合书法,或求之太过,要为不苟于立言”,亦公评也。

《春秋本义》三十卷

元程端学撰。其持论刻核,与孙复相类。如谓纪叔姬归酅为失节于纪季之类,则更甚于复。以颇能纠胡传之失,而所采三传以下一百七十六家之说,原书散佚,多赖是以传,故姑过而存之焉。

《程氏春秋或问》十卷

元程端学撰。皆发明《本义》之旨。惟“夏正”一条,反复一万余言,殊嫌回护。其余于宋以来,缴绕支离之说,多所驳正,乃较《本义》为胜之。

《春秋三传辨疑》二十卷

元程端学撰。原本残缺第一卷,今据《永乐大典》补完。其解经不及孙复、刘敞,其考古亦不及叶梦得。而排击三传,谓“无一字可信”,并《左传》事迹,皆以为伪造。其悍戾乃倍于三人。存此一编,著啖助等弃传之弊,数百年后,横流至于此极。犹《周易》录《慈湖传》,著王弼废象之极弊也。

《春秋谳义》九卷

元王元述撰。原本十二卷,今后三卷已佚。其书辑程子、朱子说《春秋》之语,共为一编,而以胡安国传补所未尽。安国在朱子前,而列朱子后者,以程、朱为主故也。

《春秋诸传会通》二十四卷

元李廉撰。自序谓:“先左氏,事之案也;次公、穀传,经之始也;次三传之注,专门也;次疏义,释所疑也。总之,以胡氏贵乎断也;陈、张并列,择所长也。”是其大旨以胡安国传为主。然驳正胡传者殊多,盖深究古义,则胡氏之得失自明耳。

《春秋经传阙疑》四十五卷

元郑玉撰。以经为纲,以传为目。叙事则专于左氏,而附以公、穀。立论则先以公、穀,而参以历代诸儒之说。大抵平心察理,不拘拘于门户之私。

《春秋集传》十五卷

元赵汸撰,其门人倪尚谊补。其说谓策书之例十有五,笔削之例八;人必知策书之例,然后笔削之义可求;笔削之义既明,则凡以虚词说经者,皆不攻而自破。可谓得说《春秋》之要领矣。

《春秋师说》三卷

元赵汸撰。盖本其师黄泽之说而演之,故曰“师说”。泽说《春秋》,以左氏为主,而深戒刻削繁碎之弊。盖根本之学,与虚腾高论者,终有别也。

《春秋属词》十五卷

元赵汸撰。汸以《春秋》之义,在于比事属词,因作此以推笔削之旨。其例凡八,大致以杜预《释例》、陈傅良《后传》为本,而亦多所补正。

《春秋左氏传补注》十卷

元赵汸撰。汸传黄泽之学,说《春秋》以《左传》为主,《左传》以杜预为主。左氏有所不及,以公、穀二传通之;杜氏有所不足,以陈傅良《左传章旨》通之。是书即采傅良章旨,以补杜注之阙者也。

《春秋金锁匙》一卷

元赵汸撰。其书撮举圣人之特笔,与《春秋》之大例,以事之相类者互相推勘,以考究其异同,而申明其正变。大旨与沈棐书相同。沈详而尽,此简而明。

《春秋胡传附录纂疏》三十卷

元汪克宽撰。克宽自序称:以诸家之说,裨胡氏之阙遗;以《辨疑》《权衡》,知三传之得失。然其大旨,终以胡氏为宗;盖程氏《辨疑》,刘氏《权衡》,皆攻三传者也;三传受攻,而胡氏独尊矣。

《春王正月考》一卷

明张以宁撰。皆援据经典,证《春秋》之用周正。所辨只一事,而关于经义者甚大。

《春秋书法钩玄》四卷

明石光霁撰。是书仿张大亨、吴澄之例,以《春秋》书法分属五礼。有失礼者,则书之。五礼所不能括者,如年月爵号之类,别为杂书法一门。每条之下,采集诸说,以切要者为纲,互相发明者为目。大抵以三传、胡氏、张氏为主。张氏,即张以宁,光霁所从受《春秋》者也。

《春秋大全》七十卷

明永乐中,翰林学士胡广等奉敕撰。大抵因汪克宽《胡传纂疏》,而稍点窜之。元延祐中,定取士用胡传,犹兼用三传。明洪武初,定取士用胡传,犹兼用张洽传。此书出而胡传独行天地间矣。

