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观楞伽阿䟦多罗宝经记卷第四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宋天竺三藏沙门求那䟦陀罗译

明建邺海印沙门 释德清笔记

一切佛语心品第二之下

此下辩妄想无性以明真如离心缘相以破外道事自性相计著有七。

△初破断见。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常声者何事说。

记曰。此亦蹑迹兴疑问。将明妄境真常。以破断见也。由前云法离有无断常等。又云涅槃非断非常。前疑有无。此疑常无常也。意谓世尊说法既离断常。又云涅槃非常。是无常也。且兔角虽无而依兔说。然而佛说真常。又依何处而说耶。然要依说处者。正是事自性相计着也。

佛告大慧。为惑乱。(唐译云。依妄法说)以彼惑乱。诸圣亦现。而非颠倒。大慧。如春时𦦨。火轮。垂发。犍闼婆城。幻梦。镜像。世间颠倒。非明智也。然非不现。

记曰。此即妄法以示真常。以破事自性相计着也。大慧疑谓生灭无常依妄法说。不知真常依何处说。世尊答云。所言真常。即依彼妄法而说。惑乱者。妄法也。恐转计云。圣人不见妄法。何以依之而说真常耶。故又妨云。以彼惑乱。诸圣亦现。而非颠倒。意谓彼诸妄法本自无生。凡愚不达。故生颠倒见。妄生执着。圣人亦现。但不起颠倒想耳。故如阳𦦨火轮幻梦镜像。无智之人妄以为实。智者不然。然非不现。噫。幻化之境不异。圣凡之见乃殊。所谓不如三界见于三界。故不于诸法起一异见者名正见也。

大慧。彼惑乱者。有种种现。非惑乱作无常。所以者何。谓离性非性故。大慧。云何离性非性惑乱。谓一切愚夫种种境界故。(唐译云。妄法现时。无量差别。然非无常。何以故。离有无故。云何离有无。一切愚夫种种解故)如彼恒河。饿鬼见不见故。无惑乱性。于余现故。非无性。如是惑乱。诸圣离颠倒不颠倒。是故惑乱常。谓相相不坏故。大慧。非惑乱种种相妄想相坏。是故惑乱常。

记曰。此释诸法毕竟真常之义也。大慧闻说即彼惑乱当体真常。因而疑云。现见诸法种种差别。皆是无常。如何即是真常。故此释云。妄法现时虽有种种差别。然非无常。何以故。以离有无故。云何离有无。然法非有无。但以愚夫妄作有无见耳。且如恒河水。本非是火。而饿鬼见之为火。余人不见。以譬诸法本自无生。而愚人妄见生灭。圣人不见。故云见不见故。以圣人不见诸法。所谓不见一法即如来。故云无惑乱性。于余众生妄见为有。故非无性。是则诸佛圣人不异众人。但于诸法不起颠倒见耳。故云诸圣离颠倒不颠倒。是故我说惑乱真常者。谓相相不坏故。此所谓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诸法寂灭。当体如如。故云相相不坏。然非诸法有差别相。但以愚夫妄想分别有别异耳。故云非惑乱种种相妄想相坏。是欲我说惑乱真常也。

大慧。云何惑乱真实。若复因缘。诸圣于此惑乱。不起颠倒觉。非不颠倒觉。(唐译云。云何而得妄法真实。谓诸圣者于妄法不起颠倒非颠倒觉)大慧。除诸圣。于此惑乱有少分想。非圣智事相。大慧。凡有者。愚夫妄说。非圣言说。

记曰。此教如实观也。一切诸法本自如如。但于诸法不起颠倒不颠倒见。以一念不生。即名圣者。若于诸法有少分想。起心动念。即乖法体。便非圣智境界。故唐译云。有少想者。当知即是愚夫戏论。非圣言也。

△此下破常见。

彼惑乱者。倒不倒妄想。起二种种性。谓圣种性。及愚夫种性。

记曰。此言法本是一。由机见各异。以破常见也。颠倒见凡情也。不颠倒见。圣解也。由凡情故起外道种性。由圣解故起三乘种性。故唐译云。若分别妄法是倒非倒。彼则成就二种种性。此所谓法本不异。异自机耳。前言五性。乃明乘异性一。故云无间。今言二种种性。乃明法一见异。故云起。然皆依惑乱妄想而起者。以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故。

圣种性者。三种分别。谓声闻乘。缘觉乘。佛乘。云何愚夫妄想。起声闻乘种性。谓自妄相计着。起声闻乘种性。是名妄想起声闻乘种性。大慧。即彼惑乱妄想起缘觉乘种性。谓即彼惑乱自共相。不亲计着。起缘觉乘种性。

记曰。此愚夫依彼妄法。起二乘圣种性也。谓妄见三界五蕴诸法。实有自相共相。而生计着。起厌离想。即名声闻种性。即彼五蕴了达缘生。不乐计着。离于愦闹。即名缘觉种性。

云何智者即彼惑乱。起佛乘种性。谓觉自心现量。外性非性。不妄想相。起佛乘种性。是名即彼惑乱起佛乘种性。

记曰。此智者即彼妄法起佛乘种性也。唐译云。何谓智者分别妄法而得成就佛乘种性。所谓了达一切。唯是自心分别所见。无有外法。谓但能观心外无法。是名智者。即是佛乘种性也。唐译作观彼惑乱不起分别。即成就佛乘种性。此经谓即诸法上不起分别。便堕佛种性义。智者请深观此语。

又种种事性。凡夫惑想。起愚夫种性。

记曰。此释第二愚夫种性也。唐译云。有诸愚夫分别妄法种种事物。决定如是。决定不异。此则成就生死乘性。法华云。诸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然而佛种从缘起。况二乘外道生死种性乎。是则妄境本真。随见分别。以妄见诸法实有自相共相。不了缘生。妄生厌离者。即名声闻。虽了缘生。不达无性者。即名缘觉。若了诸法无性缘生。缘生无性者。即名为佛。所谓一法元无异。三人乃见差。永嘉明一念中五蕴。当与此对观。行人深明此旨。自然圣凡情尽。得入无生。

彼非有事。非无事。是名种性义。

记曰。此释种性义也。种者因也。以诸法非有。故因之而起三乘圣性。以非无。故因之而起生死凡情。论云。当知真如。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苟四句皆离。百非顿遣。则圣凡情尽。当体如如。不容拟议矣。故向下结示真如离相。以破一异见。

大慧。即彼惑乱不妄想。诸圣心意意识过习气自性法转变性。是名为如。是故说如离心。我说此句显示离想。即说离一切想。

记曰。此结示诸法本如。离心缘相。以破一异见也。论云。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但以众生妄想分别。随心意意识习气转。故变真如为名相。今但一念不生。情忘执谢。即彼心识转为正智。照彼诸法当体如如。故唐译云。即彼妄法。诸圣智者心意意识诸恶习气自性法转依故。即说此妄名为真如。非是此外别有真如也。故论云。言真如者。亦无有相。以一切法皆同如故。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真如。故云是故说如离于心识。所以我说此句者。为显示离分别法。欲令行人悉离一切分别故。故论云。若离于念。名为得入。又云。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故云离一切想。

△下破有无见。

大慧白佛言。世尊。惑乱为有为无。佛告大慧。如幻无计著相。若惑乱有计著相者。计着性不可灭。缘起应如外道说因缘生法。

记曰。此明诸法缘生如幻。以破有无见也。由上佛说妄法即真。大慧意谓诸法即真。真如离相。不可谓有。且现见诸法。不可谓无。故此疑问为有为无。世尊答云。如幻无计著相。谓缘生诸法。如幻不实。不可执著有无相也。若执着诸法是有是无者。则有无一定而不可转。如此则佛说缘起。亦应同外道说因缘生法从作者生矣。意斥大慧不可作有无见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惑乱如幻者。复当与余惑作因。佛告大慧。非幻惑因。不起过故。大慧。幻不起过。无有妄想。大慧。幻者从他明处生。非自妄想过习气处生。是故不起过。大慧。此是愚夫心惑计着。非圣贤也。

记曰。前云离妄想。乃心不附境。此言幻不起过。以明境不牵心也。大慧闻说诸法缘生如幻。遂致疑曰。若惑乱如幻者。此幻应当复与余惑作因。意谓向以不了诸法如幻。妄计为实。故依之起惑造业。是妄法与余惑作因矣。今虽了境如幻。而幻境尚存。岂不又与余惑作因耶。意欲绝境。方不生心耳。世尊答云。既是幻事。岂能与余惑作因。何者。以幻人不起过故。所以不起过者。以幻人无情识故。故云无有妄想。所以幻化人无情识者。以依人功咒力而生。不是从爱根种子习气而生。岂有世人见偶人而生情爱者耶。是故幻不起过。经云。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是故智者观自他五蕴身心为若此。若不作如是观。而于幻事分别好恶。起心动念生计著者。乃痴愚夫。非圣贤也。老庞云。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铁牛不怕师子吼。恰似木人见华鸟。华鸟逢人亦不惊。木人本体自无情。心境如如只遮是。何虑菩提道不成。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圣不见惑乱。中间亦无实。中间若真实。惑乱即真实。舍离一切惑。若有相生者。是亦为惑乱。不净犹如翳。

记曰。此颂有无二俱离也。圣不见惑乱者。以中间无真实故。经云。譬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若惑乱中间果有真实。则法法确有自性。一定而不可转。故云惑乱即真实。不但妄法非真。即舍离妄惑。而妄见有真实之性者。即此真实亦是惑乱。何也。以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故不净犹如翳。

复次大慧。非幻无有相似。见一切法如幻。

记曰。此世尊的示真知见力。以结成上义也。以如来明见三界之相。无有错谬。观一切法缘生不实。除幻无可为喻者。故特告曰。非幻无有相似。

大慧白佛言。世尊。为种种幻相计着言一切法如幻。为异相计着。(唐译云。为依执着种种幻相言一切法犹如幻耶。为异依此执着颠倒相耶)若种种幻相计着言一切性如幻者。世尊。有性不如幻者。所以者何。谓色种种相非因。世尊。无有因色种种相现如幻。世尊。是故无种种幻相计着。相似性如幻。

记曰。此难明如幻义也。大慧闻说一切法如幻。遂致疑曰。所言如幻者。是依计着幻相多种不一言一切法如幻耶。是不依幻相但依执着颠倒心相言如幻耶。故云为异相计着。意谓若依执着颠倒心相言如幻者则可。若言计着种种幻相言一切如幻者则不可。何也。且诸法亦有不如幻者。盖幻事无故而起。是无因也。且现见种种色法不是无因。若言彼如幻。则是无因矣。故云种种色相非因。若都无因而令色相种种显现如幻者。则同外道无因生矣。唐译云。是故世尊。不可说言依于执着种种幻相言一切法与幻相似。

佛告大慧。非种种幻相计著相似一切法如幻。大慧。然不实一切法速灭如电。是则如幻。(唐译云。不依执着种种幻相言一切法如幻。以一切法不实速灭如电。故说如幻)大慧。譬如电光。刹那顷现。现已即灭。非愚夫现。(魏译云。即见即灭。凡夫不见。唐译云。世间凡愚悉皆现见)如是一切性。自妄想自共相观察。无性非现。色相计着。

