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金刚经石注卷一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扬州 石成金 天基 撰集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般若音钵惹。后凡又遇。同此)

【注】金刚是金中之精坚者。刚生金中。百炼不销。质极坚利。不为物破。而无物不破。譬如智慧。能绝众生贪嗔痴。一切颠倒执着之见也。般若者。梵语。华言智慧。性体虚融。照用自在。故云般若。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欲到彼岸。须凭般若。此岸者。众生作业受苦。生死轮回之地。彼岸者。谓诸佛菩萨。究竟超脱。清净安乐之地。经者。径也。如一超直入也。

【论】波罗蜜有六种。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淫邪。忍辱度嗔恚。精进度懈退。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各占六度之一。惟一般若。能生八万四千智慧。则六度兼该。万行俱备。佛言多梵语。姚秦三藏鸠摩罗什。奉诏用中国语翻译此经。指明后学。功诚大矣。

【讲】人亡真性。本是虚灵不昧。历劫常存。惜为物欲昏蔽。所以沉沦于生死苦海。未能脱离。我佛慈悲。持说此经。犹乘筏渡津。以至彼岸也。所谓金刚者。盖万物能逃乎五行。而五行之中。惟金最坚利长久。木有时而朽。水有时而涸。火有时而熄。土有时而崩。以金试之于木。则能成器用。沉之于水。则光湛常新。投之于火。则百炼愈精。埋之于土。则永劫不坏。其位在西北。能摧折一切万物。人能用之于身。可以斩一己之邪魔。诛万里之妖怪。儒有龙泉宝剑。安邦定国。道有青蛇宝剑。断绝情欲。佛有金刚宝杵。降伏魔王。大易以干为首。玄门以金丹为首。此经以金刚为首。得此般若经者。证西方无量寿果。西方。金方也。金之为义。大矣哉。故以金刚为喻。般若者。智慧也。人生日用间。图名贪利。奸伪百出。至死心尚不足。自以为乖巧伶俐。不知溺于轮回苦海。真痴愚人也。必以智慧。打破痴愚。独禀乾刚。勇猛精进。明了自性。岂不到彼岸。与诸佛同享快乐哉。总之。金刚。喻也。般若。法也。波罗蜜。证果也。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祇音奇。比音被)。

【注】如是者。此也。我者。结集经者自谓也。言如此之法。我亲从佛闻之。非臆说也。一时者。说此般若之一时。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名曰佛。舍卫国。波斯匿王之国。祇陀。王之太子也。树是祇陀所施。故名祇树。给孤独园者。王之宰臣。名须达拿。常在此园赈济贫人。故名给孤独园。梵语比丘。华言乞士。谓上乞法于佛。以明己之真性。下乞食于人。以为世人种福。盖佛将说真空无相妙理。必得道之深者。方能领悟。岂小比丘所能与哉。千二百五十人。即孔门三千徒众也。俱者。同处也。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着。俗作着。已音以。饭食音反四。敷音孚)。

【注】尔时者。彼一时也。世尊者。举世之人所共尊敬。食时。正当午时也。洗足。以佛行则跣足。敷者设也。

【论】佛是金轮王子。谁无供养之者。而犹如此乞食。欲使后世缁徒。不植资产。去此贪心。折其骄亢。以炼种性。正君子谋道不谋食也。

【讲】尔时世尊。于午可以乞食之时。于是着僧伽之衣。持四天王所献之钵。因祇陀园在城外。自外而入舍卫城中。以次第而乞焉。不越贫以从富。不舍贱以从贵。大慈平等。无有选择。乞食既毕。还归给孤独园。饭食已完。将入禅定。于是收拾其衣钵。使心无系累也。洗其足。以洁其身也。乃排布高座而坐。而说法之原因起矣。

○善现起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着同着)。

【注】众弟子之中。惟德尊而年高者。谓之长老。此须菩提。即善现。又名空生尊者。希。少也。希有。赞佛之辞。即自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之义。

【讲】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自己座位起身。整顿威仪。袒其右肩。以示不敢倍乎师。屈其右膝。以示不敢左乎道。合掌。以示其皈依。恭敬。以示其严肃。而启白于佛。以伸问辞。先赞而后呼之曰。举世所少有者。我世尊也。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注】如来。佛之总称。如而不生。来而不灭。即我真性之体用。单修智慧。曰菩。单修福业曰萨。福慧双修。曰菩萨。诸菩萨。指会下学道之人。

【讲】须菩提称赞佛曰。如来起慈悲心。善能卫护眷念此会中之众菩萨。使之信受。又善能以此佛法。付委嘱托于人。使之奉行也。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阿。读倭。应[因音])。

【注】阿训无。耨多罗训上。三训正。藐训等。菩提训觉。乃无上正等正觉。即我之真性也。此真性包含太虚。孰得而上之。故云无上。然上自诸佛。下至蠢动。此性正相平等。故云正等。其觉圆明普照。无偏无亏。故云正觉。应者当也。云何者。如何也。住者。止也。降伏者。制御之谓也。

【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即是佛。即是如来。即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只此九字。若能悟明。就得成佛。

【讲】须菩提问佛曰。世间若有善淑男子。并女人。学道之初。先发此无上菩提之佛心。当如何常住而使之不退转。妄心一起。当如何降伏而使之不惑乱我真心也。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为音位)。

【证】谛听。仔细听也。

【讲】佛因须菩提启问。其言甚善。便重言善哉善哉。以叹美之。汝以如来善护念。善付嘱。只此两句。善发我未发之言。汝当详审而听。吾当为汝说此住佛心。降妄心之道。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唯音委。乐音要)。

【注】唯。领诺也。然。是其言也。既诺而然之。又称世尊以表深愿也。愿乐欲闻。如蜂思好蜜渴想甘露。倾心侧耳。莫可形容也。

【论】发此心者。究竟无上菩提之心也。凡人一心不昧。万法皆通。但迷则顺此心。谓之无明。悟则逆此心。谓之智慧。立大圆镜。空如来藏。建大法幢。度无量众。皆不出此。

【讲】人之一心。明从往来。攻取日众。最难发此菩提觉心。若善男善女。既发此一念。则满腔中。纯是天理。真如本性。自然显露。自然常住不灭。吾见五蕴皆空。如是一切妄心。不待驱除而自降伏矣。所谓道心为主。人心退听也。譬如日光一照。黑暗尽明。须菩提即领诺其言。称世尊曰。弟子愿闻佛之教。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众生音中生)。

【注】摩诃者。广大之称。若者。或也。

【论】世法上说。胎卵湿化。指人与鸟兽鱼虫等物。为欲界.色界。色想无色想。指无色界非想等天。皆名曰众生。且与降伏其心句义相悖。不知众生者指人心之众生也。自性众生誓愿度。又何说之。六祖以众生指心言。极妙。

【讲】佛告须菩提。说诸大菩萨。以如是之妄心。欲其降伏。而使菩提真心顿然发现者。果何道以致之。盖人一身。悉皆五阴六识。遮隔我之真性。故种种一切众生妄心。极难降伏。何以见之。或有心易轻举。飞扬远适。谓之卵生。心常流转。习气深重。谓之胎生。心随邪见。沉沦不省。谓之湿生。心见景趣。迁变起幻。谓之化生。执相修因。顿起邪思。名为有色。内守顽空。不修福慧。名为无色。滞诸闻见。系念染着。名为有想。静沉死水。犹如木石。名为无想。起生灭见。落两头机。名非有想非无想。然此九种众生心。皆非菩提真心。一或有之。死即随类受生。堕于胎卵湿化之物。虚空等神。天魔等鬼。所以轮回六道。难入涅槃者也。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令。平声。涅音年。入声)。

【注】我者。佛自谓也。皆者。尽也。令者。使也。入者。行至于内也。无余。无渗漏也。梵语涅槃。此云无为。无余涅槃。大涅槃也。灭。消灭也。度。化度也。

【论】人有虚灵之性。包括天地谓之真空。又名法身。亘古亘今。所不能灭。即大禹见黄龙负舟。自言生寄也。死归也。四大色身。原是假合。岂无毁坏之理。愚人不能明心见性。所以死归阴趣。随业受生。迁转不已。圣人明觉了然。如虚空杲日。常天普照。或出应世。则为报身。化身随缘。或不住世。则弃四大如弃敝屣。永证清静法身。寂然常乐。是其来也。从体起用。无所从来。其去也。摄用归体。亦无所去。岂非涅槃常住不灭哉。世人不知。误以为死。非也。

【讲】佛之意。盖说如前。所谓一切众生妄心。皆不是我菩提觉心。我皆令此受学诸大菩萨。将此妄心入于清净无为之乡。消融其滓秽。度脱其染着。如红炉点雪。必使人欲净尽。纤毫不留。深造于玄默之境。所谓心外无余道。道外无余乐也。

【证】楞伽经云。涅槃。乃清净不死不生之地。一切修行者之所依归。列子曰。生之所生者死矣。而生生者未尝终。裴相国云。寂静常乐。故曰涅槃。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讲】佛说如是以前所言灭度之道。使般若智慧。打破种种邪见烦恼。故此无限量。无计数。无边际。一切众生之心今已灭度无余者。岂我真能使之令入涅槃而灭度之哉。盖以凡人原有此无上菩提之心。只为迷而不悟。今心地一旦豁然开朗。顿见本性空寂。是乃自性自度。本来无此众生妄心。曷得而灭度之。

【证】净名经云。一切众生。本性常灭。不复更灭。六祖坛经云。自性自度。名为真度。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相。去声)。