《春秋经传辨疑》一卷

明童品撰。论《左传》事迹,与公、穀异同者,凡九十三条。大约以左氏为据。盖左氏,国史之记载;公、穀两家,则经师之传闻也。然如宋师围曹、华元奔晋诸条,则未尝不疑左氏之失,非有所偏党。

《春秋正传》三十七卷

明湛若水撰。大旨以《春秋》本鲁史之文,不可强立义例,汩以臆说,因作此书,以厘订诸家。其曰“正传”者,谓正诸传之误也。

《左传附注》五卷

明陆粲撰。前三卷驳正杜预注,第四卷驳正孔颖达疏,第五卷驳正陆德明《音义》。

《春秋胡氏传辨疑》二卷

明陆粲撰。皆攻胡传之失。明二百七十余年,能昌言纠正胡传者,自此书始。

《春秋明志录》十二卷

明熊过撰。其说尽废三传,而亦不遵胡安国传。于说《春秋》者,戛戛然自为一家。其纰缪者极纰缪,其精确者亦极精确。

《春秋正旨》一卷

明高拱撰。拱以宋以来说《春秋》者,欲尊圣人而不知所以尊,欲明书法而不知所以明,乃推原经义,作此书以订其谬。篇页无多,而议论特正。

《春秋辑传》十三卷,宗旨一卷,凡例二卷

明王樵撰。其《辑传》以朱子为宗,旁采诸家,附以论断。稍嫌其冗沓,而大旨尚醇。其凡例则此类推求,不涉穿凿,较他氏为简明。

《春秋亿》六卷

明徐学谟撰。大旨谓《春秋》所书,皆据旧史,旧史所缺,圣人弗能益。盖一扫公、穀“无字非例”之说。虽主持过当,而颇能翦截葛藤。其驳夏时周月之说,曰:“为下而先倍,乌在其为《春秋》也?”可谓要言不繁矣。

《春秋事义全考》十六卷

明姜宝撰。大旨以胡传为主,而亦颇参以己意。襄公以下,胡传多缺,亦胥为补葺。其论孔子必不以褒贬之法上施于君父,尤为大义炳然。虽颇近科举之学,不以害其宏旨也。

《春秋胡传考误》一卷

明袁仁撰。亦攻驳胡传之失,与陆粲书同旨。其间吹求过当者,十之一二而已。

《左传属事》二十卷

明傅逊撰。仿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之体,变传文编年为属事,各隐括大义而论之。于杜注之未安者,多所更定。凡传文之有乖世教者,亦多所纠正。

谨案:章冲《左传始末》之类,以无关经旨,皆入史钞类中。惟此书虽以属事为名,而考定注文,参酌传义,非但排纂事实者比,故仍入之于经部。

《左氏释》二卷

明冯时可撰。皆发明《左传》训诂,不载传文。惟有所论说者,乃著之。间有臆断,而精核者多。

《春秋质疑》十二卷

明杨于庭撰。亦为纠正胡传而作,持论多有根据,非好为异说。

《春秋孔义》十二卷

明高攀龙撰。其说斟酌于三传、胡传之间。合者取之,不合者置之,绝不以攻辨为长。意主以经解经,故名“孔义”。然平心持择,与有意废传而托词于信经,实不相同。

《春秋辨义》三十九卷

明卓尔康撰。以六义释《春秋》:一曰经义、二曰传义、三曰书义、四曰不书义、五曰时义、六曰地义。持论颇为笃实。

《读春秋略记》十卷

明朱朝瑛撰。所采啖助、赵匡,下及季本、郝敬诸书。皆自生新义,不肯依附三传者。朝瑛所论断,亦皆冥搜别解,不主故常。大致似叶梦得《三传谳》,而不及其辨博;又似程端学《三传辨疑》,而亦不至如其刚愎。其在明季,要不失为读书者之说经也。

《春秋四传质》二卷

明王介之撰。取三传及胡安国传异同,断以己意。其“无骇卒”条下,发例云:“断以义,则胡氏精,而公、穀尤正;质以事,则左氏有征,为可信也。”其大旨可见矣。

《左氏杜林合注》五十卷

明王道焜、赵如源同编。以宋林尧叟《左传句解》,散附杜注之下。虽林非杜匹,而因林之明显,以求杜之深奥,亦未始不相资以为功。

《日讲春秋解义》六十四卷

是编亦圣祖仁皇帝讲筵旧本。世宗宪皇帝重加考定,排纂成书。每条皆先征事实,次明义例,然后酌三传之平,论断其得失,使笔削微旨,炳若日星。知临御寰瀛,所以端刑赏之原,定是非之准者,心法有自来矣。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三十八卷

