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观楞伽阿䟦多罗宝经记卷第三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宋天竺三藏沙门求那䟦陀罗译

明建邺海印沙门 释德清笔记

一切佛语心品第二之上

前显理中初明寂灭一心已竟。

△次示如来藏性。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二译皆作具)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而阴界入垢衣所缠。贪欲恚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污。一切诸佛之所演说。云何世尊同外道说我。言有如来藏耶。世尊。外道亦说有常作离者于求那。周遍不灭。世尊。彼说有我。

记曰。此将示如来藏性真常无我。以破外道妄计神我。故兴此问也。初云。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如来藏。然此藏体。从本以来不与一切染法相应。故云自性清净。诸佛证此。号为菩提涅槃。成三十二妙相。众生迷此。以为生死烦恼。作八万四千尘劳。是则众生日用现证。全是如来果德。故云转三十二相入一切众生身中。但为五阴垢蔽贪痴妄想所污。故如大价宝而为垢衣所缠。其实自性常住不变。此是一切诸佛大乘了义究竟极谈。所谓常住一心法身真我者。大慧因而疑之曰。世尊向斥外道妄计神我。谓是邪见。今云有如来藏常住真我。岂不同彼外道所说我耶。然世尊说如来藏体常周遍。离于自性。不生不灭。而外道亦说有常作者离于求那。周遍不灭。斯则彼所说我。与佛无别。且世尊前云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普入一切修多罗。今云有如来藏义。是圣教相违。自语相违也。然彼所计我。其义有三。一者体常。名为作者。二者虽在五阴。而离于求那。别有自性。三者遍历诸趣。实非生灭。其语虽似。其义全非。实是邪见。故云。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儿认作本来人。此经以破邪为用。谓此邪见一破。即名正智。即可顿证一心。故大慧于显理究竟处。置此一问。

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大慧。未来现在菩萨摩诃萨。不应作我见计着。

记曰。此言法本离言。应机故有说。以显藏性无我也。谓如来说法。不同外道执一之论。但顺众生所执之情。随宜而击破之。故为著有相希求者说三解脱。为执假法者说如实际。为执差别者说平等法性。为执妄身者说法身。为乐生死者说涅槃。为认生灭为心性者说离自性不生不灭。为厌嚣喧者说本来寂静。为厌生死者说自性涅槃。如是等句皆如来藏之异名。故云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为执四大假我及认神我者说无我。其有愚夫。闻说无我。遂生恐怖。故如来乃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名如来藏自性清净。此亦随顺方便。本无实法。是故汝等当依于义。莫着言说。不应作我见计着。向云三乘为权。一乘为实。今言法身涅槃如来藏名。犹是方便建立。所谓我大乘非乘。以显寂灭心源。言思路绝。真妄两忘。方为自觉圣智究竟处。

譬如陶家。于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轮绳方便。作种种器。如来亦复如是。于法无我离一切妄想相。以种种智慧善巧方便。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以是因缘故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是名说如来藏。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令离不实我见妄想。入三解脱门境界。希望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记曰。此以喻显法因机异也。净名云。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故如陶家作器。泥本是一。随缘故器异。以况法本不异。异自机耳。故唐译云。如来亦尔。于远离一切分别相无我法中。以种种智慧方便善巧。或说如来藏。或说为无我。种种名字。各有差别。然种种智慧善巧方便者。法华云。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谓如来具有权实二智。种种智慧。乃一切种智。根本实智也。善巧方便。后得权智也。然如来以实智证理。故法无不彻。权智说法。故机无不宜。其所说法引导众生。皆悉到于一切智地。故云如来为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令离不实我见妄想。入三解脱。疾得无上菩提也。岂同外道所说我耶。三解脱者。谓如来藏自性清净。故云空。离一切相。故云无相。众生性自具足。不假外求。故云无愿。旧引华严三解脱。谓菩萨观缘起而知自性空。得空解脱。观十二有支自性灭。得无相解脱。入空无愿求。唯为教化众生故。得无愿解脱。然彼以观言。正意在行。此以体言。正意在理。名同义别。学者应知。

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作如是说如来之藏。若不如是。则同外道。是故大慧。为离外道见故。当依无我如来之藏。

记曰。此结成正义。诫令离过也。谓如来说法。乃以实相印印定诸法。故随其所说。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外道无此法印。故曰不如是则同外道。噫。如来无此法印。则同外道。痛令识法者惧。如来藏。乃佛性在缠之名。谓众生识藏乃如来也。故云如来之藏。依主释。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人相续阴。缘与微尘。胜自在作。心量妄想。

记曰。此通颂无我也。人相续阴缘。乃凡夫所计五阴缘生假我。微尘胜性大自在等。乃外道所计神我。此皆心量妄想分别。其实本皆无我。

前从初卷分别自性章以来至此。通约三门以辩邪正因果中。初破邪显正以示常住真理竟。

○此下依理勘订以辩邪正二行。分四。初总示正行之方。分四。

△初能观之智有四。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观未来众生。复请世尊。惟愿为说修行无间。如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者大方便。

记曰。此正请行也。前一往开示显理业已究竟。故大慧至此请行。问曰。前说唯心识观。圣智三相二无我观等。皆其行也。何特指此为行耶。答曰。此经直指一心。为顿教大乘。谓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故约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说如来藏随染净缘成世出世法。以随业爱无知染缘而起。则如如正智即成名相妄想。为实我实法。故有生死。若观缘生无性。即名相妄想为如如正智。我法皆空。即是涅槃。唯此一心转变。更无别法。前虽节节说观。乃世尊直指当机。要令目前顿见诸法。缘生无性。顿悟无生。乃借观明心。正在显理。今从生灭会归一心真源。显理已极。故大慧因前五无间种性故。观未来众生亦有顿根可成熟者。故此特请修行无间。亦如前为诸菩萨所说修行大方便门。令其顿悟。前约观显理。此因机设行。故正在行也。以依无间之理。修无间之行。因无间之行。证无间之理。唯此一心。当下顿证。故人法因果。通云无间。实此经之宗趣也。

佛告大慧。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云何为四。谓善分别自心现。观外性非性。离生住灭见。得自觉圣智善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

记曰。此正示行相。能观之智有四也。未来之机。非上根大智不能顿入唯心法门。故云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故二十七祖嘱达磨曰。震旦众生多有大乘根器。汝当于彼度人无量。是故鼻祖西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故自曹溪而下。传灯所载。皆成就四法得修行大方便者。但有丝毫不透。即为有间。不足称大方便矣。

云何菩萨摩诃萨善分别自心现。谓如是观三界唯心分齐。离我我所。无动摇。离去来。无始虚伪习气所熏。三界种种色行系缚身财建立。妄想随入现。是名菩萨摩诃萨善分别自心现。

记曰。此释四法中初句义也。谓观三界诸法唯是一心。离我我所。本无动作去来之相。但以无始虚伪执着习气所熏。故三界种种色行系缚身财住处。随妄想分别之所显现。唐译云色行名言系缚。谓三界但以名言为体。若了妄想无性。则三界顿空。此当空观义也。

云何菩萨摩诃萨善观外性非性。谓焰梦等一切性。无始虚伪妄想习因。观一切性自性。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善观外性非性。(唐译云。如是观察一切法时。即是专求自证圣智)是名菩萨摩诃萨善观外性非性。

记曰。此释次句义也。由观三界一切诸法既唯心所现。则虽有而不实。当体虚假。如焰梦毛轮等。本自非有。但因妄想习气故有。由妄想无性。则一切法皆无性矣。无性故假。此当假观义也。

云何菩萨摩诃萨善离生住灭见。谓如幻梦一切性。自他俱性不生。随入自心分齐。故见外性非性。见识不生。及缘不积聚。见妄想缘生。于三界内外一切法不可得。见离自性。生见悉灭。知如幻等诸法自性。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已。离生住灭见。是名菩萨摩诃萨善分别离生住灭见。

记曰。此释第三句义也。以心境对待。故生灭之见不忘。良以心本无生因境有。今观一切境界如幻梦不实。则诸法当体不生。以唯心现故不生。既唯心现。则外境顿空。他不生也。外境既空。则内识不起。故云见识不生。自不生也。既无当心之境。亦无了境之心。当体无生。又何因缘而能生耶。故云缘不积聚。不共生也。由三界诸法皆从缘起。故云见妄想缘生。故非无因生也。今观因缘体空。则三界内外一切诸法皆不可得。以了诸法无实体故。生见悉灭。则证如幻境界。得无生法忍。离生灭见。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此当中道义也。中观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此但直观诸法唯自心现。缘生无性。顿证无生。约义而言。以例三观。非若他经所明历别次第比也。上三句属因。下句属果。以意生身。因上三观而证得故。

云何菩萨摩诃萨得自觉圣智善乐。谓得无生法忍。住第八菩萨地。得离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得意生身。

