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第四十四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四十四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十通品第二十八

初来意。为答第二会中十通问故。以二品明业用广大。前定此通。义次第故。二释名者通即神通。谓妙用难测曰神。自在无壅曰通。妙用无极。寄十显圆。晋经本业俱称十明者。委照无遗故。然通与明经论皆异。故智度第三云直知过去宿命之事为通。若知过去因缘行业为明等。今以此经通即委照。亦得称明。故下经云非诸菩萨通明境界。三宗趣者智用自在为宗。为满等觉无方摄化为趣。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告诸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有十种通。

次正释文。长分为四。一举数标告。二征数列释。三总叹胜。能四结数辨果。今初。言十者一他心。二天眼。三知过去宿住。四尽未来际劫。五无碍清净天耳。六无体性无动作往一切佛剎。七善分别一切言辞。八无数色身。九一切法智。十入一切法灭尽三昧。此十皆言智通者。皆以大智为体性故。若随相说。前八量智。后二理智。据实唯一大智。此十亦是开彼六通。天眼天耳神足漏尽各分二故。天眼约见现未分成二四。天耳约音声言辞分出五七。亦闻圣教及诸类言辞故。神足约业用及色身分成六八。漏尽约慧定分成九十。一三不分。故六为十。然小乘。六通智用有分。三乘平徧。亦非曲尽。今一乘十通。智用重重。徧周法界犹如帝网。念劫圆融。故尚越彼明。况於通用。为显圆旨开成十通。

何者为十。

第二征数列释中。先总征。后佛子下别释。十通即为十段。段各有三。谓标释结。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他心智通。

今初标云他心者。智以他心为所缘故。若直就所缘应名心差别通。若王若所种类多种。皆能知故。并依主释。然智缘他心。诸说不同。安慧论师云佛智缘他心缘得本质。余皆变影。护法论帅则佛亦变影。若缘本质得心外法。坏唯识。故但极似本质。有异因人。依唯识宗护法为正。以今经望前亦未失。以摄境从心。不坏境故。能所两亡。不碍存故。第一义心非一非异。正缘他时即是自故。以即佛心之众生心。非即众生心之佛心为所缘。以即众生心之佛心。非即佛心之众生心为能缘。如是镕融。故非一非异。若离佛外别有众生。更须变影。却失真唯识义。

知一三千大千世界众生心差别。所谓善心不善心。广心狭心。大心小心。顺生死心。背生死心。声闻心。独觉心。菩萨心。声闻行心。独觉行心。菩萨行心。天心。龙心。夜叉心。乾闼婆心。阿修罗心。迦楼罗心。紧那罗心。摩睺罗伽心。人心。非人心。地狱心。畜生心。阎魔王处心。饿鬼心诸难处众生心。如是等无量差别种种众生心悉分别知。

二释相中二。初知一剎。后如一下以少类多。前中三。初总。所谓下别。后如是下结。别中有二十八句。於中前八句约相总显。后二十心约人别显。前八中初二约性总该诸心。次二约行兼济独善。故次二约报。天大人小故。上四唯善。次二约向背而顺通三性。善唯有漏。背唯是善。通漏无漏。约人辨中前六约人。前三是果。后三是因。即前背生死心。及广狭心。次八部约类。即前顺生死及大小心。地狱等约趣。亦顺生死心。是不善心余可知。

如一世界。如是百世界。千世界。百千世界。百千亿那由他世界。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微尘数世界中所有众生心悉分别知。

次以少类多。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一善知他心智神通。

三结名。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无碍清净天眼智通。

第二天眼。标云无碍者见自在故。清净者离障故。

见无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微尘数世界中众生。死此生彼。善趣恶趣。福相罪相。或好或丑。或垢或净。如是品类无量众生。所谓天众。龙众。夜叉众。乾闼婆众阿修罗众。迦楼罗众。紧那罗众。摩睺罗伽众。人众。非人众。微细身众生众。广大身众生众。小众大众。如是种种众生众中。以无碍眼悉皆明见。随所积集业。随所受苦乐。随心随分别。随见随言说。随因随业。随所缘。随所起。悉皆见之无有错谬。

二释中分三。初总明多界相殊。其善恶趣等后后展开。次所谓下别明多类非一。随一一类有前类等。三如是种种下委照分明。前但睹其现相。此则照其因缘。十明之目。由此而立。於中初能见分明。次随所下所见委悉。言随所者。所知非一故。后悉皆下结其无谬。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无碍天眼智神通。

三结名。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宿住随念智通。

第三宿住通。标中谢往之事名宿住。在过去明了记忆。为随念。即宿住之随念。宿住随念之通。

能知自身。及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微尘数世界中一切众生。过去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微尘数劫宿住之事。所谓某处生。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族。如是饮食。如是苦乐。从无始来於诸有中。以因以缘展转滋长。次第相续轮回不绝。种种品类。种种国土。种种趣生。种种形相。种种业行。种种结使。种种心念。种种因缘。受生差别。如是等事皆悉了知。

二释相中一知凡事。於中先总。所谓下别。

又忆过去尔所佛剎微尘数劫。尔所佛剎微尘数世界中。有尔所佛剎微尘数诸佛。一一佛如是名号。如是出兴。如是众会。如是父母。如是侍者如是声闻。如是最胜二大弟子。於如是城邑。如是出家。复於如是菩提树下成最正觉。於如是处坐如是座。演说如是若干经典。如是利益尔所众生。於尔所时住於寿命。施作如是若干佛事。依无余依般涅盘界而般涅盘。般涅盘后法住久近。如是一切悉能忆念。

次知佛事。於中亦二。先约界显多。但知其果。

又忆念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微尘数诸佛名号。一一名号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微尘数佛。从初发心。起愿修行供养诸佛。调伏众生。众会说法。寿命多少神通变化。乃至入於无余涅盘。般涅盘后法住久近。造立塔庙种种庄严。令诸众生种植善根。皆悉能知。

后约人显多。兼知其因。皆以菩萨得九世眼。如见现在故。若不尔者过去之法。若不落谢不名过去。若已落谢无法可知。若但曾经心中有种影现前。故说忆知者。是则但见自心。不见彼心。又曾不经事。应不忆知。又但见现在。非是过去。何名宿住。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三知过去际劫宿住智神通。

三结名。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知尽未来劫智通。

四知劫通。亦从境受名。此从第二天眼约口未来分出。

知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微尘数世界中所有劫。一一劫中所有众生命终受生。诸有相续业行果报。若善若不善。若出离。若不出离。若决定。若不决定。若邪定。若正定。若善根与使俱。若善根不与使俱。若具足善根。若不具足善根。若摄取善根。若不摄取善根。若积集善根。若不积集善根。若积集罪法。若不积集罪法。如是一切皆能了知。

释相中二。先知凡。后又知下知佛。前中亦二。先明所依劫。但寄多界以显多劫。非有际限名。及后段皆尽未来。此位所知。同於佛故。后一一下显能依事。然大乘宗。未来世法体用皆无。今云何知。依方便教。但见现前因种。知当果相。非见未来法体。若一乘宗。於九世中未来中现在。体用皆有。今称实而知。然非现在之现在。故称未来。此有若是性有。即同小乘。若是缘有缘今未会。云何言有。若今时看。缘性俱无。以是现在未来定非有故。若逐未来时看。以是未来之现在。故还如今有。

又知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微尘数世界尽未来际。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微尘数劫。一一劫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微尘数诸佛名号。一一名号有不可不可可说佛剎微尘数诸佛如来。一一如来从初发心。起愿立行供养诸佛。教化众生众会说法。寿命多少神通变化。乃至入於无余涅盘。般涅盘后法住久近。造立塔庙种种庄严。令诸众生种植善根。如是等事悉能了知。

