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佛祖三经指南卷上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富沙释道霈述

佛说四十二章经

佛凡说经,皆有缘起,或因一事为一人升座演说。至于立名,或立一名,或立多名,如楞严、净名等是也。唯此经是佛初成道时,寻常日用中,随机开导,非止因一事为一人也。故其问教义,大小顿渐不一,其说亦无有定名。后经家约章立之,其章凡四十有二,故名佛说四十二章经。佛能说教主四十二章所说之法,七种立题中,则人法立题也。按六离合释,是佛所说之四十二章经,则依主带数也。又四十二章即经,则持业带数也。经如常解,具四义,谓贯摄常法也。

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

后汉、东汉也。按梁高僧传云:摄摩腾,本中天竺人,善风仪,解大小乘经,常以游化为任。昔经往天竺附庸小国讲金光明经,会敌国侵境,腾惟曰:能说此法,为地神所护,使所居安乐。今锋镝方始,曾是为益乎?乃发誓亡身,躬往和劝,遂二国交欢,由是显誉。逮汉永平中,明皇帝梦金人飞空而至,乃大集群臣,以占所梦。通人傅毅奉答:臣闻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将必是乎?帝以为然,即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往天竺寻访佛法。愔等于彼遇见摩腾,乃要还汉。腾矢志弘通,不惮疲苦,冒涉流沙,至于雒邑。明帝甚加赏接,于城西门外立精舍以处之,汉地有沙门之始也。时大法初传,未有归信,故腾蕴其深解,但译出四十二章经一卷。少时,卒于雒阳。腾所住处,即雒阳城西雍门外白马寺是也。

竺法兰,亦中天竺人。诵经论数万章,为天竺学者之师。时蔡愔既至彼国,兰与摩腾共契游化,遂相随而来。会彼学徒留碍,兰乃间行而至。既达雒阳,与摩腾同止少时,便善汉言。愔于西域获经,即为翻译,所谓十地断结、佛本生、法海藏、佛本行、四十二章等五部。后因寇乱移都,四部失本不传,唯四十二章经见在,可二千余言。汉地见存诸经,唯此为始也。昔汉武帝穿昆明池,得黑灰,问东方朔,朔云:不知,可问西域胡人。后法兰既至,众人追问,兰云:世界终尽,劫火洞然,此灰是也。朔言有徴,信者甚众。兰后卒于雒阳,春秋六十余。译者翻字翻音,变梵语为华言也。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诤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

合掌敬诺,而顺尊敕。

成道,菩提树下成无上道也。思惟,成道后三七日,观树思惟也。离欲寂静,即所思施权阐化之法,离欲令袪烦惑,寂静令证灭果,以二者是出苦之要,三乘之弄引,故云最胜住定。降魔者,佛始成道,魔来娆乱,故不起那伽而降伏之。鹿野苑者,古帝王养鹿之园也。四谛,谓苦、集、灭、道,即世、出世两重因果。五人者,以太子入山,父王思念,乃命家族三人,谓阿鞞䟦提、拘利,舅氏二人,谓憍陈如、十力迦叶,寻访给侍,同学苦行。日食一麻米,或七日食一麻米,垂满六年,形体羸瘦,犹如枯木。菩萨自念:为灭邪外,自饿非道,我当受食,然后成佛。即从座起,诣河沐浴。有牧牛女,净居天劝令施乳糜,即取奉上,咒愿受食。五人见惊,谓为退转,各还所止,共修异法。佛既成道,因念五人缘熟,可为说法,于是至鹿苑中,为三转四谛法轮。陈如最初开悟,其四人亦相继而悟,佛唱善来,须发自堕,皆为沙门,证阿罗汉。比丘梵语,此云乞士,亦云破恶,亦云怖魔,以应果、上应供、杀贼、无生三义。世尊成道,佛宝也;四谛,法宝也;五人,僧宝也。三宝从兹住世,为人天第一福田。复有继五人为比丘者,如三迦叶、舍利弗、目犍连等,是皆久事外道,空无所得,既获遇佛,如闇得灯,如贫人得宝,故说自己心中所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如下四十二章是也。又经无丰约,皆具序、正、流通,唯此经序中,括三分合为一章,盖别是一例,不同常途。自世尊成道已至而证道果,是序分;复有比丘至一一开悟,即正宗分;合掌敬诺而顺尊敕,是流通分。下四十二章,则别列正宗也。此属经家所序,非佛正说,故自别为一章。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

