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水沙门 栖复 集
言又此门者三乘因行等。问二乘无学果德可然。菩萨在因。如何言果出因门。答有二解。一者。若望菩萨所行行是因。当来佛果。方名出因门。今约佛果当出。名出故。
言门外二者。初地菩萨无漏理智。出彼地前一大阿僧祇劫。有漏因行。故言门外。又初地为因。二地为果。至十地亦尔。望因中果说。亦名果出因门也。问智增菩萨出地前因行。初地登牛车出宅。言门外。悲增菩萨虽出地前因行。初地登车未出宅。如何言门外。但是宅内登车。答但说业报宅。不说随愿宅。即解经中。今在门外也。
言此中定取分别等者。简要云。意显无漏牛车体用性相。即名大乘也。
言分别种智者。即是明大乘牛车。即是无漏后得分别种智也。问何故此经门唯言一。车乃说三。答门据长者内自思惟。就实说一也。车约引子虚指。依权说三。故无违也。
言问何方便(至)彰等者。方便品权实总说三。理实唯一。十方世界中有一乘法。实也。无二亦无三。权也。权实理智总摄尽也。
言下二周者。内果者。开示悟三为果。果中理果智果入佛智见为内。内中有因理有因智。第二周中唯说因智。不说因理果智。第三周中唯说果理。不说果智因理因智故。
言答乘有权实等者。二乘权。一乘实。一乘法略有二种。一因二果。因复有二。一者理。二者智。果亦有二。一理二者智。涅槃菩提二种别故。理智可知。且因理智者。谓从初地所证二空理及能证二空之智。是也。即是初周入佛智见。通于理智二种法也。果中二法菩提涅槃即开示悟三也。
言三种者。别故即是权实因果理智名三也。问何故初周法说因果理智俱说。中下二周随应偏说耶。答由迷有前后。悟有浅深。迷处再说。悟处不论。故于三周有说不说。第一周中因果理智总说。鹙子总悟。中根四人果智果理总解。唯迷因中智。不迷果中智。果中理因中理。迷羊鹿二车。得至道场。不知到道场者。唯是牛车。令知羊鹿是权。牛车是实。故如来所以第二周牛车譬喻。第三周下根之人。第一周第二周数闻。不迷果中智因中理。因中智唯迷果理。将谓有余涅槃便是实。所不知别有宝所。是涅槃也。所以第三周说化城喻品。亦为下根五百千二百人。唯谈果理也(上答总标了。下别释不知权实取舍之事不成)。
言不知权实等者。若不知二乘是权一乘是实。因何知权可舍知实可取。
言不识果因(至)不立者。因为能取。果为所取。
言不闲理智者。智为菩提。理为涅槃。智断二德若不圆。何成道满。所以初周理智双说。
言玄宗者。即是理智也。
言未识取即者。初地已去牛车也。
言故说三车(至)行者。令知羊鹿二车为权。牛车是实。合识三中牛车是一乘之行。此解正。二云。三车之中令识知羊鹿二车。为取牛车之因。问何不唯取牛车为一乘因行。答一乘因中有权有实。有近行。有远行。羊鹿二车望佛果菩提。为方便行远因也。牛车与佛果。为根本行。为近因故。总说三车。令识知也(上说因车也)。
言隐果中之觉寂者。觉是菩提智。寂是涅槃理。所以第二周不说因中理。唯说因智。车即牛车也。
言秘因位之等者。第二周不说因中理也。
言遣修生者。唯说因中智也。理渐解也。故第二周不说理也。智未闲故。再说也。问何名智渐解耶。答中根四人来回心前。先证生空理。回心向大。当证法空理。故名渐解。牛车种智二乘全无。未闲也。
言下根虽再闻等者。等第一周第二周两度闻。名再闻。再闻权即羊鹿也。再闻实即牛车也。
言及因智者。一句属□上。再闻权实中收也。
言果理犹(至)假真者。假是化城。真是宝所。化城是末。故可舍之。宝所是本。故可取之也。辨云。说本者即是为说佛本意也。本意说宝所令取也(辨解亦善)。
言隐果中智品者。所以第三周不说报身。
言藏因位等者。则不说第二周中理智也。
言一乘因果等者。总结也。第一周总说因果名备。第二周第三周名偏说也。
言果中觉寂等者。报身法身。示者晓尔。圆者第一周总说。缺者。第二周第三周缺说。
言大慧法身者。初周报身法身。总说名具。第二周唯说大慧报身。第三周唯说法身。名阙。
言地持论中者。问法华经说有三车。地持论说有四车。何故不同。答所望各别。业论第七。三车中与法华□三车不同。此经三车是羊鹿牛。地持论三车。是鹿牛外更加象车。彼论四中阙羊车也。鹿牛马象。如是次喻四涅槃。凡夫人唯有自性清净涅槃。喻鹿。声闻人兼得有余涅槃。喻牛。独觉人多兼入无余涅槃。喻马。菩萨能住无住涅槃。喻象。初后即真如无住涅槃胜故。象车为喻也。问法华经中三车喻智。智有动摇。称运载。地持将车喻涅槃。有运载不。又涅槃是疑。然何故亦得是车摄。答法华将智就性名车。地持论将性就相。亦得名车也。所以疏言。乘于大性。名为大乘也。乘之大性。亦名大乘。
言涅槃经说有二车等者。彼经第二。文殊师利广对准陀。辨如来身有为无为义。纯陀因此。语文殊言。文殊师利。譬如国王调御驾驷。欲令驴车而及之者。无有是处。我与仁者。亦复如是。欲尽如来微密深奥。亦复如是。章敬云。此是纯陀与文殊自商量。小圣测度佛身功德。犹如驴车比驷马也。
言半满等者。喻有四对。一真俗。二世出世相对。三大小乘。四因果。今依因果相对。因位名半。果位名满也。纯陀文殊并居因位。言半何失。正是疏意也(上会诸教车了下会诸教喻)。
言优婆戒经等者。此说兔马象三。将水喻理。声闻根钝证理浅。缘觉智次胜。证理次深。菩萨根利。证二空理最深。三兽渡河亦尔。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言三兽被围等者。智论三十五云。说三兽被围。鹿羊犀牛象。声闻之人。畏生死苦。依五蕰四谛。观苦空无常无我。唯求自利。如围中鹿。既被毒箭中。一向求脱。更无他念。设有多子。不能顾恋。次缘觉虽猒生死观诸因缘。亦慈念□度众生。如犀牛在围。虽被毒箭。犹顾其子。□苦逼故。从人头上。踊身而出。后菩萨人虽被生死三涂之苦种种逼恼。菩萨苦中观心忍受。救诸众生。以得为限。众生若出。菩萨方出。如在围中象。被毒箭中。已出围外。诸子在围中。不免诸苦。每见以运身。却入围。以救诸苦。前喻大悲。后喻大智。
言又说三人等者。智论五十一云。譬如三人度于恶道。一者。于衣逃遁而出。二以财帛求。三者如大猛将。将大军众。摧破贼寇。举军全循。怛荡而出。三乘修行亦尔。如声闻人不能知一切法总相别相。不能破魔军降外道。但猒生死。直趣涅槃。次辟支佛入诸法实。稍深于声闻。少有悲心。以神通力。化诸众生。能破烦恼。亦不能破魔军降伏外道。后如菩萨从初支心。于一切众生。起大慈悲。□未得佛。于中利益无量众生。破诸烦恼。及降外道。三人俱免生死。就方便道。各有异见。金云。涅槃驴马二车。喻教。地持论四车。并三兽渡河。喻理智。三兽被围及三人得道。喻行。此经三车在门外喻果(第二文了)。
言汝等可速出等者。经云。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皆当与汝者。各与车。随彼长子爱牛车。与牛车。中子爱鹿车。与鹿车。少子爱羊车。与羊车。
言今此略作五番等者。简要云。一理智不齐难。二城车开合难。三中途门外难。四游戏安坐难。五入城出宅难。
言问智中有虚实(至)宝所者。问意智中有假真三种。并名车。何故理上有假真。何故假理名城。大般涅槃二空理独名宝所。既车名遍在权智实智。化城合遍假理真理。何故能证智名三车。所证理中何故假理名二城。真理名宝所。
言息处具德殊等者。化城名息处。宝所名具德。具尘沙万德无为功德。即是摩诃般若所证之理也。车上不简真假。有能运载义。总名车也。
言又已息当求别者。化城名已息。宝所名当求。已息名城。常求但名宝所。
言运载总名(至)摄者。牟云。登地已去无漏因行。望于佛果。名为近车。声闻缘觉未回心前。练根时节。三生六十劫。四生一百劫。回心向大。望于佛果。迂会修行。名为远车。又解。二乘之人三生六十劫得罗汉果。四生一百劫得缘觉果。运载自身得果劫名近车。大乘三无数得佛果。名远车。二解后为胜。准疏意名。取自乘果。论近远也(理智不齐难。次成车合难)。
言二乘学智果等者。意言二乘学智果。智果分羊鹿二乘学灭果。何故化城二。
言答息处说二乘者。问何因有二城。答声闻生空智。缘觉生空智。智证有异。实有二城。问既若实有二乘。涅槃经言。化作一城。何不开为耶。答疏言。对实说假。故合名一也。二乘涅槃同是假收。对宝所总言有一。
言涅槃经等者。问何处教文说二乘涅槃各别。答疏言涅槃经言等。
言今以所断等者。问既涅槃有二种。何故化城言一耶。答疏言今以等。故化城不开也。
言若菩提车等者。问何故车立种。答疏言若菩提车等。由此七异。故立三车。
言但说无为等者。此意直说无为。不对证智。故城名一。约能证说。熟智立二城也。
言以智显灭者。顺文云息处故二。为止息故说二。二乘证智。所诠无为分涅槃二。非言涅槃体有二也。如十地内所证十如。依智说异。一遍。二最胜。三胜流。四无摄取。五无别。六无染净。七法无分别。八无增减。九智自在。十业自在。
言三问何故等者。中途门外难也。
言息苦名为城等者。息得分段身上一半苦。更有变易身上一半苦在。名半尽。所以化城于中路设。
言无漏离系等者。问羊鹿二车是有漏。如何言门外。此中带过。悲增菩萨七地已前虽具无漏。且未出宅故。答且约业报宅说。不说随愿宅。问二车体是有漏。如何言门外离系缚耶。答车虽有漏。约彼向上庄严具。说名无漏。只此有漏。在无漏人身中起。虽是有漏。亦得说为无漏离系缚也。或乘系缚。即是门内。今既离之。故言门外离结缚也。
言化城初尽者。即是分段生死。入化城时尽也。
言理出于教等者。即彼虚指假解。是教所诠。故言理出假解之心。无学方起。故云果出因也。
言又二死以对等者。一死以对辨。车即在门外。二死以对辨。城即中路设。若将城对一死。亦得名门外。将军对二无明。亦名中路设。理实相以也。
言问何故与车(至)安坐者。经言。今此大城可于中止之者。即是安坐之义。若论经上即无明文。
言答涅槃可证等者。理体一定。更无动转。故言安坐也。车是菩提智。智体修生。可言游戏也。城相车相。即是寻常所见者也(决出宅入城难)。
言问何故化城(至)为难者。亦乃返显前四答问。前四答问。出第二文也。经云。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与汝。
言化佛住生死者。此中意说。生死涅槃相望不同也。化佛住生死。劝二乘人。取有余涅槃。恰似道交。众生存前。入灭去。我后来。
言谈真佛在果者。果中佛招火宅内众生。故言速出来。
言先住果等者。望佛在果中接引众生。故言速出来。
言觉智等者。觉智。即是三乘智。三车也。
言如说如来及与等者。则云。住内望果。名为善逝。住果望因。名为如来。如我辈众生。在因望因。望一个众生成佛去。彼某甲成佛去也。名善逝。逝由往也。善事往矣。此则因中望果。名善逝也。住果望因。名如来。乘如实道。来成正觉。名如来。佛住果中。望一个众生。从生死中。向佛果来。彼云果。众生成佛来也。此则果望于因。名如来也。今亦即望理言入。望智言出。体无别也。
经言尔时诸子。三乘人。闻父所说者。听佛教。珍玩之物者。悟妙理。适其愿故者。各当根心。各勇锐者。内精修。互相推排者。运相赞励。竞共驰走者。俱修因。争出火宅者。各解脱。
经言心各勇锐等者。意业精进。互相推排者。语业精进。竞共驰走者。身业精进。此则解也。
言互相推排等者。喻上说。似长子推中子。中子推小子。法中论。即是三尔子。一一子自三业中。递相劝励也。意业精进劝语业。语业精进劝身业。先初举意。次发言。后施为作用。名互相推排也。二者。除即意业。以心各勇锐。配意业了。具于身语二业中。一一业上。皆有互相推排义也。身业上布施持戒。礼佛合掌弹指。一一总修。故名推排。或语业向上赞叹。念经持咒。此语业向上推排也。语业推让。言语安排。故云推排也。又语业精进。身业不精进。不名推排。事须双具故。推排言。无土雷反。唯在身业。不遍余二业也。意存三业进修。唯取推(尺隹反)。
言离灾度难等者。得出离烦恼之灾。度分段之难。
言四衢道者。尔雅云。路也。四达谓之衢。郭云。灾道四出也。齐鲁之国。呼四齿把把。于地有四道也。喻四谛理也。二乘无学登地已去菩萨。名三乘。并观四谛理故。
言大般若等者。问何经教唤四谛理作四衢。答疏言。大般若中等。
经言露地等者。纪国云。圣地有三。一见地。二修地。三无学地。前二地有障故。可言有覆。第三地永断三障。故言露地。问初果之人悟四谛理。何不名露地。答虽然证四谛理。烦恼未尽。不名露地坐。前三果有学。虽坐宅内坐。今说宅外免难之人。唯取无学也。问小圣有学受变易身。得理出宅。何不名口坐四衢耶。答今此不约回心受变易者说。但据未回心得自果未受变易者说。唯取无学未受变易者。得无学果已后。三十二十年。只现在身上为后边。五蕰身永更不续。一则出宅。二得四谛理具足。故得坐名。初地菩萨亦只取未受变易已前身。名路地坐。名出宅也。若尔初地菩萨尚有余障。应同初果。不坐四衢。答则云。彼能永伏三障。现行尽故。亦得名露地坐也。各有所依等者。三乘理也。问二乘无学断三障尽。故名果满之位。菩萨在因。何名果满也。答初地菩萨虽亦在因。证尽当地二空理。亦出分段。同于二乘。故言果满位也。
言分段生死当五等者。解经无复障碍。准此即菩萨分段生死。苦惑业皆尽。二乘之分段生死。当五蕰苦惑业皆尽。不说现行。现行身由是苦所依故。
言或断或伏者。大乘初地已去。若是智增菩萨。初地永伏三障。即惑业苦也。悲增菩萨不伏。至八地方永伏报障。入变易生。初地虽未全伏报障。从余二障。以少就多。名无复障碍也。上言分段死及惑业皆尽者。菩萨现苦已尽。并惑业。名障尽也。二乘之人约当苦尽。兼说惑业。即是三障尽也。
言伏诸烦恼等者。初地菩萨分即断。俱生尽伏。然由故意力起。而不为过失。言伏约修惑说也。
经言时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至赐与者。喻上说长者宅中许与他三子车。及至出到门外。三子一时索羊鹿牛。法中论。三乘之中。鹿野菀中。世尊道。我法能离老病死究竟涅槃。四十年前唱三车在门外。今日三乘之人。引出门外。各索自乘种智车。
言随三乘根等者。问二乘中小为复已回心了索车。为复未回心索车。若已回心。只令索牛车。何故索羊鹿。若未回心。自果已满。更何用索车。答疏言。随三乘机等。意未回心向前。各索自乘之车。
言二乘之人者。问二乘之人既出宅了。无学果满。更索何车。答慧解脱罗汉。求断定障。入根本定。求胜神通。义同索车。若俱解脱。虽得神通。更求种智广分法。以彼俱解脱罗汉黑盐之事疑。犹自带迷。但总知四谛。不能广知四谛有无量相。亦索车(上相因简要解)。辨云。定是未回心前随顺如来。听闻法教。忻求种智。义同索车。疏意佛在鹿园说三乘法。令各修行。得自乘果。名父先许。二子得果。居教行外。名出分段宅门。而于诸法。犹不能知。名不见车。故于佛所。三慧修习。求所未悟。名愿时赐与。意言二乘自心求自羊鹿。不知所求。但是牛车。牛车即是父先许者。意说二乘不断智障。智障不断。不知诸法。即名无车。今求了达诸法故。但是索牛车也。是此中意。问二乘无种智。可言索车。菩萨既有种智。何要索。答菩萨种种智及佛位。更求果车也。初地虽得。望后后位。索亦无妨(上总解下依疏解)。问为复宅内索。宅外索耶。答宅外索。索内所许者。问缘觉人。法华会上既无。何处索车。答有说虽无得果。有初发心者。非也。此是门外索自乘果中功德车。诸抄皆迷唯法华会。会上索车。此说不然。索车不必唯在灵山会上。俱二乘之人。菩提树下世尊许羊鹿车。后四十年前得果忻趣。求胜功德。总名索车。若作此说。不然。索车不必唯在灵山会上。但二乘之人。菩提树下世尊许羊鹿车。后四十年前得果忻趣。求胜功德。总名索车。若作此说。四十年前便有缘觉得果。见世尊来。即是索车处也。若唯局法华会。则云缘觉索车处也。若各索自乘。不妨通诸经。若破二车。取牛车。即此经也。问二乘有学求胜功德。何不名索车。答有学人行位未到索车处也。上解中小二子未回心前。各索自乘车。若回心已去。同索牛车也。
言菩萨之人依此本论等者。若准疏主义。二乘入城。不上车也。古人义云。二乘入城不上车。与疏主义同。古师兼许菩萨车亦入城。即别也。古问云。二乘息却分段生死惑苦业三过。三百旬入化城也。菩萨之人初地门中登车。既向分段宅门外。即是息却分段生死。许菩萨亦入城也。答疏言。菩萨之人等。即法华论令证不退转地也。意言阿罗汉人身证无学果。遂得烦恼尽处解脱。菩萨在因位。烦恼未尽。未得解脱。未得所知障尽。及果中二事涅槃故。不名入城。不疲倦故。不入有余涅槃。不说菩萨入化城。故二乘无学果位得障尽解脱。证有余涅槃。名入城也。菩萨在因位。未证解脱。于苦不生疲倦。不入有余涅槃。不说菩萨入化城。准经文亦不说菩萨入化城也。
言入无住涅槃亦息者。古人解也。疏主云。既不许菩萨入有余涅槃城。古人云。我许菩萨入有余涅槃城。古人云。我许菩萨入无住涅槃。古人意言。既二乘有余涅槃。便许二乘入化城。何妨菩萨得无住涅槃。同是涅槃。亦名入城也。
言若尔亦应等者。疏主返质古人也。菩萨所证二空理。于中一分生空理。与二乘同。便许菩萨入无住。名入城。菩萨既证二空智。于中一分生空智。与二乘同。应许菩萨亦上羊鹿车(普)。菩萨得无住。即言许入城。菩萨得种智。应亦上羊鹿(又曰)。菩萨得自无住不得他。不得有余构入城。二乘得自不得他。不得种智上羊鹿。又问菩萨得车不入城。便执菩萨交入城。二乘之人城下上车。应许二乘亦上羊鹿车耶。则云。化城诱小根菩萨。同言入羊鹿。诱小根菩萨亦应登。又经云。不言长子入城。今许令入。经文不言二子上车。今许登并鹿。
言故知但等者。疏主立理结破古人也。意顺前别解之中二乘入城不登车。菩萨登车不入城也。
言已伏烦恼出等者。菩萨索牛车也。问菩萨种智已得之。应即登车。何要言索。答菩萨虽然分得。尚未成满。望具足位。索之无爽。据实。十地每比。皆有忻求果智义。从初出宅。以索标名也。出分段死。亦证四谛。即是依三性三无性观四谛。通行法轮。名索也。
言三子并等者。何故中小入城。长子不入城耶。入灭即入城。
言答无倦等者。菩萨无倦不猒苦。所以不入城。声闻猒苦。故所以言入城。
言伏惑虽分段等者。问菩萨不猒苦。故不入城。如何言菩萨出宅。答疏言伏惑等。
言若说入城者。只缘三子同出宅中。小二子入城。长子不入城。为难。古人若许长子入城。便无是难也。
言猒苦等者。长子不猒苦。亦不求息苦。菩萨入城中。小求息苦。所以言入化城也。
言息处故说等者。意道经文只说息处说二。只说二乘入城。不说有三者。即是经文不说菩萨入城也。
言门外设于车等者。车三城二。便是违妨。
言二车对大者。大因即牛车也。回心向大取彼牛车。真假相兼。说有三车也。
言权城对实等者。二乘之人所得之理。是权。权实相对。权理名化城。实理名宝所。将此假理对实理。只有二乘。无三个城也。实果即实理也。
言理应似者。此中意。二车亦是以权实二城。亦是以权实相对。故言相似也。
言所对别等者。即是二车。是权对实因。牛车二城。是权对实果。宝所对因。对果不同。名所对别也。化城中路设。对五百由旬说。若唯对惑苦三。分段生死设城。亦言门外三车对变易。亦名中路设也。所对别故。施设不同。即是车对分段。言门外也。城对变易。言半路也。车言诱引。出宅故言门外。城坊中退故。半路设二城。又车诱引故。设三城息苦。故说二。
言有种智彼无者。即是二乘之中无种智。劝教取羊鹿。回向后是牛车因。所以设三车于门外也。
言入无住不名等者。问菩萨入无住。何妨入城。答无住是实。不是假。不名入城。
言问三车俱索等者。索车不索城。本来索车。希望种智圆。二灭不希者。即不索城也。
言得果自然等者。问既二乘不言索城。莫不求于息苦。答疏言。得果自然等。不说希须。即是下索城也。缘车种智。各自从种子生。故须索车。索已后但修智圆。智圆自能证灭。灭理向上。下要索也。又城已得。故不索车。未得故须索也。
言种智未得者。即是二乘也。直隐言无也。
言若作此解二乘等者。意难二乘已入化城。可言不索城。菩萨既不入城。又未到宝所。宝所亦须索。此未到与未得车无别故。二乘未得车故索车。亦应菩萨未到宝所。宝所亦须索。
言此义可然者。疏主许言可然也。何妨得者不索。未得者索。只缘向前来化城不索故。说索宝所。
言以每专求等者。即是索也。经云。即灭化城。语众人言。汝等去来。宝所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经文无索。为有索义。
言经文但说文劝者。问彼既不索。何须劝去。答佛为众生作不请友。虽不索而劝去。经云。我见汝疲极。中虽欲退还。故以方便力。权化作此城。汝今劝精进。当共至宝所。长行云。汝等去来等。据实。若望菩萨。亦须求证大般涅槃。经中且约回心之人。佛为不请友。不言其索也。
言古相传云等者。古师意。城与车总是二乘之人所修。然化城是实设。实能息苦。故不索。车是虚指门外无故。所以索也。
言若作此解者。正破古人。若车与城体各别。即索与不索义殊。古解既取涅槃为车体。车体亦即涅槃。索车之时。城亦索也。古师证云。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于火宅等。故知车即是涅槃也。索车之时。城亦索也。
言又有解云车发等。古师意。今设三车。谓引宅中诸子在宅未出得。所以虚指。今发其心。因闻有车。发心求出。故名初机也。
言此亦不然等者。初机索车之时。乃是无学。已出宅故。如何言车发初机。
言又体既不别等者。古人城车俱是涅槃名体。不别体。既不别虚指。与实设何殊。若索与不索。与不索别。虚指实设不同。若别不同者。体是何德也。汝许二体同。如何分真假。若车城有殊。应出城车之体也。
言又有解云等者。化不一途。妨古师意。城亦合索。缘化不一途。故不应索。索与不索。随时之意。名化不一途。故此不说。问古人云。经文有索处否。答疏言。谓下经言等。
言此乃索宝所者。疏主破也。是索宝所。非索化城文也。
言虽引此文者。意指古人。自引经文。无不会也。文相隐故。虽引此文。义终难解。
言应言下文等者。疏主正当。古人引文错也。问疏主既许索。又复引文。即与古人义同。不应破他古人也。答缘古师义。车城俱是涅槃一体之法。何故索车不索城耶。索车之时。城亦索了。若准疏意。车是有为智。经文分明。说索宝所。化城是无为。文虽不明。义说有索也。非是全不许古人索城也。
言或解车喻等者。有余无余妨。
言若尔菩萨今既等者。疏主难破古人也。
言二乘无余等者。且如二乘人得无学果。得有余时。已得无余涅槃。只是显有前后。何须索之也。
言故但应如前等者。简要云。即指前正解中。第四问答中得果。自然证灭。入城不说。事须缘车。是种智各自从种子生。故须索之。索得已后。但修智慧。智慧圆满。自然证灭。灭理向上不要索也。若疏主义。取智为车体。羊鹿利钝殊。古师以涅槃为车。涅槃无别。羊鹿何殊。若车与城同。是涅槃羊鹿。应无利钝差别行相。