康熙三十八年奉敕撰。以胡安国传,自元延祐以来,久列学官,故仍与三传并载。至其中缴绕苛刻之说,以及借论时事,实与经旨违戾者,皆随事驳正,无所回护。使华衮斧钺,炳若丹青。允足破陋儒门户之私,而阐圣人笔削之义。

《御纂春秋直解》十五卷

乾隆二十三年,大学士傅恒等奉敕撰。自宋孙复以后,说《春秋》者,名为弃传从经,实则强经以从己,支离迂谬,于褒贬之旨多乖。是编恪禀睿裁,一涤曲说,故名曰直解。恭读御制序文,阐尼山之本意,而揭胡安国之臆断傅会。以诰天下。信惟圣人能知圣人矣。

《左传杜解补正》三卷

国朝顾炎武撰。抉摘杜预《左传注》之缺误,根据经典,率皆精核。惠栋作《左传补注》,拾炎武之遗者尚多,其纠炎武之误者仅五六条耳。

《春秋稗疏》二卷

国朝王夫之撰。所论《春秋》书法及名物典制之类,仅十之一;考证地理者,居十之九。虽得失互见,然语皆有本。

《春秋平义》十二卷

国朝俞汝言撰。其书多引旧文,自立论者无几。然去取分明,多得经意,正不以多生新解为长。自序谓“传经之失,不在浅而在于深。《春秋》尤甚”。啖助、孙复以来,皆见未及此也。

《春秋四传纠正》一卷

国朝俞汝言撰。乃其失明以后,口授而成。摘列《春秋》三传,及胡安国传之失,随事辨正,区为六类,计一百三条。末附“春王正月辨”一篇,申左氏周正之说。虽篇页无几,然言言皆中说《春秋》之病。

《读左日钞》十二卷,补二卷

国朝朱鹤龄撰。亦补正杜预《左传注》之缺讹。集旧解者十之七,出新意者十之三,故以“钞”名。所补二卷,多用顾炎武说。是时炎武书尚未成,乃据其华阴所寄之稿本也。

《左传事纬》十二卷,附录八卷

国朝马骕撰。取《左传》事迹,类分为一百八篇。各系以论断。附录杜预、孔颖达序论及骕所作左丘明小传共一卷,辨例三卷,图表一卷,览左随笔一卷,名氏谱一卷,《左传》字音一卷。融会贯通,具有条理,所谓专门之学,与涉猎者有异也。

《春秋毛氏传》三十六卷

国朝毛奇龄撰。其书依经为次,中分二十二类,而总括以四例。大旨宗左氏,而攻胡安国。其中穿凿之说,叫嚣之语,平生结习亦未能除;而根据分明,条理融贯,较所说他经,得圣人之意者为多。

《春秋简书刊误》二卷

国朝毛奇龄撰。取三传异文,详为辨说,多主左氏。其改左氏从公羊者,“卫侯衎出奔齐”一条而已。称“简书”者,奇龄之说谓:传据策书而作,经据简书而作也。

《春秋属辞比事记》四卷

国朝毛奇龄撰。仿沈棐、赵汸之例,以《春秋》经文分隶二十二门,亦如所作《春秋传》。属稿未竟,仅得七门,而侵伐一门仅得其半。然宏纲细目,已具见体例。其大旨据礼以断《春秋》,特为典核。

《春秋地名考略》十四卷

国朝高士奇撰。《潜丘札记》以为秀水徐善作,莫能详也。是书以《春秋》经传地名,分国编次,各为考证于条下,颇有嗜博之病,而大致详赡。

《春秋管窥》十二卷

国朝徐庭垣撰。以《左传》之事实质经;以经之异同辨例。因以考定公、穀以下诸说。立义颇为明坦。其自序谓,孔子必不干犯名义,作私书以贬黜先王先公,而私匿之以图幸免。尤自古诸儒所未论及也。