记曰。此示生即无生故如幻也。佛谓我说一切法如幻者。不是依执着种种幻相之多言一切法如幻也。盖言诸法速起速灭。不实如电。故说如幻耳。譬如电光即现即灭。以正当现时即是灭。非是灭后而言灭也。若知电光现时即灭。则知诸法生本无生。故下偈云。物生即有灭。不为愚者说。此非凡愚所知。故云非愚夫现。是故我说一切诸法本自不生。但依凡夫自心分别自共相见。亦如电光速起速灭。非实有也。众生不达诸法本无。而妄于种种色相执以为实。故云。无性非现。色相计着。是故我说诸法如幻。以示生本无生之义耳。殆非依执着种种诸法幻相言如幻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非幻无有譬。说法性如幻。不实速如电。是故说如幻。

记曰。此颂成幻义也。言幻者。以不实故如幻。以速灭如电故如幻。然幻事不实。人易知之。若幻事速灭如电。则难知也。言速灭者。非是已生而灭之速。盖言本不生也。永嘉见六祖云。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祖云。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嘉云。体即无生。了本无速。祖云。汝甚得无生意。

△下破生见。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一切性无生。及如幻。将无世尊前后所说自相违耶。说无生性如幻。

记曰。此疑佛自语相违也。大慧因闻佛先说一切法无生。又说如幻。然一切法既本无生。而又言如幻。如幻则生也。方说无生。而又言生。岂不前后自语相违耶。

佛告大慧。非我说无生性如幻前后相违过。所以者何。谓生无生。觉自心现量。有非有。外性非性。无生现。(唐译云。无有相违。何以故。我了于生即是无生。唯是自心之所见故。若有若无一切外法。见其无性。本不生故)大慧。非我前后说相违过。然坏外道因生。故我说一切性无生。大慧。外道痴聚。欲令有无有生。非自妄想种种计着缘。(唐译云。外道痴聚共兴恶见。言从有无生一切法。非自执着分别为缘)大慧。我非有无有生。是故我以无生说而说。

记曰。此明生本不生。以破因生见也。佛言我非前后相违过。何者。我了一切法生本无生。以觉诸法唯是自心之所现故。若有若无。见其无性缘生。以生本不生。故说如幻耳。非我有前后相违过也。然我说无生。亦非徒说。以为破外道妄立因生。故我说一切法性本自无生。外道因生者。以彼外道痴聚共兴恶见。妄谓有从有因生。无从无因生。故云欲令有无有生。不达诸法从自妄想种种执着分别缘生。是故我说诸法非有无有生。以缘生如幻。故说无生。非是一向绝然不生也。

大慧。说性者。为摄受生死故。坏无见断见故。为我弟子摄受种种业受生处故。以声性说。摄受生死。

记曰。此妨难也。恐愚者闻说诸法非有无生。便致疑难云。然世尊说见爱烦恼善恶诸法。三界因果轮回等事。是说诸法实有性也。何以言无。故此释之。唐译云。说诸法者为令弟子知依诸业摄受生死。遮其无有断灭见故。谓见爱习气诸烦恼为生死因。三界受生处为生死果。故云种种业受生处。净名云。无作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所以不令众生堕断灭见。拨无因果故耳。然而虽说。但以名句文身为体。亦非实法。故云以声性说。

大慧。说幻性自性相。为离性自性相故。堕愚夫恶见相希望。不知自心现量。坏因所作生。缘自性相计着。说幻梦自性相一切法。不令愚夫恶见希望。计着自及他一切法。如实处见作不正论。大慧。如实处见一切法者。谓超自心现量。

记曰。此明如来说法。但随他意语也。法本无生。不容有说。然而佛说如幻说无生者。但为破执着之情。如逆楔出楔故耳。以愚夫不达诸法唯自心现。妄计种种实有自性。故我说如幻。以破彼执。又以外道不达五蕴诸法缘生无性。妄计作者以为生因。我为坏彼因所作生执着之情。故我说五蕴诸法缘生如幻。不实如梦。不令妄计自他身心自相。舍邪执耳。又以众生于如实处。妄见生灭。作不正论。故我说无生。若果有能如实见一切法超自心现量者。则我于无生二字亦不说矣。殆非我说如幻无生有相违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无生作非性。有性摄生死。观察如幻等。于相不妄想。

记曰。言诸法无生者。无作耳。无作故无性。然而说有业性者。为遮断见摄受生死故。若能观察诸法如幻。则于一切法相不起分别。不分别。则心境寂灭。寂灭则不生。是则如幻无生。本无二也。

○上破生见。

△下破名言习气。

复次大慧。当说名句形身相。善观名句形身菩萨摩诃萨。随入义句形身。(唐译云。我当说名句文身相。诸菩萨摩诃萨善观此相。了达其义)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觉己。觉一切众生。

记曰。此明言说无性。以破名言习气也。由前历云。当依于义。莫着言说。又云。言说者是作耳。又云。以声性说。第恐闻者不达言说性空。不能离言得义。故此特示名句文身。令善观察随入义句也。盖言说者。以名句文身为体。既以三法合成。足知本无自性。如来但假此以诠表法耳。非实法也。故令观察当可离之。言说性离。则义自得矣。

大慧。名身者。谓若依事立名。是名名身。

记曰。依事立名。名即是身。故名名身。如依瓶盆。立瓶盆名。谓一名二名多名。能诠自性。名异义一。故名名身。身者多法积聚义。

句身者。谓句有义身。自性决定究竟。是名句身。

记曰。谓句能显决定究竟。且如瓶盆。但有其名。未能显义。以不知是何等瓶盆。若言铜铁锡木等瓶盆。或言水油盐米等瓶盆等。句义各异。如此则显义决定究竟不谬。谓一句二句多句。能诠差别。因名成句。故名句身。

形身者。谓显示名句。是名形身。

记曰。形即文身。乃字也。依此文字能成名句。谓一字二字多字。为二所依。故名文身。说文云。依类像形为字。形声相称为文。

又形身者。谓长短高下。

记曰。字有四声八韵。清浊轻重。抑扬高下。故魏译云。谓声长短音韵高下。

又句身者。谓径迹。如象马人兽等所行径迹。得句身名。

记曰。句身者。径迹耳。谓寻迹以得象马。喻因言句而得义。得义则忘言。犹得象马以遗迹。

大慧。名及形者。谓以名说无色四蕴。故说名。自相现。故说形。

记曰。名字者。谓无色四蕴。依名而说。名字相者。谓能了别名字相故。言四蕴各有自相也。此举四蕴依名字说。但有名字。本无实法。不比色蕴尚有假质。要显名字性空故也。言自相者。但只是四蕴各自不同。亦非实有相状可见。若了四蕴但有名字。则所说诸法例此可知。故密严云。世间种种法。一切唯有名。故我所说无生如幻。乃至菩提涅槃自觉圣智等。皆是随破众生妄执之情。本无实法。闻者应当因言得义。莫着言说。

是名名句形身。说名句形身相分齐。应当修学。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名身与句身。及形身差别。凡夫愚计着。如象溺深泥。

记曰。如来无法可说。但因凡愚于第一义妄见一异有无常无常等一切邪执。不得已而假以言说破彼执情。意在显示第一义谛如实境界。如标月指耳。岂期愚夫复执言说生种种见。如象溺深泥。何由得出离耶。故楞严云。汝等若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此则因声而有分别。非得法性。然佛以音声说无生法。声即无生。若以生灭心随声分别。则彼无生亦生灭矣。若了声性无生。则知说本无说。故向下明不说即说。说即不说。二种深义。以洗名言习气。故特示如来说法有四种记论。而以止论为第一义也。

○上破名言习气。

△下诫忘言默证。

复次大慧。未来世智者。以离一异俱不俱见相。我所通义。问无智者。彼即答言。此非正问。谓色等常无常为异不异。如是涅槃诸行相所相。求那所求那。(唐译云。依所依)造所造。见所见。尘及微尘。(魏译云。泥团微尘)修与修者。(唐译云。智与智者)如是比。展转相。如是等问。(唐译云。如是等不可记事。次第而问。世尊说此)而言。佛说无记。(唐译云。当止记答)止论。非彼痴人之所能知。谓闻慧不具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令彼离恐怖句故。说言无记。不为记说。又止外道见论故。故不为说。

记曰。此明止论以示不说说。将显名言双绝。诫令忘言默证也。佛意谓我寻常说离一异等四句见者。为要通达第一义谛无言说处。遣彼愚夫名言习气过故。于未来世我弟子中有智慧者。若以此义问彼愚夫无智之人。彼反以为不正之问。何者。以彼愚夫但执名言。不悟实义故。傥彼愚夫复以常无常一异云云等四句妄见之说。展转次第来问我弟子云。世尊亦说此法否。而我弟子但可应云。佛说此等皆无记论。当止记答。决不可又以离四句说应答彼也。何者。以离四句义名为止论。非彼痴人之所能知。以彼闻慧不具。不达实义故。然彼愚夫一向专执名言。若闻离言说相。便生恐怖。佛欲令彼离恐怖处。故但言彼是无记。更不为记说也。然我此不说者。意欲令彼外道愚人。永得出离作者邪见论故。而不为说。此乃不说之说。非徒不说也。故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默然良久。外道即拜云。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此所谓欲令永离外道邪见故不说也。甚矣。一切众生无始戏论名言习气处处贪着。如韩卢逐块。故如来掩室于摩竭。维摩杜口于毗耶。正为洗此邪见戏论名言习气耳。

大慧。外道作如是说。谓命即是身。如是等无记论。大慧。彼诸外道愚痴。于因作。(唐译云。计有作者)无记论。非我所说。(魏译云。外道迷于因果义故。是故无记。非我法中名无记也)大慧。我所说者。离摄所摄。妄想不生。

记曰。此出外道无记论及佛止论意也。由上佛说外道为无记论。不知何为无记。故此释云。以外道妄计即阴是我。离阴是我。故说身命为一异等。故为无记。以彼外道迷于因果义故。是名无记。非我法中名无记也我教中说离能取所取。不起分别。妄想不生。名为无记。佛说庵摩罗识。名白净无记。然无记者。以无可记录故。盖外道迷于因果实义。故无实果可记录者。故名无记。而佛说庵摩罗识。亦名如来藏。亦即是真如。楞严云。如来藏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不可得。以如来藏不属因果。不可以言议心思。无可记录。故亦名无记。以佛说无记。非是外道二乘所可知故。故应止彼。是为止论也。法华云。正使满十方。皆如舍利弗。如稻麻竹苇。不退诸菩萨。亦满十方刹。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何者。以佛智非心识可到故。以非心识所到。故身子三请。如来三止云。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噫。身子尚然。况外道乎。故应止彼也。