【注】相者。形迹也。执着形迹。心不虚空。滞而不化。谓之有也。

【论】此经自始至终。总以四相为张本。反覆言之。

【讲】夫无有众生得灭度者。此何以故也。盖自性本空。无有我人众生寿者之形。方是无上菩提之心。若或有此四相。则前一切众生妄心。安能灭度以至涅槃哉。决非菩萨地位中人矣。世间未有一人不自爱其身者。终日营营。争名夺利。为一身计。又为子孙计。皆是我相也。见人势利。攀援不已。见人萎弱。嗔压不已。嫉人之有。吝人之求。皆是人相也。色受想行。计其和合。贪嗔痴爱。汩没灵源。此众生相也。焚香祷祝。为求现在福田。炼药烧丹。希觊长生不老。此寿者相也。

【证】圆觉经云。未除四种相。不得成菩提。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施音是)。

【注】复。还也。次。再也。还复再与须菩提言之。住。着也。

【论】世法上论布施。檀波罗蜜。为六度之首。是修行中一大事。但此布施。乃谈心要。如来于日用间。从自性中起用。广布设施于外。不住着于有相。决非外人舍施之说也(六度注。见第一叶)。

【讲】佛再与须菩提说。菩萨于所行之事。当无所执着而为敷布设施。何以见之。眼之悦于色。耳之乐于声。鼻之臭于香。舌之甘于味。身之触于欲。心之校量分别于其法。皆有相之运用。与众生何异。岂是我性中本有之福德哉。菩萨于自心众生。舍其所贪。归于空寂。不于六根六尘上。有所系累拘执。但自性虚通。妙圆明净。随感而应。不住于相也。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讲】所以然者如何。若有学道的菩萨。不泥着色声香味触法之根尘以为运用。则是所有善根纯熟圆满。永得无上菩提之道。其福德量等虚空。岂人之心思可得而测度忖量哉。非享福报之谓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凡问之不字。音否。凡答之不字。音弗)。

【注】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总谓之十方。虚空者。太虚之中。无有纤毫隔碍。荡然空朗。非心思可能度量。

【论】六根圆通。四虚无碍。东看皆西。南观皆北。上俯皆下。下仰皆上。不立中边。有何四维。既无界画。何可度量。无能施彼。无所施此。如如自在。湛若十方。空以无所住。住是太虚空。福德性。应如是住矣。

【讲】佛问须菩提。于汝心中。自谓如何。如十方虚空可以心思度量不。须菩提答云。不可思量。盖大莫大于虚空。非人之所能测度。佛又明说。无住相布施之福德。亦如虚空。不可以思量也。既而佛又呼其名而以告之。汝诸菩萨之学道者。不必别处更求道之下落。但当依我所教于汝。无住相布施之理。便就此止应用之间。湛若十方空无所住而住可也。

【证】六祖曰。不住。是菩萨住处。

○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注】身相者。色身也。即孟子所谓形色也。非身相者。法身也。即孟子所谓大体也。此如来。吾真性佛也。

【论】吾之真性如来。湛然常住。本无生灭。无相之可见者也。若要见之。外不见有山河大地。内不见有见闻觉知。舌头上无十字关。脚跟下无五色线。千圣唤不回头。百鸟都无寻处。忽然豁开正眼。大地浩流。即见本来面目。

【讲】佛问须菩提曰。于汝之意。所云维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须菩提解其意。乃答之曰。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故不可以身相见之。盖如来所说身相。不过形体之末。非真空无相之道。岂可指而谓之真如来哉。即非身相也。

【证】庄子曰。不形之形。川曰。身在海中休觅水。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注】非字莫作无字解。非字活。无字呆。下同。

【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犹之吾儒不以形体求圣人。而求吾心中之圣人也。

【讲】佛之心。欲人见自性佛。故告须菩提曰。世间凡有形相之可见者。皆是假合变幻。不是汝本有真实的理。虽有所见。亦妄见也。汝若凡见诸相。便识破非我真实本相。必无执相迷真之大。自能回光返照。即见色身中有法身自性之如来。随处显现矣。而如来岂可外求乎。

【证】刊定记云。执相迷真。对面千里。虚心体物。天地一家。道川颂曰。有相有求俱是妄。无形无见随偏枯。堂堂密密何曾间。一道寒光烁太虚。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性不。

【讲】须菩提恐后之人。闻法不能信受。乃白佛曰。世尊之所说。皆大乘正宗之教。菩萨未有不信受而奉行之。苟末世凡夫名众生者。得闻如是真空无相之言。其言说中之章句。果能实信之否也。

【证】学道之人。不可无此信。孔子曰。笃信好学。玉枢经曰。道以诚而入。华严经曰。信为万物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智度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无量。音无亮)。

【注】持戒者。诸恶莫作也。修福者。众善奉行也。

【讲】佛告须菩提。汝莫作生实信否之说。然此无相真空妙理。必有大根基的善人。方能信任其道。岂同小可。设或佛灭后。到五百岁之时。有人持守戒律。而诸恶莫作。广修福田。而众善奉行。又能于此经中之一章一句。信之于心。凿凿皆真实语。则此人之善根。培植甚厚。岂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种此善根哉。当于无量千万佛所中。发生得来。非止浅浅根基所得也。

【证】六祖曰。信般若波罗蜜。能除一切烦恼。信般若波罗蜜。能成就一切出世功德。信般若波罗蜜。能出生一切诸佛。刊定云。根有生长义。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注】世间所享者。名福报。信此经者。名福德。

【讲】佛又告须菩提。若有此善根之人。闻得此经之章句。乃至一念之中。净焉而心不乱。信焉而心不疑。生此净信心者。我能尽知尽见此人。虽名为众生。而持戒修福之德。善根受用不尽。其福德岂有限量哉。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论】佛先教学者。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又恐学者。徒泥言说。不求心得。所以云无法相。又恐学者。执着无法。不去探讨其言。以悟真理。故又云无非法相。只此两句。有多少圆活妙理。此其所以为佛也。

【讲】佛言是诸众生何故得如此之福德。其实善根纯熟。悟得真空无相之理。无复有我人众生寿者之四相。亦无有执着此经之章句。实信其言说。落于有见而为法相。亦无有一向沉空守寂。落于无见而为非法相也。不着二边。方是真空。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注】我人众生寿者。尽天地间。众生所有之情状。尽不出此四者之中。非法者。无法也。沦于顽空。

【讲】前节众生。既无有此四相。心中无纤毫染着。所以信此经。而得福德矣。佛又反言之。此何以故也。是诸众生苟或心不虚空。便落我人众生寿者之形迹。此人之所易晓也。至于我说无法相者。以吾真如本体。不在言语文字之间。汝若取法相。就是与前执着四相者。其心一般。至于非法。则无相矣。我亦谓非法相者。又何故也。盖法界之内。理与事。原不相碍。汝若取非法相。谓之曰无记空。又谓之曰断灭见。此心不化。与前着四相者。又何异焉。是故当以此两头见。直须截断。不应执其有法而取以为有。亦不应执其非法而取以为无。则太虚之中。浑无偏倚。湛然形迹两忘矣。以此之义。亦有原故。佛尝谓汝学道等人。当知我与汝说此法者。因汝诸人。有此四相。不能了悟真空。超于彼岸。我不过假此法门。令汝度脱生死苦海。汝既见自本性。证涅槃乐。则我之法。当弃之无所用矣。譬如编竹成牌。渡人过水。到岸则此筏亦舍之也。夫有法既舍矣。何况非法。又可执着于无。沉空守寂哉。能不着于无。则空而不空。自无非法相也。

【证】儒书曰。得意忘言。得心忘象。道书曰。得鱼忘筌。得兔忘蹄。傅大士曰。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

○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注】耶者。疑辞也。菩提之心。此是如来本性。亦人之所同具。当体即是。岂自外而得。待言而求哉。

【讲】前章既说法相。非法相矣。佛恐须菩提尚未透彻。故又设此问。呼其名而告之曰。汝之意何如。以我如来无上菩提之法。果有所求而得之于己耶。抑以此法。谆谆然。有所说而教之人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解。去声。音械)。

【注】解者。晓也。定者。泥于一处而不通也。

【讲】须菩提云。如我心中。悟佛所说之义理。则知无上正等正觉之法。此吾本来真空。人人所具足者也。不过各自默契而已。未尝指定一处。而标其名曰。这是菩提之法也。然佛所说。不过随机设教。何尝指定一法以教人。必如是而后修哉。如来不尽废法。只无定法可名。如来不尽废言。只无定法可说。

【证】永曰。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讲】须菩提云。如来之法无定名。亦无定说者。此其故何也。盖如来所说者。无上菩提法也。可以心悟。而不可以色相中取。一有所取。心则驰于外求。可以心传。而不可以言语中拟。一有言说。则泥于口耳。皆不可也。然是法也。若执为有法。而吾性虚灵莫测。果何言有。非有法也。若执为着无法。而吾性随感即应。果何言无。又非非法也。真空不空。其以是欤。

【证】川禅师曰。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差音雌)。

【注】贤者。若须陀洹。阿罗汉之类。圣者。佛也。无为法者。自然觉性。不假人为之法也。差者。参差不齐也。

【论】此无为法者。即是无上菩提。即是涅槃。即是如来。即是无相。即是无住。即是金刚般若波罗蜜也。有为法。世间法也。无为法。出世间法也。后学往往把无为两字。认作空寂。一向灰心稿形。只说我即是佛。故今时无为道人极多。此真捕风捉影。顽愚不灵之人也。盖人有做作。皆是勉强。若我真性之运用。皆自然而然。何曾有所作为哉。