《三传折诸》四十四卷

国朝张尚瑗撰。尚瑗初受《春秋》于朱鹤龄,作《读三传随笔》,后渐成卷帙,乃排纂而为是书。取扬雄“群言淆乱,折诸圣语”为名。凡《左传》三十卷,《公羊》《穀梁》各七卷。虽贪多务得,多取汉、魏以下史书以证传文,未免庞杂。而取材既广,微言大义,亦往往而存。

《春秋阙如编》八卷

国朝焦袁熹撰。自孙复倡《春秋》有贬无褒之论,说者日流于刻酷。袁熹此书,独深酌情理之平。末附读《春秋》数条,亦足破穿凿之谬。虽未成之书,近代说《春秋》者,莫能先也。

《春秋宗朱辨义》十二卷

国朝张自超撰。本朱子《春秋》据事直书之说,不以深曲缴绕,汩乱圣经,故题曰“宗朱”,非全用朱子说也。其总论二十篇,亦深得此事属词之旨。

《春秋通论》四卷

国朝方苞撰。即《春秋》经文,推求其孰为鲁史本书,孰为孔子笔削,未免臆断。至其扫公、穀穿凿之谈,涤孙、胡锲薄之见,则多协情理之平。

《春秋长历》十卷

国朝陈厚耀撰。是书补杜预《长历》而作,盖未见《永乐大典》所载《释例》原本也。其凡有四:一曰历证,二曰古历,三曰历编,四曰历存。杜预书惟以干支递推,而以闰月小建为之前后牵就。厚耀明于算术,故所推较预为密云。

《春秋世族谱》一卷

国朝陈厚耀撰。亦补杜预《世族谱》而作。与顾栋高《春秋大事表》“世系”一门,互有详略,可以相辅而行。

《惠氏春秋说》十五卷

国朝惠士奇撰。士奇世传汉学,尤覃精于三礼。是书以礼为网,而纬以《春秋》之事,比类相从,约从三传附之,间证以《史记》诸书。大抵兼取裁张大亨《五礼例宗》、沈棐《春秋比事》,而典核则胜于二家。惟灾异诸条,反复申刘向、董仲舒之说,为过尊汉学之失耳。

《春秋大事表》五十卷,《舆图》一卷,《附录》一卷

国朝顾栋高撰。以春秋事迹排此为表,凡四十篇。《舆图》则用朱书墨书,兼列古今地名。《附录》则皆诸表序,并辨论以订旧说之误。凡百三十一篇。大致与程公说《春秋分纪》相出入,而体例较密。其中有不必作表而强立为表者,亦以求密失之。

《春秋识小录》九卷

国朝程廷祚撰。凡《春秋职官考略》三卷,《春秋地名辨异》三卷,《左传人名辨异》三卷。订证颇为详悉。

《惠氏左传补注》六卷

国朝惠栋撰。皆援引旧诂,以补杜预《左传注》之遗。较朱鹤龄、顾炎武二家之书,更为详密。

《春秋左氏传小疏》一卷

国朝沈彤撰。亦补杜预《左传注》之遗。其稿未成,故只一卷。然考证颇核。是时惠栋书尚未出,此书疑栋亦未见,故两不相谋,而各有所得云。

《春秋地理考实》四卷

国朝江永撰。于《春秋》地名,悉从经传之次。凡杜预以下旧说已得者,仍之;其未得者,始加辨证。皆确指今为何地,故曰“考实”。

《三正考》二卷

国朝吴鼐撰。取李濂《夏周正辨疑》、张以宁《春王正月考》,删其繁复,益以近时诸儒所论,勒为一编,以明《春秋》之用周正。辨证极核。其中“三正通于民俗”一条,尤足以破疑似之见。

《春秋究遗》十六卷

国朝叶酉撰。其曰“究遗”,用韩愈《赠卢仝》诗语也。大抵多宗其师方苞《春秋通论》之语,而亦时有出入。于一切苛细纠纷之说,扫除殆尽。于左氏亦多所纠正。惟于《左传》事迹,动疑伪造,则拾程端学之余论,未免过当矣。

《春秋随笔》二卷

国朝顾奎光撰。不载经文,偶有所见则记之,故名“随笔”。所论《春秋》家苛刻迂谬之弊,极为明晳,故立说多不失其平。

附录

《春秋繁露》十七卷

汉董仲舒撰。原本残缺,今以《永乐大典》所载宋本补完。其书至北宋始出。又证以《汉书》所载书名,亦不相合。故《崇文总目》颇疑其伪。程大昌尤力排之。然精言奥义,往往而在,未敢云尽出仲舒手,亦决非唐以后书也。