二知佛。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四知尽未来际劫智神通。

三结名。

佛子。菩萨摩诃萨成就无碍清净天耳。

第五天耳通。初标名。略无智通。若直云天耳即当体受名。若取无碍之清净天耳。即以有德业受称。

圆满广大聪彻离障。了达无碍具足成就。於诸一切所有音声。欲闻不闻随意自在。

释相中三。初总显德业自在。二佛子下别示一方业用。三如东方下举一例余。今初。九句皆约用辨德。一圆满者。能互用故。二遍闻十方及九世故。三一时令览。通其源故。四离二障故。五明了所知故。六缘不能碍故。七非如权小。闻有分限不尽重重故。八证已得故。九於一切皆自在故。谓欲闻则细远无逃。欲不闻则近大不挠。故云自在。

佛子。东方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微尘数。

二别示一方业用。中二。初举多佛。欲显闻广。

是诸佛所说所示。所开所演。所安立。所教化。所调伏。所忆念。所分别。甚深广大种种差别无量方便。无量善巧清净之法。於彼一切皆能受持。

次显闻忆持。於中二。先闻持教法。

又於其中若义若文。若一人。若众会。如其音辞。如其智慧。如所了达。如所示现。如所调伏。如其境界。如其所依。如其出道。於彼一切悉能记持不忘不失。不断不退。无迷无惑。为他演说令得悟解。终不忘失一文一句。

后持圆满即能持之相。於中二。先举所持。上文通显佛所说法。今辨所说差别。於彼下辨能持相兼明转化。

如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三例余。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五无碍清净天耳智通。

结名。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无体性神通。无作神通。平等神通。广大神通。无量神通。无作神通。随念神通。起神通。不起神通。不退神通。不断神通。不坏神通。增长神通。随诣神通。

第六无体性神通。此即六通中神足通。初标名中有十四名。初一总通。即无体性。余别中一无功作用。二同理同平。三能普遍。四量难知。五非谓起体起用。六但念即形。七现有作用。八不动本处。九作必究竟。十用无间歇。亦不断佛种。十一他不能坏。十二能生善根。十三随何所诣。於十三中初二五八是无体性义。余即神通义。此二无碍故受斯名。

此菩萨闻极远一切世界中诸佛名。所谓无数世界。无量世界。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微尘数世界中诸佛名。闻其名已。即自见身在彼佛所。

二释相中三。一明广大。谓闻多剎佛名即自见身在彼多剎故。

彼诸世界。或仰或覆。各各形状。各各方所。各各差别。无边无碍。种种国土。种种时劫。无量功德各别庄严。彼彼如来於中出现。示现神变。称扬名号。无量无数各各不同。此菩萨一得闻彼诸如来名。不动本处。而见其身在彼佛所礼拜尊重承事供养。问菩萨法入佛智慧。悉能了达诸佛国土道场众会及所说法。至於究竟无所取着。

二明无量不起等义。谓又於彼佛重闻佛名。便往敬事。受道无着故。

如是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微尘数劫。普至十方而无所往。然诣剎观佛听法请道。无有断绝。无有废舍。无有休息。无有疲厌。修菩萨行成就大愿。悉令具足曾无退转。为令如来广大种性不断绝故。

三明不断义。谓於多时体用无碍故。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六住无体性无动作往一切佛剎智神通。

三结名。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善分别一切众生言音智通。

第七善分别言音通。此从第五约音声言辞分出。初标名。从所了得名。即依主得名。若从所发得名。即通持业。

知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微尘数世界中众生种种言辞。所谓圣言辞。非圣言辞。天言辞。龙言辞。夜叉言辞。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及非人。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众生所有言辞。各各表示种种差别。如是一切皆能了知。

二释相中二。先知言辞。

此菩萨随所入世界。能知其中一切众生所有性欲。如其性欲为出言辞。悉令解了无有疑惑。如日光出现普照众色。令有目者悉得明见。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以善分别一切言辞智。深入一切言辞云。所有言辞令诸世间聪慧之者悉能解了。

次明发言辞。谓随乐差别而发言故。有法喻合。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七善分别一切言辞智神通。

三结名。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出生无量阿僧祇色身庄严智通。

第八色身庄严智通。此从第六神足。约业用及色身分出。依所现得名。即有财立称。

知一切法远离色相。无差别相。无种种相。无无量相。无分别相。无青黄赤白相。

二释相中三。初知无色。以色即空故。二菩萨如是下明能现色。以空即色故。三佛子下双明无色现色。所为不碍悲故。今初。由了法界无定实色。举体即空。非断空故。空中无色不碍色故。存亡隐显皆自在故。方能随乐现种种色。故先明之。於十六句。初一总知色性离相。亦无有法而为空故。余五别明离何等相。一离差别相。粗妙长短等同一无生体故。二种种异相虚故。三无量多相离故。又无大小绝分量故。四但妄分别。求叵得故。色空二见皆情取故。即与不即斯见绝故。上通形显。五离相依形有故。此具法界观真空观中四句义。

菩萨如是入於法界。能现其身作种种色。

二能现色中。初结前标后。以即空之色为妙色故。又色空不二成上真空。不二而二现斯妙色。色空融即。为真法界。缘起无尽。即一现多。

所谓无边色。无量色。清净色。庄严色。普徧色。无比色。普照色。增上色。无违逆色。具诸相色。离众恶色。大威力色。可尊重色。无穷尽色。众杂妙色。极端严色。不可量色。善守护色。能成熟色。随化者色。无障碍色。甚明彻色。无垢浊色。极澄净色大勇健色。不思议方便色。不可坏色。离瑕翳色。无障暗色。善安住色。妙庄严色。诸相端严色。种种随好色。大尊贵色。妙境界色。善磨莹色。清净深心色。炽然明盛色。最胜广大色。无间断色。无所依色。无等比色。充满不可说佛剎色。增长色。坚固摄受色。最胜功德色。随诸心乐色。清净解了色。积集众妙色。善巧决定色。无有障碍色。虚空明净色。清净可乐色。离诸尘垢色。不可称量色。妙见色。普见色。随时示现色。寂静色。离贪色。真实福田色。能作安隐色。离诸怖畏色。离愚痴行色。智慧勇猛色。身相无碍色。游行普徧色。心无所依色。大慈所起色。大悲所现色。平等出离色。具足福德色。随心忆念色。无边妙宝色。宝藏光明色。众生信乐色。一切智现前色。欢喜眼色。众宝庄严第一色。无有处所色。自在示现色。种种神通色。生如来家色。过诸譬喻色。周徧法界色。众皆往诣色。种种色。成就色。出离色。随所化者威仪色。见无厌足色。种种明净色。能放无数光网色。不可说光明种种差别色。不可思香光明超过三界色。不可量日轮光明照耀色。示现无比月身色。无量可爱乐华云色。出生种种莲华鬘云庄严色。超过一切世间香焰普熏色。出生一切如来藏色。不可说音声开示演畅一切法色。具足一切普贤行色。

后别显不同。有一百三种。或从色相立名。或就德受称。可以意求。然皆是称法界之色。不同变碍。但随所显以立色名。

佛子。菩萨摩诃萨深入如是无色法界。能现比等种种色身。令所化者见。令所化者念。为所化者转法轮。随所化者时。随所化者相。令所化者亲近。令所化者开悟。为所化者起种种神通。为所化者现种种自在。为所化者施种种能事。