云何止彼。大慧。若摄所摄计著者。不知自心现量。故止彼。

记曰。此言止论之所以也。所以止彼而不置答者。以彼外道执着能取所取妄法。不了唯是自心所现。若与彼说离心意识境界。彼则恐怖惊疑不信。返生诽谤。破法堕恶。或依名言习气。复执言说。更增邪见。是故佛诫弟子于后恶世。无智人中莫说此经。为遮此辈恶见。故应止彼而不答也。

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以四种记论为众生说法。大慧。止记论者。我时时说。为根未熟。不为熟者。

记曰。此释伏难。以明如来说法。大权应变。不执一也。难云。佛既于彼等无记置而不答。然亦有答者何也。故此释云。如来说法。应变不一。或时一向直说。或时反诘。或时广为分别。如来调伏众生。应机施设。如摩尼圆照。五色相鲜。与夺随宜。杀活自在。故有时说。有时不说。有时说即不说。有时不说即说。所谓默时说。说时默。大施门开无拥塞。然说与不说。无非显示第一义谛。离言说处。岂可定执说与不说耶。故云。如来以四种记论。为众生说法。恐闻者又致疑云。既以四种记论说法。何以此中特为外道明止论耶。故此答云。止记论者。不但今日。我时时说。然非为外道一类之机。即我弟子中亦有根机利钝。成熟未成熟者。若根未熟者。且止不说。以待时故。或为激发当机。令生欣慕。如法华身子。华严刚藏。三请三止。然非秘而不说。亦非绝然不说也。即止外道不说。但为遮其恶见。而止即是说。亦非痛绝之意也。以如来不舍一众生故。

复次大慧。一切法离所作。因缘不生。无作者。故一切法不生。

记曰。此下至一切法常。通明佛以止论制诸外道。不同外道所说也。然佛虽以四论说法。普被三根。故其止论亦有时而说。至若对外道说法。一向单用止论。以说与不说。皆止论故。何也。且如外道不达诸法本自无生。妄计有作者生。或妄计因生。以妄执别有异因能生诸法。盖无因也。是故我说因缘不生。魏译云。一切诸法。离作者及因。是故不生。以无作者故。是故我说一切诸法不生。且彼外道妄执诸法一定有能生。我但以不字止之耳。然我何尝别有所说耶。以外道计诸法自生。或计他生。或计共生。或计无因生。中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此所谓但以不字止之。故为止论。

大慧。何故一切性离自性。以自觉观时。(魏译云。以自智观察)自共性相不可得。故说一切法不生。

记曰。此重徴释无生义。以破外道生见也。由上佛言。我说诸法无性者。以离自性故。大慧疑云。何故一切法皆离自性耶。故此世尊牒而答之曰。我以自觉圣智观察时。见一切法自相共相皆不可得。故说一切法本自无性。故不生也。问曰。既云一切法离自性故说无生。何以又言自相共相不可得。方名离自性耶。答曰。以彼外道不达诸法唯心所现故。妄计神我为作者。实有自性。能生诸法。又计他梵天能生诸法。又计他四大极微时等各有自性。能生诸法。又计诸法八万劫来无因自有。自然而生。然神我作者。自生也。从他梵大四大等。他生。共生也。自然。无因生也。以妄计此四。各有自体。能生诸法。谓之自相。以不了唯心。妄见诸法从彼四生。谓之共相。故此世尊破云。诸法不从彼四法生。何也。以彼四法皆无自性。不能和合而生诸法。故云自相共相不可得。彼四既不可得。足知一切诸法无自性矣。既无自性。则诸法又何从而生耶。此所以一切法离自性故。故说诸法本自不生也。然彼以妄见自相共相皆不离自性。故生。我以正智观察一切皆离。故不生耳。下文何故云云。皆牒疑词也。

何故一切法不可持来。不可持去。(魏译云。一切诸法。亦无取相。亦无舍相)以自共相欲持来。无所来。欲持去。无所去。(唐译云。以自共相。来无所从。去无所至)是故一切法离持来去。

记曰。此释上自共相不可得义。以破相见也。以彼外道妄见诸法。计自共相。实有自体。我以正智而观。皆不可得。何者。若自共相果有自体。则可取。可取。则可持来。既可取。则可舍。可舍。则可持去。今观诸法来无所从。去无所至。既无来去。则不可得。于不可得中而妄计实有自共相者。皆邪见也。故永嘉云。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秪么得。以不可得。故说诸法离自性不生。所以云体即无生。故二祖乞师安心。师云。将心来与汝安。祖云。觅心了不可得。故僧问云门一物不将来时如何。门云。放下着。僧云。一物不将来。放下个甚么。门云。放不下。担取去。

大慧。何故一切诸法不灭。谓性自性相。无故。一切法不可得。故一切法不灭。

记曰。此破外道死后断灭见也。由一切法无自性。故不生。不生。故不灭。殆非生而后灭。亦非死后断灭也。

大慧。何故一切法无常。谓相起。无常性。是故说一切法无常。

记曰。此破凡夫外道确定常见也。由凡夫妄认四大为自身相。执定一期果报及作千秋百岁之计以为常。外道妄计十方众生生灭循环。不曾散失。咸皆体恒。执以为常。以认无常为常。故此佛说一切法无常。以相起速灭。刹那不住。无有常性。故我说无常。遮彼常见。殆非真无常也。

大慧。何故一切法常。谓相起。无生性。无常。常。故说一切法常。

记曰。此破二乘以真常为无常见也。以二乘不了诸法当体真常。而横生厌离。故此佛说一切法常。以诸法相起即是不起。故如电速灭。以无所有故。故无常性常。故我说一切法常。以初生即有灭。本无生性故。故云。相起无生性。无常常。殆非离此诸法外。别求真常也。以一切皆同如故。除真如外。无片事可得。故即彼诸法生无生性。当体真常。即前所云惑乱常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记论有四种。一向反诘问。分别及止论。

记曰。此颂如来以四种记论为众生说法也。四种记论者。一谓随问而答。名为一向。魏云直答。二谓反诘所问而答。名为反诘。唐云反质答。三谓简辨而答。名为分别。四谓折伏外道故置而不答。名为止论。魏唐二译皆云置答。

以制诸外道。有及非有生。僧佉毗舍师。

记曰。此偈意谓佛以四论。不独为弟子说法。然亦为制诸外道也。唐译云。数论与胜论。以梵语僧佉。正云僧佉耶。此云数术。数。即慧数。谓度诸法根。立名从数。故立神我主谛。从冥初生觉等。谓之二十五冥谛。故亦名数论。毗舍。亦名毗世。具云吠世史迦沙多罗。此云胜论。立六句义为最胜故。或胜人所造故。六句者。一实。二德。三业。四大有。五同异。六和合。虽云六句。而以和合因缘为我。能生诸法。师。即二论师也。

一切悉无记。彼如是显示。

记曰。此结示外道所说皆无记也。唐译云。如是等诸法。一切皆无记。

正觉所分别。(唐译云。正智观察时)自性不可得。以离于言说。故说离自性。

记曰。此颂离自性已下五节义也。以一切法皆无自性。平等如如。离言说相。以离言说。故说离自性耳。以无自性。故生灭断常等皆妄见也。

○从前大慧难问佛说缘起即是说因缘起止此。通破外道言说自性事自性相二种计着。有无断常等四句邪见。以明外道邪禅。后章示声闻通别相。以明二乘偏禅。总上章通释四种禅中愚夫禅。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诸须陀洹。须陀洹趣差别通相。

记曰。此问明二乘通别行相。以释前愚夫禅中二乘偏禅之行相也。差别通相者。谓声闻名通。而有四果行相各别。故从初果问起。意在历四果。以明亦有顿渐不同也。

若菩萨摩诃萨善解须陀洹趣差别通相。及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方便相。分别知已。如是如是为众生说法。谓二无我相及二障净。度诸地相。究竟通达。得诸如来不思议究竟境界。如众色摩尼。善能饶益一切众生。以一切法境界无尽身财。摄养一切。

记曰。此陈述请问利益也。由前一往世尊历斥勿堕外道二乘恶见。且云如来又以二种神力加持。令其行人不堕外道魔业。及声闻地禅。故此大慧闻上来佛说外道邪禅行相已。但不知声闻禅通别行相何如。意谓声闻名虽通称是一。而有四果差别不同。若一一了知差别行相。则可以自净二障不堕其中。亦可以教化众生舍离增慢。不致得少为足。庶可超越诸地。究竟佛果。而以无尽身财教育众生也。有此胜益。故此请问。所云方便相者。谓四果修行各有方便行相。即观行也。须陀洹。此云预流。谓三界四谛下八十八使见惑断尽。即证初果。以初入圣流。故名预流。斯陀含。此云一往来。谓于三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中。方断欲界一地前六品尽。则证二果。从此命终。更须一往上二界。一来欲界。方得断除后三品残思。故云一来。阿那含。此云不来。谓欲界九品思惑断尽。则证三果。从此永绝欲界受生。更不还来。故云不来。已上三果名有学位。阿罗汉。此云无生。又云杀贼。又云应供。谓上二界八地七十二品思惑断尽。则证四果阿罗汉。名无学位。高超三界。远越四生。故名无生。此以证灭谛理。不受后有。得无生名。殆非八地真无生也。以能破烦恼。故名杀贼。堪为福田。故名应供。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今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听受。佛告大慧。有三种须陀洹。须陀洹果差别。云何为三。谓下中上。

记曰。前问诸须陀洹。及须陀果差别通相。故此答云总有三种。谓人有三。果亦有三。以根有利钝迟速故有三。非是实有三种也。故云下中上。

下者极七有生。

记曰。此言极钝根也。唐译云。于诸有中极七反生。谓欲界一地九品俱生烦恼。共润七生也。润七生者。谓初品润二生。次三品各润一生。次二品共润一生。后三品共润一生。以初粗猛。后力微弱故。以天上耽乐。无力断惑。故须下生人间。历境方断。以根钝故。故极七返生而后断也。此中俱生烦恼。谓爱欲也。非俱生无明。

中者三五有生而般涅槃。

记曰。此中机也。以根稍利。故历生不同。故三生五生而般涅槃。

上者即彼生而般涅槃。

记曰。此上机也。谓上机须陀洹。即此一生便得阿罗汉果。名现灭须陀洹。不说中间经二三果。观此中上二机有涅槃之言。则中机亦不历后二。是则历后位者皆下机也。若约四十二章经云。须陀洹七死七生便得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则下亦不历。

此三种有三结。下中上。

记曰。此言所断结有三种。而一种中各有下中上。故诸结地地通有九品。共有八十一品。

云何三结。谓身见。疑。戒取。是三结差别。

记曰。此是三结之名也。此三结。乃十使烦恼中之三种。疑。乃钝使之一。身见。戒取。乃利使之二也。问曰。十使烦恼。为三界生死之本。声闻乘人十使断尽。方出三界。今何独言断三结耶。答曰。五钝独言疑者。以身见断。则贪痴自然不生。既佛教调伏其心。故不行嗔。慢心四果未断。故不言慢。以未入佛法时。初尊天魔反疑于佛。今既令入正信。则不疑佛疑法。已见谛理。亦不疑已。故独言断疑耳。五利不言余三者。彼皆外道邪见。今既依佛教门。故此不言。又意。痴。乃无明。以恋着涅槃。虽断欲贪。而未断涅槃贪。故二皆非所断。故不言。