此示沙门法也。沙门梵语,此云勤息,谓勤修三学,息灭三毒也。辞亲出家等,沙门之实也。了境唯识,曰识心。知法即性,曰达本。悟五阴法,自性不生,今则无灭。本来涅槃,曰解无为法。常行二百五十戒等,沙门之行也。二百五十戒,详具戒本。进止清净者,谓谨洁无犯,皎如冰霜也。四真道行,谓四果证真之道行,略则戒定慧,广则三十七助道品等。阿罗汉等,沙门之果也。阿罗汉,此云杀贼,杀见思贼也。亦云无生,我生已尽,不受后有也。亦云应供,具智断功德,堪应人天大供养也。以具三明六通,故能飞行变化,出分段生死,故得旷劫寿命,德重道高,故住动天地也。次为三果阿那含,此云不还,于欲界寿终时,其灵神直往十九天,断上二界思,而证阿罗汉。十九天,色究竟天也。以欲界一地为一天,合色界十八天为十九也。次为二果斯陀含,此云一来,以欲界残思未尽,更须一上天上,一还人间,欲残思始尽,而证三果也。次为初果须陀洹,此云预流,已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而思惑未断,须于天上人间,经七生往反,始断欲界前六品,而证二果也。然预流一来,断证次第常途,皆同此说,惟今经独言即得阿罗汉者,盖是约利根言之,不由阶渐超证极果也。如四肢断不复用者,以爱欲乃三界受生根蒂,阿罗汉爱欲既断,无复受生之缘,喻如四肢既断,无复四肢之用也。

右经第一章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曰道。

此为利根示顿教也。污浊心源者,爱与欲也。爱欲既断,则心源可默识矣。言心源者,一心之源,乃如来藏性也。实相无相,谓之佛深理。法本无法,谓之无为法。皆藏性之异称耳。此性如摩尼珠,浑体圆净,求其异相,了不可得。若有毫末许内外道业等可言者,皆未见道也。故道人之行履也,内无所得,以无内可得也。外无所求,以无外可求也。心不系道,以心即是道,系念乖真也。亦不结业,以尘境本空,根无所偶也。体本寂灭,故无念无作。性自天真,故非修非证。此岂待涉僧祇,历诸位,而后尊贵者哉。本不可得而名,强名之曰道。

右经第二章

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众生恋着此身,于财食睡三者妄起爱欲,欲起则智昏,爱兴故神昧,沙门受道可如是乎?故制沙门去世资财等。慎勿再者,叮咛之辞,谓此外不可复加也。使人下二句,出其过意,谓身心澹泊则志虑虗间,不为爱欲所愚蔽,庶几入道也。或谓是三者皆不能行,柰何?曰:不可妨他行者也。问:谁是能行者?曰:知无常者、知道者能之。

右经第三章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

是恶若止名十善者,是以止为善也;不杀而护生等,是以行为善也。夫三界轮转,唯心所造,一三业也。纵之而为恶,种三途之苦因;反之而为善,熟人天之乐果。譬为治者,善化之,则寇贼皆为良民;不善化之,则良民将为贼子。是故举足动步,开口动舌,起心动念之间,智者当自慎之。

右经第四章

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

无心越理谓之过。悔者,追悔前非,息心改行也。未预圣流,孰能无过?但愚者不悔,罪海转深;智者知非,心病渐损。

右经第五章

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挠乱者,汝自禁息当无嗔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

挠乱,如毁谤打骂之类,当无嗔责者。华严云:菩萨于他起嗔心,即成就八万障门。是知嗔之为害甚大。当恶来挠乱嗔心起时,当以佛知见禁息之,尚不见有己,况有人乎?自恶犹自害也。

右经第六章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骂,犹谤也。佛诫恶人不可谤佛,以佛不受谤,祸还归自也,故设喻明之。声、响、影、形,喻因果不爽。

右经第七章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佛诫恶人不可害贤,以贤者不可害,秪自害耳,故设二喻明之。

右经第八章

佛言: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博闻,犹多闻也。爱道,犹慕道也。多闻以慕道,则全是口耳之学,与道转远,故必难会。守志者,不为岐路所惑也。奉道者,一心在道也。不为岐路所惑,而一心在道,则道必可得,故其道大。

右经第九章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普贤十大愿,随喜功德其一也。功德不出六度,而布施足以该之,故惟云睹施道也。见他胜事,而心生憎嫉,则其罪无穷。睹人施道,而助之欢喜,则其福甚大。沙门问此福尽者,意谓此施福,既为彼随喜之而得福,则此人之福,不亦尽乎?佛为释疑云: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以炬各分之,或熟食,或除冥,而此炬之火如故。一人之福,数千百人随喜之,而皆得福。此人之福不损,但仗彼为增上缘耳。况又展转相传,其𦦨愈炽,则其福不愈大乎?

