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三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杨秋娥

山西有一座书院,不知道名字叫什么,是官吏们建造用来教授学子的地方。县学生员朱燮,只有二十左右,在书院学习,为人淳厚,一心只想着学业,主持这座书院的人,全都对他另眼相看。

丁巳年冬末,大家准备回家过年,书院里的生员都在整理书籍,朱燮也一样在整理未读完的书卷。忽然见到一幅诗笺,和手掌差不多大,字体娟秀如簪花体。朱燮诵读诗句:“莲房留莲子,莲子不肯住。一旦入金盘,空房泣秋露。”诗句非常伤感艳丽,很像是一首古乐府。朱燮反复把玩体味,爱不释手。到了家里,他把诗笺贴在墙上,一有时间就吟诵,并不知道诗是闺中女子写的。

当时正好赶上除夕,酬应很频繁。到了人日(即正月初七)之后,才逐渐有时间约朋友出游。山西、河南这一带的人一直都很勤劳节俭,妇人女子,有时身着粗布便服外出,谈不上美女如云如荼。朱燮随着众人游玩,偶尔经过一条小巷,忽然看见一座平屋上面,有一位女子用面巾裹住头部,迈着小步向前移动,看上去两脚像钩子一样,非常纤细,忍不住把目光落在她的身上。走近一看,那位妇人虽然是粗裙布衣,但都非常整洁,穿着白袜红鞋,更加显得楚楚动人。但没能看清她的面容,朱燮感到非常遗憾。当时冰雪融化,那妇人走路不稳,走到大家面前时,竟然像一片云从屋顶飞坠下来。众人都惊呼起来,妇人正好落在朱燮的怀里,朱燮急忙用双手将她抱住,幸好没有碰伤。而坠落的时候,妇人头上的面巾自动掀开,众人一看,只见她发如蝉翼,貌似美玉,天生丽质,美丽娇艳极了,原来是一位年轻的女子。在众目睽睽之下,女子显得很害羞,幸好这里离家不远,就像垂着翅膀的青鸾一样逃开了。众人看得正入迷,来不及注意周围,只有朱燮看见有一幅红色的诗笺掉在地上,知道是女子遗留下来的,急忙拾起来放入袖中。朋友们又都不知道这事,他们看见女子远远地离开了,互相开玩笑,因为朱燮还没有结婚成家,都争相戏弄他。朱燮只是微笑,并不回答,心里也十分的得意扬扬。

等到同朋友们分开,还没有回到家里,朱燮就迫不及待地从衣袖里取出诗笺,打开一看,墨迹还很新,原来就是那首咏莲房的诗。朱燮非常惊讶。回到自己房间后,把这幅诗笺和墙上的那幅一比较,发觉笔迹也是完全一样,更加惊骇了。由此他心中顿时产生无限的痴情,回想起女子的神态,竟然彻夜未眠。

早晨起来,朱燮偷偷前往女子的住地,想要了解女子情况。女子姓杨,生于八月,父母因此给她取名秋娃。她舅舅是山东一位精通儒学的学者,觉得“娃”字虽接近古味,但在目前看起来有些俗气,所以换了个“娥”字。长大之后,秋娥容貌美丽动人,天性又很聪慧,跟着她舅舅学习,擅长书法,很会作诗,所写的作品有晋唐的风味,舅舅有时为此停笔不写。但是因为她出生在清贫的家里,加上很少露面,所以没有人知道,芳龄十七,待字闺中。前年因为读古诗有些感触,秋娥模仿着写了这首绝句,这天正要去向她舅舅请教,因为失足跌落只好回来,惭愧极了。一开始并不知道诗稿遗失了,更不知道十几天前,诗稿为什么失落在朱燮的手中。然而朱燮也仅仅知道女子的姓名,而且又是从乡邻口中了解到的,丝毫不了解女子的才学,只是被她的美色所打动,思念不已,怅然若失。

上元节过后,朱燮即将进书院学习,而他如痴如醉,口中一直吟诵着女子的那首诗,时而又摇头跺脚,说道:“到底是不是呢?果然是她写的吗?”他的同窗学友听了全都觉得惊讶,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朱燮坚持不肯说。过了几天,书院的老师开始授课,众人都听得很认真,只有朱燮好像听不到似的,不时地像是在和谁窃窃私语。老师觉得奇怪,就问他,朱燮闭口不谈,只是呆呆地站着。稍过片刻,又和刚才的行为一样了。那天和他一同出游的一位学友,和老师说了事情的经过,老师叹息着说:“这人大概痴狂错乱了。快把他扶回家去,请医生治病,否则会发疯的。”于是老师停止授课,叫人送朱燮回家,和他父母亲详细说了发生的事情,父母亲都低头哭泣。朱燮却摇着头劝他们说:“儿没有病,只是媒人约我替父母娶来这位美貌的媳妇。”说完闭上眼睛,好像睡着了似的,整夜鼾声大作,全家更加心神不定。

谁知道朱燮自从进入书院之后,就祷告道:“谁送诗笺给我,就应该充当起月下老人,为什么害得我如此相思成疾,自己却无动于衷呢?”原来书院一直有灵狐出没,朱燮曾经听说这事,于是怀疑诗笺是狐给他的,所以才这样祷告。但祷告完并没有动静,朱燮就心有所动,口中念念有词,看上去像一个痴呆,实际上他心里很明白。当时在讲席的一侧,有一个人戴着高帽,穿着盛装,年纪大约五十多岁,向朱燮作揖,并对他说:“前些日子效仿唐人于祜从御宫河道中拾到题诗红叶的故事,事先将诗笺送给你,的确有这样的心思。美好的姻缘就在眼前,你应该自己谋算,怎么能埋怨我呢?”朱燮知道对方是狐,满心欢喜,急忙问诗笺从哪里得到的,如何才能把美人娶到手,说个没完。那时别人并没有见到狐影,只觉得朱燮口中念念有词,又没有听清楚说些什么,所以既怀疑又惊骇。那狐对朱燮说:“那女子虽然生长在杨家,而她的前生实际上和我是同一族类。她的母亲还在,为什么不用女婿的身份去行礼拜访,这样就很有希望结成良缘。”这时朱燮心里早已经没了主张,满心高兴地答应了。等到朱燮回到家,狐又跟随在他身后,在他家门外等候。到了这时,朱燮感到自己身轻如叶,悄悄地出了家门,和狐一同在市上行走。

一会儿工夫,来到一个大户人家,里面灯烛闪亮,穿着华丽服装而守门的人,不止一两个。他们一看到狐就说:“丁员外来了,杨家阿姐的事应该是办好了。”狐朝他们点点头。有人进去禀报,一会儿出来带着客人进去,朱燮跟着狐一同进门。厅堂有五根柱子,显得极为高峻宽敞。中间摆着一道白玉屏风,上面雕刻着牡丹花,生动逼真。下面放置一张胡床,红色的垫毯足足有几寸厚。旁边有四只绣枕,光彩夺目。环视房内,各种用金玉制成的器具,应有尽有,互相映衬,全是朱燮很少见到过的。他心想:能做这户人家的女婿,可享尽荣华富贵了。

客人进了门,而主人还没有出来,接待客人的侍从对狐说:“太孺人因为年老多病,走不快,担心怠慢客人,请你们坐下等候。”说完就走开了。狐拉过朱燮对他耳语道:“这位老妇生性固执,不轻易答应别人,凭借你这样的才能,我很担心还不能中她的意。我这里藏有写好的文稿,你抄录一下,成为老妇家的女婿就不难了。”说着给了朱燮一张文稿,朱燮喜出望外。

不一会儿,袭来一股奇异的香气,四只纱笼在前面,引着一位凤冠霞帔打扮的老妇走了出来,身边有十几个婢女,各个都娇艳无比。朱燮在狐的引导下,向老妇行女婿的礼节,老妇制止他,连声说:“不,不。婚嫁不是小事,不敢草率从事。”说着在中间坐下,一点儿也不客套谦让。狐和朱燮面朝北坐下。朱燮看重的是秋娥的美色,所以也没有把礼节放在心上。老妇对狐说:“今年你太忙碌了吧,也没来看我一次!”狐起身表示歉意。老妇又问朱燮的姓氏和做些什么事,朱燮一一恭敬地作了回答。老妇对狐说:“学官自然是培育人才的地方,跻身仕途,都是以此作为基础的。郎君年纪轻轻就考中秀才,将来一定前途无量。”狐也在一旁对朱燮赞不绝口,说和朱燮相邻,他的读书声从来没有断绝过,所以把他介绍过来。老妇似乎很高兴,过后又说:“老妇老态龙钟,和以前相比,耳朵和眼睛都很不好使了。儿女婚姻大事,不敢自作主张,等小丫头来了再说。她和郎君彼此相当,她中意的话,我也会中意的。”狐于是问老妇:“姐姐在哪儿?”老妇说:“已经让婢女去叫了,想来随后就到。”又叫婢女上茶,朱燮一呷,味道非常清香。

没过多久,婢女来通报说:“阿姑来了。”朱燮和狐都离开座位,远远地站在屏风的后面。又见纱笼前导,一位女子身着盛服,翩翩向他走来,见了老妇,恭敬行礼。朱燮斜眼一看,那女子装饰虽然与以前不同,但姿态却是一样的,原来她就是秋娥。老妇握住她的手,让她一起坐在床上,又抚摸着她的肩膀说:“儿近来很想念母亲吗?”秋娥回答说:“谁说不想?只是我们两人分开已经很久了,要不是母亲在梦中告诉我,儿怎能知道呢?”老妇又说:“既然想念我,那么我的主意,也就是你父母的主意。母亲担心儿家境很贫困,要是轻易嫁给一个三心二意的人,会耽误儿的终身。今天丁员外来到这里,帮朱公子作媒,朱公子一表人才,你答应他吗?”秋娥听了老妇这番话,低着头不说话,脸上虽然露出害羞的神色,但又显得忧心忡忡。老妇笑着说:“母亲不勉强你,所以叫你自己来看一看,好坏由你自己决定,你总相信自己的眼睛吧,为什么这样犹豫呢?”秋娥脸色好看了一些,但仍是不说话。老妇又催促她,秋娥还是一声不吭。老妇于是对狐说:“丫头特别害羞,这样吧,诗题由我老妇出,诗怎么做,朱公子自便。”狐随即就用怂恿的口吻说:“好的。”老媪指指屏风上的雕花,让朱公子写一首七言律诗,又说:“画有孔雀用来挑选女婿的屏风,比不上画有花卉的屏风那样艳丽。”

于是众婢女在柱子一旁摆好桌几,拿来水晶砚,铺上浣花笺。朱燮因为身上藏有文稿,所以就安然自若地坐下来,把狐给的稿子放在纸下面,挥毫作诗。片刻工夫,诗写好了,请婢女转交给老妇。老妇叫秋娥读给她听,诗写道:“国艳依稀落笔端,玉山添媚彩云团。图成信有千金价,张去还宜百宝栏。云母开颜堆绣被,花王笑日倚琅玕。蒹葭果入黄荃画,也许当筵学凤鸾。”老妇听了,先点头赞许。秋娥也微微皱了皱眉头说:“意思有了。”随即起身走进屏风后面。老妇把朱燮叫到他原来就坐的地方,说:“郎君的确是天才,和我家秋娥可称得上才学相当。回去赶快找个媒人来求婚,好事就可以办成了。”狐又起身说:“没有老夫人定夺,这件婚事根本不可能办成,但是又怎么能让别人一定接受呢?我有一个主意,选择一个黄道吉日,立刻召朱郎入赘,婚后再告诉别人,或许不会引起抵触。老夫人觉得这样是否妥当?”老妇歪着头沉思了一下,说:“原本不应强硬做事,只是要想得到称心如意的女婿,老妇也顾不得别人说三道四了。”于是回头对婢女说:“快去拿十丈红布来,先给媒人送礼,以后再设宴酬劳。”狐叫朱燮起身道谢,老妇笑着接受了。狐随即披着红布和朱燮出来,一直把朱燮送回家里,就和朱燮告别,说:“等到定下吉利的好日子,再来告知你。”

朱燮一进家门,觉得自己躺在了床上,父母还守候在他的身边。朱燮说了事情的经过,全家人都以为他在说疯话,小心翼翼地给他喝了药汤。第二天朱燮一起床,和过去一样精神焕发,而且还去书院向老师道谢,依然听授讲习,因他的事情老师和同学都不乐意知晓,也就没有提起。

过了十多天,朱燮忽然失踪了,书院的老师和朱燮的家人都惊慌失措,到处寻找,却毫无结果。而杨家在那一天连门窗都没开,掌上明珠秋娥的踪影却也消失不见了,全县的人当作怪事纷纷传说。一年多之后,朱燮有一位堂叔,在京师经商,家境豪富,写信过来,里面附着朱燮的家信,才得知朱燮捐纳了资财,进了国子监,又考中举人。