言佛果牛车以四智等者。此疏主通论因果二位车体也。且果车者。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三通根本后得。成所作智唯后得也。三智根本。以为牛体。四智后得。即是车体。所以疏言。四智种智为性(上明果车四智全牛一分借牛引)。
言因车以妙观等者。解因中车也。
言虽五智慧等者。即是性相因伴境五种也。
言菩提相中者。若出一乘体。即宽通五智慧故。若出牛车。即克性唯取智相。唯是种智也。
言一切智者。根本智也。大乘具二空智。故宽。二乘唯生空智。故狭。又一切智中。二乘唯得观察一智。不得余者。故狭也。亦名云一识智。
言其种智等者。此中意言。二乘种智与佛不同。其种智者。分别四谛。各无量相。非二乘所知。名不共德。大乘之人得得种智。能变影像。知有作四圣谛无作四圣谛。若声闻人知有作四谛。不知无作四圣谛。不能观根授。通名不共德。即一百四十种功德中。一切种妙智也。问菩萨亦分得。何名不共德。答菩萨双起。名共德。二乘偏起。名不共。又菩萨实得。名共。二乘隐之言无。故言不共。
言无分别智者。即根本智义。如于牛非正车体。
言如表无表等者。问种智车。事须取根本智。引者成所作智。无根本智。将何智引。答疏言。如表无表等。意言借余三本智引。引车。事须得牛索后得智。事须得根本智引。所以疏言如表等。如受戒时。所持之戒。但取未来无表色为戒体。其表戒者。如口陈词句。乞戒之时语表。礼拜等是身表。其第三翻羯磨最后一念。从僧受戒已。从此已后。一期已来。除命终。二形生断善作法。四缘舍已来。所持并是无表。然此无表。小乘解。体是细色。最初一念大种所造。此之大种。亲能悬造未来一期无表。能造大种一念即灭。所造无表从第二念疏。依身根大种而转。如手掷轮。依地而转。若依大乘无表之体。即是于思从所防。说名为色体。即七支思种上立。若难陀师。唯依新熏思种增长位立。谓第三羯磨最后一念。于思种上。有防发七支之用。假立七支。至第二念。不别起种。自类相续。起用转胜。而立七支。净月月藏。唯旧种增长位立。然彼旧种虽无体增。而用增故。依用而说。得未曾有。护法菩萨通依新旧增长位立。有别解脱无表定道二无表。解脱无表即向思种上立。乱心无心。于随流净不净时。无表恒随转故。二若定道二无表。即向思种现行上建。在定即有。出定即无。名随心转戒。
言此车亦尔者。正智如表。后智如无表。无表虽依表已起。然从一念向四大生。犹如因树有影。影虽从树起。还同四大生。意说无表戒。事须表戒引生。后得智车。事须得根本智引起也。
言前一大事等者。问前言一乘双取理智。今者一乘之体。何故但取于智。不取于理。后化城品又直取理。而不取智耶。答疏言。各据一义等。意言初周事理。总明第二周。即说事不说理。第三说理不说事。名各据等。
言若同涅槃及胜鬘者。涅槃云一乘即佛性。胜鬘亦一乘即大乘。大乘即涅槃界。唯取真如为车体者。即有违妨。此为不可。
言各赐别体难如何各赐者。若将智为车体。智后种坐得成各赐。若将真如为车体。体无差别。宁云各赐。智从自种生各别。言各赐。真理体无差。云何言各赐。
言别德庄严难。又宁说者。若以智为车体。即有严相。若将真如为车体。如何说有严相。虚空烟不不染。不说色庄严。真如众相无。如何严法界。
言如何牛驾者。理阙如风难。若取有为智。智体运动。可言其疾如风。真理不动摇。如何言其疾如风。刹那能遍证。喻上疾如风。真理不动摇。如何说言疾。
言如何可言者。带数非真难。有为体各殊。可言数无量。无为不堕诸数。如何言其数无量。有为体性别。各与名无量无为。不堕数一法。今疏主且依自宗。以此申破。若一性所说真理。与此悬殊。若依彼宗。可通此难。一且十地真如菩萨各证。何妨各赐(二)。色相德空严空。与色为德。如说化城。何妨严饰(三)。如乘大性。与智为依。刹那迅疾。何妨说疾(四)。七如十如。何妨带数言其无量也。如息处故说二。岂非理数。况理之与智如珠与光体用虽殊。不离法性。真如有随缘之用。差别说彼不同缘无。离性之宗。即别远成一体。故知法性法相皆可并行。局执一途。非为达士者也。若依自宗致。且但遮他。
言然小中子者。通难。且如五果圣人回心。经八六四等。方到十信初心。更经一大劫。方入初地。始得上车。云何创自回心。便言各赐等一大车耶。答疏言然小中等者二义。得名各赐。一现上教车。二当上行车。现当不同。总名为得也。即是地前一大僧祗劫乘一乘教车也。初地已去菩萨上智车。受变易身。所乘无漏智慧。总名为车。即可上车也。此经云。声闻缘觉不退菩萨。乘此宝乘。直至道场也。
言所诠智体等者。是即初地二空种智也。对地前所闻。能诠教车。故说初地。名所诠智体也。
言如与明珠。举例也。彼初回心。既在地前。所闻大乘言与珠者。亦名与教珠。后入初地。获珠体也。
言胜鬘经等者。解不退也。亦解当唱经各赐诸子等一大车。问先虽是声闻。后非菩萨。故法华会上得名教车。未审已后何处得车体。答疏言胜鬘等。等取无上依经。
言三种意生身。即阿罗汉辟支佛已得自在菩萨。三种意生身。三子也。同此经声闻缘觉不退菩萨乘是宝乘也。问论说令证不退转地。取何地不退。名登车出宅。答初在初地。名不退。引胜鬘证渐悟。意说三乘意生身。二乘地前得也。大乘菩萨。初地得也。即是三乘出宅及登车也。二乘地前出宅登。名教车也。大乘地上出宅登。行车也。此上证不退取初地。同法华论。证入佛知见。
言又顿悟等者。问若是渐悟智增。可言初地。若是悲增顿悟如何。答疏言。又顿悟者等。一取地前有漏行。名从初发心。二有取证发心。即初地已去(二解皆得)。
言虽亦是车等者。初地证发心。名初发心。初地已去虽有无漏教行。以同断故受变易。不决定故。故不取言今取八地已去等者。第二解也。意取渐悟顿悟。智增三乘之人齐受变易。纯无漏行以为因车。即在八地。
言七地已前者。此云说悲增菩萨。虽证二空。犹居分段。未受变易故。
言故今取前解者。取初地为不退地。若顿悟多是悲增也。若渐悟多是智增故。取前解初地。得上牛车也。
言楞伽由此等者。经云。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三种意生身。并入初地故。意言三种意生身。既从初地。即合乘车。彼经意云。五地已前名三昧乐意生身。六七八地为觉法乐自性意生身。九十二地得种类俱生无作行意生身。
言喻佛种智者。相云。举果谈因亦不然。牟云。第二周牛车体通因果。因即入佛知见。果即别悟报身示现。与无量智业。论意准偈云。乘此宝乘。直至道场。故通因也。若准长行。叹车德。唯是果车。经云。其车高广也(云云)。又云。佛地论云。无量天龙药叉人非人等。常所翼从。故知果车也。嘉祥云。出二种生死表为高。备万德称为广。出二死则累无不尽。备众德则德无不圆。合中经云。我有无量无边智慧力无所畏等。诸佛之法。意言后得智为车。尘沙万德为并严具。即是无量无边智慧。无量为高。无边为广也。
言体高三等者。诸根相好一一无边。无限善根所引生故。自受身自受法乐。名高也。穷生死际。尽未来时。故称广。又他受用身。目如四大海水。毫相如五须弥山。
言照化俱能者。结也。照即变影缘。如穷源尽底。化即利他接物。缘事之智种别。能一切法皆后得智。二利作用也。
言众宝庄严者。即经云。力无所畏禅定解脱等。功德法也。喻上说长者车上。尽是七宝庄校。即是金银琉璃车渠玛瑙金刚诸珍。法中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畏。又智起之时。二十二法同时。更有有为无为尘沙万德之所庄严也。
言栏楯者。纵曰栏。横曰楯也。
言即四总持者。今此解。即是车上钩栏。喻四总持。梵云陀罗尼。此云总持。总持有二。一摄。二散。摄者持也。即此闻持也。闻于文义。化持不忘。所闻之法。一切能持。体即念慧。散者施也。有四般。一法。能诠教法。体即声名句文。二义。所诠之义。真俗谛理。三明咒。如法华经中六道陀罗尼等。四能得菩萨忍。即无生法忍。三性法上。皆有无生之相。遍计性相无生。依他起性无自然生。圆成实性。惑苦无生。能诠此者。名无生法也。忍即印证。此无生法。地前闻未起智印。初地能印名菩萨忍。此为所得。全取能得也。纪国云。长者车上周币。尽是栏楯也。栏持诸子而不出。楯防外人而不入。如来智上。周币尽是总持。持内善而不出。防外恶而不入也。
言珮铎等者。经云。四面悬铃者。牛车之上鸟铃。四乘大少。皆有大铃吐吐。小铃滴滴陵陵。大铃持持浪浪锉锉。小铃子吟打打。长者之车。四面悬铃。而警诸子。如来智上。法音演而悦众心。铃声动而诸子欢。法教闻而八部善。又闻佛柔耎音。深远甚微妙。又云。清彻远闻。疏中意。心之所向之处。名面也。慈悲心观四生。名四面也。七辨如铃。遍四生。名四面悬铃也。辨依声教演说如铃。过此七十二河沙世界。闻灵山会梵音声相。如铃声也。
经文又于其上至盖者。嘉祥云。长者幰盖则高出而下覆。如如来四等之心。高出二乘。下覆六道。虽曰覆车。实覆车中三乘子也。幰音虚偃反。经亦以珍奇至饰之者。问何故。此唱之中。幰盖向上。别开杂宝。答幰盖是四无量慈悲喜舍为体。于中众生缘慈。法缘无缘慈。行相差别故。所以别开也。喻上说幰善。体上有众宝庄严。法中论四无量。体上有有情缘悲法缘悲等。差别行相亦顺下合文。真珠罗网。张设其上。所以别开也。
言各有有情等者。观有情为境。见有苦等。而拔济之。若是法缘不见有情。但观彼作三科法想。而为利益。若无缘者。既遣二执。不见我人及诸法相。但观真如而起慈心等。如前别了。
经云宝绳交络者。嘉祥云。幰不络。则飘鼓飞扬。是以安绳持令不动。如来智车亦尔。若智无大誓。则普攀之义。或戏御以四弘。则广运之心常定也。
言胜决定者。由发大愿。当得佛果。名为胜。胜于余果。由愿力任持。不令退失。名决定也。
言又胜鬘等者。亦是发愿摄受正法。善男子堪能荷负四种重任。亦同此经。宝绳交络。若无愿。一切众生。总被外道摄录将也。今既有愿。不被邪见所动也。懈怠所转也。
经垂诸华缨者。纪国云。华缨垂下则悦。总成众四摄。俯顺于物若林。喻上说车。四面更垂华缨庄严。法中论四摄法也。
言布施者。一布施摄贫穷。以己财物。分施众生。二爱语摄嗔恚。即是远离频蹙。含笑先言。命进问安。随时慰喻。常说悦意利益之语。命其欢喜。为说胜法令得解脱。三利行者。前来受记。谓说教法。今利行起行修行。然令众生获得现利财位。后利出家。俱利者。生五净居天。后得解脱。四同事者。同一切众生。所作事业。先同后劝。修行坚固。不生退转等。
言华音等者。缨以华饰。华缨各别二义也。若华饰之缨。即一义也。
言綩綖以为等者。牟意言。经本以丝边作。不知义出处。今应草下作莚也。
言古有解等者。嘉祥取禅定为宛莚也。禅定柔耎以安身。禅定有四。故名重敷也。
言此理不然者。疏主破也。理违圣记。故云不然也。
言无垢称云者。准无垢经。禅定为床。床即车板也。
言净命等者。即八圣道中正命也。净命为茵蓐也。路云。无贪痴所发意业。名净命。无瞋所发身业。名正业。无贪所发语业。名正语也。言重敷。若尔。何名重敷令授。无贪痴为能发意业为所发。合此二发。名重敷也。
言身语意等者。解净命义也。三业即是重敷也。或取身语。皆随意业。名重敷也。
言心桓游。解婉莚义。
言常行净命等者。解重敷也。
经言安置丹枕者。敷延置枕。是眠卧之仪。入定灭心。则苏息之体状。
言古解等者。嘉祥云。涅槃能息生死。名枕。
言今释等者。疏取灭尽定也。未入定时。心神劳虑攀虑。攀缘外境多是漏心。七识不行。由此入定。止息疲懈。增长圣道。名丹枕。
言枕仙丹等者。问何名丹枕。答古解。以神仙药。九转神丹。成于枕内。令人增寿。无漏定亦尔。增圣道故。
言此理不然者。疏意虽借古义。未敢定断。西域无故。玄应法师以天竺无木枕故。唯赤皮叠布为枕。贮以兜罗绵及毛发等作枕。枕作赤色。故名丹枕。而以倚枕也。上正解。
言扶持圣道者。一切圣者依信等。生信为根本。如树木等依水土生。彼为根本。土能扶信等五根。能扶圣道无漏也(亦不取也)。
言白牛体等者。车须得牛引。后得智事须得根本智引也。纪国以本悲为牛力。用善根为牛。牛自体故。嘉祥以大慧为牛。
言无分别智等者。问长者家牛有牵车牛牵硙牛耕地牛。未审此牛是何牛。答疏言。无分别智等。是引车牛也。问何故长者家置白牛耶。答犁牛黄牛黑牛穷。况亦置得此牛。白唯长者家辨得。诸人家无。一切牛白色者。最上众色之本也。
言万德主者。结也。如来果中万德皆因本智有之。故说为主。此法也。如白莲华。喻也。此智体无漏名日也。
言牛王有三德者。谓断智恩。断为所证。智为自性。恩为业用。故尽举之。
言降怨者。垂胡曳地。长角摩天。逢怨必斗。斗必能胜。如水牛与大虫斗等。法中论喻。佛断德能降二障魔也。
言端严德等者。其牛莹角惊天。似挺龙泉之釰。腾身掷地。如颀灵岭之山。吼括春雷。隐隐振百里之境外。气冲秋雾。缦缦掩八表之隅。尾若长松而倒悬。眼似流星而双鉴。相国云。牛有五德。一角。二峰。三蹄。四胡。五尾。有夫牛者。欲得四舛。一㪷。一缓。一急。一温。口欲得似㪷尾处。如似覆𣏐子。如受一舛。又云。四蹄似受一舛。腹缓脚急。粪干鼻温也。
言众德庄严者。谓正智起时。二十二个心王所。名为众德。并皆善性。得功德名也。果位中一体用分。所有功德。并庄严智也。此况佛智德也。
言济度自他者。即自利。他即利他。若欲利他。必先自利。喻恩德。如来智上。具此二运。故喻于牛。此经具有三德。故喻大乘。不用余经也。
言马如大乘骏者。涅槃经云。以马驾车。调御驾驷。是也。
言不比驴车者。摄问。何经教将少乘。以比驴车。答无畏德女经云。声闻如驴乘。即事也。
言其象等者。则云。彼善戒经同地持论。象车喻无住涅槃。牛马鹿况余三涅槃。牛喻自性。具众德故。马喻有余。伐苦故。鹿喻无余。居闲静故。
经云肤色充洁者。肤充色洁。充实也。洁净也。
言内德圆者。二空双证。非如二乘偏证生空理。内德不满也。
言三色洁者。洁净也。惑业苦三障尽也。
言戒德具者。既断二障。无漏道共戒德相应。故名共也。或云威德。非也。
言方言赵魏等者。神智云。赵在许汝相。魏在垣定等州。燕在幽州。代即代州。此等州出姝丽女女。燕赵多佳人也。
言静女其姝者。毛诗云。静女其姝。俟我城隅(静贞静也)。女贞静而有法度。乃可说也。姝是美色。俟待也。城偶以言高。不可逾践(则前反)。女德贞静然可畜。美色然后安。又能服从。待礼而动。自防如城。故爱也。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言志往而行止。笺云。志往谓踟蹰。行止谓爱之而不往见也。意云。𨜡国之人刺时。若不以道化国君夫人无女德。故托喻贞之女有贤有色。又能遗我古之彤管之法。进退可则。以兴夫人无德焉。言彤(徒红反)管赤管也。取其以赤心正人也。占者后夫人必有女史。彤管之法。后妃群妾。以礼御于君。女史书日月。当御以银镮进之。著于右手。既御著于右手。事无大小。记已成法。
言侏有你侏儒者。短人也。无庄好等义也。纪国云。牛则高下应量观。人者谓之姝好也。
言相好圆等者。意显先由本智证入一切法性。已后方获得如来相好。为人天敬爱也。
言五有大筋力者。纪国云。牛则大车而现力。悲则荷重担而皇功。
言一遍驰无者。疏解也。谓法身廓周法界。此皆证时。与法身合。亦遍周法界。如日光与虚空。合无不尽也。
言二涉险者。此后得智妙用也。
言三逢怨等者。此是根本智也。犹如牛与大虫斗。虫是牛怨。世尊无漏智。将二障为怨也。
言六行步平正等者。牟云。双证二理。为正。怨亲不二。名平也。章敬云。二理双证。且约正智而论。平正即证法也。导生后智。怨亲不二。
言七其疾如者。有二能。根本智一刹那遍缘法界理。引生后智。大悲所击。即能内圆众德。外化众生。无迟滞故。名疾如风也。意云。初地菩萨能动百佛世界。证百法明门。智力周遍。名疾也。
言性虽捷等者。问若言行步平正。如何言其疾如风。急行无好步。何言平正。答疏言性虽等。如善论义。言词容雅。义理雷振风行也。问上来显牛相。未审作何毛色。答驾以白牛。问莫瘦弱否。答肤色充洁。问疥痨否。答形体姝好。问莫无气力。似白侍郎牛肥蹄。老牛行欲倒否。答有大筋力。问莫跛脚否。答行步平正。问莫痴騃锥刺不动。答其疾如风也。
言此上七德者。后得智因根本智有。亦得名根本智上用也。
经言又多(至)卫之者。喻上说。白牛四边。多有仆从。法中论事上说。即八部天龙等。法中论。即疏言以二智为先也。
言烦恼利生等者。问神通是利生之法。任许言仆从。烦恼如何亦是利生之法耶。答仆从者奴婢也。如爱语罗睺。怜好怜婢。叱呵稠达嗔奴婢等。若四十四心成等正觉。断却烦恼。六神及烦恼。是仆从摄。若六度四摄七觉等。即非仆从。但是随智而起。如世间从车人中。亦有奴婢。亦有小男女。六度万行如小男女。是好人。非是烦恼。财余烦恼。是是家生奴。神通乐事。奴身是奴人。问依他起行现起之时。必从种起。果位既无惑种。如何能起现行。难十地位中有惑种。菩萨怨或化众生。果位贪嗔种。已无贪等众生以何化。答若据实起可前难。今论化现。何必种生。如化身中所有功德。皆是化现。尚非实智。而况烦恼。并曰万德。化相身中起尚非记。彼种能生。何况漏种久已无。现有何须从种起。
言前解为正者。即前索车出体中。已破取涅槃为车体也。
经言是大长者(至)诸藏者。问长者家中宝物装束一乘两乘车即得办。长者诸子更有若十二十或至三十。争办得三十乘牛车。莫宝物装束不足否。答经言。是大长者等。
言有为无为等者。有为藏能含有为万德。无为藏即清净法界。能含彼无为万德。有为藏即第八能含藏一切也。此解当体能含容多法藏。
言或二藏三藏者。取能诠教名藏。声闻藏菩萨藏名二。经律论三名三也。若取三乘教法为能藏。所诠理为所藏。即取所诠理体中牛车。以给诸子。唯取三中菩萨藏下所含理。道理理也。理智虽通皆是所诠。今唯取智以赐诸子故。
言今取所者。问为取能藏。为取所藏。以给诸子。答疏言今取所等。
言假想念者。而作是念。是假想念也。如来任运不假起念。有无减故。言假想也。
经言不应以下劣小车与诸子等。此不应与小。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乘则堕悭贪也。又贫人食是轮王毒也。
言说二种智者。二乘有漏种智名下劣。上解不应与小也。
言由有种性者。皆应与大也。或二万佛时。十六王子时。我先教发大心也。三子总与牛车。名等心也。
言各自修智者。意谈彼三乘之人。回心已后。各各能修大乘因智也。
言随根而授者。说下根亦与大乘车也。非言受于自乘之车也。
言昏迷未冠称者。冠称二字。皆去声呼也。礼云。男子年二十方行冠礼。即束发加冠于首也。
经言所以者何以我者。问长者言我有如是七宝大车其数无量。一一诸子各与大车。因何得遍耶。答经言以我此物等。喻上说亲与非亲。举国之人尽与大车。犹尚用宝物不尽。何况长者亲儿。法中论不简有性无性定性不定性等。与大乘种智之车。论不简有性无性定性不定性等。与大乘种智之车。犹自不竭。况三乘诸子耶。
经言是时诸子各(至)所望者。本来出宅拟取羊鹿车。谁知今日得大牛车。得未曾得。有亦未曾有。本来客作。只亿百钱五十。谁知无量珍宝不求自得。索水得酒。打兔得[狂-王+犁]。出语有中当觅盐并得酱。不是我本来承望之事。名非本来所望也。
言即是前卷等者。问如何是释疑耶。答此问经意。与前卷经中方便品破四疑处意一种。昔日说三今说三。世尊不成妄语人。昔日说三今说一。如何不成妄语人。答四十年前言陈之中说有三。意许之中唯与一。言言陈之心是假心。假心不得乘。如来不成妄语人。意许之心是实心。实心许与一得其一。如来不成妄语人。问长者宅内唱三车。出门唯得大牛车。唱三得三车。长者不成妄语人。唱三唯得一。如何不成妄语人。答长者言陈之中唱三车。意许之中唯与一。言陈之心是假心。假心不得三。长者不成妄语。意许之心是实心。实心许与一。许一得其一。长者不成妄语人亦同。初周破四疑处云。第一佛于何时出。先权后实说。经云。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众生见命下。第二云何知是增上慢。经云。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第三云何堪说法。经云。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所以者何。佛灭度后(云云)。第四云何不成妄语人。经云。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一三权实。是正明故。第二周熏为解释。
言此即初者。此间经问云。舍利弗。于汝意云何。是长者等与诸子珍宝大车。宁有虚妄否。宅中许与诸子三车。门外得三车。长者不成妄语。宅中唱三车。门外得车不与羊鹿。贺同上大牛车。长者莫成妄语否。
言下答有二等者。答意有两重。两重中各二。先设后正。前则未出宅。尚非妄语。况正出已。宁是妄言。后设不与小。非妄语。况正与大涅槃。是妄言所猒所忻。成其两意。
经言舍利弗言不也(至)虚妄者。第一重标也。路云。既在火宅。现为火烧。如何复言。如于火宅全其躯命等。答火有二种。一实火。二似火。人天虽有似火所烧。已出三恶道中实火烧。故一处配。非也。各自别配。是也。伏烦恼故。名免火难。不堕三涂恶趣。生在人天中。名全躯命。
言凡夫离欲等者。一则全界烦恼名欲。二贪欲名欲。伏却欲界九品修惑。烦恼因火既无。名免火难。又世尊交持五戒。如冷水洒面。名免火难。
言离三恶趣者。若入地狱。一日一夜万死万生。名不全躯命。未免人天。如于火宅之内。生人天二趣。名火宅之中得全躯命也。
言未免人者。意言长者但令诸子免难。全身纵在火宅之中。尚非虚妄。何况出宅而更与车。未免人天者。是法。如于火宅全其躯命者。是喻。法如于喻。言如火宅也。问何者即是躯命。答若入三途。破重苦逼。善心不续。如同失命。且在人天。善心不绝。如在宅中而全身命也。
经言何以故(至)拔济者。何以故徴也。何以得全躯命。非为虚妄。便为已得玩好之具。答意道向火宅之中。得人天身。名得全躯命。人之所重。莫至于身。今日得人天中身。便已得玩好之具。况后方便于彼火宅。而拔济之。又交上牛车。岂成虚妄耶。
经言世尊若是长者乃至(至)不虚妄者。标也。意道乃至羊车鹿车总不与。亦不成虚妄。况不与羊车鹿车。得牛车岂成虚妄耶。问何以宅内许与羊鹿。门外不与不成虚妄耶。答经言。先作是意。我本来宅中许与之心。若是实心。门外不得车。可成虚妄咎。我宅中先心是假心。假心得假车。不成虚妄咎。本来宅内意中只与牛车。不与羊鹿。门外不得羊鹿。不违先心。故非虚妄。问何以故先意但许牛车。不与羊鹿。答我以方便。令子得出。虚唱诱引。名为方便。意令出宅。以是因缘无虚妄也。