记曰。此释第四句圆成一心自觉圣智义也。谓八地以前。未离心意识。犹属对治生灭境界。及得无生法忍。住八地已上。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一切俱离。所谓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故云得自觉圣智善乐。以无生无不生。故得意生身。身土自他。无障无碍。

世尊。意生身者。何因缘。佛告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意去迅疾无碍。故名意生。譬如意去石壁无碍。于彼异方无量由延。因先所见忆念不忘。自心流注不绝。于身无障碍生。大慧。如是意生身。得一时俱。菩萨摩诃萨意生身。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妙相庄严。圣种类身一时俱生。犹如意生。无有障碍。随所忆念本愿境界。为成就众生。得自觉圣智善乐。

记曰。此释行成得果之相也。唐译云。譬如心意。于无量百千由旬之外。忆先所见种种诸物。念念相续。疾诣于彼。非是其身及山河石壁所能为碍。意生身者亦复如是。如幻三昧力通自在诸相庄严。忆本成就众生愿故。犹如意去。生于一切诸圣众中。前二无我中见法无我。住灌顶位。超佛子地。当得如来自在法身。及唯心观成。并圣智三相等。节节皆明此义。

如是菩萨摩诃萨得无生法忍。住第八菩萨地。转舍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身。及得意生身。得自觉圣智善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当如是学。

记曰。此结劝修也。华严九地圣人。现十界身。说法度生。庄严佛土。承事诸佛。作大佛事。所谓得意生身也。此言八地得者。以彼约行布断证。谓由八地断俱生我执已。证平等真如。着三昧乐。能舍三昧乐。发度生愿。故能现十界身。说法度生。如意自在。名意生身。故九地方得。此约顿机。但能一念顿证无生。离心意意识境界。从凡夫位即入佛境界。对位正当八地耳。非言渐断渐证依次而至也。故下文云。初地即为八。无所有何次。所谓得诸法正性者。不从一地至于一地。此但约通相言之耳。所谓顿悟一心顿登佛地。虽云诸地。乃借位以示悟有浅深。非是实有阶级次第也。古德云。圣谛亦不为。何阶级之有。

○次示所破之惑。有二。

△初明缘生无性破依他起。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世尊。惟愿为说一切诸法缘因之相。以觉缘因相故。我及诸菩萨离一切性有无妄见。无妄想见渐次俱生。

记曰。此蹑迹问。以明迷悟因依。广释上修行者大方便也。然修行之要。唯了依他遍计本无。圆成实有而已。故此先明缘生无性。以破依他起性。由外道不达诸法依如来藏若生若灭。乃妄计一切众生世界从我流出。谓之顿生。妄计冥初生觉。从觉生我心等二十五冥谛。谓之渐生。由此有无二见。皆依他起者。故世尊从前一往说诸法从因缘生。以缘生无性故说无生。破彼妄计。大慧虽领其旨。将谓实有因缘之相。但不知因缘之相何如。意谓若明达因缘之相。则不于诸法起有无二见。及执顿生渐生也。故兴此问。向下答意。先示因缘之相。后示因缘亦无。问曰。前显理行因果已周。真妄之辩已彻。何以复于因缘起疑耶。答曰。良有以也。此经顿教大乘。以一心为宗。断疑破执摧邪显正为用。以直观一心。顿断根本烦恼。顿证无生。立登佛地故。然根本烦恼有六。谓贪嗔痴慢疑邪见。然贪嗔痴。本是如来三德秘藏。为一切众生本有佛性。有情皆具。但慢疑邪见。二乘外道居多。以疑谤正法。横生邪见。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故与正法相抗。违背正觉。是以最为坚执梗化者。世尊四十年来。多方弹斥。至此根机已熟。故顿拔疑根。力摧邪见。令其正信一发。即可顿证无生。所谓疑悔永已尽。安住实智中。是故此经专一断疑破邪。以显自觉圣智。所以已蒙究竟开示。而复蹑迹重重伸疑致难者。直令行人纤疑尽净。方能的信自心。更不向外驰求耳。故从上诸祖。乃的信自心到不疑之地者。非此外别有方便也。此后终篇大旨。概不出此。

佛告大慧。一切法二种缘相。谓外及内。外缘者。谓泥团柱轮绳水木人工。诸方便缘有瓶生。如泥瓶。缕㲲草席种芽酥酪等方便缘生。亦复如是。是名外缘前后转生。

记曰。此示外缘相也。亲能生起为因。疏能助起为缘。一切诸法未有不从缘生者。且如泥团为因。柱轮绳水木人工为缘。而成于瓶为果。至若缕草种酥为因。㲲席芽酪为果。以类诸法皆然。缘生之法。必先因后果。展转而生。故云前后转生。内外者。内即根身。外即器界。

云何内缘。谓无明爱业等法。得缘名。从彼生阴界入法。得缘所起名。彼无差别。而愚夫妄想。是名内缘法。

记曰。此示内缘相也。谓从无明爱业等十二因缘。立缘之名。从缘而生阴界入法。得缘所起之名。虽有三世因果。了无差别。但是愚夫妄想分别见耳。此即示缘生无性义也。

大慧。彼因者有六种。谓当有因。相续因。相因。作因。显示因。待因。当有因者。作因已。内外法生。

记曰。此示因相也。因即是缘。以心境互为缘起故。但约生起义为因。助起义为缘耳。唐译云。谓内外法作因生果。以一念起处。即作生死因。必有当来果。故为当有因。作即生起。此当因缘义也。若了生本无生。则无涯生死顿断。

相续因者。作攀缘已。内外法生阴种子等。

记曰。此当所缘缘义也。唐译云。谓内外法作所缘。生果蕴种子等。谓若根若境。通为所缘。而起憎爱取着。能致后有生死不断。故云相续因。

相因者。作无间相相续生。

记曰。此当等无间缘义也。唐译云。作无间相。生相续果。以妄想不断。因果相续。故名无间。

作因者。作增上事。如转轮王。

记曰。此当增上缘义也。唐译云。谓作增上事。而生于果。谓单境不能生果。必假心为增上。以心是境之增上缘故。如转轮王。于受用境。变现自在。

显示因者。妄想事生已相现。作所作。如灯照色等。

记曰。此当分别缘义也。魏译云了因。唐译云显了因。谓分别生能显境相。如灯照物。所谓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若一心不生。则万法俱寂。故一切法。但以分别为因。楞严八还中分别缘。即此义也。以上四因。心境合会。作业成就。到此则分别显了。因果历然。故云了因也。

待因者。灭时。作相续断。不妄想性生。

记曰。此无想断灭因也。谓无想外道。心虑灰凝。于妄想灭处。遂作相续已断。而生无妄想见。以此为因。感无想报。以待灭为因。故云待因。论中无此。以此经正在摧邪。故特出此因。然此六因。真妄皆具。圣凡齐禀。以法界所宗不离缘起故。良由不达缘起。妄执诸法实有自性。故成偏邪。但名妄想。若了缘生无性。则法本无生。真妄皆空。圣凡齐泯。即是自觉圣智。且此因缘诸法尽属生灭。意显本不生义不属因缘。故下云渐顿俱非。以示真无生义。

大慧。彼自妄想相。愚夫。不渐次生。不俱生。

记曰。此明本不生也。唐译云。此是愚夫自所分别。非渐次生。亦非顿生。

所以者何。若复俱生者。作所作无分别。不得因相故。若渐次生者。不得相我故。渐次生。不生。如不生子。无父名。

记曰。此徴释无生义也。谓诸法不一时顿生。亦非渐生。若顿生者。则不分能所先后。无因果相。若渐生者。未得果相。何言因生。如未有子。何以名父。故魏译云。若一切法一时生者。因果不可差别。以不见因果身相故。若次第生者。未得身相。不得言次第生。如未有子。云何名父。未得身相者。单言未得果相。不得言因也。

大慧。渐次生。相续方便。不然。但妄想耳。因攀缘次第增上缘等生所生故。大慧。渐次生。不生。妄想自性计著相故。

记曰。此明法本离缘。但妄计因缘相也。谓诸法当体寂灭。本自无生。若言因因缘而生诸法者。皆妄想分别耳。故魏译云。愚痴凡夫。自心观察次第相续不相应故。作如是言。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等。能生诸法。大慧。如是次第诸法不生。虚妄分别。取法体相。唐译云。诸计度人。言以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等。所生能生互相系属次第生者。理不得成。皆是妄情执著相故。言因攀缘等者。谓亲能生起者。曰因缘。心取外色等尘。曰攀缘。即所缘缘。内外法更互转生。相续无间。曰次第缘。即等无间缘。心是境之增上缘。识论广明。但名同义别。以此明缘生诸法。彼论识具缘相耳。