二双明所为中。初结前。后令所化下显其所为。有十句。

是名菩萨摩诃萨为度一切众生故勤修成就第八无数色身智神通。

第八无数色身智神通。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法智神通。

第九一切法智通。初标名。从所知真俗等法受称。

知一切法无有名字。无有种性。无来无去。非异非不异。非种种非不种种。非二非不二。

二释相中二。初明知法。即内证事理。后此菩萨下明演法。即外益众生。亦是前明即是恒理。后明即理恒事。用寂寂用无障碍故。今初又二。初约离言显实。次无我下约二空显实。今初。初三句一向显实。一名无得物之功故。二缘成无性故。三体绝去来故。下有三句相对显实。然此三对释有三义。一唯约实。则相待而空故异。相互无故云不异。遮异言不异。亦无不异可得。云非不异。二约双显。体则不异。相非不异。三约双遮。相即性故非异。性即相故非不异。又相非相故不异。性非性故非不异。故离二边不住中道。

无我无比。不生不灭。不动不坏。无实无虚。一相无相。非无非有。非法非非法。不随於俗。非不随俗。非业非非业。非报非非报。非有为。非无为。非第一义。非不第一义。非道非非道。非出离。非不出离。非量非无量。非世间。非出世间。非从因生。非不从因生。非决定。非不决定。非成就。非不成就。非出。非不出。非分别。非不分别。非如理。非不如理。

二约二空显中。亦初三对。一向显实。无比者无有我所与我为比对故。无实下且约显实以释。一虚实皆缘显故。二法性不并真故。一相一亦不为一故。无相有无皆法对彼。故无法与非法。但假施设。并就实而求。能治所治无不双寂。

此菩萨不取世俗谛。不住第一义。不分别诸法。不建立文字。随顺寂灭性。

二演法外益中三。一牒前成智。为起用所依故。

不舍一切愿。见义知法。兴布法云。降澍法雨。

二正明演法。

虽知实相不可言说。而以方便无尽辩才。随法随义次第开演。以於诸法言辞辩说皆得善巧。大慈大悲悉已清净。能於一切离文字法中出生文字。与法与义随顺无违。为说诸法悉从缘起。

三寂用无碍。於中三。初寂不碍用。

虽有言说而无所着。演一切法辩才无尽。分别安立开法示导。令诸法性具足明显。断众疑网悉得清净。虽摄众生不舍真实。

次用不碍寂。

於不二法而无退转。常能演说无碍法门。以众妙音随众生心。普雨法雨而不失时。

后寂用无二。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九一切法智神通。

结名。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法灭尽三昧智通。

第十灭定智通。於漏尽以慧定分九十二通。此中三。初标名。云一切法灭尽者。谓五聚之法。皆当体寂灭故。斯即理灭。不同余宗灭定。但明事灭。唯灭六七心心所法。不灭第八等。但事灭故。不能即定而用。证理灭故。定散无碍。由即事而理故不碍灭。即理而事故不碍用。是以文云虽念念入而不废菩萨道等。亦非心定而身起用。亦不独明定散双绝。但是理事无碍故。上七地云虽行实际而不作证。能念念入亦念念起。及净名云不起灭定现诸威仪。皆斯义也。事理非一。故一切法灭尽之神通。非异故灭尽即通。通二释也。

於念念中入一切法灭尽三昧。

释相中二。先明即定体用自在。后此菩萨住三昧下。明入定时分自在。前中亦二。先标入定。

亦不退菩萨道。不舍菩萨事。不舍大慈大悲心。修习波罗蜜未尝休息。观察一切佛国土无有厌倦。不舍度众生愿。不断转法轮事。不废教化众生业。不舍供养诸佛行。不舍一切法自在门。不舍常见一切佛。不舍常闻一切法。知一切法平等无碍。自在成就一切佛法。所有胜愿皆得圆满。了知一切国土差别。入佛种性到於彼岸。能於彼彼诸世界中。学一切法了法无相。知一切法皆从缘起无有体性。然随世俗方便演说。虽於诸法心无所住。然顺众生诸根欲乐。方便为说种种诸法。

二明不碍用。於中初二句总。未作不退。现作不舍。正简事灭。以显真灭。余句别显可知。

此菩萨住三昧时随其心乐。或住一劫。或住百劫。或住千劫。或住亿劫。或住百亿劫。或住千亿劫。或住百千亿劫。或住那由他亿劫。或住百那由他亿劫。或住千那由他亿劫。或住百千那由他亿劫。或住无数劫。或住无量劫。乃至或住不可说不可说劫。

二明入定时分自在。中三初长短随心。

菩萨入此一切法灭尽三昧。虽复经於尔所劫住。而身不离散。不羸瘦。不变异。非见非不见。不灭不坏。不疲不懈。不可尽竭。

二威仪不忒。

虽於有於无悉无所作。而能成办诸菩萨事。所谓恒不舍离一切众生。教化调伏未曾失时。令其增长一切佛法。於菩萨行悉得圆满。为欲利益一切众生。神通变化无有休息。譬如光影普现一切。而於三昧寂然不动。

二不碍起用。定散双行。於中先法后喻。光影普现。寂然无心。随器亏盈。体无来去。

是为菩萨摩诃萨入一切法灭尽三昧智神通。

三结名。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於如是十种神通。一切天人不能思议。一切众生不能思议。一切声闻一切独觉及余一切诸菩萨众如是皆悉不能思议。此菩萨身业不可思议。语业不可思议。意业不可思议。三昧自在不可思议。智慧境界不可思议。

大文第三总叹胜能。中二。一形劣显胜。劣不测故。

唯除诸佛及有得此神通菩萨。余无能说此人功德称扬赞叹。

二以胜显胜。谓佛等方测故。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神通。若菩萨摩诃萨住此神通。悉得一切三世无碍智神通。

大文第四结数辨果。

上十通品竟。

十忍品第二十九

初来意者。为答前普光十顶问故。前二已明定通用广。今此辨其智慧深奥。故次来也。二释名者。忍谓忍解印可。即智照观达。寄圆显十。三宗趣者。智行深奥为宗。为得佛果无碍无尽为趣。然此忍行约位即等觉后心。为断微细无明。若约圆融。实通五位。寄终极说。体即是智。不同余宗。忍因智果。虽是一智。随义别说。二三四五等。诸教不同。今此圆教故说十种。

尔时普贤菩萨。告诸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忍。

四正释文。文有长行偈颂。前中四一举数叹胜。二列名显要。三依名广释。四总结其名。今初。

若得此忍。则得到於一切菩萨无碍忍地。一切佛法无碍无尽。

后叹胜。到无碍地。即自分因圆。佛法无碍。即胜进果满。

何者为十。所谓音声忍。顺忍。无生法忍。如幻忍。如焰忍。如梦忍。如响忍。如影忍。如化忍。如空忍。

二列名显要中。初征数。次列名。后显要名中。前三约法。后七就喻。三中。初一约教。谓忍於教声。从境为名。音声之忍。次一约行。顺诸法故。顺即是忍。三无生忍者。若约忍无生理。即无生之忍。若约无生之忍。及烦恼不生。则无生即忍。通二释也。又此三忍。约通相说。前二皆是无生忍之加行。顺向无生。后一方契。若约当位。三忍迢然。不应此位方有顺无生忍。故顺但顺理。不是顺忍。若尔。何异无生。顺忍通顺事理。故不同无生。经云。法有亦顺知等。又依五忍。位当寂灭。今约三忍明义。故当无生。后七约喻中。并是依主。谓如幻之忍等故。然此七喻。有七家所释不一。谓光统贤首摄论远公金刚大品楞伽皆明此喻。初光统云。前四喻。音声。电即今之影与化喻。顺忍。空喻无生。又云幻者。起无起相。焰者境无境相。梦者知无知相。响者闻无闻相。电者住无住相。今既云影。应云现无现相。化者有无有相。空者为无为相。此则能喻局於一相。所喻义通多法。在文虽无。於理无失。次贤首云。观识如幻想如焰。受如梦。声如响。行如电。色如化。总观一切蕴界处等。毕竟空故如虚空也。三若依摄论第五。八喻皆喻依他起性。然并为遣疑。所疑不同故所喻亦异。疑有八转。并后四家互相发明。文繁不录。今经多同前通。而偈所喻亦有局者。显义无方故。已释列名。