原来朱燮在书院的那几天,狐又赶来告知说:“老妇家已派了车来,我怕书院中人多,就叫他们停在我家,新郎可以动身了。”朱燮想回家告诉父母,但考虑到前事之鉴,害怕他们不相信,会娶不到秋娥,就关上门跟随狐一起上路。到了狐家,看到门庭清净,没有一点儿灰尘,外面果然停着车。狐请朱燮进去,朱燮于是感谢他成人之美的恩德。狐笑着说:“你不是别的,前生也是位女子,因为遭到我的纠缠最终身死,拳拳之情,即使你忘了,我不会忘。所以千方百计撮合成你这门亲事,也姑且作为报答,用不着谢我。”朱燮一听领悟过来。狐又拿出衣服给朱燮穿上,华美极了,朱燮虽然没有美男子潘安的相貌,但这样一打扮,也显得神采飞扬,不同寻常。登车启程,天已昏黑,一路鼓乐喧天,邻里竟然好像都没听见。到了那里,傧相随从,蜂拥而入。大堂前肃立着好几位贵宾,穿戴不同于时下,相貌都显得特别,气宇轩昂。老妇也走出来,拄着拐杖等候。朱燮一下车,司仪顿时开始赞唱,婢女一起簇拥着秋娥出来,只见她打扮得仿佛仙女一样,用头巾遮盖住娇艳的面容。朱燮忽然怀疑对方不是杨家的女儿,等到夫妻对拜之后,掀开头巾,真的是花容玉貌,原来就是秋娥。朱燮非常高兴。等到就寝,已经结成夫妻,更是如鱼得水,快乐极了。卿卿我我之余,朱燮又怀疑自己身处梦境,而且杨家的美人,婚嫁之事为何由老妇作主,便细细询问秋娥。

秋娥开头因羞愧没有开口,过了一会儿才说:“我生来聪慧,还在婴孩的时候,就能明察前世的事情。但害怕惑乱别人,所以不敢胡言乱语。长大以后,也逐渐对前因知晓得一清二楚。去年忽然在梦中见到老夫人,自称是我前生之母。我因为母亲患病,出去寻找仙芝,结果被猎狗咬死。原来我是一条狐。因为母亲对我思念深切,碰巧父亲来到山西,就带着母亲来到这里,才千辛万苦找到我。她常暗地里把珍奇的吃穿物品送来。我在睡梦之中,她也天天来探望。今年春天,她对我说:‘你父母和你舅舅要把你许配给刘家的儿子,此人文名的确很响,但福运不长,我当替你另找一位称心如意的女婿。’前些天从丁员外那里读了你的佳作,母亲和我心里已同意。再一看你的福禄簿,又是仕宦中的人,所以让我嫁给你。”朱燮说:“那么你到现在还是身处梦境吗?而且我两次都没有见到岳父,他到底是什么头衔,而夫人被称为太孺人?”秋娥说:“这些我也不知道。前些时候前生之母让我嫁给你,我心里很犹豫,觉得没有请示过今生父母,而且再生的说法,也没有什么根据,所以婉言拒绝。前生的母亲很不高兴。昨晚我在闺房,忽然进来两位婢女,夹持着我就走,像是腾云驾雾。到了这个地方,母亲才告诉我,而我已经没有办法回去。又听说我前世有兄长,都在京师供职,做了什么官,仆人婢女所以这样尊称我的母亲。至于父亲,也去了京师,好久没有回来。大致情况就是这样,具体的我真的不知道。”朱燮听了秋娥这番话,豁然开朗,也说了得到两幅诗笺的怪事还有和秋娥邂逅相遇而害了相思病的经过。于是他和秋娥开玩笑说:“你就是从屋上掉下来的那位,没有我,你即使没有玉碎,也恐怕难以瓦全了。”秋娥也了解了事情的经过,笑着说:“我看到你时,总觉得好像似曾相识,原来就是我失足时见过一面的。”说完,两人抱在一起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一早起来,两人谢过老妇,老妇忽然说:“女婿和女儿毕竟不是我们道上的人,不能久住在这里。”就派了一辆有帷幕的坐车,几匹骏马,两个婢女,三个仆人,送秋娥和朱燮一同北上。临走前,给了他们一千两银子,说:“女婿自然会飞黄腾达,给大笔的资费反而会误事,更何况秋娥的父亲和兄长都在京师,资费不用愁。”朱燮和秋娥流着眼泪拜倒在老妇的膝下,依依不舍地上了路。途中秋娥要和朱燮作诗唱和,朱燮面有愧色,说自己不行。秋娥感到奇怪,朱燮就实话对她说了。秋娥叹息着说:“丁公因为自己所喜欢的人而坏了别人家的闺女,怎么能说是没有罪过?”随后看了朱燮所作的文章,才脸带笑意,说:“我虽然对文章不通,但诗和文道理是一样的,英武锐利的气势,自然应该早早抒发出来,可惜你的文章未能反复推敲而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朱燮非常佩服她的说法。

到了京师,婢女和仆人都告辞离开,朱燮就出钱找别人来代替。过了几天,岳父来了,谈吐渊博,极像一位资深的儒者。朱燮于是手执经书拜岳父为师,学业上大有长进。只是秋娥的两位兄长推说有公事要忙,从来没有见上一面,却送给他们的妹妹好些东西,表现得情深谊切。朱燮又拜见了堂叔,堂叔见到他惊骇极了,问到底是怎么回事,朱燮将事情一五一十说了,他堂叔也半信半疑,于是劝他采用捐纳资财的办法进入国子监学习。碰巧赶上举行乡试,朱燮靠着他这位狐岳父授给他的诀窍,考中了举人。明年春天,朱燮没有考中进士,准备回去,秋娥刚好临产,生下一个儿子。满月后才启程回家。朱燮带着妻子和儿子拜见父母,讲了事情的经过。朱燮的父母见儿子转眼间娶了媳妇,还有了孙子,十分高兴。秋娥也回去探望父母。只有她的舅舅怀疑她和别人私奔,玷污了闺教,和秋娥断绝往来。秋娥因为这件事感到万分羞愧,生了几个月的病。幸好赶上她的狐父出游回来,和老妇一起到朱家来探望她,一时间车马喧嚣,挤满了里巷。全邑的人都目睹了这番情形,大家七嘴八舌的议论顿时平息下来了。秋娥的舅舅也消除了怀疑,恢复了和她的联系,秋娥的病随即好了。但从此以后,这对狐夫妇再也没来看过他们。朱燮和秋娥都像是做了一场梦,也不知道狐夫妇到底住在什么地方,只是经常把手放在额头上,参拜感恩。

韩城皮景休曾经在书院遇见过朱燮,他对我说起了这件事。这段秀才和美女的故事还在人们口中流传,人们都对此感到艳羡。

外史氏说:老妇的慈祥,秋娥的孝顺,丁员外的多情多义,都值得传扬。只是老妇强行主持婚姻,竟然不征求亲生女儿的意见;丁员外替人作媒,而向他同类行骗;朱燮因一线姻缘,背井离乡,竟然对他的父母无所牵挂,这一切似乎并不值得效仿。秋娥的舅舅既然是一位精通儒学的学究,自称文才过人,显然会把秋娥许配给刘家而不是朱燮,如果不是老妇出大力,丁员外从中周旋,以及朱燮非同寻常的钟情,这件事怎么可能会改变呢?只可惜秋娥前生父母没有同夫妇俩一齐还乡,使得朱燮和秋娥沾上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私奔的嫌疑,没有人能替他们消除,真是有些冤枉啊!

笑案

福建、广东出了两件人命案,说来都让人感到好笑。

一件是强奸致死案,一查案情,死者不是女性而是男性,凶手却不是男性而是女性。原来广东东部地处苗疆,有一个叫燕六的人,是按察司中的一名差役,长得白皙俊美,年纪只有二十二三岁。一天奉命催促某县的案卷,路途苦热,在树底下小憩,解开衣服躺下,等凉快后再赶路。碰巧遇上苗家妇女,姑嫂妯娌共三人,挑着菜走来。她们看到燕六肤色雪白,都很喜欢他。这地方苗人和汉人经常交往,可通情语,燕六作为一名差役,过去也曾与苗女调情。他用言语进行挑逗,在绿荫深处和苗女野合。妯娌争先恐后,小姑子因为自己是姑娘而落在后面,但目睹淫荡的场面,早已无法自持。燕六自恃是色中卞庄,能刺杀三虎,无奈精力衰竭,到了同姑娘交合的时侯,竟然萎靡不振。那姑娘十分急迫,百般抚摸,但燕六终究难以振作,更加狼狈不堪。姑娘一时气愤极了,认为燕六看不起她,就用割菜的镰刀,狠狠地割燕六的阳具,手起刀落,阳具顿时落在地上。妯娌都猝不及防,燕六立刻昏死过去。两位妇人万分惊恐,正要拉着姑娘逃跑,有行人经过,看到了血渍,问清了情况,将姑娘抓进了官府。燕六后来虽然神志清醒了一些,但过了一天就一命呜呼。官府局判处姑娘戏杀的罪名,把她惩之以法。

至于福建的一件案子,令人好笑的同时,更让人感到奇异。某县的知县检验一具尸体,发现颈下胸前,有好几处致命伤,这本来是司空见惯的事,只是下身的肛门被刀剜去,空空荡荡没有一点肉。知县感到十分惊愕,审问之后,凶手供认不讳,竟然毫不含糊地说:“用刀割掉了!”又问割下的东西在哪儿,凶手又明确回答:“煮了吃掉了!”知县又惊骇又好笑,问道:“这东西怎么能吃呢,不是在骗人吧?”回答说:“不敢说谎。死者十四岁时,我爱他美色,用利引诱,便勾搭成奸。从此吃穿都从我那里开支,我还提心吊胆,生怕不合对方的心意,因此使得家境衰败。父母骂我,妻子和孩子怨我,亲戚鄙视我,都是因为死者的缘故。现在他不到二十岁,想抛弃我;我要和他交欢,他开始的时候还想办法躲避,渐渐地当面拒绝。我强迫交欢,他就对我施加拳脚。我实在不甘心,就找个借口骗他一起出游,趁着他没有防备的时候,把他刺死了。转眼一想都是因为他,我全家败落,而他这么快就和我断绝关系,如此绝情,就割下他的肛门扔进锅里,煮了下酒,才出了这口气。现在我认罪伏法。”凶手招供完,公堂上上下下,没有一个不感到好笑。反复审问,口供不变。知县因为案情非常猥亵,删去没有记录下来,只以奸杀罪定案,并且责令死者亲属掩埋尸骸。

直到现在,福建、广东两地做幕僚的人见面说道这件事,还把它当作笑柄。

外史氏说:审案是重要的工作,奸杀属于奇毒的惨案,没有什么值得好笑的。而这两件案子叫人捧腹大笑,实在是因为怀春处女,竟然变成奸杀的凶手;喜好男色的人,忽然成了尝粪之人。弱男子三鼓气竭,难以抵当跃跃欲试的女子,小官人一旦绝情,突然遭剜割肉体的苦楚。情关未过,已经一命呜呼了;孽海难清,早已割肉入口。而且两位妇人和那位姑娘情急贪婪,和轮奸有什么区别?那好男色的人既然已经同女性交媾,为什么又要鸡奸男性,同一般的斗殴杀人情况不同。审案至此,虽然是有同情心的君子,也会情不自禁地付之一笑,更何况是局外人呢?

又听说某县的一位知县,上任不久,有位平民控告儿子与他不和。他儿子剃发谋生,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剃头匠。知县把他的儿子抓来审问,对方说,因生意清淡,还要养活全家,而父亲好赌,没有办法得到很多的钱财,所以来控告自己。口供说得头头是道。知县发怒,放了平民儿子,而要杖责他的父亲。有一个幕友觉得他这样做不对,连忙请知县借口以别的事而退堂,对他说:“刑律建立在伦理纲常基础上,没有因儿子的缘故而惩罚父亲的。”知县恍然如梦中醒来,贸然地说:“那么杖责儿子可以吗?”幕友说:“可以。”知县就在官署的斋舍坐好,不上公堂,只是说:“把剃头匠叫来。”侍从以为他要剃发,就去招呼平常理发的一位剃头匠。那人拿着剃发工具来了,知县也不问清楚他到底是谁,喝令跪下,又叫差役动刑。打满二十大板,剃头匠站起来问自己为何要受刑,知县说:“你不孝顺父亲,按刑律该受杖责。”剃头匠从惊恐中回过神来,笑着说:“大人搞错了,小民年幼时已失去了双亲,难道是鬼控告我不孝顺父亲吗?”知县于是睁大眼睛打量他好久才说:“前几天涉及案情的剃头匠不是你吗?”那人回答说:“不是我。”知县这时像是从梦中醒来,笑笑说:“的确搞错了,你为什么不早点说呢?”给了那人一千钱让他回去,县里的人于是都把这事传为笑话。这位知县的糊涂,和前面案子一比较,真叫人笑死了。