渐次俱。不生。自心现受用故。自相共相。外性非性。大慧。渐次俱。不生。除自心现。不觉妄想。故相生。是故因缘作事方便相。当离渐次俱见。

记曰。此结示法本无生。不可作因缘见也。何以诸法顿渐不生。以一切法唯心现故。既唯心现。则心外无法。无可生者。以自共相皆无自性故。既无自性。则谁为生者。故皆不生。但除妄识分别为有生耳。其实无生。唐译云。渐次与顿。皆悉不生。但自心现身资等故。外自共相皆无性故。唯除识起自分别见。大慧。是故应离因缘所作。和合相中顿渐生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一切都无生。亦无因缘灭。于彼生灭中。而起因缘想。非遮灭复生。相续因缘起。唯为断凡愚。痴惑妄想缘。有无缘起法。是悉无有生。习气所迷转。从是三有现。

记曰。此颂法无生灭。本自离缘也。初一偈。谓一切法本无生灭。但诸凡愚于无生中妄见生灭。而起因缘之想。次一偈半。妨难。难曰。向因凡愚妄执诸法灭而复生。故世尊说因缘相以遮遣之。今者何言因缘亦无耶。故偈答曰。非是遮彼灭而复生者而说因缘。但假以因缘名字以破彼凡愚妄想耳。亦非实有因缘之相为彼生法也。况一切有无缘起之法。尽是无生。岂有因缘之相耶。末半偈。又通难。难曰。既无因缘。今此三界从何而起。答曰。但从众生习气迷转。乃自妄见三界之相耳。故云。习气所迷转。从是三有现。

真实无生缘。亦复无有灭。观一切有为。犹如虚空华。摄受及所摄。舍离惑乱见。非已生当生。亦复无因缘。一切无所有。斯皆是言说。

记曰。此颂正显实义也。谓一切生灭因缘有为诸法。尽属虚妄之见。真实本来无有生灭。但见一切有为之法如空中华。远离能取所取一切妄见。则顿见诸法本无已生当生。而彼一切因缘和合之相。皆是言说。非实法也。始因凡愚妄执异因能生诸法。起有无断常二见。故世尊先示因缘生法。破彼无因。令观诸法缘生无性。了悟无生。今无生之理既彰。真实之义已显。故此特示本无生灭。不假因缘。以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故。斯则直指一心真源。以显究竟第一义谛。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离言说相也。观者应知。

○上明缘生无性破依他起竟。

△下明妄想无性破遍计执。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言说妄想相心经。世尊。我及余菩萨摩诃萨。若善知言说妄想相心经。(二译皆心法门)则能通达言说所说二种义。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言说所说二种趣。净一切众生。

记曰。此亦蹑迹伸疑致问。以明妄想无性。以破遍计执也。由初卷末云。当依于义。莫着言说。意谓言说是妄想相。且所说能显第一义。既能显第一义。何以名妄想耶。故此请问言说妄想相。及所说第一义。若能通达此二种义。则远离遍计。亦可以此法门。净治众生也。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有四种言说妄想相。谓相言说。梦言说。过妄想计着言说。无始妄想言说。相说言者。从自妄想色相计着生。梦言说者。先所经境界随忆念生。从觉已。境界无性生。(唐译云。谓梦先所经境界。觉已忆念。依不实境生)过妄想计着言说者。先怨所作业。随忆念生。(唐译云。谓忆念怨仇先所作业生。过即过恶)无始妄想言说者。无始虚伪计着过。自种习气生。(唐译云。以无始戏论妄执习气生)是名四种言说妄想相。

记曰。此示言说妄想相也。谓妄见男女身分颜貌好丑。及一切资生器物美恶等相。妄起分别而有言说。名相言说。梦先所经境界。觉已忆念。妄计分别吉凶美恶等。名梦言说。忆想自他冤亲爱憎等先所作业。妄生分别而有言说。名过妄想计着言说。无始时来八识含藏自类戏论种子习气。猛然鼓发。故生分别。名无始妄想言说。一切言说。不出此四。以妄想为言说因故。离此四外。则无言说。无言说处。即第一义谛。非言说能显第一义谛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以此义劝请世尊。惟愿更说言说妄想所现境界。世尊。何处。何故。云何。何因。众生妄想言说生(魏译云。惟愿为我重说四种虚妄执着言语之相。众生言语。何处出。云何出。何因出。唐译云。愿更为说言语分别所行之相)。

佛告大慧。头胸喉鼻唇舌龂齿和合出音声(唐译云。依头胸喉鼻唇腭齿舌和合而起)。

记曰。此示言语因缘相也。谓众生言语所出。以前四妄想为因。此头胸等八种为缘。故有言说。老氏所谓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此所谓妄想缘气。识风鼓扇。无故而出者。故无谓耳。以此观言语相。则音声体空。本不有也。众生语言如此。至若佛之言说。如天鼓音。故其说法有六十四种梵音。特非妄想比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言说妄想。为异。为不异。佛告大慧。言说妄想。非异。非不异。所以者何。谓彼因生相故。大慧。若言说妄想异者。妄想不应是因。若不异者。语不显义。而有显示。是故非异。非不异。

记曰。此示言语妄想二皆性空义也。谓妄想言说若各有自性。则为定异。若不待因生无所显示。则为定一。今言语既因妄想而生。非定异也。言语但是音声相。以音声质直无文。如风鼓窍。无所显示。由妄想力。屈曲杂出。有所显示。能所历然。非定一也。以非一非异。二皆性空。故都无实义。

大慧复白佛言。世尊。为言说即是第一义。为所说者是第一义。佛告大慧。非言说是第一义。亦非所说是第一义。所以者何。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义。非言说是第一义。

记曰。此示第一义谛离言说相也。大慧意谓凡夫由妄想言说既能显示世俗谛。而圣人亦以言说显示第一义谛。今妄想言说既非一非异。一知圣言量与第一义是异不异。故问云。为言说即是第一义。是不异也。为所说是第一义。非不异也。佛答谓异与不异。二者皆非。唐译云。何以故。以第一义是圣乐处。因言而入。非即是言。圣乐处者。乃诸佛自受用境界。离心意识。非言说可到。而言说第一义者。如标月指耳。如指但能标月。不能到月。因指观月。月非指也。故云言说所入是第一义。非言说是第一义。

第一义者。圣智自觉所得。非言说妄想觉境界。是故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

记曰。此明言说不但非第一义。而亦不能显第一义。伸明第一义谛离言说相也。以第一义乃圣智自觉所得境界。非言说妄想觉境界。而言说妄想岂能显示。以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故。教外别传之旨。举心即错。动念即乖。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能所两忘。心境双绝。唯证相应。岂妄想言说分别可到。

言说者。生灭动摇。展转因缘起。若展转因缘起者。彼不显示第一义。大慧。自他相无性故。言说相不显示第一义。(唐译云。第一义者。无自他相。言语有相。不能显示)复次大慧。随入自心现量故。种种相。外性非性。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唐译云。第一义者。但唯自心。种种外相悉皆无有。言语分别不能显示)是故大慧。当离言说诸妄想相。

记曰。此重明言说不能显示第一义谛之所以也。然言说毕竟不能显示第一义者。有三义故。以第一义者。不生不灭。湛然常寂。不动不摇。不属因缘和合所起。岂彼生灭动摇因缘所起言语之相而能显示耶。第一义者。超然绝待。无自他相。岂彼自他对待言语之相而能显示耶。第一义者。但唯自心现量境界。永离一切种种外相。岂彼妄想心外取法分别语言而能显示耶。由此三义。所以言说毕竟不能显示第一义谛。是故结劝。若观第一义。当离言说诸妄想相。方许可入。所谓离心意识参。离妄想境界求。方有少分相应耳。是故前云当依于义莫着言说。故世尊一日升座。文殊白槌云。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性无自性。亦复无言说。甚深空空义。愚夫不能了。一切性自性。言说法如影。自觉圣智子。实际我所说。

