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五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史部一 正史类

《史记》一百三十卷

汉司马迁撰。凡一百三十篇,缺其十篇,褚少孙补之。考《汉志》,载《史记》百三十篇,不云有缺,则当时已与少孙书合为一矣。古注存者,有裴骃、司马贞、张守节三家。本各为书,宋元丰刊本合三家之注为一,至今仍之。

《史记集解》一百三十卷

宋裴骃撰。其书采诸家《史记》音义,并参证以经史,故名“集解”。所引多先儒旧诂。原本八十卷,毛氏刊版依《史记》篇数析之。

《史记索隐》三十卷

唐司马贞撰。是书因裴骃《集解》而作,首注骃序一篇,载其全文。于司马迁书,则如陆德明《经典释文》之例,惟标所注字句,盖经传别行之古法。末二卷为述赞百三十篇,又补《史记》条例。终以《三皇本纪》,并自注之。

《史记正义》一百三十卷

唐张守节撰。是书征引故实,颇为赅博。于地理尤详。音义亦较他注为密。

谨案:以上三家之注,虽散附今本《史记》中,而前明监本校正时既多所删除,刊刻时又多所漏落,皆已非其全文。张守节注,讹脱至一千余条,有一条佚去一百七十余字者,尤为踳驳。因并录三家原本,以资补正焉。

《读史记十表》十卷

国朝汪越撰,徐克范补。其书取《史记》十表,排比旧文,钩稽微义。虽一笔一削,务以《春秋》书法推寻,未免求之太深,而订讹砭漏,所得为多。

《史记疑问》一卷

国朝邵泰衢撰。《史记》本未成之稿,杂采群言,实多抵牾。此书参考事实,抉摘疵谬,往往多中其失。

《汉书》一百二十卷

汉班固撰,其妹昭续成之,唐颜师古注。然《地理志》《艺文志》中,有固自注;或并引为师古,非也。固原书次第,备见于《叙传》之中。而《南史·刘之遴传》,别有“汉书真本”之说,颠倒其篇目,窜乱其字句,实为谬妄。故今所传本,悉不从之遴说焉。

《班马异同》三十五卷

宋倪思撰,刘辰翁评点。大旨以《汉书》多因《史记》之旧,而篇章字句时有窜改,因参合两书,证其异同,以求史家笔削之意。其例以《史记》原文大书;《史记》无而《汉书》增者,则以细字书之;《史记》有而《汉书》删者,则以墨笔勒其旁;或颠倒先后者,注《汉书》上连某文下连某文;移入别篇者,则注曰“《汉书》见某传”。

《后汉书》一百二十卷

《后汉书》本纪十卷,列传八十卷,宋范晔撰,唐章怀太子注。志三十卷,则晋司马彪《续汉书》之文,梁刘昭注之。唐以前,本各为书。宋乾兴中,判国子监孙奭建议校刊,乃取以补范书之亡。诸家征引,多称《后汉书》某志,失之远矣。

《补后汉书年表》十卷

宋熊方撰是编,以补《后汉书》之缺。凡《同姓诸侯王表》二卷,《异姓诸侯表》六卷,《百官表》六卷。虽取材不出于范书,而条贯参稽,至为精密。

《两汉刊误补遗》十卷

宋吴仁杰撰。初,刘攽作《西汉刊误》一卷、《东汉刊误》一卷,此书盖补所遗。然书中乃兼论刘敞、刘奉世之说;盖当时尝以敞父子所校《汉书》,与《两汉刊误》合刻一编故也。其书引据赅洽,考证精确,实出三刘之上。惟《宋志》载是书十七卷,今本十卷,而西汉居其八卷,似论东汉者尚佚七卷耳。

《三国志》六十五卷

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寿不以正统予蜀,为后儒之论端。然晋承魏祚,寿为晋臣,伪魏是伪晋也,未免于不论其世。裴松之注,引据博洽,至今为考证之资。中多补正事迹,而不及音义与故实。然亦间注数篇,疑欲为之而未竟也。

《三国志辨误》三卷

不著撰人名氏。其书兼订陈志、裴注之误。凡《魏志》二十一条,《蜀志》七条,《吴志》十四条。

《三国志补注》六卷,附《诸史然疑》一卷

国朝杭世骏撰。裴松之《三国志》注,本极典博;世骏乃欲捃拾残剩,以驾乎其上。故贪多务得,体例不免芜杂。然参校异同,亦多精核。其“诸史然疑”为世骏未成之稿,篇页无几,难以孤行。以辨证颇有可采,今以类附载于末焉。

《晋书》一百三十卷

唐房乔等撰。以陆机、王羲之二传太宗制赞,故卷首题太宗御撰。考典午一代,不乏名臣,而御制赞者,仅一工文之传、一工书之传,风旨可知。其略实行而奖浮华,忽正典而取小说,盖有由来。世仅以骈体为讥,未中其根株之失也。旧有唐何超《音义》,今仍录之备考核焉。

《宋书》一百卷

梁沈约撰。据约进表称,纪传合表志为七十卷。今本一百卷,而无表。考《史通》所述,与今本同,则由来已久。中有缺卷,补以《南史》,亦自宋已然。

《南齐书》五十九卷

梁萧子显撰。原本六十卷,至唐已佚一卷,北宋本载有进书表,见晁氏《读书志》。今其表已佚。又《文学传》无叙。《州郡志》及《桂阳王传》,均有缺文,无从校补。盖《南北史》行而八书俱微,世多不甚检阅,故愈久愈佚也。

《梁书》五十六卷

唐姚思廉撰。篇末题陈吏部尚书姚察者,凡二十有六;盖思廉此书,因其父之遗稿也。《旧唐书·思廉本传》及《经籍志》,并作五十卷。《史通》及《新唐书》,则作五十六卷,与此本合。知《旧唐书》为误矣。