言印可也者。世尊见舍利弗前来问答。有方便有道理。所以印可。善哉善哉者。大好之词也。
言此文有二者。即是当唱中含处所家主也。处以者。前喻云。舍利弗。若国邑聚落。法中论。三千大千是一化佛境。此唯说器世间。合云。如来亦复如是。则为一切世间父。世间父中兼带得有情。有情亦是世间义。所以说有情世间也。又有云。父之字必对有情世间称父。不可对非情言父。所以处所之中兼说有情世间也。问如何将有情合前佛处所耶。答疏言无垢称等。交众生持戒布施等名严净佛土。又人为邦本者。人为邦国之本。本若牢固。则邦宁也。
言父者生育者。初喻云。有火长者之父。两字合也。世间父能生养男女。佛为出世之父。生长善根。能断绍佛出世父经也。
言第三合资产者。前喻中。第三老少。第四资产。今合说之中其文不次第。三先合资产。后第四方合老少。就资产中。本喻父。先喻财富。后喻多田。今合中。先合多田。后合多财。前喻云多有田宅。此合中唯合多田。不合多宅也。
言断田者。由断贪嗔痴等烦恼得法身。名断田。显得报身。名智田。喻上说。如世间田地。不除荒秽。不能生长苗稼。何名好田。法中论。由断烦恼染法。无为断田之内。长得尘沙无为功德。故名田也。经云于诸等。断田以真如为体。能与无为无漏尘沙功德为依。名田。智田以四智菩提为体。能长有为无漏尘沙万德。名田也。疏云。准理合有三田。疏略无恩田。牟云。经自释文。岂成疏略也。问智向上有生长义。可名田。断田是无为。无生长义。何名为田。答因断烦恼。显此无为万德名田也。如苗稼等。因地有故。
言由分别我爱等者。即我见我爱及资生爱为体。恐我断绝。而起怖畏。名不活畏。遂于世间家。生五行资具。付上起爱。菩提了知诸法本来是空。厌患此身。如痈如疮。所以无不活畏。
言行不饶者。行不饶益。是因。怕恶名是果。煞父害母。已不饶益行。是因。恐恶名起。名果。希望世间钱财利养。名希望也。菩萨不贪着世间名利供给所须。岂复希望他所供养等。故无恶名畏。即取欲希望为性。据实亦以贪为体。
言由有我见失等者。恐我断灭。而起畏也。问何名失坏想。答不病即忧病。病即忧死。以病失坏想。失坏想为因。起得死畏。我见为体。菩萨人视生死平等也。
言不遇诸佛等者。但知观因。因恶果亦恶也。恶业为趣因。恶道果为趣体。于当来恶道。而起怖畏也。菩萨人念言。我若死已。所生必见诸佛菩萨。故无恶道畏。此以痴为体。
言见已胜劣等者。目见己身证解浅劣。于他胜人而起怖畏。相国云。亦以痴为体。菩萨人发心无与等。何况有胜无性众畏。牟云。此五怖初地即无。佛位尽来已久。上解于诸怖畏一句经已了。
言衰恼等者。解经衰恼忧患苦。
言无明暗故者。集谛也。
言惑业者。问一切烦恼皆招集谛。何偏说无明。答疏言惑业本故。
言此是苦因等者。由无明迷过去。由暗故迷未来。由蔽故迷现在。
言或迷三宝者。由无明故迷佛宝。由暗故迷法宝。由蔽故迷僧宝。
言由证理等者。无为理体是所断处。名田。
言无余者。断惑障尽也。
言成就知见者。合智田也。
经言力无所畏(至)蜜者。五句经文。合前财富无量一句也。于中大神力一句。或合前财富无量。或合前僮仆不定故。无垢称烦恼为僮仆。此经中有大神力。不合僮仆。若依此经神通。是智慧向上作用。驱䇿随心。约义而论。有大神力。合僮仆也。前喻中财富无量七圣财。此加无所畏及智慧力。即第六度。路云。具足之言。通此一唱。经文向上总有也。方便者。即第七方便波罗蜜。牟云。方便之言。亦含经中有大神通。外化内德二力作用。亦是方便故(上消经了)。
言内德智等者。即根本智慧内体第六度收。善巧方便即智慧用。后智第十度收。到彼岸即智慧性也。
言故因说之者。金云。因谓因由。因说智慧。驱䇿神通。故以神通。合于僮仆驱䇿义也。
言第四合其年等者。合老少中。喻中。先喻老少。后喻资产。今合中。先合资产。后合老少。
经言大慈大悲(至)善事者。合前喻中其年衰迈。一往看经文解老。则含奄然三句经文。皆是老意也。
言愍念等者。衰朽之人。将死不久。预为悲念。
言所作无者。老人多心勤力而作。将死之人畏无常至。强强为之。或藏年等。非是筋力而不怖也。
言凡作皆审者。后生所作。多不思量。不惧得失。不虑前后。多行非法。老人每事多皆恩量。
言恒求善者。老人之相。多作善事也。法中论。化身如来久已成道。名衰。将般涅槃。名迈。化多只为所依。一切众生。法身如来。常与自他二利而为所依。未曾暂舍。名常无懈惓。报身如来即摩诃般若。恒照法身。名常求善事也。
言此中即说等者。大慈大悲配恩德。常无懈惓配断德。恒求善事配智德。
言如次配前者。可亲附恩德。可耆敬断德。可禀承知也。同与上家主老少并资产中三义何别。答前喻克体故别开。今授性不相离故合说。
言自他双益者。二利也。三身中化身利他。余二身自利也。表久修因。自利也。智德满故。利他也。
经言利益一切(至)火宅者。既言一切。便是多义。则合喻中。多有田宅。众生数多。故言多有也。朽故火宅者。合前其家广大宅相也。遍三界故称大。望一人说。名有一大宅也。
言亦合多宅者。即前资产中。此之宅相。即前其家广大也。
言亦有解云等者。前科文中。不合户牖。今准此道理。亦合前喻中唯有一门。今此经中。利益两字。合户牖也。
言一为度众生(至)多者。本喻云。多诸人众一百至止住其中。前喻约五趣种子说。五百约此现在苦果身说。
言二生老(至)苦恼二句者。合前喻堂阁朽故。至倾危也。
言生老病(至)苦者。合四蕰中一一蕰上有无常及苦。死之一字正合无常也。忧悲苦恼正合苦字也。前喻中堂阁朽故墙壁至倾危配四蕰。约能依合说。今此合中言生老病死。约能坏法配也。四蕰之中一一蕰上皆有刹那生住异灭。遂令宅宇危朽。问何不兼宅识亦说无常。唯说四蕰耶。答宅识是所依。四蕰是能依。但说四蕰无常识住。四蕰之中兼说识蕰无常了也。今疏第一解。生老病死合四蕰向上生住异灭。生住异灭。是细四相。生老病死是粗四相。今于细四相向上安立粗生者。病死名字着说。为令生猒。其实只是生住异灭(上申正丁破古)。古人解。本喻中堂阁朽故。头老相。墙璧隤落者。皮相。柱根腐败者。骨老相。梁栋危者。觔老相。上疏主破云。此则不遍三界失。唯在欲界人趣等中。上二界及六欲天中无此事故。古人云。说尔不遍何失。答何故能烧之火三界俱喻。及说宅坏。唯在欲界人趣等中耶。六欲天中尚无此事。
言若次第配等者。破转救也。古人云。堂阁朽故喻生苦。墙壁隤落喻老苦。柱根腐败喻病苦。梁栋倾危喻死苦。疏主破若次第等。若堂阁向上次第。唯配生苦。色蕰向上便阙老病死苦三义。墙壁隤落配老苦。想蕰向上只有老苦。病苦生苦死苦便无也。柱根腐败配病苦。行蕰向上只有病苦。余三生老死便阙。梁栋倾危配死苦。受蕰向上只有死苦。余生老病三苦皆阙。疏言若次第等破也。疏主今以欲界生老病死名字。喻彼三界生住异灭四相迁流。举此粗重苦相。显令生猒。为显上二界亦有如是苦也。
言或宅坏等者。疏主第二解。与初解别。初解将生老病死。寄向四相向上说。今第二解准经生住异灭。是宅坏体。生老病死是宅坏中过失。
言宅坏者。生依此法。先非有灭。表此法后是无异。表此法非凝然住。表此法有暂有用。故名宅坏也。依彼细四相向上有粗生老病死至失。古人问疏主云。我将生老病死次第。配四句经文。疏主便难云。不遍三界失。疏主断四句经文中堂阁朽故。配色蕰。色蕰无色界四蕰成身。无色蕰。如何将堂朽故为逾耶。若有色之处喻色蕰。无常无色之处。将余句经文。喻余三蕰。无常亦不妨也。
言据实宅者。结初解也。生住异灭细四相遍三界五蕰。生老病死粗四相即不遍。今将生老病死。寄向生住异灭向上说。谓令众生生猒怖故。
言如前说者。即是将四句经文。配四蕰也。
言今以欲界等者。结前第二解。生住异灭是宅坏体。经文何故不说生住异灭。说生老病死耶。答疏言今以欲等。意令众生生猒怖求出火宅也。
言不尔等者。重成前义。烦恼能烧之火。即通三界。其宅宇危朽。唯在欲界。人趣等中此有三。一半欲界。交诸鬼神等扬声大叫等。三车色界交恶兽毒虫藏等。二半无色界交蜈蚣蚰蜒等。
言未发心者。本喻中言三十子。约未发心前。有三乘根性。合中约发心已后。但有身中有一乘种性。究竟成佛说也。何以经言教化令得何等。
言悲事中等者。而作是念。我虽能于此所烧之门安隐得出。此明自出也。此中不合。唯合诸子。而诸子于火宅内。
言后着乐等者。而诸子于火宅内。乐着嬉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火来逼身。苦痛切己。心不猒患。无求出意。
言初明欲界等者。合苦相也。七苦者。一生。二老。三病。四老死。五求不得苦。即经言。亦以五欲财故。受种种苦。至若生天上。及人间贫穷困苦。此上经文第五求不得苦也。经言爱别离苦。为第六苦。经言怨憎会苦。为第七苦。
言后如是等者。经言。如是等种种诸苦。即是略摄一切五取蕰苦。为第八苦。即行苦也。
言略摄一切等者。前明欲界七苦。此文通明上界第八五取蕰中八苦皆尽。名一切蕰。论分假五取蕰苦。名略摄。下疏云。如是总摄八苦尽矣。问三苦相摄如何。答疏云。生等四苦。及怨憎会苦。是苦苦所摄。求不得爱别离。是坏苦所摄。如是等种种诸苦等。即结七苦苦。兼摄第八五盛蕰苦。即行苦所摄。若三界配三苦者。欲界具三苦。色界具二苦。除苦苦。无色界唯有行苦。若总而言之。行苦通三界。坏苦通二界。除无色。苦苦唯欲界有也。若论八苦。欲界具有。谓对上界有一个五盛阴苦。故言七苦。且如上界。生即顿生。灭即顿灭。故无生苦。既无嫉妒。亦无怨憎会苦。无妻子等境。无爱别离。既衣食自然。亦无求不得苦。上界五蕰刹那无常无老病死苦。今言欲界具八苦者。唯显南洲及东西二洲而论也。欲界六天具三苦。谓爱别离怨憎会苦及行苦。色界三苦。相望三禅已下。有行苦坏苦。若第四禅已上至无色界。唯有行苦。若依三受立三苦者。一依苦受立苦苦。依乐受立坏苦。依舍受立行苦。疏言。色无色皆具第八略摄一切五取蕰苦。相国言。变易分段五蕰皆是苦。名为一切也。简无漏五蕰体非是苦。名为略也。牟云。若取变易五蕰。理怨大宽。此文合上见苦。非生当见苦时。子在分段宅故。准经三乘宅体。分段宅收也。但论分段。摄取五蕰苦故。故名略摄也。又欲界七苦通明上界。第八苦摄八苦尽。皆名略摄一切苦也。
言前喻中等者。喻云。长者见大火从四面起。即烦恼因也。问此言前喻为指悲生。为指悲事。若指悲生。此处不合。若指悲事。云何疏言。见因火已惊心等。乃属悲生。答前喻今念。并是总指大科。不约子科。故作是释。今为不尔。众生之言。通惑业苦。且说惑也。故不相违。
言此合中见苦果(至)影发等者。意言前喻中所悲事。不分出苦相及着乐。至此合中。即分为二。前虽不明。今合偏显。互影彰也。合中言果。即生老病死。即苦果也。前见烦恼火。即是苦因。后见生老病死。是苦果也。
言生苦等者。化度云。生有五种。一下一种生。谓初一七日在胎中。生藏之下。熟藏之上。两盈中间。如处秽坑。受杂秽苦。二转易生。从二七日至七七日。五疱开张。迫裂身体。受转易故苦。三增长生。从八七日至十月满已来。食啖不净。受严秽苦。母食受寒冻苦。母食热受热恼苦。母若饥时。受倒悬苦。母若饱食时。受压迮苦。受如是种种渐渐增长。四出胎生。谓一刹那出母时。十月满足。正趣产门。如两山间。胎衣破裂。受迫迮苦。五受用。初出胎时。孩子肉软。犹如新疮。堕在草上。或以手捉。或以水浇。或以刀割。齐或衣褁身。犹如锯解。苦不可受。
言废忘等者。若在中有。若在母胎。皆忆得前生事业。由如老时忆得小年时事。若出胎已被众苦逼身。忘失前生一切事业。
言老苦等者。少年双眉若𦘕。颊类桃华。及至老年双眉转入要间桃华移助眼里。亦具五相。一念念老。谓从生后刹那刹那前即少。后念即老。二时分老。谓六十已上万事皆息。三衰变老。从七十已气力衰微变。四诸根老。谓八十已上诸根皆老。若老相入头。即发白面皱。若老相入眼。即两眼不明。若老相入耳。即耳不闻音声。若老相入鼻。即喘息不通。若老相入口。即美食无味。若老相入齿。即牙齿缺落。若老相入手。两手战调。若老相入心。即忘前失后。若老相入颊。颊骨垂舒。若老相入身。身形伛曲。若老相入皮。即皮肤缓皱。若老相入脚。即行步不前。若老相入四支。即万事皆废。床上坐卧要须人扶。出入往来须凭机杖。五真实老。谓百岁一切诸根都无受用。名真实老。书云。七十已上以衣暖之。八十已上以火暖之。九十已上以人暖之。百年已上种种暖之。亦无暖矣。
言时分变异者。论云。诸衰变位皆名老死也。
言诸根熟者。熟谓老熟。昧谓暗昧。
言弥笃者弥由甚也。笃由厚也。老人之相。于五尘境上。甚加恋着。贪利深厚。故言弥笃也。不能游履追求。人事皆息。名老苦也。
言如人壮美者。生相也。王妃窃爱者。老相也。遣信私通者。病相也。王使捉获者。死相也。壮美者。是年少端正丈夫。窃爱者。窃私者窃。王妃见此丈夫端正。窃生爱念。遣信私通。使人传语。王使捉获。挑其眼目。截其耳鼻。刖其手足。形容顿改者。为人恶贱也。牟云。王妃喻病缘。窃爱况不相舍。病与色身。终必有之。故云不相舍。遣信喻四相。王即病魔。
言死苦等者。无常经云。两目俱翻上。死刀随果下。
言扪者。即是摸。摸空之义也。
言涅槃经等者。辨云。经以十十相。明其死苦。延法师云。死者一报终尽也。
言于险难者。死是害身之所。死支起时。无通生路也。
言无有资者。无法以自资。可以起度也。
言去处等者。生死无穷。一死长往。
言而无伴侣者。魂灵独自。无人相从也。
言昼夜(至)际者。运运趣死。名曰无常。未测远近。随业漂流。修无际也。
言深邃黑暗者。死是灭相。一入死分。惛沉难出。名深邃也。诸根灭。六识无用。名黑暗也。
言无有灯明者。死已多入三涂大黑暗处。名无有灯明也。
言入无门户者。死入身内。不因门户也。
言而无所处者。不从外来。死不离身。即身便死。名无处所也。
言虽无痛处者。临欲终时。虽有五根。无所觉知。名无痛也。
言不可疗者。必死之病。世医拱手也。
言往无遮止者。向之难裁。名往无遮止。又复入地狱时无遮止。
言到不得脱者。无法能抑。时至必迁。名不得脱。
言无所破坏者。此人身死。别无福报。名无破坏也。
言见者愁者。愁者人皆忧怖也。
言偃仰等者。若活人即竖头行。一切死人皆横尸在地。偃者卧也。
言哽咽者。哽即喉中作声。咽即气咽也。
言披发等者。此西国死法。皆如此也。神智云。若此国死法。男踊女躄。
言禽兽等者。飞曰禽。走曰兽。大曰蝼。小曰蚁。
言唯余灰等者。若将火焚。即成灰。若蝼蚁食。即成粪也(上明老病死诠句了)。
言忧悲者。旧云忧悲。新云愁叹也。
言五根相对者。即根对于境也。而得生忧苦故。如死别离时。生者与将死。皆得起故。五根对是身。以苦对乐。意根是心。以忧对喜身。不悦名苦。即此悦名乐。心不悦名忧。即此悦名喜也(上四相交终了)。
经言亦以五欲财利(至)贫穷困苦者。是第五求不得苦收。
言五家者。水。火。王。贼。恶子弟也。
经言又以贪着等者。第三悭贪烧逼也。
言已得之财等。贪即贪于已得财物。求即求于未得财物。二皆有苦。已得入己者。被五家侵夺故生苦。未得入己者。求不得故生故生苦。或于财上追求受种种辛苦。遗教经云。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由以为乐。不知足人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也。
言金刚般若论等者。校量世间钱财。能生烦恼。设将布施。不如持经一四句偈。为他人说。由有财故。生起烦恼。即是有漏心中今生布施。第二生感得富贵果报。食肉煞生。造诸恶业。第三生中堕大地狱也。所以今生布施。是第三生怨。即日施财所起烦恼。如世界之有微尘。今因持经。减却微尘数之烦恼故。施财福少。持经福多也。
言五趣轮回者。经云。后受地狱至鬼之苦者。或由贪着钱物悭。故堕饿鬼趣。或由追求钱物。抵债不还。堕畜生道。或由追求财物。害他生命。堕地狱道。
言贫穷困等者。即瑜伽论第四说。诸天无疾病。亦无衰老饮食等匮乏之苦故。唯人间也。求不得苦。五趣皆有也。涅槃经云。求有二。一者。志求善法。二者。求离不善法未得。故有苦也。恶法未离。故有苦也。对法云求不得。因何有苦。答所希不果。故生苦。章敬云。准此经论。通论诸天。求无五衰。亦不可得。故有求不得苦也。对法云。爱别离。因何有。答所爱之物及五蕰身破坏离散。亦有二种。一者。人中五蕰坏。二者。天中五蕰坏。如是人天所爱五蕰。分别校计有无量种。是名爱别离苦。问何名爱别离怨憎会苦。答所不爱境。而共取集。多在人天也。强力天子入宫。名怨憎会。诸天舍离。即爱别离也。问何故偏说人天二趣。答人天境界殊妙。多有爱别离怨憎会。所以偏说(上明欲七苦了)。
经言如是等种种诸苦者。二解。一云。如是等种种诸苦者等。取上二界苦。即行苦也。更不别说上二界苦。只此如是等种种诸苦。便是解上二界苦。二云。如是等种种诸苦者。结前欲界苦也。以经文势似结也。虽然结于七苦。第八五取蕰苦亦在其中。其七苦各据行相增处。立七苦名。其第八苦遍在七苦之中。七苦之中但有迁流造作。即是第八苦也。离七外无别自性。即依前七别义。以立别义。即迁流义。及前七摄不尽。皆在第八收也。
言上来欲界具有等者。且初三现在苦者。即四相交侵。五欲乖竞。三性贪烧逼也。后一即后世苦。即诸趣轮回即是七苦也。
言色界唯有等者。问何名坏苦。章敬云。此中乐受及顺乐受法。于变坏位。能生爱恼故。此变坏是坏苦恼也。乐受无时变坏。名共有乐受故。能生坏苦。有舍受故。名行苦也。
言入变坏心等者。问何名变坏心。答忧恼心名变坏心。问上二界无忧恼。如何名变坏。答从无烦恼心。名变坏心。问凡言变坏者。变于乐受而入舍受。名为变坏。今第三禅唯有乐受。四禅唯舍受。如何得有坏苦相耶。答但言色界而有坏苦。非要地地皆悉有之。二云。三四静虑乐舍相总遍。今言第三有乐。第四有舍者。据增说言。合著乐者。本喻中唯有悲等事文。今合中开出苦相着乐也。
经云众生没在(至)不以为患。合前本喻而诸子等。于火宅内。乐着嬉戏等。正是着乐行相。
言不以比智觉者。解经中不觉字。不以第六识。将诸人死。比况自身。名不觉也。
言不以现智知者。解经不字。但没在苦中。受诸苦恼。唯恐后人不活。名不知也。
言不惊其果。苦谛不怖其因。集谛不总猒苦。不求灭谛。不求解脱。不行道谛。
言由此驰流等者。即解经中于此三界火宅。东西驰走等。东喻善趣。西喻恶趣。牟云。经言众生没在其中至不怖。六句经文合前喻中而诸子等。于火宅内。乐着嬉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此中经云。亦不生猒。不求解脱。合前喻中心不猒患无求出意。此间经云。于此三界火宅至患四句经文。本喻中无也。唯此合文本喻中无也。唯此合文中开出也。又此四句经文与无希取大之化喻文同。彼处经文科为二。初不希信者。父虽怜慜善言诱谕。而诸子等不肯信受。复不惊猒。经言不惊不畏。了无出心。亦复不知何者是大。何者是舍。云何为失。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已。且此两文于此间。见苦悲生。合者由有二意。一即是翻译家错。即合将此经文。向无希取大之化喻文。合中一处译出。二者。所悲事中着乐。亦即彼无希取大之化时。时节三界之凡事体。既同寄于此说也。
言譬愚顽者。疏主断也。此喻三界众生(云云)。
言初合初喻者。合果化也。前喻云。舍利弗。是长者作是思惟。此合云。舍利弗。佛见此已。便作是念。前喻云长者。此合言佛。前云思惟。合云便作是念。前喻云我身手有力。当以衣裓。若以机案。从舍出之。舍合云与无量无边佛智慧乐。令其游戏。前是喻。此法说也。合中与无量无边佛智慧乐。正合身有力。机案顿拔。独觉中子出苦也。合其游戏者。合前手有力。衣裓顿拔。声闻少子出众苦耶。
言且以佛果智慧等者。牟云。准喻中初思顿授通慧之体。后思二万妙用。顿拔二乘。今合后意也。
言念大乘因化等。前喻有三。一念初不能依大教行。经言复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门。而复狭小。二若起诽谤沉萦恶道。经云。诸子幼稚等。三念示众苦。密说大乘。经言我当为说怖畏之事等。今此合云。舍利弗。如来复作是念至得度。此上文唯合喻中第一段。是舍唯有一门。而复狭小。望佛本意。本来拟受与众生神通智慧体。不交众生行行。便拟交成佛去。既受与体不得。今与说大乘佛果通慧功德。令交行因取果。即同前若但赞佛是也。今舍方便。直说一乘法。交行因取果去。长子能出中少不能。即经言。众生不能以是得度。此唱亦合第三念示众苦密说大乘。本喻云。我当为说怖畏之事。此舍已烧。宜时至烧害此。问令前密说大乘。有二功能。一能取佛果。二能交出苦。意从行行。牟云。此但是念由来密说。后十六王子二万佛时正告。故名密说。若尔彼时显说。何名为密说。答如来虽知彼闻大乘教。不肯依行。退流生死。为今灵山证实之因。而强为说。彼不知意。名之为密。
言合无希取大之化者。本喻云。分二。初不希信。经云。父虽怜慜善言诱喻。而诸子等于火宅内。乐着喜戏。不肯信受。二不惊猒。经云。不惊不畏。了无出心至视父而已。此唯合不希信经文。不合不惊猒也。
言初喻者。经言。舍利弗。如彼长者。虽复身手有力。乃至各与珍宝大车也。如来作念。我将神通智慧。顿受顿拔既不得。我更将神通智慧向上利众生作用。与说三乘法。令依教悟理。出生死去。前来舍却方便。此间却着方便。方便是通慧向上作用。先与说功用陶练。后与大牛车。
言显佛为缘等者。问三乘人各自修因。何名与车。答疏言显为缘等。佛劝方能修行。亦名佛与。即同下文。而诸小王不顺其命也。王遣兵众。即佛劝众生也。
言摄智及通者。即力无所畏。而不用之也。
言知欲如何知者。即后如何也。既果化不可得。知复如何但令各因至果。意说世间良医善能治病。但可应病与药。令得服行。岂得自以力手割他腹中之病。而不与药。如来今者亦复如是。但可应三乘诸子。为说三乘法。岂得以智慧神通。顿除众生身中烦恼之病。而不为说三乘法也。由此故知顿授机案与独觉。顿授衣裓与声闻。令其二子。更不行因。直出火宅。取佛果不可得也。
言合正说三乘者。本喻有二。初知根。经云。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种种珍玩奇异等。后正告。正告有总三总。一告令取。经言。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等。二别示三车。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等。三正劝出与。经云。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今此合。即疏言有四。是也。章敬云。合中四段。第四赞乘胜德。合前总告令取。第二劝取三乘。合前第二别示三车。第三引己为证。合前正劝出与。第一劝猒三界。本喻中无也。