记曰。此颂直显离言方为实际。以洗行人名言习气。方能实证也。然此偈稍略。唐译云。诸法无自性。亦复无言说。不见空空义。愚夫故流转。一切法无性。离言说分别。诸有如梦化。非生死涅槃。如王及长者。为令诸子喜。先赐相似物。后赐真实者。我今亦复然。先说相似法。后乃为其演。自证实际法。观此王及长者之喻。足徴楞伽已往四十年中所说诸法。皆相似语。未显真实。既经淘汰多方。根机已熟。方说自证真实离言之道。正法华所谓先以三车引导诸子。然后等赐大白牛车。宝物庄严。令其驰骋。游戏快乐。此圣人说法之仪式也。问曰。诸判教者。但云法华开权显实。而未闻言此经预为开显。何以会通。答曰。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知见故。佛知见者。即所谓唯心现量自觉圣智。乃一切众生本具如来藏心真实佛性义也。唯此一事。更无余事。诸佛圣人因此缘此出现世间。故所说法从始洎终。直为开显此一事耳。向以众生德薄垢重。不敢顿示。恐彼惊疑不信。返致谤法之愆。故大慈隐忍。但以骈拇枝指。及至众志贞纯。方堪说实。故此经顿示如来藏心自觉圣智。若有悟此心者。一念顿登佛地。不劳多劫修行。此所谓顿教法门也。为欲革彼三乘渐弊。故云顿教大乘。然为法华前象。故预为开显。圣人说法。始终一贯。前后相须。故有秘密不定之教。且所说法虽有多种。大约不出理行因果四法而已。各有权实。此四各归其极。入于一实。则圣人之能事毕矣。然四十年中所说之法。不离心境对待。能所真妄。生死涅槃。故其闻者将为实法。未舍名言习气。终在门外。止宿草庵。至于此经。则彻底掀翻。打破窠窟。一切俱离。顿示一心自觉圣智。此则显理已极。然而所开显者。乃开除三乘之权理。以显一乘之实理也。以此实理正智。将为真因。所谓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者是已。至于法华。则藉此真智为因。以资妙行。故一华一香。举首低头。合掌称名。皆成佛道。是以真行契真果。然所开显者。乃开除三乘之权行。以显一乘之实行也。以此实行冀登实果。故三乘人一一授记。历事多佛。方成佛道。若非借此真因。从使再经尘劫。将恐终滞化城耳。二经宗趣虽异。理实冥符。至于楞严。则理行因果一一皆真。乃是通会前权都归一实。三乘统收。五性齐入。融会一代人法理行因果。总入如来妙庄严海。此尤见如来说法始终一贯也。观者若不明此通途说法仪式。纵悟自心。亦不能开示童蒙。所谓宗通说不通。如日被云笼。亦不诣究竟实际。以未达如来本怀故也。因便及此。观者勿厌其繁。

○上明妄想无性破遍计执已竟。

△下明心境俱亡以显圆成。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一切外道所不行。自觉圣智所行。离妄想自相共相。入于第一真实之义。

记曰。此亦蹑迹致问。将明心境俱亡。以显圆成实性也。由初卷佛斥外道不达诸法无性。妄于第一义作有无断常二见。执定一定异俱不俱等四句论。乃是愚痴妄想所行境界。非自觉圣智境界。故依他偏计斯兴。圆成不显。今大慧闻说第一义谛。离言说相。离心缘相。是则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四句既离。百非俱遣。此非外道境界。乃自觉圣智所行境界也。但不知离四句外。圣智境界。究竟何如。意若了此。则二性顿祛。圆成实显。即可入于第一真实之义。故特兴此问。以明成自性也。

诸地相续。渐次上上增进清净之相。随入如来地相。无开发本愿。(唐译云。以无功用本愿力故)譬如众色摩尼。境界无边相行。(魏译云。如如意宝。无量境界修行之相。自然行故)自心现趣部分之相。一切诸法。(唐译云。一切诸法。皆是自心所现差别)我及余菩萨摩诃萨。离如是等妄想自性自共相见。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令一切众生一切安乐具足充满。

记曰。此叙因法获益。所以致问之意也。谓若得了达离四句义。入法真实。则可渐增诸地。以致入如来地。以无功用行成就众生。如摩尼宝。随心变现。普应一切。悟唯心境。不独离外道见。抑离二乘于阴界入作自相共相妄想见也。斯则少施功用。疾得菩提。自利利他。法利充满。有此大益。所以请问。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能问我如是之义。多所安乐。多所饶益。哀愍一切诸天世人。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不知心量愚痴凡夫。取内外性。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自性。习因计着妄想。

记曰。大慧请问离四句外。别求圣智所行境界。将谓实有四句可离。实有圣智可得。佛所答意。谓本无四句可离。亦无圣智可得。何者。以第一义妄真双绝故。且四句者。盖由愚痴凡夫。不达唯心所现如梦境界。妄取内外一切诸法实有自性。故妄生分别一异等见。此乃戏论习气为因。妄生计着耳。非是实有四句也。良以心境如空无所依。然所分别境界既无。而能分别妄心何有。苟一心不生。则万法自寂。岂实有四句可离。但尽凡情。别无圣解。若生圣解。即堕凡情。故亦无圣智可得。故唐译结云。当于圣智所证法中。离生住灭一异等一切分别。到此境界。言思路绝。方为极则。故僧问马大师。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直指某甲西来意。师云。今日头痛。不能为汝说。文殊问维摩居士不二法门。士默然。故世尊向下所答。但以十二譬喻借以发明。前七喻。喻境界本无。愚者妄生分别。显妄想非有。以明本无四句可离。后五喻。喻佛说法应机施设。本为破着。如以楔出楔。元无实法与人。故偈云。言教唯假名。彼亦无有相。以明亦无圣智可得。然此章所喻。虽若显而易见。其实深而难明。观者须善体会。务契佛心。所谓承言须会宗。勿自立规矩。智者深观之。

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𦦨。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如是愚夫。无始虚伪妄想所熏习。三毒烧心。乐色境界。见生住灭。取内外性。堕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妄见摄受。

记曰。此喻通显境本无生。因心分别而执取也。夫阳𦦨本非是水。以群鹿渴逼。而作水想。妄生奔逐。而不知本非水也。以况一切境界本自无生。亦无可欲。以愚夫无始贪爱种子习气。内熏三毒。外发现行。渴爱所逼。于一切色境妄起贪求乐欲。是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执取根身器界内外诸法。妄起一异常无常等四句妄见。而不知本自无生。此乃妄想摄受。非正见也。

如犍闼婆城。凡愚无智。而起城想。无始习气计著相现。(唐译云。无智之人。无始时来执着城种妄熏习故。而作城想)彼非有城。非无城。如是外道无始虚伪习气计着。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不能了知自心现量。

记曰。此喻转释上意也。谓彼愚夫所以于非可欲中妄生贪着而作四句分别者。以不知一切境界唯心所现故。所谓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譬如有人。梦见男女象马车步城邑园林山河浴池种种庄严。自身入中。觉已忆念。大慧。于意云何。如是士夫。于前所梦忆念不舍。为黠慧不。大慧白佛言。不也世尊。佛告大慧。如是凡夫。恶见所噬。外道智慧。不知如梦自心现性。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

记曰。此喻总释上意也。谓外道不知自心所现如梦境界。妄生执取。贪着追求。于此横起分别一异等见。所以为愚痴恶见。非黠慧也。

譬如画像不高不下。而彼凡愚作高下想。如是未来外道。恶见习气充满。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自坏坏他。余(唐译作于)离有无无生之论。亦说言无。(魏译云。而彼外道自坏坏他。说如是言。诸法不生不灭。有无寂静。彼人名为不正见者。唐译云于离有无无生之论。亦说为无)谤因果见。拔善根本。坏清净因。胜求者(二译俱作欲求胜法)当远离去。作如是说。彼堕自他俱见有无妄想已。堕建立诽谤。以是恶见。当堕地狱。

记曰。此喻外道邪慢固执恶见。返谤正法。拨无因果。切诫行人当痛绝之也。心如工画师。画出诸形像。一切诸法唯心所现。当体寂灭无生。无有高下。而彼外道自恃生灭恶见。矜己为高。返于佛法离有无无生之论。谤言为无。此谤因果。拔善根本。坏清净因。应知此人堕自他有无妄想。落断常二见。以是恶见。当堕地狱。故诫行人欲求胜法者。当速远离之。

譬如翳目见有垂发。谓众人言。汝等观此。而是垂发毕竟非性。非无性。见不见故。(魏译云。譬如翳目见虚空中有于毛轮。为他说言。如是如是青黄赤白。汝何不观。大慧。而彼毛轮本自无体。何以故。有见不见故)如是外道妄见希望。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诽谤正法。自陷陷他。

记曰。此喻释上自坏坏他义也。谓彼外道自恃邪见。转教他人同己。正如翳目自见空中毛轮。返责他人不同己见也。然空中毛轮。唯病目者见。好眼不见。以况一异有无四句。但邪见所执。正见则离。且彼外道犹然坚执。自是非他。诽谤正法。展转教人。所谓从本以来。成事相承。熏习成化。自陷陷他。为法大害。所以切诫行人当速远离。意谓不但不亲其人。抑且不可作实有四句见。故以垂发比之。

譬如火轮。非轮。愚夫轮想。非有智者。如是外道恶见希望。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一切性生。