上上升进。得阿罗汉。

记曰。此总示断结得果之相也。上上升进者。谓能顿断上上品惑。即证上上阿罗汉果。

大慧。身见有二种。谓俱生。及妄想。(唐译云分别)如缘起妄想自性妄想。

记曰。此示身见。以释初果行相也。身。即五蕴身心。所谓名色是已。俱生者名也。谓受等四蕴。本无自性。但以名言而为体故。无始时来一类妄执。故名俱生身见。妄想分别者色也。谓此四大幻色本来不有。但以因缘力故。和合妄成。譬如幻者。假名为人。愚夫不达。妄计实有自性。分别妍丑。横生贪欲。故云分别身见。

譬如依缘起自性种种妄想自性计着生。以彼非有非无。非有无。无实。妄想相故。愚夫妄想种种妄想自性相计着。如热时𦦨。鹿渴水想。是须陀洹妄想身见。彼以人无我摄受无性。断除久远无知计着。

记曰。此释断分别身见行相也。然自他幻妄色身本来不有。但依妄想业幻四大假合成形。譬如幻人依缘而起。所谓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愚人不了。妄生分别。计着好丑。故云如依缘起有计着性。且彼缘生假蕴。无而忽有。其实非有非无。既非有无。则无实体。而凡夫愚痴妄生计着。取以为实。如热时𦦨本非是水。而渴鹿妄生水想。此则是名须陀洹分别身见相。魏译云。以无智故。无始世来虚妄取相。此身见垢。见人无我。乃能远离。故云是须陀洹妄想身见。彼以人无我摄受无性。断除久远无知计着。谓初见道位。证得我空。乃能断除。是乃单破色阴。则断分别我见也。

大慧。俱生者。须陀洹身见。自他身等四阴。无色相故。色生造及所造故。展转相因相故。大种及色不集故。

记曰。此释断俱生身见行相也。唐译云。以普观察自他之身。受等四蕴无色相故。色由大种而得生故。是诸大种互相因故。谓例观自他受等四蕴。但有名字。本无实体。且色阴虽有假相。但从四大种所造。展转相因而成此形。既有此形受生。则彼四阴俱时而有。故云俱生。然四大中各无主宰。谁能合集以成色乎。故云色不集故。色阴有质尚空。况受等四阴。本无色相。但有名字。岂非空耶。然此俱生。但约四蕴依色。妄执身心自相而言。殆非俱生无明也。学者应知。

须陀洹观有无品不现。身见则断。如是身见断。贪则不生。是名身见相。

记曰。此结身见观行成就也。有品。色也。无品。四蕴也。谓须陀洹能观自他五蕴。悉空无主。身见则断。身见若断。则贪爱不生。贪爱不生。则生因永绝。再不受生。故法华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是故身见断。则证初果。是名断身见相。

大慧。疑相者。谓得法善见相故。及先二种身见妄想断故。疑法不生。不于余处起大师见。为净不净。是名疑相须陀洹断。

记曰。此释断疑之行相也。论云。疑者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决定信故。疑有三种。谓疑理。疑法。疑师。得法善见相者。谓于所得真谛法。善能观察。见彼真理。故于理不疑。及先二种身见断。故于诸法中疑不得生。是于法不疑。以向于理法有疑。亦疑其人。但知所尊天魔外道以为大师。返疑于佛。是净不净。今见理既真。于法不疑。则不疑其人。故云不于余处生大师想。是名须陀洹所断疑相。

大慧。戒取者。云何须陀洹不取戒。谓善见受生处苦相故。是故不取。大慧。取者。谓愚夫决定受习苦行。为众具乐。故求受生。彼则不取。除回向自觉胜。离妄想无漏法相行方便。受持戒支。是名须陀洹取戒相断。

记曰。此释断戒取行相也。然有漏戒善。乃人天之因。而须陀洹所以不取者。以明见生处苦相故。夫其取者。乃诸凡愚于诸有中贪着世乐。故苦行持戒。愿生于彼。是故凡夫愿生人天中。故持五戒十善。而外道愚人。恐未来有苦相。故持牛狗等戒。拔发熏鼻。卧棘投针。种种苦行。谓今生受苦若尽。将来一味受乐。此乃取相邪戒。而须陀洹人不取是相。然其亦有所持戒品。乃是唯求最胜无漏无分别法。故所修者。乃定共戒。殆非凡愚取相邪戒。是名取戒相断。

须陀洹断三结。贪痴不生。若须陀洹作是念。此诸结我不成就者。应有二过。堕身见。及诸结不断。

记曰。此结名离过也。然贪爱从身见生。痴从疑戒取生。今三结断。是则因断而缘不生也。三结已断。若存能断之心。则亦堕身见。反不能断诸结。是为二过。故魏译云。彼若如是。不离三结。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众多贪欲。彼何者贪断。(唐译云。贪有多种。舍何等贪)佛告大慧。爱乐女人。缠绵贪着。种种方便。身口恶业。受现在乐。种未来苦。彼则不生。所以者何。得三昧正受乐故。是故彼断。非趣涅槃贪断。

记曰。此示所断生死根本也。经云。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能令一切众生生死不绝者。爱与欲也。须陀洹以知现在欲乐是未来苦因。故永断淫心。故云彼则不生。何者。以禅定解脱之乐。非世间五欲之乐可比。由得禅定乐。故能断彼欲乐也。然彼但断欲贪。未断趣涅槃贪。何也。以彼二乘贪着三昧寂灭之乐。不生一念度生之心。故佛呵云。饮寂灭酒。卧无为床。又谓之焦芽败种。故此特云非趣涅槃贪断。观此不断涅槃贪。则此初果不分利钝。但断三结。径证四果也。

大慧。云何斯陀含相。谓顿照色相妄想生相。见相不生。善见禅趣相故。顿来此世。尽苦际。得涅槃。是故名斯陀含。

记曰。此释二果行相也。斯陀含。名一往来。顿者一往也。色相者色蕴也。妄想者受等四蕴也。谓以生空观智。顿照五蕴生相。不起心分别。故魏译云非虚妄分别想见。故云见相不生。善见禅趣相故。此乃凡夫利根。不历三五七生断结。不入初果。一往发心便登二果。只须一来便证涅槃。故云顿来此世。尽苦际。得涅槃也。由此观之。是则前须陀洹人。自有三根。以根有利钝。惑有厚薄。故断结有远近不同。今此二果并后那含。皆约凡夫根利惑薄。发心便登当果。一生取证者。殆非次第从前至后也。何者。以前云即彼惑乱起声闻种性。故此乃直观五蕴浅深以约位耳。

大慧。云何阿那含。谓过去未来现在色相性非性。生见过患。使妄想不生故。及结断故。名阿那含。

记曰。此释三果行相也。阿那含。此云不来。然前斯陀含人。但能观现在五蕴不生分别。未观未来。故须一来而后得涅槃。今此阿那含人。根性大利。能观三世色蕴悉皆无性。又见未来生处皆有诸苦过患。故厌苦断集。使后四蕴妄想不生。即能顿断三结。即此当生取证。再不复来。故云不来。此亦从凡夫直入三果顿证无生者。

大慧。阿罗汉者。谓诸禅三昧解脱力明。烦恼苦妄想非性。故名阿罗汉。

记曰。此释四果行相也。谓此阿罗汉位。乃前三位顿渐二根所同趣究竟之地。若至此位。则诸禅三昧。及八解脱。自然了达。亦能分证十力。三明六通皆悉成就。至于烦恼发业所招诸苦。皆已永断。一切妄想灭尽无余。故此得名阿罗汉也。然此四果。皆约直观五蕴妄法。以明即彼惑乱起声闻种性。但由根有利钝。故有前三差别不同。其实通名声闻。以显差别通相。非若他经所明实有定位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三种阿罗汉。此说何等阿罗汉。世尊。为得寂静一乘道。(魏译云。得决定寂灭。唐译云。一向趣寂)为菩萨摩诃萨方便示现阿罗汉。为佛化化。(唐译云。佛所变化)佛告大慧。得寂静一乘道声闻。非余。(唐译云。此说趣寂。非是其余)余者。行菩萨行。及佛化化。巧方便本愿故。于大众中示现受生。为庄严佛眷属故。

记曰。此结示非真果也。大慧意在拣别真伪。故问三种阿罗汉中此属何等。佛言我所说者。乃是趣寂定性声闻。断四住结。出生死苦。得涅槃者。乃名字罗汉。非真罗汉也。华严地上菩萨为真阿罗汉。即此中行菩萨行。乃方便愿者。谓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其佛所化化者。乃为庄严诸佛国土。及众会眷属故。彼二声闻。非我此中所说故。然此声闻。果既非真。而因亦非真。故下文结过。

大慧。于妄想处种种说法。谓得果得禅。禅者入禅悉远离故。(唐译云。禅者及禅皆性离故)示现得自心现量得果相。说名得果。

记曰。此结二乘因非真因。故果非究竟也。然彼趣寂声闻。但证偏空。未达实相真理。以无明全在故。依妄想处种种说法。故法非真法。以但尽生死谓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而妄谓得果。但起灭定。未得首楞严大定。而妄为得禅。于无所得中妄有证得。以不达禅者及禅悉远离故。妄取涅槃以为真果。然彼所得灭度亦非真灭。但从自心妄见说有得果相耳。故前文云。前后转进。相不除灭。故此为愚夫所行禅也。论云。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菩萨尚然。况定性乎。

复次大慧。欲超禅无量无色界者。当离自心现量相。(唐译云。若欲超过诸禅无量无色界者。应离自心所现诸相)大慧。受想正受超自心现量者。不然。何以故。有心量故。

记曰。此总结上外道声闻愚夫所行禅。俱非真因。诫令离过绝非也。禅。通指二乘及外道禅。无量。乃别指广果天人所修四无量心。异生有漏禅。无色界。乃别指四空处定。已上诸禅。虽有世出世间之别。其实总皆未离心量相故。故此诫勉修如实行者。若欲超彼二乘外道诸禅。应当远离自心现量相也。因明论云。现量有二。谓真。及似。此乃似现量。以心量未忘。有有取相故。故勉超之。然者犹许也。谓不但外道邪禅不许亲习。即二乘灭受想正受。在我法中超自心现量者。决不许可。何者。以彼有心量故。固当远离也。首楞严云。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以沙非饭本故。是故欲证无生。当远离心相为第一义也。故特勉之。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禅四无量。无色三摩提。一切受想灭。心量彼无有。

记曰。此颂总结愚夫禅也。四无量。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乃广果天人。为除众生嗔恼不悦憎爱。故修此四心。此乃异生有漏禅。殆非佛之四无量心也。谓彼外道二乘诸禅行相。皆是各各妄见。取自心相。其实彼等元无所有。