言三界火宅内体者。即解经汝等莫得乐住三界火宅。即是劝离内五蕰异熟果体也。经言。世界不牢固等。又言。三界无安等。
言故此粗弊者。解经言勿贪粗弊至也者。五尘外境也。章敬云。内外二体。即是苦谛。若贪着生爱等。即是集谛。有漏因果二谛伦矣。
言虽有妙果等者。则当来成佛之身。金刚妙体。意通汝贪内苦身。何如内金刚身。既贪外五尘。何如忻净土之中五境众相。净土之中只合言五蕰。若言尘字。疏错也。
言而未明说者。劝猒三界。四十年来为声闻说火宅。亦合为化说。火宅门外有净土妙果令忻。今唯说猒三界。不说忻净土。是未分明说也。
言引己为证者。合前第三正劝出与本喻。经云。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与汝。合云我今为汝等。
言我为汝保者。我独与汝作保也。
言生死圣诃等者。解经皆是圣所称叹也。
言生死系等者。净云凡夫为三界惑业所系。初果人为欲界七生惑业所系。二果为二生惑业所系。阿那含人为上二界一生惑业所系。有学之人皆是少免系。未得自在。三乘罗汉具免诸系。故名自在也。
言有漏之法胜者。意言人天于有漏中胜也。问何不于三涂建立求耶。答恶趣境乖。故不求也。
言三乘不然者。谓不同凡夫取着而求也。
言无过失等者。问若言三乘非所求者。如何得有求三菩提之萨埵。故此疏言。无过失等。意言非谓无真而即不求也。显无彼贪欲等求也。若尔。如所知障为缘。执佛可求。众生可爱。即是法贪。无明习地等。何名无过失。答今约所求之法。是无至失也。由此能求。亦名无过。故不同彼也。
言更无增减者。三种欲生摄欲求尽。名无增减也。
言现住欲尘等者。谓下之四天欲增先有色类已定。于此住欲尘境上。生贪求故。因妙境起。今取何贪。何贪即尘生。谓众生为在欲尘中之众生也。
言现住者。简异上天。随逐缘化起。意言此等四大所有外异。皆是先有现在之境也。问三途之境亦是现住。何不建立求名。答三涂境乖。不立故也。
言自变者。谓第五欲天所有境自变为之。于此自变。欲尘境上生贪求故。名自变也。
言他变欲尘者。谓第六欲天所有欲境。皆他变起。最是希奇。于境上生贪求。故名他变。他变中亦有自变。然以他变。希奇以胜故。故用标名。六十四云。欲求有五。一摄受求。二受用求。三喜乐求。四解了求。五声名求。
言离生喜乐者。离谓猒离。远离生谓生涩。亦如生食。欲界烦恼二性间杂。为至增故。由如于生初禅。离此名离生喜乐者。为得当地定故。以此为依。轻安定水滋润其身。名为灌洒。轻安相应意识俱受。体虽是一。适悦身心。分喜乐二。
言二定生者。定即当地之定。彼喜乐受依定生。不同于初从所离说也。
言三以离喜者。谓第二禅离第二定喜。得第三定乐。离谓猒离。由见二禅喜。相遇增故。故猒离之。所得之乐上下地无。初离喜故。从胜标名。意说离喜而有乐。以乐灌洒其身。理实此乐亦因定生。今从所离而标名。有求亦五。一法尔求。如劫末时任运离欲。而得生上。二忻乐求。作意心生上界。三愚痴求。不了上界。是无常故。四猒患求。猒下故。五思择求。思择力离下染故。第三无贪为体。第五慧为体。所缘别故。
言邪梵行求者。亦有五。一唯求求。唯起涅槃心。不修于梵行。唯以求心为求。二趣向求趣。得涅槃。兼修梵行。三现得求。求现涅槃而修梵行。四后得求。求后菩提而修行。五思择求。求当得法。种种思择。而修梵行也。
言虽有梵行求者。问佛令修行。何言非求。答疏言虽有等。意言今求三乘之求。是正梵行求。非如外道持戒苦行等求。四空为涅槃。是邪梵行求。非正求也。
言正乘乘已等者。谓入见道。见道中所有功德。名为正乘。前加行中所有功德。即名乘已。若入修道。修道中功德名正乘。前见道名乘已。无学相望亦尔。相国云。三乘若自得正乘已。更修诸法。助此乘体。正助相对。故名正乘。潞府非唯局三乘自体。仍以五根根等诸功德庄严。而自娱乐等。
言初必依佛法者。路问亦有有从余说法发心。如逢马胜等。如何疏言初必遇佛。答最初发心。要必遇佛。马胜等约后时说。不尔。便违涅槃所说不遇不差不老文也。设不逢佛。遇教亦得名佛所说故。
言依因支等者。论解资粮云。此位菩萨依因善友作意资粮四胜依力。于唯识义。虽深信解。而未能了。能所取空。多住外门。修菩萨行。
言闻法自行等者。解法。自行等者。解经中自求涅槃义也。答难亦得。问若言依善友者。何故经言求涅槃。答疏言闻法行等。
言瑜伽等者。即声闻地文也。
言声之闻者。声即属佛也。闻即属弟子。声之闻。依主也。二云。声即属迦叶等身也。闻即属一切众生。声之闻故。亦依主也。
言有财者。即声属如来。闻属所化众生故也。二种之名。皆非己体。合二为自全取他。名有财也。经言以佛道声。即佛教。令一切闻。即是众生。即其证也。以此声闻为财而彰自名。全取他名有财也。
言前通定性等者。问前瑜伽解与后解信品二释何别。答前宽后狭。大论释一切声闻。通定性不定性。后依自经。依声闻自类。唯是不定性也。
言此求涅槃等者。斥古人取涅槃为车体。若取涅槃为车体。与化城有何差别。疏主但求涅槃修行拟者。以所学种智为车体。
言此文略者。问疏主取种智。经何不说。答疏言此文略故。经应言自求涅槃及以种智。经既无智言。故是略也。
言不求与佛等者。约得果时。不要逢佛。名不求。非是部行得果已后一向不逢也。
言略无因力者。问前言四力。此何无四。答但是文略也(此次前)。
言故名精进者。能证通也。
言善寂者。即所证理也。牟云。详精进连自然慧下读。方见道理。但解求慧。不解精进也。
言待缘而证圣果者。问其相云何。答如经中说。过去有王。暮春三月。将诸婇女。后园游戏。见诸树木华色鲜明。王于尔时。便生贪着。暂于树下。寝息少时。婇女宫人见王爱慕。遂于树下。次第摘来。遍绕于王。布之令币。须更王觉。乃见其华遍绕其身。悉皆萎萃。即便生念。世间之法。衰盛何常。向见诸华鲜明若是。何期不久萎萃如斯。我今此身亦复如是。今虽状美世所无双。不久之间。会归磨灭。深生猒患得。缘觉果。
言辟支佛等者。路云。具三义成辟支佛。十地经亦有三义。与此经同。一彼经言。不从他闻自证觉故。论云。一者自觉。不假佛菩萨说。唯自觉悟。即此经中求自然慧。二彼经言。不能具足大悲方便。故论云。二不能说法。不起说法。不堪说法。即此经乐独善寂。三彼经言。而能通达深因缘法。成辟支佛乘。论云。三观少境微细境界故。
言此有二类等者。一者部行。此是钝根。但六十劫练根。时少得果故。二者麟角。此是利根。即百劫练根。方得圣果。时节既多。故利根也。金云。麟角利根。劫增时出。唯在南洲。必是定性。要唯独出。部行钝根。劫减时出。通在四洲。众多共出。多是不定性。
言故华严等者。问佛将下生。移此独觉。向他方佛土者。此既不见。彼何则容。答彼虽佛国。已入涅槃。亦名佛国故。不尔。相违也。又解。隐令不见。亦名移也。
言时犹少故者。路云。在加行位。一生一坐。智入见道。名为时少。不容练根故。作部行少乘。俱舍说。若在凡夫。可有回心。向独觉果。或向佛果。若是圣人。必不回心。若大乘总回。若从声闻资粮位回心。即作麟角。若从加行位回心。即作部行。又加行位中燸顶二位。许有回心向大。或趣独觉忍位。世第一不许回心向大。何以故。由忍不堕恶趣故。菩萨由于三恶趣中广利众生。故说忍位不许回心向大。问何故资粮位回心成麟角。加行位回心便成部行。答独觉中利根者。名为麟角。钝根名为部行。二种别也。利钝复有二种。一者根性利者。名为利根。根性钝者。名为钝根。二者。长时终者。名为利根。少时修者。名为钝根。今取后类。所以资粮位回心。即成麟角。以是长时。根性利故。加行位回心。即成部行。以是时少。根性钝故。故此二类有别也。问颇有独觉。不从声闻资粮加行。从自二位修成果否。答亦有。婆娑第七云。有独觉种性。顺解脱分转起声闻及佛种性。起余亦尔。自果亦然。若起佛种性解脱分已。则不可转作声闻。极猛利故。问缘觉总有几心。答一百六十心也。相复云何。谓见道十六心。八智八忍。即成十六。修道有一百四十四心。即上二界八地之中各有九品。八九七十二品。此七十二各有二道。谓无间道解脱道。二七十四。一百四十。二二四。通而言云成一百四十四。并前见道十六心。成一百六十。问何因见道八忍八智。即通三界。及至修道。唯说上二界。不说欲界。答欲界现前法忍法智。已断欲漏。更不拟宜。所以不说上二界染。不现在前。所以拟宜。更须别断也。是故唯说上二界染一百四十四心。问部行麟角二类有几差别。答六对。一利根钝对。二劫增劫减对。三一洲三洲对。四独出众出对。五定性不定性对。六回心不回心对。解曰麟角名利根。部行名钝根。利根必劫增时出。钝即劫减时出。利根必南洲出。钝根通四洲出。利根各独自出。钝根众多同出。利根者必定性。钝根者多不定性。定性者必不回心。不定性者可有回心。回心如何。如经中说。鹿母夫人生一肉殚。殚开已后。生一千男子。长大出家。成辟支佛。后回心已。各得成佛。即贤劫中千佛是也。
言初解大乘者。路云。准经应言初解大乘。经言。求一切智至无所畏名菩萨。经言。慜念安乐至一切名菩萨。是名大乘菩萨。合结上二义意必然。问初求后求何别。而分二名。答初求属初发心。后求属发心。
言观空智者。问三乘同有理智无违。言观空者。𮓪圣教。且如大般若三百六十五云。佛言善现。一切智者。是共声闻及缘觉智。何以故。言一切智者。谓五蕰十二处十八界。二乘亦能了知。名一切智。准此三科名为一切。能了之智。名一切智。定缘三科。名观空耶。答此一切智诸教不同。疏举一边。亦不相违。相云。即观三科中无有实我。名观空智。今谓般若言三科者。解一切名。疏言观空者。即观彼三科中之真理也。即同是法住法位也。相言无有实我亦好。三乘同有。不言法空也。
言由自觉生等者。不同外道依他冥性自在等因而生得智。亦不同外道无因而自得也。意言如鹙子悟佛知见。实道悟自智方生。名自觉生(如言解义)。
言不待他缘者。问心法四缘生。云何言不待。答要自四缘。此即生起。非四缘外别更待缘也。
言或智性者。体凝本有。名曰自然。法尔种成。名无师智。问佛经三大劫修历。事于善友。何得言自然。
师耶。答此并约金刚解脱道一刹那正证理时。名自然无师。以此时菩提尚不可得。何况有师学耶。
言菩萨者三乘等者。路云。泛释可然。若准结中经文。是名大乘菩萨。非通三乘。下疏言。求智者菩。慜念者萨。又望义各别。由此罗汉菩萨三乘。通摄求三菩提之萨埵也。
言各有一种一性者。通辨三乘。总有七人。初有三人。各唯一性。即三乘人。各于自身。有自种性故。此是定性人。各于自身乘。证自果故。次有三人。各具二性。一有声闻独觉性。二有声闻菩萨性。三有独觉菩萨性。后有一人。通有三乘种性。此后四人皆不定性。如迦叶等。即不定也。今谓三乘通论有三种二性。若言三乘各有。菩萨义即不成。且如菩萨声闻菩萨独觉。此之二性。可摄在菩萨乘中。若声闻独觉者。即无菩萨性空。得摄在菩萨乘中。若许摄者。即应无性得圣果共。若不摄者。言二乘各有二性。此有二意。一云。应言二种二性方是。二者。言三无失。且如菩萨乘有菩萨声闻菩萨独觉。是一种二性。独觉中有缘觉菩萨性。缘觉声闻性。又成一。第三声闻菩萨性。声闻缘觉性。皆取有菩萨性者。若尔。三种二性有何差别。如菩萨声闻。声闻菩萨缘觉等亦尔。有差别。答此但作句数分也。若不尔者。三乘各有一种性即休。何用独分一种三性三种二性也。
言初后发心等者。泛明三性不定。或有先发大心尔后得果。或有先发声闻。向前证道。明知一人通有三性。所以然也。
言说如声闻菩萨性者。即初发声闻有缘觉菩萨性者。亦尔。名为不定。
言如大迦叶者。由常头陀静处。是缘觉行。舍利弗准此。
言初合说实者。前喻非本所望。已上喻实。以下释疑。今此合中第一之乐。已上合实。已下合疑。
言初合释成等者。前喻有三。一标富有。所以者何。是大长者财富无量。二念均平。而作是念。今此幼童。皆是吾子无偏党。三释所以。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给一国。由亦不匮。何况诸子。今此合牛。但合初二。牟详前喻中释成父志中。无见子得出。见子得出乃是依言免难中经文言。今言合者。未知何也。抄无解。今为一解。为此释成中。初喻中有安隐得出之言。后合亦尔。为有等赐大车。父隔故见子。父入此。合中若无赐大车言。即判入前也。释家不以文杂故也。移此二文即无过也。
经言如来亦复如是等。合子得出也。长者门外设三车。出门唯得于牛贺。如来方便说三乘法。究竟唯得一佛乘。
言以教门等者。佛之教门有二。一者教门。二者行门。若以教门。即名为出。若以行为门。亦即名为入。出即三界之苦。入即涅槃之乐。言亦可设言等者。意言涅槃即教下所说理。因教悟理。亦可说言教能入理。然此中前解。教上有出。行上有入。此解教上亦有入义。不说行也。然教行二皆有入出之义。望宅名出。望果名入也。前喻云。是大长者。财富无量。种种诸藏。悉皆充溢。此合言如来亦至藏。本喻云。而作是念。我财物无极。不应以下劣小车与至差别。念均平也。此合云。是诸众生皆是我子。至灭度也。
言不令等者。意言不令菩萨独得大般涅槃。二乘人不得也。均合平也。
经言是诸众生(至)之具者。喻中有四。一乘标与车。二严饰等。严饰有十严。合中有二。一车体。二车德。不合牛相傧从也。
经言皆是一相(至)之乐者。离杂染相。遮不是有漏。一种者。一无漏种类。表是无漏。
言若因若果者。妙平二智名因。四智菩提名果。又因者。初地门中二智。后智为车。意言诸佛具此功德。能与四大声闻。开知见性。令当来作佛。亦得净妙第一之乐。所以圣之称叹也。望彼诸功德。此车为本故。
言五乐之中者。一自性乐。二因乐。三苦对治乐。四受断乐。五无恼害乐。无恼害乐有四。一出离乐。二远离乐。三菩提觉法乐。四涅槃寂静乐。四中第三觉法乐。第四寂静乐。觉法是菩提。寂静即涅槃。问疏主难他古人。取涅槃为车体。如何此同车能生净妙第一之乐。莫取涅槃否。答此说车上功能。如来种智。车能生鹙子身中有为无为功德。佛后得智。智为能生。鹙子种智及涅槃。为所生故。叹云。能生净妙第一之乐也。
言释疑有二等者。前喻释疑中有三。一问舍利弗。于汝意云何。是长者等与诸子珍宝大车。宁有虚妄否。二答舍利弗言。不也世尊。是长者但令诸子得免火难。全其躯命。至与大车。三印。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今合中初举喻。经云。舍利弗。如彼长者。初以三车至之咎。此上举喻讫。经言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合中标文也。亦同前喻次。初不与小。非虚不达。先侵意世尊若是长者。乃不与最小一车。犹不虚妄。后况与其大车而成虚妄所以。经言。何况长者自知财富无量。欲饶益诸子。等与大车。标也。
言此释也者。经言。何以故。如来至能受者。问何故如来初说三乘。后说大乘。名无虚妄耶。答如来本意与说大乘法。但是众生不能尽受。所以于一乘道。分别说三乘。举喻。如三岁小儿。昔日口小。契大饼角不得。只分一角之饼为三。已后既渐长大。即合三角为一。四十年前大性未熟。即开一乘为二。四十年后既根熟。即合三为一。
言结答等者。都结一品权实意。故名结也。答者。鹙子四十年前。于一乘体上。分别说有三因。只是教行有三。不是分别理果为三也。教即有三。理唯有一。因即有三。果唯有一实也。三因者。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教有三者。为求声闻。说应四谛法等。经言。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也(第五疏彻)。
言是第三大段等者。疏主意。第三段文不述长行也。章敬科。总述前长行释疑文。兼述初周断疑分。道理虽有。违疏也。
言颂今实等者。经言时诸子等。各白父言。先父所许玩好之具。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与等。下偈经云。尔时诸子知父安坐。皆诣父所而白父言。愿赐我等三种宝车等。
言初半偈等者。长行喻云舍利弗。若国邑聚落有大长者。其年衰迈(云云)。长行合云。舍利弗如来亦复如是。则为一切世间之父。于诸怖畏。至而生三界朽故火宅。偈言。譬如长者有一火宅。
言五趣危亡者。长行喻云。多诸人众一百二百乃至五百止住其中堂阁朽故。至在此宅中。长行合云。为度众生生老病死。至令得菩提。偈述云。其宅久故而复顿弊。至毒害火灾众难非一。
言第三有十四等者。长行喻言。长者见是大火从四面起即大惊怖。至随汝所欲皆当与汝。长行合云。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之所烧煮。至便得无量安隐快乐。偈述言。是时宅主在门外立闻有人言汝诸子等先因。至可以游戏。
言第四有六偈半等者。长行喻云。是时诸子闻父所说珍玩之物适其愿故。至欢喜踊跃。长行合云。舍利弗。若有众生内有智性。至为求牛车出于火宅。偈述云。诸子闻说如此之车即时奔竞驰走而出。至是故诸人我今快乐。
言此初喻长行有六者。一处所。二家主。三老少。四产业。五宅相六户牖。今颂唯二。譬如长者家主也。有一大宅。宅相也。当唱之中余六句经文。属五趣危亡喻也。长行三界佛有。喻有六段文。今唯述二。疏主唯文势分别不得。所以两唱。意总合为一唱。同长行三界佛有喻。与五趣危亡。各别开颂文。何故两文合为一唱。答一疏主意解故。三界宅与五蕰舍不别。故不别开。二有一火宅。即本识。识蕰是总。余四蕰是别。不异故不别开。
言三释如前者。问何长行乃言多有田宅。今此颂中而言有一大宅。答三释如前长行也。一云。长行授众生无量。故言多有。颂文漏指一人。故言有一。二云。长行如一六合而光宅天下。故言多有。颂文如来等视众生。犹如一子。三云。长行约众生各别。言多有。颂中依佛为主。故言有一。又□何□云。将众生就佛。即言有一。将佛以就众生。故言多有也。四□判颂文有一大宅。述长行其家广大。宅相也。何故将长行资产中多有宅。对偈中有一大宅。而作三释耶。答缘长行宅相中云其家广大。古人便执家宅有异。疏主意显不别。所以将颂中一一大宅。述其家广大。将多宅解有一大宅。又多宅体相同故。
言不述第四众子者。有无不同。
言宅宇危者。长行先说人众甚多。后说宅宇危朽。偈中先说宅宇危朽。后说人众甚多。前后不同也。
言七句明等者。前六句为一唱。第七句便属后唱。问何故疏主科文七句总属前唱。及至疏解想蕰无常乃属后唱耶。答若准义科。即合墙壁圮坼想蕰无常并属前唱。与三界五蕰中。一处明了。义方周足。若准文科。即合属后唱。属后唱之中。上句云墙壁圮坼。下句泥涂褫落。泥涂事须依墙壁有。若无上句。下即孤起。所以将墙壁圮坼泥涂褫落一处说。
言宅久故等者。识蕰无常也。久年多也。故恶也。金云。第八识无始时来。至今有故。名久。现识顿生顿灭。名顿弊。潞府云。竖而论之。识蕰之始。刹那四相。念念生灭。名久故。横而论之。识蕰向上一期四相。故成顿弊。竖约无始时来生住异灭细四相也。横而论之。约当生生老病死一期四相也。竖论细四相。无始时来。生灭无穷。时长远故。名久故。横而论之。粗四相当生之内。生老病死迁转不停。相国云。无始时来。下界灭上界生。上界死下界生。竖名久故也。此从最初生。又最后灭。生灭二位。顿而无渐。而名顿弊。一时破败也。意言无始时来颠倒生。如彼多年风雨朽。名久故。一刹那中最后顿舍。如森然倒。故言顿弊。又云。一生七十八十名久。即顿弊也。
言堂舍高危等者。古人云。欲界身如堂。若生上二界如舍也。疏主义。身根大而为堂。诸根小而为舍。其堂广大遍于舍。其舍小故。不遍于堂。身根大故。遍余四根。四根小故。不遍身根。四根阙而不妨身根在。身根阙而诸根亦无。舍事须依于堂。余四根事须依于身根。长行言。阁堂上重舍。以舍替阁。故言堂舍。高危者。喻上说长者家堂舍大高。大高易危。危必不安。是无常相也。法中论。人身正盛就肥壮有力。则是易衰之相。时人顿盛就中却不是好。天行时气。先到伊门。热病到来。增寒壮热。冷病到来。面色萎黄。亦如木秀于林。风必易摧。色如聚沫。不坚实故。又如屋舍。置来多时。林木悉皆朽故。怨畏去倒着种种者。人老去助。十子柱枝。起坐相随。
言柱根摧朽者。取行蕰中。命根为柱根也。柱根摧朽故。梁栋倾斜。命根若无。受等即谢。故大品经云。如人命根在。即余得立。命根若灭。诸根尽坏。行蕰七十三法为体。于中最胜者。莫若命根。命根有连持色心不断。□能连持不断。则由命根。长短分限。乃由先业。欲得命根久长。必因基陛牢固。欲得色身长命。由他业力住持。喻上说基陛。能持业根。法中论柱思能持命。
言念念迁谢业思等者。谓业因若尽。命果不长。念念迁流。无容正受。诸根毁败。何可安哉。意言柱根与基陛。此之二句俱是行蕰也。因基陛即有柱根。因此桂根。便有梁栋。此身亦然。于业思便有命根。因此命根。便有命之因果。皆是行也。问五蕰之法聚义皆同。何因识行二蕰。各摄两句经。余三名一耶。答识蕰为主。横竖有殊。故分两句。其行蕰者。百法之中。摄七十三。于中唯取命根一种。又命根中通于因果业思。即是命因。命根即是业思。由善恶业为因故。当来能感善恶之果。命有长短。故知命果皆由业因。因果有殊。故分两句。□□不然。故各一句。
言梁栋倾斜等者。梁即横梁。栋即竖栿。梁栋若在。向上椽廉即存。梁栋若倾。舍何安立。梁即依栋。栋即依柱。容受依主受。主受依命根也。由有栋坂向上有梁。由有第八识主意领纳前境。方能依五而发五识领纳。领纳五尘境。五尘境皆由于受也。此前六识受。因于主受。方有容受也。疏云二解。一识体名正受。二取相应心所中领纳名受。第二解为正。又第二解中复有二解。一取第八识受。名正受。总报主故。第二兼前受。摄在一处。都合名正受。
言何可安哉者。则云。显五蕰诸受皆是无常也。又云说失正受。即第八识受。何可安哉。受现在一谛。水打着一个浮沤生一个灭一个。顺境喜受。领纳顺境。忽有违情境。忧受亦领纳。前境灭而后境生前领纳灭而后领纳生。生灭念念不定。如浮泡也。
言基陛等者。即遍行中思为体。大乘诸业皆是思故。能持命根。故喻基陛也。如世间人造舍。基若坚实。其柱即久长。若基陛不实。柱即不久摧毁。思上业势分限若尽。即喻基陛隤。法合亦尔。业思之而安命根。由因命根方有正受。由有受能领纳。方有法生起也。问行蕰七十三法中。何故偏说业思并命根。答业思是因。命根是果。因果有别。说二法。问余法何不说。答但举此二。摄余法释。其中所有法。依命根故。
言墙壁等者。外御为墙。内捍为壁。安国云。本质疏缘名墙。相分亲缘名壁。路云。藉质变名墙。离质变名壁。虚而不实。念念生灭。故言圮坼也。