右经第十章

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夫择田投种,自恶人至于三世诸佛极矣。然犹云不如饭无念住修证之人者,以其凡圣情尽,超诸格量,故其福独胜也。秪如此人,毕竟如何供养?金果早朝猿摘去,玉花晚后凤衔来。

右经第十一章

佛言: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嗔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此佛略示人情之难事二十种,盖欲人转难为易,化情向道也。如知贫穷无羡余,则减口体以行施。豪贵易起业,则降志以学道。贪生难弃,则引义自决。佛经难睹,则信乐希求。乃至不善解方便,则深思博究,令心慧开发,必使掀翻窠臼,不为诸难所封,是称人中大丈夫也。

右经第十二章

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宿命,六通之一也。至道,大道也。夫道本现成,由迷故隔。若能净其心,守其志,则道必可会。如赵州谓:汝但究理,坐看二三十年,不会截取老僧头去。心本灵明,由贪欲故昧。若能内无所欲,外无所求,则心光独露,而旷劫之事,一念皆知。犹如磨镜,垢去明存,胡汉俱现也。

右经第十三章

沙门问佛:何者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

道非行则弗至,真非守则外移。若能行道守真,则不背于理,故善。然尚局在人天,至于行之守之而合于道,则可超出凡伦,优入圣域,故曰大也。

右经第十四章

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暇秽,是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

力莫多于忍辱,以忍辱之人,达无我我所,故虽恶境来加,而心不怀恶,八风来挠,而心加安健,所谓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也,故为人所尊。明莫最于灭心垢,以心垢灭者,灵光独露,得一切智,古今所有,无不知见,所谓恒沙界外,一滴之雨,尽知头数也,不谓明乎?

右经第十五章

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

澄水,喻心本清净。手搅,喻爱欲浑浊。不睹影,喻不见道。心中浊兴,谓由爱欲故,众欲并起也。水清则毛发可鉴,心净则道体毕露。不舍爱欲而能见道者,未之有也。

右经第十六章

佛言: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独存。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

已上皆破无明而见道,此章独见谛而灭无明,文影略耳。

右经第十七章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𨤲,失之须臾。

从无住本,立一切法。言其有,体本寂灭;言其无,幻相俨然。故云念无念念等。悟其旨者,不滞于有无,独超物外,故与此法近;迷其旨者,滞于有无,永堕尘区,故与此法远也。况此法言语路绝,不可以言语求;非物所拘,不可以事物取。盖惟证者方知,非情所测。若以有思惟心,拟议于事物之迹,则毫𨤲之差,天地悬隔;须臾之失,永劫沉沦。可不慎哉!

右经第十八章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劫火洞然,大千俱坏,天地世界,何常之有?众生觉性,灵灵不昧,直下与诸佛所证智果,同体不二,岂有间然?盖无常为入道之门,灵觉是本有佛性,二者能观之,如灸病得穴,而道之得旦暮可待,岂不疾乎?

右经第十九章

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念,犹观也。以众生认身为我,故令观此身,唯有四大假名,而无我者。如坚者名地,湿者名水,暖者名火,动者名风,何者名为我乎?若四者即我,则我有四。若四者非我,则离四之外,我安在哉?由此观之,我不可得,其身心之相,惟如幻耳。毗婆尸佛偈云: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相。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是故学者贵知幻也。

右经第二十章

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抂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

贪世常名,谓贪世间庸众人所求之名。抂功劳形,谓无益身心性命,徒费力耳。香闻质烬,喻名著身丧。危身之火而在其后者,谓享虚名于生前,受实祸于身后也。清凉国师云:求大名称者,若胜负心,是修罗因;若我慢心,是外道因是也。

右经第二十一章

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䑛之,则有割舌之患。

刀蜜喻财色,小儿喻无智之人,不足一餐喻利少,割舌喻害多也。

右经第二十二章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驱?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驱驱,役劳貌。虎口之患,心存甘伏者,谓为妻子之故,虽行险侥幸,亡身失命之事,亦甘为之也。夫爱欲泥深,凡夫自溺;火宅门狭,罗汉能超。昔国一禅师谓崔赵公曰: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亦以是哉!

