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本生经

卷六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第四篇

第一章 开门品

三〇一 小迦陵誐王女本生谭

[菩萨=行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四人女普行者出家所作之谈话。据传毗舍离城住有七千七百七人之离车王族之出身者,齐皆具有向人反问之性质。

某日,有一善通五百种议论之尼乾子来至毗舍离,彼等一同善加欢迎接待。今又来一与彼相同之女尼乾子,王族人等使此二人辩论,二人皆为相同。尔后离车族人等思想:“由此二人所生之子,必甚聪明。”于是使彼等二人配为夫妇,住于一处。彼等住于一处之中,次第生有四女一男,女名真实、动转(又名爱着)、教令者及反行,男名真实者。此五人分别达到能事之年龄,彼等由母方五百、父方五百习得合为一千种之议论。两亲向女儿等教曰:“若某在家人破汝等之议论,汝等即皆为彼之佣人。若为出家人所破,则就其人出家。”如斯言教,尔后两亲即均死去。

二人死后,萨奢迦尼乾子教授离车族之学艺,仍住于毗舍离城中,而彼之姊妹等则携阎浮树之杖,为议论由都至都,巡回经行达舍卫城。于都之入口,立一阎浮树枝,向儿童等云:“无论何人,能以议论败我等者,无论俗人僧侣,可以足蹴散我等所盛之土,踏碎我等之杖。”言毕彼等即入都托钵。

时舍利弗尊者扫未扫之处,汲水入于空瓮,看护病人,日中迟过,至舍卫城内巡回托钵,见此树枝,闻其缘故,命儿童倒其树枝踏碎,向儿童云:“无论何人,立此枝之人等,饭食后来祇园精舍入口处会我。”言毕,入于都中,食事终了,立于精舍入口之处。彼普行者等亦巡回托钵归来,见枝踏碎而问曰:“何人所踏?”儿童等云:“乃舍利弗长老之所为,若贵女等望有议论,彼云请出至精舍之入口处。”于是彼等再入都中,集合多数人等,往精舍入口之处,向长老提出一千问题,长老一一回答后问曰:“此外尚有何知?”曰:“不知。”“予亦有向贵女等之寻问。”“请问,知之者必言。”长老问曰:“一为何物?”彼等不知。长老对此回答。彼女一同曰:“贵君!予等已败,贵君已胜。”“如是又将何为?”彼女等云:“予等两亲,曾如是置教:‘若有某在家人破汝等之议论,即为其妻,若为出家者,则就彼出家。’请许予等出家。”于是使彼等于莲华色长老尼处出家,彼女等一同不久即达阿罗汉果。

其后,某日,于法堂之中开始议论:“汝等法友!舍利弗长老受四人女普行者之信赖,皆出家成阿罗汉。”佛适出堂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等比丘!此非自今日始,前生即有受彼等信赖之事,但今得成就出家之位,前生曾坐于王妃之位置。”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迦陵誐国㮈多布啰都迦陵誐王治国时,阿湿摩迦国褒利都有阿湿摩迦王。迦陵誐王之步军、车军完备,自己亦有大象之力,王无敌手,思欲战斗。向大臣等言:“予思欲战斗,但不见有能敌予者。如何为宜?”大臣等云:“大王!有一方便之策,王之姬等四人具有优良之器量,彼等各各化妆,乘覆棚之车,伴以兵队,往各村、市、王都次第巡回行走,如有某国国王欲将姬等纳入后宫,王即与彼战斗。”王即依言而行。王女等未到之先,诸国王等怖畏,不许入都,赠与赠物,使住都外。

如是巡回于全阎浮提中,抵达阿湿摩迦国褒塔利都,阿湿摩迦王亦闭都门,赠与赠物。王有一贤明巧于策略之大臣名楠提阇那,彼思:“此王女等巡回全阎浮提未遇敌手,阎浮提实甚空虚。予与迦陵誐王将为一战。”彼往都门之处,语门卫等,使对彼等开门,唱第一之偈:

开门延彼女 使之入都中

阿罗那王将 善调教狮子

予楠提阇那 亦能善守卫

彼为斯言已,开门捕彼女等,献于阿湿摩迦王,向王云:“吾王勿恐,如有战事,予知其机。王应纳此器量优良女等为妃。”于是皆立为妃位。王女向同来诸人曰:“汝等还都,向王申告,王女等均被阿湿摩迦王立为妃位。”诸人还都向王申告。

迦陵誐王曰:“此奴不知予之兵力,今将使彼得见。”即时率大军出发。楠提阇那知王之来,以书面送交迦陵誐王云:“请汝止于汝国境内,勿侵我等之国境,否则,两国之间,开始战争。”彼读书面,止于自己国境。阿湿摩迦王亦止于自己之国境。

尔时菩萨出家入仙人之道,住于两国中间草屋之中。迦陵誐王自思:“沙门无所不知,孰胜孰败能得知之,予且问彼行者。”于是变相改妆,往菩萨之所礼拜,退坐于一方。问候已毕而问曰:“尊师!迦陵誐王与阿湿摩迦王行将作战,各自止于国境,此中何方获胜?何方挫败?”“大功德主!予不知此胜或彼败,然帝释天王将来此处,予将语天王,请明日来此。”帝释天来问候菩萨,菩萨向帝释天问及其事。“尊师!迦陵誐将胜,阿湿摩迦将败,如是如是前知。”迦陵誐王次日来问,菩萨语彼,彼亦不问前知究为何意。“予将战争”,欢喜而去,此言广为传播。

阿湿摩迦王闻之,唤楠提阇那问曰:“迦陵誐胜,予等将败,究应如何?”彼云:“大王!孰胜孰败,何可前知?大王勿忧。”彼慰王往菩萨之所,礼拜坐于一方问曰:“尊师!孰胜孰败?”“迦陵誐胜,阿湿摩迦败。”“胜败何以前知?”“大功德主!胜者之守护天为全身白色之牛,另之一方全身黑色。两方之守护天战斗,可分胜负。”

楠提阇那闻此,起身返回,伴国王之亲友善战者一千人,登附近之山,问曰:“君等能为我王奉献生命耶?”“唯,诺!予等奉献。”“若然,由此崖落下。”一同将欲转落,彼即遮拦:“于此处转落,实无是处。请为我等之王,以真心作不退却之战斗。”众皆承诺。

于是战斗接近,迦陵云:“予必得胜。”于是懒惰,其军队皆谓:“胜利归我。”亦均懒散。武装队伍三三五五,任己意游荡,应努力时而不努力。双方之王乘马战斗,相互接近,两方之守护天立于先头。迦陵誐之守护天为全身白色之牛,另之一方为全身黑色,彼此亦互相接近准备战斗。牛观两王之眼色,不见他人。楠提阇那向阿湿摩迦王问曰:“大王!汝见守护天耶?”“唯然,予已见之。”“形相如何?”“迦陵誐之守护天全身白色,予之守护天全身黑色,果已疲劳耶?”“大王!请君勿忧,予等必胜,迦陵誐必败。王请下手,持枪以左手押善教之辛头产马之胁腹,与此一千人等急速共往迦陵誐之守护天前,以枪突落其守护天,予等千人以千根之枪与以打击。如此则迦陵誐之守护天丧亡,迦陵誐败而予等胜矣。”王云:“甚善。”依楠提阇那所与之指示,进行以枪突击,大臣等亦以千根之枪突击。守护天当场丧失生命,同时迦陵誐亦败逃。一千人之大臣等见此,扬声欢呼曰:“迦陵誐逃走矣。”迦陵誐恐怖死亡,于逃生之中责怪行者唱第二之偈:

迦陵誐堪忍者胜 阿湿摩迦运拙败

梵行者!汝曾向予作斯言 正直之人不云伪

彼作斯语,责苦行者,逃还己都;彼连反身后视皆不可能。后经数日,帝释天来行者处问候,行者语彼,唱第三偈:

诸天子超越虚言 帝释!真实乃汝最上宝

天主!过去之事汝云伪 摩佉婆、大因陀罗!我不悉汝因何故?

帝释闻此唱第四之偈:

天人不羡人鲁莽 婆罗门!汝岂不闻此之言

调御决心与安定 应进之时沉着进

人间努力强精进 依此阿湿摩迦胜

迦陵誐逃走,阿湿摩迦王分取其获物,然后还都。楠提阇那致书迦陵誐云:“请向此四王女送来彼等应分得汝之财产部分,若不速送,汝应知所致之后果。”迦陵誐王见信恐怖战栗,即送四人应得之财产。自此以后,彼此双方友谊良好,相互为生。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迦陵誐王之王女等是此青年之比丘尼等,楠提阇那是舍利弗,行者即是我。”

三〇二 大骑手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阿难长老所作之谈话。现在之谭,于前[第一五七,有德本生谭]既如其说。[佛]言:“昔日诸贤人作施惠之事而受惠”,此处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菩萨为波罗奈王,正而无偏,治国行施,守持戒律。彼因边鄙之地作乱,为镇压而率领步军、车军前往,败阵乘马而逃,抵达某偏僻乡村。王之百姓三十人住于此处,彼等晨起,集于村之中央,开始工作。恰于此时,王着铠乘马,全身装饰,由村门进入。一众皆云:“此究为何人?”战栗逃出,各还己家。

其中只一人未还己家,迎王而问曰:“据闻,我王出发至边鄙之地。君为何人?为王方之人耶?贼方之人耶?”“予乃王方之人。”“如是,请随予行。”伴王往其家中,使坐椅上,命妻曰:“汝来,请为友人洗足。”洗足之后,量自己之力,供奉相当之食物,继云:“请暂休息。”准备卧榻用具,王卧其处。然后彼男脱王之铠,使马步行,饮水涂油于背上,与以草料。

如是三四日间,与王闲谈,王曰:“汝君!予将行矣。”彼男又对王与马所应为之事,一总为之。王食事毕,王云:“予名大骑手,予之住宅在都之中央,君若有何事,可来都中,立于南门入口向门卫云:‘大骑手住于何处?’门卫即伴君入予之家。”王留言而去。

军队等众不见国王,于都城外露营停留,见王归来出迎,护于王之周围。王于入都中之时,立于门内,呼门卫来,摒退诸人谓曰:“住于僻鄙乡村之人,前来会予云:‘大骑手君住于何处?’如此问汝时,汝即牵其人之手,伴来会予,如此则予赐汝金一千两。”然而彼男未来。

因彼男未来,王对彼住之村课税。课税彼亦未来,如是二度三度课税,彼终未至。

于是村之住民等集于一起,告彼云:“君友大骑手来后,此方我等受纳税之苦,几至不能负担抬头。汝往语其人,使我等免税。”“甚善!予将前往,然不能素手前往。予之友人有子二人,此二人与妻及友人,均须对彼等调制下衣、上衣、饰物及道具。”“甚善!预为调制。”彼等悉数准备礼物。彼携带礼物与彼自宅所制之糕点前往,抵达南门问门卫曰:“阁下!大骑手之住宅何处?”“君请入内,予将教示于君。”门卫牵彼之手,行至宫门,门卫报告:“门卫伴边僻村舍之人前来。”王闻之即由座起立云:“请予之友人与其一同前来者等通过。”王即出迎,见彼而抱持问曰:“予之友等妻子皆平安否?”王牵彼之手登大高台,使彼坐于白伞之下王座之上。呼第一之妃云:“吾妃!汝为予之友人洗足。”妃于是为彼男洗足。王用金瓶浇水,妃洗足毕,涂以香油。王问:“君有与我等应食之物否?”男曰:“有。”入袋中取糕点。王以金钵承受,为欲对彼示好,王云:“请食予之友等持来之物。”以之赐与妃与大臣等,王自己亦食。彼男今更向王献其礼物,王为接受,脱去迦尸之衣裳,着彼持来之一套衣物;妃亦脱去迦尸之衣裳,着男所持来之衣物,并着庄饰之物。王荐以王者之食膳飨彼,命一大臣曰:“汝往如予之形像调理彼之发须,浴以香浴水,使着十万两迦尸之衣裳,使着国王之服,伴彼前来。”大臣依命而行。

王命击大鼓巡回各处,集合大臣,于大白伞之下,使彼着纯赤色之丝,让与王国之车。自此以来,二人同处饮食就寝,相互坚定信赖,无人能与破坏。王唤来彼之妻子,于都内建家,二人敦睦和平,共行治国。

然大臣等怒,告于王子:“王子殿下!王与平民以国之半分,与其人同饮食共休息,使儿童等拜彼,其人究为大王何所尽力,予等不知。王之所为,实为可耻,殿下宜向王语。”王子承诺:“甚善!”于是悉禀告王云:“大王!不可如此。”王曰:“王子!予败战时住于何处,汝知之耶?”王子:“大王!予不知。”王:“予住此人之家,无事返回治国,如是,予对予之恩人如何能不与予之所持者,[如何能]置而不顾?”菩萨更作如是之言使闻:“王子!对不应施者而施,对应施者而不施,将陷于不幸而不得人助。”于是唱如下之偈:

不应施者而施财 应施与者而不施

终临不幸陷于难 不得朋友之助力

不应施者不施财 对应施者施与之

虽临不幸陷于难 终得朋友之助力

和睦与爱高贵行 虽贫且乏有大用

对贵直人所为者 数量虽微得大果

率先宜行善 为世所难为

尔后之所为 足受大恭敬

闻此语后,大臣等及王子亦不再作何言。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边僻村舍之住人是阿难,波罗奈王即是我。”

三〇三 一王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奉仕拘萨罗王一男子所作之谈话。现在此一谭,已如前之善人本生谭[第二八二]中所说。此处佛言:“由不利而得来利益,非只汝一人,昔日之贤人等亦由自己之不利而取得利益。”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为波罗奈王侍从之某大臣,入王之后宫行不义之事。王直认其罪,放逐国外,又奉仕于达巴塞那拘萨罗王。此一始末总于大具戒王本生谭[第五一]中如其所说。此处达巴塞那王于大高台上,周围由大臣围绕而坐,波罗奈王被捕,用绳缚于木框之上,头倒吊挂。王对盗贼首领念慈悲观,为预备修行之观念,得入禅定。绳索自断,王于空中结跏趺坐。而盗贼之身体发热,口喊:“烧、烧。”于地面不断巡回滚转。王曰:“此为何故?”大臣云:“大王!王将彼正直无过之王倒吊于户框之上,所以如此。”王云:“若然,急往解缚。”大臣皆往,见波罗奈王结跏趺坐于空中,众臣回返,语达巴塞那,彼急往向王敬礼谢罪,唱第一之偈:

昔住一王处 味无上欲乐

今投苦那落 不舍昔色力

菩萨闻此唱次之偈:

达巴塞那!我昔所望者 忍耐与苦行

大王!今得已如何 我舍色与力

如斯总全终 智誉有耐力

得难得大誉 我舍色与力

人间之主!以苦离去乐 耐难耐之苦

有情得两处 苦乐皆平等

达巴塞那闻此,向菩萨谢罪云:“君之国君治之,予除去盗贼。”于是将此为恶事之大臣处以王刑,然后离去。菩萨将政事托大臣等,出家入仙人之道,成应生梵天世界之身。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达巴塞那是阿难,波罗奈王即是我。”

三〇四 达陀罗龙本生谭

[菩萨=龙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易怒性者所作之谈话。此一谭,前已出之。尔时法堂之中,彼之易怒性成为话题,佛出而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等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之易怒性质为真实耶?”比丘白佛:“世尊!是为真实。”佛言:“汝等比丘!非只今日,彼于前生即为易怒性质,为此,昔之贤人等清净洁白,住于龙王之栖所,而为彼三年之间住于充满不净之场中。”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雪山地方达陀罗山麓有一龙宫,菩萨为其处龙王苏拉达陀罗王之子名摩诃达陀罗,其弟名周罗达陀罗。彼弟易怒,性质粗暴,轻蔑年少女龙,鞭打走路。龙王知彼易怒之性,命令将彼由龙宫赶出。摩诃达陀罗为弟向父求情,停止赶出;第二度使王怒时,再向父求情;第三度时,王云:“予于改正此无品德者,汝二人均由龙宫离去,住于波罗奈之不净处中三年。”于是二人均由龙宫迁出,二人往彼处住,向不净处周围水中觅饵,村中儿童观见彼等,投掷土块木片,骂曰:“此头大尾如针之水龙,究欲何为?”周罗达陀罗之性质荒暴,不堪儿童等之轻蔑,向兄云:“兄长!儿童等对我等恶口谩骂,不知予等有毒,予对彼等之轻蔑实难忍耐,我以鼻风,皆将杀之。”彼与兄商谈,唱第一之偈:

达陀罗!此等人间世 侮我以恶语

“食蛙水中棍” 怎堪我剧毒

摩诃达陀罗闻彼之言,唱以下诸偈:

己由国放逐 入于他国中

为能容恶语 胸中造大仓

不知人素性 亦不知道德

住于人世间 不可抱慢心

他乡如住火 虽有智慧人

难免奴仆谤 切须应忍耐

如此住于彼处三年之间,于是父王召回,自此以来,彼等制伏慢心。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易怒比丘达不还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周罗达陀罗是此易怒比丘,摩诃达陀罗即是我。”

三〇五 验德本生谭

[菩萨=青年]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制烦恼之事所作之谈话,此一谭将于第十一篇水本生谭[第四五九]中详说,此处举其概略如是。住于祇园精舍中五百比丘等,于午夜过时,起淫欲之情念,佛于昼夜六时,时时看望比丘等,恰如人仅有一眼之重要,又如人仅有一子之珍视,更如犁牛之钟爱其毛。佛于夜间以天眼观察祇园精舍,见比丘等如盗贼入于转轮圣王之宫殿中。佛思彼等比丘之事,开香室之户,呼唤阿难长老:“阿难!集合精舍中比丘,于香室户口之端设座。”长老如说而为,白佛,佛着座,呼一众比丘:“汝等比丘!昔贤人等思行恶事者无秘密,故不为恶。”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婆罗门家。达成年后,乃于波罗奈都有名师尊之前为五百青年之长,修习学艺。师尊有一年貌相当之女,彼自思:“予将调查此青年等品行,品行佳者,将女许配。”