【讲】须菩提云。我前所谓无可取。无可说者。何以见之。盖无上菩提之法。皆我自然觉性。无假人为。故一切贤圣。皆同此无为之法。但法本无为。悟有迟疾。贤人得道之浅者。或假言说而后自悟。圣人得道之深者。顿悟顿修。本来无说。故有差别不同等尔。及其成功。则一也。此如来之所说法无定在也。【证】庄子曰。无为而无不为。华严经疏曰。寂寥于万化之域。动用于一虚之中。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注】三千大千。形容其多也。世界者。世间之方位界限也。三千大千。统言一大世界也。这个布施。作舍施看。与前篇无相布施不同。七宝者。金银琉璃。珊瑚玛瑙。珍珠玻璃也。

【论】此段初言三千。不即恒河。自少至多也。

【讲】佛将以此持经功德。开示学人。故先设言呼须菩提而告之。设或有人。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之七宝。用之以布施。此人所获福德。多乎不多。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讲】须菩提答云。七宝布施。其福德甚多。何以言之。盖是福德。乃有相之施。于我性中真空无相。妙法全不相关。必竟非福德性。故如来所言福德者。乃人天小果之因。此所以为多也。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注】复者。再也。信力曰受。受之不忘于心也。念力曰持。持之不厌其久也。受持者。承教不逆。结念不息也。经。指金刚义也。说谓广说经义。令人普得闻知。

【论】古今以来解四句偈者纷纷不一。惟中峰谓经中凡言四句偈。必上有乃至字。下有等字。言于此经中受持一句。二句。乃至四句偈。此说最为稳当。要知经完一切有为法之四句者。竟是。

【讲】佛言如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四句偈等直下承受其理。又拳拳持守于心而不失。更为他人解说其义。则是自利利他。所获之福。胜于彼之七宝布施者。多矣。盖彼乃住相布施。纵得浊福。福尽随落。此乃因经悟性。福等大虚。历劫不坏。其福安得不胜彼哉。

【证】永嘉证道歌曰。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注】非佛法。即前云无为法。即后云无法可说之意。

【论】一心泯合。非佛非法。为不住相布施也。

【讲】佛言人能受持讲说是经。其福胜彼者。此何以故也。盖真空无相之理。是诸佛之本性。即无上菩提之妙法也。从上以来。一切诸佛之多。并一大藏经之法。皆自此经流出。求其直指全体。未有若此之明且尽者。此外更无余经矣。佛又恐人泥于阿耨专为佛法。又曰。所谓佛法者。本来无有。不过假此开悟众生。使之言下见性。乃虚名为佛法也。故曰。即非佛法。

【证】老子曰。大道无名。强名曰道。

○一切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洹音丸)。

【注】梵语须陀洹。此云入流。入圣人之流也。我者指须陀洹而言。非佛自谓也。

【论】四果者。皆是修行菩萨得道之浅深也。三乘根性。所悟所证随异。此四果次第而修。则无上菩提可到。若萌有得之心。即着四相。自足而不复上进矣。我佛恐四果菩萨。不知以无念为宗。故设四问。

【讲】佛问须菩提曰。须陀洹。作此念头。自谓我必要造到此地位。如树之结果相似。有所得之心否。须菩提知其不然。乃曰。须陀洹不萌得果之心。何也。盖彼已造入无相之门。得与圣人之流。但不能顿悟真空无所入于精微奥妙也。仅能强制其。欲不入六尘之境界耳。是名之为初果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注】梵语斯陀含。此云一往来。

【论】斯陀含。在世法上说。一往天上。一来人间。六祖曾说破云。前念起妄。后念即止。前念有着。念后即离。名曰斯陀含。据理而言。人之妄念。往来于心中者。无一时能止。往即出乎妄念。时而妄念又或一来。本性未能寂灭故也。

【讲】佛又问之曰。斯陀含动个念头。自谓我必得乎此果否。须菩提即不然云。斯陀含心已造到至静之地。但目睹诸境。此心还有一生一灭。名一往来。而实无第二生灭。谓前念才着。后念即觉。故无往来。即谓斯陀含之所由名欤。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阿那。俱平声)。

【注】梵语阿那含。此云不来。亦名出欲。

【讲】佛又设问之曰。阿那含作此念头。自谓我有得果之心否。须菩提即不之云。阿那含。心空无我。已断尘识思惑。外不见有可欲之境。名为不来矣。谓之曰。为不来。即此为字。诸法尚未空寂。此心尚未融贯。其实无有不来之妙。未免强制也。此已造到佳境矣。非阿那含之谓乎。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注】梵语阿罗汉。此云无诤。盖有欲则有争。此既离欲。何诤之有。又云杀贼。杀去无明烦恼思惑。又云不来。此必已证无为之体。诸漏已尽。自无生灭。道者得无相之理。非徒果也。梵语三昧。此云正受。亦云正见。

【论】徐士英注曰。大易所谓窒欲。窒则未免费力。孟子所谓寡欲。寡则去犹未尽。今世尊所谓离欲。则于人欲。洒然离脱矣。此言真有吃紧为人处。

【讲】佛又问之曰。阿罗汉作个念头。自谓我得这个道否。须菩提知其不然。而即否之曰。阿罗汉性本自空。实无一法可得也。设若阿罗汉作得道之念。是所得心犹未除。即着人我等四相矣。须菩提又拈出平日所得佛说而印证之曰。世尊。佛当日曾说我须菩提。一念不生。诸法无诤。得此之正见。于诸弟子中。许我为第一。必定是我。脱尽人欲。断绝此念。方是许我为离欲阿罗汉也。

【证】若讷禅师曰。无诤者。涅槃经云。须菩提。住虚空地。若有众生嫌我立者。我当终日端坐不起。嫌我坐者。我当终日立不移处。即此义也。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乐音要。行音恨)。

【注】乐者。爱也。即孔子曰。仁者乐山之谓。梵语阿兰那。此云无诤。谓其无人我行也。萌之于心。曰念。见于修为。曰行。实无所行者。古注云。本性空寂。虽随缘赴感。而实无所行。此说得之。

【论】四果中皆有无字。乃无为之法。所谓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于此可证。徐士英注曰。佛之有四果。犹孔子之有四教。但佛所说四果。自有等级。第一云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则是知欲境当避。此果之初生。第二云一往来。则是蹈欲境不再。此果之方硕。第三云不来。则是去欲境如遗。此果之已熟。第四云离欲。则是脱然无纤欲可除。此果之既收。伊川谓释氏有上达而无下学。以此观之。亦是下学上达处。此言最当。然渐教所以如此。若是无上菩提顿悟真空。即此金刚般若波罗蜜。超入佛地也。又何四果之足云。

【讲】须菩提恐大众不知去所得心。故又详言曰。我若是作此思念。而必欲得阿罗汉道。则又生一妄想。安得六欲顿空。佛即不于诸大弟子中。说我须菩提。是好乐寂静之人。有是无诤之行也。何以见之。以我须菩提。外虽所行。心中无一可得。无我无人。其实无此乐阿兰之行。方才名我须菩提为乐阿兰那行也。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注】然灯佛。即定光佛也。乃释迦佛授记之师。

【论】佛自谓成佛实无所得。证前四果之无所得。夫无相之理。乃我自有之真性。其成佛。皆由我心之自悟而得也。岂假师授言传而后成哉。

【讲】佛恐诸菩萨所得心未除。执着住于有法。不生清净心。故设是问。告须菩提曰。我当初于然灯佛处。得成无上菩提之道。果然得本师之法不。须菩提即解其意曰。不也。世尊。如来虽在本师处听法。不过因师开导。实乃自悟自修。本来无有。何曾有法可得。以是得之于心传也。

【证】寒山诗曰。常闻释迦佛。先受然灯记。然灯与释迦。祗论前后智。前后体非殊。异中无一异。一佛一切佛。心是如来地。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土读度)。

【讲】世间所谓庄严者。造寺作塔。行种种善事。是有相庄严也。佛恐人认做这样庄严。故呼须菩提而谓之曰。菩萨于佛土之中。果作善缘福业。还庄严不。须菩提据理以答之。不也。世尊。何以故也。佛所谓庄严者。即非外貌相好之庄严。必其心地明洁。如太虚中。万行俱足。此所以名为庄严也。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注】应者。当也。诸菩萨。指大修行人而言也。无所住。不住着在一处。凝滞不化也。盖此心。神明莫测。变化无穷。是真净土也。不清净。则逐境迁移。放逸莫检。便着六尘。而多能所矣。

【论】心若有住。则为有物。所以佛说应无所住。正欲人不住色声香味等六尘。惟应无所住而生清净也。心无所住。则丝毫不挂。万境澄彻。即清净也。譬若百花林里过。一叶不沾身。又若一镜当空。无所不照。何等清净。如先着一物。则空明遮蔽。焉能照物。黄梅夜授至此。六祖言下大悟。

【讲】佛告须菩提曰。菩萨庄严。既不在于外饰。则当反而求之于心。使泰宇之中。湛然常虚。无一毫染浊。灵台之内。寂然常定。无一丝扰乱。当如是生清净心。不当住在色声香味触法上生心。便为六尘所缚。妄念旋起。鲜能清净矣。尔当知此清净心。妙湛圆寂。不泥方所。本无所住也。于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明镜当前。物来悉照。物去即空。自然十分清净。是净土庄严。孰甚焉。