《陈书》三十六卷

唐姚思廉撰。是书虽亦因其父之稿,而其父所撰仅二卷,余皆出于一手。故列传体例,秩然画一。惟江总、袁宪之属,已仕隋而列之《陈书》,殊失限断。盖姚察亦入隋为秘书丞,思廉欲移其父入陈,则不得不先入总等。此足见一涉私心,鲜不自乱其例矣。

《魏书》一百十四卷

北齐魏收撰,宋刘恕等校定,称其亡佚不完者二十九篇。《书录解题》又称:《太宗纪》补以魏澹书,《天文志》补以张太素书。今本又缺卷十二《孝静帝纪》、卷十三《皇后传》,不知以何书补亡。以《太平御览》所引魏澹书校之,疑亦取澹书也。

《北齐书》五十卷

唐李百药撰。晁公武《读书志》称是书残缺不完。今本列传之中无论赞者十九卷,有赞无论者一卷,有论无赞者五卷;传文亦多似补缀而成,非其本书。然世无别本,亦不能不存备一朝之纪载焉。

《周书》五十卷

唐令狐德棻等撰。是书残缺亦甚多,取《北史》以补亡。又多所窜乱,而不著所移掇者何卷,所削改者何篇。德棻之原本,遂不可辨。大抵二十五卷、二十六卷、三十二卷、三十三卷、三十四卷剽取《北史》,痕迹显然。其他遗文脱简,不可枚数。诸史之中,惟《北齐书》及此书,断烂最甚。

《隋书》八十五卷

唐魏徵等撰。其书出自众手,旧本每篇或题名或不题名,已不能尽知谁作。其十志本名《五代史志》,盖当时五史并修,故志亦兼该五代,以《隋书》居末,故列于《隋书》之中。今竟称《隋志》,盖失其实,然已不可复正矣。

《南史》八十卷

唐李延寿撰。是书与《北史》出一手,而义例颇为两歧。大抵因四史旧文,稍为删润。补缺者少,削繁者多。不及《北史》成一家之言,特较四史稍为简要而已。

《北史》一百卷

唐李延寿撰。是书较《南史》用力独深,如周则补《文苑传》,齐则补《列女传》,皆不似《南史》之缺略。出郦道元于酷吏,附陆法和于艺术,亦不似《南史》之因仍。殆家世北方,见闻较近,故综述特为详密欤。

《旧唐书》二百卷

晋刘昫等撰。自《新唐书》出,此书遂废。然其本流传不绝。表昫之长攻欧宋之短者,亦不绝。实则互有短长,不容偏废仰承睿鉴,以新旧二书并校刊颁布。诚千古之至公,论史者无庸复赞一词矣。

《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

宋欧阳修、宋祁同撰。本纪表志,修所定;列传,祁所定也。大旨以事增文省,求胜旧书;而事多采小说,文多成涩体,亦在于此。至于唐代诏令,多骈体长篇,揆以史裁,理难备载,或以为病则非也。

《新唐书纠谬》二十卷

宋吴缜撰。分二十门。所驳凡四百余事,虽未免有意吹求,然亦多中其失。世所行本,多佚脱倒乱,今以南宋椠本校补著录焉。

《旧五代史》一百五十卷,目录二卷

宋薛居正等撰。自金泰和中,立《新五代史》于学官,此书遂渐散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禀承睿鉴,复得列于正史。盖《新五代史》,惟主褒贬,事迹始末,究不及此书之赅备也。

《新五代史》七十五卷

宋欧阳修撰。大旨以《春秋》书法为宗。譬之三传,薛近左氏,而欧近公、穀。不必执彼废此,亦不必执此废彼也。旧有徐无党注,至为浅陋。原本所载,今亦姑存焉。

《五代史记纂误》三卷

宋吴缜撰。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晁公武《读书志》称,所列二百余事,今所存惟一百一十二事,然已见其大概矣。

《宋史》四百九十六卷

元托克托等撰。大旨在于表章道学,其余皆姑以备数。故疏舛芜蔓,仆数难穷。即辽、金国语,托克托非不能解,亦不一核视,致烦圣朝之改译,即他可知矣。柯维骐以下,屡有改修。然才谢三长,亦终无以相胜。故考宋事者,仍依据正史焉。

《辽史》一百十六卷

元托克托等撰。辽制:国人著作,不得传于邻境,故五京兵燹,荡然无存。托克托修史之时,无可考证,仅据耶律俨、陈大任二家所纪,以成是书。故颇伤疏略。惟《国语解》一卷,仿古人音义之意,其例甚善。而讹舛亦多。今钦禀睿裁,与金、元二史《国语解》均为改译,仅并以新本著录,俾不失真焉。

《辽史拾遗》二十四卷

国朝厉鹗撰。因《辽史》太略,摭拾以弥缝其缺。有注有补,均摘史文为纲,而参引他书列于下。

《金史》一百三十五卷

元托克托等撰。金一代典制修明,图籍亦备,又有元好问、刘祁诸人,私相缀辑,故是书有所依据,较《辽史》为详赅。承修者明于史裁,体例亦为严整。旧本三十三卷,有缺文,今以内府所藏元刻校补,仍为完帙。

《元史》二百十卷

明宋濂等撰。其书仓卒而成,最为草略。碑志之语,案牍之文,往往不及修改。顺帝时事,虽经采补,亦复不详。太祖尝命解缙改修,书竟不成。故至今仍以是书,列为正史。

《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四十六卷

乾隆五十一年奉敕撰。辽金元三史之末,本各附有《国语解》。然对音舛谬,动辄失真。是编以索伦语正《辽史》之误,以满洲语正《金史》之误,以蒙古语正《元史》之误。言必究其义,字必谐其音。一一州分部列,开卷了然,足以传信于千古。