记曰。此喻释本无四句义也。旋火非轮。但愚夫妄作轮想。以况法无四句。但外道邪执。妄起四计耳。故云一切性生。永嘉云。一切数句非数句。与吾灵觉何交涉。

譬如水泡。似摩尼珠。愚小无智。作摩尼想。计着追逐。而彼水泡非摩尼。非非摩尼。取不取故。如是外道恶见妄想。习气所熏。于无所有说有生。缘有者。言灭。

记曰。此喻外道妄执四句因果非真也。水泡但似摩尼。实非摩尼。而愚小无智者遂取为真。智人明见。则不取也。以况外道四句。但似一似常。实非真常之道。由彼无智执妄为真。若了唯心现量者。则不取也。故云取不取故。然彼但为妄习所熏。乃于无生中妄见有生。故云于无所有说有生。于缘生诸法复执断灭。坏于因缘。故云缘有者说为灭。由是妄作四句横论。且因非真因。果非真果。妄执不真为真。故若小儿认水泡作摩尼想也。然彼四句。但妄想耳。若了妄想无性。则四句体空。无可离者。故前七喻。通明无四句可离。

复次大慧。有三种量。五分论。各建立已。得圣智自觉。离二自性事。而作有性妄想计着。

记曰。此下明亦无圣智可得也。唐译云。立三种量已。于圣智内证离二自性法。起有性分别。魏译云。而作是言。实有圣者内证之法。离二自性。虚妄分别故。世尊意责大慧。谓我已为汝等立三种量五分论。楷定是非。令舍邪执矣。何以至此又于自证圣智离二自性法中。复起实有圣智可得之见耶。若圣智实有自性可得。亦是妄见。故论云。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谓若丝毫见处不忘。犹是生死岸头事。必若无智无得。方为究竟耳。三量者。谓现量。比量。圣言量也。现量者。现即显现。谓分明证境。不带名言。无筹度心。亲得法体。离妄分别。而非错谬。故名现量。比量者。比即比类。谓以因由譬喻。比类量度而得知故。比量有三支。圣言量者。谓以如来圣教为准绳故。五分论者。即宗。因。喻。三支。并合。结。为五分。具载因明论。言已有三量五分建立者。即指前初卷一往所说。总不出三量五分也。如所云自心现自觉圣智等。皆现量也。所云如幻水月光影空华。及微尘泥团瓶等。以喻发明。皆比量也。所云一切诸佛如来皆先权后实。及法佛报佛化佛说法云云等者。皆圣言量。此皆三量建立也。所云我以如来藏第一义心为宗。外道以神我胜性等为宗。皆宗也。我以第一义自觉圣智等为因。彼以无始虚妄习气种子为因。及作无作生无生常无常等。皆因也。如虚空佛骨。及蕉芽破瓶等。皆喻也。此三支。就中自有合结之文。皆五分论。故云建立已。以佛说法。不出三量五分为楷式故。

大慧。心意意识身心转变。自心现。摄所摄诸妄想断。如来地自觉圣智。修行者不于彼作性非性想。(唐译云。诸修行者。转心意识。离能所取。住如来地自证圣法。于有及无。不起于想)若复修行者。如是境界性非性摄取相生者。彼即取长养。及取我人。(唐译云。诸修行者。若于境界起有无执。则着我人众生寿者)大慧。若说彼性自性自共相。一切皆是化佛所说。非法佛说。又诸言说。悉由愚夫希望见生。不为别建立趣自性法得圣智自觉三昧乐住者分别显示。

记曰。此责大慧不应于自证圣智法中起有无见。以明本无圣智可得也。谓诸修行人。既转心意识离能所取。安住如来自证境界。岂可复于彼自觉圣智中作有无想耶。若于此中起有无执者。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见矣。所谓存我觉我。俱名障碍。正如圆觉所明微细四相。由存证悟。未忘能所故。若说彼性自性下。妨转难也。谓转难言。真如。自性。涅槃。证得。佛种缘起等。皆是佛说。何以今言无智可得。世尊答言。若说彼自证圣智法中。实有自性以待缘生者。此乃化佛所说。非法佛说。然化佛作如是说者。亦非本怀。盖为众生愚痴希望有所证得。取以为果。方肯趣进。若说无我无智无得。则生恐怖。故不得已。而随顺机宜。方便施设。本非实法。故云悉由愚夫希望见生。不是为发心趣进自性法修如实行得自觉圣智三昧乐住上上根人分别显示也。意谓今此顿教大乘。特为上上根人顿示离心意识自觉圣智境界。乃法佛所说真实之法。岂得执彼权说希望证得耶。问曰。真如法性。何所亦言自相共相。答曰。诸法自体。唯智证知。言说不及。当体如如。是谓自相。若法体性。言说所及。假智所缘。不得自相。是为共相。今此顿教大乘宗中。顿为显示第一义心。离言说相。唯有自相体。都无共相体。自相唯现量得。故云为趣自性法得圣智自觉三昧乐住者分别显示。问曰。化佛所说自相共相。何也。答曰。化佛说真如自性凝然不变。谓之自相。随染净缘成一切世出世法。谓之共相。今大慧将谓实有圣智可得者。正执缘因佛性。待缘而显。有所证得故也。

譬如水中有树影现。彼非影。非非影。非树形。非非树形。如是外道见习所熏。妄想计着。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而不能知自心现量。

记曰。此下五喻。以显本无圣智可得也。此喻佛现身如水中影。水喻众生心。树喻佛法身。菩提身。愿身。良以法身非身。乘愿力现。故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言其所现。原是众生本有法身自心现量。以感应道交。不可思议。但是一心。故影树俱非。外道不达唯心所现。故妄执一异等见。

譬如明镜随缘显现一切色像。而无妄想。彼非像。非非像。而见像非像。妄想愚夫而作像想。如是外道恶见自心像现。妄想计着。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

记曰。此喻佛无心应物。随缘成事。应机差别。如镜现像。魏译云。有缘得见。无缘不见故。

譬如风水和合出声。彼非性。非非性。如是外道恶见妄想。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

记曰。此喻佛说法。乃缘击而发。如风水和合而后有声。故一切声教本无实法。愚者妄以为实。故唐译云。譬如谷响。

譬如大地。无草木处。热𦦨川流。洪浪云涌。(唐译云。日光照触。焰水波动)彼非性。非非性。贪无贪故。如是愚夫。无始虚伪习气所熏。妄想计着。依生住灭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缘自住事门。亦复如彼热𦦨波浪。

记曰。此喻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故如大地无草木处热焰川流洪浪云涌。然法性无生。于无生法妄见生灭。故唐译云。于圣智自证法性门中。见生住灭一异有无俱不俱等。

譬如有人咒术机发。以非众生数。(唐译云。机关木人。无众生体)毗舍阇鬼方便合成。动摇云为。(毗舍阇。此云啖精气。唐言颠鬼)凡愚妄想计着往来。如是外道恶见希望。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戏论计着。不实建立。

记曰。此喻佛身非身。但以无作妙力成就众生。本无去来出没之相。凡愚不了。妄以为实。

大慧。是故欲得自觉圣智事。当离生住灭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恶见妄想。

记曰。此结观行人。当离如上一异等四句恶见妄想。自然得入自觉圣智也。良以众生如。佛如。一如无二如。若观三界五蕴虚幻不实。当体如如。即是自觉圣智。若于自证圣智法性门中。起佛见法见。分别一异等。即堕外道邪见。以于寂灭一心所现境界。起四句见。但妄想耳。非实法也。故本无四句可离。苟一念不生。情忘执谢。本自如如。所谓但尽凡情。别无圣解。故亦无圣智可得。到此凡情圣解。一齐荡尽。方为自觉圣智究竟事。但有丝毫见处不忘。即堕外道恶见。然外道有三种不同。一佛法外外道。二附佛法外道。三学佛法成外道。一外外道者。本源有三种。一迦毗罗。此云黄头。计因中有果。二沤楼僧佉。此云休睺。计因中无果。三勒沙婆。此云苦行。计因中亦有果亦无果。又入大乘论云。迦毗罗有计一过。谓作与作者一。相与相者一。如是等名为计一。沤楼僧佉计异。迦楼鸠驮计亦一亦异。若提子计非一非异。一切外道异计。皆不离此四。从此派出枝流。至佛出时有六大师。一富兰那迦叶。计不生不灭。此常见也。二末伽梨拘赊梨子。计众生苦乐无有因缘。自然而尔。此断见也。三那阇夜毗罗胝子。计众生时熟得道。缕丸数极。四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计罪报之苦。以投岩拔发代之。五迦罗鸠䭾迦旃延。计亦有亦无。六尼犍陀若提子。计业所作定不可改。总之不出有无断常二见。此佛法外外道也。二附佛法外道者。起自犊子方广道人。自以聪明读佛经书。别生一见。附佛法起。故得此名。犊子读舍利弗毗昙。自制别义。言我在四句外。不可说藏中。云何四句。外道计即色是我。离色是我。色中有我。我中有色。四阴亦如是。合二十身见。大论破二十身见成须陀洹。即此义也。今犊子计我。异于六师。又非佛法。诸论皆推不受。便是附佛法邪人法也。三学佛法成外道者。谓执佛教门而生烦恼。不得入理。大论云。若不得般若方便。入阿毗昙。即堕有中。入空。即堕无中。入毗勒。堕亦有亦无中。中论云。执非有非无。名愚痴论。倒执正法。还成邪人。故学摩诃衍四门。不得般若意。即堕四谤。为邪火所烧。还成邪人法。故小乘执假实二边。大乘执空有二边。小乘执心外有法。是著有。大乘拨菩提涅槃悉无。是着空。故为学佛法成外道见也。总皆不达唯心现量境界。故妄起斯计。今经摧邪显正。一切并破。故前段七喻。破外外道。并附佛法外道四计。以显自觉圣智本无四句可离。后五喻以破学佛法成外道。以证寂灭一心。故无圣智可得。若诸见消亡。一心自显。观者应知。勿厌其烦。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幻梦水树影。垂发热时𦦨。如是观三有。究竟得解脱。譬如鹿渴想。动转迷乱心。鹿想谓为水。而实无水事。如是识种子。动静见境界。愚夫妄想生。如为翳所翳。于无始生死。计着摄受性。如逆楔出楔。舍离贪摄受。如幻咒机发。浮云梦电光。观是得解脱。永断三相续。于彼无有作。犹如𦦨虚空。(唐译云如空中阳焰)如是知诸法。则为无所知。