【证】六祖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大悟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摇动。五祖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大人。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注】须弥山。高广三百三十六万里。为众山之王。以此喻人身之大。不过假设其词。如七宝满三千大千之类。

【论】徐士英曰。此分凡四段。纯是释氏说心处。第一段。谓本心之善。能自觉悟。不是从他人处得来。第二段。谓涵养此心。须用持敬。第三段。谓打破敬字。全是人欲。须当清净此心。莫使一毫人欲染着。第四段。生出一件譬喻。言此心之大。包括宇宙。万化皆从此出。虽须弥山王。不足以喻其大。此说极当。

【讲】佛恐须菩提。错认色身为大。不知心为大。又为之辨论。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可以言大否。须菩提深悟佛意。乃以甚大对之。何以见之。色身虽大如须弥山王。为有生灭。必竟不名大身。佛说非身。才是我之清净本心。乃真法身也。此心包廓太虚。周藏沙界。无相无住。顿入圆明。岂须弥山所能比量哉。是名为大身也。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注】西土有河。名曰恒河。从阿耨池东流出。周回四十里。沙细如面。佛多在此处说法。故取以为喻。西土只有一个恒河。焉有许多恒河。亦是假说之言。如须弥山王之说。

【讲】佛以众人之所易见者。先反诘之。恒河多沙固多矣。设或不止一恒河。数其如沙之多恒河。是诸恒河。多乎不多。须菩提答言。甚多。但诸恒河。且多而无数。何况河中之沙乎。言多而又多也。佛设此喻。以为较量福德多寡之张本。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讲】佛谓须菩提。我今以朴实言语告汝。若有善男女。以七宝等物。满尔所谓恒河沙数。尽三千大千世界。布施与人。所得之福。多乎不多。须菩提即以甚多答之。佛又再呼而告之曰。若有善男善女。于此经中乃至四句偈等。信而受之于心。会其妙义。而毫无所疑。坚而持之于心。存其精蕴。而毫无所失。必见自己真如。菩提三智。朗然备矣。又能以此真空妙义。为人解说。使人听闻之下。心地开通。明了自性。可以脱离轮回。永超生死。则是人己兼成自他俱利。此其福即无为福也。所获利益之多。岂恒沙布施者可同日语哉。

【证】华严经云。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此喻菩提妙道。非佛法不至。又喻佛法。非参悟不明。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注】随者。随其所在之处也。当知此处者。谓此心也。天者。四天之类。人者。世间之人。阿修罗。有三种。一属天趣。一属人趣。一属畜生趣。大概如人尔。唯嗔恨心重。故托生于此。六道中。不言地狱饿鬼畜生者。以三等之蠢昧不知其理故也。

【讲】佛再谓须菩提云。若或有人。随其所在。便能演说此经之言。乃至四句偈等之妙。令诸听者。除迷妄心。则一卷真经。当知在此处身中矣。自然感得天人阿修罗等。皆来恭敬。如佛之塔庙。殷勤瞻礼。可见此经此偈。最上希有也。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注】受持注。见前第二十五叶。对文曰读。背文曰诵。读诵者。口熟其文。心解其义也。

【讲】夫讲说经中之义。尚能感天龙八部供养如此。何况有人。尽能以此全经。受持而体验于心。读诵而研穷其义。则此无相无住之理。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法。真最上而无以加也。第一而无可比也。又绝无而仅有也。定知此人。以一心而成就之。得其全体矣。何以见此法能成就也。盖所在之处。常修佛行。即自心是佛。不从外得。经在是则佛在是。而弟子之所尊崇。而敬重者。亦在是。宛然佛法僧。三宝共居焉。安得而不成就之也。

【证】六祖曰。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

【论】此分大意。全在人受持上。然受此法易。持此法难。所以首段未说着受。先讲一个持字。后言细而微尘。大而世界。妙而佛之色身。皆为虚妄。但有名而已。至于舍命布施。俱是不实。惟我此经。乃真空本性。获福无量也。

【讲】须菩提闻前所说。成就最上之法。深有歆慕。但未知受持之道何如。故白佛云。此经当以何义命名。我等当以何道奉持。佛答。是经名金刚般若波罗蜜。乃无上菩提妙心。无相无住。直至诸佛彼岸。此为最上希有之法。汝当奉行而持守也。其故惟何。然我所说般若波罗蜜。即非徒取其名。正以妙明本性。湛若太虚。体既尚无。何名之有。如来恐人生断灭见。不得已而强名金刚般若波罗蜜也。

【证】三昧经曰。心无心相。不取虚空。不依佛地。不住智慧。是般若波罗蜜。真妙理也。傅大士曰。恐人生断见。权且立虚名。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讲】般若之法。心法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何所形其拟议。若有所说。即谤佛也。故佛问有所说法否。须菩提答云。如来无所说。自性自悟。直下何容开口处。所以无得无说矣。

【证】世尊临入涅槃。文殊请佛再转法轮。世尊咄云。吾住世四十九年。未尝说着一字。汝请再转法轮。是吾曾转法轮耶。又佛偈曰。始从成道后。终至䟦提河。于是二间中。未尝说一字。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论】世界微尘即依报也。傅大士颂云。积尘成世界。析界作微尘。言此者。正见纤毫尘垢。世间境界。皆幻妄不实。佛与众生。同处此尘世中。但心有迷悟不同。佛之心。清净心也。即成清净世界。众生之心。污浊心也。即成污浊世界。在人之自修何如耳。

【讲】佛告须菩提云。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细尘埃。果为名否。须菩提以为世界固多。而微尘不胜其多。佛又呼而告之。如来说诸微尘者。原是幻妄之物。虽有色声香味触法之多。纷纷乱起。而虚灵之府。太空澄彻。岂有纤毫尘垢之所点污。故言不是微尘。乃假名为微尘也。如来所说世界者。盖山河大地。明暗色空。原不是我心中本有的。只因妄想安立故也。人于世界中。识得不是世界。则心地廓然。净无瑕秽。便是出世间法。非世界之所能囿。是名为世界也。

【证】圆觉经云。幻心灭故。幻尘亦灭。世尊答文殊曰。在世离世。在尘离尘。是为究竟法。正此意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注】三十二相。如眼耳鼻舌等类。此乃色声佛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者也。

【讲】佛问须菩提。可以此三十二相见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来之相。虽胜妙殊绝。不宜以形色求之。何以故。盖如来所说相者。非真相也。妙体如如。湛然常寂。乃诸佛本心者也。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论】前借舍财以明胜。此借舍身以辨多。

【讲】佛又曰。世间所重者。莫过于身命。若有人以恒河沙之多。比此身命布施。如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其所获之福。视宝施之福。尤有加焉。但不明本性。特顽福而已。若以此经反四句偈等。受持而讲说之。自利利他。其获福无量。较彼舍身者。不甚多乎。此金刚般若波罗蜜法。汝当受持可也。

○离相寂如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注】深解者。心中大悟也。义趣者。义理旨趣也。慧眼者。圣人之心有七窍。一闻千悟。此智慧眼也。

【讲】须菩提一闻佛言。心中便悟理趣。自伤得闻此经之晚。乃涕泪悲泣。而白佛言。世间之少有。我世尊也。说此金刚经。深奥典章。虽我昔来。有此慧眼。善能聆悟者。未曾得闻此之经之精奥。昔所未闻。而今闻之。其且悲且喜。当何如哉。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论】人能信实相者。即是非相。若有少相。即非实相。故以无相为实相。如来说此。而人能信。岂非第一希有。言生实相者。此是无生生也。信心清净者。信本来心。无法可得。不起妄念。心常空寂。湛然清净也。了悟万法。由此净心建立。是名实相。经以福兼德者屡矣。此独变福言功。谓功成果满之时。其福不足道也。

【讲】须菩提言。我既闻是经矣。已悟自性清净中。本来有此真实相矣。但恐悟之者之少也。若再有人得闻是经。一念发笃信之心。其心纯是天真。毫无欲尘所累。便得清净般若慧光。如露柱灯笼。而真实不虚之相从此生矣。即是我心之功德也。当知是人。成就诸佛第一希有功德。莫能出乎其右矣。

【证】圆觉经云。一切实相。性清净故。六祖云。从清净体中。流出般若波罗蜜多。又云功德在法身中。非在于福。即此义。

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论】则是非相者。实相无相。故言为非。不是无实相。如龟毛兔角。只说龟无毛.兔无角。不是说无龟无兔。正犹达磨所谓水中盐味。色里胶青云耳。世儒不思细细根究。一味班驳佛是虚无寂灭。妄矣。

【讲】须菩提称世尊而言。我所谓实相者。谓实理也。般若实相。如太虚空。本然未有形迹。若悟实相。不可执着为实相。此如来所名实相者也。

【证】傅大士云。彼岸更求离。赵州云。佛之一字。吾不忍闻。此说得之。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注】信解者。心无所疑。而了然悟也。受持者。心既领纳而守之坚也。

【讲】须菩提言。我今得闻此经。以我从来之慧眼。自能信其言之实。解其理之妙。听受而持守之。言下承当。不为难事。若当来世。年久之时。有众生闻是经者。信解受持。则此人明了自性。真第一等人而不易得者也。何故此人不多有也。以其顿悟真空。必无人我等四相。所以然者。因般若波罗蜜。人我两忘。凡寿尽泯。原无一法可得。即非四相也。若离一切诸相。其心空寂。即到觉地。与诸佛齐驱并驾。名为佛矣。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怖音布)。