《明史》三百三十二卷,目录四卷

国朝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等奉敕撰。经始于康熙十八年,雍正二年诏诸臣续蒇其事,至乾隆四年告成。其中考究未详者,近又承命刊正。今谨以新定之本,著于录。

右正史类。三十八部,三千六百九十九卷。

谨案:注释诸史之书,皆各从其类。惟《班马异同》附《汉书》不附《史记》,以有《汉书》而后考及《史记》,其书由《汉书》作也。《两汉刊误》附《后汉书》不附《前汉书》,以后可以遥承前,前不能预见后也。若《宋史新编》之属,多删改原文,非其本书;《五代史补》之属,别搜闻见,亦与本书无关,则皆不泛入焉。

史部二 编年类

《竹书纪年》二卷

是书称魏之史记,由汲郡人发家而得。《晋书》具载其事。沈约作注,《隋志》亦载其名。然证以诸书所引,与今本多不相符。注文亦多剿取《宋书·符瑞志》,盖又依托之伪本。以流传已久,存之耳。

《竹书统笺》十二卷

国朝徐文靖撰。冠以前编,考伏羲、神农之纪年;次为杂述,述竹书源流;皆不入卷数。于《竹书》及沈注,皆参考诸书以订证发明。虽未能知《竹书》、沈注之皆伪,然引据赅博,于地理世系,尤为详悉,亦足以旁资考证。

《前汉纪》三十卷

汉荀悦撰。约班固《汉书》为编年之体,盖建安中奉诏所作。《后汉书·荀淑传》,称其词约事详,论辨多美。历代皆重其书。顾炎武《日知录》独轻诋之,非通论也。

《后汉纪》三十卷

晋袁宏撰。其体例全仿荀悦书,其取材则以张璠《汉记》为主,而以谢承以下诸家益之。今以《三国志》注、《后汉书》注所引璠书,互校其异同详略之处,皆以此书为长。知其翦裁点窜,具有史才,非苟作者矣。

《元经》十卷

旧本题隋王通撰,唐薛收续并传,宋阮逸注。自晋太熙元年至隋开皇九年,称通原书;自开皇十年至唐武德元年,称收续作。其书《唐志》不著录,至宋乃出于阮逸家。晁公武疑即逸作,似为近之。《文献通考》作十五卷,此本十卷,盖又残缺矣。

《大唐创业起居注》三卷

唐温大雅撰。记唐高祖初起,至即位三百五十七日之事。其以起义为高祖之谋;又载高祖于太原安抚大使时,已有异志;较《唐书·高祖本纪》,小有异同。大雅为高祖记室,耳目所见,当得其实也。

《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

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光作此书,阅十九年乃成。草稿至盈两屋。故淹通贯串,为史家绝作。朱子欲修《纲目》以掩之,迄不能掩。三省所注,亦宏通博洽,后人偶拾舛漏,要不伤其大体也。

《资治通鉴考异》三十卷

宋司马光撰。光作《通鉴》所采书,自正史以外,杂史至三百三十二种,记录既繁,异同互出,因参校以作此书,明所以去取之意。元丰七年,随《通鉴》同奏上。

《通鉴释例》一卷

宋司马光撰。皆其修《通鉴》时所定凡例。原附与范祖禹、刘恕论修《通鉴》书十三篇,今刘书十一篇别刊入《通鉴问疑》中,惟与范书二篇存焉。

《资治通鉴目录》三十卷

宋司马光撰。亦于元丰七年同进。名为《目录》,实则表体。年经国纬,纪年于上,而列《通鉴》卷数于下。撮录书中要语,随年编载,而以朔闰七政之变,列于上方。盖恐《通鉴》浩博,端绪难寻,并作此以挈其纲领也。

《通鉴地理通释》十四卷

宋王应麟撰。所释《通鉴》地理,不以《通鉴》之文为次,但总括为四类:首州城,次都邑,次山川,次形势。而以唐河湟十一州,石晋燕云十六州附于末。

《资治通鉴释文辨误》十二卷

元胡三省撰。南宋时《通鉴》释文凡三家:一曰海陵本,一曰龙爪本,皆从史照书剿袭成编。而照书讹舛实甚。三省既注《通鉴》,乃举照书之误,一一辨之。海陵本、龙爪本与之同者,亦附注于下。

《通鉴胡注举正》一卷

国朝陈景云撰。是书举正胡三省《通鉴》音注之误,凡六十三条,其中论地理者居多。

谨案:以上三书,虽时代不同,然皆为《通鉴》而作,故以类相附,列于司马光《稽古录》前。

《稽古录》二十卷

宋司马光撰。是编于《通鉴》之外,自为一书。所纪上起伏羲,下至英宗治平之末。仍以先所作《历年图》中诸论附之。其于治乱兴衰之故,剖析最明。

《通鉴外纪》十卷,目录五卷

宋刘恕撰。恕与司马光同修《资治通鉴》,欲作《通鉴前纪》《后纪》而不果。迨病垂没,乃口授其子羲仲为此书,以备《前纪》之稿本。凡包羲以来纪一卷,夏、商纪共一卷,周纪八卷。终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与《通鉴》相接。其“目录”亦全仿《通鉴目录》之例,司马光为之序。

《皇王大纪》八十卷

宋胡宏撰。所述上起盘古,下讫周末。前二卷皆粗存名号事迹,帝尧以后始用《皇极经世》编年。博采经传,附以论断。陈振孙讥其误取《庄子》寓言,及叙邃古之初,无征不信,其说良是。然帝王名号,古籍相传,固无实证信为真,亦无实证断为伪也。

《中兴小纪》四十卷

宋熊克撰。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所载南渡事迹,起建炎丁未,迄绍兴壬午,盖高宗一朝之史。其曰“小纪”,盖宋制,凡累朝国史,先修日纪,故以小别之,明非官撰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五百二十卷