一日,彼唤青年等来谓曰:“诸君!予女已成年,予思料理婚事,但必须准备衣饰道具。汝等须不使自己亲戚知晓,盗来衣物等类。而谁能不被发觉者,即可婚娶,而被发觉者,则无资格。”青年一同云:“甚善。”承知以后,于不被亲戚发现中盗来衣饰道具。教师将盗来之物,一一分别放置,而菩萨则任何一物亦未持来。师尊问:“汝未持来任何物耶?”“师尊!予未持来。”“何以故?”菩萨:“尊师云,不为人所发现持来者,方得受取;然予思为恶事者无秘密。”说明理由唱此二偈:

行恶业之人 世无有秘密

森林神必见 愚人思秘密

我不见秘密 亦无空虚所

他人虽不见 我行非空虚

师尊信彼之言:“汝青年!予家非无财产,予思嫁女与品行正直之人,为此予试此等青年,予女除汝之外,别无适当之人。”于是使女装饰,嫁与菩萨。师向其他青年等云:“汝等持来之物,各送还汝等之家宅。”

结分

佛言:“汝等比丘,如此恶品行之青年等,为自己之无品行而不得其女,余之一贤德青年,品行善良而得娶女。”于是现等觉者唱他之二偈:

杜佳洽与阿佳洽 难陀苏伽瓦洽那

瓦佳阿多瓦锡罗 有望青年背婚法

一切法之达彼岸 如何敢背婆罗门

彼为智者须护法 应须努力达其真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此五百比丘等达阿罗汉果——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师尊是舍利弗,贤德青年即是我。”

三〇六 善生妃本生谭

[菩萨=大臣]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胜鬘妃所作之谈话。某日之事,王(波斯匿)与妃发生宫廷之争,此宫廷之争亦云寝室之争。王怒,忘妃之存在,妃思:“世尊对王之对予发怒之事,希为不知。”佛知此事,佛思:“予将使彼二人和睦。”晨起着下衣携衣钵,五百比丘相伴,入舍卫城中,至王宫之门口,王出受取佛钵,请佛入内设座,开始向佛及比丘众一同献施水,供粥及硬食。佛以手覆钵言曰:“大王!妃在何处?”王云:“世尊!对妃勿劳用心,妃只醉心于自己之名誉。”佛言:“大王!汝自己以名誉与妃,今舍弃而不顾,对女人之过不宽恕是为不宜。”

王闻佛言,唤妃近前,妃对佛敬施供养。佛言:“彼此应互相亲善。”欣赏王与妃和睦之味,然后辞去。自此以后,二人行友善之生活。比丘等于法堂开始话题:“诸位法友!佛只一言改善二人之关系。”佛适来其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语。”佛言:“汝等比丘!此非自今日始,前生此二人亦只一言而改正关系。”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王之俗事圣事之说教大臣。一日王开大窗而立,见王宫之前庭,正值此时,一美丽成年之少女贩卖果物,头顶盛枣之笼,呼叫:“请食大枣,请食大枣。”一面呼唤通过王庭之中。王闻其声起爱着之心,确定其女无夫,纳入宫庭据第一之妃位,授大名誉,为王所宠爱。

某日之事,王以黄金之钵盛枣而食。善生妃见王食枣问曰:“大王!君食何物?”唱第一之偈:

大王!黄金之容器 似蛋为何物

色赤且美丽 我问请语我

王怒云:“汝卖熟枣之实,果物商人之女而不知汝家宝贵之枣耶?”王唱次之二偈:

王妃!汝于往昔时 头秃手入腰

拾枣身褴褛 此即彼枣实

嫉妒不快乐 享乐不满足

持此汝速行 还汝拾枣处

菩萨自思:“除自己之外,他人不能使此二人和解,予必须使王宥妃,勿被赶出。”于是唱第四之偈:

大王!此等得名份 妇女所为事

大王!请恕善生妃 人民之主!对彼女勿怒

王依此言,恕妃之过,使彼女据适当之地位。自此以后,二人共行和睦之生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波罗奈王是拘萨罗王,善生妃是胜鬘,大臣即是我。”

三〇七 簇叶树本生谭

[菩萨=树神]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卧于入灭之床时,对阿难长老所作之谈话。阿难尊者知佛今夜至天明时将入涅槃,而自己为有学之身,当须修行,然佛将隐于涅槃,使二十五年间仕佛终归无用。尊者沉于忧思,倚于园内堂之壁泪泣。

因长老不在,佛问:“汝等比丘!阿难何处?”长老闻此事故,被唤至佛前。佛言:“阿难!汝积善业,勤励修行,疾成无漏之人,无须忧虑。汝之仕我,何为无效果?汝前生有烦恼时,仕我亦非无效果。”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为波罗奈附近簇叶树之树神。当时波罗奈之人民等向神祈求幸运,常热心供献供物。时有一贫婆罗门亦思欲对神尽力,彼于高坡上生长之一株簇叶树之根部,修理平坦,拔草于四周结垣;撒砂清扫,供养五指量之香,并供花环、香、薰香;点燃灯火,祝祷:“就寝安乐。”右绕树周而去,翌日晨起往问曰:“寝休安乐否?”

如是某日,树神自思:“此婆罗门对予非常重视,予将调查此婆罗门何故对予如是重视,予授与彼之所愿。”树神于婆罗门来清扫树根之时,化作一年老婆罗门之姿,立于其傍,唱第一之偈:

婆罗门!无思闻知 此簇叶树

精进有智 汝用心深

善问寝处 此为何故?

婆罗门闻此唱第二之偈:

此树名闻远 且为极大树

此地有神宿 予为求财物

扫此簇叶树 拜住此处神

树神闻此,心喜婆罗门之心,谓白:“予生为此树之神,汝勿恐惧。予授汝宝物。”树神慰彼,依大威神力立于空中自己宫殿入口之前,唱次之二偈:

汝为我所作 我将为汝作

婆罗门!汝望知恩人 来至善人所

彼诸愚人等 其心不稳定

镇头迦树外 有无花果树

为他树所围 应先受牺牲

树根埋宝藏 勿让他人掘

如斯神云:“婆罗门!汝往掘取,定甚疲劳,汝可还家,予运宝于汝室,置于如是如是之所,汝一生涯,受用此宝,行施守戒。”神与婆罗门训诫,以自己之威神力,运至其人之家。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婆罗门是阿难,树神即是我。”

三〇八 速疾鸟本生谭

[菩萨=啄木鸟]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提婆达多不知恩所作之谈话。……乃至……佛言:“汝等比丘!提婆达多不只于今日,前生亦不知恩。”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于雪山地方生为啄木鸟。时有一只狮子,彼食肉之中,骨鲠于喉中,喉肿不能探求获物,身感剧痛。此鸟于热心探饵之中,发现此事,隐于树枝之荫问曰:“君何处痛?”彼语其事实。“予为君取骨,然恐不能入君之口中,君将食予。”狮子:“君勿恐,予不食君,请救予之生命。”鸟:“谨如君命。”鸟使彼蹲踞,思:“此欲何为不得而知?”鸟使彼口不能闭塞,于狮子上下唇之间,挟以木片,鸟入口中,以长嘴突骨之端,骨落而去。彼见骨落,由狮口出来,以嘴突木片落而飞去,隐入枝顶。狮子健壮之后,某日杀栖于森林之水牛而食,鸟思欲试狮子,于彼之上方树枝隐身,与彼谈话唱第一之偈:

予力堪胜时 为汝予尽力

兽王!予愿归命汝 然予何所得

狮子闻此唱第二之偈:

啜血常为猎 汝入予齿间

而今尚生存 汝实已过分

鸟闻此唱第二之偈:

不报不知恩 受者不为返

毫无感谢念 交之实无益

于人目前不积德 朋友之道不能得

然予无嫉亦无谤 疾由其人速远离

鸟作斯语后,即由其场飞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狮子是提婆达多,鸟即是我。”

三〇九 尸汉本生谭

[菩萨=阐陀罗]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六人群之徒所作之谈话。此一谭详出于律部之中,此处举其概略如下。佛唤六人群之徒前来问曰:“汝等比丘!汝等坐低椅子向坐高椅子者说法使闻,是真实耶?”比丘云:“诚然,世尊!”佛查明此等比丘之事,佛言:“汝等比丘!汝等不尊敬我教实为不宜。昔之贤人等尚且非难坐低椅子教外道经文。”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阐陀罗族,达成年后,成立一家。彼妻于妊娠中,思欲食庵罗果,向彼曰:“予欲食庵罗。”“予妻!今时无庵罗,为汝持来某种酸果。”“夫君,我如得庵罗则生,如不得则无生命。”彼深爱此女,自思:“予向何处入手得庵罗?”

尔时,波罗奈王之御苑之庵罗树,常年结实。彼思:“予由御苑树上取来熟庵罗以满足家内之望。”彼于夜间入苑登庵罗树,由枝踩枝,探寻果实,彼如斯直至天明。彼思:“今若降下,将为人见,以我为盗贼而被捕,至夜间后再行。”于是登入绝顶之处隐藏。

此顷,波罗奈王正对司祭修习经文。王入御苑之中,于庵罗树下坐于高座,使教师坐于低座,学习经文。隐于树上之男自思:“此王实不如法,坐高座习经文;婆罗门亦不知法,坐低座教经文;予亦不知法,为妇人来此不顾生命,持庵罗之实而行。”于是彼由树上降下,捉一下垂之枝,立于二人之间曰:“大王,予将灭,汝是愚痴,教师已死。”王问曰:“是何缘故?”彼唱第一之偈:

此总为贱业 两皆不辨法

教者与学者 两者皆自堕

婆罗门闻此唱第二之偈:

白米之清饭 应须混肉食

予等为仙士 不依此之法

阐陀罗闻此,唱次之二偈:

世界广大汝游历 他处亦有煮物者

汝行不法石破瓶 汝为破法婆罗门

婆罗门!为得名誉 得财有灾

非法之行 堕狱之行

王闻彼之正语,对彼甚为中意,问曰:“汝何种族?”答曰:“阐陀罗种。”王云:“汝若种族高尚,予让王位与汝,然此后予为日中王,汝为夜间王。”王以自己首项之花环挂于彼之首上,使彼为都中之警卫。自此以后,凡于都中警卫之首上均挂有花环,成为风俗。王更随彼之教,尊敬为师,坐于低座,学习经文。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是阿难,阐陀罗之子即是我。”

三一〇 萨维哈大臣本生谭

[菩萨=司祭官之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厌出家之比丘所作之谈话。彼于舍卫城中巡回托钵,见一美貌妇人而心厌出家,对佛教生起烦厌,于是比丘等伴彼至佛所,彼为世尊所问:“比丘!汝厌出家为真实耶?”答曰:“唯然,真实。”佛问:“谁使汝厌出家?”比丘白此事实。佛言:“何故汝出家入于导此解脱之道中,而竟厌彼。古之贤者得司祭官之地位而舍此出家。”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宿于司祭官之妇之胎中,而与国王之子完全同日出生。国王问大臣等曰:“有谁与予之王子同日出生之子耶?”大臣答曰:“有司祭官之子。”王命伴来,交宫女与王子一同养育。饮食与饰物,二人完全相同。

彼等达成年后,往得叉尸罗修学一切学艺而还,王授王子以副王之位,王子之誉大增。此时以后,菩萨与王子一同饮食起居,彼此互相坚定信赖。后王死,王子即位,渡大荣华之生活。菩萨自思:“予友治国,王所思及之时,必授予以司祭官地位,予为家族生活,又有何益,予将出家为独住生活。”彼礼拜父母,得出家之许可,舍弃大家产,一人去家,入雪山地方,于适意土地建一树之嫩枝所葺小屋,出家入于仙人之道,得神通与禅定,日日渡禅定之乐味。

尔时,王思起菩萨问曰:“予之友人不见,现居何处?”大臣等答曰:“彼已出家,住于森林之中。”王寻觅彼之住所,向大臣萨维哈言曰:“汝往伴予友人前来,授彼以司祭官之地位。”彼云:“谨遵王命。”承诺之后,出波罗奈,逐渐到达国境之村。彼留置同伴一行,与徘徊林中之贼等共赴菩萨所住之处,见菩萨坐于小屋户口之边,如黄金之像,大臣礼拜退坐于一面。彼此问候交谈,大臣云:“尊师!王思召阁下授与司祭官之职,希望阁下还都。”菩萨曰:“且请稍待,无论司祭官之地位,迦尸拘萨罗全体或全阎浮提之王位,转轮圣王之荣誉,予均不往。贤人一度舍弃烦恼,再不欲得。一度舍者如吐出之唾。”唱此等之偈:

大洋所包围 大海中大地

不望世非难 萨维哈!汝同如是解

婆罗门!为得名誉 得财有灾

行非法行 堕地狱行

出家者善 携钵游行

此种生活 胜求非法

出家者善 携钵游行

无损他事 胜于治国

彼如斯言,再三受请,均与辞退。萨维哈亦不得彼心,礼拜而去,向王申告彼之不来。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厌出家比丘入预流果,他之多人亦达预流果及其他——于是佛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之王是阿难,萨维哈是舍利弗,司祭官之子即是我。”

第二章 纴婆树品

三一一 纴婆树本生谭

[菩萨=树神]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竹林精舍时,对大目犍连尊者所作之谈话。据传,长老住于王舍城附近之森林小屋;一盗贼往近于都门某村之家,破墙而侵入,劫持手能携带之物而逃,来至长老之森林小屋谓:“此处可以护我。”于是卧于长老小屋之入口处。长老知彼卧于自己之目前,对彼怀有恐惧,思与盗贼居于一处不宜,外出云:“汝不可卧于此处。”将彼赶走。盗贼由彼处山,遗留足迹而逃。手执炬火人等沿其足迹,来至其处,见盗贼之来处、立处、坐处、卧处,皆云:“盗贼由此处来、此处立、此处坐、由此处逃,然我等未见。”于是各处巡回探索,终无所见而去。

翌日,长老于午前入王舍城中托钵后回返,赴竹林精舍向佛言其事,佛云:“目犍连!恐惧应恐之物,非只汝一人,昔之贤人等亦有恐惧。”佛应长老之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为都之墓场森林中某纴婆树之树神。某日,于都门附近某村工作之盗贼入来墓场之森林中,当时此处有纴婆与阿说他两大树王,盗贼于纴婆树之根元处放置物品而卧。此时盗贼如被捕,必用纴婆之枝所作木签穿刺。

于是树神自思:“若人来捕盗贼,折此纴婆之枝作签,如是则树将自灭。予试行将彼由此处赶走。”树神对彼男对话唱第一之偈:

盗贼!汝起!何教卧 汝有何要而睡眠

汝于村里为恶事 勿被王官等捕捉

如此向彼说示:“在未被官吏捕捉之前,速往他方。”树神恐吓使彼逃走。于是阿说他树神唱第二之偈:

村里为恶事 盗贼受捕捉

生立此林者 纴婆汝如何?

纴婆树神闻此唱第三之偈:

阿说他!汝不知所以 我与贼不和

村里为恶事 王官等捕捉

纴婆之签刺 我心最恼此

如此二树神一同对话期间,物品失主,手携炬火,循足迹而来,见盗贼卧居之场所云:“盗贼已起而逃去,我等捕盗不得。若能捕得,以此纴婆树之根云为签刺之,挂于枝上而还。”于是巡回探索,不见盗贼而去。阿说他树神闻此,唱第四之偈:

可恐之物应须恐 未来怖畏应须防

智者观此二世界 皆由未来怖畏生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生于阿说他树之树神是舍利弗,纴婆之树神即是我。”

三一二 迦叶愚钝本生谭

[菩萨=青年婆罗门]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老年比丘所作之谈话。据传,舍卫城有一良家子,彼见纵恣诸欲之祸,于佛所出家,专心观念修行,不久得阿罗汉果。其后彼母死去。

母死之后,彼使父与弟出家,住于祇园精舍中。雨安居时将近,闻知容易获得衣物之必须品,于是往某村里居住,三人均于其处入于安居。安居终了,又还住祇园精舍,于接近祇园精舍处,青年比丘云:“沙弥!长老劳顿,汝伴其行,予先行扫除房屋。”言毕向祇园而去。老年之长老缓缓而行,沙弥以头触之:“尊师速行。”于是强行引曳而行。长老云:“汝以我为无力之人,引曳而行。”于是长老又返原处,再由原地出发而行。彼等如此互相争执之中,太阳落下,天色黑暗。

青年比丘扫除房室,预备用水,等待彼等到来,取炬火出迎。见彼等迟来问曰:“何以迟到?”老人说明理由。彼以二人劳碌,伴之缓缓行走,当日未得向佛问候之余暇。次日前来佛处问候礼拜,坐于一面。佛问:“何时到来?”“世尊!昨日前来。”“昨日到来,今日前来我所耶?”“唯然,如是。”于是说明理由。佛对老年比丘,加以非难,佛言:“此人为此事,非自今日始,前生亦复如是。今汝等为彼所苦,前生贤人等亦为彼所苦。”佛应彼之请求,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迦尸市场街婆罗门之家。彼达成年时,母亲死去,吊祭终了,经一月及半月之时,施舍家中财产,伴父亲与弟入雪山地方。由天人受得皮之衣物,入仙人之道而出家,抱拾落物主义,食树根及果实以维生活,心情愉快,住森林中。

雪山地方雨季来时,大雨降落频繁,不能于树之根干搜寻果实,树叶尽落,行者等大抵下山住人里中。

菩萨亦伴父与弟,住于村里,至雪山地方再花开实熟之时,伴父弟二人回返雪山自己之道院。至道院附近,太阳已没,菩萨云:“汝等慢行,予先行扫除道院。”遗二人于后而去。幼年行者与父缓缓共行,以头触父腰部,促其速行。老人云:“汝不喜伴我而行。”于是回返原地再行出发。彼等如此争执之中,天气黑暗。菩萨扫除草舍,预备用水,持炬火见二人由道路之反对方向前来,问曰:“在此期间,作何所为?”小行者说明父亲之理由。菩萨于是伴二人缓缓而行,安置道具,使父亲沐浴,洗足涂油,为彼摩背,准备火盆,于休息疲劳之所,坐于父亲之傍,谓曰:“我父!幼年之儿童,如以土所作之器皿,易即破坏,一旦破坏,再不能连接。虽有莽撞,老人亦须忍耐。”菩萨劝诫其父唱如次之偈:

迦叶尊者!年幼之人 因愚顶撞

智者恕之 贤者忍之

贤者虽争 疾而再和

愚如土钵 破而难接

己知罪过 善能学习

愈得安息 交而不败

他人有罪过 自己得善耐

如此负重荷 人中最上者

菩萨如此劝诫其父,自此以来,父亦善为自制。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父行者是今之年老长老,少年行者是沙弥,而与父劝诫者即是我。”