戏言

京师某公的住所有狐出没,可以取走家里的东西,某公没怎么察觉到,他的家人都知道家里出现的异常情况,碰上东西遗失了就祝告,有时第二天东西会归还到原处,渐渐地习以为常。只有一位心计很深的仆人不太相信这回事,并开玩笑说:“你们不要大惊小怪,狐拿走的东西,都供我享受,你们再祝告也是白费心思,没用的。”后来,某仆人的妻子丢失了首饰,那人又开玩笑地说:“阿嫂器量要大度一些,狐知道我没成家,所以借你几件小小的首饰替我娶妻用,新娘一过门,我会替狐把东西还给你。”他老是开诸如此类的玩笑。众人刚开始也以为他在开玩笑,不当回事。但从此之后,一丢失东西,即使祝告,再也没有还回来。于是众人心里很厌恶他的那种玩笑,渐渐地当面指责他这种举动,但那人开的玩笑更让人分不出真假。他总是说:“狐把我带到它那里,给我吃的是山珍海味,喝的是美酒,和一般人一样同床共寝,情浓意切。”还一一描述了具体的情状,听的人几乎快要捂住自己的耳朵,而狐感到寒心也可想而知。

有一天,秋雨刚停,那人和另一位仆人在一起闲聊,又开起了玩笑,忽然胡言乱语说:“幸亏狐情谊深厚,能让我和刚过门的嫂嫂欢好取乐。只是可惜天有点冷,我两腿冰冷,想来嫂嫂的部位一时也热不过来。”说完就大笑起来。原来这位仆人新婚不久,那人正好看见他的妻子坐在石头上捣衣,和女伴一直聊天,所以这样戏谑。哪里知道这位仆人有疑神疑鬼的毛病,一听这话,找借口起身,准备回房,那人还笑着对他说:“假如查明嫂嫂腰部以下并没有像浇了冷水一样,就当我在说谎,把唾沫吐在我脸上好了。”仆人一听就更加怀疑。他进了房,看到妻子已回到屋中,问也不问一声,就将手伸进她的裤里。妻子害羞回避,丈夫疑心更深,强行一摸,果真像那人所说的一片冰凉。丈夫于是深信不疑,二话不说就打妻子耳光,要她说出与人勾搭的奸情。妻子丝毫不清楚到底怎么回事,有口难辩。而那位颇有心计的仆人刚刚分开,就奉主人的命令出差,第二天回来,这位仆人的妻子早已经悬梁自尽了。某公问明情况,也知道是由玩笑引起的,不得不让他们一起去官府对质。众位仆人顿时又想起那位心计很深的人以前说过的话,私下打开他的箱子,里面鼓鼓囊囊,都是些家里所丢失的东西,其中也有某公的用品。大家都吃了一惊,向主人报告,主人恼火极了,又给官署递了状子。那位仆人尽管狡猾,但一时说不清,最后按律判了诬陷好人、盗窃财物的罪名,还不够死罪,发配到黑龙江。没过几天,就发签让押差起解。

走了不到两天的路程,有一位妇人浓抹艳妆等候在路旁,说:“结婚这么久,你如何能忍心将我远远抛弃?为什么不让妻子跟你一起发配,叫我如何是好?”押差正怀疑犯人有妻室,而那位仆人早已经知道妇人是狐,也笑着答道:“多亏了你的照顾,让我被囚禁起来,又遭发配,如今更是依依不舍。但你要随我发配,我实在没办法养活你。如果你能下窑子当摇钱树,那么倒是可以有一条生路,要不然还是请回去吧。”狐一听,顿时脸涨得通红,吐了一口唾沫说:“你小子爱耍嘴皮子,竟然到死都不知道悔改!”说着一个箭步上去,用手抓撕仆人的嘴唇,血流如注。一看狐,已经无影无踪了。两位押差慌里慌张地四处观望,又连忙回头看仆人。只看到他嘴唇上下撕开了一条约半寸长的裂口,看上去很像一个十字,又是惊骇,又是好笑。他们押着他继续向东走。回来后对某公家人述说此事,家人才知道以前发生的事都是狐对仆人戏言的报复。

过了几年,仆人因大赦放了回来,依旧在某公家当差,但再也不敢提起狐。而某公家里的狐,早不知去向。

外史氏说:仆人和狐可以称作对手,仆人不闭口,狐也不肯罢休。但是仆人没有刚正之气足够让狐屈服,只不过凭着一张浮躁刻薄的嘴巴,信口胡言乱语,难怪狐要来报复他。只是最后他说的那番话虽然说很接近恶毒诋毁,但到底没有因为狐而屈服,虽然他被抓伤了嘴唇,但是还是不能小看他啊!

销魂狱

宜阳董生,六十岁,在冥府担任阴阳两界传报通话的差使,完事后再回到阳间。他常对人说:“凡是少年多情,必定身陷销魂狱中,痛苦不堪。销魂狱就在人间。”话说得有板有眼,好像和真的一样。同乡的周生,听了他的这番话大笑起来,曾经当面加以反驳。董生听了微微一笑,不和他争辩,只是说:“你的名字正在这座监狱中,为什么取笑老夫?不出三年,我的话就会应验。”周生更是斥责他胡说八道。原来周生家境豪富,身边有很多年轻美貌的女子,又多次狎妓取乐,寻花问柳,周生把这些看成家常便饭,又大言不惭地说,人生只要担心没有富足的钱财,根本不用发愁弄不到佳丽。所以连妻子过世,他也无动于衷。他曾写了一首绝句诗:“花落何尝减却春,东君岁岁驻红尘。多情自有忘情处,慢把销魂说向人。”讥讽董生所说是一派胡言。

一年多之后,周生因为有事要到三吴游历,身边还带了两个小妾。朋友们为他饯行,董生也在座,私下叮嘱周生说:“你此行离销魂狱不远,千万小心!”周生听了捧腹大笑,又让两位小妾梳妆整齐出来见客,众人见了都赞不绝口,只有董生严肃地说:“这种愚蠢的婢子,不仅痛苦时不能用来销魂,即使是快乐的时候也不足以销魂。我所说的销魂,不是这个意思。你这一趟出门,过三年后回来,不拜我为师,我一定做你的学生。”大家一听都觉得惊讶,周生更加不相信,就扬帆而去。

才过了几天,周生在船上梦见有一人拿着文书给他看,说:“周某该落到销魂狱中,速速把他捉拿过来。”周生一觉醒来,心中觉得十分不祥,郁郁不欢。忽然零陵知县发来请柬邀请周生,因为他文名很响,所到之处,有很多朋友,这位知县更是他的莫逆之交。周生前去赴约,知县在园亭摆下酒席,很是幽雅。隔壁就是某巨商的住所,也有台池,可以供游玩休憩。周生和知县坐在席间畅饮。酒没喝到一半,周生一时内急,知县叫仆人领着他在墙角小便。忽然周生看到墙头伸出的竹丛上飘挂着一条红巾。周生平时就喜爱风流,就拿东西将红巾挑了下来,打开一看,上面题着一阕《如梦令》的词。词这样写道:“憎煞碧桃墙外,更有柳绵无赖。镇日惹人愁,填尽一春诗债。眉黛,眉黛,都被风花愁坏。”周生得到红巾,喜出望外,品味了好久红巾上的词。刚好知县叫仆人来看客人,周生连忙将红巾放入衣袖,也无心吃完酒席,借口肚子痛就回来了。到了船上,挑灯吟诵,直到深更半夜也不停止。周生这时已迈入销魂狱的门槛了。

第二天早晨起来,周生准备前去拜访,只是不知道作词的人和商人是什么关系,不敢贸然前往。在进城向知县道谢的时候,遇见了一位熟人,一问,得知那位商人有一个女儿,十分喜爱舞文弄墨,除此之外没有人会作词。周生听了后越发心驰神往。一见到知县,他就借口说妾患了疾病,不能立刻上路,求知县向商人致意,想借他的地方暂时安顿一下。知县正想挽留他,一听他提出要暂时留下,非常高兴,立刻答应下来。周生又向商人投了名帖,商人一直仰慕他的文名,高兴地接待了他。知县又从中关照,最后周生得以暂时借住园中。

周生于是离开船登上岸,不再往前行进。一进园中,看到那地方极其宽敞,修竹娟秀,落花缤纷,和尘世环境完全不同;亭台掩映,布局非常漂亮,又显出高雅之人深长的意趣。周生住下之后,感到十分惬意,但一直在担心那位商人的女儿到底长得如何。虽然说听别人讲起,这个女子很漂亮而又未出嫁,但没法亲眼一见。那女子听说周生是有名的文士,心里爱才的念头很急切,就劝说她母亲去打听一下周生身边两位小妾的情况,心有所图。哪里想到周生早已经预料到,每每借口外出,而实际上躲藏在房里。没过多久,那女子跟着母亲来了,周生偷偷看着,见她肥瘦适中,不施脂粉,天生丽质,不仅和房内两位美人相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即使是周生生平所碰见的美人,都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她。而且她姗姗而来,亭亭玉立,进入房内就香气袭人,坐在席子上就珠玉生辉,让人不得不为之心醉,又双眼含情脉脉,容光焕发。她母亲问起两位小妾的年龄,一位回答说十九岁,女子笑着说:“九十春光,倒过来读,变成光而春了。”原来这位美人微微有点秃发。另一位体态十分肥胖,回答说是十七岁,女子又笑着说:“十五月圆,到了十七还没有消瘦吗?”周生听了,暗中不禁绝倒,但心里又因为这事感到羞耻,又听到女子的母亲在和两位小妾唠叨些家常,女子似乎在桌上翻阅,看到有周生的诗集,就用鸟语般的娇声细细吟咏起来。读到《红梅》一诗,不由得曼声长吟道:“谁点罗浮靥,浓脂次第匀。娇红疑皂酒,腻绿讶含颦。月浸丹应熟,霞侵雪倍春。不妨邻玉照,共媚陇头人。”读到这里,就用纤足敲地,说:“原以为这位处士只是有些虚名,读了这诗倒真是名不虚传!”心里非常欣赏。两位小妾拿出诗笺求诗,女子也不推辞,一转眼写成一首绝句:“乍见怜卿玉不如,丽华欣与太真俱。只愁鬓畔花羞落,十琲由来话尽虚。”两位小妾也不了解诗意,高高兴兴地拜受了。女子随后就起身,笑着和母亲离席,朝房内四周打量着,好一会儿才出门,好像十分不舍似的。周生见此情形更是神魂颠倒。从此把两位小妾看作是尘羹土饭,再也感受不到满足,一连几天不愿同床共寝,而眼中心里,都恍恍惚惚有一位美人的身影。于是也不避什么嫌,自己作媒,贸然跟知县说了这事。知县知道他妻子死后还没有续娶,而有关婚姻的文书又很难从官署发出,于是派人向商人讲了这番意思。商人很爱他的女儿,不想让她嫁给外乡人,而且周生的年纪又有些大,商人不愿把美丽的女儿嫁给他,这件事便没有谈成。

过了三个月,周生相思成病,而商人又久久不答应婚事,周生已经被折磨得骨瘦如柴。知县规劝他,准备整理行装启程。忽然女子的表哥从北边来,他和周生是亲密的朋友,一见周生这副模样,大吃一惊说:“兄向来豪放,怎么会弄成这个样子?”周生就把原因直截了当地说了,这人听了笑着说:“这是大好事,为什么还要如此犹豫?”随后进见商人夫妇,说周生的才华人品在三楚是首屈一指的,日后荣华富贵,妹妹也能沾光,不能和这样的好女婿失之交臂。商人听了这才答应下来。那位表兄又反复开导,众亲戚也不再有什么反对意见。于是就让这位表兄充当月老,在十来天内,周生备下丰厚的聘礼,向女方求婚,商人一家都十分高兴。

又过了一个多月,商人就选择了花园作为女婿的居处,选定了吉日举行婚礼。新婚之夜,女子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是周生没有见到过的,而枕席间的娇羞和温柔,即使和美女西施、毛嫱相比也没有什么不同。那令人销魂的快乐境界,的确就像董生所说的那样。女子既因为自己有才而喜欢才华横溢的人,又庆幸可以和才子相遇,逐渐熟悉了之后,不再腼腆,两人有时依偎在一起填词联句,其中的风流情致无法说尽。而白天夫唱妇随、夜里情意缠绕的情调就更不用多说了。女子生平喜欢写一些华词丽句,即使是写一小令,也艳丽动人;还有那些出自口中的伶语俐言,常常很耐人寻味。她曾对周生说:“夫妻恩恩爱爱,哪有不喜欢你唱我和的?”又说:“管夫人写的小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就是这样分拆不开。”周生喜欢她说的这些话,抄录之后贴在墙上,日夜观赏。而女子的《南乡子》词,是吟诵自己定情的苦乐,词写道:“未惯雨云乡,小鹿心头忒煞忙。饶是才郎多软款,汪洋。鹃血啼残妆枕旁。几度怯蜂狂,又觉贪欢别有肠。玉软花慵晨始起,郎当。小步艰难倚象床。”周生从此和女子情浓意切,难分难舍,也已安心置身于销魂狱中。

