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观楞伽阿䟦多罗宝经记卷第六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宋天竺三藏沙门求那䟦陀罗译

明建邺海印沙门 释德清笔记

一切佛语心品第三之下

科前破二执通断二障已竟。下双遣智境以明无智无得分二。先遣所观境。次遣能观智。初中又二。先遣事境。次遣理境。

△且初。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以彼彼妄想。妄想彼彼性。非有彼自性。但妄想自性耳。

记曰。此蹑牒佛言将以兴难也。由佛前云。诸法本无自性。但妄计有自性耳。故此牒之。彼彼。种种也。唐译云。如世尊说。由种种心分别诸法。非诸法有自性。但妄计耳。此牒佛说。下就义立难云。

世尊。若但妄想自性。非性自性相待者。非为世尊如是说烦恼清净无性过耶。一切法妄想自性。非性故。

记曰。此难染净俱无成断灭过。将显境空智有。意且先遣事境也。大慧因闻佛说诸法皆无自性。但妄想耳。意谓若诸法但只是妄想分别。而无实体相对待者。斯则绝无诸法之性矣。若果然诸法绝无自性。岂不是世尊说众生染习烦恼。与如来清净涅槃。总皆无性耶。若染净俱无。则堕断灭过矣。夫何故。以世尊说一切法但是妄想分别。无实体故。斯疑境空而心亦断也。非为。犹言岂不是也。下佛答以妄境虽空。圣智实有。

佛告大慧。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大慧。非如愚夫性自性妄想真实。此妄想自性。非有性自性相然。大慧。如圣智有性自性。圣知圣见圣慧眼。如是性自性知。

记曰。此言遍计本无。圆成实有。不堕断灭过也。如是如是者。纵许之辞也。意谓若果如大慧所说。则是断灭过矣。佛谓我说诸法无性者。以彼诸法本来寂灭。非如凡愚分别而有真实事也。故唐译云。一切凡愚分别诸法。而诸法性非如是有。此但妄执。无有性相。故云此妄想自性。无有性自性相然。谓此诸法但是妄想分别有自性耳。其实无有性自性相如其所分别者。故云然也。所言诸法无性者。但无遍计之妄想。岂绝无真性哉。且如自觉圣智实有性自性事。此乃圣知圣见圣慧眼。明知明见有性自性者。非绝无也。谁谓断灭。此则依他遍计执无。圆成实有。但相有性无。情有理无耳。故论云。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

大慧白佛言。若使如圣以圣知圣见圣慧眼。非天眼非肉眼。性自性如是知。非如愚夫妄想。世尊。云何愚夫离是妄想。不觉圣性事故。

记曰。此承上言有圣智事。牒难世尊亦堕有过。此难自语相违也。大慧意谓若离妄想外果有圣智事。许圣知圣见慧眼明知明见。但非天眼肉眼可知可见。而且非愚夫妄想境界者。是则愚夫有能离妄想者。亦可许知见矣。云何愚夫离是妄想。不觉圣性事耶。此大慧意许二乘是愚夫中能离妄想者。如何世尊往往呵其不见佛性。意难自语相违也。此下展转而兴五难。以成堕有之过。

世尊。彼亦非颠倒。非不颠倒。所以者何。谓不觉圣事性自性故。不见离有无相故。

记曰。此难凡圣不分也。非颠倒。圣人也。非不颠倒。凡愚也。大慧意谓若圣智实有而非知觉境界者。而凡愚不知。亦可谓圣人矣。故云彼亦非颠倒。争奈凡愚现前不觉。不能明见。此又非不颠倒也。何者。且云有圣智事又非所知之境。今凡夫既不知于所知。不可谓之凡。有而不能知。又不可谓之圣。斯堕凡圣不分之过矣。

世尊。圣亦不如是见如事妄想。不以自相境界为境界故。世尊。彼亦性自性相妄想自性如是现。不说因无因故。谓堕性相见故。

记曰。此难圣若有见亦堕凡情也。意谓凡愚执着以自境界为境界。圣人智照不同凡夫。故云圣亦不如是见如事妄想。所以不同者。以不以自境界为境界故。今若圣人实有圣智为自境界者。则不免执着。所谓若存圣解即堕凡情。亦同凡夫妄见矣。所以圣亦同凡者。以彼圣智境界执有自体。许可明知明见故也。且既可知见。则亦同凡夫妄想境界矣。故云彼亦性自性相妄想自性如是现。彼。指圣智境界。何者。以佛法中不论有因无因。但有可知见者。即堕有法。今圣智既有可见。岂不同于凡夫妄见耶。故曰谓堕性相见故。

○上立难。

△下出过。

异境界。非如彼等。如是无穷过。世尊。不觉性自性相故。

记曰。此释上难义以成过也。谓凡夫境界种种差别。不比圣智境界平等一如。故曰。异境界非如彼等。意谓纵许圣智境界一同凡夫。斯则堕多因唯感一果过。如此因异果一。则因果不分。坏三界相。而招无穷过失矣。何者。以坏诸法相。因果混淆。故云不觉性自性相故。不觉。谓不知。犹不辩也。

世尊。亦非妄想自性因性自性相。彼云何妄想非妄想。如实知妄想。

记曰。此蹑前妄想无性圣智有知之言以立难也。上三难。通难无所知之境。此一难。难无能知之心。大慧因世尊前云妄想无性。又云如实而知妄想无性者是名圣智。意谓妄想所以无性者。以不觉性自性相故也。若不觉性自性相。则是妄想自性亦不因诸法性自性相而有也。故云亦非妄想自性因性自性相。然妄想既不因诸法而有。是无所知之境矣。既无所知之境。则无能知之心。既无能知之心。则圣智亦无知矣。岂彼无知之圣智。而能分别于无可分别之妄境。而言圣智如实而知妄想耶。故云彼云何妄想非妄想如实知妄想。彼。指圣智也。意难若有可知之境。则妄想不是无性。若无可知之境。则圣智不是有知。且有知。即非真知矣。非真则妄。妄则不如实知。如何世尊说有圣智事如实而知妄想耶。斯则心境互有。进退皆非。又堕自语相违。所谓招无穷过也。

世尊。妄想异。(二译皆云。妄想相异)自性相异。世尊。不相似因妄想自性相。彼云何各各不妄想。而愚夫不如实知。然为众生离妄想故。说如妄想相不如实有。

记曰。此转承上圣智如实知妄想意。以约真妄一异难也。意谓圣智唯一真不二。妄想乃心境多种。故云妄想相异。自性相异。所以妄想种种差别者。因诸法有种种差别。以心因境有故。且因种种境有种种心。各各妄想分别各各诸法。故云不相似因妄想自性相。既妄想心境各各不同。而彼圣智唯一。但能照一境耳。云何于各各心境不妄想。而言如实知耶。若圣智明知明见各各心境而为如实知者。则愚夫分别各各心境。亦应是如实知矣。云何又说愚夫不如实知耶。若圣智果如实而知妄想者。则是圣智实有。而妄想心境亦实有也。世尊何故又为令众生离妄想故。说诸法妄想相不如实有耶。上难圣智若有知。则圣堕凡情。此难妄想若如实知。则凡同圣解。惟此不但真妄不分。抑且又堕多过。何者。若圣智实有。则堕有见。若妄想不实有。又堕自语相违过。以圣智如实知妄想故。

○上立难。

△下正显过。

世尊何故遮众生有无有见事自性计着。圣智所行境界计着。堕有见。

记曰。此因上二难结世尊亦堕有见过也。谓世尊必说圣智事是实有者。则堕执有之过矣。然世尊何故但遮众生于有无见事自性不许计着。而自于圣智所行境界返生计着。而堕有见耶。

说空法非性。而说圣智自性事。

记曰。此总结五难。以成世尊亦堕有无二见也。谓世尊说诸法妄想空无自性。是堕无也。说圣智自性事。是堕有也。是则世尊亦堕有无二见。何故但遮众生耶。然上五难。皆常情所疑。所谓如言取义者。大慧愍此。故预为设难。将冀世尊决择。以祛长夜之疑耳。殆非大慧颛愚而起种种谬计也。凡诸难。意皆例此。观者应知。