谨案:《春秋繁露》虽颇本《春秋》以立论,而无关经义者多,实易纬、《尚书大传》《韩诗外传》之类。向来列之经解,殊非其实,今亦置之于附录。

右春秋类。一百十四部,一千八百一十八卷。附录一部,十七卷。

经部六 孝经类

《古文孝经孔氏传》一卷,附《宋本古文孝经》一卷

旧本题汉孔安国撰,日本信阳太宰纯音。出自歙县鲍氏,云得于市舶。今以日本所刊《七经孟子考文》证之,彼国亦自以为伪本,好奇者误信之也。今从《子夏传易》之例,不废其书,庶言古文者,有以考其真赝焉。

《孝经正义》三卷

唐玄宗明皇帝御注,宋邢昺疏。《孝经》有郑玄注今文,孔安国注古文二本。自玄宗此注用今文,而古文遂晦。然《唐会要》载当时之诏,乃郑注依旧行用,孔注传习者希,亦存继绝之典。则玄宗初未尝废古文,特后渐不用耳。宋《中兴艺文志》谓“玄宗废古文”,盖瞽说也。

《孝经指解》一卷

宋司马光撰,范祖禹说。考《书录解题》本各自为一卷,此本不知谁所合编也。所用乃孔氏古文。然光《指解》之中,乃全载玄宗今文注。知今文、古文不甚相远,故注可互用矣。

《孝经刊误》一卷

宋朱熹撰。取《古文孝经》,分为经一章、传十四章。又删削经文二百二十二字。自此以后,讲学家务黜郑而尊朱,不得不黜《今文孝经》而尊古文。酿为水火之争者,遂垂数百年。

《孝经大义》一卷

宋董鼎撰。用朱子《刊误》本。所谓“右传之几章释某义”者,一遵其旧。其注多参以方言,如语录之体,盖为初学设也。

《孝经定本》一卷

元吴澄撰。改定《今文孝经》为经一章、传十二章,而又颠倒其次序。盖《孝经》至是而古文、今文皆有改本矣。

《孝经述注》一卷

明项霦撰。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所用乃孔氏古文。所注颇为简要。

《孝经集传》四卷

明黄道周撰。用郑氏今文。每章杂引经典以证之,谓之“大传”。道周自为说者,则谓之“小传”。

《御注孝经》一卷

顺治十三年世祖章皇帝御撰。用石台旧本,阐明微旨,演绎精言。地义天经,灿然昭著。颁示海内,用端治本而握化源。以视开元御注,度而越之,殆不可道里计焉。

《御纂孝经集注》一卷

雍正五年,世宗宪皇帝御撰。《孝经》词近而旨远,诸儒传述,递有发明。而学判浅深,义殊醇驳。仰蒙圣鉴,始得折中。别择群言,勒为大训。盖虞周孝治,察地明天,故能心契孔、曾,以权衡众说之是非也。

《孝经问》一卷

国朝毛奇龄撰。皆驳诘朱子《孝经刊误》、吴澄《孝经定本》二书。设为其门人张燧问,而奇龄答,凡十条,反复诟争,颇不免于过当,稍乖著书之体。然删改古经,谈何容易,其说要不得谓之无理也。

右孝经类。十一部,十七卷。

经部七 五经总义类

《驳五经异义》一卷,《补遗》一卷

汉郑玄撰。举许慎《五经异义》,条举而驳其说。原本十卷,久已散佚,此本乃从诸书中抄撮而成。其有郑驳而无许义者,有许义而无郑驳者,则诸书所引有详略也。

《郑志》三卷,《补遗》一卷

魏郑小同撰。小同,郑玄之孙也。玄没之后,门人述其问答为八篇,小同编次为十一卷。原本久佚,此亦好古者从诸书辑缀,以存郑学之崖略者也。

《经典释文》三十卷

唐陆德明撰。采辑诸经音义及文字异同,依经传篇第编次。考证精博,至今谈经之士,钻仰不穷。惟列《老子》《庄子》于经典,而不列《孟子》,颇为乖舛。盖宋熙宁以前,《孟子》不列于经,《老子》《庄子》则六朝之所竞尚,德明生于陈代,犹沿积习也。