没过几个月,周生前妻的叔叔,一条恶棍,因为侄女过世,周生不去通报,心里非常恨他。正巧道员某公上任,查察属邑中隐瞒未发的事,周生前妻的叔叔就递上状子,控告周生有杀妻的罪名,又说周生家境富厚,本县官吏将会为他庇护,请求道员亲自审查。道员竟然批准,得知周生现在身处零陵,便发文书到该县,要将周生逮捕审讯。周生虽然自己知道并没有那回事,但好几百里的路程,自然是无法避免,脸上颇有别离的痛苦表情。当时邑人纷纷传说这件事,以为周生的事情是真的,商人夫妇俩悔恨交加,就对女婿冷眼相看。就连女子听到风声,也感到十分恐惧,以为丈夫说不定一去不复返,心里很痛苦。临别前,在闺房设酒席为周生饯行,说:“郎君要走了!莫须有的罪名,我猜想很难加在无辜者的头上,但人多口杂,三人成虎,误假成真,容易叫人怀疑,你务必小心。如今你上路之日,就是我凝望之时,望穿双眼,别愁离绪又像一团乱麻。我本来体弱多病,现在又添这许多愁绪,担心你回帆南来,我会等不及侍候你了。怎能不令人伤心?”说着,泪流满面。周生也不禁神色黯然,勉强安慰了几句。女子以一阕《踏莎行》词作为赠别,悲愁痛苦之中,两人都记不得词到底说了些什么。周生于是动身,知县非常厚道,为周生准备好了船只,又写信托付道员,尽了东道主的情分。只是周生并没有把案事放在心里,只是满怀离愁。一路上江草萋萋,时常吟出伤感的诗句;山云瑟瑟,很难忘记和女子分离的痛苦。面对路途中的山山水水,更增添了心头的愁绪。

到了那里,道员正巧因公外出,等了一个多月,才对质公堂。口供中又涉及许多人,来回传唤取证,浪费了很多时间。过了将近半年的时间,案子才了结,控告者虽然得了重罪,但周生也费尽心神。一场官司还能水落石出,唯有儿女之间的感情纠葛,很难摆脱。而且周生多次接到女子的来信,说已经是卧病在床,更是心急如焚。等到定了案,船只早已停候在江边,就赶紧启程。几天之后抵达零陵,周生直奔岳父家,幸好妻子没出什么事,但已是憔悴孱弱,就好像一朵即将枯萎的鲜花。两人一见面就握住手,流着泪面对面,非常凄怆。原来女子自从周生走后,才过了两个月,就因为忧伤而病魔缠身。如今听说周生回来,病才稍见好转,于是硬撑着从床上起来,拖着病体迎接,但实际上积病在身,难以恢复,病魔并没有完全消退。悲伤退去,心生欢喜,女子精神也一下子好了许多,这才诉说她思念的痛苦和得病的原因。周生被女子的深情所感动,更加爱怜她。夫妻团圆之后,认为往后用不着担心什么了。

不到两天,女子因一件事情对婢女发火,要亲手打她。那位婢女原本就愚笨凶悍,用手将女子推倒在地,女子胸口憋住了气,说不出话来。周生碰巧外出,身边两位小妾和众位婢女看到这种情形都大吃一惊,围在一起抢救女子。商人夫妇听说后勃然大怒,把婢女痛打了一顿,转卖给别人。女子虽说已经醒了过来,但精神萎靡,旧病又复发了,病情加重,一连十多天,竟然不能出闺房一步。尽管她身有重病,每天清晨却必定挣扎着起床,刻意妆饰打扮,让人看上去不觉得她有病。只是形体日见消瘦,病态之中反倒增添了几分妩媚。每当黄昏黑夜时分,言语中每每都在嘱咐身后丧事,而情爱眷恋,口中说着舍不得周生,长吁短叹,感慨自身薄命。这时枕边相伴的人,怎么可能不为之销魂欲死呢?周生于是四处奔走,寻医求药,想要救女子一命,又终日求神拜佛,一刻也不停止。甚至于才进闺房,常常眼泪直流;即使在大庭广众之下,也全然没有笑容。女子越是爱怜周生,周生越是不忍心女子受折磨,两情百般缠绵悱恻,难以形容。

一天晚上,女子从梦中惊醒,流着眼泪对周生说:“我不能再侍候你了。刚才梦见你折了一束花,花瓣纷纷落下,我问你,你看着我笑笑。这是不祥之兆。”周生这时已经卜过吉凶,知道女子不行了,姑且勉强安慰一会儿,女子一整夜都郁郁不乐。第二天起来,叫婢女取来绢布,对着镜子画自己的像。她叹息着对周生说:“女为悦己者容,你真的喜欢我的话,请欣赏一下我死后的容貌!”说着,两人都哭了起来。女子画好像,呼吸急促起来,竟然还来不及放下笔就咽了气。周生悲痛欲绝,连站都站不住了,幸好身边有两位小妾,将他扶住坐下。周生失声痛哭,到了中午还哭个不停。两位小妾办理丧事,商人夫妇早已经号啕大哭,走了进来。一时间满目悲惨的景象,令人伤心,觉得鹤唳猿啼,都难以形容当时悲痛的号哭声。

女子入殓下葬之后,周生呆呆地坐着,不说不笑,只是吟诵《诗经》中“莫说我话难作数”两句诗。这时知县还在任上,知道周生很伤心,劝商人赶紧让女婿回去。商人千方百计地劝慰,周生才答应,载着女子的灵柩回去。商人夫妇送周生到岸边,呜咽着握着手,悲痛万分,经过三个时辰才分开。周生在船中举目无欢,吃饭睡觉都在灵柩之旁,感叹死者无法回生,又恨梦中不能相见。两位小妾虽然在身边侍候,但周生早已把她们看作令人厌恶的粪土。眼下痛苦之余,看小妾稍不顺心,就大打出手,丝毫没有爱怜之意。

到了本邑,周生把女子灵柩置放在庙中,拜见先灵,然后葬在祖坟的旁边。周生到了女子的墓穴旁竟昏死过去,很久才苏醒过来。回到家里,他把女子的遗像供在一个房间里,对着遗像痛哭流涕,从早到晚,不肯离去。亲戚都来说理劝他,周生只是回答说:“佳人难再得!”这时周生已经显得瘦骨嶙峋,只剩一口气了,家人担忧极了。

忽然有一天董生寄来了信,打开一看,没有一点寒暄客套的话,只是写着“销魂狱”三个大字。周生猛然醒悟,像是听到晨钟敲响一样,连忙传命驾车,前去拜访董生。一见面,周生就拜倒在地,表示愿意做董生的门下弟子。董生大笑着扶他起来坐下,说:“你本是我的朋友,为什么要如此谦恭?”周生于是一五一十地说出事情的经过,并对他指点迷津的恩德表示感谢。董生叹息着说:“这就是所谓的销魂狱。你既然侥幸地逃脱出来了,为何又想再进去呢?”周生渐渐明白过来。董生和他喝了一整天的酒,又说又笑。回到家后,周生就撤去女子的遗像,把妾室所生的两个儿子托付给他的堂兄,又把众妾全数打发走,自己去某寺出家当了和尚,大彻大悟。别人问他,他就回答说:“剩此残魂,再也经不起折腾了。”

后来董生年届七十,一一告别邻里,说是冥王知道他年迈体衰,叫他在冥府负责处理文书,于是无病而死。又过了十年,周生也去世了。销魂狱之名,至今还被当作告诫的鉴戒,但女子所作的诗词,好事者将它们刻印了出来,又干起销魂的事。

外史氏说:人一生中不可能不发生一点儿事,所以也就不可能不发生感情上的纠葛,这是之所以设置销魂狱的原因。因此不仅仅是娇媚的女子出现在身边,容易使人神魂颠倒,心猿意马。为南浦之花断肠,为北邙之柳悲伤,像周生这样的,处处都是。联系其他方面的事来看,《北山》诗写成,则孝子魂销;西河丧明,则慈父魂销;东征三年,则兄弟魂销;南枝一寄,则朋友魂销。至于巫峡啼猿,衡阳归雁,也足够使仕宦之魂消散;山风拂面,海月惊心,足以销行旅之魂。又哪里只是《阳关》三叠,《河满》一声,而叫人惊心动魄呢?然而如果得到文中女子这样的人作为妻子,即使为之销魂,也确实没有什么可以遗憾的,只是董生饶舌多嘴,周生误听,竟使鸳鸯冢、连理树不能重现天日了呢!

讼疫

富平刘某,一直都很善于打官司,倚仗着写作文书的杰出才能,多次和知府、县令打交道,都没人能驳倒他。有一年关中发生严重的瘟疫,死了无数的人,刘某的父亲和叔父也被夺走了性命。刘某万分恼火,向城隍神递了文书,竭力斥责疫鬼的暴行,共有数百言,语词激烈恳切。

一天,刘某梦见城隍神将他召去,当庭责问,似乎一脸怒气,说:“天灾流行,其实也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你为什么一直这样喋喋不休?况且瘟疫是由神灵控制的,大权操纵在上帝手中,我尚且无法从中周旋,你一介草莽小民,竟然敢说些胡言乱语,发泄怨恨?”刘某义正辞严地回答说:“是的。争辩的人的确有罪,但人的生死是由天命决定的,难道对于瘟疫就没有天命的说法吗?假如有天命在,为什么死者都夭折而死,而且又偏偏遇上瘟疫呢?如果说没有天命存在,又为什么有造生造死的说法?难道是先造出瘟疫,然后再造命吗?或许说不必造命,而只造瘟疫吗?这些叫人无法理解,所以递上状子控告,向神请教。”城隍神似乎无言以对,过了一会儿才说:“这些话都是强词夺理,我不屑和你争辩,把你拿下去见疫神,让神来惩治你胡言乱语的罪责。”刘某一点儿也不畏惧。有个鬼卒将一条很长的绢带套住他的脖子,刘某毅然跟着走去。隐约听到城隍叹息着说:“真是一条倔强的汉子!”还没有走出祠庙,忽然看到愁云惨雾中有一位穿青衣的童子,相貌十分丑陋,拿着文书从天空下来,对刘某说:“疫神认为你的辩说似乎有些道理。部下众鬼,只知道散布瘟疫,对于传染的对象,有些失了轻重,致使殃及无辜,疫神已经下令叫瘟疫大使重新进行核查。”说完,将文书拿给城隍神看,叫鬼解开刘某脖子上的绢带,放他回家。

刘某心想事情已办妥,高高兴兴地出了门,可是分辨不清来时走的是哪条路。正漫无目标地行走的时候,邻里好几个人结伴而来,满脸喜色,向刘某作揖表示谢意:“多亏你一番话,我们都可以不要进地狱了,将怎么谢你呢?”原来这些人都是一两天中染病身亡者。刘某告诉他们迷了路,众人于是领着他一起回去。

才走了大约半里路,突然遇见三四个恶鬼,面目狰狞,又吼又叫,像是猫头鹰嚎叫。一见刘某,都对他气势汹汹,争着用巨爪来抓他,众人顿时逃之夭夭。只有刘某镇静地向鬼作揖说:“你们就是疫鬼吧?我父亲死于瘟疫,我叔叔也死于瘟疫,连我将是第三个了!我之所以死也要和你们争个明白,是因为我认为老天爱护生命,神灵正直无私。你们为非作歹,罪责难逃,我即使死了,也不会向你们屈服!”鬼听了这番话,面面相觑,顿时收敛起淫威。刘某只说:“你们来回奔波也很辛苦,而且时时惹人讨厌,不能受享祭祀。如果放了我,祭祀一事,也容易办到。该死的固然无法回生,该活的任由他们祷告,不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吗?”鬼听了非常欢喜,再三向刘某表示歉意,反而和他订好协约而后告辞离去。

刘某回到里门,顿时从梦中醒了过来,叫人去探望某人,而某人已经入殓,忽然又活了过来。刘某于是觉得这事很神。他每当来到患上瘟疫病的人家,总是事先和鬼商量,凡是命中不该死的,就叫人杀牲祭祀,病果然痊愈;命中注定无法回生的,也事先告诉别人。人们因此深信无疑,不敢违背。

过了五年,春天又流行起瘟疫,刘某倒是没事。忽然看到鬼来告知他说:“你的名字已经被列入有关疫情的文书中,蒙你厚爱,所以前来告知,可以准备起后事。你死后,和我们结伴,也不怕什么寂寞。”刘某依照鬼所说的去做了,十来天后果然发病,但只是头部和眼睛感到发热。家人硬是给他用药,最后医治无效死去了。刘某死后,乡里人把他奉为疫仙,至今还不停地向他祈求祷告。

外史氏说:锋言利语可以让人生畏,这话并不虚假。既能在神灵面前以理抗争,又以利益来诱惑鬼魅,瘟疫显然在其控制之中了。尽管如此,当流行灾病的时候,的确也有因为气血衰薄导致死亡,不完全是由灾病引起的。所以上面发生的事似乎有点荒诞不羁,但所说的话还是有值得注意的地方的。况且稗官野史记载着疫鬼入瓮的故事,这就可以知道散布瘟疫的大权掌握在神灵手中,而具体由鬼来行动。这些还是可以拿来作证的。

秦吉了

剑南有一个大户人家,家里有一位貌美如花且很有心计的婢女,主人对她很是宠爱,还不让她和众婢混在一起。当时有一位知府即将辞官,便将一只伶俐聪明,能讲人话的秦吉了送给主人。于是主人叫这位婢女来喂养它,不用干其他的事。

一天,婢女正在喂鸟,鸟忽然开口说:“姐姐喂养我,以后一定能得到一位好姐夫。”婢女听后很害羞,用扇子扑打,鸟也不觉得惊怕。从此,鸟有所言语,婢女有时以开玩笑的口吻回答它,有时笑着相骂,习以为常,婢女也不很介意。婢女单独住一个房间,鸟笼即挂在门内,鸟儿时常在笼窗内低声细语,和婢女就像是一对伴侣,别人也无法过问。