法华经玄赞要集卷第二十四镜水沙门 栖复 集
言又此门者三乘因行等。问二乘无学果德可然。菩萨在因。如何言果出因门。答有二解。一者。若望菩萨所行行是因。当来佛果。方名出因门。今约佛果当出。名出故。
言门外二者。初地菩萨无漏理智。出彼地前一大阿僧祇劫。有漏因行。故言门外。又初地为因。二地为果。至十地亦尔。望因中果说。亦名果出因门也。问智增菩萨出地前因行。初地登牛车出宅。言门外。悲增菩萨虽出地前因行。初地登车未出宅。如何言门外。但是宅内登车。答但说业报宅。不说随愿宅。即解经中。今在门外也。
言此中定取分别等者。简要云。意显无漏牛车体用性相。即名大乘也。
言分别种智者。即是明大乘牛车。即是无漏后得分别种智也。问何故此经门唯言一。车乃说三。答门据长者内自思惟。就实说一也。车约引子虚指。依权说三。故无违也。
言问何方便(至)彰等者。方便品权实总说三。理实唯一。十方世界中有一乘法。实也。无二亦无三。权也。权实理智总摄尽也。
言下二周者。内果者。开示悟三为果。果中理果智果入佛智见为内。内中有因理有因智。第二周中唯说因智。不说因理果智。第三周中唯说果理。不说果智因理因智故。
言答乘有权实等者。二乘权。一乘实。一乘法略有二种。一因二果。因复有二。一者理。二者智。果亦有二。一理二者智。涅槃菩提二种别故。理智可知。且因理智者。谓从初地所证二空理及能证二空之智。是也。即是初周入佛智见。通于理智二种法也。果中二法菩提涅槃即开示悟三也。
言三种者。别故即是权实因果理智名三也。问何故初周法说因果理智俱说。中下二周随应偏说耶。答由迷有前后。悟有浅深。迷处再说。悟处不论。故于三周有说不说。第一周中因果理智总说。鹙子总悟。中根四人果智果理总解。唯迷因中智。不迷果中智。果中理因中理。迷羊鹿二车。得至道场。不知到道场者。唯是牛车。令知羊鹿是权。牛车是实。故如来所以第二周牛车譬喻。第三周下根之人。第一周第二周数闻。不迷果中智因中理。因中智唯迷果理。将谓有余涅槃便是实。所不知别有宝所。是涅槃也。所以第三周说化城喻品。亦为下根五百千二百人。唯谈果理也(上答总标了。下别释不知权实取舍之事不成)。
言不知权实等者。若不知二乘是权一乘是实。因何知权可舍知实可取。
言不识果因(至)不立者。因为能取。果为所取。
言不闲理智者。智为菩提。理为涅槃。智断二德若不圆。何成道满。所以初周理智双说。
言玄宗者。即是理智也。
言未识取即者。初地已去牛车也。
言故说三车(至)行者。令知羊鹿二车为权。牛车是实。合识三中牛车是一乘之行。此解正。二云。三车之中令识知羊鹿二车。为取牛车之因。问何不唯取牛车为一乘因行。答一乘因中有权有实。有近行。有远行。羊鹿二车望佛果菩提。为方便行远因也。牛车与佛果。为根本行。为近因故。总说三车。令识知也(上说因车也)。
言隐果中之觉寂者。觉是菩提智。寂是涅槃理。所以第二周不说因中理。唯说因智。车即牛车也。
言秘因位之等者。第二周不说因中理也。
言遣修生者。唯说因中智也。理渐解也。故第二周不说理也。智未闲故。再说也。问何名智渐解耶。答中根四人来回心前。先证生空理。回心向大。当证法空理。故名渐解。牛车种智二乘全无。未闲也。
言下根虽再闻等者。等第一周第二周两度闻。名再闻。再闻权即羊鹿也。再闻实即牛车也。
言及因智者。一句属□上。再闻权实中收也。
言果理犹(至)假真者。假是化城。真是宝所。化城是末。故可舍之。宝所是本。故可取之也。辨云。说本者即是为说佛本意也。本意说宝所令取也(辨解亦善)。
言隐果中智品者。所以第三周不说报身。
言藏因位等者。则不说第二周中理智也。
言一乘因果等者。总结也。第一周总说因果名备。第二周第三周名偏说也。
言果中觉寂等者。报身法身。示者晓尔。圆者第一周总说。缺者。第二周第三周缺说。
言大慧法身者。初周报身法身。总说名具。第二周唯说大慧报身。第三周唯说法身。名阙。
言地持论中者。问法华经说有三车。地持论说有四车。何故不同。答所望各别。业论第七。三车中与法华□三车不同。此经三车是羊鹿牛。地持论三车。是鹿牛外更加象车。彼论四中阙羊车也。鹿牛马象。如是次喻四涅槃。凡夫人唯有自性清净涅槃。喻鹿。声闻人兼得有余涅槃。喻牛。独觉人多兼入无余涅槃。喻马。菩萨能住无住涅槃。喻象。初后即真如无住涅槃胜故。象车为喻也。问法华经中三车喻智。智有动摇。称运载。地持将车喻涅槃。有运载不。又涅槃是疑。然何故亦得是车摄。答法华将智就性名车。地持论将性就相。亦得名车也。所以疏言。乘于大性。名为大乘也。乘之大性。亦名大乘。
言涅槃经说有二车等者。彼经第二。文殊师利广对准陀。辨如来身有为无为义。纯陀因此。语文殊言。文殊师利。譬如国王调御驾驷。欲令驴车而及之者。无有是处。我与仁者。亦复如是。欲尽如来微密深奥。亦复如是。章敬云。此是纯陀与文殊自商量。小圣测度佛身功德。犹如驴车比驷马也。
言半满等者。喻有四对。一真俗。二世出世相对。三大小乘。四因果。今依因果相对。因位名半。果位名满也。纯陀文殊并居因位。言半何失。正是疏意也(上会诸教车了下会诸教喻)。
言优婆戒经等者。此说兔马象三。将水喻理。声闻根钝证理浅。缘觉智次胜。证理次深。菩萨根利。证二空理最深。三兽渡河亦尔。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言三兽被围等者。智论三十五云。说三兽被围。鹿羊犀牛象。声闻之人。畏生死苦。依五蕰四谛。观苦空无常无我。唯求自利。如围中鹿。既被毒箭中。一向求脱。更无他念。设有多子。不能顾恋。次缘觉虽猒生死观诸因缘。亦慈念□度众生。如犀牛在围。虽被毒箭。犹顾其子。□苦逼故。从人头上。踊身而出。后菩萨人虽被生死三涂之苦种种逼恼。菩萨苦中观心忍受。救诸众生。以得为限。众生若出。菩萨方出。如在围中象。被毒箭中。已出围外。诸子在围中。不免诸苦。每见以运身。却入围。以救诸苦。前喻大悲。后喻大智。
言又说三人等者。智论五十一云。譬如三人度于恶道。一者。于衣逃遁而出。二以财帛求。三者如大猛将。将大军众。摧破贼寇。举军全循。怛荡而出。三乘修行亦尔。如声闻人不能知一切法总相别相。不能破魔军降外道。但猒生死。直趣涅槃。次辟支佛入诸法实。稍深于声闻。少有悲心。以神通力。化诸众生。能破烦恼。亦不能破魔军降伏外道。后如菩萨从初支心。于一切众生。起大慈悲。□未得佛。于中利益无量众生。破诸烦恼。及降外道。三人俱免生死。就方便道。各有异见。金云。涅槃驴马二车。喻教。地持论四车。并三兽渡河。喻理智。三兽被围及三人得道。喻行。此经三车在门外喻果(第二文了)。
言汝等可速出等者。经云。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皆当与汝者。各与车。随彼长子爱牛车。与牛车。中子爱鹿车。与鹿车。少子爱羊车。与羊车。
言今此略作五番等者。简要云。一理智不齐难。二城车开合难。三中途门外难。四游戏安坐难。五入城出宅难。
言问智中有虚实(至)宝所者。问意智中有假真三种。并名车。何故理上有假真。何故假理名城。大般涅槃二空理独名宝所。既车名遍在权智实智。化城合遍假理真理。何故能证智名三车。所证理中何故假理名二城。真理名宝所。
言息处具德殊等者。化城名息处。宝所名具德。具尘沙万德无为功德。即是摩诃般若所证之理也。车上不简真假。有能运载义。总名车也。
言又已息当求别者。化城名已息。宝所名当求。已息名城。常求但名宝所。
言运载总名(至)摄者。牟云。登地已去无漏因行。望于佛果。名为近车。声闻缘觉未回心前。练根时节。三生六十劫。四生一百劫。回心向大。望于佛果。迂会修行。名为远车。又解。二乘之人三生六十劫得罗汉果。四生一百劫得缘觉果。运载自身得果劫名近车。大乘三无数得佛果。名远车。二解后为胜。准疏意名。取自乘果。论近远也(理智不齐难。次成车合难)。
言二乘学智果等者。意言二乘学智果。智果分羊鹿二乘学灭果。何故化城二。
言答息处说二乘者。问何因有二城。答声闻生空智。缘觉生空智。智证有异。实有二城。问既若实有二乘。涅槃经言。化作一城。何不开为耶。答疏言。对实说假。故合名一也。二乘涅槃同是假收。对宝所总言有一。
言涅槃经等者。问何处教文说二乘涅槃各别。答疏言涅槃经言等。
言今以所断等者。问既涅槃有二种。何故化城言一耶。答疏言今以等。故化城不开也。
言若菩提车等者。问何故车立种。答疏言若菩提车等。由此七异。故立三车。
言但说无为等者。此意直说无为。不对证智。故城名一。约能证说。熟智立二城也。
言以智显灭者。顺文云息处故二。为止息故说二。二乘证智。所诠无为分涅槃二。非言涅槃体有二也。如十地内所证十如。依智说异。一遍。二最胜。三胜流。四无摄取。五无别。六无染净。七法无分别。八无增减。九智自在。十业自在。
言三问何故等者。中途门外难也。
言息苦名为城等者。息得分段身上一半苦。更有变易身上一半苦在。名半尽。所以化城于中路设。
言无漏离系等者。问羊鹿二车是有漏。如何言门外。此中带过。悲增菩萨七地已前虽具无漏。且未出宅故。答且约业报宅说。不说随愿宅。问二车体是有漏。如何言门外离系缚耶。答车虽有漏。约彼向上庄严具。说名无漏。只此有漏。在无漏人身中起。虽是有漏。亦得说为无漏离系缚也。或乘系缚。即是门内。今既离之。故言门外离结缚也。
言化城初尽者。即是分段生死。入化城时尽也。
言理出于教等者。即彼虚指假解。是教所诠。故言理出假解之心。无学方起。故云果出因也。
言又二死以对等者。一死以对辨。车即在门外。二死以对辨。城即中路设。若将城对一死。亦得名门外。将军对二无明。亦名中路设。理实相以也。
言问何故与车(至)安坐者。经言。今此大城可于中止之者。即是安坐之义。若论经上即无明文。
言答涅槃可证等者。理体一定。更无动转。故言安坐也。车是菩提智。智体修生。可言游戏也。城相车相。即是寻常所见者也(决出宅入城难)。
言问何故化城(至)为难者。亦乃返显前四答问。前四答问。出第二文也。经云。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与汝。
言化佛住生死者。此中意说。生死涅槃相望不同也。化佛住生死。劝二乘人。取有余涅槃。恰似道交。众生存前。入灭去。我后来。
言谈真佛在果者。果中佛招火宅内众生。故言速出来。
言先住果等者。望佛在果中接引众生。故言速出来。
言觉智等者。觉智。即是三乘智。三车也。
言如说如来及与等者。则云。住内望果。名为善逝。住果望因。名为如来。如我辈众生。在因望因。望一个众生成佛去。彼某甲成佛去也。名善逝。逝由往也。善事往矣。此则因中望果。名善逝也。住果望因。名如来。乘如实道。来成正觉。名如来。佛住果中。望一个众生。从生死中。向佛果来。彼云果。众生成佛来也。此则果望于因。名如来也。今亦即望理言入。望智言出。体无别也。
经言尔时诸子。三乘人。闻父所说者。听佛教。珍玩之物者。悟妙理。适其愿故者。各当根心。各勇锐者。内精修。互相推排者。运相赞励。竞共驰走者。俱修因。争出火宅者。各解脱。
经言心各勇锐等者。意业精进。互相推排者。语业精进。竞共驰走者。身业精进。此则解也。
言互相推排等者。喻上说。似长子推中子。中子推小子。法中论。即是三尔子。一一子自三业中。递相劝励也。意业精进劝语业。语业精进劝身业。先初举意。次发言。后施为作用。名互相推排也。二者。除即意业。以心各勇锐。配意业了。具于身语二业中。一一业上。皆有互相推排义也。身业上布施持戒。礼佛合掌弹指。一一总修。故名推排。或语业向上赞叹。念经持咒。此语业向上推排也。语业推让。言语安排。故云推排也。又语业精进。身业不精进。不名推排。事须双具故。推排言。无土雷反。唯在身业。不遍余二业也。意存三业进修。唯取推(尺隹反)。
言离灾度难等者。得出离烦恼之灾。度分段之难。
言四衢道者。尔雅云。路也。四达谓之衢。郭云。灾道四出也。齐鲁之国。呼四齿把把。于地有四道也。喻四谛理也。二乘无学登地已去菩萨。名三乘。并观四谛理故。
言大般若等者。问何经教唤四谛理作四衢。答疏言。大般若中等。
经言露地等者。纪国云。圣地有三。一见地。二修地。三无学地。前二地有障故。可言有覆。第三地永断三障。故言露地。问初果之人悟四谛理。何不名露地。答虽然证四谛理。烦恼未尽。不名露地坐。前三果有学。虽坐宅内坐。今说宅外免难之人。唯取无学也。问小圣有学受变易身。得理出宅。何不名口坐四衢耶。答今此不约回心受变易者说。但据未回心得自果未受变易者说。唯取无学未受变易者。得无学果已后。三十二十年。只现在身上为后边。五蕰身永更不续。一则出宅。二得四谛理具足。故得坐名。初地菩萨亦只取未受变易已前身。名路地坐。名出宅也。若尔初地菩萨尚有余障。应同初果。不坐四衢。答则云。彼能永伏三障。现行尽故。亦得名露地坐也。各有所依等者。三乘理也。问二乘无学断三障尽。故名果满之位。菩萨在因。何名果满也。答初地菩萨虽亦在因。证尽当地二空理。亦出分段。同于二乘。故言果满位也。
言分段生死当五等者。解经无复障碍。准此即菩萨分段生死。苦惑业皆尽。二乘之分段生死。当五蕰苦惑业皆尽。不说现行。现行身由是苦所依故。
言或断或伏者。大乘初地已去。若是智增菩萨。初地永伏三障。即惑业苦也。悲增菩萨不伏。至八地方永伏报障。入变易生。初地虽未全伏报障。从余二障。以少就多。名无复障碍也。上言分段死及惑业皆尽者。菩萨现苦已尽。并惑业。名障尽也。二乘之人约当苦尽。兼说惑业。即是三障尽也。
言伏诸烦恼等者。初地菩萨分即断。俱生尽伏。然由故意力起。而不为过失。言伏约修惑说也。
经言时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至赐与者。喻上说长者宅中许与他三子车。及至出到门外。三子一时索羊鹿牛。法中论。三乘之中。鹿野菀中。世尊道。我法能离老病死究竟涅槃。四十年前唱三车在门外。今日三乘之人。引出门外。各索自乘种智车。
言随三乘根等者。问二乘中小为复已回心了索车。为复未回心索车。若已回心。只令索牛车。何故索羊鹿。若未回心。自果已满。更何用索车。答疏言。随三乘机等。意未回心向前。各索自乘之车。
言二乘之人者。问二乘之人既出宅了。无学果满。更索何车。答慧解脱罗汉。求断定障。入根本定。求胜神通。义同索车。若俱解脱。虽得神通。更求种智广分法。以彼俱解脱罗汉黑盐之事疑。犹自带迷。但总知四谛。不能广知四谛有无量相。亦索车(上相因简要解)。辨云。定是未回心前随顺如来。听闻法教。忻求种智。义同索车。疏意佛在鹿园说三乘法。令各修行。得自乘果。名父先许。二子得果。居教行外。名出分段宅门。而于诸法。犹不能知。名不见车。故于佛所。三慧修习。求所未悟。名愿时赐与。意言二乘自心求自羊鹿。不知所求。但是牛车。牛车即是父先许者。意说二乘不断智障。智障不断。不知诸法。即名无车。今求了达诸法故。但是索牛车也。是此中意。问二乘无种智。可言索车。菩萨既有种智。何要索。答菩萨种种智及佛位。更求果车也。初地虽得。望后后位。索亦无妨(上总解下依疏解)。问为复宅内索。宅外索耶。答宅外索。索内所许者。问缘觉人。法华会上既无。何处索车。答有说虽无得果。有初发心者。非也。此是门外索自乘果中功德车。诸抄皆迷唯法华会。会上索车。此说不然。索车不必唯在灵山会上。俱二乘之人。菩提树下世尊许羊鹿车。后四十年前得果忻趣。求胜功德。总名索车。若作此说。不然。索车不必唯在灵山会上。但二乘之人。菩提树下世尊许羊鹿车。后四十年前得果忻趣。求胜功德。总名索车。若作此说。四十年前便有缘觉得果。见世尊来。即是索车处也。若唯局法华会。则云缘觉索车处也。若各索自乘。不妨通诸经。若破二车。取牛车。即此经也。问二乘有学求胜功德。何不名索车。答有学人行位未到索车处也。上解中小二子未回心前。各索自乘车。若回心已去。同索牛车也。
言菩萨之人依此本论等者。若准疏主义。二乘入城。不上车也。古人义云。二乘入城不上车。与疏主义同。古师兼许菩萨车亦入城。即别也。古问云。二乘息却分段生死惑苦业三过。三百旬入化城也。菩萨之人初地门中登车。既向分段宅门外。即是息却分段生死。许菩萨亦入城也。答疏言。菩萨之人等。即法华论令证不退转地也。意言阿罗汉人身证无学果。遂得烦恼尽处解脱。菩萨在因位。烦恼未尽。未得解脱。未得所知障尽。及果中二事涅槃故。不名入城。不疲倦故。不入有余涅槃。不说菩萨入化城。故二乘无学果位得障尽解脱。证有余涅槃。名入城也。菩萨在因位。未证解脱。于苦不生疲倦。不入有余涅槃。不说菩萨入化城。准经文亦不说菩萨入化城也。
言入无住涅槃亦息者。古人解也。疏主云。既不许菩萨入有余涅槃城。古人云。我许菩萨入有余涅槃城。古人云。我许菩萨入无住涅槃。古人意言。既二乘有余涅槃。便许二乘入化城。何妨菩萨得无住涅槃。同是涅槃。亦名入城也。
言若尔亦应等者。疏主返质古人也。菩萨所证二空理。于中一分生空理。与二乘同。便许菩萨入无住。名入城。菩萨既证二空智。于中一分生空智。与二乘同。应许菩萨亦上羊鹿车(普)。菩萨得无住。即言许入城。菩萨得种智。应亦上羊鹿(又曰)。菩萨得自无住不得他。不得有余构入城。二乘得自不得他。不得种智上羊鹿。又问菩萨得车不入城。便执菩萨交入城。二乘之人城下上车。应许二乘亦上羊鹿车耶。则云。化城诱小根菩萨。同言入羊鹿。诱小根菩萨亦应登。又经云。不言长子入城。今许令入。经文不言二子上车。今许登并鹿。
言故知但等者。疏主立理结破古人也。意顺前别解之中二乘入城不登车。菩萨登车不入城也。
言已伏烦恼出等者。菩萨索牛车也。问菩萨种智已得之。应即登车。何要言索。答菩萨虽然分得。尚未成满。望具足位。索之无爽。据实。十地每比。皆有忻求果智义。从初出宅。以索标名也。出分段死。亦证四谛。即是依三性三无性观四谛。通行法轮。名索也。
言三子并等者。何故中小入城。长子不入城耶。入灭即入城。
言答无倦等者。菩萨无倦不猒苦。所以不入城。声闻猒苦。故所以言入城。
言伏惑虽分段等者。问菩萨不猒苦。故不入城。如何言菩萨出宅。答疏言伏惑等。
言若说入城者。只缘三子同出宅中。小二子入城。长子不入城。为难。古人若许长子入城。便无是难也。
言猒苦等者。长子不猒苦。亦不求息苦。菩萨入城中。小求息苦。所以言入化城也。
言息处故说等者。意道经文只说息处说二。只说二乘入城。不说有三者。即是经文不说菩萨入城也。
言门外设于车等者。车三城二。便是违妨。
言二车对大者。大因即牛车也。回心向大取彼牛车。真假相兼。说有三车也。
言权城对实等者。二乘之人所得之理。是权。权实相对。权理名化城。实理名宝所。将此假理对实理。只有二乘。无三个城也。实果即实理也。
言理应似者。此中意。二车亦是以权实二城。亦是以权实相对。故言相似也。
言所对别等者。即是二车。是权对实因。牛车二城。是权对实果。宝所对因。对果不同。名所对别也。化城中路设。对五百由旬说。若唯对惑苦三。分段生死设城。亦言门外三车对变易。亦名中路设也。所对别故。施设不同。即是车对分段。言门外也。城对变易。言半路也。车言诱引。出宅故言门外。城坊中退故。半路设二城。又车诱引故。设三城息苦。故说二。
言有种智彼无者。即是二乘之中无种智。劝教取羊鹿。回向后是牛车因。所以设三车于门外也。
言入无住不名等者。问菩萨入无住。何妨入城。答无住是实。不是假。不名入城。
言问三车俱索等者。索车不索城。本来索车。希望种智圆。二灭不希者。即不索城也。
言得果自然等者。问既二乘不言索城。莫不求于息苦。答疏言。得果自然等。不说希须。即是下索城也。缘车种智。各自从种子生。故须索车。索已后但修智圆。智圆自能证灭。灭理向上。下要索也。又城已得。故不索车。未得故须索也。
言种智未得者。即是二乘也。直隐言无也。
言若作此解二乘等者。意难二乘已入化城。可言不索城。菩萨既不入城。又未到宝所。宝所亦须索。此未到与未得车无别故。二乘未得车故索车。亦应菩萨未到宝所。宝所亦须索。
言此义可然者。疏主许言可然也。何妨得者不索。未得者索。只缘向前来化城不索故。说索宝所。
言以每专求等者。即是索也。经云。即灭化城。语众人言。汝等去来。宝所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经文无索。为有索义。
言经文但说文劝者。问彼既不索。何须劝去。答佛为众生作不请友。虽不索而劝去。经云。我见汝疲极。中虽欲退还。故以方便力。权化作此城。汝今劝精进。当共至宝所。长行云。汝等去来等。据实。若望菩萨。亦须求证大般涅槃。经中且约回心之人。佛为不请友。不言其索也。
言古相传云等者。古师意。城与车总是二乘之人所修。然化城是实设。实能息苦。故不索。车是虚指门外无故。所以索也。
言若作此解者。正破古人。若车与城体各别。即索与不索义殊。古解既取涅槃为车体。车体亦即涅槃。索车之时。城亦索也。古师证云。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于火宅等。故知车即是涅槃也。索车之时。城亦索也。
言又有解云车发等。古师意。今设三车。谓引宅中诸子在宅未出得。所以虚指。今发其心。因闻有车。发心求出。故名初机也。
言此亦不然等者。初机索车之时。乃是无学。已出宅故。如何言车发初机。
言又体既不别等者。古人城车俱是涅槃名体。不别体。既不别虚指。与实设何殊。若索与不索。与不索别。虚指实设不同。若别不同者。体是何德也。汝许二体同。如何分真假。若车城有殊。应出城车之体也。
言又有解云等者。化不一途。妨古师意。城亦合索。缘化不一途。故不应索。索与不索。随时之意。名化不一途。故此不说。问古人云。经文有索处否。答疏言。谓下经言等。
言此乃索宝所者。疏主破也。是索宝所。非索化城文也。
言虽引此文者。意指古人。自引经文。无不会也。文相隐故。虽引此文。义终难解。
言应言下文等者。疏主正当。古人引文错也。问疏主既许索。又复引文。即与古人义同。不应破他古人也。答缘古师义。车城俱是涅槃一体之法。何故索车不索城耶。索车之时。城亦索了。若准疏意。车是有为智。经文分明。说索宝所。化城是无为。文虽不明。义说有索也。非是全不许古人索城也。
言或解车喻等者。有余无余妨。
言若尔菩萨今既等者。疏主难破古人也。
言二乘无余等者。且如二乘人得无学果。得有余时。已得无余涅槃。只是显有前后。何须索之也。
言故但应如前等者。简要云。即指前正解中。第四问答中得果。自然证灭。入城不说。事须缘车。是种智各自从种子生。故须索之。索得已后。但修智慧。智慧圆满。自然证灭。灭理向上不要索也。若疏主义。取智为车体。羊鹿利钝殊。古师以涅槃为车。涅槃无别。羊鹿何殊。若车与城同。是涅槃羊鹿。应无利钝差别行相。