佛告大慧。非我说空法非性。亦不堕有见说圣智自性事。然为令众生离恐怖句故。众生无始以来计着性自性相。圣智事自性计著相见。说空法。大慧。我不说性自性相。

记曰。此并下文。总答五难意也。然大慧设难虽展转有五。而正意唯难世尊亦堕有无见耳。故此世尊答云。我说空法不堕无见。说圣智事亦不堕有见。然我所以说圣智自性事者。盖为众生闻说诸法无性。遂起断灭恐怖。故我说圣智事是实有。然为令众生离断灭恐怖耳。非我堕有见也。然我所以说空法者。为众生无始以来妄计诸法执有性自性相故。而于圣智离相境界亦执为相见。妄生取着。故我说空法。令其舍离有无二见。非我堕无见也。然我所说。不但说生死法无自性。而圣智事亦无自性相。故云我不说性自性相。此所谓若有若无有。是二悉皆离也。故下文云。

大慧。但我住自得如实空法。离惑乱相见。离自心现性非性见。得三解脱。如实印所印。于性自性得缘自觉观察住。离有无事见相。

记曰。此总结答意。以显语不生心也。谓我不说诸法定有定无。但说我所住自得如实证法。令彼闻已。离惑乱妄想相见。不生恐怖。得见真如无相境界。知其所见心外无法。故云离自心现性非性。悟得三解脱门。获如实印印定诸法。然以自觉圣智观察。见法自性。远离有无一切诸着。故云于性自性得缘自觉观察住。离有无事见相。我所说法。为令众生如是而已。非我堕有无见也。故净名曰。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盖如来说法应机破执。原无定法。此三世如来说法仪式也。

○上遣所观事境已竟。

△下遣所观理境。

复次大慧。一切法不生者。菩萨摩诃萨不应立是宗。

记曰。此明一切诸法本自无生。意诫听者不应起见。以显境绝也。然世尊特旨如此猛然而告之者。其来意甚远。盖以一切外道二乘皆堕生灭见网。不能得出。故我世尊于楞伽会上。单显无生。破彼生见。故初卷显理究竟。特云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教之以当依于义莫着言说以结示之矣。及大慧不能离言说相。复以言说第一义等种种疑难。至以常声为请。佛答以无生如幻。而又疑佛自语相违。复特示之以名句形身本无自体。以显如来不说之说。恐彼不达无说之义。复明告以四种记论。因直指之曰。一切法不生。不容起见。以显离言说相。此世尊极尽为人披肝露胆处也。而大慧毕竟生灭不亡。重重起见。业已重重破斥。乃至此上又以相续解脱为请。世尊答曰。一切相续不生。本无相续不相续相。到此不但生灭见枯。抑令圣凡情尽。可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矣。而大慧犹然缠绵。甚至疑佛亦堕有无二见。世尊答谓我虽说空有不堕有无。以意不在言故。然我说法以如实印印定诸法。以显语不生心。至此无生之旨。灿然如胝白黑矣。而世尊悬鉴闻者。又将随语生解。必执无生以为实有。立定有个无生的主意而起臆见。如此则又堕外道邪见矣。故此急处一提。猛然斥而诫之曰。我说一切法不生者。我诸弟子不应立是宗。以此法中才有丝毫意见。便落生死窠窟。即为佛法中外道矣。故六祖谓永嘉曰。汝甚得无生意。嘉云。无生岂有意耶。祖云。无意谁当分别。嘉云。分别亦非意。祖云。如是如是。

所以者何。谓宗一切性非性故。及彼因生相故。

记曰。此徴释外道所立不生宗有二种过也。谓外道所计不出断常二见。故所立不生宗有二。谓妄计诸法绝然断灭以为不生。故云一切性非性故。此断见也。又计别有异因能生诸法。谓是作者。如此方庄周所言生生者不生。以由不生者能生万法。正若彼方所言作者不生而为生因故。谓彼若言不生者既为生因。此因即是生相矣。故云及彼因生相故。此常见也。此出彼宗体。下显过。

说一切法不生宗。彼宗则坏。彼宗一切法不生彼宗坏者。以宗有待而生故。

记曰。此出彼外道所立宗。有能别不极成过也。佛谓彼外道所立不生宗。彼则自坏不生义。何者。以彼宗有待而生故。谓彼二种不生义。皆有待而然也。断见不生有待者。以待诸法灭尽。方显不生义故。常见不生有待者。以待生法方显不生故。既皆有待。岂真不生耶。故中论云。若法因待成。是法还成待。名虽不生。还成生法。是故彼宗自坏不生义。亦名自教相违。

又彼宗不生入一切法故。不坏相不生故。立一切法不生宗者。彼说则坏。

记曰。此出彼宗过之所以。而以正法拣之也。然彼宗所以坏者。以彼宗所立不生堕有无断常等一切法故。且一切法皆是生灭无常。而彼依有无而立宗。其实未出生法。是彼言虽不生。而义实生也。故堕自教相违过。是违自宗也。故云彼宗不生入一切法故。若以正法拣之。然我法以不坏相为不生。以生即无生。故彼以坏相为不生。然既坏相。是无常也。岂真无生耶。然彼坏相者。以断灭为不生。是坏生相也。以不生能生。是坏不生相也。今以我不坏相法拣之。故彼所立一切法不生宗者。彼说则坏。以彼妄计不出有无生法故也。故下文出其所以。

大慧。有无不生宗。彼宗入一切性。有无相不可得。

记曰。此言彼宗坏之所以也。谓我说彼宗则坏者。以彼计有无皆不生。故依之立宗。然一切生灭之法。不出有无。是则彼所立宗即入一切法中矣。且诸法本无。若有若无皆不可得。有无既不可得。彼却依何处而立宗耶。是故我说彼宗则坏。故唐译云。彼宗有无法皆不生。此宗即入一切法中。有无相亦不生故。亦不生者谓有无亦本不有也。

大慧。若使彼宗不生一切性不生而立宗。如是。彼宗坏。以有无性相不生故。不应立宗。五分论多过故。展转因。异相故。及为作故。不应立宗分。

记曰。此以正教因相拣彼邪宗以成彼过。结不许立宗义也。若使。犹设使也。佛谓设使彼宗依一切性而立宗。如此则彼宗自坏。以一切法有无性相本自不生故。以一切诸法本自无生。何又用彼立宗耶。故彼不应依之立宗。然彼所立宗。若以正教因明五分勘之。则彼犯多过。以展转因相与宗不合。多异相故。不但因不合宗。而宗自体亦不成就。何者。以彼计作者为不生故。是故我说。教诸弟子于无生义。不应更立宗分也。五分论多过者。五分。即一宗。二因。三喻。四合。五结。多过者。谓宗有九过。因有十四过。同喻有五过。异喻有五过。共有三十三过。其外道所立三支。若以正法拣辩。但有一过未遣。即属邪宗。以因喻秪为成立宗体故。故因不转喻不齐。皆不成宗。故展转因异相。及为所作故。则成多过。故不应立宗。五分义。具载因明入正理论。以义广。恐繁不能备出。知此。则能定佛法纲宗。摧伏邪见。观者应探讨彼论。庶得其旨。

谓一切法不生。如是一切法空。如是一切法无自性。不应立宗。

记曰。此总结前义也。向云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今谓不生既不应立宗。则若空若无性都不应立宗也。以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凡所分别。皆不如实知见故。