又有一天,婢女正在房间里洗澡,忽然听到鸟惊叫道:“姐姐的身体真好看,如果我是男儿,见了一定会魂不守舍!”婢女大为恼火,赤裸着身子就去扑打鸟。凑巧鸟也刚刚洗完澡,因它早已被驯服而没有关上笼子,这时竟然展翅飞出,绕着房间飞来飞去。婢女手忙脚乱地去捕捉它,鸟忽然穿破窗纸,翱翔飞去。婢女慌乱中不知所措,又害怕主人责备,顿时心生一计,穿好衣服后就将鸟笼移到屋檐下,自己直接来到主人跟前哭诉说:“婢子一时疏忽,关门洗澡,忘记了在外的鸟笼,没想到被别人暗算,竟然将鸟放走了,我甘愿受罚,死无怨言,请主人责罚。”主人一向喜欢这位婢女,而且知道众婢女对她怀有嫉妒之心,并没有责怪她,反而追究起别人的过错。这位婢女可真够有心计。之后由于并没有查出什么,主人也就暂且将这事忘记了。

十天后,婢女奉主母之命,前去探望同邑的梁孺人。梁孺人有个儿子,名绪,还未娶妻。这天他正在书房读书,忽然看见一只鸟停在书桌上,说着人话:“我替你找了一位佳人作妻子,你赶紧去看看。”梁绪吃了一惊,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秦吉了,于是放下书本去捉它。鸟飞得很慢,梁绪刚出院门,就见一个年方二八,长得十分妖艳的婢女,穿着青衣红裙,从外面慢慢走进来,而鸟这时已经不见了踪影。梁绪偷看了一下婢女,见她姿色出众,便借故尾随其后。只见女子直接走入内室,和梁绪的母亲聊起天来,粱绪这才知道她是某大户人家的婢女,容貌神态,娴雅动人。婢女见了梁绪这少年郎君,也不时地抬眼看着他,双方眉目含情,好不情意绵绵,只是不能说上一句话。

过了好久,婢女辞别回家,回复过主人之后,就回到了自己的房间。见放在床边的空笼中那只飞走的秦吉了正闭着眼睛蜷曲着脚在笼上休息。婢子十分惊喜,如获至宝,准备重新将鸟关进笼子。鸟见状大声嚷嚷说:“我替姐姐来回奔波,几乎要累垮了,牵合了一段美好的姻缘,为什么你还要将我关进笼子呢?”婢子对它的话感到十分奇怪,问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鸟一一说出,婢女一下明白,赶紧放开了手。鸟也不飞,停在床上,对婢女说:“虽然我不能像昆仑奴那样将姐姐从重重围困的墙垣中救出去,但我可以给姐姐传递心里想的事。姐姐对那位公子意下如何呢?”婢女感到害羞,默默不言。鸟发出笑声,说:“儿女情态就是这副模样。有人过来,我先走了。”说完,就展翅飞去,一会儿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婢女本来就爱慕梁绪的风采,并且为自己成为别人的摆设而感到羞耻,晚上躺在床上无法入睡,拿不定主意。

第二天,鸟一看屋内没人,又停在那儿,婢女把它唤下来,对它说:“主人对我那么宠爱,一定不舍得把我嫁给梁生。而且梁生年轻又才华出众,就算爱慕美貌的姑娘,可哪里会愿意娶我这卑贱的婢女为妻子呢?叫你费心了,恐怕事情最后不会有什么结果,怎么办呢?”鸟听懂了她的意思,没说任何话,挥动着翅膀飞走了,到了傍晚才回来,趁着黄昏的机会来回复婢女说:“梁生的一片痴情,全在这诗上面了。”说着便吟诵起来:“不妨团扇白,只喜玉颜红。倘遂乘鸾愿,终应跨凤同。”婢女一听心中大喜,便将自己的心事告诉给鸟。天快亮的时候,又让鸟飞去。

再说梁绪在书房,日夜思念着婢女,早晨起来一抬头就看见飞翔而来的鸟,觉得很像是以前见到过的那只秦吉了,就和它开玩笑说:“你能替我传话给心爱的人吗?如果能的话,我就为你写传,让你和为苏武传信的大雁一样流传百世。”话还没有说完,鸟就忽然垂下翅膀飞下来,停在墙上,和梁绪对话,也传达了婢女的相思情意和深深的担忧。梁绪听了之后,满心欢喜,于是问婢女认不认字,鸟回答说:“她识字的。”梁绪就立即挥墨写了数行字,来吐露自己的爱慕之心,并发了一通山盟海誓。信封好后就放在地上,鸟飞下来衔着信就飞去了。梁绪看后更加觉得惊奇。

从此好几天都没见到鸟的踪影,自然也就没有了婢女的音讯。正在怅然思念之时,忽然又传出那家大户人家死了婢女的消息,说是已草草埋葬。梁绪不禁觉得蹊跷,心中一动,带着疑虑去查问,果然死者就是梁绪看中的那位婢女。梁绪十分伤心,几乎要失声痛哭,但是没打听到婢女死亡的原因是什么。事实是鸟衔去信后,婢女读了之后,为自己不能写信而感到很羞愧,于是把身上的佩玉解下交给鸟,请它去向梁绪回复,并央求梁绪去寻找自己的父母,给他们重金,这样就能把她从大户家中赎出来,而她和梁绪的婚事就能成了。鸟答应了,衔着佩玉凌空飞去。只是到了中途,鸟突然遇到了恶少,被他们用弹丸打中了脸颊,跌落下来,当场毙命。而没有多久,婢女也出了事。

当初,这大户人家主人是看中了婢女的美色,所以对她特别宠爱,还打算娶她为妾,只是婢女很不情愿,背地有怨言。之后婢女放跑了鸟嫁祸于别人,虽然主人没有毒打她,但其他婢女都因此对她怀恨在心,又担心她以后继续仗着主人宠爱,对别人说三道四,挑惹祸事,于是大伙群起而攻之。她们偷听到她在房间里和鸟对话,到深夜还不停,便诬陷她和别人有私情,并传扬到主人的耳朵里。主人听了,醋劲大发,到婢女房间去搜查,结果当场搜出梁绪的书信。主人更是火冒三丈,对婢女严刑拷问。婢女因为事情太荒唐,无法描述,有口难辩,被打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主人也不等她咽气,就将她活活装进棺材,让仆人埋到野外。这就是婢女绝命的经过,连梁绪也不完全知道,只是每天呆呆地坐在那儿,神情黯然,悲伤地怀念情人,想着想着就情不自禁地靠着桌几睡着了。

忽然梦见有位穿着鸟羽制成的衣服的女子,翩翩而来,走到跟前行礼说:“我就是秦吉了,和那位姐姐原本是同类,她因善行得以转世为人。我之后和她重逢邂逅,担心她被平庸之辈欺负,所以就想着将她先介绍给你。可惜我半途殒命,导致姐姐竟然遭到别人的诬陷,含冤死去,真叫人伤心。不过幸好还有生还的希望,也只有你能帮上忙。”梁绪在梦中听了之后大为惊喜,赶紧起身询问,女子用手一指说:“往郊外行走百步,你就能看到姐姐的坟墓了。”说着一下倒地,化作一只鹤,凌空飞去。梁绪从梦中惊醒,就叫仆人骑着马到郊外探访。又突然想起北堡村的名字,好像和梦中女子的“百步”相谐音,之后来到那里,果然找到了婢女的墓地,但又不敢贸然掘开,于是就先在村里找个落脚处住下。到了夜里,他命令仆人和他一起前去挖墓。墓葬得不是很深,很快就挖到棺材,然后静静地察看有什么动静,好像听到里面有喘息的声音,急忙打开棺材,婢女果然起死回生,梁绪欣喜若狂。附近有尼姑庵,梁绪谦谦有礼地敲开庵门,述说了事情的经过,那尼姑好于行善,慷慨答应下来。他们一起将婢女扶出墓穴,梁绪亲自背着她走,将她暂时寄养在庵中,给了尼姑一些资费,然后回到家里。

一个多月以后,再见婢女竟然变得和以前一样艳丽动人。梁绪于是央求尼姑作媒,谎称婢女是贫穷人家的女儿,让她去说服自己的母亲。梁母前来看望婢女,虽然说只见过一面,但老太仍记得婢女。婢女于是向老夫人哭诉心中的情感。梁母一向宠爱自己的儿子,只好顺着他的心意,答应其将婢女娶进家门。因为婢女的缘故,从此梁家也不再和那家大户人家来往;大户人家也因为这一原因,和梁家不通音讯,因此外人一点儿也不知道婢女的行踪。只是对梁绪一碰到有人捕获秦吉了必定买下来将它放了的行为深感奇怪,殊不知他是在报恩。等到大户人家家境衰败,那尼姑才说出事情的真相,外人才了解到上述事情的来龙去脉。

外史氏说:青鸟传言,本就是古今佳话,这位婢女竟能有如此福气,真是幸运啊!但以养鸟为职责,加上婢女的容貌很出众,她就好比掌管文书的红线女,又怎么会配不上成为举案齐眉的孟光呢?可是话又说来,如果不是梁生一片痴情,即使鸟再能说会道,婢女再秀丽动人,恐怕也不能有最后的好结局。又何况那女子身份低贱,梁绪竟然敢冒掘坟开棺的罪名去这样做。如果有钟情的士子,一定会把梁绪当作非同一般的人物。

龙阳君

陇西有一位杰出的人物,勇健有力,叫黎定国。时常登上高山峻岭,就好像在平地上行走一样轻捷。而在他还没有出名的时候,只要有人和他较量,他总是能躲就躲,不予迎战,说:“他不是我的敌手,如果将他打死了就是屈杀了一条性命,还会耽误我一生的功名。”由此可见他志向远大。后来他加入军队,又屡立奇功,因军功被提升为都问,在粤西任职,苗人听闻他的事迹也都很怕他。

一天,黎定国奉命在海上巡视,乘上战船,升起大旗,气势无比威武雄壮。夜里在船上就寝,三鼓时分,忽然听到传话声:“龙阳君来访!”黎定国怀疑自己是在做梦,但已经不自觉地披衣起来一看究竟。侍从点上蜡烛,和白天一样明亮,只看见有个穿戴整齐的人进来拜访,衣服式样很古老,年近七八十岁。他向黎定国拱手作揖说:“我受楚王恩惠,所以才当上了诸侯王,虽然是以美色进封,但这也是一时受到盛大的礼遇。死后我被贬了官,居住在海上,如今算起来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只是近来有些无耻少年,竟然冒充我的名目,欺骗好人,我已将他们全都拘捕起来了,然后给他们事做。可没想到南海那条为非作歹的龙,看那些少年长得眉清目秀,想将他们占为己有。我担心这些人一旦被分散,又会四处捣乱,惹下不少是非,而且还会到处败坏我的名声。如果以将军的威势,前去镇抚这龙,或许这些乱子就不会有。”黎定国觉得对方说的话很荒诞,不相信又不敢得罪,便推辞说:“人力怎么可能制服龙呢?”老人回答说:“你不用担心,我已在宫中摆好酒宴,准备以大义教训这龙,只是我一向缺乏威武,怕对方不服。将军如果不去,以后一定会发生更多让人悔恨的事。我并不是要麻烦将军动武,只是你能相助,我将不胜感激!”黎定国听后爽快地同意了,带着剑和龙阳君一起出发。

出了船舱,就看见有人牵着马在那儿等候,黎定国等骑马登岸,走了大约几里的路程,就看见了一座城墙巍峨的城,只是没有邑城那么大。入了城门向东走,有座楼宇,看上去也很华美,但因为在黑暗中所以看不太清楚。龙阳君已下了马,请黎定国一起进去。门庭旁都点着巨大的蜡烛,烛火摇曳,连画栋雕梁都可以隐约看清。居室内外,有大约百来个侍从,都是一些眉清目秀的男孩,其中有披发的孩童,也有年二十左右的小伙子,也有穿戴跟当代人差不多的,清一色都是年轻人,没有一个是年老丑陋的。两人互相谦让着来到庭中,龙阳君让黎定国坐了上位。还未坐定,就有人进来通报:“龙主来了!”龙阳君赶紧出去迎接客人,黎定国也站起身观望,只见数对珠灯,引着一位头戴礼帽、身穿盛服的人进来,那人相貌就如世人所描绘的那样丑陋无比。他登上庭阶,一见黎定国就回头问龙阳君:“这位客人来干什么?”龙阳君回答说:“黎都阃正巧前来巡视,也是我特意请到这里做客。”龙主脸上露出不高兴的面色,说:“我们之间的事,和阳间的官吏有什么关系?你可真是多此一举!”龙阳君还没来得及答话,黎定国立刻严肃地说:“天下哪一块田地不是天子的土地?天子设立官员,就是用来治理天下的。我今来巡视海上这么一小块的地方,无论公事还是私事都得过问,怎么能分什么阴间阳间而以为我是多管闲事呢?”龙主听了这番话,忙改了脸色,行过礼,又表示了歉意,和龙阳君一起请黎定国坐上首席的位子,而后分宾主坐下。