记曰。此通用诸喻先颂本无四句可离也。魏唐二译。皆先举五蕴。后举三界不实如影如幻等。盖谓众生于一五蕴身心。不能了达如影如幻。妄计为实。故于三界生死不能解脱。然五蕴诸法。本自无生。今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故譬如渴鹿。于无水处妄作水想。如是众生。皆由业识种子习气熏发。故凡夫妄见生死。外道二乘妄见涅槃。故云动静见境界。斯皆愚夫妄想所生。犹如翳目妄见空华。故于无始生死妄计执取。将谓实有自性。故起一异有无断常等四句恶见。世尊愍彼群迷。说离四句法。破彼贪着之心。如逆楔出楔。故令舍离贪摄受。非是实有四句可离也。然彼诸法本无有作。亦非实事。故如幻咒机发浮云梦电阳𦦨而已。所谓生死涅槃犹如昨梦。若能作如是观。则诸法当体寂灭。了无生死涅槃之相。故云。如是知诸法。则为无所知。由无所知。则诸见自亡。四句顿遣。即名自觉圣智。

言教唯假名。彼亦无有相。于彼起妄想。阴行如垂发。如画垂发幻。梦犍闼婆城。火轮热时𦦨。无而现众生。常无常一异。俱不俱亦然。无始过相续。愚夫痴妄想。明镜水净眼。摩尼妙宝珠。于中现众色。而实无故有。一切性显现。如画热时𦦨。种种众色现。如梦无所有。

记曰。此颂亦无圣智可得也。唐译云。诸蕴如毛轮。于中妄分别。唯假名施设。求相不可得。谓五蕴诸法。本无所有。虚假不实。如幻梦等事。由凡愚不达唯心。妄起分别。故兴四计。若了彼诸法唯心所现。如明镜止水净眼摩尼。虽现众色而本自无生。当体圆明。即是自觉圣智。此外更无圣智可得。

○上通破二见以显圆成已竟。

△下结显离过绝非。

复次大慧。如来说法。离如是四句。谓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离于有无建立诽谤分别。结集真谛缘起道灭解脱。如来说法。以是为首。(魏译云。如来说法。依实际因缘寂灭解脱故)非性。非自在。非无因。非微尘。非时。非自性相续。而为说法。

记曰。此结答问意。以显离过绝非也。以大慧请问离一异有无等四句。一切外道所不行。自觉圣智所行。佛答但于五蕴诸法了达唯心。不起分别。则当下如如。本无四句可离。亦无圣智可得。故此结云。如来说法所以离如是四句者。以依实际因缘寂灭解脱而说。不比外道妄指性自在等邪因而说法。所以永离诸过也。

复次大慧。为净烦恼尔𦦨障故。譬如商主。次第建立百八句无所有。善分别诸乘及诸地相。

记曰。此妨难也。难曰。如来说法既离四句。则无法可说。何又次第建立百八句及分别诸乘地相耶。故此释云。为净众生烦恼所知二种障故。譬如商主。为引导众人至宝所故。设诸方便。如来说法亦若此。非是实有所说也。故经云。了法不在言。善入无言际。而能示言说。如响遍世间。亦非绝然不说也。宝镜云。虽非有言。不是无语。前云百八句依三界二十五有邪正四句建立。义见于此。

上辩行中初总示正行之方已竟。次略示邪正因果相。分四。初略示二因。

△先示外道二乘邪因禅。

复次大慧。有四种禅。云何为四。谓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如禅。如来禅。云何愚夫所行禅。谓声闻缘觉外道修行者。观人无我性自相共相。骨璅。无常。苦。不净相。计着为首。如是相。不异观。(唐译云。如是观察。坚着不舍)前后转进。相不除灭。(唐译云。渐次增进。至无想灭定)是名愚夫所行禅。

记曰。此略明邪正二因。初示外道二乘邪因也。然如来说法所以不同外道者。以因行不同故。故此特言四种禅以拣别邪正二因。欲令行人知所择也。禅者入理之方便。所谓因行是已。二乘外道不达自心现量真无我理。虽观我空。以取着未忘。愈增我见。故相不除灭。以因地不真。故果招迂曲。所以涅槃亦非真实。是名愚夫所行禅。

云何观察义禅。谓人无我自相共相。外道自他俱。无性已。(唐译云。谓知自共相人无我已。亦离外道自他俱作)观法无我。彼地相义。渐次增进。(唐译云。于法无我诸地相义。随顺观察)是名观察义禅。

记曰。此名菩萨修行方便。以示正因也。从三贤已去直至七地行相。皆在此列。所谓分别二障极喜无。法执俱生地地除。故云观法无我。彼地相义。渐次增进。

云何攀缘如禅。(魏译云。观真如禅。唐译云。缘真如禅)谓妄想二无我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攀缘如禅。

记曰。此明八地已上至解脱道行相也。唐译云。若分别无我有二。是虚妄念。若如实知。彼念不起。谓若分别实有二无我理。即是妄想。故云妄想二无我妄想。若称实而观。人法本无。今何无二。平等如如。分别不起。故魏译云。不住分别心中。得寂静境界。是名观真如禅。此上乃三乘行相也。

云何如来禅。谓入如来地。得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

记曰。此最上一乘行相也。所言如来禅者。非如来所行禅。乃以如来果地觉为本因心。所谓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故云入如来地得自觉圣智。即前云修行者大方便也。上二种禅。虽云正行。犹属渐修。此则顿悟一心。顿登佛地。三德秘藏。一念顿得。即能成就众生不思议事。故名如来清净禅。此正达磨所传禅宗。三世诸佛。历代祖师心印。此经示趣意在于此。岂外道二乘邪禅。及妄想攀缘作证者。所可比耶。故欲令行人必以此为真因。方得如来无上大涅槃果。以因真果正。此其所以如来说法不与外道恶见共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愚夫所行禅。观察相义禅。攀缘如实禅。如来清净禅。

记曰。此通颂四种禅相。下拣别邪正。

譬如日月形。钵头摩深险。如虚空火尽。修行者观察。如是种种相。外道道通禅。亦复堕声闻。及缘觉境界。

记曰。此颂外道二乘邪禅行相。诫令行人不可误堕。谓外道所计神我。故入定时观见如日月之形明净朗耀。或见如红莲华在于海中。以此为真。二乘妄计五蕴实有自共相。故作无常苦空等观。灰自泯智同于虚空。如薪尽火灭以为涅槃。故诫云。修行者观察。纵见如是种种境相。决不可误堕其中也。

舍离彼一切。则是无所有。一切刹诸佛。以不思议手。一时摩其顶。随顺入如相。

记曰。此颂显正行也。意令行人不但舍彼外道二乘邪禅不可亲习。若依佛教门了达唯心现量。即观察缘如二种渐行。亦不必亲习。故云。舍离彼一切则是无所有。以依无所有观。则能顺入真如。是名如来清净无相禅。行人依此方名正行。则能顿契佛心。故即感十方诸佛。以不思议手一时摩顶。

○上略明邪正因行不同。

△下略明邪正果相不同。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般涅槃者。说何等法谓为涅槃。

记曰。上明因行不同。此明果相亦异也。大慧闻因行不同。遂问世尊既以如来清净禅为因行。不知以何等法为果相。故此请问涅槃。以显果德不同。

佛告大慧。一切自性习气藏意意识见习转变。名为涅槃。诸佛及我涅槃。自性空事境界。

记曰。此明转生死为涅槃。以显如来真果也。唐译云。一切识自性习气及藏识意识见习转。我及诸佛说名涅槃。即是诸法性空境界。谓一切识自性习气及心意识见习无明。皆生死因。意若了彼性空。即生死当体转为涅槃。即是诸法性空境界。不若外道二乘妄有证得执为涅槃。以彼因地不真。故所取涅槃亦非究竟。以不离生死因故。