大慧。然菩萨摩诃萨说一切法如幻梦。现不现相故。及见觉过故。异说一切法如幻梦性。除为愚夫离恐怖句故。大慧。愚夫堕有无见。莫令彼恐怖。远离摩诃衍。

记曰。此如来教诸菩萨说法之式也。问曰。菩萨于不生法既不应立宗。当说何等法耶。答曰。然菩萨当说一切法如幻梦。现不现故。然幻梦虽现。其实不现。意显诸法虽生。其实无生也。诸法本自不生。而现有生者。非法生也。乃众生见觉之过。妄见有生耳。故当说一切法如幻梦性。不可说诸法实有不生也。然而亦有说不生者。乃为令愚夫离恐怖句故。不得已而以不生句断彼生见耳。以一切法不生。不容有说。起心动念。即堕生死故。然为愚夫说不生者。因愚夫一向坚执有无实法。一旦说如幻梦。便生恐怖。则远离大乘。断佛种性。苟不以不生句随机而开导之。则于佛法绝分。而菩萨亦失慈悲。故云愚夫堕有无见。莫令彼恐怖。远离摩诃衍。摩诃。此云大。衍此云乘。菩萨如此说法。则得二通相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无自性无说。无事无相续。彼愚夫妄想。如死尸恶觉。(唐译云。恶觉如死尸)一切法不生。非彼外道宗。至竟无所生。性缘所成就。一切法不生。慧者不作想。彼宗因生故。觉者悉除灭。

记曰。此通颂五难章空无生无自性。本离言说相离心缘相。以明外道不应立宗也。无事即空。以诸法本空。故无相续。但愚夫妄想于不实计实。如此恶觉。如死尸无知。徒增秽污耳。是则空无自性。不可思议。而不生义。岂容外道妄计而可宗之耶。以彼所立不生。至于毕竟断灭无所生法。以不达缘生无性。无性缘生。故云至竟无所生。性缘所成就下句性字。义贯上句读。又所成就所字。作不字看。故唐译云。以彼所有生。非缘所成故。然一切法不生义。唯在有智者忘心默契而已。不应作想。况彼宗。因生相而立。岂真不生耶。故觉者悉除灭。以彼不生。亦生相故。

譬如翳目视。妄见垂发相。计着性亦然。愚夫邪妄想。施设于三有。无有事自性。施设事自性。思惟起妄想。相事设言教。意乱极震掉。佛子能超出。远离诸妄想。

记曰。此颂诸法本无。但妄想有。以诫佛弟子不应起见也。空中本无毛轮。而因翳目有之。以喻真中本无三界诸法。而因妄想计之。愚夫但执假名。动乱心识。具正知见者。当远离也。故唐译云。三有唯假名。无有实法体。由此假施设。分别妄计度。假名诸事相。动乱于心识。佛子悉超过。游行无分别。

非水水想受。斯从渴爱生。愚夫如是惑。圣见则不然。圣人见清净。三脱三昧生。远离于生灭。游行无所有。修行无所有。亦无性非性。性非性平等。从是生圣果。

记曰。此颂明三界之相不异。圣凡之见。乃殊也。然三界本无实法。而愚夫妄见为实有者。如阳𦦨非水而作水想。是从渴爱所生也。愚夫如此。圣智岂然之哉。以圣见清净。故所见三界空洞无物。即此便证解脱三昧。远离生灭矣。唐译云。常行无相境。修行无相境。亦复无有无。有无悉平等。是故生圣果。由凡夫所见差别。故有业果相续。圣人所见三界不异。故生圣果耳。故经云。不如三界见于三界。

云何性非性。云何为平等。谓彼心不知。内外极漂动。若能坏彼者。心则平等见。

记曰。此颂徴释上义。以明圣凡平等也。谓三界是一。云何凡愚见有无。云何圣人见平等。以彼愚夫不了三界本空。妄计心境以为实有。故内外极漂动。若能了此。则当念平等矣。平等。寂灭之异称。所谓未达境唯心。起种种分别。达境唯心已。分别即不生。

○上遣所观境已竟。

△下遣能观智。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如攀缘事智慧不得。是施设量建立施设。所摄受非性。摄受亦非性。以无摄受故。智则不生。唯施设名耳(唐译云。如佛所说若知境界但是假名。都不可得。则无所取。无所取故。亦无能取。能取所取二俱无故。不起分别。说名为智)。

记曰。上辩妄想无性已。此大慧理佛一往所谈圣智境界。以辩圣智无知也。魏译云。如世尊说。智慧观察。不能见前境界诸法。乃至如实觉知。无法可取。亦无能取。是故智亦不能分别而取。故云智则不生。然攀缘事。乃前境界。诸法。所谓相也。前云不得相是智。而智所以不得相者。以一切境界。但是妄想施设建立。本无所取能取性故。既无可取之境。纵有真智。又何从分别而取之耶。故云以无可取故智则不生。殊不知妄想境界如暗。智慧如明。明来则暗自去。非是有暗与明作对也。是故所言圣智无知者。由无所知之境。则了境之智亦亡。以无能所取相。故云不得相耳。所谓唯如如智独存。殆非绝然无知也。如此。大慧似乎不会圣智不得相义。将谓有境相对。如何不得。必欲知境方名为智。故此起疑。乃牒举前义将以致难也。此牒义。下致疑。

云何世尊。为不觉性自相共相异不异故智不得耶。为自相共相种种性自性相隐蔽故智不得耶。为山岩石壁地水火风障故智不得耶。为极远极近故智不得耶。为老小盲冥诸根不具故智不得耶。

记曰。此致疑也。不觉等者。谓全然不知彼境界也。自相等隐蔽。犹言隐没不现。谓全无可知之境作对也。山岩等障。谓知不透彻也。极远。目力难到。极近。细而难知也。诸根不具。谓盲冥无知。老小。谓不能一一尽知也。大慧疑智不得相。莫不以此五者为不得耶。下致难。

世尊。若不觉自共相异不异智不得者。不应说智。应说无智。以有事不得故。

记曰。此一难也。谓若全不知彼境为不得者。此则不名智。应名无智。以有境界而不知故。

若复种种自共相性自性相隐蔽故智不得者。彼亦无智。非是智。世尊。有尔𦦨故智生。非无性会尔𦦨故名为智。

记曰。此二难也。谓若全无可知境界作对为不得者。此亦非智。何者以有所知之境故智生。非无能知之性会彼所知之境而便以为智耶。故唐译云。此亦非智。以知于境说名为智。非不知故。尔𦦨。所知也。

若山岩石壁地水火风极远极近老小盲冥诸根不具智不得者。此亦非智。应是无智。以有事不可得故。

记曰。此合三四难也。谓在世界。则山岩石壁四大等事。或极远而目力不到。或极近而墙壁遮障。四大拥逼。此则知不透彻。在众生。则老小盲冥无所识知。或诸根不具不能尽知。若以此等为不得者。此亦非智。应是无智。以有事不可得故。唐译云。彼亦非智。以有境界智不具足而不知故。此大慧意盖以不得前境为无智。必欲见境方为智也。故下破之。

佛告大慧。不如是。无智应是智。非非智。我不如是隐覆说攀缘事智慧不得。是施设量建立。

记曰。此斥答所疑为非量也。佛意谓岂不得前境便为无智耶。应知此无智实是智。非无智也。然我所说智不得相者。不是说实有前境迭相隐覆故言智慧不得也。若计有前境迭相隐覆故智慧不得者。是妄想施设建立。非智慧也。