三一三 堪忍宗本生谭

[菩萨=行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一易怒性比丘所作之谈话。佛对彼比丘言:“何故汝入于无怒之佛教出家而生怒耶?昔日之贤人虽身受一千鞭,切断手足鼻耳,对他人亦不发怒。”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名迦蓝浮之迦尸王治国时,尔时菩萨出生于持有八亿财产之某婆罗门家,名为坤达伽、库玛拉之一青年,达成年后,于得叉尸罗修习学艺,后构筑一家。两亲亡故后,彼见所贮之财宝曰:“予之亲族积此财宝,未能持去,予必须使之有所持去。”于是悉数调查其财产,对适当受施者则施以适当之物,然后入雪山出家,食种种果实,维系生命。长住以后,为得盐食酸味,来至人里,渐次到达波罗奈都城,住国王御苑之中。翌日托钵,巡回于都中,来至军师家之户口,军师敬服彼之行仪良好,请至家中,供养为自己调制之食物,彼此约束,仍住于王苑之中。

然于某日之事,迦蓝浮王酒醉,舞妓之群伴随,威仪堂堂入王苑之中,于用为王座之板石之上,设为卧床,王卧于一中意妇人之膝上。巧妙之舞妓等奏音乐及歌舞音曲,王之荣耀恰如帝释天王。国王不久沉沉睡去,妇人等自思:“予等为王所歌唱,今王已睡去,我等无歌唱之必要。”于是将琵琶,大鼓到处弃置,往苑中采拾花果及树芽,于苑中到处娱乐。

时菩萨于此苑中,如威势之象,坐于满开花朵之婆罗树下,体味出家之乐时,妇人等到处游步,见菩萨居于此处,相互告曰:“诸位请来,今有出家者坐于此处,于大王醒觉前,我等且坐,由彼受教。”于是均往彼处,礼拜菩萨,坐于周围向菩萨曰:“请向我等说语善事。”于是菩萨为彼等说法。王所枕膝之妇人摇膝而王起,王醒觉不见诸妇人等,问曰:“彼等妇人均往何处?”“大王!彼等于彼处坐于行者之周围。”王怒持刀云:“予使此恶党行者有所见识。”于是急往彼处。

彼妇人等见王之凶相前来,其中有王中意妇人等前往由王手中取刀,对王安抚,王近立于菩萨之傍问曰:“沙门!汝为何宗旨?”“大王!予为堪忍宗。”“何谓堪忍宗?”“对恶口与打击从不怒。”王云:“汝有堪忍,今且试见。”于是唤斩首之役人前来。彼携带于自己职务所用之斧及附刑之鞭,着黄色衣物,持赤色花环而来,向王表敬意而问曰:“大王有何差遣?”王曰:“捕此盗贼之恶党行者,撂倒于地端,以附刑之鞭,由其前后左右四方痛击二千鞭。”彼依言而为。菩萨之外皮破裂、内皮破裂、肌肉破裂,血液流出。王再问曰:“汝之宗旨为何?”“大王!予为堪忍宗。王以堪忍在予之皮内,大王!堪忍不在皮内,王亦不能得见,实则秘藏予心之内部。”斩首役人问王:“有何差遣?”王曰:“切断此恶党行者之双手。”彼取斧登于切台之上断其双手,王继而命:“切其两足。”两足亦切,由手足先端如壶破油流,溢出鲜血。王又问曰:“汝为何宗旨?”“予为堪忍宗,王以堪忍在予手足之先端,实则不在彼处,予之堪忍秘藏于深奥之处。”王命:“切断其耳与鼻。”斩首役切其耳鼻,于是全身为血弥漫。又问:“汝为何宗旨?”“大王!予之宗旨为堪忍宗,然王以堪忍在耳鼻之先端,然予之堪忍实秘藏于深奥之心内部。”王云:“此恶党行者,任汝堪忍而坐。”王以足蹴菩萨之胸,离现场而去。

王离去后,军师拭去菩萨身体之血,以布包裹手足耳鼻之先端,徐扶菩萨坐起而礼拜,坐于一面而乞请曰:“尊师!若君发怒,君对此为暴恶事之王发之,勿对他人发起怒心。”于是唱第一之偈:

汝之手与足 耳鼻均断落

大雄者!对彼起怒意 慎勿灭此国

菩萨闻此唱第二之偈:

我之手与足 耳鼻均断落

彼王之寿长 如我之无怒

王出苑离开菩萨眼界之时,此二十四万由旬厚之大地,如同坚强之布片裂开,由无间地狱冒出火来,如同用代代家传之赤毛布包裹,将恶王吸入,彼于御苑入口处之大地沉入,止于无间大地狱中。菩萨亦于是日死去。役人、都人等手牵手,携香花、薰香之类前来对菩萨吊祭。然又一说谓菩萨回雪山地方而去,此说不实。

结分

昔时说堪忍 堪忍有沙门

迦尸王行恶 切断达安息

残忍之暴行 辛辣之行果

彼王地狱中 悟此蒸煮苦

此二偈为现等觉者之偈。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彼易怒比丘入不还果,其他入预流果者亦多——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迦蓝浮迦尸王是提婆达多,军师是舍利弗,堪忍宗之行者即是我。”

三一四 铁鼎本生谭

[菩萨=行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拘萨罗王所作之谈话。据传,拘萨罗王于夜间闻四名堕地狱者之声,其一名只唱哆之音、一名唱萨之音、一名唱那之音、一名唱嗦之音。彼等昔日为舍卫城之王子,侵犯他人之妇,彼等对他人慎重保护之妇人非礼,贪肉欲之乐,多行恶事,为死亡车轮所摧毁,生于舍卫城近郊之四铁鼎中,于七万年间于其中被煮,今彼等得浮上来,然只见铁鼎之口,彼时自思:“我等何时得由此苦痛脱出?”四人皆相继大声呼叫。王闻其声,战栗于死亡之恐怖,彻夜坐至朝日之东升。

朝日升时,婆罗门等来问曰:“王得愉快休息耶?”王曰:“诸位师尊!予如何能愉快休息,昨夜予闻四恐怖之声。”婆罗门等紧握自手。“诸位师尊!此为何物?”“大王!此为暴力之声。”“其力能否消灭?”“恐不能灭。然,大王!予等颇有心得。”“如何能除?”“大王!无论多大关系之事,我等皆能除去。我等供养四物具备之生贽,可以除灭。”继云:“如是速取象四头、马四匹、牛四头、人四人、乃至鹑鸟皮各取四只,设供四物具备之生贽,予等得所祷无事。”继又有云:“大王!平安。”凡有必要之物,皆取之,设于供生贽之场所,以多数之生物伴来生贽之柱处放置。又有云:“应多食鱼肉,多得财物。”于是皆来努力工作。又有云:“大王!此亦必须收为己物。”于是婆罗门等交互前来。

胜鬘妃来国王之所问曰:“大王!婆罗门等何故到处纵声大笑?”“予妃!此为对彼等无关之事,彼等醉心于自己之名誉,一向不思予等之苦。”“大王!君有何事?”“予妃!予闻此等不稳之音声,而后予问婆罗门等,闻此音声,将有如何之事?婆罗门等答曰:‘大王!此将于大王之位、财、寿命有碍,必须供四物具备之生贽,祈祷大王之安泰。’予从其言,设供生贽之场所,如此如彼,如有必要,为此而来多人。”“然则,大王!君对此音声之意义,已否问人间、天人世界第一之婆罗门?”“予妃!此人间、天人世界第一之婆罗门,究为何人?”“大瞿昙正等觉者。”“予妃!予尚未问正等觉者。”“如是前往寻问。”

王闻妃言,朝食终了,乘华美之车往祇园精舍,礼佛而问曰:“尊师!予夜间闻四音,问婆罗门等,婆罗门等言:‘供四物具备之生贽,祈求安泰。’于生贽之场所行应行之事。然为闻此音声,于予将有如何之事?”佛言:“大王!并无何事,彼为堕地狱者会苦而起之泣声。此音非只大王所闻,昔日王等亦闻。此王等问婆罗门等,思欲杀畜类供养生贽,但闻贤人之语而未作。贤人等说明其音之意义,使多数之生物放生,而平安无事。”佛应王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迦尸国某村婆罗门之家。达成年后,舍诸欲入仙人之道而出家,得禅定与神通。彼味禅定之乐,于雪山地方,快乐住于森林之中。尔时波罗奈王闻此堕入地狱四人之四声而恐怖战栗,同样由婆罗门等说:“为三障中之一,供养四种皆备之生贽,为其祈祷。”王与承诺。司祭官与婆罗门等共同设置供生贽之场所,多数之生物伴来生贽之柱处。

此时菩萨以慈悲观较任何为重要之观,以天眼遍观世界,见此事实。彼云:“今日我必须行,如此则众多之生命平安无事。”彼以神通力升入空中,至波罗奈之王苑而降下,坐于用为王座之板石上如黄金之像。司祭官之最上弟子往师之处云:“尊师!我等吠陀之中有云,杀他物则自己不能无事。”司祭官曰:“汝对皇室之物应予注重,我等将有多数之鱼食,汝勿多言。”对彼加以斥退。彼云:“予于此处不能共处。”于是由彼处退往王御苑,礼拜菩萨,互相亲切交谈,然后坐于一面。菩萨问曰:“汝青年!国王正直施行政治耶?”“尊师!大王正直施行政治,然于夜间闻四音,王问婆罗门等,婆罗门等谓供以四物具备之生贽祈祷安泰。王行杀畜类之仪式,思为自己祈求安泰,许多之生物伴来于生贽之柱处。尊师!如贵君之高德,说明此音之意义,使诸多之生物由死亡中得救,岂非甚善?”“汝青年!国王不知我,我亦不知国王,然予知此音。若国王来至予所相询,予可语之以解其疑。”“如是尊师!暂来此处,予伴王前来。”“善哉!汝青年。”

彼往王处说明其事之原委,伴国王前来。王礼拜菩萨坐于一面而问曰:“予闻君知予所闻音之意义,是真实耶?”“大王!诚然如是。”“尊师请言。”“大王!此人等前世侵犯他人郑重守护之物,因而出生于波罗奈近处之四铁鼎中,浮于极为痛楚之铁水上,煮于泡沫之下,三万年间下降打著于鼎之平底,然后上升,三万年间得见鼎口。此四人见到外界思唱四完全之偈,但不能为,各云一字,再沉于鼎中。此中发哆音而沉者,彼思唱下之偈:

来营邪生活 不与于善人

我纵有财富 未设护我者

然彼未能完偈而沉下。菩萨以自己之智慧,补足此偈之语,其他场合亦复同样。如其中思欲发萨音而唱者之偈:

时光七万岁 总计普满间

狱中被煎煮 何时终期来

发那音者思唱之偈:

何终何有终 尔时不见终

吾友!我与汝之罪 终必有熟期

发索音思唱之偈:

彼由此处去 得生于人间

从顺有德行 多为慈善业”

菩萨如斯一一唱偈,原宥王曰:“大王!堕此地狱之人,思欲补足所唱,但因罪深大,而不能唱出;此人如斯会遇自己罪业之结果而啜泣。王闻此音,原无障害,亦无须恐怖。”

王使诸多生物放生,巡回叩击金之大鼓,破坏供生贽之场所。菩萨平安救出诸多之生物,数日之间,住于其处,然后归还原处,修行禅定不止,后出生于梵天世界。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司祭官之青年是舍利弗,行者即是我。”

三一五 肉本生谭

[菩萨=长者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长老舍利弗施与服泻剂之人以上味之食物所作之谈话。据传,尔时祇园精舍中之比丘等服油性之泻剂,而服者须补充上味之食物。看病之人为得上味之食物,入舍卫城中某街之厨师人家巡回托钵,但未能得而归来。长老于日午时往城内托钵,见此等比丘问曰:“何故急速回归?”彼等说明其事,长老曰:“汝等且往。”于是伴彼等往同一之街内,得施与上味之食物满钵。看病之人归还精舍,与病人食之。

其后,某日之事,于法堂开始传话:“诸位法友!长老于服泻剂人之看病者不得上味食物而还,伴往某街内厨师人之家,得甚多之食,施与患者。”佛来其处问曰:“汝等比丘!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等比丘!得肉食非只今之舍利弗,昔之善巧贤人,口吐爱语,言语柔和,亦能得之。”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一长者之子。某日,见一猎夫得甚多之肉,满载车中,思欲贩卖而来都中。时有住于波罗奈之四长者之子等出而坐于都之十字路口,就彼等之所见所闻互相谈话,其中有一长者之子见载肉之车谓曰:“予将得彼猎夫所持之一片肉。”“予即往持来。”彼近前云:“汝猎夫!与我一片肉。”猎夫云:“向人强索者,言语须和霭,今予与汝相当于汝之言语之肉。”于是唱第一之偈:

吾友!汝之言语粗 而汝来求物

汝语如肺气 吾友!予施汝肺肉

于是他一长者之子对此者问曰:“君何语强索之言?”“予只唤一声。”“予将向彼男得肉。”彼曰:“吾兄!请与予肉一片。”彼男云:“予将与汝与汝语相当之肉。”于是唱第二之偈:

兄弟之言语 发声如肢体

汝今为此语 施与汝肢体

作斯语后,取肢体之肉与之。今又一长者之子问曰:“君以何语强索?”“予称其为兄。”彼云:“予将得一片之肉。”彼云:“父亲!与我一片之肉。”猎夫云:“予将与汝与语言相当之肉。”于是唱第三之偈:

作儿来称父 震动父心脏

汝语等心脏 吾友!施汝心脏肉

作斯语毕,取心脏及味美之肉施与。第四位长者之子问曰:“汝云何而强索?”“予称其为父。”彼曰:“予亦向彼索要。”“吾友!请与我一片之肉。”猎夫云:“予将与汝之言语适当之肉。”于是唱第四之偈:

村中无朋友 等同住森林

汝语总一切 吾友!一切总施汝

如斯语毕,谓长者之子曰:“君可将此车中所积之肉连车运往君宅。”长者之子使彼押车,至自己之家卸肉,对猎夫亲切恭敬款待,并将猎夫妻子唤来,令止猎夫之工作,住于自己家中,与彼结为生死之坚交,和睦渡其一生。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猎夫是舍利弗,皆得其肉长者之子即是我。”

三一六 兔本生谭

[菩萨=兔]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总施生活上必需品所作之谈话。舍卫城某家之主人对佛与比丘等一同准备施舍一切生活必需品,于家之入口处,设一假屋,招待佛与比丘等一同。于假屋之中,预设上等之坐席,施舍诸种精味结构之食物,日复一日,七日之间,尽力招待。于第七日施佛与比丘等以生活必须用具。佛于食事终了,述随喜之语,佛言:“信士!汝喜甚善。汝今之施,堪为古昔贤人之夸奖。昔之贤人等向来自己之所乞食者,舍生命施自己之肉。”佛应彼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兔胎,住森林中。此森林一方为山麓,一方为河,一方为边鄙之村落。外有猿、豺、獭三只之友,此四者皆甚贤德,自己寻求自身之饵场,夕暮则聚于一所。贤德之兔云:“予等不可不施,不可不守戒法恭行布萨。”向三者说诫心之法。三者从其诫,各各入住于薮中各各之栖家。如是经过多时,某日,菩萨观空,知明日为布萨会,语他之三者:“明日为布萨会,请诸位三人受戒恭行布萨。坚守戒与施舍,有大果报,因此,乞食之人来时,诸位由应施之物中施舍食物。”一同承诺,各归己之栖家就寝。

翌日,其中之獭,晨起欲搜寻获物,出往恒河岸边。时有一渔夫捕得七尾之赤鱼,穿串埋于恒河岸边沙中,更下往恒河捕鱼。獭嗅得鱼之腥味,掘沙见鱼,取出后三度呼曰:“此为谁之鱼?有鱼主耶?”三度不见持主,咬串往置于自己之薮中,自云:“时至再食。”于是顾自己之戒法而就眠。豺亦出往搜寻获物,于某田中看守者之小屋中,见有二串牛肉,大蜥蜴及一壶之牛酪,豺云:“此为谁之物,有持主耶?”三度呼之,不见持主,于是以首贯牛酪壶之纽,口咬肉串及大蜥蜴,置于自己寝薮之中,自云:“时来再食。”于是顾自己之戒法而就寝。猿亦入森林之中,持庵罗果还,置于其栖家之薮中,自思:“时至再食。”于是顾自己之戒法而就寝。菩萨亦于应出之时前往觅食,自云:“食突婆草。”入于自己之薮中就寝时自思:“乞食者来自己处所,不能向乞食者施草,而自己又未持有胡麻及米,若乞食之人来至己处,只有舍自己身体之肉。”

依彼持戒之威神力,使帝释天之赤黄毛毡色之石座,生出暖意,帝释诠索,悟其理由。彼思:“予将试兔王。”先往獭之栖所,化作婆罗门之姿而立。獭云:“婆罗门君!何为而立此?”“贤者!予欲得食物,守布萨之日,行出家之道。”“谨尊君命,予行布施。”与彼共语而唱第一之偈:

予得七尾鱼 由水运陆上

婆罗门!予有此之物 食此住林中

婆罗门云:“请置此至明朝,然后再如何加以处理。”彼往豺之住处。豺云:“何用而立于此处?”彼依例回答。豺云:“谨如尊命,予行布施。”豺与彼语唱第二之偈:

由彼守田处 取来夜食料

串肉大蜥蜴 更有一壶酪

婆罗门!此为我食物 食此住林中

婆罗门云:“请置此至明朝,以后如何再行思处。”于是往猿住之处。猿亦云:“何事而立于此处?”彼仍以相同之回答。猿云:“谨如尊命,予将施与。”于是唱第三之偈:

熟果与冷水 心地善清凉

婆罗门!予有此之物 食此住林中

婆罗门云:“请置此至明朝,以后如何再作思考。”于是再往兔贤者之所。兔云:“君有何用,立于此处?”彼仍以相同之回答。菩萨闻此喜悦而言曰:“婆罗门君!君为食物而来予所,甚善。今日予将施前此未有之施,然君为守戒者,不为杀生之事,君往集薪起火,请示知于予,予将舍自己之身投入火中。”与彼共语,唱第四之偈:

兔无有胡麻 亦无豆与米

炙我于火上 食我住林中

帝释天闻彼语,以自己之威力,作出一堆炭火,告知菩萨。兔由突婆草上之卧床起立,前往其所,嘱曰:“若有毛间之生物,均不可杀。”其身三度震动,全身向施,如白鸟王跳上莲花开放之中,止住其上,以喜悦之心,落于大炭火中。然其火无能烧毁菩萨身体之一毛孔,如同入于雪藏之中。

于是彼呼帝释天:“婆罗门君!汝所起之火太冷,不能烧予身体之一毛孔,此为何故?”“贤者!予非婆罗门,予乃帝释天,为试君而来。”“帝释!君请稍待,纵令住世界中者皆作对予试验,亦无认我有不施之心者。”菩萨对帝释作大狮子吼。帝释向彼曰:“兔之贤者!君请勿疑,汝之德遍为世界所知。”帝释压榨山取山之汁,于月绘兔之姿,招菩萨于森林薮中,使卧于嫩突婆草上,自己归去天人之住所。此四只贤者,敦善友谊,快乐守戒,恭行布萨,各各生于应生之所。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总施生活必需品之家主入预流果——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獭是阿难,豺是目连,猿是舍利弗,兔之贤者即是我。”

三一七 死者哀悼本生谭

[菩萨=婆罗门]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就住舍卫城某家主人之谈话。据传,彼之兄死,悲痛不堪,不沐浴、不饮食、身亦不涂香油,晨起往墓场,胸中充满悲哀而悲泣。佛于晨起,遍观世界,见彼有入预流果之可能性,佛思:“予将使彼闻悉往昔之因缘以慰其悲哀。使彼能入预流果者,舍予并无他人,予必须救助于彼。”于是翌日午食之后,由托钵归来,携伴僧出至彼家之门口。主人闻佛来,设座席出迎白佛:“请佛入内。”佛入著于所设之座。主人出来礼佛,坐于一面。佛问:“贵主人有何思考?”主人:“唯然,世尊!予兄亡后,使予思念。”佛言:“贵主人!诸行无常,当坏者坏,此事闷闷,思之不当。昔之贤人等知,当坏者坏,于兄弟之死,无闷闷之思。”佛应彼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有八亿财之婆罗门家,两亲于彼达成年时死去,由菩萨之兄立家而行,菩萨依彼生活。其后兄亦罹病而死,亲族、朋友、知己之人等来集,扩展两腕泣叫,能镇静不乱者竟无一人,只有菩萨,不泣不叫。人云:“彼于兄死,面不颦促,根性过刚,彼思二人之分,欲为一人之享用,实为欲其兄之死。”对菩萨非难。亲族亦非难云:“汝对兄之死,竟不悲泣。”

彼闻众语云:“君等自己无智,不知世间八事,对予兄之亡而哭泣;然予亦将死,君等亦将死亡,何以对予等之死亡而不哭泣?诸行因无常而亡,依此法则得长存者无有一物。君等愚而无智,不知世间八事而哭泣,予又如何而泣?”于是唱如下之偈:

汝等悲已死 将死者不悲

总此有身者 次第舍命去

天人四足类 鸟群卷蜷蛇

此身与命者 享乐中舍命

如斯若乐动不定 此事常见于人中

明知叹叫皆无效 何故汝等乱悲泣

沉溺之人心被夺 无知愚勇心不静

共思贤者为愚者 此为不知八法故

菩萨如斯为彼等说法,除彼等之悲。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彼家之主人入预流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为多数人等说法除悲之贤者即是我。”

三一八 夹竹桃华本生谭

[菩萨=盗贼]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比丘为原妻诱惑所作之谈话。此一故事出于根本生谭(第四二三)之中。佛向比丘云:“前生汝亦因此女之故而被刎首。”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于迦尸国某村之某居士家,以盗贼之星下出生,达成年后,为盗贼之生活而渡世,广为世知。有勇气具象力,无有一人能捕得彼。

彼一日破长者家之墙而入,持去诸多财宝。都中人等往国王之所告云:“大王!一大盗扰乱都中,请与捕捉。”国王命令都中守卫捕彼,夜间到处组队置哨,于彼持财宝之处拘捕,向王报知。王命即行刎首,向都卫之人下令。都卫之人以强绳缚彼背手,于彼首上挂夹竹桃之花环,头上散洒瓦粉,每至十字路口,即以鞭鞑,鸣击荒音之大鼓,由牢屋中牵来。都中之人,全体起大骚动,皆云:“此扰乱都中渡世之大盗,终于被捕。”

时于波罗奈都中有一千两之金声价之游女名萨摩者,国王中意彼女,召使五百女佣。彼女于高台开启之窗,见此牵行之男。此男美丽可爱,优奇有天人之貌,于一切人中特别耀眼,游女见彼被牵行,起爱恋之情,女思:“用何手段使彼为吾夫?”彼思得一策,于是用一能达自己所望之女人,送都卫之人千两之金,告云:“此盗贼为萨摩之兄弟,萨摩除此人之外,无何依赖之人,汝取千两之金,请放此人。”女依命而行。都卫之人曰:“此盗贼世间知名,不能如此释放。然能得另外之人,然后将此盗乘载于覆盖之乘物送出。”女还依言禀告。

时有一长者之子思恋萨摩,彼每日以千两之金送与萨摩。此日太阳没时,携千两之金来至其家,萨摩更取其千两之金,置于膝上,哭泣而坐。“此究为何故?”“恩主!此盗乃我之兄长,自己思为可耻之事,不来我处。遣人往都卫之所,回答谓:‘取千两金者则放人。’然今无持千两金往都卫处之人。”彼因思恋此女,谓女曰:“予往行事。”“如此,请持此金前往。”彼接金前往都卫之家。

都卫之人将长者之子押入秘密场所,将盗贼乘载于覆盖之乘物中送往萨摩之所,然后辩称:“此盗贼国中皆知,使世界先当黑暗,因此须于人退散之时杀之。”少经时刻,于人退散之处,对长者之子,付以严密警戒,伴往牢房,以刃刎首,串其肢体送入都中。

自此以后,萨摩由他人之手脱离,不接受任何一人,惟与此男戏乐渡日。彼思:“若此女思恋他人,予亦仍被除去,而与其男戏乐。此女颇易背叛同党,予不能停留此处,应早遁去。”彼思:“予不能空手而行,可取女之饰物道具而行。”某日向女云:“我等如入笼之鸡,终日只居于家中,何时至游园一游?”彼女云:“甚善。”当即承诺,一总准备软硬食物,以所有诸类饰物饰身,与男一同乘覆盖之车向游园之中而来。

彼与女共为戏乐之时,自思:“予应速逃。”彼以女为对象作充满欲情之状,入于夹竹桃树薮之中,抱女强压,陷入不省而倒卧,尽数取下饰物道具,以女之上衣包裹,将物品挂于肩上,超越园墙而逃去。彼女不久恢复意识,起立来至伴女等之所问曰:“相公何处?”“夫人!我等不知。”女心不快:“彼以我已死去,恐惧而逃。”于是由彼处还家。女云:“予可爱之相公未能觅见之前,予不卧此装饰之床。”于地端就寝。自此以后,不着中意之衣物,节省二度之食事,不用香与花环及其他之物。彼女唤女之舞手等来,使握千两之黄金,务必用任何手段,探寻相公回转,谓之曰:“汝等无天下不到之处,无论村街,王所住之都城,所到之处,集合人众,于集合场所,第一先唱出此歌。”彼女教舞手等唱第一之偈,并云:“汝等唱此歌,若相公交杂于集众之中,将与汝等交谈。然后向彼告我无事,伴彼归来,若彼不来,请与一信。”嘱后与舞手等资助金而去。

彼等出波罗奈都城,于各方各处集合人众,行至某边鄙之村里,而此盗贼亦逃来此处,舞手一同于此处集合人众,先唱第一之偈:

有人春季互挽手 入于夹竹桃林中

用力强压萨摩身 传汝萨摩身无事

盗贼闻此语来舞手之所云:“君谓萨摩生存,予不相信。”彼与舞手交谈唱第二之偈:

唯汝舞手!我如何能信 风可运动山

若风能运山 一总运大地

萨摩本已死 如何言无事

舞手闻彼之语唱第三之偈:

彼女确未死 亦不望他男

萨摩守一夫 唯只思慕汝

盗贼闻此云:“彼女生或未生均宜,对予终归无用。”于是唱第四之偈:

彼由久亲者 得我非亲者

彼由固交者 得我不固者

由我欲得他 我更赴远处

舞手等归来,语女彼之所为事,女悔自己之所为,仍依以前而渡日。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心持烦恼之比丘入预流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长者之子是此比丘,萨摩是原妻,盗贼即是我。”

三一九 鹧鸪本生谭

[菩萨=行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憍赏弥附近之跋陀利园中时,对罗睺罗长老所作之谈话。此一故事已于三卧鹿本生谭(第一六)中说出。比丘等于法堂中云:“诸位法友!罗睺罗尊者怀学问之志,富悔悟之念,有守教诫之意志。”比丘等开始语尊者之德,佛适出堂问曰:“汝等比丘!今汝等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语。”佛言:“汝等比丘!罗睺罗非自今日始,前生即怀学问之志,富悔悟之念,有守教诫之意志。”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婆罗门之家。达成年后,往得叉尸罗修习一切学艺,去雪山地方出家,入仙人之道,得神通与禅定,享禅定之乐,乐住森林之中。后为得盐食与酸味,往某边鄙之村里。人人见彼起信仰之心,于森林中建一木叶修葺之小屋,供其应用之物品,使之居住。

时其村有一捕鸟者,彼捕一媒鸟鹧鸪,彼善为教艺,养入笼中。彼携鸟入森林中,捕捉闻声而来之鹧鸪。媒鸟鹧鸪云:“予之亲类受予之影响,死去甚多,此予之罪。”从此不再出声。捕鸟者知鹧鸪不出声音,以竹制之鞭,叩彼之头,鹧鸪不堪其苦而出声,如是捕鸟者依此恩荫捕捉鹧鸪维系生命。

于是鹧鸪思考:“自己皆无死之意志,然依此所生之业将我还来,予不出声则不来,予出声则来。此人捕来者而夺其生命,就此而言,予岂无罪?”彼自此以后思惟:“谁能破此业者?”探访适当之贤人而行。

某日,此捕鸟者捕数多之鹧鸪入于笼中,思欲饮水,赴菩萨所住之道院,置其笼于菩萨之傍,饮水坐于砂上而眠。鹧鸪知其入眠,自思:“予问此行者解予之疑惑,彼有所知,必可语我。”于是于笼中向行者唱第一之偈:

我渡安乐日 得应得之食

陷他于危难 尊师!我应赴何处?

菩萨答彼之问唱第二之偈:

汝鸟!汝虽行恶事 汝心不倾恶

无心心善者 此无罪污事

鹧鸪闻此唱第三之偈:

亲类思我为有属 多数前来会集此

彼为我死我获罪 我心为此起疑惑

菩萨闻此唱第四之偈:

若汝心不污 依汝不得罪

无心心善者 此无罪污事

菩萨摩诃萨如斯教鹧鸪,鹧鸪亦因彼之恩荫而不怀疑惑。猎夫醒来,礼拜菩萨,携鸟笼而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鹧鸪是罗睺罗,行者即是我。”

三二〇 喜舍本生谭

[菩萨=大臣]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家主人所作之谈话。据传,彼为偿还负债而往某村。与妻同往村中,偿债后挽车欲还,彼云:“随后再行挽车。”将车托付某家。与妻同返舍卫城途中,见有一山,妻向夫曰:“若此山出黄金,汝将与我否?”“汝为何人,予将一文不与。”妻感不快曰:“此人实无人情,此山虽有黄金,亦不与我。”二人来至祇园精舍附近,心欲饮水,入于精舍之中。

佛于晨起,观见二人具预流果之可能性,坐于香室之一室放六种之光明,以待二人之来。二人饮水后,来礼佛而坐,佛与彼等交相会谈,佛问:“汝等欲往何处?”“世尊!予等为偿债而来。”“汝信女!家主有为汝之利益有所思为耶?”“世尊!予思此人甚为可爱,然此人对我一无所思。今日予曾见山,予谓:‘若此山有金,汝将与我否?’彼云:‘汝为何人,予将一文不与。’此人如此情薄。”佛言:“汝信女!此人虽作是言,然如思起汝德,必将让汝一总权威。”佛应妇人“请佛语我”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王行万事之大臣。某日之事,王以其子为副王而见其前来问候,王思:“此子于我后宫有扰乱之虞。”呼彼近前云:“吾子!于予有生之中,汝不能住于都中,可往他处居住,俟予死后,汝即为王。”彼云:“甚善。”于是拜别父王,与其第一之妃出波罗奈之都,往边鄙之地,于森林中以树叶修葺构筑家屋,以森林之树根树实为食而住。

其后王死,副王观星,知王死之事,即往波罗奈。途中见一山,妃向彼问曰:“大王!若此山出金,汝以何与我?”“汝为何人,予将一文不与。”女不愉快,自思:“予对此人重视,不能舍弃而入森林,不图竟为此语,实无人情,纵为王之后,于我亦将无何善事可得。”彼还来即位为王,此女据于第一之妃之位,然只授与名誉,无其他之尊敬与供给,甚至女之居处事,彼亦不知。菩萨自思:“此妃乃为此王尽力之人,苦不思苦,住森林中。然王不顾妃,与他女共耽娱乐,予将计划使妃得权威。”某日往妃之所拜妃而言曰:“王妃!予等由妃之手未得一握之食物,何以以我等为等闲视之,岂非太无人情耶?”妃云:“若我自有所得,当与汝等,予一无所得,以何与汝等?王至今亦对予一无所与,王于途中,予谓:‘此山若出有黄金,汝将以何与我?’王曰:‘汝为何人,予不与一文。’王何无情!”菩萨:“妃能于王傍作是语否?”“此又如何不能!”“如是,予将立于王傍为汝寻问,请汝可为是言。”“谨如尊命。”

菩萨于妃问候王安而立时曰:“王妃陛下!予等由妃之手未得一物。”妃曰:“汝莫作是言,予若有所得,当对汝等有所赠与。我王至今对予一无所与,予等由森林归来时,途中见山,予云:‘若此山有金,将以何与我?’王曰:‘汝为何人,予一文不与。’如是,无故而得之事,予亦不得。”妃为说此意义,唱第一之偈:

容易施者而不施 只语其山而不与

对此无情不施者 如何只语能与山

王闻此唱第二之偈:

身行之处口始言 不得之处不可言

其身不行而言者 自古贤者皆远避

妃闻此合掌唱第三之偈:

王子我对汝崇拜 汝若建立真与义

纵会逆运亦不曲 如斯汝心实爱真

如斯闻妃赞王之德,菩萨说明妃之德唱第四之偈:

贫不厌贫夫 富不弃富者

此女最上妻 彼为王之配

如斯语妃之德,菩萨曰:“大王!此妃于王困难之时,于森林中与王同渡困难之日,吾王必须对彼有所资助。”王依彼之言,思起妃之德行,王曰:“贤者!闻兄君之语,使予思起妃之贤德。”于是授与彼女一切权威,并谓:“由彼之恩荫使予思起妃之德行。”于是对菩萨亦授与极大权威。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夫妇同入预流果——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波罗奈之国王是此家主人,王妃是此信女,贤明大臣即是我。”

第三章 毁屋品

三二一 毁屋本生谭

[菩萨=有角鸟]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烧毁摩诃迦叶长老住院之少年所作之谈话。此一故事为王舍城中之事。据传,此时长老住于王舍城附近之森林小屋中,有二少年随侍长老,其中一人为长老而尽力,另一人则甚狡猾。彼对他一人所作之事,一一皆造作为自己所为。此一少年准备洗面用水,彼则往长老之处礼拜云:“尊师!汲水置放已毕,请洗面。”此一少年晨起扫除长老之室,彼则于长老外出之时,到各处敲打,使室之全体如自己扫除之状。勤劳为重之少年自思:“此狡猾者一一以自己所为之事,造作为彼之所为,予将使彼男之虚伪曝露。”

彼男于村中食事终了而还,于彼午睡之中,此一少年煮沸浴用之水,置于后室,外以少量之水,残留釜中。彼男醒觉往见沸气上扬,彼思:“水沸置于浴室之中。”于是往长老之处云:“尊者!浴室之中,水已沸腾,敬请使用。”长老云:“如此入浴。”于是与彼一同往观,见浴室之中无水,长老问:“水在何处?”彼急往库房而行,向空釜之中突入水杓,水杓触及空釜之底,铿然作响,自此以后,人皆称彼为杓音。恰于此时,此一少年由后室持来沸水云:“尊者请用。”长老入浴后,始知此杓音少年之狡狯。彼于黄昏时分向长老问候时,长老诫彼曰:“汝为沙门,应言自为之事,否则则是故意虚言,尔后不可如斯。”

彼对长老瞋怒,翌日不与长老一同托钵。长老与此一少年共出,杓音往归依长老之家,家主问曰:“尊者!长老在于何所?”“身体不适,坐精舍中。”“尊者!予奉上何物为宜?”“请如是如是供养。”于是彼男取供养之物往自己喜好之处而食,然后归还精舍。

翌日长老往其家着座,一同皆问曰:“尊者身体不快,昨日居于精舍未出,予等托付如是如是少师,送去食物,尊者可曾享用?”长老唯默然食毕,返还精舍。黄昏,彼男问候长老,长老唤彼云:“汝于如此如此之村,如此如此之家,汝谓:‘须如此如此供养长老。’汝特别愿求食物而自己食之。”更又:“特别愿求之事,实属不宜,尔后再不可有此不正当之行为。”于是彼对长老怀恨:“此人昨日以沸水之事对我轻视,今又责我于归依者之宅受得一握之饭,此实为不可忍耐之诬蔑,予已善知如何对此人应为之事。”翌日于长老托钵外出时,取棍棒打碎日用之物品,将住院烧光而逃。

此人生时成为人间之饿鬼,后干枯而死,生入无间地狱。彼为此不正当之行,遍知于多人之中。一日比丘等由王舍城赴舍卫城,各各置衣钵于应置之处,赴佛所礼拜而坐。佛与彼等共同亲切会面交谈后问曰:“汝等由何处而来?”“尊师!我等由王舍城来。”“王舍城之教诫教师为谁?”“尊师!摩诃迦叶长老。”“汝等比丘!迦叶无事否?”“尊师!长老无事,然其弟子受长老之教谕而瞋怒,烧毁长老之院而逃。”佛闻此而言曰:“汝等比丘!迦叶与此愚人一同行事,不若一人行事为佳。”于是佛唱法句经之偈(第六一):