复次大慧。涅槃者圣智自觉境界。离断常妄想性非性。云何非常。谓自相共相妄想断。故非常。云何非断。谓一切圣去来现在得自觉。故非断。大慧。涅槃不坏不死。若涅槃死者。复应受生相续。若坏者。应堕有为相。是故涅槃离坏离死。是故修行者之所归依。

记曰。此示涅槃相也。以涅槃乃自觉圣智境界。非是外道二乘妄想境界。离断常有无分别故。以离凡夫假我。及外道神我。故非常。以离外道豁达。及二乘断灭。故非断。以不坏。故不灭。不死。故不生。不灭。故为众圣之灵府。不生。故为群生之安宅。故云一切圣去来现在得自觉修行者之所归依也。此中凡夫妄认五蕴假我为自相。外道妄立神我主谛为共相。

复次大慧。涅槃非舍非得。非断非常。非一义。非种种义。是名涅槃。

记曰。此结示涅槃正义也。良以三乘妄见取舍。外道妄执断常一异。总属妄见分别。如来自性清净大涅槃相。离此诸过。一切皆非。故六祖云。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平等如幻梦。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观六祖说涅槃相。如掌中视庵摩勒果。此所谓转心意意识见习为涅槃。入诸法性空境界者也。

复次大慧。声闻缘觉涅槃者。觉自相共相。不习近境界。(唐译云。舍离愦闹)不颠倒见。妄想不生。彼等于彼作涅槃觉。

记曰。此言二乘涅槃假果也。二乘虽超外道邪见。而亦未为究竟。所谓但尽生死谓为解脱故。魏译云。声闻辟支佛。非究竟处生涅槃想。

○上示二果竟。

△下略示当转二性。

复次大慧。二种自性相。云何为二。谓言说自性相计着。事自性相计着。言说自性相计著者。从无始言说虚伪习气计着生。事自性相计著者。从不觉自心现分齐生。

记曰。此释上一切自性习气相。略示当转二性。以明果德不同之所以也。然如来涅槃所以不同外道二乘者。以如来转一切自性习气为涅槃。外道二乘执有自性为涅槃。所以不同。故此特示二种自性相。欲令知所转也。言说自性者。法华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三界本无实法。唯以名言为体。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故。以凡夫外道不知名言性空。妄计言说音声有实自体。依之分别造种种业。从来旧矣。故云从无始言说虚伪习气生。若了音声如响。则言说性空。风树窍号。太虚寂灭。分别不起。则法性湛然。唯一圆明。了罔尘习。此所谓转言说自性而为涅槃。外道不知出此。妄起诸见。故彼所计涅槃。皆从计着言说自性无始虚伪习气所生。非真实也。事自性者。经云。三界上下法。唯是一心作。以诸法唯心所现。如镜中像。本非实有。但是一心。更无别法。二乘不了唯心。心外取法。妄计诸法实有自体。以不达诸法本来寂灭相故。妄见有生死可厌。涅槃可证。故彼所证涅槃。皆计着事自性相。从不觉自心现分齐所生。非真灭也。由因非真因。故果非究竟。此如来说涅槃所以不同外道也。

△下略示感应二徴。

复次大慧。如来以二种神力建立。(唐译云。神力加持)菩萨摩诃萨。顶礼诸佛。听受问义。云何二种神力建立。谓三昧正受。为现一切身面言说神力。及手灌顶神力。

记曰。此略示感应二徴也。言行人内具真因。外感胜缘。由藉二种神力加持。所以不堕外道声闻辟支佛地。意令行人生决定信。趣究竟果耳。观夫正法住世诸大菩萨。皆久植善根。亲承佛足。且凡所行证。皆仗如来神力加持。况末法乎。悲夫。去圣时遥。魔强法弱。吾辈善根浅薄。苟不仰凭诸佛愿力加持。欲出生死。破魔冤。盖亦难矣。加持有二。一诸佛大愿力。二行者大信力。法华云。若有修行此经法者。我尔时为现清净光明身等。此佛愿力也。楞严云。若有末世欲坐道场。先持比丘清净禁戒。诵此心佛所说神咒。建立道场。求于十方现住国土无上如来。放大悲光来灌其顶。我自现身至其人前。摩顶安慰。令其开悟。此行人信力也。此经虽单说愿力。意令增决定信力耳。又加持有二。一冥。二显。此二显加也。言三昧正受为现身面言说等者。盖是行人入三昧中。方得二种神力加持。殆非散心可得。故前云。舍离彼一切。则是无所有。一切刹诸佛。以不思议手。一时摩其顶。随顺入如相。

大慧。菩萨摩诃萨。初菩萨地。住佛神力。所谓入菩萨大乘照明三昧。入是三昧已。十方世界一切诸佛。以神通力。为现一切身面言说。(唐译云。十方诸佛普现其前)如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及余如是相功德成就菩萨摩诃萨。大慧。是名初菩萨地菩萨摩诃萨。得菩萨三昧正受神力。于百千劫积习善根之所成就。

记曰。此现身面言说神力也。而云登地方加。三贤不受加者。以未入真如无相三昧故。然一登初地即便加者。盖以多劫积习善根之所成就。非特尔也。故从上诸祖。虽一念顿悟自心。不从人得。盖以多劫积习般若善根。久为诸佛护念。以内熏功足故外感加持。岂浅薄者所可得耶。

次第诸地。对治所治相。通达究竟。至法云地。住大莲华微妙宫殿。坐大莲华宝师子座。同类菩萨摩诃萨眷属围绕。众宝璎珞庄严其身。如黄金薝卜日月光明。诸最胜子从十方来。就大莲华宫殿座上而灌其顶。譬如自在转轮圣王。及天帝释太子灌顶。是名菩萨手灌顶神力。

记曰。此灌顶神力加持也。法身流转五道。号曰众生。以二障所缠。故法身隐而不显。是则但有执持之力。而不能感加持之力。今行人入大乘照明三昧。以三昧力。顿断粗重三障。证平等真如。得法性身。与十方佛气分交接。故即感诸佛现身说法。神力加持。由内外交熏。净治微细二障究竟无余。一念顿证二转依果。以法性圆明。与十方佛同体无二。故感灌顶神力加持也。

大慧。是名菩萨摩诃萨二种神力。若菩萨摩诃萨住二种神力。面见诸佛如来。若不如是。则不能见。

记曰。此结二种加持。以明三种佛性义也。佛性有三种者。谓正因。缘因。了因也。众生各各虽具正因佛性。若不遇真善知识方便善巧助发。亦不能得了了明见。譬如王求箜篌之声。断弦裂水求之。毕竟不得。以无善巧方便缘故。彼外道二乘亦同禀正因。但由恶见熏习。妄执二种自性以为涅槃。虽欲求之。转增邪执。毕竟不能明见佛性。故云若不如是则不能见。意明外道二乘若果是真果。必得如此感应加被之力。今果既不真。故不能见。法华云。若得作佛时。具相三十二。天人夜叉众。龙神等恭敬。是时乃可谓。永尽灭无余。今既不然。足知非真灭也。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凡所分别三昧神足诸法之行。是等一切悉住如来二种神力。(唐译云。诸菩萨摩诃萨。入于三昧现通说法。如是一切。皆由诸佛二种神力)大慧。若菩萨摩诃萨离佛神力能辩说者。一切凡夫亦应能说。所以者何。谓不住神力故。

记曰。此言菩萨能明见佛性。故凡所动静云为。皆住如来二种神力也。一切凡夫同禀佛性而不能说法者。以日用而不知故。由不知。特不住神力耳。非不加也。以如来不舍一众生故。老庞云。野老负薪归。村妇连宵织。看他家事忙。且道凭谁力。问渠渠不知。特地生疑惑。伤嗟今古人。几个知恩德。故华严四十二种法门。皆菩萨承佛神力而说。至若异生皆能说法。各得一种法门。由住如来二种神力故也。

大慧。山石树木及诸乐器城郭宫殿。以如来入城威神力故。皆自然出音乐之声。何况有心者。聋盲喑哑。无量众苦。皆得解脱。如来有如是等无量神力。利安众生。

记曰。此返显如来非不加被众生。但众生不了自心。故不得如来真实受用耳。殆非如来弃众生也。故云有无量神力利安众生。由是观之。无情被加尚出音声。况彼外道二乘有情者耶。故云。舍善根一阐提。复以如来神力故。或时善根生。此非毕竟不加也。譬如日光。于生盲人无不利益。

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如来应供等正觉。菩萨摩诃萨住三昧正受时。及胜进地灌顶时。加其神力。佛告大慧。为离魔业烦恼故。及不堕声闻地禅故。为得如来自觉地故。及增进所得法故。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咸以神力建立诸菩萨摩诃萨。若不以神力建立者。则堕外道恶见妄想。及诸声闻众魔希望。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故。诸佛如来咸以神力摄受诸菩萨摩诃萨。