【注】如是者。所言当乎其理也。惊者。骇其言之过也。怖者。恐其道之高也。畏者。怯其行之难也。此便是不能信解受持矣。

【论】佛恐世远。仅存言教。设人有此三心。则信解受持。不能坚固。故称是人甚为希有。

【讲】佛因须菩提之言。而即印可之曰。汝言深契佛理。如是如是。后果有人。得闻般若妙法。不惊而无疑心。不怖而无惧心。不畏而无退心。则涣然冰释。怡然理顺。其人岂不希有哉。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讲】佛说此人为希有者何也。盖我所说第一波罗蜜。乃真空无相。自性自悟。何曾有波罗蜜可名。不过假是说。以开悟群迷而已。是名第一波罗蜜也。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论】人以强暴加我。此真可耻。其辱莫甚焉。于此忍之。何事不可做。此忍人所不能忍。波罗蜜有六种。这一波罗蜜。最难克化。今人一言不合。则怒气相加。起种种无明烦恼。人我干戈。四相未空。障蔽真性。佛所以独揭此一件。合人灭度。

【讲】佛告须菩提云。凡有辱境之来。恬然处之。不起嗔恨。以乱我之般若。则心同太虚。即造到觉地。此忍辱波罗蜜也。俱真空本来无相。外不见其可辱。内不见其可忍。浑然两忘。此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矣。

【证】法华经六波罗蜜云。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又名六度。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解音皆。上声)。

【注】昔者。前生也。梵语歌利王。此云极恶之君。五百世者。即五百生也。昔如来因地修行。证初地菩萨时。修忍辱行。在山中宴坐。因歌利王出游猎。王乃憩息。睡醒。不见左右彩女。遂亲入山。寻见众妃宫女。围绕礼拜仙人。王乃大怒。问曰。云何恣情观我女色。仙人曰。于诸女色。实无贪着。王曰。云何见色不贪。仙人曰。持戒。王曰。何名持戒。仙人曰。忍辱即是持戒。王乃将刀割仙人身。问曰。还可痛否。仙人曰。实不痛。王即节节支解。问曰。还嗔恨否。仙人曰。我尚非有。何有嗔恨。天怒雨石。王惧乃免。尔时王者。即憍陈如。仙人者。即释迦如来也。

【讲】此因忍辱。说此以证之。佛言我前生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时。心如虚空。不起四相。何以故也。当初。节节支解。可谓辱之极矣。若有四相。则嗔心定起。恨不能忘。何以言忍。又再思念。曾于过去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曾修忍辱之行。所以于往世。亦无有四相之累。历劫顿悟真空。此我所修。诚非一朝一夕之故也。以是知忍辱波罗蜜。学道者之先务。首要破其嗔心。方离四相。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注】佛言。心有四相。则非清净。岂我无上菩提之真性。不免住着六尘。非菩萨也。我前所言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又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正般若波罗蜜。为无余涅槃者也。

【讲】呼须菩提言。菩萨欲成佛道。当空其心。离去一切形迹。方可发此无上菩提道心。又不当住着于色。而萌可好之端。不当住着于声香味触法。而起一可欲之念。当于无所住者而生其心。则此心圆通无碍。真纯无欲。非一切相之所系缚。若心于六尘上有一住着。便落他窠臼。不能脱洒。则所住不是菩萨住处也。

【证】六祖云。我此法门。以无为为本。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注】布施之义。非舍施于人也。何以言之。盖此经乃谈真空本性。顿教法门。字字当精切语。俱在心上用功。非教人外面做因果事。深造者。当自得之众生。非胎卵湿化之类。吾心中之众生也。利益者。不为色声香味触法所染。六根清净。岂不是利益。一卷中。翻复说来。俱管在受持演说二意。我能受持读诵。则为布施之体。为人演说。则为布施之用。黄檗心要云。过去心不可得。是过去舍。现在心不可得。是现在舍。未来心不可得。是未来舍。斯言尽之矣。六尘中。惟色最易染人。所以说色。而不及声香味触法者。意在中也。住者。黄檗栖泊两字。最下得妙。紫阳夫子曰。人心活物。须要栖之澹泊。然后为得。真确论也。

【讲】佛自谓我说菩萨心者。本虚而明。若住色而为运用。此心不为觉矣。所以不住色布施也。菩萨以此不住觉心。利益我一切众生妄心。使众尘不隔。真智现前。当以此广布而设施之。可也。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讲】佛言。如来所说。一切诸相者。乃是外幻。于我真性中。本来何有。故非相也。又说一切众生者。以心有四相。名为众生。若能约己回光。妄心自离。即无众生可得。故非众生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讲】佛恐人闻此经之言。便生惊怖畏惧。不能成就。乃开导之曰。我如来所说般若波罗蜜法。皆无上菩提。了悟本性。真焉而不妄。实焉而不虚。默契真常之理。如如而不变易其词。所言者。非欺诳之言。所论者。非异常之论。不过欲人自性自悟。岂谬哉。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讲】佛言。如来所以得此般若法者。盖缘灭度众生。以悟真性。只一个空无所空之心法也。将以此法为实耶。真体空寂。本无实也。以此法为虚耶。妙用无方。亦无虚也。无实与无虚合。则此法之体用备矣。真空之妙。非以是哉。

【证】中庸曰。君子之道。费而隐。正谓此也。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闇同暗)。

【注】菩萨者。学道之通称也。心住法者。谓之法尘也。

【讲】佛言。凡此修行菩萨。当悟真空。不宜有所住着以为运用也。设或心着此法。而行其布施。则四相未除。为无明暗障。如人入于暗室之中。昏焉而一无所见矣。若菩萨。心与法俱泯。无所执泥。而布施于外。此则豁金刚眼。然般若灯。圆悟如来。洞达无碍。乃无上之知见也者。如人本有眼目。又得杲日当空。了一切境。见种种色矣。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讲】此经具自性中莫大之功用德行。实为希有也。若如来灭后。或有善男善女。能于此经。受持读诵。直下顿悟。则不事口耳之末。而了此真空之妙。即到菩提觉位。为自性如来。佛以智慧清净之目。尽知尽见。此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见性之功德。周法界而无方。历万劫而常在。岂有眼量之所哉。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分。去声)。

【注】初日分。谓早晨。中日分。谓日午。后日分。谓晚间。

【论】佛所谓舍身布施。要知即是儒家损己益人。后世体认一差。丑怪百出。或破肉燃灯。或刺血书经。或露顶焚香。其弊一至斯极。吁佛之心。愈无以自白于天下。斯人也。其佛之罪人欤。书此以戒流俗。

【讲】佛言。设有善男善女。于一日之间。以恒河沙等身命。三度舍身。至于无量数劫。则无量福量。曷可胜言。然止能受世间顽福耳。若有人闻此经。即信于心。不违逆其说。其受用之福。尚胜彼舍身之福。何况自书写其章句。而寻绎其言。受持读诵。而解悟其理。又以是经与人解说其义。则不徒自明己性。且教人各各见性。善根纯熟。利益无穷。其福又焉有限量哉。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称量俱平声。古称秤通用)。

【讲】佛言。若能明此法门。即见性成佛。以简要言之。则此般若真经。有不可以凡心测度。亦不可以浅言拟议。又不可如器物平秤而度量之也。则此功德之无边际。虽赞叹所不及矣。

【证】六祖曰。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功德在法身中。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注】六祖曰。法无三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为行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是也。

【讲】佛言此经。如何有此无边功德。盖金刚般若。吾之妙用本性。必大乘菩萨。最上乘如来所印证者也。岂小乘人所能堪任。故如来为启发大乘人而阐此真空之妙。亦为启发最上乘人而演此般若之法也。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注】背负为荷。在肩为担。言无上菩提。至重难任。一旦道由人弘。毅然以身承仕。所以成就大功德也。

【讲】佛言。此般若经。既为大乘最上乘人而说。乃无上正等正觉之妙道也。有人受持读诵。既以成己。广为人说。又以成人。人己兼成。功用德行。无有尽藏。如来于此一一知得此人。见得此人。可以成就之也。此人既能成就功德。即能以身挺然任此大道。将如来阿耨菩提之法。一担负而荷之无遗理矣。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功德宁有涯哉。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乐音要)。

【注】乐者。喜好也。小法者。钝根之人。志意下劣。如佛说法华经。五千人退席。是也。不曰相。而曰见者。心染此四相。堕于邪见也。

【讲】佛云。人或乐小乘法者。局于见闻之小。不免有我人等见之私。于此大乘最上乘法。便起惊怖畏惧之心。其于真性懵然不知。故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也。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华古花字)。

【讲】此心中般若无相真经。乃自性佛永为万世不刊之大典。若在在处处。有此持经之人。则功德素著。如摩尼宝珠。瑞光炳耀。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为之供养。当知此处。便是如来真身舍利宝塔。谁肯生一慢心。必作礼而五体之投地。围绕而大众之皈依。以诸宝花妙香。布散于持经之处。则供养可谓至矣。此正谓一人办心。诸天办供也。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注】世者。三十年为一世也。恶道。犹恶境也。小而忧辱。大而死亡。皆是也。六祖云。约理而言。先世。即是前念妄心。今世。即是后念觉心。以后念觉心。轻贱前念妄心。妄不能住。故云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妄念既灭。罪业不成。即得菩提。