宋李焘撰。原本残缺,今从《永乐大典》校补,仅佚其徽宗、钦宗两朝。初,司马光修《资治通鉴》,先采合事迹,粘为长编;焘不敢居于“续通鉴”,故以所采北宋一祖八宗事迹,编年条载,汇为此书,谓之“长编”。每条之下,亦仿光考异之例,参校诸说,定其真妄。考北宋遗闻者,以此书为渊海焉。

《纲目续麟》二十卷,校正凡例一卷,附录一卷,汇览三卷

明张自勋撰。首为“校正凡例”一卷,列朱子凡例及刘友益书法凡例,而著其所疑。次“附录”一卷,论《纲目》多出赵师渊手,且晚年未定之本。《续麟》二十卷,摘列《纲目》,考异书法,发明考证之文,一一辨其是非。“汇览”则列拟改正纲三千六百四十余字,增删分注四百余字也。

谨案:《四库》编纂之例,凡评注古书者,仍从所评所注之时代为次。是书本为《朱子纲目》而作,《纲目》经圣祖仁皇帝御批,当以御批为主,已恭录于史评类中,故编年类中不录《纲目》。而是书及芮长恤、陈景云书,则仍从《纲目》之次序列诸此焉。

《纲目分注拾遗》四卷

国朝芮长恤撰。长恤以《通鉴纲目》分注,本出赵师渊手,非朱子之笔,故删改《通鉴》,往往舛谬,乃取《通鉴》原文,与分注互勘,一一正其是非,以成此书。

《纲目订误》四卷

国朝陈景云撰。取朱子《纲目》,与诸史原文,互相比较,以订其舛谬。一字一句,皆证以实据,不空谈褒贬。

《大事记》十二卷,《通释》三卷,《解题》十二卷

宋吕祖谦撰。取司马迁年表所书,编年系月,以记《春秋》后事,复采诸书以广之。始周敬王三十九年,讫汉武帝征和三年。条下皆注据某书修。《通释》三卷,如说经家之纲领。《解题》十二卷,则如经之有传也。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二百卷

宋李心传撰。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其书述高宗一朝之事,与李焘《长编》相续。其编年纪事,附以考辨,体例亦略相同。

《九朝编年备要》三十卷

宋陈均撰。用《通鉴纲目》之例,记北宋九朝事迹。大抵据日历实录,参以李焘《长编》,删繁举要,而稍以他书附益之。意存简约,故苟非大事,率略而不书。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十五卷

宋刘时举撰。所记起高宗建炎元年,讫宁宗嘉定十七年,当成于理宗之世。惟附论一篇,称“理宗撑拄五十年而后亡”,似非时举之语,或后人所缀入欤。时举尝劾史嵩之,以风节著。是书于张浚、李纲,功过皆不使相掩,亦无宋末讲学家门户之见。

《西汉年纪》三十卷

宋王益之撰。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其书排比西汉事迹,多搜采于马、班二史之外。条下所载考异,亦多司马光、三刘、吴仁杰所遗,颇为精密。惟自序称讫王莽之诛,而此本止于平帝,或有所佚脱欤。

《靖康要录》十六卷

不著撰人名氏。其书叙述详悉,不似草野传闻之语。似作于乾道元年《钦宗实录》告成之后,故撮举节目,以“要录”为名。虽叙事太略,载文太详,是其一失;而一时朝政,具有端委,多可以补《宋史》之遗。

《两朝纲目备要》十六卷

不著撰人名氏。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所记起光宗绍熙元年,讫宁宗嘉定十七年。叙次颇为简明,持论平允,亦无宋季迂谬之见。

《宋季三朝政要》六卷

不著撰人名氏。记理宗、度宗、瀛国公三朝之事。核其题词,盖宋之遗老,摭拾传闻而成。故时有舛误。然宋末轶事,多有史所不载者,亦足备参考也。

《宋史全文》三十六卷

不著撰人名氏。其书自建隆迄咸淳,编年排纂。大抵北宋删掇李焘《长编》,高、孝两朝删掇留正《中兴圣政草》,光、宁以后则不知其蓝本于何书矣。叙述颇有条理,所采宋人议论,尤为赅博。

《资治通鉴前编》十八卷,《举要》三卷

宋金履祥撰。履祥以刘恕《通鉴外纪》,失之好奇,乃引据经典,作此以矫其失。上断自唐尧,止于《春秋》以前,又别为《举要》以表纲领。其中如于周昭王二十二年书“释氏生”之类,好奇亦不减于恕,然援据赅博,在讲学家亦可云究心史籍矣。

《通鉴续编》二十四卷

明陈桱撰。旧本题元人误也。其书首述盘古至高辛氏一卷,以补金履祥《通鉴前编》之遗。次述辽在唐及五代时事一卷。余二十二卷,皆宋事。其大书分注,全如朱子《纲目》之体,当名之曰“续纲目”。仍袭《通鉴》之名,殊乖其实。

《大事记续编》七十七卷

明王袆撰。盖续吕祖谦《大事记》而作。体例一仍其旧,惟解题散附各条下,不别为一编。俞恂序,称其自汉征和至宋德祐。而此本上起汉征和四年,接祖谦书,下仅讫周显德四年,疑尚有佚脱也。

《元史续编》十六卷

明胡粹中撰。粹中以《元史》多详世祖以前攻战之事,而略成宗以后治平之迹,顺帝一朝,尤为缺失。乃作此以补之。大书分注,仿《通鉴纲目》。有所论断,亦随事附见焉。

《开国方略》三十二卷

乾隆三十八年奉敕撰。洪惟列圣龙兴,肇基东土,式彰七德,垂裕万年。虽故老传闻,递相歌颂,而事经百载,或未能缕举其详。是以诏述是编,昭示亿代。由崇墉之因垒,至阪泉之奏功,鸿纲巨目,编年纪载。开创洪猷,炳炳麟麟,与日月齐耀焉。