须陀槃那果。往来及不还。及与阿罗汉。斯等心惑乱。禅者禅及缘。断知见真谛。(唐译云。禅者禅所缘。断惑见真谛)此则妄想量。若觉得解脱。

记曰。此别颂二乘非真也。谓四果圣人。而心未离惑乱。即所修禅定。入我空观。而所观骨璅无常苦不净等相。皆不离计着。即断惑所见真谛。亦不离妄见。取涅槃相。故云。禅者禅所缘。断知见真谛。此则妄想量。若觉此等非真。即得究竟解脱矣。知者分别也。

○此上总明愚夫禅已竟。

△次下明观察义禅。

复次大慧。有二种觉。谓观察觉。及妄想相摄受计着建立觉。

记曰。此示真妄二觉。以释前四种禅中观察义禅之行相也。唐译云。有二种觉智。谓观察智。及取相分别执着建立智。然法非有无。但随智转。若依正智而观。则诸法非有。若以邪智而观。则诸法不无。不无。则四句横生。非有。则一真独立。一真立则四句离。四句离则心境绝。心境既绝。则人法双亡故此观察义禅。为破法执。故前文云。谓人无我自相共相。外道自他俱无性已。观法无我。彼地相义。渐次增进。是名观察义禅。后文自明。然此真妄双举者。意令舍邪归正故。

大慧。观察觉者。谓若觉性自性相。选择离四句不可得。是名观察觉。

记曰。此释观察正智也。谓外道二乘妄执诸法实有自性。故横生四句。今以正智观察诸法。本无自性。既法无自性。故四句无依。选择推求。离四句外竟不可得。以不可得。故见诸法无性者。是名观察义禅。

大慧。彼四句者。谓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是名四句。大慧。此四句离。是名一切法。(唐译云。是故说言一切法离)大慧。此四句观察一切法。应当修学。

记曰。此教行人当离四句而观诸法。是名正观。若他观者。即邪观也。故勉修学。

大慧。云何妄想相摄受计着建立觉。谓妄想相摄受。计着坚湿暖动不实妄想相四大种。宗因相譬喻。计着不实建立而建立。是名妄想相摄受计着建立觉。是名二种觉相。

记曰。此明外道邪智也。然彼外道。不了诸法无性。妄计诸法实有自性。故于彼坚湿暖动四大种性。取相执着。虚妄分别。以宗因喻而妄建立。是名取相分别执着建立邪智。依此邪智。故于诸法妄计一异有无等四句邪见。意令行人舍此邪见。即名正智。故离四句。即名观察义禅也。宗因喻者。谓外道以此三支建立自果。以谬解故。俱不极成。故因明论出彼三十三过。故云不实建立而建立。

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二觉相。人法无我相究竟。善知方便。无所有觉观察行地。得初地。(唐译云。知此智相。即能通达人法无我。以无相智于解行地。善巧观察入于初地)入百三昧。得差别三昧。见百佛及百菩萨。知前后际各百劫事。光照百刹土。

记曰。此明观成得果之相也。谓菩萨摩诃萨创志即以无相智善巧观察诸法本无自性。顿断我法二执。乃于解行地即入初地。以及后后如来地也。解即十住。行即十行。此虽云解行。意在不历三贤。以显初发心时便登佛地耳。华严云。初发心时。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故。入百三昧等者。旧引摄论云。菩萨入初地时。证十百明门。谓一于一刹那顷证百三摩地。二以净天眼见百佛国。三以神通力能动百佛世界。四能往百佛刹教化众生。五能以一身化百类身形令有情见。六能成就百类所化有情。七若为利益能留身住世百劫。八能知前后际百劫事。九能以智慧入百法明门。十能以身观百类眷属。余地倍倍增胜。华严具明。

知上上地相。大愿殊胜。神力自在。法云灌顶。当得如来自觉地。善系心十无尽句。成熟众生。种种变化光明庄严。得自觉圣乐三昧正受。

记曰。此言由初地以极如来地行相也。善系心十无尽句成熟众生者。谓善说法。能以一句演无尽句。能以一法演无尽法等。华严九地行相如此。问曰。此经顿教法门。所诠直显顿悟一心便登佛地。何以前后每于正智现前。或观行成就处。必历举十地行相。岂不落阶级耶。答曰。此经圣谛亦不立。何阶级之有。盖举果以验因也。然十地亦名佛地。盖平等无相真如。是佛游履之地。吾人苟能顿超有相。心契一真。而与法身同游。步步头头。居然自在广大业用。非是渐次从地至地也。举此胜果。要显真因。若夫邪因无因。又何足以臻此。且令行人知此。亦不得少为足。以冀上上增进。必得安住白觉圣三昧胜乐而后已也。

○上释观察义禅竟。下释攀缘如禅。

△初观四大如。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四大造色。云何菩萨善四大造色。大慧。菩萨摩诃萨作是觉。彼真谛者。四大不生。于彼四大不生。作如是观察。观察已。觉名相妄想分齐自心现分齐。外性非性。是名心现妄想分齐。谓三界。(唐译云。观彼诸大种真实不生。以诸三界。但是分别。唯心所见。无有外物)观彼四大造色性离。四句通净。离我我所。如实相自相分段住。无生自相成。

记曰。此言四大本自不生。以释攀缘如禅也。攀缘者妄想也。四大者名相也。然妄想元是正智。名相本自如如。以彼愚夫不达三界唯心所现。故妄见四大及所造四尘以为实有。故妄执大种以为生因。是迷正智为妄想。变如如为名相。是以但起攀缘作四句谬解。种种邪执故于如不如。今菩萨以正智观察彼诸大种。当体寂灭。真实不生。洞见三界一切名相。但是妄想分别。唯心所现。本无外物。如是观时。则大种所造悉皆性离。若大种性离。则四计顿绝。物我皆空。如此则即妄想为正智。了名相本如如。一心住如实处。万法皆悉不生。故唐译云。住如实处。成无生相。此所以观四大不生为攀缘如禅。以攀缘即如。非攀缘如也。故云善四大造色等。以达四大不生。故云善。外道不达。故不善。

大慧。彼四大种。云何生造色。谓津润妄想大种。生内外水界。堪能(唐译云作炎盛)妄想大种。生内外火界。飘动妄想大种。生内外风界。断截色妄想大种。生内外地界。

记曰。此言四大从妄想生。以破外道妄计四大为生因。以明不善四大造色。成前妄想相摄受计着建立觉义也。以彼外道不达五蕴诸法唯心变现。乃妄计四大种以为生因。能造诸法。故此责云。彼所计四大种。云何能生造色耶。云何。犹言如何。乃责问之词也。然我但说四大从妄想生。非从四大生。是则妄想为四大种。非四大为四大种也。且妄想无性。即四大本自不生。今彼愚夫邪执谬解。不独见四大生。抑且妄执四大能生生。此所以不善四大造色。妄起四计。故于如不如。斯乃愚夫言说。非圣贤也。故下结云。非我所说。然此经文简古。佛意幽深。最难潜通血脉。旧注引楞严世界相续文。对释此段。然虽消文有据。其实义难会通。何也。以彼说世界生起之由。以言次第相生之情状。今此但说四大从妄想生。以破外道妄计四大为生因耳。二处言同义别。若执彼明文。则返晦此经旨。观者幸勿以臆断。下文自当证之。文云。谓地等四大及造色等有四大缘。非彼四大缘。谓妄想是四大因。非四大为四大因也。

色及虚空俱。计着邪谛。五阴集聚。四大造色生。

记曰。此承上文牒外道计。以明四大不能造色生。以破外道妄计即色是我等四句也。邪谛。冥谛也。即数论师所立二十五冥谛。谓从神我为冥初主谛。从冥生觉。从觉生我心。从我心生五尘。从五尘生五大。从五大生十一根。然此中色及虚空。五大也。五阴。即十一根也。然彼外道妄计五大生五阴。以虚空无形。唯能和色。故但云五阴集聚从四大造色生。俱。和合也。又胜论师计六句为生因。谓一实。二德。三业。四大有。五同异。六和合。又于实句中执有九法。谓五大。时。方。和。合。此九能生五阴诸法。故妄执即色是我我在色中等四句邪见。今世尊将欲破之。乃先出其计云。色及虚空俱。乃是计着邪谛。妄说五阴积聚四大造色生。下文先破色不即我我不在色中等。后破四大造色不能生五阴。且先破色不即我。以外道妄计八识为神我。故约识破之。

大慧。识者。因乐种种迹境界故。余趣相续。

记曰。此破色不即我等四计意也。然彼外道妄计四大造色能生五阴。故妄计我在色中色即是我等。佛谓彼所计神我。即我法中识也。若言色即是我。且人死时四大色灭。而识不灭。以此识因爱乐贪着六尘境界故。造善恶业。又招未来果报。复于余趣受生。相续不断。若果然色即是识。其色灭时而识亦与之俱灭矣。岂非断灭耶。今既余趣受生相续。足知识不灭。识既不灭。则色非即我。明矣。不但色不即我。抑且四大造色不能生五蕴。故下文破之。

大慧。地等四大。及造色等。有四大缘。非彼四大缘。

记曰。此言四大不能造色也。以外道计四大为能造。五蕴诸法为所造。是四大与四大为生缘矣。缘。即因也。故佛牒其计而破之曰。四大及所造五蕴等色法。自有与彼为因者。乃妄想耳。但非彼四大与五阴为因也。何者。以彼四大不能造色生五阴故。故下文徴破。

所以者何。谓性形相处。所作方便无性。大种不生。大慧。性形相处。所作方便和合生。非无形。是故四大造色相。外道妄想。非我。

记曰。此徴破四大不能造五阴之所以也。性。谓四大自体。形相处。即彼诸法上长短高下大小等形状。方便。即造作之方法也。以上佛言四大不能造色。故此徴而破之曰。何故不能造。以推求能造四大自体形相。及造作方法。皆不可得。以无自性故。既无自性。则大种本自不生。本自无生。又岂能生他诸法耶。是计四大能造者妄也。若谓所造五蕴诸法从四大生。此亦不成。何者。以能造大种是有体相形状之物。今能造者既是有形。而所造五蕴亦应有形。非无形也。意谓纵许四大能造。但能造五蕴中色法一阴耳。然彼四阴无形者。彼安得而造之耶。是计所造者妄也。且彼计色即是我。况色灭而识不灭。足知五阴非四大所造。今观四大本不能造色。是故计四大造色相者。乃外道妄想分别颠倒见耳。非我所说也。故云非我。由上佛言四大有形不能造无形。故下文释成。以明观五阴如。

复次大慧。当说诸阴自性相。云何诸阴自性相。谓五阴。云何五。谓色受想行识。彼四阴非色。谓受想行识。

记曰。佛言有形不能造无形。故说五阴自性相。以明四阴非色所造。将显五阴本如也。

大慧。色者。四大及造色各各异相。大慧。非无色有四数。如虚空。譬如虚空。过数相。离于数。而妄想言一虚空。

记曰。此释四阴无形。非色所造也。四大。外四大也。造色。内四大也。谓五阴中色之一阴。可说是四大所造。以有坚湿暖动四法各各异相。故是有形。不比无色四阴如虚空故。至若受等四阴无有形相。犹若虚空。但以妄想名言说为四阴。譬如虚空超过数相。但分别言一虚空耳。岂有虚空无形。属彼四大所造耶。是则妄计四大能造五阴者。皆邪见也。