言佛果牛车以四智等者。此疏主通论因果二位车体也。且果车者。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三通根本后得。成所作智唯后得也。三智根本。以为牛体。四智后得。即是车体。所以疏言。四智种智为性(上明果车四智全牛一分借牛引)。
言因车以妙观等者。解因中车也。
言虽五智慧等者。即是性相因伴境五种也。
言菩提相中者。若出一乘体。即宽通五智慧故。若出牛车。即克性唯取智相。唯是种智也。
言一切智者。根本智也。大乘具二空智。故宽。二乘唯生空智。故狭。又一切智中。二乘唯得观察一智。不得余者。故狭也。亦名云一识智。
言其种智等者。此中意言。二乘种智与佛不同。其种智者。分别四谛。各无量相。非二乘所知。名不共德。大乘之人得得种智。能变影像。知有作四圣谛无作四圣谛。若声闻人知有作四谛。不知无作四圣谛。不能观根授。通名不共德。即一百四十种功德中。一切种妙智也。问菩萨亦分得。何名不共德。答菩萨双起。名共德。二乘偏起。名不共。又菩萨实得。名共。二乘隐之言无。故言不共。
言无分别智者。即根本智义。如于牛非正车体。
言如表无表等者。问种智车。事须取根本智。引者成所作智。无根本智。将何智引。答疏言。如表无表等。意言借余三本智引。引车。事须得牛索后得智。事须得根本智引。所以疏言如表等。如受戒时。所持之戒。但取未来无表色为戒体。其表戒者。如口陈词句。乞戒之时语表。礼拜等是身表。其第三翻羯磨最后一念。从僧受戒已。从此已后。一期已来。除命终。二形生断善作法。四缘舍已来。所持并是无表。然此无表。小乘解。体是细色。最初一念大种所造。此之大种。亲能悬造未来一期无表。能造大种一念即灭。所造无表从第二念疏。依身根大种而转。如手掷轮。依地而转。若依大乘无表之体。即是于思从所防。说名为色体。即七支思种上立。若难陀师。唯依新熏思种增长位立。谓第三羯磨最后一念。于思种上。有防发七支之用。假立七支。至第二念。不别起种。自类相续。起用转胜。而立七支。净月月藏。唯旧种增长位立。然彼旧种虽无体增。而用增故。依用而说。得未曾有。护法菩萨通依新旧增长位立。有别解脱无表定道二无表。解脱无表即向思种上立。乱心无心。于随流净不净时。无表恒随转故。二若定道二无表。即向思种现行上建。在定即有。出定即无。名随心转戒。
言此车亦尔者。正智如表。后智如无表。无表虽依表已起。然从一念向四大生。犹如因树有影。影虽从树起。还同四大生。意说无表戒。事须表戒引生。后得智车。事须得根本智引起也。
言前一大事等者。问前言一乘双取理智。今者一乘之体。何故但取于智。不取于理。后化城品又直取理。而不取智耶。答疏言。各据一义等。意言初周事理。总明第二周。即说事不说理。第三说理不说事。名各据等。
言若同涅槃及胜鬘者。涅槃云一乘即佛性。胜鬘亦一乘即大乘。大乘即涅槃界。唯取真如为车体者。即有违妨。此为不可。
言各赐别体难如何各赐者。若将智为车体。智后种坐得成各赐。若将真如为车体。体无差别。宁云各赐。智从自种生各别。言各赐。真理体无差。云何言各赐。
言别德庄严难。又宁说者。若以智为车体。即有严相。若将真如为车体。如何说有严相。虚空烟不不染。不说色庄严。真如众相无。如何严法界。
言如何牛驾者。理阙如风难。若取有为智。智体运动。可言其疾如风。真理不动摇。如何言其疾如风。刹那能遍证。喻上疾如风。真理不动摇。如何说言疾。
言如何可言者。带数非真难。有为体各殊。可言数无量。无为不堕诸数。如何言其数无量。有为体性别。各与名无量无为。不堕数一法。今疏主且依自宗。以此申破。若一性所说真理。与此悬殊。若依彼宗。可通此难。一且十地真如菩萨各证。何妨各赐(二)。色相德空严空。与色为德。如说化城。何妨严饰(三)。如乘大性。与智为依。刹那迅疾。何妨说疾(四)。七如十如。何妨带数言其无量也。如息处故说二。岂非理数。况理之与智如珠与光体用虽殊。不离法性。真如有随缘之用。差别说彼不同缘无。离性之宗。即别远成一体。故知法性法相皆可并行。局执一途。非为达士者也。若依自宗致。且但遮他。
言然小中子者。通难。且如五果圣人回心。经八六四等。方到十信初心。更经一大劫。方入初地。始得上车。云何创自回心。便言各赐等一大车耶。答疏言然小中等者二义。得名各赐。一现上教车。二当上行车。现当不同。总名为得也。即是地前一大僧祗劫乘一乘教车也。初地已去菩萨上智车。受变易身。所乘无漏智慧。总名为车。即可上车也。此经云。声闻缘觉不退菩萨。乘此宝乘。直至道场也。
言所诠智体等者。是即初地二空种智也。对地前所闻。能诠教车。故说初地。名所诠智体也。
言如与明珠。举例也。彼初回心。既在地前。所闻大乘言与珠者。亦名与教珠。后入初地。获珠体也。
言胜鬘经等者。解不退也。亦解当唱经各赐诸子等一大车。问先虽是声闻。后非菩萨。故法华会上得名教车。未审已后何处得车体。答疏言胜鬘等。等取无上依经。
言三种意生身。即阿罗汉辟支佛已得自在菩萨。三种意生身。三子也。同此经声闻缘觉不退菩萨乘是宝乘也。问论说令证不退转地。取何地不退。名登车出宅。答初在初地。名不退。引胜鬘证渐悟。意说三乘意生身。二乘地前得也。大乘菩萨。初地得也。即是三乘出宅及登车也。二乘地前出宅登。名教车也。大乘地上出宅登。行车也。此上证不退取初地。同法华论。证入佛知见。
言又顿悟等者。问若是渐悟智增。可言初地。若是悲增顿悟如何。答疏言。又顿悟者等。一取地前有漏行。名从初发心。二有取证发心。即初地已去(二解皆得)。
言虽亦是车等者。初地证发心。名初发心。初地已去虽有无漏教行。以同断故受变易。不决定故。故不取言今取八地已去等者。第二解也。意取渐悟顿悟。智增三乘之人齐受变易。纯无漏行以为因车。即在八地。
言七地已前者。此云说悲增菩萨。虽证二空。犹居分段。未受变易故。
言故今取前解者。取初地为不退地。若顿悟多是悲增也。若渐悟多是智增故。取前解初地。得上牛车也。
言楞伽由此等者。经云。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三种意生身。并入初地故。意言三种意生身。既从初地。即合乘车。彼经意云。五地已前名三昧乐意生身。六七八地为觉法乐自性意生身。九十二地得种类俱生无作行意生身。
言喻佛种智者。相云。举果谈因亦不然。牟云。第二周牛车体通因果。因即入佛知见。果即别悟报身示现。与无量智业。论意准偈云。乘此宝乘。直至道场。故通因也。若准长行。叹车德。唯是果车。经云。其车高广也(云云)。又云。佛地论云。无量天龙药叉人非人等。常所翼从。故知果车也。嘉祥云。出二种生死表为高。备万德称为广。出二死则累无不尽。备众德则德无不圆。合中经云。我有无量无边智慧力无所畏等。诸佛之法。意言后得智为车。尘沙万德为并严具。即是无量无边智慧。无量为高。无边为广也。
言体高三等者。诸根相好一一无边。无限善根所引生故。自受身自受法乐。名高也。穷生死际。尽未来时。故称广。又他受用身。目如四大海水。毫相如五须弥山。
言照化俱能者。结也。照即变影缘。如穷源尽底。化即利他接物。缘事之智种别。能一切法皆后得智。二利作用也。
言众宝庄严者。即经云。力无所畏禅定解脱等。功德法也。喻上说长者车上。尽是七宝庄校。即是金银琉璃车渠玛瑙金刚诸珍。法中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畏。又智起之时。二十二法同时。更有有为无为尘沙万德之所庄严也。
言栏楯者。纵曰栏。横曰楯也。
言即四总持者。今此解。即是车上钩栏。喻四总持。梵云陀罗尼。此云总持。总持有二。一摄。二散。摄者持也。即此闻持也。闻于文义。化持不忘。所闻之法。一切能持。体即念慧。散者施也。有四般。一法。能诠教法。体即声名句文。二义。所诠之义。真俗谛理。三明咒。如法华经中六道陀罗尼等。四能得菩萨忍。即无生法忍。三性法上。皆有无生之相。遍计性相无生。依他起性无自然生。圆成实性。惑苦无生。能诠此者。名无生法也。忍即印证。此无生法。地前闻未起智印。初地能印名菩萨忍。此为所得。全取能得也。纪国云。长者车上周币。尽是栏楯也。栏持诸子而不出。楯防外人而不入。如来智上。周币尽是总持。持内善而不出。防外恶而不入也。
言珮铎等者。经云。四面悬铃者。牛车之上鸟铃。四乘大少。皆有大铃吐吐。小铃滴滴陵陵。大铃持持浪浪锉锉。小铃子吟打打。长者之车。四面悬铃。而警诸子。如来智上。法音演而悦众心。铃声动而诸子欢。法教闻而八部善。又闻佛柔耎音。深远甚微妙。又云。清彻远闻。疏中意。心之所向之处。名面也。慈悲心观四生。名四面也。七辨如铃。遍四生。名四面悬铃也。辨依声教演说如铃。过此七十二河沙世界。闻灵山会梵音声相。如铃声也。
经文又于其上至盖者。嘉祥云。长者幰盖则高出而下覆。如如来四等之心。高出二乘。下覆六道。虽曰覆车。实覆车中三乘子也。幰音虚偃反。经亦以珍奇至饰之者。问何故。此唱之中。幰盖向上。别开杂宝。答幰盖是四无量慈悲喜舍为体。于中众生缘慈。法缘无缘慈。行相差别故。所以别开也。喻上说幰善。体上有众宝庄严。法中论四无量。体上有有情缘悲法缘悲等。差别行相亦顺下合文。真珠罗网。张设其上。所以别开也。
言各有有情等者。观有情为境。见有苦等。而拔济之。若是法缘不见有情。但观彼作三科法想。而为利益。若无缘者。既遣二执。不见我人及诸法相。但观真如而起慈心等。如前别了。
经云宝绳交络者。嘉祥云。幰不络。则飘鼓飞扬。是以安绳持令不动。如来智车亦尔。若智无大誓。则普攀之义。或戏御以四弘。则广运之心常定也。
言胜决定者。由发大愿。当得佛果。名为胜。胜于余果。由愿力任持。不令退失。名决定也。
言又胜鬘等者。亦是发愿摄受正法。善男子堪能荷负四种重任。亦同此经。宝绳交络。若无愿。一切众生。总被外道摄录将也。今既有愿。不被邪见所动也。懈怠所转也。
经垂诸华缨者。纪国云。华缨垂下则悦。总成众四摄。俯顺于物若林。喻上说车。四面更垂华缨庄严。法中论四摄法也。
言布施者。一布施摄贫穷。以己财物。分施众生。二爱语摄嗔恚。即是远离频蹙。含笑先言。命进问安。随时慰喻。常说悦意利益之语。命其欢喜。为说胜法令得解脱。三利行者。前来受记。谓说教法。今利行起行修行。然令众生获得现利财位。后利出家。俱利者。生五净居天。后得解脱。四同事者。同一切众生。所作事业。先同后劝。修行坚固。不生退转等。
言华音等者。缨以华饰。华缨各别二义也。若华饰之缨。即一义也。
言綩綖以为等者。牟意言。经本以丝边作。不知义出处。今应草下作莚也。
言古有解等者。嘉祥取禅定为宛莚也。禅定柔耎以安身。禅定有四。故名重敷也。
言此理不然者。疏主破也。理违圣记。故云不然也。
言无垢称云者。准无垢经。禅定为床。床即车板也。
言净命等者。即八圣道中正命也。净命为茵蓐也。路云。无贪痴所发意业。名净命。无瞋所发身业。名正业。无贪所发语业。名正语也。言重敷。若尔。何名重敷令授。无贪痴为能发意业为所发。合此二发。名重敷也。
言身语意等者。解净命义也。三业即是重敷也。或取身语。皆随意业。名重敷也。
言心桓游。解婉莚义。
言常行净命等者。解重敷也。
经言安置丹枕者。敷延置枕。是眠卧之仪。入定灭心。则苏息之体状。
言古解等者。嘉祥云。涅槃能息生死。名枕。
言今释等者。疏取灭尽定也。未入定时。心神劳虑攀虑。攀缘外境多是漏心。七识不行。由此入定。止息疲懈。增长圣道。名丹枕。
言枕仙丹等者。问何名丹枕。答古解。以神仙药。九转神丹。成于枕内。令人增寿。无漏定亦尔。增圣道故。
言此理不然者。疏意虽借古义。未敢定断。西域无故。玄应法师以天竺无木枕故。唯赤皮叠布为枕。贮以兜罗绵及毛发等作枕。枕作赤色。故名丹枕。而以倚枕也。上正解。
言扶持圣道者。一切圣者依信等。生信为根本。如树木等依水土生。彼为根本。土能扶信等五根。能扶圣道无漏也(亦不取也)。
言白牛体等者。车须得牛引。后得智事须得根本智引也。纪国以本悲为牛力。用善根为牛。牛自体故。嘉祥以大慧为牛。
言无分别智等者。问长者家牛有牵车牛牵硙牛耕地牛。未审此牛是何牛。答疏言。无分别智等。是引车牛也。问何故长者家置白牛耶。答犁牛黄牛黑牛穷。况亦置得此牛。白唯长者家辨得。诸人家无。一切牛白色者。最上众色之本也。
言万德主者。结也。如来果中万德皆因本智有之。故说为主。此法也。如白莲华。喻也。此智体无漏名日也。
言牛王有三德者。谓断智恩。断为所证。智为自性。恩为业用。故尽举之。
言降怨者。垂胡曳地。长角摩天。逢怨必斗。斗必能胜。如水牛与大虫斗等。法中论喻。佛断德能降二障魔也。
言端严德等者。其牛莹角惊天。似挺龙泉之釰。腾身掷地。如颀灵岭之山。吼括春雷。隐隐振百里之境外。气冲秋雾。缦缦掩八表之隅。尾若长松而倒悬。眼似流星而双鉴。相国云。牛有五德。一角。二峰。三蹄。四胡。五尾。有夫牛者。欲得四舛。一㪷。一缓。一急。一温。口欲得似㪷尾处。如似覆𣏐子。如受一舛。又云。四蹄似受一舛。腹缓脚急。粪干鼻温也。
言众德庄严者。谓正智起时。二十二个心王所。名为众德。并皆善性。得功德名也。果位中一体用分。所有功德。并庄严智也。此况佛智德也。
言济度自他者。即自利。他即利他。若欲利他。必先自利。喻恩德。如来智上。具此二运。故喻于牛。此经具有三德。故喻大乘。不用余经也。
言马如大乘骏者。涅槃经云。以马驾车。调御驾驷。是也。
言不比驴车者。摄问。何经教将少乘。以比驴车。答无畏德女经云。声闻如驴乘。即事也。
言其象等者。则云。彼善戒经同地持论。象车喻无住涅槃。牛马鹿况余三涅槃。牛喻自性。具众德故。马喻有余。伐苦故。鹿喻无余。居闲静故。
经云肤色充洁者。肤充色洁。充实也。洁净也。
言内德圆者。二空双证。非如二乘偏证生空理。内德不满也。
言三色洁者。洁净也。惑业苦三障尽也。
言戒德具者。既断二障。无漏道共戒德相应。故名共也。或云威德。非也。
言方言赵魏等者。神智云。赵在许汝相。魏在垣定等州。燕在幽州。代即代州。此等州出姝丽女女。燕赵多佳人也。
言静女其姝者。毛诗云。静女其姝。俟我城隅(静贞静也)。女贞静而有法度。乃可说也。姝是美色。俟待也。城偶以言高。不可逾践(则前反)。女德贞静然可畜。美色然后安。又能服从。待礼而动。自防如城。故爱也。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言志往而行止。笺云。志往谓踟蹰。行止谓爱之而不往见也。意云。𨜡国之人刺时。若不以道化国君夫人无女德。故托喻贞之女有贤有色。又能遗我古之彤管之法。进退可则。以兴夫人无德焉。言彤(徒红反)管赤管也。取其以赤心正人也。占者后夫人必有女史。彤管之法。后妃群妾。以礼御于君。女史书日月。当御以银镮进之。著于右手。既御著于右手。事无大小。记已成法。
言侏有你侏儒者。短人也。无庄好等义也。纪国云。牛则高下应量观。人者谓之姝好也。
言相好圆等者。意显先由本智证入一切法性。已后方获得如来相好。为人天敬爱也。
言五有大筋力者。纪国云。牛则大车而现力。悲则荷重担而皇功。
言一遍驰无者。疏解也。谓法身廓周法界。此皆证时。与法身合。亦遍周法界。如日光与虚空。合无不尽也。
言二涉险者。此后得智妙用也。
言三逢怨等者。此是根本智也。犹如牛与大虫斗。虫是牛怨。世尊无漏智。将二障为怨也。
言六行步平正等者。牟云。双证二理。为正。怨亲不二。名平也。章敬云。二理双证。且约正智而论。平正即证法也。导生后智。怨亲不二。
言七其疾如者。有二能。根本智一刹那遍缘法界理。引生后智。大悲所击。即能内圆众德。外化众生。无迟滞故。名疾如风也。意云。初地菩萨能动百佛世界。证百法明门。智力周遍。名疾也。
言性虽捷等者。问若言行步平正。如何言其疾如风。急行无好步。何言平正。答疏言性虽等。如善论义。言词容雅。义理雷振风行也。问上来显牛相。未审作何毛色。答驾以白牛。问莫瘦弱否。答肤色充洁。问疥痨否。答形体姝好。问莫无气力。似白侍郎牛肥蹄。老牛行欲倒否。答有大筋力。问莫跛脚否。答行步平正。问莫痴騃锥刺不动。答其疾如风也。
言此上七德者。后得智因根本智有。亦得名根本智上用也。
经言又多(至)卫之者。喻上说。白牛四边。多有仆从。法中论事上说。即八部天龙等。法中论。即疏言以二智为先也。
言烦恼利生等者。问神通是利生之法。任许言仆从。烦恼如何亦是利生之法耶。答仆从者奴婢也。如爱语罗睺。怜好怜婢。叱呵稠达嗔奴婢等。若四十四心成等正觉。断却烦恼。六神及烦恼。是仆从摄。若六度四摄七觉等。即非仆从。但是随智而起。如世间从车人中。亦有奴婢。亦有小男女。六度万行如小男女。是好人。非是烦恼。财余烦恼。是是家生奴。神通乐事。奴身是奴人。问依他起行现起之时。必从种起。果位既无惑种。如何能起现行。难十地位中有惑种。菩萨怨或化众生。果位贪嗔种。已无贪等众生以何化。答若据实起可前难。今论化现。何必种生。如化身中所有功德。皆是化现。尚非实智。而况烦恼。并曰万德。化相身中起尚非记。彼种能生。何况漏种久已无。现有何须从种起。
言前解为正者。即前索车出体中。已破取涅槃为车体也。
经言是大长者(至)诸藏者。问长者家中宝物装束一乘两乘车即得办。长者诸子更有若十二十或至三十。争办得三十乘牛车。莫宝物装束不足否。答经言。是大长者等。
言有为无为等者。有为藏能含有为万德。无为藏即清净法界。能含彼无为万德。有为藏即第八能含藏一切也。此解当体能含容多法藏。
言或二藏三藏者。取能诠教名藏。声闻藏菩萨藏名二。经律论三名三也。若取三乘教法为能藏。所诠理为所藏。即取所诠理体中牛车。以给诸子。唯取三中菩萨藏下所含理。道理理也。理智虽通皆是所诠。今唯取智以赐诸子故。
言今取所者。问为取能藏。为取所藏。以给诸子。答疏言今取所等。
言假想念者。而作是念。是假想念也。如来任运不假起念。有无减故。言假想也。
经言不应以下劣小车与诸子等。此不应与小。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乘则堕悭贪也。又贫人食是轮王毒也。
言说二种智者。二乘有漏种智名下劣。上解不应与小也。
言由有种性者。皆应与大也。或二万佛时。十六王子时。我先教发大心也。三子总与牛车。名等心也。
言各自修智者。意谈彼三乘之人。回心已后。各各能修大乘因智也。
言随根而授者。说下根亦与大乘车也。非言受于自乘之车也。
言昏迷未冠称者。冠称二字。皆去声呼也。礼云。男子年二十方行冠礼。即束发加冠于首也。
经言所以者何以我者。问长者言我有如是七宝大车其数无量。一一诸子各与大车。因何得遍耶。答经言以我此物等。喻上说亲与非亲。举国之人尽与大车。犹尚用宝物不尽。何况长者亲儿。法中论不简有性无性定性不定性等。与大乘种智之车。论不简有性无性定性不定性等。与大乘种智之车。犹自不竭。况三乘诸子耶。
经言是时诸子各(至)所望者。本来出宅拟取羊鹿车。谁知今日得大牛车。得未曾得。有亦未曾有。本来客作。只亿百钱五十。谁知无量珍宝不求自得。索水得酒。打兔得[狂-王+犁]。出语有中当觅盐并得酱。不是我本来承望之事。名非本来所望也。
言即是前卷等者。问如何是释疑耶。答此问经意。与前卷经中方便品破四疑处意一种。昔日说三今说三。世尊不成妄语人。昔日说三今说一。如何不成妄语人。答四十年前言陈之中说有三。意许之中唯与一。言言陈之心是假心。假心不得乘。如来不成妄语人。意许之心是实心。实心许与一得其一。如来不成妄语人。问长者宅内唱三车。出门唯得大牛车。唱三得三车。长者不成妄语人。唱三唯得一。如何不成妄语人。答长者言陈之中唱三车。意许之中唯与一。言陈之心是假心。假心不得三。长者不成妄语。意许之心是实心。实心许与一。许一得其一。长者不成妄语人亦同。初周破四疑处云。第一佛于何时出。先权后实说。经云。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众生见命下。第二云何知是增上慢。经云。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第三云何堪说法。经云。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所以者何。佛灭度后(云云)。第四云何不成妄语人。经云。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一三权实。是正明故。第二周熏为解释。
言此即初者。此间经问云。舍利弗。于汝意云何。是长者等与诸子珍宝大车。宁有虚妄否。宅中许与诸子三车。门外得三车。长者不成妄语。宅中唱三车。门外得车不与羊鹿。贺同上大牛车。长者莫成妄语否。
言下答有二等者。答意有两重。两重中各二。先设后正。前则未出宅。尚非妄语。况正出已。宁是妄言。后设不与小。非妄语。况正与大涅槃。是妄言所猒所忻。成其两意。
经言舍利弗言不也(至)虚妄者。第一重标也。路云。既在火宅。现为火烧。如何复言。如于火宅全其躯命等。答火有二种。一实火。二似火。人天虽有似火所烧。已出三恶道中实火烧。故一处配。非也。各自别配。是也。伏烦恼故。名免火难。不堕三涂恶趣。生在人天中。名全躯命。
言凡夫离欲等者。一则全界烦恼名欲。二贪欲名欲。伏却欲界九品修惑。烦恼因火既无。名免火难。又世尊交持五戒。如冷水洒面。名免火难。
言离三恶趣者。若入地狱。一日一夜万死万生。名不全躯命。未免人天。如于火宅之内。生人天二趣。名火宅之中得全躯命也。
言未免人者。意言长者但令诸子免难。全身纵在火宅之中。尚非虚妄。何况出宅而更与车。未免人天者。是法。如于火宅全其躯命者。是喻。法如于喻。言如火宅也。问何者即是躯命。答若入三途。破重苦逼。善心不续。如同失命。且在人天。善心不绝。如在宅中而全身命也。
经言何以故(至)拔济者。何以故徴也。何以得全躯命。非为虚妄。便为已得玩好之具。答意道向火宅之中。得人天身。名得全躯命。人之所重。莫至于身。今日得人天中身。便已得玩好之具。况后方便于彼火宅。而拔济之。又交上牛车。岂成虚妄耶。
经言世尊若是长者乃至(至)不虚妄者。标也。意道乃至羊车鹿车总不与。亦不成虚妄。况不与羊车鹿车。得牛车岂成虚妄耶。问何以宅内许与羊鹿。门外不与不成虚妄耶。答经言。先作是意。我本来宅中许与之心。若是实心。门外不得车。可成虚妄咎。我宅中先心是假心。假心得假车。不成虚妄咎。本来宅内意中只与牛车。不与羊鹿。门外不得羊鹿。不违先心。故非虚妄。问何以故先意但许牛车。不与羊鹿。答我以方便。令子得出。虚唱诱引。名为方便。意令出宅。以是因缘无虚妄也。
言印可也者。世尊见舍利弗前来问答。有方便有道理。所以印可。善哉善哉者。大好之词也。