《御批通鉴辑览》一百十六卷,附《明唐桂二王本末》三卷

乾隆三十三年奉敕撰。以明正德中,李东阳等所修《通鉴纂要》,多所舛漏,乃命详考史传,定著此编。凡书法褒贬,一秉圣裁。其沿讹踵谬之处,并亲为论定,以昭千古之是非。至明季福王南渡不久就俘。特命于乙酉一年分注,以存其位号。而唐、桂二王,窃据称戈者,虽黜其年号,亦存其遗事,并诏续为编录,附于末篇。尤圣人至公之心,度越恒情万万者矣。

谨案:《御批通鉴纲目》,以“御批”为重,故恭录于史评类中;是编则书亦出于钦定,故恭录于编年类中。

《御定通鉴纲目三编》四十卷

乾隆四十年奉敕撰。是书初有张廷玉等所撰本,于事迹多所漏落,于塞外诸部人名、地名音译,亦多失真。至是乃特诏改修,义例一本《通鉴辑览》,译语一本《新定辽金元史国语解》。分注则采《明史》纪传,详具始末。又作发明,以阐书法;作质实,以备考证;较旧本特为精密。

《资治通鉴后编》一百八十四卷

国朝徐乾学撰。乾学以明人续《通鉴》者,陈桱、王宗沐、薛应旗,均为未善,乃与万斯同、阎若璩、胡渭等排比正史,参考诸书,作为是编。又依司马光例,作《考异》以折中诸说。前儒议论,亦多采摭。虽未必追踪涑水,以较陈桱等之书,则远出其上矣。

右编年类。三十八部,二千六十六卷。

谨案:史家有历代之编年,《竹书纪年》以下是也。有一代之编年,《汉纪》以下是也。其间或有或无,不能相续。故正史以朝代为序,而编年则以作者为序,不复论统系之先后焉。

史部三 纪事本末类

《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

宋袁枢撰。因司马光《资治通鉴》之文,分类排纂,以一事为一篇,各详其起讫,使节目分明,经纬条贯,遂于史家二体之外,自为一体,迄今不可磨灭。然溯其根柢,实则《尚书》每事为篇,先有此例,究亦六家之枝流也。

《春秋左氏传史类始末》五卷

宋章冲撰。冲与袁枢同时,是书以《左传》所载事迹,排比年月,各以类从,使节目相承,首尾完具。与枢《通鉴纪事本末》,体例相同。其孰创孰因,则不可考矣。

《三朝北盟会编》二百五十卷

宋徐梦莘编。纪宋金战和之始末,分上、中、下三帙。上帙二十五卷,记政和、宣和之事;中帙七十五卷,记靖康之事;下帙一百五卷,纪建炎、绍兴之事。皆采集诸书,编年条系,词有异同,不加论断;事有真伪,亦无所去取。盖搜录以待考证之本也。

《蜀鉴》十卷

宋郭允蹈撰。旧本题李文子者误也。其书叙述蜀事,略如纪事本末之体,每条有纲有目,有论断,又略如《通鉴纲目》之体。其目末兼附考证,则较《纲目》为详核。大抵南宋疆舆,以兴元、汉中为后户,故是书皆述战守胜败之迹,于用兵故道,尤拳拳示意云。

《炎徼纪闻》四卷

明田汝成撰。凡十四篇。皆纪平定西南苗猺之事。每篇各系以论断,多深中明季之弊。其论田州之事,归咎王守仁之姑息,无所回护,亦公论也。

《宋史纪事本末》二十六卷

明陈邦瞻撰。初,冯琦类次宋事,以续袁枢之书,未成而没。是书因琦遗稿者十之三,自补葺者十之七。凡一百九篇。诸史之中,《宋史》最为芜秽,不似《资治通鉴》,端绪易寻。邦瞻排比棼丝,俾就条理。其书虽亚于袁枢,其难则较枢十倍矣。

《元史纪事本末》四卷

明陈邦瞻撰。凡二十七篇。其律令一篇,则臧懋循所补也。所据惟《元史》及商辂《续纲目》,故不及《宋史纪事本末》之赅博。又元明间事,皆以为宜入国史,并顺帝北行,关一代之兴亡者,亦删而不录,殊多漏略。然于一代典制,则条析颇详。

《平定三逆方略》六十卷

康熙二十一年奉诏修。记戡定逆藩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始末。三桂等恃恩骄恣,日形跋扈。康熙十一年,因其自乞移藩,诏允所请。逆谋既伐,遂先后遥为煽附。于是指授方略,抚剿并施。甫八年而三逆以次扫荡。皇威耆定,圣武光昭。实亘古所未睹也。

《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四十卷

康熙三十五年二月,以噶尔丹数为边患,亲统六师往征,逆党溃遁。是年九月,再幸塞北,降其所属诸部。明年二月,又亲征之。噶尔丹败亡,朔漠悉平。诏大学士温达等纪其始末,为此编。康熙四十七年告成。御制序文,具述戡乱讨罪,不得已而用兵之意。

《平定金川方略》三十二卷

乾隆十三年奉敕撰。记讨定大金川始末。起于九姓之构衅,讫于郎卡之归命。轩夔远震,汤网仍宽;戡暴之功,与好生之德,并昭然于记载。知其后狡焉复逞,卒戮藁街,乃自外生成,理难再贷,初非必欲征伐也。

《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五十四卷,《正编》八十五卷,《续编》三十三卷

乾隆三十七年奉敕撰。记开辟西域始末。冠以御制纪略一篇。以下厘为三编,按年月记载。前编述圣祖以来挞伐之事;正编述扫荡伊犁、俘达瓦齐及削平阿睦尔撒纳、歼馘波罗尼都霍集占之事;续编述一切善后之事。皆运筹于九天之上,而二万里外决胜如神。式廓黄图,包罗月窟。功烈为书契以来所未有。是编亦书契以来所未有矣。