【论】圭峰科此经。为转罪成佛。梁昭明太子科判此经。为净业障。若是依经解义。便涉到报应因果中去了。不知般若真性。乃最上一乘。必不是此等说。六祖以先世今世。作前念后念。真确论也。不可把先世后世认作前生今生。

【讲】佛言。世有男子女人。既能受持读诵此经。真可敬重也。而反为人所轻。真可尊贵也。而反为人所贱。其故何哉。盖此人。必是已前年分。未曾得闻此经之时。着于四相。住于六尘。所有罪过业缘。当堕落于恶境下流之污。以今世人所以轻贱之。而不供养恭敬故也。今既持经而真性圆明。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已前之罪业。即消灭矣。当得无上菩提之正果也。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那。平声。他音陀。分。去声)。

【注】梵语阿僧祇。此云无央数。梵语那由他。此云一万万。劫者。世也。佛心有六通。无始以来事。慧眼皆知之。谓之宿命通也。末世徒知事佛。而不知佛究竟处。尽在此经。故以此言。较其功德之多寡也。

【讲】佛言。我于无量无央数劫。在然灯佛已前。得遇八百万亿那由他诸佛出世。尽皆供奉。而不敢怠。承顺而不敢违。无有空过一处而不供承之者。是我历事诸佛之多如此。后有末世持经之人。见自本性。永离轮回。以是功德。较量我供佛之功德。虽百分。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之多。譬喻之广。皆不及持经功德之一分也。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注】具者。尽也。狐是兽。名野犴。其性多疑。果者功有所成。报者理有所验。非今生后世。果报之说。

【讲】佛再呼须菩提而晓之。若男子女人。于后末法之时。受持其理。读诵其言。得此无量功德。必无疑矣。我若再尽言其详。或有钝根之人。闻之起惊怖畏惧之心。狂焉而无定持。乱焉而无定见。展转如狐之疑惑。不能信受。盖不知此经之妙故也。当知此经之义理。乃真空无相。最上一乘。不可以心思言议。探其底蕴也。至于究竟一受持读诵之间。先世之罪业消灭。无量之功德难及。得此果实报验者。又岂可以思议之哉。真极盛而无以知也。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讲】须菩提复问佛云。菩提心何所止。众生心何所伏。佛曰。菩提心者。本来具足。当体现成。只因众生蔽于尘染而戕贼者。总总也。人当先要培养此真心。然欲尽者理方还。我当以此一切众生心。如烦恼妄想。取舍人我。贪嗔嫉妒。种种四相之类。一一除灭。而度脱之。既灭度众生已了。则般若观照。常住不灭。凡前所有一切妄心。原非真性中所有。如红炉点雪。消融殆尽。无一众生实灭度也。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注】此节实无有法四字当重。佛恐人错认当生如是心者为真实。故又说破。谓究其实。乃我真性中原无此也。

【讲】佛云。此何以故也。若学道之菩萨。四相未除。则菩提心无由而发。何以言菩萨。所以然者。以性本空寂。浑然天成。其发此心。不过自悟自修。实无有法。发此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讲】佛呼须菩提反问云。我始于本师然灯佛处。有法可得。名之为无上正等正觉否。须菩提言。我晓佛所言之理。佛于本师处。乃是自性自悟。无有传受秘密之典。而得菩提之道也。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注】梵语释迦。此云能仁。即度脱一切也。梵语牟尼。此云寂默。即心体如如也。牟尼为体。即是如字。能仁为用。即是来字。先言释迦。后言牟尼者。摄用以归体也。如来者从体以起用也。总是真性。详言之则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略言之。则为如来。又略言之则为佛。诸法如义者。盖我真实之性。本来自如。其见之于诸法事者。亦自然而然。来为应迹。去无留滞。如如不动的义理也。即上无为法也。

【讲】佛深以须菩提之言为当。故称如是如是。复谓之曰。实无有法得此菩提。若曰有法。然灯佛即谆谆然举其佛之所得者。传之于我。即不当与我止授一记云。尔来世方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也。盖本原不从外得。遍虚空世界而常自如。所谓一法不立。一尘不染也。然灯不过授记而已。何曾得法于他。皆是我如来本性也。何以故。如来者。不离诸法。即一切法中自如的义理也。

【证】维摩经云。如者不二不异。一切法亦如也。众圣贤亦于也。至于弥勒亦如也。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讲】佛又恐人未悟。复曰。或有人说。我得此菩提之法。不知我从实无有法上得之。然我所以得此法者。皆是我之清净心中。菩提觉性。本无形迹。此法无有实。色相空处。即是菩提。此法无有虚。正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故知如来所证菩提之法。不空不有也。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讲】佛说诸法。皆发明真常之精奥。用为修行之径路。非外道可比。皆是般若之佛法也。然人心之大事未明。须赖此法指示迷途。除去四相。若真空既悟。我自得之。法亦非有。方名佛法也。佛所以随说而又扫去者。盖谓不可泥于法耳。岂真绝无法哉。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讲】此段设譬以起下文。佛问须菩提。譬如人之一身。虽长且大。果真为大。须菩提答云。如来说人身长大者。心不菩提。徒为委形。则非真实大身。是虚名为大身而已。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讲】佛告须菩提曰。菩萨之所名觉众生者。亦如大身之不为真实也。夫我真性中。廓然常虚。本无众生。因为四相未离。则众生从业缘中而现。反之太初。了无可得。若菩萨自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正所谓驱除妄想重增病也。何以名为菩萨。夫修行得至于菩萨者。诚赖佛所说之法。以灭度乎众生。但真性中自有无上菩提之妙。本无众生可度。又何有法可据。此所以名菩萨也。是故佛所说一切法者。不过随时顺宜与人解粘去缚而已。岂有能所心哉。所以无我人众生寿者之妄心矣。此四者统而言之。皆谓之众生。众生本无。何灭度之有。

【证】维摩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法无寿命。离生死故。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此真空无相法也。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讲】佛言。若菩萨自说。谓我能庄饰严整其佛之刹土。是着于有相。岂足为菩萨。所以者何。我所说庄严佛土者。非为粉饰外貌之具。乃吾心佛土也。佛土无相。本来清净。云何可庄严哉。如来以非庄严为庄严。有妙庄严存焉。是则所以名庄严也。

【证】陈雄曰。以定慧之宝。庄严心佛土者。菩萨也。不言其功。而人莫见其迹。以金珠之宝。庄严世间佛土者。凡夫也。自言其功。而常急于人知。文殊般若经云。为一切众生。发大庄严。而心不见庄严之相。净土论云。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注】通达者。见得十分透彻也。无我者。即吾儒之无以有己也。法者。理也。真菩萨者。造到纯然无伪。即等觉也。

【讲】佛言。由前所说阿耨菩提。究竟将来。总是个无我之法。夫法界原无尽藏。有一我心。便着于人众生寿者。未了真空。必定执其有法。有灭度。有庄严。所以不名菩萨也。兹则直下大悟。如漆桶底脱。四通八达。廓然无我。我身既无。何更有法。人法两空。此如来言说。而称名之曰。真实的菩萨也。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注】肉眼一观。天眼遍观。慧眼证法。法眼择法。佛眼度生。凡夫与如来。俱同此眼。异处在觉不觉耳。

【论】世法上论。指五眼。为佛眼睛之眼。以理论。则心窍之眼也。眼通于心。大凡众生。皆具此五眼。与佛无二。因四相六尘遮蔽。只有肉团眼一件而已。儒书云。圣人之心有七窍。即是五眼之谓也。佛有五眼。乃常住真心。非过去未来现在之妄心也。

【讲】佛欲阐世间众生之心。有若干种。先设此五眼.沙界二喻之问云。如来有此化身观见之肉眼。普照大千之天眼。般若常明之慧眼。了诸法空之法眼。自性常觉之佛眼。有此五眼否乎。须菩提皆据理答之曰。如来有此五眼矣。

【证】昔云岩问道吾。大悲菩萨。用许多手眼作么。吾云。通身是手眼。是言极妙。苟无众生。无四相。一瞬不具。而况多眼乎。要人自见耳。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

【注】沙等恒河者。谓一粒沙为一恒河。广譬设喻。言恒河之多也。以沙等恒河之沙数佛世界。又不胜其多矣。假设此问而言之也。佛世界者。三千大千内。必有一佛设化。谓之曰佛世界。

【讲】佛欲人明此许多众生妄心。故以许多世界为问云。举此无穷之沙以数佛之世界。果多否乎。须菩提亦以甚多答之。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注】若。如也。干。数也。心数虽多。不出过去未来现在。环转钩连。纠结不了。无非妄心。诸心。即若干种心。

【讲】佛告须菩提云。不必远论恒沙世界。即如尔之国土中。所有许多众生。各具一心。则其心有若干种。如来以清净五眼。皆尽见知之。其故维何。如来所说一切心。皆是众生妄心。非性中常住真心。识得妄心非心。菩提本体现矣。是名为心也。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注】思念前事者。为过去心。思念今事者。为现在心。思念后事者。为未来心。不可得。言本来无有也。

【论】此三句。我佛谈到骨髓处。何必历览群藏。向外驰求哉。所以佛恩难报也。凡人一念中。即有未来现在过去。须看得活。故疏钞云。若一念有起灭。即成六十种邪见。九百种烦恼是也。

【讲】佛言如来所说非心者。何也。盖常住真心。妙湛圆寂。体用如一。若太虚空。离诸缘引之想。过去心已灭。何所凝滞于物。现在心不住。何所专主于有。未来心未至。何所预期于先。虚灵莫测。反观于内。三心总不可得也。此方是菩提真心。一体同观矣。