若有胜己者 等己不得伴

必须独自行 不与愚者伴

佛唱此偈,更呼此等比丘曰:“汝等比丘!对此毁坏小屋之教谕者之发怒,非自今日始,前生即有此发怒之事。”于是佛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婆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为有角鸟之身,成长后,自己构筑颇为中意而不被雨淋之巢,栖于雪山地方。然至降雨之季,雨降不停,有一只猿,为寒所恼,牙齿咯吱作响,坐于菩萨近傍。菩萨见彼非常困苦,与彼交谈唱第一之偈:

猿!汝之头手足 与人原无异

汝以何缘由 无有一家屋

猿闻此唱第二之偈:

有角鸟!我头与手足 与人原无异

人间属第一 我无彼智慧

菩萨闻此唱其他二偈:

易动心不定 动则欲损他

操行常不坚 无有安乐事

应防寒气风 构筑家为善

猿!善用己之力 为善舍恶行

猿思:“此物自己今坐于不被雨淋之处而骂我,予将不使此物坐于巢中。”于是彼立起思欲往捕菩萨,菩萨起立往他处而去。猿毁其巢粉碎为微尘而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猿是今烧住院者,有角鸟即是我。”

三二二 堕落音本生谭

[菩萨=狮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外道等所作之谈话。据传,此外道等于祇园精舍附近各处,寝于荆床之上,行五火之苦行,行种种邪之苦行。多数比丘往舍卫城托钵,于归还祇园精舍途中,见此邪苦行之辈,还世尊之所,问曰:“世尊!外道沙门等所行之戒行,有何本领?”佛言:“汝等比丘!彼等所行之戒行,既无本领,亦无特质;进而重新观察,宛如人之入厕孔急,或如兔闻骚音之奔动。”比丘等曰:“佛说骚音奔动之事,我等不解,请世尊明示。”佛应其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为狮子之身,成长后栖于森林之中,尔时近于西海岸有橡树与多罗树交织之林,彼处有一兔栖于橡树下之多罗树丛之中。

彼携一日之食物而还,寝于多罗下自思:“若此大地破坏,自己往何处居住?”此一瞬间,熟之橡实一落于多罗叶上,彼闻其音,思为大地确实破坏,起立不往后见而逃出。彼怀死之恐惧,一兔见其急逃而问:“君何故如此恐惧而逃?”“汝不须问,兔兄!”彼云:“君为何故?君为何故?”随后赶来。此兔不往后见者曰:“此世界已毁坏。”于是彼亦随后逃窜。于是今一只见,又一只见,又一只见,终于十万只兔,一齐逃窜。于是一只鹿见,一只猪、一头牛、一头水牛、一头伽瓦雅牛、一头犀牛、一只虎、一只狮子、一只象见之,问曰:“此究为何事?”“此一世界毁坏。”闻此之后,俱行奔逃,如此次第,一由旬间兽群充满。

此时菩萨见此多数之动物逃窜,问曰:“此究为何事?”“此一世界毁坏。”彼闻后自思:“此世界决无毁坏之事,此确系皆为误闻,予如不出力制止,此等皆将身亡,予将与彼等生命。”狮子以快速先行奔向山麓,三度举狮子吼声,众皆恐惧狮子,一同战栗而固定止住,狮子向众等一同交谈问曰:“为何而奔逃?”“世界毁坏。”“谁见其毁坏?”“此象等知之。”狮问象等,“我等不知,狮子知之。”狮子等云:“我等不知,虎等知之。”虎等:“犀等知之。”犀等:“伽瓦雅牛知之。”伽瓦雅牛:“水牛等知之。”水牛:“牛等。”牛等:“猪等。”猪等:“鹿等。”鹿等云:“我等不知,兔等知之。”就兔等而问:“彼说此话。”举出其兔。

狮子向彼问曰:“君谓此世界毁坏耶?”“唯然,首领!予已见之。”问曰:“汝住于何处见之?”“首领!于海之近边与橡树交织之多罗林中见之。我卧于彼处之橡树下多罗丛中多罗叶下自思:‘若此世界毁坏,尔时将往何处?’于此瞬间,闻世界毁坏之音,我故逃走。”狮子自思:“此确为熟橡实落于多罗叶上之堕落音声,彼闻此音声,误思为大地毁坏而逃。予将往实际之所一探究竟。”彼由兔引伴,安慰众类云:“予将往所见场所,实际探看大地之毁坏与否?”狮子以兔乘自己之背,快速而去。入多罗林,兔由背下,狮子云:“君请示我所见之处。”“首领!予到底不能有所见得。”“汝来勿恐。”兔不能近于橡树之下,立于其傍谓曰:“首领!此为堕落音之处。”于是唱第一之偈:

贵君!我之住所 有堕落音

何故有音 予亦不知

如此,狮子往橡树之下及多罗叶下兔之卧处,发现多罗叶之上落有已熟橡实,彼彻底察知世界未坏之事。使兔乘其背,以狮行之速急来兽之集所,语一切之事云:“君等勿怖。”兽类一同得安慰而去。此际若无菩萨,则皆将跳入海中而死,依菩萨而得生命。

结分

橡实堕落音 兔闻急逃走

闻兔之语者 兽群起大惑

不得言语智 忧虑他人声

第一懒惰者 此等赖他人

守戒有智慧 乐静心安定

贤者善自制 无赖他人事

此三者为佛之现等觉者之偈。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狮子即是我。”

三二三 梵与王本生谭

[菩萨=行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阿罗毗附近之阿伽罗婆庙时,对有关建小屋之规则所作之谈话。此一故事已在宝珠颈龙王本生谭(第二五三)中说出。于是佛问:“汝等比丘!汝等望求多得多而渡日,此为真实耶?”比丘白佛:“是为真实。”佛非难而言曰:“汝等比丘!昔之贤人等虽被云可让得世界之主权,但思欲得一双平底之靴,亦恐自己无惭愧心而不能于多数人中说明,且为秘密之语。”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堪培拉国北般阇罗都之般阇罗王时,菩萨出生于某市场村之婆罗门家,成长之后,往得叉尸罗,修习学艺,其后出家,入苦行者群。依采食森林中树根及种种果实维系生命,长住于雪山地方。后为得盐食酸味之物,出至人里,到达北般阇罗之都,泊于王之御苑之中。翌日,为乞食巡回都中,到着王城之门。王见其行路姿态,甚为敬服,招至大高台上,以适于国王宴用之食物供养,彼此约定住于王苑之中。

彼常入王宫为食,雨季已过,思还雪山地方,途中须要一双平底之靴,树叶之伞,彼思向王申告。一日,王来苑中,礼拜着座,彼思欲求靴与伞,更又思考:“如予云请求如是如是,向他人请求为难为情,如被请求者言无有,则双方皆难为情,无论如何,予不能于多人之前见自己为难之事,而王之为难亦不愿见,应秘密于他人不见之处,二人纵皆难为情而亦只默然而已。”于是彼云:“大王!愿与秘密一谈。”王闻此即使侍者避座,菩萨思:“若予愿求而不应允,则我等之友谊,将被破坏,因此不愿提出。”当日未能举出其名其事,菩萨云:“大王请回,尔后再议。”一日,王来苑时,同样又云次后再议。复次同样,如是不能提出愿求,经过十二年之岁月。

其后王自思:“尊者云有‘秘密之愿求’,而伴者离座,亦无何语,彼思‘欲说欲说’,经过十二年之岁月。长期行清净行之人,亦将厌弃,思恣俗界之欲,欲求王位。然求王位不能明言,只有沉默。予今日虽然尊者欲求王位,亦将与之,以随尊者之愿。”于是王往王苑,礼拜而坐。菩萨云:“有秘密之愿求。”而伴者离座,又不能发任何一言,王曰:“君于十二年之间,有秘密之愿求,今只予等二人,而又不能言及,予愿提供王位乃至一切之物。君勿胆怯,对一切中意之物皆可愿求。”“大王!予所愿之物可与之耶?”“尊师!一切供与。”“大王!予于归途,欲得一双平底之靴及树叶所造之伞。”“尊师!只此之物,于十二年间竟不能说出耶?”“唯然,大王!”“尊师!是何缘故而不能为此?”“大王!若予向君谓‘请即与我’是难为情;如君言‘无有’则皆难为情;若予向君云‘请即与我’而不能得,则予与君皆共难为情。因此,于众所不见,只为此事而秘密愿求。”于是开始唱次之三偈:

大王!请求物者 得与不得

二居其一 求者之运

般阇罗之王 求事难为情

被求者有拒 两者皆有悔

般阇罗之民 我愿不见悔

与王不共悔 是故愿秘密

王对菩萨表示敬意而敬服,与菩萨所望之物,唱第四之偈:

婆罗门!我愿赠汝一赤牛 更添长牛一并赠

适法之人!我今欲闻汝之偈 奈何尊者不施与

然菩萨云:“大王!予不欲物质之物,予只求所需之物。”于是携带平底之靴及树叶所造之伞,谓王曰:“大王!精勤勿怠,护戒以行布萨。”如是教王,不顾王之强请,归还雪山地方。于彼处得神通与禅定,成出生梵天世界之身。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是阿难,行者即是我。”

三二四 皮衣普行者本生谭

[菩萨=商人]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名皮衣之普行者所作之谈话。彼身上下,均着兽皮,一日,彼由道院出于舍卫城巡回托钵中,行至山羊喧哗之所。山羊见彼,思欲突击,向后撤退,普行者思为“对自己表示敬意”,站立不去,山羊急来,突刺其股而倒毙。此一错会敬意之事,为比丘一同之间所周知,比丘等于法堂开始谈论:“诸位法友!皮衣普行者错会敬意,毁灭一身。”佛来此处问曰:“汝等比丘!今汝等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曰佛:“如是如是之语。”佛言:“汝等比丘!彼错会敬意,毁灭一身,非自今日始,前生即已如是。”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某商人之家,经营商业。尔时有一着兽皮衣物之普行者,一日,彼于波罗奈城内巡回托钵,到着山羊喧哗之居所。彼见山羊退后,思为“此为对予表示敬意”,不向侧方离去,思为“只此人间之中仅此一山羊知我之德”,合掌而立,唱第一之偈:

四足兽善生 善性又善行

誉子山羊长 礼敬婆罗门

恰于此时,坐于店中之贤商人,制止此普行者唱第二之偈:

婆罗门!勿急表敬意 勿信四足兽

退却欲强打 猛烈加打击

此贤商人如斯言之间,子山羊急来突股,彼感强烈之痛,当场倒毙,悲惨断气。佛说明此事,唱第三之偈:

破股垂肩人被覆 婆罗门品总被毁

彼扩双手前往迎 予呼疾驰勿受害

第四偈乃普行者所唱:

礼不可敬者 如斯被挫卧

犹我今日愚 为子山羊触

如此彼悲叹断肠,当场失命。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皮衣普行者是今之皮衣普行者,贤商人即是我。”

三二五 蜥蜴本生谭

[菩萨=蜥蜴]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诈欺汉所作谈话。此一故事已于前(第三八第一四一之蜥蜴本生谭)详细说出。此处仍将此比丘带来,出于佛前云:“世尊!此比丘欺骗他人。”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日始,前生亦为骗人之事。”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为蜥蜴之身,成长后,以美丽之身体,栖于森林之中,而一品行恶劣之苦行者亦其附近构筑住院居住。菩萨渔饵行路时见彼自思:“此为戒律坚固之苦行者之住院。”于是往其处礼拜行者,然后归于自己之栖所。

自此以后,某日之事,此恶徒行者,于自己归依者之宅得调理甚佳之肉,问曰:“此为何肉?”答云:“此蜥蜴之肉。”彼闻此难制味欲,自思:“杀常来我住院之大蜥蜴,可以食如己意所好之佳肴。”于是携醍醐、牛酪、香味及其他物品往彼处,藏棍棒于衣下,待菩萨之来临,为稳静之风而坐。蜥蜴到来,观破其邪恶之根性:“此必已食我同族之肉矣,予将察看。”于是立于下风,嗅其身体之体味,知其已食同族者之肉,于是不近行者,返身而行。行者知蜥蜴不来之事,将棍棒投去,未达菩萨之体,仅达其尾端。行者云:“汝其远去,予失败矣。”菩萨云:“汝今击我失败,四种地狱将不失败。”蜥蜴逃去,隐于蚁冢之中,今由一穴出头,与行者共语,唱次之二偈:

思彼为沙门 彼无自制心

彼以杖击我 沙门非沙门

汝愚者!结鬘成何用 皮衣有何用

汝心抱爱着 唯外表清净

行者闻此,唱第三之偈:

汝蜥蜴!汝来汝还 食稻米饭

胡麻油盐 胡椒甚伙

菩萨闻此唱第四之偈:

我今宁可常居此 我入百人之蚁巢

汝之胡麻油与盐 胡椒对我皆无用

菩萨如斯云:“汝黑心之行者,若汝住于此处,人人皆曰:‘此乃贼盗。’汝将为汝托钵所往之村人所捕,遭遇残酷之打击,汝应早日逃去。”菩萨骂毕,行者即由此处逃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黑心之行者是此欺骗之比丘,蜥蜴王即是我。”

三二六 天华树华本生谭

[菩萨=天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提婆达多所作之谈话。提婆达多使教团起分裂而离去,后其随身诸人亦与佛之高足弟子舍利弗、目犍连一同离彼而去,彼由口吐热血。于是比丘等于法堂之中开始谈论:“诸位法友!提婆达多吐虚言,僧团生起分裂,今又患病,为大苦闷。”佛出来彼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语。”佛言:“汝等比丘!彼非只今日,前生彼即为谎言,彼非自今始,前生即吐虚言,恼大苦闷。”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三十三天之某天子。尔时,波罗奈城施行大祭,多数之龙、金翅鸟、地上天子等均来观察。由三十三天有四位天子以天华树之华制作花环,着以为饰,前来观察。此十二由旬之都城为此花之香遍满唯一之香,人间大众巡回寻觅:“此花为何人所饰?”诸天子曰:“此等诸人探索我等。”于是由王宫之前庭上升,依天人之大威神力停留于空中。多数之人等集合前来,王与副王及其他诸人一同前来,尔后向天子等问曰:“由何处之天界而来?”答曰:“由三十三天而来。”“因何而来?”“观察式而来。”“彼为何种花?”“天上界天华树之花。”“尊神!贵君等请着天上界之另外之花,此花可与我等。”天子等曰:“此天上界之花,对有大威神力者着之合宜,而对人间世界心根卑愚浅贱,品行恶劣者则不合宜。然如人间具如是如是之德者,亦合宜善用。”其中最长之天子唱第一之偈:

以身不为盗 以语不虚言

得誉不心醉 彼适着天华

司祭官闻此自思:“予不具斯德中之一,然予云虚言,得此花以饰,如此人人皆以我为有德之人。”彼云:“予具如是之德。”于是持其花来饰之。然后又向第二天子乞花,天子唱第二之偈:

求富依正道 依伪不取财

得宝不心醉 彼适着天华

司祭官云:“予具斯德。”于是持彼而饰之。然后向第三天子乞花,天子唱第三之偈:

心不望黄金 坚固有信心

不独食甘旨 彼适着天华

司祭官云:“予具斯德。”于是持花而饰之。然后向第四天子乞花,天子唱第四之偈:

人前与背后 不訾毁善人

行如所言者 彼适着天华

司祭官云:“予具斯德。”于是持花而饰之。天子等以四花环与司祭官,自己等往天上界而去。

彼等去后,司祭官顿感强烈头痛,头如以锐利之刃物刺通,如被铁器押压之感,彼因痛而失精神,几次旋转,大声哭泣。人云:“何为而如是?”彼云:“予本不具,自称有德,以虚言而得天子等之花,予望速由我头离去。”彼望花离去而不能离,宛如铁板附着。诸人抱彼还家,彼于七日间居家哭泣。王唤大臣等曰:“彼品性恶劣之婆罗门将死,应如何为之?”众臣曰:“大王!今再一度设祭,天子等将又前来。”于是王又设祭施行,天子等又来都中,都中到处皆是花香,与前相同。彼等一同复立于王宫之前庭,多数之人等集合,品性恶劣之婆罗门被伴来俯向而卧。彼向天子乞愿云:“主人!请助我生命。”天子等云:“此花对行恶邪道之人不适,彼思骗我等,得自己虚言之报。”于多数人中责彼,由头上取下花环,与大众以训诫,各归己所而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婆罗门是提婆达多,天子中一人是迦叶,一人是目犍连,一人是舍利弗,而最长之天子即是我。”

三二七 伽伽蒂妃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厌出家之某比丘所作之谈话。尔时佛向比丘问曰:“比丘!汝厌出家为真实耶?”“世尊!是为真实。”问曰:“何故生厌?”“世尊!因有欲情。”佛言:“比丘!妇人者不可处之大意,且不易看守。昔之贤人使妇人位于大洋中睒婆利树池中之宫殿,尚不能看守。”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宿于第一之妃胎中,达成年后,父王死去,自行为王。彼之第一之妃名伽伽蒂,美如天女。此节述其大略,详见鸠那罗本生谭(第五三六)中说出。尔时一只金翅鸟王化作人间之相,与王共弄骰子,彼恋慕第一之妃伽伽蒂,伴彼女还金翅鸟之家,共享欢乐。

王失其妃,命令音乐神纳陀库卫拉搜寻妃之下落,彼见金翅鸟王隐于一湖水中之艾拉伽草丛中,音乐神于金翅鸟由王宫离去时,即入于其翅间,往金翅鸟之栖家,与妃相互会面,然后彼入其翼中而还。金翅鸟与王共弄骰子,彼则携带琵琶往赌博现场,立于王之傍唱歌而唱第一之偈:

予止爱念所 彼所吹来香

远方伽伽蒂 予心执彼所

金翅鸟王闻此唱第二之偈:

如何超越此大海 如何超越殑伽河

如何得以渡七海 睒婆梨树如何攀

纳陀库卫拉闻此唱第三之偈:

依汝超越此大海 依汝超越殑伽河

依汝得以渡七海 睒婆梨树依汝攀

于是金翅鸟唱第四之偈

可耻予大身 可耻无思虑

予为妻密夫 既迎且又送

彼伴妃来,送返波罗奈王,即不再来。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厌出家之比丘入预流果——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纳陀库卫拉是此厌世之比丘,王即是我。”