记曰。此承上问也。大慧意谓如来既有无量神力利安众生。何独言加地上菩萨。而不言其余众生耶。故世尊答云。以登地菩萨。初入真见道。有相观多。若不加持。则堕魔业。故华严云。菩萨有十种魔。忘失菩提心。而修诸善根。是为魔业。是则初地不加。则堕魔业。七地菩萨。未离心量。若不被加。则堕外道邪径。八地菩萨。纯无相观。味着三昧。不起度生之心。故十方诸佛三加七劝。拔出寂定。云。起。善男子。勿得乐住三昧。汝之三昧。二乘亦得。故此不加。则堕二乘禅。不能到如来自觉地故。十地已上。金刚喻定。尚有最极细微二障。故胜进不加。不能顿断极微二障。不能顿得无上菩提。是故诸佛如来咸以神力摄受诸菩萨。以余地前非真修。故不摄也。嗟彼外道二乘。既不能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又不得蒙十方如来神力加持。如何能得究竟真常之果。此其所以甘堕沉沦。乐为鄙事。宜矣。是则圆觉三期。楞严坛场。非徒设也。行人宜深识之。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神力人中尊。大愿悉清净。三摩提灌顶。初地及十地。

已上略示邪正因果相已竟。此下第三广释邪正因果差别相。分二。初广释前三种禅以显三乘差别因果相。又二。初辨因别。有三。

△初广释愚夫禅中外道邪禅。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佛说缘起。即是说因缘。不自说道。(魏译云。如世尊说十二因缘。从因生果。不说自心妄想分别见力而生。唐译云。佛说缘起。是由作起。非自体起)世尊。外道亦说因缘。谓胜。(魏译云。自性。唐译云。胜性)自在。时。微尘生。如是诸性生。然世尊所谓因缘生诸性言说。有间悉檀。无间悉檀。

记曰。此大慧疑佛说法亦同外道。以发愚夫禅中外道邪禅也。此难佛说因缘亦同外道堕有者。由前云如来说法离于有无。依真谛缘起为首。非外道以胜性自在无因微尘时等为首。故此难云。佛说缘起是由作者。非自体起。亦同外道所说依胜性自在时我微尘生于诸法。是堕有也。故唐译云。今佛世尊但以异名说作缘起。然世尊所说因缘生法。与外道所说胜性等。为有别义。为无别义。故云有间悉檀。无间悉檀。檀。此云施。华梵兼称。云遍施。言佛之法施也。此难佛说因缘未离于有。下难无因未离于无。

世尊。外道亦说有无有生。世尊亦说无有生。生已灭。

记曰。此难佛说无因。亦同外道堕无也。外道计有者从有因生。计无者从无因生。故云有无有生。谓若有若无。二皆有生也。此中大慧正取无因。然世尊亦说无有生。生已灭。此正同外道无有生。是无因也。无因则同外道计无。

如世尊所说无明缘行。乃至老死。此是世尊无因说。非有因说。世尊建立作如是说。此有故彼有。非建立渐生。观外道说胜。非如来也。

记曰。此证成佛说无因。返不如外道所说为胜也。谓佛说无明为因。生行识等果。此不说自心生而说无明生。是无因也。此有故彼有者。谓此无明一有。则彼行至老死一时皆有。故云非建立渐生。外道说从神我主谛为冥初。从冥初生觉。从觉生我心。从我心生五尘。从五尘生五大。从五大生十一根。共二十五法。而以神我为胜性。故以胜性为生因。如此建立渐次而生。斯则如来说此有故彼有。一时顿生。无有次第。且又果生因灭。是返不如外道说胜也。

所以者何。世尊。外道说因不从缘生。而有所生。世尊说观因有事。观事有因。(唐译云。世尊所说果待于因。因复待因)如是因缘杂乱。如是展转无穷。

记曰。此释成如来说法不如外道之所以也。谓外道说胜性等为因。不从他缘生而能生他。是因常为因。不为果。如此因果分明。然世尊说十二因缘。以无明为因。生行为果。又以行为因。生识为果。至老死为因。又生无明为果。如是一法。又作因。又作果。故云。观事有因。观因有事。是因果杂乱。三世轮转。无有一定。所以不如外道说胜。是故如来说法未有不同外道者也。此大慧以因缘设难。将辨缘起无性。显真如离言说相。以破外道言说自性相计着。

○先辨缘起无性。

佛告大慧。我非无因说。及因缘杂乱说。此有故彼有者。摄所摄非性。觉自心现量。(唐译云。大慧。我了诸法唯心所现。说此有故彼有。非是无因。及因缘过失)大慧。若摄所摄计着。不觉自心现量。外境界性非性。彼有如是过。非我说缘起。(唐译云。若不了诸法唯心所现。计有能取及以所取。执着外境若有若无。彼有是过。非我所说)我常说言因缘和合而生诸法。非无因生。

记曰。此世尊释成不同外道所说。以明缘起无性也。意谓我了诸法唯心所现。本无实法。以无明不觉自心现量。妄见境界。以为实有。故我说此有故彼有。非是无因。及因缘过失。何者。以彼外道不了诸法唯心所现。计有能取所取。执着外境。故妄计有无断常一异等。彼有如是过。非我所说缘起之法。故我说因缘。为破彼妄见。非堕有也。且我既说因缘和合而生诸法。岂无因耶。是故不同外道所说。故云非无因生。

○上辩缘起无性已竟。

△次显真如离言说相。

大慧复白佛言。世尊。非言说有性有一切性耶。世尊。若无性者。言说不生。是故言说有性有一切性。

记曰。此计诸法实有自性而言言说。将显真如离言。以破言说自性相计着也。由上佛说诸法无性故说缘生故此难云。岂非言说有性而诸法亦实有性耶。意谓既有言说。必有诸法。若无诸法。言说何起。此计诸法言说皆有实体。故向下佛以二义破之。一谓诸法虽无。不妨言说。如兔角龟毛等。次谓虽无言说。亦能显说。如瞻视等。

△且初。

佛告大慧。无性而作言说。谓兔角龟毛等。世间现言说。大慧。非性。非非性。但言说耳。如汝所说言说有性有一切性者。汝论则坏。

记曰。此言诸法虽无。不妨言说也。唐译云。虽无诸法。亦有言说。岂不现见龟毛兔角。石女儿等。世人于中皆起言说。彼非有。非非有。而但有言说耳。大慧。如汝所说。有言说故有诸法者。诸法若无。则无言说。今兔角等虽无。而不妨有说。以此观之。汝义不成。故云汝论则坏。

大慧。非一切刹土有言说。言说者。是作耳。(唐译云。言说者。假安立耳)或有佛刹瞻视显法。或有作相。或有扬眉。或有动睛。或笑。或欠。或謦欬。或念刹土。或动摇。(唐译云。或有佛土瞪视显法。或现异相。或复扬眉。或动目睛。或示微笑。频呻謦欬。忆念动摇。以如是等而显于法)大慧。如瞻视。及香积世界。(唐译云。如不瞬世界。妙香世界)普贤如来国土。但以瞻视令诸菩萨得无生法忍。及诸胜三昧。是故非言说有性有一切性。(唐译云。非由言说而有诸法)大慧。见此世界蚊蚋虫蚁。是等众生。无有言说。而各办事。

记曰。此明虽无言说亦能显法也。然言说者但我娑婆所尚。所谓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其余他土则不尽然。故云非一切刹土有言说。至若其余佛土不用言说。或以瞻视显法。或扬眉动目。謦欬频呻。忆念动摇。皆为佛事。又如香积世界。以众香为佛事。且如此方蚊蚋虫蚁。俱无言说而各办事。是岂待言说而显诸法耶。斯则不但诸法无性。抑且言语性空。所谓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从上佛祖所传不言之道。义见于此。故临济德山棒喝交驰。仰山圆相。石巩张弓。道吾舞笏。皆深证此离言三昧者也。所谓山河大地。共转根本法轮。鳞甲羽毛。普现色身三昧。是故众生日用六根门头。无非入理之处。岂尽待言说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如虚空兔角。及以槃大子。(二译俱作石女儿)无而有言说。如是性妄想。因缘和合法。凡愚起妄想。(唐译云。因缘和合中。愚夫妄谓生)不能如实知。轮回三有宅。

记曰。诸法本无。以缘会而生。既缘会而生。则生本无也。即说彼缘生。亦假名耳。是则法性无生。言词相寂。能所双亡。湛然常住。岂可妄计言说有性有一切性耶。故云如是性妄想。凡所分别。皆妄想耳。故云。因缘和合法。凡愚起妄想。由不能如实了知法性无生。故妄见流转轮回三有。

上章明真如离言说相以破言说自性相计着竟。下章明离心缘相。以破事自性相计着。

观楞伽阿䟦多罗宝经记卷第三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