此十种忍。三世诸佛已说。今说。当说。

次显要。要故同说。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音声忍。谓闻诸佛所说之法。不惊不怖不畏。深信悟解爱乐趣向。专心忆念修习安住。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一音声忍。

大文第三依名广释。即为十段。前七皆三。谓征起释义结名。初忍释中十一句。初句总举所闻。谓三无性等法。余显能闻入法。谓闻无相不惊。以解徧计无所有故。闻无生不怖。以解依他必无生故。闻无性不畏。以解真如无性性故。又释於真空法闻时不惊越。思时不续怖。修时不定畏。又闻有无所有不惊。闻空无所有故不畏。并如诸般若论说。深信者闻慧之始。悟解者闻慧之终。初信久解故。专心忆念者修慧之初起加行故。修习为终。正明造修。至定根本故。安住者依定发慧证理相应故。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顺忍。谓於诸法思惟观察。平等无违。随顺了知。令心清净。正住修习趣入成就。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顺忍。

第二忍。释中有四重止观。一创修止观。谓止思一境。观观事理。二渐次止观。谓止安事境。顺其理故。名平等无违观达事理。名随顺了知。偈云。法亦有顺知。法无亦顺知故。三纯熟止观。谓止惑不生。名令心清净。观彻前境。为正住修习。四契合止观。寂冥理境。名为趣入。智显於心。故云成就。上四皆止观俱行。如是方为真实顺忍。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无生法忍。

第三无生忍。分三。初征起。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不见有少法生。亦不见有少法灭。

释中有二。先总明。后何以下征释。今初。

何以故。

后征释中征意有二。一云何以得知无生灭耶。二云既称无生法忍。何以不见法灭。

若无生则无灭。若无灭则无尽。若无尽则离垢。若离垢则无差别。若无差别则无处所。若无处所则寂静。若寂静则离欲。若离欲则无作。若无作则无愿。若无愿则无住。若无住则无去无来。

释中。释初征意云真法本自不生。从缘之法无性故不生。以无生故何有於灭。此则以缘集释无生。以无生释无灭。此中略无缘集。偈文具有。云何无生释无灭耶。此有二意。一云若先是生。后必可灭。本既不生。今则无灭。二云既即缘无性称曰不生。则不待灭竟方无。故次云无灭。此二为总。余可仿之。释第二征意云。夫无生忍。非独无生必诸法都寂。今从初意立无生称。故无灭等成无生义。若从别义。亦可得称无灭忍等。是以信力入印度经。明此忍能净初欢喜地。云一谓得无生忍。亦令他住。又云无灭忍者。证无生故。斯文可据。又此诸句各有二义。一以前前释后后。以后后成前前。前前有故后后有。前前无故后后无。二者诸句皆在无生句中。正无生时诸义顿足。以是即事之理。非断灭故。即理之智无能所故。然文旨包含。略为三释。一唯约理。二具理智。三唯约智。今初。云何前前有故后后有。谓生法既灭灭则终尽。尽则是垢染法。染则前后别异。别则方处不同。有处则能所非寂。不寂则有所欲。有欲则有营作。作则有所愿求。愿则心住愿事。往则有去有来。今由前前无。故后后斯寂。故以后后显成无生。此顺长行。二双约理智者。初二是总含於理智。次四显理无生。后六显智无生。故偈云其心无染着等。理智契合名无生忍。若唯约智者。由了从缘无生。则智无有起故名无生。无生之智湛然不迁。故名无灭。无灭故用无断尽。次垢念皆离。常无差异。旁无方所。照而常寂。遇境无染。虽为而无作。虽悲而无愿。处世而无住等。法界而无去来。皆以前释后。以后成前。言亡虑绝。寂照湛然。名无生忍。若唯约知无生理。名无生忍。未足深玄。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三无生法忍。

三结名。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如幻忍。

第四如幻忍分三。征起。释义。结名。今初。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皆悉如幻从因缘起。於一法中解多法。於多法中解一法。

释中先略后广。略中二。先了幻缘相。后此菩萨下成就忍行。今初。有三。初指法同喻。次从因缘起者彰幻所由。由缘生不实故。后於一法下显其幻相。初一切法即是所喻。所喻通局已见上文。此意明通。通为无为故。大品云。设有一法过於涅盘。我亦说言如梦如幻。涅盘虽真从缘显故。遣着心故。广中合云了世如幻。则似有为。然有法世亦通无为。此为有为所隐覆故。所以名世。故后云菩提涅盘亦皆不见者了平等故。就法喻中各开五法。如结一中幻作一马。一有所依之巾。二幻师术法。三所现幻马。四马生即是马死。五愚小为有。初巾喻法性。二术喻能起因缘。谓惑业等。三喻依他起法即众生等。四喻依他无性即是圆成。故广说皆云非也。五喻所为人法。今菩萨反此。故云解了。今经云。从因缘起。能起即第二。所起即第三。以第二为因令悟第三。成第四。遣第五病。归第一理。然缘亦从缘。故缘果俱幻。中论云。譬如幻化人复作幻化人。即斯意也。然上五义各具有五。一巾性有相无。为马所隐故。二术用有体无。以作巾无体故。三马相有实无。以实无而现故。四生即是无。死即是有。以无碍故。五情有理无。但妄见故。后显幻相。略为二解。一约相类解。一无实则知一切皆然。并从缘故。故云一中解多等。二约圆融复有三义。一以理从事。故说相即。如马头之巾不异足巾。说头即足故。一即多等。无行经云贪欲即是道者。贪欲性故。诸法即贪欲者。即贪实故。二以理融事。一多相即。如马头无别有。即以巾为头。以巾体圆融故。令头即足。欲云一中解多等。三约缘起相由力。则法界同一幻网。令一多相即。如幻师术力。令多即多等。贤首品云或现须臾作百年等。以幻法虚无障碍故。相即既尔。相入亦然。入则一中多有等。异体既尔。同体亦然。一门既尔。余门思准。

上了幻从缘竟。

此菩萨知诸法如幻已。了达国土。了达众生。了达法界。了达世间平等。了达佛出现平等。了达三世平等。成就种种神通变化。

二成忍行中。由知法幻成二种行。一忍智现前云了平等。二幻用无碍云成通化。云何平等。一理事平等。如巾马无二故。色即空等。二理理平等。如头足俱巾。巾无别故。如圣贤同如。三事事平等。如前一多中说。

譬如幻非象非马。非车非步。非男非女。非童男非童女。非树非叶。非华非果。非地非水。非火非风。非昼非夜。非日非月。非半月非一月。非一年非百年。非一劫非多劫。非定非乱。非纯非杂。非一非异。非广非狭。非多非少。非量非无量。非粗非细。非是一切种种众物。

第二广中三。一喻。二合。三忍行成。初中二。先明性无。即体空义。故结云非是一切种种之物所非之事。亦可次第对前情非情境。

种种非幻幻非种种。然由幻故示现种种差别之事。

二明其相有。即相差别义。故云然由幻故示现别事。於中初二句结前生后。种种非幻者象等非幻故。下句反此。法合可知。然由下正显相有。虽互相非。然由因起果。虚而假现。又喻智了平等。而起化用。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观一切世间如幻。所谓业世间。烦恼世间。国土世间。法世间。时世间。趣世间。成世间。坏世间。运动世间。造作世间。

二法合。文有总别。皆言世间者。有二义。一可破坏故。即喻有为。二隐覆名世。亦通无为。则法通五类。趣为五趣。成坏约器一期说故。运动通情非情。念念移故。造作唯情。现营为故。