三二八 不可悲本生谭

[菩萨=行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家主人之妻亡故所作之谈话。彼因妻之亡故,不去沐浴、不为食事、无意工作,彼唯悲哀不堪,往墓场悲叹,彷徨徘徊。然彼内心如家中之灯火,点燃预流向之根机。佛于晨起遍观世界,览见此人,佛思:“能除彼之悲叹,使彼得入预流向者,除予之外,别无他人,我将助彼完成。”佛于午食后托钵归来,携同伴者至彼家户口。主人出迎,表种种敬意,使佛就座,主人礼拜,坐于一方。佛云:“信士!何故沉默?”“唯然,世尊!予因妻亡故,悲思过深。”佛言:“信士!当坏者坏,思虑其坏是为不当。昔日贤人等妻死去,‘当坏者坏’,并无愁思。”佛应彼之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此故事于第十篇之小菩提童子本生谭(第四四三)中说出,此则为其大略。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婆罗门家,达成年后,于得叉尸罗修习一切学艺,还来父母之前。在此本生谭中,摩诃萨为一少年之净行者,彼之两亲,欲为彼寻娶,菩萨云:“予欲出家。”二人再三强迫,菩萨造一黄金人形谓曰:“如得此少女,则我娶之。”两亲派遣多人嘱咐:“将此黄金人形坐于覆盖之车中,巡回搜索于全阎浮提,如发现如此婆罗门族之少女,于其处赠与人形,伴少女归来。”

然其时有一积善业之人,由梵天世界降生于迦尸国之某市场村有八亿财产之婆罗门家,名桑米拉巴西尼之少女。彼十六岁时,美貌可爱,貌如天女,具一切之相好。彼女之心未曾起有欲情,为一极度清净行者。彼携黄金人形搜寻之伙伴等,抵达此村,此处之诸人见此人形咸谓:“某某婆罗门之女桑米拉巴西尼如何出现于此处?”诸人闻此,均望婆罗门之家看望桑米拉巴西尼。彼女向两亲传言:“予于双亲亡故后,即行出家,予无持家之意。”两亲曰:“吾女!汝欲何为?”于是受取黄金之人形,而由多人伴送少女。

菩萨与桑米拉巴西尼二人均在烦厌之下结婚,二人同室、同床、同寝,但互不以欲情之眼相看,二人直如净行者同住一处。其后菩萨之两亲死亡,彼于吊祭两亲之后,呼桑米拉巴西尼曰:“吾妇!予家之财产八亿,汝家之财产八亿,汝只取此财产,即可立家。予欲出家。”妇云:“公子!君如出家,予亦出家,予不能舍君不顾。”“如此请来。”于是二人将所有财产作为施物而与人,一切产业舍如唾痰,二人同入雪山之中,出家为苦行者,拾森林之树根及果实以为食,长久期间住于其所。后为得盐食与酸味之物,下雪山,次第游历,抵达波罗奈,住于王苑之中。女行者因食无味调理之饭食而罹患赤痢,不能入手有效之药,身体非常虚弱。菩萨外出托钵时,抱持彼女来至都门,使睡卧于一室板床之上,自己前往托钵。当菩萨尚未归来之际,彼女已行断气,多数人等见女行者气品高尚之姿,均围绕而悲泣。菩萨托钵回返,知彼女之死,菩萨曰:“当坏者坏,诸行无常,此乃运命。”彼坐于女行者之板上,将种种之食物一同混合而食,然后洗口。围绕其处站立人等问曰:“此出家之女行者,为汝何人?”“此为予未出家时之妻君。”“尊师!我时不能忍耐而悲泣,君如何无有悲哀之心?”菩萨云:“此人如生活在世,对我尚有某种名份,今已往其他世界,一切亦均归乌有,彼往他人之住所而去,予又如何可泣?”于是菩萨为多数之人等说法,唱次之偈:

吾妇!汝于多人中存在 彼等有汝我何有

然而我之有此爱 即我对汝不兴悲

随其失亡者 一一如兴悲

常入死领土 观己实可悲

立坐与卧 又加行者

眼开又闭 无人思龄

不完又易变 无疑为我身

残者垂慈念 过去不可悲

如是菩萨依此四偈,说明无常相状之法,多数之人为女行者之遗骸料理善后。菩萨入雪山地方得禅定与神通,成得生梵天界之身。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此主人入预流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桑米拉巴西尼是罗睺罗之母,行者即是我自身。”

三二九 黑腕猿本生谭

[菩萨=鹦鹉]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竹林精舍时,对不受人施与尊敬之提婆达多所作之谈话。提婆达多无故对佛结怨,雇弓师放纳罗吉利象,其罪世间周知,为彼所规定之食物及其他常住供养均皆停止,王亦不看顾于彼。彼之施与尊敬,皆不得受,于是至每家乞食而食。比丘等于法堂开始谈论:“诸位法友!提婆达多云:‘予将受施与尊敬。’彼虽在受食,但不能坚固维持而行。”适佛出堂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语。”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日始,于前生提婆达多即不受施与尊敬。”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王达难阇耶治国时,菩萨为一名罗陀之鹦鹉,体大甚肥,其弟名布吒婆陀。一猎夫捕此二只之鸟献与波罗奈王,王将此二鸟入于金笼,食以甘谷,饮砂糖水以饲养,实以为非常之物加以重视。一切饮食食物,无可详论之美好。然于森林之中有一男人捕获一只名黑腕之大猿,献与国王,此一后来之物,亦善为配给饮食加以重视;于是鹦鹉等之饮食物配给粗略,不受重视。菩萨具有菩萨之特性,不发任何言语,然其弟无此特性,见猿受重视,不能忍耐,对其兄曰:“兄长!以前于此王宫,味佳之食物,皆为我等所得,今则我等不得,均持往黑猿之所。我等由达难阇耶王处不得食物,不受重视,不如往森林中住于彼处。”于是唱第一之偈:

我等先由王得食 今则皆与栖枝兽

罗陀!我等不若入森林 我等不顾财胜王

罗陀闻此唱第二之偈:

得与不得誉不誉 受褒受訾苦又乐

此乃人间界常法 布吒婆陀汝勿忧

布吒婆陀闻此,不堪羡猿之情,唱第三之偈:

罗陀!汝实甚贤明 知未来之利

此一贱枝兽 如何受排挤

罗陀闻此唱第四之偈:

动耳尊大风 忿气胁王子

食物将远离 黑腕自为此

黑腕经过数日,于王子等面前动耳,作某种之威胁,王子等皆恐怖扬声。王问:“此何事故?”臣下使王闻此事情,王云:“将彼赶走。”于是猿被逐出。鹦鹉等仍如以前得饮食物而被重视。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黑腕是提婆达多,布吒婆陀是阿难,罗陀即是我。”

三三〇 验德本生谭

[菩萨=司祭]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为试验其德之婆罗门所作之谈话。此故事已于以上二度(第八六及第二九)说出。此处菩萨为波罗奈王之司祭。

主分

彼为试验自己之德,彼由金库官之室,连续三日取去金货,人以其为盗贼,捉往国王之前,彼立于王之近前,唱第一之偈:

德为最善者 世间无上物

有剧毒之蛇 不杀有德者

彼称扬德行,求王许可出家,于是出家而去。一日,有一鹰由屠店中攫得一片之肉,向空中飞去。彼为他鸟包围,用足爪嘴等搏击,彼不堪其苦,将肉片掉落。又此鸟取肉,彼亦同样受苦,掉落肉片,又被他鸟所取。如是每一取者,辄受他鸟追逐,而落肉才为脱苦。

菩萨见此自思:“欲者譬之肉片之物,执此者苦,弃此者乐。”于是唱第二之偈:

彼时某物者 鸷鸟来夺食

一物不持者 彼等皆无害

彼出都而行,途中于夜间寝于某村一轩之家。其家有一使女名宾伽罗,彼女与某男约于“如是如是”之时刻前来。女为主人等洗足,主人等就寝,彼女待此男之来坐于廊下。彼女自思:“今将来矣,今将来矣。”于是初夜、中夜已过,待至天明,彼女断念:“彼不来矣。”于是卧床而入眠。菩萨见此情景自思:“此女因欲情思此男而坐待,今知此男不至而断念安寝。烦恼之中,欲情为苦,无欲情则乐。”于是唱第三之偈:

无欲者乐卧 有乐之效果

以无欲为欲 宾伽罗乐卧

彼于翌日由村中分手于森林,见森林之中有一苦行者一心修禅定而坐,彼思:“此世来世无有优于禅定之乐者。”于是唱第四之偈:

优于三昧者 此世他世无

得此三昧者 自他皆无害

彼入森林中出家,入仙人之道,得禅定与神通,成为可生梵天界之身。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司祭即是我。”

第四章 时鸟品

三三一 拘迦利比丘本生谭

[菩萨=大臣]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拘迦利所作之谈话。此一故事于塔伽利迦本生谭(第四八一)中说出。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宝之大臣(重要事务之大臣),王为口快之人。菩萨自思:“王有口快之癖,当使改正。”彼就此搜寻譬喻,经过时日。某日王入御苑之中,坐于为王座用之板石之上。其上有庵罗果树,其中有一乌巢,有一黑时鸟置其自己之卵而去。尔时一雌乌来温鸟之卵,不久时鸟之雏孵出,雌乌思为自己之子,用嘴衔饵饲养。雏鸟之翼,尚未十分成长之时,不意为时鸟之鸣声。乌思:“此乌今鸣不同之声,长大之后,将为何种不利?”于是以嘴啄杀,由巢中落下,恰落于王之足前。王问菩萨:“此为何物?”菩萨自思:“予欲谏王,搜寻一例,今已得见。”菩萨曰:“大王!言语过多,不择时而言,遭逢此一结果。”“大王!此时鸟之雏,为乌所养,翼未十分成长,不意而鸣,于是乌知其非己子,以嘴啄杀而落下,无论人或畜类,不辨时而过于利口,遭此苦报。”菩萨为唱此等之偈:

时未到时 过度语者

如斯堕死 如时鸟雏

善磨之刃 愀心之毒

如吐邪语 尔速倒人

随时适不适 贤者应护语

对己相等者 非时不得语

思虑有洞察 正时适度语

得胜一切敌 金翅鸟胜蛇

王闻菩萨之说法,由此以后,为适度之发言。对菩萨授与较以前更大之名誉。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时鸟之雏是拘迦利,贤明之大臣即是我。”

三三二 车鞭本生谭

[菩萨=大臣]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拘萨罗王之司祭所作之谈话。据传,彼乘车往自己领地途中,于狭路行车之时,见一车队,彼云:“汝等之车,向侧方回避,向侧方回避。”对方之车未能回避,司祭发怒,以鞭投向最前车之御者,鞭中车轭而折返,击中彼自身之额,额顿出瘤。彼还向王申告:“为御者所殴。”王唤御者调查,知彼本身之恶。

某日,比丘等于法堂开始谈论:“诸位法友!王之司祭云彼为御者等所殴,起诉而自负。”佛来此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语。”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始,前生即亦如是。”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王之裁判大臣。其后,王之司祭乘车往自己领地等等,皆与前述之事相同。然彼向王申诉,王自坐于裁判所中,唤御者等,调查此事,王云:“汝等殴予之司祭,额上起瘤。”王命:“汝等全部财产,受没收之处分。”

如此,菩萨向王曰:“大王!王未调查事情,而没收彼等全部财产,然世间有自己击中自己而言为他人击打之人。因此,治世之方,不经调查而为裁判,实属不宜。善加调查后,再为裁判,是则为宜。”于是唱次之偈:

打与被打 胜者负者

大王!率先语者 暂勿置信

贤者听讼 就他方闻

闻双方语 随法而行

在家乐诸欲 不可成懒惰

出家自制心 王可无忧虑

恶行不可成 贤者无怒质

刹帝利之王 无虑不可行

大王!能行思虑者 增大誉名闻

王闻菩萨之语,为正确之裁判。正确之裁判,罪在婆罗门。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婆罗门是今之婆罗门,贤明之大臣即是我。”

三三三 蜥蜴本生谭

[菩萨=大臣]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为祇园精舍时,对某家之主人所作之谈话。此故事于前(第一三八、第一四一、第三二五之蜥蜴本生谭)既已详出,此处则为二人偿还负债归返之途中,猎夫云:“二人共食。”得一蜥蜴而烧之。此男命妻取水后,一人将蜥蜴全部食之。妻还来时,彼云:“蜥蜴逃走。”妻云:“甚善,君使已烧之蜥蜴逃跑,如何可为?”

妇人于祇园精舍饮水毕,坐于佛侧。佛问曰:“此人思汝之利益,对汝敬爱,为汝尽力耶?”妇人云:“世尊!予思此人可爱,但此人对予并无爱情。”佛言:“虽然,汝勿忧心,此人虽然如此,然彼一旦思念汝之德行,必将让汝一切权威。”佛应彼等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过去之事亦如前所出,但在此处,彼等还来途中,二人均甚疲乏,猎夫与一蜥蜴,彼云:“二人共食。”又得一蜥蜴烧之。王女以蔓草缚之,携于手中,继续行路。二人见有一池,于是坐于道外之阿说他树下,王子云:“汝往取池之莲叶包水还来食肉。”彼女以杖挂蜥蜴,前往取水。王子则将蜥蜴悉皆食之,仅捏下尾端,置于其处。王女持水归来,王子云:“蜥蜴由杖而下,入蚁窝之中,予驰往捉其尾端,仅捉得之处,握于予手,彼挣脱而入于穴。”“君如何可为?对已烧之蜥蜴使之逃走,于我等如何可能?如是行矣。”女饮水后,往波罗奈行。

王子登位,彼女立于第一妃之位,然对妃既不尊敬亦无供给。菩萨思使敬妃,立于王侧云:“王妃!予等由妃之手未得任何一物,何以不受青睬?”妃云:“予亦由王未得何物,予又何能与君?由森林来时,王将已烧蜥蜴,一人独享。”菩萨:“王妃!王不为如此之事,妃勿作是说。”于是妃向彼云:“此非汝所知,王与我知。”为唱第一之偈:

国主!汝今佩剑又着铠 可忆汝在森林时

身着奇利达树衣 阿说他枝挂蜥蜴

汝谓蜥蜴逃走时 汝之人我已尽知

如是将王所犯之过,当众透露。菩萨闻此云:“王妃!如此不为王之所爱,二人均为不快之思,如何能住于一处?”于是唱次之二偈:

拜者应拜 亲者应亲

为行事者 应行其事

无意于利 则不为利

不亲之人 不可与亲

施者即施 不起欲念

不自由者 不可相亲

树无果实 鸟即知之

能观他者 此世为大

菩萨为此语,王思起其德,王云:“吾妃!前此之间,予未思汝德,予依贤者得闻之语,思出汝德。请恕予之罪,总此王国,一切让汝无余。”于是唱第四之偈:

予应予力 为汝尽力

吾妃!期不忘恩 与汝权威

汝可以为 与所喜者

王如斯云,与妃一切权威,并谓:“予以此人之恩荫,忆起妃之德行。”于是与贤者亦以极大权威。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夫妇二人共入预流果——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夫妇是今之夫妇,大臣即是我。”

三三四 王训本生谭

[菩萨=仙人]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与国王教训所作之谈话。此一故事于三鸟本生谭(第五二一)中详细说出。此处佛言:“昔日诸王闻贤者之言,正当治国,上行天上界之道。”佛应王之所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婆罗门之家,达成年后,修习一切学艺,出家入仙人之道,得神通与禅定,心情愉快。于雪山地方,由森林得树根与果实为食而生活。

尔时,王寻己之不德云:“何人有语己之不德者?”于王宫内外诸人中,于王都内外诸人中,不见任何一人语自己之不德。王云:“各地方如何?”于是自己变换容姿,巡回走向地方。地方亦不见语自己之不德,只闻语自己之德,王云:“雪山地方如何?”于是向森林地方分入,各处走过之后,抵达菩萨之道院,礼拜菩萨,亲切交谈,坐于一方。恰于此时,菩萨由森林中持来已熟之榕树果实而食,其甘甜而有滋养如甘蔗之粉,彼呼王曰:“大功德主!食此榕树之熟果,应须饮水。”王依所云问菩萨曰:“尊师!此榕树之熟果,非常甘甜。”“大功德主!此因王之正直平等治国,故此甘甜。”“尊师!若王为不法时,此果实即不甜耶?”“唯然,大功德主!王等为不法,则油、蜜、糖等,森林之树根、果实之类,不甜亦无滋养,不仅如是,国中亦力拔而气拙。然若王等为正义,则树根、果实甘甜而有滋养,国中之势力亦强大。”

王只云:“尊师!诚如所言。”王未示知自己为王,礼拜菩萨,往波罗奈。王思:“予且诚见行者所云之事。”王行不法之事云:“如此将可判明。”经少时后,再往其处,礼拜坐于一方。菩萨如以前与王交谈,与已熟之榕树果实,而彼具有苦味。王云:“此甚苦涩。”唾之于地。“尊师!此甚苦涩。”菩萨云:“大功德主!王为不法矣。王等为不法,由森林之果实乃至一切之物,皆无味亦无滋养。”于是唱次之偈:

渡水之牛 长牛斜行

导者斜行 一总斜行

人间之中 许为长者

彼若非法 他众勿论

王若违法 举国受苦

渡水之牛 长牛直行

导者直行 一总直行

人间之中 许为长者

彼若行法 他众勿论

王者随法 举国受乐

王闻菩萨说法,告以自己为王,王云:“尊师!予将已熟榕树之果,使之为甘,而又使之为苦,然今后予将使之为甘。”于是向菩萨礼拜而去,正当治国,一总之物,皆为正当之秩序。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是阿难,行者即是我。”

三三五 豺本生谭

[菩萨=狮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竹林精舍时,对提婆达多模仿佛之事所作之谈话。此故事既已于前(第二〇四鹈乌本生谭)详出,其概略如下。佛问曰:“舍利弗!提婆达多见汝等作如何状?”长老白佛:“世尊!彼模仿世尊,交我手以扇而就寝,于是拘迦利以膝触彼之胸,彼模仿世尊作痛苦之状。”佛闻此而言曰:“舍利弗!提婆达多模仿于予见痛苦状,非自今始,前生即见痛苦之状。”佛应长老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为狮子族之身,栖于雪山岩窟之中,某日杀一水牛,食此饮水而返来栖所。一豺见而逃避不及,俯伏而卧。狮问:“汝豺!何为?”豺答:“尊主!予欲仕君。”狮云:“如此,汝来。”于是伴往自己栖所,每日持来肉类养之。