《平定两金川方略》一百五十二卷

乾隆四十六年奉敕撰。记歼除小金川逆酋僧格桑、大金川逆酋索诺木事。冉駹旧地,虽止一隅,而石栈天梯,山川险阻,实自古挞伐所未及;仰承天断,始就荡平。是编恭纪启衅之由,与蒇功之故。具见区画周详,睿谋坚定。帝尧丹渊之师,高宗鬼方之克,未足比骏烈之万一也。

《钦定临清纪略》十六卷

乾隆三十九年奉敕撰。记戡定山东逆寇王伦始末。王伦倡乱于寿张,而伏诛于临清,故以“临清纪略”为名。

《钦定兰州记略》二十卷

乾隆四十六年奉敕撰。记戡定逆番苏四十三始末。苏四十三倡立新教于循化,啸聚贼党于河州;其尽歼无遗,则在兰州龙尾山也。

《钦定石峰堡纪略》二十一卷

乾隆四十九年奉敕撰。记剿灭逆回田五等始末。田五为官军所蹙,先已自锉。其党抵于石峰堡,负隅固守。仰承睿算,合围而歼之,故以“石峰堡”名书。

《钦定台湾纪略》七十卷

乾隆五十三年奉敕撰。平定逆寇林爽文、庄大田始末。台湾虽内地,而远隔重洋,风涛不测,又山深箐密,险阻难攻。赖皇上洞烛几先,诸臣乃仰承指示,克翦鲸鲲。故纪载较详,卷帙亦视《临清纪略》诸编较为繁富。

《绥寇纪略》十二卷

国朝吴伟业撰。记明末流寇,分十二篇。每篇以二字标题末,各系以论断。其“虞渊沈”一篇,但纪明末灾异,而不及亡国之事。据朱彝尊跋,此篇原分上、中、下三子目,其后二子卷佚,未刻也。

《滇考》二卷

国朝冯苏撰。名似地志,然于山川、古迹、人物、土产、艺文之类,悉削不载。惟以庄跷通滇,至明末国初事迹,撮举治乱大端,仿纪事本末之体,述为三十七篇。皆端委分明,足资考核。

《明史纪事本末》八十卷

国朝谷应泰撰。因张岱《石匮藏书》,排纂编次,分为八十篇。每篇论断,皆仿《晋书》之例,行以骈偶,隶事亲切,遣词精拔。虽非正裁所有,亦可云别调孤行矣。

《绎史》一百六十卷

国朝马骕撰。纂录开辟至秦末之事,首为世系图年表,不入卷数。次太古十卷,次三代二十卷,次春秋七十卷,次战国五十卷,次外录十卷。其每事各立标题,仿纪事本末之意。然征引旧文,排比先后,较袁枢书之自为叙述,体例又殊。其援据浩博,考证详密,亦非枢所及也。

《左传纪事本末》五十三卷

国朝高士奇撰。因章冲所编而广之。惟冲以十二公为次,此以列国分门。所增五例,一曰补逸,二曰考异,三曰辨误,四曰考证,五曰发明,亦较冲书为密。

《平台纪略》十一卷,附《东征集》六卷

国朝蓝鼎元撰。记康熙辛丑平定台湾逆寇朱一贵始末。起是年四月,迄雍正元年四月。鼎元时在其兄总兵官廷珍军中,故见闻最悉。《东征集》六卷,皆军中公牍书檄,亦鼎元代廷珍作也。

右纪事本末类。二十三部,一千二百四十八卷。

史部四 别史类

《逸周书》十卷

是书自《隋志》称《汲冢书》,然《晋书》荀勖、束晳诸传载《汲冢书》无《周书》。《汉志》乃有《周书》七十一篇,与今本合,是《隋志》误也。今从郭璞《尔雅》注,题曰《逸周书》焉。

《东观汉记》二十四卷

是书于汉明帝时创修,后递有增续,至熹平中,乃成书。《隋志》题刘珍撰,盖失其实。原本一百四十三卷,久已散佚,姚之骃掇拾残文,仅得八卷,殊多挂漏,今以《永乐大典》所载补葺,勒为二十四卷。

《建康实录》二十卷

唐许嵩撰。所记六朝事迹,起吴大帝,迄陈后主,而以后梁附之。以六朝皆都建康,故以为名。大旨类叙兴废大端,而尤加意于古迹,颇为详洽。且书作于唐至德中,去梁、陈未远,多见旧文,故所综述,往往为唐以后书所不载。

《隆平集》二十卷

旧本题宋曾巩撰,晁公武疑其依托。今考巩行状、神道碑,列所著述,无此名,公武之言当信也。所记太祖至英宗五朝之事,凡分目二十有六,略似会要之体;又列传八十有四,体例琐屑,颇乖古法。然尚出于北宋人手,存之亦可备参稽。

《古史》六十卷

宋苏辙撰。所述上起伏羲,下讫秦始皇帝。凡本纪七、世家十六、列传三十七。盖病《史记》浅漏疏略,为之改修。然辙文章不及司马迁,其持谕以“无为”为宗,所见亦未能出迁上,悍然点窜,殆不自量。以其补苴罅漏,时有一得,姑存以备参考耳。书中附注,不著姓名,据叶大庆《考古质疑》,盖其子逊所作也。

《通志》二百卷

宋郑樵撰。凡纪传一百四十五卷、谱四卷、略五十一卷。纪传及谱,皆剿袭旧史,略为删润殊无可观。迹其精华,惟二十略,而穿凿挂漏,均所未免。在《通典》《通考》之间,实未能鼎立。特以网罗繁富,才辨纵横,遂与杜、马两家联镳文苑,今亦莫得而废焉。