右经第二十三章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爱欲莫甚于色者,以是根蒂中带来,为轮回受身之本,故大而无外也,所以佛有赖一之叹。今欲界众生,能为道而不为欲所败者,佛知见力耳。昔有法师问大义禅师曰:欲界无禅,禅归色界,此土凭何而立?禅义曰:法师秪知欲界无禅,不知禅界无欲是也。

右经第二十四章

佛言: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执炬,喻欲情内炽。逆风,喻欲境横陈。烧手,言爱欲之人,必遭爱欲之害也。良以淫习研磨不休,自耗其精,则火界炽然。其于生也,尚有痟渴等疾。则其死也,感大猛火之报。故楞严云:十方如来,色目行淫,同名欲火。菩萨见欲,如避火坑。岂不然哉!

右经第二十五章

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去吾不用。天神逾敬,因问道意。佛为解说,即得须陀洹果。

此佛之降魔也。众生所以流浪于色欲者,于此不净,妄生净想耳!如知其为革囊众秽,虽掩鼻而过之可也,况耽恋乎?宝积云:愚人昏迷念不净,耽染臭秽脓血身,诸欲迅灭归无常,永沉地狱阎罗界。假令变化如汝等,色身殊胜满世间,我无一念贪欲心,常生如梦如怨想。或曰:魔以恶心向佛,罪莫大矣!而佛为说法,便得果证,何也?答曰:凡见佛无空过者,盖既见佛,则化恶为善,反邪归正,又根熟,故得道也。

右经第二十六章

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夫为道者一句,总标。犹木在水下,举喻。学道之人下,合法。谓学道者顺道而修,如木在水,寻流而行。若瞥起一念,为情欲所惑,则是触两岸。为有为所滞,则是为人取。娆于邪见,则为鬼神所遮。疲于精进,则为洄流所住。堕于空寂,则腐败也。惟负大根器者,罗笼不住,呼唤不回,蓦直向前,执得为碍哉。所以世尊皆云吾保者,示其必得,终不虚也。

右经第二十七章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呵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夫瞥嗔瞥喜,乍善乍恶,犹如野马,无暂停住,意可信乎?古云:须作心师,勿师于心是也。败道丧志,伤神耗体,皆因女色,色可会乎?古云:宁近毒蛇,勿亲女色是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意者,以见思既尽,如家贼已袪,而主人用事,复何疑乎?

右经第二十八章

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心。

长阿含经云:阿难白佛言:佛灭度后,诸女人辈来受诲者,当如之何?佛告阿难:莫与相见。阿难又白:设相见者,当如之何?佛言:莫与共语。阿难云:设与语者,当如之何?佛言:自捡其心,与此全同。我为沙门下,乃正心思念。母子姊妹等,乃假想对治也。

右经第二十九章

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此示远离行也。干草喻欲念,火喻欲境。达境原空,知心本寂,各不相到,当处解脱,是真避也。

右经第三十章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除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患淫不止,而欲断阴,可谓切志于道者。但不知断心为得其要,徒断阴无益也。何者?心生种种法生,如功曹行,从者俱行。心灭种种法灭,如功曹止,从者俱止。苟邪心不止而断阴,果何益乎?又引先佛偈示之曰:欲不自生,生于第六意识。意不自生,生于思想两心所。其王所二心,相因而起,各不相到,当体无生,故云各寂静。其寂静之心,不有状貌,非关起灭,故云非色非行。此又世尊示断心之要,智者宜善思之。

○大宝积经:文殊师利告善住天子言:若人一心,专精自守,贪欲心发,即应觉知,方便除散。应作是念:此是空,此不净。求此欲心,生处灭处,从何所来?去至何所?是中谁染?谁受染者?谁为染法?如是观时,不见能染,不见所染,不见染事。以不见故,则无有取。以不取故,则无有舍。以不舍故,则无有受。不舍不受,则名离欲。寂灭涅槃,偈意正同。

右经第三十一章

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三界生死,爱为根本。爱则忧,忧失其爱也。忧则怖,怖失其爱也。怖有五:一不活怖,二恶名怖,三大众威德怖,四死怖,五堕恶道怖。爱本也,忧怖其末也。本既不存,则末将安立乎?然爱欲根深,非智莫拔。故经云:身苦所逼迫,由贪着渴爱。断灭诸渴爱,惟佛智为胜。其佛智者,真伐生死根之利斧也。