彼得狮子之余食而食,身体壮大,一日生起慢心,彼往狮子之所云:“尊主!予常为君之累赘,君每日持肉来养予。今日尊主且止于此处,予杀一象食肉,持来与君。”狮子云:“汝豺!汝莫作是思,汝生来非为杀象之身分,予杀之以肉与汝。象之体大,汝不可为倒置之事,应守予之言。”于是唱第一之偈:

汝豺!彼之体积大 身肥有长牙

汝今欲捕象 非汝种族为

豺不顾狮子之遮拦,出岩窟大嚎三声,提豺声之鸣叫而去。见山麓有一黑象散步,彼思跳上飞扑其首,为象返弹倒于足下。象抬前脚踏其头上,头粉碎而成微尘,豺于当场悲叹而亡,象则扬其叫声而去。菩萨前来立于山顶,见豺灭身云:“豺为自己之慢心而灭其身。”为唱次之三偈:

身非狮子 夸称灭己

袭象卧地 豺不能起

身体长大且有誉 不量象之强有力

彼豺前往欲捕象 为象击倒卧于地

有辨别力 思己之力

知量为事 皆依勉学

善选言语 多所获利

如斯菩萨依此等偈,于此世间语人以应为之事。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豺是提婆达多,狮子即是我。”

三三六 大伞盖王子本生谭

[菩萨=大臣]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诈欺汉所作之谈话。现在之故事,前已出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王说俗事圣事之大臣。波罗奈王率大军讨伐拘萨罗王,抵达舍卫城交战,都城陷落,国王被掳。拘萨罗王有一王子名伞盖,彼化装逃出,往得叉尸罗,修学三吠陀及十八学艺;离得叉尸罗,于一切场合修应用之学艺,到达某边鄙之村。

于此附近森林道院中生活之行者,其数为五百人。王子往行者之处,自思:“于此人等之所,将有所学。”于是自己亦出家,就彼等之所知者,尽学无遗,后彼即为此群众之师。

其后一日,彼呼行者之群问曰:“汝等何故不往中国地方?”“尊师!中国地方,人甚贤明,相互质询,述礼仪之辞,唱祝贺咒文,若不能达,则受恶言,予等恐惧,不敢前往。”“汝等勿恐,此予皆能。”师云:“如是前往。”大众皆自携自己道具,逐渐行抵波罗奈城。

波罗奈王以拘萨罗王国为自己之物,于彼处留置官吏,自己于其处,悉取其宝物还波罗奈,将宝入于铁器,埋藏于王园之中。恰于此时,住于波罗奈之仙人等来至王苑之中过夜,翌日为托钵出至都城,来至王宫门口。王见彼等之行仪甚善,颇为敬服,唤入宫中,使坐于大高台上,供养粥与食物。于食事时刻之前,王问种种之事,伞盖答覆王问,甚适王意。食事终了后,述种种礼仪之辞,王益加信任彼,互相约束,总住苑中。

伞盖发现隐藏物品之咒文,彼住于此处自思:“此王将予父之宝物藏于何处?”彼唱咒文观察,知宝物隐藏于苑中之事。彼思:“取此宝物,回返予之王国。”彼呼行者等曰:“诸君!予实拘萨罗王之子,波罗奈王取予之国,予变装逃出,至今为保生命而来。今予如将予家之宝入手,取之回返自己之王国,汝等有何打算?”众曰:“予等与师一同回返。”彼云:“甚善。”于是作大革囊,于夜间掘地取出装宝之器,入宝于囊,埋草于宝器中,五百仙人及其他人等运宝往舍卫城,将留守之官吏,悉数逮捕取返王国,施行修理屏障及瞭望台等,严守都城,使敌王为战,不能再行攻下。

有报告者向波罗奈王云:“行者等取宝而逃。”王自往王苑开器,见只有草入其中。彼王失宝,大感悲哀,彼返都城后,口喊“草、草”,巡回彷徨,无一人能得慰其悲哀。菩萨自思:“王大感悲哀,大声呼叫奔走,此除予之外,其他任何人皆不得除此悲哀。予将使王成无悲之人。”

彼一日与王宽心静坐,当王又叫喊,菩萨唱第一之偈:

汝云草草 谁取汝草

汝草何用 唯只呼草

王闻此唱第二之偈:

伟大梵行者 学深名伞盖

总取予之物 投草而逃去

菩萨闻此唱第三之偈:

给少得多 彼者如斯

总取己物 不取草事

王闻此唱第四之偈:

守戒不为此 愚者此为戒

邪戒非坚戒 贤者何用此

彼依菩萨非难之语,彼成无悲之身,正当而治国。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是大伞盖是此欺瞒之比丘,贤明之大臣即是我。”

三三七 座席本生谭

[菩萨=行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一比丘所作之谈话。据传,彼由田舍来祇园精舍,收拾法衣与钵,礼拜佛毕,问沙弥及年轻比丘云:“诸位法友!由外方来舍卫城比丘,于何处接受供养?”“法友!有给孤独大长者与毗舍佉大信女,此二人实如比丘众之父母代理者,有非常之帮助。”比丘云:“予知之矣。”翌日晨起,于任一比丘尚未来时,彼来至给孤独长者家之门口。彼为此一时分前来,无任何一人见彼,彼于其处,未得何物。于是来至毗舍佉家之入口,其处亦为过早前来,亦未得何物。彼于巡回各处后再往,已至粥之终时;再巡回各处行走,饭之时已过。彼还精舍云:“此二家无信仰心亦未有清净心,而此处比丘等则云:‘信仰心诚笃且具清净心之家。’”彼对此二家族加以贬薄。

如是某日于法堂中,开始谈论:“诸位法友!如是如是之比丘,于时刻之外,立于家之门口而不得供养之物,贬薄家族而行。”佛出于彼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唤彼来问曰:“此为真实耶?”此比丘白佛:“世尊!是为真实。”佛言:“汝比丘!汝何故发怒?前生佛尚未出世时,诸位行者,立家门口,虽不得供养物亦不发怒。”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婆罗门之家,达成年后,往得叉尸罗,修习一切学艺,尔后出家为行者。彼长期间住雪山地方,为得盐食与酸味之物,来波罗奈,住王苑之中,翌日为托钵入于都中。尔时波罗奈长者为一信心诚笃,心地清净之人,菩萨问:“何处有信心之家?”彼闻:“为长者之家。”于是来至长者之家门口而立。尔时长者恰往王处问候,家中之人不见行者,彼乃归还。长者由王宫归途中见行者礼拜,取钵伴归,招座洗足,涂以涂香,以粥与硬食及其他之物,饱事供养。食事之间,诣问种种事项。食事后,礼拜行者,坐于一方,云:“尊师!凡来我等门口之人,无论乞食、踏行正道之沙门、婆罗门,未受款待与尊敬而离去者,至今尚无一人。然今日予家之人等,对尊师未能注意,座席、饮水、洗足水、粥食、饮料,未与奉上,尊师未得而离去,此为我等之疏失,请与宽恕。”于是唱第一之偈:

未设座席 不供饮食

梵行者!请与恕我 我知此过

菩萨闻此,唱第二之偈:

予为此事 无恨无怒

我无些许 不快之意

彼时予思 此或家法

长者闻此,唱其他二偈:

祖先以来 我家常法

座水涂油 供此等物

祖先以来 我家常法

供人如仕 最上智者

菩萨数日之间,为波罗奈长者说法,住于其处。然后再归雪山地方,得通力与禅定。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彼之比丘入预流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波罗奈长者是阿难,行者即是我。”

三三八 稃本生谭

[菩萨=教师]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竹林精舍时,对阿阇世王子所作之谈话。据传,彼宿于母胎,其母即拘萨罗王之王女,起欲饮频婆娑罗王右膝之血之愿望,而又希望无论如何,必须满足此愿望。妃被侍女等问而对彼等言及此事,王亦耳闻此事,呼观人相者问曰:“妃起此愿望,其结果为何?”人相观者答曰:“宿于妃胎之胎儿,为灭汝而夺取王位者。”王云:“若予之儿杀予取得王位,其有何恶事?”王以刀刺右膝,以金器盛血,使妃饮之。

王妃自思:“若予腹中之儿杀父,予将如何处置?”彼女为堕胎儿,揉腹而汗出。王知此呼妃而嘱咐云:“吾妃!予等之儿杀予夺取王位,虽然予尚不老,但并非不死之身。予望见予子之颜,自此以后,断然不可为如此之事。”妃往王苑揉腹,王知之后,禁妃以后入苑。妃月满生儿,命名之日,因王子未生即为父之敌,故命名为阿阇世。

彼于王子相应重视其成长,某日之事,佛由五百比丘引伴,入于王宫着坐。王为佛与比丘众等准备佳味之软硬食物,礼佛听法而坐。王由强固爱情之念,抱王子置于膝上,对王子由爱着之心,只思于彼而不听法。佛知王之游疑不决,佛言:“大王!昔日诸王,不信自己之王子等,使之隐居,而下命令云:‘待予死后,伴来即王之位。’”佛应王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于得叉尸罗之所,为四方有名之师尊,对多数之王子及婆罗子等,授与学艺。波罗奈王之王子,年十六岁时,来至其前,修习三吠陀及一切学艺,学成后,求师许可归宅。师尊依观人相术观彼王子,自思:“此王子为其子而有障,予将依通力为之攘解。”于是封以四偈,且告彼云:“第一之偈,于汝登王位,汝之子十六岁时,于食事,请唱此偈;第二之偈为于行大接见时唱之;第三之偈为升宫殿时,立于最上之阶唱之;第四之偈,入于住殿寝所之时,立于廊下唱之。”彼云:“甚善。”谨遵师命,拜师而去。彼据于副王之位,父死而升王位。

其子年十六岁时,父王苑游或为其他而外出时,见父王威仪堂堂,彼思害父而夺取王位。于是彼语自己之侍者,彼等云:“大王所思甚是,年岁老大,取得王权,无何意义。用何手段,使王亡故,则即善能取得王位。”王子自思:“予使其吞毒而杀之。”于是与王共进晚餐时,手持毒药而坐。当饭盛于钵中,王唱第一之偈:

鼠善知稃 亦善知米

稃与稃去 彼唯食米

王子自思:“予计为其识破。”心怀恐惧,于盛饭钵中不能入毒,起座拜王而去。彼以此事语自己侍者问曰:“今日先被看破,此后如何杀之?”其后彼等隐于苑中,秘密商谈,劝王子曰:“今有一策,予等一同整齐携刀列队,等待向王问候时,予等立于大臣之间,乘王不备而刺杀之。”王子曰:“甚善。”同意于行大接见时,以身佩刀前往,探寻何处有刺王机会之来。然于此瞬间,王唱第二之偈:

森林中谈 村中秘语

如斯如斯 予已知之

王子自思:“父已知我为敌。”当场遁去,告语侍者。经七八日,彼等云:“王子!汝父并未思汝为王之敌,此唯汝之想像,汝应完成大业。”

王子一日提刀立于殿阶之顶房中,王立于阶段之顶唱第三之偈:

父猿有牙 正生其子

子尚年幼 咬其睾丸

王子自思:“父王欲行捕我。”于是惊恐遁去,对侍者云:“父王威胁于我。”于是经半月后,彼等云:“王子!若王知汝之事,于此期间,绝无宽恕之理,此只为想像之语,汝应成大业。”

彼一日携刀入于王宫之寝殿,彼思:“俟王之来,即与刺杀。”彼隐卧于座下。王于晚餐终了后,侍者等退去,王云:“予将入寝。”入于寝殿立于廊下唱第四之偈:

盲目之山羊 潜入芥子畑

卧于其下者 予已知为谁

王子自思:“父已看破,父将杀我。”于是心怀恐惧,由座下爬出,将刀投于王之足下,俯伏卧于足下云:“请王宽赦。”王云:“汝思自己所为之事,无人得知。”王责难后,以锁缚彼投入牢狱,置守卫者看守。

尔时王思菩萨之德。其后王死,王之遗骸处理之后,将王子由牢狱释出,即王之位。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向王曰:“大王!昔日之诸王,于可疑者疑之。”佛说明其理由,王对佛之此语,仍不留意。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于得叉尸罗响名四方之师尊即是我。”

三三九 巴威路国本生谭

[菩萨=孔雀]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不受供养与尊敬之外道所作之谈话。佛未出世之间,外道等得供养物,佛出世后,外道不受供养与尊敬,如同太阳升起之萤光。彼等就此事,于法堂中开始谈论。佛出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等比丘!此非自今日始,前生有德之人未出之间,无德之人,于供养物、名誉均达到绝顶,但有德之人出,则无德之人,皆无供养与尊敬。”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孔雀之族,随其成长,具无上美丽之羽毛,徘徊于森林之中。此顷,某商人等持有知方向之鸦,往巴威路国,彼时巴威路国尚无鸟类,每见彼国之人携来之鸟,止于帆柱之顶,彼等见而赞鸦云:“请观其皮肤之色,嘴突出于首之最先部位,眼似摩尼宝珠。”彼等向商人等云:“商主!请将此鸟卖与我等,此于我等至为有用,君等可于汝国入手他之此物。”“如是以金购买。”“一枚金币如何?”“不能成交。”于是渐渐加值,“百枚如何?”“此鸟对予等有大用途,今对君等表示亲密之意。”于是以百枚金币让渡。

诸人受取此鸟,入于金笼,以种种鱼肉及果实之类喂养。鸦有十种恶德,居于他鸟所不栖之处,今于食物之上、名誉之上,皆居第一。

其后此商人等捕得一羽之孔雀王,君以调教,闻弹指之音即鸣,闻叩手之音即跳,彼等来至巴威路国。于多人集合之所,孔雀止于船舳之端,扩翼击羽,扬鸣美声,人人见彼大喜,谓曰:“商主!此鸟殊甚奇丽,为驯善之鸟王,请与予等。”“最初我等伴鸦前来,为君等所取,今伴孔雀王来,亦欲索要,今后不能伴鸟前来贵国。”“诚如君言,商主!君等可于自己之国入手他之此物。”于是提高价钱,以千枚之金币买下,将之入于镂以七宝之笼,与以鱼肉果实之类与甘炒谷物,甘蔗昆虫以及其他之物饲养。于是孔雀王于食物之上,皆居第一。自孔雀王来之后,鸦之补给与尊敬均已降落,竟无一人对彼加以青睐。鸦不得食,呀呀鸣叫,于尘冢上下。

结分

佛为二者之故事作结,现等觉者唱次之偈:

有冠有美声 未见孔雀时

捧献肉果实 乌鸦受尊敬

孔雀有善声 来巴威路时

利益与尊敬 较鸦为达胜

光辉灿烂一法王 佛陀尚未出世时

他之世间凡愚者 尊敬沙门婆罗门

有美声者 说佛之法

利益尊敬 远胜外道

佛唱此四偈,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鸦是尼干若提子,孔雀王即是我。”

三四〇 维萨易哈长者本生谭

[菩萨=长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给孤独长者所作之谈话。此故事既已在坚木树炭火本生谭(第四〇)中详出,此处佛唤给孤独长者言曰:“昔日贤家之主人等对帝释天王立于空中云:‘不可为施’,妨碍所行,不以为意而行布施。”佛应长者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具有八亿之富名维萨易哈长者,持五戒、有施志、喜为施舍。彼于四方之门,都之中央与自己家之门口,于此六所,设布施堂以行施,每日每日舍出六十万之宝。食事无论菩萨与乞食,均一视同仁。

长者之施,使阎浮提中之人,停止田畑工作前来受施,其布施之威力,震动帝释天宫,使天王之赤黄毛毡色之石座发生暖意。王思:“何人使予由此位置震动?”加以探索,见长者,王思:“此维萨易哈具有能使全阎浮提之人,停止田畑工作前来受施之极度广大之施力。依此布施,使予动摇,彼将自为帝释天。予将使彼无宝,成为贫乏之人,使彼不再行施。”于是将一切财宝、谷物、油、蜜、糖、下人使者之辈,悉皆消灭。失去施之人等前来报告:“施主!布施堂已不见,原建之施所,任何一处,均已不见。”“由此处运物品前往,施舍不可中断。”并唤妻云:“汝继续行施。”妻到处探寻家中,值半金币之物,亦未发现。妻云:“家中除衣物外,予未发现任何一物。”七宝之藏室,门户已开,不见何物。家中除长者与其妻之外,其他使者下人之辈,一总不见。菩萨再唤其妻云:“施舍不能中止,汝往家中各处搜寻。”

于此瞬间,有一刈草之男将镰刀,扁担以及其缚草之绳,投入户内而离去。长者之妻持来曰:“除此之外,未见任何之物。”菩萨云:“我等从来未有刈草之事,然今日持来刈草,卖出以作相当之施。”菩萨恐中绝施舍,携镰刀、扁担及绳索出都,往草原刈草,并谓:“一捆我等自用,一捆行施。”彼缚两捆之草,以扁担担来,于都门之处贩卖,得数金币,以一部施与乞食。乞食者之数多,皆云:“施与我等,施与我等。”于是以其余一部亦均施舍,当日与妻均不得一日之食而行过。如斯渡过六日之间。

第七日长者运草归来,彼生来为弱质之人,七日之间不食,额头当太阳之热,头晕而目眩,体力不支,投草散落倒地。帝释天察见彼之所为,刹那来至其处,立于空中唱第一之偈:

维萨易哈!汝先行施 减汝之宝

若不行施 汝财有余

菩萨闻彼之语问曰:“汝为何人?”“予帝释天。”菩萨云:“帝释天者,自己行施,持戒法,守布萨日,守七誓而出生为帝释天之身,然贵君基于自己之权威,妨碍布施,实甚卑劣。”于是唱次之三偈:

有千眼者 位行尊者

假令虽贫 不为卑鄙

人主!为富弃信 宝非我物

一车行路 他车行之

婆沙婆!古人之蓄 殖人之殖

若有则施 无如何施

我身如斯 尚施不怠

帝释天知不能遮,问曰:“汝何故行施?”答曰:“予不望为帝释天与梵天而行施,予望为一切智者而行施。”帝释天闻彼之语大喜,以手抚其背,于此瞬间,完全如同饱食之人,全身充满活力。帝释天以其威力,使其财宝完全如以前毫无区别。帝释天云:“大长者!君自今以后,每日以百二十万金行施。”使其家之宝,无限增殖,帝释别长者归自己之处而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长者之妻是罗睺罗之母,维萨易哈即是我。”