《东都事略》一百三十卷

宋王偁撰。述北宋九朝之事。凡本纪十二、世家五、列传一百五、附录八。叙事简核,论断亦皆持平,多可以正托克托等《宋史》之谬。宋代私史,惟偁与李焘、李心传书,可称赅洽。其他著述,大抵皆第二流也。

《路史》四十七卷

宋罗泌撰。《前纪》九卷,述初三皇及阴康、无怀之事;《后纪》十四卷,述太昊至夏之事;《国名纪》八卷,述诸国姓氏地理;《发挥》六卷,《余论》十卷,皆辨驳考证之文。注为其子苹作,与正文皆详略相辅,疑或泌所自为,而托之其子欤。虽所依据,多出于纬书、道书,殆不足信,而征引秘奥,词采伟丽。刘勰所谓“无益经术,有裨文章”者,殆庶几焉。

《钦定重订契丹国志》二十七卷

宋叶隆礼撰,乃奉诏所编。凡帝纪十二卷,列传七卷,杂记旧事者八卷。大抵掇拾传闻,不能有所考证,诞妄疏漏,皆所不免。然三史未成以前,纪辽事者,惟此书仅存,固不能不以少见珍。惟书中忽内宋外辽,忽内辽外宋,茫无体例;又所引胡安国诸说,尤多纰缪,今恪遵指示,重为订正,乃协千古之至公。

《大金国志》四十卷

旧本题宋宇文懋昭撰。今核检其书,实依托也。凡纪二十六卷,传三卷,杂录三卷,杂载、制度七卷,行程录一卷。体例词格,与《契丹国志》略同,或即一手所作,分署二人之名欤。

《古今纪要》十九卷

宋黄震撰。其书撮录诸史,括举纲要,每一帝之事,则以一帝之臣附之。其僭窃割据,亦随时附见。前代诸臣,各分品目,惟北宋诸臣事迹,比历代稍详,而无忠佞之标题,盖不敢论定之意也。

《萧氏续后汉书》四十七卷

宋萧常撰。祖习凿齿之说,改修陈寿《三国志》,以帝蜀黜魏。凡纪二卷,表二卷,传十八卷,载记二十卷,音义四卷,义例一卷。于诸传多增删移易,其取材则不出裴松之注及范蔚宗书。盖大旨在书法,不在事实也。

《郝氏续后汉书》九十卷

元郝经撰,荀宗道注。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大旨与萧常书同,惟作八录以补陈寿之缺,则萧常书所未及。论断多激昂慷慨,于世教有裨。宗道所注,于去取义例,亦多发明。

《春秋别典》十五卷

明薛虞畿撰。于《三传》之外,掇拾春秋时事迹,分十二公编次。颇为赅博。惟不注出典,是其一失,然亦明人著书之通病也。

《钦定历代纪事年表》一百卷

康熙五十一年,内阁学士王之枢奉敕撰。上起帝尧,下讫元末,仿《史记·年表》《通鉴目录》之体,编年系月,条列其大事。经纬交贯,始末兼赅,足为读史之纲领。

《钦定续通志》五百二十七卷

乾隆三十二年奉敕撰。门目体裁,一仍郑樵之旧。记宋、辽、金、元、明五朝之事,而兼补唐代之纪传。《明史》新修,无庸改作,亦用樵不改《唐书》例。然纪传厘订画一,较樵之因袭旧文,特为严整。二十略,搜罗详博,考证精核,亦非樵书之所及。

《历代史表》五十三卷

国朝万斯同撰。以十七史自《后汉书》以下,惟《新唐书》有表,余皆阙如,乃搜剔本史,参考诸书,各为补撰体例,参取《史记》《汉书》,惟删《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及自增《宦者侯表》《大事年表》耳。其考核精密,非条贯全史者,不能为也。

《后汉书补逸》二十一卷

国朝姚之骃编。凡《东观汉记》八卷,谢承《后汉书》四卷,张璠《汉记》、华峤《后汉书》、薛莹《后汉书》、谢沈《后汉书》、袁崧《后汉书》各一卷,司马彪《续汉书》四卷。皆散佚之余,于诸书搜合者也。舛讹漏落,均所不免。而略存古书之梗概,亦不可谓之无功。

《春秋战国异词》五十四卷,通表二卷,摭遗一卷

国朝陈厚耀撰。取诸书之文,与《春秋》三传、《国语》《战国策》互异者,分国编次,以备考证。亦间为辨正。又以《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联合之以为“通表”。其琐事异闻,无关体要者,则别为“摭遗”附于末。

《尚史》一百七卷

国朝李锴撰。因马骕《绎史》,改为纪传表志,皆以旧文联缀而成。翦裁融贯,亦具有条理。

右别史类。二十部,一千六百十四卷。

谨案:《东观汉记》《后汉书补逸》之类,本皆正史也,然书已不完,今又不在正史之类,故概入此门。其先后从作者之时代,亦与编年例同。

史部五 杂史类

《国语》二十一卷

吴韦昭注。案:《三国志》作“韦曜”,盖晋避司马昭之名 。《国语》作自何人,说者不一;然终以汉人所传左丘明作为有征。旧有郑众、贾达、虞翻、唐固诸注,并已散佚,其传于今者,惟昭此注为最古。

谨案:《国语》二十一篇,《汉书·艺文志》虽入春秋类,然无“春秋外传”之名。《律历志》引之,乃称《春秋外传》。然所记上包周穆王,下及鲁悼公,与春秋时代不相应,与经义了不相关,朱彝尊《经义考》收之,殊为未协。考《史通》六家,《国语》居一,实古左史之遗,今改隶杂史类焉。

《国语补音》三卷

唐人旧本,宋宋庠补辑。本附庠所校《国语》后,后人苟求简易,散入句下,舛漏宏多。此本犹从宋椠录出。其例以唐人所音居前,庠所增者,题“补注”以别之。其释正文者,大书其字,夹注其音;其释注文者,则冠一“注”字。