《七经小传》三卷

宋刘敞撰。七经者,一《尚书》、二《毛诗》、三《周礼》、四《仪礼》、五《礼记》、六《公羊传》、七《论语》也。宋人说经,毅然自异于先儒,实自敞始,遂开一代之风气。然敞学有根柢,故能自成一家之言。后来不能学其深究古义,而学其排击古义,则傎也宜矣。

《程氏经说》七卷

不著编辑者名氏。皆伊川程子说经之语。凡《系辞》一卷,《尚书》一卷,《诗》二卷,《春秋》一卷,《论语》一卷,改定《大学》一卷。

《六经图》六卷

宋杨甲撰,毛邦翰补。六经者,以五经并《周礼》为六也,凡三百二十三图。

《六经正误》六卷

宋毛居正撰。嘉定十六年,国子监刊定六经,居正校定四经,惟《礼记》及《春秋》三传以目疾罢,后四经刊刻不如法,因补校所缺二经,并前所校四经为此书。《书录解题》议其惟讲偏旁疑似,然监板为有司程序,义取通行,势不能如陆氏《释文》遍征古今,著篇章字句之异同。所校不过点画,不偏旁之讲而何讲乎。

《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一卷

宋岳珂撰。珂尝校刊九经三传,此其总例也。一曰书本,二曰字画,三曰注文,四曰音释,五曰句读,六曰脱简,七曰考异。皆参订同异,考证精核。其论字画一条,酌古准今,尤通人之论也。

《融堂四书管见》十三卷

宋钱时撰。四书者,一《论语》、二《孝经》、三《大学》、四《中庸》。俱先列经文,略加音训,而诠释其大旨于后。《大学》析为六章,不从程、朱之本。盖时乃杨简门人;简,陆九渊门人。门户异也。

《四如讲稿》六卷

宋黄仲元撰。《福建通志》作《四书讲稿考》。是书兼论诸经,不止四书,盖字误也。其说多朱子之绪论,而亦时抒心得,虽不必一一精确,要犹为好学深思之言。

《六经奥论》六卷

旧本题宋郑樵撰。考书中引及樵说,称夹漈先生,又称朱子为文公,盖托名也。以所论颇有可采,故辨其伪而仍录之。

《明本排字九经直音》二卷

不著撰人名氏。刻于元世祖至元丁亥,而书中于真宗不加“宋”字,盖宋人所作。曰“明本”者,明州所刻板也。其书不用反切,故曰“直音”。所音皆根据陆氏《释文》,而参以宋诸儒之说,颇为精确,未可以坊本忽之。

《五经说》七卷

元熊朋来撰。朋来之学,恪守宋儒,故于古义、古音,多所抵牾。然其发明义理,尚为醇正。于礼经尤疏证分明,有裨初学。

《十一经问对》五卷

元何异孙撰。以《论语》《孝经》《孟子》《大学》《中庸》《书》《诗》《周礼》《仪礼》《春秋》、“三传”、《礼记》为十一经,颇为杜撰,先后亦无伦次。然其书仿朱子或问之体,时有谬说,而亦时有新解。其论赵岐注《孟子》一条,尤平情之论,宋儒所讳不肯言者也。

《五经蠡测》六卷

明蒋悌生撰。以五经为名,而独无《礼记》。据闵文振后记,盖残缺之稿也。其说《易》取程、朱;说《书》取蔡沈,而时立异同;说《诗》谓《小序》固有纰缪,而朱子疾之已甚,最为持平;说《春秋》者仅六条,于胡安国传在从违之间。

《简端录》十二卷

明邵宝撰。说五经者十卷,说四书者二卷。皆其诵读有得,题诸简端之语。其门人王宗元,抄合成帙。宝有经术,说经非专门,而持论笃实,在明人为不汩于异说。

《五经稽疑》六卷

明朱睦 撰。睦楔初作《春秋诸传辨疑》四卷,后乃续说四经,合为一帙,改题此名。然《春秋》时有精义,《易》《书》《诗》《礼》颇为草略,特以足五经之数。末附以藩府礼制八条,尤乖体例。

《经典稽疑》二卷

明陈耀文撰。取汉唐以来,说经之异于宋儒者,分条辑录。上卷为四书,下卷为五经。《周礼》所采,多不得其根柢,又参以名人之语,亦失限断。然较诸株守永乐《四书五经大全》者,则可谓潜心训诂矣。