言此文有二者。即是当唱中含处所家主也。处以者。前喻云。舍利弗。若国邑聚落。法中论。三千大千是一化佛境。此唯说器世间。合云。如来亦复如是。则为一切世间父。世间父中兼带得有情。有情亦是世间义。所以说有情世间也。又有云。父之字必对有情世间称父。不可对非情言父。所以处所之中兼说有情世间也。问如何将有情合前佛处所耶。答疏言无垢称等。交众生持戒布施等名严净佛土。又人为邦本者。人为邦国之本。本若牢固。则邦宁也。
言父者生育者。初喻云。有火长者之父。两字合也。世间父能生养男女。佛为出世之父。生长善根。能断绍佛出世父经也。
言第三合资产者。前喻中。第三老少。第四资产。今合说之中其文不次第。三先合资产。后第四方合老少。就资产中。本喻父。先喻财富。后喻多田。今合中。先合多田。后合多财。前喻云多有田宅。此合中唯合多田。不合多宅也。
言断田者。由断贪嗔痴等烦恼得法身。名断田。显得报身。名智田。喻上说。如世间田地。不除荒秽。不能生长苗稼。何名好田。法中论。由断烦恼染法。无为断田之内。长得尘沙无为功德。故名田也。经云于诸等。断田以真如为体。能与无为无漏尘沙功德为依。名田。智田以四智菩提为体。能长有为无漏尘沙万德。名田也。疏云。准理合有三田。疏略无恩田。牟云。经自释文。岂成疏略也。问智向上有生长义。可名田。断田是无为。无生长义。何名为田。答因断烦恼。显此无为万德名田也。如苗稼等。因地有故。
言由分别我爱等者。即我见我爱及资生爱为体。恐我断绝。而起怖畏。名不活畏。遂于世间家。生五行资具。付上起爱。菩提了知诸法本来是空。厌患此身。如痈如疮。所以无不活畏。
言行不饶者。行不饶益。是因。怕恶名是果。煞父害母。已不饶益行。是因。恐恶名起。名果。希望世间钱财利养。名希望也。菩萨不贪着世间名利供给所须。岂复希望他所供养等。故无恶名畏。即取欲希望为性。据实亦以贪为体。
言由有我见失等者。恐我断灭。而起畏也。问何名失坏想。答不病即忧病。病即忧死。以病失坏想。失坏想为因。起得死畏。我见为体。菩萨人视生死平等也。
言不遇诸佛等者。但知观因。因恶果亦恶也。恶业为趣因。恶道果为趣体。于当来恶道。而起怖畏也。菩萨人念言。我若死已。所生必见诸佛菩萨。故无恶道畏。此以痴为体。
言见已胜劣等者。目见己身证解浅劣。于他胜人而起怖畏。相国云。亦以痴为体。菩萨人发心无与等。何况有胜无性众畏。牟云。此五怖初地即无。佛位尽来已久。上解于诸怖畏一句经已了。
言衰恼等者。解经衰恼忧患苦。
言无明暗故者。集谛也。
言惑业者。问一切烦恼皆招集谛。何偏说无明。答疏言惑业本故。
言此是苦因等者。由无明迷过去。由暗故迷未来。由蔽故迷现在。
言或迷三宝者。由无明故迷佛宝。由暗故迷法宝。由蔽故迷僧宝。
言由证理等者。无为理体是所断处。名田。
言无余者。断惑障尽也。
言成就知见者。合智田也。
经言力无所畏(至)蜜者。五句经文。合前财富无量一句也。于中大神力一句。或合前财富无量。或合前僮仆不定故。无垢称烦恼为僮仆。此经中有大神力。不合僮仆。若依此经神通。是智慧向上作用。驱䇿随心。约义而论。有大神力。合僮仆也。前喻中财富无量七圣财。此加无所畏及智慧力。即第六度。路云。具足之言。通此一唱。经文向上总有也。方便者。即第七方便波罗蜜。牟云。方便之言。亦含经中有大神通。外化内德二力作用。亦是方便故(上消经了)。
言内德智等者。即根本智慧内体第六度收。善巧方便即智慧用。后智第十度收。到彼岸即智慧性也。
言故因说之者。金云。因谓因由。因说智慧。驱䇿神通。故以神通。合于僮仆驱䇿义也。
言第四合其年等者。合老少中。喻中。先喻老少。后喻资产。今合中。先合资产。后合老少。
经言大慈大悲(至)善事者。合前喻中其年衰迈。一往看经文解老。则含奄然三句经文。皆是老意也。
言愍念等者。衰朽之人。将死不久。预为悲念。
言所作无者。老人多心勤力而作。将死之人畏无常至。强强为之。或藏年等。非是筋力而不怖也。
言凡作皆审者。后生所作。多不思量。不惧得失。不虑前后。多行非法。老人每事多皆恩量。
言恒求善者。老人之相。多作善事也。法中论。化身如来久已成道。名衰。将般涅槃。名迈。化多只为所依。一切众生。法身如来。常与自他二利而为所依。未曾暂舍。名常无懈惓。报身如来即摩诃般若。恒照法身。名常求善事也。
言此中即说等者。大慈大悲配恩德。常无懈惓配断德。恒求善事配智德。
言如次配前者。可亲附恩德。可耆敬断德。可禀承知也。同与上家主老少并资产中三义何别。答前喻克体故别开。今授性不相离故合说。
言自他双益者。二利也。三身中化身利他。余二身自利也。表久修因。自利也。智德满故。利他也。
经言利益一切(至)火宅者。既言一切。便是多义。则合喻中。多有田宅。众生数多。故言多有也。朽故火宅者。合前其家广大宅相也。遍三界故称大。望一人说。名有一大宅也。
言亦合多宅者。即前资产中。此之宅相。即前其家广大也。
言亦有解云等者。前科文中。不合户牖。今准此道理。亦合前喻中唯有一门。今此经中。利益两字。合户牖也。
言一为度众生(至)多者。本喻云。多诸人众一百至止住其中。前喻约五趣种子说。五百约此现在苦果身说。
言二生老(至)苦恼二句者。合前喻堂阁朽故。至倾危也。
言生老病(至)苦者。合四蕰中一一蕰上有无常及苦。死之一字正合无常也。忧悲苦恼正合苦字也。前喻中堂阁朽故墙壁至倾危配四蕰。约能依合说。今此合中言生老病死。约能坏法配也。四蕰之中一一蕰上皆有刹那生住异灭。遂令宅宇危朽。问何不兼宅识亦说无常。唯说四蕰耶。答宅识是所依。四蕰是能依。但说四蕰无常识住。四蕰之中兼说识蕰无常了也。今疏第一解。生老病死合四蕰向上生住异灭。生住异灭。是细四相。生老病死是粗四相。今于细四相向上安立粗生者。病死名字着说。为令生猒。其实只是生住异灭(上申正丁破古)。古人解。本喻中堂阁朽故。头老相。墙璧隤落者。皮相。柱根腐败者。骨老相。梁栋危者。觔老相。上疏主破云。此则不遍三界失。唯在欲界人趣等中。上二界及六欲天中无此事故。古人云。说尔不遍何失。答何故能烧之火三界俱喻。及说宅坏。唯在欲界人趣等中耶。六欲天中尚无此事。
言若次第配等者。破转救也。古人云。堂阁朽故喻生苦。墙壁隤落喻老苦。柱根腐败喻病苦。梁栋倾危喻死苦。疏主破若次第等。若堂阁向上次第。唯配生苦。色蕰向上便阙老病死苦三义。墙壁隤落配老苦。想蕰向上只有老苦。病苦生苦死苦便无也。柱根腐败配病苦。行蕰向上只有病苦。余三生老死便阙。梁栋倾危配死苦。受蕰向上只有死苦。余生老病三苦皆阙。疏言若次第等破也。疏主今以欲界生老病死名字。喻彼三界生住异灭四相迁流。举此粗重苦相。显令生猒。为显上二界亦有如是苦也。
言或宅坏等者。疏主第二解。与初解别。初解将生老病死。寄向四相向上说。今第二解准经生住异灭。是宅坏体。生老病死是宅坏中过失。
言宅坏者。生依此法。先非有灭。表此法后是无异。表此法非凝然住。表此法有暂有用。故名宅坏也。依彼细四相向上有粗生老病死至失。古人问疏主云。我将生老病死次第。配四句经文。疏主便难云。不遍三界失。疏主断四句经文中堂阁朽故。配色蕰。色蕰无色界四蕰成身。无色蕰。如何将堂朽故为逾耶。若有色之处喻色蕰。无常无色之处。将余句经文。喻余三蕰。无常亦不妨也。
言据实宅者。结初解也。生住异灭细四相遍三界五蕰。生老病死粗四相即不遍。今将生老病死。寄向生住异灭向上说。谓令众生生猒怖故。
言如前说者。即是将四句经文。配四蕰也。
言今以欲界等者。结前第二解。生住异灭是宅坏体。经文何故不说生住异灭。说生老病死耶。答疏言今以欲等。意令众生生猒怖求出火宅也。
言不尔等者。重成前义。烦恼能烧之火。即通三界。其宅宇危朽。唯在欲界。人趣等中此有三。一半欲界。交诸鬼神等扬声大叫等。三车色界交恶兽毒虫藏等。二半无色界交蜈蚣蚰蜒等。
言未发心者。本喻中言三十子。约未发心前。有三乘根性。合中约发心已后。但有身中有一乘种性。究竟成佛说也。何以经言教化令得何等。
言悲事中等者。而作是念。我虽能于此所烧之门安隐得出。此明自出也。此中不合。唯合诸子。而诸子于火宅内。
言后着乐等者。而诸子于火宅内。乐着嬉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火来逼身。苦痛切己。心不猒患。无求出意。
言初明欲界等者。合苦相也。七苦者。一生。二老。三病。四老死。五求不得苦。即经言。亦以五欲财故。受种种苦。至若生天上。及人间贫穷困苦。此上经文第五求不得苦也。经言爱别离苦。为第六苦。经言怨憎会苦。为第七苦。
言后如是等者。经言。如是等种种诸苦。即是略摄一切五取蕰苦。为第八苦。即行苦也。
言略摄一切等者。前明欲界七苦。此文通明上界第八五取蕰中八苦皆尽。名一切蕰。论分假五取蕰苦。名略摄。下疏云。如是总摄八苦尽矣。问三苦相摄如何。答疏云。生等四苦。及怨憎会苦。是苦苦所摄。求不得爱别离。是坏苦所摄。如是等种种诸苦等。即结七苦苦。兼摄第八五盛蕰苦。即行苦所摄。若三界配三苦者。欲界具三苦。色界具二苦。除苦苦。无色界唯有行苦。若总而言之。行苦通三界。坏苦通二界。除无色。苦苦唯欲界有也。若论八苦。欲界具有。谓对上界有一个五盛阴苦。故言七苦。且如上界。生即顿生。灭即顿灭。故无生苦。既无嫉妒。亦无怨憎会苦。无妻子等境。无爱别离。既衣食自然。亦无求不得苦。上界五蕰刹那无常无老病死苦。今言欲界具八苦者。唯显南洲及东西二洲而论也。欲界六天具三苦。谓爱别离怨憎会苦及行苦。色界三苦。相望三禅已下。有行苦坏苦。若第四禅已上至无色界。唯有行苦。若依三受立三苦者。一依苦受立苦苦。依乐受立坏苦。依舍受立行苦。疏言。色无色皆具第八略摄一切五取蕰苦。相国言。变易分段五蕰皆是苦。名为一切也。简无漏五蕰体非是苦。名为略也。牟云。若取变易五蕰。理怨大宽。此文合上见苦。非生当见苦时。子在分段宅故。准经三乘宅体。分段宅收也。但论分段。摄取五蕰苦故。故名略摄也。又欲界七苦通明上界。第八苦摄八苦尽。皆名略摄一切苦也。
言前喻中等者。喻云。长者见大火从四面起。即烦恼因也。问此言前喻为指悲生。为指悲事。若指悲生。此处不合。若指悲事。云何疏言。见因火已惊心等。乃属悲生。答前喻今念。并是总指大科。不约子科。故作是释。今为不尔。众生之言。通惑业苦。且说惑也。故不相违。
言此合中见苦果(至)影发等者。意言前喻中所悲事。不分出苦相及着乐。至此合中。即分为二。前虽不明。今合偏显。互影彰也。合中言果。即生老病死。即苦果也。前见烦恼火。即是苦因。后见生老病死。是苦果也。
言生苦等者。化度云。生有五种。一下一种生。谓初一七日在胎中。生藏之下。熟藏之上。两盈中间。如处秽坑。受杂秽苦。二转易生。从二七日至七七日。五疱开张。迫裂身体。受转易故苦。三增长生。从八七日至十月满已来。食啖不净。受严秽苦。母食受寒冻苦。母食热受热恼苦。母若饥时。受倒悬苦。母若饱食时。受压迮苦。受如是种种渐渐增长。四出胎生。谓一刹那出母时。十月满足。正趣产门。如两山间。胎衣破裂。受迫迮苦。五受用。初出胎时。孩子肉软。犹如新疮。堕在草上。或以手捉。或以水浇。或以刀割。齐或衣褁身。犹如锯解。苦不可受。
言废忘等者。若在中有。若在母胎。皆忆得前生事业。由如老时忆得小年时事。若出胎已被众苦逼身。忘失前生一切事业。
言老苦等者。少年双眉若𦘕。颊类桃华。及至老年双眉转入要间桃华移助眼里。亦具五相。一念念老。谓从生后刹那刹那前即少。后念即老。二时分老。谓六十已上万事皆息。三衰变老。从七十已气力衰微变。四诸根老。谓八十已上诸根皆老。若老相入头。即发白面皱。若老相入眼。即两眼不明。若老相入耳。即耳不闻音声。若老相入鼻。即喘息不通。若老相入口。即美食无味。若老相入齿。即牙齿缺落。若老相入手。两手战调。若老相入心。即忘前失后。若老相入颊。颊骨垂舒。若老相入身。身形伛曲。若老相入皮。即皮肤缓皱。若老相入脚。即行步不前。若老相入四支。即万事皆废。床上坐卧要须人扶。出入往来须凭机杖。五真实老。谓百岁一切诸根都无受用。名真实老。书云。七十已上以衣暖之。八十已上以火暖之。九十已上以人暖之。百年已上种种暖之。亦无暖矣。
言时分变异者。论云。诸衰变位皆名老死也。
言诸根熟者。熟谓老熟。昧谓暗昧。
言弥笃者弥由甚也。笃由厚也。老人之相。于五尘境上。甚加恋着。贪利深厚。故言弥笃也。不能游履追求。人事皆息。名老苦也。
言如人壮美者。生相也。王妃窃爱者。老相也。遣信私通者。病相也。王使捉获者。死相也。壮美者。是年少端正丈夫。窃爱者。窃私者窃。王妃见此丈夫端正。窃生爱念。遣信私通。使人传语。王使捉获。挑其眼目。截其耳鼻。刖其手足。形容顿改者。为人恶贱也。牟云。王妃喻病缘。窃爱况不相舍。病与色身。终必有之。故云不相舍。遣信喻四相。王即病魔。
言死苦等者。无常经云。两目俱翻上。死刀随果下。
言扪者。即是摸。摸空之义也。
言涅槃经等者。辨云。经以十十相。明其死苦。延法师云。死者一报终尽也。
言于险难者。死是害身之所。死支起时。无通生路也。
言无有资者。无法以自资。可以起度也。
言去处等者。生死无穷。一死长往。
言而无伴侣者。魂灵独自。无人相从也。
言昼夜(至)际者。运运趣死。名曰无常。未测远近。随业漂流。修无际也。
言深邃黑暗者。死是灭相。一入死分。惛沉难出。名深邃也。诸根灭。六识无用。名黑暗也。
言无有灯明者。死已多入三涂大黑暗处。名无有灯明也。
言入无门户者。死入身内。不因门户也。
言而无所处者。不从外来。死不离身。即身便死。名无处所也。
言虽无痛处者。临欲终时。虽有五根。无所觉知。名无痛也。
言不可疗者。必死之病。世医拱手也。
言往无遮止者。向之难裁。名往无遮止。又复入地狱时无遮止。
言到不得脱者。无法能抑。时至必迁。名不得脱。
言无所破坏者。此人身死。别无福报。名无破坏也。
言见者愁者。愁者人皆忧怖也。
言偃仰等者。若活人即竖头行。一切死人皆横尸在地。偃者卧也。
言哽咽者。哽即喉中作声。咽即气咽也。
言披发等者。此西国死法。皆如此也。神智云。若此国死法。男踊女躄。
言禽兽等者。飞曰禽。走曰兽。大曰蝼。小曰蚁。
言唯余灰等者。若将火焚。即成灰。若蝼蚁食。即成粪也(上明老病死诠句了)。
言忧悲者。旧云忧悲。新云愁叹也。
言五根相对者。即根对于境也。而得生忧苦故。如死别离时。生者与将死。皆得起故。五根对是身。以苦对乐。意根是心。以忧对喜身。不悦名苦。即此悦名乐。心不悦名忧。即此悦名喜也(上四相交终了)。
经言亦以五欲财利(至)贫穷困苦者。是第五求不得苦收。
言五家者。水。火。王。贼。恶子弟也。
经言又以贪着等者。第三悭贪烧逼也。
言已得之财等。贪即贪于已得财物。求即求于未得财物。二皆有苦。已得入己者。被五家侵夺故生苦。未得入己者。求不得故生故生苦。或于财上追求受种种辛苦。遗教经云。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由以为乐。不知足人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也。
言金刚般若论等者。校量世间钱财。能生烦恼。设将布施。不如持经一四句偈。为他人说。由有财故。生起烦恼。即是有漏心中今生布施。第二生感得富贵果报。食肉煞生。造诸恶业。第三生中堕大地狱也。所以今生布施。是第三生怨。即日施财所起烦恼。如世界之有微尘。今因持经。减却微尘数之烦恼故。施财福少。持经福多也。
言五趣轮回者。经云。后受地狱至鬼之苦者。或由贪着钱物悭。故堕饿鬼趣。或由追求钱物。抵债不还。堕畜生道。或由追求财物。害他生命。堕地狱道。
言贫穷困等者。即瑜伽论第四说。诸天无疾病。亦无衰老饮食等匮乏之苦故。唯人间也。求不得苦。五趣皆有也。涅槃经云。求有二。一者。志求善法。二者。求离不善法未得。故有苦也。恶法未离。故有苦也。对法云求不得。因何有苦。答所希不果。故生苦。章敬云。准此经论。通论诸天。求无五衰。亦不可得。故有求不得苦也。对法云。爱别离。因何有。答所爱之物及五蕰身破坏离散。亦有二种。一者。人中五蕰坏。二者。天中五蕰坏。如是人天所爱五蕰。分别校计有无量种。是名爱别离苦。问何名爱别离怨憎会苦。答所不爱境。而共取集。多在人天也。强力天子入宫。名怨憎会。诸天舍离。即爱别离也。问何故偏说人天二趣。答人天境界殊妙。多有爱别离怨憎会。所以偏说(上明欲七苦了)。
经言如是等种种诸苦者。二解。一云。如是等种种诸苦者等。取上二界苦。即行苦也。更不别说上二界苦。只此如是等种种诸苦。便是解上二界苦。二云。如是等种种诸苦者。结前欲界苦也。以经文势似结也。虽然结于七苦。第八五取蕰苦亦在其中。其七苦各据行相增处。立七苦名。其第八苦遍在七苦之中。七苦之中但有迁流造作。即是第八苦也。离七外无别自性。即依前七别义。以立别义。即迁流义。及前七摄不尽。皆在第八收也。
言上来欲界具有等者。且初三现在苦者。即四相交侵。五欲乖竞。三性贪烧逼也。后一即后世苦。即诸趣轮回即是七苦也。
言色界唯有等者。问何名坏苦。章敬云。此中乐受及顺乐受法。于变坏位。能生爱恼故。此变坏是坏苦恼也。乐受无时变坏。名共有乐受故。能生坏苦。有舍受故。名行苦也。
言入变坏心等者。问何名变坏心。答忧恼心名变坏心。问上二界无忧恼。如何名变坏。答从无烦恼心。名变坏心。问凡言变坏者。变于乐受而入舍受。名为变坏。今第三禅唯有乐受。四禅唯舍受。如何得有坏苦相耶。答但言色界而有坏苦。非要地地皆悉有之。二云。三四静虑乐舍相总遍。今言第三有乐。第四有舍者。据增说言。合著乐者。本喻中唯有悲等事文。今合中开出苦相着乐也。
经云众生没在(至)不以为患。合前本喻而诸子等。于火宅内。乐着嬉戏等。正是着乐行相。
言不以比智觉者。解经中不觉字。不以第六识。将诸人死。比况自身。名不觉也。
言不以现智知者。解经不字。但没在苦中。受诸苦恼。唯恐后人不活。名不知也。
言不惊其果。苦谛不怖其因。集谛不总猒苦。不求灭谛。不求解脱。不行道谛。
言由此驰流等者。即解经中于此三界火宅。东西驰走等。东喻善趣。西喻恶趣。牟云。经言众生没在其中至不怖。六句经文合前喻中而诸子等。于火宅内。乐着嬉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此中经云。亦不生猒。不求解脱。合前喻中心不猒患无求出意。此间经云。于此三界火宅至患四句经文。本喻中无也。唯此合文本喻中无也。唯此合文中开出也。又此四句经文与无希取大之化喻文同。彼处经文科为二。初不希信者。父虽怜慜善言诱谕。而诸子等不肯信受。复不惊猒。经言不惊不畏。了无出心。亦复不知何者是大。何者是舍。云何为失。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已。且此两文于此间。见苦悲生。合者由有二意。一即是翻译家错。即合将此经文。向无希取大之化喻文。合中一处译出。二者。所悲事中着乐。亦即彼无希取大之化时。时节三界之凡事体。既同寄于此说也。
言譬愚顽者。疏主断也。此喻三界众生(云云)。
言初合初喻者。合果化也。前喻云。舍利弗。是长者作是思惟。此合云。舍利弗。佛见此已。便作是念。前喻云长者。此合言佛。前云思惟。合云便作是念。前喻云我身手有力。当以衣裓。若以机案。从舍出之。舍合云与无量无边佛智慧乐。令其游戏。前是喻。此法说也。合中与无量无边佛智慧乐。正合身有力。机案顿拔。独觉中子出苦也。合其游戏者。合前手有力。衣裓顿拔。声闻少子出众苦耶。
言且以佛果智慧等者。牟云。准喻中初思顿授通慧之体。后思二万妙用。顿拔二乘。今合后意也。
言念大乘因化等。前喻有三。一念初不能依大教行。经言复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门。而复狭小。二若起诽谤沉萦恶道。经云。诸子幼稚等。三念示众苦。密说大乘。经言我当为说怖畏之事等。今此合云。舍利弗。如来复作是念至得度。此上文唯合喻中第一段。是舍唯有一门。而复狭小。望佛本意。本来拟受与众生神通智慧体。不交众生行行。便拟交成佛去。既受与体不得。今与说大乘佛果通慧功德。令交行因取果。即同前若但赞佛是也。今舍方便。直说一乘法。交行因取果去。长子能出中少不能。即经言。众生不能以是得度。此唱亦合第三念示众苦密说大乘。本喻云。我当为说怖畏之事。此舍已烧。宜时至烧害此。问令前密说大乘。有二功能。一能取佛果。二能交出苦。意从行行。牟云。此但是念由来密说。后十六王子二万佛时正告。故名密说。若尔彼时显说。何名为密说。答如来虽知彼闻大乘教。不肯依行。退流生死。为今灵山证实之因。而强为说。彼不知意。名之为密。
言合无希取大之化者。本喻云。分二。初不希信。经云。父虽怜慜善言诱喻。而诸子等于火宅内。乐着喜戏。不肯信受。二不惊猒。经云。不惊不畏。了无出心至视父而已。此唯合不希信经文。不合不惊猒也。
言初喻者。经言。舍利弗。如彼长者。虽复身手有力。乃至各与珍宝大车也。如来作念。我将神通智慧。顿受顿拔既不得。我更将神通智慧向上利众生作用。与说三乘法。令依教悟理。出生死去。前来舍却方便。此间却着方便。方便是通慧向上作用。先与说功用陶练。后与大牛车。
言显佛为缘等者。问三乘人各自修因。何名与车。答疏言显为缘等。佛劝方能修行。亦名佛与。即同下文。而诸小王不顺其命也。王遣兵众。即佛劝众生也。
言摄智及通者。即力无所畏。而不用之也。
言知欲如何知者。即后如何也。既果化不可得。知复如何但令各因至果。意说世间良医善能治病。但可应病与药。令得服行。岂得自以力手割他腹中之病。而不与药。如来今者亦复如是。但可应三乘诸子。为说三乘法。岂得以智慧神通。顿除众生身中烦恼之病。而不为说三乘法也。由此故知顿授机案与独觉。顿授衣裓与声闻。令其二子。更不行因。直出火宅。取佛果不可得也。
言合正说三乘者。本喻有二。初知根。经云。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种种珍玩奇异等。后正告。正告有总三总。一告令取。经言。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等。二别示三车。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等。三正劝出与。经云。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今此合。即疏言有四。是也。章敬云。合中四段。第四赞乘胜德。合前总告令取。第二劝取三乘。合前第二别示三车。第三引己为证。合前正劝出与。第一劝猒三界。本喻中无也。