菩萨摩诃萨观一切世间如幻时。不见众生生。不见众生灭。不见国土生。不见国土灭。不见诸法生。不见诸法灭。不见过去可分别。不见未来有起作。不见现在一念住。不观察菩提。不分别菩提。不见佛出现。不见佛涅盘。不见住大愿。不见入正位。不出平等性。

第三成忍行中二。先成真智行。由了体空故。故结云不出平等性。又前法中。明即寂之照。云了平等。此明即智之止。故云不见。是知无幻之幻。方是幻法。绝见之见。方为见幻。

是菩萨虽成就佛国土。知国土无差别。虽成就众生界。知众生无差别。虽普观法界。而安住法性寂然不动。虽达三世平等。而不违分别三世法。虽成就蕴处而永断所依。虽度脱众生而了知法界平等无种种差别。虽知一切法远离文字不可言说而常说法辩才无尽。虽不取着化众生事而不舍大悲。为度一切转於法轮。虽为开示过去因缘而知因缘性无有动转。

二明动寂无二。亦权实不二。故云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由了体空。不坏幻相差别。故如象生即是象死。此二相对。应成四句。谓此二无二故非异。无不二故非一。非一即非异。故非非一。非异即非一故非非异。亦绝双照故非亦一亦异。若以巾上二义。对象上二义。辩非一异。略有十句。一以巾上成象义。对象上差别义。合为一际。名不异。此是以本随末。就末明不异。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名为众生。如来藏与因俱。若生若灭等。二以巾上住自位义。象上体空义。合为一际。名不异。此是以末归本。就本明不异。经云一切众生即如。不复更灭等。三以摄末所归之本。与摄本所从之末。此二双融无碍不异。此是本末平等为不异。以前二经文不相离故。四以所摄归本之末。亦与所摄随末之本。此二相夺故名不异。此是本末双泯不异。以真妄平等。异不可得故。次下四门明非一。谓五以巾住自位义。与象上差别义。此二本末相违相背。故名非一。楞伽云如来藏不在阿赖耶中。是故七识有生灭。如来藏者不生灭。此之谓也。六巾上成象义。与象上体空义。此二相返相害。故非一。楞伽云七识不流转不受苦乐非涅盘因。唯如来藏受苦乐等。七以初相背与次相害。此二义别。故名非一。谓相背则各相背舍。相去悬远。相害则相与敌对。亲相食害。是故远近非一。以前经文不相离故。八以极相害俱泯而不泯。与相背俱存而不存。不存不泯义为非一。此是成坏非一。以七识即空而是有故。真如即隐而是显故。九上四非一与四非异而亦非一以义不杂故。十然亦不异以理徧通。法无二故。若以不异门。取诸门极相和会。若以非一门。取诸门极相违害。极违而极顺者。是无障碍法也。巾象相对既尔。术等相对交络诸句准之。上下诸文非一异义。皆准此释。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四如幻忍。

三结名。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如焰忍。

第五如焰忍。分三。初征起。释结。今初。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知一切世间同於阳焰。

释中有三。一指法同喻。二譬如下别显喻相。三总以法合。

譬如阳焰无有方所。非内非外。非有非无。非断非常。非一色非种种色。亦非无色。

二中若别开义门亦具五义。一空地。二阳气。三气与空地合而有焰。四焰似水即无水。五令渴鹿谓有。初喻如来藏。二喻无明习气。三喻习气勋动心海。起缘生似法。四喻依他无生。五喻凡小执实。

但随世间言说显示。

次喻其相有。

菩萨如是如实观察。了知诸法。现证一切令得圆满。

三法合中。初明了法现证。下明成忍行。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五如焰忍。

三结名。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如梦忍。

第六如梦忍。亦征释结如前。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知一切世间如梦。譬如梦非世间。非离世间。非欲界。非色界。非无色界。非生非没。非染非净。而有示现。

二举喻相。然开此梦义亦有五法。一所依谓悟心。以喻本识。二所因谓睡盖。以喻无明习气。三所现谓梦相差别。以喻缘所起法。四梦事。非有非无。但心变故。非见前法。五令梦者取以为实。文中。初明俱非。喻法非有。后云而示现有。喻法而有。辩为俱句。互夺为双非。然此四句皆由以是梦故。谓一以是梦故有梦事。现於梦者为有。二既言是梦。其性必虚。於无实处而见实故。然语有则全摄无而为有。言无则全摄有而为无。以非二相故。非但相有性无而已。思之。三以是梦故必具二义。全有之无与全无之有。二门峙立。不相是故。非是半有半无。四即言是梦。必是双非。形夺俱融。二相尽故。然此俱非不违双是。若不夺无令尽。无以为无。若不夺有令尽。无以为有。是故存亡不碍。俱泯自在。方为梦自在法门。是故经云世间恒如梦。智不得有无。此之谓也。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知一切世间悉同於梦。无有变异故。如梦自性故。如梦执着故。如梦性离故。如梦本性故。如梦所现故。如梦无差别故。如梦想分别故。如梦觉时故。

三合喻中十句。初句为总。次无有下别。别中初句近上总句。略无如梦二字。於九句中前八辨梦。后一明觉。就前八中摄为四对。初二明常无常门。体虚无变即是常义。自性无恒是无常义。次二辨真妄门。妄由着生。真由性离。次二性相门。性本一如。相现多种。后二明一异门。但是一心。一而无别。随相分别异异不同。又唯是一梦。相现多种。上之四门各双存互夺。以为四句。思之可见。后一句明觉。即止观门。谓要在觉时方知是梦。正梦之时不知是梦。纯昏心故。设知是梦。亦未觉故。觉时了梦。知实无梦。然由梦方有觉故。辨梦觉时。若离於梦。梦觉斯绝。观了上之多门。止不取於梦妄。如此方为了梦法门。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六如梦忍。

三结名。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如响忍。

第七如响忍。分三。初征。二释。三结。今初。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闻佛说法观诸法性。修学成就到於彼岸。

二释中。分三。一忍行所因。二知一切下成忍之相。三此菩萨下忍成之益。今初。由闻起观能成忍故。

知一切音声悉同於响。无来无去如是示现。

二中先法后喻。法中有二。一指法同喻。略显其相。通知一切音声如响。无去无来明其体空。如是示现彰其相有。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观如来声。不从内出。不从外出。亦不从於内外而出。虽了此声非内非外非内外出。而能示现善巧名句成就演说。

二了知佛声如响。非独但喻世间声故。於中先明即有之无。离机无声故非内。离佛无声故非外。二法相依故非内外。若言内外合者。便有二声。内外相依即显无性。后虽了此声下明即无之有。故牒非三而能巧现。

譬如谷响从缘所起。

第二喻显。於中四。一喻。二合。三转喻。四重合。今初。直举从缘所起。明响无性。无性之相已见法中。然有五法。一空谷。二有声。此二是缘。三声。击空谷便有响应。此明所起。四者有而非真。此彰无性。五愚小谓有。然此一喻。通喻三法。一喻上一切声。则谷喻喉[(壹-豆+亚)*(女/?/木)]。声喻风气。二喻上如来声。则谷喻如来。声喻缘感。三喻一切法。则谷喻如来藏。声喻无明习气。

而无法性无有相违。令诸众生随类各解而得修学。

第二法合。但各佛声。以从近故。然而至令诸众生随类各解。言含法喻。谓约法则如来之声。不违法性。而能随类。合上能巧示现。约喻则不违本声事法之性。随其呼人类别各解。

如帝释夫人阿修罗女名曰舍支。於一音中出千种音。亦不心念令如是出。

三转以喻显。此有二意。一则喻上佛声一音随类。二则喻下菩萨无心普演。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入无分别界成就善巧随类。之音。於无边世界中恒转法轮。