《翻译五经》五十八卷,《四书》二十九卷

是编仿北魏国语《孝经》之例,以国语详译诸经,并推阐语意,毫厘曲肖,不烦笺释其字句,而微言大义,触吻跃然。允为诂经之明训,不但同文之盛轨也。

《七经孟子考文补遗》一百九十九卷

旧本题西条掌书记山井鼎撰,东都讲官物观补遗。盖日本书也。其书成于康熙七年。以中国所刊诸本,与其国古今参校,颇为详备。

《九经误字》一卷

国朝顾炎武撰。炎武以明国子监所刊九经,字多讹脱,坊刻之误又甚于监本,乃考石经及诸旧本,作此书以正之。

《经问》十八卷,《经问补》三卷

国朝毛奇龄说经之语,其门人录之成编。所补三卷,又其子远宗所录也。其中多证佐分明,足称精核;而强词夺理者,亦错出其间。所指名排击者,惟顾炎武、阎若璩、胡渭三人,亦可云劲敌相当矣。

《十三经疑义》十二卷

国朝吴浩撰。取诸经注疏,标其疑义。考订之力颇勤。

《九经古义》十六卷

国朝惠栋撰。所解凡《周易》《尚书》《毛诗》、三礼、三传、《论语》十经。其中《左传补注》,先已别本孤行,故此书惟说九经。曰“古义”者,汉儒专门训诂之学,得以考见于今者也。盖汉至于今,垂二千载,文字有异,训释亦殊,其假借旁通,如拘以近代之音注,则义理全乖。栋掇拾残剩,以作是编,使读经者有所考,亦不可谓之无功矣。

《经稗》六卷

国朝郑方坤撰。采诸家笔记中说经之语,排次成书,以补传注之缺。因多采自说部,故取稗官之义,以稗为名。盖传注之文,全释一经,或不免敷衍以足篇目;杂家之言,偶举一义,大抵有所独得,乃特笔于书。说多可取,良以此也。凡《易》《书》《诗》《春秋》各一卷,三礼共一卷,《四书》共一卷。

《十三经注疏正字》八十一卷

国朝沈廷芳撰。取《十三经注疏》,以诸本互校。略仿《韩文考异》之例,各以本句标题,而列其异同得失于句下。于六书形声,尤研究不苟。

《朱子五经语类》八十卷

国朝程川撰。取《朱子语类》,按五经排纂。每经皆以总论居前,论旧说得失者次之。其余则以经文为序,并各著某人所录于下,而标其某年某月朱子年若干岁于首条,尤可以知其说之早年晚年,孰先孰后,得以订其异同。

《群经补义》五卷

国朝江永撰。取《易》《书》《诗》《春秋》《仪礼》《礼记》《中庸》《论语》《孟子》,随笔诠释,末附以杂说,多能补注疏所未及。

《经咫》一卷

国朝陈祖范撰。皆其说经之文。名“经咫”者,用国语晋文公咫闻意也。凡《易》七条,《书》十二条,《诗》七条,《春秋》十三条,《礼》六条,《论语》十三条,《中庸》二条,《孟子》十条,而以杂文八篇有关于礼者附于后。

《九经辨字渎蒙》十二卷

国朝沈炳震撰。以九经文字,分为十类:曰经典重文,曰经典阙文,曰经典传讹,曰经典传异,曰经典通借,曰先儒异读,曰同音异义,曰异音异义,曰异字同义,曰批注传述人。其排此钩稽,颇为细密;惟批注传述人一类,全录陆氏《释文》,不免赘疣耳。

《古经解钩沉》三十卷

国朝余萧客编。搜辑唐以前解经遗说,编次成帙。冠以叙录,备述所引先儒爵里,及著书之名。皆但录旧文,不加断制,与惠栋《九经古义》融会考证者,为例不同,而详略可以互参。

附录

《古微书》三十六卷

明孙珏编。取五经纬之佚文,各为编次,以存原书之梗概。挂漏舛误,均所不免;而据所采摭,颇资异闻,亦有因以考见古义者。凡《尚书纬》十一部,《春秋纬》十六部,《易纬》八部,《礼纬》三部,《乐纬》三部,《诗纬》三部,《论语纬》四部,《孝经纬》九部,《河图》十部,《洛书》五部。

右五经总义类。三十一部,六百七十五卷。附录一部,三十六卷。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