○上斥非。

△下正答。

觉自心现量。有无有。外性非性。知而事不得。不得故。智于尔焰不生。顺三解脱。智亦不得。非妄想者无始性非性虚伪习智作如是知。是知。彼不知。故于外事相摄受计着。

处所相性无性妄想不断。自心现量建立。说我我所。

记曰。此正答实义也。佛言。我所说智不得者。以我觉了一切外法若有若无。皆无自性。唯是自心现量。皆悉空寂。以无境界与智为对。我知如此事。故言智不得也。故云。觉自心现量有无外性非性。知而事不得。而。犹如此也。然既无当心之境。境如矣。亦无了境之心。心如矣。心境皆如。俱不可得。以心境俱不可得故。智于尔𦦨不生。尔𦦨。所知之境也。境不可得。则境不生。心不可得。则智不生。心境无生。则顺三解脱矣。三解脱。谓空。无相。无愿。顺。入也。然三解脱。非智不入。既入已。则智体亦忘。故云智亦不得。此所谓圣智无知也。然智无知处。殆非妄想愚夫以无始虚伪戏论熏习之智能作如是知也。此亡知之知。非彼所知。故云是知彼不知。由不知无知之知。故于外境界形相。有无妄想分别。相续不断。故魏译云。为离如是虚妄心故。说一切法唯自心见。执着我我所故。故云自心现量建立。说我我所相摄受计着。

不觉自心现量。于智尔𦦨而起妄想。妄想故。外性非性。观察不得。依于断见。

记曰。此责大慧不如实知。而起无智断灭之见也。由不达我我所诸法自心现量。故于智于境起于妄想。以妄想故。观察若有若无不得实义。遂于智境依断灭见而起分别。是皆不善二通。不达实义。故妄兴邪智也。故下文以二通结责之。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有诸攀缘事。智慧不观察。此无智非智。是妄想者说。

记曰。此总颂斥疑也。谓若实有攀缘境界。而言智慧不观察。即妄分别。以无智为非智者。此皆是妄想愚夫所说。非明智也。

于不异相性。智慧不观察。障碍及远近。是名为邪智。

记曰。此合颂三问。总斥为邪智不正见也。

老小诸根冥。而智慧不生。而实有尔𦦨。是亦说邪智。

记曰。此颂第四问。合前三问中。皆以有所知境界方名为智之义。总斥之曰。此亦为邪智。然若实有尔𦦨。是亦邪说。足知所知障空也。

○此上二执已破二障已净智行已圆。

△下明忘言顿证以显果海离缘。

复次大慧。愚痴凡夫。无始虚伪恶习妄想之所回转。回转时。自宗通及说通。不善了知。着自心现外性相故。着方便说。于自宗四句清净通相。不善分别。

记曰。此总结示果海离缘。故责大慧于第一义谛自觉圣智。妄起分别。随语生解。横生邪执。谬解佛意。良由不善二通相故也。自觉圣智。离心缘相。离言说相。然虽非有言。不是无语。故佛所说圣智无知等者。正欲闻者离言观义。忘知契心耳。何其闻者犹然随言妄生邪解。斯皆无始虚伪妄想恶习之所回转。而于自宗说通不善了知。但执外境以为实有。故着方便言说。而不能善入清净实相离知境界也。论云。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以境智未忘故也。世尊至此偶以二通结责者。意谓前者我已教诸三乘修行之士。当善二通相。不可随言取义矣。意责大慧何其不体佛意。尔乃又执言说假名。而兴种种邪执耶。故教以忘言契证也。来意如此。故以二通结责之。

○已上二障已净二执已破二死已亡而结责以忘言契证以示自利功圆。

△此下示利他行且先双结二利行。

大慧白佛言。诚如尊教。惟愿世尊为我分别说通及宗通。我及余菩萨摩诃萨善于二通。来世凡夫声闻缘觉不得其短。

记曰。此大慧因佛斥责不善二通。而于圣智妄起分别。故此责躬请教二通也。问曰。二通前已发明。今复重请者何也。答曰。前因外道二乘妄起断常二见。盖由不了唯心现量境界。大慧特请宗通相示彼知之。令开正见。而世尊因曰。彼等不独不善宗通相。而亦不善说通相。故随语生解。特说二通之相。令彼外道二乘以便修行。不堕邪见。意在破外道二乘二见。令知离言之行故也。此因大慧蹑妄想无性之言以起五难。蹑圣智不得之言以起四疑。是皆不了唯心。不达方便言说。而复随言取义。将谓实有境智可得。故佛责以不善二通作如是见。故此大慧特请二通。将以依教奉行说法利生。以断二乘之疑。意在遣心境。空境智。是以妙行契妙境也。前有相字。乃示彼令知。以便自利。今此二通。意在必行。且便利他。观者应知。庶得语义。不生异见耳。前乃忘言之行。此乃离言实证也。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三世如来有二种法通。谓说通及自宗通。说通者。谓随众生心之所应。为说种种众具契经。是名说通。

记曰。此说通意在利他也。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谓契理契机也。契理。则妙符中道。契机。则巧被三根。以一经言含多义。故云众具契经。谓理无不该。机无不摄也。

自宗通者。谓修行者离自心现种种妄想。谓不堕一异俱不俱品。超度一切心意意识。自觉圣境界。(唐译云。于自觉圣境界)离因成见相。(二译皆云。离诸因缘相应见相)一切外道声闻缘觉堕二边者所不能知。我说是名自宗通法。

记曰。此自宗通意在自利也。以自通乃离心意识境界。故非外道二乘所可知也。离因缘相应见者。谓心境皆离故。

大慧。是名自宗通及说通相。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谓二种通。宗通及言说。说者授童蒙。宗为修行者。

记曰。菩萨有二利之功。故说通应机说法。故云授童蒙。谓凡夫颛愚如童蒙也。宗通自修行。谓修如实行故。

○上自他二行已竟。

△下专请利他行。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一时说言。世间诸论种种辩说。慎勿习近。(二译以世间诸论。作卢伽耶陀。此翻左世。亦云恶论。即外道论也)若习近者。摄受贪欲。不摄受法。(魏译云。彼人但摄受欲食。不摄法食)世尊何故作如是说。

记曰。此特问利他行也。盖承世尊一往痛责弟子不许近习外道论议。大慧因闻说通利他之谈。意谓不善彼宗。其说不通。无以利彼。故理世尊前言。以致疑曰。世尊既云说通利童蒙。何故向来不许近习外道议论者何耶。因此发问。世尊答。谓外道议论。依邪见立。若近习者。坏正知见。意在入自宗通者。当离名言习气为第一也。然三界本无实法。但以名言习气为体。至若名言中。而外道议论最为坏正知见。破坏佛法者。是故修行如实行人。当所痛绝。故大慧依说通而问。向下世尊依自宗通而答也。

佛告大慧。世间言论种种句味。因缘譬喻采集庄严。诱引诳惑愚痴凡夫。不入真实自通。不觉一切法。妄想颠倒。堕于二边。凡愚痴惑而自破坏。诸趣相续。不得解脱。(唐译云。庐伽耶陀所有词论。但饰文句。诳惑凡愚。随顺世间虚妄言说。不如于义。不称于理。不能证入真实境界。不能觉了一切诸法。恒堕二边。自失正道。亦令他失。轮回诸趣。永不出离)不能觉知自心现量。不离外性自性妄想计着。是故世间言论种种辩说。不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诳惑迷乱。