酒过数巡,龙阳君开口说:“前些日子我接到龙主的传谕,说你想以海中的珍奇宝玩换取诸位美童,我不好说什么。但古代圣王将喜好男色列为不好的举动,并让后世永远规戒。以后的帝王君主,有的就是因好男色而受到讥刺,遗臭万年,龙主为什么也一定要这么做呢?而且相信龙主宫中什么样的美色都有,足够你自娱,还是希望你能打消原来的念头,不要再重蹈海神的耻辱,被手下的臣子所取笑,这也是我希望能看到的!”龙阳君说完,只见龙主的脸色阴沉,沉默不语。黎定国接着又说:“这些话很有道理。我听说龙阳君曾经因担心自己失宠被遗弃而感到难过,难道不希望后人能继他之后得到宠爱吗?但如今他能洗心革面,一心想完全革除原来的那股余风,这意向也很好。更何况龙主的职责,本就应该施惠于百姓,但是现在却喜爱起美童来,如果天帝知道了,怎么能不发火?就连我也私下替龙主捏一把汗。”龙主还是一言不发。黎定国突然按剑而起,郑重对龙主说:“你知道你有三大罪状吗?”龙主也昂然回答说:“不知道。”黎定国说:“你虽身在小小的水府,身为南面的王,但竟然不顾体统,要找美貌的童子寻欢作乐,这是一大罪状;龙阳君受封于楚,曾经是贵臣,而你却用威势来压制他,以多欺少,恃强凌弱,这是第二大罪状;龙阳君将天下男宠尽行收捕,是担心别人会发生淫乱,而你却无视法规,引诱别人恣情纵欲。这难道不是三大罪状吗?”说到这里,只见黎定国胡髭飘拂,怒目圆睁,剑已出鞘,厉声说:“我受朝廷的指派,奉幕府的命令,虽然只是一个微官,但却能倚仗着天子的威势,对凡是喜好男色的鬼和神,都要问罪。况且今天这番举动,将用以扶弱锄强,除淫去暴,即使我现在用这三尺剑杀了你,也并无过分。”说着就举剑向前。龙主此时十分慌张,立即向黎定国作揖谢罪,说:“将军息怒,我知错了,如果我再好男宠,甘愿认死。若是对将军的话置若罔闻,你就像砍蜡烛一样将我砍死好了!”黎定国于是将剑一扔,这才平复怒气,大笑着说:“龙主是一条汉子,我相信你一定不会有断绝不了的事。”龙阳君又请龙主订个誓约,黎定国笑着一挥手说:“你觉得订誓约有用吗?我担心订约不久,就会发生龙战。既然这样,不如不订誓约。”龙主也不愿订约。于是重新就坐喝酒,气氛很融洽。到了鸡叫黎明时分,龙主先告辞走了。龙阳君向黎定国表示谢意说:“如果不是靠将军的神勇,恐怕这事还不能解决。”于是命人献上明珠一盘,黎定国坚辞不受,出门骑马而归。

来到船上时,天已经快亮了,侍从对黎定国外出一事都没察觉,一见面都吃了一惊。黎定国向他们询问,他们回答说:“我们听说你要点烛,等点燃了,你又重新躺下,竟然没看见你去了别的地方。”黎定国也笑而不答。天一亮,就扬帆启程,这时只见一条蛟在海面上蜿蜒游动,身边还跟随着几百条小鱼,并且作出叩头感谢的样子。黎定国知道是龙阳君,以温和的话语对它安慰了一番,不久,就不见了蛟的踪影。黎定国后来到协镇做官,时常和别人讲起这次奇异的经历。

外史氏说:蛟字的字形从“交”,《诗经》中将轻狂的童子称作狡童,而孟子将艳丽称作姣,这些字发音虽然不同,但字形都很相近。看来龙阳君化为蛟这也是自然的事。但是没有虎豹的威严,蛟龙还是免不了以后要发生争斗。黎将军用一番理直气壮的话,化解了这场纠纷,这真是何等的豪壮啊!不过中山的狡兔化为南海的鲲鱼,这好像是讽喻的说法,不然的话,大家都变成了鱼,哪里还会有如今的献笑争妍的漏网者,从而削弱男儿的气概呢?

苑公

直隶有一个大宦官叫苑公,谈吐俊逸奇妙,很有文士的风度,王公大人时常因为他净身而感到十分惋惜。但苑公净身并不是简单的事。苑公生在一个豪富家庭,父亲也官至别驾。苑公生下来,家境很优裕,怎么能和为求高官厚禄而净身的贫苦百姓一起比较呢?

苑公的父亲年满六十岁时,膝下仍无子,亲戚族人都规劝他,这才纳了一房妾室也就是苑公的娘亲。第二年就生下苑公,老来得子,他的父亲十分开心。急忙找来一位奶妈哺育。那位奶妈姓吕,年轻时就守了寡,生性淫荡,她丈夫的死因不详。守寡两年,又生下一个男孩,于是被公婆赶了出来,遣回娘家。娘家家境很清贫,苦口劝她改嫁,可她恋着情人,不听,便给人当奶妈,目的是能借此机会不受管制,不想像以前那样再受丈夫的约束。苑公的父亲顾不上打听一下,就花了十两银子雇了她,并约好三年后等儿子能吃饭了算是期满,妇人一口答应,对苑公也特别疼爱。

当初苑公的父亲因为有了小妾,治家方面很严厉,就算是孩童也不敢进入内室。而见新来的奶妈如此年轻美貌,并且姿色妖艳,防备就更加严密。他的性子很暴躁,只要婢女妾室稍有不合意的,就棍棒相加,其他的人可想而知了。妇人一进苑公家就好像被关进了牢笼,一想到心里喜欢的情人三年不能见面,就连一线音讯都没有机会连通,可又惧怕官势,不敢自行断奶,于是由悔生恨,积恨成怒,突然生出一个念头,将所哺育的小孩弄死,这样就可以挣脱出去。可不巧苑公自从生下来就很健壮,没有生过一点儿小毛病,妇人一时也无计可施。

一次正巧苑公的父亲出远门,苑公的嫡母和生母都得了传染病躺在床上休养,妇人便作了手脚,暗地用一根生丝,绑住小孩的外阴,逐渐收紧。小孩因疼痛而啼哭,别人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妇人将一盏甜酒放在枕头边,小孩一哭,就立刻用手指沾上酒偷偷抹在他的嘴唇上,小孩醉了酒便呼呼大睡,妇人这时就抽紧生丝的结扣。这样过了十来天,小孩母亲的病好了,而小孩的睾丸已经被弄落。妇人起初盼着他死,谁知小孩一痛就哭,哭完了又想吃,妇人想不出别的办法。又听说苑公的父亲快要回家,更是害怕不已。一天晚上趁着小孩入睡,妇人就在房间上吊自杀了。等到别人发现后,早已来不及抢救了,全家人都感到很震惊。幸好这时苑公的父亲回到家里,不清楚妇人的死因,就向知县通报,一验尸也不见什么伤痕,于是事情算是过去了。

过了几天,妾室见小孩小便,突然大吃一惊,怀疑说道:“我生的小孩不是个男孩吗?现在怎么是女孩?”嫡室听了跑过来一看,发现小孩不男不女,介于两者之间。全家人都大惊失色,赶紧告诉苑公的父亲,这才恍然大悟妇人的死因,后悔不已。苑公的父亲重重惩治了婢女女仆,连妻子和妾室也没有幸免,可事情已经发生,到底也无可奈何,只有时常流泪哭泣。苑公长大以后,父亲不想让儿子去当太监,认为这样很耻辱,就教他读书。苑公十二岁那年,父亲去世,他还在学习作文。等到去应童子试,邑人知道真相后排挤他,最后竟然连考试的资格也没有。苑公气愤不已,就收拾好行装来到了京师,以后逐渐发迹。现在一提起那事,他还是十分悲痛。

外史氏说:《诗经》上说“让别人来做母亲,对我一点儿不疼爱”。小孩本来就是有奶便是娘,可当奶妈的却不仅不疼爱她哺育的孩子,而且还残忍地摧残小孩的肉体,真是人神共愤。归根结底祸端都是由一个淫字引发的。淫荡必然奸诈,奸诈必然狠毒,我将这些道理告知天下做父母的人,作为警示。

银筝

明末改朝换代之际,天下到处兵荒马乱,硝烟四起,人民流离失所,很多在外行旅的都有家不能回。甲申年之后,在本朝圣帝当政后,天下才太平,平民百姓才得以返回故乡,好比离群哀叫的鸿雁,又重新聚集落脚,可以称得上是一件十分重大的事。有一个泾阳商人李元燮,长期受困在吴楚之间,此时也准备回家和亲人团聚。他赶着一匹跛足的驴子,在邯郸道上慢慢行走,重新目睹家乡道上的自然风光,不由得心旷神怡。傍晚时分,在某县旅舍落脚过夜。旅舍主人正好是李元燮的同乡,留他住上两夜,不忍心和他匆匆告别。早晨起来,李元燮在集市闲观,看见人来车往,络绎不绝,俨然一副盛世太平的气象,心中更是感到一阵欣喜。站了一会儿,就听到市人喧哗起来,大声嚷着:“快跑,脏鬼来了!”很多人听后纷纷争先恐后逃避开去。李元燮感到很惊奇,问主人是怎么回事,主人笑着说:“快来了,你等着瞧吧。”李元燮便站立等候。没有多久见过来了一个人,赤裸着身子,仅用一小块布遮住si处,全身上下十分肮脏,就好像在泥水中滚过一样。走近一看,只见头发蓬乱,面黑如炭,身上散发出和刚拉出的粪便一样的臭味,十步以内,没人能够忍受。来不及躲避的人,都匆忙掩着鼻子跑过去。李元燮强忍着臭味打量来者,只见对方有一双纤细的小脚,不禁大为惊骇,原来竟是一位妇人。再仔细一看,发现她虽然仪容肮脏,但两眼却像秋水一样清澈明亮,腰肢更像春风吹拂下的柳条,婀娜多姿,秀发动人,一举一动,媚姿百生。不留意观察的,都不会知道这竟然是一位美貌女子。李元燮注意多时,吃惊地说:“此人长相艳美,怎么会肮脏到现在这种地步?”于是不顾污秽,悄悄尾随在那位女子身后。女子来到别人家,就大声叫喊:“银筝来了!”别人就随手在破旧的盛器中放些食物,放在地上给她吃。女子手里拿着一只小竹篮,将食物倒入其中,然后又去别的人家乞讨,讨到大约足够一个人吃的食物后,就转身返回,不再向人乞讨,飘然离去。李元燮暗暗跟踪,只见那女子走到一座废宅,进去了就再没出来。李元燮在心里默默记住那地方,然后转身回来。见了旅舍主人,也不再说什么。

到了夜里,李元燮又怀着好奇心到那地方窥察,听到从废宅破壁内传出吟诗的声音,声音很娇细,仔细一听,原来吟的是一首七言律诗。诗是这样说的:“黄金满地翠蛾羞,愧向风流作楚囚。吞炭不缘仇未雪,文身只为美堪忧。敢辞泥滓十分涴,略避纶竿一旦钩。幸遇安澜还净俗,阿谁刮目到沧州?”虽然诗作得并不工整,但语句听上去很清楚。接着又吟道:“故乡咫尺似天涯,遗臭流芳念不差。玉骨纵甘埋粪壤,翠眉宁忍映荒沙。石中自韫无瑕璧,树底谁怜薄命花?试向灯前欣把臂,守宫依旧色如霞。”李元燮原本就懂诗文,一听诗的音韵如此清新悦耳,更是经不住心里的狂喜大声叫喊:“刮目者来了,你身上的守宫砂能让我来检验一下吗?”女子一听,猜想一定是白天跟踪自己的那个人,于是隔着墙对李元燮说:“你还真是一位有心人,不被世俗眼光所拘束,不嫌污浊而赏识我,的确是很有眼光。但现在是夜里,你我又身处在僻静的地方,十分容易招人话柄,所以不敢和你接触,还请你谅解。”李元燮听后笑着说:“你白天竟能身上一丝不挂走在集市上不觉得惹人显眼,现在这样说这话不免太做作了吧?”女子回答说:“不能这么说。虽然我在别人跟前赤身裸体,但别人其实也没有把我当人看待,我也因此就不把自己看成是个女人。可你现在既然对我另眼相看,我还是以这副样子和你相见,这就成了人与人碰在一起而不讲究男女之别了。我即使是衣衫不整也不敢见你,更何况现在一丝不挂,这成何体统呢?”李元燮接着问她:“照你这么说,你要一直不和我相见吗?”女子回答说:“我盼望豪杰就像盼望丰收一样,又怎么忍心和你错过?前面见你对我另眼相看,我就知道你一定会来找我,所以才吟起拙诗来表达我的心志,而你也果然剖石取玉,披沙拣金,不嫌污浊耻辱接纳我。所以我请求你在前路等候,我将会永远侍奉你,你觉得怎么样呢?”李元燮听后十分高兴,说:“这也正是我所期望的。”于是又反复叮嘱一番,然后告别离去。