言三界火宅内体者。即解经汝等莫得乐住三界火宅。即是劝离内五蕰异熟果体也。经言。世界不牢固等。又言。三界无安等。
言故此粗弊者。解经言勿贪粗弊至也者。五尘外境也。章敬云。内外二体。即是苦谛。若贪着生爱等。即是集谛。有漏因果二谛伦矣。
言虽有妙果等者。则当来成佛之身。金刚妙体。意通汝贪内苦身。何如内金刚身。既贪外五尘。何如忻净土之中五境众相。净土之中只合言五蕰。若言尘字。疏错也。
言而未明说者。劝猒三界。四十年来为声闻说火宅。亦合为化说。火宅门外有净土妙果令忻。今唯说猒三界。不说忻净土。是未分明说也。
言引己为证者。合前第三正劝出与本喻。经云。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与汝。合云我今为汝等。
言我为汝保者。我独与汝作保也。
言生死圣诃等者。解经皆是圣所称叹也。
言生死系等者。净云凡夫为三界惑业所系。初果人为欲界七生惑业所系。二果为二生惑业所系。阿那含人为上二界一生惑业所系。有学之人皆是少免系。未得自在。三乘罗汉具免诸系。故名自在也。
言有漏之法胜者。意言人天于有漏中胜也。问何不于三涂建立求耶。答恶趣境乖。故不求也。
言三乘不然者。谓不同凡夫取着而求也。
言无过失等者。问若言三乘非所求者。如何得有求三菩提之萨埵。故此疏言。无过失等。意言非谓无真而即不求也。显无彼贪欲等求也。若尔。如所知障为缘。执佛可求。众生可爱。即是法贪。无明习地等。何名无过失。答今约所求之法。是无至失也。由此能求。亦名无过。故不同彼也。
言更无增减者。三种欲生摄欲求尽。名无增减也。
言现住欲尘等者。谓下之四天欲增先有色类已定。于此住欲尘境上。生贪求故。因妙境起。今取何贪。何贪即尘生。谓众生为在欲尘中之众生也。
言现住者。简异上天。随逐缘化起。意言此等四大所有外异。皆是先有现在之境也。问三途之境亦是现住。何不建立求名。答三涂境乖。不立故也。
言自变者。谓第五欲天所有境自变为之。于此自变。欲尘境上生贪求故。名自变也。
言他变欲尘者。谓第六欲天所有欲境。皆他变起。最是希奇。于境上生贪求。故名他变。他变中亦有自变。然以他变。希奇以胜故。故用标名。六十四云。欲求有五。一摄受求。二受用求。三喜乐求。四解了求。五声名求。
言离生喜乐者。离谓猒离。远离生谓生涩。亦如生食。欲界烦恼二性间杂。为至增故。由如于生初禅。离此名离生喜乐者。为得当地定故。以此为依。轻安定水滋润其身。名为灌洒。轻安相应意识俱受。体虽是一。适悦身心。分喜乐二。
言二定生者。定即当地之定。彼喜乐受依定生。不同于初从所离说也。
言三以离喜者。谓第二禅离第二定喜。得第三定乐。离谓猒离。由见二禅喜。相遇增故。故猒离之。所得之乐上下地无。初离喜故。从胜标名。意说离喜而有乐。以乐灌洒其身。理实此乐亦因定生。今从所离而标名。有求亦五。一法尔求。如劫末时任运离欲。而得生上。二忻乐求。作意心生上界。三愚痴求。不了上界。是无常故。四猒患求。猒下故。五思择求。思择力离下染故。第三无贪为体。第五慧为体。所缘别故。
言邪梵行求者。亦有五。一唯求求。唯起涅槃心。不修于梵行。唯以求心为求。二趣向求趣。得涅槃。兼修梵行。三现得求。求现涅槃而修梵行。四后得求。求后菩提而修行。五思择求。求当得法。种种思择。而修梵行也。
言虽有梵行求者。问佛令修行。何言非求。答疏言虽有等。意言今求三乘之求。是正梵行求。非如外道持戒苦行等求。四空为涅槃。是邪梵行求。非正求也。
言正乘乘已等者。谓入见道。见道中所有功德。名为正乘。前加行中所有功德。即名乘已。若入修道。修道中功德名正乘。前见道名乘已。无学相望亦尔。相国云。三乘若自得正乘已。更修诸法。助此乘体。正助相对。故名正乘。潞府非唯局三乘自体。仍以五根根等诸功德庄严。而自娱乐等。
言初必依佛法者。路问亦有有从余说法发心。如逢马胜等。如何疏言初必遇佛。答最初发心。要必遇佛。马胜等约后时说。不尔。便违涅槃所说不遇不差不老文也。设不逢佛。遇教亦得名佛所说故。
言依因支等者。论解资粮云。此位菩萨依因善友作意资粮四胜依力。于唯识义。虽深信解。而未能了。能所取空。多住外门。修菩萨行。
言闻法自行等者。解法。自行等者。解经中自求涅槃义也。答难亦得。问若言依善友者。何故经言求涅槃。答疏言闻法行等。
言瑜伽等者。即声闻地文也。
言声之闻者。声即属佛也。闻即属弟子。声之闻。依主也。二云。声即属迦叶等身也。闻即属一切众生。声之闻故。亦依主也。
言有财者。即声属如来。闻属所化众生故也。二种之名。皆非己体。合二为自全取他。名有财也。经言以佛道声。即佛教。令一切闻。即是众生。即其证也。以此声闻为财而彰自名。全取他名有财也。
言前通定性等者。问前瑜伽解与后解信品二释何别。答前宽后狭。大论释一切声闻。通定性不定性。后依自经。依声闻自类。唯是不定性也。
言此求涅槃等者。斥古人取涅槃为车体。若取涅槃为车体。与化城有何差别。疏主但求涅槃修行拟者。以所学种智为车体。
言此文略者。问疏主取种智。经何不说。答疏言此文略故。经应言自求涅槃及以种智。经既无智言。故是略也。
言不求与佛等者。约得果时。不要逢佛。名不求。非是部行得果已后一向不逢也。
言略无因力者。问前言四力。此何无四。答但是文略也(此次前)。
言故名精进者。能证通也。
言善寂者。即所证理也。牟云。详精进连自然慧下读。方见道理。但解求慧。不解精进也。
言待缘而证圣果者。问其相云何。答如经中说。过去有王。暮春三月。将诸婇女。后园游戏。见诸树木华色鲜明。王于尔时。便生贪着。暂于树下。寝息少时。婇女宫人见王爱慕。遂于树下。次第摘来。遍绕于王。布之令币。须更王觉。乃见其华遍绕其身。悉皆萎萃。即便生念。世间之法。衰盛何常。向见诸华鲜明若是。何期不久萎萃如斯。我今此身亦复如是。今虽状美世所无双。不久之间。会归磨灭。深生猒患得。缘觉果。
言辟支佛等者。路云。具三义成辟支佛。十地经亦有三义。与此经同。一彼经言。不从他闻自证觉故。论云。一者自觉。不假佛菩萨说。唯自觉悟。即此经中求自然慧。二彼经言。不能具足大悲方便。故论云。二不能说法。不起说法。不堪说法。即此经乐独善寂。三彼经言。而能通达深因缘法。成辟支佛乘。论云。三观少境微细境界故。
言此有二类等者。一者部行。此是钝根。但六十劫练根。时少得果故。二者麟角。此是利根。即百劫练根。方得圣果。时节既多。故利根也。金云。麟角利根。劫增时出。唯在南洲。必是定性。要唯独出。部行钝根。劫减时出。通在四洲。众多共出。多是不定性。
言故华严等者。问佛将下生。移此独觉。向他方佛土者。此既不见。彼何则容。答彼虽佛国。已入涅槃。亦名佛国故。不尔。相违也。又解。隐令不见。亦名移也。
言时犹少故者。路云。在加行位。一生一坐。智入见道。名为时少。不容练根故。作部行少乘。俱舍说。若在凡夫。可有回心。向独觉果。或向佛果。若是圣人。必不回心。若大乘总回。若从声闻资粮位回心。即作麟角。若从加行位回心。即作部行。又加行位中燸顶二位。许有回心向大。或趣独觉忍位。世第一不许回心向大。何以故。由忍不堕恶趣故。菩萨由于三恶趣中广利众生。故说忍位不许回心向大。问何故资粮位回心成麟角。加行位回心便成部行。答独觉中利根者。名为麟角。钝根名为部行。二种别也。利钝复有二种。一者根性利者。名为利根。根性钝者。名为钝根。二者。长时终者。名为利根。少时修者。名为钝根。今取后类。所以资粮位回心。即成麟角。以是长时。根性利故。加行位回心。即成部行。以是时少。根性钝故。故此二类有别也。问颇有独觉。不从声闻资粮加行。从自二位修成果否。答亦有。婆娑第七云。有独觉种性。顺解脱分转起声闻及佛种性。起余亦尔。自果亦然。若起佛种性解脱分已。则不可转作声闻。极猛利故。问缘觉总有几心。答一百六十心也。相复云何。谓见道十六心。八智八忍。即成十六。修道有一百四十四心。即上二界八地之中各有九品。八九七十二品。此七十二各有二道。谓无间道解脱道。二七十四。一百四十。二二四。通而言云成一百四十四。并前见道十六心。成一百六十。问何因见道八忍八智。即通三界。及至修道。唯说上二界。不说欲界。答欲界现前法忍法智。已断欲漏。更不拟宜。所以不说上二界染。不现在前。所以拟宜。更须别断也。是故唯说上二界染一百四十四心。问部行麟角二类有几差别。答六对。一利根钝对。二劫增劫减对。三一洲三洲对。四独出众出对。五定性不定性对。六回心不回心对。解曰麟角名利根。部行名钝根。利根必劫增时出。钝即劫减时出。利根必南洲出。钝根通四洲出。利根各独自出。钝根众多同出。利根者必定性。钝根者多不定性。定性者必不回心。不定性者可有回心。回心如何。如经中说。鹿母夫人生一肉殚。殚开已后。生一千男子。长大出家。成辟支佛。后回心已。各得成佛。即贤劫中千佛是也。
言初解大乘者。路云。准经应言初解大乘。经言。求一切智至无所畏名菩萨。经言。慜念安乐至一切名菩萨。是名大乘菩萨。合结上二义意必然。问初求后求何别。而分二名。答初求属初发心。后求属发心。
言观空智者。问三乘同有理智无违。言观空者。𮓪圣教。且如大般若三百六十五云。佛言善现。一切智者。是共声闻及缘觉智。何以故。言一切智者。谓五蕰十二处十八界。二乘亦能了知。名一切智。准此三科名为一切。能了之智。名一切智。定缘三科。名观空耶。答此一切智诸教不同。疏举一边。亦不相违。相云。即观三科中无有实我。名观空智。今谓般若言三科者。解一切名。疏言观空者。即观彼三科中之真理也。即同是法住法位也。相言无有实我亦好。三乘同有。不言法空也。
言由自觉生等者。不同外道依他冥性自在等因而生得智。亦不同外道无因而自得也。意言如鹙子悟佛知见。实道悟自智方生。名自觉生(如言解义)。
言不待他缘者。问心法四缘生。云何言不待。答要自四缘。此即生起。非四缘外别更待缘也。
言或智性者。体凝本有。名曰自然。法尔种成。名无师智。问佛经三大劫修历。事于善友。何得言自然。
师耶。答此并约金刚解脱道一刹那正证理时。名自然无师。以此时菩提尚不可得。何况有师学耶。
言菩萨者三乘等者。路云。泛释可然。若准结中经文。是名大乘菩萨。非通三乘。下疏言。求智者菩。慜念者萨。又望义各别。由此罗汉菩萨三乘。通摄求三菩提之萨埵也。
言各有一种一性者。通辨三乘。总有七人。初有三人。各唯一性。即三乘人。各于自身。有自种性故。此是定性人。各于自身乘。证自果故。次有三人。各具二性。一有声闻独觉性。二有声闻菩萨性。三有独觉菩萨性。后有一人。通有三乘种性。此后四人皆不定性。如迦叶等。即不定也。今谓三乘通论有三种二性。若言三乘各有。菩萨义即不成。且如菩萨声闻菩萨独觉。此之二性。可摄在菩萨乘中。若声闻独觉者。即无菩萨性空。得摄在菩萨乘中。若许摄者。即应无性得圣果共。若不摄者。言二乘各有二性。此有二意。一云。应言二种二性方是。二者。言三无失。且如菩萨乘有菩萨声闻菩萨独觉。是一种二性。独觉中有缘觉菩萨性。缘觉声闻性。又成一。第三声闻菩萨性。声闻缘觉性。皆取有菩萨性者。若尔。三种二性有何差别。如菩萨声闻。声闻菩萨缘觉等亦尔。有差别。答此但作句数分也。若不尔者。三乘各有一种性即休。何用独分一种三性三种二性也。
言初后发心等者。泛明三性不定。或有先发大心尔后得果。或有先发声闻。向前证道。明知一人通有三性。所以然也。
言说如声闻菩萨性者。即初发声闻有缘觉菩萨性者。亦尔。名为不定。
言如大迦叶者。由常头陀静处。是缘觉行。舍利弗准此。
言初合说实者。前喻非本所望。已上喻实。以下释疑。今此合中第一之乐。已上合实。已下合疑。
言初合释成等者。前喻有三。一标富有。所以者何。是大长者财富无量。二念均平。而作是念。今此幼童。皆是吾子无偏党。三释所以。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给一国。由亦不匮。何况诸子。今此合牛。但合初二。牟详前喻中释成父志中。无见子得出。见子得出乃是依言免难中经文言。今言合者。未知何也。抄无解。今为一解。为此释成中。初喻中有安隐得出之言。后合亦尔。为有等赐大车。父隔故见子。父入此。合中若无赐大车言。即判入前也。释家不以文杂故也。移此二文即无过也。
经言如来亦复如是等。合子得出也。长者门外设三车。出门唯得于牛贺。如来方便说三乘法。究竟唯得一佛乘。
言以教门等者。佛之教门有二。一者教门。二者行门。若以教门。即名为出。若以行为门。亦即名为入。出即三界之苦。入即涅槃之乐。言亦可设言等者。意言涅槃即教下所说理。因教悟理。亦可说言教能入理。然此中前解。教上有出。行上有入。此解教上亦有入义。不说行也。然教行二皆有入出之义。望宅名出。望果名入也。前喻云。是大长者。财富无量。种种诸藏。悉皆充溢。此合言如来亦至藏。本喻云。而作是念。我财物无极。不应以下劣小车与至差别。念均平也。此合云。是诸众生皆是我子。至灭度也。
言不令等者。意言不令菩萨独得大般涅槃。二乘人不得也。均合平也。
经言是诸众生(至)之具者。喻中有四。一乘标与车。二严饰等。严饰有十严。合中有二。一车体。二车德。不合牛相傧从也。
经言皆是一相(至)之乐者。离杂染相。遮不是有漏。一种者。一无漏种类。表是无漏。
言若因若果者。妙平二智名因。四智菩提名果。又因者。初地门中二智。后智为车。意言诸佛具此功德。能与四大声闻。开知见性。令当来作佛。亦得净妙第一之乐。所以圣之称叹也。望彼诸功德。此车为本故。
言五乐之中者。一自性乐。二因乐。三苦对治乐。四受断乐。五无恼害乐。无恼害乐有四。一出离乐。二远离乐。三菩提觉法乐。四涅槃寂静乐。四中第三觉法乐。第四寂静乐。觉法是菩提。寂静即涅槃。问疏主难他古人。取涅槃为车体。如何此同车能生净妙第一之乐。莫取涅槃否。答此说车上功能。如来种智。车能生鹙子身中有为无为功德。佛后得智。智为能生。鹙子种智及涅槃。为所生故。叹云。能生净妙第一之乐也。
言释疑有二等者。前喻释疑中有三。一问舍利弗。于汝意云何。是长者等与诸子珍宝大车。宁有虚妄否。二答舍利弗言。不也世尊。是长者但令诸子得免火难。全其躯命。至与大车。三印。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今合中初举喻。经云。舍利弗。如彼长者。初以三车至之咎。此上举喻讫。经言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合中标文也。亦同前喻次。初不与小。非虚不达。先侵意世尊若是长者。乃不与最小一车。犹不虚妄。后况与其大车而成虚妄所以。经言。何况长者自知财富无量。欲饶益诸子。等与大车。标也。
言此释也者。经言。何以故。如来至能受者。问何故如来初说三乘。后说大乘。名无虚妄耶。答如来本意与说大乘法。但是众生不能尽受。所以于一乘道。分别说三乘。举喻。如三岁小儿。昔日口小。契大饼角不得。只分一角之饼为三。已后既渐长大。即合三角为一。四十年前大性未熟。即开一乘为二。四十年后既根熟。即合三为一。
言结答等者。都结一品权实意。故名结也。答者。鹙子四十年前。于一乘体上。分别说有三因。只是教行有三。不是分别理果为三也。教即有三。理唯有一。因即有三。果唯有一实也。三因者。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教有三者。为求声闻。说应四谛法等。经言。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也(第五疏彻)。
言是第三大段等者。疏主意。第三段文不述长行也。章敬科。总述前长行释疑文。兼述初周断疑分。道理虽有。违疏也。
言颂今实等者。经言时诸子等。各白父言。先父所许玩好之具。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与等。下偈经云。尔时诸子知父安坐。皆诣父所而白父言。愿赐我等三种宝车等。
言初半偈等者。长行喻云舍利弗。若国邑聚落有大长者。其年衰迈(云云)。长行合云。舍利弗如来亦复如是。则为一切世间之父。于诸怖畏。至而生三界朽故火宅。偈言。譬如长者有一火宅。
言五趣危亡者。长行喻云。多诸人众一百二百乃至五百止住其中堂阁朽故。至在此宅中。长行合云。为度众生生老病死。至令得菩提。偈述云。其宅久故而复顿弊。至毒害火灾众难非一。
言第三有十四等者。长行喻言。长者见是大火从四面起即大惊怖。至随汝所欲皆当与汝。长行合云。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之所烧煮。至便得无量安隐快乐。偈述言。是时宅主在门外立闻有人言汝诸子等先因。至可以游戏。
言第四有六偈半等者。长行喻云。是时诸子闻父所说珍玩之物适其愿故。至欢喜踊跃。长行合云。舍利弗。若有众生内有智性。至为求牛车出于火宅。偈述云。诸子闻说如此之车即时奔竞驰走而出。至是故诸人我今快乐。
言此初喻长行有六者。一处所。二家主。三老少。四产业。五宅相六户牖。今颂唯二。譬如长者家主也。有一大宅。宅相也。当唱之中余六句经文。属五趣危亡喻也。长行三界佛有。喻有六段文。今唯述二。疏主唯文势分别不得。所以两唱。意总合为一唱。同长行三界佛有喻。与五趣危亡。各别开颂文。何故两文合为一唱。答一疏主意解故。三界宅与五蕰舍不别。故不别开。二有一火宅。即本识。识蕰是总。余四蕰是别。不异故不别开。
言三释如前者。问何长行乃言多有田宅。今此颂中而言有一大宅。答三释如前长行也。一云。长行授众生无量。故言多有。颂文漏指一人。故言有一。二云。长行如一六合而光宅天下。故言多有。颂文如来等视众生。犹如一子。三云。长行约众生各别。言多有。颂中依佛为主。故言有一。又□何□云。将众生就佛。即言有一。将佛以就众生。故言多有也。四□判颂文有一大宅。述长行其家广大。宅相也。何故将长行资产中多有宅。对偈中有一大宅。而作三释耶。答缘长行宅相中云其家广大。古人便执家宅有异。疏主意显不别。所以将颂中一一大宅。述其家广大。将多宅解有一大宅。又多宅体相同故。
言不述第四众子者。有无不同。
言宅宇危者。长行先说人众甚多。后说宅宇危朽。偈中先说宅宇危朽。后说人众甚多。前后不同也。
言七句明等者。前六句为一唱。第七句便属后唱。问何故疏主科文七句总属前唱。及至疏解想蕰无常乃属后唱耶。答若准义科。即合墙壁圮坼想蕰无常并属前唱。与三界五蕰中。一处明了。义方周足。若准文科。即合属后唱。属后唱之中。上句云墙壁圮坼。下句泥涂褫落。泥涂事须依墙壁有。若无上句。下即孤起。所以将墙壁圮坼泥涂褫落一处说。
言宅久故等者。识蕰无常也。久年多也。故恶也。金云。第八识无始时来。至今有故。名久。现识顿生顿灭。名顿弊。潞府云。竖而论之。识蕰之始。刹那四相。念念生灭。名久故。横而论之。识蕰向上一期四相。故成顿弊。竖约无始时来生住异灭细四相也。横而论之。约当生生老病死一期四相也。竖论细四相。无始时来。生灭无穷。时长远故。名久故。横而论之。粗四相当生之内。生老病死迁转不停。相国云。无始时来。下界灭上界生。上界死下界生。竖名久故也。此从最初生。又最后灭。生灭二位。顿而无渐。而名顿弊。一时破败也。意言无始时来颠倒生。如彼多年风雨朽。名久故。一刹那中最后顿舍。如森然倒。故言顿弊。又云。一生七十八十名久。即顿弊也。
言堂舍高危等者。古人云。欲界身如堂。若生上二界如舍也。疏主义。身根大而为堂。诸根小而为舍。其堂广大遍于舍。其舍小故。不遍于堂。身根大故。遍余四根。四根小故。不遍身根。四根阙而不妨身根在。身根阙而诸根亦无。舍事须依于堂。余四根事须依于身根。长行言。阁堂上重舍。以舍替阁。故言堂舍。高危者。喻上说长者家堂舍大高。大高易危。危必不安。是无常相也。法中论。人身正盛就肥壮有力。则是易衰之相。时人顿盛就中却不是好。天行时气。先到伊门。热病到来。增寒壮热。冷病到来。面色萎黄。亦如木秀于林。风必易摧。色如聚沫。不坚实故。又如屋舍。置来多时。林木悉皆朽故。怨畏去倒着种种者。人老去助。十子柱枝。起坐相随。
言柱根摧朽者。取行蕰中。命根为柱根也。柱根摧朽故。梁栋倾斜。命根若无。受等即谢。故大品经云。如人命根在。即余得立。命根若灭。诸根尽坏。行蕰七十三法为体。于中最胜者。莫若命根。命根有连持色心不断。□能连持不断。则由命根。长短分限。乃由先业。欲得命根久长。必因基陛牢固。欲得色身长命。由他业力住持。喻上说基陛。能持业根。法中论柱思能持命。
言念念迁谢业思等者。谓业因若尽。命果不长。念念迁流。无容正受。诸根毁败。何可安哉。意言柱根与基陛。此之二句俱是行蕰也。因基陛即有柱根。因此桂根。便有梁栋。此身亦然。于业思便有命根。因此命根。便有命之因果。皆是行也。问五蕰之法聚义皆同。何因识行二蕰。各摄两句经。余三名一耶。答识蕰为主。横竖有殊。故分两句。其行蕰者。百法之中。摄七十三。于中唯取命根一种。又命根中通于因果业思。即是命因。命根即是业思。由善恶业为因故。当来能感善恶之果。命有长短。故知命果皆由业因。因果有殊。故分两句。□□不然。故各一句。
言梁栋倾斜等者。梁即横梁。栋即竖栿。梁栋若在。向上椽廉即存。梁栋若倾。舍何安立。梁即依栋。栋即依柱。容受依主受。主受依命根也。由有栋坂向上有梁。由有第八识主意领纳前境。方能依五而发五识领纳。领纳五尘境。五尘境皆由于受也。此前六识受。因于主受。方有容受也。疏云二解。一识体名正受。二取相应心所中领纳名受。第二解为正。又第二解中复有二解。一取第八识受。名正受。总报主故。第二兼前受。摄在一处。都合名正受。
言何可安哉者。则云。显五蕰诸受皆是无常也。又云说失正受。即第八识受。何可安哉。受现在一谛。水打着一个浮沤生一个灭一个。顺境喜受。领纳顺境。忽有违情境。忧受亦领纳。前境灭而后境生前领纳灭而后领纳生。生灭念念不定。如浮泡也。
言基陛等者。即遍行中思为体。大乘诸业皆是思故。能持命根。故喻基陛也。如世间人造舍。基若坚实。其柱即久长。若基陛不实。柱即不久摧毁。思上业势分限若尽。即喻基陛隤。法合亦尔。业思之而安命根。由因命根方有正受。由有受能领纳。方有法生起也。问行蕰七十三法中。何故偏说业思并命根。答业思是因。命根是果。因果有别。说二法。问余法何不说。答但举此二。摄余法释。其中所有法。依命根故。
言墙壁等者。外御为墙。内捍为壁。安国云。本质疏缘名墙。相分亲缘名壁。路云。藉质变名墙。离质变名壁。虚而不实。念念生灭。故言圮坼也。
法华经玄赞要集卷第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