记曰。此甚言世论之过。深诫修如实行者不可近习也。所以不可近习者。以不入真实自通。不觉自心现量。但依生灭妄想。不脱生老病死。以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故。然世尊于此经专诫名言习气者。盖娑婆世界以音声为佛事。由此界众生耳根最利。以声入心通。直达法性。最为甚深。故楞严拣选圆通。以耳根为第一。此经令修如实行者。以戒名言为第一。以此方入道。无过耳根为最胜。而障道亦无过名言为最胜故。所谓根尘同源。缚脱无二也。然凡夫虽依名言结业。而间有利根宿具般若闻熏者。能观言语性空音声不实。如风号谷响。即入无生者有之。若夫外道邪论一入闻熏。即染污法性。坏正知见。破涅槃城。永劫沉沦。断灭佛种。纵遇佛出。而为见火所烧。邪智益炽。徒与正法相抗。虽如来以无量善巧四辩大悲。潜神与居。亦不能化而入也。观夫世尊出世。说法已四十年。而六师之徒如麻似粟。即其舍邪归正者。如三迦叶波及鹙子等。约止千二百五十人耳。就中巨擘。尚内秘之俦。当正法盛时尚尔。况末法乎。此吾佛世尊悬鉴后五百年。此辈当大破坏结集。是以此经专以破邪为用。大为今日设也。观夫圣人忧患之心当何如耶。悲夫。此经自入中国几二千年。而吾辈老师宿学。读之苦不能句。甚为眦仇。况遗言得意。以契佛祖心印。执之以定纲宗。行赏罚。克荷如来家业乎。由不善此法门。宜乎流习世论。甘受佛呵。而为恶弟子也。惟此未尝不涕下。

大慧。释提桓因广解众论。自造声论。彼世论者有一弟子。持龙形像。(唐译云。现作龙形)诣释天宫建立论宗。要坏帝释千辐之轮。随我不如。断一一头以谢所屈。作是要已。即以释法(二译皆云论法)摧伏帝释。释堕负处。即坏其车。还来人间。如是大慧。世间言论因譬庄严。乃至畜生。(魏译云。乃至现畜生身)亦能以种种句味。惑彼诸天及阿修罗。着生灭见。而况于人。是故大慧。世间言论应当远离。以能招致苦生因故。慎勿习近。大慧。世论者。唯说身觉境界而已。

记曰。此言慎勿近习世论之所以也。谓世论弟子。以畜生形。尚能摧伏诸天修罗。况复于人。而我末法弟子。无道力者。倘一近习。岂不为彼破坏耶。若为破坏。则能招致诸苦生因。故我诫之。慎勿近习。以彼世论无自宗通。唯说身觉境界而已。是故我说但摄受贪欲。不摄受法。要。誓约也。

大慧。彼世论者。乃有百千。(二释皆有字句)但于后时后五百年。当破坏结集。恶觉因见盛故。恶弟子受。

记曰。此世尊悬谶末法。魔强法弱之时也。然彼世论于我法后五百年。所以而能破坏结集者。以时俗浇薄。其时人多恶觉因见炽盛故。而我法中有恶见弟子。亦受彼法。是故令彼坏正法也。由是观之。然坏法者。盖自坏耳。岂彼力耶。因见者。因。谓邪因。无因。见。谓十使烦恼中五利使。以不善解正法。故云恶觉。

如是大慧。世论破坏结集。种种句味因譬庄严。说外道事。着自因缘。无有自通。

记曰。此言破坏结集之所以也。然彼世论所以而能破坏正法者。以彼种种句味因譬庄严。皆说外道事。执着自性因缘。无非邪见。无有自性宗通故。苟知而近习者。即饮他毒药。不知而近习者。所谓误服毒药是也。

大慧。彼诸外道无自通论。于余世论。广说无量百千事门。无有自通。亦不自知愚痴世论。

记曰。此结成彼法成事相承。不自知其非也。以彼本法无自通故。所传弟子广说百千事门。亦皆无自通。以无自通故。而彼痴人亦终不自知为愚痴世俗之论。此误服毒药者也。

尔时大慧白佛言。世尊。若外道世论。种种句味因譬庄严。无有自通。自事计著者。

记曰。此大慧牒上佛语。将以发难也。

世尊亦说世论。为种种异方诸来会众天人阿修罗广说无量种种句味。亦非自通耶。亦入一切外道智慧言说数耶。

记曰。此大慧因闻佛斥外道世论无有自通。遂蹑以难佛为人天修罗广说世间种种诸法。亦非自智所证之法。皆世论也。岂世尊亦无自通耶。岂不堕一切外道邪智妄想数中耶。大慧依世论而问。世尊依自通而答。

佛告大慧。我不说世论。亦无来去。唯说不来不去。大慧。来者趣聚会生。去者散坏。不来不去者。是不生不灭。我所说义。不堕世论妄想数中。所以者何。谓不计着外性非性。自心现处。二边妄想所不能转。相境非性。觉自心现。则自心现妄想不生。妄想不生者。空无相无作。入三脱门。名为解脱。

记曰。此世尊依自通答其所说法非世论也。世论者。去来生灭之法也。来者。缘会而生。故云趣聚会生。去者。缘散而灭。故云散坏。以有去来生灭。故云世论。然我所说者。无来无去。不生不灭之法。岂堕彼世论妄想数中耶。所以不堕者。以我不着外境有无。了达唯心现量故。有无妄想所不能转者。以了境无性故。故云相境不生。此境不生也。觉自心现。则自心妄想不生。此心不生也。境不生。故无来去。心不生。故不生灭。心境无生。即是空无相无作。入三脱门。名为解脱矣。意谓我所说者。乃解脱法。非生死法。所以不堕。

大慧。我念一时。于一处住。有世论婆罗门。来诣我所。不请空闲。便问我言。瞿昙。一切所作耶。我时报言。婆罗门。一切所作。是初世论。彼复问言。一切非所作耶。我复报言。一切非所作。是第二世论。

记曰。此世尊将欲广明世论。故举昔事。且教菩萨说通止论之法式也。旧说婆罗门。具云婆罗贺磨拏。此云净裔。亦云净行。自称其祖自梵天口生。因从梵姓。诸经中梵志。即此类也。是唯五天竺有。余国无之。其种别有经书。世承为业。或在家。或出家。皆恃术倨傲。多尚诤论。空闲。无我也。以彼所计梵天作者以为神我。故云不请空闲。而问作者生一切法。以彼所见不出世论。开口便落妄想。故一问。世尊答云一世论。二问。答云二世论。乃至多问。答云多世论。故后责云。乃至少有心识流动分别外境。皆是世论也。

彼复问言。一切常耶。一切无常耶。一切生耶。一切不生耶。我时报言。是六世论。大慧。彼复问我言。一切一耶。一切异耶。一切俱耶。一切不俱耶。一切因种种受生现耶。(唐译云。一切皆由种种因缘而受生耶)我时报言。是十一世论。大慧。彼复问言。一切无记耶。一切记耶。有我耶。无我耶。有此世耶。无此世耶。有他世耶。无他世耶。有解脱耶。无解脱耶。一切刹那耶。一切不刹那耶。虚空耶。非数灭耶。涅槃耶。瞿昙。作耶。非作耶。

记曰。此虚空下。问三无为是作是不作也。唐译云。虚空。涅槃。及非择灭。是所作耶。非所作耶。以外道妄计三无为皆是有作。故后世尊答已。而复特谕大慧云。涅槃虚空灭。非有三种。但数有三耳。意谓三法尚不可得。何况又计作与不作耶。

有中阴耶。无中阴耶。大慧。我时报言。婆罗门。如是说者悉是世论。非我所说。是汝世论。我唯说无始虚伪妄想习气种种诸恶三有之因。不能觉知自心现量而生妄想。攀缘外性。如外道法。我诸根义三合知生。我不如是。(唐译云。如外道说我及根境三和合知生。我不如是。知。识也)婆罗门。我不说因。不说无因。唯说妄想摄所摄性施设缘起。非汝及余堕受我相续者所能觉知。(唐译云。我不说因。不说无因。唯依妄心以能所取而说缘起。非汝及余取着我者之所能测)大慧。涅槃虚空灭。非有三种。但数有三耳。