【证】论语云。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六祖云。前念后念及今念。三念不被邪见染。张无尽云。一念不生全体现。古云。三际俱断。三念皆妄。了不可得。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论】三千大千布施之福。俗眼为实。佛眼为无。布施既广。得福自多。所谓以是因缘也。毕竟是有碍有着。不是清净福德。以无为福才是不住相布施。故不徒言得。而言多也。

【讲】佛又反复申之。见吾心中法界。所通化无穷者。虽宝施不足以拟之也。故问须菩提。若有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之七宝。用为布施。其福德果多否。须菩提亦以甚多答之。佛又呼须菩提言曰。若福德之有真实。则徒求之于外。取诸相也。有相以为布施。其报有限。如来不说得福德多。我之所谓福德者。离诸相也。即前无住相布施。在如来无能施之心。在法界无可施之迹。正是无为清净功德。其福等如虚空。岂有漏之因。所可同日语。此如来说福德多也。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注】具足者。无少亏欠也。

【论】此段专主离色言。此分与第五分。第十三分。意俱同。而佛乃重言之者。盖末世修行。多执色相。如香花顶礼。外貌供奉。不悟自己真性。佛所以反复叮咛告戒之也。

【讲】佛恐须菩提错认如来色身。把作如来真身看了。故设此疑而问之曰。佛可以具足色身见否。须菩提即解其意。遂答之曰。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见之。盖色身。乃血肉之躯。非法身也。若法身。则纵横无碍。自在自由。念念无非般若。岂八十种好。所能囿也。色身中有妙色身存焉。方名具足色身矣。

【证】华严经云。清净妙色身。神力故显现。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论】此段专主离相言。

【讲】佛又问之曰。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否。须菩提即解其义而以否答之。盖自受生以来。有形者。有形形者。有生者。有生生者。若无真性法身。则虽有相。亦天地之委形也。此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矣。所以者何。如来所说诸相具足。非徒取诸相也。以如来虽有三十二相。必具足乎三十二行。般若观照。万象悉融。凡六神通。八解脱。具于自性中者。皆无欠无余。常满足尔。此肉身如来内。有真如来在焉。是名诸相具足也。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论】此分与第七分。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十三分。如来无所说。意大同。亦不过反复告人。勿执文字之陈言。而寡默识之妙道也。谓之曰。勿谓。又曰。莫作。我佛叮咛之意。至深切矣。

【讲】佛告须菩提曰。尔切勿自谓。我如来有心作此念头。有此说法。以开示于人。汝切莫作是念。何以故。设或有人言。佛有法说于人。则是浅见寡识滞在文字之粗。是为谤佛。不能解会我所说之义故也。又呼须菩提曰。我之所谓说法者。不假口说之腾。默契心源之妙。唯能坐断十方。打成一片。非言语可到。本来无法可说。是名真说法也。

【证】圆觉经云。依幻说觉。亦名为幻。既名为幻。所说之法。亦皆是幻。张无尽云。非法无以谈空。非人无以说法。妙明子云。智高远水孤峰。性寂寒潭皎月。然后可以尽离不离言之道也。如如居士云。终日吃饭。不曾咬着一粒米。终日着衣。不曾挂着一茎丝。所以我佛横说直说。四十九年。未尝道着一字。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注】慧。言德。命。言寿。即长老之别名。

【讲】须菩提问佛曰。末法之后。略有众生。闻说此经般若之法。能生敬信之心否也。佛呼须菩提曰。汝勿谓五浊恶世之间。俱是不信佛法的人。盖佛与众生。原非两类。同具此般若真心。彼虽为众生。而真性原有。非可以众生目之。彼虽非众生。而业缘现在。又非可以不众生目之。何以故也。众生于众生之中。苟能闻般若法而敬信之。言下见性。是即前之所说。非众生中人也。是假名众生尔。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讲】须菩提以解空之性。深悟菩提之奥。乃以无所得为问。佛深许其言之当也。言如是如是。我于无上正等正觉之法。不从外得。乃吾之真性也。真性中荡然虚空。神凝智泯。情卷思澄。迎之无首。随之无后。不可以色相取。不可以言说求。无有少法可得也。不过强名曰阿耨菩提而已。

【证】玉枢经云。道在天地。天地不知。有情无情。唯一无二。六祖云。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颜柄曰。有法可得。是名法缚。无法可得。方名解脱。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注】阿耨菩提法者。即真性也。刊定云。在圣不增。故无高。居凡不减。故无下。此言平等性也。真心即是性。原无两样。

【讲】佛又再告须菩提云。我所说阿耨菩提之法。乃吾本然之性。居圣位而不加。处凡流而无损。人人具足。世世同然。荡然太虚。较若画一。是色身则有高下。真性则无高下。所以名为无上正等正觉也。何以见之。以我真性中。原无有我人众生寿者之妄。若有此妄。则嗜欲深者。天机必浅。攻取累者。湛一不全。吾见尘劳。种种异起。何得为平等法哉。法为平等。方名无上菩提矣。

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论】夫平等之法。不从外得矣。一向认着本来现成。堕诸无事甲中。不假修进。此又愚迷不返者也。

【讲】佛又说。当修此一切善法。凡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皆是明心见性之善法。依此法修。则虚己冥真。崇德履道。造至觉地矣。即得此阿耨菩提也。然又恐人泥于有法。又呼须菩提曰。我所言善法者。乃接引众生入道之门。本来原无此善法。不过假此虚名以开悟人尔。若执着善法。便有人我等相矣。又落两头机。岂是平等哉。

【论】傅大士颂云。水陆同真际。飞行体一如。法中何彼此。理上岂亲疏。自他分别遣。高下执情除。了斯平等性。咸共入无余。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论】此义虽重。各有妙旨。详见读法。

【讲】佛告须菩提云。须弥为众山之王。三千大千中诸须弥山。又不特一须弥也。设或以七宝之聚。等如许山之多。用此布施。福德固为多矣。然自性若迷。福何可救。若人以此般若经并四句偈。受持有得于心。演说有益于世。则不徒见佛了生死。亦且如佛度一切。是修自性上福德。是聚自身中七宝。比前七宝布施之福德。不及此经百千万亿分之一也。人可徒以布施求之外。而不求之心哉。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论】非说所说分中。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此分中云。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佛恐人泥着有法可说可度。而不悟自性自度。故又告戒一番。

【讲】佛呼须菩提曰。汝之意何如。凡汝学道之人。勿谓我如来实有此意。而必有化度众生之心。汝等莫作此念。可也。所以然者。如何。佛虽有此般若波罗蜜法。以开示众生。然众生之心。本来空寂。般若智慧。原自具足。苟有闻经悟道。乃众生自然化度。我何度之有哉。所谓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也。若说一切众生。必是如来化度。则如来即同凡夫。便有我人等之私矣。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

【讲】夫人有一我心。斯有人。有众生。有寿者。己私未克故也。如曰。有众生可度。是如来执有我也。佛又呼须菩提曰。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心也。在如来以是法。潜孚默化于人。而不见其迹。在凡夫假是法顿悟自修于己。而莫测其自。何尝区区作此念。曰我当度众生。而执为有我哉。至于凡夫。未能见性。所以我相未忘。而非以此论佛也。佛又恐人分别凡夫。复呼须菩提曰。凡夫。如来说即非凡夫。盖真空无相之道。自二五凝成之初。原无亏欠。悟则刹那即入觉地矣。岂可以凡夫目之乎。所以如来.凡夫本同一性。不容区别也。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注】观与见不同。见。视也。观。谛视也。见属目。观兼心目。所谓想见也。

【论】如法受持分中。佛有三十二相之问。须菩提曾以不也答之。此又以着相答佛者。非前悟后迷也。因世之着相求佛者。往往皆然。不反其意以答世尊。安得世尊尽出肺腑示之哉。善现加慧人。至矣。

【讲】佛告须菩提曰。汝之意。果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否。须菩提若未喻其意。反答曰。如是如是。欲观如来者。不出此三十二相也。佛即听之曰。设若如来可以三十二相见。则转轮圣王。乃管四天下如轮之转。以其福业之多。故其色身。具足三十二相。与佛相似。是转轮圣王。亦当为佛矣。须菩提随应声曰。以我解佛之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也。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注】偈者。发言成句也。色者。如庄严佛像之类。见者。亲睹之也。声者。如歌扬梵赞之类。求者。索也。我者。佛自谓也。邪道者。声色乃是幻妄。惟真性方为正觉也。如来者。真性法身佛也。

【讲】彼时世尊而说偈曰。法身等如虚空。灵觉含真。妙体湛寂。离彼形迹之间。超诸耳目之外。尔等若徒以颜色睹其形容。或徒执声教听其謦欬。欲以此二者。求见我之真性。此等之人泥于色身佛。皆舍正路而不由。所行者邪道也。决不能见佛本来面目矣。欲亲见如来常住之真性。当求之于精神心术之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证】儒书云。视于无形。听于无声。太上护命经云。视不见我。听不得闻。离种种边。名为妙道。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论】此分二段。初则反其辞而诘之。次则正其辞而晓之。因此经中俱说无。恐人执着此无。沉空弃有。反成断灭相矣。夫断灭。则无相也。亦曰相者。何哉。盖相者谓之形迹。如昼明则为明相。夜暗则为暗相。以一切法皆断灭不用。则心何由以明。性何由以见。譬如过河无筏。岂能得济。一向滞于顽空之迹。将以何者为修行。此所以为断灭相也。