第五章 小郭公品

三四一 健达利王本生谭

此本生谭于鸠那罗本生谭(第五三六)中详出。

三四二 猿本生谭

[菩萨=猿]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竹林精舍时,对提婆达多企图杀害事所作之谈话。此一故事已于(第二〇八鳄本生谭)中详出。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雪山地方之猿族,成长后栖于恒河之畔。然于恒河之中栖有一尾牝鳄,彼起欲心,思欲食菩萨心脏之肉。彼向牡鳄语此,牡鳄自思:“使菩萨沉水杀之,取其心脏之肉与予牝鳄。”彼向菩萨云:“君来,可往其他之国,食种种果实。”“予如何可往?”“君可乘予之背相伴而行。”猿不知鳄之心,跳坐其背上。水中稍行,鳄即开始下沉。

于是向彼问曰:“君为何沉予于水中?”“予杀君取汝心脏之肉以与予妻。”“汝甚愚蠢,汝以予心脏之肉在予腹中耶?”“然则君置其于何处?”“君未见挂于彼乌昙跋罗树下之物耶?”“唯然!予已见之。”鳄为所愚,伴猿游往河岸之乌昙跋罗树下。菩萨由鳄背跳向乌昙跋罗树上而坐,唱如次之偈:

我身入水 不得上陆

水生者!我今不再 为汝所制

大河之彼岸 生有庵罗果

阎浮半娜沙 不胜优昙果

人若生利益 不可速为语

若为敌所制 至后使彼悲

人若生利益 应使有觉悟

免受敌压迫 至后使彼悲

依此四偈,彼说明世间之事项成就之缘由之理,入森林中而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鳄是提婆达多,猿即是我。”

三四三 谷禄鸟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拘萨罗王宫中栖居之谷禄鸟雌鸟所作之谈话。此鸟为王持运音信,彼有两只雏鸟。王向某王发送信件,皆由此鸟持运。鸟去之后,王宫中之儿童,将此等之雏,用手捻死。鸟还之后,不见其雏问曰:“谁杀予雏?”答云:“此人与此人。”尔时宫中饲养一虎,性情凶猛,用锁之力系缚。此子等前来观虎,雌鸟亦来彼处,彼思:“此子等杀予之子,予亦使之被杀。”于是攫此二人,投虎之足前,虎即将二子嚼食。鸟云:“此已达予之所望。”于是飞上雪山地方而去。闻此事情,于法堂中开始谈论:“诸位法友!雌谷禄鸟将杀己雏之人等,投向虎前被杀而逃遁。”佛出此处问曰:“汝等比丘!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日始,前生此鸟即有使自己之子被杀之事。”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菩萨正直无偏颇治国,于宫中有一谷禄鸟为持运音信等事,总如前情。然此不同者为此鸟于此人等为虎所杀后自思:“予已不能再栖居于此处,予于行前,不能不向王说明,于语后再行。”鸟往王所,礼拜之后,立于一方云:“主人!君之怠忽,使儿童等杀我之子,予怒气难耐,杀此人等而返。予已不能再栖于此处。”于是唱第一之偈:

我常受尊敬 住于汝之家

今汝为此事 大王!我将离此去

王闻此唱第二之偈:

彼虽为恶事 汝亦报以恶

如斯怨不解 谷禄鸟!止此汝勿去

谷禄鸟闻此唱第三之偈:

为与被为者 友情不再结

彼我不知心 大王!我将离此去

王闻此唱第四之偈:

为与被为者 贤者结友情

愚者虽不然 止此汝勿去

谷禄鸟云:“言虽如是,主人!予已不能止此。”于是拜王飞往雪山地方而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谷禄鸟是今之谷禄鸟,波罗奈王即是我。”

三四四 庵罗果盗本生谭

[菩萨=帝释天]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看守庵罗果树一长老所作之谈话。长老于老年而出家,于祇园精舍附近庵罗果树林之中,造以树叶修葺之家,食由树上落下之已熟庵罗果而渡日,并亦送与与自己关系甚深人等。

彼巡回托钵出行后,盗人等击落庵罗果,食后且持之遁去。恰于此时,长者之女四人,于阿致罗筏底河沐浴后,各处巡回散步,入此庵罗园中。老人归来,见彼女等云:“汝等食予之庵罗果耶?”“尊师!予等今始至此,未曾食师之庵罗果。”“如是须发誓言。”“尊师!予等发誓。”老人使彼等发誓,使之羞耻而归还。

彼之此行,比丘等闻之,于法堂开始谈论:“诸位法友!如是如是之老人,使入于自己所住之庵罗园中长者四位之女发誓,使之羞耻而归还。”佛出此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日始,前生彼亦为庵罗果之看守人,使某长者之女发誓,使之羞耻而归还。”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为帝释天之身。尔时有一坏心之结发行者,于近波罗奈之河畔庵罗林中,造以树叶修葺之家,于彼处看守庵罗果树,自己食已熟落下之庵罗果,并亦送与关系深亲人等,依种种样样之邪道之维生计而渡日。

尔时帝释天王遍观世界云:“于人间世界,善仕父母,尊敬居家之年长者,行施持戒,守布萨日者为何人?出家善适沙门之道以为生活者为何人?而为不品行之事者为何人?”彼瞥见此庵罗园之看守者为一品行恶劣之结发行者,帝释自思:“此一坏心行者具遍处定,舍作沙门应践之道,为庵罗园之看守以渡日,予将与彼以威胁。”彼于托钵入村时,以自己之威力,击落庵罗果,假作为盗人所取之状。恰于此时由波罗奈来四人长者之女,入于园中,坏心行者见彼等云:“汝等食予之庵罗果?”彼遮住道路。“尊师!予等只今将至,未食师之庵罗果。”“如是汝等发誓。”“尊师!如我等发誓,可得解禁耶?”“自然放行。”“尊师!甚善。”其中最年长者发誓唱第一之偈:

以黑料饰发 用镊拔白发

持汝庵罗果 予为此人归

行者云:“汝请退于一面而立。”第二长者之女发誓唱第二之偈:

二十二十五 乃至二九岁

持汝庵罗果 终生不得夫

彼发誓立于一面,第三之女唱第三之偈:

持汝庵罗女 永为求夫妇

一人长途行 约束不得夫

彼发誓立于一面,第四之女唱第四之偈:

持汝庵罗去 凝装以为饰

花环栴檀香 唯一人卧床

行者云:“汝等认真发誓,庵罗果为他人所食,汝等可行。”于是送归彼女等。帝释天于是现可怖之形相,将坏心行者由彼处赶走。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坏心之结发行者是此庵罗果树之看守老人,四人长者之女仍为此四人,而帝释天即是我。”

三四五 龟本生谭

[菩萨=大臣]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懒惰之比丘所作之谈话。彼原为住舍卫城之良家子,一心归依佛教而出家,彼懒惰成习,对一切说明、质询、思惟、大小之义务以及其他事务,均置而不顾,受制于障碍之道,坐立如是。就彼之懒惰,于法堂中,开始谈论:“诸位法友!如是如是之人,说解脱之道,入佛之教出家,懒惰而不精进,受制于障碍之道而渡日。”佛来彼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始,前生即为懒惰。”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大臣宝。波罗奈王性情懒惰,菩萨自思:“予将使王觉醒。”于是搜寻方法,渡过时日。

一日,王由诸大臣相伴往御苑中,处处逍遥,见一懒惰之龟,此一蠢笨之物,终日行走,亦只不过一寸二寸而已。王见此问曰:“诸君!此为何物?”菩萨云:“大王!此为懒惰之龟,一日中行路,只不过一寸二寸而已。”菩萨作与龟谈话之状:“龟君!贵公之行路迟缓,如起山火之事,究将如何?”于是唱第一之偈:

火烧森林时 净物有黑道

匍匐者!汝乏精进力 尔时将如何

龟闻之唱第二之偈:

树洞与地穴 吾等隐身处

此等若不适 吾等将死去

菩萨闻之唱他二偈:

应缓时急 应急时缓

踏干树叶 损己之利

应缓时缓 应急时急

圆满目标 其利盈满

王闻菩萨之语,自此以后,再不懒惰。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龟是此懒惰比丘,贤明大臣即是我。”

三四六 启娑瓦行者本生谭

[菩萨=行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信者供养饮食物所作之谈话。据传,给孤独长者之家,行五百比丘之常住供养,其家对比丘僧团而言,如同泉源之水,发黄色法衣之光,吹仙人飘洒之风。

一日,国王巡回行于都中,见长者之家比丘僧团,王云:“予将对圣者之僧团为常住供养之施。”于是往精舍拜佛,约束规定对五百之比丘僧团为常住供养。自此以后,王宫有常住供养,有婆师迦华之香及甘味米之饭,然无信仰亲切亲手施与之人。官吏等使人供养食物,比丘等不欲共食,携种美味食物,持往信者之家,将食物施与彼等,而食彼等所施之粗糙或美味之食物。

一日,人向国王持来各样之果实,王云:“可施与僧团。”人往食堂,向王报云:“不见比丘一人。”“尚未至食事时间耶?”“已至食事期间,然比丘等于王宫受取食物,而将之携至信仰自己之信者之宅,施王施物,而食信者所施之不论优劣之物。”王思:“予所供养之食物,皆为美味,缘何理由不食而食他之食物,予向佛问之。”于是往精舍问佛。佛言:“大王!所谓饮食者,信仰第一。大王宫中无信仰心而亲切所施之人,是故比丘等携食物往信仰自己之人之所以为食事。如是信仰之味者无他,无信仰之人所施之物,虽为四种之蜜,亦不如有信仰之人所施野生之米饭。昔日贤者患病之时,国王遣王家之医者调药,而病不愈,彼往有信仰者之处所,食无盐气野生之米粥,及无盐之菜叶而息其灾患。”佛应王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迦尸国婆罗门之家,名为如意童子,彼达成年后,往得叉尸罗修习一切之学艺,后出家入仙人之道。尔时有一启娑瓦行者,彼有五百之行者为伴,为群众之师,住于雪山。菩萨往彼处,为五百弟子中之长,住于其处。彼常思为启娑瓦行者设计利益,深为爱敬,彼二人相互诚笃信赖。

其后启娑瓦伴此五百行者等,为得盐食与酸味之物,来至波罗奈,住王之御苑之中,翌日为托钵入于都中,立于王宫之门前。国王见诸仙人,呼入宫殿中,供养食事,约束住于御苑之中。尔后雨期终了,启娑瓦向王请假,王云:“尊师!君年已老,当住予所,青年行者,可归雪山。”彼云:“甚善!”嘱咐最上之弟子送诸行者归回雪山,自己唯一人余后。如意往雪山与行者等一同居住,启娑瓦与如意分别之后,居住气塞不适,彼思念如意,夜不成眠。因不眠而食不能十分消化,于是患得赤痢,身感剧痛。王伴来五家医者,看护行者,病势不见稍愈。行者告王曰:“大王!君望予死或望予息灾?”“尊师!当然望汝息灾。”“如此,请使我回至雪山。”王依其请,唤大臣那拉陀前来,王云:“汝伴尊师与猎夫等一同送师还归雪山。”于是那拉陀伴行者往还彼处。

启娑瓦见如意后,彼之心病得愈,气塞消失。于是如意以野生之米为粥,与以不加盐及香料之水及菜叶,同时行者之赤痢亦告平复。其后王遣那拉陀云:“汝往闻启娑瓦之消息。”彼来见行者复元,彼云:“尊师!波罗奈王伴五家医者以为看护,而君不能愈,如意对君为如何之看护?”于是唱第一之偈:

舍弃人间主 一切诸欲乐

何故汝尊者 如意道院愈

启娑瓦闻此唱第二之偈:

此处愉可爱 那拉陀!树多亦可乐

如意有爱语 使我有快乐

彼作斯语云:“如意如斯使予欢喜,以无盐与香料之水混树叶与我,及供我啜野生之米粥,使予肉身之病痊愈,得以复元。”

那拉陀闻此唱第三之偈:

稻米混净肉 尊师汝不食

如何无盐气 反赏自然米

启娑瓦闻此唱第四之偈:

美味非美味 食少或食多

信赖则可食 信赖最上味

那拉陀闻彼之语,往王之所云:“启娑瓦作如斯之语。”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是阿难,那拉陀是舍利弗,启娑瓦是婆迦梵天,如意即是我。”

三四七 铁槌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为世间之利行所作之谈话。此故事于大黑犬本生谭(第四六九)中详说。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第一妃之胎,达成年后,修习一切之学艺,父王殁即王位,正当治国。

尔时之人,为天神之崇拜者,多杀羊与山羊以为天神之供物。菩萨命巡回叩鼓宣告:“不可杀生。”夜叉等不得供物,对菩萨怀恨,于雪山开夜叉集会,为欲杀菩萨,遣一狞猛之夜叉,携家屋顶端大小之热烧铁槌云:“以此杀彼。”彼于夜半将过之时,立于菩萨卧榻之上。

恰于此之同时,帝释天之宝座生起暖意,彼穿凿而知其理由,携因陀罗金刚之武器而来,止于夜叉之顶上。菩萨见夜叉自思:“此物为保护予者,抑为欲杀予者?”彼与夜叉为语唱第一之偈:

汝持大铁槌 当我面前立

汝为护我者 抑将为我害

菩萨能见夜叉,但不能见帝释天王。夜叉恐惧帝释天,不敢击打菩萨,彼闻菩萨之语云:“大王!予非为保护汝而来此处,予为以此烧熟铁槌杀汝而来,然予恐惧帝释天,不能打击。”彼为说明此意义唱第二之偈:

予为罗刹使 被遣来杀汝

帝释天保护 不敢携汝头

菩萨闻此唱他之二偈:

大王!诸天之主摩佉婆 善生之主来护我

毗舍阇鬼举呻吟 我不恐怖罗刹群

鸠盘荼与傍斯鬼 毗舍阇鬼皆恐泣

此等诸鬼不堪战 纵有威胁无所惧

帝释天赶走夜叉,告摩诃萨曰:“大王!勿恐,自此以后,予来护汝,汝勿恐怖。”于是归往自所。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帝释是阿㝹楼陀,波罗奈王即是我。”

三四八 森林本生谭

[菩萨=行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善为修饰之粗鲁少女之诱惑所作之谈话。此故事于小那罗陀苦行者本生谭(第四七七)中详出。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某婆罗门之家,达成年后,于得叉尸罗修习一切学艺;因妻之亡没,与其幼子相伴出家,入仙人之道,居住雪山之中。一日留子于道院,为捡拾种种之果物而出行。尔时盗贼等袭击边僻之村落,携同捕虏者而行。有一少女逃出,入于道院,诱惑行者之子犯戒,彼女云:“汝出与予二人同行。”子曰:“予父今将归来,与父会晤后再行。”“如是会晤后再行。”二人由彼处出,待于途中。行者之子见父之来唱第一之偈:

今由森林往村落 吾父!应仕如何德之人

应仕如何道之人 我今问汝请答我

于是彼父与以训诫唱次之三偈:

予子!人之对汝有信赖 汝之信赖为是者

听汝之言恕汝罪 汝去此处仕斯人

人之身语意 三者无恶行

去此仕其人 如近其人胸

心不安定犹如猿 忽然就欲忽然离

予子!虽然无人可为师 如斯之人汝勿仕

行者之子闻此云:“吾父!予于何处可以发现具有如此道德之人?予不往矣。愿仕于父侧。”于是止住而不行。父使彼闻观想之预备修行之语,二人均无怠修行禅定,成为生梵天世界之身。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子及少女是此之二人,行者即是我。”

三四九 破和睦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离间语之诫所作之谈话。某时之事,佛闻六人群之比丘等散播离间语,呼彼等问曰:“汝等比丘!汝等对比丘等起纷扰,为喧哗,热中议论,散播离间语,为此,未起纷扰者起,已起纷扰者,愈益加剧,此事为真实耶?”比丘白佛:“是为真实。”佛非难此等比丘云:“汝等比丘!离间语者,如以锐利之刃刺人,虽有坚固之信赖,亦为此忽然破坏。真受此者,破坏自己等之友情,如狮子之与牛。”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其子而出生,于得叉尸罗修习学艺,父死后依正义治国。尔时有一饲牛者,彼于森林之牛小屋中饲牛,归时遗忘一怀孕之牝牛,置之而归。彼与一只牝狮成为朋友,两者之友谊坚固,一同到处徘徊。此后,牝牛产犊,牝狮产子,此二子亦依家传之友情,成为坚固之朋友,亦一同到处徘徊。

然而有一猎夫见彼等互相信赖之状,彼携带森林中所产物品赴波罗奈献之与王,王问:“予友!森林之中见有不可思议之事耶?”猎夫白王:“大王!此外无何所见,只见有一狮一牛互相信赖,一处徘徊。”王云:“两只之物,出第三只时,将起灾难。汝见两只之外加入第三只时,前来语我。”猎夫:“谨遵台命。”

当猎夫往波罗奈中时,一只之豺,前来仕奉狮子与牛。猎夫来森林后见此云:“第三只出来之事,向王报告。”彼即往都城。豺自思:“除狮子之肉与牛之肉,此外予无未食之肉,予将分裂二者之友谊,以食其肉。”彼向二者皆告以:“彼只常说汝之坏事。”于是二者之间,发生分裂,不久两者开始喧哗,立于死敌之状。

猎夫往波罗奈向王报告:“二者之间,有第三者出。”王曰:“彼为何物?”“大王!彼为一豺。”王云:“两者相互交恶,必定残杀。我等俟二者死时前往。”王乘车,猎夫教以攀寻之路,到着二者互斗毕命之处。王知二者均皆丧命,立于车上语御者,唱此等以下之偈:

御者!彼等并非妇女争 亦非相争为食物

破坏彼等和睦者 可以见其善巧工

离间之语动其事 如同刺肉锐利刃

此豺乃一卑鄙兽 彼啖牛与狮子肉

破和睦之离间者 信彼语者定遭殃

御者!汝观此狮与此牛 两者均卧卧榻上

虽然,御者!勿信破和睦之言 勿信离间者之语

如生天界之天人 此诸人等乐且荣

王唱此等之偈,持狮子鬣、皮、爪、牙而还都。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即是我。”

三五〇 天神所问本生谭

序分

此天神之质问于隧道本生谭(第五四六)中说出。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