右经第三十二章

佛言: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胜而还。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得道果。

此示精进度也。万人,喻众魔。战,喻以智灭惑。挂铠出门,喻发心入道。怯弱,喻志不坚牢。半路而退,喻自画而不进。格斗而死,喻稍进而无功。得胜而还,喻破魔得道。众魔共四种:一蕴魔,二死魔,三烦恼魔,四天魔。

右经第三十三章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鸣矣。弦急如何?对曰:声绝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诸音普矣。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夫懈怠不能进道,人皆知之,而不知其进锐者,亦有失道之患。故即弹琴喻之,谓沙门学道,必心调适得中,乃可得道也。盖暴、疲、恼、退四者相因而来,行至于退,则无所不至矣,罪不亦加乎?清净安乐,正所谓适中之行也。兴善宽禅师云:真修者,不得勤,不得忘。勤即近执着,忘即落无明。此为心要。又法句经云: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知此进道,则无过不及之患矣。

右经第三十四章

佛言:如人锻䥫,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众生结习在心,如铁含滓,若非锻炼功深,曷由使行清净,而成就真正法器哉。

右经第三十五章

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得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

复列此九难者,欲人自庆其所已得,而勉其所未得也。无修无证难者,以慕果发心,刻意修证,为之或易。若夫修证俱忘,天真自如,非见性者,不易入作,故为最难也。

右经第三十六章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戒为得道之基,盖因戒生定,由定发慧也。若不顺戒,则定慧无由发生,虽日近佛何益?宝积云:虽有众生,见我色身,不护其戒,何所得耶?如提婆达多,虽遇于我,犹堕地狱。若复有人,于来世中,勤修我教,则为希有,如见我身,无有异也。此意正同。

右经第三十七章

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大乘以八识连持一期色心不断功能曰命,小乘以出入息为命。今言呼吸间者,且约小乘言之,谓呼时吸已灭,吸时呼已灭,盖彼彼不相知,念念不停驻也。寿者之相,当体寂灭,其于道不既近乎?故佛以知道许之。

右经第三十八章

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

一代时教,大小顿渐,万万不同,总如来后得智中,流出一音,所演无异法也,故以食蜜喻之。后人胜负情深,性相异旨,大小殊宗,各党专门,互相非是,岂如来大师之意乎?遂师云:教海一味,随机万差,信顺修行,皆离苦得乐。斯言得之矣。

右经第三十九章

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此为行道而不知用心者诫也。谓身虽行道,而心缘世谛,与磨牛何异哉?故行道者,务在心行,而身非其所重也。华严云:心常不与世心和合,名为精进是也。

右经第四十章

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污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污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夫为道者一句,总标。如牛负重下,举喻。沙门当观下,合法。谓众生负痴爱重担而行,情欲泥中,惟直心念道,庶几免苦。其或心稍不端,而左右顾视,有所觊觎,其不遭其没溺者几希矣。

右经第四十一章

佛言:吾视王候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纨素之服如弊帛,视大千界如一诃子,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视无上乘如梦金帛,视佛道如眼前花,视禅定如须弥柱,视涅槃如昼夕窹,视倒正如六龙舞,视平等如一真地,视兴化如四时木。

此佛示己之知见,开悟众生也。视尊位如隙尘,知无常也。金玉如瓦砾,心无贪着,惠施不吝也。纨素如弊帛,不求美饰也。界诃池,油等大小也。大千界者,释迦所主之土也。阿耨池,此云无热恼,乃西域池之最大者。涂足油,西域风俗,每用油涂足,取其清凉,且消毒也。方便如化宝,聚黄叶止儿啼也。无上乘如梦金帛,归无所得也。佛道如眼前花,赴机暂应也。禅定如须弥柱,境风识浪,莫能倾动也。涅槃如昼夕窹,远离梦想也。倒正如六龙舞,以六龙升降,互为正倒,无定位也。平等视众生如一真地,以一直法界绝自他也。兴化如四时木者,谓繁兴大用,随机设化,任运起灭,而我本无心,喻如四时流行,草木荣悴,而天本无言也。以上皆如来自受用境界,盖由识谢情亡,智通无碍,法尔如是也。

右经第四十二章

佛说四十二章经终

佛祖三经指南卷上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