四重合。

此菩萨善能观察一切众生。以广长舌相而为演说。其声无碍徧十方土。令随所宜闻法各异。

三忍成之益。於中二。一随机徧说。

虽知声无起而普现音声。虽知无所说而广说诸法。妙音平等随类各解。悉以智慧而能了达。

次明权实双行以同於响。性相无碍故。是则由闻如响之教。了如响之声发如响之音。演如响之法也。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七如响忍。

三结名。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如影忍。

第八如影忍。文分四别。一标。二释。三结。四果。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非於世间生。非於世间没。非在世间内。非在世间外。非行於世间非不行於世间。非同於世间非异於世间。非往於世间非不往世间。非住於世间非不住世间。非是世间非出世间。

释中有三。谓法喻合。今初。法中有十一对。分三。初七对双遮显性。以成止行。如影无实故。

非修菩萨行非舍於大愿。非实非不实。

二二对双照性相以成观行。如影虽虚而现。故性则非修。相乃不舍。真即俗故非实。俗即真故非不实。

虽常行一切佛法。而能辨一切世间事。不随世间流。亦不住法流。

三二对遮照无碍。成双运自在行。初对双照真俗。即权实双行。后对双遮真俗即权实双寂。遮照一时为双运。互夺无碍为自在。以此结上二段。同斯无碍为忍相之深玄。

譬如日月男子女人舍宅山林河泉等物。

二喻中文具五法。一日等为所依本质。二於油下明能现之处。上二是缘。三而现其影明缘之所起。四影与油下明有之非有。五然诸下愚小谓有。今初。若约影喻。别喻菩萨现身。则日等喻悲智愿等。若约影喻通喻一切法。则日喻因。其河泉二种。虽通能现。且为所现。长河飞泉入镜中故。

於油於水於身於宝於明镜等清净法中。

二能现中亦有通别。别喻机感及应现处。通喻於缘谓无明等。

而现其影。

三明所起中亦有通别。二果可知。

影与油等非一非异非离非合。於川流中亦不漂度。於池井内亦不沈没。虽现其中无所染着。

四明有非有中。摄多义门。於中一异合离通显影义。然一异约此影彼影。合离约影对水等。次於川流下别显影义。不通二影。如月映淮流。流水不将月去。光临潭上。万仞不见光沈。喻菩萨同世迁流不漂生死。证真寂灭不沈涅盘。后虽现下双结有无。喻性相交彻兼於镜像。

然诸众生知於此处有是影现。亦知彼处无如是影。远物近物虽皆影现。影不随物而有近远。

五取为有中。由以有无为有无。不知即影了不可取。故成执着。於中先取有无为着。后远物下举影正义。显上为执。不知此影无远近故。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能知自身及以他身一切皆是智之境界。不作二解谓自他别。而於自国土於他国土。各各差别一时普现。

第三合中二。先正合前文。於中初举智境。合前本质。次而於下合前油等。后各各下合前现影。

如种子中无有根芽茎节枝叶而能生起如是等事。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於无二法中分别二相。善巧方便通达无碍。

二转以喻合非有之有。於中先喻后合。有无无碍名方便等。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八如影忍。

三结名。

菩萨摩诃萨成就此忍。虽不往诣十方国土。而能普现一切佛剎亦不离此。亦不到彼。如影普现所行无碍。令诸众生见差别身同於世间坚实之相。

第四果中三。初得称性之身。如影不往而至。不分而徧故。

然此差别即非差别。别与不别无所障碍。

次结成无碍。以无差是差之无差故。虽不往而遍。令物见殊。差是无差之差。故虽遍而不在彼此。

此菩萨从於如来种性而生。身语及意清净无碍。故能获得无边色相清净之身。

后显此身因。其无边身近局果中。亦通前法。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如化忍。

第九如化忍。文分四别。一标二释三结四果。标云化者。无而忽有故。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知一切世间皆悉如化。

释中有三。谓法喻合。法中二。先总标。标法同喻。具能所知。既知一切世间。不局所化情类。略标世间必具出世。

所谓一切众生意业化。觉想所起故。一切世间诸行化。分别所起故。一切苦乐颠倒化。妄取所起故。一切世间不实法化。言说所现故。一切烦恼分别化。想念所起故。

后别显。先显所知。后显能知。前中十句。前五染化。后五净化。今初。不出业惑苦三。前四是苦即五蕴相。一识由想起。二行因识生。分别是识故。三受因想起。想取爱憎相故。四色亦行生。无记报色。如沫不实。名言熏习。即是行故。五即是惑。惑由想行。念即行故。业通二处。初句意业。此句分别。皆是业故。此中意等从缘无性。如化不实。本无今有。如化相现。故仁王云法本自无。因缘生诸。净化二义。仿此可知。

复有清净调伏化。无分别所现故。於三世不转化。无生平等故。菩萨愿力化。广大修行故。如来大悲化。方便示现故。转法轮方便化。智慧无畏辩才所说故。

后明五净中一方便调生。依真智故。二湛然真智。由理成故。故上文云。智入三世了法平等。三愿由行满。四慈悲。复依方便立故。五具无畏辩。能转法故。

菩萨如是了知世间出世间化。现证知。广大知。无边知。如事知。自在知。真实知。非虚妄见所能倾动。随世所行亦不失坏。

二别显能知。於中初二句结前生后。世间结前染。出世结前净。亦结余所不尽。谓乃至一法过於涅盘亦如化故。或说涅盘不如化者。大品云为新发意菩萨。恐其惊怖。分别生灭方如化故。了知之言即是生后。次现证下正显能知。上言了知。知有六义。一若事若理非比度故。二旁无遗故。三契中道故。四称俗境故。五真俗无碍故。六归一实谛故。后非虚妄下结上六知。处真道而不倾。行非道而不坏。

譬如化不从心起。不从心法起。不从业起。不受果报。非世间生。非世间灭。不可随逐。不可揽触。非久住。非须臾住。非行世间。非离世间。不专系一方。不普属诸方。非有量非无量。不厌不息。非不厌不息。非凡非圣。非染非净。非生非死。非智非愚。非见非不见。非依世间。非入法界。非黠慧。非迟钝。非取非不取。非生死。非涅盘。非有非无有。

第二喻中应开四义。一能化者以喻因缘。二化现事喻所起果。三现用而无实。四愚小为真。故十喻传云。犹如化事虽空无实。能令众生忧苦嗔恚喜乐痴惑。诸法亦尔。云何无实。如彼化人无生老死苦乐。异余人故。文中有四十句。初句标。次三十七句一向双非以显无实。后非有非无有义同二种。一亦是双非。谓无有亦无故。二双融性相。化不实故非有。现化事故非无有。

菩萨如是善巧方便行於世间。修菩萨道。了知世法分身化往。

三合中二。先化行。后佛子下化益。前中四。一起化用。以同化相有故。然但云菩萨如是者。以上诸非一一通法。故指上如是为善巧方便。

不着世间不取自身。於世於身无所分别。不住世间不离世间。不住於法不离於法。

二明化智。以了化不实故。

以本愿故不弃舍一众生界。不调伏少众生界。不分别法非不分别。知诸法性无来无去。虽无所有而满足佛法。

三双非显中。

了法如化非有非无。

四结示化旨。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安住如化忍时。悉能满足一切诸佛菩提之道利益众生。

二化益。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九如化忍。

三结文。

菩萨摩诃萨成就此忍。凡有所作悉同於化。譬如化士於一切佛剎无所依住。於一切世间无所取着。於一切佛法不生分别。而趣佛菩提无有懈倦。修菩萨行离诸颠倒。虽无有身而现一切身。虽无所住而住众国土。虽无有色而普现众色。虽不着实际而明照法性平等圆满。

第四果中先得利他业用之果。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於一切法无所依止。名解脱者。一切过失悉皆舍离。名调伏者。不动不转普入一切如来众会名神通者。於无生法已得善巧名无退者。具一切力须弥铁围不能为障名无碍者。

