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成唯识论俗诠序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成唯识论。是奘大师最后糅译。囊括诸论。渊𣹢义海。融畅奥博。无与为俦。自基师以来。有疏有钞。疏钞之外。又有掌中枢要唯识镜等诸著述。不知何缘不入藏中。宋南渡后。禅宗盛极。空谈者多。实践者少。排摈义学。轻蔑相宗。前举诸典渐以散失。然开蒙之作。出于元人。尔时慈恩疏钞似犹在也。余始闻唯识宗旨于紫柏大师。授以此论。命之熟究。茫无入处。求古疏钞。已不可得。后阅开蒙。及检宗镜华严疏钞。遇谈此论处。辄录之简端。于是渐有一隙之明。继闻巢松缘督诸师。留神此论。结侣焦山。博究大藏。将为解释。亟移书招之。二师各出其所标点之本。互相印证。余是以有正讹标义之刻。于是四方学者。始以此论为可究。而求刻本者。源源来矣。然𨷂疑尚多。意犹未惬。闻王太古言。相宗之精。无如高原法师者。观所缘缘论释。曾不可以句。而师释之如指诸掌。则其他可知也。时东禅无主。余遂虚席以延师。师鉴余诚。率其徒至。余因嘱以略释此论。承承首肯。不逾年而俗诠稿成。余因是有证义之作。丙午夏余蒙恩起官南曹。师亦来。开讲此论于鹫峰寺。学者千众。莫不耸听。得未曾有。己酉夏。师又开讲于瓦官寺。时闻台山师子窝澄法师曾解此论。欲往参访。余固止之。师不可。冒暑北迈。是年冬。余亦以考绩入朝。无何师亦至。寓北𨷂下之龙华寺。又受弥勒庵请。为诸方讲演此论。法席甚盛。而余南还矣。明年夏。既访澄师。不契而南。余亦从南宫乞假归田间。师辞余为武林游。又明年而余始病。病中闻师讲演此论于净慈之宗镜堂。余且惊且喜。时且濒死。不及与师相闻。即师有书来。不能答也。又明年夏。而师以俗诠新刻。来澄余序矣。病甚。不能即副师指。初秋始少间。而后盥手发函读之。嘻师之为是也难哉。基师以来承授有自。其为疏钞。述而不作。而师以无师智。寻影略之文。绎深微之旨。一难也。凡预讲筵。孰不蹙頞相宗诧为绝学。而师无所因袭。缔构会释。如作家报。二难也。巢松诸师。以三四人之心目。结三年期。考究此论。然余翻阅其本。止前二卷。有所标录。余并缺略。而师以一人之力。不逾年而成。三难也。因丘凌者易为高。因川泽者易为卑。古疏钞已亡矣。后之学此论者。即他有所师承。可忘师缔构之劳哉。巢松之俗。一雨法师集解此论。刻已垂就。余之证义亦且灾木矣。不妨为俗诠左辅右弼。师其许之否乎。

万历壬子秋七月朔旦金坛念西居士王肯堂力疾书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