大慧。如是阴。过数相。离于数。离性非性。离四句。数相者。愚凡言说。非圣贤也。

记曰。此通释五阴皆空也。如是阴。通指五阴也。性。色阴。非性。四阴。谓不但四阴如空。而色阴推求各无自性。大种不生。而色本空也。是则五阴皆空。超过数相。又岂可以五数目之耶。故云如是阴超数相。离于数。然既超名数。则五阴元无。五阴既无。则离性非性矣。离性。则色不可谓之有。离非性。则四阴不必谓之无。是则有无既离。四句安寄。故云离性非性。离四句。然而四句既离。则百非俱遣。名言路绝。则阴本如如。又岂可以数相求之耶。是故计数相者。乃愚夫言说耳。殆非圣贤真知见力也。永嘉云。一切数句非数句。与吾灵觉何交涉深证乎此。

大慧。圣者如幻种种色像离异不异施设。又如梦影士夫身。离异不异故。大慧。圣智趣。同阴妄想现。

记曰。此释伏难以明五阴本如也。由上佛说五阴皆空。恐愚者疑谓现见五阴圣凡皆有。何以言无。故此释云。我说五阴皆空。不是绝无。但圣智观之。如幻不实。所谓了达缘生无性。其体皆空。但不作一异等妄见施设耳。岂是绝然灭无耶。然此五阴。乃法身影明。如梦中身。如镜中影。无别所有。故说非异非不异。是故我言五阴本如。而愚夫不达乎此。乃妄作一异等分别见。永嘉云。幻化空身即法身。是则五阴当体元是法身。五阴妄想现时。而法身齐现。但随圣凡所见不同耳。若以妄想分别。则法身隐而五阴现。若以圣智而观。则法身现而五阴消。故前文云。然彼惑乱。诸圣亦现。而非颠倒。故云圣智趣同阴妄想现。斯实妄想本如。能观察此。所谓攀缘如禅。下文结云。

是名诸阴自性相。汝当除灭。灭已。说寂静法。断一切佛刹诸外道见。

记曰。此结名离过也。然未达五阴本如。故作一异生灭妄见。其所说者。皆生灭法。故此结云。五阴如此空寂。汝当除灭自性相见。灭此生见。即证无生。其所说者。皆寂灭法。又当以此所证。断一切外道邪见。

大慧。说寂静时。法无我见净。及入不动地。入不动地已。无量三昧自在。及得意生身。得如幻三昧通达究竟。力明自在。救摄饶益一切众生。犹如大地载育众生。菩萨摩诃萨普济众生亦复如是。

记曰。此结攀缘如禅行成得果之相也。前观察义禅行成。从凡夫入解行。即登初地。渐观深入至上上地。以顿见真理。渐断无明故。所谓顿悟渐修者是也。今攀缘如禅观行成就。顿登八地。顿证无生。顿断无明。顿舍藏识。所谓顿悟顿修者是也。已上三种禅。乃三乘行相。然二乘禅。固在所呵。后二虽胜。犹属迷悟因果。故彼偈云诸乘非究竟。何也。以宗门纵然亲证真如。犹是法身边事。非法身向上事也。至若如来清净禅。则不属因果。故为最上一乘。乃此经之宗趣。所以但说前三种禅已。即便说邪正二果。而如来禅。则不容有说。意令吾人默契不言之表耳。及其向后大慧特请。世尊但云。前圣所知。转相传受。妄想无性。一语而已。此直指从上佛祖所传心印。以为禅宗的诀。意显此经之宗趣也。观者深察之。

○已上释邪正因行不同已竟。下文释邪正果德不同。

△先示邪果。

复次大慧。诸外道有四种涅槃。云何为四。谓性自性非性涅槃。种种相性非性涅槃。自相自性非性觉涅槃。诸阴自共相相续流注断涅槃。是名诸外道四种涅槃。非我所说法。

记曰。此辩果德不同。初示邪果也。由上佛说因行既有真伪。故所感果亦有邪正。故此先言四种涅槃。以显外道二乘因行之不真也。性自性非性涅槃者。谓数论师。妄立神我以为主谛。实有自体。以非究竟涅槃。故佛随便而斥之曰。彼所计自性。其实非性。但妄执耳。故云性自性非性涅槃。种种相性非性涅槃者。谓外道妄计色究竟天以为涅槃。谓尽虚空界十二类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又计大自在天以为涅槃。谓自己身心并十方虚空。皆从彼出。又顺世外道。计四大是实是常。能生诸法。故求火光明。乐水清净。爱风周流。观尘成就。各各从事以为常住。以计彼种种相实有自性。故佛斥之曰。彼所计者。其实非性。但妄执耳。故云种种相性非性涅槃。自相自性非性觉涅槃者。谓胜论师。计一切无情有知。立六句义。谓有实。德。业。大有。同异。和合。以极微为常住。故以十方草木皆称有知。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为十方草木。故唐译云觉自相。犹言微尘自相而有知觉也。故佛斥之曰。彼自相自性。本无自性。亦非有觉。但妄计耳。故云自相自性非性觉涅槃。诸阴自共相相续流注断涅槃者。谓无想天人。以永灭依为归宁地。及定性声闻。证灭谛已。居灭已休。更不前进。及定性辟支。并不回心诸缘觉伦。观化知无。缘离证灭。执诸阴已灭。不受后有。永断生机。取为涅槃。故云诸阴自共相相续流注断涅槃。此四皆外道自取以为涅槃。故云非我所说。然二乘不达自心。心外取法。故亦云外道。

△下示正果。

大慧。我所说者。妄想识灭。名为涅槃。

记曰。此明佛所说涅槃正果也。然彼外道所取涅槃。皆妄想识耳。佛谓我所说涅槃者。非别有体。即彼妄想识寂灭处。当体便是涅槃。非离此外别有涅槃可证也。故云妄想识灭名为涅槃。问曰。前初云证自智境界。转所依藏识为大涅槃。次复云一切识自性习气藏识意识见习转已。我及诸佛说名涅槃。此独言妄想识灭名为涅槃者何也。答曰。此三立言。意旨不同。不可作佛说涅槃有差别会也。前初乃责二乘以不知证自智境界转所依藏识为大涅槃。故妄计未来诸根境界灭以为涅槃果耳。然举大涅槃言。意在责彼不知。非正说涅槃也。次乃勘校邪正因果不同。意谓彼外道二乘以依有无断常等四句修行愚夫所行禅为因。故所感果亦非究竟。我以离四句法修行观察攀缘如禅。故转生死为涅槃。故云一切识自性习气藏识意识见习转已。我及诸佛方说为涅槃。谓不同外道以妄见习气为涅槃也。今乃释前不同之所以。正示涅槃行相。以显此经之宗极。故但言妄想识灭为涅槃。盖言妄想当体寂灭即是涅槃。更不待转。何者。以妄想无性故。是则即彼外道二乘见习尽是涅槃。不必别求。以当体无生。更何所转。此正最上一乘。实此经宗极。故上文云七识不生。以立意不同。故言亦异也。然此妄想。即第六意识。故次辩之。

大慧白佛言。世尊不建立八识耶。佛言。建立。大慧白佛言。若建立者。云何离意识非七识。佛告大慧。彼因及彼攀缘故。七识不生。

记曰。此问明八识本来涅槃义也。由佛前言转藏识妄见习气为涅槃。然藏识。八识也。见习。七识也。今此但言六识灭为涅槃。故此疑问不建立八识耶。佛言建立。又问既建立者。且七识为生死根。云何但言六识灭为涅槃。而不言七识耶。佛言。八识者。乃如来藏清净真心也。本来寂灭。而七识无体。本自不生。但彼六识依八识而起攀缘。八识因六识攀缘而有生灭。故云彼因及攀缘故。今意识若寂灭。则七识不生。而八识当体元是清净涅槃。又何待转。而后方为涅槃耶。

意识者。境界分段计着生习气。长养藏识。意俱。我我所计着思惟因缘生。不坏身相。

记曰。此释上七识不生义也。唐译云。意识分别境界起执着时。生诸习气。长养藏识。由是意俱。我我所执思量随转。无别体相。谓七识所以不生者。以无体故。但因意识攀缘五尘境界时。生起习气熏彼藏识。而藏识受熏。以习气力。影现根身器界。而妄见此影。执为我我所者。乃名七识。故云意俱。是则七识思量。但随六八内外门转乃八识之影明。如灯毛轮。无别有体。虽有名而无实。以唯一精真。故云不坏身相。

藏识。因攀缘自心现境界计着。心聚生。展转相因。

记曰。此言藏识元是不动智体。但因六识攀缘自心境界。诸识相因而生。故得藏识之名也。由意识一起而诸识齐起。故云心聚生。然八识湛渊。本无生灭。秪因六识攀缘而有生灭。七识因八识而起执着。六识因七识而起分别。五识因六识而揽境。六识又因五识而攀缘。七识又因六识而增长见习。识八又因七识我执染污而不解脱。故云展转相因。是则生从六识相因而生。灭则六识灭而诸识齐灭。此所谓一根既返源。六根俱解脱也。

譬如海浪。自心现境界风吹。若生若灭。亦如是。是故意识灭。七识亦灭。

记曰。此以喻显七识本不生也。海喻藏识。浪喻七识。境界如风。谓藏海澄渊。本无七识波浪。但自意识攀缘六尘境界风吹。故有起灭。今若意识不起。境界风停。则七识当体寂灭。是则生但因缘生。灭但因缘灭。非七识也。故云七识不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不涅槃性。所作及与相。妄想尔𦦨识。此灭我涅槃。

记曰。此总颂外道涅槃非我所说义也。谓外道妄计涅槃实有自性。及有所作相。佛言我不如此。然我所说者。但以妄想所知识灭。名为涅槃耳。尔𦦨。所知也。

彼因彼攀缘。意趣等成身。与因者是心。为识之所依。

记曰。此颂七识不生也。谓彼藏识。因彼意识攀缘。故有七识身生。然而与意为因者。乃是藏识心王。非七识也。故云与因者是心。以藏识为诸识之所依故。是则藏识之生灭。前五之揽境。及七识之假名。总因意识而有。故意识若灭。则诸识当体不生。故下以喻成。

如水大流尽。波浪则不起。如是意识灭。种种识不生。

记曰。此以喻结成也。问。诸教皆言七识为意根。乃生灭之枢机。今言七识不生。但言意识灭即为涅槃者。何也。答。此直示顿悟无生之旨。乃禅宗修心之的诀也。若谓定有七识以为意根。则相续长劫。何由一切顿证无生耶。今了七识不生。则意识脱体无依。意识无依。则妄想无性。当下寂灭。妄想寂灭。则一切内外心境无不寂灭。净名云。一切众生本来涅槃。不复更灭。谓是故也。故云。如是意识灭。种种识不生。此实自觉圣智境界。岂彼外道邪见三乘比智所可入耶。故古德云。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已上广释前三种禅以显三乘差别因果相竟。次下广释如来禅融会五法自性总归如如以显一乘平等因果相。有三。