记曰。此世尊备叙昔对外道所说之法如此也。谓外道执其所见一一问佛。佛总斥之曰。此皆是汝之世论。非我所说也。然我说者。唯说一切众生因于无始戏论诸恶习气而生三界之相。不了唯是自心所现而生妄想。攀缘外法而妄取着。实无可得。我所说者如是而已。至若外道所说神我与根境三法和合而生识者。此是汝外道见。我不如是。且汝外道说有异因能生诸法。又说诸法自然从无因生。此是汝法。我法不然。我唯说妄想能取所取而说缘起。我此说者。非汝外道着我妄想者之所能知。佛谓外道如彼彼而问。我但如此而答。此即所谓止论。亦即说通相也。然外道诸问。皆是彼计。至若妄计三无为作不作者。乃涉我法。恐有所滥。故世尊特告大慧曰。彼所问三无为者。非有三种。但数有三耳。非实有也。故唐译云。虚空。涅槃。及非择灭。但有三数。本无体性。何况而说非与非作。

复次大慧。尔时世论婆罗门复问我言。痴爱业因故有三有耶。为无因耶。我时报言。此二者亦是世论耳。彼复问言。一切性皆入自共相耶。我复报言。此亦世论。婆罗门。乃至意流妄计外尘。(唐译云。乃至少有心识流动分别外境)皆是世论。

记曰。此外道因闻佛说虚伪恶习为三有因。故蹑问彼三有者。果因痴爱业因而有耶。是无因耶。盖彼意执定无因也。世尊答谓。不但有所妄计分别言说为世论。乃至少有心识流动分别外境。皆堕外道邪见。悉是世论。何者。以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妄见心外有法。即入外道见故。沩山坐次。仰山入来。师曰。寂子速道。莫入阴界。仰曰。慧寂信亦不立。师曰。子信了不立。不信不立。仰曰。秪是慧寂。更信阿谁。师曰。若恁么。即是定性声闻。仰曰。慧寂佛亦不立。此古人心识不少流动之样子也。不如是。安称超佛越祖之见。

复次大慧。尔时世论婆罗门复问我言。颇有非世论者不。我是一切外道之宗。说种种句味因缘譬喻庄严。我复报言。婆罗门。有。非汝有者。非为。非宗。非说。非不说种种句味。非不因譬庄严。

记曰。此外道被斥皆堕世论。遂问颇有非世论者不。且云我为一切外道之宗。所有词论皆从我出。何独不当佛意。观其自负如此。正是坚着我见。尚诤论者。而世尊答云。有非世论。但非汝有。汝所有者。不出作为。所立自宗。但依言说以立种种句味因譬庄严耳。我法非作为。非宗。非说。而亦不堕空见。故云非不说种种句味。非不因譬庄严。

婆罗门言。何等为非世论。非非宗。非非说。

记曰。此外道意谓佛既斥我为非宗非说。而不知何等为非世论。可有非非宗非非说者。盖所愿闻也。非非者。是也。

我时报言。婆罗门。有非世论。汝诸外道所不能知。以于外性不实妄想虚伪计着故。

记曰。此世尊斥答外道。谓有非世论。但非汝外道之所能知也。汝等所以不知者。以彼计着不实妄想分别外境故。我若有说。汝便随语生解。计着邪见矣。

谓妄想不生。觉了有无。自心现量。妄想不生。不受外尘。妄想永息。是名非世论。此是我法。非汝有也。

记曰。此示以正因非世论者如此。但此是我法。非汝有也。汝之所有者。去来生死之法耳。故下云。

婆罗门。略说彼识。若来若去。若死若生。若乐若苦。若溺若见。若触若着。种种相。若和合相续。若爱。若因计着。(唐译云。若因而生计着)婆罗门。如是比者。是汝等世论。非是我有。

记曰。此示世论邪因相也。谓外道世论多种。不能尽述。今略说彼识所分别者。不出来去死生苦乐没溺邪见触着种种诸相。于中妄计和合相续。若爱着不舍。若妄立为因而生计着。如此而已。比者。类也。谓如此之类。皆是汝之世论。而我法中无此说也。

大慧。世论婆罗门作如是问。我如是答。彼即默然。不辞而退。(魏译云。默然而去。而不问我建立真法。唐译云。不问于我自宗实法。默然而去)思自通处。作是念言。沙门释子出于通外。说无生无相无因。觉自妄想现相。妄想不生。

记曰。此叙外道固执难化颠倒之状也。以彼与佛立论负堕。亦不更请佛教。傲然不辞而退。此其我慢倨恃之态何如耶。且复心不受善。亦不知非。以思自所通处。返以佛说为非。乃心念之曰。沙门所见。出于我通之外。其所说者。乃无生无相无因。心境不生。断灭之法耳。故魏译云。沙门释子外于我法。是可怜愍。说一切法无因无缘。无有生相。唯说自心分别见法。若能觉知自心见相。则分别不生。前云彼无智者返以我言为不正论。谓是故也。

大慧。此即是汝向所问我何故说习近世论种种辩说。摄受贪欲。不摄受法。

记曰。此世尊趣举大慧请词以结答问意也。谓汝向问我近习种种世论摄受贪欲不摄受法者。如上我说婆罗门者。皆是摄受贪欲不摄受法。然一切世论皆此类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摄受贪欲及法。有何句义。(魏译云。何者名贪句义。何者名法句义)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乃能为未来众生。思惟咨问如是句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所谓贪者。若取若舍。若触若味。(唐译云。所言财者。可触可受。可取可味)系着外尘。堕二边见。复生苦阴。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诸患皆从爱起。斯由习近世论。及世论者。我及诸佛说名为贪。是名摄受贪欲。不摄受法。

记曰。如来频斥世论但摄受欲食不摄受法食者。以彼恃术诳惑愚夫。唯贪利养。为邪命食。深诫说法者当以清净也。愚读智证。知曹山贵正命食。立三堕。故黄檗云。今时才出来者。只欲多知多解。广求文义。唤作修行。不知多知多解。翻成壅塞。唯多与儿酥乳。消与不消都总不知。三乘学道人皆此样。尽名食不消。食不消者。所谓知解不消。皆为毒药。尽向生灭边收。真如之中无此事故。噫。三乘学道人。知见不消。尽皆邪命。况彼外道世论。非酥乳比。苟一染指。岂非饮他毒药乎。故维摩诘曰。为坏和合相故。应取食。为不受故。应受彼食。以空聚想。入于聚落。所见色与盲等。所闻声与响等。所臭香与风等。所食味。不分别。受诸触。如智证。知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本自不然。今亦不灭。乃可取食。此所谓于食等者于法亦等。如此。则摄受欲食。即摄受法食。此曹山不断声色堕。所以为正命食也。苟少有可触受可取味者。即为邪命。是名摄受贪欲。不摄受法矣。

大慧。云何摄受法。谓善觉知自心现量。见人无我及法无我相。妄想不生。善知上上地。离心意意识。一切诸佛智慧灌顶。具足摄受十无尽句。于一切法无开发自在。(首卷云。无开发行自心自在)是名为法。所谓不堕一切见。一切虚伪。一切妄想。一切性。一切二边。

记曰。此明摄受法者当如此也。然能善觉知自心现量。见二无我。离心意识。则自然不堕一切诸见戏论分别断常二边。以不堕一切见。而能消一切见。如此。则六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此曹山随堕。所以为正命食也。

大慧。多有外道痴人。堕于二边。若常若断。非黠慧者。受无因论。则起常见。外因坏。因缘非性。则起断见。大慧。我不见生住灭故。说名为法。

记曰。此结证世出世法所以异也。彼堕生灭二见。故名为贪欲。我不见生住灭。故名为法耳。旧注云。无黠慧者。受此无因论计四大不从因生。则起常见。或计造色外因坏灭。不复更生。因缘之性亦无。则起断见。以彼论虽多。总不出二见。皆生灭耳。由我不见生住灭。故净名曰。谤诸佛。毁于法。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此曹山尊贵堕。所以为正命食也。