第二天早晨,李元燮起来后就去了市上,私下买了一套女装,连衣裤都准备好了。回来后就赶紧打点行装,主人极力挽留也留不住他,于是匆匆告别上路。走了大约半里路,就听到草丛中有人小声招呼:“是郎君来了吗?我猜想你一定不会失约的。”说着窸窸窣窣从草丛中走了出来。李元燮定眼一看,只见女子还是和以前一样蓬头垢面,但身上的臭味好像轻了一些。李元燮为女子有这一番真心诚意而欣喜若狂,于是从驴背上取出衣服给她穿。女子却不愿意,说:“不行,多年来身上积下污垢,现在遇见你,该还我庐山真面目了。西面僻静的地方有一条小溪,可以清洗身体,请你和我一起去。”李元燮同意了,和她携手同行,一点儿都不感到厌恶。

女子被他的情意深深感动,便主动谈起了自己的身世。她说:“我叫银筝,是邻邑绅士家的女儿。刚成年,就因貌美出了名。正好碰上流寇发起战争,父母为我深感担忧,觉得我免不了要蒙受耻辱,就准备让我去死。我为父母没有后代而感到悲伤,就跪着对他们说:‘贼寇喜欢的是美色,儿自有毁容的办法,让贼寇无法近身,这不是比抛下父母去死要好吗?’父母也不忍心让我死,就同意了。我准备了人狗的粪便和其他污秽的东西,一听城将要被攻破,就先用炭把身体涂黑,接着抹上污泥,再涂上粪便,扶持父母出逃。兵荒马乱之时,兵刃相接,贼寇见到我以为是一个疯子,就不曾留意。从此以后,父母失去了家产,加上又身患疾病,卧床不起。我不得已亲自前往贼寇军营,去乞讨食物,来奉养父母。贼寇也一直可怜我,从没有怀有坏心,只管我叫‘疯子’,时常给我吃的东西。就这样过了半年,贼寇被退去,父亲也死了,我便带着母亲四处乞讨,因为很惧怕贼寇,所以一直装成一副疯疯癫癫的样子。今年春天,母亲又去世了,剩下我一个人,就越发不敢暴露出自己本来的面目。如果不是遇见你这样的好心人,我也不会把事情说出来。”李元燮于是称赞她说:“你真是一个像曹娥一样的大孝女。只是天气这样寒冷,你不穿衣服能受得了吗?”女子说:“说来这也是有原因的,我年少时遇见一位尼姑,传授给我一套奇异的办法,让我每天喝半升冷水,然后运气三刻钟,即使是寒冬酷暑,也不再害怕冷热。虽然每天在风雪中行走,但是身体常保持温暖。别人也因此把我当成怪人,不再小看我。我一直不穿衣服就是这个原因。”李元燮不相信,试着用手去抚摸女子的肌肤。那时正是秋末时节,果然摸到女子的身体很是温暖,不像是没穿衣服的样子,于是觉得这一切十分惊奇。

说话间两人已经走到小溪边,女子不好意思地对李元燮说:“我将要露出丑陋的身体,实在很惭愧,你能否先避一避。”李元燮故意不肯,女子见状只得跳入溪水中。浸泡了一些时候,才开始清洗污垢。李元燮在岸上旁观,只见洗尽污垢后的女子,肤色洁白如霜,在清波中时隐时现,不由得为之心醉。女子用手捧水清洗秀发,头发虽不长,但是却乌黑亮丽;又用水清洗脸部,面容更是清秀如月,像刚出水的芙蓉,神采奕奕。这时李元燮不免为自己能够发现女子的美和得到女子而高兴不已。女子洗好之后,站在水里犹豫着不敢上岸,李元燮赶紧催促她,这才羞答答地露出半个身子,笑着说:“以前每天在市中赤身裸体地行走,都没有现在在你跟前觉得羞人!”李元燮走到水边,戏谑地牵住她的胳膊,女子这才上了岸,全身赤裸,看了更让人魂不守舍。李元燮立刻就想抱着她亲热一番,女子抵死不从,说:“偷合不合礼数,你难道不知道这个道理吗?如果你一定要逼迫我的话,那我宁愿去死,也不能做这样的事!”李元燮这才不得已放弃,给她拿来衣服。女子穿好后说:“因为遇见了你,我才重新有了人样。”李元燮便让女子骑上牲口,自己牵着走。到了晚上,在村舍宿夜,两厢定了情,女子看上去还是一个处女。

两人一起回到家里,李元燮的妻子在战乱之后就不知去向,于是就娶女子为妻。而那女子十分擅长经商,又很聪慧多谋,帮助丈夫建立家业,家境也逐渐富裕起来。某县的人几天都不见银筝,都猜测她成仙去了,还不断称奇。啊,不知真相的他们不知银筝是沉在污水中的宝珠,而把她误以为像延津宝剑化龙一样无影无踪了!

外史氏说:贼盗猖狂,百姓涂炭,尤其妇女遭受祸患更严重。历观明末所发生的事,让人感到十分悲惨。那女子能够有保全身体清白的智谋,以不洁为洁,也真是个奇女子啊!如果那时她厌恶不洁,最后一定会被贼盗所侮辱失去清白,那么这样的污垢还能洗得掉吗?看来只有随机应变,才能保持正道,等到洗掉污秽,依然还是原先的面目。和那些凭借华丽的衣饰保住如花似玉的身体却被污辱的女子相比,相差的又何止是十万八千里?又说:讲女子要保持节操,是指在平常的环境中,即使是尺肤寸肌也不能暴露。可身处祸乱岁月,与其遭人污辱,还不如把身体露出给人看。露身还能有话可说,如果受污辱可就难以启齿了。银筝可真是一位通达的女子,差不多是步商朝披发佯狂箕子的后尘。

董文遇

齐东的董文遇,为人粗俗无知,且嗜好声色,时常下妓院,借酒耍性子,甚至凌辱女子。妓院中的人因为他生在世代当官的人家,又富有资财,并且贪图他的大方赠物,所以十分怕他,敢怒不敢言。

初冬的一天,董文遇正准备去妓院喝酒,听说有个胡地来的老妇带着两名女子在市上卖唱,女子的姿色和技艺都很不凡,齐地妓院中的女子没有一个人能比得过,人们于是趋之若鹜。董文遇非常好奇,便叫人把女子召来。等了好久还没见到人,董文遇愤怒不已,气乎乎地等着。老妇最后还是出现了,穿戴十分朴素,领着两名打扮同样素净的女子,但她们神态飞动,容貌清秀,似乎是艳丽的彩霞飘然入座。董文遇不禁为之心动,怒气也顿时消了,只是还板着面孔进行询问。老媪沉默不语,两位女子从容应答,声音像流莺的叫声那样动听悦耳。董文遇无从插嘴,满心欢喜,叫她们坐下一起喝酒。一时间有妙语娇歌,以前都没有听过,董文遇更为之倾倒,兴趣高昂地畅怀痛饮,直到喝得酩酊大醉。又借酒对妓家发火,举起手中的酒杯就砸了过去,不巧正好失手击中了其中的一位女子,顿时鲜血流满额头。老妇脸色为之一变,说:“这种土包子万万不可相处,怎么是这个模样!”于是叫两位女子快走。一出门,只见她们身轻如燕,飞身登上屋顶,听不见瓦片作响的声音,可人却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妓家和董文遇的侍从看了感到十分惊异。再一看董文遇,已酒吐得十分厉害,样子很狼狈,身子也倒在席上,也就是人们常见到的那种醉态,别人只得把他扶到床上。第二天,董文遇酒醒就回家去了。从此市上再也没看到那位老妇和两名女子,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纷纷责怪董文遇。

没过多久,董文遇和一位姓邹的朋友一起前去外城,一路气派豪华,神气活现。忽然县里差役拿着帖子前来恭迎,十分恭敬地说:“知县大人说有要紧的事情和你谈。”董文遇虽说家庭十分显贵,但到底还是想巴结做官的,连忙问知县在哪里,差役回答说:“正在某人家园亭吃宴席。”差役又对同行的邹氏说:“邹相公也不是外人,就请一起去吧。”两人听了都很高兴,跟随着差役立即飞马而去,倒像是担心赶不上宴席。到了那儿,就见是邑中一座豪华的别墅。差役先进去通报,好久才出来请他们进去。董文遇和邹氏系好马走进里面,过了两道门,也不见知县的影子,就连侍从也没有见一个。邹氏和董文遇都不禁怀疑,询问差役,差役只是低头不答。不一会儿又走到一个亭子,差役这才说:“你们就在这里等候吧,知县大人会出来的。”说着就走开了。

两人左等右等了好长时间也不见人影,由于赶路疲惫就靠在栏杆上休息一会儿。夕阳西下,两人早已饥肠辘辘,发出声响。董文遇要离开,而邹氏劝他留住;之后邹氏要走,董文遇也劝阻他。等到差不多天色昏黑时,才听到好像从附近发出来的嘈杂的说笑声。仔细一听,又像是妇人女子娇滴滴地在说笑,两人十分惊异。正打算跑出去,忽然刚才那位差役领着两个人走过来,戴着白帽,穿着白衣,长得和园中树木差不多一样高,面目狰狞,模样就像人们所描绘的无常鬼。董文遇和邹氏一见,不禁大惊失色,跪倒在地。两人拿出长长的绢带,套在他们的脖子上,像牵狗羊一样拉着他们走。走了没几步,就到了一处十分宽敞的官署里,厅堂上几乎站满了穿红着绿的女子,见了董文遇和邹氏这副样子,都掩不住笑意。董、邹二人害怕地打量厅堂,只见四周挂着用金玉装饰的珠帘,雕梁画柱,十分华丽。两人糊里糊涂,惊慌不已。

又过了一会儿,明月高照,四处点起纱灯,厅上有人大声呼唤:“赶快把酗酒贼给我带进来!”穿白衣的人就推着董文遇往前走。只见厅堂中间摆着高座,坐着一位白发老人,穿戴华丽,原来就是那天市上领着女子卖唱的老妇。董文遇也记不清楚,威严之下,只得听命。老妇把他的罪状一一列举说:“你只是一个没有任何功名的纨绔子弟,还妄想拈花惹草,一有什么不合心意的,就发出像狗一样的嚎叫。青楼女子本来身世就很不幸,哪还能再忍受你的欺凌?而且你借着醉态把我的掌上明珠砸伤,真是罪状滔天。既然把你抓来,那你罪责难逃!”董文遇听了老妇这番话,这才想起以前所发生的事,乖乖认罪,以前的那副神气都不见了。老妇又高声说:“这家伙如果杀了他还怕沾污了我的刀,婢女你们替我痛打他!”话还没说完,早有几位婢女,挽起彩袖,伸出纤白的嫩手,一掌一掌打在董文遇的脸上。董文遇吓得浑身发抖,退缩着想避开,但一下子闻到了衣袖中流散出来的香气,又没有感到什么疼痛,纤细的手指打在脸上,十分柔软,像是没有骨头,此时真是又害怕,又感到很舒服。一会儿两位婢女又按照老妇的意思捧上一杯酒,对董文遇说:“这是毒酒,你快点喝了自尽谢罪吧!”董文遇又是一阵惊恐,不想喝那酒。众人把他死死按住,把酒硬灌进他的口中,可他只觉得香气扑鼻,一点儿异样也没有。酒入喉之后,像是冰雪浇心,精神顿时为之一爽。董文遇这才知道老妇其实并没有恶意。正在高兴之余,又听到众位婢女拍着手说:“从此你应该不会再作高阳酒徒了吧!”