△初即妄即真以显平等。

复次大慧。今当说妄想自性分别通相。若妄想自性分别通相善分别。汝及余菩萨摩诃萨。离妄想。到自觉圣。外道通趣善见。觉摄所摄妄想。断缘起种种相妄想自性行。不复妄想。

记曰。此即妄想差别以示平等行相也。因上一往佛说妄想为十界五性三乘生死涅槃之本。恐其行人不知何等妄想。故此特示其相。欲令行人即妄想以证如如也。然妄想名虽通称。其实有多种差别不同。若不善知其相。抑将认妄为真。故楞严云。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唐译云。我今当说妄计自性差别相。令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善知此义。超诸妄想。证圣智境。知外道法。远离能取所取分别。于依他起种种相中。不更取着妄所计相。

大慧。云何妄想自性分别通相。(唐译云。妄计自性差别相)谓言说妄想。所说事妄想。相妄想。利妄想。自性妄想。因妄想。见妄想。成妄想。生妄想。不生妄想。相续妄想。缚不缚妄想。是名妄想自性分别通相。

记曰。此标妄想差别相也。前说转一切自性习气藏意意识见习为涅槃。故随说二种自性相。谓言说自性相计着。事自性相计着。此盖示其所当转者也。言说自性相计著者。从无始言说虚伪习气计着生。乃名也。事自性相计著者。从不觉自心现分齐计着生。乃相也。以妄想因名相而生故。此二乃妄想总相。今列十二妄想。盖亦不出前二。但广示其相。乃前二之差别相耳。由妄想因他名相而有。是谓缘起。今显妄想无性。本自圆成。则彼名相自如如矣。故云通相。故此科云真妄平等。

大慧。云何言说妄想。谓种种妙音歌咏之声。美乐计着。是名言说妄想。

记曰。此计世俗言语音声。及歌咏词句等。以为实有自性者也。

大慧。云何所说事妄想。谓有所说事自性。圣智所知。依彼而生言说妄想。是名所说事妄想。

记曰。此计出世圣言量。以为实有所说自证境界。依之妄起分别者也。谓于佛所说菩提涅槃真如佛性第一义谛自证圣智出世等法。以为实有自性。依之复起种种言说分别。以作实法。故唐译云。谓执有所说事。是圣智自证境界。依此起说。

大慧。云何相妄想。谓即彼所说事。如鹿渴想。种种计着而计着。谓坚湿暖动相一切性妄想。是名相妄想。

记曰。此合上二而言也。以于佛所说出世法中。执以为实。妄有所得。故云于彼所说事中如渴鹿想。又于所说世谛法中。根尘四大等法。计着实有自性。故云种种计着而计着等。此上三。乃言说自性计着也。

大慧。云何利妄想。谓乐种种金银珍宝。是名利妄想。

记曰。此下七种妄想。乃事自性计着妄想也。于诸财宝不达性空。故云利妄想。

大慧。云何自性妄想。谓自性持此。如是不异。恶见妄想。是名自性妄想。

记曰。此妄计世间诸法。一一各有自性。执之决定如是。不可更易。即外道执四大种各有自性而能生物。故云恶见妄想。

大慧。云何因妄想。谓若因若缘。有无分别。因相生。是名因妄想。

记曰。此外道妄计诸法。有从有因生。无从无因生。故唐译云。谓于因缘分别有无。以此因相而能生故。故云因妄想。

大慧。云何见妄想。谓有无一异俱不俱恶见。外道妄想计着妄想。是名见妄想。

记曰。此外道依有无等起四句见。故云见妄想。

大慧。云何成妄想。谓我我所想。成决定论。是名成妄想。

记曰。此外道妄计即色是我。离色是我等。成决定论。故魏译云。取我我所相。说虚妄法。唐译云。理分别。谓于无理处。以宗因喻成立有理。故云成妄想。

大慧。云何生妄想。谓缘有无性生计着。是名生妄想。

记曰。此生见也。谓计诸法若有若无。皆悉有生。以有有生。无亦有生故。如云太极从无极而生。然太极无形。而妄见有生。此无而有生也。至若两仪八卦三才万物。皆一定有生。此有而有生也。故唐译云。若有若无。从缘而生。是名生分别。

大慧。云何不生妄想。谓一切性。本无生。无种因缘。生无因身。是名不生妄想。

记曰。此不生见也。谓一切诸法本来不生者。以未生已前。先有不生之体。此体不从因生。故云无种因缘生无因身。如庄子云生生者不生。即所谓有物先天地者是也。故唐译云。计着一切法本来不生。未有诸缘而先有体。不从因起。既不从因起。是无因也。无因则无果。既无因果。则成断灭。是则名虽不生。实断见耳。故前百丈错答学人不落因果一转语。五百生堕野狐身。正堕此不生见。错会无生义耳。观此痛令识法者惧。

大慧。云何相续妄想。谓彼俱相续。如金缕。是名相续妄想。

记曰。此相续妄想有二。一谓世法。即如世之五行相生相克。八卦四时往复不断。谓之相续。二谓佛法。说众生世界业果相续不断。亦谓之妄想。何者。以达无生者。若一念不生。则前后际断。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消殒。何况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如此。则又何从而相续耶。是则不达诸法唯心所现者。乃妄计诸法实有相续自性。特妄想耳。

大慧。云何缚不缚妄想。谓缚不缚因缘计着。如士夫方便。若缚若解。是名缚不缚妄想。

记曰。此计实有烦恼可缚。涅槃可脱也。前十一种妄想。属凡夫外道。此一属二乘。以彼二乘不达烦恼性空。故以生死为可缚。不达涅槃性空。故欲断烦恼而取证。故如人被缚。必待解缚而后为脱也。如楞严云。根尘同源。缚脱无二。则非彼所知。

于此妄想自性分别通相。一切愚夫计著有无。

记曰。此结过也。凡所分别皆妄想耳。愚夫不达。妄执以为实有实无。

大慧。计着缘起而计著者。种种妄想计着自性。如幻示现种种之身。凡夫妄想见种种异幻。

记曰。此言遍计执性。乃依他缘起。由不达圆成。故妄以为实也。计着缘起而计着种种妄想计着自性者。如论所说。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然此遍计本无自性。但依他起。乃分别缘所生耳。凡愚不了。妄以为实。故唐译云。于缘起中执着种种妄计自性。如依于幻见种种物。凡愚分别。见异于幻。经云。众生不异幻。了幻无众生。以不能如幻观众生。而妄分别有无一异。故云见异于幻。

大慧。幻与种种非异非不异。若异者。幻非种种因。若不异者。幻与种种无差别。而见差别。是故非异非不异。是故大慧。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如幻缘起妄想自性。异不异有无。莫计着。

记曰。此结示真妄平等相也。谓妄想本自缘生。了无自性。不可作一异有无分别执着。故非异非不异。以一异俱非。则如如平等矣。幻喻心。种种喻妄境。然种种依幻而起。且幻事本无。何况复于幻出种种。而又作一异有无等见耶。故诫之曰。如幻缘起妄想自性异不异有无莫计着。谓彼妄想自性本无所有。乃依如幻缘起耳。故不应作一异有无计着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心缚于境界。觉想智随转。无所有及胜。平等智慧生。

记曰。此总颂真妄一如。以显平等相也。谓三界五蕴一切境界。但随妄想而转。然于实际。当体寂灭。本自如如。故云尔也。觉想。谓妄觉无明也。智即六粗中智相。谓分别心也。无所有最胜处。谓真如实际也。以自他俱泯。故云平等。由无明不觉。妄见境界。则心缚于境。境复牵心。故不平等。若以正智而观。则心境双绝。故平等耳。楞严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妄想自性有。于缘起则无。妄想或摄受。缘起非妄想。(唐译云。在妄计是有。于缘起则无。妄计迷惑取。缘起离分别)种种支分生。如幻则不成。彼相有种种。妄想则不成。彼相则是过。皆从心缚生。

记曰。此颂泛举妄想缘起相因而有也。谓妄想本无自性。所以有自性者。以于缘起诸法妄生取着故。且彼缘起诸法。非妄想也。何者。以一切诸法缘生如幻故。然彼幻事种种。支分宛然若生。以皆如幻。故虽生不生。故云如幻则不成。然彼幻相虽有种种。其实性本无生。亦无有相。以见彼有相者。但妄想耳。若了彼如幻。则妄想不生。以不了如幻。依之造业。故彼相是过。此皆从心缚而生也。彼相既因妄想而有。若妄想不生。诸相自寂。则依他性空。相本无也。然心境互为缘起也。今幻相不成。则无当心之境。妄想不成。则无了境之心。心境皆无。言思路绝。本自如如矣。

妄想无所知。于缘起妄想。此诸妄想性。即是彼缘起。妄想有种种。于缘起妄想。

记曰。此颂妄想从缘起而生也。以妄想实际本无所知之境。但于缘起诸法不了无性。而复于彼妄生分别。计著有无。执取美恶。故云于缘起妄想。且此诸妄想性。除缘起外。别更无有。故云即是彼缘起。所以妄想有种种者。但于缘起妄想耳。

世谛第一义。第三无因生。妄想说世谛。断则圣境界。

记曰。此颂世谛即第一义。以明即妄即真也。谓若妄计妄想缘起实有自性。即第一义谛而为世谛。若了妄想缘起无性。即世谛而为第一义谛。若不知诸法缘生者。即是无因生矣。又堕外道冥谛也。是则本无世谛。而世谛但依妄想说耳。即妄想断处。便是自觉圣智境界。故唐译云。妄计是世俗。断则圣境界。

譬如修行事。于一种种现。于彼无种种。妄想相如是。

记曰。此颂通喻妄想缘起相因而生也。谓第一义谛本无诸相。但因妄想妄见诸法。而复于彼周遍计度。美恶一异有无等。坚执为实。其实第一义谛中。本无此事。故云于彼无种种。修行者。谓钝根二乘。修八背舍。四遍处定。若观青时。天地万物皆青。若观黄赤白时。一一皆然。彼于一色法。随心转变见种种相。以于无中妄见有故。以譬于第一义谛离名相处。妄见种种诸法。然其所见者。皆妄想耳。非实法也。故云妄想相如是。论云。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

譬如种种翳。妄想众色现。翳无色非色。缘起不觉然。

记曰。此颂以喻转明上意也。谓于第一义谛无一法处。而见有种种者。盖因无明不觉依他妄分别缘。生一切法。故论曰。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譬如翳目于无色相处。而妄见有青黄赤白诸色相现。凡愚不觉。妄执为实。故云缘起不觉然。

譬如炼真金。远离诸垢秽。虚空无云翳。妄想净亦然。

记曰。此颂喻第一义谛远离诸过。以显圆成实性也。论曰。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以圆成实。法尔随缘。成一切法。而法法皆真。但由妄想遍计种种执取。故于真不真。若情忘执谢。则万法皆如。圆成自显。故但云妄想净亦尔。故下文但出妄想之过。