大慧。是名贪欲及法。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一切世间论。外道虚妄说。妄见作所作。彼则无自宗。唯我一自宗。离于作所作。为诸弟子说。远离诸世论。

记曰。此颂拣辩邪正也。以彼外道计梵天为能作。一切诸法为所作。故于正法真实自宗不能成立。我以一心为自宗。离于能作所作。以此为诸弟子说。令其远离彼诸世论也。

心量不可见。不观察二心。摄所摄非性。断常二俱离。乃至心流转。是则为世论。妄想不转者。是人见自心。

记曰。此颂自宗真现量。破彼妄计也。然真心现量。本自无相。不可以妄见见。而外道不善观察。妄执有无能所。断常二见俱不能离。故为世论。不独如此。乃至但一举心动念。心识才有流转。即为世论。何况妄执诤论者乎。若能于妄想境界不被动转者。我说是人则为真能明见自心现量者矣。

来者谓事生。去者事不现。明了知去来。妄想不复生。

记曰。此颂教观察。入自心现量之方便也。外道所以流转者。以妄见有去来之相故。殊不知来者暂现。如电速灭。去则不现。本无所有。若人观察诸法。明见去来生灭之相。了知本来寂灭者。是人则妄想不复生矣。

有常及无常。所作无所作。此世他世等。斯皆世论通。

前明断证因相已竟。下明断证果相。分二。初转依涅槃果。次转依菩提果。初中又二。初拣二十一种邪宗。次示最上一乘正果。

△今初拣邪宗。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言涅槃者。说何等法名为涅槃。而诸外道各起妄想。

记曰。从前问不实妄想以来齐此。总明能证之行已圆。故大慧请问所证之果也。然二转依果。谓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成涅槃。此先问涅槃相。然此经正在破邪显正。故理行因果皆依邪正而辩。故每每发问。皆互举二途。故此正问大涅槃果。乃曰世尊所言涅槃者。说何等法名为涅槃。而外道乃于涅槃法作妄想分别耶。意显不起分别。离心识处。即大涅槃。故先拣邪宗。后示正果。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如诸外道妄想涅槃。非彼妄想随顺涅槃。(唐译云。如诸外道分别涅槃。皆不随顺涅槃之相)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或有外道。阴界入灭。境界离欲。见法无常。心心法品不生。不念去来现在境界。诸受阴尽。如灯火灭。如种子坏。妄想不生。斯等于此作涅槃想。大慧。非以见坏名为涅槃。

记曰。此无想外道也。云斯等者。言其不一也。以见五阴界入俱灭。离欲界系。见诸法无常。以心心数不起为定。持心一境。不见三世之相。此无想也。诸受阴尽。如灯火灭。如种子坏。妄想不生。此正楞严所言。以永灭依为所归依。成空亡果。生断灭种者。以妄见有涅槃之相。故佛破云。此等非以见坏为涅槃。

大慧。或以从方至方。名为解脱。境界想灭。犹如风止。

记曰。此指常见外道立无因为涅槃也。前云受无因论则堕常见。旧注从方至方。谓无有异趣。方。类也。此楞严所云。知人生人。悟鸟生鸟。言其因果。从八万劫无复改移。谓今尽此形。从类至类。亦复如是也。然此外道所以妄见断灭者。以境界想灭。其实未尽想元。故云如风暂止。又有外道计方为常住实有。具诸功能。生一切法。故以方为涅槃。故云从方至方。二释皆无因也。

或复以觉所觉见坏。名为解脱。或见常无常。作解脱想。

记曰。此生灭想心已灭。妄谓理中自然成不生灭。故云觉所觉之见坏。以此为涅槃者也。又以所觉不坏者为常。以能觉见坏为无常。此正如楞严所明四颠倒见。一分常。一分无常。故云见常无常作解脱想。若按唐译云。或谓不见能觉所觉。或谓不起分别常无常见。此则冥然不辩。皆属断见。如云分别都无。拘赊黎等昧为冥谛者是也。

或见种种相想。招致苦生因。思惟是已。不善觉知自心现量。怖畏于相。而见无相深生爱乐。作涅槃想。

记曰。此指计七断灭为涅槃者也。欲界人天诸相。为生苦因。故外道或计身灭。或欲尽灭。或苦尽灭。或极乐灭。或极舍灭。故云怖畏于相。而见无相深生爱乐。妄作真涅槃想。或钝根罗汉。厌苦断集。弃有着无。贪着偏空。以为涅槃。亦在此列。以不善觉知自心现量。故怖畏于相。而见无相深生爱乐也。此上五种皆断见。

或有觉知内外诸法自相共相。去来现在有性不坏。作涅槃想。

记曰。此计五蕴根尘皆是实有自性。三世相续不坏。以为涅槃者也。此正楞严所计五阴中死后有相。四种不死。乃常见也。

或谓我人众生寿命一切法坏。作涅槃想。

记曰。此计死后无相以为涅槃。乃断见也。

或以外道恶烧智慧。见自性及士夫。彼二有间。士夫所出。名为自性。如冥初比。求那转变。求那是作者。作涅槃想。

记曰。此计微尘作者为涅槃者也。士夫。谓神我也。二有者。谓冥初生觉为一有。从觉生我心为一有。彼二有间。士夫所出名为自性。如冥初比者。谓从我心生五尘。故云二有间所出。此正计微尘胜性能生诸法。故云名为自性。如冥初比。求那者尘也。谓此微尘能依诸缘转变作一切物。故云求那转变。求那是作者。然此作者。亦云自性。亦云士夫神我。故唐译云。计有自性。及以士夫。求那转变作一切物。计此作者以为涅槃也。此非真正智慧。故云恶烧智慧。盖言邪见所烧。不能入清凉门耳。

或谓福非福尽。

记曰。此计豁达空为涅槃者也。非福。言罪也。谓罪福皆无。正指拨无因果者。

或谓诸烦恼尽。或谓智慧。

记曰。此计八万劫尽自然得道。以此为涅槃者也。唐译云。或计不由智慧诸烦恼尽。此正计缕丸数极。时熟得道。故云不由智慧断练。而诸烦恼自尽。

或见自在是真实作生死者。作涅槃想。

记曰。此计大自在天体实遍常能生诸法。以此为涅槃者也。以见彼体实遍实常。故云是真实作生死者。

或谓展转相生。(唐译云。众生展转相生)生死更无余因。如是即是计着因。而彼愚痴不能觉知。以不知故。作涅槃想。

记曰。此计指大梵天以为生死因。作涅槃者也。楞严云。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能非能执。摩醯首罗。现无边身。成其伴侣。摩醯首罗。乃色究竟天。即大梵天也。以大梵为众生主。故云众生展转相生。谓外道愚痴。不知无明爱业而为生因。而妄指大梵为生死因。故云以不知故作涅槃想。旧注谓计劫初生一男一女。彼二和合展转相生。谓一切物灭归于彼。而为涅槃。然指男女生处物灭归彼而为涅槃。何其陋哉。殊非本旨。

或有外道。言得真谛道。作涅槃想。

记曰。此计冥谛以为真谛。作涅槃想者也。

或见功德。功德所起和合一异俱不俱。作涅槃想。

记曰。此计六句为生生之因。以为涅槃者也。六句者。谓一实。二德。三业。四大有。五和合。六同异。妄指此六皆有实性。而一切法皆从此生。此中功德。即实德业。功德所起。即大有。大有者。乃地水火风四尘也。又计极微以成器界。故云和合。故唐译云。或计求那与求那者而共和合。一性异性俱及不俱。执为涅槃。唐译约计极微能成世界。故举求那为首。此显计六句。故云功德等。