《战国策注》三十三卷

旧本题汉高诱注。今考其书,实宋姚宏因诱注残本而补之。其中二卷至四卷、六卷至十卷,为诱原注,余皆宏所补注也。今分题二家之名,以存其实。

谨案:《汉书·艺文志》,《战国策》与《史记》为一类;《隋志》《唐志》因之。晁公武《读书志》始改入子部纵横家;《文献通考》因之。考班固称司马迁作《史记》,所据有《战国策》,则《战国策》当入史类,更无疑义。且“子”之为名,本以称人,因以称其所注。《战国策》为刘向所校编,其文不出一手,所谓“子”者,何子乎?晁氏所改,殊为未允,今仍归之史部焉。

《鲍氏战国策注》十卷

宋鲍彪撰。于《战国策》篇第先后,皆以己意改移,实为窜乱古本之始。其注则疏通明显,较高注之简古,为近人易入云。

《战国策校注》十卷

元吴师道撰。取姚宏《战国策注》,与鲍彪注参校,而杂引诸书以证之。其篇第注文,一仍鲍氏之旧,惟增所遗者,谓之补;纠所失者,谓之正。各以“补曰”“正曰”别之。复取原本三十三篇四百八十六首之目,冠于卷端,以存刘向之旧。条理详密,实远出鲍氏本上。

《贞观政要》十卷

唐吴兢撰。乃兢于《太宗实录》之外,采与群臣问答之词,分四十门编之,以昭法戒。其注为元戈直所作,又摭唐柳芳以下二十二家之论附之,名曰“集论”。

《渚宫旧事》五卷,补遗一卷

唐余知古撰。是书搜录楚事,上起鬻熊,下讫唐代。题曰“渚宫”者,《左传》孔颖达疏“渚宫在郢都之南”是也。原本十卷,此本仅存五卷,至晋而止。今摭诸书所引宋、齐后事,别为一卷补之。其余则不可考矣。

《东观奏记》三卷

唐裴庭裕撰。一作“廷裕”,盖传写异文。所记皆宣宗一朝之事。自序谓“中原大乱,日历、起居注不存一字,谨采耳目闻睹,撰成三卷,奏记于监国史晋公,藏之于阁,以便讨论”。其称“晋公”者,盖杜让能;其称“奏记”者,汉以来僚属所上谓之记也。

《五代史阙文》一卷

宋王禹偁撰。摭拾五代轶事,以补史阙,凡十七条。王士祯《香祖笔记》称其辨证精严,足正史官之谬。

《五代史补》五卷

宋陶岳撰。大致与王禹偁书同意,而稍近小说家言。晁公武《读书志》称所记一百七事,此本少三事,殆传写佚之矣。

《北狩见闻录》一卷

宋曹勋撰。勋以靖康二年二月,从徽宗入金营;以建炎二年七月,归至南京。述所见闻为此书,奏进。虽与诸书所记相出入,而身所阅历,节目为详。其徽宗轶事四条,亦足证《北狩日记》之妄也。

《松漠纪闻》一卷,续一卷

宋洪皓撰。皆记金国事迹,盖使金居冷山时所作。冷山在上京会宁府,为唐松漠都督府境,故以名书。

《燕翼贻谋录》五卷

宋王栐撰。栐以南渡之后,务为一切苟且之计,祖宗良法,多废格不行,乃辑成宪之可为世守者,上起建隆、下讫嘉祐,凡一百二十六条,各详其兴革得失之由,以为法戒。

《太平治迹统类前集》三十卷

宋彭百川撰。采北宋旧事,分门纪载。于朝廷大政,及名臣始末,叙述颇详,多可与史传相参。惟传写断烂,多讹不可读。

《咸淳遗事》二卷

不著撰人名氏。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多详于典礼制敕,而略于时政。疑宋之遗民,掇拾诸司案牍为之也。

《大金吊伐录》四卷

不著撰人名氏。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所记皆金太祖,太宗克宋之事。称天辅六年以前旧牍不存,仅略载起事梗概;天辅七年以后至康王南渡,则国书、誓诰、册表、文状、指挥、牒檄之类,皆排比年月,丝牵绳贯,亦采故府案牍所为也。

《汝南遗事》四卷

元王鹗撰。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记哀宗蔡州受围始末。起天兴二年六月,讫三年正月。按日编载,有纲有目,皆鹗扈从所目睹也。

《钱塘遗事》十卷

元刘一清撰。其书虽以“钱塘”为名,实述南宋一代轶事。高、孝、光、宁四朝,所载颇略;理宗以后,叙录最详。大抵采掇宋人说部,削其书名而不改其书中称谓,故多类于不去葛龚。然颇资考证,不以体例未善废之也。

《平宋录》三卷

元刘敏中撰。旧题平庆安者,误也。记至元十三年巴颜案:巴颜原作伯颜,今改正 。下临安,及宋幼主北迁之事。所载《封瀛国公诏》《巴颜贺表》,及追赠河南路统军郑江事,皆《元史》所遗。

《弇山堂别集》一百卷

明王世贞撰。所载皆明代典故。凡《盛事述》五卷,《异典述》十卷,《奇事述》四卷,《史乘考误》十一卷。表三十四卷,分目六十有七。考三十六卷,分目十有六。

《革除逸史》二卷

明朱睦 撰。亦曰《逊国记》,述建文帝始末。于行遁为僧之说,弃置不载,但以宫中火起帝逊位为传疑之词,颇为矜慎。

《蒙古源流》八卷

蒙古小彻辰萨囊台吉撰。乾隆四十二年,奉敕译进。大旨以佛教为纲,而蒙古之世系始末、兴衰治乱,即并见于其间。与《永乐大典》所载《元朝秘史》,约略相同,而原始要终,叙述尤为详备。

右杂史类。二十二部,二百七十三卷。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