【讲】佛呼须菩提曰。汝若作此念头。说如来不用具足之相。得此无上菩提。汝切莫以此念而言。云称如来原无声色可求。非三十二相。不假清净妙行圆满功德。遽然得此菩提大道也。又呼之曰。如来菩提之心。脱尘缘以备三常。起圆通而满十度。其神无方。其化无体。原非断灭者也。汝若作此念。言于一切法。皆断灭之。大非矣。何以言之。发菩提心者。必依般若之法。以为修行之具。若不用此法。则心花何由发明。而真如亦几乎熄矣。故于此不说断灭相也。

【证】永嘉歌云。弃有着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川禅师云。剪不齐兮理还乱。拽起头来割不断。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注】我者。私己心也。成者。成就也。

【论】前章于六波罗蜜中。揭出忍辱波罗蜜为言。可见忍之义大矣哉。人于一切万事执着一个我心。就有四相。于六尘上见其可爱而受之。见其可欲而贪之。便不能忍耐以降伏其心。而于菩提远矣【讲】故佛呼须菩提曰。设或有菩萨。满河沙世界之七宝。用为布施。福固胜矣。然未免有贪爱之心。非自性功德也。若复有人。深知一切万法。从我自心而生。湛若太虚。不住不着。无有我心。得成就此容忍功德。此等菩萨。胜前菩萨宝施之功德矣。

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讲】佛先言无我。方便成就此容忍功德者。以菩萨原无所得心也。佛恐须菩提错认世间福德。故又呼而告之曰。菩萨以此忍道胜宝施之福者。盖彼以有相之施。必为有漏之因。必不以此宝施而受用此福德也。须菩提未解其义。问云何菩萨不受福德。佛又言。菩萨所作福德。俱是阿耨菩提之理。或受持于己。或演说于人。无有我相。无能所心。何尝念念贪着今日利盖几事。明日济度几人。而欲受享此因果也。所以说菩萨不受福德矣。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讲】佛见世人。多以四威仪中。求色身有相佛。而不知般若真性佛。乃呼须菩提曰。若有人说如来者。或来而感应。或去而入寂。或坐而趺跏。或卧而偃息。以此四威仪。遂指名曰如来。则皆着于有相。徒睹其形容。未窥其精蕴。此人不解晓我所说之义理也。何故不解。盖我所谓如来者。谓真性佛也。真性佛无相。本不生灭。其来也。遍虚空。尽法界。无一物不阐遮那之形。无一事不播如来之号。要之。诸法空寂。本来无有。何所从而来也。其去也。等观自在。妙入无为。照五蕴之皆空。见六尘之非有。要之。万象全彰。一真常住。无所从而去也。如而不去。来而不来。故名如来。亦强名耳。真性不可以形容也。

【证】华严经云。上觉无来处。去亦无所从。清净妙色身。神力故显现。圆觉经云。云驶月运。舟行岸移。盖月未尝运。岸未尝移。真如体性。未尝作止任灭。皆人谬见耳。长水法师云。水清月见。月亦不来。水浊月隐。亦非月去。但是水有清浊。非谓月有升沉。法中亦耳。心净见佛。非是佛来。心垢不见。亦非佛去。以人心自有垢净。佛本无去来也。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论】微尘.世界。皆是假立色相。原不真实。微尘在太虚之中。游气飘扬。任其起灭。世界在太虚之中。明暗色空。山河大地。任其聚散。若真性般若。穷劫不坏。岂二者所比哉。

【讲】佛告须菩提曰。如有男女等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分为微细尘埃。汝意以为多否。须菩提答曰。甚多。何以见之。此微尘众。等是人心妄想安立。若曰。真个有此微尘众多。佛则不说是微尘众也。唯此妄尘。皆是外来之物。非吾心上之所本有者。若能心镜常明。微尘虽多。岂足以障蔽我哉。此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也。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讲】须菩提又呼世尊而言。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皆由妄尘积聚而成。劫数尽时亦有变坏。此所以虚幻不实。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也。何以谓之非世界。若以世界为实有者。必是本来真性。自无始以来。常住不灭。以此真实之性。在于世界中。打成一片。有而不滞于迹。无而不沦于虚。即是一合相。然如来所说一合相者。原以真性等于虚空。岂假言说所能形容哉。即非一合相。乃强名一合相矣。

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讲】佛见须菩提已悟其实。故再呼而告之曰。是一合相之道。空而不空。妙不容言。即是不可以言说求也。但庸常之人。不知真性为实。贪恋执着于世间一切事。认微尘为实有。而妄缘超起。观世界为实有。而幻境愈增。击缚于生灭者。不少也。岂知理相合一之为妙哉。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论】人无知见。即同顽石。佛岂无之。但知见有真有妄。如法华经云。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此知见之真也。楞严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此知见之妄也。黄檗云。前说四相。此说四见相。粗而见精。又云。佛以见性为见。人以见相为见。【讲】佛恐人着于妄见。不能见性。故发此问曰。若人言佛说我人等四见。汝意何如。此人能会得义理否。须菩提答曰。佛之所说。是人多不会其理。何以见之。世尊所说。我人等四见。滞于形迹之私。流为物化之累。所见皆虚妄也。若真性中般若之妙。如大明当空。洞达无碍。即非我人众生寿者之妄见。但虚名为我人众生寿者见耳。岂真有此见哉。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注】如是知如是见者。即无上菩提之真知真见也。法者。事也。相者。形迹也。不生法相者。于事之有形迹。如我人众生寿者之见。皆不萌于心也。

【讲】佛呼须菩提曰。若能兴起无上正等正觉之真心者。于一切事。不起四见。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当有如是真知。有如是真见。又有如是信受解悟。则阿耨菩提浑然具吾天真内。凡在外有形迹底事。能障吾之真心者。皆不生于其心矣。然我之所言法相者。盖事虽在外。顺应而虚。本不在我。即非法相。有形迹之可指也。是假名为法相而已。法相既非。必无我人众生寿者之见。而菩提真心所当知见而信解者也。发菩提心者。曷审于此。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注】无量阿僧祇世界者。不止于恒沙也。发菩萨心者。谓发广大济度众生之心。即菩提心也。

【讲】佛呼须菩提曰。若有人满无量无央数之世界七宝。用施于人。固为世间福矣。若有男女发菩萨普济之心。于此经偈。不徒受持。自见其性。又演说于人。教人见性。人己兼成。此则出世间之福。受用无有穷尽者也。宁不胜乎彼哉。

【证】法常满如来解云。缘此经根本。以破相为宗。了空为义。迷性布施。皆不证真。能识四句涅槃之门。演说法身。如如不动。观有为法。同于梦幻。若作此见。教化众生。胜用七宝布施之福也。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论】此不取于相两句。尽全经之要旨。佛之精神命脉。俱在于此。当以心悟可也。

【讲】佛自问云。以此四句偈。与人演说者何如而说之。乃自答云。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盖我真性本无上菩提之妙心。为无余涅槃之实理。人法双泯。情智俱忘。自无形迹之可求。亦无声色之可见。不着于我人众生寿者也。不住于色声香味触法也。本来真空。何有相之可取。惟见如如焉。自然而然。一神通乎法界而定自真。万化妙于无方而体常寂。虽灭度众生而不有。虽布施庄严而无心。威仪寂静而已。知见不生而已。遍虚空世界常住而未尝动也。此真四句而可以演说矣。

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注】梦出无心。幻成有意。梦觉入幻。幻结疑梦。皆从颠倒起也。水沤为泡。泡随水消。形照为影。影从形灭。皆虚无实也。露以日晞。电以霁散。尤是倏忽起灭。此六字中。凡人事之感应。山河之安立。天地之变化。都已说尽。此四句刬尽经旨。正如来真切灭度之处。观无所其空观假观中观之妙智也。

【讲】佛又晓之云。我所谓如如不动者。何以故也。盖真空无相。本自如如。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亲证之。若世间有所作为之事。皆虚妄不实。如梦想之非真。如幻术之假化。如水泡之虚浮。如身影之恍惚。如朝露之易晞。如闪电之易灭。当作如是六者观看。可见世间之事。诸行无常。皆有生。还有灭。非真有也。惟我如如不动之性。湛若太虚。超万劫而常存。与人演说。其福德宁有尽哉。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发大欢喜。信受奉行。(比音彼)。

【讲】佛既反复大阐般若之法。说经已毕。首焉启请之长老名须菩提者。顿悟真空。已领心印矣。其时同会听法者。有比丘而名僧焉。有比丘尼而名为师姑焉。有居士而谓之优婆塞焉。有道姑而谓之优婆夷焉。一切世间之人。及天上之天人。并阿修罗之神。闻佛所说此经。各各言下见性。不惊不怖不畏。皆大欢喜。幸正法之难遇。悦今日之躬逢。莫不信受其言而领之于心。奉行其教而演之于人。虽亿万劫来。永证金刚不坏身也。佛之慈悲至矣。睹是经者。其报佛恩哉。

【证】川禅师颂曰。饥得食。渴得浆。病得瘥。热得凉。贫人遇宝。婴儿见娘。飘舟到岸。孤客还乡。旱逢甘泽。国有忠良。四夷拱手。八表来降。头头总是。物物全彰。古今凡圣。地狱天堂。东西南北。不用思量。刹尘沙界诸群品。尽入金刚大道场。

金刚经石注(终)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