大家正在哄然大笑,忽然有两个人在灯笼的引导下从屏风后走了出来,妆扮一新,穿着和佩饰非常华丽,美丽如画中走出的人儿。仔细一看,原来是市上卖唱的那两位女子。她们才走到桌几前,老妇就叫董文遇赶紧退下,问道:“邹君在哪儿?”穿白衣的人又推着邹氏进来,老妇细细一打量,怒气冲冲地说:“蠢仆真不懂事,怎么不分青红皂白,也将他捆绑押来!”立刻厉声叫人解去邹君的绢带,又从座位上走下来热情相迎,并且谢罪道:“老妇年迈体弱,处置不当,这才让你受了委屈,请你原谅!”说着将邹氏让到客人的席位上。两位女子也行礼相见,好像有点儿不好意思。过了一会儿,老妇叫人摆下酒宴,酒席很快就安排好了。邹氏于是借机替董文遇说情:“我们是一起来游仙境,可让他独自成为阶下囚,即使是罪有应得,我也觉得深感抱歉。还请你能宽恕他,不致被人取笑!”老妇极不情愿,两位女子又在耳边和她嘀咕了一阵,声音很轻,听不见内容。老妇这才露出笑脸,让人也给董文遇松绑,让他入座。穿白衣的人一下子都不见了。

于是董文遇和邹氏一起坐下,老妇和两位女子以主人的身份作陪,满屋子洋溢着酒菜的香味。老妇亲自起身劝酒,只是轮到董文遇说:“实在无法忍受你酒醉后的样子,还是以茶代酒吧。”董文遇也好像不胜酒力,一闻到酒味就想呕吐。只有邹氏高高兴兴地大吃大喝,并且和两位女子相互调笑,似乎是老相识。酒过数巡,老妇开口阻止说:“夜深了,不能再耽搁好事了。”于是邹氏起身离席,和两位女子一起走进屏风后面,似乎早就约定好的。老妇和婢女也离去了,只留下董文遇在厅上,没有一人陪伴他,好不凄凉寂寞,不堪忍受。这时只听到树上猫头鹰怪声尖叫,清凉的月光照在身上,厅堂上熄了灯烛,鬼火时时在闪动。董文遇这才清醒了过来,找不到躺卧的地方,实在苦不堪言。幸好良宵不长,已是月落星稀。这时见邹氏从厅堂后面出来,喜气洋洋,拱一拱手说:“我们误登快乐仙境,让你独享寂寞,我这个贪花人实在有罪。”董文遇也不敢说什么,只是默默地和邹氏一起走出,见马还系在柳树底下。

两人骑上马返回,途中董文遇开始向邹氏打听,为何他会受到如此热情款待。邹氏起先有些犹豫不想说,在董文遇一再追问下,这才吐露了真相。原来老妇母女来齐东卖艺已有一个月,邹氏原本喜好狎妓,就把房子腾出让老妇母女住下,又给她们资费,照顾得十分周到。老妇因此对邹氏很是感激,两位女子也同他合得来,而且很主动。老妇带领女子走了之后,几十天过去了,邹氏仍是时时思念不已。所以昨天晚上邹氏被单独留下,男欢女爱,极其缠绵。邹氏觉得老妇女子形踪十分诡异,便委婉地向两位女子打听。两位女子都没有隐瞒,自称是狐身,先前的一些举动,也是她们母亲小试道术。说完,董文遇十分惊讶,越发悔恨交加。回到家各自分手。董文遇并不打算将这事说出去,邹氏也想保密,所以没有其他人知道。

从此之后,原本嗜酒如命的董文遇,竟然变得对酒恨之如仇,再也不贪杯。勉强喝几口时,滴酒入肚,甚至比烈火烧心还要难受,之后一定会得病躺在床上,十来天后才能转危为安,于是他再也不敢稍加尝试。并且还有一件怪事,只要他不去妓院玩乐,还能够出去见人,假如一旦涉足,眉眼间就会自行现出粉黑,怎么抹也抹不掉,别人见了都捧腹大笑。也是一定得几天之后,才能恢复原来的样子。而他的豪气一下消退了许多,从此不再沾妓院的边,变得老实本分了。有人对他的变化感到十分奇怪,免不了到处打听。经历多年之后,董文遇才对人说出事情的原委,人们一听觉得荒谬,又无不捧腹大笑。

我听说这件事的时候,董文遇已四十了,身躯伟岸,时常讲起他少壮时的豪举。那时十多年过去了,也早已不在妓院见到他的影子了。

外史氏说:酒是狂药,这话的确很有道理。严重的会招来杀身之祸,轻一点儿的也会因此而惹上怨恨,至于在妓院这种地方,把畅怀痛饮看作是豪举,然后喝得不省人事,也实在是大煞风景。怎么可以狂叫怒骂,而把迷人的美色当作解酒的东西,这真是连蠢牛都不如。老妇“醉态叫人无法忍受”这句话说得可真好啊!可作为《诗经》中《宾之初筵》诗描写纵酒失仪情形的解释,也可作为沉湎于风月人士的座右铭。老妇本就通晓人意,她的话也实在让人开怀。

马元芳

淮西有个马元芳,是太史介庵公的侄子。介庵公身患重病快死了,元芳心急去东岳庙祷告保佑。在回来的路上,正巧遇上了一位送急信的使者,只见那人面目狰狞,长得十分恐怖,迎上来对元芳说:“郎君请你先不要回去,大人下令特命我来找你,请你快点跟我一起走。”元芳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还以为是父亲派人过来的,就跟着那人一起走了。

很快出了城东门,来到了一个好像是驿舍的地方,看见有一百多个官吏差役,见元芳过来,他们都恭敬地说:“公子来了!”接着那送信使者继续领路,让元芳见了一位穿紫衣的官吏,只见那人相貌不凡,对元芳说:“尊大人在里面等你很长时间了,你赶快和我一起进去吧。”元方此时更觉奇怪,想一想自己的父亲仅是一位县学生,名声和地位都还未显达,到底是谁呢?走进里面,又看见几十个随从,分两排站在阶下。有的穿着铁甲,手持兵器;有的穿着锦袍,捧着文书。看见坐在堂上高座的人,元芳又大吃一惊,果然是自己的父亲,身边还有芳龄十六的佳丽,长得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捧着符书翱剑站在两旁侍候。元芳瞬间反应过来:现实中的父亲没有这样的地位,那就是父亲已经去世了,于是放声大哭,拜倒在地。父亲见状对他说:“儿不需要悲伤。事情是这样的:天帝任命你叔叔在济南府城隍担任镇守一方的重要职位。天帝的符命已经下达,可你叔叔在楚地主持考试过程中,因为颠倒优劣欺骗上天,被文昌神所弹劾。之后一查我生平没有进过官署的门槛,而且从不谈别人的私事,所以就叫我代替你叔叔的职位,天帝很器重我。我接命后就赶紧启程,所以没来得及和你告别,因此召你来见上一面。功名本就是身外之物,可要可不要,但是你要记住:阴德不能缺损。你要努力去做,千万要记住!回去对你母亲和妻子说,让她们不用伤心,我这次出来非常开心快乐。”听父亲这么一说,元芳越发悲痛,伏地不起。父亲让人把他扶出去,又叮嘱说:“替我告诉你叔叔,一定要好好改过自新,相见的日子不会太远。”元芳又哭了起来,突然一下子又清醒过来,眼角还带着泪,一看现在已经到中午了,原来自己正躺在天齐殿前。他惊诧不已,赶紧站起身来。

才走出祠门,就遇见家人匆忙过来通报,原来他的父亲真的过世了。元芳慌慌忙忙奔回家中。见父亲的尸体还没有冷,于是抚尸大哭。过后听他母亲和妻子说,早晨他父亲突然回光返照,并一下好起来了,还拄着拐杖在小园游玩,让童子把水担来,自己亲手去浇灌,身体根本不像得了重病。后来他又去探望弟弟,之后回到家中,突然对家人说:“快把元芳找来,天帝已经下了命令来,让我去代替阿定的职位!”阿定就是太史的小名。过了不久又说:“迎送的人已经等候多时,我不能再等了,我要赶快上任了!”说完,自己换好衣服就没有了气息。元芳也向家人讲起了他梦中的经历,全家人听后都十分惊骇。一家人又去探视介庵公,发现他出了一身大汗后,十几天不到病就痊愈了。

外史氏说:马公的话的确是说到点子上了。他说“功名本是身外之物,但阴德不能缺损”,体会一下大概觉得话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读了孟子“天爵”“人爵”的话之后,才能认识到功名确实是浮而不实,的确不像阴德那样实而有据。马太史一生为人正直,的确问心无愧,但是最终却因一件事犯了错,所以失去了本该有的官职。“不能缺损”一语,也是真的有感而发的。这事发生在康熙戊子年。我后来听太史的儿子说,他的伯父名龢,字立斋,死得比太史早五年。这么看来,马公所说的“相见的日子不会太远”,太史应该没有辜负他的期望。

又说:因生前做人正直而死后成为神灵的现象,原本就不受据年资升迁常规的限制。可是也有死后再晋升的。以前听说某府有一位通判,乘船赶去赴任。船行到江中时,看见有一条大船和自己的船同行。奇怪的是,此船白天看不见踪影,只有夜里才会出现,更奇怪的是大船上灯笼的牌额上,也题着和通判相同的官府官职。通判十分诧异,怀疑是奸人冒充的,但一举一动又都看着不像。等船晚上停靠了以后,通判穿着官服前去拜访,对方见客人来也很高兴地欢迎。再看那人年已六十左右,神态高傲严肃,见船中还有他的妻子儿女,于是也就放下怀疑之心。坐定之后,通判开口打探问道:“您是去赴任某府的副职吗?”老人回答说:“我虽然年龄很大,但是凭我的能力又有什么不能胜任的呢?”通判听后说:“那我怎么办?”老人答道:“这我就不知道了。”通判听后气愤不已,让对方把凭证赶紧拿出来,那人很爽快地掏了出来,通判一看,真的和自己的一模一样,细看一下,只不过盖的是东岳大帝的印章。通判看后十分吃惊,问是怎么回事,老人这才自我介绍说:“你是以人的身份上任,而我是以鬼的身份上任。实话给你说吧,我生前担任某邑的教官,因为一直清廉正直所以才升了这一职位,为什么我不能胜任呢?”通判虽说没有什么疑虑,但心里却恐惧不已,赶紧告辞离开。可那老人却硬要留通判喝酒,不得已,通判只得相陪并和老人一起过了一夜,畅谈愉快。第二天晚上,那人又前来回访。从此两人互相往来,成了莫逆之交。一直到上了江岸才分手,而那大船在江海中才消失得无影无踪。

瓢下贼

山西人王某对我说,他的邑中有一位老贼,是小偷中间十分有心计的一个。他发现某村有一妇人家境比较富裕,而她的丈夫恰好有事外出,就趁着夜色前去偷窃,企图一饱私囊。到了那里,直接越过墙,打开窗户,大胆地直接闯入屋内,两手搭在床榻前站着。这时妇人还没有睡着,借着未熄灭的灯光发现了小偷,惊恐万分,硬着头皮问道:“你要干什么?”小偷回答说:“我要弄点钱财。”妇人心想不能反抗,便说:“你看着随便拿吧,我家也仅仅能混个温饱。”小偷没有翻箱倒柜,认为妇人好欺负,就调戏说:“我要和你睡觉。”妇人十分气愤,不予理会。小偷这时抽出一把长一尺左右的短刀,刀锋雪亮,在灯光下还散着寒光,照映着整个屋子。妇人十分惊恐,浑身发抖,以为厄运难逃。而小偷这时正好饥肠辘辘,忽然对妇人说:“先给我做点吃的,你赶紧去做,我吃饱了就走。”妇人听了十分高兴,顿时有了良策,因为厨房是在别的房间。她赶紧穿衣起床,又笑着对小偷说:“肚子饿实在不能久等,我这儿藏着美酒,原准备必要时用的,那你先慢慢地喝,我去烧饭,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让你吃饱。”小偷一听说有酒,也满心欢喜,但是担心妇人耍花招,就带着酒和妇人一起来到厨房,在灶火边倒酒自饮。妇人揣摩着对方的用意,也不贸然行动,殷勤地替小偷端饭上菜。

小偷正准备用餐时,妇人突然跑出屋子,将门用大锁锁住,同时大声呼救。左邻右舍有的人还没有入睡,听到叫声都纷纷起来,手里拿着短棍,一时聚集了十几个人。妇人打开外门领着众人一起进去,众人急忙问道:“小偷在哪儿?”妇人用手一指回答道:“就在屋里吃饭呢。为了防止他逃跑,我已经把门上了锁。”妇人以为小偷无法逃脱,就将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说来,十分得意。众人一看屋里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他们先让两人把住门口,以防小偷夺门而跑。然后让妇人取出钥匙,把门打开,众人一拥而入。再说小偷听到妇人的叫喊,一点儿都不害怕,也不逃窜,他将食物全都藏在灶下,又将火熄灭,原来他已经找到十分安全的藏身之处。众人进屋之后,用烛火一照,只见屋里的东西堆放得整整齐齐,没有发现一点儿妇人所说小偷要用餐的迹象,只是瓮中的水面上漂着一只瓢,众人并没有怀疑到这上面去。而厨房只有一间,一眼就可以看到全部的东西,众人也不再搜查,于是都认为是妇人有意闹着玩的,面带讥笑,默默地走散了。妇人一时有口难辩,说不出原因。

众人一离开,妇人十分惊疑,自言自语道:“我不是在做梦吧?不过炊具还是热的,做好的饭菜又到哪儿去了?”话还没说完,瓮中“哗啦”一声响,水瓮碎裂,只见一个人全身湿漉漉的,跳了出来,口中骂道:“我本没想害你,而你却反要害我,可真是连猪狗都不如!”众人离去时,屋里重新点起了灯烛,妇人借着烛光见到小偷,惊吓不已,还未等开口,匕首早已插进了她的胸膛,一头栽倒在地。小偷又仔细查看了下,愤恨地一刀割下了妇人的头,然后走进内室,将里面的东西席卷一空,又找出妇人丈夫的衣服,把身上的湿衣换下,潇洒离开。

到了早晨,众人听说妇人已被杀死,十分震惊。再一看破瓮,才知道小偷昨天在水底下藏身。于是他们将情况报告给官府,但仍然没将小偷抓住。几年之后,小偷因别的案子遭到逮捕,在拷打时一时糊涂就供出上面的案情,这或许也是妇人幽魂不散的报应吧。

外史氏说:这件事一波三折,当然不仅仅是因为小偷急中生智而让人惊奇。小偷闯入屋内的时候,妇人就像槛中的猴,无法脱身;等到妇人出门呼救,小偷又倒像是被关进笼中的鸟儿。最后小偷藏身瓮中水底,众人竟然都没有一丝察觉,导致妇人最后丧命于刀下,让小偷得手。区区一件小事,竟叫人如此无法预料,这不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吗?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