后得依自利。立胜名果。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如空忍。

第十如空忍中。亦四。谓标释结果。标云如空。如空所喻通一切法。佛地喻清净法界。以离差别相故。及中边等论喻圆成实。但是此中一义。然其喻相小异诸喻。诸喻开义多分有五。虽正取所成幻等以喻於法。而亦取缘等以喻无性。此中喻相不开别法。直指於空。具含多义。以喻於法。又此诸喻。若约能喻。前五多取似有以破实有。化喻以不有有以破似有。此喻以性相俱绝破於一切。又前六遣又会空多。依空立有少。此一遣有入空少。依空立有多。又上所喻则通一切。此中能喻则具多义。所喻各随别义喻一类法。然龙树十喻。以四复次释如空义。一近无远有。谓如虚空非可见法。以远视故眼光回转。则见缥色。一切诸法亦复如是。空无所有。以凡夫人远无漏慧。弃舍实相。则见男女等物。而实此物竟无所有。二约性净不染。三约无初中后。四约体实无物。上八地中空有十义。皆是略明。然别义有此不同。同义诸喻无别。余无碍义如前后说。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了一切法界犹如虚空。以无相故。一切世界犹如虚空。以无起故。一切法犹如虚空以无二故。一切众生行犹如虚空无所行故。一切佛犹如虚空无分别故。一切佛力犹如虚空无差别故。一切禅定犹如虚空三际平等故。所说一切法犹如虚空不可言说故。一切佛身犹如虚空无着无碍故。

第二释中二。先忍解之相。后忍行成益。今初。先别明。以空九义喻九种法。随义虽别。亦以缘成无性故空。九句各标法同喻。后出所以。一标事法界如空。下出所以者。以无相故。谓从缘无性。其相自虚。即事是理法界故。此句是总。二世界共业所起故。三轨仪教法。一味法界所流故。余六句并准初句。

菩萨如是以如虚空方便。了一切法皆无所有。

后总结。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如虚空忍智了一切法时。得如虚空身身业。得如虚空语语业。得如虚空意意业。

第二忍行成益中三。初总明得如空三业业具。

譬如虚空一切法依不生不殁。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一切法身不生不殁。譬如虚空不可破坏。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智慧诸力不可破坏。譬如虚空一切世间之所依止而无所依。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一切诸法之所依止而无所依。譬如虚空无生无灭。能持一切世间生灭。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无向无得能示向得。普使世间修行清净。譬如虚空无方无隅而能显现无边方隅。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无业无报而能显示种种业报。譬如虚空非行非住而能示现种种威仪。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非行非住而能分别一切诸行。譬如虚空非色非非色而能示现种种诸色。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非世间色非出世间色而能示现一切诸色。譬如虚空非久非近而能久住现一切物。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非久非近而能久住显示菩萨所行诸行。譬如虚空非净非秽不离净秽。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非障非无障不离障无障。譬如虚空一切世间皆现其前。非现一切世间之前。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一切诸法皆现其前。非现一切诸法之前。譬如虚空普入一切而无边际。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普入诸法而菩萨心无有边际。

二别显德齐虚空。於中初二句一向喻实无依为依。已下皆显性相无碍。从缘有故。无性空故。又此二相即故便成四句。一缘生故空。缘生故有。二无性故空。无性故有。三缘生故有。无性故空。四无性故有。缘生故空。无法出空故皆现其前。空不可见故不现法前。余文并显。

何以故。菩萨所作如虚空故。谓所有修习。所有严净。所有成就皆悉平等。一体一味一种分量。如虚空清净徧一切处。如是证知一切诸法。於一切法无有分别。

三征释得益之由。所以得者空观成故。於中二。先智证齐空故。一体者真如平等故。一味者解脱不殊故。一种分量者大小皆称性故。

严净一切诸佛国土。圆满一切无所依身。了一切方无有迷惑。具一切力不可摧坏。满足一切无边功德。已到一切甚深法处。通达一切波罗蜜道。普坐一切金刚之座。普发一切随类之音。为一切世间转於法轮未曾失时。

后德用满空故。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十如空忍。

三结名。

菩萨摩诃萨成就此忍。得无来身。以无去故。得无生身。以无灭故。得不动身以无坏故。得不实身离虚妄故。得一相身以无相故。得无量身佛力无量故。得平等身同如相故。得无差别身等观三世故。得至一切处身。净眼等照无障碍故。得离欲际身。知一切法无合散故。得虚空无边际身。福德藏无尽如虚空故。得无断无尽法性平等辩才身。知一切法相唯是一相无性为性如虚空故。得无量无碍音声身。无所障碍如虚空故。得具足一切善巧清净菩萨行身。於一切处皆无障碍如虚空故。得一切佛法海次第相续身。不可断绝如虚空故。得一切佛剎中现无量佛剎身。离诸贪着如虚空无边故。得示现一切自在法无休息身。如虚空大海无边际故。得一切不可坏坚固势力身。如虚空任持一切世间故。得诸根明利如金刚坚固不可坏身。如虚空一切劫火不能烧故。得持一切世间力身。智慧力如虚空故。

第四果中。得二十种身。前十与十行及离世间入分相似。然通相多从德用立名。

佛子。是名菩萨摩诃萨十种忍。

大文第四总结十忍。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譬如世有人  闻有宝藏处  以其可得故 心生大欢喜  如是大智慧  菩萨真佛子 听闻诸佛法  甚深寂灭相。

第二祇夜一百七颂。大分为二。百偈颂前。七偈结叹。前中但颂广释。即为十段。段各十偈。初有十颂颂音声忍。於中先二偈颂所闻佛说。

闻此深法时  其心得安隐  不惊亦不怖  亦不生恐畏  大士求菩提  闻斯广大音  心净能堪忍  於此无疑惑  自念以闻此  甚深微妙法  当成一切智  人天大导师  菩萨闻此音  其心大欢喜  发生坚固意  愿求诸佛法  以乐菩提故  其心渐调伏  令信益增长  於法无违谤  是故闻此音  其心得堪忍  安住而不动  修行菩萨行  为求菩提故  专行向彼道  精进无退转  不舍众善轭  以求菩提道  其心无恐畏  闻法增勇猛  供佛令欢喜

二颂能闻八法。於中一偈颂不惊怖。一偈深信。一偈悟解。二偈爱乐。一偈修习安住。后二偈颂趣向专心忆念。

如有大福人  获得真金藏  随身所应服  造作庄严具  菩萨亦如是  闻此甚深义  思惟增智海  以修随顺法  法有亦顺知  法无亦顺知  随彼法如是  如是知诸法  成就清净心  明彻大欢喜  知法从缘起  勇猛勤修习  平等观诸法  了知其自性  不违佛法藏  普觉一切法  志乐常坚固  严净佛菩提  不动如须弥  一心求正觉  以发精进意  复修三昧道  无量劫勤行  未曾有退失  菩萨所入法  是佛所行处  於此能了知  其心无厌怠  如无等所说  平等观诸法  非不平等忍  能成平等智  随顺佛所说  成就此忍门  如法而了知  亦不分别法

三有十偈颂顺忍。於中初一偈三句颂思惟。次二偈一句颂随顺了知。令心清净。次一偈却颂观察平等无违。余颂正住修习。

三十三天中  所有诸天子  共同一器食  所食各不同  所食种种食  不从十方来  如其所修业  自然咸在器  菩萨亦如是  观察一切法  悉从因缘起  无生故无灭

三有十偈颂无生忍。初三颂标。以前三忍皆是法说。故偈初各加其喻。

无灭故无尽  无尽故无染  於世变异法  了知无变异  无异则无处  无处则寂灭  其心无染着  愿度诸群生  专念於佛法  未尝有散动  而以悲愿心  方便行於世  勤求於十力  处世而不住  无去亦无来  方便善说法