无有妄想性。及有彼缘起。建立及诽谤。悉由妄想坏。

记曰。此颂特出妄想之过。意明缘起从妄想而有也。谓所以说有缘起建立及诽谤者。盖因妄想而说耳。若无妄想。而说有缘起建立及诽谤者。此亦是妄想分别。乃自破坏如实之见矣。故云无有妄想等。世尊意谓汝等若无妄想。而我为何又说缘起。及说汝等建立及诽谤之过耶。繇是观之。则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出现世间更无别法。特为说破众生妄想耳。故下文云。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

妄想若无性。(唐译云。若无妄计性)而有缘起性。无性而有性。有性无性生。依因于妄想。而得彼缘起。相名常相随。而生诸妄想。究竟不成就。则度诸妄想。然后智清净。是名第一义。

记曰。此通颂三性五法。皆依妄想而立也。谓缘起本无。但因妄想而有。若无妄想而说有缘起者。是则无因而有生。有生而从无因生也。此翻显因依妄想。方得有缘起。因有缘起。故名相随生。如影随形。是则名相又因妄想缘起而有。既有名相。则妄想又从名相而生。展转相因。无有穷已。皆妄想之过也。如何得离妄想过耶。故次颂云。究竟不成就。则度诸妄想。然后智清净。是名第一义。然究竟不成就者。华严云。如是自性。如幻如梦。如影如像。悉不成就。智证云。以真如之性。法尔随缘。虽即随缘。法尔归性。以随缘时。似有显现。如观幻法。不有而有。如观梦境。不见而见。如观水中之影。非出非入。如观镜中之像。不内不外。以无性随缘。故理不成就。以随缘无性。故事不成就。理事不成。则一切法俱不成也。然一切法俱不成就。而介尔妄心。又何从而寄耶。故云。究竟不成就。则度诸妄想。然后智清净。是名第一义。斯则缘起名相妄想。皆即正智如如矣。故下颂结显之。

妄想有十二。缘起有六种。自觉智尔𦦨。彼无有差别。五法为真实。自性有三种。修行分别此。不越于如如。

记曰。此颂总结前五法三自性等皆不越于如如也。良由真如随缘成一切法。法法皆真。但以妄想执着而有差别。若以自觉圣智观之。则彼诸法本来寂灭。此三性不越于如如也。以迷真如之理而为名相。故正智翻为妄想。悟名相之本如。即妄想而为正智。此五法不越于如如也。故诫修行之士。能作如是观。则日用头头物。物皆如如矣。缘起有六种。即卷初六因。尔𦦨。所知也。

众相及缘起。彼名起妄想。彼诸妄想相。从彼缘起生。觉慧善观察。无缘无妄想。成已无有性。云何妄想觉。

记曰。此言迷悟因依也。谓迷时缘起妄想递互相生。悟则性是圆成。更无缘起妄想矣。唐译云。真实中无物。云何起分别。故云。成已无有性。云何妄想觉。唐译此下有圆成若是有。此则离有无。既已离有无。云何有二性。四句。

彼妄想自性。建立二自性。妄想种种现。清净圣境界。

记曰。此言凡圣二途。但依妄想而立也。谓若依妄想自性。妄见实有根身器界一切诸法。则名言事相二种自性从此建立。谓之凡愚。若能正于种种妄想现处。当下以智观察妄想无性。脱体全空。即是自觉圣智境界。此所谓达妄元虚。即凡心而见佛也。清净。空之异称。二自性。正指言说自性相计着。事自性相计着。此二盖即名相二法也。

妄想如画色。缘起计妄想。若异妄想者。则依外道论。

记曰。此言邪正二途亦依妄想而立也。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是则缘起诸法原从妄想而有。然愚夫不知。唯在缘起法上而生分别一异有无等见。而横计别有生因。殊不知妄想是生法之本也。若舍妄想而言诸法别有异因。从冥谛微尘自在胜性等而生者。则堕外道邪见矣。故云。若异妄想者。则依外道论。

妄想说所想。因见和合生。离二妄想者。如是则为成。

记曰。此结示正义也。唐译云。以诸妄见故。妄计于妄计。谓彼凡愚外道。但以妄见分别于妄计之法。所以不出妄想颠倒。若能离此妄想。则当下本自圆成。此正谓狂心不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非外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故云。离二妄想者。如是则为成。此章盖总观五法自性都归妄想。而妄想本自如如。此所以为一乘平等行相也。

○上明即妄即真以显平等因相已竟。下明即心即境以显平等果相。

△初即心。

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自觉圣智相。及一乘。若自觉圣智相及一乘。我及余菩萨善自觉圣智相及一乘。不由于他。通达佛法。

记曰。此明自觉圣智。释上如来禅。以显平等果相也。由上佛约所观妄想缘起行相以明平等因已。但不知能观自觉圣智及究竟一乘果相何如。将显如来禅究竟清净平等实相最胜第一义谛。故兴此问。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菩萨摩诃萨。独一静处。自觉观察。不由于他。离见妄想。上上升进。入如来地。是名自觉圣智相。

记曰。此示如如智也。所谓教外单传之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密意。特揭于此。智证曰。无性之妙。佛祖所秘。盖尝密演。未尝显说。何以知之。圆觉曰。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维摩曰。不生不灭。是无常义。十地品曰。以不了第一义故。号为无明。起信论曰。以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而有妄念。夫言非性性有。不生灭而无常。及不了知。皆以无性故也。而其言皆遮之。欲学者自悟。此予所谓密演者也。今则明告无性。是谓显说。其曰前圣所知者。但妄想无性耳。岂真有所传耶。是在默契自知而已。古人云。得坐披衣。向后自看。故曰。独一静处。自觉观察。意谓若能观此。则不由于他。是名自觉圣智。以无如外智能证于如。故此科云即心。

△即下境。

大慧。云何一乘相。谓得一乘道觉。我说一乘。云何得一乘道觉。谓摄所摄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一乘觉。大慧。一乘觉者。非余外道声闻缘觉梵天王等之所能得。唯除如来。以是故说名一乘。

记曰。此明平等果觉。以示如如理也。谓离能取所取分别。住如实处。一念不生。乃证如如理。所谓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是名一乘觉也。此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故云唯除如来。非余外道声闻缘觉梵天王等之所能得。以无智外如为智所入。故科云即境。由理智一如。故云心境平等。

○上即心即境以显果平等。

△下即权即实以显法平等。

大慧白佛言。世尊何故说三乘。而不说一乘。佛告大慧。不自般涅槃法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以一切声闻缘觉。如来调伏。授寂静方便而得解脱。非自己力。是故不说一乘。复次大慧。烦恼障业习气不断。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不觉法无我。不离分段死(唐译云。未名不思议变易死)故说三乘(不离。应云已离)。

记曰。此明如来所以不说一乘之意。以显即权即实。以离不平等过也。意谓一向不为声闻人说一乘者。以有待而然。非绝然也。然有其二意。一则因彼但依如来所授寂静方便而调伏之。虽证解脱。非己智分。以恐彼惊疑。故不敢为说。二则以彼未尽所知习气。未觉法无我。未名不思议变易死。不堪受此法。故不为说耳。要且待时而说。非毕竟不说也。若竟不说。则有不平等过。意谓若离上过。亦可得入。故下明之。

大慧。彼诸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及觉法无我。彼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三昧乐味着非性。无漏界觉。(唐译云。若彼能除一切过习。觉法无我。是时乃离三昧所醉。于无漏界而得觉悟。既觉悟已)觉已。复入出世间上上无漏界。满足众具。当得如来不思议自在法身。

记曰。此言声闻种性无间。以显法平等也。以彼二乘依妄想取涅槃果。故为三昧所醉。不得法无我。若彼能了妄想无性。则于所取涅槃三昧。及烦恼习气。当下顿离。即得如来无上涅槃。证不思议自在法身也。如此。则人法不异。何三乘之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天及梵乘。声闻缘觉乘。诸佛如来乘。我说此诸乘。乃至有心转。诸乘非究竟。若彼心灭尽。无乘及乘者。无有乘建立。我说为一乘。

记曰。此言圣凡见尽。分别情亡。即是一乘。非是此外别有一乘也。诸天梵等。凡情也。声闻缘觉诸佛如来。圣解也。若言转凡成圣。纵得圣解。亦堕凡情。何也。所谓菩提心生。生灭心灭。犹属生灭。以起心动念。即乖法体故。所以宗门向上事。成佛作祖。嫌带污名。以不离有心故。故云。乃至有心转。诸乘非究竟。若彼心量灭尽。凡圣情忘。能所双寂。一念不生。即是究竟一乘寂灭场地真解脱也。

引导众生故。分别说诸乘。解脱有三种。及与法无我。烦恼智慧等。解脱则远离。

记曰。此妨难遣情也。恐有疑云。三乘既非究竟。如来何以说不真之法耶。故此释云。如来为引导众生。故说三乘三解脱二无我。净二障等。皆是随他意语。如止啼黄叶耳。本非实法。但钝根当作实法。故为法缚。不得解脱。若大力量人。能顿见自心现量。住如实究竟处者。一眼觑透。则当下脱体无依。即能扫除圣凡见量。如脱索狮子。自在游行。方名真解脱人。回视彼诸法。如大梦觉。未有不离之者。故云解脱则远离。

譬如海浮木。常随波浪转。声闻愚亦然。相风所飘荡。彼起烦恼灭。余习烦恼愚。

记曰。此言声闻所以被自共相风之所漂转者。以彼但断四住烦恼。未断余习根本无明故也。生死流有三种。谓欲流。有流。无明流。以彼但断欲有二流。未断无明流。既为无明所流。故以五蕴处生死海。犹如浮木。常随波浪漂转耳。以彼入尘则堕故也。

味着三昧乐。安住无漏界。无有究竟趣。亦复不退还。得诸三昧身。乃至劫不觉。

记曰。此言声闻之过也。以味着三昧。故进不能趣究竟之地。以安住无漏界。故亦不退落三界生死。以得三昧持心。故虽经劫而不觉。

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后觉。彼觉法亦然。得佛无上身。

记曰。此颂无间性也。然二乘与佛。性本无间。但自为法缚。所谓饮无为酒。卧寂灭床。酒醒梦觉。未有不到如来地者。问曰。然上屡斥外道二乘。且云阐提亦得成佛。而此但许二乘而不言外道者。何也。答曰。以品位言之。则大凡不及小圣。以根性言之。则小圣不及大凡。彼外道者。虽云邪见。而有根性猛利者。多能一超便入。如广额屠儿。放下屠刀。便作佛事。日劫相倍者有之。若夫二乘。沉醉无明。至劫不觉。最为难化者。故此特特言之。意在激彼劣解。速进宝所。斯正引权入实之密意耳。如来神力加持。殆非以所知心。测度不思议妙用之力也。

○此上广释邪正因果差别相已竟。

观楞伽阿䟦多罗宝经记卷第四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