或见自性所起孔雀文彩种种杂宝。及利刺等性。见已。作涅槃想。

记曰。此计自然为涅槃者也。斯即楞严所云。计本无因。谓乌从来黑。鹄从来白。人天本竖。畜生本横。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乃至松直棘曲。鸟兽文彩。诸杂珍宝。一切物象。皆本无因。自然而尔。故以自然作涅槃想。

大慧。或有觉二十五真实。或王守护国受六德论。作涅槃想。

记曰。此计能解二十五冥谛。能受六分论守护众生。即得涅槃者也。前乃计冥谛六句是涅槃。此言能知二十五冥谛。能受六分论。即可以得涅槃。故与前所计不同。然六分论。即前六句。但前计即此是涅槃。此计能解能受者为涅槃耳。故唐译云。或谓能解二十五谛即得涅槃。或有说言能受六分守护众生斯得涅槃。

或见时是作者。时节世间。如是觉者。作涅槃想。

记曰。此计时即涅槃者也。然外道六句中。依实句复有九法。谓四大。空。时。方。和。合。复有七种外道。一计大梵。二计时。三计方。四计本际。五计自然。六计虚空。七计我。以此七法为常住实有。具诸功能。生一切法。此中时。即七中之一也。其大梵。与方。自然。我等。四法。前已出之。连时共出其五。而本际。虚空。所以不明出者。然罪福尽。即豁达空也。二者所出微尘与冥初比。冥初。即本际也。前计已含。故不特出。西域外道。六师之外。又有计七种者。故古德云六家七宗者此也。

或谓性。或谓非性。或谓知性非性。

记曰。此三乃计四句中有无亦有亦无三句为涅槃者也。唐译云。或执有物为涅槃。或计无物以为涅槃。或有计著有物无物为涅槃者。

或见有觉与涅槃差别。作涅槃想。

记曰。此计更有异因。以胜性为涅槃者也。初卷云。外道说流注生因。非眼识色明集会而生。更有异因。彼因者。说言胜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时。若微尘。士夫等。前已发明。此正计胜妙为涅槃。故云见有觉与涅槃差别。有觉即指胜性。然与涅槃差别者。谓四胜性能致涅槃。故不同涅槃。故于胜性作涅槃想。此特谬计耳。若按唐译云。或计诸物与涅槃无别。作涅槃想。斯诸物之言。盖总指胜妙自在士夫时微尘等。此诸作者。就是涅槃。

有如是比种种妄想。外道所说。不成所成。智者所弃。

记曰。此结上妄计之过也。比。类也。上所出二十一种外道涅槃相。谓如是等类。外道种种妄想。所说涅槃。皆不成真实所成涅槃。故为智者所弃。

大慧。如是一切悉堕二边。作涅槃想。如是等外道涅槃妄想。彼中都无若生无灭。

记曰。此释上不成之所以也。然彼所以不成真实涅槃者。以堕二边故。所以堕二边者。以彼不离妄想生灭相故。其实即彼涅槃妄想中。本无生灭之相。但彼愚夫妄想自生灭耳。故云彼中都无若生若灭。

大慧。彼一一外道涅槃。彼等自论。智慧观察。都无所立。如彼妄想。心意来去漂驰流动。一切无有得涅槃者。

记曰。此结示彼法空无利益也。谓彼外道涅槃。皆依自宗而生妄想。违背正理。若以智慧观察。无所成就。故云都无所立。若如彼妄想而求。唯令心意掉散。往来漂驰流动。徒费辛勤。空无利益。故云一切无有得涅槃者。此所以不应亲近修习也。

○上拣邪宗。

△下示正果。

大慧。如我所说涅槃者。谓善觉知自心现量。不着外性。离于四句。见如实处。不堕自心现妄想二边。摄所摄不可得。一切度量。不见所成。愚于真实。不应摄受。弃舍彼已。得自觉圣法。知二无我。离二烦恼。净除二障。永离二死。上上地。如来地。(唐译云。转修诸地。入于佛地)如影幻等诸深三昧。离心意意识。说名涅槃。大慧。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当疾远离一切外道诸涅槃见。

记曰。此示如来所说无上大涅槃真常之果也。意谓我所说大涅槃者。如唐译云。唯能了达自心现量。不取外境。远离四句。住如实见。不堕二边。离能所取。不入诸量。不着真实。住于圣智所现证法。如是即能悟二无我。离二烦恼。净二种障。转修诸地入于佛地。得如幻等诸大三昧。离心意意识。是名涅槃。我所说者如是而已。非若外道愚夫种种妄想计度。是故诸修如实行者。当速远离一切外道妄想诸涅槃见。不应亲习也。

前辩一乘因果行相章末。显果德中。当机遂问佛之知觉。世尊答以觉人法无我。了知二障。离二种死。断二烦恼。是名佛之知觉。今明断证章。故从破二见。断二障。显二无我。乃至境智俱忘。心法双遣。以极忘言契证。然后乃显自行功圆。教以利他。利他行满。故特辩果德邪正。以至无上大涅槃果。方为修如实行究竟之相。故此示果德已竟。复明知二无我等。以结断证功圆。修行极则。此通途之旨也。观者了此通途血脉。方见圣人说法之本意。庶不流于臆见耳。智者应知。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外道涅槃见。各各起妄想。斯从心想生。无解脱方便。愚于缚缚者。远离善方便。外道解脱想。解脱终不生。众智各异趣。外道所见通。彼悉无解脱。愚痴妄想故。

记曰。此颂上多种外道涅槃之见。但从各各自心妄想所生。其实都无解脱方便也。由无善方便。故愚于缚缚者。不能至无缚处。以定执涅槃可取。故为之所缚。而以妄见取之。故为能缚者。若以缚缚为解脱想。则终不生于解脱耳。以其众智异趣。所见不一。而彼不悟。返自以为通。岂非愚之甚邪。彼悉全无解脱之理。但是愚痴妄想之所分别。

一切痴外道。妄见作所作。有无有品论。彼悉无解脱。凡愚乐妄想。不闻真实慧。言语三苦本。真实灭苦因。

记曰。此类外道妄计诸过。皆由不闻真实智慧。但依名言妄想而立也。殊不知言语乃三苦之本。真实乃灭苦之因。不依真实而依言语。正谓以苦舍苦。所以悉无解脱也。三苦者。谓苦苦。坏苦。行苦。

譬如镜中像。虽现而非有。于妄想心镜。愚夫见有二。不识心及缘。则起二妄想。了心及境界。妄想则不生。

记曰。此颂喻显如实行也。谓三界五蕴根尘诸法。本来不有。如镜中像。虽有而实非有。但于愚夫妄想心镜。则见有名相事相。故心境角立。以不知心境本来寂灭。故妄起二见。若了唯心现量。能所双忘。则当下妄想不生。即为正智如如矣。

心者即种种。远离相所相。事现而无现。如彼愚妄想。三有唯妄想。外义悉无有。妄想种种现。凡愚不能了。

记曰。此颂释上唯心义也。谓一切诸法既唯心现。则种种即心。心即种种。但是一心。了无能所。即现前诸法虽现而无现。亦如愚夫之妄想。乃是自心颠倒也。是故三界唯心。但妄想见。实无外境与心为缘。第愚夫不能了此。妄生分别耳。

经经说妄想。终不出于名。若离于言说。亦无有所说。

记曰。此颂结示诸法但以名言为体也。然一切经中所说妄想。皆不出于名言。若达名言体空。即妄想诸法皆不可得矣。

○大科明二转依果上明转生死为涅槃已竟。

△下卷首明转烦恼为菩提。

观楞伽阿䟦多罗宝经记卷第六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