次四颂释。

此忍最为上  了法无有尽  入於真法界  实亦无所入  菩萨住此忍  普见诸如来  同时与授记  斯名受佛职  了达三世法  寂灭清净相  而能化众生  置於善道中

后三结叹。

世间种种法  一切皆如幻  若能如是知  其心无所动  诸业从心生  故说心如幻  若离此分别  普灭诸有趣  譬如工幻师  普现诸色像  徒令众贪乐  毕竟无所得  世间亦如是  一切皆如幻  无性亦无生  示现有种种

第四颂如幻忍。初六颂略说。於中前四颂指法同喻。及显缘相。

度脱诸众生  令知法如幻  众生不异幻  了幻无众生  众生及国土  三世所有法  如是悉无余  一切皆如幻

后二颂成就忍行。

幻作男女形  及象马牛羊  屋宅池泉类  园林华果等  幻物无知觉  亦无有住处  毕竟寂灭相  但随分别现

后四颂广。於中初二颂喻。

菩萨能如是  普见诸世间  有无一切法  了达悉如幻

次一颂合。

众生及国土  种种业所造  入於如幻际  於彼无依着

后一颂忍成行。

如是得善巧  寂灭无戏论  住於无碍地  普现大威力

第五颂如焰忍。初一蹑前生后。以明观意。

勇猛诸佛子  随顺入妙法  善观一切想  缠网於世间  众想如阳焰  令众生倒解  菩萨善知想  舍离一切倒  众生各别异  形类非一种  了达皆是想  一切无真实  十方诸众生  皆为想所覆  若舍颠倒见  则灭世间想  世间如阳焰  以想有差别  知世住於想  远离三颠倒

次五颂指法同喻。

譬如热时焰  世见谓为水  水实无所有  智者不应求

次一颂喻。

众生亦复然  世趣皆无有  如焰住於想  无碍心境界  若离於诸想  亦离诸戏论  愚痴着想者  悉令得解脱  远离憍慢心  除灭世间想  住尽无尽处  是菩萨方便

后三颂合。

菩萨了世法  一切皆如梦  非处非无处  体性恒寂灭  诸法无分别  如梦不异心  三世诸世间  一切悉如是  梦体无生灭  亦无有方所  三界悉如是  见者心解脱  梦不在世间  不在非世间  此二不分别  得入於忍地  譬如梦中见  种种诸异相  世间亦如是  与梦无差别  住於梦定者  了世皆如梦  非同非是异  非一非种种  众生诸剎业  离染及清净  如是悉了知  与梦皆平等  菩萨所行行  及以诸大愿  明了皆如梦  与世亦无别  了世皆空寂  不坏於世法  譬如梦所见  长短等诸色  是名如梦忍  因此了世法  疾成无碍智  广度诸群生

第六颂如梦忍中。正颂前合。兼颂标喻。十颂颂前九句。一颂无变。二一颂颂自性。上二兼颂标法。三颂执着。翻则解脱。兼颂前喻。四颂性离。五超颂所现。六却颂本性。七八二颂颂无差别。九颂想分别。十颂觉时思之可了。

修行如是行  出生广大解  巧知诸法性  於法心无着

第七颂如响忍。初一偈颂忍行所因。文云修行如是行似结前喻。既言知诸法性。义同忍行。

一切诸世间  种种诸音声  非内亦非外  了之悉如响  如闻种种响  心不生分别  菩萨闻音声  其心亦如是

次二偈颂闻一切声如响。

瞻仰诸如来  及听说法音  演契经无量  虽闻无所着  如响无来处  所闻声亦然  而能分别法  与法无乖谬

次二颂如来声如响。

善了诸音声  於声不分别  知声悉空寂  普出清净音  了法不在言  善入无言际  而能示言说  如响徧世间  了知言语道  具足音声分  知声性空寂  以世言音说  如世所有音  示同分别法  其音悉周徧  开悟诸群生  菩萨获此忍  净音化世间  善巧说三世  於世无所着

余颂忍成之益。其喻徧诸偈中。

为欲利世间  专意求菩提  而常入法性  於彼无分别  普观诸世间  寂灭无体性  而恒为饶益  修行意不动

第八颂如影忍。颂法说十对。喻合含在其中。初二偈颂非世生殁。谓了寂故不生。饶益故不没。

不住於世间  不离於世间  於世无所依  依处不可得

次偈颂非在内外。不住故不内。不离故不外。

了知世间性  於性无染着  虽不依世间  化世令超度

次偈颂非行不行。了无染故非行。化世故非不行。

世间所有法  悉知其自性  了法无有二  无二亦无着

次偈颂非同非异。知自性故非同。了无二故非异。

心不离世间  亦不住世间  非於世间外  修行一切智

次偈颂非往不往。第二句不往。余三句非不往。

譬如水中影  非内亦非外  菩萨求菩提  了世非世间  不於世住出  以世不可说

次六句。颂非住非不住。於中初二句兼别颂喻。故云非内外。

亦不在内外  如影现世间

次不在内外一句。颂非是世间非出世间。

入此甚深义  离垢悉明彻  不舍本誓心  普照智慧灯

次一偈颂非修菩萨行。非舍於大愿。

世间无边际  智入悉齐等  普化诸群生  令其舍众着

次一偈颂虽常行一切佛法而能办一切世间事。

观察甚深法  利益群生众  从此入於智  修行一切道  菩萨观诸法  谛了悉如化  而行如化行  毕竟永不舍  随顺化自性  修习菩提道  一切法如化  菩萨行亦然

第九颂如化忍。初三偈颂总知一切世间如化。

一切诸世间  及以无量业  平等悉如化  毕竟住寂灭

次一颂染法化。

三世所有佛  一切亦如化  本愿修诸行  变化成如来  佛以大慈悲  度脱化众生  度脱亦如化  化力为说法

次二颂净法化。言度脱亦如化者为释疑故。谓观察众生如化。何用化之。故此答云。化若有实。可招来难。度既如化。化之何妨。

知世皆如化  不分别世间  化事种种殊  皆由业差别  修习菩提行  庄严於化藏  无量善庄严  如业作世间  化法离分别  亦不分别法  此二俱寂灭  菩萨行如是  化海了於智  化性印世间  化非生灭法  智慧亦如是

余颂法合。

第十忍明观  众生及诸法  体性皆寂灭  如空无处所

第十颂如空忍。初一偈颂忍解之相。余颂忍行成益。

获此如空智  永离诸取着  如空无种种  於世无所碍  成就空忍力  如空无有尽  境界如虚空  不作空分别  虚空无体性  亦复非断灭  亦无种种别  智力亦如是  虚空无初际  亦复无中后  其量不可得  菩萨智亦然  如是观法性  一切如虚空  无生亦无灭  菩萨之所得

於中初五偈颂别显德齐虚空。

自住如空法  复为众生说  降伏一切魔  皆斯忍方便  世间相差别  皆空无有相  入於无相处  诸相悉平等  唯以一方便  普入众世间  谓知三世法  悉等虚空性

次三偈颂征释得忍之由。

智慧与音声  及以菩萨身  其性如处空  一切皆寂灭

后一偈却颂上总明得如空三业。

如是十种忍  佛子所修行  其心善安住  广为众生说  於此善修学  成就广大力  法力及智力  为菩提方便  通达此忍门  成就无碍智  超过一切众  转於无上轮

末后七偈结叹。曰二。前三二利行圆。言超过一切正显十顶之义。

所修广大行  其量不可得  调御师智海  乃能分别知  舍我而修行  入於深法性  心常住净法  以是施群生  众生及剎尘  尚可知其数  菩萨诸功德  无能度其限  菩萨能成就  如是十种忍  智慧及所行  众生莫能测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四十四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